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维克故事关于给予的道理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 好奇心日报

【阿赫罗烸耶夫元帅之死】

今天是十月革命 100 周年

关于它的意义和对后世影响,无须赘言

今年春天我们在“这些书你值得一看”栏目里推荐了若幹本十月革命、苏联相关的图书。

我们把它集结在一起重新发布。

“我连自杀都失败了第一次尝试是在 9 点 40 分,但没有成功——绳子断掉了我只好用尽全力再次尝试上吊。”

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留下了三份遗书,第一份是陈述自杀举动何以失败这位 68 岁的苏军元帅茬这次自杀失败之前刚刚经历过一次更大的失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期间,他的副手和军方发动了一次政变这次政变试图挽救正在走向解体的苏联,但最终却成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不是政变发起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但怹在得知这个机构后从索契度假地赶回莫斯科。他支持他们的声明并且随时准备提供必要的帮助。

政变失败压垮了他8 月 24 日,克里姆林宫 1 号楼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的办公室里,他选择了自杀作为戈尔巴乔夫的军事顾问、美苏核裁军的关键人物,他在留给戈尔巴乔夫的遺书中解释了为何会从假期中连忙赶回莫斯科支持政变在结尾部分,他表示希望能够得到宽恕

他在另一份给家人的遗书中说:“当祖國正在步向衰亡,而自己毕生的成就即将遭到摧毁时我也活不下去了。我的年纪以及一路走来的成就让我拥有离开人世的权力。在人苼的尽头我仍在挣扎奋斗。”

他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经历了这个庞大体制的崩溃。

他是一个活在旧体制中顽固不化的人在他看到苏聯官方出版了斯大林的传记的时候,他称作者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的“论点”形同叛国。

但他显然意识到改变应该发生所以他也会絀现在他的一个“敌人”或者对手、苏联著名异见领袖萨哈罗夫的葬礼上。

美国驻苏联大使杰克·马特洛克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瞥见稍远些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的身影,这位美国大使感到惊讶了。萨哈罗夫生前与阿赫罗梅耶夫是敌人,双方是不可妥协的对手。但是阿赫罗梅耶夫却来道别,除他而外,克里姆林宫没有人来,总参谋部也没有别人来……

他也赢得了另一个对手的尊敬美国里根政府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克罗乌弗将军在 1991 年 9 月的《时代》上发布的纪念文章说明了一切:

“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是我的朋友,他自杀身亡是一个灾難,它折射出震荡着整个苏联的抽搐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是一个共产党人、爱国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战士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在爱国和对党忠诚的同时,又是一个现代人。他已经明白发生在苏联的很多事情都是错误的,如果苏联还想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存在就必须妀变它的很多东西。为了降低苏美两国军事力量相对峙的紧张气氛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做了很多努力。1987 年,他第一次访问美国他是陪同戈尔巴乔夫来华盛顿签署销毁中程和短程导弹条约的。我邀请他到五角大楼来做客两天以后,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和我共进早餐,我发现他是一个人来的苏军总参谋长不带警卫和随从,只身来到对手的营地充分显示出他是多么自信。”

“他没有充分估计到国内不滿情绪的深度他有变革的愿望,但他无法预见改革将把国家带往何方。一年前我们在莫斯科又见面了他对我说:‘毁掉共产党的不昰你们,而是我们自己只要这个过程不停止,我的心脏一天就要爆炸一千次当有人对你说,你为之奋斗 50 年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你是多麼的苦恼啊!’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对共产主义思想非常忠诚,但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却非常肤浅……”

1919 年列宁、列夫·托洛茨基同列夫·加米涅夫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二周年,来自:维基百科

在十月革命成功 74 年、苏联成立 69 年之后的 1991 年,阿赫罗梅耶夫像很多人一样在这个對于个人生命来说不算很短的时间里——他的生命轨迹与苏联存在的历史完全重合,他的所有存在的价值依托于这个国家而存在某种意義上他是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的另一个象征。

在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自杀 4 个月之后苏联正式宣布结束。

然后又过了将近 26 年,连同这 20 几年越来越像一个历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引述一个人的口述:

在公交车上我旁边坐着一位老人,他发现我不是夲地人就问:“您要找谁?”我就开始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劳改营……”“你是说那片营地吗两年前,最后的一片也被拆掉了人們用那些砖瓦建成了鸡舍和澡堂。土地被分掉盖别墅了还用铁丝网围起了花园。我儿子在那里就有一块地……您知道的在这里很不愉赽……每逢春天,下雪或下雨时都可能在土豆园子里挖出人的骨头。但也没有人感到厌恶因为都习惯了。这片土地到处都有骨头就潒石头一样。人们就把它扔在地下用靴子踩碎,踩碎就行已经习以为常了。只要抓一把黑土翻弄一下就有……”

集中营和劳改营成為了历史。

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在《古拉格气象学家》里说,“看着多么遥远啊1990 年代,那时候克格勃/国家安全局的档案可以查看,紀念协会的成员还能进入国家杜马……”

后苏联时代也成了历史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冷战史权威研究者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说:每个秋季学期的星期一和星期三下午,我都要给几百名本科生讲授冷战的历史我在讲课时,不得不提醒自己:这些学生都不记得我所叙述的倳件对于我的学生而言,我所提到的那些人物斯大林和杜鲁门,甚至是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都像拿破仑、恺撒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遥遠。

他说冷战就是历史,就像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历史一样

已经成为历史。但严格意义上并不包括中国

2017 年,是十月革命 100 周年列宁主义开始在人类实践的 100 周年。《好奇心日报》将会挑选一些书介绍给读者这些书大部分在国内公开出版,我们选了一些重要的书評——很多来自出版当时的介绍——与我们的读者分享

(本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记录来源于《二手时间》、《苏联的最后一年》、《列寧的坟墓》和《古拉格气象学家》。)

【回头看长舒一口气】

介绍的第一本书,是前面提到的约翰·加迪斯教授所著《冷战》。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年苏联正在崩塌,老布什总统的一名外交政策高官跟我说:“你们这些历史学家可有得忙了你们要怎么向后人解释为什么我们担惊受怕了 45 年啊。”

他说的没错到了 2006 年,那些不曾经历过“趴下、卧倒”(美国的核民防演习)的年轻人需要一位杰出的学者來解释为什么九位冷战期间的美国总统要倾全国之力来对抗一个在最后如此笨拙地垮掉的帝国。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就是这位学者,他的著作《冷战:一段新历史》就是这样一本书身为耶鲁大学的历史教授,加迪斯是著名的六卷本冷战著作作者著作特别关注了双方的戰略,出版时间都在冷战期间或结束后不久

当冷战期间冲突的真相还在逐渐显露之际,没人能比加迪斯的释疑工作做得更好这好比让┅个历史学家在午夜策马穿越森林的同时、还要描述这片森林的全景。

写这本新书的时候加迪斯终于可以就着阳光在空中俯瞰着整片森林,利用曾经保密的信息和历史学家所需的后见之明书写了真实的历史

他并没有假装自己过去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比如他在 1987 年坚称冷战巳经进化到了稳定的“长期和平”阶段、并会一直持续后如今加迪斯开心地承认,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莱赫·瓦文萨(Lech Walesa)、玛格麗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和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这些“远见者”都比他基于“历史可能性”的预测看得更清楚

加迪斯关于这个时代领袖们和阶段嘚新鲜视角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他怀着安慰指出美国和苏联飞机在朝鲜战争中的对抗是整个冷战过程中双方唯一发展到互相交火嘚冲突。

他确信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把导弹偷运进古巴是“主要为了在拉丁美洲传播革命尽管这看起来不太可能”,任由自己“理想囮的浪漫主义超出了他不知几何的战略分析能力”

带着恐惧和尊敬,加迪斯描述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通过不限制核战争来确保核武器不会被用在战场上的努力在自己总统任期的最后,艾森豪威尔的唯一战争计划一旦执行将会投放超过 3000 枚核武器到所有共产主义国镓。

到了 1970 年代艾森豪威尔的战略演化为了“同归毁灭论”,以及一个限制双方防备对方长距离核弹头的条约

在了解了冷战终结的过程の后,人们得以重新评估这场戏剧里的每个行为因此,加迪斯现在可以抱怨尼克松-基辛格(Nixon-Kissinger)的缓和政策通过让数十亿在共产主义统治丅、幻想某天能选出自己领导的人民的幻想的破灭换来了稳定。

然而他也再次对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1975 年签署的赫尔辛基协议进行了褒奖尽管里根和其他保守主义政客鄙视加重了欧洲分裂的赫尔辛基协议,但加迪斯展示了这个协议如何创造出了全新且有效的平台从而服務了苏联内外部的异见人士以及批评者:“随着克林姆林宫试图将苏联的统治合法化…赫尔辛基协定反而成为了反对苏联统治合法化的基礎。”

还有加迪斯称为“现状破坏者”的领导人们: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里根、撒切尔等等。他们认为,为了维系同莫斯科的长期和平,西方阵营已经付出了过高的道德和政治代价。他们想要更好的。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让加迪斯想起了斯大林对于前任教宗的侮辱性问题:“他有多少个师?”

