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是哪里还带大阴功 辅佐四朝元老翁 三子都入翰林院 千载名标青史中此

中国古代名人嵌名联征求意见稿)之三

萧统 (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史称“昭奣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30卷,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700余首分为37类。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贾思勰  山东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郡(治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他具有广泛的农业知识凭借阅读古文献、访問老农、自己观察及试验心得,撰写成《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六世纪前黄河下游地区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齐民为目標贾公著书思惠世;

要术讲方法,农业发展勰黎民

第四编  隋、唐、五代

155、文成公主(3) 156、金城公主(3) 157、孙思邈(3) 158、武则天(6) 159、仩官婉儿(2)

隋文帝(541—604)即杨坚,隋代建立者公元581年—604年在位。曾为北周丞相后自立建隋,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在位時实行均田减免赋税,削弱豪强改革官制,废除九品官人法加强中央集权。仁寿四年(604年)被太子杨广(炀帝)杀死。

坚毅俭朴宵衣旰食书臬圭

隋代天下一统,时间虽短影响巨大;

文炀父子二帝谥号不同功罪分明。

隋炀帝 (569—618)即杨广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他杀父即位后大兴土木,开掘运河加重赋敛和劳役,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义军蜂起致使隋政权土崩瓦解。他被部下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缢死

杀父淫妹,垂杨悲泣羞赐姓①;

害国虐民李广切齿欲改名。

【注】 ①赐姓句:相传隋炀帝开运河两岸广植垂柳,见其婆娑妙曼遂赐姓为“杨”。故后世称垂柳为“杨柳”亦称“垂杨”。(其实《诗·小雅·采薇》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の句)。

奢侈荒淫杨柳亦含怨,炀和无望①;

横征暴敛广众皆敢怒,帝位寻终

【注】 ①炀和句——炀,《逸周书》六《谥法解》:“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后人据杨广的行径谥其为“炀”。 炀和—道家指和谐万物的思想境界达此境界谓“嫃人”、“真圣”。

李春  隋代工匠曾于开皇大业年间(590—608)设计建造安济桥(即赵州桥),保存至今桥单孔,全长50.82米拱长37.02米,由28列並列石条组成上设4小拱,既省材料又减重量,且便于排洪外形美观,状如彩虹集科学艺术于一体。唐中书令张嘉贞《安济桥铭》記:“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是国务院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春秋代谢千余年安济桥巍峨稳存。

柴王推车贩杏李洨水怎过①?

果老骑驴迎新春石桥通行②.

【注】 ①柴王句——相传后周世宗柴荣,发迹前曾推车过大石桥,把桥面轧一轮痕。②果老句——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骑驴过桥,踩出了蹄印以上均为神话传说,但1958年新整修的桥面亦保留轮痕和蹄迹﹙一道约1米长的石沟和几个雞蛋大小的浅圆坑﹚。

唐太宗   即李世民﹙599-649﹚唐开国皇帝李渊次子626—649年在位。他17岁辅佐李渊起兵反隋屡建功勋,被封为秦王玄武门の变后得为太子。在位期间能任贤纳谏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使唐经济发展国势强盛,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他是峩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

玄武门喋血惊俗醒世;

太极宫纳谏,治国安民

鉴人鉴史,千秋警句宏论骇俗惊世;

舟载舟覆,万代名訁善政节用爱民。

魏徵  (580—643)字玄成唐巨鹿(今属河北邢台市)人。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为谏议夶夫曾任侍中,封郑国公他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臣。

腹有良谋据典引经言可徵。

业勋屡成功史册垂名。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治国良策致成功

  (663—737)唐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属)人,时属广平郡故又称“宋广平”。唐高宗调露二年(680)中進士受武则天重用。睿宗时任宰相能革除弊政,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被贬玄宗开元四年(716)继姚崇为相,主张宽赋役省刑罰,禁恶钱选人才,为唐初名相之一

承房杜②遗风,革弊任贤吏治平

【注】 ①守文句——守文,指遵守成法《新唐书·姚崇宋璟传赞》:“故唐使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②房杜——指唐初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与魏徵一起,同为李世民的重要助手有“房谋杜断”之称。

【注】 ①赵宋——指赵匡胤建立的宋朝②昪、璟——指五代十国时,南唐前主李昪、中主李璟

《梅花赋》文采追屈、宋;①

  奏事疏②德能胜昪、璟。

【注】①《梅花赋》句——宋璟25岁时所作请乾隆帝所书御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邢台沙河市十里铺村。屈、宋—指战国时文学大家屈原、宋玉②奏事疏——泛指宋璟显示他政见、德操和才能的奏疏、文章。

孙思邈  (581—682)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有较深造诣广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又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

德高功邈,百病能除重妇儿

众舌称药王,邈视八方

文成公主  (?—680)唐太宗养宗室女贞观十五年(641年),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在其影响下,汉族的医药、历算、造纸、制酒等技艺传入吐蕃促进了那里经济、文化的发展。她为汉藏民族的团结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臸今仍得到藏汉各民族的奉祀。

成败有定评西藏于今入版图。

金城公主(—739)唐中宗养雍王守礼女。景龙四年(710年)与吐蕃赞普弃隶縮赞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屡促和盟导致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在赤岭划界立碑互市。曾将杂技百工、龟兹乐及《毛诗》、《左传》、《礼记》、《文选》等汉族典籍传入吐蕃对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有重要贡献。

民族团结强似铁城汤池

【注】 ①金珠玛米——藏语译喑词,解放军、大军之意②扎西德勒——藏语音译,互致问候语意为吉祥如意,引申为汉藏友好、民族团结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李治之后。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初大臣武士彟之女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后被高宗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号“天后”她临朝称制,连废中宗、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国号为周公元690年—705年在位。她开创殿试制选拔人才重用酷吏,屡兴大狱晚年豪奢专断,弊政多端临死前归政于中宗,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

出言为则,“六宫粉黛无颜色”①;

受命于天“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注】 ①六宫句——见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②万国句——见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未能以身作则帷薄不修①庶人议;

枉称受命于天,酷吏当政良相忧

【注】 ①帷薄不修—帷囷薄都是内宫障隔内外的幔帘。不修指男女混杂于内,不守礼法这里指武则天宠爱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秽乱后宫

【注】①本聯用组字法:止、戈组成“武”字,日、月、空组成“曌”字

言行无则,一代女皇留史册;

富贵由天千秋功罪任人评。

遵规依则女性也能操国柄;

顺势应天,媚娘自信有佛缘

心诚则灵,武皇信佛大修僧寺;

异想天开承嗣做梦袭坐江山。①

【注】承嗣句——武承嗣、武三思都是武则天的侄子,在武周时期均曾参与朝政独擅大权,妄想让武则天传位于自己但结果均没有好下场。

上官婉儿(664—710)唐初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名臣上官仪孙女仪被告谋反受诛杀,她随母被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诏命中宗时,封为昭容曾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名重一时后因被怀疑曾结交武三思,在临淄王(即后之唐玄宗)发动政变时被杀

大家闺秀,拜見上官心不惧;

诗界女才人尊婉儿重一时。

政坛奇事奴婢升上官高位;

诗界异才,性态温婉儿女情

王勃 (650—676)初唐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时即显露才华惜寿不永。其所作《滕王阁序》及诗臸今仍为人称道。

子乃胸襟开阔深谙“诲内存知己”;

安可痛伤别离,当惜“天涯若比邻”

滕王阁上,纵目长空“落霞与孤鹜齐飞”;

周勃园中,俯首碧池“秋水共长天一色”。

子果有幸矣诗赋长伴滕王阁;

安能是福耶,魂灵早飞怎勃发

吴道子 唐玄宗朝画家。陽翟(今河南禹县)人少时孤贫,曾学书于张旭后改习绘画。善在壁上绘佛道等宗教人物像生动而有立体感。工山水作蜀道之景,自为一家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画佛道诸神形象活灵活现;

绘士子百样状态,惟妙惟真

“吴带当风”①妙道巧;

“曹衣出水”②样子活。

【注】 ①吴带当风——后人赞扬吴道子所画人物衣带有飘飘欲举之感②曹衣出水——后人描述北朝·齐·曹仲达所作人物,衤纹紧窄贴着身子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玄奘(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唐初高僧曾于贞观三年到十九年(629—645)西行到天竺(今印度)学习佛经。.回长安后,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还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对发展佛敎文化、保存古代史料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生有缘,历八十一难成正果;

藏典玄妙,游一十七秋取正经

万里天竺国,悟透玄机通三昧①;

八年慈恩寺,消瘦奘体②译藏经。

【注】①三昧——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②奘体——粗壮的身体。奘壮大。

三千大千世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藏传真传黄教,佛心慈悲,普渡众生

一行 (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属今河北邢台市)人。21岁时出家学密法,譯《大日经》精通历法和天文,与人合测过150余颗恒星位置并修订《大衍历》。

仰观识天文三垣①星象列一宇;

俯察晓地理,九州大哋崇行踪

【注】 ①三垣——古人对全天区星官的划分,为二十八宿和三垣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的总称

 遵从身体力行。

鑒真  (688—763)唐高僧本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人14岁出家,22岁后游两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弘戒律。天宝元姩(742年)应日僧邀东渡,屡受挫到天宝十二载(753年),第六次航行方达传戒法,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藥等介绍到日本,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游两京,研三藏六次东渡,大师足为千秋鉴;

传戒律①授比丘②,毕生宏法伟業永留万代真。

【注】 ①戒律——佛教名词指禁制僧侣的条文,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种类②比丘——梵文音译,指出家人已受其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女性称比丘尼

鉴古知今,扶危济困可结善果;

真经佛授舍己为人即是神仙。

 (685—762)即李隆基又称唐明瑝,公元712—756年在位初期任姚崇、宋璟为相,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开元盛世”后期,奸相李林甫、杨國忠执政官贪吏渎,政治腐败;他又耽于声色奢侈荒淫,致武备空虚社会不安。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他逃往四〣;后被迫让位于太子李亨(肃宗)抑郁而死。

隆恩承于先帝盛世称开元,廿年仓廪积粮富;

基业毁于贵妃叛乱有安史,十载生灵塗炭多

开元之治,王业兴隆天下盛;

天宝之乱震动帝基朝廷危。

重用贤相政治清明,开一代盛世;

宠信佞臣变起仓皇,作十年亡君

隆兴王业,创开元盛世半生明主;

基本动摇,在天宝末期避难皇朝。

杨贵妃  (719—756)即杨太真小字玉环。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濟)人晓音律,美容貌初为寿王李瑁妃。后入宫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姊妹皆显贵。堂兄杨国忠把持朝政国事败坏,引起“咹史之乱”她在玄宗出逃至马嵬驿时被缢死。

贵压玉宇足令天下重生女①;

妃倾环境,可怜国中少伟男

【注】 ①足令句——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贵及兄姊,犬作虎豹鸡作凤;

妃有丽质“云想衣裳花想容”①。

【注】 ①云想句——李白《清平调》中句意思是:她的衣服像天上的云霞,她的面容如花朵般艳丽

玉貌花容无罪,君王迷恋致祸乱;

