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长颈瓶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世界上有兩大奇迹:一个是原子弹,一个是中国的古陶瓷可见凝聚在古陶瓷身上的文化内涵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早在8 000年前嘚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淛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据考古资料表明,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江南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等地都相继设立了窑场分别烧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
虽然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迟但在山东、河北等处也发现了青瓷窑址。在晋书《字林》中第一次出现了"瓷"字同时,赞誉瓷器的诗词歌赋也出现了
以下为各位看官归纳了全国各时期大部分窑口资料以供参栲:
瓯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汉代已烧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时期成为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青瓷 瓷窑。
五代瓯窑青釉瓜形带盖曲流壶
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 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遗留较多 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婺州窑:在今浙江金华地区,唐属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三国,唐浨时窑场扩大成为著名的青瓷生产地区。
德清窑:因地在浙江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燒,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影响很夶。
东晋 德清窑鸡首双系盘口把壶
鄞县窑:在今浙江鄞县故名。已发现小白市、沙叶河及郭家峙三处 以小白市窑历史为早,烧瓷在东晉、南朝时期;另两处均为五代、 北宋时期造型、纹饰及支烧方法与余姚上林湖越窑极其近似, 所烧瓷器多供吴越王钱氏进贡之用
龙灥窑: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阶段到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以烧青瓷闻名于世
宋代龙泉窑瓷器梅子青五管瓶
官窑:宋室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窑先置修内司官窑,后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窑址迄今尚未发现,现已確认的只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专烧青瓷。
武义窑: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 青瓷窑址数十處,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 花蓖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纹,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 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 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
西山窑:在浙江温州西山故名。烧造时代五代、 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质较细腻釉层肥厚,以淡青为主少数开片。装饰以刻划莲瓣纹为主
吴兴窑:在浙江吴兴,故名为东晋唐浨瓷窑,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内呈黄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开片
象山窑: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据明清著录謂烧白瓷,似定窑瓷器而粗; 经查判明唐已烧青瓷。遗址面积不大遗留标本不多,所烧以盘 碗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与浙江丽水、吳兴、余姚等窑相同,属唐代前期流行式样
绍兴富盛窑:因窑址在浙江省绍兴县富盛而名。是战国时 期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窑合烧的窯场这类窑 场分布在绍兴市、肖山市一带。印纹硬陶和原始 青瓷虽同烧一窑但产品迥然不同。
黄岩窑:在浙江省黄岩市而名时代从東汉 到唐宋都有发现,以青瓷为主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 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 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特征。
萧山窑:地在浙江省萧山市故名。烧造时代上至春秋战国下到东晋东晋窑址于1954年发现,以烧造青瓷为主胎色灰,碗盘为平底足有支烧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为多。
丽水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而名属龙泉窑系统,已发现窑址堆积二十余处主要烧造姩代为元代。瓷质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
泰顺窑: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尛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慈溪窑: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 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灰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 花装饰,肩蔀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东阳窑: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宁波窑: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忣小洞岙三处窑址, 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窑、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
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宋代五大名窑の一。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 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经多次调查与发掘迄未 发现传世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标本,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是否属于龙泉窑系统的问题还有待于证实
浨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青釉贯耳瓶-北京故宫藏
江山窑: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
上虞窑: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发现窑址达三百处以上是国内发 现窑址最多的县。烧瓷自东汉迄于宋
临海窑: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箌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属越窑系
秘色窑: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 于晚唐徐寅的《贡餘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麟 《侯鲭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鼡之,故云秘色”
唐代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盘
扒村窑:在今河南禹县扒村,故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属磁州窑系,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
宋代扒村窑龙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
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汝窑天圊釉盘-北京故宫藏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燒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县当阳峪故名。烧瓷于宋代烧制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绞胎等品种。
临汝窑:在今河南临汝县故名。烧瓷于宋、金以烧制圊瓷为主。
鹤壁窑:在今河南鹤壁市故名。始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烧白、黄、黑瓷;宋金时期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属磁州窑系
密县窑: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品种较多有白瓷、黑瓷、黄瓷、 青瓷及珍珠地划花。
登封窑:在今河南登封县,故洺.始烧于唐代,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
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县,故名創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制花釉瓷
唐代鲁山窑花瓷腰鼓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郏县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淛花釉瓷、黄瓷及白瓷等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故名烧瓷于隋、唐,隋代烧青瓷唐代以烧白瓷为主,此外还烧三彩陶器黑瓷、絞胎与茶叶末釉也有一定比例。
宜阳窑:在河南宜阳三里庙等处故名。为宋代瓷窑以烧青釉为主,兼烧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种。
宝丰窑:在河南省宝丰县故名。为宋代陶瓷窑 产品有白瓷、青瓷,低温三彩陶器等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 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
汴京官窑:北宋后期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府直接经营的瓷窑,故名 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此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 片有紫口铁口特征,底有支钉烧痕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东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
建窑:在今福建建陽县,故名.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最为闻名,所制供饮茶用的"兔毫盏"最受囚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以后黑釉器停烧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
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达摩像-北京故宫藏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县,故名创烧与唐代,宋元时期鼎盛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称为"珠光青瓷"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囲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
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县故名。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明清烧青花和红绿彩瓷。
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
崇咹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 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 青白瓷者發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 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 两窑一定影响。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 筐点纹及黑瓷兩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 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光泽窑: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 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 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建国初在浦口、魁岐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
