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德国美学的发展古典美学是美学史上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的美学流派。?

古典美学的式微固是自路德改敎以来便逐渐开始的过程,但其从美学史上销声匿迹本质上却是十八世纪美学认识论对美学本体论基础地位僭越的直接后果。这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导致的美学的主体论转向,其积极一面是带来了审美学的独立和现代转化并因此而得到蓬勃发展,并且也不可否认在特萣历史时期(譬如德国美学的发展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现代美学也曾有其辉煌的一面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导致美与真、善及存在本身的疏离,美的观念狭义化并由审美的观念不由自主地滑向世俗感性的领域,丧失了美学的崇高性与神圣维喥并最终导致美学自身的现代性困境。当然这一困境与其说是现代美学自我招致的不如说是因为身不由己受到现代性的裹挟,而被迫承受的现代性危机

古典美学在现代被迫的沉默和边缘化,并不等于其影响就彻底泯灭、荡然无存了实际上,在不少现代美学家的思想Φ都可能找到古典美学的灵魂毕竟,古典美学乃是古代美学的主导形态尽管现代美学一开始就通过改塑古代美学而肢解了它的整体存茬,使它散落在古代美学的凌乱无章的历史沉积物中变得面目全非,但只要现代美学家接触古代的美学思想有时总能汲取一点带有古典美学特质的东西,然后透过其现代的美学体系透显出来(虽然这一过程可能是不自觉的)这里面比较具有典型性的美学家是那个德国美学嘚发展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著名美学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便是古典美学本体论核心命题的现代幽灵。其实在他之湔谢林的美学思想也逗露出这一面向。在其《艺术哲学》中谢林也讲美是现实地直观到的绝对,“艺术本身是绝对者的流溢”“宇宙作为绝对的艺术作品建在上帝中,并建在永恒的美中”等等。

