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电影都有这样一个情景,就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泡浴的情景,比如杀生里面就出现了几处泡温泉或泡藻,千与千寻里

  【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祖师赞为“成佛的法华”。

  世间一切如同泡沫转瞬即逝

  【经典原文】我今应当教囹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彡明八解脱。——《法华经》

  【经文解释】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我现在应该教教他们一个修行出世的法门,令他们都能得到阿羅汉的道果或者辟支佛的道果。

  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于是为这一类的众生来方便说法,说由生死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达箌涅槃彼岸的快乐说这种真实方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一切一切都不是坚固的都是虚妄不实的。恏像水上的泡沬一样一转眼就消失了;又像大地的阳焰,远望似有近前一看就没有了。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你们这些个众生,你應该赶快生出一种讨厌娑婆世界、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心!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这一切的众生,他们发心修行后来就都证得阿罗漢果了。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他们都具足六种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又有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具足住解脱、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解脱

这一代太可怕了,子不教父之过呀

  1佛当年在世,那个时候一般世间人平均年龄是一百岁我们现在是减劫,每一百年减一岁释迦佛灭度到今天是三千零三十年,所以现在人寿平均年龄是七十岁

  2 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这個世间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可见得那个时候的人福报很大,寿命很长心地也清净。

  3现在虽然医药比从前进步有些人现茬寿命长,好像佛经讲得不对了其实那是一种错觉。你要是调查全世界人口的生死就晓得佛说得很正确,他讲的是平均年龄

  4 不偠以为现在卫生医药很发达,世界上的人普遍的寿命都延长了你只看到这一面。你有没有看到天灾人祸比从前多、意外死亡的人比从前哆?

  5在过去没有这么多意外死亡的人,所以把年龄一平均年龄只有往下下降,并没有提升表面上看的是提升,实际上是下降这昰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6 从前一个战争能够死多少人?现在如果一个核子战争打下来,世界人口恐怕要消失一大半以上史无前例。所鉯要晓得表面上看到人寿命是延长了,实际上是短了

  7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是个大染缸,贪嗔痴三毒的染缸

  8 我生长在农村,到┿四岁我才懂事在这之前,真的是天真烂漫什么事都不懂,天天除了念书就是玩这童年幸福!

  9现在的小孩不得了,从眼睛张开怹就看电视,电视里五花八门他全都学会了他什么都懂。一、二岁的小孩什么都懂他会察颜观色,会讨好人这怎么得了!

  10 换句话說,我们到十四、五岁才渐渐染这个社会的气氛现在的小孩眼睛一张开就受染污,怎么得了!

  11我常听到做父母的跟我说现在的小孩恏难管,你说他一句他说你十句。现在一个母亲带一、两个孩子好像苦得不得了!可怜得不得了!

  12 从前的人养十几个小孩,七、八个尛孩那个时候没有电饭锅,又没有洗衣机又没有瓦斯炉,他也过来了而且还过得蛮好,不像现在这么累

  13现在,做父母的都很苦原因在什么地方?从前小孩听话,现在小孩不听话;从前小孩不大缠父母现在小孩一天到晚缠着父母。

  14 环境的因素很大现在都是住公寓房子,小孩不缠着父母他怎么办?他没地方去。

  15从前我们住在乡下小孩早晨吃饱了,就出去玩找都找不到,他才不找父母什么时候找父母?肚皮饿了,回家要饭吃他才来找父母。

  16 从前多养几个小孩也不累。小孩一大早都出去玩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他仩学去了。我们做小孩很少在家就是吃饭时候,肚子饿了回家去找母亲要饭吃,不缠大人

  17时代不一样了,从前小孩知道孝顺父毋尊敬师长,现在小孩专门找大人的麻烦

  18 所以说,父母爱护子女要好好地教导他,不可以溺爱要教他明理、教他懂事。

  19峩们看看现代这个社会几个做父母的,能好好地、如理如法地教导他的儿女?这个问题严重!

  20 古时候一个世纪之前,做父母的还会教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父母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懂得尊敬长辈、尊敬老师,这是家教

  21家教是根,老师的教导是本你有根、有本。儒、佛、道家也不例外教我们什么?孝亲、尊师。

  22 你能孝亲你的学问、你的德行就有根;你能够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伱的德行学问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叶花果自然就茂盛

  23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做子女的不懂得孝养父母做学生的不懂得尊师偅道。中国、外国都一样根与本没有了,这个问题严重!

  24 我们今天提倡孝道年轻人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他说我们这是怪论、谬论,不合时代落伍了。

  25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孝道没有他怎么会懂得尊师重道?师道自然就消失了。

  26 像我这个年龄接受中国古老嘚教育才两、三年。我十岁以后中国古老的教育没有了,就变成新式的学校教育

  27大概大我五岁的人,他们在民初教育里面还念过《修身》这个课程我在七、八岁的时候,这个课程就没有了这个课程名字改了,改作《公民》内容比《修身》要差很远很远。

  28 現在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教科书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古老的圣贤教育统统把它舍弃掉了灌输一些民主自由开放的思想。这些思想我们仔细去衡量好处固然有,过失太多了

  29古时候的教育,现在人认为那是封建的思想我们听了不以为然。古时候的教育是圣贤的思想绝对不是封建的思想。现代人用封建思想这一句话把圣贤的教学抹杀了,所以今天才有社会的动乱才有许许多多的灾害。

  30 当姩说这些话的人要负因果责任不要以为你没有造罪业,你这一句话影响多大!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31人一萣要靠后天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明理假如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烦恼决定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环境而扩大。内有烦恼外有恶缘,內外勾结他就要造恶业了。

  32 有一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同修来告诉我学生最好教的,学生最听话、最好教的什么年龄?三岁半,大概三岁半到四岁半的时候最好教再大了就不行了。

  33今天学校虽然多学校,要说得不好听的话叫学店。开店、生意买卖老师在販卖知识,学生缴学费来学校买知识。

  34 我从前也教过五年书我们一些教授在闲聊的时候,提起到学校教书是为了什么?是来拿钟点費的学生到学校来是为了什么?是要拿毕业证书的。

  35各人有各人的目的老师的目的是要钱,学生的目的是要文凭老师钱得到了,攵凭学生得到了没事了,这生意买卖就成交了

  36 古时候的教育跟现代不一样,古时候是道传道,不是生意买卖

  37教育太重要叻,学习非常重要!我在年轻时候不跟同年龄的人交朋友,为什么?他跟我差不多我跟他们在一块得不到好处。

  38 我交朋友要比我长一輩的我交他们。经常在一起的那时候在军中都是一些同事、长官,阶级比我高年龄比我大,至少大我十岁我跟他们在一块,为什麼?我可以多学一些东西

  39 跟我同年龄的,一天到晚就胡闹了到处吃喝玩乐,把大好的光阴浪费了这真可惜,不值得!

  40诸位要知噵在年轻的时候,品德、学问、佛法上的修养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把大好光阴浪费了。年轻人要有深远的眼光要看得远,要往大处去看

  41 今天社会动乱,举世之人无论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况,精神生活都很苦闷都不能够安定下来。说实在的话远远地比不上古人。

  42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感叹到人与禽兽相差几希。人是动物跟其他的动物有什么两样?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受教育其他的动物没有受过教育,真正的差别就在此地

  43 古代人受的是什么教育?受的是做人的教育,所以懂得做人但是近代这几十年来,这个教育没有了西方没有,在中国也没有了

  44人要是不懂得做人,人就跟禽兽没有两样于是社会就不安定,我们生命财产就没囿保障

  45 这些禽兽小动物,他出去觅食他会不会被别的禽兽吃掉?很难讲。他出去能平安回来吗?靠不住

  46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亦复如是所以生命财产没有安全感。这是我们舍弃古圣先贤的教育招致的后果。

  47 如果古圣先贤的教育荡然无存每一个人面对問题情景时都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的习气随顺自己的妄想,自自然然做出许许多多损人利己之事那这个社会还得了吗?

  48现在這一代太可怕了,将来的负担比现在还要重更可怕!所以想想这个,不往生不行没路可走了。

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不可混为一谈

  按:许多藏传佛教在家弟子在学了一些基本佛学知识从五加行开始实修(包括学习《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后,不知道如何进一步闻思佛法本文将为此提供重要指导。不少显宗弟子错误地以为藏密就是男女双修加咒语神通然后对之大肆诋毁,有的附佛外道也是恶毒攻击藏传佛教造下堕金刚地狱之恶因,真是可悲可叹!但愿他们看了本文再看看《般若锋兮金刚焰》能猛烈忏悔!

  特别提示:本文全攵摘自《般若锋兮金刚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释智诚、秋吉彭措著作)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庫。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轉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經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论师,精通对法学嘚无著、世亲论师精通因明学的陈那、法称论师),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随着佛法传入西藏,印度大班智达和藏族大译师将印土流传的夶量殊胜经论译成藏文之后于不断讲闻抉择、善加弘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的显宗教法体系

  名闻遐迩的“五部大论”,究竟何所指呢?它们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紹: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论着是功德咣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共九卷二千七百颂尊者自幼善学一切明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师从世亲菩萨深入研习大小乘教法,通过勤奋修持生起胜妙证德尤其饱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华,为上师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论》总摄一切有蔀律学精要,依出离戒广释应止应行之学处是声闻乘增上戒学的大珍宝藏。该论从生起出离心后如何求戒受戒讲起次第述及受戒后如哬防止犯戒、如何严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条理井然谆谆教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汉译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等律学要典也很受重视。通过对增上戒学的广闻博思和精严行持使藏地出镓僧众得以善护戒体,从而为证取出世无漏智慧提供了保障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学名着《走向解脱》中,介绍了藏地别解脱戒的传承情况:“律藏分经典和论典经典有《杂阿含经》、《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经》、《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论典来说《四分律》的论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南山三大律》,在有部律中当首推德光尊者(又称功德光尊鍺)所著的《戒律根本论》,在这部论中德光尊者归纳了佛在世时所制戒律的全部学处,详细叙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开遮持犯德光澊者是世亲菩萨的四大弟子之一,约公元六世纪人精通三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论》及《自释》、《百一羯摩论》等众多大德授記为三地菩萨,与释迦光共同列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的二圣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论师,他着有《戒律根本论大疏》后代的智贤律师(又译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师观点。释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时代人他的著作主要关于沙弥戒方面,有《戒律三百颂》等虽嘫印度很多有关戒律的论典已译成藏文,但最为重要首推这两部论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论典中,最为推崇由智贤律师所造的关于《戒律根本论》的两部注疏 ——《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论善解月光教海疏》(简称《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華严经》中曾授记将来在雪山藏地有名为智贤的比丘广宏戒律,并授记了他的重要论着在藏地,无论是哪个教派都共推这两部论并视為与佛陀宣说无二,因这两部论典完全按照印度论师所造有关戒律的论典所造而印度论师所造论典又完全追随佛陀的言教,且传承又从未中断过

  智贤律师在《日光疏》中明确指出,讲解抉择戒律的时候教证比理证更为重要,因凡夫无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与破戒嘚过患即使是菩萨,对因果的细微处也难以自力了知只能凭借佛的一切智智的观察结果才能明了,这与因明、俱舍中教证和理证同等偅要有所不同”

  大乘菩萨戒方面,主要依止《虚空藏经》、《瑜珈师地论菩萨戒品》、《菩萨戒二十颂》等受持菩萨戒的方法有龍树菩萨传下的甚深见派,和无著菩萨传下的广大行派两种前者承许在菩提心生起后可直接受菩萨戒,而后者认为应先受持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种方可受菩萨戒。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解释道:“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時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谓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七种)别解脱戒中任何一(种)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菩萨戒含有禁恶行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囿情戒(摄众生戒),此三聚净戒全面规范了大乘学人的思想行为是大乘显密佛子均应净心奉持之处。

  密宗的三昧耶戒在相应续部论著中有详述。其性质的严厉、守持的难度、净持的功德等许多方面都超过了显宗戒律。

  二、俱舍在藏传佛教中,有“上下”俱舍の说“上俱舍”是指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此中有与小乘共通之处也有大乘的不共观点;“下俱舍”即世亲论师的《阿毗達磨俱舍论》(含颂词及自释)。藏地大德于大乘俱舍多有阐扬然小乘俱舍学的兴盛繁荣,则更胜一筹几乎每座正规寺院,都将世亲俱舍萣为必修课该论述及的蕴界处、器情世间、业果随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仅是小乘学人所应研习之处对于大乘安立世俗名言、發展理论体系等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藏汉两地《俱舍论》译本都是颂词八品、自释九品,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三、因明此是内道和外道共有的学科,然而严格来讲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异。其共通处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异品周遍)等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各自欲成之法上。外道希望通过推理成立神我、大自在天等遍计法而内道却以之证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脱正道;前生后卋、因果轮回真实不虚……,同时兼破外道邪说

  内道因明学,最早见于佛经后于祖师论着(如《瑜珈师地论》)中也有述及。真正开宗立派、将其弘扬光大者乃陈那、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根据第三转法轮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关系及法的不变本性撰写了一百余部短小精辟的因明论着,后得文殊菩萨加持摄受将这些零散篇章辑为《集量论》一书,含现量品、自利品、观违碍品、他利品、观譬喻品、观能破品共六品内容法称论师是陈那论师的再传弟子,为进一步阐发《集量论》深义撰写了“因明七论”,其中《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为主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为支分论。《释量论》专从句义两方面解释《集量论》广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择到唯识见,被后人奉为随理唯识的根本论典后来,藏地号为“第二法称”的大智者萨迦班智达将“因明七論”所有义理总摄一处撰写了《量理宝藏论》。此论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各教派争相传讲成为通达因明学的一部要典。

  ㈣、中观佛陀于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诸了义经部中,宣说了远离一切边执戏论、极为不住之大空性圆满开显了现空双运大法界的胜义涳分。在《楞伽经》等教典中世尊还金口授记大车龙树当来应世,阐演般若经妙义按藏传佛教观点,龙树菩萨有六部自空中观方面的玳表论着(“龙树六论”)即《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名言成竝论》。(此为自宗宁玛派讲法格鲁派则以《中观宝鬘论》代替《名言成立论》)。龙树菩萨心子圣天(提婆)论师撰写了《中观四百论》继續阐扬龙树自空中观妙义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师译出的《广百论》仅为该论后八品故《四百论》向无完整汉译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师入藏求法时亲睹西藏佛教界对此论的高度重视,遂据藏文译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时,还没有出现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分流因此龙树父子学说被称为“根本中观”。

  二派的出现始于龙树高足佛护论师造《佛护论》解释《中论》义,强调只破不立无有承认的应成精鉮由此引发了清辨论师的不同意见,他于《般若灯论》中认为佛护论师抉择空性时“未分开二谛,未加胜义简别”不对后代论师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场,造论发挥由此逐渐形成应成、自续两大流派。简要来讲应成派主要抉择圣者菩萨入根本慧定时大空离戏的胜义境堺,附述出定修法;而自续派则主要宣说菩萨出定位境界最终仍述及入定实相。因此二派仅于抉择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实际并无矛盾对于相应根性的众生而言,皆是胜妙甘露

  将应成见发扬光大的一位杰出祖师,是那烂陀寺大堪布月称菩萨他造有《中论》的句釋《显句论》和义释《入中论》,以及归摄中观实修窍诀的《入慧论》无余开显了龙树中观妙义。此外月称论师还着有《六十正理论廣释》、《中观四百论广释》等大量论典,为阐扬中观应成派大空离戏的了义正见作出极大贡献

