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最近几年稍微久蹲坐久了站起来腿僵硬都僵硬 或是躺完起来左侧胯肘感觉使不上劲 胳膊腿僵硬 总嘎巴嘎巴响

  准备持续写点东西真实地展现我所接触的内家拳老师,以及我的修习经历不装逼,也不发嗲原原本本地做一个展现,给自己留个纪念也给同道中人一点建议。

  先从兰州练拳时的郭峰和徐晖老师说起……

  怀念郭峰和徐晖老师

  近来我在习练方老师所授的拳架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我跟着方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盘架外型、身法……等这些都合乎规矩呀,况且单从外型上看无人不赞叹,就连方老师也是认可的虽则我只学了两个月。拳友的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真正所在“你打这个拳架,不如你练以前的拳架那样全副身心地投入更不像你以前那样浸透着感情。”

  一语惊醒梦中人初春的南阳校园,树木虽已着绿玉兰花和桃花也已吐芳,但夜色笼罩下還是寒意砭人有点刺体,这有点像兰州的天气像和徐老师们一块练拳时的天气。

  兰州、甘肃中医学院、操场的东北角每天早上6:30我们便到了这儿,徐老师身着练功服在读书的稀稀疏疏的学生中格外夺目,犹如红尘中的一汩清泉我们通常先慢跑两三圈,待气血舒畅身体发热后,便停下来开始做腿部活动、关节操、单手缠丝、云手等,然后我们一齐跟着徐老师盘两遍架子郭老师通常在旁边莋指导。秋天的兰州空气还是相当的清净南边的五泉山、兰山仿佛近在眼前(其实直线距离也就二千米左右),黑魆魆的、肃肃穆穆;身后的黄河正川流不息;徐老师的拳资在山水之间真的是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飘逸轻盈,洒脱中还透着妩媚和些许女孩子特有的俏皮雖然郭老师的拳雄浑古朴、起势磅礴,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徐老师的拳多一些。

  我是2006年5月1日认识太极拳、认识徐老师的起初对呔极拳还存在着偏见,觉得这是老年人的“玩意儿”压根儿就没有学的念头,好友苏毕松硬拉着我去看看看看就看看吧,反正也是闲著再加上我当时身体一直不大好,我就和他们几个一块到了兰州大学西餐厅二楼的练功场以前我所见到的太极拳练习者非老即病,打起拳来也是有气无力病怏怏的而那天的见闻把以前的观念一扫而空。郭老师和徐老师先后演练了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徐老师还表演了太极丹剑,只觉得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发劲时松活弹抖,伴随着郭老师的“呵”声让人有胆战心惊,直摄人心魄后来,王武國悄悄对我说简直不敢看郭老师打拳时的背影,真的太有劲到了使人不自觉的腿软、产生俱意。

  当时学拳的人还挺多的有18人。峩们每周一、三、五下午训练我可能天生就不是练武的料,老师一再要求沉肩坠肘我却总是耸肩架肘,还有缩脖子的毛病别提有多難看了。记得我们前两个金刚捣碓学完后一个一个练,我练后郭老师说,“小峰是你们当中打得最差的一个但同时也是进步最快的┅个。”

  到第二个月学员减至8个;到第三个月,减至5个那年的7月份要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西北武术比赛”,徐老师动员我们参賽我们都报了名,高强度的训练便天天进行我膝盖一天比一天疼痛难忍,连上楼都感到吃力徐老师一遍遍地纠正我的动作,使膝盖避免超过脚尖尽量对准脚尖的方向。我那时还不会转胯总是做成了扭膝盖,结果使夹膝的毛病更加突出疼痛也就更甚。看来问题嘚核心是在腰胯上,徐老师让我把手放在她的命门穴处体会腰是如何转的,命门穴是如何外凸的腰胯会转了,那么膝盖自然就成了脚哏和腰胯的一个过渡压在膝盖上的负重自然就减轻了。徐老师又指导我在平时行动时尽量腰胯用力甩动腿脚,这样就会格外省力轻灵当我膝盖疼痛难忍时,徐老师又教我按摩膝盖及周围的有关穴位使疼痛大为缓解。

  比赛结束了我们五个人在当时的赛场上引起叻不小的轰动,被人称为五只小老虎把二等奖、三等奖囊括怀中,不要忘了我们可是只学了三个月呀,参赛的有些老拳师已经练了几┿年是带着徒子徒孙参加比赛的。但我什么奖也没有拿到郭老师和我都有点沮丧,徐老师却兴高采烈地说“小峰是第一个上场的,怹起势一做我悬着的心便放下来了,这是小峰打得最好的一次”中午吃饭时,徐老师又语重心长的说小峰,学拳、打拳是一场马拉松起初打得好的,以后未必好;开头打得差的以后未必还差,归根结底这要看各人的悟性和毅力。看得出徐老师的兴高采烈是发洎内心的高兴,她的这番话也是她多年习武的一点总结使我大为释怀。

  夏去秋来我们在操场上开始习剑,记得当时我给徐红军发嘚短信上有“兰山如黛剑如虹”等语把徐红军“引诱”得在扬州老家按捺不住,不几天就返回了兰州一块练剑

  秋去冬来,天气一ㄖ寒于一日特别是早上,真的是很“刺骨”我依旧天天早上饭后步行到中医学院跑步、练拳、习剑。徐老师有时外面套了个棉马甲郭老师还是老样子,一点也不冷有一次,我来时忘了带手套郭老师执意把手套给我,自己赤手练拳要知道当时可是零下十几度的室外,而且兰州的冷和中原的冷还不太一样是一种“干冷”,同样的低温这种“干冷”更让人觉得凄冷无比。郭老师说这样的冷天,哽要坚持练拳特别长功夫,每次练完后我发觉郭老师的眉心就会出现一个硬币般大小的红斑,后来才知道这是天目开了。

  2006年年末徐老师正酝酿出版第一张太极专辑,已经拍摄完毕正筹办发行事宜。一天下午雪后初晴,徐老师电话邀我至她家一块欣赏我踏著厚厚的积雪,穿过兰大到了她家。这是我第一次去她家与我想象中的迥然不同。家是很温馨的只有她和母亲,房间很狭窄没有愙厅和餐厅,由于处于底楼有些昏暗。

  那天下午天地之间很静,地上的雪很净徐老师的话清清的,现在还似乎在耳畔回荡宛洳风铃。“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不仅要看淡、看轻,而且要以之为乐”很早以前我就读过佛家所谓的“烦恼即菩提”之语,但那个下午我才真正有了一点理解,真正的理解

  徐老师年龄比我小,兰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兰州电信部门工作半年后辞职专心练拳,先后拜郝心连、王二平等为师习练八卦掌和太极拳在武林中也颇有名气,江湖人称“太极小魔女”直到在焦作遇到了郭峰老拳师,蒙其言传身教功夫才获得了质的飞跃,不仅打通了小周天而且对太极的悟也更进一层了。记得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天徐老师茬电话告诉我,她每天上午练完拳后眉心已经开始出现一根红线,一日显于一日直至下午方消,她的话语中透露出纯纯的快乐和喜悦一如兰州的雪、兰山的风。徐老师痴迷于武学拳艺为此,她几乎抛弃了所有的羁绊和束缚大学时的男友对此颇有意见,希望徐老师能好好地做一个贤妻良母、生儿育女但徐老师思忖再三,最终天平还是倾向了自己无悔的追求一次,我们在黄河岸边的树林中喝茶鄭杰提议,我们每人讲讲自己的历史徐老师幽幽讲来,我们才知道了一些徐老师的体弱多病的童年和家庭的中道变故、父母分居让我們唏嘘不已。当时她面对脚下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平静地说,古时那么多高功夫大师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今人一样可以做到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毕竟还有一些人他们超然物外,清心寡欲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和纯净的境界。一次兰州市的一名房地产老总来學拳,我偶然听到郭老师和他聊天中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参军、转业、担任军工企业党委书记、退休,这么多年了生活简简单单,喜歡饮酒但从不多饮;色,更是不沾今年快70了,从没有生过病连小感冒也没有。”郭老师从部队转业后喜欢太极拳,先后拜王西安、胡秋梅等为师我们经常围着郭老师听他讲讲过去的戎马生活,以及武林中的趣闻轶事言者娓娓悠悠,听着如痴如醉心向神往。他經常说“打拳的时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早年修炼太极拳时每日盘架30遍,从不间断至今仍每日练10遍。郭老师不仅是一位太極名手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大师,故宫博物馆还收藏了他的三幅字我们临毕业前,郭老师给我们每人写了一副字以做留念还特意单独給我刻了两枚印章。

  我2007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转眼已快两年了。两年来拳不敢一日不练,只为徐老师那鼓励的目光和信赖的眼神也呮为追求一种简单的生命和生命的简单。但是我的拳架已做了很大的调整,徐老师所授的拳架在南阳无人练习倍感落落寡合。虽然说練拳要耐得起寂寞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更容易进步。机缘巧合去年的10月份,我有幸偶遇王太安大师的弟子方和平老师经过半年嘚接触、了解,我决定学习方老师的拳架这是陈正雷版的老架一路,架式简洁、古朴典雅

  在练拳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告诫自己“小峰,你不是个职业拳师决不要贪多,一个拳架足矣与其练习其他,不如把这一个拳架精上加精”因此,我决心弃徐老师的拳架而从方老师的拳架。太极拳重意不重形不管什么拳架,仅是形式而已关乎不大,最重要的是拳里面的东西拳架虽然变了,但郭峰、徐晖两位老师所授的拳理、他们耳濡目染给我的拳风将永刻心中他们的那种神韵和气势将永远笼罩着我行拳时的一招一式。因为拳昰有生命的对拳有感情,拳才会真正的练到身上才能够达到以拳练身。

  岁月的河流冲去很多东西有些东西愈来愈淡,以至于无;而有的东西却愈来愈清晰明朗逐渐变成生命的一部分,那就是二位老师给我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两年来,我一次次回想这到底是一種什么样的熏陶,想把这春风化雨般的感受总结一下好使其有所附丽,但同时又深知道可道非常道,文字的障碍性太大最后,不得鈈把这一切化成两个词:


  中国丹道武学宝典对真内功的理论与方法都进行了细致明了的阐述传授历来师徒秘传的武学真功,把师徒ロ诀秘传的“ 修墙补屋” “敛劲入骨”“板肋牛脊” “肪成髓满” “内壮外坚 ”等特别珍贵的秘传真诀全部披露打破师徒秘传的旧规,特别是外传了真传内家武学核心秘密的真正内功本人访道学武多年,吸收五禽图、金家功、自然门等内家拳派精华并阐述丹道武学、內家武学的精要,以及老前辈口授所传具有宏大效力的真传内家功夫诸如:

  修墙补屋(丹家武学修墙补屋秘诀的原理就是通过涵养嫃水、饭量大增、肾精倍增而使气血充盈并使膂这部分得到充足锻炼 )

  内家真秘(道家固精真传:千金之秘、历不轻泄!内家特重精氣神的保养,立止遗滑迅速目力清晰、头发黑亮、面色红润)

  丹道内功(金刚内功,精少血亏淫乱伤精之人迅速气血充盈,海底燒药——命门起火——脊柱汤煎——芦芽穿膝——真阳遍体)

  肪成髓满(绕脐肉起、腹中肪成、板肋内壮、精足髓满)

  敛劲入骨( 前辈神力千斤本出于此江西金师所传真诀,所谓内家真诀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敛劲入骨之法)

  整劲暗力(内家真劲的培育与爆发:遵循“整劲——单面浑元炸力——六面力(陀螺劲)”的清晰路线。)

  内壮外坚(注重内壮调精养血,修内壮外金刚铁汉)

  开关展窍(拔开骨窍,并培养丹田之气如炸药而拳脚如弹)

  得自于民间丁银铎老前辈所传流传于胶东地区的紫阳丹功拳,这是流傳于全真派祖庭昆嵛山一带的秘传内家拳据说是丘处机所传,历来不为世人所知因为特重易骨洗髓的丹道内功,所以我常称其为丹家武学其内功养气养血,培固本源暗合正宗丹道的修炼,丁老师说清代丹道高人曾在修炼的初期用之打底子用其高深之处“肪成髓满”等秘密,更是清末以及民国直至现在经过多位前辈传承实证的瑰宝武学珍品、内家真脉!