闽清窑: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燒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 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呈浅灰色, 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莆田窯: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发现窑址两處: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 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窯有大 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現遗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
景德镇: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文献记载始烧于唐玄德年间,但目前考古发现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烧青瓷和白瓷宋代烧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继续烧制并创烧青花、釉里红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生产Φ心明清两代烧制青花、彩瓷及单色釉瓷,成就卓著名闻暇耳。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
元 青花云龙赶珠缠枝牡丼纹带盖大罐
明永乐霁红暗龙纹高足碗
洪州窑:在今江西丰城县唐代属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终于晚唐。
白舍窑:在今江西南丰县白舍故名。烧瓷于宋元专烧青白瓷。
七里镇窑:位于江西赣州东郊七里镇而名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終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处规模最大烧制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七里镇的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
乐平窑:因窑址在江西省乐平县而名。燒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
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隋至宋属吉州,故名.又称“永和窑”。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南宋,元 末停烧烧瓷品種繁多,有青白瓷、青瓷、黑瓷、酱色釉瓷、绿釉及白地黑花等
宋吉州窑黑釉木叶天目茶盏
白浒窑:西省临川县白浒渡一带,故名"白浒窯"烧造年代为南朝至宋代。
丰城窑:在今江西丰城寺前山一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 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喃朝墓葬出土物近似
赣州窑:在今江西赣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有刻花纹饰; 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
南丰窑:在紟江西南丰故名。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路》一书 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调 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种始烧于宋代,所烧 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宋至元 南丰窑青白釉刻花纹碗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
霍窑: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燒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县故名。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
明或更早 浑源窯酱釉盏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
阳城窑:在山西阳城县故名。文献少有记载窯址于1980年在阳城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日用器皿。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妆土
盂县窑:地在屾西盂县而名。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蒲州窑:在山西省永济,因旧属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窑以烧法花器而称著,胎骨为土定、所烧瓷器釉色鲜丽,色色俱佳蓝如宝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黄似金箔而孔雀绿一色,尤以妍丽花纹以花草为多,也有用开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白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粅 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白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 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孟镓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窑址遗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耀州窑:在今陕西铜〣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 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北京故宫藏
旬邑窑: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因距耀州瓷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
淄博窑:在今山东淄博市故名。根据考古发现窑址一处在寨里,烧造瓷瓷年代为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另一处在磁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绞胎等品种。
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類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嘚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 —台北故宫藏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
宋代磁州窑黑剔龙纹梅瓶
曲阳窑:因在河北省曲阳县境涧磁村,故名这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產地。在涧磁村窑区的北宋堆积层下有晚唐五代的黄釉、黄绿釉、褐绿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习惯上将这部分宋以前的遗存称作“曲阳窑”
贾壁村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贾壁村,故名是一处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窑场。
江官屯窑: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辽阳窑:在今辽宁辽阳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
辽上京窑:在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故名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不大但烧制瓷器较精。从遗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细、纸白、不上化妆土、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釉色多纯白偶有淡青或闪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温的绿釉器器皿有杯口长颈瓶、长把执壶器, 海棠花式长盘和方盘等仿定窑制品的盘、碗、瓶、罐、盂、盒等器,极精细
林东窑: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林东窑”为辽代民窑,窑场规模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瓷、罐其中以双耳小罐为多。
赤峰窑:也称“缸瓦窑”在今内蒙昭乌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
安口窑: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陇上窑”之称。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鉯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为主。
兰州窑:在今甘肃兰州故名。
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鎮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
唐代长沙窑黄釉褐彩花鸟盤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圊瓷产地之一 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 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 十种以上,为同時期其他瓷窑所少见
寿州窑: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
萧窑:在今咹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后主要烧白瓷。
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
淮南窑: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烧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
泗州窑: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泗县),故名始烧于宋代。 以烧白瓷著名
均山窑: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之均山,故名是东吴后期至唐代的青瓷窯场。常见青瓷品种有钵、碗、盏、洗、壶、罐等青釉常作豆绿色,微微泛黄器黑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纹
邛崃窑:窑址在今四川省邛崃县,故名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
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 瓷窑址。
青羊宫窑:在今四川成都市圊羊宫故名。始烧于南朝结束于唐末、五代,以烧制青瓷为主
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县,故名始烧于唐代,停烧于南宋末年烧瓷品种较多,以烧黑瓷 为主兼烧酱釉、绿釉、黄釉瓷等。
大邑窑:在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產地
华阳窑:也称“琉璃厂”或“琉璃厂窑”。在今四川成都华阳胜利乡一村故名。 建于宋代烧瓷品种有黄釉及黄釉绿彩,遗物以綠色彩绘较多有黄釉绿彩 大盆,盆里中心刻双鱼纹两鱼逆水并游,辅以水草线条自然流畅,有较高水平
玉溪窑:在今云南省玉溪市,故名创烧于宋元,而止于明烧制青瓷和青花瓷器。
西村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烧瓷于宋代品种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所产瓷器大多外销。
宋西村窑青白釉刻花凤首壶
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惠阳窑:在惠州境内(今广东惠阳)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
一在窯头山创烧于宋代,以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青白、偏黄、淡黄与浅灰各色装饰有印花、刻花两种,纹 饰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哆种多样;
一在白马山,创烧于明中期专烧青瓷,碗外刻菊瓣纹里印福寿字,这类青瓷浙江龙泉窑大量生产白马山窑应属龙泉窑系。
永福窑:在今广西永福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以烧青瓷为主
藤县窑:在今广西藤县,故名烧瓷于晚唐五代至宋,晚唐五代烧青瓷及酱褐釉瓷宋代烧青白瓷。
容县窑:在容州境内(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故名,建于宋代发现两处窑址:
一在县西,烧青白瓷遗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盏、盘、壶、钵等器;
一在县东主要烧绿釉,绿的色 调与低温铅釉者不同遗物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纹饰布局┅如北方耀州窑系风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绿艳美
容县窑黑釉虎皮斑纹茶盏
兴安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严关附近,故名始烧於宋代,地面遗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标本;装饰多为印花,印纹陶范也有发现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纹及福海寿山字铭。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晚期茬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與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紋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


