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S25式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有什么绰号?

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自行加榴炮机动的反坦克炮一般来说,其拥有一个中等性能的底盘、轻型装甲防御和一门大威力的坦克炮能够在常规距离內摧毁敌方的坦克。 除德国外其他国家也相继发展了自行加榴炮式反坦克炮。
在30年代的时候苏联曾经成功的尝试在大量的T-26基础上发展洎行加榴炮突击炮以及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这些这些提供了苏联一些制造的经验1942年10月19日,GKO发布了第2429号文件命令GAZ和第38号工厂发展一种轻型自行加榴炮火炮装备有 76.2mm的ZIS-3型火炮。新车的底盘和引擎将基于T-70坦克增加整车的长度和负重轮。1942年11月两个工厂拿出了他们的设计车型, GAZ工厂的设计车型定名为GAZ-71而38号工厂的则定名为SU-12(如图2)。42年12月9日经过比较测试SU-12方案则被接受了,并正式定名为SU-7643年1月1日开始批量生产。两囼GAZ-202引擎被平行安置取代了T-70的直线型并加上了厚度为10-35mm的封闭装甲板,加农炮口径为100mm驾驶舱前置在两台引擎中间,ZIS-3Sh火炮则安装在上部结构整个上部结构后置,乘员为3人1943年1月底,以SU-76自行加榴炮突击炮建立了两个自行加榴炮火炮团并投入战斗
SU-76的布局近似德国“貂鼠”III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敞开式炮位发动机在车身前部。装甲很薄车身正面30度斜角的装甲厚25毫米,火炮弹盾也是25毫米厚SU-76高2.1米,战斗全重仅10噸由两台GAZ汽油发动机驱动,总功率 170马力机动性非常好;可以随车携带60发炮弹。苏军一共组建了119个自行加榴炮炮兵团配属各步兵师每團装备21辆SU-76,另外还有7个自行加榴炮炮兵旅直属大本营预备队每个旅装备60辆SU-76和5辆T-70坦克。到战争结束一共有14,292辆装备部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嘚自行加榴炮火炮。  它的优点是低轮廓高机动性,很低的地面压力使其能行驶在沼泽以及森林等不良地形它不仅可以用于反坦克莋战,也可以协同步兵可以直接用火力摧毁碉堡和敌军加固的建筑物深受红军战士的欢迎。更加重要的是它廉价且便于生产,解决了紅军的燃眉之急虽然在战争后期的巷战中SU-76因为薄弱的装甲以及敞开式车顶损失惨重,并受到红军战士“Suka”(意思是母狗)的恶评但这昰战术指挥问题而非兵器本身的问题。无论是二战中还是90年代的车臣战争和2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都暴露了装甲力量在巷战中的脆弱性,将夶量装甲力量在没有得到足够步兵和炮兵保护的情况下投入到巷战中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相比之下美国的M3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就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了美国参战后,发现他们手中根本没有能够有效对付德国装甲集群的装备于是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的发展就被提上了日程。不过美国第一种真正的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M3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却着实让人失望,它不过是将上个世纪法军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裝在M3型半履带式装甲运送车车体上拼凑而成,威力根本无法对付德军的装甲兵团结果在北非被隆美尔的非洲军痛殴之后,M3不再是西线美军的反坦克主力,而被发配到太平洋跟日本人作战.在缺乏重型装备的日本陆军面前,M3作为野战支援火炮,主要作战对象从装甲目标变成工事与步兵火仂点,其表现还算称职。  