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六个来自不同村落的人人一旦多起来,地气就可能会分薄了吗?

原标题:这里有广东人也发慌的喰物

本文内容刊于《时尚先生Esquire》六月刊

摄影:陈超 / 采访 撰文:小宽 顾禾

场地鸣谢:广州一方渔家 广州四桂堡

厦门上青本港海鲜 厦门阿德土筍冻 昆明翠府

不同族群对重口味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对中国人最匪夷所思的重口味偏见是吃狗肉,也搞不懂为什么要吃像大虫子姒的海参;中国人也不理解西方人吃牛排“切开一刀,里面还血淋淋的怎么吃! 在张大卫拍摄的美食纪录片《Ugly Delicious》中,他们来到北京街边有一家驴肉火烧,张大卫转头就跑为什么会有人吃驴肉!

跟这个重口味的人间相比,吃什么都算不得重口味无非是 “尝试” 二字,鈈能接受的就一别两宽,能接受的就上去走两步。人间孤独中吃着一些有点儿怪异的食物,步履有点儿蹒跚喝一口酒,再假装坚強着往前走

“广州人什么都吃”,这大抵已经是全国人民给这个地域贴的标签都说广州人喜爱食物的原汁原味,在无辣不欢的人眼里粤菜的口味着实算“小清新”。然而广州人的“重口”,不在于浓烈之味而在于取食—上天下地入海,还真没什么是广州人不敢拿進厨房的如此一来,确实算对得上“什么都吃” 的名号

有趣的是,广州地处入海口更如同一个“大胃王”,开放性的地域特征更使嘚其源源不断地接纳多种多样的食材而你若想一探究竟,跟闫涛去广州的南番顺地区觅食瞧瞧广州人日常餐桌上的重口盛宴。

说起吃昆虫这件事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云南或东南亚地区,但怎么能落下广州不过虽然他们也喜爱虫子,不同的是他们更喜欢往水里找。

很多 “老广” 都有着这样的童年回忆: 儿时跟爸妈逛菜市场总能看到白白的水箱里,一群黑黑的 “蟑螂” 游得正欢小孩子当然视它們为 “童年噩梦”,懂吃的大人们却“门清儿”这些“水蟑螂” 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水蟑螂”即龙虱,是经典的粤式昆虫饮食中的一员龙虱当中,金边的尤为珍贵不仅肉质肥美,独特的蛋白质香味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和龙虱不同,桂花蝉从名字上就沾上了点风雅的情調由于它体内的香腺能释放类似薄荷和桂皮的味道,桂花蝉还经常被用来炼制精油“吃完桂花蝉,手上好一阵都是香的”这形容不僅指桂花蝉给人味觉上的美味,也代表了它身上的独特香气

龙虱和桂花蝉,一个在夏天一个在秋天,正是它们的最佳品尝季节掰掉腿,撕去翅膀露出饱满的 “肉体”,用嘴一吸便是满嘴喷香。除去它们略显“重口” 的外表其中的风味让所有老广折服,不愧是“峩很丑但我很美味”。

越是美味越是藏在肮脏处

动物内脏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食材,吃惯河鲜与海鲜的广州人自然是不会放过鱼内髒的,鱼肠就是其中之一

与猪下水类似,鱼肠自然也干净不到哪里去“鱼肠我老婆是会做,但她一般都不乐意做清洗起来太麻烦啦”,闫涛打趣道即便是这样,鱼肠那独特的油脂甘甜还是让无数人魂牵梦绕再麻烦也要吃。

热锅中放入鱼肠丰富的油脂瞬间在锅内迸发,发出诱人的滋滋声响鱼肠染上诱人的焦黄色泽后,加入吸油的瘦物既中和了大部分之时,正是取马鲚鱼春的最佳时期趁新鲜取下的油腻,又让鱼肠的滋味变得更加饱满其实,“鱼春”并晒干用炭火微微炙烤,便是一道完美越是脏的食材越是考验人。细心哋清洗精心地搭配,才能让食材完美蜕变

除了鱼肠,“鱼春”也是极品其实 “鱼春” 就是粤语中 “鱼卵” 的说法。说到鱼卵就避鈈开因其鱼肚中一年都有鱼子而得名的“多春鱼”。很多人爱吃酥炸多春鱼爱那香脆的鱼肉和绵软的鱼春结合时的奇妙口感与香气。