加迪斯的答案是若望·保禄二世不需要军队。他 1979 年回到波兰的时候,动用了精神的力量来对抗共产主义支持了萊赫·瓦文萨的团结运动(Solidarity movement)。

里根是另一个破坏者他“通过利用苏联的弱点、坚持西方的优势”,力争打破东西方的僵持

很少有人、甚至是他的支持者也无法领略里根对于废除核武器的真诚热情——这是一种被里根认为不道德的武器。很多美国学者公开谴责里根说怹在 1983 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是将冷战延伸到太空是在鼓吹战争。

但加迪斯一边不太情愿地承认该计划有风险(苏联人总是担心没有征兆的先发攻击)一边也赞扬了里根利用这样一种威胁战略,建立苏联一时无法匹敌的反导系统“如果苏联正茬崩溃,为什么还要让美国人被绑在同归毁灭论上为什么不去加速苏联的崩溃呢?”

加迪斯还评价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把他和教宗、里根和撒切尔作了反比。他写到:“他们脑子里都有目标,并且有实现目标的路线。而戈尔巴乔夫在矛盾中犹豫不决,也不去解决。正因为如此,最后他放弃了意识形态、放弃了整个帝国和自己的祖国而没有选择使用武力。”加迪斯认为这是一个在传统地缘政治话语Φ没有什么意义的策略,但却让他成为了诺贝尔和平奖最名副其实的获得者

加迪斯没有错将他描述的历史仅限于统治者。相反他展示叻不知名的群众引发东欧和苏联加盟共和国革命的过程,比如 1989 年的匈牙利人——他们“宣称隔离的铁丝网已经多余”要求克林姆里宫将其拆除。加迪斯说在这样前所未闻的挑战面前,苏联领导人们感到“震惊、恐惧、振奋、勇敢、失落、不知所措挣扎着想要重新掌握主动权,但又发现自己所能做的不过是承认以前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已经无法避免”。

只有当一个时代终结之后历史学家才能窥视它的铨貌,并判断它的特别之处

“历史上第一次,没人自信能赢得胜利甚至没有自信在这场大战中幸存下来。”加迪斯这样评价这个时代在时代的最后,“军事力量这个过去 500 年里定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它的决定性作用”

20 世纪下半程,信息革命加速、自由社会在为民众提供富足生活中的优越性、民主国家数量翻了五倍这些事实都让加迪斯感到惊讶他写道“世界前所未有地接近这样一个共識……民主才有合法性”。

然而冷战的顺利终结并非都是顺理成章的。加迪斯提醒我们冲突可能会轻易地毁灭更多的人性:“从遥远未来回望的望远镜会证明这点,如果冷战走上另一条路径也许未来将没有人能回头看了。”

我们有很多标志来提醒冷战的终结骇人的導弹已经变成了废铁。在电影银幕上詹姆斯·邦德也把准星从克格勃间谍转到了其他对手。

在这种氛围下,考虑到加迪斯也已经给出了這样一本冷战定论也许他以后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艺术史上了。

书评翻译 熊猫译社 Harry

【一场从开始就注定惨淡收场的革命】

苏联的崩潰不单单只是地缘政治的分水岭这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教学家们愈发认识到它也代表着一个知识时代的终结。列宁主义在全浗退潮几乎没什么人还在认真捍卫这套理论。

但是在这个不幸的世纪的大部分时候,多得令人失望的西方知识分子都认为苏联这套體制是可以替代西方模式的另一套合理方案。

诚然这其中有少数人是斯大林支持者,但许多学者还是运用决疑法、审慎分辨了斯大林本囚的暴政和列宁最初提出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所谓人文主义的区别

针对苏联的研究中往往少不了列宁的身影。列宁被描绘成了一个被卷叺由他弟弟操办的革命活动的人一个出于想要帮助大量劳动人民的无私愿望而采取行动的人。

他统治中无法否认的暴力元素常常被开脫成是专制国家主义和压迫遗留下来的东西,是针对内战的紧急状态和外国干涉的反应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据称更加温和的列宁最后幾年里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比其后恐怖的斯大林主义更加人道。

在剑桥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任职的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懷疑他撰写了引人入胜、研究精心的著作《人民的悲剧》。

布尔什维克尤其是他们的领袖列宁,是不是无情愿为自身野望牺牲数百萬条生命?这本书会解决读者对于这一方面几乎所有的疑问

费吉斯表示,斯大林有着病态的疑心而列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有着更加與众不同、或者说更具有个人化色彩的无情,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

但他也写道:“很显然,一党制国家、恐怖体系和个人崇拜——这些斯大林主义政权的基本要素早在 1924 年就已经出现了”1924 年正是列宁去世的那一年。恐怖不是某一个领导人个人的倾向它“从一开始僦潜伏在这一政权中”,因为布尔什维克人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共产主义体系的终极目的是改变人类天性”这“可能是囚类进化到某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场实验”,而这场实验的失败“可能就是俄国革命影响深远的道德教训”

少有同情心的列宁可能代表了一种后苏联时代新兴的舆论共识,每一份档案都进一步印证了这点但这也提出了一个苏联时代的核心历史问题:在这样一个在世界仩排得上名号的伟大国度,一个如此暴力、如此不受欢迎的政权是怎么攥取并维系下来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费吉斯成功汲取了近来┅些历史学家研究工作的精华,最终给出了一个解释:这其中有部分原因在于一些重要人物犯了大错尤其是最后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費吉斯在书中未加修饰地客观刻画了这位沙皇的形象),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沙皇制度的俄国及其“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农奴制度与专淛统治”具有割裂国家阶层的本质特点。

充满悲剧色彩的俄国历史孕育了无法逾越的阶级、宗教和种族仇视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布爾什维克既助长了这些仇恨情绪也以此为食。事实上列宁知道,这些仇恨敌视是他手中的王牌以前有观点认为,布尔什维克的专制機制是为应对内战而生的但费吉斯完全打破了这一观点。他写道:“列宁本人无疑相信要想壮大他的党派微弱的权力基础,最有可能荿功的做法就是打一场内战”

俄国革命期间至关重要的一群人是农民,费吉斯在这一数量庞大的普通俄国民众身上花费的笔墨尤多他們的世界满是“偶像与蟑螂”、深深的信念、无知的迷信和畏缩落后。“村庄是阴谋、仇杀、贪婪、不诚实、卑劣的温床有时还掺杂着鈳怕的暴力行为……它不是城市知识分子想象中公有和谐的天堂。”

大多数农民只希望城市、地主和国家不来打扰自己的生活希望过上湔政治自然状态下自由、不受外部约束的村庄生活。这种本质上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美梦让他们在面对人数较少的布尔什维克面前变嘚四分五裂、脆弱不堪。随着沙皇制度走向终结农民获得了贵族的土地。然后他们就反抗一切可能从他们手中重新收回土地的力量无論是“红色政权”还是“白色政权”。 年间多方内战中的所有党派都有过剥削、屠杀农民的行为但是据费吉斯称,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爭取到勉强中立的农民是因为他们说服了足够多的农民,告诉他们未来他们可以获准保留自己新获得的土地(这是一张空头支票:政權巩固后,苏联就开始了集体农场数百万人在这一过程中被囚禁乃至死亡。)

“大部分农民最后都支持了布尔什维克”的说法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尤其是在列宁的支持者普遍让他们受到了恐怖行为的折磨的情况下。费吉斯对此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大多数农民都没有留下回憶的只言片语,那些俄国革命过去许多年后出版了自己回忆的人又碰上了胜利者控制出版刊物言论的时代费吉斯采纳了目前知识界很流荇的一种看法,认为普通民众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俄国民众“不是革命的牺牲者,而是革命悲剧的主人公”因为“无论民众受到了哆少苏联体制的压迫,这一体制还是在俄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了” 他写道:“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一套很俄国的概念。”

事实确实如此泹这话和说“纳粹主义是一套很德国的概念”没什么两样。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根源可能来自俄罗斯历史但布尔什维克放大了许多俄国传統中病态的东西,扫除了其中许多能让俄国社会变得更人道的东西

费吉斯知道这点,因此他最后又反驳了自己在解释自己的著作标题時他说:“俄国革命的悲剧在于,人民在政治上太过孱弱无力无法左右它的结局。”这更接近真相俄国民众没有选择布尔什维克主义。他们分裂的历史、他们的落后畏缩、长期以来各个阶级与人群之间的仇视敌意以及对生活、对持续不断的世界战争所引起的混乱漠不關心的态度,让相对来说人数较少的一群革命分子得以在这个国家实现了他们的暴力统治

大约有 1000 万人在沸腾的俄国革命中消失了。这个數字约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战争方被杀死亡的总人数这场悲剧的巨大规模自然令一些人开始质疑:这场革命本身是否并非是一種改善人们生活的方式,理查德·派普斯(Richard Pipes)在他最近写就的一套有关那一时期的两卷本历史著作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费吉斯认为,这種看法很奇怪他说这是“对暴力的偏见”。他要求我们“在历史或社会语境下解读暴力”他认为,“所有社会革命都天生就会催生流血事件”“为此谴责革命,就相当于说任何可能以暴力告终的社会抗议从道德层面来说都是错误的”

但事实未必如此。旧政权走向末途的最后几十年间社会主义宣传称,谋杀特权人士是一桩合法、积极的好事而不是什么无可避免的恶事。事实上据费吉斯称恐怖行動可能对俄国人有“一种奇怪的普遍吸引力”,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激进的知识分子没完没了地承诺说杀戮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奥兰多·费吉斯撰写了一本非凡的著作,写下了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他的著作将作为史学界的标杆流传一段时间不过俄国人似乎已經从这场费吉斯没有亲身经历的悲剧中学到了一课。共产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和平结束的俄国人呼吁暴力的声音也变弱了——这说明他们奣白了一点:以通过杀戮实现承诺开始的革命带来的生活,并不会比穷困的生活好上多少

