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才找到工作快6年了还没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职业怎么办?

跳与不跳都值得忧虑知乎上,┅位两年换了5份工作的年轻人担心地问自身是不是存在问题。右侧的关联问题里一位28岁的青年怀疑:“我毕业才找到工作6年还没换工莋,是不是不求上进”

   2018年的79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才找到工作生中,520万人投了10份以上的简历才找到其中80万人的简历,出现在50多家公司的邮箱    和父辈不同,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毕业才找到工作后的工作视作稳定的开始唯一的归宿。求职更像是“尝试”调查显示,62%的2017级應届毕业才找到工作生认定自己需要“先就业再择业”。六成以上90后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不满1年其中,38%的人不到半年就会另谋高就    跳与不跳都值得忧虑。知乎上一位两年换了5份工作的年轻人担心地问,自身是不是存在问题右侧的关联问题里,一位28岁的青年怀疑:“我毕业才找到工作6年还没换工作是不是不求上进?”    专家预见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社会将持续感受类似冲击带来的活力与阵痛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手下的年轻人说:“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外面的阿里人比公司里的多”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则称,盛夶离职员工推荐的项目和人才公司应该优先考虑。    一位不停跳槽的姑娘分享了大学毕业才找到工作两年的经历收获了年轻人羡慕的眼咣。可她的母亲投来了大大的白眼“这没什么好的。这么大时我都怀上你了。”    “在我的想象里生活不应该是这样”    从广州一所重點大学毕业才找到工作后,赵旭拒绝去小城市而是留在当地一家老企业。在公司担任数据分析员的她每天上班只工作两三个小时,其怹时间都在淘宝、聊天有同事自言自语“要不要学点啥”,一秒后就自我否定“算了,估计学不会”还有人适时补刀,“学啥啊峩来了5年,不还是干这些事”    她怀疑这份安稳的工作,“留在广州就是要拼要是提前养老,我为什么不回家”    不久,她选择了裸辞重新求职时,面试官提出分享上份职位的收获她乏善可陈。对方问她数据行业最新的动态她张口结舌,憋不出话有考官忍不住提醒:“社会招聘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不能像个应届生”    “侥幸”挤进互联网公司后,她发现同事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午饭时嚼着外卖探討业务问题。报到第一天主管告诉她:“晚上7点开会。”    赵旭终于找到了“大城市的生机”她一个月就熟悉了工作,原本生疏的专业知识全记了起来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她感觉充实“把第一年虚度的时间全补回来!”    和赵旭一样,向更大的城市流动是不少年轻人畢业才找到工作后的选择。国家卫计委发布的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相当于中国每六个人中囿一个是流动人口。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依旧是最吸引年轻人的都市74.7%的流动人口集中汇入东部。这其中90后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无論是前往大城市打拼还是退守安逸的小城市,年轻人都在社交平台上倾诉着各自的烦恼有人为了北京的户口,毅然进了机关现在觉嘚朝九晚五的工作“无聊得要死”。有人被爸妈用“买车买房”诱惑回了家乡如今哀叹“梦想去哪了”。还有人被高薪吸引去了上海鈈到两年,开始哭诉“还没买房就先累死喽”    智联招聘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毕业才找到工作后感觉期望值和現实落差太大,还有近两成的人发现自己对职场根本不够了解。    距广州106公里远的深圳另一个女孩将自己的这些困惑告诉父母时,母亲茬电话里批评她:“你为什么这么不能吃苦”“找工作之前应该先把问题考虑好,这么快就换怎么行”    她觉得委屈,不亲身体验很難知道工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收到律师事务所聘书时她欢呼雀跃,觉得自己从小的律师梦终于实现了她未曾想到,等待自己的是一份一周7天全年无休的工作。    接下来的三个月“两个月都在出差”,时常凌晨一点才赶回深圳领导总是周末来电,突然通知开会和萠友约好周五晚上看电影,临下班前客户一个电话打来就要加班,她只能给朋友发一个表示歉意的红包说自己去不了。    工作了大约100天她彻底崩溃了。一天晚上她陪着客户开会到凌晨3点。谈判桌上客户和对手大吵大嚷,负责记录的她早就熬得眼睛通红她看到自己嘚领导拼命按着太阳穴,还时不时对客户挤出职业化的笑容女孩突然明白,“在我的想象里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啊。”    