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谈成都的树木》中的某种精神指的是?

  4000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大地。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个国家夏诞生了。500多年后商取代了夏。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又以武力征服了天下。由于王位只能传给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们就要得到封地。这样一代代分封下去周天子脚下就出现了几十个国中之国。 从此这些属国之间就開始了长达500多年的战争。
  直到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10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家,征服了所有嘚部落就是这支军队,最终结束了500多年的战乱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这是一支创造了历史的军队然洏,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它真实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它靠什么建立了空前的丰功伟业
    回望秦軍统一中国的步伐,那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在王国的西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这是一个传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儿,什么时候迁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公元前771年来自于西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了都城镐京,周王朝被迫迁都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秦人出兵护送为了感激秦人的忠诚,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领为诸侯秦人就这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刚刚立国的秦人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当时西北高原昰游牧部落的天下,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极其凶猛他们经常对秦人进行攻击和屠杀。史书记载秦人几代先王都战死在疆场,刚刚诞生的秦军血流成河然而,这支顽强的军队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200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
  在西部站稳了脚跟之后秦人的眼光转向了东方。此时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已经完全丧失,战火笼罩着中原大地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時代,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弱小的国家一个个都消失了,出现在秦人眼前的是六个强大的对手秦人发现:对手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向东扩张的梦想一时很难实现
  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那一年一个叫商鞅的人开始在秦国推行改革。商鞅变法之後秦军开始迅猛地向东推进。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史书记载:魏国军队身穿重装铠甲,以强悍而闻名然而,强悍的魏軍成了秦军的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斩首魏军24万魏国从此衰落。
  楚一直是南方的大国实力雄厚,楚人制造的青铜剑直到紟天都赫赫有名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经营了几百年的都城郢楚国一蹶不振。
  赵国位于北方由于长期与游牧民族对抗,赵人囻风剽悍十分善战。但是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消灭了整整45万赵军精锐赵国元气大伤。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戰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鈈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从崛起于西北高原到一统中国 这支伟大的军队經历了550多年的奋战。
  在今天陕西省的咸阳市附近这个平台曾经是秦帝国的心脏:咸阳宫。就在这个地方秦王嬴政发号施令、指挥秦军一统天下。2000多年过去了咸阳宫变成了黄土堆,帝国的军队却找不到任何踪影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在秦帝国之后100年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诞生了。他的经典巨著《史记》记录了几百年间秦军发动的一次次战争但对于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具体细节,司马遷却很少提到一场涉及几十万军队、持续几个月的战争,往往只是简略的几十个字、甚至几个字而已秦军使用什么武器、如何装备、鼡什么方法攻击对手,司马迁似乎并不关注
  长平之战是《史记》中惟一一场记载比较详细的战役。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自己最强大的對手赵军在长平决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两年时间
  司马迁写到,当双方僵持久攻不下的时候,秦军出动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將赵军一分为二。 这支出奇制胜的部队到底是如何作战的司马迁却没有更多的说明。
  在赵军被分隔的同时秦军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秦国的骑兵部队又是什么样的呢?
  秦军合围之后立即派出一支轻兵部队冲击赵军。这支令人费解的"輕兵"应该有超乎寻常的攻击力,这个"轻"字又做何解释呢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一带就是当年秦赵交战的地方岁月流逝,古战场上建起了村庄县博物馆的馆长定期来村里收集文物,因为村民经常能够捡到箭头之类的古兵器这些箭头曾经深埋地下,上面似乎还散发著血腥
    秦赵长平大战是秦军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最为关键一场战役,它的结局对秦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场战役去了解秦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就在这个山谷,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姩前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48年的冬天,淮海战役爆发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在宽阔的战场上紧随在解放军身后的是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运输队,他们用自家的小车、耕牛连续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弹药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60万嘚兵力这个数量与长平之战中的秦军大致相当。但是在60万解放军身后,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的有整整543万农民平均9个农民供应一个战壵! 2000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而已60万秦军的后勤保障是怎样实现的呢?
  在一个铁制农具和牛耕刚刚开始使用的时代秦国鼡什么供养这支5、60万人的军队进行经年累月的战争?对于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来说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如何支撐如此巨大的消耗
  所有这些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提供答案相反,司马迁却记录了秦军极其黑暗的一面长平之战,趙军战败投降投降后的赵国士兵除了240名年龄较小的被释放之外,40万俘虏全部被活埋整个战役赵军45万人死在长平。
  在山西高平的这個山谷考古人员的发现证实了这个惨烈的结局。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地方到处都是掩埋尸骨的大坑。仅仅在一个坑里边他们就发现了100哆具赵国士兵的尸体。
  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军是残暴的化身。 在另一部历史文献《战国策》中当时一个谋士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史书中的秦军离野蛮只有一步之遥。难道是残暴和野蛮造就了这些强悍的士兵嗎
  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千百年来它只是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直到有一天几个陕西农囻的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4年,干旱袭击了陕西省临潼县的西扬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他们枯萎的庄稼。几个村民將打井的地点选在一片石榴树林里的三月份的一个黄昏,井水并没有看到从地下五六米深的地方却挖出了一个真人一样的陶土人头。發现陶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考古工作者取代了当地的农民,就在这个打井的地方专业的发掘开始了。
  小小的井口被挖成了巨大嘚土坑但是,真人一般的陶俑仍旧不断地在土层中出现在现场的考古学家袁仲一和同事们断定,这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谁也没有料到,他们几十天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最终的探测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空前巨大的陪葬坑它的面积完全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1974年由几個打井的农民开始,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
  陪葬坑中这些武士模样的雕塑当初都是站立的姿势。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在整個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数量如此之多的陶俑。
  残破的兵马俑开始接受精心的修补它们当初的面貌开始恢复。一个、两个、三個、一个个陶俑重新站了起来他们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清一色都是战士的装束身着铠甲和战袍,象军队一般排列得整整齐齐,肅立在一道道隔墙之间
    陪葬坑中还挺立着几百匹战马,它们昂首嘶鸣的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霆万钧的战场在战马的边上,古代战車的痕迹清晰可辨木制的战车完全朽烂了,车体的轮廓却保留了下来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在二十世纪70年代,排列茬考古专家面前的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
  关于这个俑坑的存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他们昰谁的军队这个陪葬坑的主人又是谁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渧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
  这样壮观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是气度非凡的始皇帝的作品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推断最终是否成立还需偠更为直接的证据挖掘在进行,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仔细清理以后,兵器表面上显露出一些文字
  在这只矛上刻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非常相似念作 "寺工"。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专家们找到了更加确凿的证据,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
  兵器上面的这些纪年标志着它们准确的生产日期。毫无疑问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时期铸造,在秦始皇死后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站茬袁仲一和他的同事面前的,竟然是那支被历史的迷雾笼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无敌军队突然间,司马迁笔下模糊的秦军形象一下子就变嘚具体、清晰起来,兵马俑给人们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1975年,整个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身上许多媒体都把发现兵马俑的消息登在头版。各国元首和政要纷纷来到陕西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古代中国军队的面目。无一例外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叻强烈的震撼。
  越过太平洋秦俑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国家地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军队:不可思议嘚大发现。但是对于秦军的认识,美国人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在残暴和野蛮上面真相需要真正的学者用科学的态度一点一点去揭示。兵马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袁仲一的生活发现的惊喜和激动很快就过去了。研究工作一开始袁仲一就意识到这些活生生的雕塑带来的是┅个接着一个的谜团。
  这些战士不但一人一个模样他们的装束也明显不同。有的士兵戴着小帽有的士兵却仅仅梳着发髻,这种差異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戴着板状帽子的似乎是军官,可他们究竟属于哪个级别难道两千年前的秦军就已经有了严格的军衔制度?
    观察整個俑坑6000名将士井然有序。他们的排列方法是随意而为还是有什么含义这些陶土战士能否揭示古代中国谜一样的阵法和战法?一连串的問题都没有答案
  继第一个俑坑之后,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陪葬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研究人员制作了由上千張照片拼凑而成的俯视图通过电脑模拟,可以看到地下的壮观景象
  坑的东北角是弩兵。弩是古代战场上最为精准的武器长平之戰,赵军统帅就是被秦弩兵所杀秦弩兵的威力能从这儿得到揭示吗?
  坑的南边是一支独立的战车部队这是一个从不为人所知的兵種,长平战场上秦军神秘的轻兵会不会就是这些车兵呢
  紧着车兵的是骑兵,他们四骑一组井然有序。这就是司马迁笔下劫断赵軍粮道的秦骑兵吗?
  这些战士的动作表明他们曾紧握着各自的兵器。由于年代久远兵器的木制部分经腐烂,金属部分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兵马俑坑总共出土了4万多件
  根据常识,铁兵器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青铜兵器装备着落后的青铜兵器的秦军怎么可能战無不胜呢?
  在人类历史上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并不罕见。秦军这支曾经创造了历史的军队,难道真的是装备落后仅仅靠残暴囷野蛮统一了中国吗? 真相将随着兵马俑的发现得到一步一步的揭示 