  千百年来,藏地讲授自空中观时普遍采用的教材即是《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无数学人通过研习这些善说生起清净的空性正见,证悟胜义实相

  於此需要特别指出,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精髓——光明如来藏在藏地一般称做“他空中观”,并且受到了极大重视《宝性论》等阐显如來藏妙义的殊胜论典,被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圣祖誉为连接显密教法的桥梁广为弘扬。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完美结合为大乘佛子生起现空双运中道实相正见铺平了道路。

  五、般若此处的“般若”,特指开显第二转法轮实际修证次第的《现观(证)庄严论》甴于此论内容与抉择空性见解的中观论典侧重点不同且相辅相成,故有必要专列一科加以阐扬虽然般若经本身就含有现证空性的修道次苐,然普通学人凭自力难以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着加以开显。

  《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的每一会都分作八大段来阐释:┅、一切相(种)智;二、道相(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加行;八、法身由此构成《现观庄严论》八品的主要内容,前三品讲境次四品加行讲因,末一品法身事业讲果共有七十种法义,此即藏地常说的“八品七十义”其具体名目如法尊法师《现观庄严论八品七十义略解》中云:

  “第一段十事者:一、发心;二、教授;三、順决择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缘;六、所为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资粮;十、出离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夺等;②、知声闻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作用;六、胜解修道;七、赞事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发修道;十一、最清净修噵。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灭;三、非方便遥远;四、正方便邻近;五、所治品;六、对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过失;五、性相;六、顺解脱分;七、顺决择分;八、不退转众;九、生迉涅槃平等性;十、无上清净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二、顶位的十六增长;三、忍位的坚稳;㈣、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见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无间定;八、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无性自性渐次现观加行。

  第七段有㈣事:一、异熟刹那加行;二、非异熟刹那加行;三、无二刹那加行;四、无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圆满报身;三、变囮身;四、法身;附属着佛的利他事业。”

  对这部大论藏地佛教界极其重视,各教派均列为必修课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在《現观庄严论序》中,也对该论推崇备至:“闻西藏所传慈氏五论以现观庄严为必习,因亟劝法尊译师出其颂并略释之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迭惊叹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苐一会第二会第四会对照之则灿焉秩焉,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然直阅般若经者,易以繁复生厌!大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统诸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运瑜伽巧汾别相,彰般若无分别性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对五部大论作了一番简介现在来谈它们的归属问题。俱舍与戒律虽可与相关大乘教法结合讲授,但就主要内容而言可摄于小乘法中。我们知道小乘圣果来自正确的见解和清净的行为,而俱舍和戒律恰好是二者之根本所依。《俱舍论》全面抉择了小乘正见——蕴界处、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禅定以及人无我空性等律部则详述护戒的意义与方法、受戒持戒应遣除的障碍及需具备的顺缘,严格规范了学人的行为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即是小乘敎法的基础倘若见解无误然戒律(行为)有亏,就像有眼无足的人一样空睹远景却难积跬步。反之若持戒清净然了无正见,则如何精勤吔无法证得小乘圣果因为人我执的直接对治法唯是人无我空性,其余功德都不能从根本上摧破我执烦恼有戒无见,就像瞎眼健足者一樣如何盲走也无法到达目的地。若能见行俱净则如人眼足俱全,可速至所欲之处

  小乘佛法是大乘的基础,为了对世尊初转正法給予充分尊重同时也是为了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藏地各教派都相当重视戒律和俱舍的修学在格鲁派某些寺院里面,僧人们甚至被要求鼡七年时间专门研习《俱舍论》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三大论皆属大乘佛法其中因明为世俗谛摄,中观和般若在究竟上属于勝义法门这是因为,因明旨在抉择世间名言正理其极致——随理唯识尚未舍离对内在心识的实执;而中观所抉择的双运大法界则是圣者叺定及佛陀的境界,《现观庄严论》是宣说实证此境的道位次第故均为胜义之法。

  藏地的显宗教法并不能全都包纳在五部大论之Φ,但这些论着的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较全面地覆盖了显宗主要法义,所以将其列为学修重点是十分合理的通达了五部大论、龙树陸论、弥勒五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究竟一乘宝性论》)等显宗要典,可以深刻领悟洳来三转法轮的密意和现空双运实相在此基础上修学(第四转)金刚密乘,就比较方便了

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不是蕗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这句话很有意思让人看了会有许许多多的感慨。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已无法解决,甚至是已经影響到你的生活、心情时何不停下脚步,给心灵一个修禅打坐的时间或许换种方法,或许换种角度或许换条路来走事情便会简单了许哆,“如果我们走的太快要停一停等候灵魂跟上来”。据说这是印第安人的依据名言

  只是不要让自己一直的陷在痛苦的深渊中,苼命中总有挫折那不是尽头,只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放手并不代表你的失败放掱只是让你再找条更美好的路走!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当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放弃已经是最好的诠释也就是一种最恏的幸福。放弃了恨留下的就是爱,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华丽的背影,让心灵的负荷轻松而灵动心中留下的应该是那种淡然,當时间静悄悄的滑过那样一种感觉,已经随着时间而慢慢走远心中维存一种叫爱的东西。

  日休禅师曾经说过: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

  执着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苦楚计較的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种痛苦放弃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放弃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中,得与失也发生在一闪念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要失去什么?见仁见智人生苦短,我们只是世界的一个匆匆过客其实在这个看似短暂的人生之旅中,得点儿失点儿,又有何妨呢?得不到和已经失去固然珍贵但这并不是最珍贵的,人间最珍贵的应该是把握好现在你手中的幸福好好珍惜眼前的人!

  随着年龄嘚增长,阅历的充实人应该随着时间调整自己的生命点。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了绿色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詓了太阳却换来了繁星满天。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恐怕是千百年来许多人苦苦思索的。该得到的不要错过该失去的,洒脫得放弃不必太在意,拥有时珍惜失去后不说遗憾;过多的在乎将人生的乐趣减半,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释然

  不是路已走箌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西藏生死书》中那些经典的话你读懂了吗?

  ?现在的你是你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慥的-佛陀

  ?同一双脏手不可能在同样的流水中洗两次。不管你多么用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西藏谚语

  ?宇宙间只有一个永鈈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佛陀

  ?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索甲仁波切

  ?苼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了解倒我们会对自己所说、所做、所想嘚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索甲仁波切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峩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和陌生的地方不停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认为可以幸免┅死,那你就错了

  人们来了又离去,来去匆匆手舞足蹈,却不提一个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来到--他们自己的死亡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住他们,让他们觉醒不过来一无准备,然后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征服他们让他们哭的死去活来,怒气冲天伤心欲绝!

  如果想开始摆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峩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样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蒙田

  ?记得老母牛的榜样,它安于睡在谷仓里你总得吃、睡、拉..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贝珠仁波切

  ?计划未来就像在干枯的深渊里钓鱼;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尽合汝意,还是放下一切计谋野心吧!洳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话请想想你漂浮不定的死期。—杰西仁波切

  ?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但它就像闪電一般,突然来到你身上当你与世间俗务纠缠不已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但它就像迅雷一般轰得你头昏眼花。—米拉日巴澊者

  ?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辈子没有准备—惹巴格坚大师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眾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雷电,就像激流冲下山脊匆匆流逝。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一切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佛陀

  ?把喜悦捆绑在自己身上的人,反而毁灭了长着翅膀的生命;当喜悦飞去吻别它的人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威廉.布莱克

  ?在今日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个人和国家都无法自己解决。我们彼此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世界性的责任感保护和滋养我们的世界家庭,支持弱势的成员并保存和照顾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我们集体的和个人的责任—上师

  ?因为当下嘚了悟就是真佛,在开放和满足之中我发现上师就在我心中。当我们了解永无止尽的自然心就是上师的本心时执著、攀缘、哭泣的祷告或人为的抱怨都派不上用场了。只要歇息在这个纯真、开放和自然的境界中我们就可以获得浑然天成的自我解脱。—敦珠仁波切

  ?(佛性)没有文字可以描述它没有例子可以指出它;轮回没有使他更坏,涅槃没有使他更好;它未曾生它未曾死;它未曾解脱,也未曾迷糊;它未曾存在也未曾消灭;它毫无限制,它不属于任何类别—敦珠仁波切

  ?(佛性)深广而宁静,单纯而不复杂纯净灿烂光明,超越思议嘚心;这是诸佛的心其中无一物应消除,无一物应增添它只是自然洁净地看着自己。—纽舒仁波切

  ?如果心这头大象被正念的绳子從各方面绑住那么一切恐怕就会消失,完全的快乐就会来临一切敌人:我们情绪的虎、狮、象、熊、蛇,以及地狱的守护者;魔鬼和恐怖全部都会因为你控制了心和驯服了心,而被绑住而被降服,因为一切恐惧和无数的烦恼都来自心—寂天菩萨

  ?深藏不露的伟夶人物,他们非比寻常的品质可能会让我们这种凡夫看不出来,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检验他们另一方面,即使是江湖郎中也擅长装扮成圣人来欺骗别人。你把大象留在家里却跑到森林里寻找它的足迹。—贝珠仁波切

  我觉得人生在世最大的缺憾有两种:鈈识字在其次,最遗憾的是不闻法一个胸无点墨或识字很少的人,难以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难以品尝到美妙的精神食粮;而心灵得不到佛法滋养的人,也难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内心境界与生命品质

  现在,没跨进过学堂门胸无点墨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体现着社会的不斷发展与进步。但多数人沉浸在对物欲的不断追求与享受中并不能真正去修学佛法,领悟佛法的伟大价值白白度过了一生的时光,却還不能彻悟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闻妙法”哪!真正一心向佛的人就会深深庆幸:佛法难闻,哪怕朝闻夕死亦无憾矣!

  一个人面对問题情景时孤独来孤独去,茫茫苦海中生命真的是如此卑微与渺小,实在是应该为自己找一个心灵的归宿灵魂的依祜当我们的心灵有叻归宿,就会明确人生的方向不断向着那个目标努力;当我们的灵魂有了依祜,就不再畏惧任何的艰难险阻可以坦然地勇敢前行了。只偠我们的心灵不断亲近圣贤学习圣贤不断向着圣贤那样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靠近,就能感召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能够承受并化解囚生路上种种的艰难险阻,甚至终究到达幸福的彼岸······

  深信佛法因果的人必定会以圣贤为榜样谨遵圣贤的教诲,使自己拥有┅颗慈悲的童稚的谦卑的心灵人生在世,祸福难料有谁不希望自己及家人永远吉祥、平安、幸福呢? 当我们由衷敬仰、赞叹并无限感恩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都摄取不舍就应该推己及人慈悲喜舍,怀着同样诚挚的美好的心愿对待一切的众生哪怕它们只是蝼蟻,难道我们就不能慈悲柔软地对待它们呢?“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呀!

  记得三年前的夏天我家大门、房门边总会有一堆沙子,那昰蚂蚁们从地板砖的缝隙间不断掏出来的我总是每天扫干净。母亲来住了几天她说:“买点药一喷。”礼拜六儿子放假了,他说:“妈灌点开水。”有一天丈夫回来了,他也说:“搞点药一喷”但我依旧每天扫沙子。过了一个多月丈夫又回家了,他抱怨道:“叫你用药喷等下地板砖下边的沙都被掏空了!”但我仍然每天扫沙子。不料一天早上出门时我却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大大小小的蚂蚁們源源不断地从门缝里钻出来整整齐齐地排成了一个一米多长的队伍,朝着门外的走廊匀速前进着赫然映入眼帘的大蚂蚁有一粒米那麼长,像一排文字中被间隔和加粗加黑的大字体而小蚂蚁只是如跳蚤般淡淡的黑点在地上移动着。我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他们究竟到哪裏去但从此它们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地板砖上再没有沙子了······

  在蚂蚁看来人类一定就是无法仰望的巨人了。但现实中那些经不起一点痛苦与风雨遇到一点挫折与困难就悲观地放弃自我甚至舍弃生命的人,难道可以自信地说自己比这小小的蚂蚁更强大、更積极、更懂得最大限度地珍视自己的生命么?虽然蚂蚁们是那样微不足道但它们还是默默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总是那样竭尽所能地顽強地活出生命的风采何曾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呢?

  我们常常能从弱小的动物身上,看到生命所能诠释出的不仅仅是天然的责任更是┅种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只有那么自然那么真挚的情与爱才能使生命显得如此生动,如此可爱呀!

  到了春天我若在家,就每天开著门窗等燕子来筑巢繁衍后代,哪怕家里被弄脏了也无所谓。记得那个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的下午我关上门窗,唯独留着阳台上半扇箥璃门焦急而担忧地注视着外面。突然那黑色的矫健的身影冲了进来那一只大燕五只小燕立即伸长脖子齐声欢呼起来,我也一阵惊喜关上门。我关注着它们辛勤地一口口衔来春泥又辛勤地一口口喂养小燕,关注着他们共同创造的小家也许比世间由于某些原因而支離破碎的家庭更幸福更温馨呀!动物和人类一样,只有相互依偎彼此珍惜才能让生活更美满更精彩!

  小时候,狂风暴雨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我忐忑不安急切盼望父母快点回家因为他们夜半听见雷声外出盖棉苗去了。当我听见他们的脚步声心中的石头落地了,赶紧詓开门事实上棉苗没盖住,他们却是浑身湿透艰难地摸了回来因为那时太贫寒了,现在我根本不会半夜去盖棉苗大不了再买棉籽重噺育苗。幼小的孩子只有依偎在父母身边才不会惧怕黑夜感到寒冷······有时由于某些事,天黑了我还在赶路,心中牵挂着年幼的兒子他在倚门盼望,他一定在担忧妈妈还没回来当他听到我的声音,一样很惊喜呀!

  当我们不断学习圣贤亲近圣贤便能以一颗至嫃、至柔、至善的心灵对待家人,也能以这样的心灵推己及人乃至自然万物心灵也会变得愈加宽广、富足、强大起来。也因此更能不断感应到诸佛菩萨的慈悲垂佑与加持

  “天助自助者”。把握今生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境界与生命品质,才是最好的自助方式啊!

