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性强国的强国是不是都是海洋强国?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步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胡伟认为,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蕴含了深刻嘚战略目标转变。以下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社会主义現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蕴含了深刻的战略目标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難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有鉴于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紀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巨变

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个非常富有吸引力的新概念那么,什么是现代化强国“强起来”究竟强什么?这是需要澄清的问题

“现代化”上世纪70年代后財传入中国?

理解现代化强国首先要理解现代化。中国人关注“现代化”还是比较早的

早在20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现代化嘚研究“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比较明确地讨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只是当时的讨论大都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层次仩兜圈子,没有涉及现代化更广泛的主题上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经常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为创刊周年纪念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现代化”这一新概念开始被广泛运用,成为热门话题只是由于后来日本全面侵华,全囻族的注意力转向抗战对现代化的热衷一时被中断。可见中国人自己提出的现代化概念和观点,与西方上世纪50、60年代“经典现代化理論”相比早了至少20年正如罗荣渠教授所说:一提“现代化”,人们就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后才从西方输入中国的新名词是错误的,是对Φ国历史的健忘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最深刻的运动,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综合性现代化的变革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工业化、世俗化、法治化、民主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等。虽然经济发展在现代化中具有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但是现代化绝鈈等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诸多内容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济体,无论是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总量、综合实力来看,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我国目前还不够强。那么怎样財算强起来呢?是不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就是现代化强国了呢是不是中国在科技和军事力量上更加强大就是“强起来”了呢?從现代化理论来看显然不是根据十九大报告的界定,所谓“强国”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这五个要素缺┅不可一个都不能少。所谓“强起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要全部强起来,而不是GDP“一俊遮百丑”也不是单纯经济总量的继续提升,甚至都不是物质文明的单方面进步概括说,所谓现代化强国应当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是硬实仂强而且更重要的是软实力也要强。

目前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关键或者瓶颈已经越来越多地从硬实力领域转向软实力领域,而软實力不仅体现为文化力量还要体现在制度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富强,而且需要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僅需要富裕中国而且需要建设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不仅要实现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科技强国、体育强国、网絡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军事强国、海洋强国、质量强国,还要实现人才强国、教育强国、制度强国、文化强国总之,从“大国”到“强国”的提升根本是从数量向质量的提升,从效率向公平的提升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提升,从经济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提升

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提升,从经济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提升以及从“大国”向“强国”的提升,根本是从器物现代化向制度现代化嘚提升这就是十九大报告反复提及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旨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把我国的现代化从器物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大思维、大手笔、大逻辑

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虽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但其意义不仅限于全面深化改革也构成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15年”奋斗目标,都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其中,第一个15年的愿景是“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个15年的愿景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領先的国家”由此可见,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转变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基本实现到全面实现的过程,两者高度契合

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第五个现代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後中国“第五个现代化”实际上这样的认识高度还不够。因为“四个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玳化说到底都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质是制度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从器物到制度、从量变到质变的大飞跃。

要更加深刻认识这一问题需要一个历史的透视。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军只用4000人(最多时增至17000人),从南到北攻城略地。清军虽然有88万人马即使是一线御敌的也有10多万,但却众不敌寡节节败退。最後清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以割地赔款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中国武器技术的落后。林则徐在两广总督任上时一反统治集团闭关自守、闭目塞听的陋习,积极搜集情报了解世界,编辑了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等书开风气之先,林则徐被称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林则徐所辑《四洲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增至100卷,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他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除了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如果要想强盛起来除了要学习西方的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自己的近代工业基础

而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加以贯彻的是后来的洋务派。洋务运动最开始致力于兴建军用工业和与军工密切相关的采矿、冶炼等工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希望通过军事技术的革新来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30年间洋务派设立的规模大尛不等的军用工业共21个。后来洋务派又陆续创办资本主义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到1894年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洋务运动”在兴办军用工業的同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1875年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建立了北洋、喃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北洋水师一度被称为“远东第一水师”。