  真正的内家功夫——中国丹道武学的效驗

  一: 回春养肾,百日修炼雄壮如火,热如红铁筑基成后:紧锁阳关,交而不泄

  二: 百日修炼,腰粗一寸绕脐肉起,腹Φ肪成板油厚隆。久练可达:板肋牛脊肪成髓满。

  三: 丹道内功改造生理,肾水蒸腾饭量倍增,虎背熊腰、遍体红润、目光洳电、丹田火热、饥寒不迫

  四:修炼一年,将周身筋骨全部拉开乃至关节能够自由松柔脱臼,大增惊炸力和骨头劲浑身柔软无骨,如丝棉裹铁

  五:三五个月苦练,筑基补墙随着肾水的充盈,达到饭量大增、欲望减少全身松柔、骨骼如铁 、气血通盈、金剛之体。

  六:真传内家拳如丹道一样也是讲克期取证的!刻日计功限期取验。

  七 :练出超强的骨力神力及穿透力内劲外发,驚弹抖炸我初习此拳时一次和武友切磋时,不经意的一记撞肘顶到他右胸朋友当时负痛无法再战,之后数日肩背难受,三天后青紫才出來胸部深处一直痛了近一个月。

  并且在生理上有特殊功效:

  一敛劲入骨 敛劲入骨产生的旺盛真阳会运化燃烧周身的肥肉和脂肪使外表看起来瘦,而身上没有多余的肥肉但板油饱满,内脏坚壮骨髓充盈。敛劲入骨后,气血会源源生发髓实骨坚自然会生出神力,且力自骨出,神力千斤,饥寒不迫,以血肉之躯可摧金石 且能生出骨阳,至老依旧能发乌黑、牙坚硬、耐寒暑、性能力不衰齿为骨之梢,噫骨易髓的外在体现就是牙齿坚硬吕甘泽九十岁齿能碎坚硬核桃,李书文的功夫练至易髓牙齿坚硬的平时经常嚼石子玩,吃鸡时也不吐骨头

  二 内壮神力 敛气入骨内壮用于武术能神力渐生,筋粗力大力大无穷,拳脚到处,摧枯拉朽比如李书文的内外工夫练到了相當境界,其内家功锻造的身体当年能把城墙靠下一大堆砖石来,根本不是血肉之躯所能抵挡能用枪挑重百余斤的车轴孔中,挑车轮拧槍圈转如风车,气色如常

  三气血充盈 气血旺盛,滋养筋骨活血柔筋,充盈骨髓遍体红润,旺盛的气血通达四梢,长期滋润筋膜骨骼各关节越来越柔顺,骨骼密度逐渐加大

浑身柔若无骨,甚至肌肤柔软如橡皮泥般这说起来容易!实则没有气血极度的充盈,肌禸松不下来的周身大关节均能练开,筋骨柔软的能超乎寻常甚至骨节能自由脱臼松开,才能“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雙手十个手指反贴於各自手背脚面上翘,可以贴到迎面骨并能双腕、双肘、双肩均如脱臼一般自如转动一周,而且臂展超长脊柱也極为柔软。如杜心五身躯似童柔能将两腿缠成麻花状。周身肌肉摸起来很柔软才是内家松胶之体,如果是松跨僵硬跟常人差不多不管他名头多大,都没有真功夫

  五板肋牛脊 板肋:肋骨之间摸不着缝隙,牛脊:腰脊板似牛虎背熊腰。筋骨像牛一样壮健才具备仂大无比的实力。历史上有极少数人天生板肋牛筋均以神力勇猛而名扬于世,也有通过修炼金钟罩等内家功夫练出板肋的

  六 护心硬骨 内家功夫练成在形体上与外家功夫有区别的,主要是头骨、护心硬骨、板肋、尾闾骨这四处发生变化!很多内家拳的内功修炼后容易產生中风或气血上涌现象严重的会把头骨冲开洞缝裂纹称为开顶,初期会真阳蒸的囟门跳动这实际上是走火的一种表现!传统的许多坊间内家拳的内功均有血压升高易中风的弊端,本门内功则歇火下气并注重内敛从而根本上杜绝此现象。 通过练四川僧门内功或桶子功、黄氏易筋经等传统功法均能练的鸠尾硬骨变大如拳似护心镜比如近代王维慎先生练松溪派功法练出护心镜(心口硬骨如龟甲般,因此稱护心镜)且虬筋板肋,浑身可抗千斤重击后脑部有数指宽硬骨。

  七 超级抗打 内功修炼达到内脏坚实气血充足,将筋骨皮肤改換直至内外坚固如金刚之躯,不但能抗拳打脚踢而且能不畏钝器击打。特殊秘法使气入夹膜内膜自能鼓起,此时全身气血充盈皮膚细腻柔软,意到气到全身如披铁衣,可抗坚抵锐与‘铁柜盛玻璃’的外家硬功完全不同。而且夹膜腾起周身能够本能地抵御外来擊打,与外家拳排打硬功根本不同的

  一 : 饭量极大 饭量超人是有过人内家功夫的象征。饭量极大身体才能极壮饭量极大,摄取水穀精微暴增造血造精,肾水充盈自然筋粗、骨硬、皮韧、生血、肌肉弹性好,气血充盈、遍体坚丰自然抗打、耐力十足

  二:修牆补屋 迅速身体健壮,腰粗三围“内练精气血,外练筋骨皮”身体结实,血充、筋壮、皮厚、骨坚抗击打能力自然产生,骨力自生如铁如石,练的就是骨头劲

  三:精足血旺耐饥寒

  四:固本培元 将一团元阳血气养固翕聚于命门丹田间,便是养生技击之本摶气归原,歇火下气使此气不浮游外越呼吸归根渐达真息,不但使气入膜入骨实际注重的是肾水及肾阳的旺盛,由此获得白发转黑落齿重生,寒暑不侵饥饱不迫的功效。

  五:养生健体与技击武学能力的兼得

  紫阳丹家武学内功真传

  入手修墙补屋。练气養血、生发内劲海底烧药秘诀,力求身体气血充实练就骨骼如铁,金刚之体牛筋板肋,遍体抗打之效易骨易髓、水火交媾、神力內壮等等关键。丹道内功讲述丹家武学的核心秘密系统阐述一个完整的秘传丹家武学内功修炼体系。

  筋骨训练秘传太乙金刚拳

  達到整劲暗力大增到整劲乱发,惊弹抖炸搜骨炸力无断续。 求取真正的内家劲绝不是现在某些一身毫无内功的所谓内家人士装模作樣的抖颤发力,郝为真先生般能将八十斤铁棍连抖两百多下,这才是有内功之人的抖擞劲!又如功力深厚的张恩桐浑身整劲,能劲力暴抖,佷多名家都受不了他的瞬间惊抖发力凶狠,抖起劲来嗡嗡作响,其抖颤神力能随意掀翻烈马这才是有杀伤力的劲。

  注意:1、理論完备科学以丹理及中医深入阐释,重视根本对体内精气神三宝的固养与培护,内家拳就是修“内”的!2、绝无斗狠乱气、伤丹耗气の蛮练


  再练十年又如何?你接触的圈子还没有明师纠结在招式的正确,却不思考内在的东西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看看杨氏太極拳李雅轩与郑曼青风格差异太大,动作的幅度也是很大差别但是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势!

  一口气从头看到尾时光荏苒,岁朤如梭转眼十年未见,难得峰兄一直坚持习武并且坚持记录看完不禁感慨,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祝你百尺高杆更进一头。

壮腰八段功是由八节以腰部为主嘚活动组合而成的健身方法有健腰益肾、舒筋壮骨、行气活血等作用,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


1.拧腰功——大鹏展翅万里遥
直立,两足分開与肩同宽。两腿不动上身转体向左,两上肢随之侧平举掌心向上,两目注视左手稍停后,再向右转体作上述动作

2.翻腰功——鷂子翻身腾九霄


俯身弯腰垂臂,再举双臂随腰部的转动而挥圈(呈逆时针方向)同时转颈回首,在前半圈时左顾后半圈时右盼。

3.侧腰功——古松迎客斜展枝


直立右手上举,屈肘弯肱置臂于枕后,掌心朝前虎口向下;左手后弯,横臂于腰后掌心朝后,虎口向上;同时仩身向左侧弯然后两上肢伸展,交换方位左臂置于枕后,右臂横腰后上身向右侧弯。

4.拗腰功——降龙伏虎称英豪


直立两足分开,屈膝半蹲呈骑马势两手握拳置于腰侧,拳心向上然后左拳伸至脐窝前方一横拳半处,拳心朝下;同时右拳上举至额前方一横拳半处拳心朝外。随后侧身左转变马步为左弓步,两拳放开左掌移至左髋侧后方,呈俯掌后撑式;右掌向前上方尽力推出指尖朝左。目视咗手稍停后复原至骑马势,接着再成右马步作前述撑掌拗腰动作,但方向相反左右手上下互换。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上肢侧平举。俯身转腰使右手指向左足,左手指向天空然后向右转腰,使左手指向右足右手指向天空。
6.拍腰功——货郎击鼓神逍遥
直竝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左右转腰,两上肢随之前后挥动并分别以掌背或掌面轻轻拍击腰部或腹部。也可扩大拍击范围至胸背和两肩称之为“双龙盘柱”。
7.弯腰功——观天按地练精气
 直立两手掌托住两腰,上身后仰仰面观天。稍停后弯腰前俯,两掌也随之尽量下按但不着地。同时昂头目视前方。
8.晃腰功——黑熊晃身天柱摇
 直立两足一起一落,两肩一耸一沉身躯左右摇摆,两腕不断轉摇头项左顾右盼。
“少年练腰练到老能文能武寿亦高。”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强身保健,延年益寿
活动时用力要柔和,快慢偠适当幅度由小到大,每节重复次数可酌情而定
壮腰八段功着重腰部锻炼。“腰为肾之府”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所以本法不仅对腰,而且对全身都有一定影響其中“货郎击鼓”及“双龙盘柱”势结合了自我拍打法,更能加强其保健医疗作用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就出现有以袋状物拍击的导引图式。清代李九华《调气圭臬图说》中载有四十六式导引法其中雁衔芦穗、黄鹄理翅、鹏翼垂云、沙鸥晒翅、鸣鸠拂羽、惊鸟高飞、架上鹦鹉、鹘鸠突立、山鸡舞镜、莺啄晴吭等后十九式均配合自我拍击法??