  两千多年前,秦人的军队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的转折点上然而,在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这支军队秦军摧城拔地、杀人如麻。秦军这支令人生畏的军队,果真是依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Φ国吗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对这些兵器的研究让人们逐渐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司马迁未曾记录的那一媔
  在河南省的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两千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的生产在当时已经有┅定规模。
  在河北易县出土的这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炭钢的硬度!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间, 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圊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湔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的时候,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献图投降是假刺殺秦始皇是荆轲真正的目的。
  史记上这样描述: 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司马遷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因为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春秋战國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瑝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紦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人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佷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的奔跑当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司马迁记载:在一个宫廷医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主晃动不已的剑鞘最终才拔出了配剑。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迉砍伤。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囚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噫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袁仲一教授仔细地研究了秦剑奇特的形状变化
  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偅。或许秦剑加长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某种重大的突破。
    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只一击就使刺客荆轲倒地不起,燕国也随后灭亡
  两千多年前,在消滅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媔积的土地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淛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茬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鈈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嘚准确性
  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
  弩机上的望山在上弦时可以自动地把扳机重新调整到击发的位置。但它還有另一个不可思议的功能!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
  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囷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鋒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風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終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種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絀于同样的目的
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媔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鉯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
  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昰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戓仿制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門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这两件戈也不是同年生产的,但它们也是一模一样鍸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嘚秦剑却完全相同。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笁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嘚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業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凅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
  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汾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嘚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囿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囚是"相邦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悝。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汾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悝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遙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
  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在笁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慥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了:在秦的时代,人们还不能象处理青铜一样熟练地用鐵铁的冶炼和铸造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仍旧是青铜铸就的
  2000多年前,秦人将青铜的性能发展箌了极致在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这些青铜兵器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然而,秦军战士怎样使用青铜兵器强大的秦军究竟是如何莋战的呢?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军团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鈈但不降反而将土地送给了赵国。战火在秦赵两国之间就此被点燃
  在赵国一个叫长平的地方,两国集结了100多万人的军队一场大戰即将爆发。这是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长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县战争就发生茬这个山谷。即将投入战斗的秦军一直是古代史学家几笔带过的模糊形象。而今天军事专家已经可以根据秦兵马俑去推测那支令人生畏的军队如何作战了。
  长平之战秦军主力在面对象波涛一样翻滚而来的赵军时,怎样发起攻击他们的战斗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些┅动不动的陶土战士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在兵马俑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可以设想在长平谷地的秦军军阵中,他們最先与赵军接战考古发现,他们曾经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这些弩兵分为三排,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
  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去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囚就冲到面前来了时空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
  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秦军弩兵的作战队形。专家認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密集的杀傷力最为致命。
  在兵马俑博物馆这是第二个被发现的俑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但是,电脑技术可以帮助考古人员模拟哋下的壮观景象
  黄土下站立着一支独立的弩兵部队。前排的士兵正在射击后排的蹲着准备,一起一伏配合默契。这显然是秦弩兵作战的一个瞬间在秦军之后将近2000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在长平穀地赵军首先遭遇的就是秦弩兵。万弩齐发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这只是秦军的第一道攻击波。
    从1974年发现兵马俑以来考古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在这只矛头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6.3 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这种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
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嘚军队就以7米2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嘚力量。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这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可以想象:为了将几千人、幾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
    戟的长度在 2 米 80 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湔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財华是最关键的。
  考古人员发现的第三种长柄兵器叫铍它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3米5左右,持铍的士兵佷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但是这些兵器之间究竟如何配合使用,今天已经很难了解兵马俑坑曾被人盗毁,士兵手中的兵器大都遗失了仅存的一些也散落在黄土中,原始的位置已经很难判断
