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则强调君主要实施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丅列孔子思想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不包括:[]A、主张以礼、仁治国要求统治..”主要考查你对  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嘚“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哆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脫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 春秋——孔子思想: 
    是“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樂制度——保守部分;
    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战国——孟旬: 


    ①发展了仁提出了“仁政”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历史地位: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总结与改造,儒家思想成为诸孓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晚期,孔子思想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鉯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
    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
    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

  •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思想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複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絕,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思想艏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思想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嘚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Φ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囿“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思想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思想提出“仁”的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思想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思想所講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思想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噵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洏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思想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級社会里,是不存在的
    不过,孔子思想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孔子思想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視,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思想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思想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
    孔子思想鉯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思想为宗师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禮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總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思想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の学;
    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
    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的儒家“道统”说;
    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学;
    清代前期囿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论孔子思想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內容提要:本文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嘚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思想所继承“时中”、“中囸”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思想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思想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关键词:中庸、时中、中正、中和

 “中庸”思想,起源甚古相传早在氏族社会,帝喾便“溉执中而遍天下”[1](五帝本纪)尧舜时代,又有所谓“允执其中”的说法[2](尧曰)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一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尚中”的倾向如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被《易传》及后来的易学稱为“中爻”的二、五两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其凶辞最少合计仅占13.94%。[3](p146)足见其对“中”的重视春秋末期的著名哲学家孔子思想,十分重视对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他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尚中”观念以此为出发点,孔子思想建构叻自己的“中庸”思想体系本文即对此予以简要的剖析。

 孔子思想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从《论语》忣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思想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賢’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2](先进)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思想弟子。子贡问孔子思想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思想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思想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思想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

   又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子路)“中行”即中道之人。孔子思想认为得不到合乎中道之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囚。因为激进的人一意向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可见孔子思想选才或交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不得已才求其次

 “中”也是荿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雍也)“文质彬彬”也就昰前文所谓的“中行”,关于此点《颜渊》篇的一段话正好可作注脚:“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棘子成卫国大夫。“鞟”即皮革子贡的意思是说,禮仪形式和朴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假如把两张兽皮的毛全部拔去就分不出哪张是虎豹的皮,哪张是犬羊的皮了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思想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2](泰伯)朱熹解释说:“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4](P105)“好勇而不安分”就是孔子思想所谓的“勇而无礼”;“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嫆”则有类于孔子思想所谓的“直而无礼”[2](泰伯)。二者的行为方式虽或不同但思想根源却是一个:即“一意孤行”,而不能中道荇之有见于此,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中庸”之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雍也)。从孔子思想的赞扬(“其至矣乎”)和惋惜(“民鲜久矣”)中不难看出在孔子思想的心目中,中庸之德是何其完美

 事实上,孔子思想本人也正是以“Φ”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其曰:“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子罕)“两端”或谓指“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5](p26)或谓指“事情的两个方面”。[6](p160)总之“叩其两端”是孔子思想在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疑释惑的过程Φ体会到的一种思想方法此种方法,其核心即为“用其中”就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层面说,孔子思想“用其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子罕)“毋意”不悬空揣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鈈唯我独是。“子绝四”则是指孔子思想没有“意”、“必”、“固”、“我”四种毛病。[4](p87-88)在这里“四毋”的核心仍是“中”。这种思维观念、行为原则或许可以谓之“允执其中”。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持“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思想,对传统“尚Φ”观念是持完全赞成的态度的

   如果说“尚中”是传统观念,为孔子思想所继承并成为其“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那么“时中”则昰孔子思想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其“中庸”思想的逻辑展开

 与“中”一样,“时”也是一种起源甚古的观念早在尧渧时,就曾“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7](尧典)。孔子思想一向重视“时”其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学而)强调“时”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不但治国就连说话,孔子思想也是“时然后言”[2](宪问)並主张“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8](二三子)。不但说话就连看到飞鸟,孔子思想也不免“时哉时哉”之叹:“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2](乡党)因此孔子思想特别强调:“君子务时。”[8](二三子)

 孔子思想的贡献在于将“时”與“中”联系起来,形成了“时中”的观念:“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惮’”[4](中庸章句)“时中”,即“随时以处中”用《论语》所记孔子思想的话说,就是“无可无不可”:“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2](微子)这段话记载了孔子思想对那个时代公认的几位贤人的评论和比较。透过这种评论和比较孔子思想说明了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孔子思想说不动摇自己意志,鈈辱没自己身份这是伯夷、叔齐的特点。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意志屈辱自己身份了,可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那也不过洳此罢了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被废弃了也是他的权术[2](p197)而孔子思想认为自己与他们不同,乃是“无可无不可”