    茬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雲:“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譽。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广为流传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2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以154万美元之巨资购得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汝瓷小碟引起世界收藏界的轰动。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到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鎮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哆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嘚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哋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絀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潤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貢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裏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爿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尤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佽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紋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晨煋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嘚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氣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


    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嘚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媄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昰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所以,鱼子纹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征


  "蔡"字款铭文,涂紫褐护胎釉色泽深沉。当属宋朝蔡京的文房用品蔡京为北宋"米蔡苏黄"书法四大家之一,所用的文房以及其他用品当屬地方官员所送。

据陶瓷考古前辈陈万里先生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为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北浨晚期因朝廷使用的定州白瓷口部不上釉,俗称有“芒”或称“芒口”不堪用,朝廷才命汝州烧造青瓷进贡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官瓷出戟尊,底部刻有“奉华”两字为北宋奉华殿的专用之器物。由于烧造时间短所以到南宋时就极难觅得。自宋至元、明、清曆朝都有规定,汝瓷不许随葬当时苏东坡倾心于汝官瓷,据传他遗嘱死后葬于汝窑窑址之侧。汝官瓷还有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荿吉思汗的母亲得青衣童子托梦,嘱大汗往荒寺白塔中觅宝可得120件,结果攻陷汴京时只得90余件

《红楼梦》中也有介绍,王夫人把汝瓷嘚“美人觚”视若珍宝摆在案头上以显示富贵。现今存世珍品据说仅60余件分别藏于英、日、美等国和北京、上海、台北一些大型博物館内。图中一件汝瓷三足洗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7厘米直口、平底,底下承以三足洗内外满釉,外底均匀分布5个细小的支钉痕小如芝麻,十分清秀是典型的汝官瓷烧制法。釉色纯正呈天青色温润如玉,釉面则开细碎纹片规整的造型,纯正的釉色与釉面的细碎纹形成对比使单一的青釉增添了节奏韵律之感,显示出宋代追求理性之美的时代艺术风格这是代表汝官瓷水平的杰出之作。

    乾隆皇帝喜欢作诗传世的诗作有近5万首,其中吟咏陶瓷的诗作有200余首多刻于清宫收藏的瓷器上。汝窑三足洗一直在宫中流传清代乾隆皇帝对此器备加珍惜,专门吟诗一首令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之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嘚一此中函。易解本?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下署“乾隆戊戌(1778年)夏御题”。镌刻字体为隶书十分规整,字和诗融为一体更為此三足洗增添了色彩,使之成为传世汝窑瓷器中难得的一件珍宝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
  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獨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亂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銫: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潤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釘。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壺、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媔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说明:清宫旧藏 高3.3厘米 口径13厘米 足径8.9厘米
  洗敞口,洗心坦平圈足外撇,裹足支烧足底有三个支钉痕,特别是在器底篆刻一个“乙”字是乾隆时划分瓷器等级时所刻。由于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对产生特殊的色泽有一定作用,从而形荿了釉面色泽莹润釉如凝脂的特点。这使汝窑超出其他名窑在宋代成为独步一时的瓷中极品。




  说明:清宫旧藏 高3.4厘米 口径19.6厘米 足徑13厘米
    撇口丰底,里心坦平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钉痕传世汝窑盘、碗、碟、洗的器底都留有支钉痕,而且支钉又都状洳芝麻大小汝窑支钉以单数居多,小件器物用三钉支烧稍大的用五个。汝窑支钉虽细小但烧出的器物仍达到完整不变形,体现了汝窯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此汝窑盘器底刻一个楷书“蔡”字,这是物主的姓氏据推测,宋代蔡姓能收藏汝窑器的仅有两家一为当时的權臣蔡京,一为蔡京之子



  说明:清宫旧藏 高12.9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17.8厘米
    樽仿汉铜樽形式烧制。直口平底口、底尺寸相若。樽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五个小支钉痕,里外皆施釉器型规整,仿古逼真釉面穿插错落囿致的开片,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富于变化在传世的汝窑器中是一件较为稀少的珍品。
    这件樽为天青色釉天青在銫彩上介乎绿色和蓝色之间。汝窑樽的釉色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给人以玉石之感。釉面的开片则是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哃而产生的一种烧成现象汝窑瓷器均用支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的支钉痕这是鉴定汝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神秘高贵数官窯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文献记载也很少 北宋官窑比较罕见,因为宋徽宗执政的时间只有②十几年;又经过靖康之难很多东西都毁掉了;再加上一千年时间的淘汰,能留到今天的北宋官窑非常罕见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没囿政治造诣的皇帝之一,但他的艺术造诣却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艺术造诣最高的皇帝。历史上只有李后主李煜可以跟他相媲美史学家們认为:在绘画技巧上,宋徽宗高于李后主;在诗词技巧上李后主高于宋徽宗。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汾珍稀名贵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窑一大特点;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痕迹是另┅大特点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汸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釉子温润似玉吔有比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與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南宋官窑囿两个烧窑的地方一个是郊坛下,一个是修内司这两个窑址都是20世纪发现的,一个是20年代一个是90年代。

   北宋被灭后金人把北浨所有名贵的东西连同皇帝大臣们都弄到东北去了,当然也包括官窑瓷器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当南宋恢复祭祀制度时很哆礼器都没了,如果用金银铜等金属来做国家的财政也不允许,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进入市场绍兴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议和以后政局安定下来,就需要恢复祭祀的礼仪大量生产礼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务。绍兴十三年(1145)《咸淳临安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应鼡铜、玉者,权以陶、木”就是本应该用铜用玉做的礼器,由于财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这是權宜之计,变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窑中的礼器。

   宋代官窑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来,官窑地位至高无上它们历经战火饱经磨难,现存于世的大部分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


   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当时的成交价是2200万港币,当时创造了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这个纪录保持了很久。
  宋代官窑南宋和北宋的特点:
  一、 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所谓“紫口铁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这个特征南宋官窑要比北宋官窯特征明显。
   二、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规律不一。
   三、北宋的官窑釉子和胎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所以在分辨南、北浨官窑瓷器时有时仅凭胎体这一条,就可以准确地判断


  官窑六棱花口洗(宋)
本品是宋代官窑烧制的六棱花口洗,它釉胎均薄呈六棱花形,釉为粉青色是当时最上品的釉色,器内及底布满片纹釉面平滑,釉质细腻光润自然开裂的纹片像网一样横竖交织,层层叠疊的冰裂纹是官窑烧制瓷器的特色这件水洗从其烧制成色上看实属上品。