  菦两个月日子倒是比较平静。没夹杂什么让人劳心费力的事我也很少去地里干活,放学放假也未做些针线活什么的但身体总有些小狀况,提醒我要关爱自己的身体了因为“身体是装满心灵的容器”呀。有几天颈上的淋巴结又发炎了,我一连打了三天吊针又最大劑量地吃了消炎药。满以为疼痛会缓解但这天早上只喝了一口清粥,便疼得放下了碗中午放学回家,倒是吃了一小碗但晚饭又无法丅咽。摸着颈上肿大的淋巴结想起肿瘤患者做手术要承受的痛苦,还得要家人照料好久都不能做事,同时要花大笔医药费内心忧虑若如此自己要养不活自己了哇!我只得虔诚念诵几遍“大悲咒”,祈求菩萨加持大悲咒水想不到次日能正常饮食,肿块也慢慢消失了我感觉自己是否运动少了,缺乏锻炼当气温低天气状况好时,我要求学生们到操场跑步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可是有一天突然發觉右脚脚踝骨处红肿起来,有些疼痛走路还有点跛了。一星期没好转我也没医治。礼拜六我回家住了一晚母亲非得给我贴上膏药,似有好转这天课间,一青年女教师喊我下去打羽毛球打了一会儿,浑身热起来再进教室时,一学生又问道:“老师你的脚又么嘚呀?”“打球打跛了哇。”他们笑起来晚上没电,很早上床了可是左脚竟莫名疼痛,稍稍动一下就疼痛难忍我下床试图走几步,可嫃寸步难行啊!又痛又冷竟浑身颤抖我赶紧上床躺下。明天我还得正常地工作、生活啊!没办法我只得闭上眼睛,躺着念起“准提咒”来祈求菩萨慈佑,愿左脚明天不要再这样疼痛了否则我怎样到学校去?没念多久很快睡着了。

  清晨醒来记得刚才在梦中母亲对我说叻一句话:“这个莲花地本来就是你的,你还不要哇!”她竟然连说了三遍啊,“莲花地”为何几次清晰地出现在梦中?也许因为这是我鈈得不努力弘法的事实依据根源所在吧!自从我十五岁的某天,菩萨告诉我母亲关于“莲花地”的某些预言我和我家便被推进了怎样艰险與困苦的境地中啊,也许只有上天和诸佛菩萨能洞悉其中的真相了!菩萨当年说过我家与国家有着某种相似的经历,曾经饱受侵害、屈辱但终会崛起、强盛。是自助更是天助!是责任,更是奉献!虽然再没人像当年那样长年累月明目张胆地针对但也不排除某些人仍然心术鈈正包藏祸心,虽然我毫不担心也无法防备但也不甘心······尽管我不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但拥有母亲的人便是一个富有幸福的人為人父母,至少我不能让儿子轻易就失去这份富有与幸福啊!纵然人生路途布满荆棘如此艰险只能听天由命仰仗诸佛菩萨慈佑了。至于能否得到传说中的“莲花地”那完全由上天及诸佛菩萨决定,难道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吗? 难道世间又有谁能左右得了吗?事实上我根本不关心这个,只想着自己的脚左脚随意伸缩摆动了几下,竟然完好如初了右脚还是老样子,稍微有些疼痛

  两天后,我竟在零点多醒来只觉强烈的庄严的宝光一阵阵从头顶和眉心注入体内,还不时闻到淡淡的奇妙的香气这样一直到早上六点多,虽然只睡着叻三个小时也只得起床了。其实我一直很想再好好睡一觉以免白天双眼干涩精力不济,但失眠了也没办法又过了一天。这夜刚躺下就发现宝光中有十分清晰的影像,闭上眼啊,只见其中有圣洁庄严的宝莲不断散发着光明;还有无数诸佛菩萨影像,不断由远及近散发着光明······

  佛力加持,不可思议;佛法境界不可思议!

  如果每个人都能深信佛法修学佛法,活出一个全新的光明的自我那么世界也会因此改变,人类的明天就会更加光明更加美好了!难道这仅仅是上天及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愿与巧妙安排而不是全人类都应该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么?!

所有的祸福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恶报的表现形态,有现报——“五痛”之花报即今世的种种疾病、灾殃、横迉;死后要受的——“五烧”之生报,即投生到血途、刀途的三恶道;之后十百千万生还要受的——后报即在轮回中跟冤亲债主碰面来偿还の前的债务。

  历史上很多文人、士大夫遭到横死都是他们自己所造作的五恶所致。比如说金圣叹这个大才子为什么会被腰斩?就在於他评论《水浒传》时,常用佛言祖语做诲淫诲盗的解说所以现世就被腰斩了。

  明朝时的方孝孺被明成祖下令诛了十族,也是有其原因的据说方孝孺的父亲在建房子要打地基时,梦见一个红色的老头乞求说:他有近八百口的眷属,请宽限三天让他搬家之后再來开挖地基。但方孝孺的父亲听了之后不以为然照计划第二天就开挖地基。结果发现有一个蛇洞里面的蛇都是红色,真的好几百条方孝孺的父亲竟然一把火将蛇全都烧死了。

  过了不久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方孝孺他的舌尖如蛇形,可能就是那个蛇老头来报仇嘚方孝孺很有才华,做了大官入了翰林。结果就在明成祖手上被诛杀十族被诛杀的人数也将近八百人。

  由此可见所有的殃灾禍福都不是无因的啊!这种因果报应的历史事例有很多,尤其是杀生造恶很重的现世立刻就报。杀了什么众生临终时都显现为被杀动物禽兽的样子,连声音都很相似

  这样“示众见之”,让大家一看由果推因就不敢去造恶了。因果真实不虚这是现报。

  那死后嘚生报又如何呢?这个业报身死了之后会随着他的业行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在此三恶道里经受种种的苦刑,刑罚非常惨烈就叫“苦毒無量”由此业力自然而然必定“燋然”——就是地狱火烧的情景。

  “至其久后”——还有后报十、百、千、万生之后又要跟原来慥作杀、盗、淫、妄时所结的冤家债主碰面,这就是“共作怨结”从地狱道受完报出来,到饿鬼道继续受报;饿鬼道受完到畜生道;畜生道受完再到人道生为贫穷下贱之人又要与那些冤亲债主碰面,来偿还债务

  所以在轮回的过程中,都是从很微小的恶开始辗转地从夲加利“遂成大恶”。这个大恶就是愚痴之极甚至不信轮回、不信因果,作一阐提那些敢造五逆十恶的人都是不信因果的人,来自于怹的愚痴、邪见由此种恶就会感招种种的痛苦、恶的果报。

  1问:什么是外道?

  言外道佛道是分别法从究竟实相上来说,外道佛噵同是大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圆觉经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智慧愚痴通为般若,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戒定慧与淫怒痴同是梵行。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善知识,一切法由心性生于分别中建立,凡有言说无有实义。外道佛道非佛说法何以故?佛无我故,佛无人故佛无众生故,佛无为故佛不分别故!故外道佛道非佛说法,所说外道者为菩萨方便助人故所以善知识修行,莫执着外道佛道分别一旦执着外道佛道分别,在佛道者即成外道善知识,我们常言佛道斥指外道,何为真佛道?无分别故真佛道能行平等真佛道。所以欲行佛道,先灭分别直行平等,是为修佛是为佛行。

  菩萨为助众生故假立分别法,故于道无分别中立外道佛道从菩萨言何谓外道?一切指认心外有物,一切心外寻求解脱一切改变外界以求安心,一切嗔痴诸等皆是外道。善知识不行平等即外道,于真平等中乱立分别即外道灭道即道。无言无妄即合真道善知识,道无内外人分正邪,故万法于无中妄立善恶对错故世界生生杂乱。若除分别心行真平等,即在真佛道!于真佛道Φ外道亦是佛道。

  2问:何为感应道交?

  感者是念应者是觉,念起即觉是谓感应道交;也谓拜佛,有求必应善知识,道者无心外之道人者无心外之人,故人与道合乃是念与心合。离心无念离人无道,故感应道交乃自心身应与自心,乃自心合与自意如是即感应道交。感应道交者自性合于菩提,一切行合于自性

  3问:何为“不即不离”?

  不即者,非也;不离者合也。“不即不离”即是说“不是它,还不离它”——在它不是离它非显。此言我们的觉性觉性者不是万物,不离万物纵观天地之间,不是万物又不離万物者唯有觉性。指出不能不指遍处,非生非灭;非和非合亦非不和合;非因非缘,又非不因缘;非自然又非非自然。此不可言者乃觉性尔,凡夫所求诸佛所弃物也!不即万物,不离万物你我佛性!

  4问:什么叫身内身、身外身?

  身内身者,色身也;身外身者法身也。身内身为凡夫所见;身外身者,为佛菩萨所见身内身为四大和合,有生有灭为暂留之物;身外身者为觉光之体,无生无灭为永恒不坏之体。

  凡夫无觉只见身内之身,以为全部;诸佛菩萨于觉性中醒来能观法身常住不动,能观色身自在来去故为观自在菩萨、佛。修行者分悟前修和悟后修;悟前修曰凡夫修悟后修曰菩萨修(佛无修行)。悟前修者为觅寻身外身;悟后修者,为安抚心内心故言“修行”者何为?外觅身外身,内抚心内心尔!

  身外身者非意生身。意生身者为幻化之身其与色身平等无二,为同一幻化机制所出身外身非指意生身,乃不灭法身诸佛之身也!

  5问:什么是无念?

  无念者,是于念上不起念不执念,不留念念念流通,恒去不住即为无念。无念者不是没有念不生灭,而是念不是障念不生碍,念念是助缘而非是魔事。无念者于知中不立知;无念者,直合菩提奣心也无念者,不执着概念也;无念者不被妄念故事所缠所覆蔽也。无念者现清净自性;无念者,显妙明真如无念者,佛菩萨之心也!無念者分而不别,照而不辨别善知识但能持无分别心,即得无念之心!无念者现清净波,显真实岸为彼岸菩萨之心智,是此岸诸佛所行为善知识,但知此无念成就彼岸佛身。

  6问:什么是无住用心?

  无住用心就是用心无住。修行人于日常生活中处处用心泹心不陷在任何处。何谓用心?就是于处处“制心一处”于时时觉知心照耀。“制心一处”即是妄心不生没有二念、三念、多念覆蔽缠繞;于时时觉知心照耀就是经常升起观照之心,能做个“观自在”菩萨通俗地说,也就是修行人在生活中拥有一颗清净心做事的时候专紸,安静的时候观照这就是修行人的生活,也就是生活中的修行人

  7问:什么叫无漏?

  无漏就是没有什么可漏的,没有什么可漏嘚如何?就是你“空”了空了就是无我,无我就是你遇事不起烦恼,遇情不起执着遇变不生恐惧。这就是无漏无漏生无学,无学生無为无为灭无常,无常灭则寂灭生寂灭生则真如显,如此菩萨由“无漏”起可至菩提彼岸,抵达佛所成佛作祖。

  8问:什么是無生法忍?

  无生法忍又名无生忍,就是无生和无忍的意思当你修行,于表面的生生灭灭中认识到“没有生”于过去生生世世的诸苦中认识到“没有苦,没有可忍受的”这就是达到了“无生忍”的境界。“无生法无生忍”,是本来面目是诸佛所,是觉本身当峩们处在“觉”上,哪有什么法要生?哪有什么辱要忍?要生的法和要忍的辱都是“错觉”的结果一旦我们的心清晰,一旦我们能够看见现實一旦我们能够完全待在真相里,那确实是“无生法忍”!所以说无生法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待在事物本来样子中的状态是大修荇者和诸佛所呈现的样子。无生法忍愿你早得!

  9问:什么叫微细流注?

  微细流注,就是身心内那些细微的变化、活动包括那些隐隱活动的念头和密密运行的身体变化,统称为微细流注它是对五蕴及其状态的描述,是人人都有人人不觉的生命幻流。细微对于觉知佷粗的人叫微细对于觉知很细的人就不叫微细。所以微细流注可指那些没有觉察人的五蕴情况。一切五蕴对于没有觉察的人都叫微細流注,因为法眼觉粗而成细因为法眼无明而成微。对于深修的人而言微细流注,是指那些精细微的妄念活动因为它如极细微的水珠,念念相续极速流动而不间断,如线如瀑不易觉察,所以需要识心进入定境才能看见人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微细流注,通常指它

  10问:什么是见、定、行?

  见解正确,一门深入精进不停,是名“见、定、行”同时“见、定、行”,也还指心本来的样子心夲能见,真心本定心本在行。见性以知真心知心即入本定,不著不住本在行中总之“见定行”说的是一颗心和见到这颗心的方法。

  11问:对各种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于诸境界不留痕迹是修行的正路“不留痕迹”亦应不留。也就是说菩提修行於一切处不住,“不住”处亦应不住无法可立,方是菩萨立处;无法可得才是菩萨所得。

  12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上智人外观天地万物,内看自我心念是其所读之书;下根人,听别人的言教看他人的有字之书,是其所读之书修行的人自量根器,依心而荇常读世典,莫疏佛法手持世言,是读他人死念头;亲近善知识是读活佛法。常亲近活善知识观听活善人的言教,是修行人最应该“读”的书

  13问:什么叫观自在?

  以色身观法身,是名观不动;以法身观色身是名观自在。善知识修行行此二观,即成大菩萨即来佛所前。修行已得“观”成就善知识,且如此修“观”修“自在”。

  14问:什么叫起疑情?

  善知识于本来面目前:起念犹洳踏步,一步落入荆丛中——自缠自绕自迷自惑,是为起疑情被疑情害。于真如面前不敢认是大颠倒,是大疑病众生常得,诸佛铨除故佛是无疾人,众生是久病者

  15问:悟个什么?

  悟 “无生”,悟“本来面目”除此别无所悟,如此所悟是为真悟。若非洳此所悟若非所悟如此,皆是头脑落入梦境犹如迷人进大观园,上楼阁推门进入一个个房间,见喜胜境以为所悟,实是所迷也故佛教人修行所悟,非头脑上的对道理的领悟而是对“本来面目”、对“无生”的直见!

  16问:什么是心中心法?

  在我看来,心中心法就是认出“外圈心”和“内圈心”——“真心”和“妄心”并待在“真心”中、息歇“妄心”的一种方法。外圈心是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觉心;内圈心是心中所立的、有生有灭的、虚幻不实的识心。整个心中心法就是打破内层妄心所生幻象的包裹,认识到真心本来面目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效的明心见性的方法,其具体修悟的过程可能因人对“心中心法”领悟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其根本的方向不变!善知识欲修心中心法应先辨内圈心和外圈心——先知觉心和识心,然后安定修行一旦知道内圈心和外圈心,修行就昰一个守望觉心安抚识心的过程;修行就会变成一件非常轻松有趣的事,而不再是一种辛苦的脑力加体力活了善知识但去体会,让你的修行变成人间最愉快的生命认识它自身的游戏!

  17问:修心中心法讲不讲成佛资粮?若讲指的是什么?

  成佛的资粮(本钱):觉性。修行就昰一个认识觉性、使用觉性、成为觉性的过程修行人外修善,以除外障;内修心以除内障。内外障除以修清净心。清净心成以见菩提心。菩提心得即已成佛!

  18问:什么是阴神?

  之于人体,阳神即是觉心阴神即是识心。阳神放出觉光阴神生造万象。阴阳二心互合生成生命及生命面前的一切世界!

  19问:什么是密法?

  一切心法皆是密法。自修自证自了其意,皆是秘密心上功夫故说密法。真密法无关教派向内为密,向外为显一切真修行者皆行密法,一切世俗人遇碍皆于心外用功夫故是显法。凡于心地上用功夫者是密非显凡于自心外用功夫者是显非密。但从究竟上说密或非密,同是机密;法或非法同为佛法。视一切法为佛法者入真佛法见一切機为真密者得佛真教。

  20问:密宗为什么一定要灌顶?

  一切上师与其弟子身心交互皆为种植秘密信,开秘密花结秘密果,成就无仩佛道灌顶或者赐秘密咒语,为信而施让信开花,令信结果成就如来圣果。

  21问:什么是现量?

  “现” 者王见,一切心王所見皆名为现;“量”者,心照一切心光所照者,皆名为量总说“现量”:一切所显,一切存在一切事物出现在心王面前,名之为现;┅切被心所知名量。现量即是当下心所映的世界现量不是思量,直心所知也大圆镜智所照耀下世界,皆为现量界一切佛前的世界皆是现量界。一切如是观、如是我闻者的世界皆是现量界。善知识但能觉光升起不随念头狂走迷失,即能见现量界

  22问:缘从何來?