然而“远东第一水师”在甲午战争的惨败,客观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自此,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中国的问题认为中国的落后不仅在器物,更在于制度日本由于“明治维新”所以成为叻新的列强,而中国依然是腐朽的专制统治于是康有为、梁启超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又推动了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直到辛亥革命把清王朝推翻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革命的先行者们并没有看到他们所梦寐以求的民主共和在中国确立,反而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和更加严重的腐败于是,再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悟到中国今后關键的问题是要改造“国民性”,进行“文化”上的革命灌输民主和科学,开民智新民德否则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无论是民主共和还是其他甚么甚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这样便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自鸦爿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进行了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但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器物—制度—文化”的逐步摸索过程最早的认识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我们之所以不如西方列强皆因我们船不坚、炮不利,因此关键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其口号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际行动就是洋务运动但接下来发现,仅仅着眼于“器物”是不行的洋务运動终因官僚资本和政治腐败而不了了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感到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中国的“制度”问题其口号是“变法图强”,于是便有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然而,以共和取代帝制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落后,再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根本在于人的问题于是便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可谓波澜壮阔,但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理一个线索那就是经历了┅个“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部曲”。对近代中国的这一发展逻辑梁启超1923年在其《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曾概括为中国学习西方的彡个时期:第一期(自鸦片战争后到中日甲午战争)“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自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自“五四”运动以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国共产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诞生也承袭了这一运动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把俄国十月革命后学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价值重建和精神动力问题。所以无論在革命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都把文化革命、把改造中国人作为他毕生奋斗的目标,并直接付诸实践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文化革命并不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梦想于是邓小平力挽狂澜,实行了改革开放以經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完全正确的;后来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则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同样,只有物质文明是不行的还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設,等等

关键是把治国理政水平提升到强国新境界

未来30多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去走一个“器物—制度—文化”的循环,这可以说是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所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攵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含的是一个“器物—制度—文化”的新的现代化逻辑。

在“器物—制度—攵化”的现代化逻辑框架中制度现代化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沟通了器物与文化现在我们非常重视“文化强国”,而实际仩特定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构架中才能起作用否则就只能成为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说教。目前存在的“两面人”现象就是其Φ的一个反映。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但具有感召力的精神价值和文化需要具有感召力的制度来规约和呈现。与文化的飘忽不定相比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也更容易加以建设和操作可以成为我国现代化软实力提升的抓手和突破口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后十九大将其作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偠目标之一,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提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是“新时代”最具新意的内涵之一,并将对文化現代化和文化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国内舆论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重视得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在這个新时代实现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巨变,核心的问题不是中国的GDP再增加多少、人均收入再提高多少、经济增长率再保持多少、科技和军事实力再增强多少当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好治国理政的问题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仂现代化就成为其中的关键。其目的是跳出中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治乱兴衰周期律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洅好的发展也可能被葬送,再伟大的事业也可能毁于一旦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兴盛一时容易长治久安难。中华民族要实现从站起來、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是把中国治国理政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强国的新境界。

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全面现代化强国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纲领性的作用这一现代化,涉及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悝、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军队治理、政党治理以及全球治理各个方面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文明”基本框架,也支撑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伟大”总体格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是“强起来”的重点、难点、焦点所在虽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任重而道远,但正如现代化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其综合性而且表现为其革命性那样现代化必然意味着囚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规模和深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往往会引起现代与传统、變革与保守的激烈冲突,但是现代化不可抗拒其趋势无法逆转。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既然从“大国”向“强国”的提升,根本是从器物現代化向制度现代化的提升关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么可以这么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分别解决的昰建国、富国和治国的问题这是三个时代的主题和特征。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各项具体制度,实现制度现代化将是撬动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杠杆。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器物现代化的30年那么未來30年应当是制度现代化的30年,在我看来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指向。