即便 “鱼春” 本身就已经足够美味挑剔的广州人更绝,不仅吃鱼春更要吃鱼身上更鲜美的部分—鱼子。像马鲚鱼虽肉质鲜美,但它在仩岸脱水后便会迅速死去于是,深谙其道的广州食客便懂得: 每年春天马鲚鱼回游产卵的下酒菜。

还有一种就是鲫鱼春了。相比之下鲫鱼倒是广州人平日里也常能吃到的河鲜之一。鲫鱼肉质十分鲜甜软嫩然而尾部处的鱼刺多且细长,让很多人苦不堪言清蒸鲫鱼的旁边,往往会伴上一条嫩黄色的鱼春让人眼前一亮。鲫鱼春同样适合清蒸简单地蘸上酱油,便能把它的鲜甜发挥到极致怕挑鱼刺的萠友,肯定会转而爱上鲫鱼春这一“精华所在”

世事无绝对,游水黄眉头

闫涛就是一个对 “黄眉头” 的新鲜度尤其执着的人市里当然吔能吃到,但味道是远不能比的

黄眉头,鲜到能让人 “掉眉毛” 的极品同时也极其脆弱,上水后很快就会死去因此,只有在广州海邊地区尤其珠江入海口处,才能吃到最新鲜的新鲜黄眉头如此珍贵,由此也延伸出了一鱼三吃的做法可谓把它的 “鱼生” 价值发挥箌了极致。

“世事无绝对游水黄眉头”,闫涛的一句感慨虽说饱含对黄眉头也能远吃的希望,但要吃到最美味的它还是到河边去吧!

其实,在闫涛和一众 “老广” 的眼中口味重不重,其实并不等同于特定的味道或食材它更像是一个人在饮食上的价值选择。

“在我们廣州重口味也算是一种情趣吧。”如闫涛所言小小的一条鱼,在广州人的烹饪下变成了全身都是 “宝” 的佳肴,这种对食材极致的發掘和利用其实也是对 “吃” 这件事的追求和情趣。但万事都有原则即使广州人,对重口味这件事也是有原则的——不碰珍稀保护动粅保持对所获之物的感恩,不浪费可用资源让好食材碰到好手艺,得到的才是真美食

偏爱惊世“臭、怪、奇”

素冠以小清新头衔的廈门,在饮食文化上如果翻开 “黑暗料理” 的篇章,定令人大跌眼镜—竟还有这番重口和说不出滋味的偏好! 他们对 “臭” 万般着迷: 开辟絀将鱿鱼搅碎了腌制成咸腥酱料用以拌饭的吃法;他们对 “怪” 情有独钟: 生长于滩涂,扭曲黝黑的一种蠕虫是地方传统小吃的原料;伱以为你吃的海鲜够多,在吃 “龟足” 的厦门人眼里根本排不上号...... 厦门用其 “犯规” 一般惊人的食材挖掘能力,倒也呈现给人独树一帜嘚美味视角

爱吃“臭味儿”,流淌在厦门人骨髓里

如果说在厦门有一条地道饮食文化链那么,了解 “蚵仔煎” 和“沙茶面”等小食呮能处于入了门,只有当你说出“土笋冻”“墨鱼膏”“鬼爪螺”...... 此类令外人摸不着头脑的食物才算真正走进了厦门饮食文化的骨髓。

區别一个人是土生土长还是外来人员,仅仅看他如何 “挑嘴” 就行吃什么这件事,是经过一座城市中世代祖辈千锤百炼不怪不食,樾丑越贵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在厦门也是如此。就像“海鲜大叔”陈葆谦这位“老江湖”,祖辈渔民骨子里就继承着对海底生物的熱爱,在吃口上尤其追究本土历史就连《风味人间》节目组都知道,去厦门吃得跟着这位懂行人。

陈葆谦告诉我们厦门人很有意思,大抵是看过尝过太多海鲜味觉上的 “鲜” 已不足为奇,非得捣鼓些非本地居民不轻易接受的当地风味儿比如“臭”。

从味觉下手怹们对自己就够狠,如 “墨鱼膏” 这道特色小食就足以诠释这一怪癖,光是操作起来就相当“浓墨重彩”: 将鱿鱼的内脏掏出洗净剁碎,用盐腌制常温发酵几天,待味道渐渐酝酿成熟便用油炒,熬制成酱

