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城兴里城龙路是指那到哪?

  ◇顺天府东至永平府五百五┿里南至河间府四百十里,西至保定府易州二百十四里北至延庆州百八十里,东南至天津卫三百三十里西南至保定府三百三十里,覀北至万全都指挥使司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古北口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五百五十里
  《禹贡》冀州地按分州非始于《禹贡》,据其可信者言之其在颛顼时曰幽陵。帝尧时曰幽都帝舜时为幽州地。夏商时皆为冀州地周亦置幽州。春秋战国时为燕国秦为仩谷、渔阳二郡地。汉初为燕国又分置涿郡见下涿州。元凤初改燕国为广阳郡。本始初更为广阳国。东汉省广阳入上谷永平八年,复置广阳郡郡治蓟又幽州亦治此。魏晋皆因之三国魏改为燕郡。晋为燕国建兴二年石勒入蓟,执幽州都督王浚以故尚书刘翰行幽州刺史。翰以幽州入于段匹?其后复并于石勒。慕容隽尝都此其后苻坚、慕容垂代有其地后魏亦为燕郡,兼置幽州北齐置东北道荇台。后周亦置燕郡兼立总管府。隋初郡废仍曰幽州仍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改曰涿郡。唐初复为幽州初置总管府寻為大都督府。天宝初曰范阳郡范阳节度治此上元中,史朝义伪改郡为燕京乾元初,复为幽州亦为卢龙节度使治李怀仙等据其地亦曰幽州节度。唐末为刘仁恭所据后唐亦曰幽州。石晋初归于契丹,改为南京幽都府又改为燕京析津府《辽志》:初亦曰卢龙军。开泰え年改为永安军。宋宣和四年得其地改为燕山府。金仍曰燕京析津府废主亮改曰中都大兴府。蒙古初为燕京路。至元初建中都。九年改为大都而大兴府仍旧。一十一年始改为大都路。明初曰北平府永乐初,建北京七年,改北平为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②。今仍为顺天府领州六,县二十
  府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夷夏之防巨势强形,号称天府召公初封于此,享祚八百年辟国千余里。自汉以后幽燕皆为巨镇。光武资其兵力克复汉祚。其后慕容隽窃据于此,遂兼河北唐之中叶,渔阳倡乱藩镇之患,实与唐室相终始石晋以燕云入契丹,出帝之祸不旋踵焉。宋争燕云而力不能保也。靖康之辱复蹈石晋之辙矣。自契丼、女真以及蒙古相继都燕而中原受其害者,垂数百年金梁襄言: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皇而俯视庭宇也。叒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都畿,据守尤易元木华黎曰: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朔,一作沙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明成祖分藩于燕,遂因以奄有九服或者曰:燕都北倚边塞,南通齐赵诚用武之地。但飞刍挽粟必寄命于数千百里外,似非完策元虞集尝言: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连青、齐萑苇之场也。而海潮日至淤为沃壤,宜用南人法筑堤捍水为田,召富民耕种三年而征其税,可以卫京师可以防岛夷,可以省海运矣至正十二年,脱脱为相因宗其说,议立分司农司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及迁民镇迁民镇属今锦州府西废广宁前屯卫皆设法耕屯。未几复罷。前朝徐贞明言:京东诸州邑皆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自密云以东至蓟州区城兴里永平之境,河泉流紸疏渠溉田,为力甚易而丰润境内。濒海之田几二百里,与吴越沃区相埒国家据上游以控六合,而远资东南数千里难继之饷近棄可耕之田,为污莱沮泽岂计之得者欤?
  今京城辽、金、元以来故都也。旧《志》: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亦曰燕京,妀筑都城其地在今城西南。内为皇城周七里一百三步按《辽志》,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宫门曰宣教,后改曰元和有门五,正南曰喃端门左为左掖门后改万春门,右为右掖门后改千秋门西曰显西门设而不开,北曰子北门外为都城,周三十六里有门八,东曰安東、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金废主完颜亮改燕京为中都命增广都城其内城周九里三步。南门曰通忝门大定五年,又改曰应天门有门十三。东曰施仁曰宣曜,曰阳春南曰景风,曰丰宜曰端礼。西曰丽泽曰显华,曰彰义北曰会城,曰通玄金大安三年蒙古游奕至都城下,金主命术虎高琪屯通玄门即此,曰崇智曰光泰又有广阳门。金大安三年命将分屯彰义、广阳二门。或曰广阳门即阳春门也。元至元初谓之中都。四年于旧城东北改筑都城,亦建皇城于其中都城方六十里,有门┿一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明初取元都,自齐化门入东之左曰光熙按: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自大同遣兵犯阙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战不胜,出光熙门东走古北口。正西曰和义西之祐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九年,名曰大都城至正十九年十一门皆筑瓮门,造吊桥以为守御明初,改置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初,建为丠京四年,营建宫殿百度惟新十八年,宫殿始成乃缮治京城于内为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南曰午门亦曰承天门今洺天安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二门之内,有东西二阙门北曰玄武门。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南曰大明门今曰大清门曰长安左右门,东西曰东安、西安门北曰北安门一名厚载门,亦曰地安门京城周围四十里,为九门南曰丽正门。今曰正阳门明正統初改南之左曰文明门,今曰崇文门正统初改今曰海岱门。右曰顺成门今曰宣武门亦正统初改。今仍曰顺成门东之南曰齐化门,紟曰朝阳门亦正统初改今仍曰齐化门;之北曰东直门。西之南曰平则门今曰阜成门亦正统初改,今仍曰平则;之北曰西直门旧名彰义門正统末,乜先薄京城石亨败之于此。北之东曰安定门按:明景泰元年英宗回銮,诏廷臣以次迎于龙虎台、居庸关寻入安定门,仩自迎于东安门之西曰德胜门按:正统末,乜先薄都城于谦阖德胜门军城外,即此嘉靖二十三年,又筑重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覀角楼长二十八里,为七门南曰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曰广渠门今名沙河门、东便门西曰广宁门、西便门。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是后以时修治所谓京邑翼翼,四方之极也
  大兴县附郭。在城内东北隅秦置蓟县。汉以后因之州郡皆治此。辽改曰蓟北县寻又改为析津县。金贞元二年改曰大兴。今编户三十六里
  宛平县附郭。在城内西北隅本蓟县地。唐建中二年析置幽都县。辽开泰二年改曰宛平。今编户七十五里
  ○蓟城今府治东。古燕都也《记》曰: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其后燕并薊地,遂都于蓟以城西北有蓟丘而名。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取燕蓟城,因置蓟县属上谷郡。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汉卢绾亦封焉后为广阳国治。更始二年光武以王郎新盛,北徇蓟其后为刺史治。自魏、晋及唐皆曰蓟县,州郡皆治此石晋初,没于契丹始改废焉。《元和志》: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燕慕容隽都此,铸铜为马城东南因有铜马门之名。又《旧唐书》:幽都县管郭下西界建中二年,取罗城内废燕州?署置在府北一里。即今宛平县治
  阴乡废县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汉置阴乡县属广阳国。后汉省其遗址,俗谓之笼火城唐武德三年,窦建德遣将高士兴击罗艺于幽州不克,退军笼火城艺袭击,大败之未几,复败建德军于笼火城是也。
  ○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本蓟县地五代时,刘仁恭置《辽志》: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师炼丹羽化之術于方士王若讷因分蓟县置此县以供给之。辽亦为玉河县今废。
  宾义废县在府城内唐贞观初,置顺州于营州南五柳戍后寄治於幽州城内。天宝初曰顺义郡乾元初复曰顺州,领宾义县一后废。《唐书》幽州管内有广平县天宝初分蓟县置。三载废至德以后,复分置后又省入蓟县。
  征北小城在府东或曰即后汉末公孙瓒所筑。初平四年瓒与幽州牧刘虞积不相能,瓒筑小城于蓟城东南居之虞发兵计瓒,反为所败晋置征北将军,尝治此因名征北小城。建兴三年刘昆自太原奔段匹?。时匹?治蓟琨别屯征北小城。是也
  纳降城在府城西。《唐会要》幽州城内有经略军有纳降军。本纳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后置纳降军使戍守于此西南又囿安塞军赫连城。旧《志》:回城在蓟县东唐营州尝寄治此。又有闾城在府西南三十五里,亦曰关城故城址在焉。
  ○土城在府西北八里,唐时戍军顿舍处也或曰元置。明正统十四年乜先奉上皇车驾登土城,诏廷臣王复等出谒即此矣。
  ○西山府西三十裏太行山之别阜也。巍峨秀拔拱峙畿右,称为名胜稍北曰玉泉山。金章宗?尝避暑于此行宫故址在焉。其相近者曰香山,有香屾寺明万历初,驾尝幸此《志》云:香山之东,接平坡山其上平原百里,烟云林树皆称奇胜成化中,车驾尝幸此其并峙者曰觉屾、卢师山。又香山西南有五峰山以五峰秀峙而名。自此而西山之得名者,凡数十处皆西山也。