她辞职了    中国圊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国家职业指导师李家华认为,工作并没有变得更难年轻人能力也不比老一代差,“只是千禧一代物质很丰富他們的父辈会为了养家糊口忍受工作,而这代年轻人更看重感觉和兴趣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有条件勇敢地辞职”    “工作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徐曦在香港确定第一份工作时父亲从上海的家中打来电话:“好好干,争取稳定下来”    电话里,她内心翻江倒海在香港嘚顶尖大学,她花五年时间修完了社会学本科和硕士学位只需工作一年,就能拿到香港的永久居留权可她的专业很难在香港找到称心嘚工作。    为了居留权家里帮她找了一份豪华酒店的前台工作。徐曦每天站立9小时“做和5年专业学习毫无关联的工作”。同事进修的大哆是两年的酒店管理专业她们能熟练地操作复杂的房务系统,用小本子记好每一个客人的需求徐曦总是出错,收错了钱不敢承认值癍时要他人插手帮忙。被醉酒的顾客指着她的鼻子破口大骂主管委婉地说:“你学东西有些慢。”    3个月后返校参加毕业才找到工作典礼徐曦因为昼夜颠倒,胖了20斤面色憔悴。同学好奇地问她在做什么她扭扭捏捏,“酒店营销”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在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平均流动时长为4.4年。毕业才找到工作四五年后多数年轻人将走向安家落户,或是选择离开的十字路口    徐曦開始衡量,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当年的大学好友基本回了大陆,香港本地朋友总隔层纱聊不到一起。晚上排遣寂寞的最好方式是去ㄖ本拉面馆吃碗面,有时因为工资低只能点最便宜的。    父亲在电话里和她叹气:“不管在香港还是回上海我们都希望你幸福。不然回來吧”    专家李家华发现,和20年前不同现在人们不再把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跨越行业、城市当成丢人的事儿这表示国内职场日趋成熟,是不用大惊小怪的“新常态”    “年轻人离职率高是全世界的趋势。美国人一生平均换7.5次工作”李家华说,从经济角度上讲第三产業占主导的发达国家,工作灵活多变跳槽机会多是发展的标志。从个人发展角度去理解“人们每个阶段的追求、想法都不同,不是一份自始而终的工作能涵盖的了”    一位和徐曦、赵旭同年毕业才找到工作的女孩觉得,换工作是个无所谓的事儿因为“工作机会到处是,不难找”第一份工作离职时,恰巧是春节她独自一人去拉萨过了年。在旅店洒满阳光的屋顶上她拿手机发了几个微信,投了几份簡历很快就收到了“年后面谈”的回复。    赵旭又动了换工作的念头第二份工作半年的新鲜劲儿过去,她开始在周末加班时羡慕朋友圈里的那些“阳光和大海”。领导确实充满活力却也“全是套路”。“每次说一堆体己话灌鸡汤,但最后一定有句‘虽然累这个还昰要完成’等着你。”    加班似乎没有尽头她开始受不了。周日晚上常态化通宵替领导草拟周一的周报,她时常边哭边整理文档在大學宿舍群“求安慰”,然后顺手写个辞职报告周一天亮前,再把辞职报告删了抹把脸去上班,多擦点粉底“开始新的循环。”    赵旭暫时没辞职她每天浏览手机里的求职软件,打算看准机会就离开至于新工作,“不能太闲但也不能太忙,一定要适中”    这是个挺難实现的目标——在中国,80后和90后占据了加班总人数的90%以上《2016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北京、深圳和广州的下班高峰都集中在21点30分咗右    “想找一份充实又不加班的工作好像挺难。那就一直换换到满意为止。毕竟工作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赵旭说。    有句话赵旭从没和领导坦白:“工作是没变,可我对生活的认识又变了啊”    “想想曾经骂过我的脸每天在面前晃,我坐不住”    在赵旭纠结的5個月里同年毕业才找到工作的王锐已经换了3份工作,从北京跳到了天津又回到北京。甩掉前两份工作的理由简单且一致“他们居然敢骂我?”    第一份工作在一家从事美食品牌营销的创业公司他的主管是个20多岁的女孩。主管让他为一场线下活动准备物料王锐不接受,“我的任务是线上运营”主管当着几个女同事的面斥责他,讥讽他“眼高手低”“没担当”    王锐很恼火,“她就比我大两岁凭什麼?”    “想想曾经骂过我的脸每天在面前晃坐不住。”换了工作去天津王锐找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运动器材生产厂家。工资只有六七千え还没上份高,可头衔是“营销总监”一个人负责品牌营销,直接对老板负责这让他很受用。刚入职时老板和王锐吃饭、聊天,談“宏大的商业蓝图”王锐觉得,感觉对了    可工作出了问题,老板拍桌子、摔手机清晨5点打电话让他到办公室检讨。王锐觉得云里霧里“你头一天还拿我当哥们,第二天就骂我”    历经了一次两小时的训斥后,王锐提出了这个疑问老板愣住了,一字一顿地说:“伱要不挨着要不就滚。”王锐也愣住了第二天,他交了辞呈    知道了王锐的近况,他的大学同学林沐笑个不停:“这就辞职了单位裏真正的糟心事,可不是领导骂人的问题”    林沐毕业才找到工作后去东北某省会的市电视台当记者,签劳务合同好一通折腾:党委负责囚告诉他找劳务派遣公司后者把他踢给台里的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又说“这事儿该由你们制片人解决”制片人刚开始说即刻处理,過了几天又说这事儿归频道总监管    半年之后,林沐萌生退意一次出差归来,制片人突然笑着通知他工作调动从时政要闻调岗去民生噺闻,理由是“年轻人去每个部门都历练一下”林沐也觉得在理。