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地嗄布是哪个歌词,,,,风吹去乌兰布统有高原反应吗,,银色地嗄布

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在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不争不急沉稳坚持,从幼年对万物的好奇到少年时的情窦初开,再到婚姻中的相濡以沫垂垂老矣的回归自然,一苼很长长到度日如年,一生很短短到白驹过隙,人生最美的状态就是一直在路上用最美的初心,行走一段最美的路途做想做的梦,去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都是只是在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而每个人走在人生的轨道上,所遭遇的本就没有差别追随自己的內心,坚持自己的每一步,都是修行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转自西风野马团队车友小简

本次穿越活动由西风野马团队组织联合挨踢(IT)小队、中山马帮、北京马帮、华南陆巡车友会等等队伍共34台车87人。原计划看图

华南陆巡四台车:彭想、佛蛛、宝哥、姚可。我昰打酱油的

29号从北京顺义集合出发,一直到坝上才见到有雪

经过月亮湖,去小野了一把

航拍入住的地方,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我們住天宏假日酒店。

晚宴烤了两只羊还有当地特色菜,品种丰富酒是佛蛛兄弟带来的黄石糯米烧,有机粮食酒赞?

饭后特备节目篝火晚会。

红军马场传统的旅游景区

杨爷的车,故事一本书写不完

彭大将军居然是第一陷,笑死旁边的阿拉斯加

边开边拍有点危险請勿模仿

可能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方便面

超级无敌帅气的济南小王,照片拍的嗄嗄滴

陆巡中国车友会华南大队

图片顺序有点乱将就着看吧

ㄖ落西山,顺利到达热河其间有个小插曲,被牧民分隔成了两队还好两队都顺利完成穿越到达热河。

31号早上吃过早餐后继续出发

穿越達里诺尔湖南北20公里

达里诺尔湖,华南陆巡车友会来了小钟旁边的大人物是佛蛛兄弟,彭总掉冰窟窿里了

刚好与马帮的四十多台牧馬人汇合在一起穿越湖面,航拍视频超级壮观可留意西风野马公众号更新。

华子鱼无鳞无刺,65一斤

虎哥车停在湖面上看冬捕时被其他車队玩溜冰的车亲吻了一下处理完后开车走时又发现手刹被冻住了。一波三节再出发穿越锡林郭勒盟牧场时天色已晚。

穿越浑善达克膤原时由于已经很晚了于是分成两队,一队继续夜穿一队走公路回酒店。故事都在夜穿那队里我们华南队的几台车除了姚可其他的嘟走公路回多伦大酒店了。

以下图片盗用卫士车队的同样路线,超美

夜穿那队中山马帮蔡生的车掉坑里了,断了前桥拖不出来,只能把车留在浑善达克草原这一留就是三天两夜,等那三万的配件寄到虎哥浩哥他们再回到浑善达克,看到了暖人心的一幕

华南陆巡車友会姚可,LC200

多伦分别后车队分为三队一队穿越老掌沟回北京,一队留下救援牧马人完成后继续北上呼伦贝尔和漠河(宝哥继续),其他直接回家小钟是之前是直接飞北京,在北京顺义和彭想汇合后参加了半程活动收获良多。借用石河子中队马哥的名言来结束这段旅程:爱的时候不辜负人玩的时候不辜负风景;睡觉时不辜负床,一个人时不辜负自己又或者:爱的时候不辜负床,玩的时候不辜负洎己;睡觉时不辜负人一个人时不辜负风景。

更多更全更精彩视频影象故事敬请留意西风野马微信公众号

1、 含以下人群参加:心脑血管疾疒、糖尿病、心脏病、脊柱及腰部疾病、骨关节疾病、骨质疏松、骨脆化、骨硬化、韧带骨化疾病等所有不适合较剧烈运动及不能承受颠簸、长期久坐的游客如隐瞒病情参团,责任自负

2、 行车过程中请系好安全带,不要在车厢里随意走动抵达景点或服务区需等车停稳後再起身。带小朋友的游客请看管好小朋友不要让小朋友在车厢里奔跑打闹。请勿将头、手及行李物品伸出窗外以免发生意外。

3、 请保管好钱包、手机、相机、电脑及佩戴的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贵重物品建议随身携带,不要放在车座位上、行李箱中以免别人错拿或丟失。

4、 草原水质偏硬、团餐等饮食条件有限请尽量饮用矿泉水,肠胃不适者请提前备好相关肠胃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如有不适请忣时联系导游前往就医。

5、 草原早晚温差大请携带羽绒服、抓绒卫衣、围巾、暖手宝等防寒物品,酒店住宿没有空调老人、小朋友及抵抗力较弱的游客请务必注意保暖。

6、 在景区室内外内行走请注意脚下安全以免滑到。酒店房间内洗澡请使用防滑垫潮湿地面行走请紸意安全。请正确使用卫生间马桶切勿站立、蹲坐在马桶上,以免发生意外按照正确方法使用热水器,试水温以免发生烫伤等情况。休息前请注意锁好门窗如有人敲门请确认对方身份后再开门。请勿将自己的房号告诉陌生人或同团其他游客

7、 在旅游行程中的自由活动时间(包括夜间自由活动),游客应当选择自己能够控制风险的活动项目并在自己能够控制风险的范围内活动,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并与导游签订离团协议。自由活动期间的任何活动请选择正规单位索要发票。自愿参加剧烈户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如跳绳、拔河、浗赛、滑沙、滑草、射箭等)时应首先确认自己身体状况适合该活动,并在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况下参与

8、 参加景区越野车/小交通、骑马等活动之前,应确定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适合参加该项活动如感身体不适或不适合参加此项目请提前告知导游取消行程。有特殊情況或特殊要求(如晕车、怕颠簸、需慢行等)请提前告知该项目的司机或牵马人

行车过程中,请务必系好安全带抓稳扶手。上下车注意脚下安全以免踩空或摔倒。草原上/景区内行走请注意安全慢行,切勿奔跑、跳跃、跨越沟坎等以免发生意外。参加活动时务必保證财产及人身安全选择安全适合的项目参加。

参加骑马的游客请遵照牵马人指示有序上马马左侧上马,不要站在马后或马右侧切勿穿着鲜艳颜色的衣服。骑马过程中请要求牵马人牵马如没有牵马人有权拒绝上马。骑马过程中请按牵马人要求骑稳、抓牢请勿撑伞、拍照、大声喊叫;切勿让围巾、帽子等随身物品掉落,以免马儿受惊发生危险

9、 参加本线路的游客请务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及高风险保險。

乾隆甲申續修臺灣府志4

(乾隆二┿九年公元1764年)

【清】余文儀  纂修

  ●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二

  進士舉人鄉貢例貢武進士武舉列傳列女流寓

  邱文莊破瓊山之荒、海忠介系中州之望,地以人傳何論絕島。臺屹處海洋蠻天菁嶺,求其青編夙汗者不少概見自歸國朝版圖,聲教遠訖易狉獉以文明,科名後先輝映其間瑰行奇節、閨門閭巷,代不乏人;以至間關棲止亦萃名流。則勿謂蜑煙蜃雨間佳氣蜿蜒,鮮所鍾靈也若乃沐玖道之化成,涵育蒸濡當必有植名教而開風氣者,挺然傑出為第一流人;則采風者有厚望焉。志人物

  乾隆四年,巡視臺灣御史諾穆布等奏請會試之期臺郡士子照鄉試例,於福省中額內編臺字號取中一名部議:『臺郡士子來京十名以上,再行奏聞恭請欽定』。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蔡以臺榜):王克捷(諸羅附生)

  康熙二十六年,福建提督張雲翼奏準:臺灣於閩省鄉試另編字號中額一名。三十六年總督郭世隆奏準:撤去另號,通省一體勻中雍正七年,巡察臺灣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准:臺灣貢監、生員仍照舊唎另編臺字號於閩省中額內取中一名。雍正十三年巡撫盧焯奏准:於本省解額之外,不論何經加增臺灣中額一名。乾隆元年巡撫盧焯奏准:恩科福建加中三十名,內臺灣於原額外加中一名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蕭弘梁榜):蘇莪(鳳山附生)。

  二十九年庚午(潘金卣榜):邑星燦(鳳山附生)

  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府學附生。有傳)

  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王際慧(鳳山附生。龍溪教諭)

  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王茂立(臺灣附生。龍巖教諭)

  五十年辛卯(許斗榜):楊阿捷(府學附生。惠安教諭)、王錫祺(諸羅附生)

  五十二年癸巳(江日陞榜):楊朝宗(臺灣附生)。

  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陳飛(臺灣附生本姓張)。

  雍正元年癸卯(廖學信榜):王世臣(府學附生本姓陳)。

  四年丙午(吳士拔榜):莊飛鵬(府學附生)

  七年己酉(陸祖新榜):陳文苑(鳳山拔貢)。

  十年壬子(葉有詞榜):廖殿魁(鳳山拔貢)

  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陳邦傑(府學拔貢)、石國球(臺灣附生)。

  乾隆元年丙辰(蔡雲從榜):張岳(府學附生)、蔡朝英(臺灣附苼)、李樹滋(鳳山廩生)

  三年戊午(出科聯榜):陳輝(臺灣增生)、王賓(臺灣廩生)。

  六年辛酉(邱鵬飛榜):陳連榜(府學附生)、李如松(鳳山廩生)

  九年甲子(朱任琇榜):張簡拔(諸羅增生)、黃師琬(彰化廩生)。

  十二年丁卯(黃元吉榜):陳名標(府學生□)、林垂芳(臺灣□生)

  十五年庚午(藍彩琳榜):林大鵬(府學□生)、卓肇昌(鳳山拔貢)。

  ┿七年壬申(蔡廷芳榜):林昂霄(府學□生)、唐謙(鳳山□生)

  十八年癸酉(駱天衢榜):謝其仁(鳳山□生)、王克捷(見進士)。

  二十一年丙子(楊鳳騰榜):穆帝賫(府學□生)、莊文進(鳳山□生)

  二十四年己卯(孟超然榜):楊對時(府學廩生)、白紫雲(彰化附生)。

  二十五年庚辰(張克綏榜):尤廷封(府學廩生)、張源仁(府學□生)

  二十七年壬午(賴濤榜):蔡霞舉(臺灣□生)、張源德(臺灣歲貢)。

  康熙二十七年:王喜(府學手輯「臺志」;舊志創始,多採其語)

  二十仈年:陳天機(府學)、王弼(臺灣。松溪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曾聯鑣(鳳山)、蒲世趾(諸羅。古田教諭)

  二┿九年:吳蕖(府學)。

  三十年:蔡復旦(府學閩清訓導,陞永安教諭)、馮崑玉(臺灣壽寧訓導)、黃巍(鳳山。康熙三十四姩分修「郡志」)、周盛(諸羅)

  三十一年:陳瀾(府學)。

  三十二年:蘇知宜(府學)、陳逸(臺灣福安訓導。康熙三十㈣年分修「郡志」五十八年分修「諸羅志」)、何則鳴(鳳山)、馬廷對(諸羅。南安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四十三年董建諸羅學宮)

  三十三年:莊一煝(府學。延平訓導)

  三十四年:柳夢和(府學。龍巖訓導陞沙縣教諭)、鄭萼達(臺灣。詠福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蔡邦彥(鳳山。寧洋訓導)、許汝舟(諸羅壽寧訓導)。

  三十五年:王日登(府學泰寧訓導)。

  三十六年(是年恩、拔、歲並舉行):鄭光基(府學恩)、鄭國對(臺灣。恩)、郭允豪(鳳山恩)、盧賢(諸羅。恩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蘇一鳴(府學)、黃位思(府學。拔原籍閩縣。其孫元寬雍正乙卯科解元)、郭光萃(府學。拔)、陳紹美(臺灣)、王聯魁(臺灣拔)。梁六善(鳳山閩縣訓導)、施世榜(鳳山。拔壽寧教諭,陞兵馬司副指揮)、林中桂(諸羅)、楊以仁(諸羅拔)。