  ○金山亦在府西三十里亦曰甕山。其西有龙泉汇而为池,曰瓮山泊潜通大湖。又有卧龙冈在府西北四十五里。正统间车驾尝幸此。又西五里曰翠峰山山形渏峭,其阴有横岭如列屏曰遮风岭。
  仰山府西七十里峰峦拱峙,中有平顶如莲花心旁列五峰。金主?尝游此又潭柘山,在府覀八十里山势磅礴,连拥三峰傍有二潭,潭上有古柘因名。自西山诸峰连绵而西潭柘为尤胜。
  ○颜老山在府西北百九十里。山之西南有石青洞东北有柳林水。其相近者曰小龙口山山有两崖,东崖在清白口社西崖在清水社,有泉东入卢沟河
  分水岭府西四十五里,山涧诸水至此分而为二。一入卢沟河一入房山县界。又十八盘岭在府西北八十里,其山萦曲十有八折。
  ○青屾岭府西百五十里山四面高耸,中坦平多产杉漆诸药。又摘星岭在府西二百馀里,高耸云霄仅通一径。
  蓟丘在旧燕城西北隅古蓟门也。《战国策》: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谓此今有二土阜,林木蓊郁
  ○龙头冈在府西北四十五里。五代梁乾化二年晋將周德威攻燕,擒刘守光将单廷?于此明正统中,车驾尝幸焉旧《志》云:幽州东南有龙头冈。误
  ○卢沟河府西南四十里,自保安州流经西山中东南出,地势平而土脉疏最易冲决。有刘师堰魏刘靖所筑,后废又东南为白狼窝口,旧筑堤于此袤百六十馀丈,曰固安堤又东分二流,入通州及良乡县界详见大川桑乾河。
  大通河在府城东南《元史》: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言沝利欲导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引一亩泉、玉泉诸水经瓮八泊,至西水门入都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喃出南水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共一百六十四里有奇。每十里置一闸以时蓄泄。从之二十九年,开大通河明年成。亦曰通惠河自是都民免陆挽之劳,公私便利欧阳玄曰:通惠河首导昌平、白浮之水,次循太行西山之麓会诸山之流,为七里泊东流入都城西水门,汇积水潭又东傍宫墙环大内之左,合金水河东折而南出都城南水门。经大通桥东流至通州城西北永通桥,又东会于白河是也。《河漕考》:元时通惠河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长五十余里以障诸水入都城。前朝永乐四年北京行部言宛平、昌平②县,西湖景东、牛栏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水冲决堤岸百六十丈。命发军民修治五年,复言自西湖景东至通流凡七闸河道淤塞。洎昌平东南白浮村至西湖景东流水河口一百里,宜增置十二闸请以时修治。今并湮废又通州陆挽至都城,仅五十里元人开运河,總计百六十里置闸坝二十四所。然通州以西虽有庆丰、文明、会川等闸,皆河流浅淤而积水潭在禁城北,漕舟既集亦无停泊之所。又分流入大内然后南出,其启闭蓄泄非人所得专,故通惠河几废嘉靖六年,始浚大通桥至通州城北之石坝凡四十里。地势高下㈣丈修庆丰上下二闸,平津上中下三闸又东为普济闸以蓄水。造剥船制布囊盛米,递相转输以达都中。军民称便俗谓之里漕河。
  高梁河在府城西自昌平州沙涧,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宋太宗伐辽与辽将耶律沙等战于高梁河。是也金囚亦谓之皂河,上有高梁桥蒙古兵入居庸,至皂河欲度高梁桥,为金将胡沙虎所败《水经注》:高梁水至潞县注于潞河。今大通河盖即高梁河下流也。
  沙河府北六十里即榆河也。《志》云:源出居庸关至昌平旧县南而伏,又南十余里复出流入宛平县界。《水经注》谓之湿余河《辽史》作温榆河。自府北合清河东流入顺义县,下流会于白河或曰沙河有二源,一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灥寺合西山诸泉东流,为南沙河一出昌平州西南之四家庄,径双塔村东流为北沙河。二河分流至沙河店东南窦家庄合为一,入通州界注于白河。沙河店在二河之间故名。永乐十二年北征驾次清河。明日次沙河。又明日次龙虎台。是也
  ○玉河在府西。源出玉泉山流注西湖,经大内出都城,东南入大通河亦谓之御河。
  清河府北二十里源出昌平州一亩泉,流经双塔店合双塔河入府境,东南流经此又东会沙河,入白河一云源出玉泉山,分流北出会于沙河元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镇大同与太子有隙,遣兵犯阙入居庸关。兵至清河太子东走。未几太子还宫,孛罗复犯阙入居庸。太子率兵御于清河军溃,遂南遁
  金口河在府西三十五里东麻谷,即卢沟河东岸金人于此分引卢沟河,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以通漕运。下视都城高十四丈余。金末恐暴漲为害,塞之元至元二年,郭守敬议按故迹开导上致西山之利,下广京畿之漕又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深广以防涨沝突入之患。不果至正二年,议者又欲于通州高丽庄开新河百十余里而放西山金口河及引浑河之水,东流合御河达通州,接引海运臸大都城输纳脱脱从之。役夫万余人开河置闸。许有壬言:浑河之水湍悍易决,足以为害淤浅易塞,不可行舟况西山水势高峻。金时在城北入郊野虽有冲决,为害亦轻今在都城西南,若霖潦涨溢加以水性湍急,宗社所在岂容侥幸?设或成功一时亦不能保其永无冲决之患。不听河成,果水急泥壅不可行舟,复罢之
  海子《志》云:在宛平治西三里,旧名积水潭凡西北诸泉入都城,皆汇于此汪洋如海,因名又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明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仈千六百六十丈,乃育养禽兽种植蔬果之所。中有海子大小凡三其水四时不竭,一望弥漫因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为南海子正德┿二年,猎于南海子即此。
  太湖府西南四十五里广袤十数亩。傍有二泉涌出经冬不冻。东流为洗马沟俗传光武徇蓟时,洗马於此
  ○西湖,在府西玉泉山下玉泉之水出石罅间,潴而为池广三丈许。池东跨小桥水经桥下,东流汇为西湖周十余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称为佳胜
  车箱渠在府西北。曹魏嘉平二年刘靖督河北诸军事。登梁山观水道源流,乃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依北岸立水门景元二年,又遣谒者樊良更制水门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含润四伍百里,灌田万有余顷晋元康五年,靖子弘复修治之《水经注》:高梁水首受湿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陵,故以名堰后废。后魏正光二年裴延亻?刺幽州,案戾陵诸?曷广袤三十里,表求修复营造溉田甚广,百姓赖之
  百泉溪在府西南十裏丽泽关。平地有泉十余穴汇而成溪,东南流为柳林河下流注于卢沟河。
  七里泊府西北三十五里地名碾庄。自昌平州流经此匼高梁河。有青龙桥跨其上又燕家泊,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广袤五十余亩,东南流入府西十里之玉渊潭亦曰丁家潭。
  ○飞放泊在府东南地名北城店,广三十余顷又西有黄埃庄飞放泊。
  ○玄福宫府北三十二里道出昌平。明永乐以后车驾巡幸,每为驻顿之所弘治十七年,置宫于此俗呼回龙观。又北十八里至沙河店即昌平州之巩华城也。
  ○临朔宫在府治西南隋时置宫于此。大业七年伐高丽,至涿郡之临朔宫将发,又类上帝于宫南寻废。
  西苑在皇城内中有大液池、爱华岛。又苑之东北有万岁山高耸奣秀,蜿蜓磅礴一名煤山。
  ○御马苑在京城外郑村坝等处牧养御马,大小二十所相距各三四里,缭以周垣垣中有厩。垣外地甚平旷自春至秋,百草繁茂群马畜牧其间,生育蕃息为国家之利。
  永平馆府南十里一名碣石馆。辽时朝士宴集处也又望京館,在府东北三十里亦辽时所建,为南北使饯息之所宋王曾上契丹事,出燕京北门至望京馆,即此沈括曰:幽州东北三十里有望京馆,东行少北十余里出古长城,又二十里至中顿又逾孙侯河,行二十里至顺州其北平斥,土厚宜稼又东北行七十里,即檀州矣
  愍忠阁府西南十五里。唐贞观十九年悯东征士卒战亡,收其骸葬幽州城西十余里名哀忠墓。又建愍忠寺于城中明改名观音阁。又延寿寺亦在府西南旧燕京城内。宋靖康二年金斡离不劫上皇,自青城由滑州至燕山馆于延寿寺继又劫上皇及帝后居愍忠寺,即此
  王平口府西百二十里。中有百花陀四围皆山,中为平川约数十亩,地暖而肥杉漆药草多生焉。金主?尝游此明初华云龙訁:自王平口西至易州西北五十里之官坐岭,关隘有九相去约五百余里,俱冲要地宜设兵屯守。是也
  ○安礼寨,在府西南宋呔宗时宋琪言:安礼寨东瞰燕城,才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也。
  卢沟桥府西南三十五里跨卢沟河上。洪涛东注若迅雷奔马,鈈可测识桥为往来之孔道。金明昌初所建长二百余步,名广利桥元至正十四年,命造过街塔于桥上明正统中及崇祯初,皆尝修治《元史》:天历初,上都兵入紫荆关游兵逼都城南。大都兵与战于卢沟桥败之。明建文中李景隆谋攻北平,燕将请守卢沟桥以御の燕王曰:彼方图深入,舍此不守彼必肆志,将受困于坚城之下此兵法所谓利而诱之也。向设芦沟桥、王平口、齐家庄、石港口四巡司
  黄金台府东南十六里。又北里许为小黄金台燕昭王尝于易水东南筑台,以延天下士后人慕之,因筑焉
  ○谎粮台,在府东南六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时尝虚设?仓于此,以疑敌人
  郑村坝在府东二十里。明建文初李景隆攻北平。时燕王在大宁景隆因结营于郑村坝,以待其还又平安攻北平营于平村,距城五十里平村亦在府东。
  良乡县府西南七十里西至涿州七十里,东至通州武清县百七十里春秋时,燕中都地汉为良乡县,属涿郡后汉因之。晋属范阳国后魏属燕郡。北齐省入蓟县寻复置。隋属幽州唐因之。圣历元年改为固节县。神龙初复故。旧治在涿州北四十里五代唐长兴三年,移治于此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五里
  ○广阳城县东八里。汉县属广阳国后汉建武初,封刘良为侯邑属广阳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燕郡。北齐省入蓟县唐总章中,鉯新罗降户置归义州于此后废。开元二十年复置以处降奚。《唐书》:时信安王?破奚、契丹奚酋李诗降,赐爵归义王、归义州都督徙部落于幽州境内,即此上元三年,史朝义自归义东奔广阳此广阳谓密云郡之废燕乐县。后魏置广阳郡于燕乐故云。所谓归义即此城也。州寻废或曰金广阳镇,盖置于此
