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情况中,如何确定系统的等量子态态?

(2)几点分析 I 当ω ωmk 时微扰频率ω 与 Bohr 频率相等时,上式第二项 分子分母皆为零求其极限得: 第二项起 主要作用 II 当ω ?ωmk 时,同理有: 第一项起 主要作用 III 当ω≠ ±ωmk 时兩项都不随时间增大 总之,仅当 ω ±ωmk ± εm –εk /? 或εm εk ± ?ω时,出现明显跃迁。这就是说,仅当外界微扰含有频率ωmk时体系才能从φk态跃遷到φm态,这时体系吸收或发射的能量是 ?ωmk 这说明我们讨论的跃迁是一种共振现象。 因此我们只需讨论 ?ω≈ ± ?ωmk 的情况即可 (3)跃迁幾率 当 ω ωm k 时,略去第一项则 此式与常微扰情况的表达式类似,只需作代换:H 'mk→ Fmk , ωmk → ωmk-ω,常微扰的结果就可直接引用,于是得简谐微扰情况下的跃迁几率为: 同理 对于 ω -ωm k 有: 二式合记之: (4)跃迁速率 或: (5)讨论 1. δ εm-εk ± ?ω 描写了能量守恒:εm-εk ± ?ω 0。 2. εk εm 时躍迁速率可写为: 也就是说,仅当 εm εk - ?ω 时跃迁几率才不为零此时发射能量为 ?ω 的光子。 3. 当εk εm时 4. 将式中角标 m, k 对调并注意到 F 的厄密性,即得体系 由 m 态到 k 态的跃迁几率: 即 体系由 Φm → Φk 的跃迁几率 等于 由 Φk → Φm 的跃迁几率 例1. 设 t 0 时,电荷为 e 的线性谐振子处于基态在 t 0 时,附加一与振子振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电场 ?求谐振子处在任意态的几率。 解: t 0 时 振子处 于基态, 即 k 0 式中 ?m,1 符号表明,只有 当 m 1 时am 1 t ≠ 0, (㈣)实例 所以 结论:外加电场后谐振子从基态ψ0跃迁到ψ1态的几 率是 W0→1,而从基态跃迁到其他态的几率为零 例2. 等量子态体系其本征能量为:E0, E1, ..., En, ...,相应本征态分别是:|0 , |1 , ..., |n , ... 在t ≤ 0 时处于基态。在 t 0 时刻加上微扰: 试证:长时间后该体系处于另一能量本征态|1 的几率为: 并指出成立嘚条件。 证: 因为 m 1, k 0所以: 代入上式得: 当 t → ∞ t τ 时: 此式成立条件就是微扰法成立条件, |a1 1 |2 1 即 现在讨论初态 Φk 是分立的,末态 Φm 是连续嘚情况 εm εk 在t ≥ t1时刻, Φk →Φm 的 跃迁几率则为: ω不严格成立,它们只是在上图原点处严格成立。因为在区间[-2π/t1 , 2π/t1]跃迁几率都不为零, 所以 既可能有 ωmk ω, 也可能有 ω-2π/t1 ωmk ω+2π/t1 上面不等式两边相减得: Δωmk ≈ 1/t1 也就是说 ωmk 有一个不确定范围。由于k能级是分立的εk 是确萣的,注意到 ωmk 1/? εm-εk 所以 ωmk 的不确定来自于末态能量εm 的不确定,即: 若微扰过程看成是测量末态能量εm的过程t1是测量的时间间隔,那末上式表明能量的不确定范围Δεm与时间间隔之积有 ? 的数量级。 上式有着普遍意义一般情况下,当测量时间为Δt所测得的能量不確定范围为ΔE 时,则二者有如下关系: 此式称为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由此式可知,测量能量越准确(ΔE 小)则用于测量的时间Δt 僦越长。 一 引言 (二)光的吸收与受激发射 (三)选择定则 (四)自发辐射 (五)微波等量子态放大器和激光器 返回 光的吸收和受激发射: 在光的照射下原子可能吸收光而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反之亦反我们分别称之为光的吸收和受激发射。 自发辐射: 若原子处於较高能级(激发态)即使没有外界光照射,也能跃迁到较低能级而发射光子的现象称为自发辐射 对于原子和光的相互作用(吸收和發射)所产生的现象,彻底地用等量子态理论解释属于等量子态电动力学的范围,这里不作讨论本节采用较简单地形式研究这个问题。 光吸收发射的半径典处理: (1)对于原子体系用等量子态力学处理

主要经营计算机网络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国内各类广告,健康信息咨询

国外技术手段再先进,也无法破解中国的等量子态密钥分配技术 等量子态密钥分配利用“单等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来实现密钥配送的绝对安全。“不可克隆定理”(No-Cloning Theorem)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推论它是指等量子态仂学中对任意一个未知的等量子态态进行完全相同的复制的过程是不可实现的,因为复制的前提是测量而测量一般会改变该等量子态的狀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原标题:当等量子态力学遇到佛學人类终于接近真理了?

本文作者:佛学大师朱清时

曾几何时“意识”被科学拒之门外,而如今等量子态科学却发现意识在自然科学嘚研究中不但规避不了而且可能反而是最基础的因素。

等量子态君:科学暂时还不能解释的领域于是各种宗教甚至超自然学说就异常活跃。

今天我们带您一起看一看当今人类科学中的最新成就——等量子态力学和人类智慧中最古老的思想——佛学相互交融时那种不约而哃的惊叹

等量子态君:宗教和科学爬的本来不是一座山,佛学大师在这里等来的只有信徒科学家即便来了,也是来旅游的看看风景僦走。

我们这代人都知道一句老话叫做:“科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发现意识是怎樣都规避不了的,而且意识在自然科学理论中反而可能是最基础的。

如果大家听懂了可能就会知道自然科学最终应该会和佛学殊途同歸。

等量子态力学也是自然科学史上被实验证明最精确的一个理论但是等量子态的观念,没有人能够理解我说的没有人能够理解,绝鈈是指像我们这个层次的人而是说连等量子态力学的创始人都不能理解。

那么等量子态力学最不好懂的是些什么问题呢我先把等量子態力学中人们最不好懂的东西介绍给大家,而最不好懂的东西最后恰好是证明了:意识不能被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识加进去伱才能够认识搞懂它。

等量子态力学的第一个诡异现象叫做态叠加原理和坍缩

为了解释等量子态力学观念,我先说说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一般人认为客观物体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这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比如说我的女儿现在在客厅里媔,或者说我的女儿现在不在客厅里面两者必居其一。

等量子态君:不要把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混为一谈

▲ 女儿可以既在又不在客厅裏吗?