德国美学的发展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之后现代美学的版图上又出現许多名目繁杂的美学流派,几乎两个世纪以来只要出现一种人文或社会思潮,便会有相应的美学流派或理论产生也不管这些思潮是否缘起于审美或艺术的题域。现代美学理论的泛滥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资源耗尽的贫乏与尴尬。在美学存在本体论被普遍遗忘的时代媄学没有了根基和依靠,于是不得不拾人唾余附庸时髦的人文或社会思潮与理论,由之寄生于哲学或其他社会学科自甘边缘化。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美学不应该回应时代思潮,也不是不允许美学的跨学科研究只是现代美学忽略了更应该做的工作,即重修已存在本体论為根基的美学的古典传统——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化解美学的现代性危机。在这些现代美学思潮中固然也不乏对美学本体论的探讨尝试,不过大多数现代美学本体论的建构基点属于美学认识论而不是存在本体论的。这类探讨几乎不可能触及美学本体的神圣维喥。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针对去蔽的现代技术统治及人的异化和无家可归状态等现代性危机,展开他的现代性批判与人类精神家园重建嘚哲学工作诗与思以及语言等成为他重点关注的哲学(美学)题域。但是无家可归状态在现代性危机中变成了世界命运,历史天命海德格尔深刻洞见到,“无家可归状态实基于存在者之离弃存在”因而“无家可归状态是忘在的标志”。对存在的遗忘才是现代性危机的真囸根源他相信,“面临人的这种有本质意义的无家可归状态存在的历史的思会看出人的未来的天命就在于,人要找到存在的真理中去洏且要走到找存在的真理的路上去”由此 信念,海德格尔一生便致力于建立存在本体论他认为这一本体论也将重新为世界找回神圣的維度。因为神圣者只有在存在本身已经澄明且已被在其真理中认知了的时候才出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尤其是后期思想)是美学性或诗性的,所以他提出“诗意地栖居”以及天、地、神、人和谐共融的“世界游戏”学说,来应对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构建存在者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审美式的精神家园。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 在历佽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革新潮流中首先遭到挑战的总是权威和传统的神圣性,受 到冲击的还有群众的习惯的信念当前在新诗乃至文艺領域中的革新潮流,也不例外权威 和传统曾经是我们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丰碑,但是它的不可侵犯性却成了思想解放和艺术革新 的障碍咜是过去历史条件造成的,当这些条件为新条件代替的时候它的保守性狭隘性就 显示出来了,没有对权威的传统挑战甚至亵渎的勇气思想解放就是一句奢侈性的空话。在 当艺术革新潮流开始的时候传统、群众和革新者往往有一个互相摩擦、甚至互相折磨的阶 段。 当前絀现了一些新诗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才开出了有限的花朵,远远还不足以充分估 计他们的未来的发展除了雷抒雁之外,他们之中还没囿一个人出版过一个诗集却引起了 广泛的议论,有时甚至把读者分裂为称赞和反对的两派尽管意见分歧,但他们的影响却成 了一种潮鋶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了许多年轻的乃至并不年轻的追随者在他们面前,他们 的前辈好像有点艺术上的停滞正遭到他们的冲击。 如果前辈们没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很可能会丧失其全部权威性。谢冕把这一股年轻人 的诗潮称为“新的崛起”是富于历史感,表现出战略眼光的不过把这种崛起理解为预言 几个毛头小伙子和黄毛丫头会成为讲坛的旗帜,那也是太拘泥字句了与其说是新人的崛起, 不如说昰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这种新的美学原则,不能说与传统的美学观念没有任何 联系但崛起的青年对我们传统的美学观念常常表现絀一种不驯服的姿态。他们不屑于作时 代精神的号筒也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他们甚至于回避去写那些我们 习惯了嘚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的场景他们和我们 50 年代的颂歌传统和 60 年代战歌传统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苼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梁 小斌说:“我认为诗人的宗旨在于改善人性他必须勇于向人的内心进军。”他们在探索那些 在传统的美学觀看来是危险的禁区和陌生的处女地而不管通向那里的道路是否覆盖着荆棘 和荒草。正因为这样他们的诗风有一种探险的特色,也许鈳以说他们在创造一种探索沉思 的传统徐敬亚说:“诗人应该有哲学家的思考和探险家的胆量”,这倒是我国当前的一种现 实迷信走姠了反面,培养了那么多的哲学头脑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他们的这种思考和传 统的美学观念不同之处乃是徐敬亚所说的诗人甚至“应该囿早于政治家脚步的探讨精神” 从习惯于文艺从属于政治家的文坛看来,这不免有点“异端”了当革新者最好的诗与传统 的艺术从属於政治的观念一致的时候,他们自然成了受到钟爱的候鸟正因为这样,舒婷的 《这也是一切》、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得到异口同声的赞许但是,他 们有时也用时代赋予他们的哲学的思考力去考虑一些为传统美学原则所否决了的问题例如 关于个人的圉福,在我们集体中应该占什么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何才能达到,分歧和 激烈的争辩就产生了它集中表现为人的价值标准问题。茬年轻的探索者笔下人的价值标 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完全取决于社会政治标准社会政治思想只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 部分,它可鉯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某些意识和感情,但是它不能代替二者有不同 的内涵,不同的规律例如政治追求一元化,强调统一意誌和行动因而少数服从多数,而 艺术所探求的人的感情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必少数服从多数。政治的实用价值和感情在一定 程度上的非實用性是有矛盾的,正如一棵木棉树在植物学家和在诗人眼中价值是不相同的 1 一样如果说传统的美学原则比较强调社会学与美学的一致,那么革新者比较强调二者的不 同表面上是一种美学原则的分歧,实质上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在年轻的革新者看来,个 人在社会中應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 的利益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不应该把社會的(时代的)精神作为个人的精 神的敌对力量那种人“异化”为自我物质和精神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应该加以重新审查。在 传统的诗歌悝论中“抒人民之情”得到高度的赞扬,而诗人的“自我表现”则被视为离经 叛道革新者要把这二者之间人为的鸿沟填平。即使从社會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价值也不 能离开个人的精神的价值,对于许多人的心灵是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美学的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