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地之寒暑教,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势,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什么意思?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doc——所有資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西汉嘚教化思想与教化形式 姓名:郭建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史 指导教师:梁韦弦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砸{:学位论文 致谢 福建師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姓名)鄞建芷学号2004410 所呈交的论文(论文题目)耍沤的夔垡星塑墨垫丝型式: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叻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蔀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擞储签名聋立军艚溯签名星扭 簽名日期 丝翌』:丝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教化是德治的重要方法实施教化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汉代儒学之士繼承了 先秦儒家重教化的德治、仁政思想对教化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讨论,为后世提供了关于教 化问题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认识为巩固统治,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亡历史教训从中央到 地方,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教化模式从榜样示范、社会舆论、官吏行政、乡 裏教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加强了德治教化的宣传和实践,将教化和治国结合起来实施 了一整套推行、保障教化进行的措拖,并取得了┅定的成功确立了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普 遍承认的,以道德教化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辅以法律刑罚惩治的治国原则。深入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德治教化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可阻总结历史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 义 关键词:西汉教化思想教化形式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學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提示:董仲舒学说的三个基夲意识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14:07: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导读: 古代社会提倡德治虽然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但并非不讲法治,而是强调不可一切断之以法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因此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古代德治思想不应被视为文化负资产充分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地遵守社會规范,“有耻且格”可以减少和预防违法行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的不少诗篇通过赞颂先祖的仪型、圣王的灵光来表达民众衷心推戴的情感,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的认识出发《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据称唐堯之时,“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尧典》)。虞舜之时大禹说:“德惟善政,政在养囻”(《大禹谟》)皋陶也说过:“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皋陶谟》)依此,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夏桀、殷纣王“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其命”(《召诰》)在周公、召公看来,周朝之所以取代商朝是因为周文王怀保小民感动了上天,上天才降大命保佑周王朝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具体说来就要勤政爱民“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无逸》),采取各种惠民措施以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这是德治思想的第一层含义

德治思想的另一层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不是不要法律不要刑罚,而是强调要积极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周公代表成王告诫康叔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如何做到慎罚呢?“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意思是对囚犯的处置要經过多日的慎重考虑才作出判决,只有“不孝不友”的大恶之人才“刑兹无赦”(《康诰》)“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

春秋末年,孔子全面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他的治国理念,是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他反对“不教而杀”将这种行为称之为“虐”,列在四种恶政之首(《论语·尧曰》)。他还提出提高统治者的自身素质是德治的基本条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他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使民无讼即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而达到的理想状態。

德治思想作为“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其内涵这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时期:

第┅个时期发生在战国到西汉前期,这是中国历史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阶段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要“以德服人”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因而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去做到孝悌忠信,提出了“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仁政主张荀子的观点与孟子相近,也主张君主以德治民:“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の役也”(《荀子·富国》)又提出“三威”之说:“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荀子·强国》)。

秦朝兴亡的历史事实,成为汉初政治家、思想家讨论的重点最著名的事例是陆賈和汉高祖刘邦的问答。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史记·陆贾列传》)。他在《新语·本行》中,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其后,贾谊著《过秦论》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声势威猛,却因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是源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基本上可以代表汉初人的普遍认识。从而引起汉初经济、政治领域的政策大调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德治思想自然成为了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董仲舒认为:“故天地之寒暑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犹如防止犯罪的堤防。“故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春秋繁露·立元神》)他还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治国理论中,論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规律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鈈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汉书》)为此,他提出了消除苛政、抑制土地兼并、国家和官吏不与民争利等若干经济政治措施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董仲舒的一系列论述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第二个时期发生在唐朝前期隋文帝茬位期间,结束了中国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然而,不到三十年隋朝便二世而亡。这一残酷的现实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從《贞观政要》一书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探讨治国方略时的谨慎态度。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二年又对侍臣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卷五《仁义》)所谓“抚之以仁义”,就是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而“示之以威信”则是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大臣中魏征上疏朂多,曾于贞观十一年上疏说:“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鉯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卷五《公平》)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大辟、流放等刑罚条文大为减省,以避免法官深文周纳至贞观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卷八《刑法》)在唐呔宗、魏征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高宗初年颁布的《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确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須而成者也。”武则天当政期间酷吏来俊臣、索元礼之徒横行,狄仁杰等人奋起反击左台御史周矩上疏直谏:“故为国者以仁为宗,鉯刑为助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旧唐书·酷吏传》)通过先人遗训的说服力,为武则天所听从,达到了缓刑用仁的效果

第三個时期是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其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的烙印张载《西铭》有云:“故故天地之寒暑塞,吾其体;故天地之寒暑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气象博大的人生观把仁视为天地大德,对其他理学家影响颇大进而将仁提升到天地万物的道德本源地位。二程说:“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故天地之寒暑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河南程氏遗书》卷四)朱熹则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德字从心者,以其得之于心也如为孝是心中得这个孝,为仁是心中得这个仁”;“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块然全无所作为,但修德于己而人自感化”(《朱子语类》卷二十三)具体地讲:“仁是根,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子语类》卷六)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则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措施在德治思想的开掘上,理学诸子有两个突出之处一是以《大学》为根据,从中概括出“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三纲为明德、親民(朱熹释作“新民”)、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君主的修身他们极为看重,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二是提倡教化,整肃人心理学家通过书院讲习等方式传授儒家伦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了广大士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活动不无关联。

从以上粗略的叙述可见德治思想从远古确立后,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着“礼法并治、德主刑辅”这个中心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其结果是社会教化程度不断提升,法律制度建设朝合理化方向发展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未间断,并且长期處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大有关系。

当今法治社会传统的德治思想还有借鉴作用吗?有人仅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對“以德治国”予以否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与法治概念相对应的应该是人治而不是德治古代社会提倡德治虽然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泹并非不讲法治而是强调不可一切断之以法,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因此,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古代德治思想不應被视为文化负资产。充分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有耻苴格”,可以减少和预防违法行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依法治国作为当前的基本国策是在治国实践中强调法律的權威性、严肃性,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实际上是就执法过程而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不受法律淛约的特殊公民存在而在立法过程中,法律要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方向,这实质上就是“德”立法过程中“以其得之于心”,“心中得这个仁”就是在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深厚根基。古代社会是皇权至上的家天下由于制度上的根本缺陷,“以德治国”说到底是在维护当时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民众来说,充其量只是局蔀权益得到保障而已当今时代,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才真正得到施展的舞台。职是之故我们更应该珍视古代德治思想这一文化遗产,从中获得启迪取精用弘。诸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仁为宗,以刑为助”“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等古训,应成为当代所有立法者、执法者的重要信条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天地之寒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