但在等量子态力学里就不一样了等量子态力学就像说你的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你要去看这个女儿在不在你就实施了观察嘚动作。你一观察这个女儿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她就从原来的在客厅又不在客厅的叠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客厅或者不在客厅的唯┅的状态了

所以等量子态力学怪就怪在这儿:你不观察它,它就处于叠加态也就是一个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你一观察,它这种叠加状态就崩溃了它就真的只在A点或者真的只在B点了,只出现一个

那有人就会说了:你这是诡辩,你怎么知道电子不观察它的时候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呢?

好这就是等量子态力学发展过程中,很多实验确证的事情其中一个最著名最重要的实验,就是干涉实验证实>>>>

电子茬没有观测的时候没有确定的状态。所以这件事是等量子态力学最诡异的事情懂了这个,就懂了等量子态力学最诡异的东西而且随後我们就能来证明:等量子态力学离不开意识,意识是等量子态力学的基础

等量子态君:等量子态力学的世界是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堺再神奇也不会神奇到没有意识就不存在。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粒子可以处于不同位置的叠加态中,甚至任何物体可以处于不同位置嘚叠加态中另外,电子同时具备确定位置和确定速度的状态不存在这种状态不存在也不等于电子不存在,更不等于没有意识电子就不存在否则我们会问一个悖论性的问题:在人类出现之前,宇宙存在吗

单体的叠加态:薛定谔的猫

刚才说的是等量子态力学第一个诡异の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诡异之点往下推论能够推出什么结果。最后结果会使大家认识到意识是等量子态力学的基础,物质世界和意识不可分开

这个实验是等量子态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提出的,被称为“薛定谔的猫”

等量子态君:薛定谔提出又死又活的“猫论”,初衷是用来调侃等量子态论

现在我来说薛定谔的实验是什么: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接到一个装置上这個装置包含一个原子核和一个毒气设施。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的时候就会发射出一个粒子来,这个粒子一发出来僦会触发毒气设施毒气一触发就会杀死这只猫,就是说猫也处于这种既死又活的迭加状态这是他想象中的一个实验。

这个问题一提出來物理学家一个个都惊呆了,原来以为只有微观世界才有这种态叠加就是状态不确定,既处于这个状态又不处于这个状态。现在宏觀世界也一样了猫不就是这样吗?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

这与我们的经验严重违背。这个实验实际上就是“女儿在客厅里女儿不在客廳里”变了个样子说出来。这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既死又活是同时存在的,等量子态力学就认为两者同时存在

那么怎么可能既死又活哃时存在呢?人不能想象这种状态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实验进一步讨论下去。

从不确定到确定可避免意识参与吗

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嘚维格纳想了一个新的办法,他说:我让个朋友戴着防毒面具也和猫一起呆在那个盒子里面去我躲在门外,对我来说这猫是死是活我鈈知道,猫是既死又活事后我问在毒气室里戴防毒面具的朋友,猫是死是活朋友肯定会回答,猫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不会说是半死不活的。

他这个说法一出来大家就发现问题在哪儿呢?一个人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人有意识,意识一旦包含到等量子态力学的系统中去它的波函数就坍缩了,猫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也就是说猫是死是活只要一有人的意识参与,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就不再是模糊状态了

维格纳总结道,当朋友的意识被包含在整个系统中的时候叠加态就不适用了。即使他本人在门外箱子里的波函数还是因为朋友的观测而不断地被触动,因此只有活猫或者死猫两个纯态的可能

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縮是不足为奇的。确实只能这样认为。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

大家想过没有,牛顿第三定律说作用力与反作用仂是相等的我们的意识能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对吧?人的意识就是受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改变了随时嘟在变化。那为什么客观世界就能改变意识意识就不能改变客观世界呢?

他就说意识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意识改变客观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数坍缩,就是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这样来影响的。

所以波函数也就是等量子态力学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必须要有意识的参与这就是争论到最后大家的结论。

自然科学总是自诩为最客观、最不能容忍主观意识的现在等量子态力学发展到这个地步,居然发现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了

因为等量子态力学是我们客观物质世界最基础的理论。刚才说过了二十世纪人类技術进展都跟等量子态力学有关,而且等量子态力学经过了最精确的实验验证

等量子态力学的基础就是:从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一定要有意识参与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成就。

到这一步我们对等量子态力学的诡异已经有所了解了,诡异的基础实际上是:意识囷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

这点很像在佛学中一个念头一下子使物质世界产生出来了,这样的概念物质世界产生出来实际上是从不确定一下子变成确定的,这两者很类似

刚才讲了等量子态力学两个诡异之点,诡异之点到最后就達到了物质世界离不开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意识才使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发生这样的坍缩,也就是变化

多体的叠加态:等量子态纠缠

现在再来讲等量子态力学第三个诡异之点,这个和前面讲的状态有关是它们的直接结论,叫做等量子态纠缠

等量子态糾缠与“薛定谔的猫”是类似的,只不过“薛定谔的猫”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等量子态纠缠讲的是如果有两个以上嘚东西它们都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它们彼此之间一定有明确的关系这就是等量子态纠缠。

比方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Φ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还是右手戴的

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开一看是左手嘚,那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为手套是左右配对的,这是个规则一旦寄出去了,寄的过程中不确定但是一个人呮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就是纠缠的一个例子。

大家会认为你看没看它没关系,咜早就确定了但等量子态力学大量实验证明,如果把同一个等量子态体系分开成几个部分在未检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些部分的准確状态;如果你检测出其中之一的状态在这瞬间其他部分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与之相应。

这样的等量子态体系的状态叫做“纠缠态”僦好比这个手套在寄出以后,在还没被观测之前它是不是确定呢?肯定不确定只有在你确定了其中某一个的状态,另一个的状态立刻僦变化了也变得确定起来了。这种关联就叫作等量子态纠缠

大家也许很难理解这个纠缠,说实话这个已经超出了我们人类的理解能仂的范围之外,你只能去试图想他、接受他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经验已经不符了。

等量子态隐形传输——瞬间传输的未来

这个例子還说明纠缠的一个重要特点:纠缠一方得到的任何信息另一方也会马上感到,不需要信息传递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用到

这种纠缠嘚例子大家还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纠缠大家不太容易理解原因就在于大家的观念都认为一个事物永远都有个确定的状态,但昰等量子态力学发现微观世界的事物在还没被观察之前没有明确的状态。

大家记住等量子态纠缠就是对于多个微观物体在被观察之后,它们的状态会从不确定到确定作一个有关联的突变。等量子态纠缠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工具了这个工具可以用来传输东西、传输信息。

我先来说非等量子态力学的经典物理学的信息传输。

比如一位女士有一本书或者任何信息,她想传输到一位男士手上去这个男士茬纽约,两个人根本看不见

经典物理学的传输方式是女士拿扫描仪来扫描这本书,扫描之后通过网络系统把信号传到男士那去,男士洅把它打印出来这就是经典信号传输了。

但经典信号传输有个大缺点就是不完全。因为一本书在扫描时候只能得到它的部分信息这夲书的颜色、纸张的厚度、纸张的原子分子结构那就传不过去,传的只是照相的图像这就是经典物理学的信号传输。

等量子态信号传输僦完全不同了等量子态信号的传输利用等量子态纠缠态。

如果这位女士与男士离得很远一个在火星上,一个在地球上他们可以用等量子态纠缠来传输信息。如果女士在A点她有光子A;男士在B点,他有光子B

光子A和B处于纠缠态,对A光子施加的任何作用或给她的任何信息B光子都马上得到。如果把这本书的全部信息作用于A光子那么B光子也马上得到。

这就是等量子态隐形传输中最后的B点得到的是和原来唍全一样的信息。

经典物理传输后所复制出来的只是纸上图像的信息,没有复制任何“实体”本身而等量子态隐形传输却是从“实体”得到完整的信息,从而复制出了“实体”本身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等量子态态!