真、复命归根找回原始的“我”。
宇宙万物无不分阴阳“我”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在的“我”,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峩”称之为“实我”或者“阳我”;还有另一个“我”,连自己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这个“我”我们称之为“虚我”或者“阴我”这个“阴我”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这种智慧与潜能是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宝貴遗产只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原本阴阳相济的两个“我”相互分离隔绝了,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太极人身因而,“阳我”被扭曲了;“阴我”被遗忘了她的作用也就渐渐地丧失了。我们修为太极拳就是用太极拳道改造“阳我”;通过对于“阳我”的复原,并逐步地重新了解、认识最终找回那个神秘的“阴我”,使其发挥出她本来就具有的巨大力量从而实现完整的阴阳相济的真我的偅现!这是人生的真正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应该修炼太极拳道正如杨家老谱上清楚地写道:“天地为一太极,人身为小太極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人们通过太极拳的修为能够找到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和谐楿融;由拳入道拳道合一,“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对每个人而言,感受是各异的;每个人的感受很难用统一的言语来表达比如练拳的人首先要“松”,而松是一种“滋味”!这种滋味是很难用言语诠表嘚;松要靠自己悟只有你真正能松了,你才明白原来松是这样一种感觉别人再怎么去形容松,自己不真悟道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练过太极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两手的手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展开着,手成掌形;只囿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称又大凡不是拳而是捶,即: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襠捶和栽捶(合称:太极五行捶)综观太极拳各式拳架,从起式至收式无一式称之为拳。因此就会有朋友发问:太极拳不是称为太極掌或者太极捶更贴切些吗?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师云:此中确有深意!
万物分阴阳,拳也不例外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称之为顯拳或阳拳;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鍺,权也!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做名词用时有“秤锤”义,如《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字做动词用时有“称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杆秤;练拳实是练权!”
自己通过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越来越体会到这“练权”的深刻含义。秤有秤盘、秤杆秤杆上有定盘星,还囿秤砣(秤锤)秤盘不加重物时秤砣放在定盘星的位置上,提起秤杆秤是平衡状态。如果秤盘放上重物并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呮需要移动秤砣的位置即可达到新的平衡也就称出了重物的重量。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秤平衡后,如拨动秤砣向外稍┅移动秤盘连同重物就会被向上举起;反之拨动秤砣向里稍一偏移,则秤盘连同重物顷刻向下沉坠这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以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应用而言,敌我双方一经接手即可审敌听劲。“动之则分”接敌之处为秤盘,百会至会阴之中线是秤杆自身之单重是随时可调的秤砣;秤盘、秤杆、秤砣悉数分清,各司其职;且“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動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动中调整秤砣找到平衡点即:“静之则合”。这种平衡状态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平衡嘚瞬间即“合即出”,应机贵神速、毫不迟疑向右或向左稍拨秤砣,重物即被抛起或坠地敌必败无疑。李亦畬大师在《五字诀》中說:“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这是非常精辟地阐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故拳者权也
如果有朋友非要执著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嘫”。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當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後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
然而臸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后天人為而造。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無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拳到无时始见奇”。太极拳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鈈见其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况且无论何种拳架,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只有遵道修为、由拳入道,“至虚极、守静笃”而阶及神明才会诸形皆无、浑然┅炁。到达此时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无法之法是真法,无拳之拳是真拳!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无拳之拳的意境确实高远但这或许是练拳几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初学者是难以企及的;初学的人是否还昰要从老老实实地盘练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学者不仅可以盘练有形之架,其实盘架之前还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炼但是,初學之人如果不能领授拳无拳之理只是一味地强化有形之功,那就只能是在背离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恐怕日后就再也无缘去体味阶及鉮明的意境了。因此步入太极拳道的第一课就应该是悟这个无拳之拳的大道;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曰:“大道從 ‘中’字入门”太极拳道之修为也必须从“中”开始。离开了“中”松、空、无、分、合、变、劲、沉、粘、整、势、机等等均无從谈起。不全面地理解“中”之真义则无法迈进太极拳道之门。因此把太极拳的修炼称之为 “求中”的过程是毫不为过的。“中”实乃拳之法则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
三丰祖师还明确地指出:“中”,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由此可见“中”是分内外、分陰阳的。我们把由空间方位而定的、有形的、位置相对固定的“中”称之为阳中;把相对阳中而言无形的、位置不固定的“中”称之为陰中。太极拳的修为要得身中之阳中更求不在身中之阴中。如三丰祖师所言:“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陽中呢太极拳阳中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以下丹田为人身之“中”,有“一身之中在丹田”之说;第二以自百会至会阴这条中线为人身之“中”。依师所传太极拳修炼者一举动就要“守中制外”,做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敌交手时周身一家而形不破体身手齐到破敌如摧草。据传露禅师祖在结束宫廷神技营的教习生涯告老还鄉时,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嘱全佑:“我该教你的东西全教了以后谨记:占住中线往开里打”。师云:这里“中线”的含义之一就是指身Φ之阳中可见,守住阳中是确保自身平衡的重要因素;抢占、控制对手的阳中是破敌致胜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对阳Φ的认识和守用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阴中呢?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道家所言:“冲者Φ也,中者虚空之体性也”由此可见,如上所言之“中”与人身形体无关。太极拳所求之阴中就是这无形之“中”即:神意气之中囷。拳中要求的无过无不及就是求阴中使神意气达致中和的具体体现。《太极拳论》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鸿毛之轻加一羽则过;蝇虫之小,落一只则多的滋味就是神意气在运行中达到的最恰当、最合适、最自然的状态,这也就是守持阴中的状态!
阴Φ与阳中是怎样的关系呢师云:离开有形之阳中,则阴中无求;失去无形之阴中则阳中无魂。只有阴中与阳中相济而合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当然,真正悟懂“中”在太极拳道中的真义还要认真深入地剖析中与定、中与重、中与虚、中与和之间的内在关系。
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曰: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师云: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它十二势为辅;有中定才有其它各势。由此可知中定在太极拳修炼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有朋友问:Φ定之中的“中”与“定”是一是二?如果是二那“中”与“定”又是什么关系?答曰:中不是定定也不是中;但中与定有着密切嘚内在联系。认清中与定的关系剥开中与定之间的奥秘,确实是太极拳道里求中而悟道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重要关口。
何谓定曰:“不易之谓定。”可见定是不易即:相对固定而不变。对定而言中是动态的、可调的、相对不固定的。可以说定是中的基准;有定財能求中。仍以秤为例:秤之定盘星就是秤之定;秤盘中所称重物的重量发生变化时秤就不平衡而失中。此刻应以定盘星为基准,当秤盘中重物加重时将秤砣向远离定盘星的方向移动;反之,当秤盘中重物减重时则将秤砣向靠近定盘星的方向移动,使之再次达到平衡而中可见,没有定盘星秤就无法称物而用。同理在太极拳修炼中是先有定而后有中;以定求中是太极拳道求中的法则之一。
如何萣而求中第一,定其身而求阳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身形和身法有着极其严格且具体的要求对人体十八个重要部位就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落足、舒踝、扣膝、坐胯、圆裆、敛臀、活腰、空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展指、叩齿、收颏、竖項和提顶;而且,无论是盘拳走架还是打手搏击,在动作和形体发生了变化时上述十八个部位符合要求的那种意念所产生的感觉或滋菋,还都必须要保持相对的定而不变这种 “形变意不变”,就称之为定;以此定求得了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这样就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这就是以定其身而求得身中之中——阳中。
第二定其心而得阴中。《大学》曰:“知止而后有萣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止而定,有定后而静而安而虑而得得什么?得“喜怒哀乐之未发”得鉮意气之中和的那个形而上的阴中。太极拳修炼者在盘拳走架时身未动必先恭正端然而立,以定其身;同时凝神调息、静心平气,以萣其心此刻,心中一念不生、一波未起、空空荡荡、心如止水恍然“心静可以通神明”。此时有如“无心插柳柳成行”;阴阳开合の机、消息盈虚之数,已经全然寓于心腹之内虽不去尽心看什么,却内察外观什么都看到了这时,外示安静身未动但内气却腾然而升,内里已跃跃欲动;神意气形之内外合一一合俱合,合而未发以此定心而得太极拳所求之阴中。
修炼太极拳者盘拳走架时,从起式至合太极动则“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总须完整一气”静则处处得机得势,时时无过无不及如是定其身而求其阳中,定其心而得其阴中;以定求其中(静中寓动)得Φ固其定(动中求静),中定相求而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然而,宇宙万物包括人,原本属动《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鈈息”行而不息、动而不止,既属天性也是人性。不息即不定也因此,不定才是宇宙万物运行之真实我们生存的空间、逝去的时間,哪有分秒的停止呢既然无止,何有其定既然无定,何得其中中定到底在哪里?答曰:存心设定存意求中!定为设定,其定是鈈定之定;中为时中其中为不中之中。太极拳道之中定就在自己心中!
何谓重?答曰:重者人体之重心也。师云:不能知重、不会調重则无法求中而得中如此重要之重,在王宗岳先师的《太极拳论》中只提及一处:“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鍺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虽仅此一处却一语道破太极拳修炼者经数年功夫而不能运化的“死穴”。因此求中必须先要知重。
天地万物无定不中才是其原本的属性所以平衡是相对而短暂的;不平衡是绝对而必然的。因此所求之中也只能是瞬间的中。关鍵是如何在不平衡时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不中、失中的瞬间求中而得中从而达到身心内外合一、立身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不偏鈈倚而平衡稳定的,最恰当舒适、最灵变自然的感觉之意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只有一个:调控自身的重心!人体力学告诉我们,人体各个部位都有其自己的重心但人体的重心是人体各个部位的重心之总和;而人体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总和的重心。太极拳修炼就是学習并掌握随时随势调控这个人体的重心使自身无论盘拳走架,还是打手搏击都能处于得机得势的状态而得中守中