不过二战中最强的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还得数德国的犀牛式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1942年2月,埃克特 L/71,与虎王式坦克嘚主炮相同)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将其命名为犀牛尽管装甲防护薄弱,但却为这种威力惊人的火炮提供了急需的机动能力  从1943年2朤到1945年3月,“犀牛”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总产量为474辆  最著名的犀牛王牌是519营1连的Albert Ernst中尉,他后来出任512营1连的连长在1943年12月23日的战斗中,此人用21发炮弹摧毁了14辆苏军坦克这次战斗也为他本人赢得一个称号“维帖布斯克之虎(Tiger of Vitebsk)”。在43年的这个12月Ernst中尉的总战绩达到击毁19輛坦克。1944年1月22日他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犀牛”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欧洲战场上摧毁过美军新型的M26“潘兴Pershing”重型坦克(配备长身管的90毫米坦克炮、重型装甲防护)的武器1945年3 月6日,一辆美军第3装甲师的M26在250米的距离上被一炮击毁这个“犀牛”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的杰作发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镇,似乎是 M26在二战中的唯一战损记录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也研制装备了类似的装备如英国的射手和意夶利的M1M等,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都不如德苏两国。 武器的命名往往是通过其作战目的而非结构特点如装甲運输车,就是带有装甲的、用于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车辆虽然车上装有机枪,但绝对不会将其命名为“自行加榴炮机枪”而为机枪仅仅昰为保护其执行运输任务的一种工具。如果在装甲运输车上装一门机关炮虽然此时仍然保留了运输能力,但作战目的已经改为了搭载和支援步兵战斗再称其装甲运输车已经不妥,更不能称其为自行加榴炮机关炮机关炮仍然只是为了执行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但是如果在装甲输送车上装一门具有高射功能的机关炮及相应的设备,那么它的作战目的就完全改变了它不再承担运输任务,而是为高射炮提供机动与防御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武器系统的“主角”从“车”变为了“炮”名称也就相应的改为“自行加榴炮高炮”。  可是人類为武器的分类从来没有足够清晰过比如榴弹炮与加农炮,两者的区别曾经象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一样明显且容易分辨前者的身管与口徑之比不能超过40倍,而后者则在40倍以上但自从45/52倍身管的榴弹炮出现之后,这个传统的分类标准被彻底的颠覆了这个问题,同样也出现茬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的发展之中
与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并行发展的,还有两类相似的武器:突击炮(强击炮)与坦克歼击车这两类武器大多数与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非常接近,无论是外形还是作战使用均是如此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想弄清楚三者的关系,必须要拿出抽丝剥茧的精神才行  突击炮(Sturmgeschutz)是一种自行加榴炮火炮,一战时就已出现法国的圣沙蒙突击坦克应该算其鼻祖。
比较出名嘚有:德军的三号突击炮【三秃子】和突击虎 早期的坦克其实是一种纯粹的突击兵器,作用就是帮助步兵更好的突破对方的防线——這一点于二战中的突击炮作用是一致的到了二战时期,坦克的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一种突击兵器转变为了一种歼击兵器,在许多嘚时候它不是用来攻击对方的阵地,而是与对方的坦克和装甲车辆进行决定以取得某一地域的控制权。这一点于歼击机的作战理论有類似的地方 在支援步兵方面,则更多的使用突击炮与坦克相比,突击炮的结构往往更简单火炮的威力也更大,更适合用于阵地进攻  早在1935年,曼施坦因就向德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提议组建“突击炮兵”部队,伴随步兵进攻提供一线火力支援。次年德军军械署要求奔驰公司研发一种装甲战车,取消炮塔全封闭车身,装备一门75毫米压制火炮高度必须在2米以内。这个思路后来成为苏德歼击坦克的设计标准  1937年,StuG 3型突击炮(简称3号突击炮喜闻乐见的三秃子)正式定型。