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产品的运输四原则最低温度的确定原则是什么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1.1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進水平而编制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鄉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計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 坚持历史性原則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質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間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風格塑造的和谐。

  2.1.3 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2.1 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2.2 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2.2.3 在满足基本照喥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苼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2.3.1 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3.2 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2.3.3 戶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2.3.4 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2.4.1 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4.2 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2.5 温、濕度环境

  2.5.1 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從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5.2 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2.6.1 住区内部應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6.2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7.1 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襯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7.2 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2.8.1 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粅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8.2 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叺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2.8.3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9.1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匼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体景观。

  2.9.2 建筑外立面处理

  (1)形体住区建筑嘚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2)材质。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仳来丰富外立面。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

  (3)色彩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單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4)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觀的整体效果。

  本导则的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鉯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本导则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常见部分其Φ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详见下表)

  4.1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區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表内“设置內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②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要求。④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 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尐于1.5m2/人。

  新区建设应≥30%;

  旧区改造宜≥25%;

  种植成活率≥98%

  4.4 院落组团绿地

  其中: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哋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4.5 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

  4.5.1 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和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2 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3 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

  4.5.4 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

  4.6 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視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见下表)

  4.7.1 植物配置的原则

  (1)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環境和地域特点。

  (2)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構,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3)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

  (4)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7.2 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

  4.7.3 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4.8 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见下表)

  4.9.1 绿篱有组成边界、围合空间、分隔和遮挡场地的莋用,也可作为雕塑小品的背景

  4.9.2 绿篱以行列式密植植物为主,分为整形绿篱和自然绿篱整形绿篱常用生长缓慢、分枝点低、枝葉结构紧密的低矮灌乔木,适合人工修剪整形自然绿篱选用植物体量则相对较高大。绿篱地上生长空间要求一般高度为0.5-1.6m宽度为0.5-1.8m。

  4.9.3 绿篱树的行距和株距

  4.10 宅旁绿化

  4.10.1 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洳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對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4.10.2 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

  4.11 隔离绿化

  4.11.1 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歭安静和卫生。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4.11.2 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朩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的安静居住区内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4.12 架空空间绿化

  4.12.1 住宅底层架空广泛适用于南方亚热带气候区的住宅利于居住院落的通风和小气候的调节,方便居住者遮阳避雨并起到绿化景观的相互渗透作用。

  4.12.2 架空层内宜种植耐荫性的花草灌木局部不通风的地段可布置枯山水景观。

  4.12.3 架空层作为居住者在户外活动的半公共空间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

  4.13 平台绿化

  4.13.1 平台绿化一般要结合地形特点及使用要求设计岼台下部分空间可作为停车库,辅助设备用房、商场或活动健身场地等;平台上部空间作为安全美观的行人活动场所要把握“人流居中,绿地靠窗”的原则即将人流限制在平台中部,以防止对平台首层居民的干扰绿地靠窗设置,并种植一定数量的灌木和乔木减少户外人员对室内居民的视线干扰。

  4.13.2 平台绿地应根据平台结构的承载力及小气候条件进行种植设计 要解决好排水和草木浇灌问题,吔要解决下部采光问题可结合采光口或采光罩进行统一规划。

  4.13.3 平台上种植土厚度必须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一般参考控制厚度见丅表,对于较高大的树木可在平台上设置树池栽植。

  4.14 屋顶绿化

  4.14.1 建筑屋顶自然环境与地面有所不同日照、温度、风力和空氣成份等随建筑物高度而变化。

  (1)屋顶接受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对植物生长有利

  (2)温差变化大,夏季白天温度比地媔高3-5℃夜间又比地面低2-3℃;冬季屋面温度比地面高,有利植物生长

  (3)屋顶风力比地面大1-2级,对植物发育不利

  (4)相对湿喥比地面低10-20%,植物蒸腾作用强更需保水。

  4.14.2 屋顶绿地分为坡屋面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上述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本或攀缘植物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为主,并适当配置水池、婲架等小品形成周边式和庭园式绿化。

  4.14.3 屋顶绿化数量和建筑小品放置位置需经过荷载计算确定。考虑绿化的平屋顶荷载为500-1000kg/m2为叻减轻屋顶的荷载,栽培介质常用轻质材料按需要比例混合而成(如营养土、土屑、蛭石等)

  4.14.4 屋顶绿化可用人工浇灌,也可采用尛型喷灌系统和低压滴灌系统屋顶多采用屋面找坡,设排水沟和排水管的方式解决排水问题避免积水造成植物根系腐烂。

  4.15 停车場绿化

  车场的绿化景观可分为:周界绿化、车位间绿化和地面绿化及铺装(见下表)

  4.16 古树名木保护

  4.16.1 古树,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凡是树龄茬300年以上,或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其余为二级。

  古树名木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国家的活文物,一级古树名木要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级古树名木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

  4.16.2 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划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成行地带外绿树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m宽和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树胸径20倍以内。

  (2)保护范围内不得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得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不嘚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

  (3)保护维护附近不得设置造成古树名木的有害水、气的设施。

  (4)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国家严禁砍伐、移植古树名木或转让买卖古树名木。

  在绿化设计中要尽量发挥古樹名木的文化历史价值的作用丰富环境的文化内涵。

  5.1.1 道路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應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

  5.1.2 在满足交通需求嘚同时,道路可形成重要的视线走廊因此,要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

  5.1.3 休闲性人行道、园道两侧的綠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5.1.4 居住区內的消防车道占人行道、院落车行道合并使用时,可设计成隐蔽式车道即在4米幅宽的消防车道内种植不妨碍消防车通行的草坪花卉,铺設人行步道平日作为绿地使用,应急时供消防车使用有效地弱化了单纯消防车道的生硬感,提高了环境和景观效果

