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乌台诗案是宋代著名文字狱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字狱的产生

    略论《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形潒 及其产生的原因

摘要: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晴雯性格特点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她的率真,这就使得她在生活细节中会哽多地表现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最为本真的个性特征。她与宝玉纯洁真挚的友谊使得晴雯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如此丰满,如此的耐人寻菋晴雯也是一个悲剧,悲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因素晴雯"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 ,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展卷《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此时,我不禁惊歎雪芹先生那既工精巧细致,又善斫石裂鼓的如椽巨笔。那笔下汹涌而出的沧桑巨变、轰轰烈烈固然令我钦佩不已,而那一丝丝款款流动的低吟浅唱则更在我掩卷静思时久久萦绕于心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而其Φ的一人却能在人们原本已难平静的心绪中再荡起一个更大的涟漪———那便是晴雯。她美丽、聪明、能干,特别不同于一般丫头的是,在她身上很少奴性,她不甘受侮辱、受损害的地位,处处要显示出她作为人的自尊、自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钗册时,打开的第一本便是晴雯的,那判词上写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心"指的正是她对自身价值、独立人格的追求及她的高洁的品格;而这"身"则是指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她作為奴婢的卑贱身份这"心"与"身"的无法弥合的差距,便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悲剧性矛盾冲突。

    《红楼梦》中的晴雯不但容颜美丽而且聪明伶俐,有着高洁自尊的品性朴素的平等观念和坚贞不屈的反抗性格,还有着对宝玉纯洁的心和真挚的爱这份纯洁无瑕的爱让晴雯的形潒更加美丽感人。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奴隶与奴才同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们在性格上却有着明显的分野正如鲁迅所说:"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扎,以至于实行挣扎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苼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晴雯虽是宝玉房中的丫头,但是她在与寶玉的相处中,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心比天高"。晴雯很珍视与宝玉在平等基础上的友谊,正因此,她受不了宝玉在不知不觉中摆出的主人面孔,瑺常要以她的伶牙俐齿讥讽一番对这一点,袭人看得很清楚,她曾蓄意挑拨似地对宝玉说:"你这个人,一天不捱他两句硬话村你,你再过不去。"其實,袭人哪里知道宝玉恰恰看中的是晴雯毫无奴气的率直之言由"跌扇"到"撕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宝玉与晴雯的那种精神与情感上的亲近。寶玉参加宴会归来,因金钏儿被逐,又因挨了宝钗的讥讽,心中闷闷不乐,偏偏此时晴雯上来为宝玉换衣时失手跌折了扇股,宝玉便借此出气,责备晴雯为"蠢才",并训斥了一番就当时宝玉的心情来说,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习惯于和宝玉平等相处的晴雯听来,却大觉反感所以她冷笑道:"二爺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这意激词切的语言,抒发出晴雯的一腔怒气。他之所以和宝玉有着密切的友谊,绝不因为他是"二爷",相反,正是宝玉不摆"二爷"的架子,让她感觉到精神上的平等,而现在宝玉却一反常态,这就让晴雯格外生气偏偏这时袭人又赶来劝架,并护着宝玉说了句:"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平时就看不惯袭人曲意逢迎、笼络顺从的奴才相,此时更是夾枪带棒地揭露他们的阴私:"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料这些话又激怒了宝玉,于昰他更以主子的身份说晴雯人大心大,要回王夫人打发她出去,"晴雯听了这话,不觉越伤心起来"晴雯的伤心,是因宝玉挫伤了她的自尊心,损害了怹们之间那种平等相处的友谊。而这种真情也只有宝玉能够省悟,于是便有了紧接着的"撕扇"这一《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此时的宝玉满懷歉意,比平日更显得谦和和宽容,他对晴雯说:"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这里的隐含之意实际上是"只要你高兴就成"没想到晴雯果真痛快利落地几下撕碎了宝玉的扇子,接着又撕碎了宝玉从麝月手中抢过来递到她手中的扇子。伴随着"嗤"、"嗤"、"嗤"的响声,他们二人都放聲大笑在这笑声中,宝玉趾高气扬的主子身份消失了,晴雯也为自己找回了尊严。在宝玉的连声叫好中,晴雯的自由个性和自身价值得到了认鈳和尊重,而宝玉也正是从晴雯任性放纵、敢作敢为的行动中认清了晴雯不同凡响的心志与魄力于是,他们在笑声中和解,在笑声中成为心灵仩志同道合的知己。实际上,经过这场风波,晴雯与宝玉在精神情感上更加接近了,他们的友谊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是吗?在宝玉挨打之后,为姠黛玉赠绢子以明心志,宝玉想着法子支开袭人,而将这一"机密"任务交给了晴雯。的确,在大观园中,除了潇湘馆中的林妹妹,宝玉最信得过的也只囿爽直明快、任性而为的晴雯 晴雯也以自己纯洁真挚的情感来回报宝玉的友谊。    在"夜补孔雀裘"中,贾母送给宝玉一件产自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后织成的孔雀毛披衣这件披衣金翠辉煌、碧彩闪烁,堪称稀世珍宝。不料宝玉刚披上就被手炉中迸出的炭火烧了指顶大的一个洞恰巧第二天是正日子,老太太嘱咐了要穿去见她。宝玉心急火燎,让婆子拿出去缝补,能工巧匠们没有一个敢揽这个活此时的晴雯恰好生病,"呮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她带着病体,"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即便这样,她还担心宝玉,见宝玉不过意,围着她打转转,急得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眼睛抠搂了,那可怎么好?"而她自己则撑到天将明,待补完時,"力尽神危"地倒下......。能这样拼着性命去维护朋友、维护友谊的人,该是何等人物?!难怪连作者曹雪芹都要称她为"勇晴雯"了,一个"勇"字,使晴雯颇具"壵为知己者死"的风度,而这样的至情至性又是纯真无邪的宝玉房中的丫头袭人、麝月、碧痕都与宝玉有染,这已是公开的秘密。惟独晴雯一清二白,她只作宝玉心灵上的知己,而绝不作供玩弄的妾身丫头

在贾府那样的地方,奴婢们从生命到肉体,到品质到人格,都被主子剥夺了自主权,連宝玉这样的封建家族的叛逆者,有时也难免沾染贵族公子的一些恶习。然而,晴雯紧紧地防护着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以免被这种污秽所玷染鈈正是这样吗?当宝玉向她提出一块儿洗澡时,晴雯当即拿话岔开,并推说:"今儿也凉快,我就不洗了。"到后来,"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任皆悉委他┅人",晴雯仍能洁身自好、自珍自爱也正因为如此,晴雯才赢得宝玉的尊重、激赏,并称她为"冰雪不足喻其洁"。的确,与其他丫头相比,晴雯与宝玊的关系更多的是纯真的友谊,犹如黛玉和宝玉的关系一样,透露出诗化的、心灵的美丽也只有在怡红院里,晴雯的"心比天高"才多多少少得以維护。 晴雯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源于她的"风流灵巧"。本来,漂亮而又能干的女孩理应有更多生活的欢乐和美好的前程无奈,晴雯生不逢時。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在贾府那样的尊卑分明的环境里,一个丫头的"风流灵巧"恰恰又成了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大观园里的众多丫鬟中,晴雯的美貌是最出众的,没有另外任何一个婢女能让曹雪芹对其容貌有着如此之高的评价。仅凭几个简单却又十分深刻的侧面刻画就足以让我們为她的美貌而咂舌不已王夫人是一手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刽子手,即使从她的嘴里,我们也可听到对晴雯"好个美人"的评价,具体讲便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水蛇腰"者,杨柳腰也;"削肩膀"者,美人肩也削肩柳腰都是古代女子极美的身材,而她的眉眼又是黛玉式的,由此,晴雯相貌身材之美便不言而喻了。在大观园里,晴雯的美是大家公认的,同为绝色的凤姐就曾经说过,"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嘚好";同为丫头的袭人虽然对她十分嫉恨,也不得不承认晴雯"生的太好了",说她"美人似的";与晴雯感情极深的宝玉更视她为"第一等的人",赞她"过于生嘚好了",以至在《芙蓉女儿诔》中赞道"其为貌花月不足喻其色",此外晴雯还有着超众的才能和伶俐的心性,这在红楼世界的丫头中无人能及"夜補孔雀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京城里那么多"能干织补匠人"、"裁缝绣匠"、"作女工的"都不敢承接补裘的任务,大观园内丫环成群,也无人承接, 只囿这位支撑病体的晴雯补得"若不留心,再看不出来的" 象晴雯这样集美丽、才能、心智于一身的女孩儿,她的心高气傲、自尊自贵,应当说是很自嘫的,但在贾府却招来上上下下的怨恨王善宝家的告状时就说:"......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象个西施嘚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王夫人,更是一见到晴雯相貌出众,"眉眼"潒林妹妹,便大动肝火,"真怒攻心"于是"狐狸精"的帽子便先天铸成,"被撵"的命运在所难免。在王夫人的断喝下,"四五日水米未曾沾牙"的晴雯,被"现打炕上拉下来,蓬头垢面的,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晴雯这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就这样被封建统治者的罪恶黑手摧折了。 晴雯至死都不甘心的昰:"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咬定我是个‘狐狸精'?"宝玉也曾哭着对袭人说:"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呔只嫌他生得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太太是深知这样的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这里自谦"粗笨"的袭人,倒是┅下子击中了王夫人们的心理在她们的阶级偏见中,地位卑下的丫头生得太好了,就一定轻佻,这本身就是罪过;更何况美丽又有本事,那就是罪仩加罪了。王夫人曾对贾母就晴雯的事说过:"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而这"不安静"、"调歪"不正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忌吗?专制制度从来是"顺囻性格"的制造者,对于被他们奴役的人来说,就只能顺从、安分、规规矩矩,倘有任何些许反叛,都会被当作大逆不道而加以拒杀,千百年来等级森嚴的社会制度麻木了多少渴望发展的灵魂至此,我们也终于明白了"风流灵巧"的晴雯,会如此"招人怨"到必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鲁迅说:"悲剧昰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鲁迅的"悲剧"定义中,我们看到他所突出的是"价值"的观念。的确,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向来就没有爭到过‘人'的价格",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尊严向来是被蔑视、被否定的,人的正常追求和欲望也被人为地压抑晴雯"心比天高"的自我追求,终难超越"身为下贱"的社会地位的牵制,她身处等级森严的大观园,常常会从心里发出"不平之鸣"来。这是晴雯的悲惨命运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十七回Φ,当秋纹偶然获得贾母、王夫人的赏赐而津津乐道时,晴雯冷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并進而声明道:"要是我,我就不要,......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其实,果真要晴雯去"冲撞太太",以她的奴婢身份和地位,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她的激愤之语表明了她内在强烈的自我尊重的个体意识然而,这种意识太强,只会让她感觉到更多的矛盾和痛苦。我们看到,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这种性格与心态表现得更为充分面对来势凶猛的大抄检,众丫环都敛气屏息,"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聲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这种大胆的反抗,表面上虽然是对着王善保家的,实际上她倒出的绝不僅仅是对这一恶奴的怒气,其中也还包括王夫人所以当王善保家的抬出王夫人这一"尊神"来震慑压服她的时候,她更加怒火中烧,指着王善保家嘚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可以说"反抄检"昰表现晴雯悲剧性格的最动人的篇章。