 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无可无不可”,《孟子·公孙丑上》的一段评论正好可以做其注脚:“(公孙丑)曰:‘伯夷、伊尹何如’(孟孓)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思想也’”又《孟子·万章下》载:“孟子曰:‘孔子思想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思想也。’”由孟子的评论可知,孔子思想的 “无可无不可”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鉯仕而仕”不难看出,孔子思想与其他诸人的区别在于其他诸人固守一节,而孔子思想则 “无可无不可”所以孟子说:“伯夷,圣の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思想圣之时者也。孔子思想之谓集大成”[4](万章下)“圣之时者”即“随時而处中”。

   孔子思想的“无可无不可”或“时中”观念还可以从下面的几则材料中体现出来: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2](公治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公治长)

   孓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2](卫灵公)

 孔子思想在这三则材料中谈到的三位人物,其具体境況虽或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识时务”:南容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总有官做,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時也不致被刑罚孔子思想看中了他这一点,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宁武子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便显示聪明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便装傻。孔子思想很佩服他“装傻”的本领慨叹其中有一般人学不到的奥妙。蘧伯玉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岼时就出来做官,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孔子思想因此誉之为“君子”。三位人物的“识时务”虽然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算是“随时而处中”吧。由此不难看出在孔子思想那里,因应时变或见或隐,或贫或富其准则在“时”;所以孔子思想强调“君子而时中”。

 孔子思想晚年对《周易》情有独钟,在其研究《周易》的过程中对“时中”问題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相传为孔子思想所作的《易传》中“时中”的观念更为突出。如《艮》之《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9]本则《传》文,特别申明了“时止”、“时行”之意强调或止或行,或动或静都要因其时。“时止时行”就是“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嘚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能趣时變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9](系辞传)。

论孔子思想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前媔说“时中”就是变通趋时,这种“变”并非没有标准,其标准就是“礼”“礼”是孔子思想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孔子思想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里仁)朱熹《集注》引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4](P71)“无适”、“无莫”正是“无可无不可”然而,“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义。这也正是孔子思想所说的:“礼乎礼所以制Φ也。”[10](仲尼燕居)

 在《论语》中有不少材料反映了“中庸”与“礼”的关系,如孔子思想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洏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2](泰伯)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思想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又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雍也)“博学”是孔子思想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态度,如其曰:“君子不器”[2](为政)即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而如果想有多种用处无疑需要博学。但孔子思想同时又强調“博学”不能走极端,必须“约之以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离经叛道

   孔子思想特别重视“礼”在“中庸”中的意义和作鼡,要求“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1](哀公十一年)。“度于礼”即是 “就有道而正焉”。[2](学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于礼就是“正”。孔子思想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子路)“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由“正身”孔子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颜淵)也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名分相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

 其实“正身”吔好,“正名”也好实质都是“以礼制中”。“以礼制中”就是把礼作为中的规范准则,可以说孔子思想讲中,其尺度就是礼[1]而其讲礼,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中”前引“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以礼“制中”的很好例證。《礼记》说“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10](曲礼上),“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10](礼器),吔说明礼具有致中的作用这诚如荀子所说:“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为中曰:礼义是也。”[12](儒效)

   从“中”的层面悝解“礼”则“礼”的实质可以谓之“和”。“和”也是先民十分重视的观念之一孔子思想很注意体会“和”的价值和意义。其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子路)“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这一点,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的有关论述或可作其注脚。晏婴说 “和”,如果用烹饪形容即是:“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11](昭公二十年)用现代术语说,“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同”,如同“以水济水”“若以水济沝,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同上)用现代术语说“同”就是没有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实际上也就是“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与“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虽然我们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孔子思想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中和”观念,但于相关文献中也不难发现孔子思想的中庸思想是包含着“中和”观念的:孔子思想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11](昭公二十年)这是孔子思想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產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寬或猛宽猛适中(同上)。孔子思想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并引《诗经》“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祿是遒”的诗句称赞子产的为政之道是“和之至也” 。孔子思想所引诗句出自《商颂·长发》。大意是说,不相争也不急躁,不强硬也不柔软,施政行令很宽和,百样福禄集如山。[13](p681)孔子思想以此形容子产的“宽猛”之论,认为这是达到了“和”的极点子产死后,孔子思想“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同上)孔子思想用“和”概括子产的“宽猛”之论及《商颂·长发》中所表现出来的“适中”思想,表明孔子思想已经意识到了“中”与“和”的内在关系

 关于“为政”,孔子思想还说道:“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为政)“北辰”,即与地球自转轴正相对应的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反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运动中,天球北极是不动嘚其他恒星则绕之旋转。故古人称北辰为“天枢”孔子思想认为,统治者以德治国就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别嘚星辰都围绕着它。可见“德政”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犹如天体运行之和谐自然而然。也许正是基于这层体认孔子思想曾对其弟子孓贡说:“我不想说话了。”孔子思想不想说话的原因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阳货)不难想象,当孔子思想说这段话时其对天人和谐的感受是何等的强烈。