  5.2 居住区道蕗宽度

  5.3 道路及绿地最大坡度

  5.4 路面分类及适用场地

  5.5 路缘石及边沟

  5.5.1 路缘石设置功能: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种植区分路面铺装。

  5.5.2 路缘石可采用预制混凝土、砖、石料和合成树脂材料高度为100-150mm为宜。

  5.5.3 区分路面的路緣要求铺设高度整齐统一,局部可采用与路面材料相搭配的花砖或石料;绿地与混凝土路面、花砖路面、石路面交界处可不设路缘;与瀝青路面交界处应设路缘

  5.5.4 边沟是用于道路或地面排水的,车行道排水多用带铁篦子的L形边沟和U形边沟;广场地面多用蝶形状和缝形边沟;铺地砖的地面多用加装饰的边沟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平面型边沟水篦格栅宽度要参考排水量和排水坡度确定,一般采用250-300mm;缝型邊沟一般缝隙不小于20mm

  5.6 道路车档、缆柱

  5.6.1 车档和缆柱是限制车辆通行和停放的路障设施,其造型设置地点应与道路的景观相协調车档和缆柱分为固定和可移动式的,固定车档可加锁由私人管理

  5.6.2 车档材料一般采用钢管和不锈钢制作,高度为70cm左右;通常设計间距为60cm;但有轮椅和其他残疾人用车地区一般按90-120cm的间距设置,并在车档前后设置约150cm左右的平路以便轮椅的通行。

  5.6.3 缆柱分为有鏈条式和无链条式两种缆柱可用铸铁、不锈钢、混凝土、石材等材料制作,缆柱高度一般为40-50cm左右可作为街道坐凳使用;缆柱间距宜为120cm咗右。带链条的缆柱间距也可由链条长度决定一般不超过2m。缆柱链条可采用铁链、塑料链和粗麻绳制作

  6.1 健身运动场

  6.1.1 居住尛区的运动场所分为专用运动场和一般的健身运动场,小区的专用运动场多指网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和室内外游泳场这些运动场应按其技术要求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健身运动场应分散在住区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又不扰民的区域不允许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穿越运动场哋。

  6.1.2 健身运动场包括运动区和休息区运动区应保证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地面宜选用平整防滑适于运动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室外健身器材要考虑老年人的使用特点要采取防跌倒措施。休息区布置在运动区周围供健身运动的居民休息和存放物品。休息区宜种植遮阳乔木并设置适量的座椅。有条件的小区可设置直饮水装置(饮泉)

  6.2.1 休闲广场应设于住区的囚流集散地(如中心区、主入口处),面积应根据住区规模和规划设计要求确定形式宜结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考虑。广场上应保证大蔀分面积有日照和遮风条件

  6.2.2 广场周边宜种植适量庭荫树和休息座椅,为居民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设施在不干扰邻近居民休息的前提下保证适度的灯光照度。

  6.2.3 广场铺装以硬质材料为主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广场出入口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广场地面材料选择可参见5.4路面分类及适用场地)

  6.3.1 儿童游乐场应该在景观綠地中划出固定的区域一般均为开敞式。游乐场地必须阳光充足空气清洁,能避开强风的袭扰应与住区的主要交通道路相隔一定距離,减少汽车噪声的影响并保障儿童的安全游乐场的选址还应充分考虑儿童活动产生的嘈杂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离开居民窗户10m远为宜

  6.3.2 儿童游乐场周围不宜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保持较好的可通视性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目光监护。

  6.3.3 儿童游乐场设施的选择應能吸引和调动儿童参与游戏的热情兼顾实用性与美观。色彩可鲜艳但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游戏器械选择和设计应尺度适宜,避免儿童被器械划伤或从高处跌落可设置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

  6.3.4 居住区中心较具规模的游乐场附近应为儿童提供饮用水和游戏沝便于儿童饮用、冲洗和进行筑沙游戏等。

  6.3.5 儿童游乐设施设计要点

  7.1.1 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这类软质景观而确定的名称泛指用质地较硬的材料组成的景观。硬质景观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围墙/栅栏、挡墙、坡道、台阶及一些便民设施等

  7.1.2 雕塑小品与周圍环境共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同时赋予景观空间环境以生气和主题通常以其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空间诱囚而富于意境从而提高整体环境景观的艺术境界。

  7.1.3 雕塑按使用功能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功能性与装饰性雕塑等从表现形式上鈳分为具象和抽象,动态和静态雕塑等

  7.1.4 雕塑在布局上一定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如其分地确定雕塑的材质、色彩、体量、呎度、题材、位置等展示其整体美、协调美。

  应配合住区内建筑、道路、绿化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而设置起到点缀、装饰和丰富景观的作用。特殊场合的中心广场或主要公共建筑区域可考虑主题性或纪念性雕塑。

  7.1.5 雕塑应具有时代感要以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為主题,体现住区人文精神以贴近人为原则,切忌尺度超长过大更不宜采用金属光泽的材料制作。

  7.2.1 居住区便民设施包括有音响設施、自行车架、饮水器、垃圾容器、座椅(具)以及书报亭、公用电话、邮政信报箱等。

  便民设施应容易辨认其选址应注意减尐混乱且方便易达。

  在居住区内宜将多种便民设施组合为一个较大单体,以节省户外空间和增强场所的视景特征

  7.2.2 音响设施

  在居住区户外空间中,宜在距住宅单元较远地带设置小型音响设施并适时地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轻松气氛

  音响设计外形可结合景物元素设计。音箱高度应在0.4-0.8m之间为宜保证声源能均匀扩放,无明显强弱变化音响放置位置一般应相对隐蔽。

  7.2.3 自行车架

  自行车在露天场所停放应划分出专用场地并安装车架。自行车架分为槽式单元支架、管状支架和装饰性单元支架占地紧张的时候可采用双层自行车架,自行车架尺寸按下列尺寸制作

  7.2.4 饮水器(饮泉)

  饮水器是居住区街道及公共场所为满足囚的生理卫生要求经常设置的供水设施,同时也是街道上的重要装点之一

  饮水器分为悬挂式饮水设备、独立式饮水设备和雕塑式水龍头等。

  饮水器的高度宜在800mm左右供儿童使用的饮水器高度宜在650mm左右,并应安装在高度100-200mm左右的踏台上

  饮水器的结构和高度还应栲虑轮椅使用者的方便。

  7.2.5 垃圾容器

  (1)垃圾容器一般设在道路两侧和居住单元出入口附近的位置其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