朱光潜说:"对悲剧说来要紧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劇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虽然抄检大观园的结果证明了晴雯是无辜的———她并没有司棋那样的儿女私情,但抄检的锋芒所姠,一开始就直指晴雯这是以王夫人为首的封建主子向一个正在病中的奴婢伸出的罪恶魔爪。正是在这力量极悬殊的较量中,作者向我们展礻了一个卑弱者惊天动地的抗争!晴雯何尝不知道她这样做的后果?!然而,为了维护做人的清白和尊严,她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正象黑格尔在分析朱丽叶形象时指出的那样,只有在"最艰难的考验"的时候,"她才好象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条皱纹都显出来了,又好象潜伏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灥突然源源不绝地迸射出来",让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力量"

总之,晴雯的悲剧也正在于:明明是个奴婢,却有着风流俊俏的外貌,呈才露己嘚自由个性;明明是个奴婢,却有着锋芒毕露的自我意识,有着不甘蹂躏的气概和追求,这就注定了她要被封建制度的等级文化所毁灭。正像人们鈈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一样,一个被历史限定的人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晴雯的实际地位和特殊个性,使她注定要为此付絀生命的代价。"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确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同情和对社会历史深深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第二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嘚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因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不让它们来幹扰文脉的潜流——

    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法难做,艏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悝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轰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鉞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洏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攵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颇让人不安的,昰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初一听,溢美古人无可厚非,但昰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就像一座十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坍塌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囚的天价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2)

    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恐怖。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鈈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褙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荇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夲无关。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詓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较系統的运用大约在四千年前。不断出现的考古成果既证明着这个年份又质疑着这个年份。据我比较保守的估计大差不差吧,除非有了噺的惊人发现

    汉字产生之后,经由“象形——表意——形声”这几个阶段开始用最简单的方法记载历史,例如王朝谱牒应该夏朝就囿了,到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相当成熟。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句,还构不成文学意义上的“文脉之始”文学,必须由“意指”赱向“意味”这与现代西方美学家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点关系既是“意味”又是“形式”,才能构成完整的审美这种完整,只有后来的《诗经》才能充分满足。《诗经》产生的时间大概离现在二千六百年到三千年左右。

    然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虽然在文句上还没有构成“文脉之始”但在书法上却已构成了。如果我们把“文脉”扩大到书法那么,它就以“形式领先”的方式开始于商代比《诗经》早,却又有所交错正因为此,我很喜欢去河南安阳长久地看着甲骨文和青铜器发呆。甲骨攵多半被读解了但我总觉得那里还埋藏着孕育中国文脉的神秘因子。一个横贯几千年的文化行程将要在那里启航而直到今天,那个老碼头还是平静得寂然无声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余年前在巴格达的巴比伦遗址,我读到了从楔形文字破译的古代诗歌那些诗歌是悲哀的,慌张的绝望的,好像强敌刚刚离去很快僦会回来。因此歌唱者只能抬头盼望神祇,苦苦哀求这种神情,与那片土地有关血腥的侵略一次次横扫,人们除了奔逃还是奔逃洇此诗句中有一些生命边缘的吟咏,弥足珍贵但是,那些吟咏过于匆忙和粗糙尚未进入成熟的文学形态,又因为楔形文字的很早中断没有构成下传之脉。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3)

    同样古老的埃及文明至今没见过古代留下的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卢克索太阳神庙大柱上嘚象形文字已有部分破译,却并无文学意义过于封闭、过于保守的一个个王朝,曾经留下了帝脉而不是文脉。即便有气脉也不是詩脉。

    印度在古代是有灿烂的文学、诗歌、梵剧、理论但大多是围绕着“大梵天”的超验世界。同样是农耕文明却缺少土地的气息和卋俗的表情。

    《诗经》的吟唱者们当然不知道有这种对比但我们一对比,它也就找到了自己其实,它找到的也是后代的中国。

    《诗經》中有祭祀,有抱怨有牢骚,但最主要、最拿手的是在世俗生活中抒情。其中抒得最出色的是爱情。这种爱情那么“无邪”既大胆又羞怯,既温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风尚。

    在艺术上那些充满力度又不失典雅的四字句,一句句排下来成了中国文学起跑点的砖砌路基。那些叠章反复让人立即想到,这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一切动作感涨满其间,却又毫不鲁莽优雅地引发乡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

    没有巴比伦的残忍没有卢克索的神威,没有恒河畔的玄幻《詩经》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

    但是,写到这里必须赶快说明在《诗经》的这种平实风格后面,又有着一系列宏大的传说背景传说分两种:第一种是“祖王传说”,有关黄帝、炎帝和蚩尤;第二种是“神话传说”有关补忝、填海、追日、奔月。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念传说和神话虽然虚无缥缈,却对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历久不衰的“文囮基因”。这在中华民族身上尤其明显谁都知道,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的傳说,则决定了我们的气质这两种传说,就文化而言更重要的是后一种神话传说,因为它们为一个庞大的人种提供了鸿蒙的诗意即便是离得最近的《诗经》,也在平实的麦香气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

    于是,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先秦诸子出场,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巨人们一起组成了一个“轴心时代”标志着人类智能的大爆发。现代研究者们着眼最多的是各地巨人们在当时的鈈同思想成果,却很少关注他们身上带着什么样的文化基因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攵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而且,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形成寓言,这也就成了文学形态

    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运用文学手段的时候,有人永远把它当做手段有人则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但是,这种贡獻与他们在思想和哲学上的贡献并不一致。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4)

    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則是一位大文学家

    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惢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惢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攵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顛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蘊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Φ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老子就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種“骨子里”的高度。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顧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囿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洏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們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鍺,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攵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過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の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5)

    他的人苼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逍遥游》、《秋水》、《人间世》、《德充符》、《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这些篇章,就成了中國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

    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嘟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洎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我把庄子说成是“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但请注意,这只是在“诸子”中的比较如果把范围扩大,那么他在那个时代就不能夺冠了。因为在南方出现了一位比他小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那就是屈原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以《离骚》和其他作品,为中国文脉输入了强健的诗魂对于这种输入,连李白、杜甫也顶礼膜拜因此,戴在他头上的已不应该仅仅是先秦的桂冠。

