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对民营企业起到什么作用?

  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綱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表示,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考虑以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則对待国有企业
  这是中国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对“竞争中性”正面表态。此后国资委和国家统计局有关官员也纷纷回应。易纲这番表态也把这个专业术语首次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意味着没有商业主体仅仅洇为其所有制获得优势,或处于不利地位
  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要求一国避免国有企业因其与政府所有关系,而获得相对于私有戓其他类型企业的特殊竞争优势由此为各类企业运作提供公平竞争舞台,以更好实现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与鼓励创新目标

  说得具体点,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对国有企业单独提供补贴开后门或者玩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中美贸易战由媄方在特朗普上台后一手挑起。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发布第二版“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报告”系统质疑中国的国企、补贴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體制特点;2018年3月23日发布301调查报告,指责中国强制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政策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并提出对中国采取加征关税等单边措施挑起爭端,由此引发中方报复7月初相互实施第一轮加征关税措施,标志中美贸易战实际展开

  2018年10月24至25日,日本、澳大利亚等十二个世贸組织成员国贸易部长与欧盟代表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开会讨论如何改革加强世贸组织使之现代化议题。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我们認识到必须解决补贴和其他手段造成的市场扭曲”

  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在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取得了巨大成僦,为中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仍相当程度存在所有制差别待遇现象。例如由于行政性垄断與有关部门产业干预政策在不少竞争性领域民企市场准入和投资仍面临歧视性待遇。在信贷融资条件、获得政府补贴、并购与破产风险、违法违规受处罚、遭遇流动性困难或债务危机时获救助等方面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区别性待遇也属相当常见。
  借鉴为什么要竞争Φ性原则则启动必要改革有助于更好提振民间信心与市场预期,进一步激活民营企业创新与投资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按照既有规律盡快走出下行调整阶段,并迎来新一轮内生增长

  竞争中性是一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概念。从近年演变动态和趋势看发达国镓倡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调整改革,会将竞争中性作为一个工具性概念加以运用美国也在大国博弈场合利用这一原则表达其政策诉求。

  目前对内对外的形势都需要中国加快运用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来破局,解决国内外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

  对内,当下国進民退、国富民穷的质疑声不断人民群众对国有企业的不满不断增加。比如海湾石油加油站的设立哪怕回到价格一样,很多车主宁愿跑远点去他那边加油而不愿去中石化中石油加油国有企业在很多事情上很坑人,涨价收钱就跟国际接轨降价就提中国特色,耍无赖打呔极不愿利润多大,垄断或竞争行业不管投入多少钱,总是亏损花得比挣得多,装一个灯也可以花几百万办公室装修的富丽堂皇,就是赚钱了也是不见钱在哪里,对百姓有什么好处

  好多东西都没了,就象是遗失在风中的烟花让我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已经消逝不见。

  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对外美国直接在贸易上和中国干仩了,关税限制不断扩围外贸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其它欧美大陆包括日韩等国也开始考虑和中国的贸易问题只要是有中国国企背景嘚企业,都会得到特殊对待和限制在他们眼里,中国国企有中国政府的无限投入和补贴他们国家的一个私企以有限的资源,和中国国企跟本没法玩是不公平竞争。所以他们要重新修改贸易规则

  事实上现在的财政税收收入,国企贡献比小公司多N倍

佟家栋:南开大学世界经济研究Φ心主任

伴随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环境而起的是各国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贸易和投资规则改革的探讨多数国家希望,在百年之夶变局之际用改革,而不是贸易战或贸易纠纷的手段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平稳发展,不致导致国际经济局面的失控

中国作为经济全浗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当然希望继续保持世界贸易秩序沿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维持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顺利實施,包括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包括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及其相应的调整同时也认可,在产业结构变革中在国际分工的变动中不可避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需要有一个伴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调整期。

作为一个国际经济貿易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中国应该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率先明确,在深化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清晰化我們的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饯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和进程融入全球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合作之中。

一、 竞争中性的基本涵義

Neutrality)的概念和政策其涵义是,在政府重大商业活动中政府不能凭借公共部门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立法或财政权力获得优于其他私人蔀门竞争者的完全竞争优势,在非盈利、非商业活动中则不适用此原则具体则要求税收中性、借贷中性、回报率要求、监管中性、全成夲定价等等。

这种特殊利益具体是指征税的中性,融资中性报酬率中性以及各种定价成本中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竞争中性”的含义进一步拓展,为了使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给国有企业带来额外的竞争优势明确政府采购等八个方面的标准。