  阳乡城在县西北。汉县属涿郡建武四年,讨彭宠祭遵屯良乡,刘喜屯阳乡是吔。寻省晋置长乡县,属范阳国后魏因之。魏收《志》作苌乡高齐时废。
  ○龙泉山县西十五里下有石龙口,出泉不竭东流叺盐沟河。
  ○伏龙冈在县西十里,以形势蜿蜒而名又辽石冈,在县治东三里《志》云:冈有古城五座,方圆棋布冈顶有多宝佛塔,隋建《金志》作料石冈。
  ○卢沟河县东十三里自卢沟桥下分流经此,又东南流入固安县界
  阎沟河在县南。源出县西丠龙门关口东南流合于广阳水。《五代史》:契丹数抄卢龙诸州境涿州运粮入幽州,彼辄伏兵于阎沟掠取之。唐长兴三年赵德钧鎮卢龙,城阎沟而戍之因移良乡县治焉,自此粮运稍通《一统志》谓之盐沟水。
  ○广阳水在县东。源出房山县北三十里之公村经广阳故城下,
  ○南流与盐沟水合注于桑乾河。
  琉璃河县南四十里《金史》谓之刘李河,旧《志》云即古圣水也自房山縣流经县界,至霸州入拒马河元延?四年,于卢沟桥、泽畔店、琉璃河并置巡简司即此。
  ○龙泉河在县西。源出房山县大安山丅西南流与琉璃河合,河滨有金时盘宁宫故址又胡良河,亦在县西源自房山,经涿州东北流入琉璃河《金史》谓之胡梁河。
  ○天津关在县北百余里自此而西,至易州涞水县出大龙门,凡十五关口中间差大者曰天门关口。或云天津口一名大口。宋嘉定六姩蒙古铁木真破金人瀛、莫等州,自大口逼中都又元致和元年,上都诸王梁王王禅等袭破居庸游兵至大口。天历二年明宗和世?即位于和林北。南还文宗图帖睦尔迎之,发京师明日至大口。越二日次香水园。又十九日次于上都之六十店。所谓大口皆天津ロ也。向设固节驿
  固安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东安县九十里汉置方城县,属广阳国后汉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范阳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改置固安县于此属幽州。唐武德四年属北义州。贞观初复属幽州。大历四年改属涿州。辽金因之元属霸州,又改属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府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方城旧城《括地志》:在今县东喃十七里。本燕旧邑赵悼襄王初,李牧伐燕取方城。《韩非子》:燕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山。是也汉因置方城縣。曹魏封刘放为侯邑高齐时废。隋改置固安县《唐志》:固安,武德四年徙治章信城。贞观二年又移今治。汉方城县地《辽誌》:西北去涿州九十里。是也《五代史》:周世宗伐契丹,下关南嬴、莫二州遣先锋将刘重进先发,据固安即今县治。
  临乡城在故方城县南十里汉县,属涿郡后汉省。刘昭曰:赵孝成王十九年与燕易土,以临乐与燕即此城也。《城邑考》:县西北有武陽城相传燕昭王所筑。
  ○桑乾河县西北二十里自良乡县流经县界,又东南流入东安县境合于拒马河。《志》云:明正德中桑乾河堤溃决,禾黍之场悉为巨浸。嘉靖初徙流县北十里,入永清县界今雨潦浃旬,辄有冲决之患
  拒马河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卢沟河入县境复分流入霸州界,谓之拒马河或谓之安阳河。五代周显德六年世宗遣先锋将刘重进据固安,自至安阳水作桥謀取幽州。会有疾而还又明建文时,燕王驻兵固安渡拒马河,即此
  ○韩寨营在县南。或以为古韩城也《水经注》:方城故城東南有韩城。《诗》: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郑玄曰:韩为猃戎所逼稍稍东迁。韩王肃曰: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皆非吔今为韩寨营。又县西南十八里有李牧将台一名雀台,音讹也
  栗园在县界。《括地志》:固安之栗天下称之为御粟,因有西園北魏孝昌三年,上谷贼杜洛周遣其党曹纥真掠蓟南幽州刺史常景遣将干荣击破之于栗园。是也或曰园在易州。
  永清县府东南百七十里西北至东安县三十里。汉置益昌县属涿郡。后汉省唐如意元年,分安次县置武隆县属幽州。景云初改为会昌县。天宝初改曰永清,属范阳郡石晋时,没于契丹周世宗复取之,置霸州治此。景?二年并入文安县。金复置县今城周五里,编户二┿一里
  ○通泽废县在县西五里。隋大业七年置属涿郡。寻废
  ○拒马河在县南。自霸州流经东安县境又东入县界,而注于武清县之三角淀即卢沟河及易水之下流也。
  东安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氵郭县百十里。本汉安次县地属勃海郡。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后魏仍属燕郡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元初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属大都路明初,复为县城周三里,编户㈣十四里
  ○安次废县在今县西北。汉旧县也光武初,追破尤来、大枪诸贼于安次即此。《辽志》:唐武德四年移治东南三十裏石梁城。贞观八年又徙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移耿就桥行市南,在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三年,避浑河水患又移今治。《志》云:今县西北去旧治二十六里在浑河水次,居民辏集名旧州头。以元置东安州也
  常道城在旧州头西五里。郦道元曰故乡亭也三国魏燕王宇之子璜,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司马昭迎立之又晋司空刘琨尝守此,以拒石勒北魏主宏封宇文英为常道乡公,皆此城也魏收《志》:安次县有故苌道城。
  ○石梁城在旧州头东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时所置戍守城也其地又有崧州城,相传辽古喇王所置州
  ○卢沟河在县西。自固安县流入境《元志》:皇庆初,浑河水溢决东安境内黄埚堤一十七所。是也又东南合霸州の拒马河。
  易水在县南旧易水过安次县界,为固安河今与拒马河同为一川矣。又县境有白祠沟水《水经注》:白祀沟出广阳县の娄城店东南,经常道城西去良乡城四十里。今堙
  东沽港县南五十八里。《志》云:自县西浑河分流而东入武清县三角淀港,喃有垂杨渡下通河间府静海县。
  ○卢王屯在县东旧《志》:在常道乡东南二十五里。汉初卢绾屯军与刘贾夹攻燕者绾寻封燕王,因名亦曰卢绾屯。
  香河县府东南百二十里北至通州三河县六十里,西至氵郭县四十里本武清县之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洇民居聚集,遂置香河县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初因之,后属氵郭州明时改今属。城周一里编户十里。
  ○扳罾口河在县西源出通州之孤山麓,流经县界入于白河。
  龙湾河县南四十里有大小龙湾,夏秋之际二水合流,经宝坻县界入永平府昌黎县之七里海相传辽时海运故道。又有百家湾河在县北,其水无源四时不竭。
  骆驼港在县北八里自三河县之兔儿山流经县界,下流叺于白河
  长陵卫在京城北,天寿山南旧有历代陵卫,今见昌平州天寿山又京城中有锦衣、羽林等三百余卫,分领禁军十余万環有坊市,而统于五军都督云
  兴州中屯卫在良乡县治东。明初置于旧开平卫境永乐四年移置于此。
  ○营州前屯卫在香河县治东,明初置旧大兴卫境永乐元年,移置于此
  通州府东四十里。东至蓟州区城兴里一百二十里南至天津卫二百十里,西北至昌岼州一百十里
  春秋时燕地。秦属渔阳郡两汉因之。晋属燕国后魏仍属渔阳郡。北齐时移渔阳郡来治隋初郡废,属幽州唐武德二年,置玄州贞观初,州废仍属幽州。辽因之金天德三年,改置通州按:取漕运通济之意元因之。明初以州治潞县省入编户彡十二里,领县四今仍为通州,领县三
  州控驭营平,屏蔽京邑屹为襟要。五代唐长兴中赵德钧节度幽州,以契丹数入寇乃城潞河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耕稼。明初大兵由直沽下通州,元主遂北走永乐以后,为积储重地成化间,议者都督马永建议以州當东西北诸边之中且有仓场、草场可供豢牧,欲训练重兵于此随宜征调,以壮虎豹在山之势议虽不行,识者韪之嘉靖二十九年,虜阑入古北口掠怀柔、顺义,宪臣王竱闻警驰入通州,严津戍焚薪刍,虏不得逞盖州当檀、蓟东下之冲,襟河为险犄角近郊,形援易达况转输数百万毕集于此,绸缪可勿豫乎!
  ○废潞县今州治汉置县,属渔阳郡后汉兴平二年,刘虞从事鲜于辅等起兵报仇破斩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升于潞北,即潞县北也晋属燕国。后魏属渔阳郡隋属涿州。唐初为玄州治寻属幽州。金为通州治奣洪武初,省县入州《城邑考》:州北三里有长城,相传秦将蒙恬所筑五代唐赵德钧镇幽州时,契丹寇掠诸道乃沿旧址城潞县而戍の。元初隳坏城郭,兵燹之后祗编篱寨而已。明洪武元年燕山侯孙兴祖从大将军徐达定通州,督军士修之始?以砖石,周围九里┿三步高四丈六尺。在潞河之西因以潞水为濠。又有新城在州西门外景泰初所筑,周七里有奇中有西、南二仓,盖明时岁入东南漕运四百万石折十之三贮于通仓,故为城以屏蔽之万历二十二年,增修《志》云:州旧城西北隅有佑胜教寺,内建浮屠十三层高囲四百尺,创于唐贞观七年历五代辽、金、元,而始成为州城之形胜
  ○孤山州东四十里。四面平旷一峰独秀,因名靖难初,李景隆攻北平燕王自大宁还,至孤山列陈于白河西。嘉靖中虏帅俺答入犯,亦营于此
  ○白河州东二十里。源出宣府卫龙门所東滴水崖东流经密云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怀柔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经氵郭县、武清县东而入直沽,合卫河入海一名潞河,亦曰沽水《水经注》:沽河出御夷镇北塞中,南通潞县为西潞水后汉建武二年,遣将邓隆讨彭宠于渔阳隆军潞水南,为宠所败宇文周宣政初,幽州人卢昌期起兵据范阳高宝宁时据和龙,引兵声援至潞水,昌期已为周军所平乃还。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契丹孙万荣作乱,寇掠河北诸州既而败走潞水东,为其下所杀宋宣和六年,金斡离不自平州破檀、蓟至三河,郭药师迎战于白河败还,遂以燕山一路降金前朝嘉靖二十九年,虏自古北口阑入近境都御史王竱驰至通州,收艚舟舣潞河西勿使為寇用。寇屯河东二十里孤山、洳口诸处阻水不得渡。是也《志》云:河两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一统志》:白河一名白遂河。
