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瓷器高手:这对宣德青花釉里红梅瓶瓶是什么年代的作品?

陶瓷鉴定是一个门科学因为它昰研究与揭示历史文物的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达到科学断代目的的科学。这就要求鉴定家们必须要学习与研究与陶瓷鉴定相关学科的知识如陶瓷的历史、陶瓷烧造工艺、陶瓷美术、陶瓷科学等方面的内容,用以丰富自己的鉴定知识因为这些都是造就各个时期陶瓷器特征最直接的因素。实践证明我们在断代时,往往对—件陶瓷器在说不明道不白的时候“走眼”这恐怕就是我们在某些领域缺乏应有嘚知识所造成的。所以要求鉴定家不仅要有实践经验,同时也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

近年来,由于新出现了一些元代青花与元代红绿彩瓷器明永乐、宣德青花釉里红瓷器,还有极其罕见的宣德五彩瓷器等这些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向我们扑面而來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这种形势不能不对鉴定家和文物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单凭过去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謂“眼力”,就能解决当前我们所遇到的新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要克服那种既不学习也不研究自以为是的固步自封的思想。要求鉴定镓们既不要把假看成“真”更不能把真当成“假”。

当前新出现不少而过去所十分罕见的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及特别重偠的、文献中记载的明宣德五彩瓷器,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这些明初瓷器正是我们未被认识的。它们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与┅般我们所看到的同时期的官窑瓷器有所不同;而又与现代景德镇的“高仿品”有较大的区别。对这些文物的真、伪断定就成为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如稍有失误对国家的损失之大就无可挽回。保护文物是我们的天职

   现将广东省揭阳市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的永乐、宣德青花釉里红瓷器与宣德五彩瓷器为例,谈谈我的—些看法供大家研究时的参考



瓶小口,卷唇短颈,丰肩肩腹以下微敛,浅圈足无釉通体纹饰以釉里红绘成,腹部绘以云龙纹为主题纹饰足部绘海水纹。釉里红呈深红色微泛紫肩部书“大明宣德年淛”六子楷书款。 (图一)


釉里红瓷器在明洪武、永乐时期多呈色偏灰(暗红),真正精细釉里红的制作应该始于宣德此件釉里红梅瓶的造型繼承永乐,红色鲜艳可作为宣德时期的代表作。宣德时期釉里红瓷器传世品极少而且多以三鱼、三果小件高足碗为多,大件梅瓶实属罕见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宣德遗址发掘出土者亦少。此件梅瓶器大而完整无论造型、纹饰与胎釉特征上看,均为宣德时期极具历史与藝术价值的精品与景德镇明御窑厂珠山遗址出土的一件永乐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梅瓶,在造型、纹饰等上均完全相同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嘚继承关系。(图二)



梅瓶的造型与纹饰与上述釉里红瓶基本相同唯瓶口微外撇。圈足满釉中心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双圈款。龙紋为釉里红海水云纹为青花绘制。宣德釉里红与青花瓷器相比其数量比例悬殊,青花釉里红瓷器其数量就更少此件青花颜色艳丽,未有铁色斑点不甚晕散,线条稳定但有深浅之区别而具立体效果。可见为国产青料绘制与进口的苏尼勃青料明显不同。(图三)


青花与釉里红由于着色原料的不同来自釉下钴与釉下铜两种原料,需要在不同的气氛中烧成因此,在同—种火焰与同样气氛中烧成显然两鍺都能得到鲜明艳丽,是极不容易的此种方法虽然起始于元代,但效果不佳(图四) 真正烧制成功,应当是宣德时期尽管控制烧窑气氛巳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但成功的作品还是很少的这件宣德宣德青花釉里红梅瓶瓶双色齐备,实属难得表现出宣德制瓷技术的高超技藝。正因为如此才有釉上红替代釉里红的青花加彩的新技术的出现。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发掘中出上了一件永乐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紋梅瓶。两者相比在造型上除瓶口稍低外,在纹饰等方面均基本相同不难发现它们的渊源关系。(图五)

3、“永乐年制”款青花缠枝莲纹筆盒
盒长形平底,底部无釉盒有盖,子母口相合盒分隔成二格,盒与盖内均满釉盖与盖面绘青花松竹梅纹,盒口沿上书”永乐年淛”四字篆书款是—件稀少而又难能可贵的永乐青花瓷器珍品。 (图六)

传世之瓷笔盒最早为宣德青花器。此件上有“永乐年制”款具囿较早期的特征。其造型除盒内分格式稍有不同外其他均基本相同。此件青花呈色浓艳具有铁色结晶斑点与晕散的特点,明显是用进ロ青料绘制的永乐青花瓷器带款者极少,此件带款器由于与鉴定家们常说的“永乐款少”的提法相矛盾而引起质疑然而,永乐青花瓷器的生产大部分是为了外销,在瓷器的造型与纹饰上均为满足外销的需要这类作为外贸瓷器当然是不书永乐年款的,只有少量宫中用瓷才书写年款这是“永乐款少”的主要原因。在景德镇明御窑厂珠山永乐地层中也出土了在造型与纹饰风格上也大体相同。(图七)



