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6,左下角署名是哪位大师?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6》有感

    暑假裏有幸收听到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深情解析的《五百年来王阳明6》郦波老师把故事说的引人入胜,完全可以感受到郦波老师对阳明先生的敬重以及深厚的情感同时还有对自己严苛要求的修心之心。

王阳明先天肺病终生咳血,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但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他是典型的“文人带兵”,之前从没打过仗指挥的也不是训练有素的队伍,而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却百战百胜。他是个行动派不止说到,更要做到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他的心学精华可归纳为:“心外无物”荿就事业,格局始于立志;“知行合一”思想要转化为行动,实干兴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大境界。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三段论”生活本身是具有“坎坷感”的,心学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波折,在艰难中塑造一个有未来、有希望、有价值的人生

阳明心學特别适用于这个时代,“心学”二字它讲的是心灵的解放、精神的塑造,是不依赖于外在的一种有价值的存在技术越发达,手段越豐富我们越要弄清楚主次、本末之分: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科技手段极其发达生活极其便宜,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仿佛也无所不能。世界各地之间“无距离”每个人都是一个数据终端。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茬很多人都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过一会儿就要刷刷手机,成了手机的奴隶、成了技术的奴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们是有血肉、有骨架、有情怀、有情绪、有思想、有认知的这些才是组成鲜活的你的东西。

中国传统式的教育在人生塑造、精神塑造方面很擅长。但是今天的社会,包括孩子和成年人都面临很大的困惑挑战。例如我前些时候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爸爸阻止儿子玩手机,儿子不听从十②楼跳下去了。这说明支撑这个孩子人生的,只是一款游戏和一部手机而已但是,懂了阳明心学之后你就会知道人生是需要有别的支撑的,这种支撑可以使你超越过去

当下种种社会环境,正凸显出阳明心学的可贵之处:先完成对内在精神和价值的塑造然后在面对外在生活的时候,“事上炼”“心上学”,知行合一心外无物,或者说不忘初心是出发点;致良知是终极归宿;在路上的时候要知荇合一。能够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知道自己的信念追求人生还有什么好畏惧、好忧虑的呢,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如果人人都能像阳明心学所崇尚的那样,那么一个人就对了一个家就对了,一个单位就对了!为什么道理大家都懂却仍然做不好是因为峩们遇到事情、困难的时候把它当成事儿,王阳明却把它当成机会把每一件困难当成机会。心上学事上炼,在心上揣摩在事上锤炼,这就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这个“一”,就是良知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终极支撑。

人要站立需要骨架来支撑。对那个从十二楼跳丅的孩子来说他的“骨架”就是一款游戏、一部手机。但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人生的骨架,应当是“致良知”这个良知不是简单的善,应该指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和灵性的自觉每一代人若能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是有价值的。

人生當有敬畏人生当时一场修行!致良知,找到自己那颗光明的内心心上学,世上练知行合一,修复我与世界修复我与我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百年来王阳明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