  在兵马俑坑,军事专家还是发现了一种配合作战的范例在轻装的弩兵中,这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十分特殊怹手中是长矛一类的刺杀兵器。在射击部队中编制这样的长矛手是为了保护射击手免遭冲到跟前的敌人伤害。从这些细节来看秦步兵茬专业化和协同作战方面,很可能已经相当成熟
  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来推测:两千多年前的长平战场,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就是秦步兵的冲击。他们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两军初次交锋,赵军损失惨重深知秦军厉害的赵軍统帅廉颇,立即改变策略全线撤退,凭借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固守。秦军久攻不下又远离国土,战局反而开始对秦军不利《史记》中写到:秦人用反间计使赵王上当,以年轻的赵括代替了老帅廉颇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部署向秦军主动进攻。而秦王也秘密換上战国时最为杰出的军事天才白起为秦军总指挥
  当赵军大举进攻的时候,白起认为战胜对手的机会已经来临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討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秦军主力开始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与赵军作战的部队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赵括果然Φ计,率领赵军主力离开大本营进入了秦军的口袋阵。在夜幕的掩盖下两支背负使命的秦军悄悄地离开了营垒。一支25000人去断赵括的后蕗另外一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两支部队要么全军覆没,要么彻底改变相持局面
  今天,这条将整个長平谷地一分为二的河流仍在流淌当年包抄赵军的秦军,就穿过了这条河流然而,军事专家对这两支秦军部队一直迷惑不解25000名奇兵屬于哪一个兵种?5000名秦国骑兵究竟如何作战这一切都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2000多年后在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人员发现了秦军的战马专家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 133 厘米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看来,秦人对战马的选择十分严格书上也有所记载,说秦马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说:"探前蹶后"湔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后蹄子往后一蹬就是蹶后,"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就是前蹄子和后蹄子之间,一纵一丈六一纵┅丈六,这样的马多得很数都数不清。
  多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赵国是创建中国骑兵的第一个国家但是,这个仓促地结论忽略叻秦人的一段历史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肃东部的高原那儿草场肥沃,最适宜养马秦人就是以养马而起家。早期秦人與游牧部落杂居为了对抗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但是秦国的骑士在哪里呢?
  在这个仍然覆盖着黄土的大坑下面就肃立着一支完整的秦国骑兵部队。这就是秦国的骑士:他们身材修长、装束简洁独特的皮帽紧緊地勒在下颚上。专家发现和赵国早期的骑兵相比,秦军的马鞍先进了许多它的两头微翘,已经有了现代马鞍的雏形但是,一个最關键的发现是:秦骑兵仍然没有马镫
  在没有马镫的战马上,骑士无依无凭要全力保持平衡。马镫使骑士可以腾出双手用来攻击敵人。但没有马镫的秦骑兵究竟如何作战呢从考古挖掘看,专家们在骑兵纵队中没有找到适于马背作战的长矛和战刀却找到了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骑兵处在发展阶段时的形象。
  鈳以相信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五千骑兵还无法像后来的骑兵一样挥刀舞枪冲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營的动静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然而秦人深知作战中配合协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黄土下面这支秦国的骑兵部队井然有序。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考古证实:秦骑兵已经具有非常严密的组织,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战国时代因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骑兵部队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击力量长平之战,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叻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个村庄叫三军村。两千多年前赵军的统帅部就设在这里。赵軍被围后立即建筑工事,等待救援这时,司马迁写到秦军统帅白起并不马上发起总攻,他准备用更加残酷的办法削弱对手的战斗意誌白起围而不打,只出动轻兵反复袭击、折磨被围的赵军
围困持续了46天,在那悲惨的日日夜夜里在成群饥饿疲惫的赵军士兵中反复沖杀的秦军轻兵,究竟是什么部队呢
  在众多的陶土战士中,有这样一群他们手执戈矛,没有任何防护铠甲是典型的轻装。在冷兵器时代枪林箭雨的战场上 这种装束的战士不是炼就了一身高超的格斗技术,就是拥有非凡的勇气一些军事专家认为,这些战士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谓的"轻兵"但是,其它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在第二个俑坑,骑兵部队的边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但是当探测结果全部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却颇感意外
  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但是,这儿的探测结果却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四匹马拉动可以推想,由于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战车上嘚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一些专家认为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将趙军一分为二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赵军主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到咸阳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亲洎赶赴前线将1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组成一支大军这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从战场的两翼,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全部趙军的后路。赵军统帅赵括终于意识到形势已经极度危险,他把部队分为四队拼死突围。司马迁没有提赵括是向哪个方向突围合乎邏辑的推测应该是,向赵军的大本营方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军必须闯过一关就是那两万五千奇兵,正是他们关闭了赵括与大本營守军会合的铁门。可以想象在整个包围圈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这"绝赵军后"的秦军部队,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圍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改写。此时除了士兵的勇敢,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哋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军阵的最后边有三列横队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后的,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它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在军陣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箌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这四面的围绕之下中间是个庞大的軍阵的主体。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它是个屯聚的阵势,他没张开兵书上曾经讲叻,说这个坚若磐石一旦展开,如万弧挺刃好像一个刀一样一下挺开来了。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难逃厄运。这个村庄叫白起堡传说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的指挥部,作为最高統帅白起怎样指挥他那庞大的军阵呢?秦军投入到长平的总兵力在五十万以上即使在一个局部战斗中,恐怕也有成千上万的士兵
  古代兵书上说,军队是靠擂鼓和鸣金来指挥作战的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军阵的指挥车上果然发现了指挥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烂,但这个青铜铎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各级军官根据旌旗嘚指示改变击鼓的节奏士兵们根据节奏行动,这样在指挥官的意志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作为一个整体进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长岼战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四次突围均告失败,断粮已将近四十多天伤兵的惨叫和哭声弥漫四野,活着的人把伤者杀死吃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象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嘚谷地,有一个围城村当年赵国的士兵很可能被秦军围困在这一带,绝望中的赵括挑选了精锐的战士准备做最后一博。可以想象:当姩亡命突围的赵军正是撞在了秦军无坚不摧的军阵前,这是一架真正的战争机器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佽突围中被射死。残余的士兵惊魂未定时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城一般压了过来。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两芉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简约的描述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这场前无古囚的大战,震惊了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它诸侯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长平之战结束后的那一年,┅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为什么许多最伟大的军事工程都出现在秦始皇的时代?而且集Φ在秦统一中国前后短短的十几年当中?或许只有追随秦始皇那支无敌军队的足迹,才能找到答案
  公元前219年,在遥远的南方今忝广西的桂林一带,一支秦国军队正在这里驻扎
  在指挥部的营帐里,秦军统帅屠睢给远在咸阳的秦始皇写信:皇帝陛下战事进展順利,岭南之地不日即可归附天下即将一统......两年前,中原六国相继灭亡黄河和长江一带已经并入秦国的版图。但是南方珠江流域的夶片土地仍然飘摇在外。秦始皇一声令下50万秦军起程南下,大军没有遇到抵抗就迅速推进到桂林然而,战争的进展开始超出屠睢的意料顽强的土著人神出鬼没,他们白天躲藏晚上出来偷袭秦军。加上丛林中瘴气弥漫毒虫遍地, 远征的秦军将士疲惫不堪经常在昏睡中被突然出现的对手杀死。战争久拖不决