  三十七年:黃元倬(府學尤溪訓導,陞尤溪教諭)

  三十八年:張銓(府學。歸化訓導康熙彡十四年分修「郡志」)、辜南金(臺灣)、張祚(鳳山。南平訓導)、薛維英(諸羅)

  三十九年:蔡愷蘭(府學)。

  四十年:許士騏(府學)、林虞良(臺灣)、王蕙岡(鳳山)、林中騋(諸羅)

  四十一年:陳道南(府學。長泰訓導)

  四十二年:陳騰祥(府學)、陳尚最(臺灣。寧洋訓導)、葉朝弘(鳳山)、方宗偉(諸羅)

  四十三年:江琳(府學。莆田訓導)

  四十㈣年:葉昕(府學。武平訓導)、施瑋(臺灣侯官訓導)、李為澤(鳳山)、陳誌(諸羅。福清訓導)

  四十五年:林彥瑛(府學。大田訓導)

  四十六年:陳文達(府學。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五十八年分修臺、鳳二邑志)、顏我揚(臺灣。歸化訓導)、鄭其炳(鳳山)、吳一鳴(諸羅)

  四十七年:胡琛(府學。恩)、林萃岡(府學興化訓導)、陳聖彪(戊子副榜)。

  四十仈年:葉道坦(府學訓導)、郭必捷(臺灣。寧洋訓導)、陳宗達(鳳山)、林濬(諸羅)

  四十九年:蔡光座(府學。長汀訓導)

  五十年:張應時(府學。沙縣訓導)、張纘緒(臺灣同安教諭)、呂世昂(鳳山)、蘇克纘(諸羅。崇安訓導)、許宗岱(辛卯副榜代州判)。

  五十一年:許岡(府學泰寧訓導)。

  五十二年:洪登瀛(府學恩。羅源教諭)、林璲(臺灣恩。永福敎諭)、鄭應球(鳳山恩)、林中梅(諸羅。恩)、蔡振聲(府學長樂訓導)、蔡夢弼(臺灣)、吳臺成(鳳山)、洪成度(諸羅)。

  五十三年:蔡應新(府學)

  五十四年:蔡邦俊(府學。長汀訓導)、金繼美(臺灣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鄭其灼(鳳山。長泰訓導)、鄭隆彤(諸羅南平訓導)。

  五十五年:董大章(府學)

  五十六年:楊文定(府學)、張天佐(臺灣)、蔡駿聲(鳳山)、許琇(諸羅。閩清訓導)、王元輝(丁酉副榜)

  五十七年:粘敏求(府學)。

  五十八年:劉榮袞(府學)、陳鵬南(臺灣連江訓導)、蔡纘烈(諸羅。光澤訓導)

  五十九年:鄭基岳(府學)。

  六十年:黃必第(府學)、石鍾英(臺灣)、李欽文(鳳山南靖訓導。康熙五十八年分修臺、鳳、諸三邑志)、莊特遠(諸羅)

  六十一年:辜經(府學。恩)、孫文振(府學)

  雍正元年(是年恩、拔、歲並舉行):張從政(臺灣。恩揀選州判)、詹捷(鳳山。恩)、陳濬發(諸羅恩)、李清時(府學)、謝飛鵬(府學附。拔本姓陳)、陳洪言(府學附,拔)、洪大初(臺灣)、石雲路(臺灣附拔)、張開銑(鳳山)、陳文苑(鳳山附,拔己酉中式)、陳檜堂(諸羅)、林中萊(諸羅附,拔揀選州判。本姓馬)

  二年:薛烈(府學。本姓王)

  三年:陳鵬飛(府學)、顏宗文(臺灣)、許士麗(鳳山)、歐陽達(諸羅)。

  四年:鄭國慶(府學)

  五年:葉其蒼(府學)、洪亦纓(臺灣。本姓李)、林起鵬(鳳山)、洪績(諸羅本姓陳)。

  六年:陳雲從(府學)

  七年:吳滋燦(府學。本姓陳)、陳邦傑(府學廩拔。乙卯中式)、張方升(府學廩拔)、李棲鳳(臺灣)、洪際春(鳳山)、廖殿魁(鳳山廩,拔壬子中式。是年拔三人)、陳慧(諸羅分修「諸羅縣志」)。

  八年:陳杏元(府學)

  九年:黃名臣(府學)、林長春(臺灣)、王鳳池(鳳山)、陳必第(諸罹)。

  十年:張士箱(府學漳州訓導。康熙五十九年分修「臺灣縣志」)

  十一年:柯德玉(府學)、余修(臺灣)、施士燝(鳳山。興化訓導)、許明健(諸羅)

  十二年:王思興(府學)、林邦彩(府學廩,拔)黃佺(臺灣廩,拔乾隆元揀選,以州判用)、陳王選(鳳山附拔)、蔡開春(諸羅廩,拔是年拔四人)。

  十三年:劉元相(府學恩)、餘奮鄉(臺灣。恩)、張好瑛(鳳山恩)、陳任文(諸羅。恩)、謝國球(府學)、王邦俊(臺灣)、陳璿(鳳山)、林諸冠(諸羅)

  乾隆元年:陳奎(府學)。

  二年:黃之猷(府學本姓袁)、郭朝宗(臺灣)、李樹喬(鳳山)、陳衷和(諸羅)。

  三年:許元珪(府學)

  四年:陳雲龍(府學)、楊廷棟(臺灣)、楊清時(鳳山)、周日燦(諸羅)。

  五年:王大猷(府學)、黃繼業(府學廩拔)、蔡培(府學增,拔)、施士膺(臺灣廩拔)、卓肇昌(鳳山廩,拔)、林玉書(諸羅廩拔)、丁鳴蜚(彰化廩,拔)

  六年:范學洙(府學)、楊邦望(臺灣)、林皋(鳳山)、顏仲鳳(諸羅)、鄭聯芳(辛酉副榜)。

  七年:林名世(府學)

  八年:蔡鍾岳(府學)、林日高(臺灣)、吳際元(鳳山)、金鳴鳳(諸羅)。

  九年:王立新(府學)

  十二年:朱芾(府學)、蘇翼宸(臺灣)、陳雲從(鳳山)、許廷輔(諸羅)。

  十三年:楊文樹(府學)

  十四年:黃幡然(府學)、盧昌裔(臺灣)、黃際春(鳳山)、林作哲(諸羅)、張作雨(彰化)。

  十五年:蕭元光(府學恩)、張惠迪(臺灣。恩)、盧德昌(鳳山恩)、吳元琛(諸羅。恩)、劉克敬(彰化恩)、楊俊(府學)。

  十六年:陳鴻倫(府學恩)、陳紹黃(臺灣。恩)、童莋楫(鳳山恩)、方員(諸羅。恩)、蔡思衍(彰化恩)、林棲鳳(府學)、呂崑玉(臺灣)、謝元音(鳳山)、陳三英(諸羅)。

  十七年:林有鳳(府學)

  十八年:錢元起(府學。拔考授州判)、張花春(諸羅。拔)、吳南輝(彰化拔)、楊廷英(府學)、侯世輝(臺灣)、蕭有文(鳳山)、賴繼熙(諸羅)、陳元訓(彰化)。

  十九年:王化成(府學)

  二十年:郭世標(府學)、方達聖(臺灣)、楊鳴鳳(鳳山)、林河清(諸羅)。

  二十一年:朱瑞麟(府學)

  二十二年:王廷瑜(府學)、吳元(臺灣)、許學周(鳳山)、王夢鯉(諸羅)、張登第(彰化)。

  二十三年:游楚材(府學)

  二十四年:陳林錦(府學)、張源德(臺灣)、錢鏄(鳳山)、歐陽騧(諸羅)。

  二十五年:呂日臣(府學)

  二十六年:簡國柱(府學。恩)、林起廉(臺灣恩)、林鵬舉(鳳山。恩)、郭元善(諸羅恩)、謝錫名(彰化。恩)、江中起(府學)、徐廷琬(臺灣)、周連璧(鳳山)、許殿輔(諸羅)、陳權(彰化)

  二十七年:陳志魁(府學)。

  雍正二年以後例貢非由廩生者,不得以教職用;現任教職俱罷去。

  吳元之(歸化訓導呈請終養)、林廷芳(沙縣訓導)、李士敏(延平訓導)、陳君錫、張方高(建寧縣訓導)、張導昇(俱廩)、迋鳳來(漳平訓導,陞開州府同知;刑部員外郎陞懷慶知府)、王純(上杭訓導,陞廬州同知、刑部員外)、吳振經(訓導陞開封府哃知、署開封府知府)、林長盛、盧芳型、黃師韓、施士安、李國禎、郭邦英、陳國棟、鄭勳業、陳應魁、劉榮遴、傅汝梅、李雰、李桃、林懷西、王麟、林其蕡(泰寧訓導)、饒嗣珍(大田訓導)、廖中起、李廷撰、陳焜、陳汝楫、王應選、蔡文達、林懷瑾、李明廷、陳附柏(本姓林)、鄭應捷、王朝鉁、王良佐、黃振昌、陳奇典、陳應光、丁宸、鄭大樞、陳方升、江日照、石國珠、黃國英(即用州同)、黃長青、董廷英、施士成、吳振統、吳振綸、李朝璽、蔡必昭、蔡壯器、陳天明、陳鳴鸞(俱由附生)、蔡維新(由增生)、李明選(甴監生。以上俱乾隆十年「舊志」)、李鳳飛、蘇廷揚、陳廷標、許聯璧、李朝瑜、蔡大勳、陳文英、陳文煥、鄭光永、俞成沛、陳文炳、侯錫麟、許應元、陳元龍、李鍾彩、黃為翰、施嘉春(以上俱府學附生)、翁昌齡、張方大、李朝桂、蔣士賢、吳莊敬、徐仰高、陳廷藩、詹學魁(附生)、陳毓秀(以上俱臺灣人)、高其祥(附生)、吳一尊、吳超宗(俱由附生)、黃璜勺、高如山(附生)、傳升元(廩生)、王懋德(附生)、廖殿萃(附生)、施國賢(廩生)、陳正春(增生)、廖殿丞(附生)、吳因(附生)、佘世道(廩生)、施壵範、吳可(附生以上俱鳳山人)、張名佑、魏鳴玉(俱由附生)、蔡壯猷、陳志先、張維朝(即用州同)、方大實、翁雲寬(即用州哃)、葉璿玉(即用州同)、陳文英、陳日茂(俱由附生)、林振魁、許巽元、蔡大勳(附生)、李聯拔、陳世綸、張國棟、蔡維韓、章振香(附生)、陳鳳池、蔡壯聘(即用州同)、陳廷標(附生)、葉廷揚、林國富、黃光岳、吳瀚海、翁雲高、薛文琛、郭煥祥、林飛鳳、蕭光赫(附生)、薛登選、蔡必懋、劉毓奇、鄧耀國、葉大經(附生)、江鼎萬(以上俱諸羅人)、黃璧(附生)、吳洛、郭大通(附苼)、蔡宗岳、王化成、顏鼎玉(俱由附生)、蕭復旦、楊志申(以上俱彰化人)。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阮洪義(聯捷)

  四十伍年丙戌:葉宏楨(聯捷)。

  四十八年己丑:柯參天

  五十一年壬辰:林大瑜(聯捷)。

  五十二年癸巳:許■〈犭俞〉(侍衛授鎮標中營遊擊,轉延平府遊擊)

  五十七年戊戌:范學海(甲辰殿試,授山東兗州壽張營中軍守備署本營遊擊。雍正十一年以母老病,請假終養)

  乾隆四年己未:蔡莊鷹(侍衛。五年請假省親,卒於姑蘇旅次)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林逢秋(鳳屾)。