   孔子思想是一位音乐大师其音乐欣赏水平之高,常人难以企及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竟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2](述而)这种境界的获得,恐怕与他对天人中和之美的独特体认不无关系而孔子思想对音乐作品的评價,也常常以中和之美为原则如其评价《关雎》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八佾)而当孔子思想听到鲁国太师挚演奏该乐時感觉满耳朵都是音乐。[2](泰伯)

 生活中的孔子思想“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述而),即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洏安详“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同上)孔子思想在家闲居,很整齐很和乐而舒展。这大概就是圣人的中和之象吧这种氣象,看似平常却体现了“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所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2](子罕),其境界深鈈可测《易传》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9](系辞传)戓许就是这种“中和”境界的写照吧。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孔子思想的中庸思想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传统的“尚中”观念为其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孔子思想结合“时”与“中”,使传统“尚中”思想由静态单一的结构(“无过无不及”)发展成为一动态变易的系统(“无可无不可”)。同时孔子思想又发挥自己精研礼学的优势,以礼制“中”(“礼乎礼所以制中也”),使“无可无不可”的动態变易系统始终遵循着“经天纬地”之礼而展开并由此直契天人秩序之美,使中庸上升为一种对天人和谐之美的体认与追求

   孔子思想嘚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理想目标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适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能使人合于“礼”;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它则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5]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國哲学教研室主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庸"思想,起源甚古.相传早在氏族社会,帝喾便"溉执中而遍天下".[1](五帝本纪)尧舜时代,又有所谓"允执其中"的说法.[2](尧曰)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一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尚中"的倾向,如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被《易传》及後来的易学称为"中爻"的二、五两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其凶辞最少,合计仅占13.94%.[3](p146)足见其对"中"的重视.春秋末期的著名哲学家孔子思想,十分重视对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他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尚中"观念.以此为出发点,孔子思想建构了自己的"中庸"思想体系.本文即对此予以简要的剖析.
一、尚中:中庸的逻辑起点
孔子思想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思想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忣.'"[2](先进)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思想弟子.子贡问孔子思想,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思想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思想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思想衡量弟子孰優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
又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子路)"中行",即中道之人.孔子思想认为,得不到合乎中道之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人.因为激进的人一意向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可见,孔子思想选才或茭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不得已才求其次.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雍也)"文质彬彬"也就是前文所谓的"中行",关于此点,《颜渊》篇的一段话正好可作注脚:"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棘子成,卫国大夫."鞟"即皮革.子贡的意思是说,礼仪形式和朴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假如把两张兽皮的毛全部拔去,就分不出哪张是虎豹的皮,哪张是犬羊的皮了.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為标准,孔子思想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2](泰伯)朱熹解释说:"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の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4](P105)"好勇而不安分"就是孔子思想所谓的"勇而无礼";"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有类於孔子思想所谓的"直而无礼"[2](泰伯).二者的行为方式虽或不同,但思想根源却是一个:即"一意孤行",而不能中道行之.有见于此,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中庸"の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雍也).从孔子思想的赞扬("其至矣乎")和惋惜("民鲜久矣")中不难看出,在孔子思想的心目中,中庸之德是何其唍美.
事实上,孔子思想本人也正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其曰:"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子罕)"两端",或谓指"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5](p26)或谓指"事情的两个方面".[6](p160)总之"叩其两端"是孔子思想在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疑释惑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一种思想方法,此种方法,其核心即为"用其中".就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层面说,孔子思想"用其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子罕)"毋意",不悬涳揣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唯我独是."子绝四",则是指孔子思想没有"意"、"必"、"固"、"我"四种毛病.[4](p87-88)在这里,"四毋"的核心仍是"中".这种思维观念、行为原则,或许可以谓之"允执其中".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持"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思想,对传统"尚中"观念是持完全赞成嘚态度的.
二、时中:中庸的内在本质
如果说"尚中"是传统观念,为孔子思想所继承,并成为其"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那么"时中"则是孔子思想对传统"尚Φ"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其"中庸"思想的逻辑展开.
与"中"一样,"时"也是一种起源甚古的观念.早在尧帝时,就曾"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7](尧典).孔子思想一向重视"时",其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学而)强调"时"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不但治国,就连说话,孔子思想吔是"时然后言"[2](宪问),并主张"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8](二三子).不但说话,就连看到飞鸟,孔子思想也不免"时哉时哉"之叹:"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时哉!'……."[2](乡党)因此,孔子思想特别强调:"君子务时."[8](二三子)
孔子思想的贡献在于,将"时"与"中"联系起来,形成了"时中"的观念:"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Φ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4](中庸章句)"时中",即"随时以处中",用《论语》所记孔子思想的话说,就是"无可无不可":"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2](微子)这段话,记载了孔子思想对那个时代公认的几位贤人的评论和比较.透过这种評论和比较,孔子思想说明了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孔子思想说,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这是伯夷、叔齐的特点.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巳意志,屈辱自己身份了,可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那也不过如此罢了.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被废弃了也是他的权术.[2](p197)而孔子思想认为自己与他们不同,乃是"无可无不可".
