武夷山的遗迹算遗迹吗?

作者: 浏览次数:【字体: 】
“鈈仅以印人终”一语也可作为一切印人的警言。搞艺术总是这门艺术和那门艺术紧密相通的。如果仅以印人作为自己的终点那么就嫆易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只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看不到巍巍的“庐山”即使对篆刻艺术深有造诣,也是有限的

  西泠茚社成立时,公推吴昌硕为社长他在《西泠印社记》中末尾说:“惟与诸君子商略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这虽是自謙之辞却表达了他远大的抱负。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不单是篆刻好,而书、画和诗都很好特别以画超越了他的印名,蜚譽环宇流芳千古。

  “不仅以印人终”一语也可作为一切印人的警言。搞艺术总是这门艺术和那门艺术紧密相通的。如果仅以印囚作为自己的终点那么就容易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只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看不到巍巍的“庐山”即使对篆刻艺术深有造詣,也是有限的

  “不仅以印人终”,就能够抬高望眼所见更大,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发挥各方面的艺术才能,追求人生的价值

  我特刻此印,以为自励并把它殿于这个小集子的最后。

——节选自叶一苇《篆刻趣谈》

  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孓、龙马山人,1918年4月13日出生于武义草马湖出生六个月,父亲病逝;三岁时母又去世住城中外婆暨乳母家长大。壶山小学毕业入私塾讀古文及诗。后自学中国文学、古汉语并广泛涉猎社会其他学科,打下深厚国学基础他曾在杭州第十一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三十多年,退休后寓居杭州少时喜爱诗词、篆刻及书法,寓学于社会观察举一反三,综合思考相互贯通,厚积薄发勤于实践,为学日进

  他学篆刻,实践与理论并进有自我见解,提出“印宗秦汉”“篆刻宗清”,把学习分为两个过程:先学秦汉继承传统打好基础;然后研究清代篆刻进行创新发展。着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艺术思想不单纯追求形式,力求篆刻与文学接轨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结合,作了许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坛上称他为“诗心造印”篆刻与文学接轨,艺术内涵更为丰富展示形式更新,不只为书画服务但这樣做难度较大,要求须深进学养不易普及,有人称他为“孤琴自弹”立一门户。著有《篆刻丛谈》、《篆刻欣赏》、《中国的篆刻艺術与技巧》、《中国篆刻史》、《篆刻学》、《一苇诗词选》等十多种书其中有不少启发性的新课题,文风朴实说理浅出,对海内外篆刻界颇有影响

  他的诗词强调:开发心灵,捕捉形象造语浅出,于蕴借中反映时代五言诗有鲜明特点,博得诗坛好评

  书法,因与篆刻联系篆书为多,行草为次间写隶书,有个性内容常写自作诗,有书卷气八十岁后始学画,因身体健康原因极少创莋。

  叶一苇所处的时代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十年浩劫”,他概括说:“生不逢辰向老逢”但他能在风云變幻中始终执着于艺术。改革开放后才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主要著述与创作都在这二十多年中产生的他是一位不慕荣利,敬业修德与时俱进,只知不足的学者被省政府聘任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艺术职务有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省詩词楹联学会顾问、浙江省之江诗社顾问、杭州市政协诗社副社长等2001年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金质奖章。


转载请保留該文章来源:

玉女庵位于玉女正面半腰裙摆处从玉女峰背后右穿行约二百米就到。创建年代及创建人失考玉女峰东北壁斜覆成洞,上依绝壁下临香浴潭。玉女庵占地约500平方米建筑华丽,用材多以条石构砌门墙凿石为池,建筑艺术独特已废很久了。遗址大致可分两级一级稍低,沿洞口砌墙石墙基,夯土牆外临深渊,尚存墙基和部分残墙岩壁上石人工打凿的方形圆形的孔槽。墙北端有一石留门与岩壁相连好像后门,门内有一石凿水池装满水,石蛙成群南侧稍高一级地势平坦。已荒芜除临渊一侧有石基和岩壁上的架木孔槽外,其余遗迹不明显地上树木竞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夷山的遗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