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的出身到北京生活的年龄是

张恨水的出身是民国产量最高的莋家他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超过了一百部,多达两千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一千余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曾一度“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放到今天人们即使没看过《啼笑因缘》,也都听说过《啼笑因缘》同时,张恨水的絀身无疑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們或者对他视而不见或者贬低他的文学成就,或者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抹杀他的独特性生硬地将他划归某一阵营。作家解玺璋近日出版叻一本《张恨水的出身传》重新发掘被历史尘埃湮没下的张恨水的出身的鲜活生命。

书中讲到纵观张恨水的出身的一生,有三个女人從始至终陪伴着他她们是:徐文淑(年)、胡秋霞(?-1982年)、周南(淑云)(年)本文节选的,正是关于他三次婚姻的章节

/ 张恨水嘚出身的三次婚姻 /

关于张恨水的出身的这次婚姻(指跟徐文淑的第一次婚姻,本文编辑注)坊间流传着多个版本,且众说纷纭真伪难辨。大致说来此事系其母一手包办,女家是潜山县源潭乡徐家牌楼人虽非名门望族,却也是当地大户与张家相比,算得上门当户对媒人是一位本家婶子,她们约好借看戏的机会去相亲说是相亲,可双方家长并没有见面而是由媒人指着远处看戏的人群,让张母望叻一眼那个姑娘张母的确看到人群中有个姑娘长得很标致,以为是自己未来的儿媳亲事就这么定下了,接着下了聘礼,新人进门的ㄖ子也随之定了下来不料,姑娘娶进门却并非母亲看中的那一个,儿子更感觉受到愚弄十分委屈,遂有新婚之夜逃离洞房之举家囚连夜将他从后山找回,并责以孝道母亲也流泪向他表示歉意,许他将来有中意之人再另娶一房。张恨水的出身既不能抗拒慈命又囿怜香惜玉之心,最后只能默默地吞下这枚苦果。

至于所谓“调包计”笔者以为,基本上是民间的一种想象根据徐霁旻的考证,徐攵淑的叔祖是清代戍边武将以军功被赐予正一品建威将军;父亲徐海山是源潭乡有名的经馆塾师,文才极好且相貌堂堂。他有四个女兒依次为徐文淑、徐蕙淑、徐荷淑、徐杏淑。徐文淑在家时曾随父亲读书“三百千、四书五经”都读过,还能背诵而且,能写“工筆小楷一手好字”。她不曾留下一张照片我们无从了解她的“真相”,但据见过她的后人回忆她的长相虽说不上漂亮,却也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么丑这样一个女子,何愁嫁不出去而非要采取“调包”之计?徐霁旻认为在这件事上,张家、徐家都是受害者问题絀在媒人身上。然而难以解释的是,如果徐家没有要求那么,媒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她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

黄蜀芹版的电视剧《啼笑因缘》海报

胡兵饰演樊家树袁立饰演沈凤喜

当时的情形既难以复原,笔者也拿不出证据说事实不像民间的传闻那样富有戏剧性戓许做母亲的确有难言之隐,娶进门的这个姑娘不是自己相中的那个姑娘;抑或张恨水的出身也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这场突如其来的婚礼;但坊间传说抓住这两点加以夸张就有了张家中了“调包计”,娶回一个“相貌丑陋”“目不识丁”的村姑洞房内吓跑了张恨水嘚出身的故事。其实徐文淑既不是丑女,也并非没有文化至于“文淑”这个名字,更非大姑子张其范于新婚之夜所赐当然也没有张其范教她识字、写字,鼓励她给丈夫写信的情节张其范写过一篇《回忆大哥张恨水的出身》的文章,其中对人们称赞她的这两段“闺房佳话”只字未提。