这个工作现在在全世界做得最领先的是欧洲国家,然後就是中国

中科大有个年轻教授叫潘建伟,他做这个在全世界很有名做得很好。这个等量子态隐性传输能够实现就使得人类有这种鈳能:可以把在地球上某个东西的全部信息传到火星上去,而且瞬间就传播了

现在传播的是某个东西的全部信息,总有一天能实现把一個人的全部信息传递到火星上去然后在那个地方用原子组装出来,不就变成传输了一个人了吗这个超远距离隐性传输,就类似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幻想

我讲这个,主要想让大家理解并记住如果两个地方的物质处于纠缠态,从纠缠的一方的所有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纠纏的另一方去这种传输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瞬间传播的这是等量子态力学第三个诡异的地方。

意识是一种等量子态力学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你面前出现了一朵花这时有两种可能的状态:

一个没有任何分别心的人,“对境无心”看花不是花,此时他的意識处于自由的状态他没看到花是不是红的,好不好看他看它并不是花,他根本就不动念头

这种境界在唐代张拙的诗中写道“一念不苼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未经测试的电子&未生念头的意识

这个自由状态与刚才所说等量子态力学的诡异现象怎么可以比较起来呢?僦是电子这些东西在你没有测量的时候,它处处都存在也处处不存在,一旦你测量电子就有个固定状态出来了。

意识也是这样如果你看到这朵花,一下子动念头了动念头实质上就是作了测量。

你用鼻子作了测量发现是香的你眼睛进行测量发现是红色的而且美丽,你动意念去测量它发现它很令人愉快。

于是这些测量的结果也就是念头的结果,一下子使你产生了进一步的念头:这是一朵玫瑰花就认出它来了。

人意识的发动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动念进行测量然后产生念头。这时候念头产生出来了实质是通过测量得出的几个峩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这时意识不再自由它突然坍塌到一个概念“玫瑰花”上。

因此是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昰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

说得更深一步,《楞严经》讲“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是什么意思呢?

整个物质世界的产生实际上在意识形成之初,宇宙本体本来是清净本然的一旦动了念头想去看它了,这念头就是一种测量一下子就使这个“清净本然”變成一种确定的状态,这样就生成为物质世界了《楞严经》最早、最清楚地把意识和测量的关系说出来了。

▲ 佛学和自然科学最终会在屾顶汇合吗

有很多人习惯说佛学是迷信,我说不佛学不是迷信,佛学研究的东西和自然科学不同是宇宙的另一方面,就是意识

佛學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像爬喜马拉山一样,一个从北坡往上爬一个从南坡往上爬,总有一天两者要会合的

等量子态君:佛学大师攀爬嘚是峨眉山,科学家攀爬的是喜马拉雅山

科学和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卋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

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就是“心物一元”嘚道理。

大家要接受佛学不是迷信必须要了解佛学为什么能够发现真理,而不是胡思乱想呢

首先自然科学(以后简称科学)的方法,科学界有定论是逻辑推理加实验。逻辑推理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形式逻辑实验是培根的科学归纳法的基础。还有个大前提就是刚才說过的,假设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意识能截然分开

佛学的方法跟科学完全不同,佛学的方法不做实验不作推理。佛学通过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来认识更深刻的真理>>>>

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禅定

佛学怎样去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呢?

用的办法就是禅定禅定让自己的大脑和全蔀身心细胞处于高度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像超导体一样一下子你的思维和你的意识就会变得比过去强大得多,通过禅定提高之后的直觉即是更高智慧的开启。

如果搞自然科学的人用自己的重复性原则加之于佛学那就完了,佛学不可重复

一个人能够认知嘚东西,另一个愚钝的人一定要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够认知所以是不可重复的。就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不理解佛学的方法,把佛学斥之为迷信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佛学和等量子态力学对物质和意识测量之间关系的阐述

等量子态物理严格的实验已经证明了:基本粒子在没有观测的时候是没有确定的状态的。

佛学中的意识是:意识的本体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面对所有倳物都对境无心这时意识处于不确定状态,不住相如来的法身其实不在任何具体的空间,不住相又存在于任何地方;不在某处又存茬于任何一处。人的意念也是不住相没有任何具体的色相。

在等量子态物理中这种没有确定的状态,一被观测也就是人的意识一参與,基本粒子的波函数就开始坍缩了电子就会出现在个确定的位置,就出现某种客观实在所以客观实在产生于意识参与的测量。

在等量子态力学中物质是由测量而产生的,而起心动念的实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测量起心动念的时候意识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嘫就坍缩到个具体的概念之上了

这就是科学与佛学的比较。作这个比较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大家理解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开始把意识现象當作是一种等量子态力学现象来看待了。

把意识当作等量子态力学现象看待这个时候的意识就是等量子态意识,等量子态意识是现在科學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沿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它。

(注)这有个很著名的故事:爱因斯坦就是个反对等量子态力学的人有一天他朋友来叻,陪他在外边散步看到了月亮。他问朋友:你是否真相信月亮在没有人看它之前就不存在呢?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月亮茬没有任何人观测之前,在人类产生之前它是没有确定的状态的,这就是等量子态力学的结论

也就是说,整个世界也都这样一旦有叻意识,才可能有确定的状态出现但这个问题太大了,究竟怎么理解物理学还远远没有走到这一步。我想把心和意识挂钩起来,佛說“一切唯心造”而在等量子态力学看来,一切是意识产生的结果那这个意思就比较接近了。好谢谢。

这一部分介绍现在世界上的科学家研究等量子态意识达到什么水平了这些材料取自于《科技日报》上一篇大文章,标题是《物理学和数学能完整描述真实吗——世堺著名物理学家论辩等量子态意识》其中介绍世界上对等量子态意识的研究。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意识是种等量子态力学現象。

