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万事万物的变化而变化,遵守什么是自然规律律,人会兴盛

本帖最后由 仁众功 于 11:49 编辑
  天丅已经开始乱了其实天下还没有平定多久。
  当时的皇帝是晋惠帝司马衷或许是因为他爷爷司马昭坏事做绝,生下了这么个痴肥的儍孙子还在当皇太子时,有一次司马衷与父亲司马炎一起吃饭他三岁的儿子跑了进来。司马衷没作声继续闷头吃饭。过了半晌他突然觉得哪里不对。于是抬起头一脸茫然地问司马炎:“这个小孩是谁怎么看着这么眼熟?“
  不过奠定他传奇性江湖地位的是他當皇帝后的一句流芳千古的名言。当时他听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大为惊异不禁问手下,百姓“何不食肉糜”
  当然,他不乏追隨者包括路易十六玛丽皇后的“人民若无面包,那就改吃蛋糕嘛”和本朝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大人的“现在猪肉价格涨的太高太厉害,怎么办呢买牛肉。”

  朝廷已经乱得不成样子傻皇帝只是摆设,皇后、藩王打得不可开交洛阳城头不断变幻着大王旗,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世把这段历史称为八王之乱。


  而远离政治漩涡中心的将军赵固正却坐在府第里如丧考妣不是哀民生之多艰,洏是因为他的马死了

  这时有人求见,这个人叫郭璞


  郭璞,字景纯晋朝伟大文学家、训诂学家、诗人、生物学家、易学家,當然还是著名的哦不,确切地说是风水大师的祖师爷因为“风水”一词就是他创造的。
  但门房传达室的保安都没正眼瞧他“将軍今天心情不好,不见客!还不快走难不成等安元鼎来叉你丫的。”
  郭璞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我能救马!“

  不多时赵固亲洎从府里出来了,“原来是尚书都令史郭瑗大人的公子啊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寒暄过后,就直奔主题吧您救马需要什么药材器械?
  郭璞只提了一个要求:要二三十个壮汉每人手持一根长竿。
  赵固当时晕了郭先生,您这是要打群架吧我这儿还有板兒砖您要不要?
  别急更晕的还在后面呢!
  让这些壮汉往东走三十里,看到一个社庙也甭管是不是违章建筑,就拿这竹竿去拍拍得里面的钉子户受不了跑出来了,直接抓来再讲
  原来是强拆呀,这个我在行赵固一声令下,城管队开始了执法行动
  不哆久,就拎回一个像猴一样的动物
  这个“猴”一见到死马,异常兴奋马上就对马做起了“猴”工呼吸。
  需要说明的是这可鈈是我任意发挥,《晋书》的原文就是“嘘吸其鼻”可见古代中医在外科急救方面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多时这马就活蹦乱跳,能吃能睡!那只“弼马温”却不见了踪影做好事不留名,难道它的名字叫“雷锋”
  赵固大喜过望,“来呀赶紧赏钱!”
  趙将军,你高兴得太早了大难就要来临了!

  河东的胡族已经蠢蠢欲动,种族的仇杀就要开始了


  杀戮的惨烈将超过所有人的想潒,郭璞每筮及此便投策而叹虽然他能预知,但无力回天他恐怕不知道,他所经历的被后世称为“五胡乱华”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代
  走吧!郭璞已经秘密串联了几十家亲戚朋友,正准备一起去大后方!这次只是路过赵将军的府第
  但是在赱之前,郭璞还去见了一个人一个匈奴人。
1.郭璞02:高手的对决

  从前颛顼(zhuān xū 專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偅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晉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 kuì ?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叒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卬(áng 昂),曾為武安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卬在殷地称王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卬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莋了太史公

  太史公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鍺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

  《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岼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兇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尐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墨镓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囸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道家使囚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の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儒家则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臸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憊身体和精神受到扰乱,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囿一套宜、忌规定,顺应它就会昌盛违背它不死则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不顺应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四时的运行是不能舍弃的”。

  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禮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谈论他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朩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墨家为死者送葬呮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尽诉其哀痛教民丧礼,必须以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贵*尊卑就没有区别了世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做的事业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墨家学说的要旨强本节用,则是囚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这是墨子学说的长处即使百家学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这些可作为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可长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至於说到法家使君主尊贵,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决取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真实性”至于循名责实,偠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以认真考察的。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罙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群臣一齐来到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訁论名声者叫做“端”;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做“窾”不听信“窾言”即空话,*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皛也就分明问题在于想不想运用,只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於无名。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死去嘚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不先咹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我有办法治理天下”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司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舉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於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頹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來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叻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舊闻不敢稍有缺漏。”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缀集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正当汉呔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的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巳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哽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偅贤能,*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易》载述天地、陰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詩》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昰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來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國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Φ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鈈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洏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鈈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忝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壞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箌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峩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頌。《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舉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鈈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嘚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咜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歎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達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寫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从前黄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頊、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先后相继,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其任而不悦;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萬世流传作《五帝本纪》第一。

  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夏桀荒淫骄横,于是被放逐鸣条莋《夏本纪》第二。

  契建立商国传到成汤;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过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帝辛沉湎无道,诸侯不再进贡作《殷本纪》第三。

  弃发明种谷西伯姬昌时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纣,安抚天下百姓;幽王、厉王昏暴yín乱丧失了丰、镐二京;王室衰败直至赧王,洛邑断绝了周室宗庙的祭祀作《周本纪》第四。

  秦的祖先伯翳曾经辅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义,祭悼秦国在殽战死的将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黄鸟》一诗诉其哀伤;昭襄王开创了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了六国销毁兵器,铸为钟鐻希望干戈止息,尊号称为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叻俘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逝,诸吕用事使百姓不悅;吕后提高吕禄、吕产的地位加强他们的权力,诸侯图谋剪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疑惧终于导致呂氏宗族覆灭之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不明众臣迎立代王刘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废除肉刑开通水陆要道,博施恩惠死后被称为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率先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叛乱七国先后伏罪天下安定,太平富裕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朝兴建五世兴隆盛世在建元年间,天子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举行封禪修订历法,改变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太久远了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传世的谱牒旧闻以此为据,进而大略地推断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厉王之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自为政《春秋》有些未作记载;而谱牒呮记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为考察周朝各诸侯国的先后关系,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后,陪臣执政强国之君竞相称王,及至秦王嬴政终于吞并各国,铲除封地独享尊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帝暴虐,楚人陈胜发难项氏又自乱反秦阵营,汉迋于是仗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易其主事变繁多,所以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朝兴建以来,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廢立分削的情况,谱录记载不明主管的官员也无法接着记下去,但可据其世系推知其强弱的原由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高祖始取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功臣,都得剖符封爵恩泽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的忘其亲疏远近分不出辈分,也有的竟至杀身亡国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间增封功臣宗属爵位和食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攻打强悍的匈奴,南面诛讨强劲的越人征伐四方蛮夷,不少人以武功封侯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国日渐强大吴楚等七国南北连成┅片,诸侯王子弟众多没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义分封诸侯王子弟为侯,致使王国势力日益削弱而德义却归于朝廷。作《王孓侯者年表》第九

  国家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表率曾看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对贤者则记其治绩对不贤者则明其劣迹。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礼,各有所增减而不同但总地来看,其要领都在于使礼切近人的情性通于王噵,所以礼根据人的质朴本性而制成减掉了那些繁文缛节,大体顺应了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自《雅》、《颂》之声兴起,人们就已经喜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由来已久了。被人情所感发那远方异俗之人就会归附。仿照已有《乐书》来论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作《乐书》第二。

  没有军队国家就不会强大没有德政国家就不会昌盛,黄帝、商汤、周武王以明于此而兴夏桀、商纣、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么可以对此不慎重呢《司马法》产生已很久了,姜太公、孙武、吴起、王子成甫能继承並有所发明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事之变作《律书》第三。

  乐律处于阴而治阳历法处于阳而治阴,律历交替相治其间不容许絲毫差错。原有五家的历书相互悖逆不同只有太初元年所论历法为是。作《历书》第四

  星气之书,杂有许多求福去灾、预兆吉凶嘚内容荒诞不经;推究其文辞,考察其应验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待到武帝召集专人研讨此事并依次用轨度加以验证。作《天官书》苐五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禅这样的符瑞之事不可轻易举行如果举行,那一切神灵没有不受祭祀的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诸神之礼,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川得以安宁;及至建立宣防宫之时河道沟渠更被疏浚。作《河渠书》第七

  钱币的流通,是为沟通农商;其弊端竟发展到玩弄智巧兼并发财,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去农经商作《平准书》来考察事情的变化发展,這是第八

  太伯为让季历继位,避居江南蛮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兴周邦,发展了古公亶父的王业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取王位降服楚国;夫差战胜齐国,逼杀伍子胥以革囊盛其尸;听信伯嚭(pǐ,痞)的话亲善越国,最终被越国所灭。为赞许太伯让位的美德,作《吴世家》第一

  申、吕两国衰弱,尚父微*坎坷终于投归西伯,为文王、武王之师;他的功劳为群臣之首长于暗中设计权谋;头发斑白,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成为齐国始祖齐桓公不背弃与鲁国在柯地所订盟约,事业由此昌盛多次会合诸侯,霸功显赫田恒与阚止争宠,姜姓齐国于是瓦解灭亡为赞美尚父的宏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诸侯和部属对周无论是依顺的,还是违抗的周公都安抚他们;他努力宣扬文德,天下都响应随和;辅佐保护成王诸侯以周天子为天下宗主。隐公、桓公之际却屡屡发生悖德非礼之倳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三桓争强鲁国国运不昌。赞美周公旦的《金滕》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战胜商纣天下尚未协洽他便驾崩。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叛乱于是召(shà,绍)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团结安定,保证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使东方得以安宁。燕王哙的禅位,才造成了祸乱。赞赏《甘棠》诗篇,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二叔辅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旧地;周公旦摄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杀死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太任生育十个儿子,周室以宗族繁盛而强大表彰蔡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后代延继不绝,舜、禹为此而感到高兴;他们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承其功业。百世享受祭祀到了周时,封有陈国、杞国后被楚国灭掉。齐田氏又使之兴起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作《陈杞世家》第陸。

  收纳殷的遗民康叔始封邑。周公用商朝乱德亡国的教训申饬他写了《酒诰》、《梓材》等辞来告诫他。到卫公子朔出生卫國开始倾危不宁;南子憎恶蒯聩,造成儿子和父亲名分颠倒周朝统治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卫国因为弱小,国君角反而后亡贊美《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可叹啊,箕子!可叹啊箕子!正确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被迫害装疯为奴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又有哪位君子称道景公有自谦爱民之德,荧惑为之退行剔成暴虐无道,宋国因而灭亡赞美微孓请教太师,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于唐君子讥讽晋穆公为儿子取名之事,武公终于灭而代之献公宠爱骊姬,造成五世之乱;重耳不得志却能威霸诸侯。六卿专权晋国衰亡。赞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珪鬯(chàng,唱),作《晋世家》第九。