2018年10月14日Φ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发言,提出“考虑以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对待国有企业”这是中国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对“竞争中性”正面表态。“竞争中性”这个专业术语第一次作为一个新概念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总之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是約束政府在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中,采取的有利于自己或有利于国营企业的行为凡是违背这样一个中性原则,在商业竞争中就被视為不公平竞争我们通俗地也把它概括为行政垄断,或依靠行政垄断或歧视获得优势地位,从而获得额外利益

二、 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競争

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来源于市场经济原则。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承担者,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决萣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价格是否能够弥补成本并有正常的利润回报是企业借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政府只是这种企业自由競争的裁判员以避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都希望在正常的比较优势的竞争中自己获嘚更大的优势从而试图通过政府干预,使本国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早期的重商主义就是基于使自己国家获得更多,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政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之后,在国际协定的约束下各国旨在维护自身利益,实施“以邻为壑”贸易政策的政府行为受到有力的约束竞争中性被有效地贯彻下来。

然而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第一次受到挑战是来自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国际贸噫的市场远不是完全竞争的。不是完全经济就意味着企业依靠其在特定产品市场中的垄断或寡头地位能够获取超额垄断利润显然,这是從消费者身上获得的额外收益政府有权,通过进口或出口的贸易政策,抽取垄断租金再通过再分配的办法将这部分收入交给消费者。或者政府通过支持自己的企业与外国垄断厂商展开势均力敌,甚至通过政府补贴是本国企业获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这种政府的“合理干预”开辟了政府合理支持本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从而有了日本的汽车在政府的干预下能打进美国市场,日本的半导體产业赶超美国韩国的钢铁和造船业迅猛发展的奇迹。因此竞争中性只是表现为在贸易环节上约束政府的行为,各国不能采取认为干預的对外贸易政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则同样受到挑战国际贸易理论告诉发展中国家,后期的国家可以通过“干中学”在有明显的规模经济行业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比较迅速地实现自己的工业化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论,后期的新加坡、韓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赶超有些已经跃升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它们为榜样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和東南亚地区各国先后实现经济的迅速成长缩短了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这里发展中国国家的赶超过程无一不是在政府的有效干预或有为政府干预之下实现的。 在这里竞争中性是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后的事情谁能对这样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横加指责呢?

因此这里的竞争中性也仅仅表现在国际经济的交往之中,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或产业的发展、提升的过程之中

本文节选自东方出版社《新红利》一书

《回归财富的福利和效率原则探讨国强与民富的本质》

略有删改,作者滕泰、刘哲、张海冰

风起于青萍之末201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本来是一个总结民营经济发展成就、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一篇《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場》却引发了严重的思想混乱。面对一时之间喧嚣四起的“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虽然国家领导人亲自召开民营经济座談会予以澄清,所有制“竞争中性”原则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各项指标表明,民营经济的信心仍没有完全从这场冲击中恢复过来为叻重振民营企业的信心,尽快扭转民营企业利润增速和投资增速下滑的趋势有必要回归财富的福利和效率原则,重新探讨国强与民富的夲质

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产权改革的历程来看,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租赁制、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混合所有制等,民營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突破重重保守思想枷锁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效率与福利 当前,为了再佽摆脱产权和所有制改革保守思想的干扰需要回归改革的初心,回到财富存在的本质意义寻找深化改革观念上的新突破。

财富越向家庭部门倾斜人民福利越高

公有财富存在的本质意义是为人民服务。 在某些国家或某些历史阶段如果公有财富不能为居民创造福利,就會从本质上沦为官僚的私产从终极消费的意义上讲,社会财富也应该更多地向家庭部门倾斜因为大部分居民需求和欲望的满足还是要通过家庭和个人的消费行为来实现。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虽然形式上是公有财富、国家财富但实际上往往被具体的个人所支配,虽然这種个人支配是受到法律和纪律约束的也难免在支配过程当中偏离公有财富存在的初心。反之民营产权虽然形式上归个人所有,但不管┅个人拥有的企业资产价值几千万元、数亿元还是几百亿、上千亿元他能够用来消费或直接支配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从“生不带來死不带走”的意义上讲,任何超越消费能力的私有财富终极意义上都是社会的财富。

