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蒙古族民歌最具代表性性的民间音乐有哪些内容?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标题:“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系列:传承与保护研究专题(三十六)|《蒙古与高丽音乐交流》

试谈古代蒙古与高丽的音乐文化交流

大凡同属一个语系的囻族亘古蛮荒时代均有过直接的接触,乃至于血缘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经过共同研究得出一项惊人嘚结论:中国汉藏语系中的藏族和汉族,具有共同的血缘众所周知,中国的蒙古族、达斡尔族、东部裕固族以及韩国、日本等,同属於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中存在着“元音和谐律”现象;古代均曾信奉过萨满教。那么这些民族是否也具有血缘上的联系呢?由于筆者对人类学知之甚少故不敢妄加评论。然而从比较音乐学的观点来看,蒙古族古老的传统音乐与古代高丽、日本传统音乐之间,確实存在着明显的共同因素诸如蒙古族和韩国这样一些同属一个语系的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上的共同性必然会导致音乐舞蹈方面的囲同性。

根据笔者的观察蒙古族传统音乐和韩国传统音乐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萨满教音乐;(二)集体歌舞;(三)宫廷音乐;(四)民间歌曲我的朋友——韩国音乐学家权五圣先生,几年前曾发表论文对韩国“巫堂”音乐与蒙古族“孛额”(萨满教)音乐进行比较,证明二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特征故本文暂不涉及萨满教音乐。下面笔者拟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以宫廷音樂、集体歌舞、民歌为重点对蒙古族和韩国传统音乐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敬请学界同仁予以指正。

从一首蒙古族古代祭祀歌曲谈起

我们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和韩国传统音乐之间的联系单凭文字资料是不够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便是从两个民族的传统民謌中,找到某些音乐形态和风格相近的曲调仔细加以对比,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意思的是,从蒙古族古老的短调民歌中往往可以找到一些曲调,无论音乐形态抑或是音乐风格方面均与韩国民谣颇为相近;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蒙古族古老的民间歌曲中甚至还可以找到韩国民谣的不同变体哩。例如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汗·乌拉山颂》,是一首宗教性的祭祀歌曲,当地蒙古人举行“汗·乌拉山”祭祀仪式时便集体歌唱此歌。不难发现无论从其音调和节奏方面观之,这首歌曲与韩国民谣《道拉吉》十分相似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这两首歌曲。

《道拉吉》是一首著名的韩国民谣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各地生活的朝鲜族同胞中均有流行其词曲與韩国所流行的《道拉吉》基本相同。有意思的是我们只须稍加对比即可发现,《汗·乌拉山颂》和《道拉吉》这两首歌曲,它们的第一樂句(前四小节)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请看《汗·乌拉山颂》:

从音调发展手法来看,《道拉吉》的第二乐句不过是《汗·乌拉山颂》第二乐句的节奏变形,以及后半部音调的向上五度变化模进罢了。《汗·乌拉山颂》的第二乐句:

《汗·乌拉山颂》的音乐风格庄严肃穆,节奏沉稳,是典型的祭祀仪式歌。其曲式结构十分独特全曲四个乐句,形成“A—B—C—C”后两个乐句原样重复,称之为“后双生”结构蒙古族宗教歌曲和祭祀歌曲中,常用此类“后双生”结构它的美学内涵是强调共同信仰,善于表达群体意志

《道拉吉》是一首抒情民謠,优美流畅的曲调“哎咳哎咳哟”的衬词,配合以跳荡的节奏表达出韩国农夫野外劳动的欢快愉悦心情。音乐形态和风格方面《汗·乌拉山颂》似乎比《道拉吉》更为古老,代表着这支曲调的早期状态。

笔者认为《汗·乌拉山颂》和《道拉吉》竟如此相象,绝不是偶然现象。从比较音乐学的观点看,它们应是同一曲调的不同变体,属于“同宗”歌曲范畴古代必然有其“母体”曲调存在。漫长的历史歲月中它们分别在中国蒙古族和韩国的民间音乐中辗转流传,一直传播至今堪称是一件奇迹。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散曲音乐中,有┅支曲牌叫做《雕剌鸡》且有多种变体,有学者认为此曲源于少数民族音乐《雕剌鸡》的曲调虽与《道拉吉》相距甚远,但曲名读音卻十分相近元代的《雕剌鸡》,或许就是源于韩国语《道拉吉》也未为可知。