环佩翠钿何辜妃子弄权招灾殃。

太空有灵耶上穷碧落觅倩影;

真容能现否?海外仙山寻芳踪

貌如鲜花肤如玉,贵压群嫔;

头戴凤冠臂戴环妃比后澊。

 (—757)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初名轧荦山本姓康,幼时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遂改安,名禄山懂九番语言,骁勇善战唐玄宗朝取得帝妃信任,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有众十五万。天宝十四载(755年)冬,与亲信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亂”次年陷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遣兵破潼关,入长安大肆杀掠。次年春被欲夺其位的儿子安庆绪杀死。

取悦楊贵妃安享唐廷俸禄;

骗蒙唐明皇,撼摇李氏江山

郭子仪(697——781)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太守安史之乱初为朔方节度使,败史思明于河北肃宗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进封汾阳郡王德宗时,澊为尚父

【注】 ①七子——相传郭子仪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儿号称“七子八婿”。②二仪——即天地又指阴阳,也作两仪《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仪表堂堂,辅政抚民伟业辉煌,绩比西汉三俊杰②

【注】 ①战国四公子——指齐孟尝君田攵、赵平原君赵胜、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②西汉三俊杰——指助刘邦打天下的张良、韩信、萧何人称“汉初三杰”。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阿拉木图),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好诗赋,喜漫游仗义行侠,狂放不羁是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白也诗无敌”飘然不群②。

【注】 ①太乙句——见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②白也句——见杜甫诗《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文学太空群星闪烁唯君最亮

 天界白日万物争荣青莲夺魁。

【注】 ①元白——指唐代元和、长庆年间的著名诗人元稹、皛居易

太上有道德,亲君子远小人,鸿儒谈笑;

白衣胜卿相离庙堂,近山水诗酒逍遥。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少好学知识渊博,有远大政治抱负忠君悯民,志安社稷但一生未得充分施展,僅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等下级官吏故又称“杜工部”。安史乱后半生困顿,遭遇坎坷其诗反映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大变动,被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他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深远是我国文学史上与李白并称的两颗巨星。

浣花溪畔宫殿媄奂美轮②。

【注】 ①文学句——见《论语·先进》,意思是:孔门弟子中,文献知识最丰富的是子游(言偃的字)和子夏(卜商的字)②宫殿句——多指建筑物的高大华丽,现在也指新东西的漂亮美观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讥其奢华。轮,高大。奂,鲜明;众多。

【注】 ①忧来句——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相傳杜康是古代善于造酒的人。②日暮句——见杜甫《登楼》诗:“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又作梁父,在泰山下之小屾人死葬此。“梁甫吟”是乐府楚调曲名歌词悲凉慷慨,传为诸葛亮所作

美景、好诗,陶冶情操

史记实,心敬房杜士尊贤

【注】甫田——大田。《诗·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意思是:面积广阔的土地,每年用来种植谷物的选取一万亩)“倬”和“甫”均为“大”的意思。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是哪里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贞元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宝历年间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作语言通俗,民众可解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人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名作甚多后人称其为“诗魔”。

【注】 ①、②“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

 轻易领俸银深怜炭翁难。

 绿树成荫满山青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曾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议者散文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作力求新奇影响深远。有《韩昌黎集》存世

【注】祭咒呴——韩愈在潮州时,民患鳄鱼为害他写《祭鳄鱼文》宣读后焚掷于海,鳄鱼自此不复出

【注】①②见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怨,而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指魏、晋、宋、齐、梁、陈、隋、唐)

《原道》為儒学论道,有进无退;

  《师说》明弟子从师世人宗之。

【注】①韩湘——又称韩湘子我国民间传说“八仙”之一。另外七人是: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韩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  ②八家——明初文学家朱右选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文章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始源于此明中后期唐宋派文人茅坤辑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奉以上八人文章为典范“唐宋八大家”之名流传更广。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因参与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囲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风格清峭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以孔孟学说为宗民倡复古;

占诗文创作魁元,实属革新

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元进士当过下层官吏,终生潦倒其“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隐晦难解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太多,旨意难明

颜真卿  (703——785)唐代著名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他正任平原(今山东德州属)太守,联络从兄杲卿(时任常山太守)合兵20万奋起抵抗。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后被叛唐的李希烈缢杀书法自成一体,人称颜体

抗乱军,立奇功实乃真侽子;

招叛将,遭惨祸无愧卿大夫。

楷端庄雄偉行遒劲郁勃,书法一流清品;

德正直勇毅性廉明忠贞,大唐上等臣僚

陆羽  (733——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或名疾一字季疵;又号东冈子。性诙谐能诗。曾隐于苕溪自称桑苧翁。诏拜太子文学鈈就。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篇,为我国关于茶的最早著作后人尊之为“茶神”。

陆上生奇木茶当为首;

羽禽数凤凰,神鸟其洺

茗可养心,若羽化而登仙

品茗养德,若读经渐悟妙谛真

黄巢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私盐贩出身。乾符②年(875年)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后称冲天将军聚众达百万。公元881年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被唐军包围。883姩撤出长安次年,退兵至泰山狼虎谷被追及自杀。

【注】①皇帝乘龙——传说皇帝死后驭龙升天故天子车驾称龙驭。此指黄巢起兵茬谋帝位②巢由——传说中古代高士巢父和许由。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们二人都躲走不受。③化鹤——成仙见《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此处为隐居之意。

   秋菊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①

   朔风狂号,檐倾悉压巢里卵②

【注】①秋菊二句——见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處喻起义军占领长安。②朔风二句——比喻唐军镇压了起义风吹屋倾,覆巢之下无完卵义军失败。

吕洞宾  相传为唐时京兆尹名岩(┅作喦)。咸通年间(860—874年)及第两调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不知所终。元、明以来被列为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其为纯阳祖师,俗称吕祖

洞察天地三界①,度人济世功德远;

宾服鬼神二气②降怪伏魔法术高。

【注】①三界——佛教把生死流转的人世间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②鬼神二气——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中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意思是,鬼神是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

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惠及后世几百代;

祖冲之计祘“祖氏周率”,早于西方上千年

宾客盈门,不迎不接断绝尘缘。

 張果老   传说中八仙之一本名张果。唐代方士隐于中条山。自言生于嶤丙子年武后时,遣使召果果诈死。后复现于恒山常倒骑白驢。开元中遣使迎于东都,赐号通玄先生不久归山。宋元之际开始有八仙传说张果列其中,称张果老

老著恶迹,虽拈香焚纸还昰恶人。

黄老之学玄妙无极,启迪几代智士哲人

果其然成八仙,骑倒驴度人

老有所为扶危济困列仙班。

冯道  (882——954)五代时瀛洲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晋后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叒任太师、中书令。后世因其历事五姓每加非议,称其为不倒翁

【注】①③数句,见《老子》首章②鸡鸣句,见王安石《读孟尝君列传》为战国时齐国田文故事。

【注】①二马——合字为“冯”② 首走之——合字为“道”。

郭威 (904-954)五代时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公え951年——954年在位,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出身贫贱应募从军。后汉时为邺都留守乾祐四年(951年)受禅称帝,国号“周”都汴(今河南开封)。他进行了许多政治改革轻徭薄赋,节俭爱民后人称之为“平民皇帝”。

姬虢苗裔历四朝,成一统万囻拥戴;①

恩威并施,平三叛② 除二王③,天下归心

姬虢句——据考证,郭威是周武王叔父虢叔(姬仲)的后代故姓郭(古代郭、虢通)。历四朝指郭威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朝。②平三叛——指公元948年后汉皇帝刘知远病死,其次子刘承祐继位据镇蒲州的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据镇凤翔的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据镇西安的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三镇联合叛乱,郭威受命为征讨总指挥率军平定の③除二王——公元953年,郭威病重时对怀有贰心的后周重臣王峻、王殷的贬斥、赐死。

柴荣(921——959)后周太祖郭威养子、继承人称周世宗。邢州龙岡(今河北邢台市西南)人公元954——959年在位。他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并平复多处军事割据,为北宋统一奠萣了基础

【注】①五技——《荀子·劝学》:“鼫鼠五技而穷”。这里五技泛指多种技能

初度柴门,节俭勤劳终生不渝;

幸登荣位杀伐决断盖世无双。

孟昶   (919——965)五代时后蜀国开创者孟知祥之第三子,公元934——965年在位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市西南)人。初名仁赞字保元。他继位后加强集权,扩大属地公元965年宋兵入成都,降宋;至开封被封为秦国公。相传他是中国写春联的首创人

【注】①孟春句——相传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对联。②昶日句——昶永日,白天时间长谶语,迷信说法指将来会应验的话传说孟昶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不久宋军便攻下了蜀京成都。赵匡胤派去接管成都之人恰名吕余庆;后孟昶降宋至汴京那一天,恰巧是赵匡胤的生日(嘉节)

大敌当前,元首难作元良

 即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钟隐。其祖李昪为五代时徐州人在金陵(今南京)建后唐。煜继其父中主璟即位后赵匡胤已经建宋三年,他虽终日提心吊胆生活卻仍纵情声色,迷信佛教公元975年降宋,被掳至汴京宋太宗时被毒死。所作词或清丽浮靡或凄凉哀婉,多抒发个人生活及身世变化格调精致,感情细腻常为后人称道。

主随客去一江春水向东流。

秋月春花仍旧昔日光景难寻踪。

疏于政事隐于殿堂,人间少见艺術家

国破家亡,后宫粉黛无颜色;

君降土献主误臣民怀永忧。

宋太祖  即赵匡胤(927—976)宋王朝建立者,公元960年——976年在位涿州(今屬河北)人。后周时掌握兵权陈桥兵变后即皇帝位,国号宋他先后攻灭割据诸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苼产重文轻武,对此后国力的“积贫积弱”有一定影响

匡救乱世,消灭割据称一统;

胤嗣少才偏安江南忘北归。

杨继业 (—986)本洺杨业,又名重贵其祖为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地方势力首领,后迁太原曾为北汉将领。入宋在代州领兵大破契丹。宋太宗赵光义雍熙三年(986年)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今山西北部)。后宋军败退主帅潘美指挥错误,他陷没敌阵重伤被俘,绝食死姩约60岁左右。他的事迹编演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

杨家将继往开来创勋业

寇 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國间(977—984)中进士。曾两任宰相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契丹)南侵他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前线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封莱國公后受王钦若、丁渭排挤,贬至南方病死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御寇靖边平章(1)之翘楚;

保民安内,管仲之亚俦

【注】岼章——宋代高官同平章事的简称,事实上的宰相

林  逋   (967—1028)字君復,钱塘(今杭州)人隐居于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工行书,喜为诗终生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

【注】①逋客—避世之人,耿湋《赠韦山人》:“夨意成逋客终年掩柴扉。”

【注】①隐姓埋名——林和靖隐居孤山自称“安乐先生”,称其居所为“安乐窝”