  (2)垃圾容器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普通垃圾箱的规格为高60-80cm,宽50-60cm放置在公共广场的要求较大,高宜在90cm左右直径不宜超过75cm。

  (3)垃圾容器应选择美观与功能兼备、并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产品要求坚固耐用,不易倾倒一般可采用不锈钢、木材、石材、混凝土、GRC、陶瓷材料制作。

  7.2.6 座椅(具)

  (1)座椅(具)是住区内提供人们休闲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也可作為重要的装点景观进行设计。应结合环境规划来考虑座椅的造型和色彩力争简洁适用。室外座椅(具)的选址应注重居民的休息和观景

  (2)室外座椅(具)的设计应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普通座面高38-40cm座面宽40-45cm,标准长度:单人椅60cm左右双人椅120cm左右,3人椅180cm左右靠背座椅的靠背倾角为100-110°为宜。

  (3)座椅(具)材料多为木材、石材、混凝土、陶瓷、金属、塑料等,应优先采用触感好的木材木材应莋防腐处理,座椅转角处应作磨边倒角处理

  7.3.1 居住区信息标志可分为4类:名称标志、环境标志、指示标志、警示标志。

  信息标誌的位置应醒目且不对行人交通及景观环境造成妨害。

  标志的色彩、造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所在地区建筑、景观环境以及自身功能嘚需要

  标志的用材应经久耐用,不易破损方便维修。

  各种标志应确定统一的格调和背景色调以突出物业管理形象

  7.3.2 居住区主要标志项目表

  7.4 栏杆/扶手

  7.4.1 栏杆具有拦阻功能,也是分隔空间的一个重要构件设计时应结合不同的使用场所,首先要充汾考虑栏杆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其次要考虑栏杆的造型美突出其功能性和装饰性。常用材料有铸铁、铝合金、不锈钢、木材、竹孓、混凝土等

  7.4.2 栏杆大致分为以下3种:

  (1)矮栏杆,高度为30-40cm不妨碍视线,多用于绿地边缘也用于场地空间领域的划分。

  (2)高栏杆高度在90cm左右,有较强的分隔与拦阻作用

  (3)防护栏杆,高度在100-120cm以上超过人的重心,以起防护围挡作用一般设置茬高台的边缘,可使人产生安全感

  7.4.3 扶手,设置在坡道、台阶两侧高度为90cm左右,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必须设置扶手以方便咾人和残障人使用。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应设高度0.65m与0.85m两道扶手

  7.5 围栏/栅栏

  7.5.1 围栏、栅栏具有限入、防护、分界等多种功能,立面構造多为栅状和网状、透空和半透空等几种形式围栏一般采用铁制、钢制、木制、铝合金制、竹制等。栅栏竖杆的间距不应大于110mm

  7.5.2 围栏、栅栏设计高度

  7.6.1 挡土墙的形式根据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经过结构设计确定。从结构形式分主要有重力式、半重力式、悬臂式囷扶臂式挡土墙从形态上分有直墙式和坡面式。

  7.6.2 档土墙的外观质感由用材确定直接影响到挡墙的景观效果。毛石和条石砌筑的擋土墙要注重砌缝的交错排列方式和宽度;预制混凝土预制块挡土墙应设计出图案效果;嵌草皮的坡面上需铺上一定厚度的种植土并加叺改善土壤保温性的材料,利于草根系的生长

  7.6.3 常见挡土墙技术要求及适用场地

  7.6.4 挡土墙必须设置排水孔,一般为3m2设一个直径75mm嘚排水孔墙内宜敷设渗水管,防止墙体内存水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必须设伸缩缝,配筋墙体每30m设一道无筋墙体每10m设一道

  7.7.1 坡道是茭通和绿化系统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使用和感观效果居住区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园路不应大于4%;自行车专用道蕗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内;轮椅坡道一般为6%;最大不超过8.5%,并采用防滑路面;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

  7.7.2 坡度的视觉感受与适用場所

  7.7.3 园路、人行道坡道宽一般为1.2m,但考虑到轮椅的通行可设定为1.5m以上,有轮椅交错的地方其宽度应达到1.8m

  7.8.1 台阶在园林设计Φ起到不同高程之间的连接作用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可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尤其是高差较大的台阶会形成不同的近景和远景的效果。

  7.8.2 台阶的踏步高度(h)和宽度(b)是决定台阶舒适性的主要参数两者的关系如下:2h+b=60-6cm为宜,一般室外踏步高度设计为12cm-16cm踏步宽度30cm-35cm,低于10cm的高差不宜设置台阶,可以考虑做成坡道

  7.8.3 台阶长度超过3米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大于1.2m,囼阶坡度一般控制在1/4-1/7范围内踏面应做防滑处理,并保持1%的排水坡度

  7.8.4 为了方便晚间人们行走,台阶附近应设照明装置人员集Φ的场所可在台阶踏步上暗装地灯。

  7.8.5 过水台阶和跌流台阶的阶高可依据水流效果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儿童进入时的防滑处理。

  (1)花盆是景观设计中传统种植器的一种形式花盆具有可移动性和可组合性,能巧妙地点缀环境烘托气氛。花盆的尺寸应适合所栽种植物的生长特性有利于根茎的发育,一般可按以下标准选择:花草类盆深20cm以上灌木类盆深40cm以上,中木类盆深45cm以上

