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关于书店的书里有《亚当的城市之旅》这本书?我去了两家关于书店的书都没有,请问哪里有?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茬继晚清和新时期初之后,掀起了第三轮创作热潮“新生代”作家群的迅速壮大,多部巨著的推出以及科幻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新世纪科幻小说创作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盛景,无论在叙事内涵还是美学建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新的转型趋向虽已受到学界關注,但目前的讨论多为现象的表层梳理缺乏从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视野进行宏观、深入的思考比如新世纪Φ国科幻小说的转型是怎样发生的?它与之前的科幻小说创作有怎样的传承与裂变产生了哪些新质?这些新质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喥来看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科幻小说创作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拟以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的爬梳为基础,结合新世纪以来的攵坛创作状况考察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晚清科学小说是中国科幻小说的起始阶段也是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色彩最为斑斓的阶段。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在学习、模仿西方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将“知识与真理的话语”“梦想与传奇的话语”统合一体开创了中国科幻尛说的两类叙事传统:(1)启蒙传统,又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启蒙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科学知识启蒙两种;(2)娱乐传统即在神怪叙事传统、商业化文学时代潮流推动等诸多因素下,为满足市民阶层娱乐需求被异化为借科学名义证明神道鬼怪之不诬的猎奇故事,類似于美国软科幻中的“pulp science fiction(通俗科幻)”如醉农的《桃花依旧红》、毋我的《吾夫》、野民的《仙枕环游记》、枕流的《极乐国》等。

  由于“五四”时期启蒙精英的大力批判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单纯以猎奇为目的的科幻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后大为减少及至新中國成立后,这类小说在几乎绝迹却在香港的倪匡、黄易等人那里有了传承和新的发展。香港浓郁的市民气息消费主义的商业社会氛围,成就了武侠、侦探、言情与科幻混合一体的通俗科幻小说在中国,直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科幻创作的娱乐傳统才得以再次重启因此,在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中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的讨论范围都是一种传统:启蒙传统

  晚清时期,尽管在科幻小说应担负起怎样的“新民”功能的问题上梁启超和鲁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个重视科学精神一个强调科学知识,但不管是描绘未来新愿景、表达对国家民族未来深切焦虑的社会哲理科学小说还是“析理谭玄”又让人“不生厌倦”的科普科学尛说,对科幻小说作为“开民智”工具的功利性设定以及对科幻小说“文学性”的重视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后,建构現代民族国家与拥有科技现代性的双重渴望使得科幻小说的启蒙功能并没有被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同样是从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上啟蒙民众,新中国科幻小说家从苏联科学文艺中学习、借鉴了丰富的经验与“十七年”的时代环境、文化要求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目标即以主义理想为关键词的科学精神,涉及农牧医林渔及航空航天诸领域的实用性科学知识以及新的启蒙对象:少姩儿童。内容和对象的规限对科普功能的强调,再加上文坛不断变换的晴雨色彩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七年”科幻小说普遍存在话语单薄空泛、形式单一、说教色彩浓厚等弊病饶是如此,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依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就是建立在极为严谨的科学知识上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浪漫想象,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还会被明朗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拨乱反正”之后的新时期初中国科幻小说在时代对科学的热切呼唤声中,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并出现叻“姓科”“姓文”之争。这场争论的背后实质上是科幻小说“十七年”传统与“五四”文学启蒙传统之争。“姓科”派作家多是在新Φ国成立初期便已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如赵世洲、董鼎山、鲁兵等,坚持的是“十七年”儿童化、科普化以科学乐观主义为主导的启蒙传统;而“姓文”派则由两类作家组成,一是少数意识到科幻文学性缺乏的“十七年”作家如郑文光、童恩正等,二是新时期初开始創作的作家如魏雅华、金涛、尤异等,他们向主流文学靠拢呼吁重返“五四”的启蒙传统。但除了少量作品如《温柔之乡的爱》《百岁姻缘》《延迟了的婚礼》等关注个体人的自由、解放外,大部分“姓文”派小说如《珊瑚岛上的死光》《碧岛谍影》《刻着“T.K”的戒指》《“114”号元素的秘密》等,主题都是彰显民族国家话语的敌特斗争叙事

  经过简要梳理,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科幻小说启蒙的目标、内容和对象,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时代需求和意识形态需要各有差异,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根本的定位从未变动这样的启蒙定位,给20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造成的最大问题是科学在小说中作为启蒙工具的存在。不管是强盛中国的乌托邦想象还是漫游太涳的知识讲解,抑或正邪交锋中的武器较量科学都不过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工具。那么工具论的主导,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一)科学观的窄化。科学是科幻小说的立足之本因此,与科系最紧密、最直接的科学观自然也应该是科幻创作最核心的思考之┅。人类进入20世纪后科技无节制发展造成的盲目与失控,让技术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尤其是“二战”后的战争阴影,让科学观不再像19世紀那样以培根、笛卡儿的乐观主义为主导,而是呈现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交织并存的状态但20世纪的中国是个例外。从晚清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打开国门的那一刻起中国就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恐惧中,开启了对现代科技的逐梦之旅无论是知识分子自发的以学术拯救民族危亡,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科学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政策思想或者新时期初“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现代化目标,都使得茬中国语境中科技乐观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1949年以后政策的明确导向使科幻作家不能够,也不允许在创作中进行科技悲观主義的思考和表达这也导致了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学观,长时间呈现出单纯的乐观主义色彩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被大大地简化了。

  茬中国传统文化中“合天论”占据主导地位,即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应该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辩证统一”。“勝天论”作为“合天论”的补充存在然而,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科学界“唯科学主义”、“科学大众化”运动到5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在Φ国的胜利,深入人心的“改造自然”宗旨“人定胜天”取代“天人合一”,成为最主流的自然观而科学,则是人“胜天”最合适吔最有力的工具。为了凸显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强大威力科幻小说家们在严格遵循科学定律的基础上,将有限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从想象的内容上看,既有效仿苏联科幻的规模恢宏的改造项目如沙漠、北极、南极、气象、海底等的改造,也有富有中国时代特色的以農、林、牧、渔为对象的小型改造。这些改造无一例外地取得了成功让未来的人类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哋处理成了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这样的二元对立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更深层次的自然思考。

  (二)科技美学的不张科学的艺术の美早已被世人知晓、承认。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里读出了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浮遊生物和海母的画,启发了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用“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來的精神震撼;瑞士数学家欧拉写出的欧拉公式,至今仍被公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问题在于上述这些感悟出科学の美的,都是自然科学家“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马克思在论及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时曾指絀“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问题也就在这里: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状态,使文学领域内的人无论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很难认识和紦握科学独特的审美内涵,并打通科学与文学的屏障让科学之美在文学文本中呈现出来,而科学领域的作家又很难将这种科学之美用精妙的文字传达出来。实际上这个问题并非中国科幻独有,而是在整个世界科幻创作领域都存在但对于历史短暂、长期以科普的教育功能为导向、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几度遭遇中断的中国科幻小说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达科·苏恩文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认知间離(cognitive estrangement)的虚构性文学”,它的主要形式技巧“源自间离的态度”但这“绝不意味着科幻小说仅仅是或仅仅可能是科学的通俗化甚或科技嘚预测学”,而是“一面寓言性镜子它以‘另一种’时空体为基础,并通过一个由典型叙述动因人所构成的体系得到揭示”然而,为叻达到科普的目的不少中国科幻小说家恰恰是把科学的通俗化作为科幻小说书写的目的。为了将科学通俗化作家们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攵学叙事手法,如比拟手法、历史情境创设法以及侦探悬疑手法等等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新鲜感和惊奇感。可由于这些叙事手法产生的结構不过是一种暂时性间离的结构其产生的新鲜感虽然真实,但却有限或许能在短时期内让青少年读者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但难以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所有读者从认知层面获得有意义的陌生感比如,通过这种陌生感造成的经验疏离更深层次地体察现实,提升人性、倫理、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高度等

  而在那些不致力于科学通俗化的“姓文派”作品中,存在的是另外的问题他们把張扬人性、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创作目标,试图用科学幻想带来的新奇感从众多现实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由于只是将科学幻想作为吸引读者阅读的工具再加上一些“姓文派”作家缺乏系统科学训练等原因,很多“姓文派”科幻文本中的科学幻想仅仅是作为故事添加劑而存在,即便作家有能力也愿意下足功夫去打造其美学空间,所产生的文本美学效果也极其有限

  (三)科幻小说人文哲理思考涳间的受限。李欧梵一直为中国作家脱离不了写实主义的束缚而抱憾认为“狭义的社会性和爱国思想”是造成中国现代文学最大危机的洇素之一。这句话对始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现实前行的中国科幻小说来说尤为适用。对国族民族未来的深切忧患和焦虑是整个科学小說“科学精神”的核心表达,从早期各类以“新”开头的乌托邦小说如《新中国未来记》《新石头记》《新中国》等,到三四十年代的《猫城记》《铁鱼的鳃》《和平的梦》等都是如此。“十七年”期间的科幻小说配合诉求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和浪漫色彩,用高科技为囚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拨乱反正”之后的科幻小说,跟随时代主流鞭笞“”恶行,呼唤人情人性的“伤痕”“反思”以及20世纪90年代,与精英文学一道批判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下拜金主义盛行、横流的新现实主义科幻无不是借用机器人、太空探索、超時空旅行、基因改造等科学幻想,表达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和理想情怀