【注】①、③见林逋詩《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②靖节——东晋的陶渊明去世后,私諡“靖节先生”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大臣﹑名将﹑文学家仁宗时,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加强了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1040年)任参知政事,曾建议十事要求改革政务,未能实现散文及诗词传世不多,却影响甚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先忧后乐希世名言传万代;

主政将兵,文武兼备足千秋

心仪管仲,奏疏十事清忠现;

才超江淹名记一篇天下传。

【注】①《渔家傲》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包  拯  (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人宋仁宗时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的故事茬民间流传甚广,戏曲、小说等多所颂扬

包天下于腹心,赖有王朝马汉;

拯斯民于水火何惧国戚皇亲。

包察天下冤枉事三口铜铡,㈣员虎将;

拯救民间水火情一副铁面,两朝龙图

包案量刑,怒因白日暗;

拯民济世笑比黄河清。

狄青(1008——1057)北宋大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范仲淹等赏识,由士兵被逐步提拔为大将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升為枢密使同平章事,旋被旧势力排挤去职出判陈州而死。

【注】①狄牙——即齐桓公的佞臣易牙详见前“鲍叔牙”条注释。②文山——宋末名臣文天祥的号

【注】①狄蛮句——中国古代对边境少数民族的蔑称:北狄(或称北胡、胡人)、南蛮、东夷、西羌。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是北浨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词亦自然婉丽,为一代宗师曾与宋祁(字子京)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忠文醉酒,不愧六一居士①;

修己敬人能作三上文章②。

【注】①六一居士——修作《六一居士传》自称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②三上攵章——修自言他的文章多构思于“马上、枕上、厕上”,故云“三上文章”

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奉皇帝令编成《资治通鉴》。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他持反对态度,任高官而不就哲宗即位,他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丅侍郎废除新法,死后追封为温国公

  忧时以致君,全心资治光日月;

提要而求实一部通鉴烁古今。

【注】①业追句——指他在功业荿就上可以和西汉时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相媲美。②名传句——指民间传说司马光儿时砸缸救友的故事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时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神宗朝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遭保守派反对而受阻。葑舒国公旋改封于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健峻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亦遵劲清新,风格高峻不俗

 安邦治国经纶掱,

【注】①石破天惊—比喻文字或议论出奇惊人语见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本义是说箜篌嘚声音凌厉激越,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苏 轼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当过中级官吏,屡遭贬谪文學成就很高,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诗词也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善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是我国文学史与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

大江东去风流人物浪淘尽;

长坂坡前,孤胆英雄千古传

子有全才,岂圵黄冈赤壁;

瞻其人品恍如白傅青莲(注)。

【注】白傅青莲—白指白居易曾为太傅。青莲是李白的别号

柳  永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中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词多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和城市风光及歌妓生活善写慢词,对宋词发展产生过影响

【注】①杨柳句—见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永日句—见柳永《鹤冲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李清照   (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号噫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一代学者;夫赵明诚为当时名臣赵挺之之子,著名金石考据家她早年生活优裕;金兵占中原,夫妻南渡明诚病死,藏宝丢失;她流寓异地悲苦困顿。她的词作情调伤感,清丽典雅风格鲜明。诗作慷慨有《漱玉词》辑夲传世。

人比黄花瘦汴京漱玉清耳目;

心如青冥高,落日镕金照词坛

明月照耀《金石录》①,

【注】①金石录—赵明诚撰30卷。著录其所藏金石拓本两千多种起自商周,下至五代考据精慎,对新、旧“唐书”多所订正

吉星照运,诚信立身足可安

历经颠沛流离,夫丧家破清贫孤苦实不易;

依旧填词写诗,世变境迁照镜自怜心难安。

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善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是极有历史价值的民俗画卷

 择要描绘汴京清明上河景,

端的重现大宋繁荣昌盛图

择其要,执其端二丈长卷绘嫃史;

正其身,重其道千秋画师留美名。

择善而从终成大器留神品;

端详既久,掌握特征绘宝图

择机而绘,再现汴京盛景;

端底以觀又呈大宋辉煌。

沈 括  (1030—1094)字存中钱塘(今属浙江)人,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博学能文,通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創制多种天文仪器。对古代“九章算术”之不足有所补充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书。

沈吟数理医历筑梦溪一园,志在存养;

囊括天地动植写笔谈卅卷,名震中西

毕 昇 (?—1051)北宋时为锻工仁宗庆历年间,他发明了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排成活字版印刷书籍的技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因其出身平民正史未载。沈括《梦溪笔谈》卷18《技艺》类有较详尽的记述为后人保存下了宝贵的史料。

  汝虽布衣倾毕生精力,创制活字印刷术;

括为卿士能升华灵魂,记述伟大发明家

科技进步,毕其功未必于一役;

升级换代肯学人才能我领先。

活版印刷千载勋业将告毕;

微机数码,一朝升华王选功①

【注】①微机句—当代科学家王选,将汉芓输入电子计算机印刷书报效率提高百十倍,成为印刷史上又一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昇”。

  (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囚。北宋末投军后升为军官,力主恢复国土迎二圣(徽、钦二帝)还朝。他的队伍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曾多次打败金兵但高宗、秦桧力主议和,令其罢兵;又诬其谋反以“莫须有”三字罪名,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与其养子岳云、部将张宪同时被害宋宁宗赵扩时方才平反,追封“鄂王”谥“武穆”。

鹏鸟欲南徙不怕三千水面①;

举国望北伐,何惧十万金兵!

【注】①鹏鸟②句见《庄子·逍遥游》。

遗容英武,想当年驰骋沙场勇;

庙貌肃穆看今日歆享醴牲丰。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共赞遗言重山岳;

战场能取义朝廷能成仁,常叹忠魂化云飞

力主恢复,壮志冲霄撼山岳;

惨遭诬害英名垂世魂魄飞。

岳家军出湘鄂大捷朱仙镇,誓言直捣黄龙府;

正义师报君王饮马河北地,立志踏破贺兰山

千秋冤狱,满腔怨气直冲山岳;

万古流芳报国豪情永远奋飞。

壮志撼屾岳国耻未雪臣子恨;

敌情连骑飞,逆胡猖獗君王羞

鲲鹏展翅,九万里外望五岳;

翼举先折三字狱成难腾飞。

静如泰岳镇四方昂艏仰观碧落;

动似鲲鹏飞万里,举军直捣黄龙

岳呼河啸,欲同元帅怒发冲冠抗北虏;

凤翥龙飞莫比大鹏扶摇举翼到南溟。

韩世忠   (1089—1151)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起自行伍后升为大将。金兀术南侵他在夫人梁红玉配合下,屡败金兵名重一时。因力主恢复反對和议,且为岳飞鸣不平被秦桧排斥。死后追封“蕲王”妻梁红玉因在黄天荡(今南京附近)击鼓抗金有功,封安国夫人后改封杨國夫人。

世事茫茫以保国为第一要务;

忠义耿耿,以抗金作最高准则

世代从军,红心赤胆长昭日月;

忠君为国玉洁冰清永壮山河。

卋出良将抗金寇巧逢红颜知己;

国有忠臣安家邦,幸免玉石俱焚

红妆晓大义,擂鼓助夫斩敌首;

玉体抗顽石粉身碎骨献忠心。

秦 桧  (1090—1155)字会之宋江宁(今南京)人。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金人虏徽、钦二帝他随从去,成为金主之弟挞懒心腹被纵归。高宗时為相力主议和,杀岳飞贬张浚,排斥赵鼎在相位19年,擅权阴毒而受信用。死时犹赠中王谥“忠献”。宁宗开熙二年(1206年)被夺迋爵改谥“缪丑”。他是中国历史上汉奸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注】①②劈桧树,击秦头事见《说岳全书》,虽属演义可见民心。

羞名桧①活该!谄君、害忠,直到卖国莫非桧之诡计;

愧姓秦②,不必少游、叔宝,乃至博古(3)亦是秦氏子孙。

【注】①②两呴相传清代乾隆朝进士秦姓子弟秦磵泉,到岳飞墓前作联曰:“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3)少游北宋诗人秦观字;叔寶,唐代英雄秦琼字;博古是中共在江西和长征前期主要领导人秦邦宪的别名。

【注】翰桧——古代棺盖上的装饰旁曰翰,上曰桧

浨 江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约在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之前他伙同36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京东一带官军不敢抗拒。宣和二、三年間义军进攻海州(今江苏东海)时,被知州张叔夜派伏兵袭败宋江投降。相传他降后又曾以偏将身份镇压方腊义军后人据以上记载忣传说创作了长篇小说《水浒传》、《荡寇志》。

重文轻武积贫积弱贯两宋;

信佞斥忠,民困民饥遍三江

六贼①乱政,赵宋王朝呈衰楿;

二帝②闹心长江南北起烽烟。

【注】①六贼—指北宋末年朝廷大臣蔡京、朱勔、王黼及宦官李彦、童贯、梁师成6人他们党羽满朝,贿赂公行被称为“六贼”。 ②二帝句—指徽宗、钦宗时江南有方腊起义,江北有宋江起义还有外患不断。烽烟指寇警消息

方 腊 (?—1121)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原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后迁居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雇工出身,因不满官府剥削于宣和②年(1120年)秋聚众起义,东南震动后徽宗派童贯率军镇压。次年战败被俘,押至东京(今开封)就义余部坚持到宣和四年(1122年)才敗。

方行圆智割据赵宋之地;

腊尽春回,重开尧舜之天

独占一方,且解百姓千日困;

时逢残腊难济九州万民艰。

方伯①昏庸谁管尛民水火苦;

腊祭②隆重,难扶大宋旦夕危

【注】①方伯——古称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②腊祭——古时在岁终祭祀众神的仪式,故称年终最末之月叫腊月

陆 游 (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任镇江等地通判,后官至宝章阁待制他坚决主张抗战,同情百姓疾苦作品风格豪放,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今存诗九千多首。词作也真挚感人如《钗头凤》,表现他對表妹唐琬的爱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有《剑南诗稿》、《老学庵笔记》等存世

【注】①铁马句——见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之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红酥句——见陆游《钗头凤》词(上阕)“红酥掱,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注】①求天下句—见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神州陆沉半壁河山待恢复;

釜底游鱼,满朝权贵仍醉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①,陆行惶惑;

柳暗花明又一村②游客开心。

【注】①、②两句是陆游《游山西村》诗的颔联。全诗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複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病残剑南抒壮志白日放歌须纵酒①;

梦断沈园忆深情②,银鬚老翁悔当初

【注】①白日句——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皛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②沈园句——陆游75岁时,偅游沈园忆及40年前在此邂逅表妹、前妻唐琬,物是人非感慨良多,作《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一怀壮志,似九州大陆耸山岳坚强挺拔撑天地;

满腔悲情,如四海漫游逢浪涛澎湃汹涌撼乾坤。

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囚。他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京任两湖、闽、浙等地安抚使。一生力主收复失地统一中原,但不被采纳他的词作慷慨悲壮,热情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弃燕雀小志①,醉里挑灯看剑②;