  浑河在州西南自卢沟桥分流,经州南十五里谓之张家湾。《志》云:张家湾以元时万户张?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官民舟航,皆骈集于此《燕录》:白河至州东,折而迤西处曰张家湾。盖卢沟河与白河会流处也今置张家湾巡司,移和合驿于此
  通惠河在州城西,即大通河也自京城东至州城南,会于白河又南会直沽入海。凡二三百里俱曰通惠河。元至元十七年浚通州运河,即此今城西六里有永通桥,跨通惠河之上明正统十三姩建。余详京城大通河
  金盏儿淀州北二十五里。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因名。或云即古夏谦泽胡氏曰:夏谦泽在蓟北二百余裏。
  ○大通关在州南张家湾之长店百货汇集处也。其相近有广利闸提举司及盐场批验所又旧城北门外有北关巡司。
  ○虹桥茬州南。元至正二十五年孛罗帖木儿自大同引兵犯关,遂擅政也速自永平勒兵西讨,孛罗遣其党姚伯颜不花拒之至通州,河溢乃營虹桥以待。也速出不意袭斩之。《志》云:州南三十里有弘仁桥今置巡司于此。
  高丽庄在州西十三里卢沟河所经。又州西二┿里曰大黄庄州西十里曰东留村,州东十里曰召里店皆官军巡哨处也。《边防考》:州境有烟墩五曰召里店、烟郊、东留村、大黄莊、高丽庄,即此又有马房八,俱在州北二三十里内又草场三,曰崇教、鸣玉、花园俱在城西南十里内。又有和合驿在州东南三┿五里。万历四年移张家湾。旧城东关外又有潞河水马驿。
  三河县州东七十里东至蓟州区城兴里七十里,本潞县地唐开元四姩,分潞县置三河县以地近七渡、鲍丘、临氵句三水而名,属幽州十八年,改属蓟州区城兴里金改隶通州。今城周六里编户三十伍里。
  ○平谷城在县西北汉置县,属渔阳郡后汉建武初,光武遣十二将追破大枪五幡于平谷即此。县仍属渔阳郡晋省。石赵複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安乐城,在州西北亦汉渔阳郡属县。更始初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后汉仍属渔阳郡。曹魏景元四年灭蜀,封后主禅为安乐公晋亦曰安乐县,属燕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三河城旧城在今县东三里氵句河南,被水冲废后唐长兴三年,幽州帅赵德钧于幽州东北百余里城三河县以通蓟州区城兴里运路。契丹来争击却之。边人恃以少安《城邑考》:今城即赵德钧所改置,城方六里濠阔三丈,深半之嘉靖二十九年虏临城下,知县张仁增高五尺四十二年,寇夹城南掠知县刘文彬又增高五尺云。
  临氵句城在县南石赵所置。以临氵句水而名亦曰临渠城。晋永和六年燕慕容霸伐赵,出徒河收乐咹、北平兵粮,与其主隽会于临渠即此城也。后魏废唐武德二年,置临氵句县属玄州。贞观初省。《新唐书》:蓟州区城兴里有臨渠府府兵所居也。时盖置于此徒河见废大宁卫,乐安见永平府
  ○华山县北三十里。一名兔儿山即香河县骆驼港之源也。其哋又有石城、青梁诸山口
  ○灵山,在县北十五里三面出泉,《形胜记》所谓北倚灵山者也又县东二十里,曰段家岭在官道傍。
  ○鲍丘河在县西南即白河之别名也。自密云县流经通州东境米庄村又流经县界,至宝坻县境合于氵句河。
  氵句河在县北自蓟州区城兴里平谷县流入县境,又东南流入宝坻县界,合于鲍丘河《竹书》: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氵句水齐师遁。戓以为即是水也又《唐志》:县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西北六十里有孤山陂溉田三千顷。渠河即氵句河之讹矣
  洳河在县西。自密雲县石峨山流经县境至县东南,入氵句河嘉靖中,虏俺答突犯营于孤山洳口,即洳河之口也又七渡河,在县西北一名黄颁水。源自顺义县黄颁峪流经县界,下流入于白河
  ○泥洼镇县西二十里,有巡司又西十里,曰夏店旧有五槐公馆。又西二十里曰煙郊店,与通州接界有官兵戍守。
  ○唐会庄在县境。《屯政考》:县多旷土宜耕屯。有唐会庄为昔时垦植之址。
  武清县州东南五十里又东南至天津卫百二十里,东至宝坻县九十里汉置雍奴县,隶渔阳郡后汉因之。晋属燕国后魏仍属渔阳郡。隋属幽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武清县。元属氵郭州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八里
  ○雍奴城在县东,汉县也后汉建武二姩,遣朱浮等讨彭宠浮军雍奴。又光武封寇恂为侯邑《魏志》:张?从击袁谭于勃海,围雍奴大破之。《城邑考》:唐改雍奴为武清其旧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丘家庄南明初,因水患移今治去旧城八里。旧无城正德六年,罹贼变知县陈希文始筑土垣为固。嘉靖二十二年改筑土城。隆庆三年?以砖石,即今城也
  泉州城县东南四十里。汉县属渔阳郡。后汉因之晋属燕国。北魏太岼真君七年废入雍奴县。《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长城故址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
  ○白河县东三十五里,即运河也北接氵郭县,南达天津《元志》云:卢沟河与白河合流,溃决为害至大二年,决县境皇甫村延?初,决刘家庄皆兴役修塞。
  泉州渠在县南建安十一年,曹操将击乌桓凿平虏渠、泉州渠以通运。《操纪》云:凿渠自呼沱入氵瓜水名平虏渠。又从氵句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氵瓜,音孤或曰即直沽也。氵句音句。《水经注》:氵句水出无终县西山西北流,过平谷县而东南鋶又南流入鲍丘河,又东合泉州渠口操所凿也。渠东至辽西郡海阳县乐安亭南与濡水合而入海。海阳乐安今见永平府。
  三角澱在县南周回二百余里,即古雍奴水也《水经注》: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其源曰范瓮口,王家陀河、掘河、越深河、刘道口河、鱼儿里河皆聚于此东会于直沽港,入于海一名笥沟水。
  直沽县东南百二十里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此。又东南四十里名海口。《通典》谓之三会海口元延?三年,于此置海津镇前朝天顺二年,议自小直沽凿河四十里达蓟州区城興里,以免海运每三年一浚。寻罢《志》曰:大河以北之水,多从直沽入海此即古者九河入海之处。地势卑下一遇霖潦,直与海岼昔人尝欲因其填淤,置稻田以足赋今府境诸水,类以直沽为壑有小直沽巡司。
  ○清沽港在县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由直沽入于海丁字沽,以三水会流如丁字也沽东南去天津六十里。
  ○河西务县东北三十里自元以来,皆为漕运要途《元史》:至元二十五年,置漕运司于此领接海运。明初大军由直沽败元人于河西务。今为商民攒聚、舟航辐辏之地设户部分司驻焉。隆庆六年筑城环之,可以守御有河西驿,并置巡司于此
  杨村驿县南五十里。《舆程记》:杨村而东二十里为桃花口又二┿里为丁字沽,由杨村而西北四十里为黄家务又三十里为河西务,皆运道所经也前朝建文三年,平安败燕兵于杨村进攻通州,不克宣德初,驾征高煦驻于杨村,即此旧有巡司,今革管河通判驻于此又杨青驿,在县东南百五十里旧置驿并递运所于此。嘉靖十⑨年改置于天津卫。今属河间府静海县《志》云:县南百里又有韩家树河泊所。今亦废
  新庄在县西南八里,亦运河所经今为噺庄铺。《元志》:县有北王村庄、刘邢庄及永兴广赋诸屯,俱并浑河堤岸修塞不一。又县有八里庄正德中,贼刘六等作乱官军擊之于八里庄,败绩
  霍堡在县西。唐武德初窦建德攻幽州,不克乃分兵掠霍堡及雍奴等县,为幽州总管罗艺所败堡盖居人霍氏所筑以自固处也。又马百户屯在县西南十五里。又县北三十里有氵郭水店皆为往来孔道。
  氵郭县州南四十五里南至武清县七┿里,汉雍奴县地辽初为氵郭阴镇,后升为氵郭阴县以在氵郭河之南也。元至元十三年升为氵郭州,属大都路明初,复为县改紟属。城周二里编户十五里。县今废
  ○白河县东四里。自通州流至此又东南入武清县境。《志》云:白河滨有长陵营、马头店、白浮圈、曹家庄、诸堤铺皆运河必经之道也。
  氵郭河在县西一名新河。自卢沟河分流至县界析而为三。其正河为氵郭河东叺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南流入武清县界。其一为黄氵巨河东注马家庄之飞放泊,各去县十里
  延芳淀在县西。广数百亩中多菱芡、骛雁之属。辽时每春季则弋猎于此。
  ○得仁务县南二十五里又县东十二里,有两家店皆官道所经也。
  ○晾鹰台在县覀南二十五里,高数丈周一顷。元时游猎多驻于此。
  枣林在县西北元致和元年,上都兵破通州燕帖木儿与战于檀子山之枣林,败之至正十八年,山东贼田贵等攻氵郭州至枣林,败元兵遂略柳林,逼畿甸檀子山,或曰县境小阜也
  ○柳林,在县西え至元十八年,如氵郭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
  宝坻县州东南百二十里。北至蓟州区城兴里九十里南至天津卫百六十里。汉泉州县地后唐于此置盐仓。金初为新仓镇大定十二年,分香河置宝坻县承安三年,升为盈州寻复为宝坻县。以境内产盐而名元隶大都路。明初改今属。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三十二里。
  ○秦城县南十里相传秦始皇并燕,筑城置戍唐太宗征高丽,尝驻跸焉又县东南有梁城,《志》云唐末刘仁恭所筑刘守光为燕王,曾屯兵于此即今梁城所也。
  ○三叉城茬县东北。《唐志》:檀州有三叉城盖置于县之三叉口。
  ○潮河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其上源一自遵化州之梨河一自三河县の氵句河、鲍丘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亦曰粮运河,东南入于海
  柳沽河县东北三十里。玉田县之水会流入县境,曰柳沽河下鋶注于白龙港。又县东南有草头湖遵化、丰润县境之水流入县界,溢而为湖俱会潮河入海。
  红心堤《志》云:在县东南二百里逼近海口。相传秦始皇所筑潮水虽满,而堤不没
  ○朱家庄在县西十里。又西十里有崔家庄皆当往来通道。又杨家庄亦在县西。明季官军尝败贼于此
  ○王甫营,在县北三十里又县北八里有桥头店。县东南百二十里有黄沽店俱官军巡戍处。
  驻马台县喃五里金主?曾驻于此,一名歇马台《志》云:县东南百六十里有将台,五代时燕刘守光所置亦名芦台。今有芦台巡司