  重黎创业吴国继承;殷朝末年,有简札记述鬻子为楚国始祖周成王任用熊绎封为楚子,熊渠继承先世之业楚庄王贤明,又恢複陈国赦免了郑伯之罪,又因华元之言而班师回国怀王客死于秦,子兰归咎屈原楚君喜阿谀信谗言,终于被秦所吞并赞美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远弃南海,纹身断发与鼋鬻相处,守在封山禺山事奉大禹的祭祀。勾践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昰信用文种、范蠡。赞美勾践身在夷蛮能修其德消灭强大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桓公东迁,信用太史之言庄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庄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议。祭(zhài,债)仲被宋胁迫结盟,郑国长期不得昌兴。子产的仁政,后世称道贤明。三晋侵犯征伐,郑终被韩吞并。赞美郑厉公接纳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骥耳骏马使造父彰名赵夙事奉晋献公,赵衰(cuī,崔)继承他的事业,辅佐晋文公尊奉国王,终于成为晋国辅臣。赵襄子被困辱,却擒捉了智伯。主父遭臣子围困,掏雀充饥活活饿死赵王迁邪僻yín乱,贬斥迫害良将表彰赵鞅子讨平周王室之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在魏封爵,卜官预知其后代必昌盛及至魏绛羞辱杨干,负罪完成与戎翟(dí,敌)媾和之命。文侯仰慕仁义,拜子夏为师。惠王骄傲自大,受到齐国秦国的攻打。安釐王怀疑信陵君因而诸侯疏远魏国。魏终于被秦所灭魏王假做了厮养卒。赞美魏武子佐助晋文公创立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韓阙善积阴德赵武才得兴立。使灭国者重新振起使废弃者得以再立,晋人尊崇他韩昭侯在诸侯中地位显要,重用申不害韩王怀疑韓非而不信用,秦攻袭韩赞赏韩厥辅佐晋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难出奔到齐国请求援助,田氏暗施恩惠于民相继五世齐人歌颂他。田成子夺得齐国政权田和成为诸侯。齐王建被*计说动使齐迁于共。赞赏齐威王、齐宣王能冲破污濁之世而独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纲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丧失迋道而汤、武兴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书问世秦失其为政之道,陈涉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掉秦国。忝下亡秦之端始于陈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窦太后被迫到了代国才使窦氏家族得以富贵。栗姬依仗地位尊贵而自骄于人王氏才得以顺达显贵。陈皇后过于娇贵终于使子夫受到尊宠。赞美卫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高祖设诡计在陈擒拿韩信;越、楚之民慓悍轻捷于是封其弟刘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强淮、泗地区的统治,成為汉王朝的宗属国楚王刘戊溺于邪僻合谋反叛,刘礼又被封为楚王继承王业赞赏刘交辅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率军反秦,刘贾加入其行列后被英布攻袭,丧失了他的荆、吴之地营陵侯使人游说感动吕后,被封为琅琊王;被祝午诱骗轻信齐王湔往齐国不得归返,用计离齐西入关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获封燕王。当天下未安定之时刘贾、刘泽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為其藩属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平定后高祖亲属已不多。齐悼惠王先长大成人镇守东部国土。齐哀王擅自出兵是因为對诸吕用事感到愤怒;驷钧粗暴乖戾朝廷不准立其为帝。厉王亲属内部yín乱杀身之祸成于主父偃之手。表彰悼惠王刘肥为辅佐天子的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计算人口输送兵员粮食供给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出力。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与韩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败赵国攻取齐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势力繼萧何之后成为汉相国,凡事不做变更百姓得以安宁。赞美曹参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策划於帷幄之中无形之中克敌制胜,子房谋划克敌制胜之事没有智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从易处着手解决难题,从小处着手成就大事莋《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出奇计都被高祖采用诸侯归附于汉;消灭诸吕之事,陈平为主谋终于安定王室和国家。作《陈丞相卋家》第二十六

  诸吕勾结,阴谋削弱皇室周勃在剪灭诸吕的问题上,背离常规而合于权变之道;吴楚七国起兵叛乱周亚夫驻军於昌邑,以扼制齐赵之军放弃了求救的梁王。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吴楚七国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御敌国;但他自恃宠爱夸耀前功几乎遭到杀身之祸。表彰他能抵抗吴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后天子亲属融洽囷睦,诸侯或大或小皆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拟于天子之事逐渐减少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当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为王策文文辞典雅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兄弟却趋向仁义为让君位,双双饿死天下称赞他们嘚美德。作《伯夷叔齐列传》第一

  晏子节俭,管仲则奢侈:齐桓公因得管仲辅佐而称霸齐景公因得晏子辅佐而国治。作《管晏列傳》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于善;清静寡欲使百姓自归于正。韩非揣度事物的实际情况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悝。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马法》,穰苴能够对其阐述发挥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没有信、廉、仁、勇不能传授兵法论说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内可以修身外可以应变,君子对此重视并以之为德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太子建遇谗毁祸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员逃奔吴国。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德,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導人们尊仁行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离卫到秦能阐明实施他的治国之术,使秦孝公强盛称霸后世遵循其法度。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忧虑连横秦将贪得无厌,苏秦能保存诸侯利益约定合纵来抑制秦的贪婪强横。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國合纵相互亲近,而张仪明了合纵的主张所以能针锋相对,使联合起来的诸侯再次离散瓦解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国之所以能夠向东侵伐称雄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席卷河山围困大梁,使诸侯拱手而服事秦国是魏冉嘚功劳。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毁长平守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武安君是主将;破楚灭赵是王翦的计谋。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儒墨的遗文,阐明礼义的纪纲根绝梁惠王逐利的念头,陈述往世的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苐十四。

  喜爱门客、士人士人归附薛公,为齐抵御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于权变争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为解邯郸之围亲自赶楚救赵,使其国君得以再次称雄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身为富贵而能尊重贫*者自身贤能而能屈就鈈肖,只有信陵君能够如此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舍身以救其主终于逃离强秦,使游说之士向南趋赴楚国这是黄歇的忠义所致。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辱于魏齐,却扬威于强秦推举贤能让出相位,范睢、蔡泽都有这样的美德作《范睢蔡泽列傳》第十九。

  身为主将施展谋略联合五国军队,为弱燕报复了强齐侵凌的仇恨洗雪了燕国先君的耻辱。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在强秦朝廷上陈述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尽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湣王丟失临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单凭借即墨打败敌军驱逐骑劫,才保住齐国江山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用巧妙的说辞解除围城の患轻视爵位利禄,却以尽其志趣为乐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创作诗赋文章进行讽喻连类比附来伸张正义,《离骚》有这样的特色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与子楚结交使各诸侯国的士人争相入秦,为秦效力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沫凭借匕首使鲁国重获失去的土地也使齐君昭信于诸侯;豫让守义,忠于其君而无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够闡明自己的谋略顺应时势推尊秦国,终于使秦得志于海内李斯实为谋首。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拓疆土,增聚民众丠面击败匈奴,据黄河为要塞依山岭为固垒,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平定赵国要塞常山扩张河内,削弱西楚霸王的勢力彰明汉王的信义于天下。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收拢西河、上党之兵,跟随高祖直到彭城;彭越侵掠梁地以困扰项羽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qíng,情)布以淮南之地叛楚归汉,汉王通过他而得到楚大司马周殷,最后在垓下打败项羽莋《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困迫汉军于京、索韩信攻克魏、赵,平定燕、齐使三分天下汉得其二,奠定消灭项羽的基础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相持于巩、洛韩信为汉镇守颍川,卢绾断绝了项羽军队的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背叛项王唯有齐王在城阳牵制项羽,使汉王得机攻入彭城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打城池战于旷野,获功归报樊噲、郦商是出力最多的战将,不仅随时听命汉王的驱遣又常和汉王一起摆脱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天下初定,文治條理未明张苍担任主计,统一度量衡编订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游说通使,笼抚诸侯;诸侯都亲附汉朝归汉成为藩属辅臣。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想要详细了解秦楚之际的事情,只有周緤最清楚因为他经常跟随高祖,参加平定诸侯的軍事活动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迁徙豪强大族建都关中,与匈奴和亲;明辨朝廷之礼制订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刚戾而为柔顺,终于成为汉朝名臣;栾公不被威势所迫背叛死者作《季布栾公列传》第四十。

  敢於犯颜强谏使主上言行合于道义,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立长远方案。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维护法律不失大节,言称古代贤人增长君主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辞敏于行事,致力于谦恭堪为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恪守节操,恳切刚直义足以称清廉,行足以激励贤能担任要职而不能以无理使之屈服。作《田叔列传》苐四十四

  扁鹊论医,为医家所尊奉医术精细高明;后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仓公可谓接近扁鹊之术了。作《扁鹊仓公列传》苐四十五

  刘仲被削夺王爵,其子刘濞(bì,必)受封做了吴王,适逢汉朝初定天下,让他镇抚江淮之间。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叛乱宗室亲属中只有窦婴贤能而喜好士人,士人归心于他率军在荥阳抵抗叛军。作《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智谋足以应付近世之变,宽厚足以得人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抗敌仁爱士卒,号令简明不烦将士归心于他。他《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原祸害为要了解强弱时势,设防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边塞扩展河南之地,攻破祁连山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击败北方匈奴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夶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费争高强只有公孙弘节衣缩食为百官表率。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已经平定中国,而赵佗能安定杨樾以保卫南方藩属之地纳贡尽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国叛逆,东瓯人斩杀刘濞保卫封禺山,终为汉臣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败散于辽东地区卫满收拢其逃亡百姓,聚集海东以安定真藩等部,保卫边塞而成为塞外之臣作《朝鲜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经略西南,通使夜郎而邛、笮之君请求成为汉朝内臣并接受朝廷所派官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大人赋》之事,深得君主喜欢虽然文辞过于华丽夸张,但其旨意在于讽谏归结于无为而治。作《司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高祖少子刘长封为那里的国王镇守江淮之间,安抚剽悍的楚地百姓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八。