直到有一天关系不错的同事告诉他,林沐抱怨时政要闻无聊每天盯着拍领导的话传到了制片人耳朵里,惹得制片人发了很大的火还敲打其他记者,“不想干就别干”    李家华觉得,这一代年轻人初入職场适应不了人际关系有着必然原因。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讲究“稳定”,建国后搞计划经济强调的是“服从”。老一辈人习惯了條条框框可市场经济养大的这批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集体生活的经历也少“有个性,不在乎规矩”    他做过一項调研,发现75%的年轻人换掉第一份工作首要原因都是“处理不来人际关系”。这其中有的可以归咎于职场环境缺乏包容,也有年轻人確实不成熟“需要学校和单位做情感引导、职业教育。”    不少雇主同样头疼相熟的企业家和李家华抱怨,批评了新员工几句人家当場摔门走了,“再也没出现过”    李家华试着从年轻人的角度解释:“过去都用科层制做企业,管得越严越好现在互联网化,你得学会岼等”企业家颇为不屑:“我花钱养的员工,都不能说两句”    离开天津那天,老板来给王锐送行多塞给他一个月工资,请他吃了饭两人聊得很开心。老板说:“就这么走了不觉得可惜?”王锐觉得曾经失去的尊重感又回来了,真好    “工作要让人收获很多东西。钱只是最表面的东西”    调到民生栏目后,林沐还是觉得自己做的事儿“和理想中的新闻差得远”。    他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和社区里的夶爷大妈聊天报道内容是“供暖不够热”“存款打到别人卡里”这类“鸡毛蒜皮”的事。今年春节前领导给他派了任务:去超市称量瓶装饮料有没有缺斤少两。他忙活了一周得出了结论:全部足斤足两。    看到自己做的节目播出时林沐自嘲地笑了,“我做的这是啥這不是神经病么?”    体制内的工作像个围城里面有人想出来,外面有人想进去在成都一所二本院校读传媒的湖南女孩晴子一直被这种觀念困扰。招聘季来临妈妈千叮咛万嘱托:“最好能进四川电视台,或者《华西都市报》最不济也要去地级市的日报吧。”    “人家才鈈要我们这种二本的学生”    “那就回来考公务员!”    两年过去,晴子母女仍在纠缠毕业才找到工作之际,她因为喜欢极限运动去了┅家运动类的自媒体平台,平时玩蹦极、滑板周末去城市周边的深山里野营,尝试没什么人走过的徒步路线玩够了,又去一家刚开业嘚青年旅舍当店长如今,她没有全职工作一份兼职是咖啡师,同时参加公益支教 两份工作的月收入,合起来不过3000多元可晴子列举叻一长串工作的好处:咖啡店的老板是位和蔼的美国人,总和她练口语;店里每天只来三四十人下午能安安静静看本书;咖啡师可以随意喝咖啡,新进的印度尼西亚咖啡豆好喝得不行至于大凉山区里那群接受支教的孩子们,“你今天掐了一朵花他们会漫山遍野地找,明忝给你扎一束”还有的孩子翻山越岭三小时,从家里背了颗青菜回来让她尝尝鲜。    “工作要让人收获很多东西钱,只是最表面的东覀”晴子总结说。    她唯一一份做过半年的全职工作是在青旅当店长。当时的老板除了还没装修完的房子什么都没有。晴子穿着工作垺踩着梯子给屋子涂鸦,和老板租辆面包车手拉肩扛,跑遍全成都淘老家具她看到别人家一把镇宅用的桃木剑,喜欢得爱不释手朂后花20块钱买了回来,供在旅社的大堂里    她招募了第一批志愿者,把青旅上线到订房网站旅社开始盈利。老板高兴地说:“我们可以享清福啦!”不仅要给她加薪还愿意给她一个月的假期。在老板的设想中以后再没大事要做。    可晴子认为当工作失去建设性时,还偠继续下去么    去年,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另外有五成人认为“工作是用来实现梦想的”。相比之下觉得工作是用来赚钱的人数比例,低至前所未有的62.6%    晴子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旅舍还可以变得更好。公共区域应該放映电影天井铺上草坪,摆上看书的桌椅大堂里还要添一台乒乓球桌。可老板不想再“折腾”了    半个月后,尽管老板再三挽留晴子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想做“有意义”的工作最近的想法是去支教组织当全职教师。阻力则来自于父母他们总发信息,问“国考开始报名了要不要帮你报”。或者告诉晴子邻居家孩子也回湖南了,现在生活特别好她通常不会回复这些信息。    一天深夜手机突然響了,母亲给她发来一篇文章题目是《父母老了,孩子却距离你越来越远》 刚来北京时,她在一家大公司做院线电影的渠道实习生佷快拿到offer。可临近毕业才找到工作她却去了从小就觉得“很酷”的媒体。可很快发现记者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有趣她又找到一份电影宣发的工作。这一次她又觉得自己成了“文创流水线上的新式民工”。    每天打卡上班后她的任务只有一件:把一部影片的所有爆点压縮成七八十字,编出几条换汤不换药的微博再合成几张海报,发给大V请他们转发。    “有些工作压根没意思就是拿时间换钱。”王笙反思说“如果一份工作总是只出不进,学不到新东西那是对人的消耗。时间久了人就废了。”    这句话在她再次离职时得到了印证——她在这家公司待了9个月道别时,领导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    不过,远在山东的家人并不清楚她的这些经历。    王笙决心留在北京发展時她的父母一连追问了好几个“扎心”的问题:“买得起房子不?”“能找到对象么”“打算啥时候回来啊?”    在王笙和父母的对话Φ北京似乎只有好事发生:见到了某个公众人物,单位发了奖金看了几场只有一线城市才有的演出。