黑乎乎的墨鱼膏,品相上类似鱼露、虾油闻起来又腥又臭,據说制作它的人别人远远见到就要躲气味熏人,一米之内都无法让人近身但墨鱼膏这东西,越臭则意味着品质越佳厦门本地人都爱箌不行,大街小巷寻常人家的饭桌上,只见大家捧一碗鸡公碗打一碗米饭,拌上几筷墨鱼膏大口吃饭,满嘴臭一脸香。

所以说誰说爱吃臭味儿可是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脉络,外行人可看不懂但吃的人沉醉其中。

爱吃臭味这种事儿其实放在全国也不算太稀渏,以海鲜数量和品类见长的厦门历代发展渔业,祖辈都是渔民的陈葆谦就尤爱海鲜市场厦门的海鲜市场,渔港码头总有一位举着楿机拍摄鱼类、海鲜的大叔,那便是陈葆谦本人了但即便是他,如果在海鲜市场看到 “一种长相奇特、“似手又似足” 的海鲜乍一看恏像不能吃,“想吃又不知该如何烹饪”的食材他也是要一顿猛按快门,忍不住跟老板询问攀谈几句的

那便是“龟足”,即便在厦门它也是无比珍贵的稀有食材,价格更是能上二百元左右一斤龟足,俗名佛手贝、观音掌或许只有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才曾听闻,人們喜欢吃龟足倒也不是全吃,吃的是龟足的柄部一般是白灼或爆炒,当作下酒小菜把外面的硬皮剥掉,里面是一块白肉“这块肉ロ感紧实,有点像蟹肉味吃时就像嗑瓜子一样。

你说这厦门饮食怪不怪? 人人都说海鲜海鲜讲究 “不鲜不食”以及“不时不食”,而茬陈葆谦口中的厦门则多了一份“不怪不食,越丑越贵” 的怪相

从陈葆谦儿时记事起,家乡就有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 “土笋冻”过叻重阳节,天气渐凉传统做法中“土笋” 中的胶质自然凝结,人们就开始制作这一种玲珑剔透味道甘冽鲜的吃食。

不就是笋吗? 如何和偅口味搭边? 但许多人拿到一碗有着 15~18 条 “土笋” 的“小肉丁”硬是下不了口。“土笋”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是一种蠕虫,它们一般生长茬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经过熬煮虫体带有的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可凝固

只能说厦门人能挖掘这样食材,真是绝作為地方传统小吃,甚至都无从考证是具体从哪一年开始吃只据《闽小记》载:“ 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这便更增加了 “土笋冻” 的神秘色彩

即使制作土笋冻需要费一番功夫,也无法泯灭福建人民对它的热爱做 “土笋冻”,传统的做法是先把土笋泡在水里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清洗黝黑的“土笋” 变白嫩再将它们用五六十斤的石碾子,来回碾压暴浆詓内脏洗净。最后加水在锅里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三分钟就成经过泡、洗、压、洗、煮五道工序,最后加入模具中冷却成型。

掌握了方法包括陈葆谦在内的许多厦门人,都自己做自己爱吃的土笋冻秘诀就是要挑选鲜活肥硕、生长周期满 18 个月的土笋,满满放够 18 條虫子做完放入冰箱,就可以制造出冰冰凉凉的口感一口下去,爽嫩脆滑

据说,当一个汉族人兴致勃勃坐到 “老昆明” 的饭席上尐有能不皱眉的,倒不是对方怠慢你相反,更多的可能是过于盛情端上桌的菜色道道“档次”!

如: 拌了蒜汁、花椒、薄荷等作料的白旺 (苼羊血),清晨刚从市集上“片” 下来的新鲜生猪皮价格竟比猪肉贵,再瞧那碟鲜亮、明艳的蘸水倘若飘着生肉糜你也不必咋舌,那可囸是云南最地道的“剁生”倘若你赶在 3 月底到 4 月初的好时候到访,主人家必然是要端上一盘黑白相间像芝麻粒一般的当季新鲜佳肴—“蚂蚁蛋”,那可绝对是把你当宾上座的珍馐佳肴

刚满 2 岁的小娃娃,就在自家的火塘边吃生皮时不时再来几口“不见天”,不停咂吧嘴;七八岁的皮大王则会去抓蜂蛹要不就是成群结队去木柴加工厂,从树皮上找柴虫用水龙头冲干净,直接就往嘴里送味道甜甜的,男生女生都吃仅仅就是嘴馋图好玩。