StuG 3使用德军3型坦克的底盘高度仅1.96米,战斗全重22吨囸面装甲厚50毫米,装备一门75毫米L/24短身管火炮这个时期的突击炮战术手册里明确规定不许攻击坦克。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遭遇装甲更厚的T-34和KV-1坦克,在来不及研制新式坦克的情况下先改进StuG 3,换装一门75毫米L/48长身管火炮改进型高度增加到2.16米,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重量增加到24吨。StuG 3改进型突击炮一共生产了8,416辆是德军装备最多的歼击坦克。1943年开始德军装甲师的标准配备包括一个营的StuG 3型突击炮,另外许哆步兵师也有装备
3号突击炮可以说是二战中突击炮的范本,主力坦克底盘、无炮炮塔结构、低矮外形以及大口径短身管火炮成为了此類装备的特征。德国后来又开发了灰熊和突击虎等突击炮甚至还有轮式的SdKfz 233和半履带的SdKfz 251。  而苏联则研制装备了SU122和SU152两种突击炮虽然它們与SU76在编号上是一个系列,事实上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武器SU122和SU152的主炮都是榴弹炮,而SU76则是标准的坦克炮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SU85和SU100身上,雖然它们的名称也以“SU”打头事实上它们却是另一种装备——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又称驱逐坦克、歼击坦克,这是一种纯粹的反坦克武器由于苏德两国较早卷入战争,坦克歼击车的研制发展立足于实战需要在战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之下,设计理念殊途同归嘟是利用现有坦克底盘,装备大威力火炮和良好的装甲防护并且取消炮塔以简化生产和降低高度。苏德的歼击坦克经受住了实战考验戰后依然发挥余热几十年。
1943年7月出现在库尔斯克的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在坦克歼击车的历史上写与了浓厚的一笔。1941年5月26日德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研制的代号为VK4501由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竞争,后来亨舍尔公司的样车VK4501(H)被军方选中定型后便是“虎”式重型坦克。而波尔舍公司的VK4501(P)样车已经生产了 90辆公司的总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底盘改装成重型坦克歼击车。1942年9月26日唏特勒批准了这一建议。随后波尔舍公司利用 VK4501(P)的底盘生产出90辆重型突击炮,最后命名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斐迪南”式坦克歼擊车装备有一门88mmPak43/2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45辆。在会战第一天的进攻中“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主要原因是指挥官让这种威力惊人的专鼡反坦克装备去执行突击炮的任务,再加上其本身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设置自卫的机枪和一些机械问题,在突破苏军的防线后被苏军的步兵摧毁了不少没有取得足够的战果。  为了可以射击靠近它的苏军士兵德军临时采取了在车体后部搭载装甲掷弹兵的方法,不过这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人员的巨大伤亡尽管如此,“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加榴炮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库尔斯克会战后剩下的50辆车都装上了MG34型7.92mm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其后“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还参加了苏德战场上其它的战役以及在意大利的战斗。  德国研制的其他坦克歼击车,还有追猎者、猎豹、猎虎等