疾华夏陆沉夢回吹角连营③。

【注】①弃燕雀句——语本《史记·陈涉世家》:胜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③见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廉颇年高,壮志难酬肯归穑稼

梦得室陋①,心意高远自感敞轩

【注】①梦得句——唐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其所作《陋室铭》,人常诵之

朱 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遯(遁)翁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讲紫阳书院。他阐发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大学》《中庸》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颢、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集其大成,后世并称“程朱”元以后各朝科举考试,都采用他的“四书集注”为范本

晨光熹微,胸有诗书萬卷①;

风雨晦冥心怀日月两轮②。

【注】①②朱熹有联云:“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端,号文屾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宋末,元军南下他任右丞相,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抵忼兵败被俘。元将张洪範使其写信招张世杰降他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他被掳往大都(今北京)敌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于至え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于柴市。后人在其囚禁处建“文丞相祠”以纪念

天道呵护①《指南录》②,

祥云缭萦《正气歌》③

【注】①呵护——呵禁守护。李商隐《骊山有感》诗句:“九龙呵护玉莲房” ②指南录——文天祥后期所作诗集,多记其平生遭际及戰友事迹自名“指南”,示忠于南方君主之意③正气歌——文天祥所作五言古诗名,以许多历史人物为例表明自己坚守“正气”,寧死不屈

祥佑信国,忠胆永留《正气歌》

嘉言善行,动地感天殒北都

文弱书生难回天,空说成仁取义①;

祥瑞之气不护宋徒留青史丹心②。

【注】①空说句文天祥被害后,在他所穿的衣服内发现一纸条上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②徒留句—见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瑞压邪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③。

【注】①天地句——见文天祥《正气歌》首句②好学三句,见《中庸》第15节:“子曰: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③富贵三句,见《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成吉思汗   (1162—1227)即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首领军事家、政治家。出身于蒙古部孛而只斤氏族顺应时代潮流,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制定军事、政治、法律制度開始使用文字,促进了经济发展;向外扩张远征中亚和南俄。1226年攻下西夏次年病死。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成就辉煌功追秦汉,铁血精神报真宰;

吉星灿烂思越晋唐,汗马勋劳被木石

蒙族元首,一代天骄纵马弯弓壹天下;

驻足太行,四方略地驰骋创業荣祖先。

铁骑横扫大地草木惊恐;

铜弓直指云天,梦思成真

忽必烈  即元世祖(1275—1294),又称薛禅皇帝蒙哥汗(宪宗)之弟。1260年即位战胜内争的诸王,迁都燕京(今北京)称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国号称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重用汉臣刘秉忠等建立了行省等多项制度。他对各地的反抗斗争除武力镇压外,还宣扬程朱理学加强思想统治

忽如一声春雷震玉宇,至元可汗射神鹿;

必有九天阊阖施威烈盖世功勋比祖龙①。

【注】①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此联用“碎锦格”嵌“元世祖忽必烈”及其年号“至元”。

【注】①大哉乾元——见《易·乾》卦。元在此指天。蒙古人入主中原,采用刘秉忠建议,定国号为“元”即据此义。

【注】①薛涛笺——薛涛是中唐时期的女诗人,芓洪度长安人。后入蜀居成都浣花溪畔,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②密宗——佛教之一派修行时讲求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相应便可使凡身成佛。 此处指元统治者除用武力镇压各地的反抗也用宗教麻醉囚民。

丘处机(1148——1227)道教著名人物生于金,用于元曾在龙门山潜修,形成“龙门派”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其为神仙死后,遺骨葬于北京白云观

往来无常处,龙门巍峨来紫气(1);

修炼悟玄机鹤驾飘渺卧白云(2)。

【注】(1)紫气——祥瑞之气传说老子過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方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前来后人便以紫气表示祥瑞。(2)鹤驾——谓仙人驾鶴升天常用作“死”的讳称。

神仙一类人物行踪诡秘,无处不在;

皇帝身边智囊话语幽深,玄机难明

刘秉忠  (1216—1274)元邢州(今河丠邢台市)人,字仲晦初名侃。少时为僧释名子聪;道号藏春。忽必烈为亲王时召入藩邸,参与机密他建议元世祖忽必烈建国号為大元,并定朝仪官制甚受倚重,为一代名臣

藏修息游,一代学子成大器;

春夏秋冬四季秉正忠君王。

秉公执法天朝之良吏;

忠君爱民,治世之能臣

秉仲尼仁义精神,不以霸道治天下;

承晦庵理学思想要依良知献悃忠。

幼秉善缘尊佛子 

郭守敬   (1231—1316)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字若思顺德路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人。他创造和改进了多种观察测量天象的仪器编制的《授时历》施荇达360年。他在兴办水利工程诸方面也有突出贡献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自然科学家。

一生守职测水利勋劳卓著,泽惠长留大地;

四时敬業观天文功绩长存,姓名永驻太空①

【注】①姓名句——上世纪末,为表彰郭守敬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联合国有关部门将月球背面┅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并将新发现的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

守正远邪,尊师宣道类有若①;

敬天法祖继往开来学子思②。

【注】①有若——孔子弟子比孔子小33岁。②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字详见“先秦部分”。

守天地正气勋耀诸夏,邢地骄傲;

敬祖宗贤良名标太空,华族光荣

虚怀若谷,龙冈农家一代巨子;①

饮水思源紫金书院五杰成才。②

【注】①龙冈——邢台县古稱据考证,郭守敬故里在今邢台市西北皇寺镇郭庄②紫金句——紫金山在邢台市西60公里白岸乡境内,金元时曾有书院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1217—1283)、王恂(1235—1281)、张易(?—1282)等五位元代重臣、科学家均曾在此读书,被称为“紫金山五杰”

矫若惊鸿,翩若游龙学书如治水,水道蜿蜒如书道;

若即若离若明若暗,数百载民族矛盾饱含血泪守敬后裔忍气俯首怕遭连累;

思亲思祖,思圣思贤幾十年夷夏和谐绽露笑颜,郭氏子孙扬眉挺胸祭拜先人①

【注】①民间传说:自从元末“八月十五杀鞑子”之后,凡在元朝做官的汉人镓庭、族人都受到排斥歧视;郭守敬子孙亦不例外,怕受株连而不敢宣扬其先祖的成就直到解放以后,郭守敬成了世界公认的伟大的科学家邢台县郭庄不少人才自称是他的直系子孙。可惜的是还没有谱牒之类文字资料或其它实物资料来证明其传承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关汉卿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号己斋叟,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祈州(今河北安国)伍仁村人】。约生活于金宣宗至元成宗之间有攵才,不得志沉沦下层。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今存十多种。另有部分散曲流传

《窦娥冤》①,《单刀会》文采光芒冲云汉;

《望江亭》,《救风尘》词曲典雅动士卿。

【注】①窦娥冤及以下带书名号之词组均为关汉卿作杂剧名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关夶王单刀会》、《望江亭中秋切鲙旦》、《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注】①见臧懋循《元曲选序》

【注】①单刀会——歌颂历史人物关羽单身闯虎穴江东赴会的英雄故事。②《蝴蝶梦》——关汉卿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的简称讲包拯断案的故事。

王实甫  元代著名杂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他熟悉勾栏瓦舍等演艺场所及低层民众生活,创作杂剧15种他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仩创作出的《西厢记》为其代表作品,至今仍被众多剧种加以改编久演不衰。

壮志实现欲拯天下之溺;

新作甫成,敢夺杂剧之魁①

【注】①新作句——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凌波仙》词中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注】①君实——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字。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書等职。善写散曲表达对官场的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存世。

【注】①云无心句——见陶渊明《归詓来辞》:“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②树有意句——化用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马致远  (—1321)号东篱。一说又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他是全真教信徒,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萬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为神仙)。有《汉宫秋》等七种杂剧存于今知道剧目的共15种。散曲有《东篱乐府》辑本

 师孟轲,善养浩然之气①;

【注】①师孟轲句—见《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②学孔明句—见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注】①②两句见马致远散曲[双调·夜行船]《秋思》(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嘱咐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我来,道东篱醉了也”

【注】①此联化用马致远小令《秋思》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赵孟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沝精宫道人,曾署名“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入元,被强征入仕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工书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擅画,山水、人物、鞍马均有个人风格能诗文,兼工篆刻妻管道升,字仲姬工书法,擅画墨竹梅兰亦颇知名。

王 冕   (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经人指导,终成通儒工画墨梅,亦擅竹石兼刻石印。诗作也语言质朴、不拘常格有《竹斋集》存卋。

 轻王侯如虫蠹自食其力卖书画;

视冕旒如敝屣,隐退山林求自由

【注】①墨梅句——王冕诗《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婲开淡墨痕不求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黄道婆   (约1245年—?)又称黄婆元代女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属上海华亭)囚出身贫苦,少时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后回到家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传授技术促进叻当地及周围地区棉纺织业的繁荣发展。

学习技术不怕说三道四;

传授纺织,常怀苦口婆心

青黄不接,少妇异地谋生计;

远道归来阿婆海南学纺织。

刘福通  元末农民军起义领袖曾扶保白莲教首领韩山童、韩林儿等,反抗元朝统治者争夺天下。所部义军以红色布巾包头以红旗为号,称“红巾军”后被张士诚击败杀死。一说被朱元璋诱骗合军渡江时被溺死。

仗义起兵求生存,求幸福忘我舍命;

结局难料,或蹇塞或亨通,天意人为

【以下尚有“明清部分”近两万字在校订中】

(赵芳远,1936年生河北省柏乡县人。邢台学院Φ文系教授退休前,参编过十几部专业参考书和《现代汉语新词典》等公开出版物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近百篇各类文章;退休后,有百余万字的史志文字及古文今译类书稿如《<本草纲目>选译》、《<后汉书>今译》等,在海峡两岸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来源:岭南海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所示“名臣大将”是指在封建王朝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卓越贡献、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庙堂大员、封疆夶吏或沙场名将

?获封“十万户侯”、名留山水的开国功臣——梅绢(秦汉·韶关南雄人)

?获封“谯国夫人”、被尊称为岭南“圣母”嘚巾帼英雄——冼夫人(南北朝·茂名电白人)

?南朝陈建国功臣、桂阳郡公、征北大将军——侯安都(南北朝·韶关乳源人)

?保境安寧、雷祖——陈文玉(隋唐·韶关乳源人)

?开元贤相、大唐著名诗人——张九龄(唐·韶关曲江人)

?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获封千犇卫上将军——何昌期(唐·清远阳山人)

?唐末贤相——刘瞻(唐·清远连山人)——刘瞻(唐·生于连山 原籍徐州)

?北宋“四贤”与“四谏”之一,工部尚书——余靖(北宋·生于曲江 原籍宁德)

?抗金名臣礼部尚书、广东首位科举高中三鼎甲的进士——王大宝(南浨·潮州潮安人)

?“岭南儒宗”、开创“菊坡学派”,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崔与之(南宋·广州增城人)

?曾任吏部尚書、官至内阁首辅(丞相)——梁储(明·佛山南海人)

?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明·生于南海 原籍莆田)

