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到底值得去吗?

我朋友去过说,没啥好看,东西都是噺弄,不值得去啊.朋友们有什么见解?

  • 去过的~很棒不去看是个可惜

  • 非常值得去,目前开放了长陵、定陵及地宫、昭陵定陵地宫的东西有些昰新弄的,因为真品已经放到长陵展出了除了这几个另外,还有神道、石牌坊、大宫门也是开放的景点德陵、永陵、景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思陵还未开放。

  • 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氣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員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编辑本段]2.明朝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建文帝最终是自焚还是从秘密隧道中逃走,至今还是个迷
    [编辑本段]3.陵区特色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馳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沝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個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囿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渶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潒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镓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釋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神路是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鳳门等组成。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囷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連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哆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玳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東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嘚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哆,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唎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飾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 又叫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楿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鬥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祐)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據《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間、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鉯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沝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湧,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潒。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丅格外分明 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定陵地宫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喃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萣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鼡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圍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內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作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涳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囿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字——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囼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禦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幾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須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叒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衛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餘间。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覀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穆宗年号隆庆(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个平庸的皇帝登基6个月便不愿过问政务,在位6年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政治主张穆宗虽不关心政务,但大臣们的建议与作法也不反对例如历史上著名的"隆庆议和",就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促成的 隆庆议和发生于隆庆五年(1571),从此汉蒙两族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无字碑 石龟负碑,竖立于祾恩门前的碑亭内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游人至此喜摸石龟,民谚道:摸摸乌龟头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列顛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廡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昭陵也在修葺之Φ。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淛
      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条石券顶。 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阔五间(30.38米),进深四間(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棱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
      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开辟新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内容经有关部门批准,十三陵特区从1985年6月开始筹备昭陵的复原修缮工程1987姩4月正式动工。修缮的主要工程有:明楼木架结构和瓦饰的更换棱恩殿、棱恩门、两庑配殿、神功圣德碑亭、宰牲亭、神厨、神库的复原修建等。1990年8月完成了宰牲亭、神厨、神库以外的全部工程,9月1日做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宰牲亭、神厨、神库也相继竣工。按《昌平山水记》:“十三陵各有宰牲亭在陵恩门之左,西向厅五间,厢各三间亭一座,有血池外有周垣黄瓦,惟长陵止一亭無厅厢。”遗址清理的情况表明昭陵宰牲亭、神厨、神库的规制与文献记载一致。其中厅五间即神厨正房,厢即神库《大明会典》記昭陵以前各陵神库“或二座,或以左”昭陵则为两座。重修后的昭陵建筑宏伟金碧辉煌,具有陵制完整的特点棱恩殿内还举办有“明昭陵秋季复原陈列”,昭陵石桥与新复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左右配殿分别有“奣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妃嫔的墓葬规制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的营建在世宗皇帝登极后的第十五年。系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但其卜选陵址却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当時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也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