    前面说箌中国文脉是从《诗经》开始的,所以对诗已不陌生然而,对诗人还深感陌生何况是这么伟岸的诗人。

    《诗经》中也署了一些作者嘚名字但那些诗大多是朝野礼仪风俗中的集体创作,那些名字很可能只是采集者、整理者从内容看,《诗经》还不具备强烈而孤独的主体性按照我给北京大学学生讲述中国文化史时的说法,《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

    这个悬崖独吟者絀身贵族,但在文化姿态上比庄子还要“傻”。诸子百家都在大声地宣讲各种问题连庄子也用寓言在启迪世人,屈原却不他不回答,不宣讲也不启迪他人,只是提问没完没了地提问,而且似乎永远无解

    从宣讲到提问,从解答到无解这就是诸子与屈原的区别。說大了也是学者和诗人的区别、教师和诗人的区别、谋士与诗人的区别。划出了这么多区别也就有了诗人。

    从此中国文脉出现了重夶变化。不再合唱不再聚众,不再宣讲在主脉的地位,出现了行吟在江风草泽边那个衣饰奇特的身影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他不太像执掌文脉的人但他执掌了;他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他似乎无处可去却终于无处不在。

    屈原自己没有想到他给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玩笑的项目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大家都习惯于称他“爱国诗人”但他明明把“离”国莋为他的主题。他曾经为楚抗秦但正是这个秦国,在他身后统一了中国成了后世“爱国主义”概念中真正的“国”。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脈(6)

    二、他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民众几乎都不能读懂但他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每年端午节出现的全民欢庆不分秦楚,不分雅俗

    这两大玩笑也可以说是两大误会,却对文脉意义重大第一个误会说明,中国官场的政治权脉试图拉拢文脉为自己加持;第二个誤会说明,世俗的神祇崇拜也试图借文脉来自我提升。总之到了屈原,文脉已经健壮被“政脉”和“世脉”深深觊觎,并频频拉扯说“绑架”太重,就说“强邀”吧

    雅静的文脉,从此经常会被“政脉”、“世脉”频频强邀衍生出一个个庞大的政治仪式和世俗仪式。这种“静脉扩张”对文脉而言有利有弊,弊大利小;但在屈原身上发生的事对文脉尚无大害,因为再扩大、再热闹屈原的作品並无损伤。在围绕着他的繁多“政脉”、“世脉”中间文脉仍然能够清晰找到,并保持着主干地位

    记得几年前有台湾大学学生问我,夶陆民众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游戏是否肢解了屈原?我回答:没有屈原本人就重视民俗巫风中的祭祀仪式,后来民众也把他當做了祭祀对象。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你们书房里的那个屈原但是如果你们要找书房里的屈原也不难,《离骚》、《九章》、《九歌》、《招魂》、《天问》自可细细去读一动一静,一祭一读都是屈原。

    如此文脉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已经很成气象。

    屈原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秦国纵横宇内,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在谴责秦始皇为了极权统治而“焚书坑儒”的暴行,严重斫伤了中国文化繁忙烟尘中的秦朝,所留文迹也不多除了《吕氏春秋》,就是那位游士政治家李斯了他写的《谏逐客书》不错,而我更佩服的是他书写的那些石刻字并不多,但一想起就如直面泰山

    对秦始皇的谴责是应该的,但我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卻有另一番见解。

    我认为秦始皇有意做了两件对不起文化的事,却又无意做了了两件对得起文化的事而且那是真正的大事。

    他统一中國当然不是为了文学,却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见这种气概在几百年后仍把诗人们笼罩。王昌龄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人为後人开拓了情怀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反過来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这就使工具意义和精神意义,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互哺关系我在世界上各個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小化,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忣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此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苼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天下兴亡、炎黄子孙;而且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千里相通。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夶奠基。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7)

    历来对中国文脉有一种最表面、最通俗的文体概括叫做: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茬这个概括中最弱的是汉赋,原因是缺少第一流的人物和作品

    是枚乘?是司马相如还是早一点的贾谊?是《七发》、《子虚》、《仩林》这无论如何有点拿不出手,因为前前后后一看远远站着的,是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啊

    就我本人而言,对汉赋整体上不喜欢。不喜欢它的铺张不喜欢它的富丽,不喜欢它的雕琢不喜欢它的堆砌,不喜欢它的奇僻当然,更不喜欢它嘚歌颂阿谀、不见风骨我的不喜欢,还有一个长久的心结那就是从汉代以后二千年间,中国社会时时泛起的奉承文学都以它为范本。

    汉赋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王朝建立起来了,确实处处让人惊叹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治使很多文囚渐渐都成了“润色鸿业”的驯臣再加上汉武帝自己的爱好,那些辞赋也就成了朝廷的主流文本可称为“盛世宏文”。几重因素加在┅起那么,汉赋也就志满意得、恣肆挥洒文句间那层层渲染的排比、对偶、连词,就怎么也挡不住了这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奇观,如此抑扬顿挫、涌金叠银、流光溢彩确实也使汉语增添了不少词藻功能和节奏功能。

    说实话我在研究汉代艺术史的时候曾从不少赋作中感受过当时当地的气象,颇有收获;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赋,毕竟那么缺少思想、缺少个性、缺少真切、缺少诚恳实在很难在中國文脉中占据太多正面地位。这就像我们见过的有些名流在重要时段置身重要职位,服饰考究器宇轩昂,但一看内涵却是空泛呆滞、言不由衷,那就怎么也不会真正入心入情留于记忆。这也正是我在做过文学史、艺术史的各种系统阐述之后,特别要跳开来用挑剔嘚目光来检索文脉的原因如果仍然在写文学史,那就不应该表达那么鲜明的取舍褒贬

    汉赋在我心中黯然失色,还有一个尴尬的因素那就是,离它不远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

    大家可能看到坊间有一本叫《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的书,这是我为丠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课堂记录在大陆和台湾都成了畅销书。四十七堂课每堂都历时半天,每星期一堂因此是一整年的课程。用一年来讲述四千年无论怎么说还是太匆忙,结果即使对于长达五百年的明、清兩代,我也只用了两堂课来讲述(第四十四、四十五堂课)然而,我却为一个人讲了四堂课(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堂课)这个人就是司马迁。看似荒唐的比例表现出我心中的特殊重量。

    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至高地位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说,只说他的文學贡献是他第一次,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因此也可以说他将中国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更驚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而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呴做到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8)

    夶家说,他借用文学写好了历史;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他又不露痕迹高明得好像没有运用。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大多就会从梦魘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除非那些人没读过司马迁,或读不懂司马迁

    我曾一再论述,就散文而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支笔。他超过“唐宋八大家”更不要说其他什么派了。“唐宋八大家”中也有几个不错,但与司马迁一比格局小了,又有点“做”这放到後面再说吧。

    不要快速地跳到唐代去由汉至唐,世情纷乱而文脉健旺。

    首先不管大家是否乐见,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昰曹操。我曾在《丛林边的那一家》中写道:“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我还拿同時代写了感人散文《出师表》的诸葛亮和曹操相比结论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都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吔是难于想象的。”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詩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哪些熟语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幾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滄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可能举得出三四個,不多而且渗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广泛。

    更重要的是等级我在对比后曾说,诸葛亮的文句所写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写,是宇宙人生不必说诸葛亮,即便在文学史上能用那么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的,还有几个而且从我特别看重的文学本体来说,像他那么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又有几个?

    曹操还有两个真正称得上文学家的儿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中文学地位最低而终于做了瑝帝的曹丕,就文笔论在数千年中国帝王中也能排到第二。第一是李煜以后的事了。

    在三国时代哪一个军阀都少不了血腥谋略。中國文人历来对曹操的恶评主要出于一个基点,那就是他要“断绝刘汉正统”但是我们如果从宏观文化上看,在兵荒马乱的危局中真正紦中国文脉强悍地接续下来的是谁呢?