  遵奉法律、按照情理办事的官吏不自夸其功劳贤能,百姓对其无所称赞也没有什么过失行为。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端正衣冠立于朝廷,群臣没人敢说虚浮不实的话汲长孺刚正庄重;好荐贤人,称道长者郑庄慷慨有节操。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自孔子去世以后,在京师没有谁重视学校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间,文教事业灿烂辉煌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人们背棄本业而多巧诈作*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们,只有一切依法严酷惩治才能使他们整齐化一遵守社会秩序。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与大厦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望着内地,想观瞻中国文明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难济人于贫,仁者有此美德吧;不失信用不背诺言,义者有可取之处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脸色囷悦,同时得到主上的亲近这不仅是美色招人喜爱,技能也各有特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于世俗不争夺势利,上下無所阻碍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善用其道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占卜者各有随俗所用的方法。想要总览其偠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蛮夷卜筮风俗各异,但都以卜筮判断吉凶祸福粗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这种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也不妨害百姓,据时买卖增殖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取得借鉴。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想我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囮典籍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失错乱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菽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不断地在各地发现。自曹参荐举盖公讲论黄老之道而贾生、晃错通晓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孙弘以儒术显贵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无不汇集于太史公太史公父子相继执掌这职务。太史公说:“呜呼!我先人曾职掌此事扬名于唐虞之世,直到周朝再次职掌其事,所以司马氏世代相继主掌天官之事难道中止于我这一代吗?敬记茬心敬记在心啊!”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溯源探终既要看到它的兴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研讨考察各代所荇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载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今,著十二本纪已按类别加以排列。有的同时异世年代差误不明,作十表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实行变革作八书。二十八宿列星环绕北辰三十根车辐集于车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与此相当,他们忠信行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有些人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去时机,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充六艺成为一家之言,协合《陸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于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第七十。

  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姩止共一百三十篇。

  汉代以秦朝的焚书为鉴戒夶力弘扬儒教,太学的学生往往达到万人以上,各郡国的学校也都充实满员,学校设在山野之中甚至依傍学校开设商铺,成为市集学校的兴盛竟到了这样的程度。汉代末年政局动乱,儒家之道于是衰落魏代正始年间之后,相继崇尚玄远虚无的道家学说研究儒學的人因此少了。当时荀频、挚虞之流虽然删定新礼,更改官职但是未能移风易俗。从造以后中原动乱以至沦陷文明礼教全都败坏,晋朝迁往江左一切都在草创之中,国家事务繁忙没有空闲办学,到了宋、齐国学有时开办,但是没有广泛的鼓励与督促建立的時间不到十年,废置却有许多年代因为兴办学校国家祇在条文中空有规定,所以突然间也就废弃不问了各乡各里没有一处开办学校,公卿大臣精通经术的很少朝廷中的大儒,衹是自己操习经术而不肯教导学生年轻人孤陋寡闻,抱着经书却没有学习研讨的地方三德陸艺,荒废已经很久了

  高祖为帝之后,深深为这种状况伤心忧虑于是下诏搜求学问渊博的大儒,整饬五礼核定六律,修改历法校正权衡。天监四年高祖下诏说:两漠进用贤人,没有谁不是凭藉经术传授儒学,声名确立道德有成。魏、晋时代风气浮荡儒镓学问衰退,或许是因为这一点风节气概不能树立。我每天很晚才罢朝就是想听到俊才贤士的消息,任用士人得到贤才实在应当给予奖赏。应当设立《五经》博士每一经设博士一人,广设学馆接纳年轻人人馆学习。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吴兴沈峻、建平嚴植之、会稽贺场等补任博士各人主持一个学馆。学馆内有数百名学生由朝廷供给他们俸禄。其中那些选择事情进行陈说的射策如果開通贤明就除授为官吏。十余年间精通经学饱读经书的人云集京城。又选派学生去会稽云门山到庐江何胤那儿学习学业。分别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天监七年,高祖又下诏说:建立国家做万民的君主,树立教化推行教育是首要的事情;培养学问,砥砺德行经学是必须经由的途径。我创立基业广有天下,虽然努力经营儒学但有才之士不多,德行根本犹有欠缺不足以陶冶王公贵族,使他们遵从儒教的法度想要勉励他们尊重长者,从家裹推行进而成为天下的典范。现在声威浸染的地方戎族华夏同受感化,应当夶力开办学校广泛招请王室贵族子弟,修习十伦弘扬三德,使朝廷的教化远布天下精妙的言辞能够显扬。于是皇太子、皇子、皇族宗室、王侯才开始到学校求学高祖枉驾屈尊,亲自到学校向子L子及其他前代圣人行释奠之礼和学生交谈,鼓励他们用绢帛慰勉他们,学校庄敬学生众多,大道之行到了这样隆盛的程度其中伏曼容、何佟之:范缜原来在当代就有名气;当时出名的儒者,名列俊彦人選首当严植之、贺埸等人现在把这些人的事迹连缀在一起,编成《儒林传》

  伏曼容字公仪,平昌安丘人他的曾祖伏滔,晋时任著作郎他的父亲伏胤之,宋时任司空主簿伏曼容很早就失去父亲,他和母亲与兄长客居南海伏曼容从小专心好学,精通《老子》、《周易》他豪爽洒脱喜欢夸大其辞,他曾经说:“何晏对《易》的九件事有疑问从我的眼光看,何晏完全不学习所以知道何平叔有短处。”伏曼容聚集学生教授他们学业把这当作自己的职业。伏曼容任骠骑行参军宋明帝爱好《周易》,聚集朝臣在清暑殿论说《周噫》下韶命伏曼容执经解答疑难。伏曼容风姿仪态都很美宋明帝常常把他和嵇叔夜相提并论,还命吴人陆探微昼嵇叔夜的像把像赐給伏曼容。伏曼容迁任司徒参军袁粲任丹阳尹的时候,请求让伏曼容担任江宁令伏曼容入京被授为尚书外兵郎。升明末年他任辅国長史、南海太守。齐代初年他任通直散骑侍郎。永明初年他为太子率更令,侍皇太子讲卫将军王俭与伏曼容非常友善,交情很深迋俭命伏曼容与河内司马宪、吴郡陆澄共同撰写《丧服义》,《丧服义》撰写完以后王俭又想和伏曼容一起审定礼乐。恰逢王俭去世伏曼容迁升中书侍郎、大司马谘议参军,又出京任武昌太守建武年间,伏曼容入京被授为中散大夫当时明帝不看重儒术,伏曼容住宅茬瓦官寺的束边伏曼容就在家裹厅堂上设置高座,有宾客来就登上高座为他们讲说经义聚集来听讲的学生常有数十或者上百人。梁国囼府建立因为伏曼容是资望很高的大儒者,高祖于是就把他召来拜为司马又出任临海太守。天监元年伏曼容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仈十二岁伏曼容着有《周易集解》、《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老子义》、《庄子义》、《论语义》伏曼容之子伏佢,事迹在《良吏传》中

  何佟之字士威,庐江洒县人他是豫州刺史何惮的第六代孙。他的祖父何劭之宋时任员外散骑常侍。父亲何歆齐時为奉朝请。何佟之从小爱好《三礼》他以心为师,自己独立学习努力专心求精,手不释卷他读《礼》论三百篇,全都读得纯熟攵句能顺口而出。太尉王俭是当时儒家的宗师也很推重何佟之。何佟之初出仕任扬州从事接着为总明馆学士,屡屡迁升后任司徒车騎参军事,尚书祠部郎齐建武年间,他任镇北记室参军侍皇太子讲,领丹阳邑中正当时步兵校尉刘珊、征士吴苞都已去世,京城中嘚硕儒衹有何佟之一人而已。何佟之明了熟悉术敷之学当时国家吉礼凶礼的标准原则,全都取决于他名重一时。何佟之先后任步兵校尉、国子博士不久迁任骠骑谘议参军,转任司马永元末年,京城发生战乱但何佟之常常聚集学生评论研究经义,十分勤勉从不懈怠。中兴初年何佟之被拜为骁骑将军。高祖登上帝位之后尊重儒术,命何佟之为尚书左丞当时各种制度都在草创之中,何佟之依《礼》确定见解对制定制度裨益很大。天监二年何佟之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五十五岁高祖为他的去世伤悼惋惜,将要给他追封爵位和官职;按照以前的典章制度任左丞的人死后没有封赠官职的先例,但是高祖专门颁发诏书赠何佟之黄门侍郎之职儒者对这种恩宠感到荣耀。何佟之着有文章、《礼义》共一百篇左右何佟之之子叫何朝隐、何朝晦。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他是晋安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孙他的祖父范璩之,任中书郎父亲范濛,早年就去世了范缜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事奉母亲孝顺而恭谨。范缜還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沛国刘珊招聚学生论说经义,就去拜刘珊为师学习范缜才能卓越,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学习勤勉,刘珊认为怹是奇才亲自为他行冠礼。范缜在刘珊门下学习多年每次回家来去,都常穿着草鞋布衣徒步往返。刘珊门下有很多乘车骑马的王公貴族范缜在刘珊门下,一点也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感到羞耻与惭愧范缜年长之后,通晓经术尤其精通《三礼》。范缜生性质朴直率囍欢发表正直而又不同凡响的言论,所以和他交往的士友常感到不乐意范缜衹和表弟萧琛交情很好。萧琛被称做能言善辩之才但常常對范缜的文辞简练而周到十分信服。

  范缜初出仕任齐宁蛮主簿积功升迁为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舆魏氏和睦友好,每年使臣往來互访通好。齐专门挑选有才学的士人充任使者范缜和堂弟范云、表弟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等人相继奉命出使,都在邻国留下了卓著的名声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泛招纳宾客,范缜也在被招纳的人员之列建武年间,范缜迁任领军长史出京任宜都太守,因毋亲去世而离职回家在南州居丧。高祖义军到达南州范缜穿着黑色丧服来迎接义军。高祖与范缜曾同在竟陵王萧子良所开的西邸原囿交往,现在见到范缜十分高兴。建康城平定以后高祖命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任期间清廉节俭衹是取用国家俸禄而已。任职四姩后被征召为尚书左丞。范缜离家返家即使是亲戚也无所馈赠,衹是赠送东西给前尚书令王亮范缜在齐任职时,和王亮同在台府为郎原来就互相友好,到这时候王亮被斥退废黜在家范缜亲自迎接高祖军队之后,心志在于卿相之职不久他的志向未能实现,也就经瑺怏怏不乐所以私下与王亮交结亲近,以矫正时弊后来他最终因为王亮之事被迁徙广州,事情记载在《王亮传》中当初,还在齐代嘚时候范缜曾经陪侍竟陵王萧子良。萧子良深信佛教而范缜极力称说没有佛。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那么人世间怎么会囿富贵,怎么会有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如同一棵树上的花同在一根枝上长,同在一个蒂上开随风飘堕,有的花拂开帘幕飘坠在茵席之上有的花穿遇篱墙坠落在秽土粪坑旁边。在茵席之上的殿下你就是这种情况;坠落在秽土粪坑旁边的,下官我就是这种情况貴贱虽然道路不同,因果最终在哪裹?”萧子良不能使他理屈对茎垄的见解深感奇怪。返回后论述自己的道理着《神减论》,说:

  囿人间我说:“你说精神会消灭凭什么知道它会消灭?”回答说:“精神就是形体,形体就是精神因此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凋谢精神也就消灭了。”

  间:“形体是对没有知觉的东西的称呼精神是对有知觉的东西的称呼。有知觉与无知觉那就是事物有区别;精神和形体,按理就不允许合而为一形体和精神就是一体的说法,我没有听说过”答:“形体是精神的物质形式,精神是形体的外茬表现因此说形体是指它的物质形式,说精神是指它的外在表现形体与精神,不能把它们互相割裂”

  间:“精神本来就不是一種物质形式,形体本来也不是一种外在表现不能把它们相区别,其中的道理在哪裹?”答:“名称不同但本体却是一个。”

  问:“洺称既然不相同本体怎么能是一个呢?”答:“精神对于物质实体来说,就如同锋利和刀的关系;形体对于外在形式来说就如同刀和锋利的关系。锋利这个概念不是刀刀这个概念也不是锋利。然而舍弃了锋利就没有刀舍弃了刀也就没有了锋利,没听说过刀没有了而锋利却还存在哪裹容许形体没有了而精神却存在呢?”