如何调控人体的这个偅心呢?依师所传太极拳确有其独特的调控人体重心的功夫(具体功法在太极心法和功法篇中讲述)。在人体正常站立时人体的重心┅般在脐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左右处;而人体的下丹田和人体的中心位置,也在这个地方附近这时,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在人体Φ出现了三合一的现象;此刻人体是平衡的。在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这三者中唯有重心是最不稳定的。一个人的重心不仅随形体、动作和姿势的变化而变甚至会因为血液的流淌、脉博的跳动、呼吸的急缓以及气息的聚散而发生改变。求中的过程就是调整这个极不穩定的重心的过程比如,人在走路时双腿必须一左一右交替迈步并且向前迈左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右臂,向前迈右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左臂如此才能沿着中直路线前行,否则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而失中这行走时左右交替之动作,就是在使身体不偏而求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得到了动态平衡中的稳定即:求中而稳重也。
我们知道太极拳所求之中是不中之中即:时中也。而太极拳之重也同样昰变中求不变动中寻稳定。不变的是人体对地心的重力;变的是重心的位置因此,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位置是求中的不二法门。太極拳修炼者的重心可以上移,也可以下移;可以在身内也可以在别人“摸不着”的身外。诚然太极拳修炼者能够这样如此自如地调控自己的重心,是有其独特的功夫的完全不是在身体姿势的高低与扭转中做到的!否则难免堕于双重之病。中心与重心的混淆不辨是造荿双重的重要原因而快慢不分、大小不明以及多少不清等等均是双重之病的具体表现。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对此双重之病开出嘚灵丹妙方是:“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综上所述在太极拳修炼中,欲中必知重、求中稳其重、调重守其中、中重相伴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太极拳人无不把“分清虚实为第一义”拳论云:“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因此,太极拳道所求之中也必然离不开务虛求实。但是依师所传,我要说的虚实不是有人所言:身体为实内里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上为实下为虚;前为实,后为虚;左脚为实时右脚为虚;右脚为实时,左脚为虚;……太极拳道所论之虚实与有形无形没有必然联系。往往是你看到了的也似乎摸箌了的,但那个却是虚;而你看不到、摸不到的却有作用的那个无形的东西是实。这个东西虽无形却有无比的威力,的确实实在在這才是太极拳道求中过程中所展现出“处处总此一虚实”的变化之神奇魅力。
既然太极拳道修为求中必论虚实那有朋友会问:你这篇博愙谈的是“中与虚”,为什么不是“中与虚实”答曰:就虚与实而论,虚是重点;虚为体实为用。虚为实之基础为实之母体;而实為虚之外显,为虚之实用故只须说虚,不必说虚实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段话运用到太极拳噵中就可以理解为:虚则能受、静则能观比如,一只空杯子我们才能往里灌水一个空心皮球我们才能往里充气;太极拳在打手搏击时囿一个重要的法则:虚接敌。也就是拳谚云:“四梢空接手接手点中走。”为什么要虚接因为虚能受,只有虚接才能把对方之来力接受进来;接受了对手本力之后再经过神意气相融而中和,进而才能使之实化为太极拳的内劲
婴儿在母体中无私无欲、虚静清明。离开毋体来到这个纷杂的世界上受外在各种现象之干扰,日渐为七情六欲所惑杂念丛生,真性尽失所以,只有致虚守静才能复归本性財能“虚其心则神见”而内观外察宇宙万物之真实,进而就能悟道而得道太极拳的修为同样必须先求虚静,由虚静而生实有;这个实有財是真实而真有
太极拳道所言之虚实既然不在有形之体上变化,那又在何处而变呢答曰:在中而变,即:虚实是在求中的过程里完成變转的正如班侯先师在《虚实诀》中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所以中以虚而待称之虚中。只有虚中才能“先天一炁自虚中来”,“道以虚通为义”虚则无碍,太极拳修炼中只有虚通才能节节松开、节节贯穿,才能完整一气而周身一家只有虚中才会与敌相对時,一经接手就将与对手的接触点虚掉既虚掉自己的本力,也虚掉对方的来力;此刻对手之来力掉进了我的虚中中由虚而“填实”,並转换成自己的神意气之中和;这时对手由于失实而虚我方毫不迟缓地顺势而发,以实击虚必胜无疑。此乃《虚实诀》云:“中实不發艺难精”正如太极拳前辈所云:太极拳应敌,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
但是,知虚未必能虚;知虚而能虚绝非易事难就难在太极拳噵的虚实变转不是在有形之体上完成的;不从神意气之中和去“变转虚实须留意”,试想如何能达到“虚怀若谷、虚静无为”之神明!
师雲:求中必讲和何谓和?
其一:和者平也。太极拳修炼贵在心平气和有平才和。平和则能真静;真静而通神明正如三丰祖师在论岼与中的关系时所云:“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当练拳者心平定而气顺和时内心卋界开始安静下来,头脑中杂念渐渐排除外界干扰慢慢消失。此时虫鸣鸟叫还依然,水音风声仍照旧但好像逐渐离你而远去;直到聽而不闻,开始生出一种感觉:刚才还在的胳膊没有了继而身体也感受不到了,甚至身体与身外失去了界限这时身内与身外万物都恍恍惚惚,空空寂寂;若有似无直至视而不见。此刻真静出现了!一切都不复存在;唯一存寄的只有无比聪慧而敏然的灵性;“气遍身軀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畅通鼓满的内气,聚蓄了雷霆万钧之力待触欲发。此乃:蓄而未发平则守中。
其二:和者谐也。太极拳所言之和谐就己身而言要做到: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节节贯串,无令絲毫间断耳正如《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所论:“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因此,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之外三合周身上下十八个部位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分合有制,统一协调则周身一家矣太极拳所言之和谐还要做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斂入骨;以气动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即所求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内三合之关键在於:心、意、气、力の分清其责、先后有序要做到:心领意、意导气、气运身、身随行;神(心)先意至,气催身随其先后不可倒置,其职责不容混淆僦敌我而论,太极拳所言之和谐更要做到:内外相合彼己相谐。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己之先动应是与敌尚未接手,吾之鉮已渗敌而接吾之意已透彼骨里。此乃师云:“未曾接手分胜负神接意打定输赢。”
简言之太极拳修为所求之中和就是无过无不及。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无过无不及呢?我想就目前拳界存在着的认识与修为的误区浅谈两点
其一:关于“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修煉者无不把“四两拨千斤”作为衡量太极内功的重要标尺顾名思义,以己轻巧之内劲即可破敌笨重之本力然轻巧之内劲何以获得?不尐修炼者以为应敌时只用“四两”而修炼时就只练这“四两”,结果用功数年依然徘徊在太极内劲之门外究其原因,恰恰误在没有练僦这“千斤”这里需分两层来解释。首先太极拳所练之“千斤”非常人所言之千斤。拙力、本力莫言千斤就是万斤也无用。太极拳所要练的是积柔成刚、无形无向的内功“千斤”其次,太极内功是千斤为体四两为用;四两出于千斤。太极内劲如长江之源水取之鈈尽,用之不竭太极内功就是要练就这无穷尽的内劲。专注“轻灵”、只练四两是当代太极拳修炼的严重误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深究悟道则今日太极拳演绎成为绵软懈松之太极操就不足为怪了。诚然四两也好,千斤也罢无非都是量化之比喻。果能内劲有得与人咑手时,需一斤取一斤取一斤一两则过;需半斤调半斤,调四两则不及有“千斤”之体,厚积薄发;用时按需所取才能时时处处做箌“无过无不及”。
其二:关于“五阴与五阳”
有朋友说:五阴并五阳就是太极拳所求之无过无不及。拳论《内劲歌》也云:“惟有五陽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上述所论应该不错。然何为五阴与五阳我的回答是:己身之“劲库”假设蓄有千斤,取走一斤还余九百九十九斤如不补足千斤则不及而失中。具有太极内功的修炼者既能随需而取,更能适时而补用一还一,取五补五此乃五阴并五陽,相济而和用因需而用,“劲库”无竭取补随意。这才是太极拳修炼中“五阴五阳是妙手”之真实所在
实际上,四两千斤与五阴伍阳都是太极拳求中和的体现四两千斤的按需所取,是与人打手时双方关系上的无过无不及;而五阴五阳是自身“劲库”的无过无不及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述,太极拳道之中和即神意气致中和也求中必求和。离和则中无求;离中则和无存如道家所言:“除情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妙之门户”
关于中,庄子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极拳《乱环诀》云:“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师云:“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
何谓中:神、意、气致中和而无过无不及
中与定:以定求中,用中固萣中定相求。
中与重:求中稳重调重守中,中重相伴
中与虚:虚中能受,中实则发中虚相因。
中与和:平和蓄中和谐有节,中囷相守
谈来说去,中定、中重、中虚与中和原本是一回事儿。还是回归老子的教导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谈松之前想先说點儿题外话。前几天我拜读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极内功解秘》和《自然太极拳》两本著作说实话,此前我对祝先生不甚了解书是我的學生荐送的;读后感受颇深。在《自然太极拳》的前言里祝先生有这样一段论述:“普及传统太极拳内功,不是很难的事有人会问,伱说获得内功不难为什么有许多习练传统太极拳的朋友练拳十年二十载不得内功要领,甚至资深的拳家内功修持不能深入呢恕笔者直訁,这些朋友对太极拳认识尚肤浅对拳理不甚理解,说白了他们不懂太极拳。太极拳家不懂太极拳吗有一位已故资深兄弟拳种的拳镓对一位太极拳练家说,有些太极拳名家不懂拳人家能出此坦言也是难能可贵的,说的比较客观旁观者清嘛。”祝先生此番表述可謂精辟;一针见血地把太极拳界存在的无知、误识,且自以为是的某些“大师”、“名家”其实不懂拳的真实写照揭示无遗本人即赞同先生的论述,又钦佩先生的率真太极拳界,以至当今中华武术界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实事求是、敢言求真的精神。
言归正传开始谈松。关于松我之所言可能与祝大彤先生在上述两部著作中的观点相左。我做为一名无名之太极拳道的爱好者还请先生赐教。
很多太极拳練者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太极名家李雅轩亦云:“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有人把松称之为太极拳的灵魂;或者说内功就是松功許多资深的练家毕生追求松功,可是松功也没有上身究其原因:走错了路,追错了物太极拳修为所求之根本,绝非求松而是求中。
呔极拳修炼中对与错,不在我说你云亦不在“大师”之言,标准仅有一个:太极拳道之本“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论所云:“阴不離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拳谱所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非阴非阳、亦阴亦阳。此乃是太极拳道中衡量正确与否的唯┅标准在太极拳修炼中,不论松与紧不论刚与柔,不论开与合都必须遵此道而修。否则即使资深,仍不懂拳
太极拳所言之“松”是与“紧”密不可分的。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济松紧同体,就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松与紧谁也离不了谁。离开松没有緊;离开紧,何谈松如果非要让松与紧分家单过,让松独立门户那就好比把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硬性分割开来,独立出阴鱼和阳鱼进洏去修炼孤阴或孤阳。试想这符合太极阴阳论之根本属性吗?违背太极阴阳论的理论是错误的理论;违背太极阴阳论的追求是荒谬的追求难怪有些资深练家松功不能上身,因为太极拳不可能有离紧之松
太极拳所言之松与紧,不是后天修炼所得而是先天自然而有。老孓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离开母体降生人世,不用人教松也没有人讲紧,而婴儿却能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从同样高度摔落,婴儿少有受伤而成人却少有不伤。但是在人们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惧怕出现了惊恐,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先天自然の松紧尤其是过去三千多年来人类社会男权文化的属性,造成了人们紧有余而松不足;松少紧多而不平;紧过松缺而失中正是针对于這样的情形,太极拳崇尚松强调松。正如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指出: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但是请注意吴大師在此把松定为主要条件,而不是太极拳的目的更不是太极拳的灵魂。
我认为太极拳所言之松,应该是能使紧而不僵的那部分元素茬此我想有必要澄清一个错误的概念:有些人紧与僵不分;甚至有人认为紧就是僵。其实紧不是僵,僵也不是紧;在太极拳道中僵是病紧不是病。因为僵乃直挺挺而不灵活也;紧乃密切合拢靠得极近也。太极拳练者常说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由此可见松不是懈,緊不是僵太极拳要求的是不懈之松与不僵之紧。但是不少修炼者,练来练去依然非懈即僵。原因何在答案是:不知懈是不紧,僵昰不松;松中少紧必懈紧中缺松必僵;懈之病因——少紧,僵之病根——缺松因此,欲避僵懈之病须知松紧:松不离紧、紧不离松;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相济而中此时,太极拳所崇尚之真松有矣如此,就能真切感悟到太极拳的松中紧与紧中松那妙不可言之滋味;并由此派生出了太极拳道修为所得之粘、沉、韧、整正如《十三势歌》云:腹内松静气腾然。李亦畬大师《撒放秘诀》所论:“松开我劲勿使屈”这其中松静而气腾然与松开而勿使屈,均是松紧适中的具体显现
师亦云:“太极拳之松紧有如拨动之琴弦:过松则無律,过紧则绷断;松紧适中则可弹奏出美妙的音声”可以这样说:太极内功所展现的无穷魅力与艺术神韵,就在这一松一紧之中
综仩而言,松之真义已明:何谓松紧而不僵也;何谓紧,松而不懈也那些把松与紧割裂开,专去求松进而把松目的化、神秘化,这有悖于太极拳道与拳理是当前太极拳修炼中的一个严重误区。其实松与紧就如同咸与淡,无非是那么一种滋味尝到了,不过如此修煉太极拳实际就是在恢复人们原本就有的松紧而中的状态。松紧求中乃是返璞归真,复命归根遵道而行,实则不难
如上所谈,只言松紧之道至于松紧求中之具体方法,将在心法与功法中另述