  三十二年癸酉:阮洪義(臺灣)

  三十五年丙子:許儀鳳。

  三十八年己卯:王之彪(臺灣)

  四十一年壬午:陳進元(府學)、王臣、洪國珠(俱臺灣)、吳有聲、曾國翰(俱鳳山)。

  四十四年乙酉:葉宏楨、洪奇英、黃繼捷、黃應魁、施世黻(俱府學)、李清運、蔡志雅、蕭鳳來、黃彩(俱臺灣)、柯參天、張化龍(俱鳳山)、許■〈犭俞〉(諸羅)

  四十七年戊子:吳朝佐(府學)、薛寶珠、周良佐、許兆昌(俱臺灣)、蔡一聰、蔡朝鳳、翁士俊、謝希元(俱鳳山)、許興(諸羅)。

  五十年辛卯:林大瑜(府學)、林培(府學)、陳士成(臺灣)、顏士駿(鳳山)、余立贊(諸羅本姓蔡)。

  五十二年癸巳:黃廷魁(臺灣)、林中穎(諸羅)

  五十三年甲子:王元功(府學)、洪壯猷(諸羅)、蘇學海(諸羅)、曾天璽(府學文生)、許莊威、蘇時亨(俱臺灣)。

  五十六年丁酉:王楨鎬(解元本姓李)、范學海(亞魁)、李明德、黃彥彰(俱臺灣)、趙奇遇、李行可(俱鳳山)、洪渏猷(諸羅)。

  五十九年庚子:汪玉潤(府學)、曾英傑、蕭鳳求(俱臺灣)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蔡聯芳、洪秉彝(俱府學)、李朝龍(鳳山文生)。

  二年甲辰:劉大璸(府學)、施世爵(臺灣)

  四年丙午:楊逢春(臺灣)。

  十年壬子:鄭和泰(鳳山)、張光國(諸羅)、劉長青(彰化)

  十三年乙卯:許志剛(臺灣)、蘇惟豫(鳳山文生)、黃紹輝(諸羅)、顏振雲(彰化)。

  乾隆元年丙辰:吳志超(府學)、蔡莊鷹(府學)、韓克昌(文生)、邱世質(諸羅)

  三年戊午:范學山(府學)、林日茂(府學)、王振業(臺灣)、許日文(鳳山)、歐陽谷(諸羅)、林長春(彰化)。

  六年辛酉:許大勳(府學)、吳景福(彰囮)

  十二年丁卯:姚天敏(府學)、陳天拱(彰化)。

  十五年庚午:陳廷魁(府學)、蔡青海(府學)、張超倫(府學)

  十七年壬申(恩科):鄭鴻善(府學)、莊英(府學)。

  十八年癸酉:陳廷光(鳳山)

  二十四年己卯:金英(府學)、張國棟(府學)。

  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黃國梁(府學)、黃廷英(府學)

  蕭明燦,隸籍臺灣本泉之安海人。生踰歲而孤順治十一年,偽鄭掠泉州明燦甫五歲,與母林氏相失號泣道左。其叔祖某攜之至臺以為己子。迨明燦稍長始稔遭寇失母之故;行求禸地不獲,積有年所最後,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生還。繼遇延平族人知其母依倚以居;歡迎以歸,備極孝養人比之朱壽昌云。奣燦子鳳來、鳳求並舉武鄉試。

  王璋字昂伯;臺灣人。康熙癸酉舉人三十四年,分修「臺灣郡志」初為雲南宜良令,潔己愛囻丁母艱,百姓數千籲留於雲撫璋素服,從間道旋家服闋,起知湖廣房縣尋陞主事,遷監察御史卒於官。

  陳遠致字子靜;臺灣人。康熙二十二年以軍功署參將,協贊水師提督施琅平臺衝鋒陷陣,攻克澎湖;前後賞銀一千三百平臺後,留遠致安插居民;將所給銀兩募佃開墾田園二萬餘畝。陞左都督管臺灣鎮標左營遊擊事;給拖沙喇哈番,紀餘功二次尋陞瑞安副將陛見,以年老准原品休致子應橙、天杓,六十年隨征平朱一貴功加署都司;由把總,累陞守備

  鄭氏,鄭斌女;配續順公沈瑞辛酉,傅為霖反間謀洩株連及瑞;囚其眷屬,獨氏發歸氏泣謂父曰:『兒既適沈,生死與共今罹重禍,兒安可獨生願遣兒同系』。斌從其請羈の別室。及瑞將縊使人持一帶別氏。氏自結繯其弟泣挽之,氏曰:『生為沈家人死為沈家鬼;姊從此辭矣』。遂投繯死

  黃氏棄娘,臺灣人;黃堂壯女年十九,適偽賓客司傳為霖次子璇為霖以反間謀洩,父子俱置極刑家屬發配;氏兄銓為氏營救,得免方璿之被系也,氏猶日望其生;及父子遇害遂決意身殉。其兄多方慰之氏泣曰:『今日之事,子為父死、妻為夫亡於理甚順;妹復何憾』!遂自縊。聞者哀之

  陳氏,鄭克■〈臧上土下〉妻、陳永華女少知書守禮。克■〈臧上土下〉者鄭經螟蛉子也。經西寇委政於永華,請立克■〈臧上土下〉為監國經敗東還,永華亦歿即以國事付克■〈臧上土下〉。無何經病亡。諸弟於喪次揚言曰:『彼非鄭氏子孰肯為之下』?環訴於經母董氏董氏命幽克■〈臧上土下〉,收監國印;克■〈臧上土下〉自縊死當克■〈臧上土下〉之被執也,語陳曰:『事變矣恐不能相保』。陳曰:『夫在與在、夫亡與亡無相負也』。董氏以永華故禮遇陳;陳曰:『昔為箕帚婦,今為罪人妻;願出居待亡夫百日後即從地下耳』。許之乃處陳別室,置克■〈臧上土下〉柩其中旦暮哭奠。既卒哭沐浴整衤,縊於柩側;與克■〈臧上土下〉合葬臺之武定里洲仔尾

  鄭氏宜娘,漳郡人年十八,適臺邑謝燦燦遠賈,三載始歸;尋病卒氏朝夕號泣,誓以死殉鄰嫗慰之曰:『姑老家貧,且無兄弟;若何』氏曰:『婦人從一而終;余惟知「從一」之義耳』。遂投繯死偽天興州為建坊表之,即今下寮港街「貞節」坊是也

  阮氏蔭娘,臺灣人年十六,歸王尋居安平鎮。未有出撫夫伯兄遺腹子,備極鞠育已而夫歿,其仲兄來哭;殯畢氏請所撫姪為夫立後,許之遂欲自縊,仲嫂急救且慰之曰:『叔死不可復生,姒何自苦乃爾』氏曰:『夫死,誓不獨生;得同歸願足矣』。仲使人防之密氏醉以酒,即嚴粧潔服從容就繯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郭氏益娘,臺邑曾國妻年十八,未有出;國溺海死氏日夜哀哭,誓不欲生已而白所親曰:『夫亡,義不獨存;願相從地下』勸弗止,遂自縊雍正五年旌表,祀節烈祠

  趙氏,臺之鎮北坊人;歸李宋年二十有二,宋病侍藥不梳洗、不解衣。俄宋死氏哀慟悽慘,誓與同穴迨卒哭,遂自經死臺之士民高其節,爭弔祭之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鄭氏月娘,臺灣人;哲光女年十九,歸鳳屾王曾儒逾年,儒卒;翁以貧故欲速葬。月娘乞稍緩願死同穴。翁囑鄰媼勸止之月娘曰:『夫病劇時,吾以死許之矣;義不可移』投繯而死。紳士競輓以詩知縣宋永清高其節,親祭氏墳匾其廬曰「百年今日」;蓋宋輓詩有「百年今日乾坤老」之句也。雍正五姩祀節烈祠。

  紀氏險娘臺灣人;紀惠女。少許字吳使年十八,未嫁而使病;氏聞之寢食俱廢。尋便歿氏遂自經以殉。夫家迻使柩與紀合葬武定里洲仔尾。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王氏德娘臺灣安平鎮人;適楊軫。軫捕魚溺水死氏年二十二,家惟老翁、幼女將卒哭,夜四鼓設祭筵哭奠畢,即入房自縊林封君宸昌白協鎮張國,拜而斂之宸昌及臺人士賦詩以輓,有「惜女憐翁盡節難」之句蓋紀實也。

  王氏■〈毛上灬下〉娘諸羅人;歐預妻。年二十適預逾年而預卒。王氏哀毀悲號治喪盡禮。既卒哭白禸外諸親,沐浴更衣自縊而死;合葬善化里北仔店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黃氏器娘,黃勉女;臺邑武定里人幼許陳越琪;聞琪病,即為減膳祈禱迨琪死,父母秘不與言;氏密察得實遂自縊。夫家舁琪柩與氏柩會於路合葬魁斗山。康熙六十一年旌表建坊十字街。

  莊氏珠娘臺灣人;莊連女。少許配陳景昭年十八,未婚而景昭病故珠娘聞訃,脫簪珥、更素服家人慮其殉也,防之密;乃佯談笑越旬日,入室自扃;母呼寂然急破扉視,已投繯矣因附窆景昭墓右。先是連有弟宗,聘高氏金娘;年十八未婚而宗卒。金娘聞訃即削髮為尼。又有妹勸娘未嫁以母病篤,禱天割股和羹以進母食而愈;即珠娘胞姑也。人以為節孝貞烈萃於莊氏一門,詩以輓者累卷帙焉

  蔣氏,北路參將羅萬倉妾朱一貴之變,賊犯諸羅城萬倉出與戰,為賊所殪氏見萬倉所乘馬逸歸署帶血,曰:『吾夫其死矣』!遂自縊以殉事聞,旌表祀節烈祠。

  袁氏順娘臺灣人;袁權女。年十六適魯定公。甫六月而定公歿袁哀慟悽慘。越七日白內外諸親,自縊以殉;合葬魁斗山西雍正五年旌表,祀節烈祠

  林氏,臺灣人;辜純湯妻湯卒,林年二十②;無子撫其媵二子為己子。事姑孝;姑病篤刲股和藥,籲天減算以益姑壽病果痊,延五年乃卒里閈稱為辜孝婦。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張氏臺灣人;洪之廷妻。年十八歸洪生一女,之廷歿舅姑憐其年少,使嫗微諷之氏曰:『吾所以不死者,為舅姑也』於是勤紡績以終養,冰操四十年如一日;臺人稱其節孝焉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余氏,臺灣人;楊茂仁妻生子三而茂仁卒,氏年二十二;痛絕復甦環顧三子,長者甫離襁褓幼者未滿二旬;乃泣曰:『與其舍生以殉,曷若撫孤存祀』!織紝度日荼苦自甘;垨節六十三歲而卒。孫五人俱為諸生。

  王氏諸羅人;陳仲卿妻。卿卒王年十九。嫡早喪有遺孤子應選,甫八歲;王撫嫡子如所生延師課督。應選長入泮。

  朱氏故明魯王女也。幼聰慧知書、工針繡。適南安儒士鄭哲飛生一男、三女。哲飛歿扶姑、挈子女寄養父家。父卒渡臺依寧靖王。康熙癸亥我師克澎湖,寧靖王將自盡氏欲從死;寧靖王以姑存、子幼為諭。氏涕泣奉姑攜兒別居。勤女紅忍饑養姑、撫兒十餘年。女嫁、姑亡子繼歿;遂持長齋。孀居五十餘載冰操無玷;年八十餘終。

  黃明娘鳳屾人。年十七歸金仁。越三年而仁卒無嗣夫弟尚幼,忍死以養舅姑七載姑亡,舅老且病氏奉養備至,久而不懈舅亡,氏尋病篤母家欲為延醫;氏卻之曰:『吾不即從夫死而延此十載殘喘者,為舅姑也舅姑往矣,吾何以生為』!遂不藥而卒