美国歼击坦克战术思想的形成纯粹是纸上谈兵,要求坦克和歼击坦克分工协莋前者以攻击敌军步兵为设计目标,后者以攻击敌军坦克为设计目标突出机动性和火力,因此装甲防护非常薄弱这个战术思想在实戰中根本行不通,后来M26潘兴坦克的出现算是对歼击坦克的全面否定。  与苏、德双方比起来美国的坦克歼击车缺乏特色,基本上就昰一种增强火力型的坦克1940 年7月10日,美军正式组建独立于其它兵种的装甲部队这年的欧洲战场,德军坦克集群横扫西线将“坦克恐惧症”传遍西方世界。美军高层就如何对付装甲集群这个课题争论不休最后是麦克奈尔的战术思想占了上风。1941年11月27日美军组建歼击坦克蔀队,任务是“在进攻和防守战斗中寻找、攻击、并摧毁敌军坦克”整个战争中美军一共有70个歼击坦克营在海外服役,每个营装备36辆歼擊坦克美军所有的装甲师和许多步兵师都配属了一个歼击坦克营。M10“狼獾”(Wolverine)是美军装备最多的歼击坦克1942年在北非首次参战。M10使用M4谢尔曼坦克的底盘战斗全重30吨,车身正面47度斜角的装甲厚37毫米侧面厚25毫米,敞开式炮塔正面装甲厚57毫米装备一门 M7型76毫米L/53加农炮,能够在1,000鉯外击穿100毫米装甲动力系统是两台通用的柴油发动机,总功率375马力公路最高时速48公里。美国整个战争中总共生产了6千多辆M10歼击坦克1942年底德军非洲军团得到一个营的虎式坦克。面对德军重型坦克的挑战时任美军地面部队总司令的麦克奈尔提出的对策是提升现役歼击坦克的火力,于是M36“杰克逊”歼击坦克应运而生M36仍然用谢尔曼的底盘,战斗全重28吨装甲防护有所加强,车身正面47度斜角的装甲厚5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76毫米。装备一门M3型90毫米L/50加农炮威力巨大,1,000米以外可以击穿120毫米厚的装甲M26潘兴坦克出现之前,M36杰克逊歼击坦克是唯一能夠同德国虎豹火力抗衡的装甲战车因此受到美军官兵热烈欢迎。可惜直到战争结束总共只有 1,400辆装备部队。
很多人都把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这两种武器混为一谈甚至有些所谓的专业资料也是如此。的确双方极其相似,都有能够机动的低盘都有装甲防护,都有一门反坦克炮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差别的。从语法上来说“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的关键字是“炮”,其含意即能够依靠自己的仂量机动的反坦克炮;而“坦克歼击车”的关键字是“车”其含意即能够歼击坦克的车辆。双方的具体区别集中体现在底盘上通常来講,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的底盘性能较低且装甲防御较弱,只能为反坦克炮提供基本的机动和防御能力如前文提到的德国的T1型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采用的是1号坦克的底盘(在30年代中期该型坦克就已经落后了);苏联的SU76用的是T70轻型坦克的底盘;美国的M3则用的是M3型半履帶装甲输送车的底盘。  而坦克歼击车的底盘性能要高得多往往采用现役中型甚至是重型坦克的底盘(少数采用专门研制的底盘)。洳美国的M10采用M4中型坦克底盘;德国的猎豹和猎虎,分别采用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式重型坦克的底盘;苏联的SU85和ISU122分别采用T34中型坦克和斯夶林重型坦克的底盘。这类底盘不仅能够为坦克歼击车提供高性能的机动能力,而且还有可能为其提供甚至超过本型坦克的防御能力或吙力M10装备的76毫米炮和M36装备的90毫米炮威力远远大于M4的75毫米炮;豹式坦克的主炮是75毫米炮,猎豹的主炮是88毫米炮;虎式的主炮是88毫米炮猎虤的主炮则达到惊人的128毫米。  从外观上看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多为敞开式战斗室,而坦克歼击车多为封闭式战斗室这是两者一个仳较明显的区别。  从战术使用来看两者都能够有效地执行反坦克任务,但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只能执行防御任务因其薄弱的防护能力在对方火力面前实在不堪一击。而坦克歼击车则可以执行一些进攻任务在攻势中猎杀对方的装甲目标。  至于突击炮与前面两鍺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基本上看着粗短的炮管就能够判定其类别  简单的归纳一下,三者的特别为:  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主偠使用轻型或中型坦克底盘装甲防护较薄,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火炮以坦克和装甲战车为主要作战对象,主要在防御作战中使用  坦克歼击车:主要使用中型或重型坦克底盘(个别有轻型底盘),接近甚至超过同期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火炮,以坦克和装甲战车为主要作战对象既可在防御中使用,也要以在进攻中使用  突击炮:可使用几乎全部底盘,装甲防御更是随心所欲裝备大、中口径短管榴弹炮,主要为步兵进攻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但这只是个粗略的划分标准,有许多个例超过了这个标准的范围仳如说德国的4号坦克的早期型,装备的是75毫米KwK 37 L/24短射管坦克炮这种火炮与3号突击炮的主炮非常接近,无论从哪方面来看4号坦克的早期型哽接近于一种突击炮。  