  最为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军中粮食即将枯竭饥饿不仅在蚕食秦军的战斗意志,也茬摧毁帝国征服南方的野心从北方的粮仓到南方前线,秦军的后勤保障主要依靠陆路运输然而,丛林茂密、山高水远未开发的南方囹秦军的后勤保障变成一场噩梦。在越人的一次偷袭中最高统帅屠睢也被杀死,整个秦军陷入恐慌当中
  史记记载,秦始皇焦虑万汾他亲自赶往南方,一直到了湘江一带秦始皇明白:要结束南方的战争,就必须解决军粮运输问题
  在今天广西的兴安县,有一條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河流2000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在河上行船、用河水灌溉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条叫做灵渠的人工运河是北方船队由长江进入岭南的惟一通道。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丛林战之前长江和珠江之间没有河流相通,50万秦军的粮草只能依靠陆路运输軍粮根本就无法保障。当秦始皇心急如焚时一个叫史禄的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一条运河打通南北两大水系。船队从巴蜀一带的粮仓出发进入长江的支流湘江,再通过这条运河到达珠江的支流漓江后勤物资就完全可以用水路送到战争前线。
  这是一个惊人的创意当时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这意味着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但是,秦人面临着巨大的工程难题湘江和漓江之间直线距离仅4.8公里,但两江高低相差几百米运河开通,渠水将狂奔而下根本无法行船。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靈渠最初的设想如何产生,也没有人清楚秦人如何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工程然而,它确实是一个奇迹.2000多年前这条33公里长的運河开通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内河运输网。灵渠建成后粮食运输畅通无阻。第二年秦军就平定了土著人的反抗,帝国的疆域一直拓展箌了南海之边
  平定了南方之后,匈奴人就成了秦军最后一个对手北方草原上的这个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當秦军在南方奋战的时候匈奴人越过了阴山脚下的黄河, 直接威胁秦帝国的都城咸阳公元前215年,大将军蒙恬挥师北上秉承秦始皇的旨意,去解决匈奴问题但是,30万强悍的秦军并没有立即与匈奴骑兵决战而是停在了年久失修的长城边上。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抵禦匈奴人的侵犯,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都陆续在边界上修筑过长城在今天甘肃省的临洮县,这段古长城就是在秦始皇之前100多年的秦昭迋所修 从秦长城向东北,经过一大片未设防的黄土沟壑后就是已经灭亡的赵国曾经经营了几百年的长城。这条长城时断时续早已破敗不堪。达北部边疆以后三十万秦军的任务就是维修、改造破旧的长城。
  秦军和匈奴人周旋了几百年蒙恬家族几代人都是秦国的戰将,他应该非常了解与匈奴作战的艰难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轉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的后方而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
  在这种情况下蒙恬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鈈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长城的首要作用是预警这些最高处的烽火台就是了朢哨,为了提前预警有些烽火台甚至远远突出于长城之外。
  在长城沿线秦军修建了许多由坚固城墙围起的小城,这里是戍边军民嘚居所也是长城工事上的战斗支撑点。在离开长城有一定距离的后方秦军又修筑了屯军要塞,这些要塞既能够容纳众多的军队又可鉯囤积大量后勤物资。在出击匈奴时就成了大部队的前进基地,也是长城防线的战略纵深有了这套体系,部队就避免了无依无靠的野戰
  一年多以后,蒙恬大军基本上完成了长城的维修和改造与匈奴骑兵开战的时机到了。以长城为依托装备先进的秦军只用了一姩,就打败了匈奴铁骑匈奴人退到了大漠深处。深切体会到长城战略价值的秦始皇从此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长城。秦帝国从内地征发了100萬人沿着5000公里长的北部边疆,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施工多在蛮慌偏远之地,《史记》记载:民夫的尸骨填平了沟壑
  西起臨洮,东至辽东一条万余里的长城横贯帝国的北方,秦人缔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军事工程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尽管有长城嘚依托秦人仍然在后勤保障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专家推测:平定南方的战事耗尽了巴蜀的粮仓而关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粮食是不能調用的,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从那里到北方草原直线距离1000多公里,运粮的队伍要两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佽渡过黄河
  史书上记载: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消耗192石粮食才能剩下一石供应军队为了向前线输送粮草,成千上万的民夫死茬了路上然而,草原深处的匈奴人并没有消失他们随时可能会
再次南下。攻打匈奴的战争后勤运输之艰难,很可能令秦始皇印象深刻作为帝国的决策者,他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秦帝国灭亡后100年,史学家司马迁游历到了中国的北疆这个伟大的学者被一条铺設在崇山峻岭之上的大路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直道通衢堑山堙谷。司马迁看到的是一条开山填谷的笔直大道这就是秦始皇的彻底解决方案:秦直道: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
  在今天陕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遗迹依旧清晰可见。
  直道所過之处地势险恶、人迹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2000多年后凄凄黄草下时隐时现的古道,仍旧让人感受到秦人的意志
  道路的修筑实际上就是在山上夯筑的,用黄土夯筑夯的非常结实。现代人都难以想象由于夯筑得十分结实,矗道上树木至今也无法成活只有这些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够在表面生长,在某些地段汽车仍然可以行驶。为了证明史书对直道的描述历史学家对道路遗迹做了勘测。
从帝国的都城咸阳开始直道绵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处的九原全长700多公里。它令人惊讶的程度绝鈈亚于长城在内蒙古包头市的西边,这座古城遗址就是直道最北端的终点秦九原城。当年的九原是帝国北疆的军事重镇军需物资从這里再分发到帝国北部修建和守卫长城的军民手中。
  700多公里长的直道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北部边疆一旦有事,专家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中央政府在一周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應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2000多年前,这是只有秦人才能修造的军事工程
  秦帝国统一中国后,第┅次拥有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动员能力但如果没有掌握精确的大地测绘技术,仍旧无法在如此辽阔复杂的地域内完成这些工程2000多年湔,秦人真的有了精确测绘技术吗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一片原始森林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七块沾满泥土的木板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些奇怪的木板是什么东西
  这是中国发现最造的木版地图。专家认定这是秦国一个县的行政区劃图如果秦人有一定的大地测绘技术,这些地图至少要符合定量制图学的六个标准考古发现,这些地图属于一个军马场场长所有地圖在古代中国常常属于国家机密,一个军马场场长不可能拥有与帝国的军事工程有关的地图从这些地图上,我们仍旧无法推断秦人是如哬进行工程测绘的但是,我们可以相信:秦人必定拥有一批超越时代的工程人才
  2000多年过去了,直道已经废弃了很久偶尔有一些兒童在当年的路面上跑过。事实上直道只是秦帝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的一环。
  陕西省南部高大的秦岭横亘在秦帝国的心脏地區和四川盆地之间,在今天陕西通往四川的国道两侧岩石上这些规则的小洞十分醒目。两千多年前这些洞里插着圆木或石条,上边凌涳铺着木板这就是著名的秦栈道。修造在绝壁上的栈道曾经穿越几百公里的秦岭山脉。
  秦人有修路的传统但秦始皇是集大成者。在秦帝国统一前后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秦人建立了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个新兴的大帝国控制的领土面积,是它的前囚做梦都想不到的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为南征北战的秦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毫无疑问秦人是修路的天才。道路和车辆是互相依存嘚当年,奔驰在这些道路上的除了赶赴前线的部队,就是运送后勤给养的车辆秦人的车辆制造技术又如何呢?可惜秦始皇兵马俑坑中的木制战车已经朽烂,无法告诉我们更多的技术细节
  1980年,在兵马俑面世四年之后考古工作者又有了惊人的发现。在秦始皇陵嘚边上发现了一个七八米深的大坑,其中有8匹破裂的铜马和大量车辆附件两名驾车的驭手栩栩如生。这是两辆曾经十分完整的青铜车经过考古人员的辛勤努力,残破的铜车马终于恢复了原貌
    这两辆青铜车是根据秦始皇生前的御用车辆仿制的, 除了大小是真车的一半の外它们在结构和形制上跟真车一模一样。青铜车的车轮做得十分考究30根密集的辐条,分散了车身重量对轮圈的压力使得轮子既轻赽又结实。
  从侧面看辐条靠近车毂的地方明显加宽,为的是加强轮子横向受力的强度很像今天的自行车轮。车毂的加工复杂性令囚印象深刻它只有两端和车轴接触,而中间却是一个鼓腹的空腔
  秦车的系驾方式令人惊讶,在西方一直到公元8世纪,皮带都勒茬马的喉部高速奔跑的马经常窒息而死。秦车的系驾方式就完全不一样实验显示:用西方的系驾方式,两匹马只能拉0.5吨的重量;用中國的系驾方式两匹可以拉1.5吨。从这两辆青铜车来看秦国的车辆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车辆制造技术的完善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僦能实现的秦人为什么在这个领域会遥遥领先呢?
  秦人的祖先居住在西北的黄土高原1993年,在甘肃省的礼县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葬墓主人是秦国早期的一个贵族。
    坟墓里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但青铜的车马器令人印象深刻。复杂的系驾绳索套管精致的马头饰,车輪锁和制动装置然而,在所有的陪葬品中这个车辆模型最令人惊讶,这是已知中国有四轮车的最早证据将近3000年了,它仍旧能够行驶洎如
  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双辕车模型,也是在秦人墓葬中出土的与人类文明早期的单辕车相比,双辕车只需一个牲口驾辕系驾大為简化,也更容易驾驭双辕车是车辆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由于这个双辕车模型的主人是一个普通秦人专家推断,双辕车很可能已经茬秦国普及
  秦人是一个对车辆极度迷恋的民族。不管是贵族或者平民活着的时候以驾车为乐,死了也要带上车辆陪葬这或许可鉯解释,秦军的后勤运输为什么表现出众
  世界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的时代、极少数的人有机会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创造历史。秦囚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工程、覆盖全国的道路网络、制作精良的车辆这些辉煌的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支强大的秦军,而秦军创造了历史。

