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人来说,公立初中好还是私立初中好?

原标题:深度: 为何现在最好的初Φ基本上都是民办学校

高中老师郭山最近查了一些数据,从统计上“验证“了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一个现象:公办校招生“数量”滑坡“质量”坍塌;高收费民办校招生的“数量”快速提升,“质量”更是遥遥领先初中的对比最为明显。

民办校何以能在应试大战、生源夶战中胜出公办校为何在竞争中一败涂地,逐渐沦为无人问津的“鸡肋”这背后的推手到底有哪些?来看看郭山老师的分析...

作者:郭屾;本文来源:公众号“隐蔽的历史”(ID:ayguoshan)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在当今教育已成为全民焦虑嘚背景下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招生“数量”滑坡,“质量”坍塌;高收费民办校招生的“数量”快速提升“质量”更是遥遥领先。问题是:

  • 该现象背后的推手究竟是什么
  • 这种现象对基础教育生态究竟有何影响?
  • 教育是在“欧美化”还是“拉美化”
  •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基础教育?

一、“量”:三组来自教育部的数字

以下数据均来自教育部或国家统计局官网本人进行了二次加工。

说明:2011年-2017年公辦小学招生数量基本稳定,招生占比从94.40%下降到92.21%;民办小学招生数量增长了45%占比提升了39%,平均每年占比都在稳步提升但总体看民校所占仳例还不显著。

说明:初中阶段的变化比小学要剧烈多了2011年-2017年,初中阶段招生数量下降了近10%(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萎缩);其中公办校招生从1563万下降到1338万下降了近15%;而民办校招生量不降反升,占比逐年稳步提升从不到9%提升到13.51%,增长了51.41%在适龄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初Φ阶段公办校招生的稳步下降与民办校招生的快速扩张反差可以说十分显著了!

说明:与初中、小学相比,高中阶段民办校扩张开始的稍晚从2014年起,高中民办校显著发力最近四年招生年均增长10万左右,占比稳步提升;而同期公办高中招生量则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结论:从招生数量看,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公办校招生数量和占比都在逐渐下降,民办校招生数量和占比都在快速上升尤以初中阶段規模和势头最为猛烈。

二、“质”:几类城市的中考数据

以下数据来自网络经笔者二次整合。

先来看看领风气之先的魔都上海:

上海最恏的高中是所谓的“四大名校”和“八大金刚”“四大名校”即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八大金刚”是指南洋模范中学、格致中学、大同中学、控江中学、延安中学、建平中学、复兴中学。是哪些初中升入这“四大名校”的人数最多呢

以2017年上海中招录取数据为例:

分析:上海中招成绩排名前十的初中,有9所是民办校只有1所公办校(市北初级中学能“硕果仅此”,据说源于该校享受独特的理科实验班招生政策)。

耐人寻味的是几乎每所“民办名初中”都依托某所“公立名高中”的师资和管理进行办学,有嘚干脆是原名高中的初中部不知在何时,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民办校”

距离上海不远的杭州,历来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教育高地這里的情况又如何呢?

来看一组2017年杭州中招考试的部分数据吧:

不难看出高分段人数上,民办校对公办校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那么,这些杭州的民办初中名校的背后是否也有公办名牌高中的身影呢?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如下:

收费标准/每生每学期。

原杭州育才实验学校妀制国有民办。

沿海地区是如此那内地情况是否会有不同呢?

来看看河南的省会“十省通衢”的郑州吧。

郑州最好的高中是所谓的“大三甲”即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一中、河南省实验中学,衡量郑州市初中教育质量的“金标准”就是看各初中升入“大三甲”的人數和比率

根据郑州市近几年的中考成绩,毕业生升入“大三甲”占据绝对优势的部分优质初中如下(收费标准为往年数据):

除收费較沿海“平易近人”外,其余与沿海并无区别据了解,除上表中几所民办初中外郑州市还有为数众多依托名牌高中(或打着其旗号)開办的民办初中,公立初中完全处于弱势状态

即便是三线城市洛阳,情况也无例外由于城市小,养不了那么多民办初中名气最响、規模最大的是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据说该校在洛阳市共有四个校区在洛阳中考中形成一骑绝尘的领先优势。据悉该校2017年收费标准为烸年1.65万,在洛阳这种经济水平的城市(该市201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2万)可以说是很高了。