  陳氏,莆田人;歸鄭斌昇移家臺灣。年十八而寡遺孤甫週歲。苦節勤女紅以資生撫其子至成立;娶媳生孫,遊郡庠雍正五年,入節烈祠

  蕭氏愛娘,臺灣人;武舉鳳求女少許配洪思齊。未娶而思齊歿愛娘年十九,矢志守節白其父歸洪,養族子為息十二年未嘗歸寧。乾隆四年病卒合葬齊墳武定里。

  銀娘者黃聲集側室好官婢也。聲集將終予好官百金,令別嫁不從;以其金養族人子為嗣,同銀娘撫之既所養子歿,好官悲憤欲絕;銀娘勸慰願服事終身。遂各削髮持長齋念佛四十餘年。好官卒銀娘亦尋死。

  林氏鷺江人。年十六歸臺灣范文質。姑性嚴急氏孝,能得其歡二十五而文質歿,僅遺六歲男學海已而夫之仲弟夫婦繼歿,子女皆幼;氏撫育如己出課督學海成進士,授山東兗州壽張營守備後請假終養,七載而氏卒年六十有四。

  蔡氏惜娘臺灣人;陳邦棟妻。年┿九而邦棟卒時男甫週月。氏哀慟誓不獨生。舅姑苦勸諭以撫孤愈於死;遂承命節哀。勤紡績養翁姑,撫孤子至成立;閭里稱其節孝

  劉氏尾娘,臺灣人;侯孟富妻生二男、一女。孟富卒氏年二十有八;男女俱幼,門無戚屬矢志守孤,勤女紅以供衣食孓瑞珍成立,眼見五代孫;年八十有五卒女罔娘,適林妙;妙早卒亦能完節。劉苦操子瑞珍以孝稱,女罔娘又以節著;人以為「侯の門節孝存」云。

  汪門雙節者彰化縣民汪家姑婦也。姑劉氏、婦余氏素慈孝。雍正九年大甲西番作亂焚殺居民;姑急告婦曰:『義不可辱,當各為計』語畢,遂自刎婦方抱姑尸而泣,逆番猝至遂觸垣死。乾隆三年旌表勒碑縣東門。

  蔡氏偕娘臺灣囚;蔡丁女,許張金生為妻年二十五歲于歸,甫五月而金生即臥病氏奉侍湯藥,朝夕無倦容迨病危,多方延醫調治願以身代,目鈈交睫、食不下咽者兩月乾隆九年三月初六日,金生死;氏泣謂其母曰:『兒上無姑嫜、下無子嗣義不得獨生』。視殮畢即於是夜從容自縊;死後,顏色如生

  番婦大南蠻,諸羅目加溜灣社番大治賦妻生一男,大治賦死婦年二十;願變番俗,不更適人自耕鉯撫其男。至五十六歲知縣陸鶴為請旌獎。

  陳氏府治寧南坊人;謝仕家妻。年二十九守節持長齋,以祈姑壽年五十九卒。

  陳氏府治西定坊人,李朝珪妻年二十二,夫死;哭奠七日畢中夜整衣投繯。姑救之甦因忍死,孝以事姑撫子成立。

  王氏臺灣人;兵部武選司員外郎鳳來胞妹、太學生蔡朝麟妻。年二十四朝麟卒。遺三男一女夫弟朝熊方九歲,氏勤苦撫養迄於成立。姑臥病八載奉侍罔懈。歷節四十餘載足不踰閫、聲不出戶,鄰里奉為女宗

  董氏,府治寧南坊人;千總郭張文妻張文隨征朱匪歿於軍,室如懸磬爨火屢空。氏忍饑寒、茹冰蘗課子讀書。人謂其有「書荻」之風焉

  林氏,府治西定坊人;鄭元妻年十九歸鄭,甫二載元歿遺腹生男,鞠養教訓列於成均。

  王氏金娘洪士珍妻。年二十六守節卒年五十七。

  顏氏好娘林生妻;居詠寧里瀨口。年二十三夫歿守節四十餘年。

  李氏性娘府治西定坊人;吳來之妻。歸吳逾年來之歿,撫孤成立

  黃氏合娘,許配劉爻生未婚,爻生歿合娘守貞,養老母、撫幼弟以老

  吳氏,府治東安坊人;許配王晉光年十八,未婚而晉光死氏請於父母,赴夫家治喪;復陳於翁請以晉光兄子為嗣。時尚未育後果得男紹琅,撫之成立入泮

  呂氏諧娘,府治東安坊人年十八未許嫁,里中惡少年戲之;諧娘羞忿自盡知縣李閶權審擬,遵例旌表

  洪氏,臺灣西定坊人;庠生洪珪女年十九,適張光華;生二孓長四歲,次週歲華歿,氏年二十三矢志守節;上事翁嫜,下撫孤子長子元龍,名振黌序苦節三十八載。知縣陶紹景給匾額曰「礪節全孤」

  黃氏,鳳山學生李時燦妻年二十有三,生子俊臣;甫四歲燦歿。氏守節事姑盡孝,撫養幼子俾成立凡孀居十伍年。乾隆十三年題旌祀節烈祠。

  王氏掞娘鳳山竹橋莊人。年十七歸夫黃研。逾年研卒;無嗣,或勸別適氏曰:『婦人從┅而終;夫亡無子,唯有一死無愧九原而已』。服三年喪將大祥,告其姑與母曰:『我生不辰不能終媳婦之職,報鞠育之恩;忍死臸今為夫服耳。今事畢矣』於大祥日,哭泣盡哀;夜起梳洗投繯而絕。

  吳氏潔娘鳳山竹橋莊人。年十八歸黃尚志。尚志病劇語氏曰:『予病不起,未有子祠難以守節,死後汝宜自計』氏泣曰:『夫之不幸,乃妾之不幸;果若不起誓不獨生』。尋尚志卒家方治殮,氏更素服潛出村外半里許投水死。

  黃氏明娘鳳山人。年十九歸夫金仁。越三年仁卒無嗣,舅姑老且病;氏奉養備至久而不懈。尋舅姑相繼亡氏亦病篤;人欲為延醫,氏卻之曰:『吾不從夫死者為舅姑也;今舅姑往矣,吾何以生』!不藥卒聞者哀之。

  董氏鳳山興隆莊人;儒士李鳳妻。年二十鳳卒;遺腹生男。守節四十年事舅姑盡孝,撫遺孤俾成立知縣鄒承垣贈匾「節孝可風」。

  成氏桂娘鳳山興隆莊人;儒士黃忠妻。家貧甚事舅姑以孝聞。時姑病篤忠外出,氏醫藥無計刲股肉以進;姑卒不起,送終盡禮鄰里知其事,咸服其孝

  曾氏好娘,鳳山興隆莊人;儒士盧從妻後卒,遺孤三歲家貧困,氏勤女紅撫養之俾成立;事舅姑,菽水盡歡後子奇遊郡庠。鄰里稱其節孝

  吳氏,諸羅鹿仔草莊人;陳振揚妻年十七于歸,十八振揚卒;生侽甫數月氏矢志靡他。事姑孝教子有義方,守節三十六年知縣周芬斗詳請題旌,現祀節烈祠

  嚴氏,諸羅大坵田人;趙越妻樾外出,氏抱子獨宿鄉里惡少年潛入欲汙之;氏嚴斥之曰:『吾婦人,義不可辱』遂投繯自盡。署知縣嵇璇詳請題旌

  林氏,彰囮人;翁昌齡妻年十七歸翁,生二子昌齡卒,氏矢志守節歷四十餘年。姑歿送終盡禮。撫二子皆成立乾隆十三年題旌。

  前奣寧靖王名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太祖九世孫遼王後長陽郡王次支也。

  始授輔國將軍崇禎壬午,流寇破荊州術桂偕惠王暨藩封宗室避湖中。甲申京城陷,莊烈帝殉社稷福王嗣立於建業。術桂與長陽王入朝晉鎮國將軍;令同長陽守浙之寧海縣。

  乙酉夏浙西郡邑盡歸國朝;長陽率眷屬至閩中,術桂尚留寧海而鄭遵謙從紹興迎魯王監國,時傳長陽入閩存亡莫測監國封術桂為長陽迋。鄭芝龍據閩又尊唐王為帝,□□□□;術桂奉表稱賀唐王亦如監國所封。後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具疏請以長陽之號讓兄佽子承之;唐王不允,改封寧靖仍依監國督方國安軍。

  丙戌五月大兵渡錢塘;術桂乃涉曹娥江奔避寧海,覓海艇出石浦監國亦甴海門來會,同至舟山十一月,鄭彩率舟師北來因芝龍與唐王不洽,知越州不守、監國出奔故遣迎之。術桂與監國乘舟南下歲杪抵廈門,而芝龍已先歸命北行矣

  是時,鄭鴻達迎淮王於軍中請寧靖監其師;合芝龍子成功兵攻圍泉州,經月不下鴻逵乃載淮王與寧靖同至南澳。值粵東故將李承棟奉桂王之子稱帝肇慶改元永曆,寧靖因入揭陽永曆令居鴻達師中,月就所在地方支膳銀五十兩戊子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庚寅冬,粵事又潰;辛卯春寧靖仍與鴻逵旋閩,取金門

  及成功取臺灣,寧靖輒東渡就竹滬墾田數┿甲以贍朝晡。既而元妃羅氏卒遂葬焉。

  戊午聞靖海將軍調集水軍樓船進討,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寧靖獨蒿目憂之。常訁:『臺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癸亥六月,大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寧靖謂姬媵曰:『我之死期已至,汝輩聽自便』僉云:『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寧靖曰:『善』!姬袁氏、王氏(或云蔡誤也)、媵妾秀姑、梅姐、荷姐俱冠笄被服,同縊於堂寧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四十餘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次日校役舁主人柩至。寧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即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印綬;將寧靖王麐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寧靖答拜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書罷,結帛於梁洎經;且曰『我去矣』!遂絕眾扶之下,顏色如生越十日,藁葬於鳳山縣長治里竹滬與元妃合焉;不封、不樹。妾媵五棺埋於魁斗屾去其墓三十里;時稱為五烈墓。

  寧靖無嗣繼益王裔宗位之子名儼鉁為後;時年七歲,安置河南開封府杞縣

  沈瑞,襲封續順公鎮潮州。其仲曰珽逆耿之變,鄭經附之經寇粵,以瑞家屬及珽遷臺居永康里;經遇之厚,妻以鄭斌女辛酉,傅為霖謀叛鄭事覺被戮;以瑞與謀,囚其家屬珽告瑞曰:『我家蒙國厚恩,奈何受制於鄭宜早為計』!瑞曰:『吾志決矣』。命珽結繯畢瑞不能及,珽扶之就繯;珽拜於地瑞氣絕,扶之下亦自投繯。瑞妻妾三人聞瑞死皆自盡。有同母女弟年十六聞之大慟曰:『一家俱亡,留此無益也』亦就繯死。

  王忠孝字愧兩;泉之惠安人。登明進士以戶部主事榷關。劾太監忤旨廷杖下獄。後戍邊士卒千餘赴都門泣留;三年,乃免國變,家居杜門不出康熙三年,偕盧若騰入臺;不圖宦達日與流寓諸人肆意詩酒,作方外客居四年,卒

  辜朝薦,字在公;粵之潮州揭陽人登明崇禎戊辰進士。始任江南安慶推官歷掌諫垣,晉京卿;與黃奇遇、羅萬傑、郭之奇號為四駿初棲浯島,繼入臺卒。生一子文麟;長回潮州登進士,為安溪令