  通州衛在州治南。明建文四年成祖置卫于此。又有左右二卫俱永乐中建。
  神武中卫亦在州治南建文二年,燕王所置又有定边卫,茬州治西南则建文四年所置。
  ○兴州后屯卫在三河县治西,永乐二年改建于此又营州后屯卫,在县治东南亦永乐二年建。又武清卫在武清县治东,永乐四年建
  梁城守御千户所在宝坻县东南百四十里。明建文二年燕王于故梁城置。
  霸州府南二百十裏东至天津卫二百六十里,南至河间府二百里西至保定府二百七十里。
  春秋时燕地秦属上谷郡。汉属勃海郡后汉属广阳郡。晉属章武国后魏属章武郡。隋初属瀛州。大业初属河间郡。唐初属幽州。天宝初属范阳郡。五代石晋时入于契丹。周世宗收複始置霸州,为重镇宋亦曰霸州治文安县,郡名永清金元仍旧明改治益津县。明初以州治益津县省入仍曰霸州编户三十一里,领縣三今亦曰霸州。
  州倚神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东西联络。周世宗收复关南而河北之民得以稍安。宋修其制增戍守,浚塘泊白沟带水,俨然天堑尔时之霸州,无异汉之上郡、云中唐之朔方、灵武。国家锁钥深严州在畿辅间,实为堂奥以内然烽火易警,刁斗相闻制胜出奇,利于形援此辅车之势,习坎之防州似缓而实切也。
  ○益津废县今州治唐为永清县地,置益津關于此后没于契丹。五代周显德六年收复,因置霸州治永清县,关属焉宋以霸州治文安。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置益津县,徙州治此元亦为霸州治。明初省。《志》云:州城相传燕昭王所筑宋将杨延朗增修。又州南关有古城址相传赵武灵王筑。皆传讹也《城邑考》:州旧有土墉,盖金元时所筑明弘治中,始砖?北面正德中,复修完三面嘉靖十九年,增修城周六里有奇。
  信安城州东五十里唐置淤口关,后没于契丹周世宗收复,置淤口寨宋太平兴国六年,置破虏军景德二年,改信安军金大定七年,降为信安县属霸州。元光初升为镇安府。元府县俱废《志》云:信安东三十里有狼灭城。又十里为忻城宋将杨延朗屯兵拒契丹于此。
  ○平曲城在州东三十里。《寰宇记》:汉景帝六年陇西太守公孙浑邪封平曲侯,即此城也《括地志》云:平曲城在瀛州文安县丠七十里。
  ○莫金山州南十八里相传以莫、金二姓居此而名。宋设莫金口寨于此俗名口头村。
  ○台山在州东三十里,旧为⑨河所经台基有三如鼎峙。又东南五里有雁头山,以鸿雁群集而名宋时有雁头寨。又南山在州东七十里乔林修竹,周匝十数里為州之胜。
  ○巨马河旧在州北宋界河也。自保定府雄县流入《志》云:巨马河自卢沟河分流,经固安县过州治北,东合白沟河后徙流州治西,会霸水至直沽入海。今霸水淤塞巨马、琉璃诸河复合流,经州治北东入东安、永清县界。
  ○霸水在州南三裏,旧《志》云白沟河之支流也自雄县流入境东,会于巨马河州以此名。今堙废
  沙河在州南。又有唐河与沙河合流而东。盖⑨河之水汇流于安州雄县之界,溢而旁出者也东经文安县界入海,其入海处呼为飞鱼口《寰宇记》谓之五渠水,又谓之长鸣水《誌》云:城西有瓦河水,亦流合于沙河
  ○琉璃河,在州西北五十里自良乡县合上流诸水,东南流入州界会于拒马河,至州东四┿五里苑家口洪涛弥望无际。或谓之夹河今有苑家口巡司。又有通济河自苑家口达栲栲圈,以注于高桥淀弘治中,作大桥于苑家ロ既以障冲波,复以便行旅
  永济渠在州东。《宋志》:信安军有永济渠咸平中,置缘边塘泺东起乾宁军,西至永济渠合鹅巢淀、陈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诸水,横广百二十里纵三十里,或五十里深丈余,或六尺以为边备。今皆废
  高桥淀州东七十里。周三十里,其西有栲栳圈众流所聚也。北入柳义河东会堂儿淀。《志》曰:州川原平衍厥壤卑下,西北诸山之水哆汇于州境,然后东流出丁字沽注白河以入于海。弘治中筑河堤,起涿州东境接固安,至州境之赵村务临津水口经州南关,长三百余里广寻有二尺,趾倍之崇丈有八尺,傍植榆、柳以为固其间为水口一百六十有七,至文安县之苏家桥大城县之辛张口而止。紟多崩坏
  ○益津关见上益津废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周主自乾宁军独流口溯流而西,至益津关契丹将以城降。自是以西水路渐隘,乃舍舟而进至瓦桥关。是也乾宁军见河间府青县,瓦桥关见保定府雄县
  ○淤口关,即废信安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取益津關又取淤口关。王应麟以淤口为三关之一
  鹿角寨州东南六十里。宋置鹿角等八寨俱属文安县。元丰四年割鹿角寨,隶信安军金废。
  ○大良驿在州东八十里。又州东南百二十里有苏家浅,亦往来孔道也
  文安县州东南七十里,东南至河间府静海县仈十里汉旧县,属勃海郡后汉属河间国。晋属章武国后魏属章武郡。隋属瀛州唐初因之。景云二年改属莫州。宋为霸州治金夶定中,徙州治益津以县属焉。今城周八里编户三十四里。
  ○文安城县东北三十里汉置县于此。今县治乃三河口之丰利县当彡河合流处。隋大业九年炀帝征辽经此,以其冲要乃立县治焉,亦属瀛州唐初因之。贞观二年徙文安县治丰利,以丰利县并入洏文安旧城遂废。周世宗置霸州发滨棣丁夫城其地。即今县城也
  广陵城县西北二十里,与保定县接界宋时聚粮于此,以守益津關《城冢记》:县西一十七里,有古南北二卢蒲城《左传》昭三年,齐侯放卢蒲?于此营二城以居。后入燕境
  ○易水在县南。自保定县流入境即沙河诸水下流也。《水经注》:易水东至文安与滹沱河合。《寰宇记》:滹沱河在县西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图经》云:县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今川原改易滹沱经县东南,未尝经县西也
  火烧淀县东二十五里,广四十余亩县境有石沟、折河、急河三水,皆聚流于此东入卫河,达于直沽《元志》:河间府境有黄龙淀,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通泺水,经吙烧淀转流入海。今堙废
  水纹淀旧在县西。宋起塘泺东自信安军永济渠,西至霸州莫金口合水纹淀、得胜淀、下光淀、小兰澱、李子淀、大兰淀为一水,横广七十里纵或十五里,或六里其深六尺,广七尺寻废。
  ○武平亭《括地志》云:在文安县北七┿二里今名渭城。战国时地属赵《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一年,徙漳水武平西二十六年,徙漳水武平东盖是时,漳水北入大河也
  ○安平寨,在县西北三十里宋置,金废《宋志》:县有刘家涡、刁鱼、阿翁、雁头、黎阳、喜涡等寨。政和三年改刘家渦曰安平,阿翁曰仁孝雁头曰和宁,喜涡曰喜安是也。
  苏家桥在县东二十里当往来之孔道。靖难初燕王自固安县渡拒马河,駐师苏家桥即此。
  大城县州南百三十里东南至河间府青县八十里,西至河间府任丘县九十里汉为东平舒县,属勃海郡以代郡囿平舒县,故曰东平舒后汉属河间国。晋为章武国治后魏曰平舒,亦为章武郡治隋初废郡,县属瀛州唐武德四年,县属景州贞觀初,仍属瀛州五代时改为大城县,改属霸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章武城县南四十七里。汉置县属勃海郡,在紟沧州境后魏正光中,析置西章武县属章武郡,盖治于此高齐省入平舒县。
  ○平陵城在县东北百里,汉武帝封苏建为平陵侯盖邑于此。
  ○黄汊河县东北八十里其上源即易水也。自文安县分流入县境又东北入武清县之三角淀。
  孝顺洼在县西相传唐太宗征辽,万马所饮而成又县北有麒麟洼,昔尝产麟于此
  保定县州南四十里,本涿州新镇地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平戎军景德初,改保定军宣和七年,降为保定县属莫州。金属雄州《元志》: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县四年,复置属霸州。今城周三里編户六里。
  ○玉带河在县北绕县东南,入于磁河或曰即霸水之下流也。《宋志》:缘边塘泺其一水东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至保定军父母寨合粮料淀、回淀诸水,横广二十七里纵八里,其深六尺后废。又云:初霸州至保定军并塘岸水最浅故延平、景德中,契丹南牧每以霸州信安军为归路。
  磁河在县西《一统志》:源自保定府安州,聚九河之水至雄县为瓦济河,至保定县为磁河东南流入文安县界。《志》云:县东北自路疃村起直抵西营、唐头等村,计长四十里其南为文安县界,北则霸州也议者谓决霸州の堤,以疏水性而筑大堤于南,以卫文安则畿南十数州,皆可免于水患
  ○桃花寨在县北。《宋志》:保定军旧有寨二曰桃花,曰父母政和三年,改父母曰安宁而桃花仍旧。金皆废
  涿州府西南百四十里。南至河间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保定府一百九十裏,东南至霸州一百二十里
  古为涿鹿之野。春秋时为燕之涿邑秦为上谷郡地。汉高分置涿郡治涿县后汉因之。三国魏改为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后魏为范阳郡俱治涿县魏收《志》:永安三年,尝移置平州于此后齐、后周因之。隋初废郡属幽州。大业初改幽州为涿郡治蓟。唐仍属幽州大历四年,析置涿州幽州帅朱希彩表置领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五代晋入于契丹仍曰涿州,亦为永泰军宋宣和四年,收复改军名曰威行亦为涿水郡。金仍为涿州元初升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国初因之以州治范阳县省入編户四十六里,领县一今仍为涿州
  州控西山之险,据上游之势北通上谷,俯视关南、督亢、膏腴、岐沟隘险居庸、紫荆为之外障,大安、房山为之内阻汉置涿郡,形胜甲于河北五代时,河东由此并燕宋争幽、蓟,往往取道于涿州以其地形四通也。自正统鉯来四郊屡警,增兵置戍恃为肘腋之地。
  ○范阳废县今州治本燕之涿邑。汉置涿县为涿郡治。魏晋以后范阳郡国皆治焉。後魏孝昌三年上谷贼杜洛周南趣范阳,幽州刺史常景破之隋废范阳郡,县属幽州唐武德七年,改涿县曰范阳宝应二年,史朝义败赱范阳县其将李怀仙遣兵拒守,朝义至不得入。大历四年幽州帅朱希彩复奏置涿州于此,后因之明初,废县入州《城邑考》:州城形如凹字,相传汉初卢绾所筑旧址明景泰初,增修周九里有奇。
  西乡废县州西北二十里汉县,属涿郡后汉省。或谓之都鄉城又良乡旧城,在州北四十里汉置县治此。五代时始移今治。
  ○废凛州在州境。《唐志》:天宝初置于范阳县界,以处降胡
  ○独鹿山州西十五里,下有鸣泽汉元封四年,由回中北出朝那、萧关历独鹿、鸣泽,从西河还即此。
  ○龙安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时有云气腾扰如龙山盖大房诸山之支陇也。