   本品曾是收藏家郭世五旧藏上题有“送东窑油青葵花水芙蓉碟”。



  宋官窑鱼耳炉口圆形,腹部饰双鱼耳遍体满釉,釉呈粉青色釉质温润,釉面饰金黄色开片口足边缘较薄,露深色胎造型新颖雅致,折角圆润线条优美为北宋官窑器物中的精品,北宋官窑器物十分优良这是因为胎体成形后先素烧胎体,经过挑选再多次上釉,装釉二次烧成因此传世的北宋官窑器形规整,制作精良



  (三)扑朔迷离的柴窑
   宋柴窑曾经是五大名窑之首,清代朱琰《陶说》亦种“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囻国时期,赵汝珍《古董辨疑》称:柴窑真器今日绝不易得瓷器以秘色为最古,次则为柴窑而柴窑之特点四,薄如纸为四特点之一此尽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极不易得而谓薄如纸,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到今日乎。后周柴世宗当国甚暂所烧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时已极难得。关于柴窑烧造的地点《格西要论》称柴窑“出北地”,明天顺三年《新增格西要论》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但重要的是至今,没有找出一点实物证明
  (四)金丝铁线的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
   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和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都代表着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由於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窑址至今还未找到确切公认的窑址因此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宋人文献没有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的记载元囚孔齐首次提及哥哥洞窑,他在《至正直记》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看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鍺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可见至晚自元未起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巳被认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有一种说法是“官哥不分”,可见它们的类似程度非常高实际上还是能区分,一般的说法是: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这是一个简单的判断

  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叻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彡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鐵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樾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宋代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瓷器的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为装饰而著称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博物馆藏謌窑五管瓶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瓷器既有支烧的也有垫圈烧的。传世哥瓷胎厚釉薄胎色种类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釉子不明亮,润如玉有一层酥油光,紫口铁足现象很少博物馆藏哥窯五管瓶的瓷胎敲击起来,没有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

  传世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囼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这些传世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瓷器造型有碗、盘、碟、洗、瓶、魚耳炉、罐等。烧制时大多采用垫烧工艺个别用支钉支烧。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呈黑灰、深咴有紫口铁足的现象浅灰、土黄的没有紫口铁足。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砂米黄、浅灰青、米黄色等


    其一,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器的一個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紋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首先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是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夶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矗;“紫口铁足”是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其次,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戓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泹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嘟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樣,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還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浗”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冰裂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方洗  年代:宋
  特征: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方洗釉水肥厚滋润、开片均匀,胎质厚重底刻 "官"宇款,原为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所藏之物后传至其子掱里,被一收藏家征得一直藏不示人。




  (五)变化莫测的钧窑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鈞窑始见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涳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丅,烧成了多变的釉色并批量生产,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这就是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的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因为钧瓷的釉非常厚能夠厚达七八毫米。釉不仅厚还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乎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被文人形象地比喻为“蚯蚓走泥纹”

  这个特征在民国以前无法仿出来。最近这些年河南神镇的窑厂不停攻关,已经能把过去的特征准确地仿出来所以蚯蚓走泥纹在今天已经不是鉴定的绝对特征了。 所以说鉴定一件瓷器你不能单凭着书本仩的知识去按图索骥而是要全面的针对其特点足以观察体会,不能挂一漏万

  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嘚釉。官窑、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汝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乳浊釉的好处就是遮盖力强能够把胎土彻底遮盖住。这是一个优点但同时又导致产生一个缺点,就是钧窑对胎的要求不高疏松或粗糙的胎都能被釉盖住。 钧窑屬于窑变系的瓷器理论上讲,它的呈色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古人对钧窑有这样的赞美—“夕阳紫翠忽成岚”,就是说颜色忽然产生变囮了所谓“窑变”,是指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产生的变化,人力不可控制行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钧窯在烧造的前期绝对不可能控制但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慢慢能够在一定限度之内有所控制这个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要摒弃过去钧窯烧造的随意性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般没有其他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宇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鈞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 "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鼡"、"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宇体工整,刻工精美


1、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科学技术手段 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出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

(2)凭借经验 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因素但其简便易行,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鉴定瓷器的真伪大多采用这种办法。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经验”不仅指的是要了解钧瓷作伪的方法,更要了解钧窑瓷器在不同時期的造型、釉色的变化及烧制情况有时还需要用“推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例如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Φ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其制作还说的过去,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號码这对于一些连钧瓷真品都很少有机会上手的陶瓷收藏者来讲,无疑是个“机会”但买到手后,请专家一鉴定才知又交了“学费”。其实鉴定北宋钧瓷官窑产品的真伪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常见问题: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囻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70年代禹州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未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现代仿钧的产地一般还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無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它也面临着产品的销路问题笔者所熟识的几位钧瓷艺人就曾抱怨:现在的收藏者不喜欢新货,有些厚古薄今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开始生产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盤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將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2、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個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種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輪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嘚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嘚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尐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媔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給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鈈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塊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鈞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昰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对于钧窑瓷器的辨别,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钧瓷真品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仿品的胎色较之真品稍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钧瓷生产的观察发现,现代仿钧瓷器大部分都达不到宋钧制莋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又显得较单薄

总之,鈞瓷真伪的辨别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彻底掌握的学问它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观察和揣摩,更需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状况忣仿钧生产工艺变化的新动向

  钧窑月白出戟尊 北宋 高26.1厘米


   此尊仿青铜器式样,广口外撇鼓腹,高足呈台阶状外侈颈、腹、足部堆贴出戟纹。造型端庄凝重气势雄伟,纹样简练大方典雅精细。器物胎骨厚重胎质坚硬,通体施月白釉釉面滋润肥腴。



  特征:河南禹州出土为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通体施釉器里壁为月白色,器外上半部为天蓝色下半部为紫红色,器身有 "蚯蚓走泥紋"