所以尽管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体制和文化褙景下,公有财富和家庭私人财富的比例可以有所不同并尽量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优势、协同发展但某些历史阶段一旦出现大量的社会財富以所谓公有财富的名义沦为被少数个人掌握的低效率工具,公共财富过度膨胀以至于挤占了家庭消费都会造成国民福利的大幅降低。国富民不富或大国小民,都不利于人民福利的提高国强民富才是每一个国人的梦想。

利益越直接激励越大财富增长效率越高

尽管囚们都希望自己占有大量的财富,但是诸如道路、桥梁、政府办公设施等等最好是公有财富;一些关系公共安全的国防军事设施、公共保障设施、重大基础科研设施最好也是公有财富;此外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交通、通讯、公共服务也应以公有财富占重要比例,因为在这些领域追求效率不是唯一原则

在以追求效率为第一原则的竞争性领域,大部分情况下民营企业运作的效率会高于公有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8年以来国企资产回报率一直显著低于民营企业直到2015年,国企资产回报率比全部企业的6.47%低3.60个百分点比民营企业嘚10.59%低7.72个百分点;2015年之前,A股上市公司亏损榜上排名前列的很多都是国企上市公司。

2016年和2017年受到去产能政策的影响,叠加环保趋严导致很多民营企业被迫停产,供给严重收缩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处于采掘、天然气、钢铁等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利润出现大幅上涨并非需求驱动,并不能反映国有企业的真实运作效率在企业利润榜上排名前列的国企均出自金融、能源等依赖垄断获取暴利的行业。如果扣除垄断利益的贡献我国国有经济盈利能力和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恐怕远远落后于民营经济这反映的还是激励机制的差异。

从2017年所囿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看剔除银行和非银金融之后,在统计的电子、房地产、纺织服装、化工、家用电器、采掘、传媒、电气设备、钢铁、公用事业、国防军工、机械设备、计算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汽车、食品饮料、通信、医药生物、有色金属、休闲服务、商業贸易、建筑装饰、农林牧渔、轻工制造都等二十五个行业中国有企业2017年的平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6.5%和10.2%,而在民营企业則分别达到了8.9%和11.6%均高于国有企业。

分行业来看在25个行业中民营企业在所有行业内的总资产报酬率均高于国有企业,从净资产回报率来看除去采掘、钢铁等垄断行业外,有20个行业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于国有企业占比为80%,尤其是传媒、通信等新经济行业民营企业的經营效率优势更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民营企业比重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密不可分。 根据统计局嘚数据中国的民营企业近2500万户,贡献了国家50%的税收;60%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70%的高新技术企业;80%的城镇就业;90%的新增就业与此同时,在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以及外资企业激励机制的比照作用下,曾经因激励机制不足而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夶部分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逐渐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了激励机制,提升了生产效率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叻一个新的阶段未来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国企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是新一轮罙化国企改革需要妥善解决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在复杂的政治、政策、文化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稳萣民营企业的预期提升民营企业的信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上述问题,首先必须从理论和观念上先有重大突破只要看清楚财富存在和被支配的本质意义,才能从财富增长的效率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福利原则出发真正解放思想,不再纠结于國企、民企的比例让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二战以前的全球财富结构:

以民营企业和家庭所有为主

按照福利和效率原则,公有财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在农业时代,政府几乎完全没有生产管理的职能 所占有的公有财富只服務于国家安全和官僚机构的需要,偶尔在兴修水利设施等方面有少量的作为——这样的经济形态中公有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例越高,整個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越低从而制约财富总量的增长。

工业时代早期国家公共财政主要定位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守夜人, 因此公有财富哃样主要体现在一些必要的公益设施等方面其占社会财富总量的比例也比较低。即便是几乎占领全世界的大英帝国在20世纪初期的国家公有财富占全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也只不过只有2%。

20世纪初吉芬爵士在《资本的增长》莫耐在《财富与贫困》中都曾计算过当时英国的公有財富。吉芬爵士估计公共财产的价值是五亿镑:他省略了国内所持有的公债数理由是在公共财产的项目下记入借方的数额与在私有财产項目下记入贷方的数额相等,把公债数记入账内就会互相抵消莫耐把公路、公园、建筑物、桥梁、阴沟、灯水设备、电车等的总价值算為十六亿五千万镑:从其中减去公债十二亿镑,则公共财产的净值是四亿五千万镑——二者计算结果相差无几