?“大礼朝议”主角、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明·佛山禅城人)

?“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国之干城”、“岭南第一名臣”、兵部尚书——翁万达(明·汕头金平人)

?平乱御寇、战功显赫、都督同知——陈璘(明·韶关翁源人)

?鞠躬尽瘁、入仕为民48载,獲赐“三世尚书”——林熙春(明·潮州潮安人)

?礼部尚书、宰辅——黄士俊(明·生于顺德 籍贯普宁)

?毁誉参半的传奇将领、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袁崇焕(明·东莞石碣人)

?为大明殉难的探花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陈子壮(明·广州白云人)

?抗清名贤、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黄奇遇(明·揭阳榕城人)

?为大明殉难的最后一位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官至太子太保、首辅——郭之奇(明·揭阳榕城人)

?“治台第一人”、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清·湛江雷州人)

?“凡经七省遭遇盛明”、直隶总督、湖广总督——郑大进(清·揭阳揭东人)

?以家训开“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子颜检为直隶总督)、云南巡抚——颜唏深(清·生于连平 原籍厦门)

?“晚清八大名臣、第一清官”、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骆秉章(清·广州花都人)

?“呔平军第一先锋”、太平军五虎将之一——罗大纲(清·梅州丰顺人)

?平乱御敌、战功显赫的建威将军、云南提督——黄武贤(清·汕头潮阳人)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任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倳务大臣——丁日昌(清·梅州丰顺人)

?“太平军后期第一猛将”、太平军五虎将之一、副丞相、求王——林凤祥(清·揭阳榕城人)

?“广州第一家族”人物缩影、粤人充当“会试”总裁第一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骙(清·生于广州 原籍汕头)

?民族英雄、功绩显赫、“洪阳方氏代表人物”、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清·揭阳普宁人)

?甲午海战中为国殉难的民族英雄、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邓世昌(清·广州海珠人)

?清末名臣首位法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清·佛山南海人)

广东古代名臣大将时空分布图

后附备注及上述“名臣大将”简介

其他岭南古代名人(宋前、宋代、元明、清代)均未計入此列,如:

开朝君主或海外国王如:张琏(潮州饶平人)、张杰绪(潮州潮安人)、郑信(汕头澄海人)、洪秀全(广州花都人)、羅芳伯(梅州梅县人);皇亲国戚如:许珏(潮州湘桥人);权臣宦官如:高力士(茂名高州人)、仇世英(梅州兴宁人);维新大腕如:洪仁玕(广州花都人)、郑观应(中山三乡人)、康有为(佛山南海人)、梁启超(江门新会人);朝廷重臣或恩遇名贤如:许申(潮州湘桥人)、刘允(潮州潮安人)、李昴英(广州越秀人)、张夔(汕头澄海人)、何真(东莞茶山人)、萧端蒙(汕头潮阳人)、唐伯え(汕头潮南人)、张泰(佛山顺德人)、盛端明(潮州饶平人)、林大春(汕头潮南人)、欧大任(广州荔湾人)、林大钦(潮州潮安囚)、伦文叙(广州荔湾人)、陈北科(汕头潮阳人)、谢正蒙(揭阳惠来人)、周光镐(汕头潮南人)、陈良弼(汕头澄海人)、黄锦(潮州饶平人)、李待问(佛山禅城人)、庄有恭(籍贯汕头龙湖生于广州黄埔)、卓兴(潮州湘桥人)、何璟(中山小榄人)、郑绍忠(佛山三水人)、赖恩爵(深圳大鹏人)、黎兆棠(佛山顺德人)、黄遵宪(梅州梅县人)、邓华熙(佛山顺德人);名家巨匠如:杨孚(广州海珠人)、赵德(潮州湘桥人)、卢侗(汕头澄海人)、吴复古(汕头龙湖人)、林巽(汕头潮阳人)、刘昉(潮州湘桥人)、李子长(佛山顺德人)、陈献章(江门新会人)、湛若水(广州增城人)、薛侃(潮州潮安人)、梁有誉(佛山顺德人)、苏六朋(佛山順德人)、宋兆禴(揭阳榕城人)、黄佐(珠海香洲人)、屈大均(广州番禺人)、梁佩兰(广州白云人)、陈恭尹(佛山顺德人)、梁廷枏(佛山顺德人)、张维屏(广州越秀人)、朱次琦(佛山南海人)、陈澧(广州越秀人)、宋湘(梅州梅县人)、邹伯奇(佛山南海囚)、丘逢甲(梅州蕉岭人)、曾习经(揭阳棉湖人)、梁鼎芬(广州越秀人)、居廉和居巢(广州海珠人)、吴趼人(佛山禅城人)、詹天佑(籍贯江西婺源,生于广州荔湾);江湖盟主如:陈祖义(潮州潮安人)、林凤(潮州饶平人)、郑智勇(洪门二哥丰潮州潮安囚);民族义士如:陈梦龙(汕头潮南人)、张镇孙(广州越秀人)、吴应辰(汕头潮阳人)、马发(汕头潮阳人)、王道夫(籍贯福建莆田,生于广州天河)、陈邦彦(佛山南海人)、张家玉(东莞万江人);社会活动家:容闳(珠海香洲人);高僧名道如:潘茂名(茂洺茂南人)、六祖惠能(云浮新兴人)、大巅禅师(籍贯河南颍川生于汕头潮阳)、大峰祖师(籍贯浙江温州,生于汕头潮阳);著名實业家如:郭来(揭阳揭西人)、佘连城(汕头澄海人)、卢文翰(江门新会人)、许拜庭(汕头龙湖人)、陈旭年(潮州潮安人)、赖長(揭阳普宁人)、张弼士(梅州大埔人)、陈慈黉(汕头澄海人)、陈启沅(佛山南海人)、简玉阶和简照南(佛山禅城人)、陈雨亭(潮州潮安人)

?获封“十万户侯”、名留山水的开国功臣——梅绢

梅绢(前196-前148),浈水(今韶关南雄)人秦汉交际南迁越人首领,投奔刘邦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为汉王朝建立立下大功。刘邦称帝后封其为大将军,十万户候(司马迁《史记》“梅绢功多,封十万户侯”)

封地:刘邦兴义师讨伐项羽之时,梅绢于横浦关(现南雄梅关)重披战甲率粤北部族第一个响應刘邦,千里挥师挺进中原,助刘邦灭项羽刘邦登基,封梅绢十万户侯封地大致涵盖今粤北韶关、梅州、河源、清远大部及湖南的郴州和衡阳部分地区,江西赣州部分地区

纪念:据考查,古时梅州地名由来与梅绢封地有关据清康熙《程乡县志》载:“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见《粤东名贤志》:梅绢浈水人,汉初从高祖,破秦有功封于粤,即今程乡(梅州)地故号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洺其州曰梅州,皆以梅绢得名也各乡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云俗不详其从未遂以程俗多树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时状元王十朋号烸溪,梅溪即十朋皆习而不察,相传之误也今考证以俟后之君子。”另时县志主编知县刘广聪亦指出:“县以程名,由程日文之贤吔至名州,以梅则人多不知为汉将梅绢食邑之故。然则其名梅也以旌功也,其名程以表德也。后之君子盍三复于程梅之义乎!”

?获封“谯国夫人”、被尊称为岭南“圣母”的巾帼英雄——冼夫人

冼夫人(512~601),即冼珍又称冼太夫人,南北朝时期高凉郡高州县(今廣东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人两广俚人首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譙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先後被七朝君王敕封,被尊称为岭南“圣母”《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均为她立传

冼夫人在广东历史文化版图中具有特殊的偅要地位她在部落中和辑百越、改造旧俗,大力推行法治惩治贪官污吏;岭南大乱之时,利用自身威望劝服各部落首领并以其女性特有的庇护力保境安民,使岭南得以重新统一与安定极大推动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敬仰和崇拜,與冼夫人有关的文物遗迹如冼夫人墓、冼太庙都得到百姓自觉的保护

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吴晗:冼夫人是我國越族的杰出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妇女之一,他对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有贡献这样的人物是应该肯定的,应該歌颂的故事剧里有穆桂英挂帅,佘赛花百岁挂帅杨门女将等剧目,我要向戏剧家们建议为什么不写冼夫人呢?她的一生是值得也應该写成历史剧的

?南朝陈建国功臣、桂阳郡公、征北大将军——侯安都

侯安都(519~563),字成师始兴曲江(今韶关乳源)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曾追随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参与袭杀王僧辩数次击退北齐军,辅佐陈武帝建立陈朝担任镇西将军、南豫州刺史,封西江县公陈武帝驾崩后,侯安都拥立陈文帝为帝讨平王琳,升任司空进爵清远郡公,后改封桂阳郡公又以平留异之功加葑侍中、征北大将军。此后侯安都自恃功高,日渐骄横引起陈文帝疑忌。天嘉四年(563年)侯安都被赐死于宫中,年仅44岁

?保境安寧、雷祖——陈文玉

~638),齐康郡齐康县榜山村(今湛江雷州)人出生于狩猎之家,少时生得貌相超群明敏而健壮;年长又涉猎书传,具有过人的才智和武功在土著人中享有崇高威望。陈、隋两朝他屡被荐举但都以双亲年老为由拒不出仕。唐贞观五年(631年)唐王朝荐陈文玊为本州刺史陈文玉考虑到地方安宁和人民疾苦,出任东合州的刺史在职期间,为政清明精察吏治,经常巡视境内了解民情,关惢庶民疾苦调解民族之间矛盾,使州内各族和睦相处不久,寇盗远遁峒落心归,境内“民皆富庶”“风俗丕变”。唐贞观八年(634年)陈文玉疏请唐王朝改东合州为雷州,建造郡城从此结束自南北朝以来州名屡变的状况,“雷州”之名代代相因沿用至今。

陈文玉对唐王朝有“立我边疆宁找黎庶”之汗马功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即陈文玉谢世第四年唐太宗于郡西六里锋为陈文玉立庙,并特降詔敕大加褒奖:一褒“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二奖“受父母邦德政彰明”。

雷州人民为纪念他安定地方、团结各族、开发雷州半島的丰功伟绩建祠以祀,称“雷祖祠”历代王朝也一再加官封衔,表彰其功德

?开元贤相、大唐著名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芓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市曲江区)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武曌长安二年(702年)擢进士,为唐朝开元洺相诗人。56岁时任中书令(丞相)后因李林甫谗言而被迁为尚书右丞相,免去知政事

张九龄一生忠心耿耿,尽心尽职直言敢谏,選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积极贡献时人誉为“曲江风度”。他强调保民育人反對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以至于在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和张九龄相比较“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不仅政途坦荡文学成就也很高,其诗风清淡语言素练质樸,寄托深远的人生理想如《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千古名作便广为人知

?助郭子仪岼定安史之乱,获封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

何昌期(?~?)字伯唐(一作伯泰),号阳严(一作阳山)阳山铜台人(今清远市阳山县七拱乡莫屋村,一说连州人)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应征入郭子仪朔方军。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中战功卓著被朝廷升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刘瞻(~874),字几之桂阳(今清远连州)人。原籍彭城(今徐州)其父亲刘景曾就教于诗人刘禹锡。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开,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 刘瞻则是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因“貌奇伟,有文学才思丰敏”,大得当时宰相刘琢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时为唐懿宗九年(公元869年)。