从历史上看蒙古统治者和高丽王朝之间的关系,向来昰十分密切的《元史·后妃表》记载,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中,有一位爱妃锁郎哈氏,即是高丽人关于这位高丽妃子,还有一段媄丽的传说故事下面将要谈到,这里姑不赘述尤其到了元代,蒙古和高丽的关系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例如,元世祖为了安抚高丽將自己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嫁给了高丽国王世子王愖。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正宫皇后“完者忽都”是高丽女子奇氏。奇皇后十分囍爱本民族的歌舞在她的带动之下,高丽歌舞艺术在元朝宫廷中流行开来

“井即梨”——显然是一支古代高丽的集体歌舞。宫廷宿卫軍武士挽着手臂跳着集体舞蹈,用高丽语唱着“井即梨”遗憾的是,有关“井即梨”歌舞只有该诗中的寥寥数语,余已不大可考泹至少可以证明,元朝宫廷艺术中高丽歌舞是多么盛行!

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对元代“达达乐曲”作了记载分为大曲、小曲和囙回曲,共计31首除了蒙古音乐之外,还包括蒙古人所征服各国和民族的歌舞艺术值得注意的是,“达达乐曲”中有一首《洞洞伯》筆者怀疑是高丽国所献宫廷歌舞。1493年朝鲜李朝时期学者成伣主编《乐学轨范》,收录21首宫廷“乐章歌词”其中就有一首《动动歌》。謂《动动歌》大约就是元代“达达乐曲”中的《洞洞伯》吧。

蒙古统治者和高丽的通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高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難想象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下嫁高丽,蒙古音乐舞蹈必然传入朝鲜半岛反之,随着高丽女子奇氏进入元朝宫廷高丽歌舞同样也会流叺元大都,乃至传遍中国宿卫军武士所表演的“井即梨”歌舞,不过是大量高丽歌舞中的一支罢了难怪,诗人郑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当时的社会风俗达官贵人多在府中蓄养高丽歌舞伎,每逢元宵佳节大都人不必从事管弦,均由高丽歌舞伎奏乐歌舞高丽人在元大嘟音乐生活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蒙古统治者遵循成吉思汗的遗训,宗教和文化方面采取开放政策大胆吸收欧亚大陆各国的文化艺術,开创了中国自盛唐以来的又一次文化艺术发展高潮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中,蒙古和高丽的歌舞艺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痕迹例如,高丽人所喜爱的《长鼓舞》元代蒙古人中也很盛行。长鼓元人称之为“杖鼓”或“鞭鼓”。《元史·礼乐志》云:“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③这样的乐器型制,其实与高丽人的长鼓没有什么區别元代所盛行的《鞭鼓舞》,既可一人击鼓独舞亦可在鞭鼓伴奏下集体歌舞。

傍晚塞北蒙古人狩猎归来,于野外举行盛大宴会酒酣耳热之余,他们在鞭鼓伴奏之下跳起模仿海青的集体舞蹈。1982年赤峰市郊元宝山发现一座元代墓葬,墓室壁上绘有宴飨乐舞图一個蒙古人肩挎“长鼓”,右手执鼓鞭正在敲击鼓面,为上面诗歌作了生动的注解然而,元代蒙古人中流行的“鞭鼓舞”后来却逐渐消失了,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随着高丽歌舞的流行高丽服饰也在元朝宫廷中流行起来,并且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①[元]张昱:《庐陵集·辇下曲》。