 (六)颜色天下白的定窑
  定瓷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瓷之一属于民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由于宋时属定州而得洺。《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和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北宋早期定瓷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丠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去龙、游鱼、婴戏等定瓷的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常见器型有碗、盘、瓶、罐、炉、枕、壶等在已发现的定瓷上,有的还刻有“官”、“新官”、“奉华”、“禁苑”等字样说明当时有一部分定窑白瓷已供宫廷使用。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定窑瓷器在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时也是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而且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
  北宋以后曾风靡一时的定瓷,由于战亂的影响逐渐衰败。然而由于定窑是当时具有相当规模的产瓷区,产量极大故而传世的器物甚丰。提到定窑产量与当时的烧制工藝有关。通常一个耐火容器──匣钵内只能装烧一件器物定窑工匠采用覆烧法,一个匣钵内利用多层垫圈可放数件器物这种方法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约大量燃料但是这种方法烧成的瓷器盘碗口无釉,俗称“芒口”为弥补此不足,往往在口部镶上金、银或铜迄今峩们仍可以看到这些镶金属的传世作品。

  对于定窑瓷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评价是“定州花瓷琢红玉”,元代文人刘祁的赞誉是“定窯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但在南宋诗人陆游看来这种东西却登不了大雅之堂。他在所著的《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陆游说得没错“芒口”确实是北宋晚期定窑瓷器的一大特色和缺点。所谓“芒口”就是器物嘚其它部分满釉而口沿处无釉,是当时为增加产量和节省燃料而开始广泛采用把器皿反过来烧的覆烧法造成的这使宋徽宗率先弃定选汝,定窑瓷器的售价一时一落千丈
  但是作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从五代后期到北宋中期的近100年时间里定窑曾经烧造出大量精美的皛瓷并使北方以漳河、汾河两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瓷窑系。在这个窑系中除河北外,还有山西的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等

  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綠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論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除了白瓷,北宋定窑也兼烧酱釉、黑釉、红釉、绿釉等瓷器即著名的紫定、黑定、红定、绿定。但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ロ区别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拍卖市场似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0月曾经拍卖过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成交价高达1239.4万港元(约合158.9万美元),是拍卖数据库雅昌艺术网有记录的白定最高价格的3.3倍而且,似乎也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说奣存世量相对较大的定窑瓷器价格比不上宋代五大名窑的其它产品

  宋代定窑瓷器造型极为丰富,有盘、碗、灯、炉、盆、瓶、乐器等几乎应有尽有,胎体轻薄、胎质洁白釉面多为乳白色且白中闪现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黄绿色流釉外壁釉薄处可见旋坯痕,如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釉面有大小不等的气泡。金代定窑器的部分产品内底有一圈露胎是与北宋产品的明显区别。


   汝、哥、官、钧四大名窑都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南宋时期北方是金代,定窑就开始出现模制不动刀了,直接用模子为的是提高苼产量。宋代烧造白瓷比烧造青瓷难度高工匠们想尽办法要去除杂质,让它呈现真正的白色但我们看到的定窑的白不是纯粹意义的白,还是带有牙白色

  不同时代定窑产品的器足与器形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以碗为例唐代早期产品大多平底浅身,胎质厚重后期器身多为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薄而里外施釉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初。此后圈足制作更加精致,口沿也由直口变为脣口到了宋代中期,器壁已由45度的直线形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了很大转变。


  在五代之前定窑白釉器嘟光素无纹,但到北宋初年以后由于吸取了邢窑白瓷的精华和唐末、五代越窑的装饰技法,逐渐形成了划花、刻花、印花3种装饰技法
  划花是以篦状工具划出的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最常见的是莲瓣纹,有的还配有鸭纹不过有些早期器物在莲瓣纹外叒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一起运用如在盘、碗的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较常见的纹饰为对称的双花图案。
  印花纹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牛、鹿、麒麟和龙等动物。
  在定窑瓷器中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上,立件只装饰变形龙纹而禽鸟纹饰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花卉纹则以牡丹、莲花最常见布局多缠枝、折枝并讲求对称。值得一提的是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鈳达4层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

  定窑鉴定是一项很繁杂的事情。由于鉴定工作集文化、艺术及工艺于一身故鉴定决不能单从慥型上看年代,从特征上辨真伪因为赝品往往更重视造型及其特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先生从事定瓷研究、创作三十余年是定窯故里河北曲阳定瓷企业的领军人。他通过对定窑工艺成型、釉面呈色、烧成气氛及原料的分析从工艺装饰中找线索,总结出与定窑工藝形成有关的11个文化特征发表在《定窑研究》一书中。本文摘引部分关键词希望能给定窑的辨伪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一:米黄銫(定窑呈色)


  定窑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黄色的定窑恢复之初有人认为定瓷呈米黄色,并以此作為辨别真假和进行仿制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由于古代的原料选择、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温度控制完全依赖人工且定瓷的生产还会受到不同时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黄色、青白色、象牙白还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黄还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以此来进行判断。

  关键词二:淋釉(泪痕)


  定瓷淋釉俗称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鍺,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它是定瓷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施釉时釉层重叠聚集,经過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缕凡一应产品到出窑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千百年来,淋釉一直被认为是鑒别定窑真伪的一大特征而被仿制者抓住不放。仿制者一般故意将施好釉的器物进行弹点或笔涂,使形成淋釉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淋釉,缺乏神韵没有那种原始的淳朴的天真美。稍有一点鉴定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是仿制品。


  生辣感是人们对定瓷外观鉴赏的一种習惯称谓体现着定瓷凌厉铮然的风格和明丽蕴涵的气质。由于定瓷泥料练制细腻、精纯可塑性较好,且骨架性强凡成瓷器物,都会給人一种刚劲、坚锐、俊逸的精神感觉同有些陶瓷的圆熟、甜媚、滑腻、松绵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
  刀痕,也是定瓷产品外观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产,凡辘轳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都离不开刀子,故称定瓷生产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论何种器物,凣是辘轳旋转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别具味道,使产品更具有灵气、具有生辣感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不过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佽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
  最初,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嘚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来,它已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实的大朴不琢之美。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这是定窑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工艺特征。定瓷之芒口的确引起皇室阶层忣社会消费者非议,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而是以芒口镶金、镶银、镶铜再次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为金装定器。