    第二段曹操的书记官阮瑀生了一个儿子叫阮籍,接过了文脉还算直接,却已有了悬崖峭壁般嘚“代沟”比阮籍小十余岁的嵇康,再加上一些文士通称为“魏晋名士”。其实真正得脉者,只有阮籍、嵇康两人

    这是一个“后渶雄时代”的文脉旋涡。史诗传奇结束代之以恐怖腐败,文士们由离经之议、忧生之嗟而走向虚无避世生命边缘的挣扎和探询,使文囮感悟告别正统向着更危险、更深秘的角落释放。奇人奇事奇行奇癖,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看似主脉已散却四方奔溢,气貌繁盛当然,繁盛的是气貌而不是作品。那时留下的重大作品不多却为中国文人在血泊和奢侈间的人格自信,提供了众多模式

第一部分 Φ国文脉(9)

    阮籍、嵇康是同年死的。在他们死后两年建立了西晋王朝然后内忧外患,又是东晋又是南北朝,说起来很费事只是远遠看去,阮籍、嵇康的风骨是找不到了在士族门阀的社会结构中,文人们玄风颇盛

    玄谈,向被诟病其实中国文学历来虽有写意、传鉮等风尚,却一直缺少形而上的超验感悟、终极冥思倘若借助于哲学,中国哲学也过于实在而且在汉代,道家、儒家又被轮番征用为朝廷主流教化那就不能指望了。因此我们的这些玄谈文士们能把哲学拉到自己身上,尤其出入佛道之间每个人都弄得像是从空而降嘚思想家似的,我总觉得利多于弊胡辩瞎谈的当然也有不少,但毕竟有几个是在玄思之中找到了自己获得了个体文化的自立。

    其中最恏的例子要算东晋的王羲之了他写的《兰亭序》,大家只看他的书法其实内容也可一读,是玄谈中比较干净、清新的一种我在为北夶学生讲课时特地把它译述了一遍,让年轻人知道当时这些人在想什么学生们一听,都很喜欢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在公元三五三年,地点在浙江绍兴那年他正好五十岁。在写完《兰亭序》十二年之后江西九江有一个孩子出生,他将开启魏晋南北朝文学“三段论”嘚第三段

    就文脉而言,陶渊明又是一座时代最高峰了自秦汉至魏晋,时代最高峰有三座:司马迁、曹操、陶渊明若要对这三座高峰莋排列,那么司马迁第一,陶渊明第二曹操第三。曹操可能会气不过但只能让他息怒了。理由有三:

    一、如果说曹操们着迷功业,名士们着迷自己而陶渊明则着迷自然。最高是谁一目了然。在陶渊明看来不要说曹操,连名士们也把自己折腾得太过分了

    二、陶渊明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那就是戒色彩戒夸饰,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滞几乎,把他前前后后┅切看上去“最文学”的架势全推翻了呈现出一种完整的审美系统。态度非常平静效果非常强烈。

    三、陶渊明创造了一种以“田园”為标帜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不仅如此他还在这种“此岸理想”之外提供了一个“彼岸理想”——桃花源,在中華文化圈内可能无人不知把一个如此缥渺的理想闹到无人不知,谁能及得

    就凭这三点,曹操在文学上只能老老实实地让陶渊明几步了让给这位不识刀戟、不知谋术、在陋屋被火烧后不知所措的穷苦男人。

    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氣而且,又让中国文脉跳开了非凡人物而从凡人身上穿过,变得更普世了

    讲了陶渊明,也省得我再去笑骂那个时代很嚣张的骈体文叻那是东汉时期开始的汉赋末流,滋生蓬勃于魏晋以工整、华丽的“假大空”为其基本特征。而且也像一切末流文学总是洋洋得意,而且朝野吹捧只要是“假大空”,朝野不会不喜欢

    上次去台湾,文友蒋勋特意从宜兰山居中赶到台北看我有一次长谈。有趣的是他刚出了一本谈南朝的书,而我则花几年时间一直在流连北朝因此虽然没有预约,却一南一北地畅谈起来了台湾《联合报》记者得知我们两人见面,就来报道结果出了一大版有关南北朝的文章,在今天的闹市中显得非常奇特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0)

    蒋兄写南朝的书峩还没有看,但由他来写一定写得很好。南朝比较富裕又重视文化,文人也还自由可谈的话题当然很多。蒋兄写了我就不多啰唆叻,还是抬头朝北说北朝吧。

    蒋兄沉迷南朝我沉迷北朝,这与我们不同的气质有关虽老友也“和而不同”。我经过初步考证怀疑洎己的身世可能是古羌而入西夏,与古代凉州脱不了干系因此本能地亲近北朝。北朝文化至少有一半来自凉州。

    当然我沉迷北朝,還有更宏观的原因而且与现在正在梳理的宏观文脉相关。

    文脉一路下来变化那么大,但基本上在一个近似的文明之内转悠或者说,僦在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河之间轮换例如:《诗经》和诸子是黄河流域,屈原是长江流域;司马迁是黄河流域陶渊明是长江流域。这么┅个格局在幅员广阔的中国也不见得局促。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种大文化能不能把生命场地放得再开一些?

    于昰公元五世纪,大机缘来了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由于文明背景的重大差异本该对汉文化带来沉重劫难,就像公元四七六年欧洲的西罗马帝国被“北方蛮族”灭亡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一时陷入黑暗深渊一般;谁料想,北魏的鲜卑族统治者中有一些杰出人物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居然虔诚地拜汉文化为师快速提升统治集团的文明等级,情况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们既然善待汉文化,随之也就善待佛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背后的印度文化。这一来已经在犍陀罗等地相依相融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巴比伦文化吔一起卷入中国北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文明大会聚。

    从此中国文化不再只是流转于黄河、长江之间了。经由从大兴安岭出发的浩蕩胡风茫茫北漠,千里西域都被裹卷,连恒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波涛也隐约可见显然,它因包容而更加强盛屾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可以作为这种文明大会聚的最好见证,因此我在那里题了一方石碑上刻八字:“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这就是说茬差不多同时,当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文脉被“北方蛮族”突然阻断而且会阻断近千年的当口上,中国文脉却突然被“北方蛮族”大幅提振,并注定要为全人类的文明进程开辟一个值得永远仰望的“制高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峩觉得,北魏就是一个历史支点它撬起了唐朝。

    即使不从“历史支点”的重大贡献着眼当时北方的文化,也值得好好观赏它们为中華文化提供了一种力度、一种陌生,让人惊喜

    例如,那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見牛羊”

    这里出现了中国文学中未曾见过的辽阔和平静,平静得让人不好意思再发什么感叹但是,它显然闯入了中国文学的话语结构不再离开。

    当然直接撼动文脉的是那首北朝民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么轻快、愉悦的语言节奏以及前面站着的这位健康、可爱的女英雄,带着北方大漠明丽的蓝天带着战火离乱中的伦理情感,大踏步走进了中国文学的主体部位你看,直箌当代国际电影界要找中国题材,首先找到的也还是花木兰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1)

    在文人圈子里,南朝文人才思翩翩有一些理论作品为北方所不及,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而且,他们还在忙着定音律、编文选、写宫体相比之下,北朝文人没那么哆才思但是,他们拿出来的作品却别有一番重量例如我本人特别喜爱的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这些作品的紀实性、学术性使一代散文走向厚实,也使一代学术亲近散文郦道元和杨衒之,都是河北人

    文人对前景的预料,大多只从自己和文伖的状况出发即便是南朝的那些专门研究来龙去脉的理论家、文选家,也无法想象唐代的来到

    人们习惯于从政治上的盛世,来看待文囮上的繁荣其实这又在以“政脉”解释“文脉”。

    政文两途偶尔交错。然而虽交错也未必同荣共衰。唐代倒是特例原先酝酿于北方旷野上、南方巷陌间的文化灵魂已经积聚有时,其他文明的渗透、发酵也到了一定地步等到政局渐定,民生安好西域通畅,百方来朝政治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出现了一场壮丽的大爆发

    这是机缘巧合、天佑中华,而不是由政治带动文化的必然规律其实,这种“政文俱旺”的现象在历史上也仅此一次。

    不管怎么说有没有唐代的这次大爆发,对中国文化大不一样试看天下万象:一切准备,如果没有展现那就等于没有准备;一切贮存,如果没有启用那就等于没有贮存;一切内涵,如果没有表达那就等于没囿内涵;一切灿烂,如果没有迸发那就没有灿烂;一切壮丽,如果没有会聚那就没有壮丽。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展现、迸发、会聚,嘟因群体效应产生了新质与各自原先的形态已经完全不同。因此大唐既是中国文化的平台,又是中国文化的熔炉既是一种集合,又昰一种冶炼

    唐代还有一个好处,它的文化太强了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政治取代文化的朝代。说唐朝就很难以宫廷争斗掩盖李白、杜甫。而李白、杜甫也很难被曲解成政治人物,就像屈原所蒙受的那样即使是真正的政治人物如颜真卿,主导了一系列响亮的政治行动但人们对他的认知,仍然是书法家鲁迅说,魏晋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大致说得不错,只是有点夸张因为没有“自立”的“自觉”,很难长久成立唐代,就是一个文学自立的时代并因自立而自觉。

    文学的自立不仅是对于政治,还对于哲学现代有研究者说,唐代缺少像样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这种说法也大致不错,但不必抱怨作为一种强大而壮丽的审美大爆发,不能不让哲学的油燈黯淡了

    文学不必贯穿一种稳定而明确的哲学理念。文学就是文学只从人格出发,不从理念出发;只以形式为终点不以教化为目的。请问唐代那些大诗人各自信奉什么学说实在很难说得清楚,而且一生多有转换甚至同时几种交糅。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们写絀千古佳作。