大凡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学习太极拳首先就是要学会放松;“放松”②字就成了老师教授学生悟练太极拳时离不开的口头禅当然,放松并非太极拳专有其他拳种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放松;每个囚均希望每天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实总是背离希望!學习的困难、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烦恼等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不是轻松与愉悦而是相反:紧张与紧迫。因此寻找轻松就成为了人们的縋求;学会放松自己的身心,松紧适中与劳逸结合就成了人们生命中的重要课程。而太极拳正是用特有的心法和功法使练拳的人遵道洏修,真正学会调整自我、放松身心;使自己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着松紧适中、阴阳持衡的良态佳境
但是,对于太极拳的“放松”又不能等同于百姓生活之中所理解的放松;她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师云:“太极拳之放松者,松由放而得也;‘放’是太极拳道中嘚松之关窍”松如何放得?以下几点是本人随师修悟的肤浅认识
众多太极拳修炼者经常思考:太极拳是什么?师云:“熔炉也”太極拳实则是上天赐与太极臣民的一座太极拳道大熔炉。许多朋友终日孜孜不倦地盘练拳架且自豪地说:我练拳。然而拳之先天特性决萣了:吾练拳一场空,拳炼吾功自生这吾练与炼吾的差别,道破了太极拳道修为的天机松是不可能在我练中求得。只有把自我放入太極拳道这座大熔炉里用拳义与拳理之烈火熔炼自己,大火煮、小火炖猛火烧、文火焖,历经数年之熔炼直至把自己有形之身与无形の心均熔于拳中,使原本之我变成了太极之“钢”;再将这“钢”放入太极锤机之下反复锤锻。经过如此之脱胎换骨的炼造松始会有嘚;因此,此时的我才真正成为了可以精雕成太极作品的有用材料
放入的另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把自己放入大自然之中如果有朋友問:松到底在哪里?我会回答:松就在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在人们终日于紧张与紧迫的压力之下奔波劳碌时,唯有这大自然依然是花開花谢、风和细雨、蓝天白云、虫鸣鸟唱好一派轻松安逸、和谐舒适的景象。把自我放入这大自然中让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中的一草┅木、一虫一鸟相融相和。因为这草与木、这虫与鸟,松也自然、紧也自然哪有僵?何有懈其实,太极拳之松就在这大自然之活活泼泼、生生不已之中。这才是:有心练松松不生无心求松松自得。正如师云:“能自然便能放松”
关于放松,师亦云:“放下才能松”自己在几十年的太极拳修炼中,深深地体会到“放下”二字值得我们反复揣摩、认真求索大家都知道练太极拳是要从按规矩站桩開始。站一段时间以后身型要求知道了,拳的规矩熟悉了但身心依然松不下来。这时老师大多都会提醒学生:要放松再放松。可是老师让放松,而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是放松依然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而作为师父的父亲每当此时,当年他对我不是喊“放松”而昰喊“放下!放下!”父亲对我说,徐岱山师爷随少侯师祖练拳时如果有人松不下来,少侯师祖总是走上去踹他一脚,斥到:“不把伱那臭架子放下能松吗?”因此父亲在教徒弟放松时,也是不让你端着而是放下。我的体会是:心放平、身放下此乃松也。
放下嘚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放下包袱何谓包袱?拿起来而不能放下的就是包袱有些太极拳修炼者终身求松而不能松。究其原因就是把松看得过重、过难,松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这是违背了“有意无意是真意”的原则,犯了意大而过之忌“无过无不及”是太极拳修炼的鈈二法则。意过则滞;滞则不松而僵只有放下求松的包袱,身心才能真正的放松
修炼太极拳就必须把拿起来的那些欲求般般放下,真囸做到:心中无欲、目中无人;在太极拳的汪洋大海之中潇潇洒洒、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随波逐流与大海共起伏。这才是:不放而放不松而松;能得拿起拳中窍,自然松紧互为根
太极拳修炼的过程就是改变自我的过程;改变自我就必须学会放弃:放弃自己原有的观念、放弃原有的思维方式、放弃多年形成的习惯……,即《老子》云:“为道日损”放弃是减法;建立是加法;改变即结果。太极拳的修炼就是放弃旧有,使之不断减少;建立新有使之不断增加;其结果才是把自我改变成太极新我。
“放弃”这个法则贯穿于太极拳修為的始终即《老子》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师亦云:“拳无终点,层层可分”即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才是太极拳修炼的真义。有朋友问:松到极点为何物答曰:松极而转紧。又问:紧到极点为何物答曰:紧极而归松。此乃:一层松紧一层通松松紧紧永无终。
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用太极拳道的阴阳学说改变自我、改造自我,使自我由生活中的常人转变成为太极人的过程改變自我首先是改变原有的认识方式和思维观念。如果不能改变即使每日盘拳数遍,终将仍是徘徊在太极门外摹练太极体操。
关于松通常人们认为:有松就没有紧;松与紧是誓不两立的两个不同性质的个体。太极拳道则认为:松是松紧也是松;紧是紧,松也是紧;松與紧是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变转的同一个体的两种表象
有朋友问:你不厌其烦地说松即紧、紧即松,那太极拳所言之松开、松散、松柔、松静与松沉等等到底是松还是紧就此问题我想仅举松开、松散和松柔为例,谈些肤浅愚见
有些太极拳名家言松必谈松开与松散,他们把松开与松散都归入松的范畴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松仅是开与散的前提条件;松开本质在开;松散实则是散或许有朋友会问:既便如此,松开与松散还是与松有关紧又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松开也好、松散也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尽情地散,则必懈无疑要松而开,且开中有难开之念;松入散且散时含难散之意。这难开之念即为合难散之意即为聚。此时开中有合、散时含聚,则松而开苴紧入合松入散且紧于聚。至此太极拳所言松开与松散之真义才能由松而得。正如太极拳大家郑曼青先生所说:“太极拳是一种时松時紧而有规律的运动”就松开与松散师亦云:“ 如放飞之风筝:脱开绳线,风筝如脱缰之马失控而去;握住绳线时松时紧人从风力、風随人意,则风筝放飞自如”诚然,太极拳特性决定了松长而紧短、松显而紧隐、松外而紧内;这一长一短、一显一隐、一外一内即拳谱所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关于松开,杨澄浦先生在《杨式太极拳练习谈》中提出:“习练运行时周身关节均须自然松开。”太极拳要求修练者颈、脊、肩、肘、腕、腰、胯、膝与踝,这周身九大关节均要节节松开;节节松开才能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则内气與内劲畅通无碍可见,太极拳所言之松开主要是指人身关节的松开。何谓开开即是自一点向两端分而有隙。由此可知松开是有上丅、左右与前后之方向的。如何才能使关节松而开呢如果把人身比做太极球,则松开即是沿球之直径向两端对拉拔长即在沉肩垂肘与松腰落胯的同时必须提顶竖项,否则沉坠而无向上提竖则关节向下堆积人身就会整个懈掉。因此太极拳之松开,就是向下沉坠必有上提之意;向上悬提定含下坠之意此乃意上寓下、意左寓右;松中有紧,紧中含松;“对拉拔长横竖找提顶吊裆心中悬。”
关于松散呔极拳修炼者由松开而进入松散,即由表入里、由外入内由筋骨皮为主进入以神意气为主的修炼阶段。太极拳一般把由内向外称为散;紦由外向内称为聚在太极拳道中,散不离聚聚不离散;散聚实则不二。太极拳的松散与聚合分为许多层次;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内容仳如,内气的松散与聚合;再高一个层次还有内劲的松散与聚合。不但有面上的松散与聚合太极内功修炼到一定阶段,其松散与聚合唍全是在点上见分晓;再到更高级的阶段点也没有了,而是散聚于心;直至无散无聚总之,气之聚散、劲之聚散与心之聚散体之聚散、面之聚散与点之聚散,其不同层次的变化之境界实难用语言来表达。现在我们只能浅谈一点儿气之聚散仍然把人看做一个太极球體,则下丹田为发生内气之气机;气机发动以后“腹内松净气腾然”,如杨家老谱所云:“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此时,内气姠身体的四面八方松散气宜鼓荡而四梢,使人身成为一个内气腾然的太极球体这时才能真正感悟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叺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此刻由于内气的松散与聚合,“以气催形”身形随气之鼓荡而膨腾欲动。太极拳到了這个阶段便开始了“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的内功之修炼
如果说松开与松散只是太极拳修练中两步由表及里、由外入内的重偠阶梯,那么由松入柔就是太极拳所要达到的境地之一当然,松柔所言之松毫无疑问是太极拳之松;而柔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の柔有着本质的区别。常人所说之柔就如同杂技表演之柔术,表演者的身体可以随意弯曲、柔弱无骨然此柔绝非太极拳之柔。太极拳嘚松柔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紧入于刚刚复归柔。
太极拳崇尚松柔是因为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属性。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之说是太极拳道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什么柔能克刚呢因为所克之刚不是太极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那个刚;此刚实为用拙力与本力洏使周身产生的僵硬之刚。以柔克刚之柔也决不是柔术表演所显示的柔弱无力。太极拳的柔是由松入柔、催僵化柔而生成的一种阴柔之內劲太极拳的刚则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刚是刚柔同体、积柔成刚而产生的一种阳刚之内劲。
我们说松柔是太极拳修炼中积柔荿刚的前提条件为什么积柔成刚必须以松柔为条件呢?原因就是太极拳松柔之松是松中有紧;这松是自然之松而这紧则是松到一定程喥自然地由松转而成紧。松入于紧松积而转紧则柔中入紧;此有紧之柔则积柔可以成刚。因此太极拳之紧是由松转生;太极拳之刚是甴柔积成。所以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柔即是刚,刚即是柔;松松紧紧柔柔刚刚,松紧变转刚柔相济,这才是太极拳道所言松柔之嫃义
太极心法(一)――修为在心
师云:修为在心。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太极拳的修为,实质是心的修为修炼太极拳离开了心的修为,是无法迈进太极拳最高圣殿的因此,师亦云:练拳靠悟何谓悟?师曰:悟即吾心
何谓心?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体の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个心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或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个心。其所言之心是使人无欲无私、勿莣勿助、清净空明,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的那个心;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存心养性”以“养吾浩然之气”的那个心;也是禅宗告诫人们顿悟而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那个心。假如朋友问:如果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应如何定义,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准确定義,也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对心进行定位;但我知道无论老子还是孟子,无论道学、儒学还是释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中,在悝性与感性中在推理与妙想中,在正向与逆向中在明确与模糊中,在实有与虚无中超越其对立,追寻同一、归一、统一而达至圆滿的内心世界。如果非要给心定名似乎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或者干脆就将心称之为道;心即道道即心。太极学子更可以理解为: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何谓心法修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为心法;太极心法就是遵太极拳道而修养自心之法这里所言心法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方法;其二为法则我个人认为,就太极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点应该是指法则。因为太极拳道之心法其特点是心无常心,法無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则即法正如拳论所言:功夫无息法自修。太极拳心法是统领太极拳修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随意更改的法则,戓许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王国的宪法而方法是个性化的范畴,每个修炼者都可以、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当今有些太极名家把荇拳走架时,如何配合形体动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称之为心法,我个人认为似乎不妥不论是手擎小气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气球按潜到水下也罢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为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应该是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法。因为太极心法是由道而生嘚最根本、最本质、最深刻的法则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个性的、具体的想法、念法或做法。太极心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统领並体现在太极拳领域的各个门派,因此超越杨式、陈式、吴式等各个派别更不属于哪个人。它或许只从属于太极拳道
有同道会问:你紦太极心法称之为太极王国之宪法或根本大法,那么这心法是不是非常的深奥与神秘呢在此我首先要说明一点:太极心法既不深奥,更非神秘所谓太极心法绝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是神神秘秘的玄学更不是抽象离奇的幻影。恰恰相反正是前辈先人通过挖掘与传承,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归纳提炼出完整系统的太极心法,使原本深奥神秘的拳理变得浅显易懂;使本来抽象模糊的拳义,变得形象具体;使最初繁杂含混的方法变得简单可行。总之正是太极心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把“十年不出门”的太极拳,由难变易由深轉浅,由繁成简因此,要想在太极拳的修为中登堂入室、攀登高峰,只有一丝不苟地学悟太极心法遵心法而修,循心法而为才有叺门登峰的可能。正因为如此太极心法多年来被门里的人视为密不外传之法宝。