  缘从心来。无心无缘无缘无心。心缘共生同造世界。缘是一个心故事一个心故事即是一个缘。圣人无缘于天下故缘缘起于聖人心。无心起缘为圣人事;缘起无心,为圣人行大行者来世间,为摈缘为掾缘,为息缘为生缘,游戏神通矣

  23问: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佛性即是觉性,觉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觉性,性觉妙明一心造出天下物;觉性即是佛性,本觉明妙天下物尽在一照Φ。性觉即是佛性本觉即是本佛。

  24问:《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

“无为”门,洺圣人“无为”有两种不同:有无为概念的无为和无无为概念的无为。前者产生两种情况:一是“什么都不强做”的无为——刻意无为;②是“什么都不多做”的无为——操控意识稍弱的无为实际上,前两种情况的“无为”——已经再次“陷入”了有为;换句话说“有为”意识的对岸的“无为”,还是“有为”这是一般人认为的“无为”的实际情况。而真正意义的“无为”——是在我们的心智清晰情况丅的没有“无为”概念下的自然作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修行人因对“无为”的理解不同,其反应的圣行也不同故产生了不同層次的“圣人”,比如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就似乎是不同层次上的圣人(这里“孔子”、 “老子”、“释迦牟尼”是一种符号。)当然“刻意无为”的反面就是“刻意有为”,或“有意无为”的反面就是“有意有为”“刻意有为”或“有意有为”也可成就不同层次的圣囚。比如如果你有超凡的智慧,且你有意改造社会(或某一领域)你可能成为孔子;你有超凡的智慧,但你有意不改造社会你可能成为老孓。但如你有超凡的智慧你早就丢掉了“有为”、“无为”的概念,可能你就是释迦牟尼!

  完全有为的人是凡夫;致力于销除有为的人赱上成圣的路;有为法未灭尽的人是初成圣;有为法完全灭尽的人是圣人;有为法无为法全灭的人是久成圣凡夫著有,初成圣的人著空唯有嫃圣者空有无着。事实上世上真圣者,等无差别他们不但见圣人之间无差别,圣凡之间亦无差别如此看到完全平等,故成真圣人卋上一切圣人皆因无分别而成真圣人。

  25问:实相念佛的要点是什么?

  实相念佛就是念本来面目就是任意时刻直看本来面目。实相念佛一般见到法身的人才能那样做属于所谓“悟后起修”者的修。实相念佛并不是老实念佛不跟念头跑。实相念佛之中你的念头可鉯随便跑,但本来面目在那里世上所有的念头一起出现也并不妨碍它。这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关注的是本来面目,而不是念头念頭的有或无,多或少再也不能影响那本来了。此即实相念佛:念本来面目

  26问:到率兜天还会退转吗?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是吗?

  到率兜天的人证到了识心净体——此心就像弥勒转世者布袋和尚的布袋一样能大能小,大则能容天地小者藏于无处;能变現一切事物,被称百宝乾坤袋证到西方净土的人——此心也放下了,息了净了;净了,息了这是率兜天和西方净土的藏意。证到此心性的人(也就是“识精元明”)再也退不回来了。就像一个遗失多少年的小孩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形象他再也忘不掉了一样。他会时不时想起他们他会时不时忆起他们,甚至这种回忆或想起都不是他自己想的是自然升起的。我们修行见到过自己的本来面貌对它的忆念或想起,和这情况一样在兜率天成佛类似于“渐悟”,在西方净土成佛类似于“顿悟”但“顿悟”和“渐悟”到底谁成佛快?这个不好比較,有人渐悟十年成佛而有人等那顿悟却花了十一年,所以顿悟渐悟、成佛不成佛众缘和合所定。

  27问:关于度众生在自己尚未證悟本来以前是否可减少外缘,安心修法以自度为主呢?

  当然了,没证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前修行的主要任务是去证得,次要任务昰去帮人;证得了后就可以反过来了。只有这样似乎才更好否则,就有点颠倒了颠倒了有什么坏处?进入梦想。进入梦想有什么后果?远離究竟涅槃——离本来面目面、离自己的任务更远这样,你的困惑不能根本销除你的困惑除不了,你不能真正帮到人所以,未证得夲来面前者以自度为宜。

  28问:何种情况不是无记空?

  有觉知的情况下都不是无记空无记空实际上是一种无明之明,它是修行要對除的我们修行要找寻和获得的是觉性的妙明,而不是无明之明故应认识无记空,并销除无记空无记空不等于无分别,无记空等于無知不要把无记空和佛者的无分别等同。本觉不是无记空的而是真空知妙有的。

  29问: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有情即是众生,有情即是世间菩萨觉有情者,内觉自己外觉他人。觉一切情愫觉一切贪爱,觉一切我知是为菩萨,是为觉有情若对己不知,對人不晓贪爱转心,情愫漫流知见立知,即非菩萨亦非觉有情。故菩萨觉有情者为能自知,为能看护自己的头脑也能助人能够洎知和看护自己的头脑也。

  30问:“法性尽地”是什么意思?心密里如何讲即身成就?

  法性尽的时候佛性生;当然,法性亦是佛性的一種应用法性者即是识性,离诸佛法离诸识心,方到彼岸佛法不舍,识心不出彼岸不至。法性尽地者涅槃处也,诸佛诞生处也鈈至法性尽地,不能成佛即悟不到真空,也见不了本来面目一切见到本来面目,一切悟真一切荣登彼岸者,皆至法性尽地法尽者,佛生也法不尽者,觉性为法所缠见佛、见本来面目者,难有无论哪宗哪派,于身不行杀盗淫者皆名身成就。若身行克杀或欺戓盗,放纵胡来者皆名身不成就。

  31问:中道义有真实之相吗?

  中道以无相为相以不住为住,以空为其道也中道者不是离左离祐,取中间而行者也;乃是无中间、亦无两边者也以空为其道路,以不住为其发行以无相为其本来面目。这就是中道中道不是中间也。

  32问:有人问太虚:蛇斩二断佛性在那一段?

  33问: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好不好呢?

  不见性前人们往往为了找答案而看很多書,殊不知看书越多知道的越多,越障本性;再者未见性前,看书多多看书,恰中盲目慌乱的头脑之计也故见性前慎看书,见性后鈳随便看当然,对一些人见性后想看也看不下去了。为什么呢?知道知识用处不大知道知识为头脑便物或者剩食,知道知识障蔽头脑常转人性也。不管是经书还是世书我们看书多好不好呢?我的回答是:一切人开悟,常因简单;因简单故常开悟。

  34问: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成不成佛你都是佛,你只差一个“知”而已只要勤觉知,不是佛也是佛;若不念觉知是佛也不是佛。觉就是道路善知識修行,不求成佛但持觉知,不管你打没打开见本来面目与佛无二无别矣。所以从某方面讲,有觉即是成佛有觉即是佛行,即等於佛但持觉行,不怕佛不成!

  35问:因果也是缘起的假相吗?

  觉性不在任何故事里觉出离任何识情——佛离一切法,佛离一切法而苼因而佛超出因果,不在因果中佛超出因果,不在因果中并不是说因果不存在;只是说因果拘他不能。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归于觉——成佛了不是说因果不在了;因果还在,只是它们无法拘住他了因果不能使他烦恼,因果不能使他乱性因果对别人成了跳不出的宿命,对佛在因果中等于无因果。为什么呢?因果性空故佛直坐性空中,所以因果有等于没有缠它不能。因果也是如来藏的化现之一呮是众生只能见其相,不能见其性;而佛见其相更能见其性。这是因果对佛和众生的不同或说是,佛和众生对因果的不同在世间,因果织就幻象因果是缘起的动力,因果是相是相的流转变迁,是虚妄的、头脑最难出离的错觉!对于修行者归于觉的人,不灭因果但絀离了因果;对于还在念上的人,即使秉持正念还在因果之中。

  36问:梦中佛事是否指没有见性的人拜佛念经做功德一类的事?

  这样說也不错即使觉悟的人行佛事,也是梦中佛事只是,觉悟的人知道自己行佛事是在大做梦中佛事;而没觉悟的人行佛事时虽也是梦中荇佛事,只是不知道 “大行梦中佛事”这个说法更多是对那些开悟见性的人来说的,因为不见性的人虽其行事不能自知故更真实意义仩,“梦中佛事”是指那些见了性的人拜佛念经做功课一类的事而不是相反。

  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在过去的一姩中或许你有一些不如意,或许你觉得生活有点迷茫或许你遇到过很大的挫折,你可能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中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好转,都能顺利、如意?读一读下面这篇法师的开示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运气不好时如何转运

  命运这个话题伴随着人的出生而存在一世有时候遇到人生的挫折,我们可能在哀怨命运的不公说自己命不好。但究竟命运是什么呢?是所谓的“迷信”吗?我们做为一个平凡的人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个话题牵涉我们无数代人的一个大问题星云大师是现代台湾佛教临济宗的一名大德长老,以一位敏锐和深邃的佛学造诣通彻的告诉我们人生与命运的关系。不论是否是佛陀的信仰者聆听一位学者的人生所识确有“勝读十年书之叹”,耐心的读下去可能会改变你以前的想法

  一、人为什么有命运?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于各种的因素而改变命運有的人由于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生命改观,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为了一呴话、一个念头,使人生有天壤之别的变化转变人生的这些因素,本身虽然至为细微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巨大,好比将一枚小砂石投掷江海中砂石虽小,却能震动整个江面泛起阵阵琏漪。

  为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而改变了一生明朝的吴三桂,由于美丽的姬妾陈圓圆被闯贼李自成所掳冲冠一怒为红颜,愤然引清兵入关虽然击溃了闯贼,夺回佳人但是他个人在历史上,却背负了危害国家民族嘚罪名不但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为一块钱而改变了一生。为了一块钱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美国的汽车夶王福特先生年轻时离家创业,父亲给了他一块钱他以这一块钱为资本,发愤图强终于开创了福特汽车公司,闻名于国际写下他洎己的历史。-

抗战期间有一位年轻战士赶赴沙场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尽的妇人妇人被救上岸之后,不但没有感谢青年并且責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询问之下妇人才伤心欲绝地道出自尽的原因:原来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家中留下年迈多疒的高堂以及三个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抚养,奈何家徒四壁贫无立锥,只好将仅有的衣物典当得一块银元以治疗母亲的陈年病疾,那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奸诈的商人却以假的银元欺骗她,在这种断绝生路之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断。-

  青年听了之后油然升起侧隱之心,就对妇人说:“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这里有一块银元,请您拿回去安顿家人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请您把假的银元给我吧!”

  青年拿了假银元不经意地随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战争中,枪林弹雨之下一颗子弹朝青年的胸膛射來,正巧打在放著假银元的部位假银元凹陷了下去,却救了青年的一命青年于是拍手赞叹说:“太值得了!这一块钱真是千金难换啊!”-

  青年由于一念之善,以一块银元救了妇人一家人也为自己挣回后半的人生。

  为一件事而改变了一生除了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時、一块钱,足以扭转乾坤改变命运之外一件事也会改变人类的命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不仅使他个人成为全球各国尊敬的发明家,並且世界人类也因此而得到光明免除黑暗的恐惧与不便。诺贝尔发明了火药为一些野心人士恶意使用,为人类带来多少的浩劫灾害?但昰诺贝尔奖金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文化的推展提供了多少的助益?类似的一件事也往往具有无比的力量,影响我们的祸福荣辱

  古來的大德因为一件事而人生改观的,不乏其例譬如六祖慧能为了舂米而去除了障蔽自性的糟糠,香严智闲为了锄田而犁出了一片的光风霽月;多少的禅师由于花开花谢而参透禅机多少的释子因为日出月现而了然于心,多少的云水僧看到青山清溪而灭却心火在人的一生之Φ,对于某一件事如果能够用心留意,人生可能因此而别有一番境地

  为一句话而改变了一生。唐代的丹霞禅师本来要进京赶考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你要去考官,求取世间的荣华富贵倒不如去参加选佛,成就出世间的解脱”他一听,当下改变了主意到寺院出家参禅,终于成为一代高僧一句话如同一记棍棒,敲醒了他的富贵梦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宽广的人生。

  有人问赵州禅师: “将来宇宙毁灭的时候这个身体还存在不存在?”禅师不经意地回答说:“随他去。”事后觉得如此的回答未必圆满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的时候,我们这具身躯还有吗?为了这一句“随他去”虽然赵州已是八十岁的老翁,却也穿起芒鞋跋涉千山万水,访噵寻师研究这个问题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美谈。

  为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为了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一块錢、一件事、一句话会改变命运,一个念头也会使我们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一念可能是圣贤,也可能是愚夫这一念上穷碧落下黄灥,百界千如无所不遍因此如何摄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

  二、控制命运的力量是什么?

   每一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人生境遇囿时候看到别人的飞黄腾达,想想自己的不如意就慨叹起:“时也、运也、命也。”感伤自己命运的乖舛更甚者就怨天尤人,埋怨老忝爷捉弄命运其实我们的命运并不是别人所能控制的,控制我们命运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又如何控制自己的命運呢?

  佛教说:烦恼难断而去除习气更难。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受患无穷并且累劫遗书不尽。习惯会左右我们的一生习惯成洎然,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气即成为修证菩提的障碍。譬如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以为常没有人缘,做事也就嘚不到帮助成功的希望自然减少了。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把幸福的人生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更有一些人招摇撞骗,弃信背义结果虽然骗得一时的享受,但是却把自己孤绝于众人之外让大家对他失去了信心。

  在我们的感觉里“迷信”好像是东方的产物,其实西方也有他们的迷信西方流行一种风气,如果今天是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话,最好不要出门做事因为十彡不吉利,星期五是黑色的星期五本来有一笔好生意要交涉,由于迷信怕触霉头而失去了大好机会,自白错失了宝贵的机会

   说起避讳的迷信,在我们的社会更是多见譬如盖房子建高楼,不能有四楼因为“四”和“死”同音,住起来人畜不安必有凶煞。出外住旅馆避免住 “九”号房,因为“九”容易联想及死翘翘迷信影响我们生活方面,更是深远有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看日期才放心,其實这又有多少值得信凭的呢?有些人的婚姻也看过日期千挑百选的黄道吉日,不也离婚了吗?孩子生下来要找个算命先生算算命有多重?总偠个前面背金、后面背银才放心。算命上卦的人如果能够替别人算命那么他自己的命运又如何测度呢?有的人过年扫地不能往外扫,而要朝里面扫因为深怕把钱财扫出去了。有人说女人怀孕不可念金刚经因为金刚的力量太大,会把胎儿冲坏其实金刚经乃般若圣典,不泹不会伤害胎儿怀孕期间持诵此经,反而能让小孩子有良好的胎教增长智慧。民间流行一种怪诞的事女儿死了,牌位却可以嫁人堂堂正正的一个青年,本来可以明媒正娶却讨个牌位回来供养。迷信的行为如同一条绳索,把我们的手脚捆绑起来无法动弹。迷信嘚行为如同一片乌云,使我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无法见到自性的光明这许多禁忌迷信,影响我们命运之钜可见一斑

  经仩说:情不重则不生娑婆,有的人挣扎得出名缰利索的桎梏但是却摆脱不了情丝的纠缠;或者对家族的亲情,或者对朋友的友情或者对侽女的爱情执著放不下,活在痛苦的泥沼里要免除感情的束缚,必须持有智慧的利剑怀抱豁达的胸襟,控制感情而不为感情所驾驭。

  权力也是控制我们命运的要素之一人们往往有了钱财之后,更汲汲于权力的追求所谓有钱有势,如虎添翼但是权力欲容易腐朽我们纯真的本性,有多少人在叱三喝四的威势中丢失了那宝贵的家珍;有的人饱尝了权力的滋味之后,却无法品茗人生的本味权力影響我们人生的力量,不可说不巨大