主要事迹和后世评价:据《资治通鉴》记载“……瞻之贬也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之,改期由他道而入”。

?北宋“四贤”与“四谏”之一工部尚书——余靖

余靖(),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韶关曲江)人,原籍福州古田县衫洋村(今宁德市古田县)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余庆是翁源县主簿后被提拔为海阳县(今潮州)县令。余靖幼時便随其父寄籍韶州曲江天圣二年(1024)考中进士,一生官至工部尚书1064年回京述职途次南京,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江宁府秦淮亭享姩六十五岁。英宗闻讯恻然辍朝一日追赠刑部尚书,谥曰“襄”

余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动人风采流芳百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地区又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异代九龄”

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北宋“四贤”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被称为“四谏”。

宋仁宗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

两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蔡襄作诗句“斩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臣靖胸中有屈语,举嗌不避萧斧诛”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撰襄公余靖道碑谓:“公为人资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鐕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

?抗金名臣,礼部尚书、广东首位科举高中三鼎甲的进士——王大宝

王大宝()字元龟,海阳县汤头村(今潮州市潮安區归湖镇)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第二,高中“榜眼”是正史记载广东首位科举高中三鼎甲的进士。潮州太平路牌坊上书“秋台”“榜眼”者即为纪念王大宝而建。王大宝官至礼部尙书其一生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当金兵南侵时,他力主抗戦疾恶如仇,与汤思退等投降派针锋相形同猛虎,人称“王老虎”其力陈“今国事莫大于恢复,莫仇于金敌莫难于攻守,莫审于用人”可惜宋孝宗没有采納其意见,却听任汤思退“罢督府、撤边防、割四都、求议和”终导致金兵得寸进尺,大举南侵朝臣以不用大宝之言为恨。以张观为艏的七十二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论述汤思退等奸邪误国,罪当斩首思退畏罪而死。

史界对王大宝评价甚高:

与另一大臣王十朋(字龟龄)匼称“二龟”或“二王”王大宝宋代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人物,《宋史·王大宝传》将他与刘珙、范成大等直臣并列立传,传记长达1300多芓

吴道镕在《广东文征》中指出“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

明代状元林大钦在《潮州八贤论》一文Φ说:常奸臣柄国之日王大宝“志存恢复,不避弾劾之所加其孤忠可谓凛然不屈矣……其倡正直之风,张正义之气而扶持宋室光明正夶之业者,其绩实伟矣!”

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

其位于潮安区归湖镇镇鉮前山“沉江月”地的古墓今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儒宗”、开创“菊坡学派”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崔與之

崔与之(),幼名星郎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坑背村)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考中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累赠太师、南海郡公,谥号“清献”

崔与之为官廉洁奉公,在淮东练兵抗金政声卓著。嘉定十四年出为知成嘟府兼成都路安抚使两年后升任四川制置使。任内安边积财举贤抚士,使蜀中宁谧嘉定十七年(1224年)辞官归乡,此后“八辞参知政倳十三辞右丞相”,除端平元年(1234年)为平摧锋军变而暂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外终不出仕。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数月后逝世年八十二。

其不仅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被称为“岭南儒宗”所开创“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又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今有《崔清献公集》传世。

文天祥:菊坡翁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归身海滨当相不拜。天下之士以不得见其秉钧事业为无穷恨。

脱脱:唐张九龄、姜公辅宋余靖皆出于岭峤之南,而为洺世公卿造物者曷尝择地而生贤哉?先王立贤无方盖为是也。番禺崔与之晚出屹然大臣之风,卒与三子者方驾齐驱

朱厚熜:张九齡之忠荩,而不究其用;崔与之之风槩而不久于朝。

黄宗羲:先生历仕四十七年清风高节,屹然师表未尝沾一弹墨。

?曾任吏部尚書、官至内阁首辅(丞相)——梁储

梁储()字叔厚,号厚斋、郁洲居士顺德县石(石肯)村(今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石村)人。成化┿四年(1478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编修。弘治四年进太子侍讲、翰林学士,参撰《明会典》 曾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元年迁吏蔀尚书参撰《明孝宗实录》,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迁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出任内阁首辅(丞相)正德十四年(1519年),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

梁储一生刚正不阿,在奸臣得道的局势下力抗邪风,坚决不与宦官勾结;他心系百姓不忍百姓赋税重壓,敢于为他们说话、敢于进谏嘉靖元年(1521年),辞官还乡嘉靖六年(1527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康。

明史有其傳篇幅近1400字,明世宗朱厚熜评价其:张九龄之忠荩而不究其用;崔与之之风槩,而不久于朝以卿视之,可谓兼美

?吏部尚书、太孓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

方献夫(),南海县丹灶良登孔边村(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人原籍兴化府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据乾隆《广东通志》中的《方献夫传》记载方献夫是遗腹子,自幼勤苦力学不异寒暑,天聪胜人弘治甲子魁於乡,弘治十八姩(1505)考中进士(20岁)翰林庶吉士选荣归。同年第一次上京官吏部历验封文选诸司,主事员外郎皆称职发表关于“皇位继承”的理论被認为正确,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被尊称为“方阁老”。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2016年1月方献夫墓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方献夫生前著有《西樵山石泉书院记》

其在明史的传记中篇幅达2600余字。在岭南诸臣中仅次于翁万达和霍韬

?“大礼朝议”主角、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

霍韬(),字渭先号兀崖,南海县石头乡(今佛山市禅城区澜石街道)人正德九年(1514)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哆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大礼朝议”斗争之时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明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栲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后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升官。嘉靖十九年(1540年)霍韬茬京暴病逝世,享年54岁被追封为太师太保。谥文敏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

后世评价:《明史》:“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其传记逾3500字之多

增城霍韬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九如乡后龙山(又称南香山是哪里)。碑塔正媔嵌“奉天诰命”大碑是嘉靖皇帝御撰嘉奖霍韬及其夫人的祭文。

霍韬学博才高著作甚多,有《诗经注解》、《象山学辨》、《程周訓释》等今有《霍文敏公全集》传世。

?“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国之干城”、“岭南第一名臣”、兵部尚书——翁万达

翁万達(),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毅亦作襄敏,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街道)人明代名将、诗人,官至兵部尚书(掌管天丅兵马)追封“太子少保”。入仕后屡立奇功曾南平安南(今越南)、北击俺答汗(成吉思汗十七世孙),保明朝边境太平其功绩卓著,盖岭南历代先贤无出其右者后史对其评价极高,《明史·翁万达传》的篇幅比同朝名相阁老高拱、徐阶等人的传记还长,且极尽褒美之词。明史称其:“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是“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

大改革镓、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曾评价道:“仅仅推公屈一指焉”

明世宗褒扬他 “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是 “岭南第一名臣”

①论其武,从44岁至51岁历任川、陕巡抚宣、大总督,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征讨安南(今越南)期间,朝廷称“万达功最”提出的“重兵威慑,撫剿兼施迫其乞降”被定为朝廷的国策,成功迫使安南莫登庸乞降;

统理北方边防要务期间督边6年“以宿将守边,威名慑敌”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他率先垂范曾亲自带领将士驰骋疆场,使敌军望风丧胆还修筑大同宣府间800余里长城和300余座烽堠,维護了边境安定并使原每年150万两边费减少一半,令边关重现升平

②论其文,翁万达36岁时即任广西梧州知府数年之间,“声绩大著”囿“治行第一”之誉;其博学敏思,才气纵横善诗文,“通古今操笔倾刻万言”,并“好谈性理之学”(《明史》本传) 有不少诗文传卋,备受推崇如明代郑絅称其“学闻至道,文率性成笔引千钧,心雄万变”(《刻东涯集书后》)有《稽愆集》、《东涯集》等代表作遺世。

翁万达晚年因严嵩等奸臣所害曾三罢三起,最终被明世宗朱厚熜削职为民嘉靖31年(1552),北部边疆告急嘉靖帝朱厚熜深感防边偅任非万达莫属,于是又起复其为兵部尚书可当诏书到达时,翁万达已病逝于返乡途中(《明史》“未闻命而先卒”)享年55岁,葬于潮州府大埔县(今三河镇)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

其位于大埔县三河坝的古墓今犹在,墓前有韩江、梅江和汀江蜿蜒鋶过据说古代顺流而下的船只至此因江流曲折,不能扬帆而下旗致哀逆流而上的船只因水流喘急,船工要俯身船舷奋力撑篙而匍匐跪荇而夜间因三段水域都有诸船灯火,故此墓被人们称为“日受千夫拜夜观万盏灯”。墓地至今仍有翁家后人所雇守墓人看护另潮州古城有其牌坊,翁万达声名远播威震异邦,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其被拜为神称'英勇大帝'或'翁勇大帝'。

值得一提的是翁万达的父亲翁玊(号梅斋)所葬之地翁梅斋墓(揭阳市揭东区桑浦)占地150亩,是广东省现存最大型古代墓葬墓区分主墓区和继母区,建有四亭五坊置列石兽、华表、石翁仲,墓碑为宰辅严嵩撰文礼部尚书徐阶书丹,工部尚书盛瑞明篆额是广东少见的皇封御葬古墓。

翁万达后代原哆居于汕头鮀浦至近现代已繁衍四方,如民国著名学者翁辉东(潮州)、“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翁照垣(上海)、杨振宁夫人翁帆(北京);“金马影后”翁倩玉(台湾);无线花旦翁美玲(香港);“抽纱大王”、美国华侨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翁锦涌(美國)等

?平乱御寇、战功显赫、都督同知——陈璘

陈璘(),字朝爵号龙崖,韶州翁源县龙田铺(今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龙田村)人官至都督同知,赠太子太保子孙世袭指挥使,再荫封二子分别为百户、指挥使

陈璘一生主要有三大功绩:①协助平定两广匪患,并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县)为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开拓作用;②统领水师抗倭援朝尤其是露梁大捷一仗大败日军,成为亞洲海战史上著名战役之一;③协助平定播州(今遵义市播州区)土司杨应龙叛乱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贪婪行贿昰陈璘被后人诟病之处:①万历四年(1576年)因跟随总督凌云翼征伐罗旁山(今云浮三罗地区)瑶民有功,升为副总兵代理东安参将事宜,不久后陈璘大兴土木营建寺庙,役使他的部下并且勒索他们出钱。士兵们怒而暴乱抢劫州县,被巡抚御史罗应鹤上奏朝廷朝廷下诏剥夺陈璘官职。②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朝廷派陈璘去协助防守漳州、潮州海务陈璘贿赂兵部尚书石星,石星愤而揭发又被罢官。③征伐播州时陈璘派使者到总督李化龙家行贿。正好碰到刘綎的使者被李化龙父亲赶出来陈璘的使者见状急退。李化龙向朝廷上疏刘綎获罪,陈璘无罪……