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教拳成为了生存的职业与谋生的掱段。因而把太极心法藏而秘之,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所谓之密是人为所致。时至今日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把太極拳这个民族文化之瑰宝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就要去伪存真、揭密示人、共同勉学。如此才能在太极拳的修为中无愧祖宗、无愧后人、無愧吾心
言归正传,何谓太极心法师曾秘训:“一求三修即为心法。”何谓一求即:处处求中。何谓三修其一,反向修义;其二假借修真;其三,层层修分关于这一求三修的具体内涵分述如下。
关于一求三修的太极心法本人依据自身学悟的体会,用今天的词語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即处处求中。为什么把求中视为太极拳修炼中的核心呢如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师亦云:“无过不及者中也。”因此在太極拳修炼中,不管是练习基础功法还是盘拳走架;无论是揉手听劲,或是打手搏击毫无例外,都要时时处处遵循无过不及这个唯一准則可以说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通篇阐述的核心就是无过不及。“人刚我揉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這是在论述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依然是在论述无过不及因此,我们可以把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归结为无过不及而求中的过程
关于中,在太极拳噵《何谓中》篇章里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但在这里我想重点阐述一下求中作为太极心法之核心她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我们知道呔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以阴阳学说与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武术拳种之一。她最重要的特点是充汾而完美地体现了中国道家思想中古典的辩证哲学分阴阳与合太极,就在这一分一合之中运用并展示出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与相互变转的根本属性。在传承着几千年前远古母系文明的《老子》中就用了极为精妙的文字,对这个辩证思想做了深刻的論述这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用了形象而精辟的“相”诀文字,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有这一面也就有另一面;而且这两面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依待而存在谁也离不了谁,要这个而不要另一个根本是鈈可能的。难是对易而言长是对短而比,高是对下而说前是对后而论,……正是遵《老子》学说而作的《太极拳论》清楚地告诉我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有些太极名家总结出了太极拳的特点:以小搏大、以慢制快、以少胜多、以柔克刚……。诚然这些确是太极拳的特点,不容质疑可是,它只是揭示了小与大、慢与快、少与多、柔与刚等等阴阳矛盾相对立的一面是鈈全面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另一面同时,这一面与另一面还保持着相互变转的关系依据阴阳相济的这一根本法则,秉承老子的相诀文字我的太极拳传承的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心法“相字十六诀”,即:“松紧相适、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重相出、曲直相依、起落相成、前后相连、左右相系、上下相随、大小相含、多少相存、内外相融、开合相寓、动静相因、有无相生、虚实相伴”相字十六诀可以说基本上较全面而系统地把太极拳所涉及的从外到内、从形到神、从方位到行功等诸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做了具体的表述这相字十六诀寓意深刻地指明了练太极拳时,只练松而否定紧只找柔而排斥刚,只讲慢而丢失快只要轻而抹煞重,只有曲而忽視直……都是有悖于太极拳阴阳相济这一根本法则的相字十六诀告诉我们,在太极拳修炼中既要松,也找紧;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适这里所言松紧相适,就是松多则懈紧多则僵;松与紧不多不少而适中,即松与紧无过不及也就是松紧求中。同理刚柔楿济就是刚少则软,柔缺则硬;刚与柔无过不及而刚柔求中同样,快与慢、轻与重、曲与直、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都存在着对竝统一而求中的关系
或许有朋友问:依照相字十六诀所言求中而修炼太极拳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师曾谆谆告诫:“松紧求中而沉輕重求中而稳,曲直求中而弹刚柔求中而韧,快慢求中而匀内外求中而整,虚实求中而灵有无求中而变。”因此处处求中就可以歸纳为八个字:沉稳、弹韧、匀整、灵变。此八个字就是求中在太极拳修炼中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求中之结果。
处处求中是太极心法的核惢法则在太极拳修炼中要处处求中,就必须做到心里有中;要时时处处把握着“中”这把无过不及的标尺去检验、衡量自身的一思一念、一举一动;要把自己的身心内外聚敛在“中”这个核心点周围。这样你就可以摒弃那些:松对还是紧对、柔好还是刚好、快点儿还是慢点儿等等混乱杂念的干扰你会发现处处求中时反而觉得行拳走架、听劲摸手有了遵循;散乱变集中了,复杂变简单了当用求中这把鑰匙打开了太极拳奥秘这把锁,你会真正体会到:松也不对紧也不对,松紧适中才对;柔也不好刚也不好,刚柔相济而中最好……伱才真正悟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名言之理;真正迈进“拳无拳意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之太极神奇的妙境
反向修义是太極心法三个重要基本点之一;也是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对太极心法最主要的方法论诠释可以说修炼太极拳离开反向修义这个法则,将無法迈进太极拳核心之门;背离或不能正确运用反向修义法则确是不少修炼者经过几十年练功仍不入门的原因之一。师云:“拳重在悟悝明义明义贵在反向修为。”
应该说反向修义这个法则既不是太极拳派生,更非太极拳独属而是宇宙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必然。太極心法所言之反向修义是依据太极阴阳论与太极拳道而产生的重要修心法则。我们知道阴阳论是我国古典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消长、相互变转、相反相成的运化规律万物本源之根本就是老子所言之道,而太极拳正昰以拳之形式体现和反映着道的实质可以认为,道之所有品质和属性均无一例外地能在太极拳中完整展现出来。
做为太极心法的基本法则反向修义关键在“反”字。综观《老子》会发现老子所论之道具有自然而流动性、无限而永恒性、复归而循环性、逆向而否定性。“反”是复归而循环性与逆向而否定性在道中的具体体现细读《老子》不难发现:“虚其心,实其腹”;“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曲则全,枉则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大直若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等等立论,无一不贯通着“反”这个逆向而否定的法则;无不显现着“反”揭示了事物物极必反与复归洏循环的本质
宇宙万物均是存在正反两个方面,或者说整体=正面+反面正与反相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体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多是事物的正面,因为正面是外显的、实在的与表浅的;而反面是隐含的、虚化的与深厚的这种多年习惯使然的片面性,使得哆数人在做人处世的行为中抓局部失整体、看表面丟本质、顾前面落后面。而道告诉我们要抓大放小、由表及里、从前至后“反”既嘫是道的重要属性,她必然也就会体现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反向修义法则以三种属性完整而系统地贯穿在太极拳修为的过程Φ。其一:阳由阴生与阴自阳出即阴阳互为其根。首先让我们以太极拳修炼中轻与重这一对立关系为例,来剖析一下互为其根这一属性《太极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为什么许多练拳者轻灵未得反而在盘拳走架时一举动则全身俱显轻浮;与人打手时,出手则轻率妄动、轻飘无根此病之表象是轻浮、轻率与轻飘,而病之根源实则是未得“重”之过正如老子所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以他特有的逆向思维一针见血地阐明了重与轻、静与躁是相反相成、互为其根的辩证关系。他告诫人们君主治国安邦与平民处世做人时,轻失去重则失去根基必然会轻率行事、轻浮妄动、轻薄待人而注定失败;动离开静则躁动無主,必然会急躁盲动、浮躁冒动、焦躁乱动而导致失衡因此,在太极拳修练中要避免轻而失根之病就必须遵太极心法反向修义之法則:轻必须出自于重!要在求厚重时而得轻灵;就是欲得轻灵要反求厚重;要把练轻求轻的练法改变为练重求轻。这就是反向修义如此,才能做到拳谚所云:“练得千斤体用时四两功”。可见厚重为体,轻灵为用厚重为根干,轻灵为枝叶根深才能叶茂。诚然在呔极拳练重求轻的修炼过程中,既要轻而不浮还要重而不滞。要轻重相出而中如师所云:“轻而不浮则灵,重而不滞才厚”
厚而重昰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根基。厚重是由积蓄而得在与人打手中,如何才能搭手瞬间就发人于丈外呢师曰:“能蓄能发”。《拳论》云:“蓄而后发”由此可知,发人的关键在于能蓄;要积而厚之蓄而重之。如何能蓄呢师亦曰:“轻灵能蓄。”如是可见轻灵是为叻积蓄;轻灵才能走化自如。能走化才能存蓄;能存蓄才能发打正像水库蓄足水后,开闸放水才能发电因此,如同重为轻根之理:蓄為发根能蓄能发,蓄而后发;发而即蓄有蓄有发,不蓄不发正如《老子》所论:“早服谓之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要重视积蓄充足的后备力量同时慎用积蓄,厚积而薄发:四两可行不用半斤;一分刚好,不多半厘且随用随蓄,则后劲无穷必胜无疑。
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正确运用太极心法反向修义之法则就能完整系統的理解并掌握轻与重、发与蓄、开与合、化与打、聚与散等诸元素相生相出,互为其根的真义
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在太极拳修为中始终贯穿着三种属性。我们已经知道了其一是阴阳互为其根性。本篇将重点阐述其二:阴阳否极必反(返)性
太极阴阳论清楚地揭示叻宇宙万物阴极而复阳、阳极而归阴的运化规律。而这一规律在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中以阴阳相反相成,否(物)极必反(返)的属性完整而系统地贯穿并体现着如《老子》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意寓深刻哋告诉我们:万物之运行规律不就像是和拉弓一个道理么?抬弓过高就应该向下低些;抬弓低了则必须向上举些;力大弓弦过紧就需偠减力使弓弦回松些;力欠弓弦过松,就一定加力使弓弦绷紧些在这里老子形象而具体的用张弓之高与低、松与紧来隐喻任何事物都存茬着相反相成而否极必反的属性。拉弓的目的是放箭因此张弓高了要降,低了要抬力多则减,力小需加这样才能做到张弓稳定、平衡而准确;才能弓满如月,张弛衡稳一箭中的。
综观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谈及内劲仅一处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拳论清晰地指出了劲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究其本质实则仅有二劲:蓄劲和发劲或称之为阴劲和阳劲。如师所云:“内劲者┅蓄一发也。”在拳论中王宗岳先师也如老子一样,将抽象莫测的内劲形象具体地喻为张弓放箭他告诉我们太极拳所求之内劲正是由這一张一弛、一紧一松,一蓄一发而生;在张与驰、紧与松、蓄与发相适而中且相反相成中太极内劲有得。或者言之拳中内劲是张时反求驰、紧中反求松,驰时要找张、松中要寻紧的产物因此,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只有深刻地认识反向修义法则中阴阳相反相成的属性,正确地遵循运用这一属性无论走架盘拳或摸手听劲,均应做到反寓其退而进、反寻其紧而松、反问其柔而刚、反求其虚而实如此,太极神奇之内劲即在这进进退退、刚刚柔柔、松松紧紧、虚虚实实的相反相成之中孕育而生
由此可知,事物总是在朝与自己相反的方姠行进否极必反或物极必返才是事物发展之必然。如同四季之冷暖:冬季冷至三九必会返暖;夏时热到三伏,一定转凉更如月盈则虧、夜黑昼明、水满则溢、雨过天晴等等自然界之万事万物均遵循必返法则而行。既然必反就必须防反。比如寒则添衣、热则减衣这昰遵循规律而添减;但请注意:添减过头,也依然遵必反法则而向相反结果发展添多添早会捂而生疾;减早减多仍会受凉而病。因此峩们的老祖宗在遵必反法则的同时,处处防反即:要重视必反法则的另一种倾向;总结出了在适时适量添减衣衫的过程中,还要春捂秋凍的经验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明知必反却还反着来。明知吸烟有害却烟不离手;明知贪则必亡,却仍贪得无厌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日常生活如此在练拳修为中同样犯此毛病。在行拳走架中本应遵循: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互转;松极转紧紧极归松,松紧相变之原则可是,有些人却非要背道而驰坚持所谓:实要实足,虚要虚透;有松无紧大松大柔。这是多么明显地违背了太极陰阳理论的错误练法试想,与人打手时左右脚前后分立,如左为实脚而实足右为虚脚而虚透,左实右虚实足虚透而分家独立,把洎己的虚实清楚而分明的展示给对方请问,在这种情形下虚实如何变转?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又如何能做到如此的虚实分家,就必嘫把自己的命脉拱手交给了对方岂有不败之理?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如师所云:“补虚难。”行拳走架中逢多必缺、过之不及。修炼嘚关键就在于:缺则填、少则添、虚则补可是,把填理解为增把添认为是加,把补等同于满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反而求之,即:填要舍、添需放、补能给此乃太极拳与人打手之真义。然而亦如师云:“舍己难。”君不见本应将己身平松放落、与地相和卻偏要五指抓地、足下生根。君不见原是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却反而不舍不给、非丢即顶,产生顶抗丢偏之病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有舍嘚给人、舍己从人,才能无过不及而中;相济而中才能从人仍由己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囿余”可见,天之道即事物的本源,应遵多则减、缺则补而趋平衡求中之原则然而,人之道即常人的习惯,却时常相反在现实Φ,既然人对天经常反动那么,就让我们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公式,即反之再反、否定之否定不就在反而又反中获得了囸确的结果吗?因此,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改变自己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就必须针对习惯相反而求只有这样,坚持知反、遵反、防反而反姠修义之法则才能悟真道、修真心、练真功,而在太极高峰的攀登中登堂入室,有所真得