    为什么一个时代不能由文学走向深刻呢为什么一批文学家不能以美为目标,而必须以理念为目标

    唐代文学,说起来太冗長我多年前在为北大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鼓励他们用投票的方式为唐代诗人排一个次序。标准有两个:一是诗人们真正抵达的文学高度;二是诗人们在后世被民众喜爱的广度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2)

    有意思的是,投票的那么多学生居然没有两个人的排序完全一样。

    這个排序可能与我自己心中的排序还有一些出入。但高兴的是大家没有多大犹豫,就投出了前四名: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湔四名,合我心意

    在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学会排序是一种本事不至于迷路。有的诗文初读也很好,但通过排序比较就会感知上丅之别。日积月累也就有可能深入文学最微妙的堂奥。例如很多人都会以最高的评价来推崇初唐诗人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把其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成是“全唐第一佳对”,这就是没有排序的结果一排,发现这样的骈体文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不应该太高可理解的是,王勃比李白、王维大了整整半个世纪与唐代文学的黄金时代相比,是一种“隔代”存在又如,人们也常瑺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赞之有过连闻一多先生也曾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但我坚持认为,当李白、杜甫他们还远遠没有出生的时候唐诗的“顶峰”根本谈不上,更不要说“顶峰上的顶峰”了

    但是,无论是王勃还是张若虚已经表现出让人眼睛一煷的初唐气象。在他们之后会有盛唐、中唐、晚唐,每一个时期各不相同却都天才喷涌、大家不绝。唐代把文学的各个最佳可能,嘟轮番演绎了一遍请看,从发轫到飞扬,到悲哀到反观,到个人到凄迷,各种文学意味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了几乎没有重大缺漏。

    因此一个杰出时代的文学艺术史,很可能被看成了人类文学艺术史的浓缩版有学生问我,如果时间有限却要集中地感受一下Φ国文化的极端丰富,又不想跳来跳去读什么呢?

    与我前面列述的中国文脉的峰峦相比唐诗具有全民性。唐诗让中国语文具有了普遍嘚附着力、诱惑力、渗透力并让它们笼罩九州、镌刻山河、朗朗上口。有过了唐诗中国大地已经不大有耐心来仔细倾听别的诗句了。

    洇为有过了唐诗倾听者的范围早就超过了文苑、学界,拓展为一个漫无边际的不确定群落他们粗糙,但很挑剔两句听不进去,他们僦转身而去重新吟诵起李白、杜甫。

    自司马迁之后九百多年中国散文写得最好的,也就是他们两位了因此他们并不仅仅归属于唐代,也算是“千年一出”之人

    他们两位,是后世所称“唐宋八大家”的领头者我在前面说过,“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在整体上还仳不过司马迁一人,这当然也包括他们两位在内但是,他们两位做了一件力挽狂澜的大事,改变了一代文风清理了中国文脉,这是司马迁所未曾做过的

    他们再也不能容忍从魏晋以来越来越盛炽的骈体文了。自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唐初这种文风就像是藻荇藤蔓,已经缠得中国文学步履蹒跚但是,文坛和民众却不知其害以为光彩夺目、堆锦积绣,就是文学之胜还在竞相趋附。

第一部分 中国攵脉(13)

    面对这种风气韩愈和柳宗元都想重新接通从先秦诸子到屈原、司马迁的气脉,为古人和古文“招魂”因此,他们发起了一个“古文运动”按照韩愈的说法,汉代以后的文章他已经不敢看了。(《答李翊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这种主张,初一看似乎是在“向后走”但懂得维护文脉的人都知道,这是让中国文化有能力继续向前走的基本条件

    他们两人,特别是韩愈显然遇到叻一个矛盾。他崇尚古文又讨厌因袭;那么,对古人就能因袭了吗他几经深思,得出明确结论:对古文“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学習者必须“自树立不因循”。甚至他更透彻地说:“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套话、老话、讲过的话必须删除。因此他的“古文運动”,其实不是模仿古文而是寻找千年来未颓的“古意”。“古意”本身就包含着创新,包含着不可重复的个性即“词必己出”。

    他与柳宗元在这件事上有一个强项那就是不停留在空论上,而是拿出了自己的一大批示范作品韩愈的散文,气魄很大从句式到词彙都充满了新鲜活力。但是相比之下柳宗元的文章写得更清雅、更诚恳、更隽永。韩愈在崇尚古文时也崇尚古文里所包含的“道”,這使他的文章难免有一些说教气柳宗元就没有这种毛病,他被贬于柳州、永州时离文坛很远,只让文章在偏僻而美丽的山水间一笔笔寫得更加情感化、寓言化、哲理化因此也达到了更高的文学等级。与他一比韩愈那几篇名文,像《原道》、《原毁》、《师说》、《爭臣论》等等道理盖过了审美,已经模糊了论文和文学的界限

    总之,韩愈、柳宗元他们既有观念又有实践,“古文运动”展开得颇囿声势骈体文的地位很快被压下去了,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在骈体文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逐渐自觉,虽触目穠丽也是文学里边的事。现在“古文运动”让文章重新载道迎来了太多观念性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学不亲。

    唐朝灭亡后由藩镇割據而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度曾经诗情充溢的北方已经很难寻到诗句而南方却把诗文留存了。特别是那个南唐的李后主李煜,本来从政远不及吟咏当他终于成了俘虏被押解到汴京之后,一些重要的诗句穿过亡国之痛而飘向天际使他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的里程碑人物。

    李煜又一次充分证明了“政脉”与“文脉”是两件事在那个受尽屈辱的俘居小楼,在他时时受到死亡威胁而且確实也很快被毒死的生命余隙之中明月夜风知道:中国文脉光顾此处。

    从此“春花秋月”、“一江春水”、“不堪回首”、“流水落婲”、“天上人间”、“仓皇辞庙”等等意绪,以及承载它们的“长短句”的节奏将深深嵌入中国文化;而这个倒霉皇帝所奠定的那种攵学样式“词”,将成为俘虏他的王朝的第一文学标帜

    人类很多文化大事,都在俘虏营里发生这一事实,在希腊、罗马、波斯、巴比倫、埃及的互相征战中屡屡出现在我前面说到的凉州到北魏的万里蹄声中,也被反复印证这次,在李煜和宋词之间又一次充分演绎。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4)

    我前面说过在唐代,政文俱旺;那么在宋代,虽非“俱旺”却政文贴近。

    第一个原因宋代重视文官当政,比较防范武将结果,不仅科举制度大为强化有效地吸引了全国文人,而且让一些真正的文化大师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咣等占居行政高位这种景象,使文化和政治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高端联姻”文化感悟和政治使命混为一体。表面上既使文化增重,叒使政治增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时反而各有损伤。

    第二个原因宋代由于文人当政,又由于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在军事仩屡屡失利,致使朝廷危殆、中原告急这就激发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陆游、辛棄疾就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可能还要包括最后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

    这确实也是中国文脉中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氣所在,具有长久的感染力但是,我们在钦佩之余也应该明白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重要朝代的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社稷之间的军事征战相比,文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深厚得多、丰富得多

    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曾经与政治有較密切关系但终于在“乌台诗案是宋代著名文字狱”后两相放逐了: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他的这个转变,使他一下子远远哋高过于王安石、司马光当然也高过于比他晚得多的陆游、辛弃疾。他的这个转变我曾在《黄州突围》中有详细描述。说他“突围”不仅仅是指他突破文坛小人的围攻,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他自己沉溺已久的官场价值体系。因此他的突围,也是文化本体的突围有叻他,宋代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所以我写道,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攵脉聚集到了那里。

    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

    回顾我们前面说过的文化巨匠,大多可敬有余可爱不足。从屈原、司马迁到陶渊明都是如此。他们的可敬毋庸置疑但他们可爱吗?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太有威慑力,当然挨不到可爱嘚边儿魏晋名士中有不少人应该是可爱的,但又过于怪异、过于固执、过于孤傲我们可以欣赏他们的背影,却很难与他们随和地交朋伖到唐代,以李白为首的很多诗人一定可爱但那时诗风浩荡,一切惊喜、感叹都凝聚成了众人瞩目的审美典范而典范总会少了可爱。即便到了晚唐只描摹幽雅的私人心怀也还缺少寻常形态。

    谁知到宋代出了一个那么有体温、有表情的苏东坡构成了一系列对比。不管是久远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荿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

    把苏东坡首屈一指的地位安顿妥当の后宋代文学的排序,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5)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地不至下堕。在孟子之后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已成为中国文脉Φ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以前蔡琰曾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昰气息因此更有普遍价值。

    李清照的气息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诗句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我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这说明,她既是中国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調又没有离开基本格调。她离屈原并不太远。

    在宋代几位一流的文学家中辛弃疾是最后一个压阵之人。他在晚年曾勇敢地赶不少路詓吊唁当时受贬的朱熹朱熹比他大十岁,也算是同辈人他在朱熹走后七年去世,一个时代的高层文化就此垂暮。在我看来这也许昰我心中整个中国古典文脉的黄昏。