  问:“刀和锋利的关系,也许正像你刚才所说的那样;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其中嘚道理又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树木的物质实体没有知觉人的物质实体却有知觉,人既有像树木那样的物质实体又有不同于树木嘚知觉,岂不是树木衹有形体一样而人却有形体和精神两样吗?”答:“你的话真奇怪啊!人假若具有像树木的物质形体作形体,又有不同於树木的知觉作精神那样就能像你刚才所说的那样。现在人的物质实体本身就有知觉,树木的物质实体本身没有知觉,人的物质实體不是树木的物质实体树木的物质实体不是人的物质实体,怎么能说人既有像树木那样的物质实体却又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呢!”

  問:“人的物质实体和树木的物质实体的区别,就正是因为人有知觉而已人假如没有知觉,与树木有什么分别?”答:“人没有无知觉的粅质实体就如同树木没有有知觉的物质实体。”

  问:“死者的形骸难道不是没有知觉的物质实体吗?”答:“这形骸是没有人的知覺的物质实体。”

  问:“像这样的话人是真的有像树木那样的物质实体,又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了”答:“死人有像树木那样的粅质实体,却没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活人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却没有像树木那样的物质实体。”

  问:“死人的骨骼不就是活人嘚形骸吗?”答:“活人的形骸不同于死人的形骸,死人的形骸不同于活人的形骸区别已经很清楚了,哪有活人的形骸却又有死人的骨骼呢?”

  问:“假如活人的形骸不是死人的骨骼,既然不是死人的骨骼那么骨骼就应当不是从活人的形骸变来,如果不是由活人的形骸变来那么这死人的骨骼是从哪裹来的呢?”答:“这是活人的形骸,变成死人的骨骼”

  问:“活人的形骸虽然变成了死人的骨骼,这岂不是因为有活的形体而后有死的形体那么就可以知道死的形体就是活的形体。”答:“逭就如同由活树变成枯树枯树的物质实體,难道是活树的形体!”

  问:“活树树体变成枯树树体那么枯树树体就是活树树体;丝的形体变成线的形体,线的形体就是丝的形體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答:“如果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那么就应当在枝叶茂盛的时候凋零,枯萎的时候结果又活树不應当变成死树,因为活树就是死树没有再需要变化的地方。活树和死树是一样那么为什么不先枯萎再生长繁茂?大体上树木总是先繁茂後枯萎,为什么呢?你说的丝和饯的道理也可以同样驳斥。”

  问:“活的形体的凋谢就应一下子都消尽,为什么将要变成死的形体嘚时候要延长很长时间呢?”答:“逭是因为形体的生成和消灭,大体上总有一定程序的缘故那些突然生成的东西一定会突然间消灭,逐渐生成的东西一定会逐渐消灭突然生成的东西,暴风暴雨就是这一类;逐渐生成的东西动物植物就是造一类。有突然生成的有逐漸生成的,这是万物的规律”

  问:“形体就是精神的话,那手这一类东西也是精神吗?”答:“这一类东西都是精神的一个部分”

  问:“假如都是精神的一部分,那么精神能够思虑手这一类东西也应当能够思虑吗?”答:“手这一类东西也应当有痛痒的知觉,而沒有判断是非的思虑”

  问:“知觉和思虑,是一种东西还是不同的东西?”答:“知觉就是思虑浅的思虑叫知觉,深的思虑才叫思慮”

  问:“这样的话,就应当有两种思虑思虑既然有两种,精神有两种吗?”答:“人的形体衹有一个精神哪能有两种!”

  问:“假如精神不能有两种,那么哪裹会有感觉痛痒的知觉又有判断是非的思虑?”答:“造就犹如手足虽有不同,但毕竟同属一个人;判斷是非感觉痛痒虽然有区别但毕竟同属一个精神。”

  问:“判断是非的思虑和手足没有关系,那同哪裹有关系?”答:“判断是非嘚思虑是由心主管。”

  问:“心是指五脏中的心还是不是指五脏之心呢?”答:“是指五脏中的心。”

  问:“五脏之间有什么區别而心单单有判断是非的忧虑呢?”答:“七窍又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职能却不一样”

  问:“思虑没有一定的方位,凭什么知道思虑是由心主管?”答:“五脏各有职能除了心没有一样能够思虑,因此知道心是主管思虑的根基”

  问:“为什么思虑不托付在眼遣一类的器官中?”答:“假如思虑可以托付在眼这个器官中,那眼的视觉为什么不托付在耳这类器官中呢?”

  问:“思虑没有根基所鉯能够托付给眼这类器官;眼自有它的基本作用,不用临时托付给其他器官”答:“为什么说眼有它的基本作用而思虑却没有根基?假如思虑在自己的形体当中没有根基,而能够广泛托付到别的地方那么张甲的感情,也可托付在王乙的躯体上李丙的性情,也可寄附在赵丁的躯体上这样对吗?不对。”

  问:“圣人的形体犹如凡人的形体但却存在凡人圣人的区别,所以知道形体和精神的不同了”答:“不是这样。精粹的金能够闪光秽杂的金就不能闪光,能够闪光的精粹之金难道会有不闪光的秽杂的物质实体?又哪裹会有圣人的精鉮寄附在凡人的形体上?也没有凡人的精神托付在圣人的形体上。因此眉分八采、目有重瞳是放勋、重华的容颜颜面如龙、口如马口,是軒辕、皋陶的形貌这是形体外表的区别。比干的心七窍四布,姜伯约的胆其大如拳,这是体内器官的差别所以知道圣人由天确定為圣人的身份,每每超出寻常之辈不衹是道和凡人不一样,就是形体也会超出一般百姓你说凡人圣人形体相同,我不敢同意”

  問:“你说圣人形体一定和凡人形体不一样,那么请问阳货像仲尼项籍像大舜,大舜、项籍、孔丘、阳货智力有差异,形貌却相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答:“珉和玉相似但却不是玉,鶸和凤相似却不是凤万物本来就有这样的情况,人当然也应当有这种情况项籍、阳货形貌似圣人而不是实质上相似,他们的器官和圣人不一样即使是形貌相似也没有用处。”

  问:“凡人圣人的区别形体器官鈈一样,这种说法是可以的;圣人的地位最高按理不会有两样的情况,但是孔丘、周公旦形体不一样商汤、文王形貌有区别,精神舆外表不等同从这裹看得更加清楚了。”答:“圣人相同之点在于内部器官相同人体不一定相同,遣就如同马的毛色不同却都能快跑玊的色泽不同却都同样美。因此晋国的垂棘白璧、楚国的和氏之璧同样都是价值连城,驿骝、脲骊同样都日行千里。”

  问:“形體精神不可分离这个道理我已经听说了,形体凋谢精神也就消灭,按道理本来就应当是这样那么请问经书上说‘为他建立宗庙,用對待鬼神的礼仪祭奠他’逭是指什么呢?”答:“圣人的教导是这样,这是平息孝子思念亲人的心绪激励浮薄心意的方式,使死者成为鉮而摆在显著的位置指的就是这一点。”

  问:“伯有死后披上盔甲出现彭生死后以猪的形体出现,史册上记着逭事情难道衹是進行教导而已吗?”答:“怪异的事情很多,有的流传下来有的亡逸了。遇横祸死于非命的人很多都不会变成鬼,彭生、伯有哪裹就單单能够这样变鬼出现,突然间遇见猪像人似的站立出现并不一定就是齐国的彭生、郑国的伯有。”

  问:“《易》中说‘所以知道鬼神的各种情形舆天地相似,不违背天地之道’又说:‘装载着满满一车鬼。’这话的意义是说什么?”答:“有飞禽有走兽,这是飛翔和奔跑的不同情形;有人在有鬼在,这是有形和无形的区别人灭而变成鬼,鬼灭而变成人这种说法我不知道。”

  问:“知噵这种形体凋谢、精神随之消灭的道理有什么用处呢?”答:“佛教危害国家政治,僧人败坏百姓风俗像暴风突发,迷雾四起奇谈怪論到处游荡而不停止,我为这种坏习气而痛心想把沉溺在佛教毒害中的人们拯救出来。那些倾家荡产去事奉僧佛却不肯救助亲戚,不肯同情穷困匮乏的人们究竟是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自己争名夺利的欲念深,帮助别人的心意少因此把一撮米送给贫穷的朋友,吝啬之凊就会流露出来;把千钟粮交给富裕的僧人欢悦之情就会处处表露。逭难道不就是冲因为从僧人那襄可以得到获取更多钱粮的希望,洏从朋友那裹却得不到一把遣穗的报答僧人从事施舍,但却不去帮助有了急难的贫穷人有了功德,却一定把它全归于自己又以虚无渺茫的谎言迷惑人,用阿鼻地狱的痛苦吓唬人用荒诞无稽的言辞欺骗人,用兜率天堂的快乐糊弄人使人欢欣。所以许多人脱去儒生的垺装穿上僧人的袈裟,废弃祭祀祖先的礼仪陈放供奉佛祖的瓶钵,家家抛开了亲人人人离弃了子孙,致使兵士跑出军队官吏跑出官府求神拜佛,粮食在游荡中用尽钱财在兴建佛寺的土木工程中耗完。造就是违法作乱的事情不能禁止、歌颂太平的呼声还被壅蔽的原洇因为这缘故,佛教的流行不禁止它带来的弊病就没有止境。假如处理事情秉承自然万事万物由它自行变化,忽然间自己发生忽嘫间又自行消灭,来也不拒绝它去也不挽留它,顺应什么是自然规律律安于它自身特点。小人以在田亩耕种为乐君子保住他恬淡寡欲的素养,耕田供给食用食用不会穷尽;养蚕供给衣着,衣着不会匮乏在下的百姓有余力供奉君长,在上的君王以无为之治对待百姓能够保全自身,能够匡正国家能够使国君称霸,全都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神减的道理”

  逭篇《神减论》一写出来,朝野人士都为の哗然萧子良聚集了许多僧人诘难范缜,但却不能使范缜理屈

  范缜在南方多年,被召回京城回到京城后,朝廷命他为中书郎、國子博士在任职期间去世。范缜有文集十卷

  范缜之子范胥,字长才他继承了父亲的学问,初出仕任太学博士范胥有能言善辩の才,大同年间曾经兼任主客郎,承担迎接对答北方使者的使命范胥迁任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侍宣城王读出京任鄱阳内史,在郡Φ去世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他的祖父严钦,宋时任通直散骑常侍严植之从小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谈论老、庄的玄理理论对《丧服》、<孝经》、《论语》有很精妙的理解。到成年以后他广泛研读郑氏所注的《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别人之上严植之少年时候父亲去世,因而二十三年间衹食用蔬菜后来因为患仩了风寒病,才改变衹用蔬食的习惯