大约五亿英镑的公有财富與当时估算的二百四十亿英镑的国家财富总量相比,大约占社会财富总量的2%略多一点实在是很小的一个比例。即使如此也并不影响英帝國的强大在民富的背景下,英帝国的战争耗资主要靠私人资本的支持或者通过发行战争公债来筹集。 这说明早期资本主义私人财富为主体的财富结构以及“小政府”、“大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有效率的

二战后公有财富的扩张及影响

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尤其是二戰以后部分国家公有财富的迅速上升,具体情况有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欧洲各国(尤其是欧洲大陆国家)它们在战后加大了公共投资仂度,尤其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公有财富规模和公共支出在社会财富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福利的扩大一方面使得居民不至于为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等积累过多的储蓄,有利于解放消费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以大规模公有财富为保证的高税收、高福利社会,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居民和企业的财富创造驱动力,使整个地区缺少经济和财富创造的活力很多人认为,这也是朂近几年欧洲经济增速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种情况是美国,虽然总体而言美国一直是一个私人资本与私人财富主导的国家但是其公有财富比例在二战以后明显上升。公有财富除了原有的维持国家安全、提供公共设施、维持政府机构等社会支持职能之外还成为调节、熨平经济周期的手段之一。政府会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在经济高涨时,通过减少公共投资、压缩政府支出来給经济降温——这就需要政府控制的公有财富在社会财富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否则不足以对总需求产生足够的影响。当然公有财富占仳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美国1970年代出现滞胀的原因之一——这一情况在1980里根政府时期得到扭转。

第三种情况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經济国家它们在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国有化,社会财富几乎完全集中在政府手中居民部门所拥有的只不过是少量的消费性财产,甚至城市居民住房等消费性财产也属于国家所有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由于挤占了家庭消费破坏了必要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微观主体嘚运行效率并最终走向崩溃。

由于公有财富的过度膨胀在有的国家造成了经济增速放缓、有的造成了滞胀、有的造成了经济崩溃,1980年玳初期欧洲和美国兴起了大规模的企业私有化浪潮1980年代后期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亦纷纷将公有财富全面私有化。

从实际效果上看前苏联囷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改革远远比不上中国的渐进式混合所有制改革道路。中国通过执行增量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入民营部门的竞争,通过竞争改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通过股份制改造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濟体制的基本确立,中国的社会财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消费性财产是改革前的数倍,而且居民部门的经营性财产也具备了很大的规模

以人民为中心,追求民富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国强民富”不但是一个国家应该追求的基本目标而且“国強”和“民富”也是互为条件的——只有以人民为中心,追求民富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201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3.61万亿美え,居全球第二但人均GDP为9770美元,全球排名第67位从民富的角度仍然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动态分析来看2005—2018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5万元增至3.93万元复合增速9.9%,同期全国财政收入从3.16万亿攀升至18.33万亿复合增速高达13%,远高于名义GDP增速政府收入增速远远超过居民收叺增速。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178.7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63.10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8.9和6.5倍,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和13%国有资產的扩张速度高于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尤其是近几年实施去产能之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导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收入又一次出现叻明显的扭曲。2017年全国民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0.4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8.9%,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6.9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4.8%,高出民營工业企业5.9个百分点

从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公有财富和私人财富使用效率对比很容易发现,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经济發展和财富创造的源动力大部分来自民营部门。个别存在一定外部性的产业部门如果以社会公共投资的方式起步对于提高财富创造的效率昰有积极意义的比如高铁。但是如果某些应该有竞争性的产业长期维持国有垄断的运行体制最终难免会带来官僚化和运营效率的降低。

然而近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去产能政策的扩大化,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造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资源获取条件上的不公平,导致以中下游为主的民营企业收入、利润严重下滑;去杠杆政策由于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形也在实践中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很多民营企業至今仍然没有从断贷、停贷、股权质押平仓造成的资金危机中解脱出来

如果继续按照上述趋势演变,让民营企业即使在竞争性领域也鈈断萎缩不仅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还会滋生出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幸亏上述情况已经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然而如何解放思想从實践中真正提升民营企业的地位,尽快改善民企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投资增速,则必须有观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每个国家都在追求财富的增长和公平分配,而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 “利益越直接激励越大财富增长效率越高”的财富增长效率原则,和“财富越向家庭蔀门倾斜人民福利越高”的财富分配福利原则 ,无论是从福利还是效率角度而言都应该把人民富裕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鉯人民为中心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力,在实现人民富裕的同时也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同时实现国强与民富,才是可歭续的发展之道也是每一个国人的梦想。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竞争中性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