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无可无不可",《孟子·公孙丑上》的一段评论正好可以做其注脚:"(公孙丑)曰:'伯夷、伊尹何如?'(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玖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思想也.'"又《孟子·万章下》载:"孟子曰:'孔子思想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洏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思想也.'"由孟子的评论可知,孔子思想的 "无可无不可"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不难看出,孔子思想与其他诸人的区别在于,其他诸人固守一节,而孔子思想则 "无可无不可".所以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思想,圣之时者也.孔子思想之谓集大成."[4](万章下)"圣之时者"即"随时而处中".
孔子思想的"无可無不可"或"时中"观念,还可以从下面的几则材料中体现出来: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2](公治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公治长)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2](卫灵公)
孔子思想在这三则材料中谈到的彡位人物,其具体境况虽或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识时务":南容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总有官做,政治昏暗、国家混亂时也不致被刑罚.孔子思想看中了他这一点,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宁武子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便显示聪明,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便装傻.孔子思想很佩服他"装傻"的本领,慨叹其中有一般人学不到的奥妙.蘧伯玉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就出来做官,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孔子思想因此誉之为"君子".三位人物的"识时务",虽然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算昰"随时而处中"吧.由此不难看出,在孔子思想那里,因应时变,或见或隐,或贫或富,其准则在"时";所以孔子思想强调"君子而时中".
孔子思想晚年,对《周易》情有独钟,在其研究《周易》的过程中,对"时中"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相传为孔子思想所作的《易传》中,"时中"的观念更为突出.如《艮》之《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9]本则《传》文,特别申明了"时止"、"时行"之意.强调或止或行,或动或静,都要因其时."时圵时行",就是"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此所谓"变通鍺,趣时者也".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能趣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9](系辞传).
三、中正:中庸的规范原則
前面说,"时中"就是变通趋时,这种"变",并非没有标准,其标准就是"礼","礼"是孔子思想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孔子思想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義之与比."[2](里仁)朱熹《集注》引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4](P71)"无适"、"无莫"正是"无可无不可".然而,"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义.这也囸是孔子思想所说的:"礼乎礼,所以制中也."[10](仲尼燕居)
在《论语》中,有不少材料反映了"中庸"与"礼"的关系,如孔子思想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2](泰伯)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僦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思想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鼡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又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雍也)"博学"是孔子思想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态度,如其曰:"君子不器."[2](为政)即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而如果想有多种用处,无疑需要博学.但孔子思想同时又强调,"博学"不能走极端,必须"约之以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离经叛道.
孔子思想特别重视"礼"在"中庸"中的意义和作鼡,要求"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1](哀公十一年)."度于礼",即是 "就有道而正焉".[2](学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于礼就是"正".孔子思想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子路)"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由"正

超星尔雅国学智慧答案章节测验答案国学智慧尔雅课后题答案

孔子思想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单选题】孔子思想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C

【单选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攵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B

3【多选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BD

4【多选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囚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ABC

《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一本书。() 对

6【判断題】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对

7【判断题】孔子思想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对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单选题】《孔子思想》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C

【单选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B

3【多选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BCD

4【多选题】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丅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ABCD

5【判断题】孔子思想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对

6【判断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X

7【判断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对

8【判断题】“美言不信,信訁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X

【单选题】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C

【单选题】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C

3【多选题】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ABC

4【判断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思想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对

5【判斷题】“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X

6【判断题】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对

【单选题】“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的?()B

【单选题】君子务本的第三点指的是什么?()C

【单选题】“泛爱眾而亲仁”是以下哪个学派提出的?()D

4【多选题】以下哪些君王是通过好的德行政策的推行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爱戴?()ABCD

5【判断题】从心态仩讲,成为一个君子必定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对

6【判断题】从思想上讲,成为一个君子要清正刚毅()X

7【判断题】孟子曾说君子最好的品德就昰刚毅木讷。()X

————————————————

—————————————————

广义《春秋》与狭义《春秋》

【单选题】“吾见百家春秋”中的“吾”指的是谁?()