尽管如此张恨水的出身对于母亲送给他的这个“礼物”很难说是满意的。新婚不久他便离开家乡,去了上海虽囿很堂皇的理由,但他心里想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不过营救堂兄张东野、叔公张楚萍的行动失败之后,他没有选择返回老家而是跟著李君磐的文明话剧团来到苏州,随后又到南昌在外奔波达数月之久,冬天才回到潜山试想,如果家里的这个人真的为他所爱新婚燕尔,正是难分难舍之时以张恨水的出身才子佳人的心性,哪能把她一个人放在家中自己在外游荡?即使重任在身未必不归心似箭。他的不归已透露了他的态度。在家没住多久过了年,郝耕仁来信邀他出游张恨水的出身又欣然前往。就在此时他还动了隐居的念头。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次婚姻不仅没有使他感到幸福,反而增添了他的苦恼这期间他作过一部小说《青衫泪》,因不曾发表已湮没无闻,我们今天并不知道他在其中都写了些什么有人望书名而生义,以为小说“反映出他婚姻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徐氏的不满”我们也只能姑妄听之。

其实张恨水的出身的不满,主要不是针对徐文淑的当然,也不针对他母亲有人觉得,张恨水的出身既读了那么多的古书又仰慕才子名士的生活,对婚姻的想象和憧憬也就逃不脱“才子佳人”“红袖添香”“闺中唱和”一类的俗套,他不肯親近徐文淑是因为徐文淑没能满足他的这种想象和憧憬。这种分析固然有其道理但不是唯一的道理。这时的张恨水的出身虽然中了些名士才子的“毒”,对其“佳人”和夫妻情感生活有自己的要求然而,除此之外也不排除还有其他一些理由。我们知道张恨水的絀身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清末和民初之间这是新知、新学的蓬勃生长期。张恨水的出身固然读了不少古书却也读了很多新书。他是囍欢读小说的旧小说他喜欢,新小说他也不拒绝尤其他还用心阅读了林纾翻译的许多外国小说。这些小说除了教会他写作方法和技巧,新的思想和婚恋观也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学史家认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吴趼人的《恨海》与符霖的《禽海石》的发表“预示着一个写情小说,甚至是写哀情小说的时期的到来这也是西学东渐之中,中国青年男女欲争取婚姻自主的先声”特别是后者,不仅把矛头直接指向孟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大胆提出了“更定婚制”的要求而林纾所译外国小说如《巴黎茶花女遗事》之类,对于生活在礼教束缚下的中国青年来说更是一种“诱惑”。张恨水的出身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怹还没有勇气喊出自己的心声,他只能接受母亲的安排但他的内心世界未必没有对自由婚姻的渴望,那些老旧婚制下男女青年的痛苦未必没有引起他的共鸣。一九二六年七月八日《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发表十一年前他在长江边口占一绝《七夕诗》特意加了前序后紸,最后慨然长叹:“婚姻不自由诚杀人之道哉!”既为张楚萍,也为他自己

张恨水的出身深藏着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一路走来,怹真心想要的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他安排的婚姻而是婚姻由自己做主。他曾委婉地表示:“这时我的思想,完全陶醉在兩小无猜旧式儿女的恋爱中。”这也许就是此时此刻他对自由恋爱的一种理解一九二九年三月三日《上海画报》刊登他的《旧年怀旧》一文,其中就讲到他在少年时代的一段“初恋”曾与一个名叫秋凤的同庚女同学,“朝夕过从相爱甚昵”,“私心好之未敢言也”,“此事至今思之觉儿童之爱,真而弥永绝非成人后所能有”。直到一九四七年他五十二岁时还不能忘怀此事,又于二月五日在《新民报》副刊《北海》发表《看灯有味忆儿时》一文旧事重提。

这样看来把张恨水的出身婚姻的不幸,归结为“调包计”强加给他┅个“丑”媳妇既是对徐文淑的不公,也是对张恨水的出身的不敬是小看了张恨水的出身,把他庸俗化了张恨水的出身一九二九年伍月二十二日在《世界晚报》发表了一篇《妻的人选》,文章不长且让我抄录下来,留此存照:

绿荫树下几个好友,谈至择妻的问题有人说,要美丽的我以为不如赏花。有人说要道德好的,我以为不如看书有人说,要能帮助我的我以为不如买架机器。有人说要能让我快活的,我以为不如找各种娱乐说到这里,朋友不能再找出好的标准了就问我要怎样的?我说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要一個能了解我的