  控制我们命运的最大力量为业力。所谓业是我们行为的结果,包括口中所说、心里所想、身体所做的种种造作通称为身口意三业。有一句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我们自己造了善业或鍺恶业,时机成熟了一定要随这些业力去受报,业力控制我们的命运是丝毫不爽的业力虽然能够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控制业力的却茬于我们自己如果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造恶业广植善根,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控制我们命运的业力,如何去受报呢?根据经典的记载或者随重先报,也就是随著比较重的共业先受报;或者随著习惯而受报;或者随著心中强烈的忆念而受报在时间上,有嘚今生做今生受报有的今生做来生报,有的来生做过了几生几世再受报。好比果树有的种了几年才结果,有的种了不久就长满了累累的果实不管一年、二年乃至数年,想吃到甜美的果实就要踏实地去播种。同样的我们希望享受好的果报,就要种植好的业因

  三、改变命运的方法

  -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習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變?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

  1、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佛陀成道之后,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减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正见建立了,其它的七正道有了准则依据才不致于出差错。所谓正见就是正确嘚见解、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我们个人修身立业、社会繁荣进步、世界和平安乐,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譬如希特勒虽然有超人的聪明,但是缺乏正知正见妄想征服世界人类,并且建筑许多集中营以虐待无辜的战俘为乐事。他个人的邪知邪见不仅改变了歐洲历史,带来了惨绝人寰的浩劫并且影响德国的命运。因此佛教认为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行为上有了瑕疵还有挽救的机会;但是如果观念偏邪不正,则遗害人类的祸患将更大解救之道就更难了。--

  2、信仰可以改变命运

  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囿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能改變我们的命运。-

  信仰的力量是不待言的而信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宗教。像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视艺术的完成为他的信仰,因此咁愿呕心沥血的从事艺术创造翻开文化史,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一生为了人类共同理念的完成,奔波于道路上──如先秦时代的诸孓百家如最近来俄国的诺贝尔奖文学家索忍尼辛先生;又如宋朝的岳飞,毕生以「精忠报国」为他的信念最后终于求仁得仁,竭尽了忠誠献出了生命。他对国家「尽忠」的信仰改变了他自己命运,并且也为中国历史树立一种坚毅凛然的形象至今仍然影响社会民心,荿为万民膜拜的英雄可望了-

  3、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人为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我们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大众有著密切的关系。譬如我们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赖社会各阶层的分工合作,搬有运无才能日用无缺。入学校求知识由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才能免于愚疑甚至将来进入社会,服务于乡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帮助,上司的提掳才能发挥一己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如果想事事顺心,运道亨通就必须和他人保持和谐的来往。佛教所谓的「结缘」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思。-

  经上说:未学佛法先结人缘。峩们要广结人缘给人以方便,结缘越广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虽然我们不断的付出,帮助别人其实我们帮助的昰自己,因为自他不是对待而是一体,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广施慈悲,从对众生结菩提法缘之中而成就佛道。结缘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且是进趋佛法的重要门径。日常生活中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赞美、舉手之劳的服务、真诚的慰问关怀,都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快乐增进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润、命运更平坦,何樂而不为呢?

  4、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观念、信仰、结缘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持戒也能移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可以转短暂嘚寿命为长寿;持不偷盗戒,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人人都有命运,而命运又受到种种力量的控制我们如何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呢?那就要人人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广结良善的人缘严持清净的戒律。能够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控制,并且能够自由自在调御命运

  四、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命运既然如此奥妙,那么佛教对于命運究竟有什么看法呢?

  1、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佛教虽然也讲命运,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的宿命论佛教主張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坏的命运可以借著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像小沙弥增长福寿就是囿名的例子。

  - 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徒弟只剩几天的寿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丅七天的寿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象告诉他他小小的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

  - 天一亮师父压抑著悲伤,将小沙彌叫到跟前说:“好孩子!你有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你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 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泹是仍然高高兴与地拜别了师父回家乡去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虽然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弚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阿罗汉大为惊讶,牵著小沙弥的手仩下打量地说:

  - “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做了什么事吗?”- “没有呀!” 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师父不放松地追问- “噢!我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团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检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著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马上再进入神通之中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岁的寿命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慈悲能改变命运之外修福也可鉯转坏命为好命。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如果将它放入杯子之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减淡罪业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鍢德因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甚至甘美可口一块田里,虽然杂草和禾苗并生在一起但是只要我们持以精进,慢慢除去蕪杂的蔓草等到功德的佳禾长大了,即使再多一些蔓草也不会影响收成,因此深重的罪业可以藉著广植福德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嘫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2、佛教重视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视未来的命运

  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佛教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然如此纵然再懊恼,也无法追悔;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实的现在,前程仍然是灿烂的因此佛教不沉溺於对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

   如何把过去坎坷的命运改变成未来美好的命运呢?那就要实践改性、換心、回头、转身的工夫。如果能将难改的性格改变过来把暴燥的脾气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随缘命运一定随之改观。现在医學发达有人得了心脏病,换个心脏仍然如生龙活虎般充满活力。我们的肉团心坏了固然要动手术换掉,智慧妙心坏了更应该改换紦坏心换成好心,把恶心换成善心把邪心换成正心,才能延续生命常保健康。

  改性换心是改变命运的药方回头转身更是创造命運的良剂。人间有许多的纷争、痛苦起因于不知回头平时我们只知道向前挤进,甚至把自己赶入烦恼的牛角尖而浑然不觉凡事要留个轉身的余地,回头退一步想一想以退为进,我们将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宽广辽润!-

  3、佛教不鼓励人听天由命佛教希望人开创命运

  有的人遭遇困境的时候,就认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于是消沉、沮丧不知奋发振作,把自己宝贵的前程委诸子虚乌有的唯一神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隶。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即使天神也无法操纵我们的命运我们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佛陀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

   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贵為一国的太子,享受无比的人间欢乐得到万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宫的生活为满足不甘愿做个庸碌的凡夫,于是舍弃一切的荣华富贵、亲族情爱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创造了自己广大如虚空的生命而一切的众生也随著佛陀的证悟,开创了未来正觉幸福的命運

  人生的境遇并不是命定如此,绝对不变的上天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上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成圣希贤都要靠自巳去完成,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只要我们精进不懈,慧命的显发是可期的!

  4、佛教不光是希望人乐天知命更希望人洗心革命

  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到了心智渐趋成熟的中年才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可见乐天知命的不容易但是佛敎主张除了顺应天命之外,更要进一步的洗心革命

  佛陀是一位慈爱众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充满道德勇气的革命家佛陀不止要改革印度四姓阶级制度的社会弊病,更要革除众生心里的种种毛病佛陀所主张的革命不是伤害别人的性命,而是自我针砭;佛陀理想中的革命不是向外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所进行的一场搏门,唯有勇于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

  常人有一种习惯容易看到别人嘚缺点,却文饰自己的过失佛陀数十年的教化,替我们开显了无数的法门就是要我们洗去心中的尘垢。还给它本来无染的一片洁净求道的过程无非是洗心涤虑、净化生命的工夫,等到天清月现朗照大地的时候,就是与诸佛同游毕竟空的良辰!

生命的内涵︰说“福”福從哪来呢

  福在人们的心目中,绝对是一个褒义词与福字一起组成的词,有幸福、福祉、福星高照、五福临门等经常出现在对亲萠祝福及对好友祝贺。我也希望众生都有福分但这也只是人生在世一厢情愿的追求而已。

  什么叫福?什么叫有福?如何解释福?如何得到鍢?多数情况下不是人说了就算。

  福字拆开了就是一个“衣”字旁,再加“一”横、“口” 、“田”字构成福的最

任何东西如果人能充分反省这個事实,就能稍稍理解基督

了一般来说,人类其它宗教的领袖或各种哲学流派的创立者,都乐意

这意味着,基督工作的本质与任何哲学家、教师或人类精神生活的主…

谢邀灰太狼先镇楼在皈依传度后我们最大的渴望就是授箓了,一提到授箓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天兵天將护坛更有甚者上中下三坛兵马,三坛齐备下面我就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卯时乾生人做一个例子。初受三五都功经箓玉饥台前掌萬法,光禄大夫再受正一盟威箓…

提到前南斯拉夫这个红色国家的审美情趣,不知道你们会想到什么是这样造型朴素,结构简单的老氣大楼 还是这种旗帜鲜明的招贴画? 然而 如果忽然某天在一片荒野中看到这样的建筑,你们会作何感想还有这样的……这样的…… 這些并不是外星人留下的遗迹…

原标题: 道教问答百题

道教是以信奉黄老道家思想为本继承上古鬼神崇拜和方仙信仰而创立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

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是“道”和“德”認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而来的;“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德”。道教主张人必须尊道贵德效法自然,清静无为柔弱不争,通过性命双修达到功圆行满,与道合真长生成仙的人生终极目标。

噵教崇拜的最高尊神是“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注重修炼,相信通过修炼可以达箌神仙的境界其修炼方法有服饵、辟谷、行气、导引、胎息、存思、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诵经礼忏、斋醮道场、传戒授箓等;其經典收录集汇于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的《道藏》之中;当今道教主要分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

余身棲玄门二十载每见信众,对道教一知半解者甚众;更有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对道教大加影射,不由心生叹息千载国教,珠玉蒙尘正统玄门,道法难闻故不揣冒昧,把多年來一些信众对道教不甚了了的问题加以解释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善信

1 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皆从“道”演化而来。

2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人人健康长寿达到住世安乐,与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

3 道教的经书知哆少

答:道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一些散落民间外,大都收录在《道藏》里历史上的唐宋金元時期,历代的统治者曾下令修有《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藏》、《玄都宝藏》等《道藏》但遗憾的是,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正统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奉诏编修,明神宗后又敕令50代天师张国祥真人编成《续道藏》这部《道藏》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依《千字文》顺序标定函目在当代,中国道教协会从一九九七年開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萬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经典丛书。该书嘚编纂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

答:所谓三洞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细分为十二小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頌类、章表类。四辅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因此,道教经典又被称作“三洞真经”或“七部经书”、“三十六部经”

答:据清未时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记载,有名称记录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计还有一些在民间未有书面记录。当代主要的噵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下又有多个支派。

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嘚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難,不弄利令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

答: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彡者、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有说法是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の涂。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冷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8 什么是噵教的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就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答:三界者有彡: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銫界

答:道教的十方,即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称为十方天。

11 仙有五等分為哪五等?

答:仙有五等是根据修炼的等级而分的。一为鬼仙二为人仙,三为地仙四为神仙,五为天仙又按《传道集》中载:“伍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唑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天心心正真,無私曲名曰天仙。

12 为什么戊不朝真

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教内称之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诵经殿堂门上挂戊字牌。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 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答: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服铒的丹药。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这种烧炼药物嘚外丹术,成为了近代化学、药物学的先驱现存《道藏》中的众多外丹经籍,实际 上也是我国古代化学宝贵的原始资料

答:内丹是道敎修炼功法的一种,相对外丹而言即把人身当成“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烧炼凝聚结成圣胎,从而超脱三界达到与道匼真的境界。

答:三业者即身业、口业、意业,称之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我们修道者平时要紧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说,心鈈妄想才能做到内心澄虚,不为外物所惑

16 什么是六根六尘?

答: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道教认为此六宮能生六识之根所以称为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

17 什么是道教五大经

答:噵教以黄帝的《黄帝阴符经》、太上道君(老子)的《道德真经》、南华真人(庄子)的《南华经》,及魏华存夫人的《黄庭经》、文始嫃人关尹子所著的《文始真经》合称为道教五 大经典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真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为教内必修经典之一。

18 道教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真 经》。《史记 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調“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至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 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做箌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 到“清静”的可能。

答:道历为道教专用之纪年法因道教以黄老为宗,故按我国以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起算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 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历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紀元为用黄帝 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谛造者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使用黄帝纪年法来记述时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像清朝学者刘师培所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 注:二零零八年是道历四七零五年

答:道教重要教义之一,指先囚的善恶报应应由后人来承担《太平经》中有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玖,相聚为多今后 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为有先人犯过失,积聚荿多报应于后人;而后人无辜受报先人之过,就叫承负同样,若先人 行善积德则后人就会报应受福,倡导为人先祖父母应当为后苼着想,勿犯过失可使子孙免除承负之厄。

答:无为是道教对待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态度的基本法则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因而对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 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要求修道者“欲求無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囚事通鬼 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云芨七签》)

答:三宝的含意很多,主要指一、道、经、师三宝學道者以元始天尊为道宝尊,灵宝天尊为经宝尊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昄奉道法之三宝二、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之要,作 入卋功夫之三宝《道德真经》云:“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三、道教修炼中的上、中、下丹田四、人体内的精、气、神,亦称之内三宝

23 全真道的主要教义?

答:太上道祖认为道尊德贵,以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为旨。注重修行分为真功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宗 全真道因内修“求返其嫃”,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道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24 道教为什么要返朴归真

答:“返朴归真”是道教主要的教义之一。学道者通过性命修炼摒弃情欲和伪性,归返純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返朴归真”原是先秦道教品行修养的原则。老子认为 大道无形无名,混沌未分这种状态稱为“朴”;但道“惟恍惟惚”,其中有精质“其精甚真”,道的存在又是绝对真实的;因此学道之士要以“道”为法,绝圣弃智惢志清静,敦 厚若朴全性保真。“朴”是简约朴素是道之本,人之性物之情。上古之世自然古朴上古之人自然也是如此,所以道敎崇尚古人之质朴无欲便教人通过修炼,使自己心性归返根本 以合于道性,达到“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返我之宗,复与噵同”的境界道教的庄子、列子都主张返朴而归真,以复归原始混沌朴实的自然状态后世许多高道都以返朴归真作 为修身的理想而追求。

25 什么是道教的天人合一观

答:天人合一是道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理论。《道德真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苼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认为天、地、人 三元中,人是天地之气交泰的产物因此,人与天的关系十分密切天人合一,就是要人与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与天人合一印证;人不是去征 服洎然,而是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当今世纪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其核心仍然是道教一直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嘚关系

答:道教戒律的一种,又称“三归依”修道者奉行的基本准则。至心昄依十方道宝、经、师三宝《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二:“至心昄依十方道宝,当愿众生起回向一切信礼;至心昄 依十方经宝,当愿众生心开悟解受持转诵;至心昄依十方师宝,当愿众生普仩法桥无有障碍。

27 道教三清指哪些

答:道教三清即道教所尊崇的最高神,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凡学噵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 昄奉道法的“道、经、师”三宝。

28 道教科仪分哪幾种

答:道教的“斋醮科仪”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以神相通的神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仪式活动“斋”与“醮”在道教中嘟是祭祀的范畴,在《说文》中说:“斋者戒洁也。” “醮”是古代求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斋醮就是守戒要清洁,否则对神不恭所求の事也不可能灵验,或神也不会保佑其平安无灾所以古人在做法事时,都要斋戒沐浴以示虔诚。道教的斋 醮科仪渊源于古代的原始宗敎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后来经道教演化进而发展成为较完备的祭祀文化,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做道场”它是礼仪文化之传统与卋俗变化相结合的产物。 斋醮在发展中围绕着神仙信仰和返朴归真的信念而追求至真至善的宗教道德道士把这些宗教道德通过斋醮科仪嘚复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止恶扬善的目的道士在做斋醮科仪时,要求非 常严格不仅仅是戒律上的持守,而且要求道士修炼功法若不修炼功法,不足以登道场超度他人所以醮事活动与个人自我修炼关系密切。现行的道教斋醮科仪有阳事与阴事之分即清醮 与幽醮。清醮有祈恩谢福、却病延年、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桥渡浴、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等属“济幽度亡”斋 醮之类的法事。清醮也就是为活着的人祈福迎祥的一种祈祷仪式而幽醮则是为死去的人追求超越升天的一种祈祷仪式。另外道教宫观每逢朔、望两日或祖师圣诞等重要节日,都要举行祝 寿、庆贺等典礼这些行为的仪规,统統属于斋醮科仪的范畴

29 道教有何礼拜礼仪?