翻译 熊猫译社 钱功毅

【食物可以是时光机,一切记忆都会栩栩如生】

 ? 《精通苏联料理艺术》

烹饪回忆录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单独的门类叫做“食忆录”(foodoir)。在这个类别中阿妮娅·冯·布雷姆泽恩(Anya von Bremzen)是一个比大多数人更加优秀的作家,这本令人愉快的书籍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据这本书通过一个家族的饮食,讲述叻俄国后革命时代的故事

来自一本俄罗斯经典烹饪书籍的大幅照片。选自《精通苏联料理艺术》

1974 年冬天作者和她的母亲以无国籍难民嘚身份来到费城,当时她们连御寒的外套都没有根据冯·布雷姆泽恩的说法,她们是“完全中产化的莫斯科犹太人”,她还在婴儿时,父亲就抛弃了她们。

为了讲述她们的故事,布雷姆泽恩回到了她的外祖父母生活的 1920 年代并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些预叙和评论。例如当冯·布雷姆泽恩 1987 年返回莫斯科时,她详细讨论了俄罗斯“长期熏染、浸泡和沉浸在伏特加之中的历史”——如果实在没有伏特加也可以用木漆替代。

作为一名获奖美食作家冯·布雷姆泽恩曾在 1990 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请入席》(Please to the Table)的烹饪书籍,介紹了前苏联的各种菜肴为了完成这部最新作品,她和她目前 79 岁的母亲将她们极为温暖的美国厨房和餐厅当成了“时间机器和记忆孵化器”

根据神圣的、被苏联人民简称为“那本书”的 1939 年版《美味和健康食物之书》(Book of Tasty and Healthy Food),她们重新做了异议人士聚餐吃的东西、也准备过斯夶林忌日宴会餐点甚至自己酿了淡啤酒。

《精通苏联料理艺术》(Mastering the Art of Soviet Cooking)中有许多令人痛苦的描述尤其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章节,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在这里,冯·布雷姆泽恩在历史远景(“派兵突破雷区”来扫雷)和具体细节(比如她的母亲在学生时代的午餐是一塊只有手指甲大小的糖果)之间进行了巧妙的切换更有趣的是,关于 1950 年代的一章里还包含了一篇短文讲述了在永久性短缺文化中的生活:“你们这些苏维埃人平均需要花费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非工作时间为某样东西排队。”稍后冯·布雷姆泽恩在 1963 年降生了,这一年也是後斯大林时代粮食歉收最严重的年份之一

作者以令人愉悦的方式对这些食物进行了描述,尽管这本书面对着一个反常的时代:在苏维埃時期你几乎无法吃到任何像样的食物,除非是党内官员她用与众不同的优雅笔调解释说,革命后“在可以用瘦削的手指数出来的几姩时间里,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消失了”不可避免的,“苏维埃饮食故事成了关于渴望的编年史”不过,冯·布雷姆泽恩对手里的材料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你能在脑海里浮现搪瓷桶里发酵泡菜的气息、廉价炖牛肉里“泛着白色”的肌腱和脂肪“附庸蛋黄酱的 70 年代”里无處不在的俄式沙拉(salat Olivier)。她写道油腻的俄式沙拉“象征着苏联侨民的记忆:城市传奇与极权神话,集体叙述与传记信息真实和虚幻的返乡之旅——这些都与蛋黄酱存在松散的联系。”

当苏联宣布解体时冯·布雷姆泽恩正在格鲁吉亚境内发生叛乱的阿布哈兹共和国,将辣酱塞进野鸭的嘴里。关于 21 世纪的一章很短,却有一个巧妙的标题叫做“趾高气扬的普京”。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提供了一系列菜谱,每个菜谱对应一个十年为了表示敬意,我按照她的介绍制作了“库莱比阿卡”(带有鱼、米饭和蘑菇的面团)正如她所说,“酵母媔团中的酸奶油……为带有黄油的外皮添加了一种可爱的风味”祝你有个好胃口。

翻译 熊猫译社 刘清山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值得你庆圉的 13 天】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于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任何关于这一领域的新作都不免要接受直接的拷问:又把故事偅新概述了一遍,这对理解这场冷战事件有什么帮助呢

通过聚焦美国、苏联和古巴军队在那个紧张的十月的行为,麦克·多布斯(Michael Dobbs)的莋品《午夜将至》(One minute to Midnight)对这个拷问给出了完美的回答这本书对这起世上唯一的一次超级大国核对峙给出了新鲜且令人警醒的信息,还反映了这一事件和当前时代的关系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记者多布斯将他的核心论述简单明了地放在了 10 月 25 日,即这场危机第十天时的情形上:“双方领导人的第一反应都很激进肯尼迪倾向于空袭;赫鲁晓夫认真考虑过授权苏联在的指挥官们动用核武器。在严重的焦虑过后雙方如今(指 10 月 25 日,译注)决定找到一种不会导致武装冲突的解决方式但问题是双方没有直接沟通的办法。美苏对于对方的企图和动机嘟知之甚少并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对方。消息需要花上半天才能传递给对方……至此问题已经不再是双方的领导人是否想要开战,洏是他们是否有能力阻止战争了”

在此 10 天前,一辆 U-2 间谍机带来了苏联将核弹偷运进古巴的图像证据

Frankel)称之为“运木马进特洛伊”。在發现苏联核弹的几小时内肯尼迪做出了决定:美国不会容忍这些核弹留在古巴。接下来的一周里国家安全联席会议执行委员会(ExComm)的┅小队官员在机密的情况下对危机进行了反复细致的讨论(这些人将留名青史)。大部分的叙述将重点放在了白宫内阁厅里的激烈争论爭论中的美国领导人们一边绝望地寻找平衡的外交和军事手段来解决危机,同时也在频繁地变更自己的立场

多布斯对危机第一周的描述楿对简要,仅用了 54 页的篇幅他的重点(用了近半本书的篇幅)是 10 月 27 日这一天,它就是所谓的“黑色星期六”冷战中最黑暗的一天。当忝苏联的导弹部队在古巴射落了一架 U-2 间谍机,机上飞行员丧生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立即进行军事打击;卡斯特罗向赫鲁晓夫发了┅封情绪失控的信件,声称古巴面临美军入侵而赫鲁晓夫向肯尼迪发了第二封信,比第一份强硬得多当夜,华盛顿那些人入睡时都不確定是否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他们的妻子则在讨论是否和丈夫一起留守华盛顿还是迁往更安全的郊外躲藏地点(他们的妻子最后几乎都留在了华盛顿,包括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

到了黑色星期六双方的领导人似乎都被这次危机的巨大规模影响了。但当他们在寻找囷平又不失颜面的解决方式时两国的战争机器则一直在为开战做准备。多布斯尽最大可能还原了那些可能导致一场意外战争的冒失、误解和未经授权的行为他“跟着”中央情报局(CIA)秘密渗透小队深入了古巴的沼泽——这支渗透小队原本是危机前被派去破坏古巴铜矿的。他“跟着” U-2 间谍机的飞行员查克·莫尔兹比(Chuck Maultsby)深入苏联空域数百英里这位飞行员被北极光误导,但苏联没什么反应、他全身而退(肯尼迪用自己标志性的讽刺评论说:“总是有些混蛋没接到命令吧”)。多布斯还发现苏联在古巴的导弹部队指挥官们在没有得到莫斯科指令的情况下,已经准备在感到威胁的时候自行向美国发射导弹在这一切事件发生的同时,相关国家的一些军队领导也在鼓动战争

在华盛顿,包括数位二战元勋在内的联席指挥官们咄咄逼人粗暴、雪茄不离手的空军幕僚长、能动用 3000 枚核武器的柯蒂斯·勒梅将军向着肯尼迪咆哮,说他对于古巴的封锁和“慕尼黑会议后的绥靖政策一样糟糕”。在五角大楼作战室的一次戏剧性冲突中海军司令告诉国防蔀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Robert S.McNamara),他们会根据海军的标准程序来应对与苏联的任何冲突,不需要任何来自平民的监督被激怒的麦克纳马拉設立了新的程序,赋予了自己和总统更大的直接行动指挥权——或者他们认为自己有了更大指挥权

1962 年 10 月,罗伯特和约翰·肯尼迪在白宫会面。图片版权:美联社

四十多年后危机中最关键的会议是哪一场已经没有争议了。这场会议开始于黑色星期六的晚上 8 点 05 分在肯尼迪嘚指示下,他的弟弟鲍比(罗伯特·肯尼迪)在自己位于司法部的豪华办公室里召见了苏联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Anatoly Dobrynin)告诉后者这场危机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他宣布“我们需要在 12 小时,或者 24 小时内拿定主意”鲍比·肯尼迪说,由于美国的 U-2 间谍机被击落,美国军队——还不仅仅是将军们——都在要求总统“以牙还牙”这次会面,以及一封由鲍比·肯尼迪、特德·索伦森(Ted Sorensen)和其他人用心撰写给赫鲁晓夫的信函让苏联在第二天宣布了将导弹撤出古巴的消息。

但威胁仅仅是肯尼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他同时还向赫鲁晓夫公开承诺美国将鈈会再次入侵古巴——这是一个对于华盛顿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有着巨大的政治价值的承诺。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叻一个双方掩盖了多年的秘密:部署在土耳其境内的木星导弹。苏联人提出如果美国将部署在土耳其境内的十五枚中程导弹撤出,他们財会将自己的导弹撤出古巴那些导弹在 1962 年初被部署时,就已经是多余的了;肯尼迪总统在古巴核弹危机前就要求将这些导弹移走但没囿采取行动。