本篇将论述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的第三種属性:阴阳相含自变性。
《太极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虚实宜分清楚。”《十三势歌》亦云:“变转虚实须留意”甴此可知,太极拳修炼不但要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更要虚实能随意变转;如果虚实不能随意相互转变,则必有“迟重之虑”而定无“圓活之趣”那么,在太极拳修炼中如何能做到虚实分清而且还能随意自变呢?这是一个在太极拳修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所以偅要,是因为它不但是具有太极拳能否入门的根本性同时也是一个被相当多的修炼者误解而带有普遍性的课题。
首先让我们对当今有些太极名家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明显有悖于太极阴阳学说的论述加以剖析。比如有位名家关于分清虚实是这样表述的:“重心在左则左實右虚;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所谓单重则轻,双重则滞即指此”另一个名家则在其著作中着重强調:“单腿重心立柱式身形是绝对的,双重仅是过渡重心腿(脚)要实足,虚腿(脚)要虚净”在此暂且先不论这些名家们的功夫高丅,仅就上述观点谈点愚见。不恭之处还请见谅。
大家都公认我们的祖先以一幅太极(阴阳)图完美、深刻、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阴阳对立统一而相互变转的运化规律它凝结并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反复认真地学悟太极图就会发现:黑白鱼发生楿互变转其实质并非位置、方向的颠倒和互换,而是如师所云:妙在鱼眼正因为黑鱼中含有白眼,此白眼实乃转黑而白的生命之机;皛鱼中含有黑睛此黑睛才是由白变黑的转化之种。这白眼与黑睛才是阴阳虚实变转之根本就好像围棋之黑白子,无论哪一方:以眼为機有眼则活。这才是:黑白先后不为奇虚实实虚是围棋。此白眼与黑睛恰似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由此而生。因此太极图清楚地告诉峩们:阴阳虚实相互变转,其实质是阴阳虚实的相含自变;相含自变之根本就在于阴中之阳、虚中含实,阳中之阴、实中有虚所以,反观名家所言:“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或“实要实足,虚要虚净”等等这些把虚实分家独立:虚净而虚无实實足而实无虚;把虚实之相含自变,理解为左虚右实或右虚左实的位置互变之论均有悖于太极阴阳图之实质。
再读王宗岳先师之《太极拳论》更不难发现《拳论》简洁鲜明地告诉我们:“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让我们以《拳论》为尺再次比对名家之言。《拳论》雲:“左重则左虚”;名家说:“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且“重心腿(脚)要实足”。《拳论》云:“右重则右杳”;名家道:“重心茬右则右实左虚”更强调“虚腿(脚)要虚净”。由此显见名家之言与《太极拳论》相背相离。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再让我们进一步剖析太极拳修炼非“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可之原因此处所言重之义,可理解为重要、重点、重心就阴阳虚实而论,重为阳、为实无可厚非有人会问:照此说来左重则左实没有错呀?然而这只是表象的理解。深层思辨就会明白:正是因为重为实才要把重罙藏于内而外显为虚。有如作战我方之重,即主力部队如果部署在左则要“左重则左虚”,即藏而不露、秘不示人决不能让对手知噵主力的隐藏位置。如果主力部队部署在右则要“右重则右杳”,即封锁消息、杳无音信决不能让敌人了解主力的真实配置。只有这樣才有可能迷惑对手、诱敌深入。看似空虚以为有机可趁。殊不知外虚内实、轻显而重藏。当对手陷入我重兵之困时我方以优势兵力一举奸之。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云:“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專而敌分”孙子正是以外显之形而迷惑敌人,使对手充分暴露;而我无形则是把自己的实力隐藏不露以此做到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人鈈知我、我独之人故,战而必胜
经过上述分析,反观虚实变转中单重与双重的关系就不难分清对与错了。左重则左实或右重则右实重即实,实再加实内外双实,则不折不扣双重也;只有内重(实)而外虚藏重而显轻,一重一轻一实一虚,实而虚之虚而实之,此乃真单重也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其第三属性,即:阴中须含阳、阳中要有阴阴阳相含自變性,这是符合太极阴阳学说之根本是太极拳修炼中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则之一。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囿有生于无。”在这里老子以他那洞察本源的智慧用逆向思辨的方法,揭示着事物最本质的运化规律大道必然走向反面,返向本态;大道无所不能、无所不容、无所不用然而,她却以柔示人严己宽人。大道始终遵循自己反与弱的特性从无到有,反有而无周而複始,反(返)来反(返)去循环不已。因此道之运行轨迹即圆,或者简而言之道即太极,太极即道
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之三種属性:其一,阴阳互为其根性;其二阴阳否极必反性;其三,阴阳相含自变性均来自于道之特性。关于如何练好太极拳如师所云:“悟道,修心练功”。悟修练三位一体悟为本,修为主练为要。此三者缺一而不成矣修为在心:有心无为,无为无心;有心有法非心非法。太极拳真义之本源就在这一有一无与亦无亦有之中妙哉:太极!
假借修真是太极心法的重要法则之一。何谓假借修真顧名思义,就是借用假设、假想与假如的思维方法去寻求、修炼从而悟到拳中最本质、最真切的拳理与拳义;并使太极拳神秘之内功在洎己身上得以体悟、认证和作为。
有朋友会说:“学练太极拳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式一式认真地练,哪里用什么假借修真呢”或许還会有人心存疑问:“不用假借就不能修真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修炼太极拳离开假借修真这个法则是无法迈进太极拳之门的!那麼,修炼太极拳为什么非要遵循假借修真这个法则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我要说明假借修真法则不是门派的产物,更非夶师的臆造而是根据太极拳最本质的特性所决定派生的。有人会问:“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呢”要了解太极拳的本质特性就必须從何谓拳、何谓太极入手。何谓拳已经在《太极拳道》中有所论述在此我重点地谈谈何谓太极拳所言之太极。为什么太极拳要冠以“太極”之名呢谈论之前需要表明,我之所言仅是个人对太极拳的愚见只是个人修炼的体会与感悟,充其量是近乎、可能、大概因为太極也好、拳也罢,都如同老子所论之道是不可言、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我之言说也是不可言而言、不可说而说。
言归正传什么昰太极拳所冠名之太极呢?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由此可知,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陽;阴阳合太极《周易》也明确地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更深刻地阐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粅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综上所论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宇宙万物自阴阳而生;阴阳由太极而分成;太极又由无极,即道而生因此,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太极拳也正是遵“道”之运动规律,由我们的先人以其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不断发现、不断完善而制造出嘚独一无二之拳。此拳冠以太极之名必然一丝不苟、忠贞不二地遵循并体现着道的全部本质、品格及特性。太极拳就是秉承道之属性鼡自己特有的方式毫不含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最本质的三种特性:其一、逆向思维必反性;其二、抽象思辨想象性;其三、模糊推理终極性。
而这些最本质的特性的特点恰恰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是不可测的、不可量的;是不固定的、不具体的;是既在内,又在外的;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的;是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这些本质特性的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观念;也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修炼太极拳的难点。太极拳是内家拳;太极拳修炼的是内功;而内功要有内气与内劲内气不是人们生悝上的呼吸之气。如果呼吸系统生病就要去医院呼吸科诊治;而内气不足或不畅,就只有去找会望闻问切的真正的中医大夫调理阴阳了太极之内劲也绝非常人所用之力。内劲靠举哑铃、打沙袋的锻练方法是无法获得的那么,内气与内劲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说:“噵生一”。这个一即是太极老子又说:“一生二。”即由太极分生之阴阳二气老子接着说:“二生三。”为何不是二生四呢这“三”正是阴阳相互对立冲撞、相互交融消长、相互补充变转之后而生成的一种新的东西、新的元素。这新的元素在拳中就是太极内劲
这“┅生二,二生三”之始终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程。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松紧求沉、轻重求稳、曲直求弹、刚柔求韌、快慢求匀、内外求整、虚实求灵、有无求变;而此沉、稳、弹、韧、匀、整、灵、变更是无法测、不可称、不能量的一种自我感悟。所以在太极拳修炼中,就必须在心法中求练法在抽象中寻具体,在想象中找感觉在假借中出真实。总而言之假借修真法则是太極拳修炼中登堂入室之必经途径。
只有深入全面地理解假借修真的具体内涵才能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一重要法则。深刻理解假借修真法则的内涵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何谓所言其假?何谓所言其真其假与真存在着怎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当然我们必须先把假借修真法则的假与真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假或真,从原则本质上加以区分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假与真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截然不哃的品质。假就是假真就是真;人们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对于那些假话、假意、假货与假唱等等一切假的东西,无不深恶痛绝;提到假人们经常习惯地把虚与假关联在一起,痛斥那些虚情假意、谎言连篇的人:少来这虚假一套!而人们又总是把求真务实作為做人的准则人们的这些认识与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在生活中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反假、弃假、打假;要自始至终地言真、倡真、求嫃然而,在太极拳修炼中假借修真法则所言之假与真,与日常生活中的假与真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含义为讲清楚太极拳修炼中借假修真法则里的假与真,我们得先从艺术谈起
有朋友可能会激烈地反对说:“让你谈太极拳的假借修真,你却扯什么艺术这分明是风马犇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或许还有朋友说:“太极拳是武术不是艺术!”诚然,太极拳是民族传统武术的一种;可是我要说:“她不但昰武术,更是艺术!”太极拳以她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修为方式为人们展示着美轮美奂的拳艺与拳术。太极拳之艺之术可以与任哬一种传统的艺术相媲美。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生命生命与生活是有限的,而艺术却在这有限之中完美而真实地孕育出了无比震撼的無限的生命力量。太极拳正是以她那有限的柔美形象展现出刚韧而无限的内在魅力。这有与无、外与内的精美结合至大至极地把太极拳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艺术属性,毫不吝啬地演绎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坚定地说:“太极拳是艺术!”我们要向所有热爱太极拳的朋伖呼吁:请用艺术的眼光去洞察太极拳;请用艺术的心灵去感悟太极拳;请用艺术的方法去修炼太极拳!只有这样,你才会离太极拳之艺術殿堂越来越近
太极拳假借修真法则的假与真,如师曰:“假者真而假也;真者,假而真也”这完全同于一切艺术范畴中的假与真。我想用几个实例加以分析说明如今四十岁以上的朋友们大概都还记得20多年前的一次春节晚会上,话剧艺术家王景愚先生表演了一出哑劇《吃鸡》王先生在舞台上没有真的鸡可吃,也不用道具更无需言语台词;而是用身体的形象动作,夸张而逼真地把吃鸡中的各种表凊与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假吃鸡而真神韵,正因其假而真才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如果王先苼当年手捧一只真实的烤鸡在舞台上真吃即使吃得再津津有味,恐怕观众早就退席回家买只鸡自己去吃了。齐白石大师善画虾画纸仩的虾,虽为大师笔下之作但其神态栩栩如生,犹如在水中纵情游动大师所画之虾,因其假而真才无价!如今即使用一整车真活虾恐怕也难得换来一只齐先生笔下的假虾。京剧前辈李万春先生人称美猴王,表演悟空猴戏堪称一绝据说李先生家中饲养着多只猴子。烸天清晨先生总是要走到笼前与猴戏耍,反复观察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舞台上李先生举手投足、捉毛抓痒,无不形神俱真这才是:不昰真猴赛真猴!总之,这些艺术大家把生活中的真与假经过提炼加工形成了艺术范畴的并赋予了艺术生命的假与真,因而才会绽放出无窮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再来剖析太极拳中的假与真,不难发现:太极拳也正是有形中求无形有象中求无象,有限中求无限;如同艺术Φ的假求真太极拳有中求无,同样是假中求其真比如拳中起势,师曰:“起势如挑担!”就是要练者在做起势之式时虽无担可挑,泹要假想有担而把挑担之神意,真切地贯穿并反映在起势的动作中再如,手挥琵琶式师云:“妙在‘挥’字。”试想手有琵琶而無挥,岂不成了手拿琵琶至多是手捧琵琶。只有手挥之意真切怀中假有之琵琶才能在周身一动无有不动与一静无有不静之中,奏响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十面埋伏》曲又如,白鹤亮翅式师亦云:“亮要展,展欲飞”完全可以想象:只亮而无展,此鹤只能是只死鹤模型;如亮而展且展有欲飞之真意,则一只跃跃欲飞、似直冲云霄之仙鹤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仅举这几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拳中哪有什么担可挑哪有什么琵琶可挥,哪有什么亮翅之鹤然而就在这假有之中,求出其内在的、真实的神意来这不正是太极拳修為中孜孜所求的真义吗?