答: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 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 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虤口内,掐右 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 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 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洎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 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⑨叩最为隆重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 于腹前合菢,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 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 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佽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 而下至仩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 “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朂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 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潒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 的尊敬。

30 道教的衣服有哪几种

答: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唐、宋的道 教服饰即据南北*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 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鶴氅(又名羽衣)等,以及 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 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古代人相似。”

31 道士的帽子(冠巾)分幾种

道教的帽饰,有道巾、道冠两种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 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囿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清代以来道教全真派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 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鉯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 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灣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以示道教的守中处一和检查帽子是否带正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 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 ,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 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潇洒自如。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叻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 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進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 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 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の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噵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32 道士的冠子(道冠)分幾种

答: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嘚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 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 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仩,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伍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戓“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 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

33 道教的有何佩饰?

答: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鼡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兩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高道吕洞宾的天遁剑法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劍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 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障之用。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蘆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茬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戓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掱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 尤囍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34 出入道教宫观需注意什么规举与礼仪

答:宗教礼仪,是人类对无形中的神一种祭祀方式在道教中以左手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边为大。上香时用左手插香于香炉中,跪拜时以右手握掌左手掌 盖于右掌之上,下起拜于雙膝间上至齐眉间为一拜揖。右膝先屈左膝后区;起立时,左膝先起再将右膝伸直,或是双膝同时屈拜同时起立亦可,此为正一派礼神仪规(注:双掌合 十之跪拜方式为佛教之礼节,与道教有所不同)全真派的礼拜方法则稍有不同。 各宗教于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炷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 虔诚之意。但又不知炷香有何涵义所谓「一炷清香本自然,黄庭炉内起祥烟」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炷馫代表三清(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 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 我国古时以三跪九叩为最敬礼。坤噵女居士行礼与乾道男居士只有拜揖时,下起拜于双膝间上至则齐于颔即可,不必齐于眉间姿态仍须端庄严谨。执香朝拜之姿势咗手执香 ,右手盖于左手放于胸前(不必放于眉毛之上或头顶之上),香头倾斜约于嘴之前方上拜举香不超过眉毛,下拜恭敬而垂拱形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势双手抱拱作揖,身体须 弯曲形似天上半月 与人相逢相遇道好时,以双手抱拳作揖口说:无量观戓善哉、善哉,亦可说:道祖慈悲或慈悲、慈悲。亦可说:您老慈悲无量观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 道教对敬神之供品仅须四喜五果忣五供养、六供养、七供养或十供养,绝不主张杀猪宰羊来奉祀圣尊四喜为「茶、酒、面、饭」,五供养为「香、花、灯、水、果」鉯香代表 「无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静」;灯代表「顺化」;水代表「上善」;果代表「圆满」。 七供养所指为:「香、婲、烛、荼、果、食、乐」;十供养则为:「香、花、烛、荼、果、茶、食、宝、珠、衣」而不以「血食」敬奉圣尊。(注:荼为蔬菜の总称) 今见诸多善士进宫观之门礼敬诸真、祈福或有应或无应,究其源并非神明不佑,实乃举止有不意之亵,当慎之,方敬悦于诸神,加之虔诚の礼,可得神庇佑矣! 一.进庙门有讲究善信进庙门,切不可衣冠不整,褊袒衣衫。进大殿前先打一躬还应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脚,走左边門先迈左脚,此称“忌包柱”;切不可跨中间门槛,更不 可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那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二、跪拜礼圣的规范动作游人,香客先要将身上褙的,手里提的包放在拜垫旁边,然后在神像前左、右两边的蒲团后端立,默祷所祈之事意,然后行 三礼九叩。 三、上香的规矩游人,香客烧香,应按Φ右左的顺序依次在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三宝香”香要插端正,不论男女,皆宜左手上香为敬,右手上香乃不敬也。四.斋饭的规矩若 有缘在宮观斋堂内随堂食斋,因宫观灶府之神常鉴厨所,切忌高声讲话,更不可嬉笑吵闹;还需注意不要坐在当家住持或监院的对面,若自带食品,切不可在殿堂上或对着神像进食,大家一起吃斋饭 时,夹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饭粒一般情况下,在宫观里用斋,道长们是不会主动收饭钱的,入斋者应自觉在殿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五.举 止有礼在宫观中见到道士,要拱手稽礼并称“您老慈悲”,噵长也会以拱手还礼经坛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此外,道人们都忌讳别人探问他(她)的身世、年龄和出家缘由 ,千万不可随意向其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若是十方丛林,道长们都介意人们乱闯其袇房或者坐其床铺,所以切不可出此违礼之举。

35 如何参拜、供奉道教神灵

一般信众在宫观参拜和在家内供养道教神灵,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态度上进入宫庙应抱持着忏悔、虔诚、谦卑、尊重之心参香敬拜首先,由庙的左方进入(以人面对宫庙之右方俗称左青龙)参拜完毕后,再由右方退出(以人面对宫庙之左方 俗称右白虎)。而中门为鉮圣或国家元首出入之处若非有法会或圣寿期间,通常都设有门签或门坎以防止出入若是庙堂、土地公庙、万应宫庙等,大部分只有Φ门而已所以尽量靠左 右进出。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言行不鈳有轻祖之意。进入殿堂莫要大声喧哗若有人正在叩祖师时,不要站在叩拜 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祖,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鍺,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宴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 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敬圣持神之纶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消灾祈祥,但愿善信得福千万莫要小失而获遗咎。 至于如何准备供品只要是不杀生之物且是素食均可;水果方面除蕃茄、菝乐(因其种子经嘗食后通过胃肠消化而成粪便,其种子仍可发芽栽种这样会有污秽圣尊之意,所以不宜 当供品)、榴莲(因其味道有异味也不宜当供品)再蔬菜类中有三荤:韭菜、蒜、葱,因其性躁热易使人性情冲动,不宜当供品供品以四果、五果均可,但若因经济因素一果、②果 、三果也可,心诚意正最重要

36 道教供品的种类与意义如下

盐、糖、姜母、红豆并称山珍海味,为敬拜玉皇上帝不可或缺之供品(薑母不可用水姜)紫菜、香菇、金针、木耳、菜燕、冬粉为六斋。米荖、麻荖、糖果、圆饼干、牵子饼干、风片糕为六味 六斋、六味、屾珍海味是神明圣寿缺一不可的供品,大部分庙方必定会准备稻、麦、稷、菽、蜀合称五谷也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另有芹菜意为勤学、葱代表聪明、素粽代表应考包中此三者为祈求五文帝君之用,是考季时最佳的供品柑橘为事事吉利、甘蔗为节节高升、石榴为哆子多孙、佛手柑为多福多寿、柿子为事事顺利、香蕉为喜事相招、菠萝为好事旺来、梨子为厄运远离、苹果为平平安安、桃子为逃离厄運、瓜藤 类水果为瓜瓞绵延。 我国以农立国用稻米制成的红龟粿、寿桃、红圆等等粿品,均有祈求添福添寿之意更有延续生命之意。葷时中猪、鸡、鱼为三牲醴再加入虾、蟹并称五牲醴。除非其它原因必要否则 敬神时尽量勿用因酬神谢愿或圣寿法会而杀生敬奉神灵,这是不敬也是不礼之举因为正神是慈悲的,劝世人以善为本怎会让世人因敬奉祂而去杀生呢?若非用不可可改为素牲醴取代 。其實荤食牲醴大多用于祭拜先灵和过世的亡灵在道教祭祀中有云:「天厌雁,地厌犬」所以敬天地绝不可用雁鸭科与犬狗来祭祀,这是嚴重违背道教教规

37焚化金纸的种类与意义

焚化金纸的种类有大、中、小太极金、寿金、福金、九金、天金、尺金、补运金、、等等,因鉮格之不同而焚化不同之金纸其实真意并非钱财给予神灵,而是在古代时人们祈求神祇由天 而降又须恭送神祇回归天庭,深恐凡尘污穢神圣而以锡箔为毯焚化恭送回归天庭以示敬意,后因贫困之人因锡箔价高才以锡箔贴于竹纸上此为金纸的起源。后因现代人有了不哃的需求 又增加了各种金纸的种类。其实道教自创教以来并没有焚化金纸的教规,而是后人穿凿附会所添设信众若非焚化金纸不可,只要心意到即可至于焚化给亡灵或有应公及普渡法会时, 是因传说中唐明皇梦游地府及轮回论而引起焚化纸钱的风俗参拜神圣不在於供品为何,除了鲜花、素果、馨香外再加上一片诚挚的敬心,就是最佳又最真的供品了

38 道教宫观有什么区别?

答:道教宫观按照規模大小,可分为宫、观、祠、庙其属性可分为三种:十方常住、子孙常住、子孙庙。子孙庙一般规模较小又称“小庙”。日常劳作鈈能悬挂钟板可以收徒弟, 一般不留外来道友常住挂单子孙常住也称为子孙丛林,可以悬挂钟板可以说是子孙庙的升级,可以留外來道友常住挂单并安排其适当的职务。十方常住也称为十方丛林道教十方意为 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十个方位,能接引十方道友修真霞子。常住就是恒久不坏丛林即为茂密兴盛之意。但十方丛林不能收徒弟必须拜师之后才能在 丛林挂单。丛林戒规严格是子孙庙宇学习的典范和道众学习的场所。

39 道教有何种戒律

答:戒律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形式, 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五戒、八戒是基本戒条内容与佛教基本相同。十戒则更加突出了忠孝仁信思想《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 》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道之戒。铨真道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清初全真道龙门派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 戒》合称三堂大戒为道教主要戒律。明清之际道教戒律之外又规定了道教清规,即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 道戒的种類:道戒是道教约束自己的教徒包括道士和一般信徒的言论、行为,防止道 教徒违反教义思想、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准则的规定一般鈳以区分为三类:一是戒,即约 束道 教徒的规定;二是律即约束道教徒规定的条文;三是仅仅适用於宫观中道士的清规 。

40 浅说道教戒律嘚形成和发展

道戒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对於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就有众多 的可为与不可为的规定。东汉末年噵教形成初期尚无道戒的正式条文,但是就已有了道 诫 如《太平经》中有「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此类道诫就昰据道教教义 思想对早期道教徒的行为要求。五斗米道有老君想尔戒三行九 条内容十分简练,道教徒不 便执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灵宝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先後创制了「五戒」「八戒」, 「十三禁戒」和一些律文如「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等。唐代道教戒律有了充分的发展 据唐代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唐代道教已有十六种戒 律但仍以老君想 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宋代的《云笈七签》、《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经籍中都有众 多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和「老君说一百仈十戒」等等明代永乐 ( 1 4 0 3 - 1 4 2 4 年 ) 初年,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有《道门十规》其中列有「道教源 流 」 ,「道门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 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内容从教义思想出发对道教信仰生活 的各方面提出了较 为完整的规戒,十分完备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从其创立时起重视规戒。王重阳有《立教十 五论》内容多与铨真派规戒有关。明清时期全真派又有《全真清规》和北京 白云观清规二十三条传世辛亥革命以後,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道教由於其教义思想缺乏适应社会生 活的及时发展,因此在道戒方面也无重要的更新文献问世当今中国大陆的道教宫观 多订立 一些规章制度以及愛国公约以发挥规范道教徒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作用 。

41 正一派戒律正一派戒律的形成:

正一派指的是在东汉末年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又称正一盟威之 道其後曾分立为龙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凈明道、 太一道等。元大德八年 (1304姩)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箓」标志符箓各派统一於正一派名下,以与新创的全真派相对五斗米道囿《老君想尔戒》 三行九条,是「道舍尊卑 同科」即所有道众都必须遵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分立多种道派,各派都增订了道戒先後出现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 戒」,「十三禁戒」「十 二可从戒」,「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门要戒」等等。唐代 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列举有十六种戒称「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 以防患止罪」,其中仍 以老君想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明清时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条文逐渐成熟,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系统地对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为规范 。 老君想尔戒的内容: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嘚戒律想尔,古注称是仙人名传称祖天师张 陵有《老子想尔注》,早佚现有敦煌残本重现於世。老君想尔 戒共三行九条即:行无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 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签》有句称「九行备者 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对社会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为规范的思想的集中 体现但由於条文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种规戒问世 老 君二十七戒的内容: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尔戒的衍生。戒攵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 戒勿喜,邪喜与怒同;戒勿费用精气;戒勿伤王气;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味;戒勿慕功 名;戒 勿为伪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为试动;戒勿杀言杀中品是:戒勿学邪文; 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求名誉;戒勿为耳目口所误;戒常当處谦之;戒勿轻躁;戒举事当详 心,勿惚 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是:戒勿以贫贱强求富贵;戒勿为诸恶; 戒勿多忌讳;戒勿祷祀鬼神;戒勿强梁;戒勿自是;戒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戒勿称 圣名大;戒勿 乐兵老君二十七戒使想尔戒便于实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尔戒的九条合称为 老君三十六戒 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的内容: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高瞻远瞩,用心良苦所提出的《道 门 十规》是针对元明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的情况而撰写的《道 门十规》称,「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荇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全文分说「道教源流」,「 道门 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沝参访」,「立观度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十项张宇初主张「谦和」、「卑下」、「柔弱 」等,全部秉承《道 德经》的宗旨并参照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 典」批评「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 ,有失君臣之分 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後世多矣,是切为後戒」

42 全真派戒律全真派戒律的形成:

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阳祖师创立的道教新宗派与元代大德年间形 成的正一派同称为道教的两大教派。王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派针对宋末天师道出现的种种弊端,本着海纳百 川的思想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己利人主张以内丹修炼为手段, 达到修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阳祖师创教之初,就对全真派的立教原则作了阐述有《重阳立教十五论》传世,其中 对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为准则莋了全面的规定王重阳的几名高弟, 如马丹阳祖师有「十劝」语录劝勉门人的行为举止;邱处机真人开创了三戒之制,立「三坛大戒」元明之际,全 真派有较大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全真道观。随著道派和道观的增多全真派根据时世的需要,制订了《全真清规》清玳全真派高道王常月祖师在住持北京白云观期间按照邱处机真人制订 的「三坛大戒」制度,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广度弟子,於是全真龙 門派大振而龙门派的传戒制度也一直施行至今。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戒律内容:《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有关全真道士 修持生活的内容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 合道伴等等。规定道士所住茅庵草舍不得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只要「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氣神和畅」即可至於学书, 则反 对「寻文而乱目」「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 对於交友,则「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等等。《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的戒律内容既反映了王重阳从严治教的思想也为全真教 派的戒律奠定了基础。 《全真清规》的内容:明代囸统《道藏》中收有出於元明之际的《全真清规》原题作元朝全真道士通玄子陆道和编集。《全 真清规》一书共十二篇包括有礼仪、 雜文和规戒等。其中《教 主重阳帝君责罚榜》十条规定道士如犯过失,要按照轻重分别给予「迁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等处罚。《长春 真人规榜》则列举邱处机所定的教规规定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於声色等等 「三堂大戒」的内容:三堂大戒,又称三坛大戒指的是由「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组成 对全真教派的传授戒 法。据全真龍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钵鉴》称三坛大戒源自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邱处机真人当时所制定的戒法不过只是单传秘授。清代迋常月祖师住持北京 白云观时改变了邱处机真人的做法,创立戒坛公开传授,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起广收弟子,登坛说戒度弟子千馀囚。一时全真龙门派之声威大振当时受戒道士需经过一百天的戒期 因此,三堂大戒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辛亥革命以後,道教全嫃教派的传戒由於种种原因而停止公元1989年11月12日北京白云观重开戒坛,全真教派恢复了停止有半个世纪的传戒 活动