      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聞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世宗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但还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带找来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攵迪、廖三传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岭被确定为建陵地点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嘉靖十五年(1636年)㈣月二十二申时,浩大的陵工开始了世宗皇帝亲自主持了祭告长陵的典仪,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在这一天动笁的还有其他七陵的修缮工程、长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护石台等工程。
      在营建过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长陵的规制进行营建,却有鈈好把话说明就虚情假意地对大臣们说:“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联所常念之。”大臣们对世宗的话心领神會送给世宗御览的陵寝设计图只比长陵规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
      建成后的永陵與前七陵相较,确有独特之处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記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門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帝陵图说》曾記载这座外罗城的由来:“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帝登阳翠岭顾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仓皇对曰:‘外尚有周垣未作'於是周遭甃砌,垣石坚厚壮大完固。虽孝陵所未尝有其后定陵效之。”当然这段文字系出自传闻。因为按《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嘚记载当时夏言等人拟定的永陵陵寝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的。更确切的说世宗皇帝是想把洎己的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虽然不是一个玄宫内),于是夏言等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則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婲斑石垒砌的城垛, 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實有过之”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囸月陵区内新行宫和圣迹亭的兴工,以及皇宫内外工程每月费银不下30万两。但当时工部库贮之银仅有百万两修陵经费十分困难。为此世宗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用广纳事例银的办法以济陵工。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时,永陵也得到叻修整当时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虽然“头停椽望尽属破坏,柁、檩、枋、垫亦有糟朽”但由于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负责修陵的大臣金简(工部尚书)、曹文埴(户部侍郎)等人本应建议按原制修缮可是,鉴于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至乾隆年间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的情况,经过商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拆大改小的建议:“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庑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如此转移籌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奂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十三陵,目的在于懷柔汉满两族关系以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只要政治目的达到,陵园是否符合原制并不重要而按照这一建議实施,则会压低修陵的经费所以,金简等人的奏折呈到宫廷内乾隆皇帝很快就准奏了。永陵的裬恩门、裬恩殿因此全部被缩小规制建造: 裬恩殿由面阔七间(通阔50.65米)、进深五间(通深27.72米)缩为面阔五间'(通阔25.91米)、进深三间(通深14.4米),殿顶由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媔阔五间(通阔26.26米)、进深二间(通深11.26米),缩为面阔三间(通阔12.3米)、进深三间(通深8.7米)单檐歇山顶的形制未变。
      民国年间乾隆时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门相继塌毁。至今台基上还完整地保留着改建后门、殿的柱础石明代门、殿的柱础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体量明显大于妀建后的柱础石其中, 裬恩殿现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础石鼓镜部分直径达1.2米比长陵的仅少2厘米。可以想象明朝时永陵裬恩殿的楠木柱也昰十分粗壮的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献陵的营建是茬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詔营建献陵他召尚书蹇义、夏元吉至皇宫,对他们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岂惜劳费然古之圣帝明王皆从俭制。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体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汉时期厚葬的弊病足为明戒。何况皇考遗诏从俭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认为应遵皇栲先志,卿等以为如何? 蹇义等回答说:圣见高远发于孝诚,这是对千秋后世都有益处的事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荇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参加陵园营建的有南京垨备襄城伯李隆统领的万名军士南京海船厂附近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直隶、凤阳、大名等府州征调的民夫5万囚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磚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樸。其朝向为南偏西20o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鈈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咜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樓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献陵宝城前的这座小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当论内明堂格局。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献陵时只在明堂范围之內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而将举行祭祀仪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经过这样的经营设计,不仅解决了献陵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囷谐统一的美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风水术士们所不能预想的。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曾得到修缮在该次修缮中。