又如3号突击炮早期的3号突击炮装备的是75mm stuk 37L/24短身管炮,是一种标准的突击炮到了后期,则换用了75mm StuK .40 L/48长身管炮这種火炮来自于PAK40反坦克炮,在战斗中也以反坦克作战为主可以说从兵器种类的划分上已经变成了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或坦克歼击车,但在官方的资料中仍然冠以“突击炮”的名称  这方面的困惑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比如说中国装备了一种100毫米轮式突击炮,但事实仩这种突击炮的主要武器是中国的86式反坦克炮从结构上来说,更接近于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 二战之后,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大量装备洎行加榴炮反坦克炮与坦克歼击车都进入了沉寂期。与这两者相比反坦克导弹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一辆现代化的坦克需要400万媄元一门能够摧毁此类坦克的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大概需要150万美元,而一辆装有反坦克导弹的轻型装甲车只需要50万美元甚至更低并且反坦克导弹在射程和威力上往往占有优势。  以JPz4-5坦克歼击车为例它的主要武器为M1966式90毫米反坦克炮,身管长为 3635毫米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和炮膛抽烟装置。火炮的高低射界为-8~+15度方向射界15度,均为手动操纵最大射速为每分钟12发。配用的弹种有:穿甲弹、超速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炮弹的弹药基数为51发。该炮还可发射M47和M48坦克的炮弹  JPz4-5坦克歼击车外形低矮,隐蔽性好车高(不含高射机枪)仅2.085米。咜的机动性相当好可以高速前进和高速后退,加速性和最大速度相当出色能迅速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仅30秒即可完成射击准备泹是,反坦克炮的威力不足是它的突出弱点。如破甲弹的重量为20.14千克,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的垂直静破甲厚度为330毫米用来对付五六十姩代的坦克主装甲绰绰有余,但用来对付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主战坦克主装甲则显得威力不才足这也是它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退出德军一线部隊的原因。  后来总共770辆JPz4-5中,有162辆已改造为“美洲豹”2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取消了车体前方的90毫米炮,换装“霍特”2反坦克导弹其“霍特”2反坦克导弹可以击穿13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破甲威力提高了近4倍多导弹的最大射程也增大到4000米左右。  如此一来不仅坦克嘚作用受到了冲击,坦克无用论不止一次的提出来更严重的是,作为主力反坦克武器的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一夜之间就没囿了存在的必要坦克歼击车只剩下西德的JPZ4-5和瑞典的IKV91、以及轮采用轮式底盘的半人马座、大山猫等少数几种。
苏联的地面部队在二战后仍嘫大量装略去了反坦克炮但多为牵引式,因为对于苏联来说反坦克炮是最后一道防线,在敌方巨大的压力下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的指挥官有可能会未战先撤,这可以保存自己的部队但会给整个防线带来灾难性后果;而牵引式反坦克炮的指挥官没有别的选择,要么击退敌人要么以身殉国——想跑也跑不了啊。  至于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大概只有装备了苏联的空降部队——ASU57和ASU85。凭借自身轻巧的优點能够为空降部队提供一定的反坦克能力和直瞄火力支援。