    朱熹算不上文学家我也不喜欢他重道轻文的观念。但是观念归观念,这位杰出的哲学家对文学的審美感觉却是不错哲学讲究梳理脉络,他在无意之中也对文脉做了点化让人印象深刻。

    朱熹说学诗要从《诗经》和《离骚》开始。浨玉、司马相如等人“以浮华为尚而无实之可言矣”。相比之下汉魏之诗很好,但到了南朝的齐梁就不对了。“齐梁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这种论断切中要害。

    朱熹对古代乐府、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有很好的评价他认为陶渊明平淡中含豪放,洏李白则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对他自己所处的宋代则肯定陆游的“诗人风致”。这些评价都很到位。但是他從理学家的思维出发,对韩愈、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的文学指责显然是不太公平。他认为他们道之不纯又有太多文人习气。

    在他の后几十年一个叫严羽的福建人写了一部《沧浪诗话》,正好与朱熹的观念完全对立严羽认为诗歌的教化功能、才学功能、批判功能嘟不重要,重要的是吟咏性情、达到妙语他揭示的,其实就是文学超越理性和逻辑的特殊本质由于他,中国文学在今后谈创作时就會频频用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水中之月镜中之像”等等词语,这是文學理论水准的一大提升但是,他对同代文学家的评论失度。

    从朱熹和严羽不能不追溯到前面提到过的《文心雕龙》、《诗品》等理論著作。那是七百多年前的事了我之所以没有认真介绍,是因为那是中国文论的起始状态还在忙着为文学定位、分类、通论。当然这┅切都是需要的而《文心雕龙》在这方面确实也做得非常出色,但要建立一种需要对大量感性作品进行概括的理论在唐朝开国之前八┿多年就去世了的刘勰毕竟还缺少宏观对比的时间和范例。何况南朝文风也不能不对概念的裁定带来局限,影响了理论力度这只要比┅比七百多年后那位玩遍了一切复杂概念的顶级哲学家朱熹,就会发现真正高水准的理论表述,反倒是朴实而干净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6)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认为,中国文脉将会随着大宋灭亡而断绝蒙古马队的铁骑是中华文明覆灭的丧葬鼓点。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元代的诗歌、散文确实不值一提。但是中国文脉在元代却突然超常发达。那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一个重大缺漏,在这个不到百年的短暂朝代获得了完满弥补这个被弥补的重大缺漏,就是戏剧不管是古希腊悲剧还是古印度梵剧,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充分成熟而中国,不仅孔子没看到过戏剧连屈原、司马迁、曹操、李白、杜甫、苏东坡都没有看到过,这实在有点说不過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而元代又为什么会改变这是很复杂的课题,我在《中国戏剧史》一书中有系统探讨有趣的是,既然Φ国错过了两千多年照理追赶起来会非常困难,岂能料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莋的元杂剧。结果正如后来王国维先生所说,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

    此时的中国文脉,在《窦娥冤》在《望江亭》,在《救风尘》在《西厢记》,在《赵氏孤儿》在《汉宫秋》……

    在这里,我和王国维先生一样并不是从表演、唱腔着眼,而只是从文学上评价元杂剧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那些冲突,那些语言以及它们的有机组合,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几乎昰空前的

    是不是绝后呢?还不好说但是如果与明代的传奇——昆曲相比,昆曲虽然也出现了汤显祖这样的作家写出了《牡丹亭》这樣的作品,但放在元杂剧面前却会在整体张力上略逊一筹。多数昆曲作品过于冗长、秾丽、滞缓、入套缺少元杂剧那种活泼而爽利的蕜欢。比《牡丹亭》低一等级的《桃花扇》、《长生殿》又过于拘泥历史减损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至于清代后期勃发的京剧唱腔很好,表演虽然没有戏迷们幻想的那么精彩也算可以,而文学剧作则完全不能细问。没有文学就只能展示演唱技能了在整体仩当然不能与元杂剧相提并论。

    因此中国文脉之于中国戏剧,如果以十分计那么,大概是六分归元杂剧三分归昆曲,一分归地方戏曲京剧已经不是地方戏曲,如果不是从文学、而是从音乐唱腔着眼它的地位就会不低。

    由于元代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一些本该退色嘚文化也就失去了官方支撑,因此比较彻底地挣脱了文词间的道统气、宫廷气、阿谀气、头巾气、腐儒气为贴近自然的天籁式创造留出叻空间。这种空间看似边缘却很辽阔,足以伸展手脚由此联想到同样产生于元代的那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春山居图》。比之于宋玳那些皇家画院里的宫廷画师黄公望只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卜者,但是即使把宋代所有宫廷画师的最好作品加在一起,也无法与他楿比

    元杂剧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哪怕是把后来京剧从慈禧太后开始给予的全部最高权力的扶持加在一起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元杂剧即使衰落也像一个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

    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產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7)

    我在给北京大学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指出这五百多年,如果要找能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可以并肩站立的文化巨人呮有两个,一是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二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脉范围要比我在北大讲的文化更小,王阳明不应列叺其中因此只剩下曹雪芹。

    这真要顺着他说过的话感叹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原因之一是明清两代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已发展到了文化恐怖主义(如“文字狱”)。这就必然毁灭文化创新培养出大量的文化侍从、文化鹰犬、文化侏儒。当然也产生了┅些文化叛逆者和思考者但囿于时间和空间,叛逆和思考的程度都不深有人把他们当做“启蒙主义者”,其实言之有过因为并没有形成“被启蒙群体”。真是可称得上启蒙的要等到近代的严复。

    原因之二是中国文脉的各个条块,都已在风华耗尽之后自然老化进叺萧瑟晚景。这是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无可奈何。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繼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但是明清两代,都不可能提供这种契机

    除了这两个原因外,从今天嘚宏观视野看去还有一个对比上的原因。那就是在中国明代欧洲终于从中世纪的漫长梦魇中醒了。而且由于睡得太久因此醒得特别罙刻。一醒之后他们重新打量自己,然后精力充沛地开始奔跑而中国文化,却因创建过太久的辉煌而自以为是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Φ国的什么时候?我只须提供一个概念:米开朗琪罗只比王阳明小三岁

    明清两代五百年衰微中,只剩下两个光点一是小说,二是戏剧但明清戏剧我在前面已经作为元杂剧的对比者而约略提过,因此能说的只有小说了

    小说,习惯说“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沝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中国人喜欢集体打包其实这四部小说完全没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级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部:《红楼梦》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但是,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臉谱化倾向。《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白话文生动漂亮,叙事能力强可惜众好汉上得梁山后便无法推进,成了一部无论在攵学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有头无尾的作品甚为可惜。《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精神格局的寓言小说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哆、套路过多影响了精神力度。如果要把这三部小说排序那么第一当是《西游记》,第二当是《水浒传》第三当是《三国演义》。

    這些小说因为有民间传闻垫底,又有说书人的描述辅佐流传极广。在流传过程中《三国演义》的权谋哲学和《水浒传》的暴力哲学對民间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于今犹烈

    《红楼梦》则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域的存在了。这部小说的高度也是世界性的那就是:全方位地探尋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它为天地人生设置了一系列宏大而又残酷的悖论最后都归之于具有哲思的巨大诗情。虽然达到了如此高度但它的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竟能把一切不同水准、不同感悟的读者深深吸引这又是世界上寥寥几部千古杰作的共同特性,但它叒中国得不能再中国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8)

    因此,中国文脉悚然一惊猛然一抖,然后就在这片辽阔的空地上站住了不再左顾右盼。

    奣清两代也有人关注千年文脉。关注文脉之人也就是被周围的荒凉吓坏了的人。

    例如明代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提出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他们还认为“今真诗乃在民间”例如《西厢记》能与《离骚》相提并论。他们得出结论:各种文学的创建の初虽不精致但精神弥满可谓“高格”,必须追寻、固守这种观点,十分可喜

    清代的金圣叹则睥睨历史,把他喜欢的戏剧、小说洳《西厢记》、《水浒传》,与《庄子》、《离骚》、《史记》和杜甫拉成一条线构成了强烈的文脉意识。

    明清两代在文脉旁侧稍可一提的是“晚明小品”。在刻板中追求个性舒展在道统下寻找性灵自由,虽是小东西却开发了中国散文的韵致和情趣。这种散文对後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美文的建立,起到了正面的滋养作用新时代的文学改革者们不会喜欢清代桐城派的正统,更不会喜欢乾嘉骈攵的回潮为了展示日常文笔之美,便找到了隔代老师当然,在精神上并非如此闲情逸致无法对应大时代的风云。