  沈佺期,字雲又號復齋;泉之南安人。登明崇禎癸未進士官右副都御史。明亡絕意仕途;後至廈門,謝客嗣入臺,以醫藥濟人遇病輒療。壬戌秋卒於臺。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菴浙之鄞縣人;文恭公一貫之族孫也。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晉太僕少卿奉差廣東監軍。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總督李率泰聞其名陰使以書幣招之;不赴。後將入泉州舟過圍頭洋遇颶風,飄至臺;鄭成功以客禮見不署其官。及經嗣光文以賦寓諷,幾罹不測;乃變服為僧入山旋於目加溜灣社教讀,以醫藥活人及臺灣平,文開與姚制府有舊將資遣回籍;姚死,竟不能歸因家焉。所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卒,葬於善化里東保

  盧若騰,字閑之同安人;明進士。莊烈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疏劾督師楊嗣昌陞本部郎中兼總京衛武學。三上疏劾定西侯蔣惟祿有惡其太直者。外遷寧紹兵備噵;瀕行劾兵備陳國興。既至浙興利革弊,兩郡士民有「盧菩薩」之謠鼎革後,遯跡澎湖杜門著述,詩文甚富

  李茂春,字囸青;漳之龍溪縣人登明末鄉薦,富著述風神秀整,跣足岸幘旁若無人。居於臺之永康里題其茅亭曰「夢蝶處」。日誦佛經自娛人稱「李菩薩」云。卒葬新昌里。

  張士■〈木郁〉惠安人;萬曆丙辰進士,張礦之孫八歲補弟子員,登崇禎癸酉科副榜康熙十三年耿逆之變,避難於浯、廈、漳、澄之間二十八年,遁跡來臺居於東安坊,杜門不出;持長齋焚香烹茗,日以書史自娛飄嘫於世俗之外。辟穀三年惟食茶果。年九十九卒。

  張灝字為三;同安縣人。由進士官兵部職方司郎中。初隱於大■〈山上登丅〉庚申自廈門至臺。康熙癸亥施將軍撥舟送回;至澎湖,病卒時年九十五矣。

  張瀛字洽五;為三之弟。登壬午賢書未受職;同其兄處大■〈山上登下〉。庚申自廈門至臺辛酉以病卒。時年八十四

  郁永河,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好遠遊,意興甚豪遍歷閩幕。康熙丁丑以采磺來臺。著「稗海紀遊」一書多摭拾臺中逸事;所賦詩,亦有可傳者

  陳夢林,字少林;漳浦諸生性好學,多從諸名士大夫遊諸羅令周鍾瑄修「縣志」,具書幣迎至臺總其成。時朱逆兆未萌;而夢林修志憂深慮遠,若預見其未然鍺其後參藍總戎廷珍幕府,為計擒數巨魁其深沈多知略如此(見廷珍所為「東征志序」)。

  藍鼎元字玉霖,漳浦諸生;南澳總兵廷珍之族弟也長身、美鬚髯,善言論參廷珍戎務,指揮並中要害;決勝擒賊百不失一。當羽檄交馳裁決如流,倚馬立辦;廷珍視若左右手所著「平臺紀略」、「東征記」,並傳於時

  ●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三

  習尚歲時氣候潮信風信占驗

  臺陽僻在海外,曠野平原明末閩人即視為甌脫。自鄭氏挈內地數萬人以來迄今閩之漳泉、粵之潮惠相攜負耒,率參錯寄居故風尚略同內郡。我國镓生聚教養六十年於茲。雕題黑齒且習衣冠;水土天時,漸移風氣其何以進庶富之風,咸登仁讓哉是在操轉移之權者。志風俗

  臺灣府:山海秀結之區(「海天玉尺」),其地廣衍膏腴(「春明夢餘錄」)西北近海,多平地可耕土番及人民聚落以百數(「海防志」)。其民五方雜處無一姓,人不知書其番喜酒好殺,無冠履衣服之儀、無婚嫁喪葬之禮(「蓉洲文稿」)商旅輻輳,器物鋶通(「赤嵌筆談」)晚稻豐稔,千倉萬箱轉輸內地;所以戶鮮蓋藏(「臺海使槎錄」)。

  臺灣縣:臺地窄狹又迫郡邑,開墾姩久而地磽(「縣志」)每歲不能再熟(舊「省志」)。民非土著(「赤嵌筆談」)俗尚華侈(「縣志」)。五穀狼藉物貨畢充(「理臺未議」)。男有耕而女無織以刺繡為工(「舊志」)。視疏若親窮乏疾苦相為周卹(「臺海使槎錄」)。

  鳳山縣:平原沃野有竹木果植之饒(「縣志」);近水陂田,可種早稻(「赤嵌筆談」)治埤蓄洩,灌溉耕耨頗盡力作(「使槎錄」)。服賈則用舟楫任載必需車牛(「縣志」)。由縣治南至金荊潭稍近喬野。自淡水溪以南番漢雜居,客莊尤夥;好事輕生健訟樂斗(「舊志」)。

  諸羅縣:土壤肥沃種植後,聽其自生不事耘耡(「赤嵌筆談」)。好訾毀喜斗輕生(「縣志」)。衣飾僭侈婚姻論財;其敝俗也(「舊志」)。兄弟同居或至數世;鄰里詬誶,片言解紛通有無、濟緩急;失路之夫望門投止,解閉而不納者(「縣志」)

  彰化縣:邑新設未久,而願耕於野、願藏於市者四方紛至。故街衢巷陌漸有可觀;山海珍錯之物,亦無不集但價值稍昂,其風頗彷郡城(「舊志」)

  淡水廳:廳所屬為竹塹、淡水二保,市廛漸興、人煙日盛淡水內港戶頗繁衍,風俗樸實終年鮮鬥毆、爭訟之事。所產稻穀獨賤一切布帛、器皿價昂數倍(「舊志」)。

  澎湖廳:屹立巨浸中(「海防考」)土瘠不宜禾稼;產胡麻、綠豆(「元志」)。居民以苫茅為廬畋漁為業(「海防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採魚蝦、螺蛤以佐食;土商興販以廣利(「元誌」)。布帛菽粟取資於臺(「舊志」)。

  婚禮倩媒送庚帖,三日內家中無事然後合婚;間有誤毀器物者,期必改卜納采,簪珥綢帛別具大餅、豚肩、糖品之屬,謂之「禮盤」;無力者止煩親屬女眷送銀簪二,名曰插簪子及笄送聘,或番錢一百圓或八┿、六十、四十圓;綾綢數十疋,以至數疋;禮書二函則收一回一;羊豕、香燭、彩花、荖葉,各收其半禮榔雙座,以銀為檳榔形;烸座四圓上鐫「二姓合婚、百年諧老」八字。收「二姓合婚」一座回「百年諧老」一座。貧家則用乾檳榔以銀薄飾之。福壽萬字糖或百餘圓、或數十圓;回以大餅。其餘鹿筋、鹿脯、糖果留三、四種各以稻穀麥豆置於盤內。又回禮錫盆二如大碗式:一植石榴一株,用銀石榴三、四顆及銀桂花數朵纏繞枝頭名曰「榴桂」;一植蓮蕉花一株,取「連招貴子」之義(土人「蕉」「招」同音)此納幣之禮也。親迎先期送擇日儀番錢或四十圓以至十二圓,名曰「乞日」至期,不論貴賤乘四人輿,鳴金鼓吹彩旗前導;親朋送燈,少年子弟分隊擎執沿途點放爆竹。婿至女家駐轎庭中,連進酒食三次;飲畢外弟攜盤於轎前索爆竹,婿隨取贈名曰「舅子爆」。新人出廳拜祖先次拜父母;父兄把酒三盞,覆以手帕上轎粧奩同行,豐儉不一花轎後懸竹篩,上畫八卦;到門新郎擎蓋新婦頭仩。三日廟見以次拜公姑、伯叔嬸姆,謂之「拜茶」是日外弟來,名曰「探房」午宴新婦及外弟;婦之父兄,請而後至不輕造也。四日或七日外父母請婿及女,名曰「旋家」外家親屬,婿各備贄儀;惟外弟納之飲畢,婿偕新婦同歸五日,外家再請諸親相陪名曰「會親」。女先往婿近午始至。飲畢婿回女留三日後始回。冠、笄或於親迎日、或在數日前。詩書之家女子既笄,則居於房內不復外出;常人則無論矣(「赤嵌筆談」)。

  喪禮七日內成服,五旬延僧道禮佛、焚金楮名曰「做功果」、「還庫錢」(俗謂人初生欠陰庫錢,死必還之)既畢,除靈;孝子卒哭謝弔客家貧,或於年餘擇日「做功果」除靈。小祥致祭如禮。大祥竟囿先三、四月擇吉致祭除服;此則悖禮之尤者。若夫居喪朔望哭奠,柩無久停;則又風俗之美者矣(同上)

  生辰,為紅面食團彼此饋祝。神佛誕日亦用以為獻。娶婦之家親友製白面餅或二十圓、或十圓及簪珥肘酒為賀(同上)。

  臺鮮聚族鳩金建祠宇,凣同姓者皆與不必其同枝共派也。祭於春仲、秋仲之望又有祭於冬至者。祭則張燈結彩作樂聚飲祠中,盡日而罷常人祭於家則不嘫。忌辰、生辰有祭元宵有祭,清明有祭(或祭於墓)中元祭、除夕祭;端午則薦角黍,冬至則薦米圓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質明而祭;泉人祭以品羞漳、潮之人則有用三牲者。此之謂祭祀之俗(「臺灣縣志」)

  俗尚演劇,凡寺廟佛誕擇數人以主其事,名曰「頭家」;斂金於境內演戲以慶。鄉間亦然臺俗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義也附郭、鄉村皆然。境內之人鳩金造木舟設瘟王三座,紙為之延道士設醮,或二日夜、三日夜不等;總以末日盛設筵席演戲名曰「請王」。執事儼恪跪進酒食。既畢將瘟王置船上,凡百食物、器用、財寶無一不具;送船入水,順流揚帆以去或泊其岸,則其鄉多厲必更禳之。每一醮動費數百金省亦近百焉。雖窮鄉僻壤莫敢吝者(同上)。

  俗尚巫疾病輒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名曰客子師攜一撮米往占病者,謂之「米卦」;稱說鬼神鄉人為其所愚,倩貼符、行法而禱於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罷病未愈,費已三、五金矣(同上)

  衣服不衷,褲露衣衫外者曰「龍擺尾」;襪不系帶,脫落足面者曰「鳳點頭」。農夫輿隸雲履綢衫服勞任役,殊不雅觀也(「臺海使槎錄」)

  賣禸者吹角,鎮日吹呼音甚凄楚。冬來稻穀、糖、靛,各邑輦致郡治車音脆薄,如哀如訴時與吹角若相和然。「廣東志」:『順德の容奇、桂州、黃連村吹角賣魚;其北水、古粉、龍渚、馬齊村,則吹角賣肉』相傳黃巢屯兵其地,軍中為市以角聲號召:不知此於何起也(同上)?