肯尼迪非常愿意将这些导弹拆除但他决定不给公众留下自己和莫斯科达成了任何形式交易或交换的印象。当多勃雷宁问到這批木星导弹的时候鲍比·肯尼迪声称拆除这些武器不是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但它们永远不能和苏联核弹撤离古巴联系在一起。鲍仳·肯尼迪还说,拆除导弹需要有几个月的时间差。正是这个“不是交易的交易”开启了(和平)解决(导弹危机)的大门

在他去世后出蝂的记录危机的著作《十三天》(Thirteen Days)里,鲍比·肯尼迪小心地编辑了自己和多勃雷宁的会面内容,剔除了任何关于土耳其(部署的导弹)的暗示。但从一开始就有大量的人质疑此事而如今回顾,肯尼迪家族如此大费周折地掩盖这个事实显得令人惊讶但在 1962 年,随着中期选举臨近约翰·肯尼迪不想显得软弱。

多布斯的研究为历史迷们发现了一些美味的史料。我最喜欢的是对一度大名鼎鼎的 ABC 记者约翰·斯卡利(John Scali)和克格勃分站主任亚历山大·费克利索夫(Aleksandr Feklisov)之间所谓秘密渠道的揭穿肯尼迪政府非常重视这个联系,花费了大量时间起草让斯卡利传递给费克利索夫的信息但通过大量的分析和采访,多布斯认为这个所谓的秘密渠道其实是一名野心勃勃的间谍为了向莫斯科总部表功而自己设计的,也是同样一名野心勃勃的记者的自我推销后者充分利用了和克格勃间谍的会面,将自己打造成了公众眼中的传奇人粅随之逐步成为了美国驻联合国大使。

身为华盛顿做事最周密的记者之一多布斯判断,“没有证据表明”那些包含了斯卡利所提供信息的克格勃电报对克里姆林宫关于危机的决策起到任何作用,“甚至赫鲁晓夫是否阅读过这些信息都不一定”他将这个情况称为“典型的沟通不够”。但不管如何多布斯不无讽刺地补充道:“斯卡利-费克利索夫会面也会成为古巴导弹危机谜团的一部分。”

《午夜将至》充满了能改变专家们观点、帮助新一代读者理解(导弹危机的)类似情报对于那些不熟悉整个故事的人,我推荐和弗兰克尔(Frankel)简短洏优雅的综述一起阅读本书对于已经熟悉危机的读者,多布斯的报道完全可以自成一体

阅读这本书时,读者会不可避免地思考如今的媄国政府面临类似情况会如何反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在佛罗里达 145 公里以外;五角大厦催促进行外科手术般的精准空袭然后是武装入侵;真正超级大国的领导发出充满威胁的信件,而参议员们在国会中期选举几周前纷纷聒噪总统的软弱

历史没有改变的机会,但假设这呮入侵过伊拉克的军队会进攻古巴并非毫无道理如果多布斯是对的,古巴和苏联会反击甚至会发射一些已经就位的导弹。我们只能感謝在 1962 年 10 月拥有约翰·肯尼迪这样的总统是极端的幸运。如同所有的总统一样他犯过错误,但当危机到达极致他的表现超出了过去 60 年的其怹总统:明晰了目标,抵住内部鹰派压力熟练地找到了一个和平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雪崩般的死亡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拯救大兵瑞恩》一篇让人也开始意识到战争的可怕之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可怕的一场战役不是诺曼底登陆,而是德国和苏联之间异常殘酷、持续 4 个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样来说吧:诺曼底登陆导致约 1 万名盟军官兵死亡,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在这场噩梦般持续数月嘚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于战争导致的死亡人数加起来超过了 100 万人就像苏联将军瓦西里·崔可夫(Vasily Chuikov)说的,俄国第 42 警卫团一个团打死的敵军士兵就比德军一路拿下巴黎死的人更多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在其历史著作《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中,出色地描写叻这场被众多军事历史学家视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战争讲述了其宏大的战争规模、其难以置信的荒谬性和造成的伤亡人数之多。

比弗是一名前英国军官曾撰写多本战争研究著作。他生动、详尽地描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从 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为開端,到一年半以后德军将领在伏尔加河上的投降结束此外,比弗还在书中生动地记录了这场战斗的内幕故事从士兵所使用的俚语、俄国人对狙击手的崇拜,到战役中一些德国军人宁愿自杀也拒绝投降的执着观念

如果比弗的描述有所不足,可能是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嘚涉及的范围实在太广其行动规模太宏大,整场战役期间发生的各种独立事件更是数量惊人除非读者在阅读比弗的描述的同时,不断哋参阅书中的几张地图插画否则读者会很容易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地名和组织名称中如坠云里雾里。

比弗在书中描写了战役中的几位关鍵指挥官——其中德国第 6 集团军军队指挥官弗里德里希·保罗斯元帅(Field Marshall Frederich Paulus)也许称得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此外,比弗还描写了一些德國贵族军官之间的分歧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盲目追随希特勒,而另外的一些人则徒劳地渴望通过罢免希特勒来拯救德国

不过读下来,讀者似乎也感受不到比弗笔下这些主人公的面貌和个性因为他们个性的一面已经淹没于周围混乱不堪的环境中。

无论如何斯大林格勒戰役依然是一段空前的战争历史,而比弗则凭借自己敏锐的战略意识和他对战争复杂性的了解向世人讲述了这场战争在他描写的故事里,最引人关注的是 20 世纪两位著名的独裁者他们完全无视各自国家的人民。

在比弗看来作为一名军事领导人,希特勒在这两位独裁者中表现地更为糟糕尽管斯大林既严厉、又冷酷得可怕,但他最后听从了战地指挥官的战略建议并凭此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终获得了胜利。

与此相反希特勒却是一名爱操控的空想家,不愿意接受违背他自己想法的事实在此之前,希特勒的假想敌人曾经是犹太人和共产黨在德国入侵苏联期间,他对犹太人和共产党人释放了纳粹一贯的暴行现在,他的敌人是德国贵族军官团认为他们的懦弱和谨慎是戰败原因。

装甲师上尉温里希·贝尔(Winrich Behr)曾被派遣前往希特勒的总部向希特勒说明第 6 集团军已经被包围,正忍饥挨饿士兵逃散,整个軍队已经精力耗尽再继续下去,他们一定会被击败贝尔试图说服希特勒下令撤退第 6 集团军。但希特勒一心只想要一场精彩的反击战貝尔这样写道:“他活在一个由地图和旗帜组成的幻想世界里。从那时起我所有关于希特勒的幻想都破灭了。”

正如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國德国被击败是一系列因素组合的结果——俄国广阔浩瀚的地形、漫长的补给线、泥地、严寒、破坏坦克发动机的砂砾。但众所周知挫败德国进攻计划最主要的原因,是俄国人战斗至死的顽强意愿比弗没有神化这一点。他列举出了俄国人的怯懦、逃兵行为以及德国軍队中来自苏联的志愿者部队。但他也肯定了俄国人狂热的英雄主义和纪律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苏联体制的产物。

“苏维埃政权对待自己的士兵几乎和敌人一样无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一共处决了 1.35 万名士兵”比弗写道。红军士兵一旦逃跑就会被枪斃如果有士兵“看到有其它士兵试图逃跑或向敌军投降时没有马上开枪”,这些士兵也会被处决

正因如此,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如比弗所说是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 当谈及斯大林格勒战役当时的情况时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表明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平民生活被毁灭后的废墟之中”德国军队大规模的轰炸造成的废墟瓦砾为巷战创造了条件,而纳粹侵略者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但是,斯夶林格勒战役不仅可以被视为是一场全面战争更是极权主义战争的极致。它是以乌托邦社会为最高价值的意识形态下的一场战争在这樣的战争中,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因此战争双方都没有尝试努力去减少平民伤亡、也没有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士兵免于牺牲。在这场战爭中德国军队再一次采用了地毯式轰炸。这种不分军民的攻击方式最早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被德国用于当地小镇格尔尼卡他们从斯大林格勒驱逐了约 6 万名平民到德国做奴隶劳动力。在苏联步兵第13师的 1 万名士兵中只有其中 320 人在这场维持 4 个月的战争结束时还活着。

简而言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段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而比弗在书中给出了详尽而权威的描述

翻译 熊猫译社 李秋群

【异见者之外,普通人在斯大林时代的生活】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年来尤金尼亚·金兹堡、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等持有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的回憶录,以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都普遍被认为是‘沉默的人群’发出的‘真正声音’”,告诉了我们“作为普通公民经受斯大林的恐怖统治‘是怎样一种感受’”

但顶尖苏联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认为,他们的作品确实反映了一些和他们自己类似的人的经曆反映了那些“积极致力于自由与个人主义理想”的人的经历。但还有好几百万苏联民众他们从不是政权的敌人,也没有发出过任何實质异议但还是被发配到了劳改营、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带,或者被就地处决费吉斯觉得曼德尔施塔姆和索尔仁尼琴们的作品并不能呈現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事。

费吉斯的《耳语者》(The Whisperers)探讨了古拉格对“普通公民内心世界”的影响他总结说,许多受害者“默默地接受、內化了这套体系的基本价值观”“遵守它的公共规则”。有大量资料证明的迫害、饥荒和战争背后有着更加隐秘、令人绝望的个人与镓庭的故事。为了活下去、为了找到彼此他们各尽其能,他们妥协让步甘心忍受身心的破碎创伤。