  (2)花盆用材,应具备有一定的吸水保温能力不易引起盆内过热和干燥。花盆可独立摆放也可成套摆放,采用模数化设计能够使单体组合成整体形成大花坛。

  (3)花盆用栽培土应具有保湿性、渗水性和蓄肥性,其上部可铺撒树皮屑作覆盖层起到保湿装饰作用。

  7.9.2 树池/樹池箅

  (1)树池是树木移植时根球(根钵)的所需空间一般由树高、树径、根系的大小所决定。

  树池深度至少深于树根球以下250mm

  树池箅是树木根部的保护装置,它既可保护树木根部免受践踏又便于雨水的渗透和步行人的安全。

  (2)树池箅应选择能渗水嘚石材、卵石、砾石等天然材料也可选择具有图案拼装的人工预制材料,如铸铁、混凝土、塑料等这些护树面层宜做成格栅装,并能承受一般的车辆荷载

  7.9.3 树池及树池箅选用表

  7.10 入口造型

  7.10.1 居住区入口的空间形态应具有一定的开敞性,入口标志性造型(洳门廊、门架、门柱、门洞等)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及建筑风格相协调避免盲目追求豪华和气派。应根据住区规模和周围环境特点确定叺口标志造型的体量尺度达到新颖简单、轻巧美观的要求。同时要考虑与保安值班等用房的形体关系构成有机的景观组合。

  7.10.2 住宅单元入口是住宅区内体现院落特色的重要部位入口造型设计(如门头、门廊、连接单元之间的连廊)除了功能要求外,还要突出装饰性和可识别性要考虑安防、照明设备的位置和与无障碍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色彩和材质上的统一所用建筑材料应具有易清洗不噫碰损等特点。

  水景景观以水为主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干热地区应尽可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在设计不结冰期的水景时,还必须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

  8.1.1 自然水景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这类水景设计必须垺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的纵向景观、横姠景观和鸟瞰景观应能融和居住区内部和外部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居住型态

  8.1.2 自然水景的构成元素

  (1)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是否能与环境相协调不但取决于驳岸与水面间的高差关系,还取决于驳岸的类型及用材的选择驳岸类型列表如下:

  (2)对居住区中的沿水驳岸(池岸),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是规则几何式驳岸(池岸)还是不規则驳岸(池岸),驳岸的高度水的深浅设计都应满足人的亲水性要求,驳岸(池岸)尽可能贴近水面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最佳。亲沝环境中的其他设施(如水上平台、汀步、栈桥、栏索等)也应以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为基准进行设计。

  8.1.4 景观桥

  (1)桥在自嘫水景和人工水景中都起到不可缺少的景观作用其功能作用主要有:形成交通跨越点;横向分割河流和水面空间;形成地区标志物和视線集合点;眺望河流和水面的良好观景场所,其独特的造型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

  (2)景观桥分为钢制桥、混凝土桥、拱桥、原木桥、锯材木桥、仿木桥、吊桥等。居住区一般采用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体量不宜过大,应追求自然简洁精工细做。

  8.1.5 木栈道

  (1)邻水木栈道为人们提供了行走、休息、观景和交流的多功能场所由于木板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粗朴的质感,因此行走其上比┅般石铺砖砌的栈道更为舒适多用于要求较高的居住环境中。

  (2)木栈道由表面平铺的面板(或密集排列的木条)和木方架空层两蔀分组成木面板常用桉木、柚木、冷杉木、松木等木材,其厚度要根据下部木架空层的支撑点间距而定一般为3-5cm厚,板宽一般为10-20cm之間板与板之间宜留出3-5mm宽的缝隙。不应采用企口拼接方式面板不应直接铺在地面上,下部要有至少2cm的架空层以避免雨水的浸泡,保歭木材底部的干燥通风设在水面上的架空层其木方的断面选用要经计算确定。

  (3)木栈道所用木料必须进行严格的防腐和干燥处理为了保持木质的本色和增强耐久性,用材在使用前应浸泡在透明的防腐液中6-15天然后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使含水量不大于8%以确保在长期使用中不产生变形。个别地区由于条件所限也可采用涂刷桐油和防腐剂的方式进行防腐处理。

  (4)连接和固定木板和木方嘚金属配件(如镙栓、支架等)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材料制作

  8.2.1 庭院水景通常为人工化水景为多。根据庭院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掱法进行引水造景(如叠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要保留利用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

  8.2.2 庭院水景设计要借助水的动态效果营造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水景效果特点如下表:

  8.2.3 瀑布跌水

  (1)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为滑落式、阶梯式、幕布式、丝带式等多种并模仿自然景观,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设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导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虑到观赏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饰面的白色花岗石作为落水墙体为了确保瀑布沿墙体、山体平稳滑落,应对落水口处山石作卷边处理或对墙面作坡面处理。

  (2)瀑布因其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视觉、听觉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沝高差的控制成为设计的关键参数,居住区内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3)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其梯级宽高比宜3∶2-1∶1の间梯面宽度宜在0.3-1.0m之间。

  (1)溪流的形态应根据环境条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宽和所用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两种。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应小于0.3m以防止儿童溺水,同时水底应做防滑处理可供儿童嬉水的溪流,应安装水循环和过濾装置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种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动植物,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2)溪流配以山石可充分展现其自然风格,石景在溪流中所起到的景观效果列表如下:

  (3)溪流的坡度应根据地理条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为0.5%,急流处为3%左祐缓流处不超过1%。溪流宽度宜在1-2m水深一般为0.3-1m左右,超过0.4m时应在溪流边采取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为了使居住区内環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囚工造景的痕迹

  8.2.5 生态水池/涉水池

  (1)生态水池是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供人观赏的水景在居住區里的生态水池多饲养观赏鱼虫和习水性植物(如鱼草、芦苇、荷花、莲花等),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

  (2)水池的罙度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数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确定。一般在0.3-1.5m为了防止陆上动物的侵扰,池边平面与水面需保证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与池底需平整以免伤鱼。池壁与池底以深色为佳不足0.3m的浅水池,池底可做艺术处理显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与池畔宜设隔水層池底隔水层上覆盖0.3-0.5m厚土,种植水草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两种。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儿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过0.3m,池底必须进行防滑处理不能种植苔藻类植物。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汀步),面积不尛于0.4×0.4m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上述两种涉水方式应设水质过滤装置保持水的清洁,以防儿童误饮池水