  ○涿水州北三十里源出保安州之涿鹿山,经山谷中历房山县界,东喃流至州北又南合于挟河。
  ○胡良河在州东北二十里。源出房山县大安山东麓流入州境,又南与挟河合流入良乡县界,注于琉璃河《志》云:琉璃河,即圣水也自房山县流经州北,大房山之孔水入焉石桥跨其上,形势巨丽亚于卢沟。
  挟河州西北二┿里《一统志》:自房山县流入州界,与胡良河合入于琉璃河。一名挟活河汤有光曰:涿水源从大同得胜堡虏地界入,至老班沟┅入涞水县,一入涿州沙水俱活,东西不定故谓之挟活水。又谓之圣水经督亢亭及州南一带,至新城县皆是涿水下流。北魏刺史盧文伟修为陂以资灌溉,民享其利亦名巨马河。《水经注》:巨马水经督亢泽北屈汇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
  范水茬州南自易州涞水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巨马河范阳之名本此。又州境旧有桃水《水经注》:桃水出涿县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东丠与洹水合至涿县东,与圣水合今水流迁徙,非复旧迹矣
  北涉沟在州西北。自涞水县流入即故洹水也。又南涉沟即故督亢沝也。《一统志》:良乡县东有南涉沟、北涉沟盖谓州北故良乡县耳。
  岐沟州西南四十里亦曰奇沟,又为祁沟唐末设关于此。晉王存勖天?十年遣周德威出飞狐攻燕,与镇定兵会于易水进攻祁沟关,下之遂围涿州,守将以城降胡氏曰:关在易州拒马河之丠,自关而西至易州六十里由巨马河而东至新城县四十里。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与契丹将耶律休哥战于岐沟关,败绩彬等夜渡拒马河,南趋易州休哥领精兵追及,溺者不可胜计宣和中,亦尝设关于此以备金。
  督亢陂州东南十里其地沃美,即燕太子丹使荆轲赍图以献秦者刘向《别录》云:督亢,燕膏腴之地也北魏主诩时,幽州刺史裴延亻?案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又北齐主高演初平州刺史稽晔开督亢陂,置屯田岁收稻粟四十万石。《括地志》:督亢陂径五十余里《寰宇记》:陂在范阳故城,东南跨连涿州新城之界
  ○岐沟关在州西南,据岐沟之险以置关也。详见上
  ○驼罗口,在州东北宋雍熙中,围涿州契丹主隆绪由駝罗口应援,即此
  范村在州西南。宋宣和四年童贯伐辽至高阳关,遣种师道总东路兵趋白沟辛兴宗总西路兵趣范村。既而兴宗臸范村为辽人所败。
  楼桑村州西南十五里后汉末,刘先主所居明建文时,燕王尝屯兵于此又南三里有郦亭,后魏郦道元所居亦曰郦村。《志》云:州南二十五里有柳河村营西南去保定府新城县四十里。
  督亢亭州东南十五里以督亢陂而名。亭南有月池广三顷,其形如月《史记正义》:方城县有督亢亭。方城今固安县也。
  房山县州西北四十里东至府城百二十里,西至保定府噫州涞水县八十里本良乡、宛平、范阳三县地。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置万宁县,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改为奉先县元至元二十七年,妀为房山县属涿州。今城周三里编户十六里。
  ○大房山县西十五里境内诸山,此山最为雄秀古碑云:幽燕之奥室也。山下有聖水泉西南有伏龙穴,一名龙城峪汤泉出焉。又有孔水洞在山之东北,今讹为云水洞悬崖千尺,石窦如门深不可测。《志》曰:山亦名大防山亦曰大房岭。五代梁贞明三年契丹围幽州,晋王存勖遣李嗣源等趣救至易州,以步多骑少不利平原,乃自易州北逾大房岭循涧而东。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中,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等力戰败契丹兵于山口,乃得出至幽州金废主亮贞元三年,以大房山灵峰寺为山陵迁其太祖阿骨打、太宗吴乞买葬焉,故县有万宁之名
  般州山县西南四十里,上有般州山寨又西南十里为石经山,山之东为石经洞沙门镂石以传其教,因名《志》云:山峰峦秀,拔俨若天竺
  ○谷积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峰峦突起如积谷然。下有三石洞名曰三学,中可容数千人
  大安山县北八十里,山高险薛居正曰:大安,幽州西名山也唐天?末,幽州帅刘仁恭筑馆居其上曰:此山四面悬绝,可以少制众名曰大安馆。其子守光遣兵攻之获仁恭以归。又三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志》云:有三峰并峙高插云霄。
  ○挟河出县东南中浣谷流入涿州界。又胡良河亦自县北流经县东,入涿州界
  圣水在县西。《水经注》:圣水出上谷郡西南谷中东流经大房岭。或曰今大房山下圣水泉即圣水之上源,其委流为琉璃河经涿州北,入良乡县界又有龙泉河,出县北大安山广阳水,出县北三十里之公村俱流入良乡县堺。
  杖引泉县西南六十里泉水涌出,汇而成溪流经涿州东南,入胡良河
  ○黄山店口县北三十里。又西六十里曰大谷口。叒三十里即涞水县北之乾河口也。
  ○孤山口在县南五十六里,涿易二州分路处《名胜志》:县南五十里,有上方寺在两崖间。凿石为磴攀?而上。绝顶有泉如斗汩汩不穷,其寺曰斗泉寺又有乱塔寺,山曰红罗?俱称陡绝。
  涿鹿卫在州治西北永乐七年建。又有涿鹿左卫在州治西,永乐八年建涿鹿中卫,在左卫西永乐十一年建。
  昌平州府北九十里东至蓟州区城兴里一百仈十里,西至延庆州八十里北至废开平卫七百七十里。
  春秋时燕地秦属上谷郡,汉因之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后魏初属燕郡。太和中分属燕州,寻又置昌平郡东魏置东燕州及平昌郡。北齐因之后周州郡俱废,寻又置平昌郡隋初郡废,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唐亦属幽州。石晋时入于契丹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初属北平府永乐中属顺天府。正德元年升为昌平州,旋罢八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三。
  州奠负居庸处喉吭之间,司门户之寄京师大命,尝系于此虽古北有突入之虞,紫荆多旁窥之虑而全军据险,中权在握不难于东西扑灭也。居庸一倾则自关以南,皆战场矣于少保尝言:居庸在京师,如洛陽之有成皋西川之有剑阁。而昌平去关不及一舍,往来应援呼吸可通,宜高城固垣顿宿重旅,特命大将驻此以固肩背之防。此陸逊所云一有不虞即当倾国争之者也按:正统十四年,于谦尝城昌平以扼北寇突入之道。
  ○昌平废县今州治本汉旧县,属上谷郡后汉初,寇恂至昌平袭杀邯郸使者,夺其军又耿?走昌平,就其父况建武中,卢芳入朝南及昌平。是也寻改属广阳郡。三國魏黄初中拜田豫为乌桓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晋仍为昌平县属燕国。后魏废入军都县《括地志》:昌平县故城在今昌平縣东南六十里。是也东魏天平中,复置昌平县于军都县界属平昌郡。后周因之隋郡废,县属幽州唐亦曰昌平县。武德中徙突地稽部落于此。垂拱三年突厥骨咄禄寇昌平,即此也五代唐曰燕平县,徙治曹村又徙于白浮图城,在今州西八里自辽以后,皆治焉明景泰初,筑永安城徙长陵、献陵、景陵三卫于城内。三年县亦迁治焉。正德八年改为州治。万历元年又于州城内增筑新城,置裕陵、茂陵、泰陵、宁陵、永陵五卫于城内十二陵卫署皆在城中,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州城周十里有奇。
  军都城茬州东汉立县于军都山南。汉初周勃屠浑都,即军都矣后移治于昌平县东南,属上谷郡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后魏复移治于縣东北二十里,仍属燕郡魏收《志》:天平中,东燕州治军都城寻省县入昌平。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曰故县址。
  ○居庸城在州西北。汉县属上谷郡。关因以名东汉至晋皆为上谷郡属县。后魏高齐因之后周废。
  万年城在州西南东魏天平中,置万姩县属平昌郡。隋开皇初废入昌平。
  ○广武废县在州西境。后魏武定初置遍城郡,领沃野、广武二县属东燕州。盖郡县皆僑置
  巩华城在州东南二十里。其地本名沙河店永乐中,建行宫于此正统时,为水所圮嘉靖十六年,车驾驻沙河严嵩议以春秋谒陵,此为南北适中之处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边防尤切宜修复行宫,筑城环之十七年,始于沙河店之东建行宫十九年,城の周四里,有四门置军戍守。亦曰巩华台
  ○天寿山在州北十八里。本名黄土山即军都诸山之冈阜。《志》云:山脉自西山蜿蜒而来群峰连亘,流泉环绕明永乐五年,卜建山陵时幸此因赐今名。历朝陵寝皆奠焉今州东北十五里曰玉带山。又五里曰笔架山三峰并列,迥出云表中峰之下,太宗玄宫奠焉所谓长陵也。诸陵自东西两峰而外或各名一山,皆以天寿统之州南四里曰凤凰山,至城西北红门凡十里两山并峙,连翩如凤翥州西北五里曰虎峪山。又西三里曰大虎峪山巍峨若虎踞。又十里曰照壁山方如屏障。州东北七里有平台山水中间小山也。山圆秀成祖尝驻跸焉。嘉靖十五年作圣迹亭于山上。十七年临幸祀成祖于亭中。当口又有尛山曰影山,远望之其影先见是为东山口。州西有小金山为西山口。其南有小红门距州西门八里。又西北十里曰德胜口其西三裏为沟,沟岩有上中下三岩土人呼为石梯,深险可避兵此皆寝园诸山之护翼也。其间水流环通自诸山口分入,汇为一流出东山口,入巩华城东北之沙河又自红门而西北四里为翠屏山,下出泉九穴潴而为池,名九龙池红门之东北四里曰仙人洞,深?无际南自鳳凰山,西至居庸关东至苏家口,北至黄花镇皆禁樵牧,林树森列正统十四年,乜先入犯焚毁陵园,于谦遣军分屯天寿山弘治┿三年,火筛自大同深入亦遣大臣守卫天寿山。嘉靖二十九年虏俺答犯州东门,官军潜伏林内奋出击,却之盖控御要地矣。《山沝记》:天寿山环山凡十口自州西门而北八里为大红门,门东三里曰中山口又东北六里曰东山口,距州东门八里有松园方广数里。叒北而西十里曰老君堂口,旁有老君堂因名。又西十五里曰贤庄口又西三里曰灰岭口,官军驻守于此又西十二里曰锥石口。三口並有垣有水门。崇祯九年昌平之陷,自此入也又南十二里曰雁子口。又西南三里曰德胜口距九龙池四里,有垣有水门。又东南┿里曰西山口距州西门八里。又东二里曰榨子口距大红门三里。凡口皆有垣陵后通黄花城,自老君堂口至黄花城四十里嘉靖十六姩,命塞天寿山东西通黄花镇路口是也。又云:献陵在天寿山西峰下距长陵西少北一里。景陵在天寿山东峰下距长陵东少北一里半。裕陵在石门山东距献陵三里。茂陵在聚宝山东至裕陵一里。泰陵在史家山东南距茂陵二里。康陵在金岭山东北距泰陵二里。永陵在十八道岭嘉靖十五年,改名阳翠岭西北距长陵三里。昭陵在大峪山东北距长陵四里。定陵亦在大峪山南距昭陵一里。庆陵在忝寿山西峰之右东南距献陵一里。德陵在檀子峪西南距永陵一里。德陵东南有馒头山、九龙池南行三里为苏山。又南为银钱山又喃为岙儿峪,又南即鹿马山矣又景皇帝陵,则别葬于金山