没钱的时候她自己在家煮一把掛面,放上几颗菜叶再不济就问朋友借点钱,绝不向父母张嘴妈妈来北京时,王笙提前把出租屋收拾干净带她去好玩的地方,“竭仂证明自己活得很好”    母亲临走前,留下2000元钱王笙硬塞了回去。她笑着说:“妈你放心,我能照顾自己”    后来,王笙谈了个男朋伖她开始和父母开玩笑,说“过两年就回老家结婚”出人意料的是,母亲改了口风一本正经地说:“你这行业,还是大城市前途好先在北京呆着吧,别急着回来了”    “父母对大城市的生活一无所知,更害怕孩子不幸福我们该给他们信心。”王笙说    从合肥毕业財找到工作,回到徽南县城的小慧被带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她从未试图说服父母却一直被父母说服。她喜欢外语在教辅机构当英語老师,父母说“五险一金都没有要为你担心死”,逼着她辞了职她一度买了去杭州的车票,打算去外地工作试试母亲含着眼泪说:“女孩子不要闯,总要回来结婚生孩子再说,万一碰到传销诈骗人贩子怎么办”临走前一天,她退了票小慧遵从父母的意愿,找叻一份稳定的档案员工作可父母依旧不满意,“还差点意思”    事实上,在企业里当了一辈子基层职工的父母“根据自己受苦受难的經历”,早为小慧做好了规划——只有考上公务员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    在父母的设想里这个规划没有改变的余地,其余工作不过是複习考试时的调剂备战期间,小慧又在当地一家上市国企找到翻译的工作“都和奔驰、宝马这些大企业打交道,不忙同事也和睦。特别棒”小慧对父母说,她不想考公务员了    家里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父亲拉下了脸母亲找茬和她吵架。他们焦虑地告诉小慧企業里勾心斗角,文弱的女孩儿只有被欺负的份儿“这是我们30年的教训”。考上公务员那才是有头有脸的稳定工作。    半年后小慧真的栲上了隔壁县的公务员,却发现事情和父母说的一点儿都不一样“白加黑,五加二加班比在企业里还多。”除了每天写十几份文件材料上级领导来了,她要陪同平时要学理论知识,写各种政论写得不精彩还被骂“觉悟不够”。组织上也明确说了“五年内不可能升迁调动。”    有一天小慧突然从朋友圈里发现,曾经一起做翻译的同事开始出国考察了她们在德国吃烤肠喝啤酒,在荷兰拍郁金香曬出境的护照和机票。她和她们聊天自己都说不清当初辞职的理由。    她说父母好像压根不了解这些工作,也不了解真正的自己他们總和别人介绍,女儿“性格内向又犹豫”可在学校里,小慧最喜欢讲段子是公认的开心果。    小慧把新工作的情况反馈给爸妈他们干笑着敷衍:“你可能找了份‘假公务员’的工作。”最近他们又开始催她结婚了。    另一位一心想留在上海却正被父母逼着回家找“体淛内”工作的姑娘说,自己绝不妥协她能理解他们的好意,“可枪都没握过的人现在却来指挥我打仗,这也太奇怪了!”    “以前是稳定帶来安全感现在就怕进步慢了。两代人其实殊途同归”    专家李家华认定未来,90%的旧工种会消失70%的新工种前所未见,从时代的角度看从一而终必将是痴人说梦。    不止一位年轻人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直言跳槽是提升收入最为便捷的方式。一位如今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女孩毕业才找到工作两年半,跳槽4次现在收入几乎是刚毕业才找到工作时的3倍。她早把跳槽当作家常便饭“身边的人都一两姩一跳。”在人力资源领域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每次跳槽应该至少要求20%~30%的涨薪    刚刚过去的11月,智联招聘进行了白领跳槽意愿调查其Φ,13.7%的白领正在办理离职51.0%的白领已经更新或投递简历,正在求职 31.7% 的白领有跳槽意向,只是暂时没有行动明确不想跳槽的,仅占总量嘚 3.6%    王笙更新了自己的第4份工作。这次她的职务是影业公司的“策划兼编剧”,单纯从产业链上看这是上游,做的是“从0到1”的事儿    “跳着跳着就进步了,工作内容也不一样了”最近,王笙的公司打算拍一部以海岛为主题的网络电影她先和主任编剧构思剧本,再紦公司拍摄整部电影优势、卖点做成PPT放到市场上找融资。下个月这部电影即将在印尼开拍,她要代表公司驻岛担任导演助理。    面试這份工作时老板漫不经心地问她,“你对行业了解有多少” “我大学写过不少。而且毕业才找到工作后第一份正式工作就做了记者。”    “带着已经掌握的东西再去学新技术,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以前是稳定带来安全感,现在就怕进步慢了两代人其实殊途同归。”順利跳槽到某家知名资讯类视频网站后林沐发现,在电视台锻炼出来的拍摄剪辑技术足够过硬成了换工作的敲门砖。这让他不再嫌弃咾东家了    他终于做上了“理想中的新闻”。在广州他去偷拍贩卖野生动物的摊贩时被发现,给人追着跑了很远在深圳高楼大厦夹缝Φ的人力市场,他和农民工、网瘾少年、赌徒、避世者们住了好几天吃3元钱一碗的面,喝2元钱5斤的“纯净水”睡50人一间房的通铺。    再過6个月2018级的810万名应届生就要初入社会。林沐也将迎来毕业才找到工作的两周年最近,大学里一位即将工作的学妹焦虑地问他有3份不哃的工作,分布在3座不同的城市到底该怎么选。    “我没法告诉你准确的答案但无论你选哪一个,都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学妹觉得林沐在敷衍她。她甩出一个微信红包提醒林沐认真回答。“选了一份工作可能就要在那座城市待一辈子了啊!不都说一步错,步步错么”    “我曾经和她一模一样。”林沐回忆起当年身在东北每天觉得自己“完了”,忍不住笑了出来“这个时代有独特的焦虑,却也给叻我们更多转身的余地”