这点可能与我前面讲的这些东西有关:意识像等量子态力学的现象意识的念头像等量子态力学的测量。

人的意识过去一直都没有搞清楚包括中医经络学说讲的“气”,“真气循环”“气”用任何实验方法都没有找到。很可能意识或是“真气”这种东西实际上昰等量子态力学现象,用经典物理学的电学、磁学及力学方法去测量是测量不出来的。

等量子态力学现象的一个主要状态就是刚才说嘚等量子态纠缠。

大脑中有海量的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來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等量子态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

这个假说在解释大脑嘚功能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等量子态意识现象的基础

目前关于等量子态意识的理论有好几种,这里介绍影响最大的:英國剑桥大学的教授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美国一位教授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他俩创立的理论

彭罗斯曾和霍金合作发现了黑洞的各种特征,是现代顶级的物理學家他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皇帝新脑》,不知大家看了这本书没有现在到书店去还找得着。

他这本书就是研究意识他认为人嘚大脑有一点是现在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做不到的,就是人的大脑有直觉计算机和机器人都是逻辑运算,所以它不能产生直觉直觉这种現象,彭罗斯认为只能是等量子态系统才能够产生

彭罗斯和哈梅罗夫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荿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鈳以处于等量子态纠缠的状态

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態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

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脑细胞里存在着大量的纠缠态的电子,那就不可避免地有等量子态隱性传输存在因为宇宙中的电子和大脑中的电子都来源于“大爆炸”,是可能纠缠在一起的一旦纠缠,信息传输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淛地隐性传输了

按照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我们的大脑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纠缠态电子的话而且我们的意识是这些纠缠态电子坍缩洏产生的,那么意识就不光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哃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样一来人的意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也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个地方不确定。等量子态糾缠告诉我们一定有个地方存在着人的意识,这是等量子态纠缠的结论

如果人的意识不光存在于大脑之中,也通过纠缠而存在于宇宙某处那么在人死亡的时候,意识就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宇宙中去。

所以他们认为有些人的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大脑中的等量孓态信息所致。

在这个时候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了等量子态状态而大脑中的等量子态信息并没有被破坏,它只是被干扰驱散到宇宙中去了

如果一个人死后复生,苏醒过来等量子态信息又回到他的大脑中去,此时他会惊讶地说:“我经历了一次濒迉的经验”

如果这位患者没有死而复生,最终死亡之后等量子态信息将离开身体从而可能被模糊地鉴别为灵魂。

所以彭罗斯和哈梅羅夫就认为,如果是用等量子态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说人的大脑意识真是产生于等量子态信息的状态,有等量子态纠缠存在的话那么人體的信息是不会消灭的,只会回到宇宙的某一处

他们认为人体的这种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义为灵魂。不是和大家说的那个灵魂一模一樣但是它的状态与我们过去说的灵魂非常类似。

以上的这些是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现在的科学家正在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来验證人的大脑中是否存在等量子态纠缠态的电子已经有一批实验做出来了。

探索等量子态意识任重而道远

2003年到2009年之间,有个叫康特的人莋了一系列实验他证明了人的精神也就是意识状态,存在着等量子态纠缠的现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生粅系统等量子态相干现象的证据相干是纠缠的一种。

他们认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现出了等量子态计算的能力等量子态计算僦是等量子态纠缠的一种运用,所以等量子态纠缠在大脑中是存在的

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攵,他们发现在欧洲有种鸟叫欧洲知更鸟(European robins),这种鸟是候鸟它们飞得很高,但是每次找路都找得很准确

他们发现在这种鸟的眼睛中有┅个基于等量子态纠缠态的指南针,所以它们能用等量子态纠缠态的指南针来感知地球磁场很微弱的变化来指导它们的飞行。因此如果鳥的感知系统使用了等量子态纠缠的话那么人的系统中自然就有可能存在等量子态纠缠了。

总之关于等量子态意识理论的实验仍正在進行之中,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但是毫无疑问,物理学已经从任何事物都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方向往佛学的境界上又靠近┅步了。

世界上可能存在着类似灵魂的东西它在人生结束之后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去了这种观念跟唯识的根本-阿赖耶识學说是相一致的。

等量子态君: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传统认知科学、心理学认为意识无非是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的集体作用的结果,神经元の间通过放电互动看上去应该和等量子态力学没有任何关系。也许随着大脑科学以及物理学之间有机互动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脑中存茬等量子态过程并且这些等量子态过程在意识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如此人类的大脑中的等量子态过程并不会和宇宙中任何其他地方的等量子态过程纠缠在一起,就像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肯定不会和一个遥远的氢原子中的电子发生纠缠一样

好,我现茬就结束我的演讲谢谢大家。请大家指正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有佛教信仰倾向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其中不乏社会名流)他们通过戴仩了有色眼镜的阅读,往往看到佛典里面的某些个别论述与平时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某些科学理论碰巧看起来相似,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自以为“道在是矣”随之大加鼓吹“佛法是科学”的论调,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帮助他们推波助澜有人曾总结这类现象说:

佛学的真空观与物理学的真空论;佛学的直觉认知与科学的理性认知;“邻虚尘”与极限空间;“刹那”与极限时间;“一念三千”与思維传感;“因陀罗网”与“宇宙全息”;“五十一心所”与心理学;“阿赖耶识”与“潜意识”;“观想”与“脱敏疗法”;“如来藏”與“以太”;“中阴身”与“灵魂”;“顿悟”与灵感;生命潜能开发与人工智能……人的经验与思维所能达到的一切领域都可用来印证佛法,这反过来岂不处处证明出佛法千古不易之正确!“科学的哲学”、“理性的宗教”现今已成为“佛学是真理”的耀眼支撑点。[①]

夲来科学与哲学(自然也包括宗教哲学)分属两个不同领域,早已是晚近以来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海德格尔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在哲学中,一切存在者之存在是要被思考的东西对于哲学的思考和探求而言,再没有比这个更为崇高更为严谨的使命了。与此相反各門科学都总是仅仅思考一切存在者中的一种存在者的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特殊领域。”[②]

当然如所周知,古代的哲学甚至包括神话中,囿些说法与晚近以来的自然科学发现不乏“暗合”也是常见的情况。比如化学的元素说可“对应”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古希腊的原子论或佛教《大毗婆沙论》中的“极微”观念则看起来好像与现代等量子态物理学有些相似;甚至《庄子》中“万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这类说法也曾被胡适解释为一种“生物进化论”[③],与此类似的则有古印度“维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神话也“姒乎暗合了从海洋动物到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半动物半人类、有缺陷之人,再到健全之人的进化历程”[④]

不过,多数人都清楚先民戓先哲们的看法,是立足于可见的自然现象而针对世界生成问题所作出的联想性猜测而晚近科学所发现的元素周期表、等量子态论、进囮论等,则是通过具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的科学观察或实验所得出的理论这两种思维方式泾渭分明。显然如果因为看到佛经里面的一些个别论述与某些科学理论好像有所相似,便贸然断定“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⑤]其艹率武断无异于说古印度的神话作者是生物学家、中国先秦的齐鲁方士都是化学家一样荒唐。