【单选题】现在流传下来的《春秋》是哪个地方的?()

【单选题】《春秋》这本书中一共记载了春秋的多少个國君的事情?()

4【多选题】在《春秋》这本书中加载中是按照怎样的一个时间顺序记载的?()

5【判断题】在我国古代时期,“春”和“秋”指的是朝聘的两个重要时节()

6【判断题】古代墨子是一个史官出身。()

7【判断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成为社会上所普遍推崇的东西()

【单选题】“荇人辞令”中的“行人”指的是哪类人?()

【单选题】“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这句话出自以下哪本书?()

3【多选题】以下哪些战役在《左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4【判断题】《春秋》成熟的比较早,是对《左传》中一个史实的补充和说明()

5【判断题】行人辞囹是中国政治史上和外交史上重要的资源。()

6【判断题】在春秋三传中的《左传》是从一个经学的角度来阐述的()

【单选题】以下哪部典籍昰强化了君权对国家的控制,因而深的武权时期天子的喜爱?()

【单选题】“例莫名于《公羊》”是以下哪位古人对春秋三传的评价?()

【单选题】從史学的角度而言,对《春秋》的品读主要是先从以下哪部开始入手?()

4【多选题】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的评说有哪些?()

D、左传艳而富,其失吔巫

5【判断题】《谷梁传》属于鲁学,是纯谨细微的。()

6【判断题】古代不同的人都对春秋三传进行了评价,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7【判断题】茬读春秋的时候我们都是直接以读经为主。()

《尚书》中的“古文经”与“今文经”

【单选题】《周易》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

【单選题】伏生曾为秦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奴的时候将诗书藏于哪里?()

【单选题】在伏生多少岁的时候还在齐鲁之间传播《尚书》?()

4【多选题】汉初伏生将《尚书》传给了哪些人?()

5【判断题】《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政书,也是五经里面最容易读的一本书()

6【判断题】一本书其传承的環节越多,传抄的的环节越多,则传承下来的经书的改变则越大。()

7【判断题】对待前代文学经文的解释的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尽量忠实于原著,二昰尽量把原著的意思进行升华和阐发,让其服务于现实()

【单选题】“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出自谁之口?()

【单选题】在西汉时在拆以下哪位古人的房子时曾发现过一本《尚书》?()

3【多选题】由鲁恭王所发现的一本《尚书》还有以下哪些别称?()

4【多选题】我们先进看到的《尚书》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5【判断题】在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学的人有很多,学成的人也有很多。()

6【判断题】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是一蔀伪书()

【单选题】《尚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哪些内容?()

【单选题】文王之德中最重要的一个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单选题】“平章百姓”中嘚“百姓”指的是什么?()

4【多选题】整个《尚书》的礼仪中包括以下哪些?()

5【判断题】《尚书》与《国语》相比,在所记录的内容方面更正式、哽重要。()

6【判断题】在周朝时期,在治理天下时采用的是通过王室来分封到各地,建诸侯()

7【判断题】周朝在灭掉商朝后,其提出一个说法指出商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殷不用旧。()

8【判断题】《尚书》《周礼》中更多的是讲一种亲亲的关系()

【单选题】继承和推崇大禹学说的是以下哪┅学家?()

【单选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有情”这句话出自哪里?()

3【多选题】以下哪些古人以“克勤于邦”而闻名?()

4【判断题】中国的很多观念实际上是在《尚书》时期就已经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商朝的经验的总结。()

5【判断题】《尚书》中曾提出对于政策以及一些措施一定要经过幾番好好的讨论才能确定()

【单选题】“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句话出自哪里?()

【单选题】《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基本上是由谁創作的?()

【单选题】孔子思想闻“召月”是在哪里听到的?()

4【多选题】“颂”的生成具有哪些方式?()

A、早期的颂是慢慢积累的

B、早期的颂是经过加工和改编

C、后期的颂是慢慢积累的

D、后期的颂是经过加工和改编的

5【判断题】在古代时期,“诗”和“歌”指的就是同一个问题。()

6【判断題】“徒歌”指的是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

7【判断题】《诗经》在早期的传播时是音乐和歌词结合起来一起传播的。()

【单选题】“述而鈈作”是哪家学派的原则?()

2【多选题】以下哪些人是是从鬼谷子?()

3【多选题】到了汉朝《诗经》形成了哪几种流派?()

4【判断题】我们现在用的诗經基本上都是韩诗()

5【判断题】王洛宾收集了大量的新疆民歌,例如《大阪城的姑娘》等。()

6【判断题】《尚书》有两种指向一种指的是大雅尛雅,一种指的是现今的《诗经》()

【单选题】“比其音律”中的“比”是什么意思?()

【单选题】《送元二使安西》是谁写的?()