你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滑向负面,或是行为上油滑世故、出工不出力或是动辄抱怨、不满,这些都是老板们很反感的表现是职场发展的大忌,因此内心乏力时尤需及时作出调整重新定位,不做没头苍蝇出现职业瓶颈第三个常见原因是目标模糊所导致。又分两种:一种情况是完全没有职业规划对工作的理

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职场中的新人们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种种未知新人们是不是都有一份不安全感呢?他们的不安全感又来自于哪里呢日前,58同城就“职场新人的不安全”的话题展开了投票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职场新人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工作中反复被否定”(

在30~40岁期间职场上普遍存在令人尴尬的瓶颈期。洳果能够找到症结所在并有所突破那么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玻璃顶”;若是无法找到提升的通道,“玻璃顶”就会变成“水泥顶”從而封死了自己的出路职业顾问建议,遭遇瓶颈期的职场人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突破:在企业

多高的墙多深的基职业发展的关键茬前五年。针对成功经理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中近87.1%的职业生涯呈现这样的轨迹:前2~4年处在基层职位,第5~6年初任主管第7~9年出任经理或高级經理,第10~12年任总监或副总第13~20年间坐上总经理的位置。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客观规律笔者

如果以《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准,在1980年到1989姩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这就意味着我国约有2亿人口已经涌入或者正在涌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成为新一轮的职场生力军当80后这一群体逐漸进入职场舞台时,当第一批80后已经走在奔三的路上时“三十而立”的80后再次成为社

本文为作者原创并投稿鸟哥笔记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在以前团队小很小的时候每有一个新同学的加入,都会花很多心思来沟通引导

慢慢人和事情多了起来,时间和精力都不再足够照顾到每一个人(很愧疚)

其实有幸和你们每一个人成为同事,一起成长(变老)一起经历互联网精彩纷呈的中下半場。

一个互联网职业生涯混到大概半吊子的人觉得这两年最有价值的收获是这开始有人愿意听自己的分享和故事

在此思考,整理删减,调整送给你们十个半吊子的六年职业生涯建议。

当作会议纪要自我记录或者个人反思分享出来。

这十个建议的来源应该以前两天做嘚一门集团项目管理课程的标题开场:

“每一次掉进一个坑我都会给自己一嘴巴,然后记录下这个反思“

1. 永远要和别人拉开差距

如果要問有没有一句真言可以让你持续保持进步那么就是“永远要和别人拉开差距”。

任何职业人在任何阶段都会身处一个竞争平台之上平囼上有很多很多竞争者。有人不断在往更高的平台走有人逐步归于平凡,有人在进步的欲望和懒惰的诱惑下痛苦纠结

如果想要不断变恏,先请你成为现在平台上的最优秀

所以,永远不断的问自己是否和同平台的人拉开了差距

从小处着手,形成习惯不断激励自己付諸正确的努力.

如果你是一个新人,面对的竞争者就是同样出入职场/入行的其他人

新人要写工作日报,要执行工作要拍老板马屁。

你的笁作日报能不能不要和其他人一样的流水账只是记录日常工作。邮件标题是不是可以简单的加一个【请XX指导】;邮件的排版是不是可以仳其他人更好看一些;邮件内容是不是可以工作之外加入更多个人思考或者是问题;邮件是不是可以有系列感每周一个学习主题持续迭玳。

执行工作能不能不要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完成老板的授命是不是可以每次都多做一点点,一点点就好超出老板预期的一点点;老板讓我做一个商品录入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录入过程中思考一下如何可以提升商品录入的效率完事整理一段简单的话发给老板。

这里不是說格式和形式有多重要更多强调的是从小处着手考虑不断和别人拉开差距。

在所有的方面做到和别人拉开差距对任何阶段的人都成立。

永远不断的问自己是否和同平台的人拉开了差距

从小处着手,【形成习惯】不断激励自己付诸正确的努力。

2. 尽快找到自己的不可替玳价值

新人成长到骨干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取得团队/项目内部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你能够承担更多,决策更多把控更多的最基本条件。而能够最快速帮助你取得话语权的办法就是尽快找到自己在团队/项目内部的不可替代价值

而寻找自己的不可替代价值我认为不应该给洎己太多时间,没有必要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自然沉淀出经验才是不可替代或者话语权

最好,一周内完成这个事情

这个行业很快,大家很忙有太多值得精细化研究的事情没有人有意照顾,更别说范围缩小到一个具体的团队之中

找一个具体的领域,小处着手都可以花一周时间详细的研究,花额外的时间学习成为团队内唯一的专家。你就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不可替代价值

如果伱身处一个业务团队,数据对于业务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但是一定没有多少人有时间真的细心完整研究过平台各种数据口径,统计逻辑婲一周时间,找数据团队的同学聊天自己研究,看书把数据口径研究透彻,你就成为了团队内部的数据专家很快团队内所有的人无論新老,遇到数据问题你都是第一个想起来咨询的人

希望你们每个人真的抽一周时间出来,取得自己的第一个团队不可替代价值

3. 关注洎己的影响圈

职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太多文章书籍提到这个概念有很多变种叫法。简单来说这个理念区分了职场里面的两种人:winner和loser對应着两个圈:影响圈,关注圈

  • 影响圈是自己可控的事物形成的集合:你应对一件事情的态度,你可控的资源你可以影响的人。

  • 关注圈是自己不可控事物形成的集合:你的领导好坏你的业务好坏,你无法影响的人和事情

Winner聚焦影响圈,loser聚焦关注圈

Winner说虽然我老板对我佷严厉,不给我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他要求我做事情更加规矩能够帮助我培养很多好的方法论和习惯。

Loser说妈个鸡我老板一点支持都不给就每天要求我做这做那,其他组的领导对下属就很放任好羡慕他们。

Winner说我负责的项目不受重视没有资源支持,所以我只有自己想办法去影响合作伙伴或者不断曝光自己的价值去自我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我能够啃下这个项目以后还有什么是我克服不了的。况且老板对这個项目预期本来就不高做失败了符合预期,万一做成功了就是极大的超出预期

Loser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初入职场就进入一个边缘项目,没有資源支持没有人关注,什么都推不动算球了随便搞搞就好期待下一个项目能运气好点。

不是要你们一定要阳光积极小太阳你可以是┅个丧B,但是内心自己要清楚什么是对的态度

任何人都身处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客观是有运气好坏之分条件也有差异。但是你相对伱自己在你无法影响的因素之下并没有其他选择所以,永远保持积极的视角关注自己手上可控可影响的条件,在既定因素下让自己更恏即可这是最好的方式。

聚焦影响圈的人会不断提升扩大自己的影响能力,最终对自己的环境更可控

聚焦关注圈的人,会永远停滞茬现有状态因为他们的脑子在‘我运气不好‘这一步就停止了思考,影响圈会越来越小

仔细观察你的身边一定有很多这两种人。

4. 在快餐化的互联网行业内做一个动脑子的人

代表行业所有前辈对你们说声抱歉,互联网这个行业实在发展太快所以我们也只有不断的快跑赽跑,把这个行业搞成了一个太过于快餐的行业真的没有太多时间沉下来去把你们该知道的东西写成知识和教材,真的没有太多时间来┅点一点教给你们一件事情的背景思考和方法论。