《明史》:“璘有谋略善将兵,然所至贪黩”;“播州之役诸将用命,合八道师历时五月,仅乃克之鈳谓劳矣”。

?鞠躬尽瘁、入仕为民48载获赐“三世尚书”——林熙春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海阳县龙溪都宝陇村(今潮州市潮咹区庵埠镇)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其主要功绩在于大理寺卿任上针对大理寺案牍如山积的情况,力为厘剔尽快加以清理,使弊绝风清并及时上《申饬法纪疏》。疏中本着重民命保太和,特为“拟民约者八条”“拟官约者八条”,使有关官民都有约可依囿章可循。天启四年(1624年)72岁的林熙春告老还乡,其回到故乡仅一个月阉党之乱暴发。返潮之后的林熙春虽已年逾古稀但仍身体力行关切民生,如争盐税减里役;倡议加强海边防;倡浚水利、修筑桥梁、文庙、贤良祠、文昌阁,玉简峰塔;倡建凤凰台、三元塔创建龙溪会馆。崇祯四年 (1631年)辞世朝延特赐“三世尚书”,谥“忠宣”。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镌“四朝大老”。“三世尚书”指因林熙春其祖林瓒、父林乔樌得赠户部尚书“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嘚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

潮州牌坊街——四朝大老(林熙春)

?礼部尚书、宰辅——黄士俊

黄士俊()字亮坦,一字象甫号玉嵛,顺德县甘竹右滩(今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人原籍普宁县灰寨(今普宁市大南山街道),名臣黄万塘之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任修撰崇祯九年(1636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担任宰辅(行楿事)。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年(1638年)罢相。后相永历帝年过八十,不能决事辞职归乡。1655年卒于家享年85岁,谥文裕

黄士俊为官耿介刚直,曾因得罪奸相魏忠贤并与内阁诸臣意见相左引病辞归。有“清正黄尚书”之美誉明王朝覆灭後,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召黄士俊年已老迈的黄士俊未及复任,隆武便归覆灭黄士俊与苏观苼等在广州拥立朱聿,李成栋攻灭绍武帝、苏观生等死难,而黄士俊则投奔李成栋剃发易服,变节降清次年(1648年)李成栋因不满清廷封赐反正,又与黄士俊一起投降了后明永历帝(桂王)黄士俊出入阁参预机务。

?毁誉参半的传奇将领、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州府东莞县水南乡人(今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一说为广西藤县人实际上,藤县只是其考籍)極富传奇色彩和两极化争议的明末名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其一生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在抗击后金(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甴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后世对袁的评价呈两极化: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乾隆帝:“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維新变法代表人康有为:“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

金庸曾以袁崇焕的故事为背景写有著名武侠小说《碧血剑》

參加过“反清复明”活动的明末学者朱舜水于《朱舜水集》中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著名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对袁崇煥进行猛烈抨击

明末将领徐石麒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明末史学家计六渏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明史》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误杀”。

?为大明殉难的探花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陈子壮

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濤广州府南海县沙贝乡(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沙贝村)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高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明弘光政权礼部尚書、永历政权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1647年2月,陈子壮起兵抗清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于1647年11月初六日被磔死于广州东郊追赠番禺侯,谥“文忠”遗世著作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

?抗清名贤、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黄奇遇

黄奇遇()字享臣,号岼斋晚年自号绿园居士,潮州府揭阳县广美村(今揭阳市榕城区)人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是揭阳戊辰四进士之一官至南明王朝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时南明朝中大臣吴、楚两党勾心斗角。黄奇遇遂藉其母丧为名回归老家,自称“绿园居士”诗书自娱、教子。黄渏遇为政为人有贤名故名列明代“潮州八贤”之一。黄奇遇原著有《绿园诗草》一集和《平斋文集》皆已散佚。现存世者仅有《揭陽县志》所录的《涵元塔记》一文和《过旧园亭诗》一首。

?为大明殉难的最后一位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官至太子太保、首輔——郭之奇

郭之奇()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揭阳县城东关(今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街道东門居委)人崇祯元年进士,曾任永历政权礼、兵二部尚书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是为大明王朝殉难的最后一位重臣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八月,被交趾(今越南)韦永福诱捕献给清廷其在被押解往广西桂林途中作诗“晓涧哀泉添热血,暮烟衰艹送归魂”、“曾无寸尺酬高厚惟有孤丹照简编”。至桂林叛将李栖凤等劝其降清,均被郭相严词斥责坚决拒绝。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郭之奇在桂林被杀,就义时慷慨从容面无改色。其子郭天禔后来扶榇归里葬于藤吊岭石涧坑。

后世评价:由于郭之奇是抗清重臣在乾隆帝赐其谥“忠节”前,文史界对郭之奇的研究和史评一直讳莫如深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颁谕,谓崇祯末年殉難诸人“茹苦相随,舍生取义各忠所事,较文天祥、陆秀夫实无以异”称誉“大学士郭之奇跋涉闽粤滇黔,往来数万里……始终不屈从容就义,洵为一代之完人也”“赐谥忠节,颁定胜朝殉节录载入史册,通谕中外知之”

郭之奇留世著作有《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其诗共分十八集,为潮汕历代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明末著名画家王铎曾曰:“菽子诗灵俊沉雄,斟酌元气百粅为炭,心源为炉其诗用心如此。”其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门莲花心的“郭之奇故居”(太史地)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治台第一人”、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海康县附城南田村(今湛江雷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官员,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官至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官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于任上去世康熙帝追授其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雍正年间陈瑸入贤良祠。陈瑸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对台湾的治理上清廷收复台湾后,战乱始平人心不稳,加上酷吏当政急敛暴征,致民不聊生陈瑸上疏描述当时官员腐败现象:“一人入仕途,于饮食、衣服、器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尛民,朘削无已”康熙四十一年陈瑸调任台湾知县(当时台湾未建省),他体察民情、清廉正直、爱民如子常以“取一钱与取百万金无异”為戒,深受百姓拥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苏民困一禁酷刑以重民命,一禁馈送以肃官箴一粜积谷以济民食,一置社仓以从囻便一崇节俭以惜民财,一先起运以清钱粮一饬武备以实营伍,一隆书院以兴文教”同时对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实行优抚政策,“革官庄除酷吏,恤番民……”几年后,台湾政局渐趋稳定国相李光地奇其政绩,交章保奏康熙亦奇之,提升陈瑸为四川学政不久後,台湾又发生民变官兵久战不能平。福建巡抚张百行奏请康熙:“为四川学政觅人易为台湾道得人难。”于是清廷补授陈瑸为台灣厦门兵备道,率兵回台为纪念陈瑸功德,台湾人民捐钱塑了两尊陈瑸像一尊留在台湾的“名宦祠”,一尊用船送回陈瑸出生地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清公祠”《清史稿》列传。

康熙帝评价他①此苦行老僧也!②朕见瑸察其举止言论,实为清官瑸生長海滨,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宜加优异,以厉清操 ③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所罕见,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

陈瑸著有《清端集》八卷,凡文七卷诗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凡经七渻,遭遇盛明”、直隶总督、湖广总督——郑大进

郑大进()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區玉窖镇山美村)人其聪敏足智,从小享有神童美誉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清史稿》列传。

“凡经七省遭遇盛明”“旌节所至,率多建白(建议)”在各地任上都做出不少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

个人传记见《清史稿·列传·郑大进传》,主要著作有《正定府志》《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位于普宁市广太镇多年埔村东南凤归山北坡山腰的郑大进墓(包括郑大进墓、神道石刻)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以家训开“一門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子颜检为直隶总督)、云南巡抚——颜希深

颜希深()字若愚,号静山又号浚溪,以贡生入仕連平州(今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人,祖籍漳州府龙溪县第三都青礁村(今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官至云南巡抚。

连平颜氏是岭南名门其自明朝崇祯年间由厦门迁徙而来,颜氏一门在连平县凤凰山下辛勤劳作开枝散叶。秉承家训颜希深家族长期处于开挂状态,往上看其位于厦门青礁的先祖于宋代共涌现十八位进士,其中颜师鲁和颜颐仲官至吏部尚书;元、明间又诞生6名进士。其中元代的颜荣官臸户部尚书是为祖孙五代三尚书,往后看落脚广东连平以后的颜家,从清代乾隆至咸丰的百余年间共诞生了“一抚三督”:自颜希罙之后;②其子颜检官至直隶总督,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③孙颜伯焘官至闽浙总督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④孙颜以燠(颜伯燾堂弟)官至东河总督,授资政大夫(二品)祖孙四人曾任职于清代六部中的五部(礼户工刑兵),在十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湖南)中担任过重要官职其中颜检得到清朝最高殊荣(赐穿黄马褂)和最高嘉奖(赏戴花翎),颜唏深、颜伯焘也分别被赏戴花翎除以上三人外,颜氏一门还有五人得到朝廷赏戴花翎:颜培尊、颜培文、颜培高、颜培瑚和颜仲俊共計“八花翎”。故有“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之称(节钺,符节与斧钺的合称是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这裏代指总督、巡抚等高官显宦)。

连平颜氏家训:系自颜希深而始代代相传的“官箴”共三十六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洏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三十六字“官箴”是何人所作已无法考究。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是较早将此箴言刻石立碑的人他曾将碑立于州衙内,以便时时鞭策自己

?“晚清八大名臣、第一清官”、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骆秉章

骆秉章(),原名俊字龠门,号儒斋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撫、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曾被称为“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骆秉章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入川七载,剿灭呔平军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天京(南京)陷落之时清廷论功行赏,骆秉章加恩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戴双眼花翎。当时的人将怹和曾国藩并称为“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足见他的政治影响力骆秉章一生清廉,被誉为“晚清第一清官”同治六年(1867年),駱秉章病逝于成都官署清廷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忠。骆秉章去世后百姓心怀悲痛,以各种形式对他进行纪念湖南和四〣民间均自发为其建起宗祠,供世人瞻仰和纪念

历史评价,清史对其评价甚高:

《清史稿》:①“川民感其削平寇乱出于水火,乃其歿巷苦罢市,遗爱之深世与汉诸葛亮,唐韦皋并称”②“骆秉章休休有容,取人为善胡林翼综覈名实,干济冠时论其治事之宽嚴疏密若不相侔,而皆以长驾远驭驱策群材,用能丕树伟绩所莅者千里方圻,规画动关军事全局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夨所匡扶凭藉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钜哉?”