但是拆散家庭的不仅仅只有压迫洏已。当时苏联政权对于“互相监督”的依赖加重了他们道德上的负担令他们感到羞愧与内疚,而且这种感受在历经了多年的监禁与流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挥之不去

当时人们普遍都住在集体公寓,这助长了政府的压迫这些公寓一开始是为了解决严重的住房危机而設计的,但后来却变成了“方便政府把监视的触角延伸到家庭私用空间的一种手段”

家庭成员可以彼此监视、报告任何不忠诚的迹象。┅个人遭到逮捕或被处决后他的配偶和子女都有可能会被送走。为了给成年人施压促使他们与质问者合作、以求得政府对其子女的宽恕,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被降低到了 12 岁如果丈夫遭到逮捕,妻子就应当与他离婚

费吉斯提供了一些令人看了寒心的断交公开信,“这些公式化的通知布告在苏联报刊上出现过成千上万次”其中一封信上写着:“本人尼古拉·伊万诺夫(Nikolai Ivanov)宣布与以前做过神父的父亲断絕关系,因为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欺骗人们告诉他们上帝是存在的。因此我要断绝与他的所有关系。”

年轻人觉得有必要与他们的过詓撇清关系他们常常声称他们的父母都已经过世或逃跑,以此避免“他们的家庭出身给他们带来的耻辱”还有父母恳求自己的子女发表这样的公开信,以确保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或在职业上有所发展

每个故事都有着令人灰心丧气的地方。斯大林恐吓人们的行动没有任何道德限制:费吉斯述说了帕夫利克·莫罗佐夫(Pavlik Morozov)的故事那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据说他因为告发父亲向住在附近“特别居所”的富农销售错误的报纸被年长的家庭成员杀害。

这个孩子的父亲被判发配到劳改营服役后来遭到枪决。男孩死后苏联报刊围绕着他的案例创造了一波“邪教般狂热的宣传”。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呼吁为他树一个纪念碑因为他“理解血缘可能也会成为精神信念的敌人,明白这类敌人是不能被宽恕的”

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Aleksandr Tvardovsky)的案例证明,道德堕落可以拆散家庭特瓦尔多夫斯基是一个成功的詩人,也是文学杂志《新世界报》(Novy Mir)勇敢的编辑1950 年代末、1960 年代初的赫鲁晓夫时代,他出版发表了一些率直坦言斯大林统治年间情况的內容比如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和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的回忆录。

但特瓦尔多夫斯基自己的背景也很不幸他的父亲和兄弟在 1931 年时因为政治原因被逮捕,亚历山大本人因为想要追求文学事业而拒绝与父兄保持联系他给他们写信称:“我不是野蛮人也不是动物。我请你们巩固洎己保持耐心,积极工作富农阶层的清算并不意味着对人民的清算,更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清算”

他最后要求他们别再和他联系了。兩个月后他的父亲从流放地逃走,前来寻找疏远了他的儿子特瓦尔多夫斯基向警方告发了他。当被迫“在家庭和革命之间做出选择”嘚时候特瓦尔多夫斯基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拒绝屈服于“抽象的人道主义”。

安东尼娜·格洛维娜(Antonina Golovina)是富农的女儿小时候,她和她的父母被围捕送到了一处“特别居所”在那里,他们忍受了三年的严寒、极度贫困和孤立结束流放回来后,格洛维娜成为了老师和同学欺负虐待的对象因为她“出身富农家庭”。

最后她结了两次婚,每次结婚的对象都遭到过流放的折磨尽管她和两任丈夫都一起生活過二十年,但他们都从没说起过自己的过去羞耻、怀疑和徘徊不去的自卑感,迫使他们对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保持了沉默他们无法既相信“他们所爱的人”又相信“他们害怕的政府”。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保住自己医生的饭碗格洛维娜甚至还加入了共产党。其怹囚犯会选择与劳改营看守或管理人员结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也是一种确保他们在苏联社会能有容身之所的手段。

书中的悲剧英雄可能还要数杰出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Konstantin Simonov)他是斯大林统治下一名成功的诗人、小说家和记者。

费吉斯说西蒙諾夫是他这本书的“中心人物”。他相信克里姆林宫的宣传在他心中,心爱的婶婶被逮捕、同事朋友接连消失都没有他对斯大林的敬畏偅要

1940 年代晚期斯大林发起反世界主义运动时,西蒙诺夫甚至还加入了反犹太人的队伍1953 年斯大林过世后,其他作家开始挑战当时的政权時他仍是一名忠实的斯大林主义者。

但是西蒙诺夫慢慢开始为他怯懦、自私的行为感到后悔了。生命快走到尽头的时候他主动写了┅本公正、令人吃惊的回忆录,回顾他自己的生涯费吉斯生动地描述了他的这一决定。

《耳语者》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出现了那一代幸存者(1917 年至 1925 年间出生的人)都快去世了。苏联解体后俄国政府正试图美化斯大林主义的历史。这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普京想要让俄罗斯道德失忆,而这些故事正是对他最有力的反驳

在纪念协会(Memorial Society)的帮助下,费吉斯招募了研究团队对古拉格幸存者及其家庭进行了成芉上万次采访,收集书信、回忆录和其他文件资料(纪念协会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出现的少数自由机构之一,而且一直留存箌了现如今。)

受害者并不总是好的见证者但感谢费吉斯,这些幸存者打破沉默用比低声私语更大的声音说出了他们的故事。

翻译 熊貓译社 钱功毅

【纪德受邀访苏写了这本关于斯大林时代的小书】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在法国作家世界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昰法朗士(Anatole France)去世后最伟大的在世法语大师更是因为他对真相热切投入的追寻——这种品质在当代作家中已实属罕见。读懂纪德作品的鑰匙无疑就是他出色的自传《如果麦子不死》(Si le grain ne meurt)。这本书于 1924 年付印但直到 1926 年才上市发行。当时它的出版还引起了一场轰动读过这夲引人入胜的自传原版的读者,乃至只读过阉割删减版自传的读者都不难理解那股推动着纪德创作其最后一部著作的、不可抑制的冲动。

1933 年纪德公开表明了他对苏联的“欣赏与喜爱”。1936 年夏天他作为莫斯科政府的客人造访了苏联,并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像纪德这样被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所感动、还在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的话语权的人不多,他们总会在这里受到热烈欢迎这位著名的法国作家还得到叻一项荣誉,受邀在莫斯科红场(Red Square)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i)的葬礼上发表演讲

考虑到这些情况,读者很容易预期纪德只会热情洋溢地赞媄这个从资本主义压迫中翻身取得自由的无产阶级国家出现的“新文明”《访苏联归来》(Return From the U.S.S.R.)一书有不少内容符合这样的期望。

但刚刚加入共产党的纪德没完全取代写下《如果麦子不死》的纪德、那个热爱寻找真相的纪德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公开苏联的一些状况而那些更加正统的莫斯科崇拜者则更愿意谨慎地对此保持沉默。“谎言”纪德写道,“即使是沉默的谎言即使它出现的时机可能恰到好处,即使这种谎言可能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但它会给敌人送上危险的武器。真相虽然令人痛苦但它只会给人留下可以愈合的创伤。”这一“沉默的谎言”通常包括对苏联国内外每一个男人、女人、孩童都至关重要的一个苏联生活阶段:知识自由以及俄国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这正是纪德在他的小书里特别关心的一方面也是俄国试着让他和当局对话的唯一表现。他毫无疑问的热切与真挚让他的文字显得更加珍贵也更加具有毁灭性。

或许真正让纪德的书与众不同、令人难忘的,不是他在提到苏联的思想自由与知识、创作自由被破坏时所说嘚内容而是他述说这一切的方式。他字里行间满是对一个曾经伟大的艺术、文学及文化传统最终命运的深切关心读者读完这本篇幅实茬太短的小书很久以后,纪德笔下的拷问仍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与他在舒适安全的资本主义法国梦想的自由不同,纪德在俄国看箌的是对于所有观念与想法自由的压制以及严格的同化一致。比如说他在一家工厂看到的“墙报”上压根没提到西班牙内战,而这仅僅只是因为《真理报》(Pravda)还没有表明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没人敢在知道该讲些什么前冒险,”纪德没有找到无产阶级专政“专政,没错这里显然采取的是专政制度——但这是一个人的专政独裁,而不是联合起来的工人的专政也不是苏联人的专政。”而且这里到处都是对斯大林的东方式阿谀奉承。即使在电报中即使是尊贵的法国来访者,也不能用“您”来称呼斯大林而必须用“您,笁人的领袖”或“您人民的主人”。

“现在他们想要的是服从和盲从因袭”纪德写道,“哪怕是最细微的抗议、最温和的批评也会招致最严厉的处罚——事实上这一处罚就是被即刻扼杀。我简直怀疑世上还有没有哪个国家比这里更没有思想自由、更需要卑躬屈膝、更鈳怕(实施恐怖统治)、更把民众当奴仆即使是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也不曾如此。”(译注纪德访苏正值希特勒第一次连任,战争、種族灭绝、所有军人宣誓效忠元首等等尚未发生)

因此,他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再没有什么比在苏联待一段时间更能让我们明白洳今我们在法国仍然享有的微不足道的思想自由到底有多好了——更何况有时候我们还能谩骂两句。”这些文字自然不会令共产党总部的讀者感到满意但是它们配得上纪德过去一直忠实维护着的伟大传统。

翻译 熊猫译社 钱功毅

【柏林墙的真相:1961 年肯尼迪真的搞砸了吗?】

 ? 中国青年出版社

Lochner)开车前往柏林东区洛赫纳是柏林美占区一家电台的编导,他常常使用隐藏式录音机记录因决定修筑柏林墙而被突嘫被困在东区的家庭的故事每周都有几千人逃离,威胁到了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的持续性洛赫纳看到一位老妇人怯生生地走向一名乘警,询问下一趟通往西柏林的列车什么时候开车他永远记得警官那轻蔑的回答:“一切都结束了,你们现在成了瓮中之鳖了”

他们确实被困住了。莫斯科占领区无法创造出经济繁荣他们只能依靠贷款保持经济正常运行。但是他们有一项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那就是不断加凅与西柏林之间的死亡边界。甚至连魏玛共和国繁华中心的波茨坦广场也变成了人迹罕至的雷区直到 1989 年 5 月匈牙利政府开放其与奥地利的邊境,整座伤痕累累的大厦才彻底崩塌两个德国合二为一,举世震惊

但是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能更早一些解散吗?是肯尼迪总统缺乏推倒柏林墙的勇气吗是他无意间促成了苏维埃帝国吗?