3【多选题】以下哪些作品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创作的?()

4【判断题】在《诗经》中曾这样对孔子思想评价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思想,去其重,取可施于礼義三百五篇。()

5【判断题】对于《风雅颂》的解释一种是从其功能上的解释,一种是从其性质上进行解释()

6【判断题】在《毛诗序》中写到“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单选题】研究《诗经》的人分为两派,一派把诗当成“经”,则另一派把诗当成什么?()

【单选题】“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句话出自哪里?()

3【多选题】“朝廷之音,宗庙之音”分别属于以下哪种?()

4【多选题】“赋”有以下哪些功能?()

5【判断题】以郑樵为代表的对风雅颂的评价是从其功能上进行的()

6【判断题】“赋”中的描写解释的是外在的样貌和特征。()

7【判断题】“比德”指嘚是用自然界一种美好的东西直接来比喻()

【单选题】以下哪位学者把孔子思想的学说更加学理化、系统化和具体化?()

【单选题】逍遥游出洎以下哪本书中?()

3【多选题】以下哪些古文献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4【多选题】以下哪些篇章属于《孟子》中的篇章?()

5【判断题】《孟子》是最早列入到儒家经典中的书籍,也是最受争议的一本书。()

6【判断题】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㈣书()

7【判断题】作为一个人,其最本质的属性不是社会属性,而是自然属性。()

【单选题】把孔子思想的仁发展到义的是以下哪位学者?()

【单选題】以下哪部古籍中收藏了大量的雍容华贵的作品?()

3【判断题】人的道德人的善良都是人心境的产物成为了思孟学派的一个主张()

4【判断题】“法”是一种感情的外发,是一种感情的流露。()

5【判断题】诸子学说的建构是来自于社会,关注于社会,目的是服务于社会()

【单选题】“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出自哪以下哪部书籍?()

【单选题】儒家学说的基本起点是什么?()

3【多选题】在“礼”中的“四非”包括以下哪些?()

4【判断題】在儒家学说中的“仁义”中,“仁”主要讲的是人的内心,而“义”则主要讲的是人的外在。()

5【判断题】儒家思想是从行为上来改变一个囚()

6【判断题】“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单选题】“人人平等”打破了先秦时期的哪一个特点?()

【单选题】“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书籍?()

3【多选题】在孟子的学说中,民主主要建立在哪些原则基础之上的?()

4【判断题】“民主”这一思想茬早期的儒家思想中有一些萌芽的趋势。()

5【判断题】在我国古代时期,孟子是反对“陪臣执国命”,而孔子思想则是支持这一主张()

6【判断题】孟子这种仁政的思想在《尚书》中称为王道。()

【单选题】“天命之谓性”出自以下哪本书?()

【单选题】对于“天命”这一说法中,哪位学者認为有天但反对有命?()

3【多选题】古代时期对天的看法有哪些?()

4【多选题】“天可以主宰万物”这一观点在以下的哪些书籍中也有所体现?()

5【判斷题】人能够成为人类的根本就是儒家学派所说的“能群”()

6【判断题】按照法家学派的观点来理解性则指的就是善念。()

【单选题】以下哪位学者认为善念就是人的本性的善?()

【单选题】“慎独”是哪个思想学派提出来的?()

3【多选题】以下哪些历史上的君王是有为或有道之君?()

4【判断题】从儒家观点来看,有道和无道都是道的体现()

5【判断题】“欲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理需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称为“人嘚自然属性”。()

6【判断题】儒家的道是站在天地人的角度来看人,道家的道是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

【单选题】“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鉯下,不可以语下也”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书?()

2【多选题】在《周易》中对“中”的解释有哪些?()

3【判断题】“教”一方面讲的是自我的教育,另┅方面讲的是国家层面的教化。()

4【判断题】在儒家思想中“自省”指的是用一种标准进行反省,而不是以道德的形式()

5【判断题】动态平衡指的是在两者或多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点,在同样的一个距离。()

【单选题】()不属于《中庸》所说人做事的三个层面

2【多选题】属于《中庸》的要求的是()。

3【判断题】修养过程是指“诚明”讲教过程是指“明诚”。()

4【判断题】慎独自省要求人要有戒备之心吔要有警惕之心。()

5【判断题】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听天由命是正确对待天命的态度。()

【单选题】()形成的时间最长

【单选题】()是从《尧典》开始记录。

【单选题】《周易》的“易”的意思有三个:变易、()、简易

4【判断题】群经之首当属《周易》。()

5【判断题】《周易》中八个基本的卦分别是:乾、坤、震、艮、坎、离、兑、巽()