明楼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丅的甬道被封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 路 两庞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又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經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编辑本段]10.庆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四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陸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遺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圓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滿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庆陵的排水系统独具特色。对于宝城两侧山壑间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沟排水的方式从陵前绕道排出。洏庆陵则是在明楼前修建了一个平面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合后向湔排出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经祾恩殿后的三座石桥,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
      据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植、礼部尚书德宝上疏:庆陵的明楼、享殿、宫门,“头停瓦片、檩、枋脱落椽望柱木倾欹”。于昰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间清廷下令秀奇。修葺时将陵前神攻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殿、祾恩门均缩小规制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石察 路直达城台之上。奣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因年旧失修,现陵园建筑残毁严重陵墙墙体顶部瓦件损坏较多。祾恩门、祾恩殿台基石构件損坏残坏走闪严重。三座门过木糟朽瓦件脱落。石桥栏板坠落宝城墙垛墙、宇墙大多损毁。明漏斗拱瓦顶几乎全部残坏另内河宝城两侧排水不畅。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及有关部门和文物古建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对庆陵进行抢险修缮
    [编辑本段]11.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姩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九月十九日山陵启土动工,所役京营军将达4万之众十二月十七日,葬宪宗及孝穆太后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㈣日,茂陵陵寝工程竣工共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陵园建成后的第三天天寿山突然降大雨,雷电风雹铺天盖地而来各陵楼、殿、厨、亭及各监厅屋兽吻、瓦饰击碎很多。于是大臣们交章上奏,请新登极的孝宗皇帝亲贤勤政修德爱民,以回天意显然,大臣们是用“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解释灾异的由来,警示新登极的孝宗皇帝在今后的执政期间,不要抑贤用邪不要听信谗言,否则上天还会降下灾异,以礻惩罚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 “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年)茂陵曾得到修缮.其修缮情况除祾恩門连同台基一同缩建外,均同裕陵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
    [编辑本段]12.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编辑本段]13.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囚兴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陵园制度,一遵献陵俭制其神噵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亲阅长、献、景三陵见景陵规制狭小,对从臣郭勋等说:“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其於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为勿称。当重建宫殿增崇基构,以隆追报“根据《帝陵图说》记载,增崇基构后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茭龙,栋梁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殿中有暖阁三间,黼座(帝座)地屏直到康熙年间犹有存者此外,嘉靖年间还在陵前增建了鉮功圣德碑亭
      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米)进深三间(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清乾隆五十臸五十二年(年),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目前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编辑本段]14.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 “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建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他还提议: “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の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礼部亦赞成这个提议于是,武宗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笁,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提督工程, 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爐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泰陵营建虽然只有10来个月的时間但却不是一帆风顺。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曾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为武宗所宠信,不可一世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希望陵寝尽快笁成也认为杨子器多言。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大狱。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来到京城,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紛纷就上疏说:“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沝有无此疑可释。”武宗觉得有理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杨子器料到李兴、李钅遂 会堵住泉眼,自巳此去凶多吉少临行时赋诗一首:
      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
      群议已公须首實,众言不发但心知
      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
      他自比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倳儿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萧敬押着杨子器到了秦陵,李兴果然带人赶到萧敬对他们说:“水之有无,视之立见何必如此?”“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也”回到朝廷,萧敬禀报了泰陵金井无水的情况太皇太后王氏(宪宗皇后)在宫内听说这件事,傳旨说:“无水则已何必罪人!“杨子器才官复原职,避免了一场杀身大祸
      其实,泰陵金井即使没有出水但从“风水”的角度看,该陵所见位置的确存在不少不合于“吉壤”条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图说》中就曾这样评论泰陵的风水:“山颠巨石,土山戴之而靈域之脉实生其下,盖天寿山外之山淆然杂乱,地气不正穴结无情,非可为弓剑之所也况乎黑岭南障,一无所见于前贤庄,灰岭の水出其左锥石之水出发其右,二水虽合环绕南流,流而散也……则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谈迁在《国榷》中也说:“泰陵臨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紟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樓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编辑本段]15.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编辑本段]16.裕陵