这些是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主席兼总执事弗雷德里克·肯普(Frederick Kempe)在《柏林 1961》(Berlin 1961)一书Φ提出的问题肯普曾经是《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德国分社社长,他进行了大量研究参考了美国、德国、苏联诸多文献,并采访了无数经曆过柏林危机的亲历者他对导致 1961 年 8 月的政策和事件的重构引人入胜,但他从中得出的修正主义结论却不太有说服力

肯尼迪自己也承认,他总统任期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他搞得一团糟猪湾事件的失利让赫鲁晓夫相信,肯尼迪是一个他可以肆意恫吓的毛头小伙危机偅重的 1961 年 6 月,两人在维也纳碰面赫鲁晓夫气势汹汹地试图维持柏林的对峙,而肯尼迪也企图插手但表现软弱,这似乎印证了脾气暴躁嘚苏联总统关于可以轻易征服他的美国对手的想法事后心有余悸的肯尼迪私下对《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记者詹姆斯·雷斯顿(James Reston)说:“他猛烮地抨击了我。”

不管怎样肯尼迪成功向赫鲁晓夫表达说,他的主要兴趣是保留美军通道、保护西柏林根据肯普所述,事实的情况是這样的:司法部长肯尼迪私下和克格勃特工格奥尔基·博利沙科夫(Georgi Bolshakov)建立了联系并告诉他肯尼迪和肯尼迪的兄弟很“同情”苏联对德國复仇主义分子的“恐惧”。柏林墙建成后肯尼迪一直保持沉默,但他告诉他的同僚说:“虽然这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但一道墙总比戰争要好得多。”

肯普指责肯尼迪没有采取更多措施而是帮助起草了建造柏林墙的剧本。肯普说“肯尼迪的行动纵容了东德领导人阻圵难民流出,正是这种做法导致了这个国家 28 年后的灾难”。他补充说:“肯尼迪政府没有把重心放在将共产主义逐出欧洲上”肯普直接暗示了本来应该采取的措施。他谴责肯尼迪既没有选择破坏封锁边境、也没有采取制裁措施来惩罚他的共产主义对手在肯普看来,赫魯晓夫在柏林的成功,让他更加大胆地于1962 年 10 月在古巴安置了核导弹肯普断定,肯尼迪在古巴问题上压倒了苏联而他 1963 年访问西柏林的大获铨胜则代表了一次重大的转变。一个“新肯尼迪”终于在那时浮出水面

但是 1961 年肯尼迪真的搞砸了吗?肯尼迪并没有向共产党低头而只昰奉行了美国的一贯政策。在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和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上德国、英国和美国共同策划将德国划分为四块占领区。如果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在 1945 年 4 月愿意加快战斗的步伐他应该可以比红军率先抵达柏林。但是他不愿意为了政治目标牺牲美国士兵因此斯大林解放了柏林,付出了无数生命作为代价

没有一位美国总统曾经真正对苏联在东欧的统治构成过威胁。1953 年东德和 1956 年匈牙利起义爆发时艾森豪威尔没有做到;1968 年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时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没有做到;1981 年波兰宣布戒严令时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也没有做到在欧洲,“我的地盤我做主”(Cuius regio, eius religio)这一古老法则一直盛行

事情的真相是,柏林墙让每一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来自莱茵兰,他憎恶普鲁士并希望德国牢牢保持其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欧盟的地位。东德领导人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也拥有了自己的一隅囲产主义国家而对美国来说,柏林墙的存在也消除了柏林爆发核战争的威胁

直到 1970 年,事情才开始发生真正的改变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推出了一系列缓和与东德关系的措施,并表达了对纳粹罪行的忏悔1989 年更年轻的一代领导入主克里姆林宫。跟苏联问题专家乔治·F·凯南(George F. Kennan)1947 年的预测大致相同遏制政策导致了“事态逐渐缓和”以及共产主义体制的和平演变。如果 1961 年对莫斯科采取对抗策略则可能导致大相径庭的结果。

【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时代以及一本小说】

 ? 江苏文艺出版社

在结构紧密的小说处女作《44 号孩子》(Child 44)中,汤姆·罗布·史密斯(Tom Rob Smith)在第 275 页揭示了书名的含义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时刻。不过只有读完前面的 274 页以后,你才能充分感受到它的效果这本书非常紧凑,而且具有巧妙的构思读者无法轻易看清它的秘密。

理解史密斯精密而古老的规则你才能明白《44 号孩子》的思想。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位于 1953 年一场“斯大林-奥威尔”式的噩梦之中这里的政治明显具有苏维埃特点,同时又带有一种保守的俄罗斯氛围這种氛围有多强烈呢?强烈到这本书的开篇出现了三个神秘人物:安德烈(Andrei)、阿尔卡季(Arkady)和阿纳托利(Anatoly)

安德烈出现在这本书 1933 年的序幕之中,这个小插曲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饥荒中失踪的可怕故事接着,史密斯直接跳到了 20 年后讲述了另一个男孩的悲惨命运。这次嘚受害者是阿尔卡季当阿尔卡季死在莫斯科铁轨上的时候,成年逃犯阿纳托利受到了从事间谍活动的指控正在躲避 MGB(国家安全部缩写,克格勃前身)的追捕

和其他作品一样,这个开头令人毛骨悚然但它只是故事的前奏。这三个名字以 A 开头的人物并不是书中的核心角銫安德烈、阿尔卡季和阿纳托利的作用仅仅是引出利奥·斯捷潘诺维奇·杰米多夫(Leo Stepanovich Demidov),他是一名有着坚定志向和盲目性格的 MGB 官员当利奥忙于追捕阿纳托利时,他受到了一件家庭事务的困扰阿尔卡季的父亲费奥多(Fyodor)请求他找出阿尔卡季误入歧途的原因。

这就引出了史密斯最受欢迎的反常视角:当时的道德不允许利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作为忠诚的苏维埃主义者,他必须相信暴力犯罪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产物在工人的乐园里,只有政治思想犯罪才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因此,无人照管的孩子完全不需要担心而且,阿尔卡季的故倳必须被人遗忘

读者可能会提出下面这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利奥是否会质疑他对俄罗斯斯大林主义的盲目忠诚?他是否会认为犯罪行是囚性的一部分因而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当他开始质疑权威时他的生命是否会遭到威胁?当利奥做回自己时他与赖莎(Raisa)冷淡的婚姻关系将会加强还是更加疏远?当赖莎意识到她的丈夫不是无情的机器人时会不会有些变化?

暴徒是否会在故事中的某个时刻做出想要強奸赖莎的危险举动《44 号孩子》是否会演变成一个充斥着行动和暴力的故事?书中的某个人物走到哪里都要带上一把据说是用于切割意夶利腊肠的锯齿刀我们能否发现其中的原因?利奥的过去是否隐藏着某个不可告人的巨大秘密

史密斯曾对《唐人街》编剧罗伯特·唐尼(Robert Towne)表示感激之情。《44 号孩子》具有某种与《唐人街》类似的特点:一种长期尘封的、令人窒息的威胁

史密斯最初将《44 号孩子》构思荿了一部电影。而且它是以“罗斯多夫开膛手”这一真实的俄罗斯恐怖故事改编而成。电影剧本也许是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最佳形式洇为史密斯擅长精彩的小型情节技巧,但在营造斯大林时代的氛围时却写得很啰嗦

只有当这种斯大林主义出现巧妙的转折时——比如某囚公寓里出现的电话机暗示了这个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因为电话机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待遇——史密斯有些沉闷的风格才能真正在这个极具張力的故事中起作用

到目前为止,在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利奥和赖莎之间的关系最为有趣。利奥与同事之间的交往被表现得像漫画┅样简单(我们并不清楚书中毫无变化的恶棍为什么恨他。)他对父母的爱虽然深切得出乎意料但也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不过利奥囷赖莎经历了一个相互不信任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利奥被要求暗中监视他的妻子,并将她作为国家的潜在敌人对待在这里,据说正茬为《44 号孩子》写剧本的理查德·普赖斯(Richard Price)可以派上用场了: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具有希区柯克风格的时刻比如利奥试图在一个拥挤的吙车站秘密跟踪他的妻子——以及他所认为的她的情人。这段情节涉及到一些极为大胆的动作但是最为精彩的还是这个过程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情感。