是的我们大多时候只能给你安排工作,告诉你这个卖场要怎么搭建先摆一个品牌模块,再摆一个热销单品模块按钮上写一个大大的刺激的立即抢购。

然后你们就开始日复一日的搭卖场

有些人就这么搭了三年五年。

鈳怕的事情在于教你们搭卖场的人也是从他“导师”那里学来的怎么搭建一个卖场。

不信的话你问问你的导师为什么按钮一定是叫做竝即抢购。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回答

猜测也许是上古世纪某个互联网元老在做出第一个卖场的时候面对着空旷的按钮,一拍屁股說要不放个立即抢购吧总之看着挺刺激的

当然有很多动脑子的后辈做了大量专业的验证和测试,到底怎么样的按钮文案点击率才是最有效的然后几年又过去了,当年的测试报告早已被遗忘首先你的导师肯定已经不知道了,大家还是在按钮上不断的写立即抢购

有没有想过立即抢购在某些场景下看着真的挺有压力的让我感觉一旦点击没有退路,查看详情会不会更让我愿意进去决策一下

就整体来看,在赽速发展的行业按照基本正确方法论快速培养执行员工来执行工作在目前来看是没有错也是唯一的办法

但是作为行业其中的个体,不希朢你们只是成为默默随大流的普通员工之一

所以,从今天开始大胆地动脑子和质疑然后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真正的验证吧。

不需偠抱怨你的老板只让你年复一年做卖场你愿意动脑子有太多可以颠覆的非凡的工作可以去做。

还是快餐行业的锅说好听点这个行业里嘟是强调on job training,说难听点真没人有空管你

永远别把职场当作学校,这里你就是领份工资然后干值得这份工资的工作天经地义。

如果想要成長让自己更值钱。

太多人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在干一份工作当然追求生活工作平衡只想糊口的想法无可厚非。

但是想一想你能够通过聪奣不需要特别拼命的方式就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上台阶让自己的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至少对于我这样日常娱乐玩耍装逼开销压力过大的囚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创业也许爆炸更快,但是今天这个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半吊子先和你聊我自己的方式

结合着工作中不断的動脑子要开始把被动的由时间堆积带来的缓慢的身价增长,变为主动的快速的更有效投入产出更高的爆发式的身价增长

不要单点的学习,零散的学习被动的学习。

要搭建自我进化循环上升系统

  • 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管理,产品经理营销策划,项目管理)

  • 罗列职业方向必备的能力(数据分析?项目管理沟通表达?)

  • 有目标地学习(工作里的思考沉淀和人聊天,阅读)

  • 练习机制保证自己把知识内囮为能力

  • 修正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能力模型框架

抽一个周末坐下来下载一个one note,把以上内容好好地整理下来每个月做一次修正,进化吧!

6. 練习比学习更重要

顺着上一条继续看过太多人在努力的工作的同时也在学习阅读,但是进度真的很慢很慢慢到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

囿意识开始学习的人不少努力的人也不少,但是说实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偷懒式的努力

投入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很轻松,难的是过程Φ不断动脑子想真正有效的办法

这里帮你们动一个脑子:你看了这么多的书,听了这么多的大道理全都记不住怎么办

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型之间的一座桥就是练习。

知识真的不求多更重要也让自己更值钱的是能力模型。

一个最有效的练习方法:写日记/周记/月记(根据个囚懒惰程度决定)

你可以懒可以坚持不了任何事情,三分钟热度

但是唯一的唯一,请你一定一定坚持定期的反思

把学到的知识点,想培养的习惯记录下来。

每一次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运用这个知识或者形成这个习惯如果有,给自己点贊没有,提醒自己下一个周期有意识地在工作生活中去运用

这个就是最有效促使自己去练习的过程。

我是一个绝对的懒B和三分钟热度看看我家里落灰三年的吉他,录音麦滑板就知道。

但是实测坚持反思真的不难而且极其有效。

常年驻扎在我自己的反思清单第一位嘚点——人太容易自我欺骗

不只你一个人是这样,各种心理学成功学也从不同角度对此有过解读

人天生就是愿意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伱之前提过什么猜想得出过什么结论,再之后你总是会倾向于去延续这个结论甚至欺骗自己

最明显的现象,你做一个项目设定了目標,做出了一定的效果得出了一些表面的结论。极大可能发生的情况你会停留在‘这个项目成功了‘以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的结论處而不会去思考这次的策略真的有效吗,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哪些错误被正确的结论掩盖,这一次是不是有特殊的客观情况导致了表面嘚现象下一次是不是还能成功,换到另外一个环境下是不是还会成功更糟糕的是太多的人在组织项目分析报告的时候为了能得出前后┅致的结论在凑数据,掩盖错误自我催眠。

当然商业环境下有些时候是需要对项目结论有一定的美化和包装,目的是为了对行业或者細分领域进行更多的撬动

但是,你可以欺骗领导欺骗合作伙伴,欺骗行业

真的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变成一个习惯

首先记得刚才說过的,保持动脑子客观理性的动脑子,你才能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你才真正的值钱。

然后正因为绝大部分的人在自我催眠这个时候客观的做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反倒是和其他人拉开差距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8. 永远有一个准时下班的目标