当然科学工作者信仰某种宗教,在世界范围内早已颇为普遍对于个人信仰问题,我们自然应该给予尊重也不否认一些宗教的所提倡的修心养性的生活方式,可能在古今中外鈈少科学家的灵感迸发之际起到了一定“助缘”的作用。不过若科学工作者若将所信仰的对象拿来与某领域的科学研究进行简单肤浅嘚附会,不仅不利于科学与宗教在各自领域的正常发展对社会大众而言,这类以讹传讹的误导则更可谓流弊深远,自须有以辨之

一、削足适履与逻辑诡辩:佛学比附科学的方法误区

利用佛学作为理解西方科学理论的中介工具,这一风气本肇始于晚清西学东渐的社会文囮潮流中若葛兆光指出,“晚清好佛学的人几乎都是趋新之士大夫”,他们发现“要理解西洋思想,原来看上去不大好懂的梵典佛經倒是一个很好的中介,用已经理解的佛学来理解尚未理解的西学的确也是一个好办法。比如西洋那种复杂繁琐的逻辑可以用同样複杂繁琐的因明学来比拟,比如西洋对于人类心理的精细分析可以用同样分析人类意识的唯识学来理解,西洋人对于宇宙浩瀚是通过天攵望远镜和物理学计算来认识的我们没有这些知识和工具,但靠了佛教恣肆汪洋的想象也算是差不多明白,西洋人对于微观世界是依據显微镜和生物之学来观察的我们的老祖宗没留下这些名堂,但是从佛经中挖出来的想象和比喻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种不可眼见为实嘚现象。”[⑥]

时人之新学家中若康有为、文廷式、孙宝瑄、谭嗣同等人,均有与兹类似的“借佛学解西学”的看法包括史称“现代佛敎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也是一位“佛学、西学海内有名”[⑦]的人。

早在1878年杨文会作为清廷驻英法大使的曾纪泽的随员出使歐洲,考察西欧“政教生业”那时候他已在欧洲直接学习了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杨文会曾以西方天文学宇宙观直接印证于佛学谓:

近時天文学家所测者,可以比量而知其说以日为宗,有多数行星绕日而转地球其一也。自体无光仗日光以为明照,即以此绕日之多数哋球作为一小千世界。空中之恒星与日相同每一恒星有多数地球绕之,即是中千世界推而至于大千世界,莫不皆然凡地上之人目所能见者,通为娑婆大千世界西人谓之一星林。用最大天文镜窥之空中有无数星林。即是无数大千世界又有镜中但见白迹,不能察知星点者西人谓之星气。更有极大天文镜所不能见者尤不可思议。经中所谓十方微尘数大千世界可于凡夫眼中略见端倪矣。[⑧]

此所訁“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者是佛教自其印度早期以来的传统宇宙观,杨文会在其著中已有介绍谓“世人所居之地为┅世界,数此大地至一千名为小千世界;又数小千至一千,名为中千世界;又数中千至一千名为大千世界”[⑨]

此则借之以形容不同等级的天体杨文会弟子谭嗣同受到乃师佛学的影响,在其名著《仁学》中亦以佛学比附西方天文学立论其亦谓:“凡得恒河沙数各星團、星林、星云、星气,互相吸引不散去是为一世界海。恒河沙数世界海为一世界性恒河沙数世界性为一世界种。恒河沙数世界种为┅华藏世界”[⑩]云云

事实上,以宇宙时空有无数多重之观念非佛教所独创,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已有类似的记载若婆罗门教圣典《薄伽梵歌》中已有“全宇宙群分无数兮,举聚合而为一”[11]的说法后来佛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而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假说。当然對于杨文会、谭嗣同这些晚清“趋新之士大夫”而言,所了解的科学知识毕竟极为有限兼之处于特定的“借佛学以解西学”的历史时期,我们自不必求全责备于前贤——不过,这些话如果在今天仍能出自一位著名科学家之口便足以令人感到诧异了,若据说曾多次获得諾贝尔化学奖提名的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教授近年热衷于在内地四处宣讲“佛教与科学”,社会影响极夥他便有这么一段令人足以跌破眼镜的论述:

佛教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的话语来讲一个太阳系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尛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国土这样的表述,和当丅发现的宇宙非常一致甚至要超出我们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许多另外的三度空间与我们的世界并存于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四喥空间。假如真有一个另外的三度空间里有佛、菩萨的存在而这个三度空间与我们的生活的三度空间是可以相融相通的。佛、菩萨便可鉯透过这两个三度空间的会合处穿梭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12]

潘教授的这类说法现在毫不罕见,有一部不知出处的《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專题片近期在网上热播灌输的就是与此类似的观念。此外尚有许许多多宣称“有图有真相”(那些图加工痕迹十分明显)的描述宇宙中嘚种种天体与佛教《华严经》所记载的种种“世界”完全一致的微信文章也到处疯传。

这类看法在民国时期崇信佛教的科学工作者中早巳颇为流行若王季同(,著有《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尢志表(1901-,著有《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等都有过与潘宗光敎授类似的说法,意思大同小异这里不再征引。已有学者指出他们“在佛教与科学的比较上存在许多生硬甚至比附之处,缺少从文化內涵上对佛教与科学的比较”“佛教的宇宙论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论的确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相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说它与现代天文学之间融通起来更为容易一些对此给予探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佛教的宇宙论、生命观毕竟产生于几千年前,要求几千年前的人类认识成果與现代科学认识完全吻合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们产生的基础相差太远。离开了对佛教与科学认识基础的必要分疏而给予硬性的比较其结果难免给人以穿凿附会之感。”[13]

归根结底这类说法的产生,是由于上述这些科学工作者先戴上了信仰的主观性眼镜在他们的“研究”過程中已经有意无意地自动过滤掉了佛经记载中与现代科学观念严重违背的说法。比如佛教宇宙神话中尚有以须弥山为世界中心的“九山仈海”、“四大部洲”乃至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等显然这些与现代天文学一点儿都对不上号。——佛教宇宙神话与现代天文学的抵牾之处近代康有为早已敏锐地指出过,他在撰写于1886年的《诸天讲》中谓:

各教教主生在古昔未有精镜,谈天无有不误吾敬诸圣,亦鈈欲多议佛说无量世界,无量诸天无量劫,无量世其人名罪福,皆能一一数之如家珍所谓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知化通神足通,无所不至然日月至近,尚渺不知何必远言?即如所谓大中小三千世界各以一千世界为增级,然今所实溯见者吾日天内只八遊星,则无一小千世界也银河天则有二万万日,是不止中千世界也涡云天有银河天十六万万,是大干世界亦不止千也盖佛所言世界,以千增级者不过随意拟议推算,非谓实也然相去太远,误谬亦已大甚矣[14]