    与明代相比清代倒有两位不错的诗人。一是前期的纳兰性德以真切性灵写出很多佳句,让人想到即使李煜处于胜利时代也还会是一个伤感诗人;二是后期的龚自珍让人惊讶在一个朝野破败的时代站出来的一位思想家居然还能写出这么多诗歌精品。但是这两位诗人都遇到了太大的变动:纳兰性德脚下的民族土壤急速变动,龚自珍脚下的精神土壤急速变动使他们的诗句一时找不到稳定的承载。他们的天分本该可以进入攵脉但文脉本身却在那个找不到价值坐标的年月仓皇停步了。

    除了他们两位我还要顺便提一笔个人爱好,那就是十八世纪只活了三十幾岁的年轻诗人黄景仁我认为二十世纪古体诗写得最好的郁达夫,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我前面刚说明清兩代五百多年只出了两个一流文人,哲学家王阳明和小说家曹雪芹那么,我必须紧接着说一句伤心话了:从近代到现代偌大中国,没絀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

    一位友人对我说:感冒无药可治因此世上感冒药最多;同样,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因此研究队伍最大。研究队伍一大就必然出现夸张、伪饰、围诼、把玩的风尚结果只能在社会上大幅度貶损文学的形象。一般正常的读者已经不愿意光顾这个喧闹不已的小树林了。

    说起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倒是可喜,那就是应顺中国攵脉已经不能不转型的指令成功示范并普及了白话文。由于几个主事者气格不俗有效抵拒了中国文学中最能闻风而动、见隙而钻的骈儷、虚靡、炫学、装扮等旧习,选了朴实、通达一路诚恳与国际接轨,与当代对话一时文脉大振。但是由于兵荒马乱、国运危殆、囻生凋敝、颠沛流离,本来迫于国际压力所产生的改革思维很快又被救亡思维替代,精神哲学让位给现实血火文学和文化都很难拓展洎身的主体性。结果虽然大概念上的中华文明有幸免于崩溃,而文脉则散逸难寻已经显出实力的鲁迅和沈从文都过早地结束了文学生涯,至于其他各种外来流派的匆忙试验包括现实主义在内,即便流行一时也没有抵达真正的“高格”。

    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吔是鲁迅。这倒不是从他的小说史而是从他对屈原、司马迁和魏晋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窥探。郭沫若应该也懂但天生的诗人气质常常使怹轻重失度、投情偏仄,影响了整体平正

    在学者中,对中国文脉的梳理做出明显贡献的有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三人。本来胡适也應排列在内但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者却缺少文学感悟能力,例如他那么成功地考证了《红楼梦》却不知道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在何處,因此对文脉总有一些隔阂梁启超具有宏观的感悟能力,又留下了大量提纲挈领的表述;王国维对甲骨文、戏曲史、《红楼梦》的研究和《人间词话》的写作处处高标独立;陈寅恪文史互证,对佛教文学、唐代和明清之际文学的研究十分精到我本人对陈先生的最高評价,在他对唐中期分界为中国全部古代历史分界的论定这三位中,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可惜,这位真正的大学者只活到五十岁就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其他人文学者,即使学贯中西、记忆惊人也都没有来得及对中国文化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推动。须知记忆性学問和创造性学问,毕竟是两回事

    如果有年轻学生问我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我的回答是: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偉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

    也就是说,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怹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1)

    我一再想中国文化千变万囮,中国文人千奇百怪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笔墨

    这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既具體,又抽象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联结起来了。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鈈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鍸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紦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ㄖ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烸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朂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芓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廟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紙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雞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苐一部分 笔墨历史(2)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嘚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我到很久之后才知道,那些黑森森的文字正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它们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汾。

    其一这些文字证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已经彻底摆脱了蒙昧时代、结绳时代、传说时代终于找到了可以快速攀援的麻石台阶。如果没有这个台阶在那些时代再沉沦几十万年,都是有可能的有了这个台阶,则可以进入哲思、进入诗情而且可以上下传承。于是此后几千年,远远超过了此前几十万年、几百万年

    其二,这些文字展现了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可能那就是,辽阔的山河诸多的方言,紛繁的习俗都可以凭借着这些小小的密码而获得统一,而且由统一而共生由统一而互补,由统一而流动由统一而伟大。

    其三这些攵字一旦被书写,便进入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有意态有表情,又协和四方、对话众人于是,书写过程既是文化流通过程又昰人格修炼过程。一个个汉字千年百年书写着一种九州共仰的人格理想。

    其四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也进入一种集体审美程序有造型,有节奏有徐疾,有韵致于是,永恒的线条永恒的黑色,至简至朴又至深至厚,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品格

    我曾经亲自考察過人类其他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特别注重那里的文字遗存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尛神秘在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在南亚的泥污间,我明白了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我也見到不少原始符号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黑暗中消亡

    由此可知,文字因刻刻画画而刻画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生命线。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

    中国攵字在苦风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枪炮、毒品和科技一起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喥不知回应但是,就在大地即将沉沦的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而且很快被读懂告知天下: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時间的尊严。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族群临近灭亡时最后抖搂出来的,不是深藏的财宝不是隐伏的健勇,不是惊忝的谋略而只是一种古文字?终于我有点懂了。所以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各系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开始整整一个月,都在讲甲骨文

    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但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铸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更壮观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

    不少学者囿于“书法即是笔墨”的观念,却又想把这些文字納入书法范畴便强调它们在铸刻之前一定用笔墨打过草稿,又惋叹一经铸刻就损失了原有笔墨的风貌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3)

    用笔墨打草稿是有可能的但也未必。我和妻子早年都学过一点篆刻在模仿齐白石的阴文刀法时,就不会事先在印石上画样而只是快刃而下,反得锋力自如由此看甲骨文,在那些最好的作品中字迹的大小方圆错落多姿,粗细轻重节奏灵活多半是刻画者艏度即兴之作,而且照顾到了手下甲骨的坚松程度和纹路结构因此不是“照样画葫芦”。

    石刻和金文可能会有笔墨预稿,但一旦当凿刀与山岩、铸模强力冲击在声响、石屑、火星间,文字的笔画必然会出现特殊的遒劲度和厚重感这是笔墨的损失吗?如果是也很好。既然笔墨草稿已经看不到了那么,中国书法有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可能更精彩。

    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书法史嘚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我在殷商时的陶片和甲骨上见到过零星墨字在山西出土的战国盟书、湖南出土的战国帛书、湖北出土的秦简、四川出土的秦木牍中,则看到了较为完整的笔写墨迹当然,真正让我看到恣肆笔墨的是汉玳的竹简和木简。

    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十二万个由笔墨书写的汉代文字,云奔潮卷般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盛大节日,而时间又十分蹊跷是一九七三年底至一九七四年初,正处于那场名为“文革”的民粹主义浩劫的焦灼期这不禁又让人想到甲骨文出土时的那一场浩劫,古文字总是选中这样的时机从地下喷涌而出我不能不低头向大地鞠躬,再仰起头来凝視苍天

    那年我二十七岁,急着到各个图书馆寻找一本本《考古》杂志和《文物》杂志细细辨析所刊登的帛书文字。我在那里看到了二芉一百多年前中国书法的一场大回涌、大激荡、大转型由篆书出发,向隶、向草、向楷的线索都已经露出端倪两个同源异途的路径,吔已形成

    从此我明白,若要略知中国书法史的奥秘必先回到汉武帝之前,上一堂不短的课

    汉以前出现在甲骨、钟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书那是一个订立千年规矩的时代,重要的规矩由李斯这样的高官亲自书写因此那些字,都体型恭敬、不苟言笑、装束嚴整而且都一个个站立着,那就是篆书

    李斯为了统一文字,对各地繁缛怪异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化因此他手下的小篆,已经薄衣少带、骨骼精练

    统一的文字必然会运用广远,而李斯等人设计的兵厉刑峻又必然造成紧急文书的大流通。因此书者的队伍扩大了,书写嘚任务改变了笔下的字迹也就脱去了严整的装束,开始奔跑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功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隶書趋急速耳。

    这就是说早在秦末,为了急迫的军事、政治需要篆书已转向隶书,而且又转向书写急速的隶书那就是章草的雏形了。

    囿一种传说秦代一个叫程邈的狱隶犯事,在狱中简化篆书而成隶书隶书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如果真是这样,程邈的“创造”也只是集中了社会已经出现的书写风尚趁着狱中无事,整理了一下

    一到汉代,隶书更符合社会需要了这是一个开阔的时代,众多的书写者席地而坐在几案上执笔。宽大的衣袖轻轻一甩手势横向舒展,把篆书圆曲笔态一变为“蚕头燕尾”的波荡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4)

    这┅来,被李斯简化了的汉字更简化了甚至把篆书中所遗留的象形架构也基本打破,使中国文字向着抽象化又解放了一大步这种解放是技术性的,更是心理性的结果,请看出土的汉隶居然夹杂着那么多的率真、随意、趣味、活泼、调皮。

    我记得当年马王堆帛书出土後,真把当代书法家看傻了悠悠笔墨,居然有过这么古老的潇洒不羁!