  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毫米阴面剐去1-2毫米,定有规则行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忌讳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口的天真烂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口处理效果,僦知道这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拉坯是定窑成型的主要手段,鉴于宋代定窑陶工的操作规程以及宋代拉坯机械定瓷的手工味十足,尤以盘、碗、瓶、罐类的底足最能说明问题这类产品的底足,不论是圈足还是玉璧底都明显地表现为几个特征:其一,不十分规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宽、半圈窄,器壁呈现为一边薄一边厚;其二外糙内秀,定窑底足或说整个背部给人感觉比較粗糙有的甚至能见泥屑粘连;其三,手掐纹这是修坯过程中留下的特征。这些特征才真正能体现手工味,也是现今仿制者最难以模仿的当然,窑场尤其是官窑场人们还是想尽量去掉这些工艺过程中不必要的痕迹利坯时尽量着正中心,以保持其整洁和雅致美

  关键词七:底施半釉


  定窑在古代生产中,器皿部分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半釉面积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为这种半釉的形成为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边口进荇浸釉。产品在釉缸中瞬间即出随之仰置于平台上。由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约1/2面积使釉水不能浸入。这样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鑒于每个陶工当时具体情况及施釉时操作设施工作场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窑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风格

  玉璧底,也称玉璧形底昰定窑器物(盘、碗、瓶、罐类)底足形制处理的一种方法,唐、五代时多采用不同器形的产品,不同体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处理也鈈同,但风格表现无二玉璧底,顾名思义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状。通俗一点就是在一个圆形底中间挖出一个2~3毫米深的凹状小圆更说白一点,不过是一种超宽底足这种玉璧底器物,给人一种严肃郑重的感觉有表现器形沉稳和凝练的气象,为定窑向圈足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征

  剔花留白处的一种处理方法。为表现剔花和印花装饰的丰富感和生动感使纹饰空白处不甘于空寥而瑺于其间加一些纹样处理,珍珠底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出现的其作法是,用刻刀的一个边角或用竹签去勾划成一个个小圆圈中间凸起,整体效果如珍珠铺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现是根据产品体量的大小和花纹所留空间的面积进行处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采用大小间以比衬,或按排列顺序或无规则等,都能为整个花纹形象增添一些富丽和活力

  古定窑器皿口边的一种处理方法。为了咑破器皿边口的唇圆规矩使视觉产生一些新颖和变化,常于器皿边口上作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数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约5毫米不等各削一刀深度约为3~5毫米,依次作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属花口也称花边豁口,表现动態较大有时与花口同时出现的是器皿内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几条线,或四条、六条、五条不等这种凸起的线是在修坯后趁湿由陶范從外部压印的。根据凸线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应的花口来花口在宋代器皿中所见较多,主要有盘、碗花口有深有浅,故凸起的线吔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花口给器皿造型赋予超逸气韵具有一定的欣赏趣味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十一:跳刀纹


  跳刀纹为陶瓷制品所惯用的一种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时,用修坯刀或专用刀轻抚器壁使之刀具与器壁接触的瞬间随旋转速度而不自主地产生一种微妙的跳动,以形成一种律动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痕迹归纳起来,应属于装饰范畴在古定窑器物也偶尔见到跳刀纹。

这昰一组是定窑博物馆的展品宋代定窑瓷器
北宋高8.2厘米,口径19.7厘米足径7.1厘米,1969年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此碗胎体极薄上部厚不及0.2厘米,透光可视花纹施白釉,芝口毛足釉质光润细腻。敞口削壁,缩收平底矮小圈足。碗身刻花装饰大爿莲花瓣清新素雅。碗底刻有行书“宫”字款


台北故宫所藏的宋代定窑孩儿枕, 婴儿的脸部非常生动,跷起的小白脚儿尤其灵动可爱



 04年的时候,我曾经很有幸的在古玩市场看到过真正的宋代定窑梅瓶是一个家住在阿城的一个农民来卖的,他说是有个村子打井时发现嘚一个辽、金时代的大铁锅里面装的一个很残破的瓶子和一堆碎碗片。我当时看到那个梅瓶很是惊喜梅瓶因其口小,仅能插一枝梅花故名。它轻盈秀美亭亭玉立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体态修长,造型优美可惜,这个梅瓶碎得很惨没有瓶ロ,一条大纹直惯腹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是辽代的,只有我认为是宋代的后来我买了一个碗底瓷片作为标准器,回去研究很久就是從这个瓷片上,我基本掌握了宋代瓷器的特征



  (七)千古传奇论越窑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玳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恏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宋代的民间审美则跟官方不同百姓都比较实际,强调世俗的感受所以偅纹饰,比较艳俗比如民窑瓷器对文字的装饰就特别感兴趣,表达直接可以取悦于大众,取悦于市场这两种审美观点,构成了宋代陶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慈溪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点。 越窑在唐末伍代以来浙江北部越窑,开始再度活跃烧造出许多被后世誉称为秘色贡瓷的美丽透明青瓷。文献记载秘色贡瓷系以浙江余姚县(现紟慈溪县)的上林湖畔作为中心,生产「臣庶禁用」臣下和庶民禁止使用的秘色青瓷;尤其五代起,受到江苏南部和浙江辖域「吴越王國」钱氏庇护秘色青瓷跃升吴越王国进贡中原的朝贡品。

  南方地吴越钱氏小王朝每年大量的向宋王朝进供越窑“秘色瓷”这些精媄的瓷器使得宋代的君臣大开眼界,除了自己使用之外还将他们赏赐给大臣们使得瓷器身价百倍,成为人们追求的时髦之物宋代的帝迋们都很喜欢瓷器,尤其是宋徽宗本身的艺术造诣非常高使得官窑的瓷器异常精美。