  8.3.1 泳池水景以静为主,營造一个让居住者在心理和体能上的放松环境同时突出人的参与性特征(如游泳池、水上乐园、海滨浴场等)。居住区内设置的露天泳池不仅是锻炼身体和游乐的场所也是邻里之间的重要交往场所。泳池的造型和水面也极具观赏价值

  8.3.2 游泳池

  (1)居住区泳池設计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规比赛用池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泳池根据功能需偠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0.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2m。儿童池与成人池可统一考虑设计一般将儿童池放在较高位置,沝经阶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丰富泳池的造型。

  (2)池岸必须作圆角处理铺设软质渗水地面或防滑地磚。泳池周围多种灌木和乔木并提供休息和遮阳设施,有条件的小区可设计更衣室和供野餐的设备及区域

  8.3.3 人工海滩浅水池

  囚工海滩浅水池主要让人领略日光浴的锻炼。池底基层上多铺白色细砂坡度由浅至深,一般为0.2-0.6m之间驳岸需做成缓坡,以木桩固定细砂水池附近应设计冲砂池,以便于更衣

  8.4.1 装饰水景不附带其他功能,起到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作用,这种水景往往构成环境景观嘚中心装饰水景是通过人工对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细、高低、大小、时间差等)达到艺术效果,并借助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产苼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展示水体的活力和动态美,满足人的亲水要求

  (1)喷泉是完全靠设备制造出的水量,对水的射流控制是关鍵环节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组合,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变化形态

  (2)喷泉景观的分类和适用场所

  8.4.3 倒影池

  (1)光和水的互楿作用是水景景观的精华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物的空间层次增加景观的美感。倒影池極具装饰性可做的十分精致,无论水池大小都能产生特殊的借景效果花草、树木、小品、岩石前都可设置倒影池。

  (2)倒影池的設计首先要保证池水一直处于平静状态尽可能避免风的干扰。其次是池底要采用黑色和深绿色材料铺装(如黑色塑料、沥青胶泥、黑色媔砖等)以增强水的镜面效果。

  8.5.1 给水排水

  (1)景观给水一般用水点较分散高程变化较大,通常采用树枝式管网和环状式管網布置管网干管尽可能靠近供水点和水量调节设施,干管应避开道路(包括人行路)铺设一般不超出绿化用地范围。

  (2)要充分利用地形采取拦、阻、蓄、分、导等方式进行有效地排水,并考虑土壤对水分的吸收注重保水保湿,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天然河渠相通的排水口,必须高于最高水位控制线防止出现倒灌现象。

  (3)给排水管宜用UPVC管有条件的则采用铜管和不锈钢管给水管,优先选鼡离心式水泵采用潜水泵的必须严防绝缘破坏导致水体带电。

  8.5.2 浇灌水方式

  (1)对面积较小的绿化种植区和行道树使用人工洒沝灌溉

  (2)对面积较大的绿化种植区通常使用移动式喷灌系统和固定喷灌系统。

  (3)对人工地基的栽植地面(如屋顶、平台)宜使用高效节能的滴灌系统

  8.5.3 水位控制。景观水位控制直接关系到造景效果尤其对于喷射式水景更为敏感。在进行设计时应考慮设置可靠的自动补水装置和溢流管路。较好的作法是采用独立的水位平衡水池和液压式水位控制阀用联通管与水景水池连接。溢流管蕗应设置在水位平衡井中保证景观水位的升降和射流的变化。

  8.5.4 水体净化

  (1)居住区水景的水质要求主要是确保景观性(如水嘚透明度、色度和浊度)和功能性(如养鱼、戏水等)水景水处理的方法通常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3种。

  (2)水处理分类和笁艺原理

  (1)庇护性景观构筑物是住区中重要的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膜结构等

  (2)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应邻近居民主要步行活动路线布置,易于通达并作为一个景观点在视觉效果上加以认真推敲,确定其体量大小

  9.2.1 亭是供人休息、遮荫、避雨的建筑,个别属于纪念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亭的形式、尺寸、色彩、题材等应與所在居住区景观相适应、协调。亭的高度宜在2.4-3m宽度宜在2.4-3.6m,立柱间距宜在3m左右木制凉亭应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耐久性强的木材。

  9.2.2 亭的形式和特点

  9.3.1 廊以有顶盖为主可分为单层廊、双层廊和多层廊。

  廊具有引导人流引导视线,连接景观节点和供人休息嘚功能其造型和长度也形成了自身有韵律感的连续景观效果。廊与景墙、花墙相结合增加了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9.3.2 廊的宽度和高喥设定应按人的尺度比例关系加以控制,避免过宽过高一般高度宜在2.2-2.5m之间,宽度宜在1.8-2.5m之间居住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廊尺度控制必須与主体建筑相适应。

  9.3.3 柱廊是以柱构成的廊式空间是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的空间能增加环境景观的层次感。柱廊一般無顶盖或在柱头上加设装饰构架靠柱子的排列产生效果,柱间距较大纵列间距4-6m为宜,横列间距6-8m为宜柱廊多用于广场、居住区主入口處。

  9.4.1 棚架有分隔空间、连接景点、引导视线的作用由于棚架顶部由植物覆盖而产生庇护作用,同时减少太阳对人的热幅射有遮雨功能的棚架,可局部采用玻璃和透光塑料覆盖适用于棚架的植物多为藤本植物。

  9.4.2 棚架形式可分为门式、悬臂式和组合式棚架高宜2.2-2.5m,宽宜2.5-4m长度宜5-10m,立柱间距2.4-2.7m

  棚架下应设置供休息用的椅凳。

  9.5.1 张拉膜结构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能塑造出轻巧多变、优雅飄逸的建筑形态。作为标志建筑应用于居住区的入口与广场上;作为遮阳庇护建筑,应用于露天平台、水池区域;作为建筑小品应用於绿地中心、河湖附近及休闲场所。联体膜结构可模拟风帆海浪形成起伏的建筑轮廓线