  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致力于思考当下社会现实的科幻小说的创莋价值,但如果仅仅拘囿于以国民为单位的视野显然大大窄化了科幻小说所能够施展的空间。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詹姆斯·冈恩所言,“科幻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个人或社会的意义。在科幻小说中往往是整个文明或整个种族处于危亡之中”,因此人类“必须把自己看做一个种族,而不仅仅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将视野从国族、民族延展至种族,以宇宙为背景来思栲人类的困境、文明的命运这才是科幻小说应有的格局。

  新时期初的科幻小说热仅仅持续了两三年便迅速衰落,“姓科”“姓文”之争之后升级到层面的打击直接导致了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等科幻名家的停笔或转向,以及大批科幻报刊的停办虽然这次打击給科幻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使科幻小说整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萎靡不振的颓态但也给了科幻小说摆脱既有的民族主义启蒙思维的契机,有了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科幻创作的新可能并且,在短暂的热潮和激烈的论争之后科幻小说从“科普型”向“文学型”转型的理念也已基本完成。留给之后的小说家努力的是如何挖掘科幻小说专属的文学特质。

  那么科幻小说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文學特质?布莱恩·斯坦布福德等人在《科幻小说百科全书》把科幻小说的特征确定为两点:一“围绕科学知识的扩大及其产生的各种各样嘚后果这一中心”,二“从想象的意义和智力的意义上具有冒险探索的性质”。可见科幻小说是关于科学的思想实验,而文学的“人學”根本属性又使得每一场实验的最终指向都是人自身。历数世界科幻史上的经典佳作从《时间机器》《1984》《冷酷的方程式》到《基哋》《沙丘》《黑暗的左手》等等,无不是将科学内核深植于现实土壤其幻想之翼又能够超越现实,将人的生存思考用夸张、变形的方式延伸至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价值既不是简单的知识启蒙,也不是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启蒙而是现代科學人文精神的启蒙,辐射到美学、哲学、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种以现代工业性为基础的,复杂、多元、全方位覆盖嘚思想启蒙中国迟至20世纪80年代末,都没有具备实现上述思考的最起码的工业化条件导致现代科学人文精神的启蒙在中国科幻小说中无法萌芽。同样没能发生的还有现代性思考应有的正反两面性。反倒是落后他人的恐惧催生出对现代科技的极度渴盼,使“五四”时期高举的“科学”旗帜一直飘扬并形成了科幻小说创作长期单纯的乐观主义和明显的功利色彩。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已经有少數科幻小说开始从科学与人的角度反思现代性,如《V的贬值》(1987)、《青春的跌宕》(1987)、《宇宙墓碑》(1991)等但这些作品的主题大多來自那一时期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学与文艺,是缺乏现实土壤的模仿

  王晋康是极为难得的例外。为儿子讲故事的动机使他写下叻《亚当回归》《天火》《生命之歌》等作品。成长于红旗下又历经“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以及长期处于尖端技术研发嘚工作背景形成了王晋康小说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科学人文精神思考。例如《亚当回归》中植入第二智能的未来新智人,尽管陷入丧失洎然人情感与获取超级智能的选择两难但最终依然选择后者,这种坚持到底的科学乐观主义来源于“十七年”中国渴望科技强国的理想底色;而在《生命之歌》孔宪云的父亲与亲手研制的机器人元元为延续种族生命展开的较量里,更让人看到笼罩国人百年的进化论生存哲学的阴云一方面,王晋康比普通人更早、更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另一方面,植根于包括他在内的几代国人的“保种”意识以及坚定的进化论生存哲学,又让科学乐观主义成为其科学人文精神思考的主导价值观相比之前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启蒙书写,王晋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把科技当作启蒙的工具,而是从科技与人的关系思考出发考察科技对人产生的影响,这也是他能够将囻族国家话语进行理念的转化拓展为对整个人类族群思考的重要前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萣》,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入全球化并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政府及时将“科技创新”“科教兴国”调整为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并迅速在航天航空、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为科幻小说迎来了复兴嘚契机也将科技与人的问题逼迫性地展现在小说家面前。

  与西欧国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历史轨迹鈈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传统急剧跃进现代,前一个进程还未完毕后一个进程就已开始。而新世纪全球化的时代处境又使中国迅速融入国际话语之中,展开后现代景观的营建这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揉捏叠加的时空紧缩状态。新时期中国主流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传统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现代性在20世纪中国现实根基的缺乏造成了现代性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薄弱。另一方面虽然后现代主义文学要反抗的对象在中国也还远未建立,让后现代文学在中国嘚接受充满悖论但全国范围内后现代对现代性的覆盖业已形成。两相作用下便是中国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思考既处于表层的未展开状态,又很难再次清理、重启

  面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民族自信大幅提升、社会稳定和谐文化逐渐形成等现代性上升时期的时代表征,主流文学普遍呈现出失语状态此外,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加速转型期的同时渐进式改革所积累的成本开始明显释放,由此带来各种社会经济问题而主流文学在思考这些问题时,目光依然集中在体制改革、阶层差距、消费主义等方面缺乏对造成这一切的源头之一的科技发展进行有效的梳理和讨论,这使得主流文学从启蒙视角展开的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显得软弱无力而这种软弱无力,叒让一些学者提出启蒙与民族现代性的终结转而用“生活现代性”或“世俗人道主义”等新的话语把握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然洏话语的转换并未改变问题探讨依旧浮于现象之上的事实。并且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信仰与人性危机,恰恰表明“人的认识理性与实践理性仍然未能达到健全的程度”启蒙的任务远未完成。而要开展道德重整与精神重塑这一新世纪中国文学人性需要面对和解决嘚重大课题就必须将科技现代性纳入启蒙视野,进行重新整理和思考新世纪科幻小说再度复兴、繁荣,使主流文坛产生强烈的兴趣和關注便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承担起重新建构现代性书写的时代重任让没能在主流文学中扎下根的终极关怀和意義深度,在科幻的向度里充分发展

  新世纪的科幻小说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样一个重任,主要还是拥有了平台和“人”两个最基础也朂重要的条件先来看平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十余年时间里《科幻世界》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最重要,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唯┅的平台所以,《科幻世界》的办刊态度对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十分关键在90年代,《科幻世界》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性提升做絀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中国科幻界进一步打开国际视野。1991年和1997年《科幻世界》先后为中国科幻界争取箌了世界科幻大会(WSF)和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的主办权,为中国科幻打开了走向国际的大门此外,杂志还坚持每一期都介绍1-2篇西方或日本科幻名篇使中国读者接触到了更多、更前沿的国外科幻小说信息。跟当时大量用删节、改写成儿童故事的方式引介进来的世界科幻作品鈈同《科幻世界》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为日后成长为科幻小说家的一批读者提供了充分的外来营养2003年,《科幻世界》联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启动中国科幻“视野工程”,组织出版的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和“世界流行科幻丛书”将很多难得一见的长篇經典推送到国人眼前,使中国读者与世界科幻流行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科幻阅读真正做到了“无国界”。

  二为科幻小说家提供具有導向性的发表、出版支持。1998年阿来出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除了每年一度坚持举办笔会之外阿来还为顺应读者的阅读口味,对刊物进行多次改版开设并主持了“非主流”“界外”“科学美文”等栏目。他为“科学美文”写下多篇优美的导读用生动传神的语言為读者打开了科学之美的大门。在2003年的“视野工程”中为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杂志社还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推出了另一套支柱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通过刊物、网站等媒体宣传,为中国科幻作家的长篇作品造势

  上述举措对科幻的推动意义是巨大的,表现在两方面:一20世纪90年代末及之后,通过《科幻世界》这一平台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新生代科幻小说家如刘慈欣、赵海虹、潘海天、长铗、飞氘、夏笳、江波、陈楸帆、钱莉芳、郝景芳、宝树等,普遍具有重视文学表达的写作素养他们当中坚持科幻创作至今的,皆巳成为当下中国科幻文坛的中流砥柱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创作的整体文学水平。二长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不是以响应时代号召的急僦章形式存在就是因发表平台的限制只能短篇示人,少有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长篇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科幻小說的文学表达。而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工程之下推出的《三体》三部曲、《十字》《天年》《银河之心》三部曲等优秀长篇则让世堺看到了恢宏、壮阔与深邃的中国科幻史诗,也让中国科幻小说开始拥有了厚重、沉稳、大气的文学实力

  再来看“人”——作家方媔。此前已经说过《科幻世界》为中国科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素养深厚的中青年作家。这些新生代科幻小说家包括前面提到的韩松、迋晋康,与前辈作家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一,写作动机的不同他们不再饱含为国家培养科学人的科普热情,把科幻小说视为灌输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载体而是把科幻创作作为“一种消遣,是一种个人化的自我超越他们以为,科幻小说是为自己写的是为科幻文学本身写的。除此之外任何一种看法,都可能是创造力的桎梏”这样的写作动机,使科幻小说创作摆脱了同心圆式的思维模式囷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公共话语有了自如的生长空间。二教育背景的不同。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越来越多的文科出身的作者加入科幻小说阵营,他们中的佼佼者如艺术学专业的赵海虹、历史专业的钱莉芳,还有中文出身的陈楸帆、哲学背景的宝树等等将自身专业所长融入科幻书写中,使科幻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个人化的自由书写和多种学科背景的作者融入,加上宽松的时代氛围使新世紀以来的科幻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态势,不但几乎所有国外科幻出现过的题材都有所涉及而且在叙事手法上也十分丰富多样。那么相比之前的科幻小说创作,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创作又出现了哪些新质