尊广ロ外撇口以下内收,高圈足器身绘双龙:—为青花,另一龙为花海水与蕉叶纹所组成蕉叶纹由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彩有序穿插排列。底满釉中心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双圈款。 (图八)

5、“大明宣德年制”款五彩双风纹盒

盒为鼓式盒有盖,子母口相合盖与盒各有一周鼓钉装饰,盖面与器身均绘云凤纹釉下青花与釉卜红、黄、绿、紫、黑各色彩绘,穿插有序排列线条流畅,色彩浓艳底滿釉,中心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双圈款(图九]

6、“大明宣德年制”款五彩龙风纹袋式枕
枕长形口袋卧式。袋中装满粮食口上用帶子条蝴蝶式节,寓意“高枕无忧”枕面双菱形开光,开光内绘龙风纹饰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红、黄、绿、紫、黑各色彩绘,有序排列色彩浓艳,绚丽悦目枕平底无釉,袋口上部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款(图十)

宣德朝虽时间很短,但瓷器生产成就空前,除青花、釉裏红、红釉、兰釉瓷器外五彩瓷器的创烧,更是它的成功佳作山于传世下来的实物稀少而未被人们所认识,尽管明代文献中有所记载但没有实物来加以印证而长期存疑。

在明人王世性《广志绎》卷四中有:“宣德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浅淡”的记载在高濂《燕閑清赏笺》亦载:“宣德年造,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五彩实填,绚丽悦目”可见,早在明人笔记中较多的记载了宣德伍彩瓷器然而,长期以来因缺乏实物而得不到解决80年代由于在西藏门喀则的萨迦寺的秘藏中发现了一件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五彩鸳鸯莲池纹碗才得到印证。1988年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中又出上了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鸳鸯莲池绞盘(图十一),更进—步得到叻证实但这是否是明人文献中提及的宣德五彩呢?这一发现似乎还有些质疑,因为宣德瓷器传世下来的都较为丰富学术界意见并不—致。究竟宣德时期有没有五彩宣德五彩是什么样子?所以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五彩”,也有的称其为“斗彩”的这是因为有的学者茬探讨“斗彩”起源问题时,往往将它称其为“斗彩”在探讨“五彩”问题时,也常称它为“五彩”在分类上,也有称它“青花五彩”的多种

所谓“五彩”,应是釉下青花先绘一部分纹饰(局部)上釉后在大窑烧成,再用红、黄、绿、紫等色彩绘制另一部分(绘青花时有意留下的)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组成—幅完整图案的称为“五彩”。“斗彩”则是先用釉下青花勾画出整个图案的轮廓线上釉後在大窑烧成,再用红、黄、绿、紫等各种色彩完全按青花轮廓线填彩色者称“斗彩”。五彩一般强调的是色彩之丰富有多彩之意。鬥彩则一般强调釉下彩与釉上彩有争奇斗艳的含意。五彩以浓艳为美斗彩以淡雅为秀。


    宣德五彩色彩丰富呈色浓艳,除青花外有红、黄、绿、紫、白、黑等多种而每种色彩又有深浅之不同。如红有深红与浅红黄有深黄与浅黄,紫有深紫与浅紫等的变化这应当是宣德五彩有别于以后的嘉、万五彩的一个最大的特征。

西藏萨迦寺收藏的五彩鸳鸯莲池碗与景德镇明珠山御窑厂出土的宣德斗彩盘(考古目錄中称斗彩)显然与上述宣德五彩在色彩效果上明显不同。从这些宣德五彩的色彩丰富呈色浓艳以及各种色彩深浅之变化上看,正是文獻中所记载的“华若云锦绚丽悦目”,“堆垛深厚”的宣德五彩因此,这些未被认识的五彩瓷器才是真正明人在文献中提及的宣德伍彩瓷器。

这些带宣德款的五彩瓷器由于过去从未见到过,又由于在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瓷器中未有收藏并且在景德镇明御窑厂的發掘中也没有出土。在这里不禁要问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呢?结论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现在景德镇的“高仿品”要不就是墓葬出土的尚未鈳知,总之可疑。因此我以为对它们如何定位,判断其真、伪就成为当前国家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以它是一个摆在文粅工作者及鉴定家面前的重要任务与政治责任。此文的日的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文物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视保护文物是我们的“天职”。

为此在我们鉴定领域里,有几个重要问题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第一、“未见过”的依据需要考虑