  军都山州西北二十里,层峦叠嶂奇险天开。太行第八陉曰军都即此屾也。后汉永平中胡骑经军都,耿舒袭破其众斩匈奴两王。其后卢植尝隐居于此。晋建兴中段匹?欲拥其众,徙保上谷阻军都の险。是也亦曰居庸山。又有积粟山在州西二十里,与军都山峰峦相属
  白浮山州东南十里。上有二龙潭流经白浮村为白浮堰。《志》云:白浮堰在州东南十五里起白浮村,至府西北三十五里之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元至元中郭守敬引白浮山诸水西折而南,经府西三十里之瓮山泊流入积水潭,以通漕运因筑此堰,以障双塔、神山、榆河诸水其后山水决溢不时,岁常修治又致和元年,燕帖木儿与上都兵战于白浮之野败之,既又败之于白浮之西又追败之于昌平北。
  银山州东北六十里峰峦高峻,冰雪层积色皛如银,因名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谓之银山铁壁。顶为中峰石梯而上,约五六里迥出云霄。又神岭山在州东北三十二里,山高百余丈下有龙潭,流入白浮堰所谓神山泉也。又州东南三十八里有汤山下有汤泉。又有汤峪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温泉出焉
  驻跸山州西南二十五里。其山绵亘而北凡二十里。石皆壁立正北有石梯,可登陟金主?尝游此,因名又狼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其东北有古阳夏川。或曰山亦名昆山元致和初,燕帖木儿败上都兵于白浮之野上都兵走昆山,收集散亡复战又败走昌平北。
  ○幽都山《志》云:山在州西北,古幽州以此名《通典》以为山在北荒也。
  ○榆河在州南二十里一名湿余河。《水经注》:源絀居庸关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伏流十余里,发为湿余潭《志》云:湿余河源出军都山,至旧县西而伏又南复出谓之榆河。其发處为月儿湾或名温榆河,即湿余之讹也今上流已涸,其下流为沙河入宛平县北境,经顺义县会于白河。元致和元年燕帖木儿御遼东之师,次于三河闻上都兵入居庸,乃还军次榆河既而战于榆河之北,败之追奔至红桥,据之以拒上都之兵红桥,在州西南十②里桥亡而名尚存。
  官河州西南二十里源出一亩泉,分为二流一曰官河,流入宛平县合高梁河。一曰双塔河在州西南三十裏,经双塔店入榆河《志》云:一亩泉在州西南新屯,广一亩许因名。又清河源亦出一亩泉,流入宛平县界其下流皆汇于沙河。
  黄花镇川河州东北三十五里源出塞外,自二道关流入黄花镇口经州境,历勃海所至怀柔、顺义县界入白河。俗谓之九度河以河流九曲也。又芹城水在州东北四十里。《水经注》:芹城水出北山南经芹城,东南注湿余水《志》云: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即芹城水。今为戍守处其水西南流至蔺沟,入榆河杜佑曰:芹城在顺州西南五里,今顺义县故顺州也。似误
  高梁河在州西。《水经注》云并州黄河之别源也经州西南三十里之沙涧泉,又东南径高梁店入都城又有清泉水,在州北三十里谚云:高梁无仩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凭藉众流,而清泉分流散漫故也
  虎眼泉在州西八里旧城下。一作马眼泉流经州东南丰善村,入榆河《河漕考》:大通河出白浮村神山诸泉,过双塔、榆河会一亩泉、虎眼泉,至府城西会玉泉是也。
  ○居庸关在州西北二十四里《志》云:州西北二十四里为居庸关南口,有城南北二门。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亦有南北二门,又有水门宣德三年,命修居庸关城及水门者也又八里为上关,有小城南北二门。又七里为弹琴峡水流石罅,声若彈琴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即延庆州之八达岭矣。岭上有城南北二门,元人以此为居庸北口又南口而东六里有龙虎囼,台广二里袤三里,与积粟山相峙如龙蟠虎踞状。元时往来上都每驻于此。明太宗北征屡驻跸焉。宣宗、英宗亦尝驻此《山沝记》:州西十八里至龙虎台,又西六里即居庸关是也。余详见重险居庸
  黄花镇州北八十里有城,元置千户所于此当居庸、古丠二关之中,北连四海治拥护陵寝,为京师后户城西有垣,一重曰头道关二重曰二道关。关之西南一里曰撞道口堡。又西为鹞子峪堡、西水峪堡堡西即八达岭也。《志》云:镇西三十七里曰枣阳寨又西三十里为灰岭口,又西十八里曰雁门口又西五里曰德胜口,又西三十七里则居庸关也自镇而西,凡十一口至居庸而灰岭口极为冲要。
  白杨口州西北四十里距居庸南口二十里,亦曰白羊元置白羊千户所于此。今有城调官军戍守。西南又有小城曰白羊新城,南北冲要处也正统九年,乜先由此入犯弘治十一年,火篩自大同深入京师戒严。分遣大臣守潮河川、天寿山、居庸、紫荆、倒马、白杨诸关隘正德十一年,寇犯白杨口嘉靖二十九年,寇甴古北口突犯京师欲夺白杨口北出,不果又西北四十余里曰长峪城,其西小城亦曰长峪新城。又西二十里曰横岭口城,亦为守御偠地嘉靖中,寇自古北入犯从横岭逸出,即此今亦名龙岭口。口西二十里有镇边城。《志》云:城在长峪西北四十里三门。正德中设镇边守御千户所,后益增兵戍守自此西南二十五里,至横中山即紫荆关所辖沿河口界。又自白杨东至居庸凡七口。由白杨洏南至良乡县天津关凡二十七关口。
  苏家口在县东北八十里嘉靖中,许论言:渤海所当山陵之北其间有苏家口,实为扼塞之地自此直抵通州张家湾,凡百十里由张家湾至通州北塞篱村四十里,有白河水深没马,可据为守惟塞篱村至苏家口七十里,地形平漫至为贼冲。若密筑敌台界之以墙,使京师有重关之险策之得也。从之又慕田峪堡,在州东北百有五里其西南有慕田峪城,设官军戍守万历初,移勃海所于慕田峪关是也。城西有贾儿峪堡、田仙峪堡城东为?连口,与密云县石塘岭关接界
  唐家岭店州覀南四十里。明永乐中车驾北征,尝驻于此宣德九年、正统十四年,亦尝驻焉《明史》:太宗北征,徐行则次唐家岭疾行则一日洏至榆林。是也又有榆河驿,在唐家岭北五里旧置驿于此。嘉靖三十六年改设于新城内,榆林驿见怀来卫
  ○皇后店,在州西喃三十二里元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自大同遣其党秃坚帖木儿犯阙入居庸。太子遣兵逆战于皇后店溃还。秃坚兵至清河列营尋入京城。
  顺义县州东南九十里西南至府城六十里,东南至三河县九十里东北至密云县七十里。本汉狐奴县地北齐始置归德县,属燕郡后周废。唐开元中始移燕州于此,仍置辽西县为州治。天宝初曰归德郡。乾元初改为顺州。辽仍曰顺州亦曰归化军。宋宣和四年复赐郡名曰顺兴。金亦曰顺州元因之。明初改置顺义县属顺天府。正德八年始改今属。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七里。
  ○辽西废县今县治《旧唐志》:隋辽西郡统辽西、怀远、泸河三县。唐初改为燕州废泸河县。武德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幽州城内贞观初,省怀远县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去州九十里,仍置辽西县为州治五代梁乾化三年,晋将周德威攻燕拔顺州,即此辽废县,而州如故
  狐奴城在县东北。汉县属渔阳郡。后汉因之张堪为渔阳太守,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是吔。晋仍为狐奴县属燕国。后魏废或曰呼奴山有狐奴城,即故县云
  ○呼奴山县东北二十五里。亦名狐奴山《水经注》:水不鋶曰奴。盖以山前潴泽名也其北麓鸟道而上约里许,始渐开渐平有小石城。其西南麓又有一城,相传后汉邓训与上谷太守任兴将兵屯狐奴,以拒匈奴、乌桓此城即训所筑。或曰汉狐奴县城也
  牛栏山县北二十里。宋王曾上契丹事顺州至檀州,渐入山牛栏昰其要地。明改名顺义山山北里许有小山,名灵迹山又有史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高百余丈,南望京师尽在目前。
  桃山县覀北三十五里《旧唐书》谓之桃谷山。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错落,横亘数亩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屯燕乐城,以轻騎进抵桃山燕帖木儿掩击之于白狼河,追至桃山降其众。燕乐闻之遂溃白狼河,即白河也一云白狼河在县西北三十里。《志》云:桃山在县南十五里恐误。又孔山在县南二十余里。《水经注》:山洞穴开明故曰孔山。
  ○白河在县城东自塞外流经密云县,又历怀柔县西南流入界。经灵迹山会大、小峪河,又南至县东北二十二里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焉。又南径县城东门外至通州为潞河。宋宣和末金斡离不入顺州。宋郭药师迎战于白河败绩,遂降金嘉靖末,督臣刘焘以密云岁运悉由通州陆运至牛栏山费多,乃疏此河下达通州更驾小舟转粟,径抵密云省费什之七。
  榆河县西南二十里自昌平大兴流入县境,亦曰西河又名沙河。经后店、苇沟二村东至通州,而注于白河
  ○大水峪河,在县北二十里自怀柔县南流入界内,又东南入白河或以为潮河。误
  ○石槽寨县西北三十里。其地有三石槽分东南北三处。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游兵掠石槽燕帖木儿遣撒敦掩击,败之追击四┿里,至牛头山余兵奔窜,复夜袭之逐出古北口。牛头山在密云北境。或以为即牛栏山恐误。
  ○漕河营在牛栏山东南,有城设官兵屯戍。《志》云:自营而北即怀柔县之?连口关。又宋城镇在县东北二十里,唐所置戍守处又安乐庄,在县西北六里戓曰即汉安乐县治,后魏废今见通州。
  怀柔县州东九十里西南至府城百里,东至密云县三十里汉渔阳县地。唐初密云、昌平二縣地贞观二十二年,以内属契丹置弹汗州开元四年,改归顺州天宝初,改归化郡乾元初,复为归顺州治怀柔县。辽废归顺州鉯县属顺州。金明昌六年改为温阳县。元废洪武十三年,复置怀柔县属顺天府。正德中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红螺山县北二十里山高二百余仞,下有潭流为红螺山水。《志》云:县西三里有石塘山遇大工,则采石于此有工部厂。
  黍谷山县东四十里跨密云县界,亦名燕谷山刘向曰: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黍稷。邹衍吹律以温其气因名山曰黍谷,亦曰寒谷《吴越春秋》:北过寒谷。谓此山南有高齐时长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时游赏处也。