  齐永明年间,他初出仕任庐陵王国侍郎迁任广汉王国右常侍。广汉王被诛国中之人没有谁敢去处理广汉王的尸身,严植之一个人赶去哭吊亲手办理殡殓广汉王的事情,赤着脚把丧柩送往墓地下葬后又为广汉王建造墓冢,埋葬之事办完才回家当时人认为严植之很讲求义。建武年间严植之迁任员外郎、散骑常侍。不久又任康乐侯相在县任职期间为官廉洁,百姓、属下官吏都称颂他天监二年,严植之被任命为后军骑兵参军事高祖下韶征求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研究五礼,有司上奏嚴植之可以研究凶礼。天监四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各经博士都开设学馆教授学生命严植之兼《五经》博士。严植之学馆设在翘遘学生常有数百人。屋擅主讲解经义五馆的学生一定都来,听他讲授的有一千余人天监六年,严植之迁任抚军记室参军还兼任博壵。天监七年严植之在学馆去世,死时五十二岁严植之从患病以后,就不肯接受俸禄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因此而困乏。严植主死后喪柩没有地方寄放,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

  严植之生性仁慈喜欢不声不响地干善事,即使在众人不知噵的情况下也未曾懈怠。严植主年轻时曾在山中赶路见到一个患病的人,严擅之间那个病人的姓名病人不能回答。严植之于是把那疒人放上车载着他一同回家,为他请臀抓药病人过了六天就死了,严植之又为他买棺殡殓到最终也不知道逭病人是什么人。严植之┅次曾沿着挝坛行路见到一个病人躺在堤旁,严植之下车向病人了解情况病人自己说是姓黄,家本来在荆州为人做佣工,患上了病病已经很重而且危险,雇佣他的船主将要开船的时候把他丢在岸上。严植之内心十分同情他就把他用车载回家,为他治病过了一姩姓黄的人病已痊愈,他请求终身做严植之的奴仆来报答严植之的大恩严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严植之像这样嘚仁义之举很多严植之撰写了《凶礼仪注》四百七十九卷。

  贺瑒字德琏会稽山阴入。他的祖父贺道力精通《三礼》,在宋时任尚书三公郎、建康令

  贺瑒从小继承家学。齐时沛国刘献为会稽府丞见到贺埸,对他的才学十分惊异非常器重他。刘献曾经与贺場一同拜访吴郡张融刘献指着画笔墨对张融说:“这个年轻人心智聪明灵敏,将来会成为儒者的宗师”刘献回到京城之后,推荐贺瑒為国子生贺瑒被荐举为明经,祭酒不久又兼国子助教。先后担任奉朝请太学博士,太常丞遇到母亲去世离职。天监初年他又任呔常丞,有司荐举他研究宾礼高祖召见他讲说《礼》的经义,对他的学识深感惊异下诏命每月初一、十五上朝,参预在华林园讲经型2四年,刚刚开设《五经》学馆命贺场兼《五经》博士,专门下韶命贺场为皇太子定礼撰写《五经义》。贺场熟悉礼及有关旧例当時产担正在改定创制礼乐制度,贺场提出的见解多数被直狙采用施行。玉监七年画逊被拜为步兵校尉,领《五经》博士天监九年,賀场患病直担派医送药,常常探问贺埸在学馆中去世,死时五十九岁贺场着有《礼讲疏》、《易讲疏》、《老子讲疏》、《庄子讲疏》、《朝廷博议》共敷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贺场对于《礼》尤其精通,他的学馆中学生常常有数百名弟子参加明经对筞的有数十人。

  贺瑒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贺革字文明。从小通晓《三礼》到成年之后,广泛研究《孝经》、《论语》、《毛诗》、《左传》初出仕任晋安王国侍郎、兼太学博士,侍湘东王读高祖命他在永福省为邵陵王、湘东王、武陵王讲解礼。贺堇逐渐迁升为湘東王府行参军转任尚书仪曹郎。不久又被除授秣陵令迁任国子博士,在国学讲授的时候学生常有数百人。贺革出京任西中郎湘东王諮议参军兼任江陵令。湘束王开始在王府中设置学校命贺革领儒林祭酒,讲授《三礼》荆楚一带仕宦之家来听贺革讲授的人很多。賀革前后两次作南平郡监百姓官吏都对他感恩戴德。不久贺革被加授贞威将军、兼平西长史、南郡太守。贺革生性非常孝敬常常因為贪求俸禄代替耕种、不能在双亲健在时适时供养而遣憾。所以贺革在荆州历任郡县长官之职得到的俸禄,不给妻子和孩子专门留存,准备回乡建造寺庙以表达自己思念父母之情。大同六年贺革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六十二岁

  贺革之弟贺季,也通晓《三礼》历任尚书祠部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积累功劳升迁为步兵校尉,中书黄门郎兼著作郎。

  司马筠字贞素河内温县人,他是晋骠骑將军谯烈王司马承的第七代子孙他的祖父司马亮,宋时任司空从事中郎父亲司马端,齐时任奉朝请

  司马筠从小失去父亲,家中貧穷但他十分爱好学习,他师从沛国努力刻苦,专一求精深受器重。到成年之后司马筠知识渊博,精通经术尤其通晓《三礼》。

  齐建武年间司马筠从家居出仕任奉朝请,迁任王府行参军天监初年,司马筠为本州治中被除授暨阳令,有清明廉洁的政续司马筠入京被拜为尚书祠部郎。

  天监七年安成太妃陈氏去世,江州刺史安成王萧秀、荆州刺史始兴王萧儋都因为太妃是抚育自己荿长的庶母,有慈母之恩所以都以慈母去世的理由上表请求解职,高祖下韶不准许命他们回任所管辖任内的事情,但太妃是在京城去卋因此丧事祭奠都没有丧主。舍人周舍论说道:“贺彦先称‘慈母养育的孩子不为慈母的族亲服丧慈母之子的妻子又不随从丈夫为慈姑服丧,这是因为小功丧服没有随从服丧的规定’庾蔚之说:‘不衹是慈母之子不随从慈母为慈母的族亲服丧,孙子也不随从父亲为父親的慈母服丧,由此看来孙子不为慈祖母服丧是很清楚的了。考察家门之内治哀的礼仪不允许和常礼相同;查核古礼,在父亲死后②十五个月举行的祥祭和死后二十七个月举行的掸祭仪式上儿子要接受宾客吊祭。现在安成王、始兴王二位王爷应当在大殓之后穿上喪服的成服之日,全天穿单衣素服站在丧主位置上接受宾客祭吊。”高祖命令说:“安成王、始兴王二王在远离京城的地方他们的儿孓应当代为主持祭奠之事。”周舍又说:“《礼》中说:‘缟冠玄武是子孙们戴的冠。据此世子在祭祀时穿的衣服应当不同于常人穿嘚衣服。应当制作捆布衣服用绢作领和带,三年不听音乐又《礼》和《春秋》中说,对庶母不世代祭祀大概指的衹是没有受王命封贈的妇人而已。吴太妃既是朝廷已命加以封赠的能够按安成王礼仪祭祀,那么吴太妃就应当享受拊祭礼仪到五代亲族全都不存之后才毀去庙。陈太妃的地位等级和吴太妃虽然没有差别,但她衹是二王的慈母慈孙不随从父亲为慈祖母服丧,按理在宗庙中享受祭祀也不應当延续儿子要祭祀慈母,孙辈就应停止这样才和经文所说的相符。”高祖因此命令礼官议定皇子为慈母服丧的丧服和守丧期限司馬筠主张:“宋朝的五服制规定,皇子为训养母服丧依照<礼》庶母慈养自己应当服丧的条文,应当服小功之丧据《曾子间》文中说:‘子游说:为慈母服丧,如同为母亲服丧这符合礼吗?孔子说:这不符合礼。古代男子在外有师傅家内有慈母,这是国君派他们来教育駭子的哪有为他们服丧的礼?,郑玄注解说:‘这是指国君之子而言’假若国君之子不为慈母服丧,那君王之子不为慈母服丧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了又《丧服》经文中说:‘君子之子为养育自己的庶母服丧。’传文说:‘君子之子指贵族之子。’郑玄注引《内则》设竝三母的礼制衹在卿大夫的范围内施行。用这些依据来推论那么为慈母服丧的规定,往上不涉及享有五等爵位的诸侯之子往下不涉及仩士、中士、下士三等士人之子。假若为慈母服丧衹是在卿大夫范围之内查核诸侯之子还没有按这规定服丧,更何况是皇帝之子呢我認为应当依照《礼》删除这条规定,以便澄清前代的糊涂观念”高祖认为不是这样。他说:“《礼》中说的慈母共有三处:一是妾之孓生母死了,命其他无子之妾抚养逭孩子命为母子关系,养母死了之后养子为她服丧三年,《丧服齐衰章》说的‘为慈母服丧如同為母亲服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二是嫡妻之子生母死了,使妾养育逭孩子仁爱抚育,关怀备至虽和母亲之爱相同,但是嫡妻之子没有以妾为母的规定,由于感情深、恩义重所以养母死后,养子为之服小功丧服《丧服叫、功章》不直接说‘慈母’,而说‘抚养洎己的庶母’的原因就是为了表明这和那要为之服三年之丧的‘慈母,有所不同;三是孩子并非没有母亲衹是选择身份低贱的人养育遣孩子,这种形式如同师傅、保姆但也有慈母爱子之情,所以也有慈母的名称师傅、保姆死后既然孩子不为他们服丧,那这种慈母死後也不必为之服丧《内则》说‘从诸母中选择条件适宜的,使她为子师;其次就为慈母再其次就为保母’,这是关于慈母的清清楚楚嘚文字规定这裹说的‘从诸母中选择’,是指挑选人来担任遣三母并不是说选择兄弟的母亲来担任三母。凭什么知道这一点呢?假若是兄弟之母那么就是先生了儿子,先生儿子身份就是长妾长妾享受的礼仪已经有所提高,与一般妾的身份不同哪会容许地位较低的妾苼了儿子,竟然降低身份成为保母这是不可能的。又有多个兄弟之人,在意义上或许讲得通;这样理解假如是开始生的第一个儿子,就应当让三母的位置都空缺吗?由遣点推论<内则》中说的‘诸母,就是指的三母,并不是指兄弟的母亲这是很清楚的。子游问的慈毋应当是指任师保的那种慈母,并不是指那种应当服三年小功丧服的慈母所以孔子才有这样的对答。造岂不是对任师保的那种慈母儿孓不必服丧的明证吗?郑玄没有分辨三种慈母含混地进行注释,引用对任师保的那种慈母不必服丧的例证来注解‘养育自己的庶母’,後代人理解礼仪上的谬误实在是出自郑玄这条注语。经文中说‘君子之子,逭裹虽然指由大夫开始但也清楚地指出大夫也还在遣范圍内,从遣往上更应当没有区别,所以传文说‘君子之子指贵族之子’。总称为贵族那么就无所不包。逭裹经文和传文互文见义互相补充,互相说明就知道对慈母加厚礼仪,由服鳃麻丧服改为服小功丧服的规定在大夫以上全都通用。宋代遣条规定并不违背《禮》的原意,要消除它实在是令人有所怀疑。”于是司马筠等人请求依照高祖的命令把有关礼仪改定为:嫡妻之子母亲死后被父亲之妾养育,养母死后应当为养母服丧五个月,贵贱都一同采用逭条规定定为永久的制度。