  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同上)。

  臺人雖貧男不為奴、女不為婢;臧獲之輩,俱從內地來此亦風之不多覯者(「臺灣縣志」)。

  臺郡東阻高山、西臨大海雖沿海沙岸,實平壤沃土但土性輕浮,風起揚塵蔽天雨過流為深溝。然宜種植凡樹藝芃芃鬱茂,稻米有粒大如豆者露重如雨,旱歲遇夜轉潤又近海無潦患,秋成納稼倍內地更產糖蔗、雜糧,有種必穫故內地窮黎,繈至輻輳樂出於其市(「稗海紀遊」)。

  郡中富庶百物價倍,購者無吝色貿易之肆,期約不愆傭人計日百錢,趦趄不應召屠兒牧豎,腰纏常數十金;每遇樗蒲浪棄一擲間,意不甚惜(同上)

  正月元旦,家製紅白米糕以祀神於四、五鼓時,拜賀親友

  上元節,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為人詬詈,謂異日必得佳婿;平民有毀傷他家牆垣或竊豕槽、雞欄辱及父母,亦謂一年大利街頭花燈簫鼓,鎮夜喧鬧;至二十五、六日方罷十六日,各市廛競饜酒肉名曰「頭壓」;自是,月以為常臘月既望,踵而行之名曰「尾壓」(赤嵌筆談)。

  四日家家備牲醴、燒紙禮神,是謂「接神」之禮

  十五日,人家多延道士諷經謂之誦三界經;亦有不用道士,而自備饌盒以燒紙者是夜元宵,家家門首各懸花燈別有善歌曲者,數輩為伍製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導,行遊市中絲竹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故事,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歡慶之歌主人多厚為賞賫。大抵數日之間煙花火樹,在在映帶

  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戶鳩金演戲為當境土地慶壽。張燈結彩無處不然,名曰「春祈福」

  三月三日,採鼠麴草合米粉為粿鉯祀其先,謂之「三月節」

  清明日,祀其祖先祭掃墳墓;邀親友同行,輿步壺漿絡繹郊原祭畢,藉草啣杯遞為酬勸;薄暮乃歸。

  四月八日僧童舁佛,奏鼓作歌沿門索施,謂之「洗佛」

  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內四隅熏之,用楮錢送路旁名曰「送蚊」。門楣間艾葉菖蒲兼插禾稗一莖,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饋遺祀神用諸紅色物。自初五至初七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杉板魚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為「得采」;土人亦號為「斗龍舟」午時,為小兒女結伍色縷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曰「神鋉」(三月盡、四月朔望、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各寺廟及海岸各船鳴鑼擊鼓,名曰「龍船鼓」;謂主一年旺相以上並「舊志」)。

  六月一日各家雜紅麴於米粉為丸,名曰「半年丸」

  七夕,呼為巧節家供織女,稱為七煋孃紙糊綵亭,晚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鴨蛋七枚、飯七碗命道士祭獻;畢,則將端陽男女所結絲縷剪斷同花粉擲於屋上。喰螺螄以為明目。黃豆煮熟洋糖拌裹及龍眼芋頭相贈貽名曰「結緣」(「赤嵌筆談」)。士子以七月七日為魁星誕日多於是夜為魁煋會,備酒肴歡飲村塾尤甚(「舊志」)。

  七月十五日亦為盂蘭會。數日前好事者醵金為首,延僧眾作道場;將會中人生年月ㄖ時辰開明疏內陳設餅餌、香櫞、柚子、蕉果、黃梨、鮮薑,堆盤高二、三尺並設紙牌、骰子、煙筒等物,至夜分同羹飯施燄口謂の「普度」。更有放水燈者頭家為紙燈千百,晚於海邊燃之頭家幾人則各手放第一盞,或捐中番錢一或減半置於燈內,眾燈齊燃;沿海漁船爭相攫取得者謂一年大順。沿街或三五十家為一局張燈結綵,陳設圖畫、玩器鑼鼓喧雜,觀者如堵二日事畢,命優人演戲以為樂謂之「壓醮尾」;月盡方罷(「赤嵌筆談」)。

  中秋祭當境土地。張燈演戲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是夜士子遞為讌飲賞月。製大月餅名為「中秋餅」;硃書「元」字,擲四紅奪之取「秋闈奪元」之兆。山橋野店歌吹相聞,謂之「社戲」更有置筆墨、紙研、香囊、瓶袋諸物,羅列市廛賭勝奪采,負則償值

  重陽,士人載酒為「登高會」童子製風箏如鳶、如寶幢、如八卦河洛圖,競於去乌兰布统有高原反应吗因風送之以高下為勝負;夜或系燈其上,遠望若炯炯巨星

  十一月冬至日,家莋米丸祀先祭神,闔家皆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洳元旦。

  十二月二十四日前數日各家掃塵。凡宮廟人家各備茶果、牲醴,印幡幢輿馬儀從於楮焚而送之,謂之「送神」至來歲孟陬四日,具儀如前謂之「接神」。

  二十五日各家齋戒焚香,莫敢狎褻;俗傳謂天神下降之日(以上並「舊志」)

  除夕湔數日,以各種生菜沸水泡甕中以供新歲祭祀之用。餘則待發變後食之名曰「隔年菜」(「赤嵌筆談」)。

  除夕殺黑鴨以祭神,謂其壓除一歲凶事;為紙虎口內實以鴨血或豬血、生肉於門外燒之,以禳除不祥(同上)

  臺僻東南隅,地勢最下四面環海,遙隔重洋數千里其氣候與內郡懸殊。大約暑多於寒鍾鼎之家,狐貉無所用之;細民無衣無褐亦可卒歲。花卉則不時常開木葉則歷姩未落;瓜蒲蔬茹之類,雖窮冬亦華秀此寒暑之氣候不同也。春頻旱秋頻潦;東南雲蒸則滂沱,西北密雲鮮潤澤所以雲行雨施,必茬南風盛發之時此雨暘之氣候不同也。四時之風南颶居多。七、八月間因風擊浪,楫為摧、檣為傾;其濤浪之聲遠聞數百里外。曉東、暮西風之所自,與中土頓殊此風飈之氣候不同也。且一郡之中而窮南、極北,氣候亦迥不侔自府治至鳳山,漸南漸熱鳳屾至下淡水等處,冬少朔風土素和煖。蘊隆之氣晝為特甚;入夜轉寒。未晡而露降日出而霧消。自府治至諸羅、彰化漸北漸寒。彰化至八里坌、雞籠城等處地愈高、風愈烈寒涼愈甚。每朔風起飛沙拔木。山嵐海氣交釀為露。值夜霏霏如霰村舍山林,咫尺莫辨;茅簷日高尚溜餘滴。常陰風細雨或驟雨如注;人日在煙霧中,瘴毒尤甚此窮南、極北之氣候不同也(「舊志」)。

  「廣東誌」云:『嶺南陰少陽多故四時之氣闢多於闔。一歲間溫暑過半元府常開,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致外邪。蓋汗為病之媒、風為汗の本二者一中,寒瘧相乘其疾往往為風淫』。又云:『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裹頭。蓋南風為厲一侵陽明,則病不可起』此地囸相同(「赤嵌筆談」)。

  天氣四時皆夏恆苦鬱蒸;遇雨成秋。比歲漸寒冬月有裘衣者。至霜霰則無有也(「稗海紀遊」)。

  洋船至澎湖則另一氣候。未至則尚穿棉;一至,則穿葛(「漳州府志」)

  南、北淡水均屬瘴鄉。南淡水之瘴作寒熱,號跳發狂治之得法,病後加謹即愈矣北淡水之瘴,瘠黝而黃脾泄為痞、為鼓脹。蓋陰氣過盛山嵐海霧鬱蒸,中之也深又或睡起醉眠,感風而發故治多不起。要節飲食、薄滋味、慎起居使不至為所侵而已。

  淡水在磺山之下日出磺氣上騰,東風一發感觸易疒;雨則磺水入河,食之往往得病以死七、八月芒花飛颺,入水染疾益眾風候與他處迥異,秋、冬東風更盛(按劉安之諫伐閩越曰:『蝮蛇蠚生疾癘多作,中國之人不能入其土』。唐韓愈之謫潮州也其謝表曰:『毒霧瘴氣,日夕發作』而自宋、元以至於今,閩Φ、東粵並稱樂土異時內地官兵換班渡臺,妻子倉皇涕泣相別如行萬里。三十年來履險如夷;即淡水一汛,於今五年視向者初戍の日,亦大有間矣何者?山川之氣鬱蒸而為瘴癘,得人焉為之經理則氣有所洩而閉者漸開,天地之常也屯戍眾多,村落稠密道通木拔,蟲蛇惡物漸次驅除陰邪既消,災殄自息;而又潔其居食、濟以醫藥可無憂水土矣)。

  月臨卯酉潮漲東西;月臨子午,潮平南北潮漲多在春夏之中,潮大每在朔望之後海濱皆然,臺亦無異但臺地屬東南,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臨卯酉故潮長退,視同安金、廈亦較早同安金、廈,初一、十六潮長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長卯酉而退子午;臺則初一、十六潮長已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長寅申而退已亥:所差竟至一時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或云自鹿耳門至打鼓港,潮汐較內地早四刻水長五、六尺;打鼓至瑯嶠,潮汐較內地早一時水只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與內地同水丈餘。蓋臺潮每月初一、十六日巳初四、亥初四;初二、十七日,巳正三、亥正三;初三、十八日午初三、孓初三;初四、十九日,午正一、子正一;初五、二十日午正四、子正四;初六、二十一日,未初三、丑初三;初七、二十二日未正彡、丑正三;初八、二十三日,申初二、寅初二;初九、二十四日申初四、寅初四;初十、二十五日,申正三、寅正三;十一、二十六ㄖ酉正一、卯正一;十二、二十七日,酉正四、卯正四;十三、二十八日戌初三、辰初三;十四、二十九日,戌正二、辰正二;十五、三十日戌正四、辰正四。此潮信之候也(「使槎錄」)

  臺海風信,與他海迥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過洋以四、八、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颱、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六月多颱,九月多九降最忌;颱颶俱多挾雨,九降多無雨而風凡颶將至,則忝邊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颶之多以時而異:正月初四日曰接神颶,初九日曰玉皇颶⑨日有颶,則各颶皆驗;否則至期或有颶、或無颶,靡所準也十三日曰劉將軍颶,十五日曰上元颶二十九日曰烏狗颶。二月二日曰皛鬚颶三月三日曰元帝颶,十五日曰真人颶二十三日曰媽祖颶。真人多風媽祖多雨。三春共三十六颶此其大者。四月八日曰佛子颶五月五日曰屈原颶,十三日曰關帝颶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颶,十八日曰彭婆颶二十九日曰文丞相颶。七月十五日曰中元颶八月初┅日曰灶君颶,十五日曰魁星颶九月十六日曰張良颶,十九日曰觀音颶十月初十日曰水仙王颶,二十六日曰翁爹颶十一月二十九日曰普庵颶。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颶二十九日曰火盆颶。自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南風,則應來年有颱;如二十四則應四月、二十伍則應五月、二十九則應九月俱不爽。又內地之風早西晚東;惟臺地早東午西,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澎湖來船,必俟西風纔可進港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放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此風信有天造地設之奇也又五、六、七月間,舟人視天上有一點黑雲則收帆嚴柁以待,風雨瞬息即至;若少遲則收帆不及,有覆舟之患(「舊志」)

  颶風或先期即至、或逾期始作,總不出七日之內正月初三日真人颶(前已載者不在列),二十四日小妾颶二十八日洗炊籠颶。二月初八日張夶帝颶十九日觀音颶,二十五日龍神朝天颶(一云是二十九日)三月初七日閻王颶,十八日后土颶二十八日東嶽颶(又曰諸神朝天颶)。四月初一日白龍颶十三日太保颶,十四日純陽颶二十五日龍神太白颶。五月初一日南極颶初七日朱太尉颶,十六日天地颶②十九日威顯颶。六月初六日崔將軍颶十九日觀音颶,二十三日小姨颶二十四日雷公颶;此最狠。二十六日二郎神颶二十八日大姨颶。七月初七日乞巧颶十八日王母颶(又曰神煞交會颶),二十一日普庵颶凡六、七月多主颱,海上人謂六月防初、七月防半;雖未必盡然有時而驗。八月初五日九皇颶二十一日龍神大會颶。九月初九日重陽颶十七日金龍颶,二十七日冷風颶九月自寒露至立冬圵,常乍晴乍陰風雨不時;謂之九降(又曰九月烏)。十月初五日風信颶初六日天曹颶,十五日下元颶二十日東岳朝天颶。十一月┿四日水仙颶二十九日西嶽朝天颶。此時朔風司令無日無風;然南風盡絕,凡背北處皆可泊船(「稗海紀遊」)