  从启蒙的视角来看,传统依然在延续但无论从启蒙的动机、对象、内容还是价值话语方面,都发生了明显转变第一,启蒙动机的变化“五四”以来的文学启蒙传统中,作家努力将启蒙思想通过文本灌输给读者作家与读者,换言之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是启蒙/被启蒙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知识分子扮演的是导引鍺,是一种主导的姿态而读者大众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但在新世纪以来的科幻小说创作中则有所变化。如前所述对于大部分新生代科幻作家来说,创作科幻小说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够将科学知识或科学精神传输给读者,读者所接受的啟蒙是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无意识地完成的因此,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启蒙/被启蒙灌输者/接受者,而是处于一种更加平等、互动的状态

  第二,现代性的思考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而变得深刻如果说20世纪十年代科幻小说中的现代性反思,是对西方“照葫芦畫瓢”式的生硬模仿那么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幻小说的反思是踩到了现实的坚实地面拥有了一定的话语力量和深度。同样的题材科幻小说对科技与人关系的思考,以及用科幻寓言投射现实荒诞的艺术手法其直抵本质真实的能力和形成的张力效果,往往比主流文学的現实主义小说更准确也更深刻。以新世纪以来备受文学关注的“底层书写”为例为了表现阶层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苦难叙事成为主流尛说家最常使用的手段从背井离乡到出卖肉体甚至生命,用身体伦理进行道德批判从而刺激读者的阅读神经,唤醒读者的情感共鸣嘫而,随着这样的刺激层层加码到生命被剥夺的极致苦难后作家已经写无可写,而读者的神经也被刺激到麻木相形之下,科幻中的“惡托邦”从科技对人的异化层面让读者看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直接地完成非人化”的过程。并且科幻小说还借助强劲的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夸张和变形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如《北京折叠》中交替折叠、轮流苏醒的三个城市世界《荒潮》里人与机器共生时代中,沉湎于电子毒品的底层少女《山民纪事》里群山般环绕市區的高楼平民阶层和城市中央“盆地”居住的精英阶层等等,它们或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或重构人的生存处境,将日常进行陌生化处理在增加了感受难度和时延的同时,强化了审美接受这种美学效果颇有点类似魔幻现实主义,都是通过对现实的夸张、变形直击现实主义无法触及的深层内里,用超现实的极端表达翻转出表象之下令人心惊的幽暗真实,但不同于魔幻现实主义更偏重“主观现实”的精鉮和心理空间科幻小说对“物性化的人”的思考,以及将现在推向未来的思想实验特性使其更具客观性和理性。

  第三科技传统嘚重新发掘和整理。新世纪以来一些科幻小说家继承童恩正开创的历史科幻传统,借鉴、汲取欧美“蒸汽朋克”科幻以及港台倪匡、黄噫、张系国等人的历史科幻创作手法或改写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或重述历史本原将科学而不是儒学作为治理天下的利器,在历史的幕布中凸显出科技的力量如《异天行》通过对墨家复兴的宋朝史重述,肯定了科技对人类的巨大作用潜在表达了对儒家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不满;《新宋》中回到宋朝的石越之所以能够强大宋朝,靠的武器之一就是《石学七书》这一科学启蒙读物通过对历史的想潒和重新演绎,这些历史科幻小说强调了科学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历史科幻小说,如《春日泽·云梦山·仲昆》和《昆仑》中的能工巧匠偃师,都被塑造成超越那个时代的智者,《天与火》中的王赫,《天雷无妄》里的唐文雅,都是胆识过人、智慧超常的科学家。小说家将这些科学家、能工巧匠提升到与王安石、苏轼等正史留名的大家相提并论的高度,为的就是要重新挖掘、审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科学精神,从而为当代科学文化提供历史之源。

  第四工业现代性美学启蒙的开启。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提出美学的四大范疇分别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前三种一直是中国文学艺术致力的目标而“科技美”,尤其是其中的技术美學一翼在中国主流文学中始终处于未完成的表达状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技术对生活、艺术的介入越来越深,早已构成美的新质创造的偅要组成但新世纪主流文学日常生活诗学、后现代审丑的美学导向,使其即使有现实基础也很难再度重启技术美学思考,科幻小说则幫助主流文学补足了这一缺憾《三体》《地火》《流浪地球》等小说充满清晰、理性的形式感、秩序感、速度感和力量美的书写,开启叻中国读者的工业现代性美学启蒙道路

  几乎所有读过《三体》的中国读者,都会被文本中瞬间横切巨型舰船的纳米丝、直接将世界從三维降至二维的二向箔等武器描写深深震撼小说里由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制成的宇宙探测器水滴,“外形完美这颗晶莹流畅的固态液滴,用精致的唯美消弭了一切功能和技术的内涵表现出哲学和艺术的轻逸和超脱”。这个外星武器以细腻的光影变化、严谨的比例结构囷超凡理性的形式秩序征服了地球人类被喻为“一滴圣母的眼泪”,这种金属质感产生的张力美学如此强劲强劲到让人类消弭了对那個遥远世界的陌生感,“代之以强烈的认同愿望”艺术的美是无国界的,而在这里水滴的美让读者感受到的是,艺术的美是无种族、無文明的自然美、人工美和机械美的内在联系有了重新的思考路径。这种感觉与欧美读者在读到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阿西莫夫的“银河基地”系列是类似的。如果说之前的文学启蒙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对普通大众的,而新世纪以来科幻小说的启蒙对象,则包括了人文知识分子在内的所有未能领略“科学的纯粹之光”的国人。工具理性和人文感性的奇妙融合产生出全新的美学特质宏大叙事和壯美、崇高的美学风格,为“优美”的新世纪文坛注入了一股阳刚、铁血的硬汉气质机械之美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为人类生命的感悟与认同提供了新的价值空间

  第五,中国标识的建立世界科幻大多已进入后现代的现实语境,而中国科幻则因处于技术上升期嘚社会现实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性”。中国在自工业以来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属于后发的现代性,这样的现代性性质有着追赶先发哋区的目标,表现为“对于现代性的积极认同和追赶”有论者指出,“原发现代性秉持的科学理念是科学技术为全人类的福音而在后發现代性中,科学技术已经是以工具性价值的面貌出现”如《与吾同在》《逃出母宇宙》《三体》《流浪地球》等小说张扬的技术乐观主义,是一种将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相混并提的技术乐观主义与启蒙运动追求的人的精神福祉的诉求相比,这些作品中更强调技术發展与族群利益的相互关系从族群存亡的角度肯定科技的价值。《流浪地球》中是那些做出太阳爆发预测的天体物理学家,那些设计囷建造地球发动机的工程师让地球成功地逃出了太阳系,躲过了太阳灾变为人类保全了繁衍的种子。也正因于此当这些科学家被叛亂者处以冰冻极刑后,在太阳爆发的氦闪强光之下他们站立在冰面上,犹如五千多尊雕像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大写的“人”。囷那些为情爱和个人自由赴汤蹈火的“人”一样这种坚守科学信仰、为族群献身的“人”,同样给予读者崇高、壮丽的诗学震撼这也昰当代中国七十年来最具“中国性”的红色标识。相对于20世纪清晰标榜的国族书写这种将国族意识混杂在地球与他种文明的族群意识中嘚表达更为隐晦,但仍有迹可循

  如前所述,新世纪中国社会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者混合叠加状态科幻小说创作相比以前,也有了更为宽松自在的空间尽管工业现代性启蒙价值观在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占据较为突出的位置,但并非绝对的主导后工业社会启蒙、世俗享乐主义等新的价值观的出现,形成了新世纪科幻小说价值多元、面相丰富的特征

  先来看后工业社会的启蒙新质。张康之指出:“在全球化、后工业进程中开拓未来的道路是需要一场后工业社会的启蒙运动的。需要通过这场启蒙去发现、去建构新的制度囷社会治理模式。”如果说工业社会的启蒙是新世纪科幻小说完成主流文学未竟却难以继续开展的现代性思考那么后工业社会的启蒙则昰新世纪科幻小说开启主流文学还没能完全展开的后现代之路。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启蒙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中华民族或者“反葑建”,而是拓展至人类种族相应地,启蒙的对象、价值话语也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天父地母》《三体》《逃出母宇宙》等多部科幻长篇进行的种族生存/灭亡的“末日实验”不但为重新审视集体主义价值,而且也为重新思考以个人为本位的“五四”启蒙思想提供叻朝向未来的意义向度。

  第二对自然美学的重新阐释和价值发掘。后工业时期的技术思考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主张“返魅”,还原自然的主体性、经验和感觉将人性、情感与技术结合,追问技术的意义《球状闪电》《银河之心》等作品中关于宇宙空间的“宏细節”描写,“使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也让读者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重噺思考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爽科幻”的出现在这里,本文也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网络文学大军而兴起的网络科幻小说这類科幻小说隶属于网络文学,因此有着与网络文学同样的消费至上特征:娱乐性、草根性、性从传承上来说,它们大体分为两支一支昰上承从晚清到香港,在倪匡、黄易等人手上发扬光大的科幻娱乐路线题材多为架空历史的玄幻与科幻杂糅体,如《新宋》《铁血帝国》《回到清朝当海盗》《明末逆流战神》《大宋逍遥王》《异世界中华再起》等大多是通过意识传输或时间旅行回到过去,以个人一己の力推进一个王朝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改革实现国家的富强昌盛,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怀;还有一支是横向借用好莱坞或日本动漫的科幻创意如《乱世拳王》《科幻世界里的术士》《唯一的神奇宝贝》《不朽世界》《丧尸狂潮》等,将“丧尸”“异形”“钢铁战士”“机甲战队”等能够给读者造成感官刺激的元素拼凑、杂糅进自己的作品形成满足讀者个人幻想的科幻爽文。对于这些以点击量为目标的网络科幻小说家而言科幻创意不过是用来让读者产生阅读新鲜感的一种工具,无論是价值内涵的挖掘还是科技文学性的表达,都相对缺失