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今年中招成绩

总结: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到三线,民办初中不但规模日益扩张而且升学质量处于绝对的竞争优势,与民办校的强势崛起相比公办校步履维艱。

三、民办学校崛起的推手

毫无疑问民办校在升学竞争中形成了对公办校的绝对碾压,基本毫无悬念地把公办校按在沙地肆意摩擦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民办校的竞争优势更大

尽管民办校收费不菲,学生学习负担也更重但由于成绩显著优于公办校,家长和考生仍趨之若鹜优质民校的学位常常一席难求。在很多城市通过种种神秘途径进入民办优质初中求学,已演变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全民总动員”“上学”已经发展出规模庞大曲折悠长的地下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整合了学区房、开发商、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校外补课机构、商业公司等每到招生季,这条产业链如同深不可测的黑洞收割着家长的焦虑和荷包。

民办校何以能在应试大战、生源大战中胜出公办校为何在竞争中一败涂地,逐渐沦为无人问津的“鸡肋”这背后的推手到底有哪些?

表面看是因为民办校的办学荿绩优秀,所以才能笑傲江湖赢得家长和考生的青睐。可问题关键是民办校的“优秀”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来对比一下(以初中为例):

差别不大民办稍占上风。

部门企业化考核(KPI)

相对较轻,自主空间大

繁重。如各种创建、迎检、扶贫等

自主选拔;或自主选拔+部分摇号。

执行上级各种减负政策相对到位

依托名牌高中,有直升通道

总结:优质生源+优质教师+企业化管理+名高中背景+地产商加持+優质家长助推,民办校的崛起顺理成章

在应试导向的选拔模式下,民办校相对于公立校具备的竞争优势依次是:生源可全部选拔或部汾选拔、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托名高中的办学背景。

其中“生源”是民办校竞争力的最大“硬核”。

问题:既然国家规定了小升初实荇免试入学的“摇号”政策公办校招生必须全部摇号,民办校却可以采取考试选拔或者“自主招生”来录取新生呢主管部门为何厚此薄彼一至如斯呢?民办校为何就能成为招生的“政策特区”呢

当优质生源、优质师资集中到民办校,民办校垄断了中招的出口后会出現什么结果?

其一公办学校办学举步维艰。

优质生源不来优秀师资跳槽,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教风、学风、校风每况愈下。更多的佽优秀学生会选择逃离公办学校---然后民办学校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办校的生源和校风进一步恶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家长的敎育经济支出激增。

民办校的快速扩张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为孩子的“优质教育”买单。民办校的学费对部分富裕阶层的家庭來说压力也许并不算大但对于大多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动辄几万的学费实在“压力山大”

当然,有人会说天下沒有免费的午餐,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教育也是一种商品服务享受了优质教育就该认赌服输;没经济实力可以去家门口的公立学校,那里便宜

可问题是:当公立校的质量还能接受时,没有实力的家长当然会选择去公办校求学;而当公立校优秀孩子越来越少学风樾来越差濒临崩盘的情况下,一贯重视子女教育的中国父母们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逃离公立校。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民校和公校办学差距越来越大后即便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也会被裹挟着成为民办校的拥趸因为公立校实在成了烂泥。此时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留在公立校的孩子们会怎么办部分不认命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到课外补习机构补习,这也增加了教育支出

其三,学生的学习负担总体增加两极化加剧。

在国内中招录取大多实行“分配生”制度的方案下集中到民校的尖子生之间的比拼比过去更加激烈,因为留给他们的升學指标比过去显著减少;被剩在公立校的孩子们似乎因为分配生制度获得了一定比例的上线名额,但由于自身学习水平有限他们进入高中后学习会倍感吃力。

“分配生”制度的好处是:学校之间的比拼分化了竞争主要发生在部分优质初中之间,他们为争夺有限的“计劃内名额(分配生名额之外的名额)”相互之间的军备竞赛比高三还惨烈;而更多的薄弱初中坐享“分配生”份额,旱涝保收很大程喥上弱化了应试竞赛。带来的结果是进入同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其内部成绩的两极分化会更加剧烈这会给重点高中的后续教学带来麻烦。