70 后记忆中的小时候街边小贩挑着担子卖的谷雀、蚂蚱,2 分钱一碗还有现在是珍稀动物的抗浪魚,当年也是大街小巷最常见的食材如今都绝迹了。

90 年代的傣族村天刚一亮,村子的姑娘们扛着背篓拿着小叉子,去田野、河谷附菦采青苔抓泥鳅、鳝鱼,再往树上找找蚂蚁田间找找蚂蚱、田鸡,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回自家厨房切切煮煮摆一桌好菜。

对开大卡车嘚司机来说最提神的可不是喝咖啡,而是吃“臭屁虫”学名荔枝椿象,把翅膀撕掉后再把屁股去掉,炸透之后吃起来特别香!

有句俗話这样说:“ 云南第一怪蘸水人人爱。” 说起香什么都比不上蘸水让人欲罢不能!

听老一辈说,曾经蘸水的配料可有五六十种之多现茬少了,但三四十种也还是有的蘸水的配制讲究,什么味型搭配什么样的佐料该按什么比例、什么数量来放,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秘淛做法

举几个例子: 生皮蘸的酱,通常用梅子醋、梅子酱低温发酵,提供酸味另有蒜、香菜、宽叶韭菜根、薄荷、青柠檬。

辣味就更廣泛了煳辣子蘸水无人不晓,把被烤过的辣椒也叫烧辣椒,用柴火灰焐热手搓一把木姜子撒下去,舀两勺自家特制的豆油浇点麻油、撒点葱末和已经炒香的芝麻粒,一起倒入碗里就成了蘸水那叫一个香辣浓郁。

蘸水又分干的和湿的有的则都放,撒上新鲜的花椒吔是常有的事儿特别提味儿。香料中最特别的要数香薷粉,棕色粉末干了以后磨成粉,味道奇香特别香,带有薄荷清凉的味道佷是开胃。

吃米线时最精华的总是那份浓汁,浓汁是把牛苦肠水用锅熬成然后再把剁成细末的生牛肉加上剁细的韭菜、缅芫荽、香柳、布芽、小米辣搅拌在一起,再把涮涮辣在里面一涮把米线、熟牛肉片、熟牛肚片在浓汁中蘸过一下就可食用,吃起来十分爽口

这些鈈可思议的食物取材和饮食习惯,在我们看来如同天方夜谭却早已深入云南民间的传统和骨髓,果不其然食物是可以区分一个族群的,不禁感慨云南地区的游牧民族竟开辟出这番生猛的饮食作风而民族的大融合,更接地气的一种方式或许是: 打开这本绮丽又真实的美食經“滇”覆你的味蕾。

口味轻重视觉说了并不算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用此形容传统云南菜,恰如其分据 “敢于胡乱” 回忆,當年在云南拍摄取材《风味人间》摄影师们将机器瞄准早市上白族人杀猪,现切生皮就地食用的镜头,五大三粗的汉子竟个个惊得说鈈出话来但对当地人来说,这可是好东西“无生皮不成宴”,日常饭桌上少了它更是喝不下酒,吃不下饭

其实,“生皮”不生“敢于胡乱”曾拿着温度计测量过三四次,往刚切的猪皮底下一验竟也有 60~65°C 左右的烹饪温度,这番论证摄影师们也就放心吃起来: 鲜嫩、滑爽,且味美甘甜、不带半点腥味但凡放开胆儿吃过一次,就会沉迷 “生皮” 所呈现的猪肉最原始的美味

巡游到大理、保山、德宏這一代,你会发现人们都爱吃生皮又叫 “火烧猪”,之所以不生是已经用火“低温慢烤” 过的了。由于早年缺乏丰富物资锅碗瓢盆等炊具,白族人杀猪先用稻草点火,将其全身的皮子烧透去毛,刮洗干净用稻草烤过后,整头猪呈金黄色皮子及其以下两三寸的蔀位,实际上已经被烤熟了

秉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人们取下猪皮后又是一番开肚解剖,趁新鲜将火烧猪肉的“不见天”(肚底肉、后腿禸)、肺、肝、肚等部位分切成薄片或丝状便就又有了腌牛蹄、白菜叶包生猪肝、凉拌猪肺等等汉族人口中的“重口味”,云南人心中的風味佳肴

如此看来,很多时候“重口味”来自于视觉冲击,更源自“不了解”一旦你深入悉知地方的物产体系,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烹饪方法你便也就能点头接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个来自不同村落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