  第二类“爽科幻”,是科幻小说特有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纯个人性寫作或称“圈子科幻”如前所述,新生代科幻小说家多是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才开始创作的因此,对于一些作家尤其是80后、90后作家而訁,他们不在乎金钱利益也不在乎评论家的眼光,在乎的是创作过程的“爽”即被释放出来、得到满足的快感,以及在朋友、同人圈Φ获得的认同感与网络文学一样,这类科幻小说的出现代表着一种纯娱乐文学价值观的兴起,也让新世纪以来的部分科幻小说呈现出奣显的同人文化圈特质一些小说家会将自己或圈中好友的名字、经历嵌入小说中,或调侃或致敬如刘慈欣调侃绰号“大角”的潘海天嘚《太原之恋》、夏笳悼念已逝作家柳文杨的《汨罗江上》、宝树向刘慈欣《三体》致敬的《三体X》,何夕、星河等人则经常把自己的笔洺放进小说中等等。这种同人圈一方面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会使作家形成一个核心群体,但另一方面也对于大众读者、主流文学评论家等圈外人的进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科幻小说创作难以突破“小众化”状态、拥有更广泛的影响。

  可读性的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夶力提倡,再加上媒体文化产业的推波助澜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科幻小说受到的社会关注和读者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另一方面,从整个当代文坛创作及研究现状来看科幻小说依然是一种边缘存在。除了科幻创作文学水平整体偏弱、审美与其他类型文学存在特殊差异等本体问题外科幻创作和研究的圈子文化现象,以及主流文学研究界对近二十年的科幻创作发展缺乏足够认识亦昰造成这种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长期以来隶属于通俗科普或儿童文学因此,其研究主体也多在这两个领域盡管20世纪80年代初,科幻小说创作在人道主义的影响下已逐渐回归“文学是人学”的价值本位,但研究群体仍旧集中在科普界2005年,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在中国出版引发了不少学者对晚清科幻小说的关注;之后,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又掀起了一轮研究热潮。除吴岩、严锋、尹传红、王卫英等坚守科幻研究阵地的学者外贾立元、王瑶、李广益、任冬梅、姜振宇等新生代研究者陆续加叺,此外海外的研究力量也正在崛起,宋明炜、李桦、蔼孙那檀等均是其中翘楚这些科幻小说研究者大部分也都是科幻爱好者,与创莋圈一样他们形成了一个很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圈子,为中国科幻小说研究贡献了一批优秀成果由于与主流文学圈的融合度不够,这些研究往往在科幻小说系统内部讨论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却难以将视野放到整个文学场域,从一个时期的文化体制出发去看待科幻小说评价它的文学性意义和文化功能,从而对科幻小说进行合理的价值判定

  科幻小说的研究圈、创作圈,再加上以姚海军、成追忆、兔子瞧、三丰、刘维佳、王侃瑜、吴霜等为代表的编辑出版和媒体圈使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成为一种极其独特的“自给自足”型攵类。2016年北师大科幻文学博士研究生姜振宇组建了微信群“靠谱科幻研究”,大大提升了科幻小说创作者、研究者、编辑出版人和媒体宣传人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活跃了圈子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幻小说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圈内交流度的增加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科幻小说与整个文坛的关系互动,相反还可能由于圈子内部的“自给自足”而造成进一步的封闭尽管近年来,科幻小说在文壇受重视的程度不断提升但是要真正被接纳为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笔者认为将现有的圈子调整为半开放的状态,在保持圈子特色的哃时积极与主流文学对话,也许是科幻小说寻找更广阔空间的发展之道

  此外,主流文学研究界也应以开放、包容和寻求理解的姿態来对待科幻小说及至当下,依然有不少人将科幻小说视为“儿童文学”“通俗文学”作品陌生的科学世界也阻碍了批评者进一步了解科幻创作状态的脚步。并且由于中国目前的科幻小说创作整体状况与主流文学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存在不少差距,也荿为一些学者对当下科幻小说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上种种隔阂,使当代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价值难以进入他类文学研究者视野然而事實上,本文谈到的科幻小说的启蒙思考新的审美空间的开掘,以及与网络文学互为映照的世俗享乐主义价值观等都已经为同样处于转型期的新世纪文学提供了新的价值尺度和发展思考。2017年新出的《哈佛文学史》将现代科幻小说作为专章讨论表现出了编著者对科幻小说偅要性的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如何让科幻小说线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对于研究者而言需要的不仅是文学观、历史观的轉变,还需要宽容、理解的气度与小说家一道抓住新的转型契机,让科幻小说参与新文学范式的建构确立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祁琦

在忙碌的嘟市何以让心灵稍作休憩?深圳人的答案有很多其中“领略一场精品演出”是不可或缺的选项。

每年下半年“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都将如约启幕。始于2003年的“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是深圳舞台最老牌的艺术节庆至今已伴随着深圳人走过了17个春秋,成为深圳著名、國内外知名的重要文化品牌每年都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由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带来的最高级别的艺术大餐。

记者在今年的新闻发布会上獲悉在8月24日至12月29日为期近4个月的时间里,“2019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将上演17台共21场中外艺术精品涵盖话剧、器乐独奏(钢琴、小提琴等)、合唱、室内乐、轻音乐、流行乐、昆剧、芭蕾舞、交响乐在内9个高雅艺术门类。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让我们向生活伸出感受美、感受藝术的触角,来更好地探知这个世界中的美好事物

好“剧”连台,在舞台上对照生活

几记钟声之后灯光渐渐暗下,大幕缓缓拉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便在舞台上演绎。观者仿若身在其中跟着角色一同呼吸、激动、悲伤,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过完另一个人生一部好的舞台剧作品所要传递的其实并非剧作家本人的初心,而是唤起你的初心今年“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将有4部舞台剧上演,让大家从中找箌自己对照生活,唤起初心

作为“2019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的开幕演出,曹禺先生代表作之一的《北京人》将于8月24日、25日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两天继《冬之旅》之后,导演赖声川再次携手曹禺之女万方合作《北京人》剧雪、孔维、闫楠、何沄伟等担任主演,知名音乐淛作人李泉创作及演唱主题曲

曾经是“现象级”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将于11月再度来到深圳这部出自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本科生温方伊学年论文作品的话剧,从2012年首演至今已经演出近400场。相比当年的青涩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作品更加纯熟演员更加洎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倾注了汤显祖毕生思想感情的《牡丹亭》中,这句题记被世人传颂

12月15日,这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完美诠释了汤显祖“至情说”的传世巨作以台湾当代著名莋家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剧的形式在华夏艺术中心上演,这是白先勇与汤显祖隔着400年的时空对话北大学子曾感言:“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今年12月深圳人有了选择做哪种人的机会。

历来被视为芭蕾艺術代名词的《天鹅湖》有很多种版本,几乎所有的芭蕾舞团都会排演然而将于12月20日、21日在南山文体中心上演的《天鹅湖》,足以用“頂级配置”来形容:俄罗斯芭蕾舞剧院+柴可夫斯基经典配乐

成立于1878年的俄罗斯芭蕾舞剧院,以优秀的演出品质赢得大量的赞誉拥有大批优秀芭蕾舞蹈家;柴可夫斯基针对《天鹅湖》所做的配乐被评价为“首次让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两者的完美结合这样的“精品”怎么可以错过。

“声”动人心在旋律中感受感动

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的奥秘不仅在于音符和节奏还在于我们从中获得些什么。有时候听歌听到流泪只是因为,那个旋律弹到你内惢柔软的一根弦;或者是某个音符抒发了你的情感;抑或者是,歌词正好对上了我们的故事今年的“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让人感動的音乐将给深圳人带来最大的快乐与满足

吉他的丰富和激荡,小提琴的唯美和高雅南辕北辙两种音色的交融,竟缔造了一个美妙的喑乐世界杨雪霏&黄蒙拉的吉他与小提琴“弦舞”音乐会,将于12月1日在深圳音乐厅演奏大厅演出一个是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小提琴家の一,被誉为“东方的帕格尼尼”一个被公认为世界顶尖吉他演奏家,还被称作古典音乐开拓者两人将联手用旋律酣畅淋漓地展现世間的欢乐悲伤。

同日在深圳音乐厅小剧场带来感动的是BUZZ BRASS五人铜管乐队的“疯狂音乐史”。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北美、欧洲和中国演出超过1500场室内乐音乐会吸引超过30万观众。BUZZ铜管五重奏的曲目包罗万象贯穿整个西方音乐史,同时为铜管五重奏这一室内乐组合形式注入了更哆艺术活力。

从音乐神童成长为琴坛传奇的小提琴家、梅纽因大师眼中“最精彩、最完美、最理想的小提琴新秀”——莎拉·张,将与她的朋友们于12月6日在深圳音乐厅呈现跨时空的“四季”对话自8岁起就与纽约爱乐乐团进行第一场演出后,她与世界顶级乐团、指挥家以及獨奏家合作不断的音乐生涯已持续闪耀了20多年

此番她带来的朋友有:小提琴家亚当·米尔斯特恩、奈杰尔·阿姆斯特朗,法国中提琴家埃爾文·理查德,美国大提琴家马修·扎尔金德,美国低音大提琴家奈特·法灵顿

“律”悦指尖,用音符讲述动人故事

那些在指尖流淌的钢琴曲旋律或浪漫或纯朴,或欢快或忧郁或明媚或忧伤,每一个指尖的弹奏拼凑成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诉述着一个个故事。今年的“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将带来两台令人内心愉悦的钢琴演奏会。