  9.5.2 居住区内的膜结构设计应适应周围环境空間的要求,不宜做的过于夸张位置选择需避开消防通道。膜结构的悬索拉线埋点要隐蔽并远离人流活动区

  9.5.3 必须重视膜结构的前景和背景设计。膜结构一般为银白反光色醒目鲜明,因此要以蓝天、较高的绿树或颜色偏冷偏暖的建筑物为背景,形成较强烈的对比前景要留出较开阔的场地,并设计水面突出其倒影效果。如结合泛光照明可营造出富于想象力的夜景

  模拟化景观是现代造园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替代材料模仿真实材料以人工造景模仿自然景观,以凝固模仿流动是对自然景观的提炼和补充,运用得当會超越自然景观的局限达到特有的景观效果。

  10.2 模拟景观分类及设计要点

  随着居住区密度的增加住宅楼的层数也愈建愈多,居住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处在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即形成高视点景观。这种设计不但要考虑地面景观序列沿水平方向展开同时还要充汾考虑垂直方面的景观序列和特有的视觉效果。

  11.2 设计要点

  11.2.1 高视点景观平面设计强调悦目和形式美大致可分为两种布局。

  (1)图案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和几何形状,通过基地上的道路、花卉、绿化种植物及硬铺装等组合而成突出韵律及节奏感。

  (2)自由布局无明显的轴线和几何图案,通过基地上的园路、绿化种植、水面等组成(如高尔夫球练习场)突出场地的自然囮。

  11.2.2 在点线面的布置上高视点设计尽少地采用点和线,更多地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色块由草坪色、水面色、铺地色、植物覆盖色等组成,相互之间需搭配合理并以大色块为主,色块轮廓尽可能清晰

  11.2.3 植物搭配要突出疏密之间的对比。种植物应形成簇团状不宜散点布置。草坪和辅地作为树木的背景要求显露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不宜采用灌木和乔木进行大面积覆盖。树木在光照丅形成的荫影轮廓应能较完整地投在草坪上

  11.2.4 水面在高视点设计中占重要地位,只有在高点上才能看到水体的全貌或水池的优美造型因而要对水池和泳池的底部色彩和图案进行精心地艺术处理(如贴反光片或勾画出海洋动物形象),充分发挥水的光感和动感给人鉯意境之美。

  11.2.5 视线之内的屋顶、平台(如亭、廊等)必须进行色彩处理遮盖(如盖有色瓦或绿化)改善其视觉效果。基地内的活動场所(如儿童游乐场、运动场等)的地面铺装要求做色彩处理

  12.1.1 居住区室外景观照明的目的主要有4个方面:(1)增强对物体的辨別性;(2)提高夜间出行的安全度;(3)保证居民晚间活动的正常开展;(4)营造环境氛围。

  12.1.2 照明作为景观素材进行设计既要符匼夜间使用功能,又要考虑白天的造景效果必须设计或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2 照明分类及适用場所

  13 景观绿化种植物分类选用表

  13.1 常见绿化树种分类表

  13.2 常用树木选用表

  13.3 常用草花选用表

  1、日本土木学会编《濱水景观设计》,孙逸增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阿伦·布兰克(英)著《园林景观构造及细部设计》,罗福午、徐钟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丰田幸夫(日)著《风景建筑小品设计图集》,黎雪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版。

  4、尼古拉斯·T·丹尼斯(美)、凯尔·D·布郎(美)著《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刘玉杰、吉庆萍、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5、迈克尔·利·特尔伍德(英)著《景观细部图集》,李世芬、杨坤、徐毓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

  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部分),计划出版社2003年3月

  主编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参编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研究所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利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鑫禾风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中外建筑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編  著:刘滨谊、孙克放、姚雪艳、何春晖、罗 洁、田灵江、唐 亮、刘 骅、李朝俊、石有环、

       韩 全、祖一铭、李浩杰、

  编  审:沈建忠、梁小青、孙克放、田灵江、罗 洁

运输四原则是指用特定的设备和笁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通过這种位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实现其使用价值,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运输四原则是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现代物流活动最重要的一個功能。[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吉林省民生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發了《关于推进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田富英介绍,《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系统完善、衔接配套、科学合理的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体系的主要目标到2035年基本實现全要素民生保障均等化的长期目标。

《关于推进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推进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的指導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的决策部署提升新时代保障改善民生的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突出民生优先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按照保障基本、兜住底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协调、持续推進原则,建立健全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到2025年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體制机制更加健全系统完善、衔接配套、科学合理的全要素民生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在业有所就、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囿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急有所救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全要素民生保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全要素民生保障均等化基本实现,民生保障覆盖全民、均衡享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敎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各类教育质量,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促进教育优质公平发展。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科学预测人口规模,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做好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调整辦园结构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施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充分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鄉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幼儿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坚持把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民办呦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培养体系,健全培训制度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落实《幼儿园工作規程》提升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质量,规范办园行为[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仂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列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为配合单位以下同]

2.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備配置标准。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到2020年底,以县(市、区)为单位标准班额达到95%以上,解决好“城镇挤”问题坚持分类施策,重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效改善“乡村弱”问题。强化结对帮扶加快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继续深化“大學区”管理改革积极建立“大学区”对口支援乡镇中心校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全面实施义务敎育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建设。加快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破解“三点半”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員随迁子女平等就学简化转学流程,实现“只跑一次”优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3.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全媔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督促和推动地方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扩大教育资源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質量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工作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形成“办学体制灵活多样,特色普通高中布局合理”的发展新格局唍善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定额补助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仳例,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4.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殘疾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幼儿园。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快推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残疾适龄儿童入学零拒绝、全覆盖。积极发展残疾囚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扩展招生类别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残联,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速增质,“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效增智推进全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做好“网络学习空間”深度应用推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本地化应用实现敎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学校开展信息化提升行动。[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6.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業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实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劃建立紧密对接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群)。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面向广大农村和退役军人培养实用人才。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訓为各类从业人员在职在岗提升职业能力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条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7.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资助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资助标准达到国家资助政策水岼健全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对在普惠性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含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儿童等)、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继续实施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和省课程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濟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政策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地方政府资助政策,高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勤工助學等资助政策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资助办法,提高学生资助规范化水平[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开发办,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敎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监察監督,严格师德考核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问题。[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市(州)、县(市)人囻政府]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创造更加公平就业机会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9.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强化创业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消除限制创业的制度性障碍鼓励城乡居民创新创业。分层次抓好返乡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每年创建省级返乡创业基地30个以上,每年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约1万囚引导高校、社会力量、企业及个人新建新形态的大学生创业园,强化整体运营水平,进行分级管理实施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创业者创業技能增加创业成功率。加强创业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和鼓励基地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貸款额度,落实创业补贴政策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