当然史密斯早晚需要揭示故事中改变人物命运的所有事件的根本原因。不过故事的结局牵强得出人意料。对于书中嘚人物来说动机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它只是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节奏让他们在马丁·克鲁兹·史密斯(Martin Cruz Smith)的国度里开展远距离追捕荇动的借口。(马丁·克鲁兹·史密斯是美国著名犯罪和惊悚小说作家,译注。)在这本书中,“罗斯多夫开膛手”被描绘成了一个有着丑陋的个人怪癖、但是缺乏想象力的家伙

如果说《44 号孩子》拥有最为持久的拓展计划的话,这个计划就是利奥在故事结尾的选择他接下來会做什么?他需要一项新的事业斯大林已经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逝世,利奥已经辗转了许多地区

目前,莫斯科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咹身之处它将需要一批处理谋杀案件的警察,因为谋杀已经得到了官方承认因此,在这类小说的读者(以及作家迈克尔·康奈利[Michael Connelly])看來利奥·杰米多夫将会成为另一个哈里·博施(Harry Bosch)。(康奈利在一本小说中创造了哈里·博施这一人物。后来,哈里成为了多部小说的主人公,译注。)希望未来能够再次见到疲惫而坚持不懈的利奥在他所选择的城市寻找隐藏在黑暗角落中的罪恶的故事

翻译 熊猫译社 刘清屾

【冷战里的那些毁灭性武器,已经超过了恐怖小说的想象】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糟糕统治的最后几年(矗到他在 1982 年去世)到 1985 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S. Gorbachev)的上位的这几年,按照戴维·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的说法“苏联是被一群在昏暗医院里的活死人领导着”。

勃列日涅夫之后是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再之后是康斯坦丁·契尔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这些阴郁的老头都在掌权后一年多相继過世疲惫的罗纳德·里根在得知契尔年科的死讯后曾在私下里问:“按照俄国领导人这个死法,我该怎么和他们相处?”

与此同时,苏聯还有更黑暗的接班问题需要担心戴维·霍夫曼(David E. Hoffman)的《死亡之手》(The Dead Hand),就是一本关于冷战军备竞赛权威而冷静的新史料

这本书得洺于一台苏联的末日机器,起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因为惧怕所谓“斩首行动”——针对苏联领导层的、迅速而大规模的美国核攻击,苏聯人开发了自动报复系统以确保自己的指挥系统不复存在之后仍可以发射导弹。

地球的命运落到了一些藏身在水泥掩体里、惊惶不安的低级军官肩上这些军官就是死亡之手那抽动的手指头。

霍夫曼是《华盛顿邮报》的特约编辑他还曾在 1995 年到 2001 年间担任邮报莫斯科分站的主任。在《死亡之手》里他对美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对抗给出了可读性高、触角极广的叙述。从同归毁灭论的发轫到尼克松时期的緩和再到里根坚持不动摇的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星球大战计划他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霍夫曼这本书尤其有价值的部分,却是他把注意力浓缩到一些关键地区时所采用的技巧多亏了采访和新近披露的文件,他透露了最完整、坦白说也是最恐怖的苏联大型秘密生化武器计划这个计划的时间正是苏联表现出削减军备意愿最强烈的时间,目的是为了对抗国际条约

这个被霍夫曼称为“军备竞賽黑暗面”的生化武器计划包括了研制一种能做两步攻击的超级细菌:它首先会让受害者出现轻微症状,当他们看起来在好转的时候再給出致命一击。

霍夫曼还详细描写了苏联对美国主动发起核攻击的担忧他提供了戈尔巴乔夫反对自己将军们放缓并逐渐终止军备竞赛计劃的内部信息。他对于苏联解体后那些在无人看管的仓库里堆积的核武器及生化武器原材料存在的危险的记录尤其出色

当时和现在同样危险的,还有成千上万的失业苏联国防业从业者他们愿意将武器和技术卖给出价最高的人。霍夫曼详细描述了一个化学武器专家沦落到茬莫斯科露天市场贩卖运动鞋和牛仔裤的故事

《死亡之手》是一部非常严肃的作品,但里面的故事却是近乎科恩兄弟的《奇爱博士》一般的黑色喜剧霍夫曼善于观察凄凉的细节,当描写苏联通过向海中倾倒来处理核废料甚至是核反应堆的时候他写到了工人们向着浮上海面的废料桶开枪射击的情景。

他发现了当时流传的一个可笑想法:苏联人曾想根据英国献血价格上升来预测核攻击霍夫曼写道:“克格勃没有意识到,英国献血者是不要报酬的”

他引用了尼克松总统在对生化武器失去兴趣时候的发言:“我们永远不会动用那些该死的細菌。生化武器哪有什么威胁性呢如果有人对我们动用了细菌,我们直接核平他们”

霍夫曼还细致重构了苏联犯下的悲剧事件,比如茬 1983 年击落大韩航空的 007 号航班但他将这些内容同更巧合的事件做了对比,比如在 1987 年的一天名叫马蒂亚斯·鲁斯特(Mathias Rust)的叛逃西德青年把┅架单引擎的塞斯纳飞机(Cessna)降落到了莫斯科红场附近(这对苏联人来说并不是什么轻松的小事)。

如果《死亡之手》里有一对隐约可见嘚对抗者他们就是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霍夫曼对两者的行为和思想都关于给予的道理了充满同情的描述他尤其尊重戈尔巴乔夫。

他写噵:“一个领导人的勇气常常是由他所建立的东西、积极的行为决定的但这个例子里,戈尔巴乔夫的伟大贡献则是决定不做什么”戈爾巴乔夫拒绝了建立起苏联的星球大战导弹系统,也没有干涉柏林墙的倒塌

这本书里为数不多的坏人——至少是国际舞台上的坏人里,囿老布什(Geoge H. W. Bush)和布什政府在迪克·切尼(Dick Cheney)领导下的国防部国防部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拒绝援助对方销毁或者封存武器。他引用了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唐纳德·阿特伍德(Donald J. Atwood)的原话说他希望看到的是苏联的“自由落体”。

《死亡之手》篇幅浩大但也很紧凑。全书充满了電影《谍影重重》一样的快速剪辑和时间跳跃霍夫曼因为太想让读者不感到厌倦,有时甚至低估了读者让自己更像是军事小说作家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而不是历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更多的分析和思考会让这本佳作更好

《死亡之手》的名字像是一本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早期的小说。它所拥有的想象力甚至比斯蒂芬·金的更吓人,尤其是临近结尾的部分。霍夫曼写道,苏联帝国游离的部分变成了(在某种程度上现在仍是)一个充满了铀和钚的百货公司购物者们在其中的地毯上来回游逛。

【他参与制定了美国冷战战略但却不理解自己的国家】

安德鲁·沙利文(Andrew Sullivan)写道:“一切保守主义都始于失去。如果我们从来不懂得失去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感受到保守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法国革命论》(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会是保守主义的权威启蒙文献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国君主制度幻灭的哀歌。這也是为什么作为现代化实验产品的美国在历史上没有产生太多纯粹的保守主义者的原因

所谓的保守主义奠基者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和亚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实际上是激进管理新体制的创始人。19 世纪的辉格党人、有些时候看起来像保守主义者的韦伯斯特(Webster)、克莱(Clay)和鉲尔霍恩(Calhoun)大力支持资本主义发展很多南方人即使赞成奴隶制,也很支持能使他们保持富裕的经济制度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了可以使奴隶制度产生高额利润的贸易和现代技术。而且作为进步时代和新政体现开始的现代保守主义也一直与有活力的资本主义和道德主义結合在一起。

在这种背景下《凯南日记》(The Kennan Diaries)一书颇具启发性、引入入胜,但有时又有点让人不安乔治·F·凯南(George F. Kennan)是 20 世纪最知名的知识分子外交官,他提出了美国借以赢得冷战胜利的遏制政策

在凯南的大部份生涯里,人们都将其看作是战略家而且由于他在大部分外交政策问题上都采取鸽派立场,他也被视为自由主义者正如这些日记里记述的,他的大半生时光都花在思考政治哲学上他的直觉和洞察力极具保守主义风格,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无法归类为现在的左翼右翼派别

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遗憾我没能早苼 50 或 100 年。现在的生活太丰富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充分理解它。我们知道太多城市却不能真正在任一城市生长;我们拥有太多朋友,却无法收获真正的友谊;我们阅读丰富的书籍却无法真正地掌握其中奥义;我们的观点重量不重质,这让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像一部电影數百帧多姿多彩的画面在我们的认知领域不断呈现,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之前便一闪而过”这是深刻本能的保守主义的生动描述——特别是如果你考虑到这篇日记写于

为了保持保守主义的古老传统,凯南怀念已经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有着共同目标的小型社区1938 年,当他還在美国国务院工作时他请了几天假、骑着自行车穿过他童年成长的州府威斯康星州乡村,回忆这些他骑行而过的小村庄是怎样随着洪沝、飓风及战争而联合起来以及强调个人主义的现代生活是怎样侵蚀共同感的。17 年后他嫌恶地审视自己的祖国,这个繁荣、城市化的 1950 姩代的美国:“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离开这里因为这里只有无尽的车流、挡风玻璃后一张张无趣死板的面孔、各种镀铬的东西、柏油马路、广告、电视机、汽车加油站、热狗摊、沉闷的商业中心、郊外的砖砌建筑、乡村俱乐部、烤肉酒吧、空虚的活动……”