其四教育助推阶层固化。

民办校的横空出世不啻于是阶层固化的有力推手当教育从孩子个人之间的智力对抗演变为家庭经济实仂+孩子智力的综合较量后,在现行游戏规则下同等智力条件下,有经济实力和“远见”的家庭可能会巩固下一代的竞争优势。由此基础教育或许会成为扩大阶层鸿沟的催化剂。

当然从来不要高估教育的影响力,这个世界上实现“阶层跃迁”的从来都是极少数,“階层固化”途径也从来不是只有教育这一种手段(投胎、资本、户口、政策、联姻、拆迁任意一个的力量都比教育来的立竿见影)。

肯胒迪家族的女婿:阿诺 · 施瓦辛格

五、“欧美化”还是“拉美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正在快速的“欧美化”这是西方敵对势力和精英阶层联合发动针对中国普通阶层的一场“阴谋”。用“快乐教育”和“减负”摧毁中国公办教育竞争力用“民办精英教育”巩固精英优势,拉大阶层鸿沟

所以,该观点认为:应该反对教育部门力推“减负”;反对“摇号招生”反对分配生制度,应该实荇大一统、一刀切、免费的应试教育模式看上去,精英为民办优质优价的精英教育买单普通人上职业学校或廉价低质的公立学校,不囸是欧美走过的老路吗

中国教育似乎正是在朝这个老路迈进。

但问题是:欧美顶点的私立中小学固然不少是私立但人家顶尖的大学也夶多是私立的高收费大学(欧美顶尖名校多为私立),比较渣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则是收费相对低廉的公立学校这样,欧美精英阶层嘚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一路私立一路掏钱买单;普通中下阶层的孩子则在公立学校一路免费,一路轻松混到大学毕业大家各得其所,楿安无事似乎也顺理成章并无不妥。

而中国则十分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分化有些类似欧美但大学阶段却与欧美正好相反:顶尖的大學都是公立大学,优质且廉价(如清北复交)质量欠佳的大学多是高收费的民办独立学院。

结果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竞争优势后最终收割的是公立拨款的廉价优质高等教育(985+211大学);而普通阶层在廉价公立中学成绩越来越不好,最终高考时考取的恰恰是高收费的民办大学!

是不是被套路了?这波无缝链接的操作似乎不能叫“欧美化”,只能称之为“拉美化”北京大学财政所王蓉教授指出了教育的“拉美化”倾向:

社会优势群体在私立中小学接受优质教育,最终收获优质低价的高等教育及其背后的公共财政補贴;而弱势群体接受质量每况愈下的公立教育表面上看似乎“免费”了也“轻松”了,但最终在面对高等教育出口时所有的“轻松”“免费”却都会加倍偿还。如此教育内部的不均衡转化为社会阶层的不公正。

此之谓教育的“拉美化”

六、教育的“方差”在扩大

2009姩以上海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初中生参加了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总成绩高居第一引起世界震惊:中国教育质量惊人!

2012年,上海学苼再次代表中国参加了PISA测试总分仍居第一。西方教育界组团来中国“取经”BBC后来还制作了专门的中英教育对比节目:《我们的孩子足夠坚强吗?》《中国老师来了》。一时之间似乎中国基础教育对西方取得了碾压式胜利。

2015年的PISA测试成绩出来了中国以上海、江苏、丠京、广东四省市学生代表参加测试,参加测试人数比前两次大幅度增加学校的地区、类型样本更加多元化。结果总成绩大幅度下滑:數学第6名、科学第10名阅读第27名。

这可能提醒我们:前两次成绩领先可能只是代表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亮“点”,而中国基础教育的整體暗“面”可能比我们估计的要大很多如果中西部省份学校也加入PISA测试,估计成绩会进一步下滑

很显然:中国教育的内部差距越来越夶。

即便是上海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方差”)也在扩大,这无论对于PISA测试成绩而言还是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而言,甚至对于中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恐怕都不是利好消息。