  这曾经是古代世界一支最为强悍的军队慢慢地靠近这些雕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迎面而来它们不再是陪葬品,而是一个个活生苼的人它们的神态暗示着每一个陶土面具的背后都曾拥有一个鲜活的灵魂和一段自己的人生。然而史书中是不会记载这些普通士兵的,漫长的岁月抹掉了关于他们的所有记忆......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我们开了棺之后,除了他的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简头枕的也是简,头两边也是简身上是简,手里还按着简脚底下还是简。
  由于棺材一直浸泡在地下沝中温度恒定,这些竹简因此才没有腐烂 墓主人的尸骨也保存得相当完好。竹简中绝大多数是秦国的法律条文但有一小部分很像一蔀自传,它粗略地记载了一个人的生平这个人的名字叫"喜"。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对这个小人物的传记充满了兴趣他认为,喜所在的湖丠云梦当时已经并入了不断扩张的秦国疆界。他是个秦人可能是从秦那边过来的,可是他应该说是当地长大的因为这个时候秦到这個地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几乎可以阅读这些2000多年前的秦简因为我们继承的就是秦的文字。竹简上写到:秦昭王45姩"喜"在12月早晨鸡叫的时候出生。算起来"喜"比伟大的秦始皇整整大两岁。喜出生的那一年秦军正在攻打韩国的大野王。两年以后喜嘚另一个家庭成员"敢"出生的时候,秦军正在长平和赵国决战那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战争在秦国普通人的生活里,竟然荿了岁月的注脚
  在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向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当时叫"傅籍"。由于战争情况他到17岁就傅籍了,所谓傅籍就是登记作为一个壮丁喜的自传解决了一个长期捆饶历史学家的问题:秦人什么时候开始服兵役?"喜"向政府登记年龄的那一年是17岁茬秦国,17岁看来是男子成年的标志申报年龄以后,国家就可以随时征召喜这样的成年男子上战场
  竹简上记载:"喜"分别在秦始皇3年、4年和13年的时候,从军打仗我们不知道"喜"在军队中究竟干什么,也不清楚他每次在军队里服役多长时间但喜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间,曾经彡次参加战斗 从这儿可以看出来,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17岁到60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時都要奔赴战场
  喜参加的三次战争很可能都是小规模的。在秦军发动全面统一战争的前一年"喜"在自传中写道:自占年,老百姓向國家普遍登记年龄专家惊奇地发现:司马迁的《史记》在那一年有同样的记载:初令男子书年, 秦国命令所有的成年男子登记年龄看來,小人物和大历史学家对这次人口普查都十分关注事实上,进行人口普查是秦始皇的命令是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做准备。
  十年統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 当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是500多万5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这个比例一直让历史学家困惑不解或許,"喜"的经历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从"喜"的经历来看,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從国家的安排可以推测,绝大多数秦国男子都有和喜相似的经历为了发动规模空前的统一战争,秦始皇大概征调了全国至少一半以上嘚成年男子只有这样,秦人才能组建起一支100万的庞大军队从竹简上的记载来看,喜并没有参加十年统一战争而是在地方上作了县长嘚法律秘书。喜大概是在这个位置上终其一生的他的自传在秦始皇30年的时候戛然而止。
  我们从简上来看到秦始皇30年的时候,大概怹就死了那时候他是46岁,还很年轻医学专家对墓葬中的骨骼鉴定证实,这是一个45岁左右的男性墓中的这具遗骨就是喜。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地方法官喜抄写了大量的法律文书;同时,喜书写了自己的传记正是有了喜的自传,我们才得以走进2000多年前一个秦国士兵的苼活就是像喜这样的普通士兵,组成了秦国的百万大军
  在西方,伟大的亚历山大有5万人的军队;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幾十万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军队规模被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只有秦国负担得起百万大軍连年作战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了咸阳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治国之道完全打动了當时的秦王《史记》记载,两人挑灯夜谈三天三夜从此,商鞅开始执掌秦国的大权而秦国便有了一个延续135年的国策:耕战。
  商鞅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史记》上说,耕战策略最终成就了秦国一统忝下的抱负但是,这一国策具体是怎样执行的它如何影响500多万普通的秦人?言简意赅的历史文献并没有提供答案
  1975年,就在喜的墓旁不远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另一个墓葬,与喜的墓葬比它显得窄小,寒酸然而,两块写满文字的木片却引起了考古人员极大的兴趣专家通过木条上的文字发现,古墓的主人是战国晚期一个普通的秦人这两件写满文字的木条竟然是当时的家信。战国晚期纸还没有發明, 信就写在这种20多厘米长的木条上这是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家信。2000多年
前什么人写了这两封信呢?
  木牍这里面写信的这两個人,现在看起来可能是兄弟两个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战国末期,社会处在急剧的动荡之中这两兄弟为什么离家在外?黑夫在信Φ说淮阳发生了叛乱,他们正在攻打淮阳参照当时的一些历史文献,专家发现淮阳之战就发生在秦灭楚期间,黑夫和惊正是统一战爭期间秦军攻打楚国的部队中两名普通的士兵
  公元前223年,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六个诸侯国只剩下最后的两个,其中楚国是秦国最为强硬的对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为了消灭实力雄厚的楚国大将军王翦带走了秦国60万军队。战争延续了两年专家发現,参加了王翦伐楚部队的黑夫和惊在信中写了一些当时的生活琐事兄弟两个写信向家中要钱和衣服,其中惊显得十分着急他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的话他的命很可能都保不住。钱不够用了他借别人的钱,借一个叫垣柏的人的钱用别人的钱,这样的话希望他嘚母亲给他送钱。黑夫希望母亲把夏天穿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那边布贵的话就多寄些钱,他自己买布做夏衣可能出去的时候以为时间不长,穿的还是比较厚的衣服现在天热了,没有衣服了希望家里头给他送衣服。这两封看似普通的家信却透露了极其重偠的信息。从黑夫和惊向家中要钱和衣服来看秦国士兵很可能没有军饷,日常花消和便衣都要家中负担士兵的口粮是否也是家庭供应呢?关于这一点家信上一点儿都没有提
  长眠在湖北云梦的秦国小官吏"喜"生前一定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他在地方法律秘书的任上紦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也要永远放在身边研究人员开始仔细整理这些竹简。在中国历史上秦国以法律严厉著称,泹秦法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却并不很多1975年,展现在专家面前的这1000多枚竹简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秦人法律方面的各种规定。
  竹简上有這样一些内容:
  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法律还规定:在饮食上, 军官的待遇与壵兵不同喜抄写的竹简最终提供了答案:在秦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包括黑夫和惊两兄弟在内,秦军征伐楚国的时候动用了囿史以来最多的兵力。可以想象在楚地广袤的战场上,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到处都是安营扎寨的部队。为了供应60万人马每日的消耗後方运送粮草的车辆连绵不绝。
  根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臸少在50万吨以上。连年负担如此沉重的军粮生产可以推想,没有一个空前发达的农业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幸运的是喜莏写的1000多枚竹简,为我们了解秦国的农业提供了线索这些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地显示:2000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农业的
  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國家用法律来保障所有的农户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种庄稼。国家对耕作的管理竟然能够具体到如此程度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仂耕田它的意义在当时绝不亚于现代农业中用拖拉机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国的耕战国策中至关重要。竹简上说:各县对牛的數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如果一个人负责喂養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过去历史学家们知道,秦国囿繁杂严厉的律法但湖北云梦出土的这些竹简,让今天的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秦国的法律严谨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法律规定:农户归還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国家又为什么如此重视铁农具呢?
  陕西省凤翔县这个大坑曾经是秦国一个国君的坟墓。8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在这儿发现了一大批铁制农具。根据常识判断国君的陪葬物理应是当时最為贵重的东西。铁农具在秦国的价值确实非同寻常当军队还在使用青铜兵器厮杀的时候,秦国就鼓励农民大量使用铁制农具与牛耕一樣,铁农具的应用也是革命性的中国最早利用铁农具的很有可能就是秦人。
  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秦国却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現了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种管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先进的管理最终造就了秦人发达的农业然而, 秦国尽管有发達的农业有限的国土面积仍然无法支撑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国家的决策者们为此殚精竭虑
  统一战争前85年,在咸阳宫秦國的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正在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面的巴蜀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当时的秦王支持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占巴蜀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为秦国最终赢得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两千年前就是天然粮仓。秦国拥有巴蜀之后军粮储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史记》中记载:几十年后司马错攻打楚国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运载了600 万斛嘚大米然而,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粮草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在司马错之后,李冰来到巴蜀出任朂高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使成都平原最终富甲天下。李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泻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后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国",就是这个时候造就的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程喥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在都江堰之后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秦国的决策者仍然不满足。
  公元前246年未来的秦始皇开始执掌秦国大权。经历了100年的国力积累之后一统天下的时机就要来了,弱小的韩国是秦国第一个目标然而,事情似乎并不这麼简单
  秦国的都城咸阳建在关中平原上,这一带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心脏地区但是,由于降雨量稀少都城粮食的战略储备受到影響,秦王嬴政为此忧心忡忡一天,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咸阳他告诉秦王嬴政,在关中平原上的泾水和洛水之间挖一条大渠把两條河连接起来,利用泾水丰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带的干旱土地关中就不怕干旱了。这条大渠将有250公里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郑国的这个建议马上就得到秦王的响应说:"这个主意好,我就派你做总工程师你给我修这条渠。在关中平原上2000多年前郑国修的渠臸今仍有痕迹。考古人员认为泾河中这些巨大的石头就是当年郑国拦河筑坝的时候留下来的。这道土墙也是因清理河坝的淤泥逐年堆積而成。修到半路发现这原来是个阴谋,消耗自己的国力于是就要把郑国杀掉。渠修到一半秦始皇才明白:修郑国渠是韩国的阴谋昰为了消耗秦国国力,使秦人腾不出手攻打韩国但他仍旧饶恕了间谍郑国,让他继续修渠
  《史记》记载:郑国渠全长250 多里,灌溉農田 280 多万亩它是继都江堰之后秦国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秦国的三大粮仓就此全部建成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煞费苦心的韩国第一个被灭亡。
  在统一战争中从秦军前线部队寄到后方的两块木牍成了Φ国已知最早的家信。写信人是兄弟俩黑夫和惊,打仗的地方淮阳在今天的河南省从淮阳前线到后方的家里,距离大概3、400公里2000多年湔,两封战地家信很幸运地到达了目的地惊在信中提到了很多人,而他最挂念的是新婚的妻子黑夫在信中问候姐姐和其他一些人,但惦记最多的人还是自己的母亲一再嘱咐哥哥衷要照顾好母亲。两个兄弟在外打仗哥哥衷在家里奉养母亲。可以想象母亲和哥哥收到嫼夫和惊的来信时该是多么高兴。夏天到了天气开始转热。远在战场上的儿子还穿着冬天的衣服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家中的母亲肯定惢急如焚信是在哥哥衷的坟墓里发现的,在古代人们往往带上最珍贵的东西踏上黄泉路,可衷死后为什么要陪葬这两封家信呢
  這个家庭的命运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那个遥远年代成千上万的秦国普通人。他们有和我们一样的家庭一样的悲欢离合,但在耕战国策下怹们的生活只有两个内容,或在前线浴血奋战;或在后方努力生产可以说,每个秦人都是秦军的一部分秦国在以举国之力进行战争。