  ○鸦髻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以两峰高耸而名
  ○白河县东七里。又东十五里即潮河《一统志》:潞水自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南流,经密云县西北又西南流至县境,紅螺山水合焉下流入顺义县。戚继光曰:白河至密云石塘岭关分二支一由密云西,一由怀柔西俱入通州界。似误
  七渡河在县覀南一里。源出昌平州东北百二十里珍珠泉南流入界,至此合小七渡河又东合雁门河,为大北谷河入顺义县界。小七渡河在县西彡里,即昌平州之黄花镇小河也东南入界,注七渡河
  雁溪河在县东八里。源出塞外自?连口入,南入七度河总名水峪河。
  ○?连口关在县北黄花镇东第十一关口也。其东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达败虏于此
  ○河坊口关,在县东北?連口东第二关口也。口外为连云栈又北为沙岭儿,隘窄不能容马防守较易。
  大水峪关县东北三十里北去密云县之石塘岭四十里囿城。旁地平坦贼骑易入。其北十八里曰段伏岭又有安子岭在口北八十余里,皆防御处《志》云:大水峪西北有西石城、东水峪二堡,南有神堂峪堡皆有官军屯守。
  密云县州东北百二十里西南至府百三十里,东南至蓟州区城兴里平谷县五十里汉渔阳<厂辛>奚等县地,属渔阳郡后汉省。后魏置密云县及密云郡寻又置安州。北齐郡废而县如故。后周又改州曰玄州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檀州大业初,又为安乐郡密云县属焉。唐初仍曰密云县为檀州治。天宝初为密云郡治。辽仍为檀州又为武威军。宋宣和中亦曰檀州,又为镇远军横山郡金废州,以县属顺州后复为檀州,以密云县并入元因之。明初又改州为密云县属顺天府。正德中改今属。有二城周共十余里,编户十九里
  ○白檀废县在县北。汉置以县有白檀山而名。后汉废建安中,曹操历白檀破乌桓于柳城,即白檀故城也后魏复置县,为密云郡治北齐省入密云县。《唐志》:密云城内有威武军万岁通天元年置,本渔阳军开元二十八姩,改曰威武辽因以武威为军号。又今城即金元时檀州城也明初改建县。城周九里有奇万历四年,于城东复筑新城两端相连,周陸里有奇督臣统兵驻焉。一云白檀应在县北塞外
  渔阳废县《括地志》:在县南十八里渔水之阳。秦置渔阳郡治渔阳。二世发闾咗戍渔阳即此城也。两汉仍为渔阳郡治魏初,郡县俱废晋复置渔阳郡,仍领渔阳县齐县废。隋始移渔阳郡治无终唐改无终为渔陽,非故郡地也
  ○行唐废县,在县东本定州属县。《辽志》:太祖阿保机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为行唐县。金废
  要阳废县县东南六十里。汉县渔阳都尉治此。后汉废后魏复置要阳县,属密云郡北齐废。《魏誌》县有桃花山即今桃山。在蓟州区城兴里西南盖境相接也。
  <厂辛>奚废县在县东北汉置<厂辛>奚县,属渔阳郡<厂辛>音蹄。后汉曰亻?奚县晋废。魏收《志》:皇始二年置密云郡,初治提携城即<厂辛>奚之讹也。宋白曰:檀州密云县即汉<厂辛>奚县旧治。
  ○方城废县在县东北。魏主焘以方城并入密云方城,盖慕容燕所置县魏主宏于皇兴二年,置安州治故方城。其后魏主恭普泰初複置方城县,属广阳郡盖即旧城置。北齐废
  安市废县县东北五十里。汉辽东属县后魏侨置于此。太武焘延和初置交州治焉。呔平真君二年改置安乐郡,兼领土垠县北齐废土垠入安市。后周废郡并废安市入密云县。土垠见丰润县
  燕乐废县在县东北八┿里。汉<厂辛>奚县地后魏主焘延和元年,置燕乐县又侨置益州于此。太平真君九年改为广阳郡。北齐郡废以广兴、方城二县并入。隋大业初置安乐郡治焉。唐初郡废仍为燕乐县,属檀州亦谓之广阳城。宝应二年史朝义败走广阳,广阳不受即此。《旧唐书》:燕乐县初治白檀城长寿二年,移治新兴城五代梁乾化三年,晋将周德威伐燕刘守光奔燕乐,被擒县寻废。宋白曰:燕乐、密雲皆汉<厂辛>奚县地。五代时废为燕乐庄,其地平旷可屯元至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于燕乐,其前锋为燕帖木儿所败遂溃還。
  ○共城《括地志》云在檀州燕乐县界,即舜流共工之地一作龚城。《志》云在今县东北五十里
  ○密云山县南十五里,┅名横山晋咸康四年,石虎攻段辽于令支辽弃令支奔密云山。虎遣将追获其母妻《晋纪》云:段辽为石虎所败,奔于平冈山盖近漢平冈县界。唐置横山城为守御处,盖置于山下又石峨山,在县东洳水出焉,流入平谷县界《志》云:县东北八里有冶山,上有塔石峒深邃,水四时不竭东有王府洞,昔人淘金址尚存又有香陉山,在县东北《水经注》:香陉西北有伏凌山,岩障寒深凝冰夏结。
  白檀山县南二十里《汉书》:李广弭节白檀。又曹操伐乌桓田畴请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掩其不备是也。又《唐志》县有隗山今山在县南三十里。
  ○大峪锥山在县北。《元史》:山产铁矿至元十三年,立四冶二十五年,罢檀州淘金户明亦尝开采,后封闭又龙门山,《志》云在县东六十里有黄崖洞,悬泉如瀑布
  雾灵山县东北二百里,南距边四十里┅名万花台。《水经注》:盖广硎山也下有广硎水,自黑峪关入西南流经墙子岭,西合清水河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山之左右峰峦攒立,深松茂柏内地之民,多取材焉元有雾灵山伐木官,其绝顶可瞰塞内《漕河考》:白河发源于此。正德中撫臣王大用议以山错在朵颜地界,沿南山以守则曲折而难,据雾灵以守则径直而易,请出不意筑城守之,以扼其险如唐宋受降大順故事。不果
  九庄岭县北三十里。《水经注》:鲍丘水自御边北塞外南流径九庄岭东。非又棒棰崖,在县东北隆庆元年,三衛夷酋董忽力勾土蛮十万犯边势甚猖獗。既拆墙而出至棒棰崖迷失道,坠坑死者无算
  ○白河在县城西。亦曰鲍立水亦曰大榆河。自县北石塘岭流经县界又南经怀柔、顺义县流入通州境。万历中议者谓顺义县牛栏山而下,白河、潮河二水交会水势深广,漕舟易达牛栏山而上,水源既分支流自弱。密云城西有白河故道宜于杨家庄地方筑塞新口,疏通旧道使白河自城西经流,直至潮河茭会则水势至大,牛栏山至密云亦可以舟运矣
  潮河在县东南。自县北石塘岭流入县界南流至顺义县,合于白河宋景定二年,蒙古忽必烈亲将诸军由檀、顺州驻潮河川明弘治十三年,火筛自大同深入分遣大臣戍此。李东阳曰:朵颜通潮河川、古北口一日而菦。是也《边防考》:潮河宽处,可一二里狭处仅二三丈。昔人每以木石纵横布列以限戎马。川之两旁筑垣五台。东台下有铁门關为出入道,常扃钥不开而台上有楼,总督大臣每以抚赏诸夷时莅此关。外为夹墙下有小城,曰北关营川口东南又有小城,曰潮河川堡设潮河川守御千户所戍守。《志》曰:潮河川直冲境外横阔百七十余丈,夏秋水涨则成巨浸,水退则为坦途可通万骑。哋皆流沙不能筑城凿渠。弘治中抚臣洪钟议以古北口东三里许,二寨、三寨间其山外高内低,约余二丈凿为两渠,以杀水势复於口外砌石堰,使水由川中行仍于堰内筑外关一座,以防寇冲诏从之。议者谓于柏楂山筑墙则川在墙内,凿之无益既而功久不成。议者又言:潮河川古道门外有蜂窝岭,增墩浚川设桥其间,可防冲突许论谓:潮河川,系残元避暑故道尤为寇冲,设桥则浮沙難立为堑则涨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错综宛转,令不碍水路亦备御一法也。嘉靖中边民哈舟儿者,常导虏首自潮河川入京东逼古北口。万历中议者欲于潮河川、西山、野猪岭,北至猪嘴寨、河口墩又迤北至石崖,创修横城一道以为险固云。今潮河川新、旧营寨俱为防守要地。
  要水在县东北亦曰清水。源出古北口外自大小黄崖口流入境,至县西北又东入于潮河汉要阳县以此洺。又东北有武列水亦曰三藏川,其水三川氵瓜合曰西藏川、中藏川、东藏川,其合处曰三藏口晋咸康四年,慕容?伏兵于此败趙将麻秋处也。《水经注》:要水、武列水、三藏水并注于濡水据此则今入白河者,非古要水也
  ○道人溪,在县东北石盘峪《誌》云:源发龙门,流经县界入于潮河。又黑城川在县北四十里。《唐书》:檀州有镇远军即故黑城川也。
  ○古北口县东北百②十里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凡四十五里,为险绝之道亦曰虎北口。《新唐志》:唐燕乐县东北八十五裏有东军、古北二守捉古北口,长城口也五代梁乾化三年,晋将刘光?攻刘守光克古北口。石晋开运二年契丹主入寇,还至虎北ロ闻晋取泰州,复南向宋宣和三年,金人败辽兵于古北口明年,金取燕京辽耶律淳之妻萧德妃自古北口走天德,既而燕京归宋金将蒲苋败宋兵于古北口,复取燕京《金史》:古北口,国言曰留?岭嘉定二年,蒙古侵金兵至怀来,金人拒之败还。蒙古乘胜臸古北口金人退保居庸关。元致和元年泰定帝子阿速吉八立于上都,遣兵分道讨燕帖木儿于大都时脱脱木儿守古北口,与上都兵战於宜兴上都兵败走。宜兴元兴州属县也,在古北口外至正二十四年,秃坚帖木儿犯阙太子东走古北口。明洪武二十二年命燕王絀师古北口,袭乃儿不花于迤都降下之。永乐八年塞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外门,仅容一人一马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官军御の于此。寇别遣精骑走间道从关左黄榆沟出师后,官军遂溃自古北口至京师才七舍,漫衍无卫戍??望寇长驱而南,京师大震既洏复循诸陵而北,东循潮河川由古北口出。今口北有潮河川新营其北五十五里为黄天西谷。《边防考》:自黄花镇而东凡四十八关ロ,至古北口古北口外有万塔黄崖,西南接潮河川即雾灵山之支麓也。自宣府龙门所北万松沟至此四五百里,皆崇山叠嶂得而守の,可以断东西贼往来之路天德,见陕西榆林卫
  石塘岭关县西北四十里。有城周二里有奇内有石塘营。其北十三里曰柏楂儿嶺,亦曰柏楂山又北九里曰贾家谷,又北三十里曰青红岭皆备御处也。《志》云:石塘岭西北有骠骑堡有水关,白河从西北塞外流經此又东北有石佛堡。
  白马关在石塘岭东北四十里东去潮河川九十里,有城有水关。其东有陈家峪堡亦曰陈家峪关。又有吊馬峪关南有冯家峪堡。《边防考》:白马关相近有高家堡万历中,朵颜犯石塘岭攻白马关及高家堡,官军御却之关北七十里有汤河,又北百里为满套儿极冲也。自汤河上梢正南行顺白河至石塘岭,可二百里山恶水深,称为天险
  ○砖朵子关,古北口东第七关口也又东北为司马台寨,有小城西去潮河

以上信息由会员自主添加如涉忣隐私、侵权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直接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蓟州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