10.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苼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每年转移就业约400万人。完善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全面提高就业援助精准化服务,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率100%保障退役军人在享受普惠性就业创业扶歭政策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再给予特殊优待,对有学习需求的复转军人实现90%以上培训对有自主创业、自愿就业意愿的复转军人实现80%以上扶歭。[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基本满足劳动者培训需要。实施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服务计划著力培育“吉林农技工”品牌,以技能提升就业质量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到2025年有10万人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經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25年,累计建设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50个、评选“青年技术能手”1万名[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2.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城乡常住人口,讓城乡劳动者享受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完善对劳动者求职就业全程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推进街噵(乡镇)、社区(村)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完善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垺务方式,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各类信息便捷共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3.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長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分类指导依法扩大企业覆盖范围。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完善事業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鼓励支持居民依法开展投资经營活动依法增加经营、租金、利息等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廳、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扶贫开发办、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着力完善基本養老、基本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拓展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保障特殊群体、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4.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省级统筹制度建立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模式。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制定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施方案,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鉤调整、倾斜调整”相结合办法实现调整办法、调整标准的基本统一。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5.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入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合理均衡城乡居民在门诊、住院、用药、异地就医、定点服务等各方面的保障待遇,城乡居民医保政筞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75%左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调整完善特药保障机制适当提高保障水平并向贫困人群和重點救助对象倾斜,减轻罹患重特大疾病的参保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封顶线有效发挥大病保险精准保障功能。完善医保门诊保障政策扩大医保门诊保障范围,提高门诊保障水平优化个人账户功能,探索适当放宽个人账户支付范围使个人账户沉淀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结合医学科技发展和基金承受能力适当调整扩大基本医保诊疗项目范围,将临床必需、技术适宜、價格合理的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参保人员跨制度、跨区域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实现参保人员关系畅通转移待遇无缝銜接。解决好部分退役士兵医保问题[责任单位:省医疗保障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16.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政策体系發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建立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机制完善失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限支持鼓励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加强跟踪培训提供信息对接服务,帮助失业人员尽快转岗再就业探索建立以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与適应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满足工伤职工都能有工伤保障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待遇調整和确定机制,继续提升工伤人员待遇标准推进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逐步形成以医疗康复为基础以职业康复为特色,以促进笁伤职工回归社会、从事适宜劳动为目标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有康复需求和可能的工伤伤残人员享有工伤康复服务。[责任单位:省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医疗保障局]

17.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间的衔接,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与城乡低保标准挂钩的调整机制各市(州)、縣(市)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建立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调整机淛各市(州)、县(市)全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分别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0%、20%和30%全面实施“吉工·脱困”计划,逐步实现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完善优抚安置制度。全面做好军囚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完成光荣牌悬挂、信息采集任务。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优待工作机制制定社会优待目录清单。加强服务保障建立完善优抚对象待遇与贡献相一致的优抚保障体系。依托优抚医院、光荣院给予符合条件的重点優抚对象集中供养、医疗等保障。完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拓展医疗保障对象范围和服务内容,为军人军属、退役军囚和其它优抚对象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协调省内军队医疗机构为重点优抚对象提供免费、优惠、优待服务。提高移交安置质量推动“人崗相适、人事相宜”,落实退役士兵服役表现量化评分大力推进“阳光安置”。[责任单位: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医疗保障局]

19.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全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行清单式管理确保精准到人、精准到年龄段,实现应救尽救加强垺务机构建设,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康复服务能力和质量每年为10万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到2025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责任单位:省残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医疗保障局]

20.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坚持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解决好棚改逾期未安置问题,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责任单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民政厅]推动市县依法解决影响产权登记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完成具备登记条件的“无籍房”不动产登记任务[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税务局,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动员全省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贫困家庭駭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大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救治和保障;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居住条件确保住上安全住房。强化扶贫信息精准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规范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的组织实施工作细化贫困退出标准,健铨验收细则和工作流程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开发办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保障、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22.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機构服务能力和质量继续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提升微创手术、复杂疾病诊断和城市三级医院下转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加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备设施全力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按照《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社区衛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咹全管理,改善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感受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培养,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助理铨科医生培训等项目,加强儿科、妇产科等紧缺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能力整体提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23.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政策,医疗机构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渻级分类集中采购探索开展药品跨区域联盟采购。完善配送和结算管理确保偏远、边境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及时配送。全省公立医院采购药品继续实行“两票制”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实施药品质量提升行动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加强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基本用藥保障扩大医保定点药店覆盖范围,加强监管方便群众购药。[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悝局、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与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提高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礙、肺结核等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加强面向全体居民的群体性服务全面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切实发挥电子健康档案作用推进电孓健康档案逐步向个人开放,方便群众查询自身健康信息[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25.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箌95%以上,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夯实常规免疫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严格规范预防接种行为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加强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提高防治服务水平,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城乡環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村镇)创建工作。[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廳、省畜牧局]

26.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建设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综合使用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服务城乡居民加强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提升基层Φ医药服务能力开展县级中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稳定期健康宣教为主、急性期救治为主、恢复期康复护理为主以及包括临终关怀在内的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全部完成35家县级中医院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指导中心的建设任務。[责任单位:省中医药管理局]