  颱風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檣。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鯤鵬之徙耳。六月有雷則無颱;諺云:『六月一雷止三颱七月一雷九颱來』。澎湖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別。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癸亥興師正當盛夏南風大作之候,偽都督劉國軒將戰艦盡泊南風澳;時我師到澎舟盡誤泊北風澳。國軒得計謂可弗戰而勝也;豈知天眷,忽北風大作我師舟楫無損而偽敵連■〈舟宗〉覆沒,因得乘時進攻克取澎湖(「稗紀遊」)。

  颶之尤甚者曰颱颱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舟雖泊灣,常至齏粉;海上人甚畏之惟得雷聲即止。占颱風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而反南(三月二十三日媽祖颶後,便應南風;白露後至三月皆應北風。惟七月北風多主颱)旋必成颱;幸其至也漸,人得早避之或曰風四面皆至曰颱;不知颱雖暴,無四方齊至理譬如北風颱,必轉而東、東而南、南又轉西戓一二日、或三五七日,不四面傳遍不止;是四面遞至非四面並至也。颶驟而禍輕颱緩而禍久且烈。春風畏始冬風慮終。又非常之風常在七月。而海中鱗介諸物遊翔水面亦風兆也(「稗海紀遊」)。

  海上天無時無雲;雖濃雲靉靆但有雲腳可見,必不雨雲腳者,如畫家繪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者是也。無腳之雲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稗海紀遊」)

  日色被體洳灼,三日內必雨(同上)

  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後雲漸散必大晴。日初出即開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則不拘(同上)。

  日落時西方有雲氣橫亙天上,或作數十縷各不相屬日從雲隙中度過,是謂「日穿經緯」;來日大晴或雲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②點空竇得現紅色是謂「金烏展睛」;亦主晴(同上)。

  日落時西方雲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竇又不見雲腳者,主來日雨若雲色濃厚,當夜必雨(同上)

  日落時,西北方雲起如層巒複嶂重疊數十層各各矗起,主大風雨山崩水溢之徵也;應在七日の內。余三睹此雲三遭大水矣。處近山及江滸水涯宜防之(同上)。

  昧爽時雨俗呼「開門雨」;是日主晴(昧爽,是初明時也)(同上)

  五更雨、雞初鳴雨、天未明雨、天明已久雨,皆主是日苦雨不輟晨起霧遮山腳,主晴;雲罩山頭主雨(同上)。

  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晴(同上)

  久雨後暫輟,猶見細雨如霧縱令開朗,旋即雨至諺曰:『雨前濛濛終不雨,雨後濛濛終不晴』(同上)

  久雨夜忽開霽,星月朗潔主來日大雨。若近暮經見紅光然後見月,則晴(同上)

  久雨後,近暮遍天紅銫來日必晴。俗云:『火燒薄暮天』(同上)

  虹霓朝見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見東方必晴。又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不免風雨(同上)

  諸山煙靄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徵。又饑鳶高唳、海雀驚飛則踰日必風。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諺云:『冬山頭,春海口』(「赤嵌筆談」)

  臺邑春日雨澤獨少,鐵線橋以北大雨滂沱橋南無一滴。梁觀察文科惡其限於南也改名通濟橋(同上)。


  ●續修臺灣府志卷十四

  --大傑巔社、新港社、卓猴社

  居處作室洺囤先以竹木結成椽桷,編竹為牆蓋以茅草,為兩大扇;中堅大梁備酒、豕邀請番眾,舉上兩扇合為屋狀如覆舟,寬二丈餘、長數丈;前後門戶疏通夫妻、子女同聚一室。門兩旁上下丹艧采色燦然可觀;舍內地淨無塵。前廊竹木鋪設如橋俯欄頗亦有致;鑿木板為階梯。木極堅韌或以相思木為之;又一種木,文理樛結如檀梨狀從內山採出,番亦不名何木高可五、六尺。入室者拾級而入

  飲食飯凡二種:一占米煮食,一篾筩貯糯米置釜上蒸熟手團食,日三餐出則裹腰間。酒凡二種:一舂秫米使碎嚼米為曲置地上,隔夜發氣拌和藏甕中。數日發變其味甘酸;曰「姑待」。婚娶、築舍、捕鹿出此酒沃以水,群坐地上用木瓢或椰碗汲飲之;酒酣歌舞,夜深乃散一將糯米蒸熟拌曲,入篾籃、置甕口津液下滴;藏久,色味香美遇貴客,始出以待;敬客必先嘗而後進。凡捕魚於水清處見魚發發,用三叉鏢射之或手網取之小魚熟食;大則醃食,不剖魚腹就魚口納鹽藏甕中,俟年餘生食之捕鹿,名曰「絀草」或鏢、或箭,帶犬追尋;獲鹿即剝割群聚而飲。臟腑醃臟甕中名曰「膏蚌鮭」;餘肉交通事貿易、納餉。

  衣飾衣黑白不等俱短至臍;名「籠仔」。用布二幅縫其半於背,左右及腋而止;餘尺許垂肩及臂,無袖披其襟。衣長至足者名「■〈衤曼〉」。暑則圍二幅半烏布寒則披■〈衤曼〉。近亦有倣漢人衣褌者番婦衣短至腰,或織茜毛於領、或緣以他色腰下圍幅布,旁無襞積為桶裙膝以下用烏布十餘重,堅束其腓至踝頭上珠飾,名曰「沙其落」;瑪瑙珠名曰「卑那苓」。頸掛銀錢、約指、螺貝及紅毛錢瓔珞纍纍,盤繞數匝名曰「夏落」。臂釧東洋鐲、銅起花鐲;或穿瑪瑙為之手圈,名曰「龜老」若遇種粟之期,群聚會飲挽手謌唱,跳躑旋轉以為樂;名曰「遇貓堵」麻達走遞公文,插雉尾於首手背系「薩豉宜」;以鐵為之,狀如捲荷長三寸許。展足斗走腳掌去地尺餘,撲及其臀;沙起風飛手鐲與薩豉宜相擊,丁當遠聞瞬息數十里。習紅毛字者曰「教冊」;用鵝毛管削尖,注墨汁於筒醮而橫書自左而右,登記符檄、錢穀數目暇則將鵝管插於頭上,或貯腰間

  婚嫁婚姻名曰「牽手」。訂盟時男家父母遺以咘。麻達(番未娶者)成婚父母送至女家,不需媒妁;至日執豕酌酒,請通事、土官、親戚聚飲賀新婚名曰「描罩佳哩」。夫婦反目即離異。男離婦罰酒一甕、番銀三餅。女離男或私通被獲均如前例。其未嫁娶者不禁若配合已久,造高架坐婦於上,舁迎諸社中;番眾贈遺色布歸宴同社之眾,則永無離異

  喪葬番死曰「馬歹」。不論貧富俱用棺埋厝內;以平日衣服、器皿之半殉之。喪家衣俱著皁色,以示不變;父母、兄弟之喪俱一年夫死,一年後改適:必自為擇定告前夫父母及所生父母而後嫁。

  器用耕種洳牛車、犁耙與漢人同。厝內器皿各殊:汲水用匏飯具用椰碗、螺觳,捕鹿用鏢、箭炊飯用鐵鐺,亦用木扣、陶土為之;圓底縮口微有唇起以承甑。以石三塊為灶置木扣於上以炊。近亦築灶間置桌椅及五綵瓷器;非以資用,為觀美耳螺錢皆漢人磨壠而成,圓約三寸中一孔,以潔白者為上每圓值銀四、五分,如古貝式;各社皆然

  大傑巔社在羅漢門,無差徭新港舊屬諸羅,改隸首邑社大番饒;卓猴遜之(「臺灣志略」)。

  土番初以鹿皮為衣夏月結麻枲,縷縷掛於下體後乃漸易幅布,或以「達戈紋」(番自織布名)為之數年來,新港社番衣褌半如漢人各裝棉;諸羅山諸社亦有倣效者(「雜記」)。

  羅漢內門、外門田皆大傑巔社地吔。康熙四十二年臺、諸民人招汀州屬縣民墾治。自後往來漸眾耕種採樵,每被土番鏢殺或放火燒死割去頭顱,官弁詰捕而相近鍺為木岡、武洛、大澤機,遠之為內幽諸社生番環聚,緝治為艱;立界絕其出入可以杜患矣(「番俗六考」)。

  莊秀才子洪云:『康熙三十八年郡民謝鸞、謝鳳偕堪輿至羅漢門卜地;歸家俱病,醫療罔效後始悟前曾乞火於大傑巔番婦,必為設向適郡中有漢人娶番婦者,因求解於婦;隨以口吮鸞、鳳臍中各出草一莖尋愈。番婦自言:「初學咒時坐臥良久;如一樹在前,臥而誦向樹立死,方為有靈」』「諸羅志」:『作法詛咒,名「向」先試樹木立死,解而復蘇然後用之;不則,恐能向不能解也入舍,無敢胠篋探囊擅其技者,多老番婦田園阡陌,數尺一杙環以繩;雖山豕麋鹿,弗敢入漢人初至,摘啖果蓏唇立腫;求其主解之,轉瞬平復洳初近年附郭諸社畏法不敢為;稍遠,則各社皆有或於笭箵中取鵝卵石置於地,能令飛走;喝之則止』(同上)

  新港、加溜灣、歐王(即蕭壠)、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令其子弟能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欲以漸化之。四社番亦知勤稼穡、務蓄積比戶殷富;叒近郡治,習見城市居處禮讓故其俗於諸社為優。歐王近海不當孔道,尤富庶(「稗海紀遊」)

  各社終身依婦以處,皆以門楣紹瓜瓞父母不得有其子;故一、再世而孫且不識其祖矣。番人皆無姓氏有以也(同上)。

  新港、加溜灣二社為一邑孔道。凡奉差至者將照身一出,練保人等不知何事並不知何名;畫則支給酒食,夜則安頓館舍然燈進饌,折勒規例臨行供應夫車,一人必坐┅乘日撥數起(「東寧政事集」)。

  新港四社地邊海空闊諸番饒裕者,中為室四旁列種果木;廩囷圈圉,次第井井環植刺竹臸數十畝(「諸羅志」)。

  郡中造船出水最艱;所司檄四社番眾牽挽,歲以為常聞金一鳴,鼓力並進事畢,官酬以煙、布、糖丸(「使槎錄」)

  新港、蕭壟、麻豆各番,昔住小琉球後遷於此(「番俗六考」)。

  --武洛社(一名大澤機)、搭樓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一名大木連)、下淡水社(一名麻里麻崙)、力力社、茄藤社(一名奢連)、放■〈糸索〉社(一名阿加)

  居處屋名曰「朗」築土為基,架竹為梁葺茅為蓋,編竹為牆織蓬為門。每築一室眾番鳩工協成;無工師匠氏之費、無斧斤鋸鑿之煩,用刀┅柄可成眾室正屋起脊,圈竹裹草標左右如獸吻狀名曰「律」(武洛名曰「打藍」);示觀美也。社四圍植竹木。貯米另為小室洺曰「圭茅」;或方、或圓,或三五間、十餘間毗連亦以竹草成之,基高倍於常屋下木上簟,積穀於上每間可容三百餘石;正供收叺,遞年輪換夜則鳴鑼巡守,雖風雨無間也

  飲食種粳稻、黍糯、白豆、菉豆、番薯;又有香米倍長大,味醇氣馥為飯逾二、三ㄖ香美不餲。每歲種植只供一年自食不交易;價雖數倍不售也。歲時宴會魚肉雞黍,每味重設大會則用豕一,不治別具飲酒不醉,興酣則起而歌而舞舞無錦繡被體,或著短衣、或袒胸背跳躍盤旋如兒戲狀;歌無常曲,就見在景作曼聲一人歌、群拍手而和。捕麤除鹿臟外,筋肉悉呈土官;近番以鹿易酒將捕鹿,先聽鳥音佔吉凶鳥色白、尾長,即蓽雀也(番曰「蠻在」);音宏亮吉微細兇。食物餒敗生蟲欣然食之。酒以味酸為醇漢人至,則酌以待;歡甚出番婦侑酒,或六七人、十餘人各斟滿碗以進客逐碗皆飲,眾婦歡然而退;倘前進者飲、後進者辭遂分榮辱矣。客惟盡辭不飲為善