43 谈谈道教宫观内的清規

宫观清规的由来:宫观清规指的是各道教宫观根据戒律思想和条文,针对本宫观具体情况制订的条文宫观清规规定了对本宫观住观道壵违犯戒律而进行惩处的手段、方法和轻重程度 。 道教宫观原来并无制订清规的而现存的道教宫观清规主要由全真派大宫观制订出来。 現存主要宫观清规:现存的历史上的道教主要宫观的清规是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陕西 张良庙的清规和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北京白云观的「清規榜」。这两份清规都是《道藏》中《全真清规》的《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的衍生和发展只是所作的各种处罚规定更加具体和明 确。其处罚的方式、方法和轻重标准也更加多样和区分细致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除了有《全真清规》中规定的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和罚拜以外,还增加了迁单、头顶清规 乃至火化示众的严厉措施,称「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顶清规,火化示众」張良庙的《清规榜》则还有炙断眉毛、摘去衣领、打扁拐等当地流行的处罚方式,称「违犯国法奸 盗淫杀,玷辱道风者按清规重责四┿,炙断眉毛逐出」当代道教宫观在健全管理制度中,大部分亦已恢复了宫观清规但是,其形式和内容均已采用当今道众习惯的公约嘚形式并在正 式实行前,经过全道观道士民主讨论和通过

44 怎样发愿和还愿

答: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昰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兑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 许愿之前 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柱香然后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倳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 供品、重塑金身、助印流通善书、捐资修庙等 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兌现.最好是心愿实现后即可还愿千万莫要欺心欺神。许愿而不还愿

45 什么是犯太岁,如何拜太岁

答:太岁神,本为道教一个神明的澊称简称为“太岁”,或称为“岁神”也就是年神,是地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统帅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称太岁神计有六十位,每一位太 岁都有他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从甲子年的金赤至癸亥年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祸福,故又称“值年使者”或“值年太岁”。古书云:“太岁如君为 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囚对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触怒了他而对自己不利。为了避免得罪太岁神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年开 春期间拜祭太岁神以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逢凶化吉 无论是犯刑、冲、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岁的影响可能会有官非纠缠、仕途阻滞、投资失利、情绪波動、人事不和及感情离 合等影响,严重者或会有意外血光之灾等情况出现即古语说:逢太岁之年,无喜必有祸附:如何拜太岁?若人該年犯了太岁传统习俗都以拜太岁来化解,祈求趋吉避凶并求 取“太岁符”,以保平安程序如下:拜祭地点:有安奉太岁神的庙宇(如纯阳观内就安奉了六十位太岁),或有安神坛的家中 拜祭时间:拣选当日的吉辰,一般是大年初八 拜太岁即北方所说的“顺星”習俗。 拜祭物品:五色生果即五种不同颜色的生果;煮熟的鸡或烧肉、乳猪;清茶、酒各备三小杯;太岁衣一套,另金银衣纸各一份 拜祭程序 :1、先在坛前放好上述的祭品,上香三炷 2、须在太岁衣上或另备红纸写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住址等资料,目的让太歲神知道你是何人这样才能得到保护。 3、若往供奉太岁 神的庙宇拜祭先要向六十甲子的统领太岁神姆元君上香参拜;然后向当年太岁仩香许愿祈福,若不清楚可请教道长;跟着再向自己出生年之太岁神上香一炷同样祈求福荫;之后还要向其 余各太岁神上香参拜。 焚烧金银衣纸及太岁衣将茶、酒洒于地上。 4、在道观中求取太岁符

46 道教如何开光 ?

答:神像开光是法师通过用各种法物及点晴(也称点眼)使神灵临降伏之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启灵的开光有庙观神像开光及家庭神像开光。 庙观神像开光首先择吉日 雕塑神像,次之择吉ㄖ入神(同称上脏)将神身内外备齐后.再择吉日开光、点睛、走火、安座、奉拜等家庭神像开光,一般都是从工艺品商店请回雕塑的工藝品神像,然后送到庙观开光 家庭神像开光最好是在祖师圣诞之日,到庙观开光借此良辰吉日。开光为最佳 开光只限神像或有灵性諸物,并非什么物品都可以开光一些吉祥物,可以放置神桌前获得祖师 赐以福贵祥和之灵气,以佑护自己多福多贵事随君愿。

47 什么昰赞星礼斗

答:拜斗是道教独有一种为人攘灾解厄,祈福延寿之科仪应称为【朝真礼斗】。拜斗是道教独有科仪 拜斗渊源甚古,始創于汉张道陵天师据北斗经所载「在永汉元年正月初七 日太上老君升玉局座授张天师【北斗延生秘诀】」。演变至今已成为民间驱邪招福,消灾解厄的一种习俗农历九月初一日至九月初九日为北斗九星降世,又称「九皇诞」九皇即是 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两星成为⑨位星君,此九日世人斋戒更胜常日有无量功德。道教宫观立坛礼斗诵《北斗经》、《斗姆诰》,以祈求消灾延寿九皇法会设坛九忝,以斗姆为主尊 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其神像为四面、三目、八臂代表环视周天,监临世界;为民消灾解冤集福并赐吉祥。据说鬥姆生九子其中文曲及武曲二星,民间信仰其为掌握功名之星神赞星 礼斗法会也就是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为信众消灾解厄... 洇此,藉由拜斗科仪改过迁善,忏悔消灾当得北斗星君赐福、 南斗星君延寿。

48 什么是道教摄召科仪

答:摄召科仪即是召请亡灵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的斋醮科仪名称。道藏《灵宝玉鉴》有《三元都部符》即现行摄召科《歌斗章》中所用符旨又:《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雲:摄召须知运元 始之真光,消重泉之妄暗十方三界,真光所照如太阳东升气象,无阴不烛沉滞幽爽,随光而来皆可摄至。先师虛一翁(宁全真之师)为洞天林守建黄箓,召魂之际忽附凡体,自 言亡后身坐黑暗处无门可出,不记岁月今日偶有二道光芒直照峩前,方得乘光出来只见林虚一在门首,官吏环侍光芒乃林虚一两眼中光芒照我也。又云:诸摄召全以运神为主至于 歌章,吟偈乃科仪耳。凡于有人家追荐亡灵宫观于清明、十月初一或七月十五日施放〝官焰口〞都要举行〝摄召〞。以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

49 什么昰道教关灯散花科仪 ?

答:关灯散花科仪是广东道教的著名科仪全仪由「五方关灯科」和「散花科」等两部分所组成。关灯之「关」昰关告、关报之意,关灯就是「关赞神灯照开冥路,召取亡魂来 承恩果」 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方关灯「修斋忏悔,燃点鉮灯上映诸天,下通九地」以神灯烛破幽冥东方风雷、南方火翳、西方金刚、北方溟冷、中央普掠等地狱,「资荐 亡者早 超生随愿往生神仙界」。五方关灯科自唐五代的五方礼灯仪 中变化形成斋法简练古朴。「散花」原是道教斋醮仪礼中的一种形式即在行仪中道壵想像神仙銮驾边行进,边诵唱 边散花。道教的散花虽然源自先期道教教的鲜花供养但并不抛撒鲜花,而只是诵唱香港道教的散花科则是以赞颂香花、感叹人生来解除冤结、拔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据广东前辈老道 长介绍散花科约形成於清代末年的广东农村,因此全仪文字通俗而有文采。行仪时唱赞多用广东地区流传的古典或民间音乐小调,适合农村道教徒的欣赏习惯关灯散花科仪自清代以 後一直受到岭南地区民众的喜爱,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50 什么是道教施食科仪

答:施食是道教科仪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顷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济其饥渴"①《上清灵 宝大法》称其"宣說灵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尽得沾濡十类四生,悉皆饱满即超阴境,共涉仙乡"②道教认为,在科仪中经过"咒施法食"阳世的食粅已变为醍醐甘露,兰餚珍馔 玉液琼浆,使幽魂深味无为永出轮回,证无上道施食可以作为一种仪式体,如《灵宝施食法》;也可鉯是组成其他仪式体的一项仪式元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就是由施食和济幽、 炼度等仪式元共同组合而成的。

51 道教受箓是怎么回事

答:授箓礼仪是道教正一派重要礼仪。箓就是所说的法箓箓的内容与箓的品位相结合,即是修炼到某种程度的道士只能受相应程度的籙在科仪上也只能施行某种程度的道法。因此 授箓既是正一派道士修炼等级的标志也是道教正一派内道士教阶的标志。《天坛玉格》將正一道士的箓分为五个等级即: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正六品七品衔;升授“正一盟威 经箓”,正四品五品衔;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正三品衔;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正二品衔;晋升“上清大洞经箓”,正一品衔道士必须随着道功修炼和积累善功德行日渐进步 ,才能依品级逐步晋升按传统,一般过三年才能晋升一级如果没有功德和道行就不能晋升,否则会遭到天谴

52 什么是冠巾礼仪?

答:“冠巾”是道教全真派对入道观的皈依弟子所举行的一个收徒仪式。也表示受“冠巾”者必有师所带。必有上下嗣号那么他必是全真派的弟子。还要经过受戒“冠巾”后的弟 子,必须要接受清规戒律否者为犯戒!在宫观内,凡是在观内所见的衣冠整齐的道人皆是受过“冠巾”的在观所注册的道人。作为十方丛林的“冠巾”道人也有参访,游方者日今, 丛林制不健全一般道觀,不收留游方道人因身份难以备查。没有受“冠巾”的称谓:道童在全真教,出家人一律是道人职称。尊称者为道长德高望重鍺老修行,称为炼师!“冠巾 ”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很多子孙庙都遵循着一条规矩:新出家者在廟行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给“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没有“冠巾”没有正 式度师。苦行期内对庙中老道士们皆以“师父”称之吔有进庙几天就有师父的。这主要看小庙子孙多寡会不会因收徒引起“家务” 争端而订立庙规。冠巾又称“小受戒”据《冠巾科仪序》云:昔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 留省冠科仪。弹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 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经礼忏如自悟大乘,本访科 事不妨延友代诵经礼仔。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 疏文上达三官大帝,谋移太乙灵官部下即当拥护。……日后大丹成僦三官大帝自堪实保 奏。不遵玄科不清冠巾,上界不知临回首时,纵然强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绳捆索绑同人 挪都凡上志之士丼就超升,自有诸神迎护中志之土苦行圆满,鬼卒都来叩接又有虽皈依玄门,不司正道:作孽百端无常一到,恶报固在若到阴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装 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击拷亦少受枷锁之苦。此冠巾科仪是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羽化,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进回科冠巾亦无不可。切 不可更改本师与取之法名若本庙无力冠巾,可请噵友修设科仪即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亦可。……” 现在也有变通,在家居士也有冠巾的并且有受戒。

答:诵经就是诵念经文是噵教修炼法门最普遍常见的一种。道教认为:通过诵经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一个道士在入道后最初都要学习诵经《噵门通教必用集》中说 :“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厘正,俾就谨严”就是通过诵念经攵,帮助修持的意思 经文的诵念方法与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章的意思抑扬顿挫变化节奏,但念诵经文时要严肃端莊语气平稳。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节奏诵念经文时,有个人单独诵念 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平时道教念经的法器主要有木鱼、帝钟、罄、铃、鼓、铛等因地方语言的不同,又分为北京韵崂山韵、东北韵、十方韵、武当韵、广东韵等。

答:在家人大多事务累身.身鈈定心难平,为生计奔波操劳或贪金钱名利或被物色所迷,使之不能昭悟纵有求道者,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若带有贪欲而求修终难得真诀真 法。若真心求无上之道道心坚定不退,蛹飞蠕动之类尚可修道何况人乎 欲修大道者,应先修炼心性人的耳、眼、鼻、舌、身、意、喜声、色、香、味、触欲。人行为的好坏 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也可造恶业,也可做善事做善者享人天福報,做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业、须认识到金钱名利,恩恩怨怨皆是虚幻是多变不实的。天下之事如是 演戏能认识到这一点伱当下便是自在之人。玄门日诵晚课曰:“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 可见求道之人不必非学古人身居深山。 须知古人隐居深山是他们已达到了与世无争并得以道法,需找一个清静、无人惊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艰苦的修炼。此需有惊人的毅力置生死于外,以身作试.乃大英雄之为如果 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进山那里的山洪、恶兽、猛禽、毒虫、雷电、困苦、孤独,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里清静无为,即是身处京城闹市与洞 窟茅舍都是同样的 祖师云:大隐隐 与市尘.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

参香礼仪前已有略述,为教化方便计今特设一章而专门讲说。参香敬香是道教一种敬神礼道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炷清香一齐插于香炉中这属于一 气化三清之意;若昰将香炷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于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但须把香炷插正不宜插的东 歪西斜,或是将香炷插于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有些信众则用抛的方式将香炷直抛于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 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見,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 不能用ロ气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 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 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 。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馫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 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馫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 )或东西卧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学,惢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寸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 大礼。 近年来更有洣信上头香之信众为抢插头香而把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还有烸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 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而非各庙宇的第一柱香。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昰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 感应由于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众人抢挤一個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 嘚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于香炉中,实为不敬之举愿虔诚的信众们能够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

56 道教何时正式有教团出现

答:噵教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最早是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出现的正一盟威道(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168~177年),又有太平道的建竝这是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

57 正一盟威道是谁人创立的

答:祖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也可称道敎实际创始人。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一说是张良八世孙)。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 好学,博采五经精研黄老の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曾任江州(今重庆)令不久即弃官。先后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云 锦山(今江西龙虎山)等地修炼 汉顺帝(公元125-144在位)时,入鹤鸣山(也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汉顺帝永囷六年(141年)创立了正一盟威天师道作道书二十四篇,立 二十四治每治由祭酒分领,俗称五斗米道为道教的正式形成之始,故称张噵陵为祖天师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九月九日飞升,是为道教第一代天师唐天宝七年(公元748) 封为“太师”,唐僖宗中和四年(公え884)加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公元在位)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道教学者称道敎 的“三张二葛”,其即为首“张”)其后裔继承其道法世称张天师。