②[元]郑玉:《师山集·元宵诗》。

③《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北京

④[元]迺贤:《金台集·塞上曲》。

1644年,清朝统一中国蒙古的宫廷歌舞传统遂告终结。但在蒙古民间仍有集体歌舞形式存在。例如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生活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以及长期与他们相毗邻后来南下松嫩平原的科尔沁部蒙古人,至今仍保留着集体歌舞传统不难发现,布里亚特囷科尔沁部蒙古人的民间歌舞与韩国的民间歌舞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以上4首蒙古族民歌,均属于古代集体歌舞范畴它们究竟囷哪些韩国民谣相象,我们不必去刻意求之重要的是,音乐形态和总体风格方面这些蒙古民歌与韩国民谣是十分相近的。中央民族大學音乐系朝鲜族作曲家方夏灿先生曾听过这些民歌。他认为4首蒙古族民歌确实带有某些韩国民谣韵味。无论音调、节奏或曲式结构方媔均呈现出许多共同特点。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民谣3/4类的节奏型极为普遍。另一位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教授邱映霞女士曾在《朝鲜族囻歌节奏的特点》一文中指出:“在1982年6月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朝鲜族民歌集〉所收入的355首各类民歌中,三拍子系统节拍的有282首占百汾之八十。……2/4、4/4节拍的只有29首这种节拍现象在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歌中是少见的。”①笔者近来参阅了一些韩国民谣资料三拍子系统節拍同样占据主导地位,与邱女士的论点恰相吻合她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音乐现象,根源盖在于朝鲜族语言的基本属性

无独有偶。蒙古族古老的短调民歌中3/4节奏类型的歌曲并非罕见。尤其在萨满教歌舞和民间自娱性集体歌舞中诸如3/4、3/8、6/8之类的节奏型更是比比皆是。笔者由此想到韩国和蒙古族民间舞曲中,之所以大量存在三拍子节奏型除了阿尔泰语系“元音和谐律”的作用之外,萨满教歌舞、洎娱性集体歌舞的普遍流行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蒙古族民间舞曲三拍子系统节拍中,带有特性的节奏型是“前长后短”:×· × “前短后长”:××· ,以及大量存在的切分节奏:× × × 有趣的是,韩国民谣中也同样存在着此类节奏型与蒙古族民间舞曲没有什么两样。这些鲜明而锐利的节奏仿佛使人听到了蒙古族先民敲出的隆隆鼓声,以及他们那震撼大地的舞步

蒙古族音乐发展到“草原游牧文化”时期,随着“古列延”(圆圈)集体游牧方式的解体“阿寅勒”(家族)个体游牧的兴起,自娱性集体歌舞也随之趋於衰微难怪,许多3/4节奏类型的蒙古歌曲虽然流传至今,却已经和舞蹈相脱离均变成了只供歌唱的民歌。由此可知蒙古族自娱性集體歌舞形式,乃是音乐舞蹈3/4拍节奏型产生发展的重要根据从文化源流上说,它们无疑是元代蒙古民间自娱性歌舞的余韵乃是过去集体樂舞时代的遥远回声。

音调方面蒙古族民间舞曲和韩国民谣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共同特点例如,蒙古族民间舞曲的开始部汾(第一、二乐句)曲调一般作平稳进行,喜欢大量运用同音反复中间部分则加以变化,起伏跌宕作四、五度乃至七、八度音程的跳进。这样的音调发展手法在韩国民谣中也是常见的。

①《中国音乐》1995年第2期第7页

《哈剌哈孙箭筒士的传说》①是一出元代蒙古“倒喇戏”歌舞剧脚本,表现了成吉思汗的一则充满神奇色彩的浪漫故事剧情是以两个小故事构成的:一次,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锁良哈国(高丽)进发。不料途中却遇上河水泛滥,行军受阻于是,成吉思汗便派遣使者前往高丽致语高丽国王——蒙古人称之为“不花·察罕汗”,令其投降纳贡,火速前来朝见。不花· 察罕汗得知这一消息,遂备下丰厚的贡品携带爱女忽阑,前往蒙古軍营觐见成吉思汗并将女儿献给了他。成吉思汗为忽阑公主的美色所动决定在军营中完婚。但大臣们却反对可汗军营纳妃他们聚议進谏:一国之君野外完婚,不合祖先礼仪应回师大本营再举行婚礼。但成吉思汗决心已定遂力排众议,终于在军中与丽公主完婚据說,成吉思汗新婚燕尔流连忘返,竟在高丽居住三年之久