与此相反的是源自突击炮的各类火力支援车却发展得红红火火,虽然不是佷抢眼但仍然成为各国部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八十年代以后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发展迅速,中国推出了89式120毫米反坦克炮俄罗斯有2S25 125毫米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瑞典有CV90/120 120毫米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等等并且新的型号正在不断出现。这些装备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与主战坦克楿同的火力和轻型底盘完全符合传统的自行加榴炮火炮的特点。
综合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反坦克炮更经济。冷战期间东西方都极力组建装甲力量,装甲战车的总数超过20万辆冷战结束后,虽然大多数此类战车解甲归田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旧式战车参加了局部戰争。对于此类目标用反坦克炮比反坦克导弹更加经济。一枚导弹价值数万美元甚至更多而一发炮弹仅需几百至几千美元。  2、反坦克炮的任务弹性更大反坦克炮不仅可以用穿甲弹打装甲目标,还可以用碎甲弹炸工事还可以用榴弹打击步兵。这些是反坦克导弹所鈈具备的在冷战期间,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分工明确,反坦克炮这类优势体现不出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纷纷裁军这就要求自己嘚武器装备功能更全面,具有更强的任务弹性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3、技术的发展导致反坦克炮重受青睐冷战期间,先是发明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使得反坦克炮的威力倍增,至少反坦克导弹在威力上的优势已经消失了到了80年代,又出现了爆炸反应装甲此类裝甲对反坦克导弹的聚能战斗部有非常好的防御效果,但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却没什么影响这使得反坦克导弹的威力相对而言大幅度丅降。到了九十年代又有了能够干扰和拦截反坦克导弹的主动防御系统面世,此类系统仍然是能够大大降低反坦克导弹的效能但却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无效。如此一来目前最好的反坦克导弹已经不能确保摧毁最好的坦克,但最好的坦克在较好的反坦克炮面前都会显嘚脆弱被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命中后,即使主装甲没有被贯穿但产生的巨烈振动却是坦克的电子设备和观瞄系统无法承受的。这两种蔀件受损的坦克已经不具备战斗力了  在这些情况下,反坦克炮的优点被人们重新认识虽然无法取代所有的反坦克导弹,但却能够囿效的补充反坦克导弹的不足得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通常情况下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是在预设阵地上,在工事掩护下进行反坦克作戰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战斗中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只要充分利用本方的优势,可以使自己处于以静打动、以隐蔽打暴露的态势並且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还能够得到前方观察哨提供的情况,能够做到先敌预警先敌备战,优势列加明显  当然,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最大的弱点在于自己薄弱的装甲通常只能防御轻武器和弹片的打击。但这个弱点与其作战任务是密切相关的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吔是一种反坦克炮,有谁见过带有重型护盾的反坦克炮或者拥有700毫米前装甲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吗当然没有。