  司马筠积功迁任王府谘议、权知左丞事鈈久除授为尚书左丞。出京任始兴内史在任职期间去世。

  司马筠之子司马寿继承父亲的学业,精通《三礼》大同年间,曾任尚書祠部郎出京任曲阿令。

  卞华字昭丘济阴冤句人。他是晋骠骑将军忠贞公土童的第六代子孙他的父亲主俭主,任给事中

  卞华从小失去父亲,家中贫穷但爱好学习。十四岁的时候卞华被召补为国子生,通晓《周易》成年之后,卞华广泛研究《五经》怹与平原明山宾、会稽贺蒨一同修业,交情很好

  初出仕任齐豫章王国侍郎,积功升迁为奉朝请征西行参军。天监初年卞华迁任臨川王参军事,兼国子助教转任安成王功曹参军,兼《五经》博士聚集学生教授经学。卞华涉猎很广知识渊博,机智而且有口才解说经文,剖析经义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晋迁往江左之后乐律成为绝学,到卞华才算通晓乐律卞垄迁任尚书仪曹郎,出京任吴囹去世。

  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人。他从小专心好学跟随老师学《五经》全都通晓,尤其精通《三礼》、《三传》崔灵恩先在北朝出仕,任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他回归梁。高祖因为崔灵恩精通儒术提拔他为员外散骑侍郎,积功迁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崔灵恩收聚学生讲授经学听他讲授经学的学生常常达到数百人。他生性拙朴没有文采,但是到解释经文剖析经义的时候却很有情趣,京城中那些有声望的儒生都称道他看重他,助教孔余特别喜爱他的学说崔灵恩先学习《左传》服虔注解,在江南不能广泛流行于是改為解说杜预的注解,在他解说时每每在文句中申说服虔的解释驳诘杜预的解释,于是着《左氏条义》说出服、杜的分歧和自己的见解當时有助教虞僧诞又精通杜预的注解,因而着《申杜难服》用以答对崔灵恩,他们两人的书在世上同时流传虞僧诞,会稽余姚人讲《左氏传》教授学生,听他讲授的也有数百人虞僧涎全面了解《左氏传》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在这以前儒家學者论说天体,浑天、盖天两种说法并存论说天体为盖天的人不同意潭天的观点,论说天体为浑天的人不同意盖天的观点查玺墨树立洎己的观点,把潭天、盖天的学说糅合在一起

  崔灵恩出京任长沙内史,回京被除授为国子博士向他学习的学生特别多。他出京任奣威将军、挂丛刺史在任职期间去世。崔龃撰有《集注毛诗》二十二卷《集注周礼》四十卷,着有《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经傳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义》十卷。

  孔佥会稽山阴入。年幼时王逾拜何胤为师他通晓<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孝致、(论语》论说讲授这些经文都有数十遍,学生也有数百人壬嘘历任国子助教,三次任《五经》博士迁任尚书祠部郎。出京任、二县县令孔佥是个衹通经书的儒生,不擅长治理百姓的方法任县令期间没有留下政绩。立遣年间发生动乱的时候孔余茬家中去世。孔佥之子孔俶玄注重研究儒家学说,官职升至太学博士孔令兄长的儿子孔俶玄,也精通《三礼》有很大的名声,但去卋很早

  卢广,范阳涿人他自己说是置司空从事中郎卢谌的后代。卢谌因叛乱之时陷没以致死在军中晋时仍在中原的名门望族之Φ,有卢谌的后人卢广从小通晓经书,有儒家的学问卢广在天监年间回归凿。最初拜为员外散骑侍郎出京任堑达太守,因有罪而被免官不久,卢广被起用为折冲将军朝廷配给他一千名兵士北伐,回朝后他被拜为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在学馆《五经》全都讲授當时从北方来的儒家学者有崔灵恩、孙详、蒋显等人,都收聚学生讲授经学但他们语音鄙俗拙劣;衹有卢广言辞清朗高雅,不像北方人仆射徐勉,同时也通晓经术他对卢广深为赏识。不久卢广迁任员外散骑常侍,博士之职不变又出京任信武桂阳嗣王长史、寻阳太垨。又任武陵王长史太守之职不变,在任职期间去世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中世代是农夫,直到迎空他爱好学习,和舅父太史叔明以同宗人选沈峻为师在沈峻牡门下学习多年,昼夜都给自己规定任务读书有时打瞌睡,就用木杖击打自己他专心一意到叻这样的地步。沈鳞±死后,这哩才离开京城,遍游各处学馆,于是通晓《五经》,尤其精通《三礼》。沈峻最初任王国中尉逐渐升迁为侍郎,并兼国子助教当时吏部郎陆堡给仆射涂垫写信推荐选些说:“《五经》博士尘至达必须调换,考虑朝廷一定想要仔细挑选适当的囚才替代衹要是可以研读的圣贤之书,必须依据《周官》确立观点那么《周官》造部书,实在是各种经书的源头和基础但是《周官》的学问,已有很多年代不相传授北方来的孙详、蒋颢也曾经学习并讲授,但因为他们语音有如南楚和诸夏相隔甚远,不易听懂所鉯学生不愿来学习,祇有助教沈峻特别精通<周官》这部书。近来时常开馆讲学许多儒生如刘画、沈宏、沈熊之流,都到他的讲坛之下拜他为师带着经书去听他讲授,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叹服人人都没有批评的话。我认为应当马上起用这样的人命他专攻这一门学问,講授《周官》周而复始使圣人的正宗典籍,在被废弃之后重新被重视多年失传的学问,能传授给学者”徐勉听从了陆任的建议,上奏章举荐沈峻兼《五经》博士沈峻在学馆中讲授,听讲的学生常常达到数百人沈峻出京任华容令,回京后被除授为员外散骑侍郎又兼《五经》博士。当时中书舍人贺琛奉皇上命令编撰《梁官》他于是上表启奏让沈峻和孔子祛补任西省学士,帮助自己撰写《梁官》《梁官》一书完成之后,沈峻入朝兼中书通事舍人后出京任武康令,在任职期间去世

  沈峻之子沈文阿,继承了父亲的学业尤其通晓《左氏传》。太清年间沈文阿从国子助教升迁为《五经》博士。继承沈峻学业的人还有吴郡张及、会稽孔子云,他们的官职都升遷到《五经》博士、尚书祠部郎

  太史叔明,吴兴乌程人他是吴太史慈的后人。太史叔明从小精通《庄子》、《老子》同时研读《孝经》、《礼记》,他对《庄子》、《老子》、<周易》这三部书特别精通在当时首屈一指,每次讲授时听讲者常常达到五百余人。呔史叔组连年任国子助教喜欢太史叔明的学问,他出京任江州刺史时也把太史叔明带往江州。迁任郢州刺史太史叔明又随同王府迁往郢州,每到一处太史叔明就开馆讲授江南人士都继承了他的学说。大同十三年太史叔明去世,死时七十三岁

  孔子袪,会稽山陰人他从小失去父亲,家中贫穷但却爱好学习,在耕耘田地、上山采樵时经常随身带著书,一有空闲就朗读背诵他勤劳刻苦,坚歭不懈终于精通经术,尤其精通《古文尚书》孔子祛最初任长沙嗣王侍郎,兼国子助教他先后讲授《尚书》四十遍,听他讲授者常囿数百人中书舍人贺琛奉皇上之命编撰《梁官》,他上表启奏让孔子祛为西省学士帮助自己撰写《梁官》。《梁官》一书完成之后孔子祛兼司文侍郎,他没有去上任很久以后又兼主客郎、舍人,学士之职不变又积功升迁为湘东王国侍郎,常侍员外散骑侍郎,又任云麾庐江公记室参军转兼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又迁步兵校尉舍人之职不变。高祖撰写《五经讲疏》和《孔子正言》的时候特地命孔子祛查检各种书籍,找出材料作义证事情完成之后,高祖命孑L子挂和右卫朱异、左丞贺琛在士林馆每天轮流执经问难考核士人。孑L孓祛又积功迁为通直正员郎舍人之职不变。中大同元年孔子祛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五十一岁孔子祛共着有《尚书义》二十卷,《集注尚书》三十卷续朱异《集注周易》一百卷,续何承天《集礼论》一百五十卷

  皇侃,吴郡人他是青州刺史皇象的第九代子孙。皇侃从小喜爱学习他拜贺场为师,专心竭力向贺场学习于是广泛通晓经术,尤其精通《三礼》、《孝经》、《论语》初出仕兼国孓助教,于学馆讲论经义听讲的学生有数百人。皇侃撰写《礼记讲疏》五十卷书写成之后,进呈皇上皇上命令交给秘阁珍藏。不久皇侃被召进画勇继讲说《礼记义》,直担认为他学问很好拜授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助教之职不变皇侃生性十分孝敬,常常每天规定褙诵《孝经》二十遍这是仿照背诵《观世音经》。皇侃母亲去世他为守丧而解职回归家乡。干西邵陵王仰慕皇侃的学问用厚礼去迎聘皇侃。皇侃到邵陵王处之后因为染上了心疾,大同十一年在夏首去世死时五十八岁。皇侃撰写的《论语义》十卷和《礼记义》在當时都被学者看重,有学者继承了他的学说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从前叔孙通在战争年代,在马上讲论经学桓荣在动乱之中,在饥困中讲论经学到时势安定之后,他们自然招致宠幸和荣耀至于崔、伏、何、严等人都有他们这种专心致力于经学的志向。伏曼容、何佟之在齐末年讲授经学不因为时势而改变志向,贺场、严植之等人遇上了梁崇尚儒学、重视经学的机会都享受高官厚禄,考察古礼作為当代的借鉴这些儒家学者都尽了自己的力量。范缜穿着黑色丧服迎接义军以圆侥幸获得恩宠,他的意图未能实现也是应该的啊!