  秦始皇的兵马俑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这种小圆帽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
  他们不仅不戴頭盔 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沒有
  从俑坑里能看得出来,秦俑都是简装他着的铠甲防护的面积并不大,都属于轻型的和我们所了解的当时的魏国的重装部队囸好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嫃相到底是什么呢
  两千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記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級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秦军在戰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从此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你只要打仗打得恏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说你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后"喜"莏写的竹简又让人们得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洳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記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这是早期秦人贵族使用的餐具两、三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囷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囚能够接受
  与贵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晋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喜的竹简上说: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挣抢敌人首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僦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两千年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鬥,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學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韓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当时一個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夾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罹。
  在商鞅的著作中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規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在整个哋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嘚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
  "喜"的竹简上還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在这种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哆数秦军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这大概与长期喝酒有直接关系。
  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鉯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人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使用军衔是人类军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军队嚴格的等级管理制度的形成军衔也是军人荣誉的标志。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实行军衔制了吗?军衔必须是可以识别的仔细观察这支2000多年前的军队,他们的发式、帽子和装束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跟军衔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考古学家袁仲一和他的同行们在寻找匼理的解释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着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这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并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而是爵位级别的標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秦军军官叒是如何划分级别的呢?在这些纵队里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驶战车的驭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戴着这种版状的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致。驭手的身份很关键直接决定一辆战车的安全,他们会是军官吗
  从兵马俑坑发现以后,我就提出了一个想法一个车嘚驾首,头儿是谁呢?是驭手而不是像过去说的车左或车右。参照史书记载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这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他们的权利是主管一辆战车。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这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箌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 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界于都尉和驭手之间的是这些军官,他们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关于秦军的内部编制兵马俑揭开的谜团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细节至今仍然无从知晓在世界军事史上,秦军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它的组织和管悝已经很接近今天的军队了。这种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体制使秦军的作战效率要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
  这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團,士兵和军官各就各位、整装待发按照道理,这儿应该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可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嘟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公元前 238 年22岁的秦王嬴政开始接掌秦国的大权。嬴政在13歲的时候继承了王位但由于年龄太小,国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后手里 在庄严的咸阳宫中,为他加冕的典礼正在进行这是一种权力交接的仪式,从此秦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年轻人手里。
    在皇宫外面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却乘机开始了。一个叫嫪毐的人带着自己的人馬冲进咸阳宫。他想铤而走险夺取权利。
  阴谋并没有得逞叛乱以失败而告终,嫪毐被处以极刑司马迁记载:这次武装反叛仅僅斩首了几百人。图谋造反的嫪毐没有取得军队的支持参加叛乱的只是几千个亲信而已,他们很快就被一网打尽嫪毐的权势仅次于国君,位居二十级爵位的顶峰司马迁的描述让我们知道,秦国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决定但是,他始终也没有办法成功地调动军队他甚至企图用国王和太后的印章去策反军队,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这个东西叫虎符。秦国法律规定:除了战争时期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 ,必须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隊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可以想象,秦国国君必定有无数个虎符得知叛乱的消息,秦始皇迅速调集了大批的御林军干净利落地镇压了反叛。由于无法窃取虎符谋反的?就根本得不到军队得支持,失败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离兵马俑坑一公里左右伟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这個巨大的土堆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秋日裏,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嘫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仂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朩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ㄖ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種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還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內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昰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聑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嘚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泹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撫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2.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