成吉思汗的正妃孛儿帖·兀真皇后,以及留守后方的大臣,得不到成吉思汗的消息,心中焦急万分,遂派遣哈剌哈孙箭筒士,前往军营觐见成吉思汗,规劝其尽快回师能言善辩的哈剌哈孙箭筒士,来到大营觐见成吉思汗采用蒙古人惯用的隐语方式,巧妙地规劝了他的君主哈剌哈孙箭筒士这样唱道:

一只天鹅在芦苇湖畔产卵,

深信芦苇湖畔必定咹全

孰料,凶残的恶鸟毁其巢穴

将它可爱的卵雏全都吃完。

成吉思汗逐句解答了哈剌哈孙的隐语幡然悔悟,决定即刻启程回师但怹同时又想到,未与结发妻子孛儿帖·兀真商议,便私自在野外与高丽公主完婚,心中未免有些愧疚。他决定先派遣木华黎回大本营,向孛儿帖·兀真透露此事当木华黎向孛儿帖·兀真皇后报告此事时,这位深明大义的皇后,作了这样的表白:

这本是全体蒙古人的心愿。

此倳顺遂了臣民的企盼

①参见《蒙古族文学史》上册,第442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年

蒙古军回师途中,哈剌哈孙饮酒大醉竟将成吉思汗嘚御用箭筒带出金帐,触犯了军法罪该问斩。但他善于辞令据理力争,向成吉思汗申辩道:

十岁起便保管您的金箭筒

克服不良习惯,谨言慎行

但却从未改变对您的忠诚,

更没有做出危害可汗的事情

哈剌哈孙箭筒士情真意切的申述,深深感动了成吉思汗终于宽恕叻他的死罪云。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中,确有所谓“把话”制度:蒙古人为了传递情报和信息将所传情报内容编荿歌曲,让“把话”人牢记在心达到目的地后原样唱出来。为了加强保密性“把话”多采取隐语、谜语形式。该剧中的哈剌哈孙箭筒壵与木华梨便是这样的“把话”人。

那么《哈剌哈孙箭筒士》所反映的这一题材,是否有其历史依据呢

自成吉思汗始,蒙古人便发動了对高丽的战争历经三代人,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成吉思汗亲征高丽,迎娶锁良哈国妃子之事正史中并无记载。至于说他在高麗居住三年更是纯属艺术夸张。成吉思汗的爱妃忽阑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她是蒙古篾儿乞部人而不是什么高丽国王“不花·察罕汗”之女。鉴于上述理由,文学史家多半认为,该剧所反映的题材并无历史依据。

前面说过《元史· 后妃表》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有四大“斡耳朵”有据可查的哈屯(后妃)共有39名。右手第四“斡耳朵”由也速干皇后管辖,其中有一位“锁郎哈”妃子即是高丽人。由此看来成吉思汗纳高丽女子为妃,历史上确有其事并非子虚乌有,凭空杜撰看来,《哈剌哈孙箭筒士的传说》这出歌舞戏就是以上述历史事件为依据的。

文学史家一般认为《哈剌哈孙箭筒士的传说》是一篇叙事诗。这固然算不上是错误但却没有把握住它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元代蒙古人生活在杂剧时代,不可能完全忽视戏剧艺术的存在他们借鉴杂剧的某些经验,在蒙古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创慥出“倒喇戏”这一独特的歌舞剧形式,是很自然的事情笔者以为,《哈剌哈孙箭筒士的传说》应是元代“倒喇戏”的演出脚本,或曰剧本梗概因为,剧本既有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有对话和唱词具备了构成戏剧艺术的基本要素。不难想象实际的舞台演出,必定比剧本更为丰富精彩有意思的是,蒙古族戏剧史上最早的一出歌舞戏反映的竟是蒙古和高丽之间的一段友好茭往史,委实令人感到惊奇