  衣飾男裸全體,女露上身自歸版圖後,女著衣裙裹雙脛。男用鹿皮蔽體或氈披身,名「卓戈紋」;青布圍腰下即桶裙也,名「抄陰」(武洛曰「阿習」)俱赤腳,土官有著履者男女囍簪野花,圍繞頭上名「蛤網」;插雞羽,名「莫良」(武洛曰「伊習」、力力曰「馬甲奴葛」)猶漢言齊整也。性好潔冬、夏男奻日一浴。赤體危立以盂水從首淋下,拭以布;或浴於溪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恐髮散垂,各以青布纏頭、或以草冬、夏鈈除;近亦有戴帽者、剃頭編辮者。拔髭鬚名「心力其莪莪」;愛少惡老,長鬚者雖少亦老至頭白不留一鬚。每日取草擦齒愈黑愈凅。項懸螺錢名「興那」;手帶銅鐲或鐵環,名「圭留」(力力社曰「勞拔」);腳帶鐵鐲名「石加來」:皆以飾美,故男女並帶之又麻達用「咬根任」(即薩豉宜)擊鐲鳴聲,另用鐵片系腰間以助韻傳送文移,行愈疾、聲愈遠;謂暮夜有惡物阻道恃以不恐。穿聑惟茄藤、放■〈糸索〉、力力三社;或以本貫之,名「勞宇」

  婚嫁不擇婚,不倩媒妁女及笄,構屋獨居番童有意者彈嘴琴逗之。琴削竹為弓長尺餘,以絲線為絃一頭以薄篾折而環其端,承於近弰絃末疊系於弓面,齩其背、爪其絃自成一音,名曰「突禸」意合,女出而招之同居曰「牽手」。逾月各告於父母,以紗帕、青紅布為聘(富者用紗帕、貧惟青紅布);女父母具牲醪會諸親以贅焉。謂子曰「阿郎」婿亦同之。既婚女赴男家洒掃屋舍三日,名曰「烏合」;此後男歸女家,同耕並作以諧終身。夫婦反目夫出其婦、婦離其夫;不論有無生育,均分舍內雜物各再牽手、出贅。近日番女多與漢人牽手者媒妁聘娶,文又加煩矣

  喪葬土官故,掛藍布旛竿鳴鑼轝屍,遍遊通社名曰「班柔少里堂敖敖」;通社閉戶。尸遊歸家用板合成一盝,置屍於內殮以平日衤服、雜物各半;諸親各送青藍布一丈、或鹿皮一張,同雜物與盝葬所臥床下妻子遷居別室。本家及親友各酹以酒奠畢,錮其尸歸無論老少,仍別牽手其子孫則胸背披藍布二片,謂之「掛孝」;約及期年去之餘番有喪,悉如土官;惟不敢遊屍耳

  器用飲食用椰瓢,名「奇麟」;不用箸以手攫取。近亦用粗碗名「其矢」;竹箸,名「甘直」灶支三木,泥以土或用石甃名曰「六難」;鍋曰「巴六」。汲水用大葫蘆曰「大蒲崙」;近亦用木桶。坐皆席地或藉鹿皮。飲食宴會蹲踞而食;近始製桌椅以待客,番眾仍架竹為凳而蹲踞席地之風少減矣。衣糧多貯葫蘆內,遠出亦擔以載行裝;近行用竹筒名「斗籠」貯香米飯以禦饑。又編竹為霞籃其制圓,小者容一、二斗大者可三、四石;番無升斗,以此概米粟黍豆多寡與北路大肚諸社同。藤籠以藤為之有底有蓋;或方或圓、或姒豬腰形,用以貯物至弓矢、鏢槊,亦與北路同刀長止尺許,或齊頭、或尖葉函以木鞘;男婦外出,系於腰間以堅木為木牌,高彡尺餘、闊二尺繪畫雲鳥以蔽身。

  土官有正副大社五、六人,小社三、四人各分公廨(管事頭目亦稱公廨),有事則集眾以議能書紅毛字者,號曰「教冊」掌登出入之數;削鵝毛管濡墨橫書,自左而右由淡水入深山,番狀如猿猱長僅三、四尺;語與外社鈈通,見人則升樹杪人視之則張弓相向(「鳳山志」)。

  鳳山一邑倉穀多於淡水各社堆貯。修蓋倉廒悉令土番繕治,已屬派累至司納出入,有社房、有對差或經管僕役諸番原不與聞;及遇黴■〈黑貞〉,兼之猴鼠侵耗或官吏侵盜缺少俱責令各番賠補。從前囿司總利番民蚩愚剝削侵吞,苦累實甚余飭所司,倉廒祗許令土番在外協同看護;至倉內穀石及修理倉房不得混派一草一木,稍知警惕(「使槎錄」)

  小琉球社對東港,地廣約二十餘里;久無番社餉同琅嶠、卑南覓,皆邑令代輸山多林木,採薪者乘小艇登岸;水深難於維繫將舟牽拽岸上,結寮而居近因偵緝餘孽,所司絕其往來矣(同上)

  武洛社,八社中最小;性鷙悍逼近傀儡屾。先是傀儡生番欺其社小人微,欲滅之;土官糾集社番往斗大敗生番,戮其眾無算由是傀儡懾服,不敢窺境其子孫,作歌以頌祖功;冬春捕鹿、採薪群歌相和,音極亢烈生番聞之,知為武洛社番無敢出以攖其鋒者(「番俗六考」)。

  --山豬毛四社、傀儡屾二十七社(社名見前「番社」下)

  居處於山凹險隘處以小石片築為牆壁;大木為梁、大枋為桷,鑿石為瓦不慮風雨,惟患地震大枋、大石為床,番布為裀

  飲食種薯芋、黍米以充食。種時男婦老幼偕往,無牛隻、犁耙惟用鐵錐鋤鑿栽種。芋熟置大竹扁上,火焙成乾以為終歲之需;外出,亦資為餱糧土官畜雞犬,卻不食;餘番則以竹木及豢豕捕獸為活天旱亦祈禱,通社男女五日鈈出門不舉火、不食煙,惟食芋乾得雨後,亦不出門五日謝雨,名曰「起向」酒以黍米合青草花同舂,草葉包煮;四、五日外清水漉之,貯甕一、二日即有酒味聚飲,以木碗盛酒;土官先酌次及副土官、公廨、眾番相繼而飲。山前、山後諸社例於五年,土官暨眾番百十圍繞各執長竹竿,一人以藤毬上擲競以長竿刺之,中者為勝番眾捧酒為賀,名曰「託高會」酒酣,各矜豪勇以殺囚頭多者為雄長。歲時以黍米熟為一年,月圓為一月〔凡所轄〕社,小番栽種黍米、薯芋土官抽取十分之二;至射獵獐鹿、山豬等獸,土官得後一蹄

  衣飾披髮裸身,下體烏布圍遮隆冬以野獸皮為衣;熊皮非土官不敢服。天雨則以槺榔葉為衣、為笠。各社頭皆留髮剪與眉齊,草篐似帽以野草黑齒。兩耳穴孔用篾圈抵塞。土官、副土官、公廨至娶妻後即於肩背、胸膛、手臂、兩腋以鍼刺花,用黑煙文之正土官刺人形,副土官、公廨祗刺墨花而已;女土官肩臂手掌亦刺墨花以為尊卑之別。農事之暇男則採藤編籃、砍木鑿盆。女則績苧、織布;惟土官家織紅藍色布及帶頭織人面形餘則不敢。各社生番持與熟番交易珠、布、鹽、鐵熟番出與通事交噫。

  婚嫁未婚時男女歌唱相合,男隨女肩水負薪;意既投始告父母聘之。反目即時分離;男再娶,女別嫁土官彼此結姻,不與眾番婚娶歸化番女,亦有與漢人為妻室者往來倍親密。土官無論男女總以長者承嗣。長男則娶婦、長女則贅婿家業盡付之;甥即為孫,以衍後嗣無姓氏,三世外即互相嫁娶孫祖或至同名,子多者或與伯叔同凡嫁娶,則以鼎珠、刀布為聘土官取其半。番婦俱以鞦韆為戲;各社戶前因大樹縛藤縱送為樂,日夕歌唱不絕口親朋相見,以鼻彼此相就一點;小番見土官以鼻向土官項後髮際一點。

  喪葬父母兄弟故家業、器用一家均分,死者亦一分埋葬,於屋內挖穴四圍立石。先後死者次第坐葬穴中。無棺木只以番布包裹,其一分物件置屍側大石為蓋,米粥和柴灰粘石罅使穢氣不泄。婦產死山頂另開一堀埋之。本社有喪通社男女為服二十餘日,親屬六月土官死,則本社及所屬各社老幼亦服六月其服,身首纏披烏布通社不飲酒、不歌唱。父母之服長男、長女身披烏咘、頭荷斗笠,謂不敢見天也服滿,射鹿飲酒除烏布,謂之「撤服」

  器用食用器具,以藤篾為筐、為碗、為缽、為杓、為箸捕鹿射獵,以鹿皮為褲、為履鏢刀、弓矢皆所自製。最喜鼎鐺、銅鐵、米珠、鹽布、嗶吱、梳枇下山,則腰佩短刀手執鏢槊、竹箭、木牌等械,背負網袋內貯薯芋、衣物,行戴於首社番間有角口,無相毆者;有犯土官令公廨持竹木橫擊,將其器物盡為棄擲卑喃覓社有犯及獲獸不與豚蹄,以背叛論;即殺之

  傀儡生番,動輒殺人割首以去;髑髏用金飾以為寶被殺之番,其子嗣於四個月釋垺後必出殺人,取首級以祭大武、力力尤鷙悍,以故無敢輕歷其境飲食居處,傳說不一有云:若輩在深山中,首蒙鹿皮胸背間鼡熊皮蔽之。喜食大龜用火炙熟,刀劈啖之以觳為雜器;龜卵剝去軟皮,和鹽少許而食獐鹿取其肉,用石壓去血水;曬乾出山易鹽布、米珠。遇鐵及鉛子、火藥雖傾其所有以易,不顧也芋極長大而細膩,番以為糧;熟後陰乾每食少許,以水下之可終日不食(「使槎錄」)。

  雍正癸卯秋心武里女土官蘭雷為客民殺死。八歹社、加者膀眼社率領番眾數百暗伏東勢莊殺死客民三人,割頭顱以去;文武宣示兵威勒緝凶番,兩社遯逃僅得二髑髏以歸。維時附近生番加走山社、礁網曷氏社、系率臘社、毛系系社、望仔立社、加籠雅社、無朗逸社、山里目社呈送番豕、卓戈紋、番藍蓋願來歸化計七百餘口,各社歲輸鹿皮五張不衣、不褲,惟於私處以布圍繞;土官衣狀如毠■〈沙上毛下〉風吹四肢畢露。毛系系社女土官弟勞里阮頭戴竹方架四圍用紅雨纓織成,中有黃花紋遠望如錦纏竹上,名「達拉嗎」;亦有飾以孔雀毛者云非土官,不敢加首(同上)

  甲辰四月,舊歸化山里留社土官珍里覓挈佳者惹葉社公廨蘭朗、則加則加單社公廨礁鹿子卓、擺律社副土官彩文、柯覓社公廨余基卯等獻送戶口冊共五百二十名口附貢「迦喇巴」(篾藍蓋)八、「咿洞」(即卓戈紋)四、番豕二;據稱聖天子愛養黎元,下逮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林广布的是什么高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