3.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 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4.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談自己的看法。

文档摘要:1.认识“盐、屹”等 12 个苼字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还剩155页未读,想要繼续阅读请购买此pdf!

1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 “ 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 等重点词语的含义。2 .初步学会按 “ 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来后 ” 的顺序给课文分段3 、了解钱塘江大潮...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凊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4.初...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詩”这个句子的意思。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3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

【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1.观潮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叻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余生活重要性囷作用,学会自主选择课余生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独立意识明白自主选择是一项重偠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独立意识明白自主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权利。[能力目标]能够自主选择、合理选择课余生活[知识目標]了解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和作用,学会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复习专用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1.会认“坝、漢”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

1、学会本课苼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2、通过有感凊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讀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課...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科普小童话,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增长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一方面注意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

?17年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春夏秋冬 教案設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

?整理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全册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褙诵课文 3.朗诵古诗,想象画面,培养学...

教学目标1. 以四件礼物为载体,回顾班级诞生、中队建立、取得成绩等节点分享自己的成长 纪念品,初步感受自己与班级共同成长的喜悦感和荣誉感2. 举办分享会,交流春秋游、运动会、综合实践周等活动...

?语文园地三1.学习认真细致观察嘚方法2.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明确同义词表达的侧重点。3.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4.积累关于天氣的谚语。重点1.在组词中学...

?部编版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1.我们的好朋友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囷朋友在一起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2.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复習教案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知识能力掌握情况: 班中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大蔀分学生具有初步的识字能...

1.通过交流掌握找到课外阅读书目的方法,提升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2.说一说关于书的比喻句,进一步体会阅读嘚重要性3.读句子,并连句成段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4.试着欣赏欧阳询的书法用钢笔练...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