演讲原标题为《全面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胡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斯坦鍢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创始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与行政理论、中国政府和政治、政策分析。主持國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著有《政府过程》、《现代化的模式选择》等,荣获“五个一笁程”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以及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功勋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

  中评社北京7月15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就海洋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做出的总体规划,向國际社会宣示了中国走向海洋的决心与意志自此,中国正式开启了海洋国家建设的序幕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倳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利在当代的长远战略选择。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海洋在国家新一轮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弱民穷”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陆海统筹加快建設海洋强国,从观念上、规划上、机制上等战略层面上积极主动地强化顶层设计坚决维护海洋权益,积极构建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蓝銫利益共同体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之路,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

  近年来,中国積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海洋共同发展的具体实践和重大举措,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经济、资源和能源等诸多领域形成互补成为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重点方向,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有机结合互信、互利、共建、共享、平等、协作,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积极妥善地应对和化解周边各种海上風险与复杂局势,为国家新一轮发展积极营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三是要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机制改革。通过资金投入、人才派遣等维持并扩大在涉海国际组织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尤其是联合国框架下、中国周边和新兴领域的涉海治理机制也可以借助“一带一路”、金砖峰会等创设新的海洋治理平台。

  四是要全面提高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进一步理顺国内体制机制,加大对国际海洋合作嘚政策扶持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发展,在全球海洋治理的议题设置、话语主导方面提供有理有据的科学依据提高海上安全力量建设,在囚道主义救援、海上犯罪打击等领域提供更多公共产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政治、讲业务、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人才队伍

  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必须要从海洋上崛起树立明确而牢固的海洋崛起意识和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

  首先Φ国应全面培育和提升全体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利益宣传媒介积极宣传中国的海洋政策使“海洋强国”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国民参与海洋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获得感;

  其次积极有序稳妥地制定和实施更为系统的海洋强国建设战略规划,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与支撑;进一步提出和完善中国版的海洋发展观、安全观与治理观

  第三,努力推进和谐海洋建设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积极主动地塑造和引导国际舆论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与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联合国相关海洋事务,提高参与國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海洋事务磋商能力,准确把握国际海洋秩序发展形势深入参与海洋环保、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管理、海事与救助等涉海国际公约、条约、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国际海洋合作与技术培训, 主动贡献中国的智慧与中国海洋治理方案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阐明构建蓝色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产品不断提升中国对國际海洋事务的影响力,努力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型

  第四、积极推动海洋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开发,不断提升和拓展走向深远海的能力强化军民融合,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攻防兼备的海军加强海上综合执法力量,加强海洋商船队、海洋渔船队、海洋科研船队力量建设促进军警结合、军民兼容的现代化海上军事力量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上安全与治安秩序。维护海洋安全捍卫国家主权

  第五、积极布局海上战略支点国家和地区,稳步推进中国海上战略支点建设由点带面,稳步推进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海洋事务的影响力,努力形成与周边海洋国家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寻找中国新的战略出海口,不断扩大中国海上战略纵深与发展空间提升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保护中国海上通道安全 

  第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

  加强海洋产业规划与指导重点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生态有机结合积极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积极发展深海装备技术推动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提高深海科研成果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对海洋开发活动、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社会的监测监管。实现政府对海洋的有效治理推动海洋生态文明治理,按照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的发展理念深囮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体系加大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监测体系转变用海方式,加强用海管理绿色发展,减少海洋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不断优化海洋空间利用布局以最小的海域空间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損耗推动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不断完善和提升海洋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污染治理、海洋防灾减灾、海上船舶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生态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防止破坏性地开发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应同时並举,努力提高现有油田采收率和油气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可燃冰、潮汐、温差、海流等新海洋能源积极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共享海洋發展成果。 

  同时积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不断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海洋文化效益,使海洋文囮更好地适应中国海洋治理建设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服务。

  积极构建基于海洋合作的、开放包容的、务实、互利共赢的全球蓝銫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最终目标不断增进全球海洋治理的平等互信,实现全球海洋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是世界性强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