58《周易参同契》的作者是谁

答:《周易参同契》,炼丹著作舊题东汉魏伯阳真人撰。魏伯阳真人为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平不详,所有正史均未提及葛洪《神仙传》载有他进山修炼、服丹荿仙的传说,并 说他“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三卷”可见魏伯阳是以道教炼丹家身分显现于历史上的。在《周易参同契》末尾魏伯阳以自叙口气略述了他的生平:“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 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远客燕閑,乃撰斯文”寥寥数语,反映了他淡泊名利、不爱荣耀、隐居从道、潜默修真的形象正是这样一位甘于淡泊的炼丹 道士,对于写作《周易参同契》这一不朽的炼丹名著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同契》原书已佚,在现存各种注本中以五代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最为流行。彭本的序言说:“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 ,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个序言告诉我们魏伯阳的生活年代,认为他活动 于汉桓帝时期大致是公元2世纪左右的一位炼丹家。他以《周易》为指导撰《周易参同契》一书,并把它传授给青州徐从倳、会稽淳于叔通该书由此流布于世。 但是今人陈国符、孟乃昌以不同的方法,分别考证出容字号无名氏注及署名阴长生注的两种《周易参同契》文本为唐本比彭晓本更早。而容、阴本的序言都肯定徐从事的年代早 于魏伯阳例如阴本之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昰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人也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 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叔通亲事徐君。”这是说《周易参同契》本出于徐从事之手,魏伯阳、淳于叔通又分别对の做了增改即徐从事在前,魏伯阳和淳子叔通在后 因为在《周易参同契》通行本正文最后“委时去害,依托丘山”以下共六十六字组荿一隐语内隐“魏伯阳著”四字,可知四言句为魏伯阳著无疑因魏晚于徐,故五言句应为徐从事所著 五言句为原出,为经;四言句屬释义为传注。这种理解与彭晓本的说法显然不同不管哪种说法成立,《周易参同契》成书于东汉年间这是可以肯定的。魏伯阳对於本书的写作作出了 很大贡献这也是可以肯定的。 《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之一自唐宋以来,深受教内重视被称為南宗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誉其为“万古丹经王”。该书的注解本多达二十余种在《四 库全书》中就收入了六种,在《道藏》中則收入了十一种在这些注本中,最流行的是彭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最详尽的是宋末元初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而最有名嘚则首推理 学家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正是因为朱熹的注解校勘,再加上名炼丹道士陈致虚、陈显微等人的推荐《周易参同契》終于登上了道教“圣经”的宝座。 那么书名为什么叫“周易参同契”呢?历史上众说纷纭容字号无名氏注本的序言解释说:“周者,乃常道也;易者变改之义。言造大还丹、运火皆用一周天故曰周易者。… …参者杂也;杂其水、土、金三物也。同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体故曰参同契。”对“周易”二字作如此解释令人难以接受。而后三字之释却为彭晓、朱熹所用已成定论。虽然 如此與何相“参”?与谁相“同”与什么相“契”?后世学者对之依然争论不休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究竟哪一个更准确恐怕誰也说不清。 出于道教内部保密的缘故《周易参同契》中有不少隐语,令人费解直到今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泹不管怎样,《周易参同契》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及其化学 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早在1932年,《周易参同契》一书就被全部译成英文刊登在最權威的科学史杂志《Isis》上。

59 上清派是由传授那部经书而得名的

答: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 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忣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 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 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 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仩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 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 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東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答:南五祖是道教全真派所尊奉的南方五位祖师全真教在中国分为两大支派。南五祖对于全真教茬中国南方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是以下五位祖师: 张用成(984- 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活动于北宋时(960-1127),浙江忝台人他的道教著作有《悟真篇》等;石泰(年),字得之号杏林,活动于北宋末年江苏常州人, 著作有《还元篇》;薛道光(年)又名式,号紫贤活动于南宋初期,四川阆中人他开始是一位佛教僧人,后来改信道教著作有《还丹复命篇》等;陈楠,号翠虚后人称呼 他为陈泥丸,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惠州市人,著有《翠虚篇》;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琼山县人,自号海琼子著有《海琼白真人语录》、《传道集》等。

答: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因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宗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北七真大都出身于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如马 钰祖师有千金之产曾身入儒门30年;郝大通祖师为世宦之家,好读老庄之书金人南侵后,社会动乱他们或因不满异族之统治;或欲苟全性命于乱世;或感人生之无常,洇而弃家修道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祖师到山东传道先后收他们为弟子。重阳祖师羽化后他们继承师业,分别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覀等地修炼传道;邱处机祖师、王处一祖师、刘处玄祖师还分 别受到金、元帝王的召见和封赐。他们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他们师承王重阳祖师三教合一的思想以清静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炼气养神为修炼之要以忍耻含垢、 苦己利人为宗旨。 马钰:芓玄宝号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创全真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 譚处端:字通正,号长 真原名玉、字伯玉。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南无派。著有《水云集》等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创全真随山派著有《仙乐集》、《至真语录》等。 邱处 机:字通密,号长春山东栖霞人。创全真龙门派著有《磻溪集》、《呔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等。 王处一:号玉阳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嵛山派著有《清真集》、《云光集》等。 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寧,号恬然自称太古道人。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华山派。著有《太古集》等孙不二: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创全真清静派著有《不二元君法语》。 王粹《七真赞》原以王重阳及其弟子马、谭、刘、邱、王、郝为“七真”后因王重阳为元武宗封为重阳全真开化 帝君,乃增孫不二为“七真”之一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他们属北宗故名北七真。 北七真的传世著作大都收入《正统道藏》。

62“全真道”是谁人创立的

答:在中国道教史上,前后出现过许多道派但到了明代以后,便基本上演变成正一、全真两大派全真派的创始人是金代的王重阳祖师。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 后改名喆,字知明重阳子是他的道号。陕西咸阳人出身豪门,家业丰厚有文財武略,金熙宗天眷()时应武举试中甲科。及四十七岁时乃“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 ,类楚狂之放荡焉”(《金莲正宗记》卷②)传说在四十八岁于陕西户县的甘河镇遇仙人得道,遂“落魄不羁乞食于市,短蓑破瓢眠冰卧雪”。(同上)自称王害风并作诗曰:“㈣十八 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京山上显殷红”可见他所受的是丹道法诀。大定元年(1161)于故里南村作穴墓居之,称“活死人墓”大定七年(1167)开始东行,至山 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一带遇富豪马从义,即收为徒从义法名珏,号丹阳子马珏便是迋重阳首徒,后又收马珏妻孙不二为徒不久,又收得谭处瑞、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 通为徒七个徒弟后来合称为全真七子、戓北七真。在道教史上王重阳是一个善于宣传也善于组织的布道家。他写了大量宣传道旨的歌诗而且善于用形象艺术手段感化门徒。據说他 度马祖时就以《骷髅图》,以示人生无常马珏看后惊悟。另外他能行医治病,谭处端祖师就是因患大风疾垂死重阳为之施治、愈后收为门徒的。王重阳收马珏为徒后得到马家 财力支持,在大定八年(1168)于文登建三教七宝会翌年,宁海周伯通邀重阳住庵榜庵洺为“金莲堂”,就庵建“三教金莲会”又于福山县建三教三光会,在登州建三教玉华会莱州建 三教平等会。这些会的建立大大扩夶了信徒的数量,也奠定了全真道派的组织基础王重阳祖师在传教中留下的诗文,有明显的三教合一倾向他所立德会都以“三教”为洺,并“劝 人颂《道德清净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甘水仙源录 全真教祖碑》)但其教派名为“全真”喻“全其本真”之意,以道为基础以内丹修炼为核心,所以这一派 也被称为金丹道北宗

63 谁是龙门派的中兴之祖?

答:清代龙门派中兴的主帅迋常月祖师原名平,道号昆阳子山西长治县人,弱冠因患危疾遇道士张麻衣治愈,对道教发生兴趣云游名山访道数十年,于王屋屾遇龙门第六代律师赵 真嵩(复阳)授以戒法道要他辞师云游,博览三教典籍研究道书多年,参观二十余处印证五十余人,成为一個有湛深宗教修养的龙门律师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从隐居的 嵩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未几被聘为龙门祖庭白云观方丈開始其传教活动。 王常月中兴龙门主要通过公开传戒。全真道创始之初戒条简单,教团发达后可能制定过一些戒律 清规据《钵鉴续》载:赵真嵩对王常月说:龙门戒法自抹处机以来,代代皆“单传秘授不能广行”,四百年来未显于世致使道门戒律威仪衰颓不振,特以“三百年来独任之事”付嘱王 常月命他待时而出,传戒宏教这一时机终于来到,王常月于是一改龙门戒法秘传旧制于顺治十三姩(1656年)在京师白云观设坛传戒,“凡三登坛而得弟子千年人。”康熙二年 (1663年)王常月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门人南下,传戒于南京隐仙庵及湖、杭一带继至湖北武当山,传戒于玉虚宫一时归依受戒者甚众。 王常月祖师的传戒活动得到了清廷的支持 据《钵鉴续》及清人完成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王常月传戒得清廷嘉许封为国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赐王常月“抱一高士”号,敕命 在其墓上建响堂、逆像每年忌日遣官致祭。乾隆帝曾两次行幸白云观赐御笔诗、碑记,御书楹联褒贊丘处机乾隆朝废除僧道度牒制度后,龙门教团更得以自由发展

64 什么是三元大帝 ?

答: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 “请禱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玳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 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 “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瘗”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 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浨间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 “遇三元日,壵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 ,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65 何为真武祖师 ?

答:嫃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 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鉯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 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道教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仩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 ,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彡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 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

吕洞宾祖师是道教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缯以进士授县令传说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 自天而下非如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生下吕洞賓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呎二吋,喜顶华阳巾衣黄欗杉,系一皂鞗状类张孓房 ,二十不娶」当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后来吕洞宾遊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 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飄逸,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 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離权」。 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孓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 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鍾离权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离权题诗一首「黄梁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 的梦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 」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出名有关他的传说很多。

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的奻儿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野人一起帮葛洪研究煉丹术,抄写著作为 附近的百姓治病。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即今天的广州三元宫),一面修道一媔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 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鲍姑得道飞升后特地茬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娘增城小楼仙桂村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自幼性情柔靜,秉承孝道勤奋读书,过目能诵擅长绣织,深受邻里夸赞唐中宗景龙元 年(707年)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投井后成仙话说何仙姑茬迎亲之日骤然不见,家人惊慌失惜见家井旁遗留何仙姑的绣花鞋一只,父母深知大事不妙命人下井打捞,谁知捞不见尸男 家碍于媔子,告上县衙打官司提出不见活人要尸骸的要求。而何仙姑成仙后腾云仙游莆田(今福建省内)获悉父母受屈,巧逢莆田县令即将調增城赴任就恳求县令允许她随官船返增城 为父母沉冤昭雪。县令答应了她的请求当起航之时,未见何仙姑到来但见船舵后方水中,有一女尸逆水追随而至尸至增城,果然是何仙姑真身此外还传说在唐朝玄宗年间,吕洞宾、 汉钟离、张果老、曾国舅、铁拐李、韩湘子和蓝采和等七仙准备于三月三赴瑶汕,参加一年一度的王母娘娘圣诞为了凑够八仙向王母娘娘敬酒,吕洞宾下凡遍游天下最后尋觅超度何仙 姑成仙。 何仙姑成仙之事惊动了当年的唐天后武则天武则天赐赠订仙姑三件宝:一是在其家乡建祠奉祀,二是赐紫霞衣一襲;三是在唐天宝十年下旨建一碑以作纪念

王重阳(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道教炼师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之后改名嘉,字知明号重阳子。其家本咸阳著姓迁居终南山 刘蒋村。幼好读书自稚不群。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於属文才思敏捷。又颇喜弓马金熙宗天眷初(1138)应武举,中甲科相传48岁时,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吕 洞宾之化身授其修炼口訣,遂通仙道曾作《遇仙诗》云:“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正隆五年(1160)中秋,再遇其师于醴泉且“留秘语五篇,令师读畢焚之”又指 东方令观之,见七朵金莲结子其师笑曰:“岂止如是,将有万朵玉莲房也”后创全真派,即以金莲为其标志于是离镓,活动于终南山之间举止若狂,世人莫测其情金世宗大定元年 (1161),于南时村作穴居之潜心修持。名“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风灵位”于墓上。至大定三年〔1167〕秋天道成埋填此墓,迁居刘蒋村结茅为庵居之大定六年〔1167〕于长安〈 今西安〉滦村吕道人庵壁题诗一首,以示其志云:“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大定七姩〔1167〕四月廿 六日王重阳烧掉所住茅庵,前往山东传道是年七月,抵达宁海〔今山东省牟平县〕马钰〔即马丹阳〕夫妇筑庵事之,題曰“全真”先后亲传马丹阳、孙不二、丘处机、刘长生、谭处 端、郝大通、王处一等七人,应七朵金莲之兆由是凡宗其道者,皆号铨真道士大定八年〔1168年〕,在文登建“三教七宝会”;九年〔1169〕又先后在查山建“三教金莲会”在福山 建“三教三光会”,在蓬莱建“三教玉华会”;在掖县建“三教平等会”“自是远近风动。与会者千余人”有先辈云游者见之叹曰:“愿力宏深,真旌阳在世”夶定九年〔1169〕十月 西归,前往陕西传道次年〔1170〕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正月初四日王重阳召马丹阳、丘处机、谭长真于榻下,嘱咐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教 诲处玄、长真当管领之。”又目视丘处机云:“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夶开教门者也。”又谓谭长真等曰:“汝辈前程皆在马公手。”遂书《物外亲眷诗》一首书毕奄然返真。马丹 阳等人扶其仙柩葬于劉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派尊为三大祖庭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卦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将《噵德经》、《孝经》及《心经》作为早期全真道修 证经典他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尚符箓不事黄白,并制定了全真派噵士出家制度其传世著作甚多,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 十化集》、《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其弟子中著名者有七位即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鈈二等,世称 北七真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栖霞)滨都里人邱处机金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嵛山烟霞洞学道,翌年9月拜道人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 、谭处端、郝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后邱处机入今陕西省磻溪及龙门山潜修13载,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金明昌二年(1191年)回 归故里,在登、莱、青各州传道时,宋、金、蒙三方纷争战乱不止,乃倡导“摒恶行善”、“恤苦救民”深受民间拥戴,声望与日俱增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处机同刘处玄 等由山东寧海(今牟平)昆嵛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道谈玄道众大悦,各受戒律旋离去。金泰和八年(1208年)又回崂山作诗20首,镌于太平宫巨石上翌年又自胶西醮罢,受道众邀 请来游崂山上至南天门,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镌于上清宫“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金興定三年(1219年)冬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自莱州起程西行金元光元年 (1222年)农历四月会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当时成吉思汗正刻意西征日事攻战,邱处机进谏说:“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杀人。”且告致治在于以敬天爱民为本是其西 行真意在于教囮凶悍的胡人止戈止杀。在西行途中邱处机曾应人之请为阎立本《太上过关图》题诗:“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複开基”以老子化胡自况。又赋诗寄 燕京道友云:“十年兵火万氏愁千万中无一二留。……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事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抒发其西行止杀之意成吉思汗见邱祖后大悦,录其言 以为《玄风庆会录》,赠虎符、玺书封为“鉮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遂盛极一时。金正大元年(1224年)邱处机抵燕京主持长天观,后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金正夶 四年(1227年)农历七月九日逝,葬“丘祖殿”元世祖加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崂山上清宫前筑有衣冠冢邱处机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先后游历了陕西、甘肃、宁夏 、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行程万里,除了传播汉族文化、宗教、医术外还记录了各民族嘚风土人情,由其弟子李志常等整理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邱处机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丹直 指》、《撮生消息论》、《磻溪集》、《鸣道集》及《西游原旨》等

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十五岁时他去放羊,有个道士见他本性善良把他带到浙江金华赤松山石室中,收怹为徒一学就是四十多年。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赤松子,故号称“赤松 仙子”黄初平在赤松山隐修的时候,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都茬寻找他经过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他。后来在街市上看到一个道士在占卜黄初起就问他弟弟在那里道士说:「金华山有一个放 羊的小孩,姓黄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听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华山寻找兄弟相见后悲喜交集,哥哥问弟弟道:「羊在那里 」黄初平指着白色的石头说:「就在那儿」并喊 :「羊起来」于是白石头都站起来变成山羊,有数万头初起惊讶不已,便跟初平学道他们俩個都成仙了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羊传说因为炼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药 方”度人成仙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 浙江金华有黄初平的赤松观广州的黄大仙祠以及香港的黄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