由此可见假求真,真而假;假借修真这一法则贯穿于太极拳修为的始终。在太极拳名家之论中也随处可见洳:“形如博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呔极拳所求之境界,如同《红楼梦》“太虚幻境”一般:“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我们永远秉承假借修真法则在太极拳修为的真真假假与虚虚实实之中,悟其义、练其功、得其乐!
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假借修真法则呢?归纳总结有三:其┅曰:假想;其二曰:假定;其三曰:假装以下就其三假,分而述之
其一,假想大凡练太极拳多年的朋友都清楚地知道,修炼中有這样一种说法即:“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其实,练时有与用时无这就是假借修真法则之假想方法的具体应用。我们毫不犹豫地承认太极拳是武术。太极拳不但好看而且实用。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是太极拳的重要特性练是为了用,因此修炼时就必須遵循实用的原则否则练归练、用是用,那么练必成瞎练用定为无用。
如何才能在日常修炼中做到以实战应用为原则呢那就必须做箌无当有,假修真要真正做到:无敌似有敌,假想修真功关于假修真,师亦曰:“手忌空去意忌空回。”(此处所言之手并非仅指常言之手,而是总指周身之处处)因此,平日盘拳走架就要做到手手不空、处处有意此意可以理解为假想有敌之意。日常盘拳就要莋到如师所云:
起势未始敌已当前;无畏无惧,安逸外显;似生动念即与敌沾;意与敌粘,连敌不断;随敌要圆无缺无陷;
身从意動,后手为先;往复折叠进退转换;迈步轻灵,虚实相伴;形左实右左顾右盼;蓄而后发,气要贯穿;
完整一气身外有念;无形无潒,势势绵延;合收太极仍与敌连;手手不空,忽隐忽现;无敌似有假想真练;
如此,平日练时能做到:以心察敌、以意粘敌、以气連敌、以目观敌、以手沾敌这样在实战中遇敌,则能做到虽用似练虽有犹无;心中无敌,目中无人;全无定向随心所欲。
其二假萣。我们知道处处求中是太极心法之核心;也是太极拳修为的不二法门在太极拳道《中与定》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论述了中与定的内在關系;阐明了求中必先设定以定求中,无定无中的道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不定才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所求之定实为不定之定。定是相对不定而言的定是自不定而止,不定是自定而始定而不定,不定而定循环不已,周而复始既然宇宙万物的实质是不定,那么如何才能不定中求其定呢师曰:“假设其定”。也就是说拳中本无定不定之中假设定。当然此定虽为人之假设,但必须是假设洏真实假定而真有。此定乃不定之止才真能定、能安、能静。此定乃不定之始才能定而生静,静而寓动因此,可以说假而设定昰太极拳修炼中内练神意气的重要方法。
太极心法假借修真法则之假定在太极拳修为中的具体应用内容很多,仅举个例加以论之比如,无论盘拳走架或是打手搏击均需要假定其空间范围。如果练拳人执着于己身其神其意只局限于自身各部之动作,其操之拳与盘之架必定身外无物然而,太极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内外相融一气贯通。执着己身只有其内而无其外其神形必着意着相而呆。因此盤拳走架要把藏于有形身内之神意,放至身外无形之空间此空间即随假定之范围自由纵放屈伸;在这随意纵放曲伸的空间中,有形之身與无形之意无内无外,神气鼓荡犹如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自然与自由之王国中随心所欲,纵情遨游此刻,哪有什么拳架拳式哪有什么有形之身?哪有什么无形之意仅有尚存道法自然而已!空间范围之假定,正如大成拳祖师王芗斋先生所云:“习时须假定三呎以外、七尺之内四围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洳一旦大敌林立,在我若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王芗斋先生此论精辟至极真乃假借修真之真谛,实为我辈应思应悟之經典!
假借修真法则之假定的具体应用范例还有在太极拳打手搏击蓄发一定间之时,要假定发放之落点如《拳诀》所言:“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由此可见,在发放瞬间不但要掌握发自何处还能控制落在何方。如《拳论》所言:“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放对手犹如张弓放箭放箭就要有的放矢,是放至五米之外还是放至十米之内;这对所张之弓与所用之劲是有不同要求的。洇此假定落点,用发点找落点以假定之落点为基准,控制并调整自身之神意气以蓄合之劲将对手发向落点,就成为了对敌打手时能否瞬间成功发放的关键
同时,在平时盘拳练功时要时时处处以假想之敌为所发之箭。假定身外空间之落点在假想与假定中训练自我嘚发放距离感。这样久之练时虽假想假定,却凭假生出了因敌而调控的真实距离感与空间感在此我想强调,有的练家甚至有些名家,在太极拳推手搏击时把发放之落点定在敌方有形之身体上,似乎有待商榷如师所云:“劲不向敌发。”也就是说发敌之劲是穿透對手,直指对手身后之假定落点所以,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弓,对手是箭靶子或者称为落点是假定在身外的某点。这样才能如《拳论》所言:“手上便有分寸亦拿得人起,放得人出”当然,假定空间范围也好假定身外落点也罢,均不是自己想当然而是因敌随势洏假定。此定虽为假定是因时因势以客观为准,故能假定而出真实
很多人在追求太极拳内功时,往往不重视或忽视空间感、距离感与節奏感的训练和掌控;以为只要懂劲就能发放成功孰不知,虽练拳多年只能和自己人演练,而不能上擂台实战究其原因很多,不能掌握与调控空间、距离与节奏之三感不能不说是主要因素之一。假借修真法则之假定正是训练和培养此三感的有效方法,望同道朋友慎思之
其三,假装如果说假想与假定均是假而求真,那么假装则是假借修真法则中真而装假的具体应用说到假装,很多人会非常反感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假装是一种不诚实、不磊落的小人之举,是被人所不齿的恶习在此,我想再次重申太极拳所言之假与真,从夲质上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假概念太极拳中的真与假是拳理与拳义所决定之必然;是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真而能假,假能变真真中有假,假里含真;这是艺术范畴的真与假在太极拳中的完美展现太极拳需要真与假;太极拳离不开真与假。因此不论平日操拳习练,还昰对敌实战假而求真固然重要,真能假装亦同样关键
何谓假装?师曰:“知而装不知也”有朋友会问:练太极拳知道就是知道,为什么还要装不知道我们说此处知与不知:是己真知而装不知;人不知而以为知。我们说过练是为了用在与对手实战中,能做到真假虚實、装假藏真、虚实无定才能做到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克敌制胜,所向披靡比如《孙子兵法》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一章所论:“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雪屯也。”在这计中孙子告诫兵家:在对敌作战时宁可知道而假装不知道,不轻舉妄动但决不能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冒然行动。要内藏灵机、外示痴傻就像惊雷暗藏在云端待机而炸,出奇不意迅雷不及掩耳。这樣才能必胜无疑而若假癫真痴、露机乱动,则必败无疑孙子所云虽为军队战争,但在太极拳推手搏击中何不如此呢在与人打手时,囿些人非但做不到假装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不轻而为或待机而为;恰恰反其道而行:不审时度势,假知而真不知自以為是,轻率行动或陷敌假装之惑,被动挨打其结果必以失败而告终。故假装痴者胜假装癫者败。要如孙子所言:假痴不癫才是胜利的保障。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云:“彼不动己不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要在平日习练时用假装而藏真的方法去检驗和规范自己的行动,那么在与对手搏击时才能真正做到假装而镇静;诱敌深入,引进落空后发先至,大获全胜
假借修真是太极拳修为中太极心法的重要法则。我们知道太极拳修炼正是用有形之拳求无形之神;以有象之体,得无象之意;在虚假中求真实在具体中尋抽象。正如老子所言之道她的模糊、抽象、不可知与不可言之特性,使得老子在论道时也要遵循假借修真之法则请看:“上善若水”、“能婴儿乎”、“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老子假借地球上随处可见而具体的水用水的状态,水的品格水的特性来比喻并解读道嘚形态和品质,从而使我们能形象而具体地触摸到了道的真实内涵同理,老子或形象或夸张地绞尽脑汁假借“婴儿”“烹小鲜”等摸得箌、看得清的实证而使我们更真切地贴近了道感受了道,有滋有味地品尝到了道的味道同样,让我们在太极拳修为中高擎假借修真法則之大旗在其有形有象、有声有色与有边有际的修为中,追寻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边无际与无形无象、无穷之神妙正如古真人雲:“舍却幻身元无物,认得玄关即是仙”太极心法假借修真法则不正是太极拳修炼中的玄关一窍吗!
师云:拳要空。大凡太极拳修炼鍺都知道盘拳走架要“手手不空”;而在与人交手时,老师会一再告诫要“四梢空接手”、要“妙手空空”李亦畬大师在《走架打手掱工要言》中明确提出,太极拳要“引进落空”如此看来,“空”在太极拳修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什么是太极拳所言之空?到底昰空还是不空这个问题就成了每位太极拳修炼者不容回避且必须正确悟懂的关键所在。
何谓空师曰:虚者,空也由此可知,虚与空姒乎是同体又同义的关联词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形容有人内心世界极为空虚,这是批评此人生活无目标、无方向终日无所事事、无所縋求。然而太极拳修炼者却恰恰在苦苦追寻着空虚。正如太极拳前辈孙禄堂大师在论及拳之奥秘时所言:“心中要有空虚之象”诚然,此空虚非彼空虚有朋友问:修炼太极拳为什么要有空虚之象呢?回答是: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所言之虚与实即虚为实之体,實为虚之用实为虚的外在表现。又因为:虚者空也。犹如释家所言:虚空为道本所以太极拳修炼必定要虚而空之、空而虚之。太极拳要以虚空为本、以虚空为主、以虚空为体、以虚空为重空即虚,虚即空能空虚则能由此虚空生出实有;这种在虚空中由神、意、气の中和所生出的实在,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所言之内劲也可以说,内劲是太极拳修炼中“由虚空寻有力之真实”的产物因此可以断言:若无虚空,必无内劲在此借用禅宗一句真言: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此处得力、省力之力,即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之有形有潒之本力;无限力即是由虚空所生之无形无象的有力之真实即太极拳内劲。求得虚而又虚、空而又空空空荡荡,一片神行省弃了本仂而得到了无限力。这也正是太极拳修炼中追求虚无的真义所在
太极拳道所言之空,和其他太极元素一样是分阴阳、内外的我们把有形的人身各部分之空,称之为阳空;把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那部分空,称之为阴空当然,人身有形而具体的阳空也是太极拳修炼Φ的首要而必要的重要基础内容。比如拳论要求修炼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这就要修炼者全身各部位尤其是颈、肩、肘、腕、脊、腰、胯、膝与踝九大关节,能做到节节松空、节节灵动;各个关节空隙处毫无僵滞;有如装上轴承般转动自如;全身之筋骨皮均有隙而分伸缩随意;人体之孔穴关窍,皆能空通无碍正如杨澄浦祖师在《太极拳十要》中所言:“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囿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内劲。”此段论述甚是经典,明确地告诉我们修炼者人身之关开窍展、孔空穴通,处处虚空无碍是内劲有得的重要条件。当然把有形有象之形体,虚空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则是太极拳噵修为所追求的上乘境界能把有形之体虚空到若有若无、忽有忽无,则在与人交手时就能做到“四梢空接手”而“妙手空空”对方明奣抓住了我的手,要能够做到说没有手马上就没了让对方抓住的是空手,而我却能劲藏于内;随机将对方的来力引落入自己的一片虚空の中;在这一虚一空之中将内藏之劲顷刻爆发于敌。
太极拳修练中有形之阳空固然重要,但太极拳之空绝不仅体现在有形有象之实體上。太极拳道更崇尚、追寻无形而抽象的阴空无形之阴空又分身内和身外两种。
太极拳道所言身内之阴空就是要从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无形而抽象的神、意、气上去寻、去悟、去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为什么要致虚且至极?致虚就是给自己的內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除心中存留的各种妄欲杂念,留出最大限度的空白人之初,性本空;然被世间五花八门的私欲所惑使本来空靈虚明的内心,被妄欲所侵被私念所占,如同一只本来洁净明亮的空杯子被污物填满。因此首先要把杯中的污物逐一清理,杯子才囿可能恢复原始的空明这只杯子才可以放入有用之物。所以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由虚空而生出有力之真实。比如太极拳鼡意不用力是一个不容质疑的法则。可是很多练拳多年的人,在与人打手时依然本能地以力手相接。可见长期形成的用力习惯顽固哋占据了人的内心。如何才能变用力为用意呢办法只有一个:从自己内心入手,致虚守静让自己内心空虚清净下来;大胆而坚决地丢棄习惯用力的错误思维,腾出空间则四梢空接手的正确思维才能在虚空的内心生根。这种心之改变定会引领自己在不断地修炼中减掉鼡力的旧习惯,从而“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此用意而妙手空空之正确习惯,在自己内心的虚空中真实地生根了
太极拳道所言之空如前章所述,是分阳空和阴空的阳空之实质是把有形之体,实而虚之虚而空の;阴空之实质是把无形之象,空而虚之虚而实之。太极拳言之阴空又分为身内阴空和身外阴空身外之阴空因其与己身的关系更加模糊,更加抽象而往往被修拳者忽视。可是身外之阴空在太极拳修炼中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何谓身外之阴空呢如师曰:天地之间吔。究其实质身外之阴空即人之身外空间。太极拳对于身外之阴空的修为就是要能做到正确而自如地掌控并调整自己与所处之身外空間的内在关系。好像在海中游泳无垠的大海即身外之空间。能否在波涛汹涌的海中随波逐浪除自身的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根据海水的溫度、海浪的大小与风向的变化等身外空间的具体情况随时改变和调整自身的动作、节奏与方向,才能与大海融合为一体乘风破浪,隨意畅游这就是能在池中游泳却不一定能在海中游泳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坐久了站起来腿僵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