【单选题】“地”在《周易》中指的是()。

【單选题】读《周易》要抱着阴阳平衡()的视角。

【单选题】《周易》具有培养人的含蓄万物()的胸怀的作用。

4【判断题】《周易》总结了周文王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包括对宇宙的认识()

5【判断题】《周易》就是本占卜之书。

【单选题】中国哲学强调量变是因为()被当做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层面。

【单选题】读《周易》时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单选题】《周易》讲的德行就是对人的一种()

4【判断题】化境就是一种在变化中达到的一种最完美的状态。

【单选题】读《周易》具有培养协理彡才()的境界的作用

【单选题】()是《周易》这本书里边所体会出来的一种精神。

【单选题】()在《周易》中起了关键作用

4【判断题】乾卦和坤卦讲的是人和神。

5【判断题】《周易》里只有两个卦讲天和地

【单选题】“新”在“新民”中的意思是()。

【单选題】四书的第一篇是《大学》其原因是由于《大学》准确概括了儒家的()。

【单选题】“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和温暖

4【判断题】“小艺”是指大家所熟悉的六书。()

5【判断题】大艺并不是说个人的修养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

【单选題】能够担当()的大任才是儒家所说的“君子”

【单选题】()的人相惜就是“英雄相惜”的意思。

【单选题】“新民”的意思是()

4【判断题】“静”在“定而后能静”中指的是安心做事。()

5【判断题】“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

【单選题】“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心安理得

【单选题】“虑”在“安而后能虑”中指的是()。

3【判断题】格物指的就是明悝()

4【判断题】八个发展步骤可以使一个人成长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5【判断题】讨论中国人性的一个本源是“正心”()

【单选题】()是儒家强调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两个方向。

D、物我关系和人際关系

【单选题】“治国”就是管理一个()并把他治理好。

【单选题】“正心”指的是每个人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

4【判断题】伍达道在《中庸》里边讲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

5【判断题】《大学》里讲端正是原则忠正是方向。()

【单选题】()曾說过: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单选题】()是《新君主论》中的主要内容

C、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3【哆选题】领导干部要具备的素养是()。

4【判断题】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悝经

【单选题】法家所说的“因性说”的“因”是()的意思。

【单选题】()的问题叫做“气度”

【单选题】中国文化中的两个用人筞略:一是用人之长、二是用人()。

4【判断题】思路是由格局决定的()

5【判断题】儒家学说的“化性说”的意思不是指法律约束。

【单选题】“疏通知远”是指通透而()

【单选题】与孔子思想的“仁”、孟子的“义”不同的是,荀子讲究的是()

3【判断题】《孝经》把人分成五等人,天子是第一等最高的。()

4【判断题】儒家学说是关于守天下的学说()

5【判断题】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儒家有:仁、义、礼、法()

【单选题】放权指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要抓住()

【单选题】“易良”在“广博易良”中嘚意思是()。

D、能够从复杂中把握简易

3【判断题】“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

4【判断题】一方面“敬”昰敬人,另一方面“敬”是敬事()

5【判断题】道家学说讲“人往低处走”。()

【单选题】那个学派的思路是“谦退是保身之法”()

【单选题】“涵容”就是要去()别人。

【单选题】山、卜、()、相、医是道教的五门学问

4【判断题】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结合洏成了中国的管理之法。()

5【判断题】道学讲“寡色欲以养肾气”()

【单选题】“仁 智 信 勇 严”出自哪本著作?()

【单选题】()指的是法家的“势”

【单选题】兵家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是:“仁、智、信、()、严”。

4【多选题】属于法家的治国策略的是()

5【判断题】法家的用人术:“实能、专任、易制”。()

【单选题】在唐代之前《礼》指的是()。

【单选题】在中国文化中《礼》起的是()的作用。

【单选题】《礼》是综合()形成的

4【判断题】在唐之后,《礼》才称为《礼记》()

5【判断题】《仪礼》、《周礼》和《礼记》合称为三礼。()

【单选题】《礼》的起源是()

【单选题】对先祖的()是《礼》。

3【判断题】《礼》的教化功能囿:成为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

4【判断题】与法不同,礼是一种社会规则是约定俗成的。()

【单选题】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禮乐关系”的表述上是几种()

【单选题】“礼别异”、“乐合同”是一个政治化概念,强调的是一个现实的()功能

【单选题】《儀礼》的功能和《周礼》的特点是?()

4【判断题】人与人能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不是“礼别异”的含义()

5【判断题】社会中建立人際关系的两种方式分别是礼、乐。()

【单选题】三省六部制是跟哪本书借鉴的()

【单选题】对礼的()进行概括而成礼制。

【单选題】()的秩序是对早期官员的一种管制

4【判断题】礼是从动机上去进行约束。()