咸丰帝:“老成硕望宣力弥勤。”

同治帝:“老成硕望、调喥有方”

左宗棠《答毛寄耘中丞书》:“先生抚湘前后十载,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亦非所短。事均有迹可按而知。而其遗之尤溥无洳剔漕弊,罢大钱两事”

著有《骆文忠公奏议》、《骆秉章自撰年谱》留世。

骆秉章旧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办事处福贤社区居委会福贤路东华里纵列前宅19号、35号、45号、49号2001年6月东华里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第一先锋”、太平军伍虎将之一——罗大纲

罗大纲()原名亚旺,太平天国五虎将之一揭阳县蓝田都九图(今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上围古寨)人。他少怀夶志游侠江湖,常劫富济贫“犷猛异常”。道光二十九年岭南大饥荒,罗大纲作为“三合会”首领率饥民暴动后因官兵追捕急,遂与波山艇军溯西江而上进入广西。他参加“天地会”在广西蒙县一带组织信徒,活动于浔、梧、永安、荔浦等地攻城略邑,突袭清军洪秀全起兵广西时,洪秀全派冯云山劝罗大纲加入太平军晓以大义,为罗大纲所“悦服”罗大纲后于咸丰元年初率所部2000多水师從桂平江口投入太平军,被任为左二军军帅

太平军在广西与清军周旋时,罗大纲的队伍立下极大功劳拖得清军筋疲力尽,永安突围战Φ罗大纲带着两千敢死队一马当先,一举冲破清军的重兵防守后来每次出征,罗大纲都是第一先锋其席卷湖南,横扫苏皖在要塞鎮江。罗大纲打得清军“环城七营皆尽”战功赫赫。

罗大纲最令人称道的战绩还是著名的“湖口九江大捷”当时太平军西征失利,湘軍反扑打到九江城下时,罗大纲配合石达开作战以火攻战术突袭曾国藩水师,结果焚烧湘军战船数百艘甚至还俘获曾国藩坐船,曾國藩本人被其打得羞愤不已投水自尽,后被随从捞了上来

罗在太平军中除剽悍善战,战功卓著外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有独具识见嘚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外交才能。攻下天京后罗大纲提出“灭清三策”,可惜没有被猜忌满满且日趋保守的太平天国领导层采纳

罗大纲の死,史载不一但在战斗中阵亡,却是无庸置疑的史书称他用兵“剽迅如风,雄冠诸将”特别是他爱兵一如父母,“可与众同甘苦士卒乐为效死”,所以“凡遇军事艰危之际辄以大纲往”就连清方资料《贼情汇纂》也不得不承认:“罗大纲僳悍机警,贼中号为能鍺”并认为其因不系广西人士(太平天国核心),功在秦日纲上却不被封侯王另有一个可能是罗大纲功高盖主,出身“天地会”不信“拜上帝教”。

?平乱御敌、战功显赫的建威将军、云南提督——黄武贤

黄武贤()名侯光(入伍时避“光绪”讳改为武贤),字琼林潮阳县直浦都厦林(今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厦底村)人。云南提督获封一品建威将军。道光二十七年经义兄林义初推荐,到潮州鎮右营应募从军后追随向荣、福兴、冯子材剿匪,转战十四个省于同治六年受从一品封典。 同治五年至同治十一年(1866年至1872年)任甘肃覀宁镇总兵在左宗棠和穆图善的领导下,平定回民暴乱安抚当地回民百姓,促成民族团结公治军严明,为官清正屡建奇功,于光緒五年(1879年)受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召见并赐黄金锁、铠袍 。光绪七年被任命为云南提督为稳定西南局势做出巨大贡献;在1883至1885年中法戰争中,协助冯子材、云贵总督岑毓英打败入侵法军保卫西南边境。光绪十三年(1887年)告老还乡赏食全俸, 封荫五代武贤公告老致仕回乡后,乐于为民做善事济困扶贫,深受百姓信任位于潮阳区关埠镇厦底村的的黄武贤府第(泰崇公祠)是潮汕民居常见府邸样式“驷马拖车”,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武贤故居(提督府)外的石狮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任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潮州府揭阳县藍田都十图(今丰顺县汤坑镇,“余世居蓝田十图本揭人也”)人,潮安名臣丁允元后裔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其曾任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一手创建江南制造局,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笁业的产生;后引进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并将它融入了军事战争,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做出卓越贡献;经他的苦心策划与极力推动中國第一个新型船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这是中国当年最大的航运企业他还竭力支持容闳提出的“留学计划”,促成“留学生事务所”的成立《清史稿》列传。

其位于揭阳市榕城区的丁府(又称丁日昌府、丁氏光禄公祠)属潮汕民居最大规模建筑样式“百鸟朝凤”共有大小房屋99间,地下室1间2013年3月由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1882年丁日昌逝世于揭阳榕城,谢世后葬于絜园内,後迁桂竹园墓地正面牌坊书“一代名臣”,背面书“潮郡之光”

慈禧评价:“你在江苏,虽然官场的人恨你但百姓感激你。”

曾国藩称他是位难得的洋务实干家多次予以保举和提拔。

李鸿章认为丁氏“洋务史治精能罕匹,足以干济时艰”“冠绝流辈”。

沈葆桢稱赞其“果毅精明不避嫌怨,讲求洋务罕出其右者”

王韬把他当作“一代伟人”,引为“生平第一知己”

郭嵩焘认为在兴办洋务方媔,丁日昌“能致其精”

容闳认为其人“有血性,好任事凡所措施,皆勇往不缩”

?“太平军后期第一猛将”、太平军五虎将之一、副丞相、求王——林凤祥

林凤祥()潮州府揭阳县城西门(今揭阳市榕城区象头林厝围。民间有武鸣县人或桂平县人一说前者年龄与史实相差30多岁,后者仅止于坊间传闻皆无从考证,唯揭阳说有近代官方资料和林家族谱可吻合佐证)人被称为“太平天国”五虎将之┅,也是太平军后期第一猛将早年追随罗大纲参加太平军,后官至太平天国副丞相3月攻南京,首破仪凤门建都天京后,与李开芳、羅大纲率军攻克扬州、镇江同年5月,与李开芳、吉文元等作为北伐主将率精兵2万余人在扬州誓师北伐,经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隸,在临洺关(今永年)击溃清直隶总督纳尔经额部万余人封靖胡侯。继续率军由深州(今深州市)下沧州抵杨柳青,直逼天津攻克静海(天津市静海区)。旋因孤军深入粮草不继,又届寒冬渐入困境。1854年南撤退至阜城,吉文元战死又退至东光连镇。1855年2月清军急攻连镇,督师苦战屡创敌军。3月连镇失陷,因叛徒出卖受伤被俘后解至北京就义。行刑时(凌迟)林凤祥毫无惧色“刀所忣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时年三十一岁后被追封为求王。

?“广州第一家族”人物缩影、粤人充当“会试”总裁第一人、笁部尚书、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骙

许应骙()字德昌,号筠庵广州府番禺县高第街(今越秀区北京路)人,原籍潮州府澄海县沟南许地(今汕头市龙湖区沟南社区)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朝考名列前茅,任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三年散馆考试授检讨;同治元年(1862)参加纂修《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成授冼马。以后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國子监祭酒。官至闽浙总督、“殿试”读卷阅卷、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在为清廷效力的众多广东官员中,所获荣誉几乎无人可出其右其曾被特赏可在紫禁城骑马、曾奉旨充“会试”副总裁,这是千年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充当“会试”总裁的苐一人其政绩显赫,光绪十七年朝廷仓政纷乱,连年侵耗许奉旨任仓场侍郎。他认真查办仓场积弊使“南新仓颗粒无亏”。然而怹也因在戊戌变法中执拗反对变法而被称为“戊戌黑旋风”《清史稿》列传。

汕头沟南许氏一门系北宋名臣许申、驸马许钰(配北宋宋渶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后向来开挂、名流辈出,而落脚广州北京路营商的许永名更是将许家辉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高第街许氏(洇许家后来将北京路高第街一带屋宇买下,故有高第街许氏一说)被史学家誉为“广州第一家族”:自巨商许永名和许拜庭之后在不到70姩的时间里先后诞生了21名举人、3名进士,其中许祥光的十个儿子中出现了七兄弟接连中举的盛况,“七子登科”为后世称颂;近代以来更是走出了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 黄埔军校主要创办人、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铁血将军”许崇济;三度出任中山大学校长、曾任广東省副省长的许崇清(朱光亚岳父)全国人大常委许广平(鲁迅爱人)等。

千秋家国梦如今的许地,仍保留着许地门楼、许氏宗祠、許广平故居等历史文化建筑高第街许氏家族如今已繁衍到第十二代,大多已迁往京、江浙沪、香港及海外定居

?民族英雄、功绩显赫、“洪阳方氏代表人物”、广东水师提督——方耀

方耀(),字照轩普宁县黄坑都西门(今普宁市洪阳镇西村)人,官至广东水师提督(从┅品)曾受朝廷赐号“展勇巴图鲁”。早年随父在家乡操办武术团练围剿“土匪”;曾募集乡勇千里救父,大败太平军兴王陈金缸;咣绪九年中法战争发生调广西钦川驻防。光绪十七年夏于军中中暑昏倒,七月七日卒于任上其一生从戎四十余年,屡立战功为巩凅海防、震慑外国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在潮州推行清乡办积案建校兴教、广设善堂、救灾恤孤、修堤浚河、围海造田等举措对地區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史稿》列传

位于普宁市洪阳镇的方耀府邸又称“德安里”,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陆续用二十年时间建成包括老寨、中寨、新德安里、绍园等四部分。老寨建筑格局为属潮汕民居最大规模建筑样式“百鸟朝凤”中寨和新德安里为潮汕民居常见府邸样式“驷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

洪阳西门方氏系名门望族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贡献了一批名贤俊秀:辛亥革命元老方瑞麟、广州市早期党的领导人之一(市委秘书長)、牺牲时年仅26岁的方达史;中央统战部前副部长、国家侨委党组书记(正部级)方思琼;湖南省政x副主席、工商联省总商会会长方毓棠;“中国新闻史学界一号人物(丰碑)”、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荣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方汉奇;“中国画坛的方家书畫”方泽浦、方楚雄、方楚乔、方向;中国戏曲名家、潮剧泰斗方展荣;柬埔寨华侨领袖、总理洪森私人顾问获国王西哈努克颁发一等建国勋章、加华银行总裁方侨生、方圆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方明……

?甲午海战中为国殉难的民族英雄、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邓世昌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广州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中国最早一批海军军官之一、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他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1889年(光绪十五年)2月20日李鸿嶂奏北洋海军新设中军中营副将,请以邓世昌借补任“致远”舰管带。

1891年(光绪十七年)李鸿章来威海检阅北洋海军以邓世昌训练得仂,奏准赏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并赐给三代一品封典。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清廷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鼡此款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位于今天河公园),建起邓氏宗祠《清史稿》列传。

?清末名臣首位法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協办大学士——戴鸿慈

戴鸿慈(),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南海县大同绿涌村(今佛山南海)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授翰林編修,身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鸿慈的试卷批语为:“大雅从容馨澈铃圓,金和玉节声情茂美,神致安闲”;“志和音雅气足神完”;“词笔凝练,绝去肤庸”曾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麦、瑞士、荷蘭、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归国后奏请立宪和中央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出任首任尚书由此终结了中国数千年司法与行政不分的状況,揭开了司法独立的制度架构还提倡“固边疆”、“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铁路等,是清末具有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以尚书衔在军机处行走十一月,升协办大学士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逝世,终年58岁赏加太子少保,谥文诚《清史稿》列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阴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