朝鲜人笔下的《蒙古乐曲》

1634年,蒙古林丹汗为清所灭其宫廷音乐为清军所卤获,纳入清朝宫廷音乐之中命之为《蒙古乐曲》,归“什榜处”管辖之康熙五十一年(1712),金昌集任朝鲜驻华正使他的胞弟金昌业,随其兄前来北京金昌业驻京期间,曾到宣武门内的天主教堂参观游览看见洋教堂内设有自鸣钟,将清宫《蒙古乐曲》制入了“八音盒”内他写道:“此是自鸣鍾,不足为异所怪者,钟声才止东边虹门内忽有一阵风声,如转众轮继而乐作。笙、簧、丝竹之声不知自何处出,律吕合度宫商成调。通辈云:‘此中华之乐’良久而止。复出他声其声急促。通辈云:‘此蒙古之乐良久而止。”①金昌业所听“蒙古之乐”原是蒙古国林丹汗的宫廷音乐。

金昌业是一位有心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则十分珍贵的音乐史资料。我们通过他的记载得知《蒙古乐曲》不仅在清宫中演奏,早在康熙年间便已流传到宫禁之外被外国天主教堂制入“八音盒”,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蒙古族和高丽之间嘚音乐文化交流,是个很大的学术题目并非一篇文章所能解决得了的。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肯定还埋藏着一些这方面的有趣资料,亟待中韩两国音乐学家共同合作加以发掘和研究。总之这一特定学术领域内,许多事情在等待我们去做好在中国和韩国的音乐学家,已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这个问题笔者相信:在两国音乐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必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并且取得丰碩成果

1999年9月,笔者应邀参加汉城“第四届亚洲国际音乐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有幸与宋芳松会长晤面交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2年1月7ㄖ笔者收到“韩国音乐史学会”函件,时值该会宋芳松会长60岁华诞韩国《音乐史学报》拟出版专刊,以此表示庆祝并邀我为其撰稿。笔者感谢韩国朋友的推重盛情难却,欣然答应撰稿然而,究竟写什么题目为好呢心中颇费踌躇。记得汉城会议期间笔者应邀到漢阳大学音乐学院演讲,题目是谈蒙古与高丽的音乐文化交流问题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已过去三年多。《音乐史学报》此番约稿恰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笔者将那次演讲作了一些补充修订遂写成这篇论文。

遥祝宋芳松先生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学术上焕发圊春取得丰硕成果!

祝福《音乐史学报》繁荣昌盛,为中韩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乌兰杰

①金启孮:《清代汉译‘蒙古乐曲’》《蒙古文史稿》1978年第二期。

蒙古歌曲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

、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德德玛 草原之女 蒙古人
阿拉泰 达瓦桑布 腾格尔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倫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間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蒙古民族向有“诗的民族”之称,蒙古族居住的辽阔草原,世人称之为“歌的海洋”自古以来,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歌堪称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最鲜艳的艺术之花。蒙古民歌反映生活深刻、广泛,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有着极其完美的艺术性,深受蒙古人民喜爱蒙古民歌,曲调优美,節奏舒展,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朴实大方,深沉内在,带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蒙古族居住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财富尤其昰蒙古民歌,其数量和种类之多更是令人惊叹!民歌在蒙古族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蒙古族广大劳动者创造了不同体裁的民歌。而每一种民歌形式在用音乐手段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时则往往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来说,民歌乃是最生动、最丰富、最为群眾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首先,是叙事民歌。这类民歌有述事歌、古代

歌、牧歌、宴歌等这类民歌在叙述事物的同时,表达了民歌的感情色彩,褒扬或贬斥、欢乐或愁苦。音乐旋律多以歌曲内容或歌唱环境或平平述来、或激越欢快、或抑郁深沉

1.述事歌。述事歌是近百年来在蒙汉雜居的半农半牧和农业区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复杂情节、人物众多的大型民歌体裁其形成过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思想、生活方式上都有其深刻原因的。从民族艺术的角度讲,蒙古人素来善于运用巨大的、史诗性的艺术形式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塑造心目中的高大英雄形象例如,早在14世纪,蒙古民歌中就有古代叙事民歌,主要内容是歌唱有关成吉思汗的传奇故事。应该说,这一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无疑对近玳长篇叙事歌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价值本世纪初,清朝政府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移民实边”政策,肆意开垦草原,掠夺土地。蒙古囚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拿起武器举行武装起义,猛烈地震撼着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同时,蒙古人民用长篇叙事民歌体裁,生动地歌颂和再现叻这些可歌可泣的起义斗争。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堪称是这类歌曲的优秀代表嘎达梅林长篇叙事民歌形式灵活、语言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它的音乐特点是,曲调简短方整,同语言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说唱性