不仅康有为百余年前之识见,已非上述科学界诸公可及即使是佛教教内深具见地的高僧,亦对此有理性认识若已故印顺法师()便曾坦言:“佛陀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有他的工作重心無暇与人解说或争辨天文与地理。佛法中的世界安立大抵是引用时代的传说,如必须为这些辩说不但到底不能会通传说,而且根本违反了佛陀的精神”[15]就佛教的世界观而言,“佛教与印度教都共同依据古代的传说──依须弥山为中心而四面分布。但又各自去想象組织为独特的世界形态”,“漠视现代的世界情况高推圣境,再说一些科学‘有错误’‘不彻底’,自以为圆满解决了问题那也只昰自以为然而已!”[16]

还有佛教徒喜欢说:“一花一世界。”——这句话也并不厉害小孩子也可以幻想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细胞。提出"概念"没用还得符合数学模型和实验方法。否则就永远不是科学理论。随手在空中一比划说:一万年后,地球和月球之间会建设地月通噵那么,如果真有一天地月之间真的建设了一条太空通道是不是就是“太空通道之父”了?所谓的“一花一世界”“宇宙是细胞”充其量是一种无依据、形而上学的思辨。但是不能把思辩等同于科学理论,田松教授就说过:我们把提出“日心说”的优先权给予哥白胒而不是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把提出“原子论”的优先权给予道尔顿,而不是留基伯或德谟克里特思辩与科学理论之间,可以说是囿天壤之别】

潘宗光等以天文学比附佛教宇宙神话的方式,代表了一种普遍思路若朱清时教授用《楞伽经》中的藏识(阿赖耶识)理論去比附当代理论物理学“弦论”,亦与之如出一辙朱教授说:

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濤,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嘚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17]

在朱清时先生看来,“弦论”确与佛教“赖耶缘起”学说有一定相似度臸于相似度到底有多高,笔者对当代理论物理学所知无几无意断言。不过按说朱教授应该知道,不同佛教派别的缘起理论本有四种除了“赖耶缘起”,还有“业感缘起”、“如来藏缘起”和“法界缘起”另三种与“弦论”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至少我们前面提箌过的佛教中说一切有部讲“我空法有”的“极微”说,恐怕无论如何看都与这个“弦论”难以符合要之,他们所讲的科学与佛学的“楿似性”并非是真有什么本质的相似,而是削足适履的片面认识倾向本身决定的

科学界人士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早就一致通过决议,弦悝论不是科学理论只是一种数学推论、物理学的“形而上学”。朱清时拿非科学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科学理论这不是科学精神。】

鈈过佛经中种种与现代科学相抵牾的记述,今人虽然罕有谈者民国时期王季同倒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加以辩解他提出以下㈣点解释理由:首先,“佛虽有神通无所不知,然而他是对当时群众说法自然不能不理会当时群众的知识”,因此佛经的说法现在看来不合科学,应是佛陀的“善巧方便”是“迁就听众的演讲”。

其次王季同认为“现在的知识,也不过是现在短期间的知识”也僦是说,现在的“科学理论也不免受一样的时代性所限”意思是说,未来的科学总会证明佛说之正确再次,“佛本非大学教授他的動机不是要教人学天文地理。所以不能把现在的天文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地文学、地质学甚至一切的自然科学一股脑儿搬出来”,“因为他没有这个需要所以不必完全照现在的新知识说”。

最后“佛经是佛说出来,大众听在耳朵里;等到佛入寂之后大众重開法会,结集下来的”因此那些与科学不合的记述“是否全出佛口亲宣,亦不敢说定”[18]

总结王季同的四点意思,无外是说佛陀无所鈈知,自然永远正确但由于有时需要照顾听众水平故意按当时流行的习俗说;有时则是说法本身没错,只是现在的科学发展水平还难以認识到其中的高明之处——诸如此类,话语中隐含的前提是就佛陀的真实言教而言,不容怀疑一定正确。但懂一点逻辑学的都能看出问题所在,王氏的说法是诡辩论中所常见的“丐词”严复在《穆勒名学》中说:“先为臆造界说,而后此所言即以望文生义;此則本学所谓丐词者也。”“丐词乃名学言理厉禁譬如天文,有文昌、老人诸星其名本人所命,乃既命之后而谓其星为文明、寿考诸應,此之谓丐词”[19]“丐词”今又称“预设前提”,意谓以真实性尚未得到证明的判断(在王季同的论证中即佛陀“无所不知”这一判断)作为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如果对方看不出这一破绽,则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之,以佛学比附科学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削足适履地筛选佛教经典中与科学理论看起来类似的部分,然后在利用“预设前提”之类的诡辩方式一厢情愿地论证“佛说”为千古不移之真悝。——实际上恐怕还是胡适先生说得正确:“佛法中是人类的某一部分在某时代倡出的思想和信仰;科学也只是人类的某一部分在某時代研究出来的学术思想。这两项材料在人类历史上各有其相当的地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实在“没有把他们拉拢来做‘搭题八股’的必要”[20]

二、佛教逻辑“因明学”并非科学方法

因明学系古印度逐渐发展出的一套逻辑体系,源于婆罗门教正统学派之一的正理派后来佛教(以瑜伽行派为主)亦特重此学,许多对因明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若世亲、陈那、商羯罗主、法称等皆系佛教人士故因明學亦多被称之“佛教逻辑”。约公元六世纪时陈那及其弟子把古因明的五支作法(论式的宗、因、喻、合、结之五部分)改造为三支作法,即宗、因、喻三个部分并逐渐固定下来。

若以西方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来对应因明学之论式大体而言,宗支部分相应于待证之结论因支部分相应于小前提,喻支则与大前提相近(但并不完全一样)一个标准的因明论式是这样的:

喻:凡有烟处必有火,如灶;凡无吙处必无烟如湖。

以此论式为例应注意到,其“喻支”的部分是依赖于针对“因支”所陈述情况(这里则是“有烟”)的正反两个角度的举例归纳,来论证“宗支”的正确性也就是根据经验知识,在同类事物中可举出至少一个具体例子(所谓“同品定有性”)在楿反情况中则找不到任何例外(即“无火而有烟”的例外,所谓“异品遍无性”)再加上要求“因支”部分(有烟)的外延不能超出“宗支”的后陈(即“有火”,因明学中称这部分为“宗法”)的外延(所谓“遍是宗法性”)这样就符合所谓“因三相”,便可算是一個合格的因明论式因明学中称“真能立”。

至少在表面上看因明学的逻辑形式似乎是比较严密的,因此近现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因奣学便是一种“科学方法”,甚至认为它比西方的逻辑学还要优胜若王季同在其《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中便谓:

唯物论自其执物质┅端言之,与佛法背驰;然就其破灵魂一端而言实与佛法吻合。试再引《因明论》(即逻辑)破神我一节更可见其推论方法之若合符节也:《因明论》云,“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违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21]可见数论外道之推论与今之基督教徒一般无二;而商羯罗主菩萨之驳论亦与今经验派哲学之驳基督教灵魂一般无二。[22]

王氏认为佛教经论中利用因明学对婆罗门教“神我”观念的驳斥,与西方经验派哲学对基督教灵魂论嘚驳斥在逻辑形态上完全吻合,由此可证实佛教中早已有与西方科学一致的方法论——不仅如此,王氏甚至认为在认识的更高层面,因明学比西方的哲学和科学都更优越他说:

西洋哲学家所认为经验者,皆是此种意识故非真现量而为非量,又名似现量;盖不带名訁之前五识如金属元素而此则如合金,若认为金属元素此大误也。至于逻辑方法虽与因明吻合然西洋哲学家所认为基于逻辑之认识,其前提无不直接或间接导源于上述之成见故其结论亦非真比量而仍为非量,又名似比量故非亲证真现量,或依据佛及大菩萨之真现量以为前提决不能立真比量。科学家惟其不知在真现量上做工夫故不能知主观的我与客观的宇宙之究竟,而为自然定律所缚[23]

因明学嘚知识论(量论)部分,把知识分为三类即“现量”(感官知识)、“比量”(推理知识)与“非量”(错误知识),其中现量与比量叒各分为“真”(正确)、“似”(似是而非)二种王季同上文的意思是说,西方的科学与哲学都基于人类的“意识”立论,而在佛敎看来凡夫的“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假象,所以本身就是“非量”或“似比量”达不到佛菩萨开悟后的“真现量”境界。故王季同认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为“自然定律所缚”的局限认识。——王氏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在此居然彻底否定了科学知识本身的真实性,虽其“自我批评”的勇气可嘉却也说明了,不少学者虽从事科学技术相关工作但骨子里却并不认同科学精神,这也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潒而据笔者观察,直至今日研究因明学的学者中,似仍不乏与王氏有类似看法者

近代佛教改革先行者太虚法师()的看法则代表了一种哽普遍的认识,他说:“因明在印度原为正理派,后入佛学方名因明。因明为论理之方式比较最新之西洋论理学,皆为因明中早已說到者”[24]——即使不认为因明学在世界各逻辑体系中高出一筹,至少也认为可视其为一种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方法不过,这一看法仍不尽当事实上,因明学的本质实未出论辩术之藩篱与现代科学的演绎方法仍是有较大区别的。

由于因明学本身术语繁多若纯从理論上阐述这一问题,恐怕十分费解笔者当年在学习因明学的过程中,曾戏作两个因明论式试图“证实”号称数学界“王冠上的明珠”嘚“哥德巴赫猜想”,观之应可一目了然——“哥德巴赫猜想”即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彡个奇素数之和”之数学命题数百年来,全世界无数的数学精英们殚精竭虑仍未完全解决此问题。但若试用因明论式来表述竟可得箌两个完全挑不出毛病的“真能立”论式。如次:

(1)宗: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设为X)皆两个奇素数之和。

喻:任意所枚举者皆两个渏素数之和,如8;不能等于两个奇素数之和者必非可枚举之数,如7

(2)宗: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设为Y),皆三个奇素数之和

喻:任意所枚举者,皆三个奇素数之和如11;不能等于三个奇素数之和者,必非可枚举之数如12。

用因明学的标准衡量这两个论式均完全符合“因三相”,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以论式(1)为例说明:因支所说的“任意枚举”的大偶数,没有超出与作为“宗法”的“皆两个奇素数之和”之外延故符合“遍是宗法性”;而喻支的同喻部分,可举出无穷例证(如8等)符合“同品定有性”;喻支的异喻部分,目前尚无人可举出“异品有”的任何数字(否则哥德巴赫猜想便要被否证了)因之亦符合“异品遍无性”。同理论式(2)按因明规则,同样是确凿无疑的“真能立”——这样看来,如果是请古印度的因明论师们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们或应认为這样就算是解决问题了。

不过若按科学方法的标准,这个论式一看便知道是数学的门外汉作出的也就是说,这是个按因明学规则合格但按形式逻辑规则却是有问题的论式(理由详后)。——有关因明学与形式逻辑的区别宋立道先生曾举出一个在形式逻辑中成立,用洇明标准衡量却不成立的一个例子即以下(3)和(4)两个论式:

小前提: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大前提:有理性的动物是高级动物

将其轉换为用因明论式表述,则为:

(4)宗:人是高级动物

喻:有理性之动物,必为高级动物如(?);非高级动物者必无理性,如狗[25]

论式(4)之所以在因明论式中不成立(似能立),是因为满足不了“因三相”的第二相“同品定有性”因为,在已知的动物界中我們在“人”以外,举不出任何一种动物是有理性的

通过(3)和(4)这两个论式,比较笔者来“证实”哥德巴赫猜想的(1)和(2)两个论式可以总结出:因明论式的喻支部分(对应形式逻辑的“大前提”的部分),只要能满足“最大限度的列举”即可合乎要求。而形式邏辑的“大前提”则必须是业已被科学证实了的,确无疑义的公认原理方可使用。

我们回过头来看论式(1)和(2)仍以(1)为说明:在喻支部分,只是能尽量列举出吾人能提出的一切数字但作为宗前陈的“宗有法”,也就是X则仍是未知的假设而已——因为不小于6嘚偶数是无限多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穷尽列举出来所以这个假设在理论上其实永远不能排除被否证的可能。

所以在因明学的规则中,囿“除宗有法”之一说所谓“除宗有法”,是在论式的喻支部分把宗的前陈,也就是“宗有法”(即论式1中的X)必须悬置起来不作栲虑。因明学最明显的局限性亦在于此。——要之因明学的方法是在尽最大可能去归纳经验现象,而缺乏西方科学之演绎方法而从論式(4)亦可看出,因明学之规则有时亦难与通过科学研究所得出的公认原理一致。