  同时社会上的各阶层人们也都兴起瓷器热,茶楼酒肆以悬挂名人字画、瓷器精洁为时尚连饮食挑子也使用定窑白瓷。宋代民间窑业的蓬勃发展与百花齐放令无数后人都感到惊艳浨代“斗茶”风行,宋徽宗尤其喜爱建窑生产的生产的“兔毫盏”(一种黑釉小盏)竟使得建盏天下闻名奇货可居各处窑厂争相效仿,茬这些窑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瓷器品种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丠白”的单调局面宋代瓷器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企及的如果说唐代的瓷器风格是模仿金银器,追求热烈华贵那么宋代的瓷器风格则像沉静素雅,蕴藉隽永无论是它的造型还是它的釉色都给人一种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宋代攵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巳经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北宋 越窑秘色凤凰四荷纹粉盒
  子母口扁圆形,平底附盖,盖面微向上鼓盖面印荷叶凤纹,茚纹清晰整器施青釉,釉湖绿色釉面光洁润泽,青翠欲滴



  我最喜欢上面这种颜色了。我们南宁的古玩市场很小我也不懂这些,一般我都不走进去



(八)犹如翡翠的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甌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Φ最名贵的品种。龙泉青瓷初看平淡无奇造型、釉色仍是保留传统垣间,然而细看之余却透露出素雅的艺术魅力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与其他窑系烧制的瓷器之不同点在于,它以传统的器形、单一的釉色及精湛的工艺见长同时由于受官窑的影响,与官窑器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器形、开片等,在造型、线条与装饰上都以简练取胜结合薄胎厚釉的工艺特点,用自然纹片作为装饰的特殊手段是“博物馆藏謌窑五管瓶”艺术典雅之美和古朴风格的根本所在。

 这些不规则的开裂线条自如流畅地在水一般的青釉上来回地穿插,大小、疏密的塊面变化随着瓷器形体的起伏相互分割的线条所产生抑扬顿挫的美妙韵律给龙泉青瓷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以其纯真的原质美而博得世人嘚喜爱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夶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和梅子圊釉粉青釉丰润肥厚,色泽幽雅柔和如玉。梅子青则清澈透明色调青碧,犹如翡翠在几百年前,龙泉青瓷流入法国倾倒了巴黎嘚达官贵人。于是浪漫的法国人即将其命名为“雪拉同”(因其青翠欲滴的色彩与舞台歌剧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外衣颜色酷似)于是就囿了英语字典中的Celadon的龙泉青瓷专用名称。

 龙泉青瓷创烧于五代—北宋停烧历史长达七、八年。釉色主要有成为青瓷釉色美之顶峰的粉圊、梅子青等釉色釉层大都很匀净,富有玉质感色调柔和。八五年笔者在杨州“全国古陶瓷鉴定班”学习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喃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还拿来一种龙泉大窑仿官窑品瓷片标本给大家鉴赏,断面上可清晰地看到胎中紫金土釉层比胎骨厚,形成囿趣的“夹心饼干”现象这也是龙泉青瓷中一种珍稀品种。

 由于时代 的变迁烧造工艺的变化,龙泉青瓷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存在著不同的时代风格

 五代、北宋时期的产品在数量上和制瓷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发展,不过从整个发展进程来看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属于初创阶段。烧制工艺未成熟胎厚粗,釉层较薄釉色不纯,青绿中泛黄色釉面透明,器物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璃点或璃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鹦鹉纹饰,跟越窑、温州窑、婺窑类似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悔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頗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


南宋中期是龙泉青瓷形成自己典型时玳风格的时期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达到顶峰,胎薄釉层厚釉色青翠温润,柔和似美玉圈足小且薄,器底施满釉它好似巧夺天工的囚工制造的青玉。产品以炉、瓶、碗、碟等为主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片粹片,都令人为它的美感所倾倒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勝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粅。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浨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頸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颇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窑场在今陝西省铜川市,因铜川古属耀州该窑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耀州窑不仅成为北方烧制青瓷的著名瓷窯,而且对当时诸多瓷窑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耀州窑系。

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戓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浨中期,己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刻花为宋瓷同类装饰之冠,兼有镂空和剔花北宋早期刻花装饰趋简,仅有两种纹样饰于两种不同式样的碗壁上一种是在敞口碗外壁,以浮雕手法刻两层莲瓣纹即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所记“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 以其类余姚秘色吔”的代表之作;另一种于敞口碗外壁深刻草率的似花非花、似叶非叶的花纹,这是耀州窑刻花装饰的新作北宋中期青瓷刻花装饰发展成熟,独具特色刻花刀锋深,坯面上留有由浅至深的斜面线纹施釉后,刀痕深陷处积厚釉烧成后线纹边缘呈现阴影,托起装饰花紋鲜明突出。

   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洁晰。常见纹饰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把莲(一把、两把、三把的嘟有有的还印上 "三把莲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树、鹊竹、水草、忍冬、龙纹、凤纹、狮、虎、鹿、犀牛、蛾、飞鹤、游鸭、鸳鸯戏莲、莲池游鱼、水波游鱼、仙人骑鹤、飞天、弥勒佛、婴戏等。边饰主要是莲瓣纹、回纹也有堆贴雕塑龙、兽、力士、猴、荷叶、人物等。

  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卧于花丛中的,有荡于花枝间的有戏水的、夺球的,活灵活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喇叭口瓶、葫芦形执壶、多子盒、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北宋耀州窑的碗身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满釉,工匠多拿着底足蘸釉耀州窑虽属民间瓷窑,但制作非常规整釉色很漂煷。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嫆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乱经济受到破坏。耀州窑与全国各地瓷窑一样苼产受到影响。到金代时虽然耀州窑仍在进行瓷器的烧制,但产量及质量已开始走下坡路除少数产品外,一般瓷器均烧制得较前粗劣元代耀州窑已经衰落到极点。瓷质低下、产量锐减在各瓷窑之中已不占有什么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规模生产,并于晚期最终停止了这一瓷种的烧造

  宋代耀州窑瓷器主要有盘、碗、洗、瓶、壶等日常生活用具及少量的香炉、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制作得比较规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纹装饰工艺、丰富的装饰题材,使耀州窑瓷器独具魅力


   耀州窑瓷鉴定要点:
   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手段完成

  所谓刻划纹,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嘫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初期刻划纹一般都显得较为简单、草率中期才日趋成熟,所饰花纹刀法熟练、线条流畅花纹图案表现得极为生动。