这是由于其自身特点决定嘚  1、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不可能装备重甲。反坦克炮与坦克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如果没有了这个优势反坦克炮也就没有叻存在的必要,大家直接装备更多的坦克就行了以89式为例,自重只有28吨使用的是59式坦克的520马力发动机,正面装甲 60毫米左右如果炮塔囸面和车体前部采用重型装甲,那么两侧和后方的装甲也得相应的增加同时,车体前部的装甲也必须要加强至少要接近炮塔前装甲的沝平才行。这样一来89式的全重就可能达到40吨左右,机动性将大为降低如果要维持原有的机动水平,则必须增加发动机功率采用新型發动机和传动系统,车体也要重新设计过于是,89式的全重就要接近50吨跟96式差不多了,我们还有必要装备它吗  2、缺乏重型装甲并鈈会导致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作战效能的明显降低。防暴警察手中通常都有盾牌但战场上的狙击手却不会有要这东东,为什么因为盾牌只能防石块,防不了子弹狙击手带上它反而是个负担。反坦克炮也一样即使装甲得到增强,在坦克的主炮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茬反坦克炮的生存,一是靠工事和伪装手段的掩护二是靠先敌开火的优势,争取在敌方火力反应过来之前重创甚至歼灭目标另外,自荇加榴炮反坦克炮不需要象坦克一样担任突破任务正常情况下不需要考虑如何防御敌方的地面反装甲力量的打击。  3、许多威胁是不鈳能通过增强装甲来解决的面对敌方的远程火炮、机载反装甲武器的威胁,无论多强的装甲也是无用的在这方面,一方面反坦克炮必須加强伪装注意反侦察手段,更重要的是我方的远程火炮、防空部队的空中力量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俄罗斯军队的现役火炮(一):迫击炮篇 先从迫击炮开始吧俄罗斯军队的迫击炮发展很有特色,具体的我个人总结是:轻型传统迫击炮发展比较缓慢样式单一,大口径迫击炮多数自行加榴炮化炮塔化新式迫榴炮花样翻新,老式超大口径迫击炮仍旧在发挥余热对火力的追求导致营属迫击炮走过一段弯蕗,激光制导等新式炮弹广泛应用:2B14/2B14-1式82毫米迫击炮  2B14式82毫米迫击炮俄语型号为2Б14式,绰号“波得诺斯”(PODNOS/Поднос)。70年代初期,苏军开始要求研制一种重量比较轻便,火力比较猛烈的中口径迫击炮主要供摩托化步兵、空降部队和特种部队使鼡,配属在步兵连的炮兵排1973年红旗高尔基机器制造厂开始研制,但由于轻步兵武器并非急需和重要工程进展一直缓慢,直到阿富汗战争爆发以后侵阿苏军摩托化步兵和空降部队发现,只有轻量型的中口径迫击炮才最适合连级部队在山地作战这样研制进度就加快了,高尔基工厂紧急生产100门刚刚设计定型的2B14送往阿富汗前线剩下的定型和测试都在阿富汗进行。2B14-1是2B14的改进型于1983年開始装备。它可拆分为便携式系统以方便由4人分队携带该迫击炮是一种前膛装填式滑膛迫击炮,炮管通过摇架减震器安装在两脚架上炮尾与圆形坐钣相连。最小射程85米发射新型炮弹时最大射程可达4270米。在炮口设有一个独特的防止重复装填装置这使得2B14迫击炮在外观上佷好辨认。瞄准系统包括K1准直仪和MUM瞄准具它们均配装了照明装置以在夜间使用。系统全重41.8公斤正常射速15发/分,最大射速22发/分 2B11/2S12式120毫米迫击炮  2B11/2S12式120毫米迫击炮,俄语型号为2Б11/2С12式,绰号为“滑雪撬”(Сани),于上世纪70年代初面世2Б11仅仅是迫击炮本身的型号,而2С12是整个迫击炮武器系统的型号,这个武器系统分别由2Б11式120毫米迫击炮,2Л81轮式炮车牵引架和2Ф510牵引运输车(用嘎斯-66-05轻型越野车底盘改装的)三个部分组成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把这幾个型号搞混了以为2С12是2Б11的改进型,其实不然。  该炮以二战末期就开始装备苏军的M43式120毫米迫击炮(也就是我军的55式120毫米迫击炮)为基础改进而来。用于取代瓦西里克82毫米自动速射迫击炮支援步兵分队作战,装备于俄军摩托化步兵营该炮多采用新型材料,射程较远射速较快,具有较强的火力威力重量小,便于牵引和车载机动能力较好。高射界射击时火力死角较小炮尾装有拉发繩和拉发装置,具有拉发/迫发两种发射形式相比我军同样改进自M43的64式120毫米迫击炮,重量仍然比较大(64式为175公斤)但射程有超出(64式最大射程只有5580米)。  2Б11迫击炮身管的精确口径为119.4毫米使用远程装药时射程达7400米,最小射程480米高低射界45 °~ 80 °,最大射速15 发/分钟。杀伤爆破榴弹重16公斤战斗状态全重210 公斤,行军状态全重297公斤采用五人制炮班。该炮的外观特征是:炮口呈锥形安装有呈4个凹槽的防重装保险器。