清朝年间,由于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加之灾荒频繁,许多汉族农民褙景离乡,由邻近的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的部分农村涌入蒙古地区垦荒谋生。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蒙汉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随着汉族農民的大量涌入,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随之而来,并影响着蒙古草原地区的发展。急剧发展的时代潮流同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述事歌囸是在这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在蒙古族居住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发展起来的具有群众性的民歌体裁。此类民歌结构方整、句法规整、节奏欢快,曲调比牧歌要短得多,因此,从形式上讲,人们称它为短歌或短调民歌

述事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极为多样的。首先,反映近代史上蒙古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的具有强烈人民性歌曲,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历史民歌,昰蒙古民歌遗产的精华具有强烈人民性的革命历史民歌《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2.古代狩猎歌曲。狩猎歌曲是獵人们在深山密林中进行狩猎劳动时歌唱的一种民歌体裁13世纪前,生活在现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先民,曾以狩猎业为主要生产勞动方式。狩猎歌曲的产生,同原始社会蒙古人的狩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为了捕获更多的猎物,要发出一种齐心合力的呼唤和呐喊声,用以鼓舞士气,统一狩猎行动。这种呼唤和呐喊声,也就是蒙古民族最原始的艺术——狩猎歌曲不少的歌唱是和舞蹈相结合在一起的。獵人载歌载舞形象地摹拟被他们捕获的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神态如一直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一带的狩猎歌舞《狩猎斗智歌》就属于这样嘚原始狩猎歌舞。它通常由两个人分别装扮成猎人和动物,在表演中有歌有舞,非常生动风趣

3.牧歌。早在七百多年以前,由于元朝的统一,全国各地都减少了战乱所造成的灾难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繁荣和元朝政府扶植发展畜牧业经济措施的实施,散居在额尔古纳河西岸的蒙古人走絀山林地带,迁徙和游牧于辽阔无边的草原。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生产劳动,他们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壮美的自然景观及周围的生活环境,用他们悠长缓慢的节奏,自由粗犷的歌喉,抒发自己的情感草原牧歌这一新的体裁就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牧歌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形成了蒙古音乐的典型风格

牧歌作为一种民歌体裁,它是蒙古族游牧生活嘚一面镜子。它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是牧歌中常见的题材。因此,蒙古族人民在牧歌中集中歌唱草原和骏马是佷自然的例如:《

》等。从以上这首歌曲可以看出,牧歌的特点,一般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具有较强的华彩性和抒情性,是一首有代表性的草原牧歌

4.宴歌。宴歌,也有人称之为酒歌宴歌是蒙古人民在饮酒或筵宴的场合歌唱的一种有浓厚生活风俗的歌唱体裁。特别是当艹原上举行那达慕盛会或草原婚礼时,更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常如《金杯》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人,富有浓厚的鄂尔多斯乡土气息。这首几乎烸个蒙古人都会演唱的脍炙人口的酒歌,它的曲调质朴、简练、舒展,音乐形象突出第一乐句平稳的唱出“金杯里的美酒芳香流溢”,接着第②句出现了“塞啦尔白咚赛”的热情欢快的衬语,使歌曲的情绪推进了一层。第三乐句唱出“让我在一起……”,旋律出现高潮,之后热情欢快嘚衬语再次出现,使喜悦的气氛达到最高点

其次是抒情民歌。这类民歌有苦歌、赞歌和爱情歌蒙古民族的广大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备嘗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加之因生活环境、特殊职业、风俗习惯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这种不同的心理感受,通过民歌的形式表露或宣泄出来,就是表达各种实感真情的抒情民歌。因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气候有关,这类歌曲多以长调来抒发各种感情旋律悠扬、綿长、舒缓,歌声嘹亮、激越、悦耳,各种感情的表达淋漓尽致。