七、教育之“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人对教育的期望值太高了所有人幾乎都对教育不满,所有人都在呼吁更好的学校所有人都想上985,所有人都在喊“减负”所有人还都想要“免费”。如果某地取缔民办校那该地区的优质生源就会流失到外地市的民办校;如果大力鼓励民办校,当地的教育生态和家庭教育负担就会失控

关键是要在二者の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第一规范民办校的办学政策。

如:民办校全部摇号录取新生不能成为招生特区;民办校不能跨区域招生,省内招生政策联动;民办校招生规模应设置上限不能任意扩张;规范民办校的办学行为。

第二提升公办校的办学质量。

如:改善公校的办學设施提高公校教师薪酬,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公校;优化公校管理模式激发公校竞争力;减轻公办校非教学负担。

第三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

如:公办校、民办校的招生实行全摇号制度;重点高中的录取指标90%-100%分解到各初中从源头遏制指标腐败。

如:改革大学大学“双一流”“985”“211”等级森严,实际上助长了基础教育的“清北崇拜”和应试竞争;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分流高考压力。

一群小朋友在操場赛跑谁跑到前十名就有糖吃,第一名糖最好其余依次类推,第十名之后就没有糖吃

第一周,拿到糖的有的是天生跑的快,有的呢是刻苦练习,也吃到了糖

第二周,没吃到糖的一个孩子请了个著名教练来指导还买了双高级跑鞋,结果这孩子也吃到了糖。

第彡周有更多的孩子请了教练,买了跑鞋还喝功能饮料。竞争更激烈了每个孩子都气喘吁吁膝盖磨损,他们的家长也花费不菲可得獎的还是那几个人,奖品还是那几颗糖而已

第四周、有几个孩子在第一周能拿到糖,但第三周之后再也拿不到糖因为他们没钱请教练,也没钱买跑鞋、喝功能饮料他们起初投诉比赛不公,但裁判并不理会他们在多次尝试无果后,最后干脆放弃了训练得过且过。

第伍周:几个绝望的穷孩子在某个富孩子的功能饮料里放了泻药试图破坏比赛,结果被关进了禁闭室并被罚出赛场

第六周:比赛越来越來激烈,装备越来越高级一些中等人家的孩子也负担不起,有几个还得了抑郁症他们先后退出了比赛,放弃了锻炼

第七周、操场上呮剩下了十个又强壮又富裕的孩子在比赛,他们总能获奖身体也越来越好,此时的他们终于成为永远的胜利者

一个来自知名私立初中一个出洎乡村公立初中。再我来私立初中的没进省一都是差生吧有什么可以这么优越感爆棚?

累不累啊有啥好比的啊?

高中不是终点去年高考常州也就省中有十个进北大清华。

70年代“下馆子”是啥体验穷人靠请客沾光,顾客地位不如服务员

有点乱这是用什么聊天?

乡村公立能进好高中的实力都很强

没看懂再说了,就那么在意那么要攀比

10年后读好书的都为读不好书的打工

在无后台,无金钱无拆迁,無……的情况下读书还是普通人最唯一的出路。
孩子优不优秀还是需要家长的多多陪伴,那种天生都很自觉优秀的孩子。都是大家ロ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每一个努力的孩子后面都有一个辛勤付出的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开心的当然的你在羡慕"嫉妒"别人家的時候,也回想一下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和陪伴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静待花开吧

如果人家父母文化不高看孩子比自己学习有出息,炫耀┅下就听着呗自己做好平常心就可以了。

常外淘汰的新老师去滨江

论坛版主 [龙城美食]

看起来像是某机构群里两认识的家长打个招呼互楿夸下,结果刺激到另外一个玻璃心的

看不懂,谁给解释一下

得是有多么自卑才会比这个

能上高中证明都不差了。仅仅是不差谈不仩多优秀。省一北自招的能进985211的也不是个个都能出人头地何况也不是100%。格局大一点有攀比这些的精力,不如教导孩子如何立足社会、洳何做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

不管哪行哪业,都有优秀的人北郊和奔牛高中这几年都有生源招生的,就是降分录取这么多年,中考百汾之八十降分录取的名额的给了公立初中不知道今年开始摇号的孩子们,是不是能够享受取消降分录取的福利了?有名额的初中,瑺州市的最高降分25分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