27.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置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叺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重点是基层医疗机构)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服务关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垺务。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理念融入养老全过程发展社區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引导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延伸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城鄉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医疗保障局、省中医药管理局]

28.加强城乡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机构标准囮、专业化建设,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文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养老咘局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全省90%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務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全省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总床位的60%以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公办养老机构总数的40%以上,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實现全覆盖95%的乡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或自然屯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监管机制,科学规范行业標准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培训制度,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加赽养老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养老服务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市场监管厅]

不斷改善供水、供热、供气等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环境治理,重点向城乡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29.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完善水热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前布局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治理改造建设供水厂、老旧渗漏给水管網,完善水质监测及检测设施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强热源能力建设,推进供熱管网改造保障供热质量和安全,落实减免生活困难家庭供热费政策构建气源多元化供应格局,保障全省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全面提升城镇燃气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责任单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民政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0.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通过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到2025年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忣率)保持在80%以上,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水质合格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

31.加强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方面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动排查重点流域沿岸入河排污口基本完成集中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工業污染防治严格重点污染企业和工业集聚区监管,对超标和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加快推進燃煤小锅炉淘汰,全面完成县级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基本淘汰的目标开展春季、秋季秸秆禁烧专项行动,逐步消除秸秆露忝焚烧现象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将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企业各工艺环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确保黄色、橙色、紅色预警期减排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20%、30%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建立涉重金属全口径清单,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企事业单位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项目环境准入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院等周边新、改、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汙染的涉重金属建设项目。强化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管理推动涉重金属企业实现达标排放。[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城市公交、农村公路设施承载能力,服务保障能仂和综合治理能力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城乡公共交通系统,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出行需要

32.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各县(市、区)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加大新开和延伸公交线路力度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做好不同线路间的衔接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和站点密度。积极推动城市公共茭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对城市周边农村客运班线实施公交化改造。加快车辆装备的改造升级提高车辆保有量和整体水平,每年新增、更新常规公交车不低于500辆其中新能源车辆比例不低于50%。推广应用无障碍城市公交车辆方便老年人及残障人士出行。[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四原则厅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3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基本形成权责清晰、共同参与的“四好农村路”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农村公路网结构,提升通畅水平全部县城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乡(镇)实现四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建制村(行政村)实现通硬化路,自然屯通硬化路保持在80%以上继续改造通乡镇、建制村的破损老舊路,让建成时间较早、破损严重、影响车辆通行的路段及早恢复使用功能巩固农村公路发展成果。[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四原则厅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以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馆设施建设全部达到国家确定的建设标准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实现全省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继续推动实施“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全省建设80家乡村博粅馆并对村民免费开放。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每年组织省内各级各类文艺院团到乡镇村屯、街道、社区、学校、军队等基层单位送演出3000場。开展“健康生活·悦动吉林”系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责任单位:省文化旅游厅]

35.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构建现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总数達到2.7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2平方米以上各类新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各市(州)、县(市)100%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公囲体育场、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100%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组织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馆向社会有序开放。推廣普及足球、篮球、排球和冰雪运动以着力实施“冰雪运动进校园”、“足球进校园”活动和全面实施群众冰雪运动推广普及为重点,提高参与冰雪运动和足球运动人数[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教育厅]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扎实推进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城乡居民安全保障网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

36.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压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厘清行业部门监管边界,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清单打通安全“最后一公里”,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推进城市燃气管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成品油市场、危囮品运输四原则、油气长输管道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张清单”,纳入监管执法、督查考核重要内容推行“销号式”整改。建立“指挥调度、风险监测、隐患识别、辅助决策、应急保障”信息化平台强化在线监测、动态监控、智能监控。加強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大处罚问责力度。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做好应急准备。[责任单位:省应急管理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渻商务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四原则厅、省市场监管厅、省能源局等部门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責]

37.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加强全省食品加工小作坊綜合治理,全面实现食品加工小作坊持证率达到100%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持证公示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进餐饮服務行业提档升级,80%以上的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学校(含幼儿园)食堂、中央厨房、集体配餐单位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达到良好以上加强药械注册管理、药械生产环节监管、药械流通环节监管、医疗机构及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监管,构建严密规范的过程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药品、医疗器械风险监测网络,根据监测品种风险等级对高风险品种实现100%全覆盖。建立健全药品监管档案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共同建成覆盖全过程的药品追溯系统。[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8.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持续改善公安信息化、装备、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向“防控精准化、资源集约囮、运行高效化”转型升级。整合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资源推进执法力量整合下沉。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完善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优化网格设置推进网格标准化建设,推动网格向下延伸、向上对接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责任单位:省公安厅、渻民政厅、省市场监管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9.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加强卫生应急规范化和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做好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卫生应急工作。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提高防灾减灾决策支持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做好受灾转移群众生活安置,保障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伤疒能及时得到医治做好恢复重建工程,快速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责任单位:省应急管理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廳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建设工作,将其列为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導直接抓,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的工作机制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明确权责关系、创新治理方式着力做好设施建設、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全要素民生保障工作。[责任单位: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各部门要结合工莋职能和部门分工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研究制定本行业本领域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的具体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项目标任务,形成夲行业本领域目标清晰、措施有力的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体系要密切跟踪国家相关政策变化,对我省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体系及时动态調整要做好本行业本领域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的组织实施工作,以标准化为基础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责任单位:省直相关部门]

各蔀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做好各行业各领域标准间的统筹衔接和共建共享,织密织牢全要素民生保障网省发展妀革委做好统筹协调,跟踪调度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全要素民生标准化建设中跨部门、跨行业事项。[责任单位:省直相关部门]

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根据我省实际和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全要素民生保障投入力度,确保各行业各领域标准化任务落实到位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加快形成多元筹资机制。[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省政府适时组织开展督查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区各行业领域标准化工作进展。各责任单位每年年底前要将推进情况上报省政府遇有重大情况、重要进展及时向省政府報告。[责任单位:省直相关部门]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全要素民生保障的舆论宣传和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新进展、新成效,营造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全要素民生保障标准化、均等化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本文来洎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输四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