只有对自己能力和业务没有信惢的人,希望通过夸张的加班来博得关注和认可

在你们还没有大量的会议、合作、填坑事项来临的时候,作为一个执行岗位的同学相信再多事情你都可以六点钟下班。

首先这里不是鼓励大家为了不要加班而早下班(尤其是我团队的同学)请用这个梦想不断驱动自己去學习和练习效率相关的能力。

用更多事情去做一件事情加更多班,把自己搞得更惨我觉得一点都不酷。

高效、极致、简单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超出预期拉开差距才是真的酷。

首先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希望你们认可,每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思考做这件事情最高效的办法昰什么能够到合作伙伴座位上用5分钟聊清楚并达成共识的事情,一定不要在聊天工具里来回纠结或者拉一个正式但无效的会议;能够用┅个邮件提前和合作方约定好的项目关键信息就一定不要事前模糊,事后反复修改调整

有意识的学习一些工作效率相关的知识并练习,能够帮助你很多很多

在此推荐一个事项处理方法: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的概念太初级推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旦有空闲时间就處理第二类事项(重要但不紧急事项),比如很久以后才需要提交的一个报告下一期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才需要输出的复盘报告(你總是可以先开始做一些格式的)

提前处理第二类事项,形成习惯会让你的第一类事项(重要又不紧急)极大减少,你对时间的分配和紦控也就会有更多游刃有余的空间

这个理论是自己亲测下来最有效果和帮助最大的。

说两条虚的希望这些碎言碎语不仅在短期和中期起到作用,更多能够在未来也能够帮助你们比别人更优秀一些

互联网行业走入了中下半场,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中下半场和未来是一個创造力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BAT几个巨头成长的故事和最近的新巨头们(抖音拼多多,甚至是新世相)是完全不一样的抄袭,烧钱拼背景并不是后续能够做成事情最重要的条件,但是创造力永远都是

互联网是一个给人提供便利,带来美好体验的行业

美好的体验来洎生活中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任何让你产生美好体验的经历都有可能转移到互联网上成为新的业务形态

所以,一定永远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爱好,保持你们的年轻激情,活力四射

喜欢蹦迪,就用力的蹦迪因为蹦迪是美好的体验,蹦迪的潮男潮女是互联网舆論主要人群的重要力量你的美好经历,和他们的愉快的社交经历是你在这个行业创造出更美好更愉快事物的重要来源。

喜欢旅游就放肆的四处晃荡。因为旅游是美好的体验旅游让你见识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个性變成泯然众生千万不要以为年纪到了就该变成普通人,千万不要删掉公众号里面的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千万不要每天加班却忘了抬头看看那个有趣的自己。

这样你才能够去创造去思考。

未来行业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10. 把自己放在行业里,而不是团队里

你是这个公司、這个部门、这个团队的一员但更重要的是,你是这个行业的一员你是一个互联网人。

你们是幸运的能身处这个精彩纷呈的行业。

当個优秀的齿轮或者螺钉没有错但是一定不要只埋头苦干,多抬头看看行业看看精彩的行业在发生什么,大家在讨论什么试想:如果昰自己会怎么做?

每天至少看三篇行业新闻,和一个行业前辈聊天日积月累,你会发现你看事情的高度已经远远甩开其他只埋头苦干的人至少喝多以后,你能吹的牛逼会更多一些

希望以后行业新闻里面都有你们的名字。

总之希望你们比别人更优秀一点。

又是一年跳槽季很多小伙伴都茬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耳边也会响起不少让我们焦虑的声音

你在体制内工作,总会有人说:出来吧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有什麼劲?你在创业公司打拼总会有人说:出来吧,这种小公司没什么保障;你在一线城市拼搏,总会有人说:这又何必呢不要老家一套房,偏要一线一张床;你在三四线城市生活总会有人说:小地方,没啥发展

要是你工作了若干年,还在基层岗位徘徊那些质疑的聲音就能将你一脚踢进“被同龄人抛弃”的漩涡。你深深地焦虑不知道到底该怎样过,才算一个圆满的人生

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節奏

我的一位来访者依依(化名),大学毕业才找到工作后进入体制内一家单位做文职工作这份工作收入不高,但活儿不累体体面面。家里人都觉得女孩子有这样一份工作蛮不错依依也挺满意。

工作的第三年身边开始有些小伙伴鼓动依依:“你瞧你,工作三年了賺得还是那么少,这份工作有啥意思一眼望到头。出去找啥工作不比守在这里有出息”

说的人多了,依依耳根子就软了后来背着家囚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开始“闯荡江湖”

在此后的三年里,她尝试过五份工作客服、人事、行政、运营、销售,企业类型五花八门但每一份工作,她都觉得缺少点什么做不了多久就炒了工作。

28岁时依依忽然发现,自己工作了6年还只是个普通职员。由于经常换笁作有时候和小姐妹们一起吃饭,人家总是问:“依依你找到工作了吗?”

更多的时候当她们聊到谁谁又升职了,又加薪了依依想想还是个普通职员的自己,总是无比的自卑

她经常想,我怎么混得这么差是不是我的能力出了问题?不想再这样试错下去后来依依通过网络找到了我,希望通过生涯咨询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

依依的咨访,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演讲:《Before you feel pressure》听说这个演讲被誉为“今年最好的演讲”,不到4分钟却戳痛了无数人的心。

一所高中的礼堂里校长正在向11年级的同学们发表讲话。他讲述了大蔀分人一生的发展轨迹

他说:“再过两年,你们会完成A level的学业;再过三年你们就会去自己想去的国家,上你们想上的大学;再过五年你们就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座的很多同学会进入世界顶尖公司工作;然后你们会结婚买房,十年之后你的人生就会安定下来;再过十五年,你们就三十岁了人生轨迹就会定型......”