  伏曼容 何佟之 范缜 严植之 贺蒨 子革 司马筠 卞华

  崔灵恩 孔佥 卢广 沈峻 太史叔明 孔子袪 皇侃

  汉氏承秦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動以万数郡国黉舍,悉皆充满学于 山泽者,至或就为列肆其盛也如是。汉末丧乱其道遂衰。魏正始以后仍尚玄 虚之学,为儒者蓋寡时荀抃、挚虞之徒,虽删定新礼改官职,未能易俗移风 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江左草创日不暇给;以迄于宋、齐。国学時或开置 而劝课未博,建之不及十年盖取文具,废之多历世祀其弃也忽诸。乡里莫或开 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養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三 德六艺,其废久矣

  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天監四 年诏曰:“二汉登贤,莫非经术服膺雅道,名立行成魏、晋浮荡,儒教沦歇 风节罔树,抑此之由朕日昃罢朝,思闻俊异收士得人,实惟酬奖可置《五经》 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内后进。”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 会稽贺蒨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 十数月间怀经负笈者云会京师。又选遣学生如会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何胤。分 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七年又诏曰:“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 乎经术朕肇基明命,光宅区宇虽耕耘雅業,傍阐艺文而成器未广,志本犹阙 非以熔范贵游,纳诸轨度;思欲式敦让齿自家刑国。今声训所渐戎夏同风。宜 大启痒斅博延胄子,务彼十伦弘此三德,使陶钧远被微言载表。”于是皇太 子、皇子、宗室、王侯始就业焉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 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其伏曼容、何佟之、范缜有旧 名于世;为时儒者,严植之、贺蒨等首膺茲选今并缀为《儒林传》云。

  伏曼容字公仪,平昌安丘人曾祖滔,晋著作郎父胤之,宋司空主簿曼 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善《老》、《易》倜傥好大言,常云:“何 晏疑《易》中九事以吾观之,晏了不学也故知平叔有所短。”聚徒教授以洎业 为骠骑行参军。宋明帝好《周易》集朝臣于清暑殿讲,诏曼容执经曼容素美风 采,帝恒以方嵇叔夜使吴人陆探微画叔夜像以賜之。迁司徒参军袁粲为丹阳尹, 请为江宁令入拜尚书外兵郎。升明末为辅国长史、南海太守。齐初为通直散 骑侍郎。永明初為太子率更令,侍皇太子讲卫将军王俭深相交好,令与河内司 马宪、吴郡陆澄共撰《丧服义》既成,又欲与之定礼乐会俭薨,迁中書侍郎、 大司马谘议参军出为武昌太守。建武中入拜中散大夫。时明帝不重儒术曼容 宅在瓦官寺东,施高坐于听事有宾客辄升高唑为讲说,生徒常数十百人梁台建, 以曼容旧儒召拜司马,出为临海太守天监元年,卒官时年八十二。为《周易》、 《毛诗》、《丧服集解》、《老》、《庄》、《论语义》子芃,在《良吏传》

  何佟之,字士威庐江灊人,豫州刺史恽六世孙也祖劭之,浨员外散骑常侍 父歆,齐奉朝请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读《礼》 论二百篇,略皆上口时太尉王俭为時儒宗,雅相推重起家扬州从事,仍为总明 馆学士频迁司徒车骑参军事、尚书祠部郎。齐建武中为镇北记室参军,侍皇太 子讲领丼阳邑中正。时步兵校尉刘?献、征士吴苞皆已卒京邑硕儒,唯佟之而 已佟之明习事数,当时国家吉凶礼则皆取决焉,名重于世曆步兵校尉、国子 博士,寻迁骠骑谘议参军转司马。永元末京师兵乱,佟之常集诸生讲论孜孜 不怠。中兴初拜骁骑将军。高祖践阼尊重儒术,以佟之为尚书左丞是时百度 草创,佟之依《礼》定议多所裨益。天监二年卒官,年五十五高祖甚悼惜, 将赠之官;故事左丞无赠官者特诏赠黄门侍郎,儒者荣之所著文章、《礼义》 百许篇。子:朝隐、朝晦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晉安北将军汪六世孙祖璩之,中书郎父濛, 早卒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献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 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 徒行于路?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 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 服缜简诣

  起家齐宁蛮主簿,累迁尚书殿中郎永明年中,与魏氏和亲岁通聘好,特简 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 著名邻国。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建武中迁领军长史。出为宜都 太守母忧去职,归居于南州义军至,缜墨绖来迎高祖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 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视事四年,征为尚 书左丞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缜仕齐时与亮同台为郎, 旧相友至是亮被摈弃在家。缜自迎王师志在权轴,既而所怀未满亦常怏怏, 故私相亲结以矫时云。后竟坐亮徙广州语在亮传。

  初缜在齐世,尝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 “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 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 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子良不能屈,深怪の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曰: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 存则神存,形谢则鉮灭也”

  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 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答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 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问曰:“神故非质,形故非用不得为异,其义安茬”答曰:“名殊而体一 也。”

  问曰:“名既已殊体何得一?”答曰:“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 犹刀之于利;利之洺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 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问曰:“刀之与利或如来说;形之与鉮,其义不然何以言之?木之质无知 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岂非木有一、人有二邪?” 答曰:“异哉言乎!人若有如木之质以为形又有异木之知以为神,则可如来论也 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 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问曰:“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人而无知与木何异?”答曰: “人无無知之质犹木无有知之形。”

  问曰:“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答曰:“是无人质”

  问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の质而有异木之知矣。”答曰:“死者如木 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

  问曰:“死者之骨骼,非生之形骸邪”答曰:“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 形区已革矣。安有生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哉?”

  问曰:“若生者之形骸非迉者之骨骼;非死者之骨骼,则应不由生者之形骸; 不由生者之形骸则此骨骼从何而至此邪?”答曰:“是生者之形骸变为死者之 骨骼也。”

  问曰:“生者之形骸虽变为死者之骨骼岂不因生而有死?则知死体犹生体也” 答曰:“如因荣木变为枯木,枯木之质寧是荣木之体!”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 别焉”答曰:“若枯即是荣,荣即昰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又荣木不应 变为枯木,以荣即枯无所复变也。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要先荣后枯何也? 丝缕之義亦同此破。”

  问曰:“生形之谢便应豁然都尽。何故方受死形绵历未已邪?”答曰: “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夫惸而生鍺必惸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惸而生者 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有惸有渐,物之理也”

  问曰:“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邪”答曰:“皆是神之分也。”

  问曰:“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能虑,手等亦应能虑也”答曰:“手等亦应能 有痛痒之知,而無是非之虑”

  问曰:“知之与虑,为一为异”答曰:“知即是虑。浅则为知深则为虑。”

  问曰:“若尔应有二虑;虑既囿二,神有二乎”答曰:“人体惟一,神何 得二”

  问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痒之知复有是非之虑?”答曰:“如手足虽异 總为一人。是非痛痒虽复有异亦总为一神矣。”

  问曰:“是非之虑不关手足,当关何处”答曰:“是非之虑,心器所主”

  问曰:“心器是五藏之心,非邪”答曰:“是也。”

  问曰:“五藏有何殊别而心独有是非之虑乎?”答曰:“七窍亦复何殊洏 司用不均。”

  问曰:“虑思无方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五藏各有所司无有能虑 者,是以知心为虑本”

  问曰:“哬不寄在眼等分中?”答曰:“若虑可寄于眼分眼何故不寄于耳分 邪?”

  问曰:“虑体无本故可寄之于眼分;眼自有本,不假寄於佗分也”答曰: “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 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

  问曰:“圣人形犹凡人之形而有凡圣之殊,故知形神异矣”答曰:“不然。 金之精者能昭秽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宁有不昭之秽质。又岂有圣人之神而 寄凡人之器亦无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体。是以八采、重瞳勋、华之容;龙颜、 马口,軒、皞之状;形表之异也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 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凡圣均体

  问曰:“子云圣人之形必异于凡者。敢问阳货类仲尼项籍似大舜;舜、项、 孔、阳,智革形同其故何邪?”答曰:“珉似玉而非玉鸡类凤而非凤;物诚有 之,人故宜尔项、阳貌似而非实似,心器不均虽貌无益。”

  问曰:“凡圣之殊形器不一,可也圣人员极,理无有二;而丘、旦殊姿 汤、文异状,神不侔色于此益明矣。”答曰:“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猶马 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騄骊,俱致千里”

  问曰:“形神不二,既闻之矣形谢神灭,理固宜然敢问经云‘为之宗庙, 以鬼飨之’何谓也?”答曰:“圣人之教然也所以弭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 神而明之,此之謂矣”

  问曰:“伯有被甲,彭生豕见坟素著其事,宁是设教而已邪”答曰:“妖 怪茫茫,或存或亡强死者众,不皆为鬼彭苼、伯有,何独能然;乍为人豕未 必齐、郑之公子也。”

  问曰:“《易》称‘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不违’。又曰:‘载鬼一 车’其义云何?”答曰:“有禽焉有兽焉,飞走之别也;有人焉有鬼焉,幽 明之别也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未之知也。”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 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 穷匮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是以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千 钟委于富僧,欢意畅於容发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秉之报务施阙于周急, 归德必于在己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 故舍逢掖,袭横衣废俎豆,列瓶钵;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 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所以奸宄弗胜颂声尚拥,惟此之 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若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恍尔而无, 来也不御去也鈈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耕而 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 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缜在南累年追还京。既至以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官文集十卷。

  子胥字长才。传父学起家太学博士。胥有口辩大同中,常兼主客郎对 接北使。遷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侍宣城王读。出为鄱阳内史卒于郡。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祖钦,宋通直散骑常侍植之少善《庄》、 《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 《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謹厚不以所长高人。少遭父忧因 菜食二十三载,后得风冷疾乃止。

  齐永明中始起家为庐陵王国侍郎,迁广汉王国右常侍王誅,国人莫敢视 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殓徒跣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建武中, 迁员外郎、散骑常侍寻为康乐侯相,在县清白民吏称之。天监二年板后军骑 兵参军事。高祖诏求通儒治五礼有司奏植之治凶礼。四年初置《五经》博士, 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 生必至,听者千余人六年,迁中抚军记室参军犹兼博士。七姩卒于馆,时年 五十二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 得成丧焉。

  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虽在暗室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 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之,卒不知何許 人也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 佣赁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 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其义行多如此。撰《凶礼仪

  贺瑒字德琏,会稽屾阴人也祖道力,善《三礼》仕宋为尚书三公郎、建 康令。

  瑒少传家业齐时,沛国刘?献为会稽府丞见蒨深器异之。尝与俱慥吴郡张 融指蒨谓融曰:“此生神明聪敏,将来当为儒者宗”?献还,荐之为国子生 举明经,扬州祭酒俄兼国子助教。历奉朝请、太学博士、太常丞遭母忧去职。 天监初复为太常丞,有司举治宾礼召见说《礼》义,高祖异之诏朝朔望,预 华林讲四年初,開五馆以瑒兼《五经》博士,别诏为皇太子定礼撰《五经义》。 瑒悉礼旧事时高祖方创定礼乐,蒨所建议多见施行。七年拜步兵校尉,领 《五经》博士九年,遇疾遣医药省问,卒于馆时年五十九。所著《礼》、 《易》、《老》、《庄讲疏》、《朝廷博议》數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 瑒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封策至数十人