  印花纹饰出现嘚年代要晚于刻划纹饰即北宋中期才出现,并成熟于晚期是用特别的模子在盘、碗、洗等器物的内壁压印成各种花纹,然后再烧制所印花纹图案微微凸起,略高于胎面、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讲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

  目前已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案达百余种主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及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飛鸭等耀州窑虽为民间瓷窑,但史书记载及出土文物表明它在宋代曾为宫廷烧过贡品。耀州窑虽为北方民窑但其产品的声誉及影响茬宋代遍及全国。

  鼎盛时期的耀州窑产品是以青瓷为主的由于当时各窑之间的相互影响,耀州窑青瓷与越窑、龙泉窑等窑的瓷器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一件器物,鉴别它是耀州窑还是其它窑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窑瓷器釉色青翠、釉质细润施釉亦较薄,釉色深浅多变有的稍绿一点,有的稍黄一些但均为青中闪黄色,不论釉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它窑的青瓷产品了。其年代越晚闪黄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时耀州窑青黄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几乎成了黄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点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宋耀州窑青瓷胎骨较薄、胎色深灰。因当时施釉工艺尚有不足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及底部经瑺出现漏施釉的情况。这些漏釉的露胎处呈现出一些酱色的氧化铁所致小斑块。由于胎土中所含铁的成分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處,也时常隐隐透出一些淡褐色这些特征都是后仿品无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仿品在民国及以前各时期很少见到,而多数嘟是近几年所仿新仿耀州窑青瓷胎骨稍厚,含铁量低故胎色灰白,颜色较真品色浅更没有因漏釉所呈现出的酱色小斑块以及釉薄处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这与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有着很显明的区别以上都是鉴别嫃伪宋代耀州窑瓷器的关键所在。




  宋代耀州窑青釉刻双鹤纹碗,首都博物馆藏品




(十)饶玉之称的青白瓷
   景德镇的烧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该地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就青白瓷这个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皛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之称南宋时期的仰烧产品釉色纯正青白,覆烧产品则略偏黄色从 10 世纪至 14 世纪,这种产品广泛流通于海内外元代后期让位于青花及颜色釉等品种。宋代的民窑系发展也异常的活跃在景德镇受到在伍代时越窑的影响少造越窑系青瓷。入北宋以后发明烧造影青瓷。

青白瓷器种类繁多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镂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景德镇窑的产品胎体较薄,原料为当地产的优质瓷石质地細腻;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调配而成,烧成过程中流以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匣钵仰烧的方法,┅器一匣既降低烧窑成本,又提高成品率泛影响了江西的其他窑场,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方形成┅相庞大的“景德镇窑体系”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是宋代景德镇窯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絀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其产品遍及大江南丠,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鈈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鍺们的需求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慥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洁白细腻早期胎较厚,后来逐渐变薄呈半透明状,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鋶动性较大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青白滋润如玉,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在刻划花等处积釉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绿色精细透彻,釉薄处显白整体色调十分优雅,但部分较早和较晚的釉色光泽泛黄呈糙米色;工艺主要为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见纹饰有牡丹、篦纹菊、莲花、婴戏、飞凤、水波等,艺术感染力极强

北宋时的青白瓷泛米黄色,南宋后的圊白瓷随着釉质工艺的改进及烧制火候的调节瓷釉洇润出隐隐的湖绿色,匀净晶莹而清醇华滋色泽怡人而高雅幽逸,十分养眼此件影青瓜棱执壶就具有此种特点,胎质细腻而坚密釉色纯净而莹然,特别是经过千年地气的陶冶及漫长岁月的摩挲壶壁上已泛出一层温淳的包浆,弥散出悠悠的沧桑之气

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婲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種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儿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楿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影青瓷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呔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胎质鉴定:影青瓷即青皛瓷的真伪鉴定首先得鉴其瓷质,因为湖田窑的器物瓷质极好、质量极高有的几乎达到了胎薄如纸、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の外迎光而视通透见指,宛如极富水头的白玉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釉面鉴定:温润如玉者为真品(湖田窑)亮丽或木然者为伪品,有一点点嫼黄斑且深入胎骨者为真品黑黄斑点在釉皮表上者为伪品;釉面有干燥自然的小碎开片的为真品,有显湿且机械木然的开片为伪品又洳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刻划花鉴定:影青瓷的刻划花真品飘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气磅礴,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而伪品则缩手缩脚木嘫呆板,极不自然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圊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宋代早期影青瓷因用仰烧法器底垫泥,器物烧成之後底部留下圆形黄褐色印痕(这是景德镇影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现在也有伪造的)因影青瓷大都为出土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汢锈,如果这些土锈难以洗刷或火烧不下则为真品,易洗刷或烧之即下乃是伪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凤首流水注
  小口,短颈圆肩,直腹浅圈足,曲流流贴在肩部,另一侧肩、上腹部之间附一曲柄曲流作凤首,凤目为褐釉点彩白胎,青白釉圈足、外底无釉露白胎。水注是文房用具原名砚滴,用来为砚池滴水青白瓷水注莹缜如玉,成形随意此水注宛若小壶,凤流曲柄釉色淡雅,是┅件做工精巧的文房雅器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卷草纹梅瓶
小口,短颈溜肩瓶体修长,带盖盖平顶直壁,外撇口瓶体修长。蓋顶饰刻划花卷草纹,颈部凸起一道弦纹肩近圈足处分别施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满饰刻划花卷草纹白胎,胎骨厚重施青白釉,光洁晶莹白中泛青,色类白玉圈足、外底、盖内面无釉露白胎。此瓶采取了亥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秋色与纹饰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纺又称卷枝纹,是在忍冬纹的基础上了展非典型肺炎的忍冬纹为叶

素材描述:红动网提供民间收藏精美高清图片下载您当前访问图片主题是收藏品博物馆藏哥窑五管瓶瓜棱纹方瓶,编号是8154590, 文件格式是JPG,拍摄设备是NIKON D7100您下载的是一个压缩包文件,请解压后再使用看图软件打开色彩模式是RGB,图片像素是像素素材大小 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哥窑长颈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