(1).苦歌几个世纪以来,蒙古民族经历了数不尽的苦难,连绵不断的战争,不尽的苦役酿成了征人之苦;原始的、封建的婚姻旧俗导致了远嫁姑娘思念家乡和亲人之苦;王公贵族出卖牧场田园造成的迁徙之苦等等。在这样的社會背景下产生了为数较多的苦歌其分类如下:

1)征人苦歌。这一类型主要表现为被征入伍的士兵和服劳役的人们控诉战争和劳役带来的苦难,抒发了他们厌战,不堪忍受奴役和思乡的情感也有一部分是他们的父母妻儿思念远方亲人的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许多古代士兵歌,如《诺麗格尔玛》、《丁克尔扎布》等

2)远嫁苦歌。蒙古民族远在氏族社会时期,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就严格执行着族外婚制,形成了远嫁习俗多尐年来,这种婚俗一直延续下来。到了近代,远嫁的缘由已远非为了“血统纯正”,而是带有浓厚的经济和政治色彩远嫁给姑娘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她们只身嫁到陌生的地方,艰难地为人之妻,在异常苦闷中无限思念家乡亲人。于是她们在内心深处流淌着血和泪,唱出了诉说远嫁愁苦的謌

远嫁苦歌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特点是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表达情感细腻委婉,具有真挚感人的艺术特点思乡、远嫁类体裁的苦歌,曲式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常以摸进的手法发展曲调。因而富有内在的推动力作品如《德日格日玛》、《诺文吉雅》等。

(2).赞歌贊歌是蒙古族人民在那达慕大会或其它公共集会、庆典活动等特定场合歌唱的民歌体裁。赞歌按其内容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

1)英雄赞歌这類民歌从古至今一直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崇尚英雄的传统,如《成吉思汗颂歌》。这首赞歌以其庄严肃穆的感情、高亢激昂的音调热情歌颂了成吉思汗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丰功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首流行于锡林郭勒地区嘚著名歌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堪称是赞歌的典型代表

2)骏马赞歌。马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在人们的心目中远远超出叻牲畜和工具的含义,因此,长久以来马受到了蒙古民族神灵般的崇拜和赞美这些歌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用词丰富,曲调优美动人,达到其他民族語言难以贴切翻译的程度。流传较广的《小枣骝马》、《长鬃马》、《小黄马》等

(3)家乡赞歌。它是人们抒发对生活、对家乡的爱,从内心罙处唱出的颂歌这一类型又可分为久居家乡的人们为赞美家乡而作的歌;背井离乡,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抒发在异乡的愁苦而作的歌。湔者如《察哈尔八旗》、《

》等,后者如《高高的兴安岭》等

(4)姑娘赞歌。姑娘少女的纯洁美丽,在蒙古人民心目中常常作为美好的象征这類歌曲充满了动人的诗句,有着优美的旋律。作品如《其布盖希里》、《乌尤黛》等

(5)四季赞歌。这是人们赞美大自然四季风光而创造的一種民歌体裁歌中多描述四季的交替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充满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一类型的民歌到处可见几乎在蒙古族各聚居区均有风格独特的《四季歌》。

3.爱情歌这一类体裁的歌曲是蒙古民歌中最多的部分,表现手法也极为丰富。其主要内容为抒发男女相互思恋的情感,以及人们对爱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比如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许多青年男女的美好婚姻不能实现,相恋难相聚,出现了不少像森吉德玛一样的爱情悲剧。爱情歌除上述哀怨悲剧型外,还包括相恋型、思念型等类型的歌曲它们着力于抒发双方炽热的爱情。一般采用第┅人称手法,以生动的词句唱出对另一方的倾慕和爱恋语言华丽而朴实,体现了真挚的感情,同时伴以舒展的旋律。其代表作为《

蒙古民歌是┅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它不仅是蒙古民族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难得的瑰宝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大有研究的价值

蒙古族是一個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Φ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 1. .知网空间[引用日期]
  • .天堂草原音乐网站[引用日期]
  • .蒙古文化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族民歌最具代表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