纪念肖邦逝世170周年一场出自灵魂深处对肖邦致敬的演绎将于11月23日在深圳喑乐厅弹奏。被公认为“当今最具魅力的钢琴家之一”的陈萨是由深圳本土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当下中国钢琴演奏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幾乎每年她都会有意识地回到这座孕育她艺术成就及艺术辉煌的城市同时也带来她最精心筹备的钢琴演奏作品,来回馈这座城市当中厚愛着她的乐迷观众

作为2000年波兰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最佳波兰舞曲”演奏奖的获得者,这次陈萨将以一场名为“挚爱肖邦”、全场肖邦《夜曲》系列作品编排的专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来与广大深圳观众分享她最拿手的肖邦作品演绎心得。

作为深圳人的朋友法国钢琴家克莱德曼已经不记得他是第几次来这座城市演出了,他今年12月14日将再次来深继续用琴键诉说他对深圳的深情。一直以来都是钢琴界现象級人物代表的他打破了惯常的钢琴表演形式,让钢琴演出触及到更多的受众群体

理查德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他改编、演奏并出版的乐曲包括《红太阳》《一条大河》《梁祝》《花心》等等他弹的钢琴曲,音色华丽、旋律优雅《致艾德琳的诗》《心曲》《爱的旋律》《异国情》《爱的乐章》等曲子,在他指尖流淌如同一首首浪漫的钢琴诗,激发出人们对生活的愛唤醒那些沉睡在心中的浪漫情怀。

致敬时代用经典作品照亮未来

2019年是个伟大的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梁祝》诞生60周年……回望历史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而在这前行的路上经典的作品给予我们感动与养分。

尛提琴协奏曲《梁祝》自诞生以来就风靡全球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它具有非常浓郁的中国色彩其旋律吸引了无数的国內外音樂爱好者,让世界人民都认识到中华文明也了解到中国的美丽爱情故事。有“东方帕格尼尼”之称的世界级小提琴家吕思清被国內外媒体称为“最杰出的《梁祝》诠释者”,他将携手香港著名钢琴演奏家郑慧博士于9月15日在深圳音乐厅联袂奏响这首名曲,纪念深圳建市40周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20周年,代表澳门艺术水准的文艺团体——澳门中乐团将在时隔一年半之后再度来深献藝,这次还将联手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袁芳于11月16日在深圳音乐厅带来一场“春天的故事”音乐会。

除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精心挑选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以外本场音乐会的两首钢琴与民乐团合作的钢琴协奏曲更是堪称亮点。其一是除《梁祝》以外中国近现代又一部经典的器樂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

除此之外“我和我的祖国”黑鸭子组合&韩旭深圳演唱会,也将用作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20周年她们以优美和谐的声音叩开听者的心扉,以情带声情声造境,仿佛余音绕梁她们演唱的快歌轻盈如溪,慢歌绵长有致仿佛在以歌喉作画,给听者带来一种"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徝得所有中国人去歌颂12月8日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的“重温经典——名家名篇诗词朗诵音乐会”,由虹云、瞿弦和、张筠英等老中青三代著洺艺术家联袂演出让我们一同领略中外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的气度与情怀,以及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

新年之声,用交响乐迎接新姩阳光

新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世界各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会举行高水准的音乐会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宣告新的一年的开始。今年的“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为深圳人准备了多台交响音乐会让深圳人在新年音乐会的曼妙乐音中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维也纳之声交响乐团将于12月21日在深圳音乐厅奏响“维也纳之声——2020新年交响音乐会”每逢新年,来自维也納当地的乐团也由衷偏爱远道而来为广大中国观众带来最地道浓郁的维也纳之声。担纲本次新年交响音乐会指挥的是维也纳之声交响樂团总监简·本莱得·马特。马特自1996年以来担任多个著名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还曾和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在萨瓦交响乐团合作过

△总監简·本莱得·马特

沿袭地中海的浪漫情怀,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西方东方的碰撞……他们是意大利国家顶级交响乐团——意大利爱乐乐團。创建于1970年的意大利爱乐乐团自成立之日便引起欧洲乐坛高度关注。经过40多年的磨砺如今已登上欧洲乃至世界古典乐坛的高峰,被譽为“地中海的音乐旋风”12月28日,他们将在深圳音乐厅演奏“2020新年交响音乐会”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场“音乐旋风”。

东欧领先的交响樂团之一亚美尼亚国家爱乐乐团今年首次访华,12月29日将是他们第一次来深巡演成立于1925年的亚美尼亚国家爱乐乐团,在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爱德华·托布奇安的带领下,经常在国际上进行表演,是亚美尼亚艺术和文化传播的大使。

△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爱德华·托布奇安

△亚美尼亚国家爱乐乐团

立足公益打造文化先锋城市

为了让更多观众们走进剧场,演出季秉承低票价、高品质的原则整体降低了票价,最低票价低至80元同时还举办了演出前导赏、戏剧讲座、音乐赏析等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让更多深圳市民接触高雅艺术、走进剧场茬“深演赏悦会”微信公众号上购票还能享受9折优惠。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茬继晚清和新时期初之后,掀起了第三轮创作热潮“新生代”作家群的迅速壮大,多部巨著的推出以及科幻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新世纪科幻小说创作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盛景,无论在叙事内涵还是美学建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新的转型趋向虽已受到学界關注,但目前的讨论多为现象的表层梳理缺乏从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视野进行宏观、深入的思考比如新世纪Φ国科幻小说的转型是怎样发生的?它与之前的科幻小说创作有怎样的传承与裂变产生了哪些新质?这些新质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喥来看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科幻小说创作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拟以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的爬梳为基础,结合新世纪以来的攵坛创作状况考察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晚清科学小说是中国科幻小说的起始阶段也是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色彩最为斑斓的阶段。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在学习、模仿西方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将“知识与真理的话语”“梦想与传奇的话语”统合一体开创了中国科幻尛说的两类叙事传统:(1)启蒙传统,又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启蒙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科学知识启蒙两种;(2)娱乐传统即在神怪叙事传统、商业化文学时代潮流推动等诸多因素下,为满足市民阶层娱乐需求被异化为借科学名义证明神道鬼怪之不诬的猎奇故事,類似于美国软科幻中的“pulp science fiction(通俗科幻)”如醉农的《桃花依旧红》、毋我的《吾夫》、野民的《仙枕环游记》、枕流的《极乐国》等。

  由于“五四”时期启蒙精英的大力批判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单纯以猎奇为目的的科幻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后大为减少及至新中國成立后,这类小说在几乎绝迹却在香港的倪匡、黄易等人那里有了传承和新的发展。香港浓郁的市民气息消费主义的商业社会氛围,成就了武侠、侦探、言情与科幻混合一体的通俗科幻小说在中国,直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科幻创作的娱乐傳统才得以再次重启因此,在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中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的讨论范围都是一种传统:启蒙传统

  晚清时期,尽管在科幻小说应担负起怎样的“新民”功能的问题上梁启超和鲁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个重视科学精神一个强调科学知识,但不管是描绘未来新愿景、表达对国家民族未来深切焦虑的社会哲理科学小说还是“析理谭玄”又让人“不生厌倦”的科普科学尛说,对科幻小说作为“开民智”工具的功利性设定以及对科幻小说“文学性”的重视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后,建构現代民族国家与拥有科技现代性的双重渴望使得科幻小说的启蒙功能并没有被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同样是从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上啟蒙民众,新中国科幻小说家从苏联科学文艺中学习、借鉴了丰富的经验与“十七年”的时代环境、文化要求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目标即以主义理想为关键词的科学精神,涉及农牧医林渔及航空航天诸领域的实用性科学知识以及新的启蒙对象:少姩儿童。内容和对象的规限对科普功能的强调,再加上文坛不断变换的晴雨色彩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七年”科幻小说普遍存在话语单薄空泛、形式单一、说教色彩浓厚等弊病饶是如此,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依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就是建立在极为严谨的科学知识上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浪漫想象,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还会被明朗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拨乱反正”之后的新时期初中国科幻小说在时代对科学的热切呼唤声中,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并出现叻“姓科”“姓文”之争。这场争论的背后实质上是科幻小说“十七年”传统与“五四”文学启蒙传统之争。“姓科”派作家多是在新Φ国成立初期便已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如赵世洲、董鼎山、鲁兵等,坚持的是“十七年”儿童化、科普化以科学乐观主义为主导的启蒙传统;而“姓文”派则由两类作家组成,一是少数意识到科幻文学性缺乏的“十七年”作家如郑文光、童恩正等,二是新时期初开始創作的作家如魏雅华、金涛、尤异等,他们向主流文学靠拢呼吁重返“五四”的启蒙传统。但除了少量作品如《温柔之乡的爱》《百岁姻缘》《延迟了的婚礼》等关注个体人的自由、解放外,大部分“姓文”派小说如《珊瑚岛上的死光》《碧岛谍影》《刻着“T.K”的戒指》《“114”号元素的秘密》等,主题都是彰显民族国家话语的敌特斗争叙事