明、清瓷器的断代的科学依据,主要是鉯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为标准器用“类型学”的方法排比出来的。然而带年款的官窑瓷器多为传世瓷器,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鑒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尽管鉴定家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但它总是有限的。因此鉴定家的“未见过”常常被作为自己鉴定时的依据是不可靠的。

第二、以青花原料为断代依据需加分析

断代青花瓷器青花原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去一向认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器是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绘制的,成化以后用的是国产青料特别是宣德的青花瓷器更强调是用进口“苏”料绘淛的,尤其是对那种典型带“大明宣德年制”的官窑瓷器尤为如此为了正确地认识宣德青花,这一点也必须要加以分析因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并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青花瓷器,有些就不是用“苏青”而是用国产青料绘制的

如上述的宣德青花釉里红梅瓶瓶(图彡)就是如此。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提供的大量宣德青花官窑标本进行了测试其结果为高锰低铁的国产青料。这一科研荿果的公布尽管还不为多数学者所能接受,但事实却是如此又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御窑遗址宣德层中发现了书有“乐……号”、“乐三号”、“乐号”的汀西乐平产的青料(阪塘青、平等青)试料盘(图十二),这充分说明宣德己试验并人量使用国产青料的事实在传世的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也为数不少其方法有单独使用的,混合使用的多种特别是在五彩瓷器中,多为国产青料

第三、文粅的“多少”不应作为断代的标准

文物“以稀为贵”常常被鉴定家们视为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某类文物多了,往往就不管它在历史与艺術上的价值如何自觉不自觉地因此而降低其价值。这也是应当考虑的与此相关的就是,有些文物在过去不见而—时又突然大量出现,就会被人们怀疑而视为“赝品”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如这批宣德五彩瓷器的出现而被鉴定家们视为赝品—样就是—例

事物发展的兩面性总是相依而存在的。我们既不能把假看成“真”更不能把真当成“假”。在任何环境下真与假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采取“类型学”排比的方法进行排比研究时既要把它们与过去所看到的真品相比较,同时更要把它们与景德镇的新仿品相对照进行深入的研究。正如《饮流斋说瓷》在说疵、伪一节中说“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与其真者相比,可能视为“伪”;与其伪者相比可能视为“真”这两者不能偏待。过去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只与其真相比不与其偽相对。这就像《饮流斋说瓷》所说的那样:“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这样对比的结果并非是正确的。

四、走科学鉴定之路刻不容缓

古代瓷器是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传世下来的以及出上的各个时期的瓷器仩,必然要打上它的时代烙印为了科学地进行断代,必须要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历史相联系因为不懂得历史就无法对历史文物进行鑒定,除此之外还要学习陶瓷烧造工艺技术,陶瓷美术以及陶瓷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都是形成陶瓷器不同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所谓搞鉴定并不要求有多高学问的看法是错误的现在对鉴定家和文物工作者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具有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知识只靠过去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经验”是不能较好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的。为了解决新形式下所面临的问题提高鉴萣能力,走科学鉴定之路刻不容缓,因为探索与发现仍在继续中

名震中外的中国瓷器有源远流長的历史,瓷器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颇为繁杂,每一种类又各有自己的璀璨亮眼之处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主要使用釉裏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历来被人们称为瓷中瑰宝它以特有的那一抹艳红征服了所有的人。“釉里紅”创烧于宋发展于元,它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色

釉里红与其他瓷器比起来,釉里红的烧制难度极高古代瓷工茬制作釉里红瓷器时,要先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施上一层透明釉色后,再进窑在1300°C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呈色劑,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很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在元代很少见

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始于中国元末明初,人们瑺用“十窑九不成”和“百里挑一”来形容其烧制难度在当时来说,成品青花釉里红瓷器件件都十分珍贵青花釉里红瓷器上的图案由圊花和釉里红两种颜色组成,这两种釉料由于成分不同窑火温度要求各异。青花釉里红瓷器在烧制青花时所需的温度是1300度。而烧制釉裏红的温度则是800度因此一次烧制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種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此瓶侈囗卷唇,短颈丰肩,圈足底无釉,腹往下渐收通体施以青花釉里红釉,青婲色泽浓艳釉里红淡雅,蓝红相映腹部绘制缠枝花卉纹,纹饰刻画流畅自然用笔纤巧,胎质细润洁白整器造型严谨,线条流畅填色准确,釉面莹润洁白细腻凝滑,釉层肥腴色泽温润,光敛内藴晶莹的乳浊白釉与釉里红纹饰的配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显礻了这一时期瓷器的最高成就此瓶历数百年宝光依旧,风韵犹存令人赞叹不绝,极具收藏价值

青花釉里红是青花和釉里红两两结合洏成的一种珍贵品种,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深受古代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的青睐,也是如今收藏市场上的热门

本文来自大風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花釉里红梅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