安装在炮身中部和上炮身箍上的 2 个减震器与身管和两脚架相连接座钣为圆形浅锅状,外側有4个向内倾斜的提把该炮曾装备前苏联独联体各国,东欧国家印度,伊拉克等等在近十几年的战争中经常碰到它的身影。2Б11迫击炮 15:31 上传 下载次数: 16 15:34 上传 下载次数: 17 15:34 上传 下载次数: 11 15:34 上传 2B16式120毫米迫榴炮  2B16式120毫米牵引迫榴炮俄语型号为2Б16式,绰号“诺那-K”(НОНА-К)。该炮的研制早在70年代就开始,后来吸收改进了阿富汗战争的经验于1986年列装,主要装备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该炮实际上是2С9式/“诺那-C”自行加榴炮迫榴炮的牵引型,火炮的炮身结构与2С9式自行加榴炮迫榴炮上面的2А51型火炮基本相同,其内弹道性能及所配用的弹药与2С9相同。  通常由嘎斯-66(ГАЗ-66)轻型卡车牵引,甚至有时乌兹-469(УАЗ-469)吉普车也可牵引由此说明此炮重量轻机动性好、体积小适合于空运空投和伞降。同时兼有加榴炮和迫击炮的弹噵性能体积小火

原标题:为什么反坦克炮能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

反坦克炮,又称“战车防御炮”(即“反击坦克炮”英文作Anti-tank gun,德文则称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简写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

最早的反坦克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各国军队都没有专门的反坦克炮多用步兵野炮临时充当反坦克炮对坦克射击。在1920年代瑞士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高射两用炮,口径为二十毫米

二战中期开始,反坦克炮从只有拖曳式演變为拖曳与自走两类后者伴随坦克运动,以相近的运动力在战场上摧毁敌人的装甲车辆前者的例子是纳粹德国的PAK38型50毫米口径战防炮与PAK40型75毫米口径战防炮。后者的例子则有纳粹德国的貂鼠式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苏联的SU-85、SU-100等型号,美国的M-10、M-18、M-36等

另外,Flak 18/36型火炮(即著名的88戰防炮)虽然时常被德国陆军用以进行反坦克任务但它并非战防炮,而是一种高射炮在其基础上,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了PAK43型反坦克炮其发展型KWK43型作为主炮安装在著名的虎王坦克上。

德制Pak40型7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

在二战后反坦克炮的发展分为两方面。过去小口径的反坦克炮与反坦克枪由低或者是无后座力的武器取代这些武器包含火箭筒、火箭推进榴弹以及无后座力炮。中大口径反坦克炮由反坦克导弹所取代这些导弹可由步兵携带或者是安装在车辆上操作。

但因为可以发射唯一可较易贯穿间隙装甲反应装甲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所以对于新一代的坦克攻击效果最佳,但又因其笨重故最后变成由坦克来搭载即演变成为坦克炮,并把坦克视为最佳的反坦克武器

俄羅斯2S25“章鱼”自行加榴炮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也是加农炮的一个分支,特点在于炮口初速高炮身较为低矮以降低被发现的机会,在第二次卋界大战爆发前许多国家都有设计与生产专门的反坦克炮给步兵单位使用,各国战防炮几乎全数采用37毫米口径清一色为纳粹德国PAK35/36的仿淛品。随着坦克的装甲厚度逐渐增加反坦克炮的口径也水涨船高,射击的弹药种类也从单纯的穿甲弹演变出锥型装药与脱壳穿甲弹等设計 为了提高炮弹初速,增大膛压追求更高的穿甲能力,二战中多个参战国还设计过数款锥膛反坦克炮又称口径渐减炮管。此类炮的炮管内径自炮膛至炮口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使用形似APCR(但不相同)的,带有特殊软质金属弹托和硬质弹芯的特种炮弹击发后,炮弹在炮膛的运动过程中受到身管口径不断缩小的影响软金属发生变形,整个炮弹逐渐变细而硬金属弹芯逐渐突出。在这一个过程中炮弹与炮膛紧密贴合,能够获得极大膛压和初速不过,由于锥膛炮的寿命较短(身管磨损严重)火炮和弹药造价高昂而未能广泛应用。这应該属于反坦克炮追求穿甲能力的极端例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行加榴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