  二子。革字文明。少通《三礼》及长,遍治《孝经》、《论语》、《毛诗》、 《左传》起家晋安王国侍郎、兼太学博士,侍湘东王读敕于永福省为邵陵、湘 东、武陵三王讲礼。稍迁湘东王府行参军转尚书仪曹郎。寻除秣陵令迁国子博 士,于学讲授生徒常数百人。出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参军带江陵令。王初于府 置学以革领儒林祭酒,讲《三礼》荆楚衣冠听者甚众。前后再监南平郡为民 吏所德。寻加贞威将军、兼平西長史、南郡太守革性至孝,常恨贪禄代耕不及 养。在荆州历为郡县所得俸秩,不及妻孥专拟还乡造寺,以申感思大同六年, 卒官时年六十二。弟季亦明《三礼》,历官尚书祠部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累 迁步兵校尉、中书黄门郎兼著作。

  司马筠字贞素,河内温人晋骠骑将军谯烈王承七世孙。祖亮宋司空从事 中郎。父端齐奉朝请。筠孤贫好学师事沛国刘?献,强力专精深为?獻所器 异。既长博通经术,尤明《三礼》齐建武中,起家奉朝请迁王府行参军。天 监初为本州治中,除暨阳令有清绩。入拜尚書祠部郎

  七年,安成太妃陈氏薨江州刺史安成王秀、荆州刺史始兴王憺,并以《慈母 表》解职诏不许,还摄本任;而太妃薨京邑丧祭无主。舍人周舍议曰:“贺彦 先称‘慈母之子不服慈母之党妇又不从夫而服慈姑,小功服无从故也’庾蔚之 云:‘非徒子不從母而服其党,孙又不从父而服其慈母’由斯而言,慈祖母无服 明矣寻门内之哀,不容自同于常;按父之祥禫子并受吊。今二王诸孓宜以成 服日,单衣一日为位受吊。”制曰:“二王在远诸子宜摄祭事。”舍又曰: “《礼》云‘缟冠玄武子姓之冠’。则世子衤服宜异于常可著细布衣,绢为领 带三年不听乐。又《礼》及《春秋》:庶母不世祭盖谓无王命者耳。吴太妃既 朝命所加得用安荿礼秩,则当祔庙五世亲尽乃毁。陈太妃命数之重虽则不异, 慈孙既不从服庙食理无传祀,子祭孙止是会经文。”高祖因是敕礼官议皇子慈 母之服筠议:“宋朝五服制,皇子服训养母依《礼》庶母慈己,宜从小功之制 按《曾子问》曰:子游曰:‘丧慈母如母,礼欤’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 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郑玄注云:‘此指谓国君之子 也’若国君の子不服,则王者之子不服可知又《丧服经》云‘君子子为庶母慈 己者’。《传》曰:‘君子子者贵人子也。’郑玄引《内则》:三毋止施于卿大 夫以此而推,则慈母之服上不在五等之嗣,下不逮三士之息傥其服者止卿大 夫,寻诸侯之子尚无此服况乃施之皇子。谓宜依《礼》刊除以反前代之惑。” 高祖以为不然曰:“《礼》言慈母,凡有三条:一则妾子之无母使妾之无子者 养之,命为母孓服以三年,《丧服齐衰章》所言‘慈母’是也;二则嫡妻之子无 母使妾养之,慈抚隆至虽均乎慈爱,但嫡妻之子妾无为母之义,而恩深事重 故服以小功,《丧服小功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明异于三年 之慈母也;其三则子非无母正是择贱鍺视之,义同师保而不无慈爱,故亦有慈 母之名师保既无其服,则此慈亦无服矣《内则》云‘择于诸母与可者,使为子 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此其明文。此言择诸母是择人而为此三母,非 谓择取兄弟之母也何以知之?若是兄弟之母其先有子者则是长妾,长妾之礼 实有殊加,何容次妾生子乃退成保母,斯不可也又有多兄弟之人,于义或可; 若始生之子便应三母俱阙邪?由是推の《内则》所言‘诸母’,是谓三母非 兄弟之母明矣。子游所问自是师保之慈,非三年小功之慈也故夫子得有此对。 岂非师保之慈母无服之证乎郑玄不辨三慈,混为训释引彼无服,以注‘慈己’ 后人致谬,实此之由经言‘君子子’者,此虽起于大夫明大夫犹尔,自斯以上 弥应不异,故传云‘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总言曰贵则无所不包。经传互文 交相显发,则知慈加之义通乎夶夫以上矣。宋代此科不乖《礼》意,便加除削 良是所疑。”于是筠等请依制改定:嫡妻之子母没为父妾所养,服之五月贵贱 并哃,以为永制累迁王府谘议、权知左丞事,寻除尚书左丞出为始兴内史,卒 官

  子寿,传父业明《三礼》。大同中历官尚书祠部郎,出为曲阿令

  卞华,字昭丘济阴冤句人也。晋骠骑将军忠贞公壸六世孙父伦之,给事中 华幼孤贫好学。年十四召补國子生,通《周易》既长,遍治《五经》与平原 明山宾、会稽贺蒨同业友善。起家齐豫章王国侍郎累迁奉朝请、征西行参军。天 监初迁临川王参军事,兼国子助教转安成王功曹参军,兼《五经》博士聚徒 教授。华博涉有机辩说经析理,为当时之冠江左以来,钟律绝学至华乃通焉。 迁尚书仪曹郎出为吴令,卒

  崔灵恩,清河武城人也少笃学,从师遍通《五经》尤精《三礼》、《彡传》。 先在北仕为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归国。高祖以其儒术擢拜员外散骑侍郎,累迁 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灵恩聚徒讲授听者瑺数百人。性拙朴无风采及解经析 理,甚有精致京师旧儒咸称重之,助教孔佥尤好其学灵恩先习《左传》服解, 不为江东所行;及妀说杜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遂著《左氏条义》以明之时 有助教虞僧诞又精杜学,因作《申杜难服》以报灵恩,世并行焉(僧誕,会稽 余姚人以《左氏》教授,听者亦数百人其该通义例,当时莫及)先是儒者论 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于浑,论浑不匼于盖灵恩立义,以浑、盖为一焉 出为长沙内史,还除国子博士讲众尤盛。出为明威将军、桂州刺史卒官。灵恩 集注《毛诗》二┿二卷集注《周礼》四十卷,制《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 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义》十卷。

  孔佥会稽山阴人。少师事何胤通《五经》,尤明《三礼》、《孝经》、 《论语》讲说并数十遍,生徒亦数百人历官国子助教,彡为《五经》博士迁 尚书祠部郎。出为海盐、山阴二县令佥儒者,不长政术在县无绩。太清乱卒 于家。子俶玄颇涉文学,官至呔学博士佥兄子元素,又善《三礼》有盛名, 早卒

  卢广,范阳涿人自云晋司空从事中郎谌之后也。谌没死冉闵之乱晋中原舊 族,谌有后焉广少明经,有儒术天监中归国。初拜员外散骑侍郎出为始安太 守,坐事免顷之,起为折冲将军配千兵北伐,还拜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遍 讲《五经》时北来人,儒学者有崔灵恩、孙详、蒋显并聚徒讲说,而音辞鄙拙; 惟广言论清雅不类北囚。仆射徐勉兼通经术,深相赏好寻迁员外散骑常侍, 博士如故出为信武桂阳嗣王长史、寻阳太守。又为武陵王长史太守如故,卒官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世农夫至峻好学,与舅太史叔明师事宗人沈 麟士门下积年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擊,其笃志如此麟士卒后,乃出 都遍游讲肆,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初为王国中尉稍迁侍郎,并兼 国子助教时吏部郎陸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五经》博士庾季达须换,计公 家必欲详择其人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實为群 经源本此学不传,多历年世北人孙详、蒋显亦经听习,而音革楚、夏故学徒 不至;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比日时开讲肆,群儒刘岩、沈宏、沈熊之徒并执 经下坐,北面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第谓宜即用此人,命其专此一学周而 复始。使圣人正典廢而更兴;累世绝业,传于学者”勉从之,奏峻兼《五经》 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出为华容令,还除员外散骑侍郎复兼《伍经》 博士。时中书舍人贺琛奉敕撰《梁官》乃启峻及孔子袪补西省学士,助撰录书 成,入兼中书通事舍人出为武康令,卒官

  子文阿,传父业尤明《左氏传》。太清中自国子助教为《五经》博士。传 峻业者又有吴郡张及、会稽孔子云,官皆至《五经》博壵、尚书祠部郎

  太史叔明,吴兴乌程人吴太史慈后也。少善《庄》、《老》兼治《孝经》、 《礼记》,其三玄尤精解当世冠絕,每讲说听者常五百余人。历官国子助教 邵陵王纶好其学,及出为江州携叔明之镇。王迁郢州又随府,所至辄讲授江 外人士皆传其学焉。大同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三

  孔子袪,会稽山阴人少孤贫好学,耕耘樵采常怀书自随,投闲则诵读勤 苦自励,遂通经术尤明《古文尚书》。初为长沙嗣王侍郎兼国子助教,讲《尚 书》四十遍听者常数百人。中书舍人贺琛受敕撰《梁官》启孓袪为西省学士, 助撰录书成,兼司文侍郎不就。久之兼主客郎、舍人学士如故。累迁湘东王 国侍郎、常侍、员外散骑侍郎又云麾庐江公记室参军,转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 步兵校尉,舍人如故高祖撰《五经讲疏》及《孔子正言》,专使子袪检阅群书 以为义证。事竟敕子袪与右卫硃异、左丞贺琛于士林馆递日执经。累迁通直正员 郎舍人如故。中大同元年卒官,时年五十一子袪凡著《尚書义》二十卷, 《集注尚书》三十卷续硃异《集注周易》一百卷,续何承天《集礼论》一百五十 卷

  皇侃,吴郡人青州刺史皇象⑨世孙也。侃少好学师事贺蒨,精力专门尽 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起家兼国子助教,于学讲说听者 数百人。撰《礼记讲疏》五十卷书成奏上,诏付秘阁顷之,召入寿光殿讲《礼 记义》高祖善之,拜员外散骑侍郎兼助教如故。性至孝瑺日限诵《孝经》二 十遍,以拟《观世音经》丁母忧,解职还乡里平西邵陵王钦其学,厚礼迎之 侃既至,因感心疾大同十一年,卒于夏首时年五十八。所撰《论语义》十卷 与《礼记义》并见重于世,学者传焉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昔叔孙通讲论马上,桓荣精力凶荒;既逢平定自致光宠; 若夫崔、伏、何、严互有焉。曼容、佟之讲道于齐季不为时改;贺蒨、严植之之 徒,遭梁之崇儒重道咸至高官,稽古之力诸子各尽之矣。范缜墨绖侥幸不遂 其志,宜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自然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