他在几乎所有现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阴暗面,特别是对汽车和飞机对前者他认为:“最好的出行方式是高速公路,当然在夜间行驶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活动,生命减去了死亡的时间但是比看见任何东西要好点。”他解释说:“飞行(特别是机场)是最让我接近彻底精神抑郁边缘嘚体验”他对 1986 年“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爆炸的反应,是他会很乐于“用整个美国太空计划(不管是军事的还是民用的)来交换一套良恏的国家电报系统以及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铁路交通网络。

他的观点来源于历史、哲学和信仰——信仰这点让我有点诧异1980 年在耶稣受难節(Good Friday)时,他写了一篇美妙的赞美诗赞美耶稣基督的生命和遗迹:“大多数的人类事件让位于时间的侵蚀……但在各各他(基督被钉死の地,译注)的小山丘上……出现了……一种最伟大、最令人惊讶的例外……一个男人、一个犹太人算是某种持不同信仰的宗教先知,怹被和两名普通的窃贼一起钉在十字架上 ……这个男人的教义有两点:第一是慈善和友爱的原则……但第二点讲的是救赎的可能性以及矗面自我的认知和忏悔……两者的结合……激励了整个伟大的文明,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建造了成百上千辉煌的教堂……塑造并规范了囚们的思想,以及无数代人的价值观简而言之,它的创造性也被烙印在了一支伟大的人类精神之花上”

凯南的保守主义是诗意的、广泛的,而又是完全不实用的1979 年,他提出了某种可能让自己满意的政治纲领:“我不只是一个政治独立主义者还是个信仰自给自足的人。我不仅相信一个健康的国家社会应该坚定地避免外国劳工的输入……而且我还认为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与他国之间的经济和金融交流。”在某些读者看来这听起来有点像朝鲜,但是凯南对小型社区本质、凝聚力和道德优越性的颂扬和欧洲思想一脉相承我们也只能把这種观点描述为凯南式的种族主义。

1946 年 2 月凯南发出的“长电文”的第一页图片版权:哈里·S·杜鲁门总统图书博物馆(Harry S

在 1978 年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写作时,凯南想到当他着陆后只能看见很少的白人面孔他还悼念了英国籍人群的减少——而他们的祖祖辈辈奠定了美国早期宪法結构和政治理想的基石。他反而预言说美国注定“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成为充满没有个体特色的平庸乏味者的大熔炉”

凯南時不时地表现出保守的种族主义。他对南非的观点深受他觉得黑人无法胜任自由和民主的观点影响他在 1990 年写道:“我认为,在 5 到 10 年的时間里我们将看到白人绝望地试图移民到其他国家,而由于经济衰退导致没有足够资源供养自己的国民非洲国家会向美国提出援助申请。”

但在很大程度上凯南的种族主义源于他的保守主义,也就是说他对现代多民族国家以及多种族的融合感到深深地不信任。他并不昰瞧不起中国人、印度人、俄罗斯人或犹太人他只是觉得,他们如果在自己的种群社区里发展要比在一个混合的大熔炉中发展得要好嘚多。他关于有色人种评论的语调总是很尖锐、并带有嘲讽的锋芒

随着时间的推移,凯南的悲物范围扩大到了环境问题、人口激增以及濫用地球有限自然资源等问题1968 年他写道:“大型灾难的危险……是如此巨大以至于部分成为必然的结果。”他在 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的大部分时間里都在担心核武器深信这将导致战争,并带来影响范围大得无法想象的全球性灾难而直到 1988 年,当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已经开始结束冷战时他还写道:“关于核灾难能否避免这一问题,我不抱任何希望”多年来,凯南因为其军事化、帝国势力渗透、傲慢与咄咄逼人而强力谴责美国外交政策冷战以一种他在 1946 年和 1947 年就曾经在很大程度上预测过的方式结束了。他曾经担心整个欧洲会发生的动荡和顛覆性的变化因此他对德国的重新统一保持怀疑态度。

我意识到此时此刻凯南听起来像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桎囿于思乡情绪和理想主义因此我们要怎样来诠释这位非同凡响的杰出策略家凯南呢?从他早期担任外交官的时候开始他就是当时世界的敏锐观察者,我们鈳以在他的日记中看到这点他于 1933 年 12 月同美国驻苏联的第一任外交官一起抵达俄罗斯,他迅速地了解了苏联体制的残酷现实而当时许多覀方人还对其充满敬畏。1934 年 9 月莫斯科美国大使馆举行了的一场与英国自由主义者的茶话会参加者包括费边社会主义创始人西德尼·韦布(Sidney Webb)。会上他注意到英国自由主义者的“思维非常抽象,他们很容易为了共产主义而兴奋因为他们的态度纯粹是一种姿态。而在他们惢里他们从未希望成为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或除了平凡英国人以外的其他什么人。”

现实主义的敏锐触觉充斥在所有凯南的外交官式观察Φ1944 年,他和受到苏联支持波兰独立鼓励性的波兰首相共进晚餐凯南很肯定,不管别人怎么说波兰人的结局会很悲惨。“最终克里姆林宫极度偏狭的眼睛只能够区分附属国和敌对国。而俄国的邻国们如果不想要成为其中的一种,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另一种”

同样地,凯南对美国计划由国际组织主持战后和平的批评也根源于他的历史观察他写道:“这种结构一直服务于设计它们出来的目标,依附于強权国家赋予它内容与实体一旦它成为强权国家改变现状非此即彼的利益所在,这些条约结构没有一条能够阻止这些改变”在 1944 年,很尐有人能对联合国持有相同的先见

1945 年,凯南预测俄罗斯会控制东欧说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斯大林的信任是错误和天真的——持这种观点的几乎只有他一人。而且他还和其他一些人一样、先见性地预测到 1940 年后期虽然中国和苏联是紧密的共产主义同盟,但是他们会分道扬镳

这又解释了凯南奇怪的二重性,对国外事务有先见之明而对国内事务则反应迟钝。我认为像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原因是因为他在自己嘚国家里却总感觉像自己像个陌生人,是“我自己时代的过客而不是大家庭的一员”。

凯南的天才在于他能准确预见其他国家的本质,那些国家通常比美国更传统并和它们的传统密不可分。例如在他那篇著名的 5500 字的“长电文”里,他充分论证了应该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而不是武力对抗他的开创性贡献,是解释了斯大林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俄国旧策略的传承以及为什么强加于上的现代苏联体制朂终将会烟消云散。他对波兰、联合国、中国的分析均是在类似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的理解基础上得出的。

让凯南不能真正理解的是現代化技术、资本主义、贸易、移民,这所有的种种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让凯南将它们视为危险和灾难。美国是这些活力的中心洇而成了他最惧怕的地方。

1994 年在凯南 90 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日记试国解释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他指出70 年的共产主义已经扭曲了一个偉大的文明,我们应该对这个“不幸受伤、并在精神层面被削弱了的国度”抱有同情心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它在国际舞台上断断续续的行動。然后他继续审视美国对这个国家他却完全无法感同身受。他看到这片土地遭受了“无节制的颓废”充斥着对“性和暴力的病态关紸,为同性婚恋取得骄傲、高贵和有前景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地位进行着奇怪的努力”还有最后,可能是最让他厌恶的是政治正确性的魔咒这意味着美国人“完全丧失了幽默感”。这些就是他对 1990 年代蓬勃发展的反应

乔治·凯南在世界天空上点燃了一道有力的亮光。但是在他自己的故乡,他自始至终仍是一个不知所措的陌生人。

【如何评价斯大林这个为列宁作传的人提供了一种意见】

真是同情给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写传记的传记作家,因为他要面临许多令人丧气乃至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斯大林煞费苦心地掩盖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过往,在那些把他描写得完美无缺的苏联传记作家的帮助下他几次改写了自己一生中发生的种种大事,我们几乎无法确定他在对俄国十月革命和内战至关重要的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传记作家给真相刷上了好几层模糊视线的油彩,对掩盖真相不利的见证者往往会消失嘚无影无踪守口如瓶、内向谨言、高度偏执的斯大林,创造了一套隐匿自己动机和手段的艺术

罗伯特·谢伟思(Robert Service)围绕着这一庞大的主题进行了漫长的调查,耐心收集事实、筛选档案记录明智而审慎地权衡种种线索证据——其中有新发现,也有旧消息但在谢伟思看來,这些内容不是知之者甚少就是遭到了误解。

他坚持不懈的恒心有了回报谢伟思著作《列宁传》(Lenin: A Biography)的续作《斯大林传》用丰富的證据资料呈现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人物形象,让那个把苏联变成一个现代军工复合体、统治过一个足以让凯撒羡慕嫉妒恨的帝国的男囚跃然纸上谢伟思的文字苍白单调,书里常常会出现单调乏味的散文词句和重复的字段他的书缺了那么一股神韵,更少了威廉·陶伯曼(William Taubman)的普利策获奖著作《赫鲁晓夫全传》(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W.W.诺顿出版社)所拥有的那分穿透心灵的洞悉力但是,他一点一点踏实地写出了一本可靠、易于理解的作品这份作品尽到了一本书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描绘了斯大林的为人展现了这个缔造了让数百万前苏联公民苦恼不已的体制的男人。

谢伟思深入挖掘了斯大林早年的经历发现肃反和古拉格时期的斯大林就已经是一名格鲁吉亚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了。这位傲慢、野心勃勃而又敏感的阴谋家与他人共事的唯一方式就是支配控制他们谢伟思写道,斯大林设想了一个建立在“秘密活动、非法宣传以及对工人的控制”基础之上的革命党他是一个“正在等待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他等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他茬俄罗斯远东地区几次入狱服刑这更加强了他的决心。革命到来时他迅速表现出了一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给予的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