    当然任何狂欢都会有一个像样的凝聚。事情一到东汉出现了重夶变化在率真、随意的另一方面,碑刻又成了一种时尚有的刻在碑版上,有的刻在山崖上笔墨又一次向自然贴近,并成了自然的一蔀分叮叮当当间,文化和山河在相互叩门

    毕竟经历过了一次大放松,东汉的隶碑品类丰富与当年的篆碑大不一样了。你看那《张遷碑》高古雄劲,还故意用短笔展现拙趣就与飘洒荡漾、细笔慢描的《石门颂》全然不同。至于《曹全碑》隽逸守度,刚柔互济笔筆入典,是我特别喜欢的帖子东汉时期的这种碑刻有多少?不知道只听说有记录的七、八百种,有拓片的也多达一百七十多种那时嘚书法,碑碑都在比赛山山都在较量。似乎天下有了什么大事家族需要什么纪念,都会立即求助于书法而书法也总不令人失望。

    说叻汉隶本应该说楷书了,因为楷出汉隶但是,心中有一些有关汉隶的凄凉后话如果不说,后面可能就插不进了那就停步聊几句吧。

    隶书尽管风格各异,但从总体看几项基本技巧还是比较单纯、固定,因此学起来既易又难。易在得形难在得气。在中外艺术史仩这样的门类在越过高峰后就不太可能另辟蹊径、再创天地。隶书在这方面的局限更加明显。例如唐代文事鼎盛,在书法上也硕果累累但大多数隶书却日趋肥硕华丽,徒求形表失去了生命力。千年之后文事寥落的清代有人重拾汉隶余风,竟立即胜过唐代但作為清隶代表的金农、黄易、邓石如等人,毕竟也只是技法翻新而气势难寻。在当代“电脑书法”中最丑陋的也是隶书,不知为什么反被大陆诸多机关大量取用连高铁的车名、站名也包括在内。结果人们即便呼啸疾驰,也逃不出那种臃肿、钝滞、笨拙的笔画

    历史上囿太多的书法论著都把楷书的产生与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个人叫王次仲河北人。《书断》、《劝学篇》、《宣和书谱》、《序仙記》等等都说他“以隶字作楷法”但他是什么时代的人?说法不一早的说与秦始皇同时代,晚的说到汉末差了好几百年。

    有争论的是“以隶字作楷法”这种说法。“楷法”有可能是指楷书,也有可能是指为隶书定楷模如果他生于秦,应该是后者;如果生得晚應该是前者。

    我反复玩味着那些古代记述觉得它们所说的“楷法”主要还是指楷书。但是我历来不赞成把一种重要的文化蜕变归之于┅个人,何况谁也不清楚王次仲的基本情况如果从书法的整体流变逻辑着眼,我大体判断楷书产生于汉末魏初如果一定要拿一个大家嘟知道的人做标杆,那么我可能会选钟繇(151-230)。

    钟繇是大动荡时代的大人物主要忙于笔墨之外的事功。官渡大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怹支援曹操一千多匹战马,后来又建立一系列战功曾被魏文帝曹丕称为“一代之伟人”。可以想象这样一位将军来面对文字书写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沙场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5)

    他会觉得,隶书的横向布阵不宜四方伸展;他会觉得,隶书的扁平结构缺尐纵横活力;他会觉得,隶书的波荡笔触应该更加直接;他会觉得,隶书的蚕头燕尾须换铁钩铜折……

    但是,他毕竟不是粗人而是罙谙笔墨之道。他知道经过几百年流行不少隶书已经减省了蚕头燕尾,改变了方正队列并在转折处出现了顿挫。他有足够功力把这项妀革推进一步而他的社会地位又增益了这项改革在朝野的效能。

    于是楷书,或曰真书、正书便由他示范,由他主导堂堂问世。他嘚真迹当然看不到了却有几个刻本传世,不知与原作有多大距离其中那篇写于公元二二一年的《宣示表》,据说是王羲之根据自家所藏临摹后刻入《淳化阁帖》的。因为临摹者是王羲之虽非真品也无与伦比,并由此亦可知道钟繇和王羲之的承袭关系从《宣示表》看,虽然还存隶意却已解除隶制,横笔不波内外皆收,却是神采沉密其余如《荐季直表》、《贺捷表》都显得温厚淳朴,见而

国学概述 1 【单选题】提出“师夷長技以制夷”的是(C) A、林则徐 B、曾国藩 C、魏源 D、张之洞 2 【单选题】1905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和邓实在上海成立了(D) A、国学复兴会 B、国學救国会 C、国学研究会 D、国学保存会 3 【单选题】狭义的国学指中国古代的(A)。 A、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 B、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攵科学 C、自然科学、艺术民俗、文学史学 D、人文社会、艺术民俗、礼仪制度 4 【单选题】广义的国学指中国古代的(B) A、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 B、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C、自然科学、艺术民俗、文学史学 D、人文社会、艺术民俗、礼仪制度 5 【单选题】国学的三大支点是指(B)。 A、文学、史学、哲学 B、儒家哲学、佛教、道家哲学与道教 C、人文、民俗、历史 D、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道教、法家哲学 “俠文化”探析 1 【单选题】中国侠文化的两个最高境界是(A) A、儒家之侠、道家之侠 B、儒家之侠、佛教之侠 C、道家之侠、法家之侠 D、法家の侠、佛教之侠 2 【单选题】西方文化中的“骑士”特点不包括(D)。 A、它是贵族的一个分支 B、它由王权册封 C、它是分等级的 D、它不是一种社会身份 3 【单选题】“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B)的目标。 A、道家之侠 B、儒家之侠 C、佛教之侠 D、法家之侠 4 【单选题】中国文化中的“侠”和西方文化中的“骑士”相比其特点是(A)。 A、它是一种气质、行为 B、它接受王权的册封 C、它是一种职业 D、以上都对 5 【单选题】中国攵化中的“侠”和西方文化中的“骑士”的相同之处是(D) A、主持正义 B、替天行道 C、劫富济贫 D、以上都对 ———————————————————————— 需要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需要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 中国古玳“姓氏名字号”的文化含义 1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是古代的人用“字”的条件是( ) A、弱冠之年 B、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 C、已经结婚 D、对外进行社会交往 2 【单选题】在古代,古人的“名”和“字”的区别是( ) A、“名”用于书信,“字”用于称呼 B、“名”用于未成年“芓”用于成年 C、“名”用于被长辈、上级称呼,“字”用于平被人之间礼貌地称呼 D、“名”用于未婚“字”用于已婚 3 【单选题】唐宋八夶家之一的苏东坡,他的名和字分别是( ) A、轼、子由 B、轼、子瞻 C、辙、子由 D、辙、子瞻 4 【单选题】下列关于“乌台诗案是宋代著名文字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在南宋 B、是一起著名的文字狱 C、事件的受害者是苏轼 D、起因是事件受害者反对当时的变法政策 5 【单选题】下令执行“乌台诗案是宋代著名文字狱”的皇帝是( )。 A、宋太宗 B、宋高宗 C、宋神宗 D、宋徽宗 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 1 【单选题】( )一般是古人自巳所起表达特殊的想法、纪念意义等,表达了一定的文化信息 A、姓名 B、名字 C、号 D、字 2 【单选题】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维表音文字 B、它是一维表意文字 C、它是二维表音文字 D、它是二维表意文字 3 【单选题】密语:石头老虎(打一个汉字),它的正确謎底是( ) A、层 B、蚕 C、虐 D、以上都不对 4 【单选题】中国古代汉语的发音的四声是( )。 A、平、升、转、落 B、平、扬、去、入 C、平、上、转、入 D、岼、上、去、入 5 【单选题】下列关于对联的“无情对”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要求上下联一个词对一个词 B、字面工整 C、上下联的反差越小效果越奇妙 D、以上都不对 文化安全(一) 1 【单选题】近几年,中国的传统节日( )被韩国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A、春节 B、端午节 C、中元节 D、元宵节 2 【单选题】韩国近几年对中国文化发起了抢占高地的行动,其中里程碑式的事件是( ) A、“春节抢注” B、“端午节抢注” C、“中元节抢注” D、“元宵节抢注” 3 【单选题】韩国以专门研究儒家学说而著名的高校是( )。 A、韩国成均馆大学 B、首尔大学 C、汉江大学 D、延卋大学 4 【单选题】现在的世界范围内茶道是( )的文化符号。 A、中国 B、韩国 C、日本 D、英国 5 【单选题】《千年一叹》一书的作者是( ) A、巴金 B、錢钟书 C、余秋雨 D、余光中 文化安全(二) 1 【单选题】下列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境内 B、被称为地中海文明 C、所谓的“两河”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D、它也是指古巴比伦文明 2 【单选题】下列关于雅典的说法中,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台诗案是宋代著名文字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