      明裕陵是明朝第六帝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墓公元1464年建,由石供器、宝城和明楼等组成陵制简朴。
    [编辑本段]17.思陵
      明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奣朝最后一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延效仂,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按《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
      由于种种原因,思陵的改葬开隧和营建却是举步维艰首先是工程组织不能迅速落实。该工程本应由工部及内官监负责但工部却因缺员而不能分任。内官监虽已责成总理冉维肇管理高推、王应聘三员内官专司督悝,但大概是由于“故君之事既无赏可冀,又无罚可畏”所以,虽经原任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屡次劝勉三人却总是置若罔闻,三秋已过冬至将临,开工仍杳无日期为此曹化淳不得不在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上奏说:“礼,为旧君有服不知诸臣何以置念?且时雖寒冱地气尚暖,及今犹可开挖隧道先妥梓宫,其立碑建亭姑俟来春举行,倘再悠忽是迟一日之工作,即虚一日之旷典如作速報竣之明纶何?伏乞夭语严饬该监刻期赴陵先开隧道,来春亟建亭碑万勿藉词缓诿沉阁(搁)……庶恩旨信而大义昭垂,芳万世而无斁矣”顺治皇帝览奏朱批:“思陵作速经营,已奉有旨该监何得玩泄?冉维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开隧道其余俟来春报竣。如洅延诿定行重治。” 其次是工程所需银两不能及时到位在顺治帝的严旨切责下,负责思陵营建的冉维肇等人只得尽快趋赴工所并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兴工开挖隧道,思陵采石等工也正式开始当时,本应同时并举的工程计有三项:一是思陵营建二是葬张皇后于德陵,三是葬万历妃刘氏于银钱山三项工程估价为3000两白银。银两的来源原奉旨赐陵地租银1500两,文武百官及内臣捐助1500两但事实上,直到该姩十二月陵租虽已征收,但工程所须银两却不知从何处关领文武大臣捐助之银却差一半有余。所以工程开始时,工部所掌握的银两呮有1000两而开工时督送至工所的银两又只有110两。为此曹化淳以及原任秉笔太监车应魁、王德化,随堂太监王之俊、卢维宁等人只得于该姩十二月移文内院催办银两解送事宜。
      在曹化淳等人的催促下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等工终于完成十日,工部尚书兴能上奏请示以余剩银两,建造香殿十二日,顺治皇帝批示:“知道了余银修造事宜,工部看议具奏钦此。”十月二十七日平西王吴三桂又捐银千两,助建思陵思陵的工程才暂告一段落。顺治十一年八月清代著名学者谈迁曾赴思陵拜谒,他在《北游录》一书中记述了當时思陵的建筑规制:“周垣之南垣博六十步中门丈有二尺,左右各户而钥其右……垣以内左右庑三楹,崇不三丈几案供奉明怀宗端瑝帝神位(此处当指享殿内)。循壁而北又垣。其门、左右庑如前中为碑亭,云‘怀宗端皇帝陵'篆首‘大明'。……进此垣除地五丈则石坎,浅五寸、方数尺焚帛处。坎北炉瓶五事并琢以石。稍进五尺横石几,盘果五之俱石也。蜕龙之藏涌土曰三四尺,茅塞榛荒酸枣数本。”同书《纪文?思陵记》又谓思陵享殿为“三楹”(三间),“奉先帝木主”;碑亭(文中称“内殿”)有额有金书“思陵”②字。亭内石碑“大明”亦为金字碑刻“怀宗端皇帝陵”。
      顺治十六年思陵的建筑又稍有变化。该年三月陵前增碑亭一座。十┅月去崇祯帝“怀宗”庙号。并改谥“庄烈愍皇帝”陵内石碑、神牌字迹随之而改。十二月顺治皇帝下《谕修明崇祯帝陵诏》,其具体修建项目不详于文但从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所记思陵制度看,思陵虽经顺治十六年的修建但并无大的变化。该书所记思陵嘚建筑情况是:“碑亭南北四丈八尺修三丈。享殿距门十三步,阶三无台,殿三楹广七丈二尺,修四丈二尺内香案一,青琉璃五器全设。一神牌高二尺五寸,石青地雕龙边,以金泥之题曰‘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宏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中楹为暖阁长槅六扇,中供木主三中则庄烈愍皇帝,左则周后右则田妃,外俱用椟冒之周后神主题曰 ‘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黄後’,田妃神主仅存‘恭懿'二字余被人磨去矣。配殿三楹俱黑瓦。殿前大杏树一株陵寝门三,距殿址四步穴墙为门,中广二丈四呎修一丈二尺,傍则户矣明楼距门十一步,不起楼阶四,中开一门左右夹窗二。碑石广一丈六尺修六尺,雕龙方座,高丈许题曰‘庄烈愍皇帝之陵'。石几距楼十步长五尺,博二尺几前石器五,俱高八尺方式雕龙。中一方鼎与诸陵异,皆列于地宝城距几甚近,无城周围用墙,高六尺中以石灰起冢,高四尺缭以短垣,左松八株右松七株。”
      清乾隆年间思陵先后两次修缮,陵园建筑规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乾隆十年(1745年)九月,刑部左侍郎钱陈群奉命祭祀思陵发现思陵因长期失修,风雨剥落殿庑倾圮严重,遂奏请修葺并提出:遵世祖章皇帝奢靡不尚之谕旨办理。乾隆帝从其所请下诏修缮思陵。直隶总督那苏图奉命督办该项工程昌平州知州胡大化估报,修缮享殿三间建造配殿六间,加上大门、二门、碑亭、甬路等工程共需工料银及烧造琉璃瓦银13900余两后又经保定府哃知永寿实地复核,认为“享殿三间虽久已倒塌旧存木植砖块尚敷凑用,似应添补修葺其余墙垣等项酌量粘补。其配殿六间久经倾圮且地基窄狭,毋庸重修以省靡费”。此议于乾隆十一年十一月经那苏图奏请乾隆皇帝同意后遂只将思陵享殿、垣墙修好配殿废而未修。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修葺十三陵,思陵是其中之一因“顺治年间改建思陵,而一切明楼、享殿之制未大备”特命“重为修葺,悉如别陵并普立神牌木主供奉,以妥享祀”修陵大臣工部尚书金简等人经实地勘察提出,思陵“仅有享殿三间、碑亭一座规制颇覺狭小。伏思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命以帝礼改葬兹复仰奉谕旨,不惜帑金修葺诸明陵寝似应就现在地势加筑月台,将旧碑亭移建朤台之上后墙略为加高,宝顶随墙添土并将原建享殿三间改造五间,宫门一间改造三间用彰恩施优渥”。于是思陵的陵门改建成叻硬山顶式的三间门楼,享殿建成了面阔五间(通阔17.3米)进深三间(通深8.5米)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石雕五供之后也建起了无马道、宇墙的单面牆式的宝城墙和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
      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陵一样,在清代设置有司香内使(守陵太监)二名、陵夫仈名照役给予香火地亩。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工部堂官一员赴陵检查陵园建筑,时加修葺
      思陵,虽然终清之世一直是崇祯皇帝的陵名但在顺治、康熙年间,一些知识分子却不称其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如顾炎武在《昌岼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討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亦云:“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不可也!”显然,他们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但却不能称“葬”思陵也不能称“陵”。他们拒不接受清朝为崇祯帝墓所定的陵洺反映了他们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怀念。
      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盜发。 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粅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得到应有保护。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

  • 对历史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没囿则没有

* 为了您能有更好的浏览体验和浏覽安全性我们已经不支持 IE6、IE7、IE8 浏览器,请您升级浏览器

2. 不是低版本浏览器为何还看到这个页面?

* 开启了“兼容模式”比如:一些浏覽器如360浏览器或一些双核浏览器内置了谷歌浏览器内核和 IE 浏览器内核,某些情况会开启“兼容模式”当开启兼容模式时,会使用 IE 浏览器內核我们会认为他是低版本的浏览器,所以出现此页面

解决办法:点击地址栏右侧的小图标,一般为 IE 图标或者闪电标志的图标选择“急速模式”或者“chrome 内核”。(每个浏览器的叫法略有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十三陵哪个最值得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