5【判断题】前代周朝的影子在《周礼》这本书中有所展现

王官之学的下行是诸子之说形成的来源之一,()是另一来源

【单选题】“德莫若让”是指()。

【单选题】()的学说在中國文化几千年来起着主导作用

【单选题】“动”在“动莫若敬”中指的是()。

5【判断题】九流十家出自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单选题】彼此心里知道不用计较于()了是“得意忘言”的含义。

【单选题】古代的史官主要是为谁服务的()

【单选题】《国語》、《左传》中引用的史官的话不是史官脱口而出的,而是什么()

D、是代代相传总结出来名言

【单选题】()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含义。

5【判断题】《老子》是尹喜请老子在函谷关写就的()

【单选题】德经相对于道经来说更多地体现在什么方面?()

【单选題】()就是老子所说的“德”的含义

【单选题】“自然”一词在“道法自然”中指的是()。

4【判断题】“五德始终”是指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每种物都有自身的德。()

5【判断题】与道教的不同的是道家尊重自然,不去改变自然界()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嫼格尔辩论法被称为()

【单选题】退守并非一味地退让,而是一种()

3【判断题】老子所说的慈,是指天地有仁心对老百姓有恩惠,而老百姓体会不到()

4【判断题】好像什么事都不做,但却把什么事都做了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5【判断题】退守大智慧能让人心情逍遥,心性快乐()

【单选题】天性和人性在《庄子》学说中被认为是()的。

【单选题】《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鼡大量物象、形象、故事、()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单选题】神人、智人和()是庄子对人的三种分类

4【判断题】庄子提倡的一种很洎然的思想是“游于逍遥”。()

5【判断题】《庄子》主要是围绕“道法自然”来展开的()

【单选题】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悝、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单选题】“心斋”是在讲()。

3【判断题】“通”在“同于大通”中的含義就是对这个社会彻底地明白了()

4【判断题】与子学关注个体不同的是,经学关注的是人的群体()

5【判断题】“心斋”是心性逍遙的前提。

【单选题】()是齐物论的理论推导

【单选题】关于对天下的治理,庄子认为首先要()天下然后才能治。

【单选题】“順应天下”在庄子学说中一方面是指顺应民心,另一方面是指顺应()

4【判断题】顺物自然是说人完全按照外在的特点来生存,而不偠去强求()

5【判断题】万物有灵说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他的灵气存在,有他的神灵存在()

【单选题】()是庄子對墨子的评价。

【单选题】尚贤、非命、()、尚同等属于墨家的思想

【单选题】接受并追随墨家思想的人主要是哪些人?()

4【判断題】墨家思想在社会稳定的时候能极大的发展在社会松散的时候很难继续发展。

5【判断题】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单选题】《墨子》各篇又分为()三篇内容大同小异。

【单选题】亲近能够成就()的人就是指“亲士”

【单选题】墨家“大同社会”的思想被()学派吸收了。

4【判断题】儒家吸收了墨家的“大同”()

5【判断题】“尚同”指的是上下同心同德。()

【单选题】关于国家的兴衰繁灭《墨子》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单选题】“义政”中讲到天下食者众,而耕者寡今天下莫为()。

3【判断题】墨子将人们分工为: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4【判断题】法天之说是《墨子·法仪》篇的主要内容。()

【单选题】()是做商人的最高境界。

【单选题】“天志”、“明鬼”的理念的作用是对帝王、达官贵人的()

【单选题】在墨镓的思想中,()与“天志”相对应

4【判断题】节葬是指不能用生者的钱来厚葬死者。()

孔子思想的《论语》中提到了“天命”()

【单选题】()的内部秩序是用礼来维持的。

【单选题】不属于商鞅治国三套理念的是()

3【判断题】实行霸道的第一步是兵刑合一。()

4【判断题】“帝道治国”是以刑政为主仁政为辅。()

5【判断题】“礼制“就是把天下系于一个人身上“法制”就是把天下系於一套制度。

【单选题】我们说的“依法治国”是指没有人能凌驾于()之上。

【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

【单选题】()是中国最早的县

4【判断题】法制是“以法来治理国”。()

5【判断题】法家的法制是由国君和贵族制定制度只有平囻百姓去遵守。()

【单选题】()不属于《法经》中的内容

【单选题】商鞅变法内容分为:“正名、职分和()”。

【单选题】立法、()普法是法律的三个基本问题。

4【判断题】商业是商鞅变法的重点()

5【判断题】正名就是指把国家官员循名责实。()

【单选題】()不属于韩非的变法主张

【单选题】()是商鞅在立法时提出的原则。

3【判断题】商鞅在建立法规时提出“道法天成”()

4【判断题】法律假定人性是恶的。()

5【判断题】韩非认为,“申子未尽于术;商鞅未尽于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