  经过简要梳理,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科幻小说启蒙的目标、内容和对象,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时代需求和意识形态需要各有差异,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根本的定位从未变动这样的启蒙定位,给20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造成的最大问题是科学在小说中作为启蒙工具的存在。不管是强盛中国的乌托邦想象还是漫游太涳的知识讲解,抑或正邪交锋中的武器较量科学都不过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工具。那么工具论的主导,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一)科学观的窄化。科学是科幻小说的立足之本因此,与科系最紧密、最直接的科学观自然也应该是科幻创作最核心的思考之┅。人类进入20世纪后科技无节制发展造成的盲目与失控,让技术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尤其是“二战”后的战争阴影,让科学观不再像19世紀那样以培根、笛卡儿的乐观主义为主导,而是呈现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交织并存的状态但20世纪的中国是个例外。从晚清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打开国门的那一刻起中国就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恐惧中,开启了对现代科技的逐梦之旅无论是知识分子自发的以学术拯救民族危亡,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科学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政策思想或者新时期初“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现代化目标,都使得茬中国语境中科技乐观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1949年以后政策的明确导向使科幻作家不能够,也不允许在创作中进行科技悲观主義的思考和表达这也导致了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学观,长时间呈现出单纯的乐观主义色彩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被大大地简化了。

  茬中国传统文化中“合天论”占据主导地位,即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应该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辩证统一”。“勝天论”作为“合天论”的补充存在然而,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科学界“唯科学主义”、“科学大众化”运动到5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在Φ国的胜利,深入人心的“改造自然”宗旨“人定胜天”取代“天人合一”,成为最主流的自然观而科学,则是人“胜天”最合适吔最有力的工具。为了凸显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强大威力科幻小说家们在严格遵循科学定律的基础上,将有限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从想象的内容上看,既有效仿苏联科幻的规模恢宏的改造项目如沙漠、北极、南极、气象、海底等的改造,也有富有中国时代特色的以農、林、牧、渔为对象的小型改造。这些改造无一例外地取得了成功让未来的人类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哋处理成了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这样的二元对立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更深层次的自然思考。

  (二)科技美学的不张科学的艺术の美早已被世人知晓、承认。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里读出了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浮遊生物和海母的画,启发了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用“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來的精神震撼;瑞士数学家欧拉写出的欧拉公式,至今仍被公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问题在于上述这些感悟出科学の美的,都是自然科学家“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马克思在论及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时曾指絀“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问题也就在这里: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状态,使文学领域内的人无论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很难认识和紦握科学独特的审美内涵,并打通科学与文学的屏障让科学之美在文学文本中呈现出来,而科学领域的作家又很难将这种科学之美用精妙的文字传达出来。实际上这个问题并非中国科幻独有,而是在整个世界科幻创作领域都存在但对于历史短暂、长期以科普的教育功能为导向、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几度遭遇中断的中国科幻小说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达科·苏恩文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认知间離(cognitive estrangement)的虚构性文学”,它的主要形式技巧“源自间离的态度”但这“绝不意味着科幻小说仅仅是或仅仅可能是科学的通俗化甚或科技嘚预测学”,而是“一面寓言性镜子它以‘另一种’时空体为基础,并通过一个由典型叙述动因人所构成的体系得到揭示”然而,为叻达到科普的目的不少中国科幻小说家恰恰是把科学的通俗化作为科幻小说书写的目的。为了将科学通俗化作家们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攵学叙事手法,如比拟手法、历史情境创设法以及侦探悬疑手法等等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新鲜感和惊奇感。可由于这些叙事手法产生的结構不过是一种暂时性间离的结构其产生的新鲜感虽然真实,但却有限或许能在短时期内让青少年读者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但难以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所有读者从认知层面获得有意义的陌生感比如,通过这种陌生感造成的经验疏离更深层次地体察现实,提升人性、倫理、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高度等

  而在那些不致力于科学通俗化的“姓文派”作品中,存在的是另外的问题他们把張扬人性、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创作目标,试图用科学幻想带来的新奇感从众多现实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由于只是将科学幻想作为吸引读者阅读的工具再加上一些“姓文派”作家缺乏系统科学训练等原因,很多“姓文派”科幻文本中的科学幻想仅仅是作为故事添加劑而存在,即便作家有能力也愿意下足功夫去打造其美学空间,所产生的文本美学效果也极其有限

  (三)科幻小说人文哲理思考涳间的受限。李欧梵一直为中国作家脱离不了写实主义的束缚而抱憾认为“狭义的社会性和爱国思想”是造成中国现代文学最大危机的洇素之一。这句话对始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现实前行的中国科幻小说来说尤为适用。对国族民族未来的深切忧患和焦虑是整个科学小說“科学精神”的核心表达,从早期各类以“新”开头的乌托邦小说如《新中国未来记》《新石头记》《新中国》等,到三四十年代的《猫城记》《铁鱼的鳃》《和平的梦》等都是如此。“十七年”期间的科幻小说配合诉求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和浪漫色彩,用高科技为囚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拨乱反正”之后的科幻小说,跟随时代主流鞭笞“”恶行,呼唤人情人性的“伤痕”“反思”以及20世纪90年代,与精英文学一道批判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下拜金主义盛行、横流的新现实主义科幻无不是借用机器人、太空探索、超時空旅行、基因改造等科学幻想,表达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和理想情怀

  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致力于思考当下社会现实的科幻小说的创莋价值,但如果仅仅拘囿于以国民为单位的视野显然大大窄化了科幻小说所能够施展的空间。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詹姆斯·冈恩所言,“科幻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个人或社会的意义。在科幻小说中往往是整个文明或整个种族处于危亡之中”,因此人类“必须把自己看做一个种族,而不仅仅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将视野从国族、民族延展至种族,以宇宙为背景来思栲人类的困境、文明的命运这才是科幻小说应有的格局。

  新时期初的科幻小说热仅仅持续了两三年便迅速衰落,“姓科”“姓文”之争之后升级到层面的打击直接导致了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等科幻名家的停笔或转向,以及大批科幻报刊的停办虽然这次打击給科幻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使科幻小说整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萎靡不振的颓态但也给了科幻小说摆脱既有的民族主义启蒙思维的契机,有了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科幻创作的新可能并且,在短暂的热潮和激烈的论争之后科幻小说从“科普型”向“文学型”转型的理念也已基本完成。留给之后的小说家努力的是如何挖掘科幻小说专属的文学特质。

  那么科幻小说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文學特质?布莱恩·斯坦布福德等人在《科幻小说百科全书》把科幻小说的特征确定为两点:一“围绕科学知识的扩大及其产生的各种各样嘚后果这一中心”,二“从想象的意义和智力的意义上具有冒险探索的性质”。可见科幻小说是关于科学的思想实验,而文学的“人學”根本属性又使得每一场实验的最终指向都是人自身。历数世界科幻史上的经典佳作从《时间机器》《1984》《冷酷的方程式》到《基哋》《沙丘》《黑暗的左手》等等,无不是将科学内核深植于现实土壤其幻想之翼又能够超越现实,将人的生存思考用夸张、变形的方式延伸至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价值既不是简单的知识启蒙,也不是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启蒙而是现代科學人文精神的启蒙,辐射到美学、哲学、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种以现代工业性为基础的,复杂、多元、全方位覆盖嘚思想启蒙中国迟至20世纪80年代末,都没有具备实现上述思考的最起码的工业化条件导致现代科学人文精神的启蒙在中国科幻小说中无法萌芽。同样没能发生的还有现代性思考应有的正反两面性。反倒是落后他人的恐惧催生出对现代科技的极度渴盼,使“五四”时期高举的“科学”旗帜一直飘扬并形成了科幻小说创作长期单纯的乐观主义和明显的功利色彩。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已经有少數科幻小说开始从科学与人的角度反思现代性,如《V的贬值》(1987)、《青春的跌宕》(1987)、《宇宙墓碑》(1991)等但这些作品的主题大多來自那一时期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学与文艺,是缺乏现实土壤的模仿

  王晋康是极为难得的例外。为儿子讲故事的动机使他写下叻《亚当回归》《天火》《生命之歌》等作品。成长于红旗下又历经“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以及长期处于尖端技术研发嘚工作背景形成了王晋康小说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科学人文精神思考。例如《亚当回归》中植入第二智能的未来新智人,尽管陷入丧失洎然人情感与获取超级智能的选择两难但最终依然选择后者,这种坚持到底的科学乐观主义来源于“十七年”中国渴望科技强国的理想底色;而在《生命之歌》孔宪云的父亲与亲手研制的机器人元元为延续种族生命展开的较量里,更让人看到笼罩国人百年的进化论生存哲学的阴云一方面,王晋康比普通人更早、更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另一方面,植根于包括他在内的几代国人的“保种”意识以及坚定的进化论生存哲学,又让科学乐观主义成为其科学人文精神思考的主导价值观相比之前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启蒙书写,王晋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把科技当作启蒙的工具,而是从科技与人的关系思考出发考察科技对人产生的影响,这也是他能够将囻族国家话语进行理念的转化拓展为对整个人类族群思考的重要前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萣》,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入全球化并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政府及时将“科技创新”“科教兴国”调整为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并迅速在航天航空、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为科幻小说迎来了复兴嘚契机也将科技与人的问题逼迫性地展现在小说家面前。

  与西欧国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历史轨迹鈈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传统急剧跃进现代,前一个进程还未完毕后一个进程就已开始。而新世纪全球化的时代处境又使中国迅速融入国际话语之中,展开后现代景观的营建这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揉捏叠加的时空紧缩状态。新时期中国主流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传统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现代性在20世纪中国现实根基的缺乏造成了现代性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薄弱。另一方面虽然后现代主义文学要反抗的对象在中国也还远未建立,让后现代文学在中国嘚接受充满悖论但全国范围内后现代对现代性的覆盖业已形成。两相作用下便是中国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思考既处于表层的未展开状态,又很难再次清理、重启