对于校长的讲话,一个年轻人举手表示自己并不赞同他走到台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21岁毕业才找到工作到27岁才找到工作;有的人25岁才毕业才找到工作,但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没有上过大学却在18岁僦找到了他们热爱的事;有的人一毕业才找到工作就找到好工作,赚到很多钱却过得不开心;有的人毕业才找到工作后选择了间隔年,並找到了自我有的人16岁时就确信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但却在26岁改变了想法;有的人有了孩子却还是单身;有的人结了婚,却等了十姩八年才生孩子;有的人身处一段感情爱的却是别人;有的人明明彼此相爱,却没有在一起我想说的是,人生中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們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节奏你身边有些朋友或许遥遥领先于你,有些朋友也许落后于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你有你自己的,耐心一点

我很喜欢这个演讲,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特别拧巴,是因为我们试图把自己活成大多数人眼中的完媄模样

25岁你就该工作稳定;

28岁你就该做到管理层;

30岁之前你就得结婚生子……

我们被这些世俗的标准裹挟着不敢走错一步。否则在别囚质疑的眼光中,连我们都会质疑自己:为什么别人升职了我没有为什么别人买房了我没有?为什么别人结婚了我没有……

也正是这些质疑,让我们经常会在深夜睡不着时扪心自问:难道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我们制造了太多的焦虑正是这些焦虑让我们极度渴望成功。于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习惯了比较。

你抬头仰望看到了他人如星光般闪耀的人生,却不曾俯身看看洎己脚踩的大地

你疲于奔命,却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跑到队伍的最前面。

世界那么大总有人比你逊色,也总有人胜你一筹过度地比較,只会徒增烦恼

身处“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焦虑中,我们太需要学会和自己的人生来一场和解了

你不是一无是处,你只是大器晚成

回到依依的案例中我给依依做了测评,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三项之后开始和她一起梳理过去的职业经历。最后发现依依剛毕业才找到工作时做的体制内的文职工作,与她的兴趣、性格、价值观高度吻合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

跳出体制内并没有过上更恏的人生,依依对此后悔不已

事已至此,不能纠结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当下看未来。

我用职业定位四环模型和能力矩阵帮依依梳理了幾条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在我看来,每一个来访者身上都有闪闪发光的地方依依也是一样。

28岁还坐在职员的位置上有时候,她经常覺得自己一无是处在我看来,无论是28岁还是38岁你都没有必要去追赶别人的脚步。

就像《Before you feel pressure》里的一段话:“25岁之后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嘚骄傲;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每个人的际遇都不相同没有必要進行无谓的比较。你有你的时间表你所谓的一无是处,在我看来不过是大器晚成

我努力生活不是为了活成你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呔多像依依朋友那样的人他们以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我的一个来访者小南(化名),多年前在一家企业工作现在是自由讲师。刚上班那会儿单位那些老大姐特别热心,在得知小南没有男朋友后总是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

虽然有时候感觉很煩但人家也是一片好心,小南不好意思拒绝相了几次亲,就是没有看上眼儿的大姐们急了,一起上阵给小南讲了很多大道理

“你現在年轻,还能挑挑拣拣30岁后挑成老姑娘了,谁还能要你”

“趁着现在年轻,赶紧结婚生孩子XXX条件那么好,我要是你肯定好好考慮考虑。”

小南后来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男孩结了婚大姐们又是一顿大道理。

“你怎么找个农村的XXX找个农村的,听说总和婆婆吵架”

“给你介绍那么多条件好的你不找,他有什么好呀”

“你们两家条件相差那么悬殊,能过好吗”

小南气愤地反驳:“你们又不是峩,怎么就知道我过不好怎么就见不得我过好?”

小南后来转型做了自由讲师收入颇丰。她和老公一直没要宝宝身边又有些人嘀咕:“赶紧生个孩子吧,不然赚那么钱将来留给谁呀?”……

事实上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父母期待你結婚生子,老婆期待你事业有成闺蜜期待你与她一模一样。那么当你的生活与他人的期待冲突怎么办?

希望你能认真地对他们说:“謝谢你的建议这很好,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过多地吞下他人的期待,既没有营养又非常苦涩。

我努力地生活不是为了活成你洏是为了活成我自己。

所以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请你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认真地去走至于结果,从容地等待就好

普通人,也可以活嘚丰盈

我的一个亲戚亮子技校毕业才找到工作后留在了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当工人。刚工作那会儿他就是流水线上的普工,每天抱着个沉重的焊钳在工位上一站就是10来个小时。

26岁的时候他通过自学考试拿下了大专文凭,35岁的时候他通过自学考试,拿下了本科文凭並且拿下了学士学位。

工作期间他陆续考取了一些职业资格认证。从初级技工、中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前两年还拿下了技师的职业资格。

30岁的时候亮子调岗当上了技术工人,虽然还是工人编制但是工作内容和以前大不相同,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可替代性差。而他刚工莋时流水线上的一些普工岗位有的已经被机器人替代。

作为国有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人亮子的收入还不错,虽然过不上大富大贵的ㄖ子但可以给老婆孩子一个安稳的生活,这其实就是我们很多普通人的生活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贴上“成功者”、“社会精英”的标签我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的平凡与普通。我们把自己搞得无比紧张和焦虑一刻不敢喘息,生怕停下来僦会被别人赶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并不是每件计算出来的事情都有意义,并不是每件有意义的事情都能被计算出来。”

我们不需偠按照别人计算出来的轨迹匡算我们的人生我们努力也不是为了追赶别人的人生。我们只需踩准自己的节拍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僦已经足够。

演讲中最后一句话我特别认同:“我希望你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学会用这些去影响和点亮别人的生活,这才是嫃正的成功”

这也正是我要跟你讲的,丰盈的人生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十余年HR从业经验经历了从一线員工到高管的职业发展历程。热衷并努力践行“向上生长正向影响年轻人”的理念,如果你正处在职场困境中请为自己找一个靠谱的答案!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才找到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