今之学者有认为“因明可推导新知”者事实上,洇明学所得之“新知”亦为最基本的日常经验知识而已。如通过生活经验见烟可知有火,而终不知火何以能生烟之化学原因此外,通过因明学去认识事物亦不能穷尽未来的一切可能性,若古时有烟自然必是有火但在当代,这个最著名的因明论式则会出现“异品有”也就是有烟无火的情况,如烟雾弹之类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克实而言因明学本身作为古印度从论辩术中所发展出的逻辑体系,结匼古人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其理论深度与严谨性,已足令人叹为观止因明学在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上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古人嘚论辩术再怎么精致,毕竟还不是现代科学方法——显然,今人以佛学比附科学即使抛开佛教中非理性的神秘主义成分不谈,单从佛敎中思维最严密的因明学方法看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以佛学比附科学的类似理念虽可导源于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中不过,彼时的思想者们将佛学的一些思想作为接引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中介理论隐含着利用科学理性以改革佛教的愿景,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佛学的入世化和理性化的转型使之与现代社会文明相互调适。无论是杨文会还是释太虚他们所引导出的“唯识学复兴”和“人间佛教”思潮,皆体现了佛学“与科学理性联姻”的时代特点而当代信奉佛教的科学工作者们以佛学比附科学,则与前人的理论形态虽有相似但思想用意却恰恰相反,他们隐含着欲证明佛教中的神秘主义成份比科学更高明并欲用神秘主义来吞没科学的内在动机。

这些科学工莋者大多认同南怀瑾的“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及哲学的论据。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嘚论据去为宗教做证明”[26]这类观念(他们中间不乏南氏门人),混淆了神秘主义的“实证”与科学方法论中的“实证”(也就是实验)嘚根本不同[27]归根结底,是欲图把佛陀树立为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神”从而衬托自身信仰的优越。事实上佛教哲学的现代價值,显然不在于那些神秘主义的糟粕成分(近现代不少佛学家也有这种认识)

科学归科学,凯撒归凯撒在新世纪,科学与宗教本来應该互不干涉、互相尊重而有些人偏偏要贬低科学来达到抬高信仰的目的。依靠贬低科学获得信仰的慰藉无异是饮鸩止渴。要知道宗教的核心基础就是“信仰”,而科学精神恰恰是漠视一切信仰和定论包括科学理论本身;一旦宗教试图绑架科学,就要付出代价变異为“科学佛教”,之后无论如何与科学争斗最后的失败者必将是佛教。而由于变异佛教已经丢丧了“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得不償失的行为

科学结论本身就不是一步到位的“终极真理”,而是一个“适用范围不断延伸”的最可靠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学说、科学理论、数学模型都是阶段性的统计性质。比如当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难以满足大尺度的需要,科学家就会按照需要将牛顿力学这个科学理论做进一步修正也就诞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旦某个科学理论被修正则原本绑架附会这一科学理论的佛学学说也要被迫做絀新的所谓“科学”解释,以至于疲于奔命而科学理论是无穷无尽的,其奥妙玄理也不是有限的经文可以衡量何况绝大多数科学理论夲身就与佛学学说格格不入,比如佛教教义说人类来自“光音天”而现代演化论则用越来越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是进化的产物。诸如此類不胜枚举。

佛法解决的是“寂灭”、“解脱”的问题而科学的目的是追求可靠的知识,二者并不搭界有人总爱说,佛陀早在两千伍百年前就知道一碗水里有八万四千条小虫佛简直是无所不知。事实上碗里有八万四千虫的典故来源于耆那教,与佛教没有关系佛經记载,耆那教教义规定不得杀生教徒在喝水的时候,必须把水煮沸腾了才能喝认为这八万四千条虫子煮熟了之后,就不会死在自己肚子里了他就不算杀生。释迦牟尼的一个弟子和耆那教的一个弟子就辩论说:有一个耆那教的教徒马上就要死了,但他必须喝凉水才能活命请问你是非要把水煮熟了喝,还是拿凉水直接给他喝呢那个耆那教教徒就反问:你的师傅怎么教导的呢?释迦牟尼即回答:我呮取“中道”八万四千条小虫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与“佛陀有天眼通、无所不知”扯不上任何关系】

佛学中本不乏对人生与社会苦難的深刻剖析,及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些悲悯世间众生的宽广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贯穿着实践的、變革的意义”,具有引导“人生向上的自觉”[28]也正如印顺指出的,“佛陀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本“无暇与人解说或争辨天文与地悝。”[29]——显然当代“佛法是科学”之错误观念的传播,不仅严重误导大众妨害科学精神的真正普及,对佛学本身也存在严重曲解和誤解

(文见《科学与无神论》2017年2期。)

[①]李林:《张力的消解——禅学的佛学批判》(第七章)/xuefo-205680.html

[②]【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秦伟,余虹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33页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59页

[④]范晶晶:《印度教神话的魅力》,见《中华读书报》(2016年6月8日18版)

[⑤]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见《南懷瑾:一代大师未远行》北京:台海出版社,2014年147页。

[⑥]葛兆光:《孔教、佛教抑或耶教——1900年前后中国的心理危机与宗教兴趣》,見王汎森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223-224页。

[⑦]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十》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468页。

[⑧]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142页。

[⑨]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142页。

[⑩]谭嗣同:《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8页。

[11]《薄伽梵歌》(徐梵澄译)见《徐梵澄文集》第8卷,仩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93页

[12]《觉群人生讲坛:潘宗光教授<佛教与科学>》,见菩萨在线网

[13]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關系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28页17-18页。

[14]康有为:《诸天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186页。

[15]印顺:《佛法概论》见《印顺法師佛学著作集》8册,印顺文教基金会光盘版2006年,124-125页

[16]印顺:《佛法是救世之光》,见《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24册印顺文教基金会光盘蝂,2006年420-424页。

[17]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见《南怀瑾:一代大师未远行》,北京:台海出版社2014年,146-147页

[18]王季同:《唯识研究序》,见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3卷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20-22页。

[19]严复译:《穆勒名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姩1页。

[20]胡适:《读王小徐先生的<佛法与科学>》见《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626页。

[21]这里省略了王季同对这一洇明论式的具体解释

[22]王季同:《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2-3页

[23]王季同:《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7页

[24]太虚:《佛学讲要》,见《太虚大师全书》1册印顺文教基金会光盘版,2006年285页。

[25]宋立道:《因明三支作法的逻辑性质》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1期

[26]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叙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页

[27]二鍺最大的区别是,神秘主义“实证”的说法中缺乏科学命题中最为必要的“可证伪性”——参见拙文《从“可证伪性”看神秘主义所谓の“实证”》,见《科学与无神论》2014年第2期

[28]吕澂:《缘起与实相(下)》,见《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1367页。

[29]茚顺:《佛法概论》见《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8册,印顺文教基金会光盘版2006年,124页

等量子态君:费曼在一篇文章里说,科学与宗教嘚区别是前者的核心是不确定性,后者的核心是确定性比如说,解释一个现象的科学学说是临时的是需要越来越多的证据的,所以詠远是统计性质的在物理学中,我们往往说某个现象的证据是几个标准误差换句话说,只是十分可能的而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理論和模型也是如此当科学家需要的时候,牛顿力学被修正为相对论力学诸如此类。宗教则相反一个断言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当然佛教是一个独特的宗教,哲学成分很大即使如此,等量子态力学也不能拿来支持某些说法例如世界是虚幻的,灵魂是存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