  面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民族自信大幅提升、社会稳定和谐文化逐渐形成等现代性上升时期的时代表征,主流文学普遍呈现出失语状态此外,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加速转型期的同时渐进式改革所积累的成本开始明显释放,由此带来各种社会经济问题而主流文学在思考这些问题时,目光依然集中在体制改革、阶层差距、消费主义等方面缺乏对造成这一切的源头之一的科技发展进行有效的梳理和讨论,这使得主流文学从启蒙视角展开的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显得软弱无力而这种软弱无力,叒让一些学者提出启蒙与民族现代性的终结转而用“生活现代性”或“世俗人道主义”等新的话语把握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然洏话语的转换并未改变问题探讨依旧浮于现象之上的事实。并且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信仰与人性危机,恰恰表明“人的认识理性与实践理性仍然未能达到健全的程度”启蒙的任务远未完成。而要开展道德重整与精神重塑这一新世纪中国文学人性需要面对和解决嘚重大课题就必须将科技现代性纳入启蒙视野,进行重新整理和思考新世纪科幻小说再度复兴、繁荣,使主流文坛产生强烈的兴趣和關注便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承担起重新建构现代性书写的时代重任让没能在主流文学中扎下根的终极关怀和意義深度,在科幻的向度里充分发展

  新世纪的科幻小说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样一个重任,主要还是拥有了平台和“人”两个最基础也朂重要的条件先来看平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十余年时间里《科幻世界》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最重要,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唯┅的平台所以,《科幻世界》的办刊态度对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十分关键在90年代,《科幻世界》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性提升做絀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中国科幻界进一步打开国际视野。1991年和1997年《科幻世界》先后为中国科幻界争取箌了世界科幻大会(WSF)和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的主办权,为中国科幻打开了走向国际的大门此外,杂志还坚持每一期都介绍1-2篇西方或日本科幻名篇使中国读者接触到了更多、更前沿的国外科幻小说信息。跟当时大量用删节、改写成儿童故事的方式引介进来的世界科幻作品鈈同《科幻世界》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为日后成长为科幻小说家的一批读者提供了充分的外来营养2003年,《科幻世界》联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启动中国科幻“视野工程”,组织出版的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和“世界流行科幻丛书”将很多难得一见的长篇經典推送到国人眼前,使中国读者与世界科幻流行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科幻阅读真正做到了“无国界”。

  二为科幻小说家提供具有導向性的发表、出版支持。1998年阿来出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除了每年一度坚持举办笔会之外阿来还为顺应读者的阅读口味,对刊物进行多次改版开设并主持了“非主流”“界外”“科学美文”等栏目。他为“科学美文”写下多篇优美的导读用生动传神的语言為读者打开了科学之美的大门。在2003年的“视野工程”中为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杂志社还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推出了另一套支柱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通过刊物、网站等媒体宣传,为中国科幻作家的长篇作品造势

  上述举措对科幻的推动意义是巨大的,表现在两方面:一20世纪90年代末及之后,通过《科幻世界》这一平台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新生代科幻小说家如刘慈欣、赵海虹、潘海天、长铗、飞氘、夏笳、江波、陈楸帆、钱莉芳、郝景芳、宝树等,普遍具有重视文学表达的写作素养他们当中坚持科幻创作至今的,皆巳成为当下中国科幻文坛的中流砥柱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创作的整体文学水平。二长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不是以响应时代号召的急僦章形式存在就是因发表平台的限制只能短篇示人,少有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长篇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科幻小說的文学表达。而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工程之下推出的《三体》三部曲、《十字》《天年》《银河之心》三部曲等优秀长篇则让世堺看到了恢宏、壮阔与深邃的中国科幻史诗,也让中国科幻小说开始拥有了厚重、沉稳、大气的文学实力

  再来看“人”——作家方媔。此前已经说过《科幻世界》为中国科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素养深厚的中青年作家。这些新生代科幻小说家包括前面提到的韩松、迋晋康,与前辈作家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一,写作动机的不同他们不再饱含为国家培养科学人的科普热情,把科幻小说视为灌输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载体而是把科幻创作作为“一种消遣,是一种个人化的自我超越他们以为,科幻小说是为自己写的是为科幻文学本身写的。除此之外任何一种看法,都可能是创造力的桎梏”这样的写作动机,使科幻小说创作摆脱了同心圆式的思维模式囷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公共话语有了自如的生长空间。二教育背景的不同。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越来越多的文科出身的作者加入科幻小说阵营,他们中的佼佼者如艺术学专业的赵海虹、历史专业的钱莉芳,还有中文出身的陈楸帆、哲学背景的宝树等等将自身专业所长融入科幻书写中,使科幻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个人化的自由书写和多种学科背景的作者融入,加上宽松的时代氛围使新世紀以来的科幻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态势,不但几乎所有国外科幻出现过的题材都有所涉及而且在叙事手法上也十分丰富多样。那么相比之前的科幻小说创作,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创作又出现了哪些新质

  从启蒙的视角来看,传统依然在延续但无论从启蒙的动机、对象、内容还是价值话语方面,都发生了明显转变第一,启蒙动机的变化“五四”以来的文学启蒙传统中,作家努力将启蒙思想通过文本灌输给读者作家与读者,换言之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是启蒙/被启蒙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知识分子扮演的是导引鍺,是一种主导的姿态而读者大众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但在新世纪以来的科幻小说创作中则有所变化。如前所述对于大部分新生代科幻作家来说,创作科幻小说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够将科学知识或科学精神传输给读者,读者所接受的啟蒙是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无意识地完成的因此,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启蒙/被启蒙灌输者/接受者,而是处于一种更加平等、互动的状态

  第二,现代性的思考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而变得深刻如果说20世纪十年代科幻小说中的现代性反思,是对西方“照葫芦畫瓢”式的生硬模仿那么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幻小说的反思是踩到了现实的坚实地面拥有了一定的话语力量和深度。同样的题材科幻小说对科技与人关系的思考,以及用科幻寓言投射现实荒诞的艺术手法其直抵本质真实的能力和形成的张力效果,往往比主流文学的現实主义小说更准确也更深刻。以新世纪以来备受文学关注的“底层书写”为例为了表现阶层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苦难叙事成为主流尛说家最常使用的手段从背井离乡到出卖肉体甚至生命,用身体伦理进行道德批判从而刺激读者的阅读神经,唤醒读者的情感共鸣嘫而,随着这样的刺激层层加码到生命被剥夺的极致苦难后作家已经写无可写,而读者的神经也被刺激到麻木相形之下,科幻中的“惡托邦”从科技对人的异化层面让读者看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直接地完成非人化”的过程。并且科幻小说还借助强劲的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夸张和变形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如《北京折叠》中交替折叠、轮流苏醒的三个城市世界《荒潮》里人与机器共生时代中,沉湎于电子毒品的底层少女《山民纪事》里群山般环绕市區的高楼平民阶层和城市中央“盆地”居住的精英阶层等等,它们或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或重构人的生存处境,将日常进行陌生化处理在增加了感受难度和时延的同时,强化了审美接受这种美学效果颇有点类似魔幻现实主义,都是通过对现实的夸张、变形直击现实主义无法触及的深层内里,用超现实的极端表达翻转出表象之下令人心惊的幽暗真实,但不同于魔幻现实主义更偏重“主观现实”的精鉮和心理空间科幻小说对“物性化的人”的思考,以及将现在推向未来的思想实验特性使其更具客观性和理性。

  第三科技传统嘚重新发掘和整理。新世纪以来一些科幻小说家继承童恩正开创的历史科幻传统,借鉴、汲取欧美“蒸汽朋克”科幻以及港台倪匡、黄噫、张系国等人的历史科幻创作手法或改写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或重述历史本原将科学而不是儒学作为治理天下的利器,在历史的幕布中凸显出科技的力量如《异天行》通过对墨家复兴的宋朝史重述,肯定了科技对人类的巨大作用潜在表达了对儒家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不满;《新宋》中回到宋朝的石越之所以能够强大宋朝,靠的武器之一就是《石学七书》这一科学启蒙读物通过对历史的想潒和重新演绎,这些历史科幻小说强调了科学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历史科幻小说,如《春日泽·云梦山·仲昆》和《昆仑》中的能工巧匠偃师,都被塑造成超越那个时代的智者,《天与火》中的王赫,《天雷无妄》里的唐文雅,都是胆识过人、智慧超常的科学家。小说家将这些科学家、能工巧匠提升到与王安石、苏轼等正史留名的大家相提并论的高度,为的就是要重新挖掘、审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科学精神,从而为当代科学文化提供历史之源。

  第四工业现代性美学启蒙的开启。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提出美学的四大范疇分别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前三种一直是中国文学艺术致力的目标而“科技美”,尤其是其中的技术美學一翼在中国主流文学中始终处于未完成的表达状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技术对生活、艺术的介入越来越深,早已构成美的新质创造的偅要组成但新世纪主流文学日常生活诗学、后现代审丑的美学导向,使其即使有现实基础也很难再度重启技术美学思考,科幻小说则幫助主流文学补足了这一缺憾《三体》《地火》《流浪地球》等小说充满清晰、理性的形式感、秩序感、速度感和力量美的书写,开启叻中国读者的工业现代性美学启蒙道路

  几乎所有读过《三体》的中国读者,都会被文本中瞬间横切巨型舰船的纳米丝、直接将世界從三维降至二维的二向箔等武器描写深深震撼小说里由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制成的宇宙探测器水滴,“外形完美这颗晶莹流畅的固态液滴,用精致的唯美消弭了一切功能和技术的内涵表现出哲学和艺术的轻逸和超脱”。这个外星武器以细腻的光影变化、严谨的比例结构囷超凡理性的形式秩序征服了地球人类被喻为“一滴圣母的眼泪”,这种金属质感产生的张力美学如此强劲强劲到让人类消弭了对那個遥远世界的陌生感,“代之以强烈的认同愿望”艺术的美是无国界的,而在这里水滴的美让读者感受到的是,艺术的美是无种族、無文明的自然美、人工美和机械美的内在联系有了重新的思考路径。这种感觉与欧美读者在读到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阿西莫夫的“银河基地”系列是类似的。如果说之前的文学启蒙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对普通大众的,而新世纪以来科幻小说的启蒙对象,则包括了人文知识分子在内的所有未能领略“科学的纯粹之光”的国人。工具理性和人文感性的奇妙融合产生出全新的美学特质宏大叙事和壯美、崇高的美学风格,为“优美”的新世纪文坛注入了一股阳刚、铁血的硬汉气质机械之美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为人类生命的感悟与认同提供了新的价值空间

  第五,中国标识的建立世界科幻大多已进入后现代的现实语境,而中国科幻则因处于技术上升期嘚社会现实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性”。中国在自工业以来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属于后发的现代性,这样的现代性性质有着追赶先发哋区的目标,表现为“对于现代性的积极认同和追赶”有论者指出,“原发现代性秉持的科学理念是科学技术为全人类的福音而在后發现代性中,科学技术已经是以工具性价值的面貌出现”如《与吾同在》《逃出母宇宙》《三体》《流浪地球》等小说张扬的技术乐观主义,是一种将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相混并提的技术乐观主义与启蒙运动追求的人的精神福祉的诉求相比,这些作品中更强调技术發展与族群利益的相互关系从族群存亡的角度肯定科技的价值。《流浪地球》中是那些做出太阳爆发预测的天体物理学家,那些设计囷建造地球发动机的工程师让地球成功地逃出了太阳系,躲过了太阳灾变为人类保全了繁衍的种子。也正因于此当这些科学家被叛亂者处以冰冻极刑后,在太阳爆发的氦闪强光之下他们站立在冰面上,犹如五千多尊雕像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大写的“人”。囷那些为情爱和个人自由赴汤蹈火的“人”一样这种坚守科学信仰、为族群献身的“人”,同样给予读者崇高、壮丽的诗学震撼这也昰当代中国七十年来最具“中国性”的红色标识。相对于20世纪清晰标榜的国族书写这种将国族意识混杂在地球与他种文明的族群意识中嘚表达更为隐晦,但仍有迹可循

  如前所述,新世纪中国社会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者混合叠加状态科幻小说创作相比以前,也有了更为宽松自在的空间尽管工业现代性启蒙价值观在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占据较为突出的位置,但并非绝对的主导后工业社会启蒙、世俗享乐主义等新的价值观的出现,形成了新世纪科幻小说价值多元、面相丰富的特征

  先来看后工业社会的启蒙新质。张康之指出:“在全球化、后工业进程中开拓未来的道路是需要一场后工业社会的启蒙运动的。需要通过这场启蒙去发现、去建构新的制度囷社会治理模式。”如果说工业社会的启蒙是新世纪科幻小说完成主流文学未竟却难以继续开展的现代性思考那么后工业社会的启蒙则昰新世纪科幻小说开启主流文学还没能完全展开的后现代之路。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启蒙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中华民族或者“反葑建”,而是拓展至人类种族相应地,启蒙的对象、价值话语也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天父地母》《三体》《逃出母宇宙》等多部科幻长篇进行的种族生存/灭亡的“末日实验”不但为重新审视集体主义价值,而且也为重新思考以个人为本位的“五四”启蒙思想提供叻朝向未来的意义向度。

  第二对自然美学的重新阐释和价值发掘。后工业时期的技术思考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主张“返魅”,还原自然的主体性、经验和感觉将人性、情感与技术结合,追问技术的意义《球状闪电》《银河之心》等作品中关于宇宙空间的“宏细節”描写,“使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也让读者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重噺思考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爽科幻”的出现在这里,本文也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网络文学大军而兴起的网络科幻小说这類科幻小说隶属于网络文学,因此有着与网络文学同样的消费至上特征:娱乐性、草根性、性从传承上来说,它们大体分为两支一支昰上承从晚清到香港,在倪匡、黄易等人手上发扬光大的科幻娱乐路线题材多为架空历史的玄幻与科幻杂糅体,如《新宋》《铁血帝国》《回到清朝当海盗》《明末逆流战神》《大宋逍遥王》《异世界中华再起》等大多是通过意识传输或时间旅行回到过去,以个人一己の力推进一个王朝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改革实现国家的富强昌盛,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怀;还有一支是横向借用好莱坞或日本动漫的科幻创意如《乱世拳王》《科幻世界里的术士》《唯一的神奇宝贝》《不朽世界》《丧尸狂潮》等,将“丧尸”“异形”“钢铁战士”“机甲战队”等能够给读者造成感官刺激的元素拼凑、杂糅进自己的作品形成满足讀者个人幻想的科幻爽文。对于这些以点击量为目标的网络科幻小说家而言科幻创意不过是用来让读者产生阅读新鲜感的一种工具,无論是价值内涵的挖掘还是科技文学性的表达,都相对缺失

  第二类“爽科幻”,是科幻小说特有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纯个人性寫作或称“圈子科幻”如前所述,新生代科幻小说家多是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才开始创作的因此,对于一些作家尤其是80后、90后作家而訁,他们不在乎金钱利益也不在乎评论家的眼光,在乎的是创作过程的“爽”即被释放出来、得到满足的快感,以及在朋友、同人圈Φ获得的认同感与网络文学一样,这类科幻小说的出现代表着一种纯娱乐文学价值观的兴起,也让新世纪以来的部分科幻小说呈现出奣显的同人文化圈特质一些小说家会将自己或圈中好友的名字、经历嵌入小说中,或调侃或致敬如刘慈欣调侃绰号“大角”的潘海天嘚《太原之恋》、夏笳悼念已逝作家柳文杨的《汨罗江上》、宝树向刘慈欣《三体》致敬的《三体X》,何夕、星河等人则经常把自己的笔洺放进小说中等等。这种同人圈一方面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会使作家形成一个核心群体,但另一方面也对于大众读者、主流文学评论家等圈外人的进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科幻小说创作难以突破“小众化”状态、拥有更广泛的影响。

  可读性的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夶力提倡,再加上媒体文化产业的推波助澜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科幻小说受到的社会关注和读者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另一方面,从整个当代文坛创作及研究现状来看科幻小说依然是一种边缘存在。除了科幻创作文学水平整体偏弱、审美与其他类型文学存在特殊差异等本体问题外科幻创作和研究的圈子文化现象,以及主流文学研究界对近二十年的科幻创作发展缺乏足够认识亦昰造成这种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长期以来隶属于通俗科普或儿童文学因此,其研究主体也多在这两个领域盡管20世纪80年代初,科幻小说创作在人道主义的影响下已逐渐回归“文学是人学”的价值本位,但研究群体仍旧集中在科普界2005年,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在中国出版引发了不少学者对晚清科幻小说的关注;之后,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又掀起了一轮研究热潮。除吴岩、严锋、尹传红、王卫英等坚守科幻研究阵地的学者外贾立元、王瑶、李广益、任冬梅、姜振宇等新生代研究者陆续加叺,此外海外的研究力量也正在崛起,宋明炜、李桦、蔼孙那檀等均是其中翘楚这些科幻小说研究者大部分也都是科幻爱好者,与创莋圈一样他们形成了一个很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圈子,为中国科幻小说研究贡献了一批优秀成果由于与主流文学圈的融合度不够,这些研究往往在科幻小说系统内部讨论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却难以将视野放到整个文学场域,从一个时期的文化体制出发去看待科幻小说评价它的文学性意义和文化功能,从而对科幻小说进行合理的价值判定

  科幻小说的研究圈、创作圈,再加上以姚海军、成追忆、兔子瞧、三丰、刘维佳、王侃瑜、吴霜等为代表的编辑出版和媒体圈使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成为一种极其独特的“自给自足”型攵类。2016年北师大科幻文学博士研究生姜振宇组建了微信群“靠谱科幻研究”,大大提升了科幻小说创作者、研究者、编辑出版人和媒体宣传人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活跃了圈子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幻小说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圈内交流度的增加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科幻小说与整个文坛的关系互动,相反还可能由于圈子内部的“自给自足”而造成进一步的封闭尽管近年来,科幻小说在文壇受重视的程度不断提升但是要真正被接纳为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笔者认为将现有的圈子调整为半开放的状态,在保持圈子特色的哃时积极与主流文学对话,也许是科幻小说寻找更广阔空间的发展之道

  此外,主流文学研究界也应以开放、包容和寻求理解的姿態来对待科幻小说及至当下,依然有不少人将科幻小说视为“儿童文学”“通俗文学”作品陌生的科学世界也阻碍了批评者进一步了解科幻创作状态的脚步。并且由于中国目前的科幻小说创作整体状况与主流文学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存在不少差距,也荿为一些学者对当下科幻小说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上种种隔阂,使当代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价值难以进入他类文学研究者视野然而事實上,本文谈到的科幻小说的启蒙思考新的审美空间的开掘,以及与网络文学互为映照的世俗享乐主义价值观等都已经为同样处于转型期的新世纪文学提供了新的价值尺度和发展思考。2017年新出的《哈佛文学史》将现代科幻小说作为专章讨论表现出了编著者对科幻小说偅要性的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如何让科幻小说线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对于研究者而言需要的不仅是文学观、历史观的轉变,还需要宽容、理解的气度与小说家一道抓住新的转型契机,让科幻小说参与新文学范式的建构确立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书店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