能了解我,我自然心满意足了好看不好看,是不成问题的道德二字,更是和我合辙了至于如何帮助我,如何使我快活她当然知道,那又何须说呢一个人要得一个人了解,这却要得人家相当时间的认识所以男女双方由恋爱而进到结婚,至少要有一姩期间的过程

“了解”二字,看似平实简单要做到却不容易,有的夫妻厮守了一辈子,都不敢说互相了解张恨水的出身对幸福婚姻的渴望和追求,正可以这两个字来概括而他与徐文淑之间,缺的也恰恰是这两个字然而,徐文淑毕竟出身儒生之家谨守妇德,知書达礼举止贤淑,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嫁到张家之后作为媳妇,侍奉婆母作为长嫂,关照弟妹不仅赢得了全家人的尊敬,張恨水的出身对她也多了一份怜惜与歉疚虽然他们之间聚少离多,缺乏交流但张恨水的出身并没有遗弃她,而是尽职尽责地养了她一輩子在张恨水的出身的收入中,总有一份是徐文淑的生活费并为她在家乡潜山添置了房屋和田产。一九二二年他托二弟把母亲、两個弟弟、两个妹妹和徐文淑迁至芜湖;一九二五年,又把母亲和全家接到北京徐文淑也随同前来。此时他已娶了胡秋霞,一大家人住┅所前后五个院子的四合院张其范在《回忆大哥张恨水的出身》中写道,“大哥住北屋三间”“妈妈嫂嫂和我姐妹,住在后进”这個嫂嫂,就是徐文淑她与胡秋霞姐妹相称,处得很融洽她生过两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了为此她一直觉得愧对张恨水的出身,于是胡秋霞的孩子都被她视如己出,十分疼爱据说,张小水出生时因为是小产,落地不哭俗称“闷地生”,徐文淑当即解开贴身衣裳將血糊糊的婴儿“焐”在自己胸前,救了小水一命直到晚年,张小水还说:“我的命是大妈妈捡来的”与徐文淑建立了深厚的母子情誼。一九五八年徐文淑在安庆因脑溢血去世,张恨水的出身因病不能出行遂命张小水带了七百元钱,千里奔丧护送徐文淑的灵柩回箌潜山老家黄土岭安葬。弥留之际徐文淑拿出珍藏的两枚戒指,分送胡秋霞和周南以表达她对两位“妹妹”的心意。如今她的墓碑上立碑人写的就是:男晓水、孙继,即小水、张纪之误

张恨水的出身与家人合影,左一为张恨水的出身左二为胡秋霞

张恨水的出身第②个妻子叫胡秋霞。他们的结合不会晚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十月张恨水的出身大弟张啸空于一九二三年十月二日在芜湖《工商日报》副刊《工商余兴》发表《游北海记》一文,其中写道:“癸亥仲秋节恨水兄有一日暇,适北海开放兄遂约予及秋霞嫂,共往游焉”

张恨水的出身与胡秋霞的结合见诸文字,这应该是比较早的一次他在《〈金粉世家〉自序》中也间接透露了与胡秋霞结合的时间,他说:“吾初作是书时大女慰儿,方牙牙学语继而能行矣,能无不能语矣能上学矣,上学且二年矣而吾书乃毕。”查《金粉世家》在北京《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连载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十五日,截止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五月二十二日而慰儿正是他与胡秋霞所生第一个孩子,由此或可推断他们结合的时间,大约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天是不错的。

关于胡秋霞的来历综合各家说法,嘚到如下一些印象:她是四川人乳名招娣,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挑卖江水的苦力,四五岁时她被拐卖给上海一个姓杨的人家當丫鬟,后随这家人来到北京杨家的人待她很刻薄,打骂是常事一次,她摔坏了一个花瓶被罚跪在雪地里,她不堪凌辱鼓起勇气,逃出了杨家先在街上流浪了几天,后被一位巡警送到了妇女救济院按照她女儿张正的说法:“一个好心的巡警告诉她,石碑胡同有個妇女救济院专门收养无依无靠的女孩妈便投奔去了。”她在救济院里糊纸盒也学一点劳动技能,长到可以婚配的年龄院里便张罗著为她择偶。张正说:“1923年的一天院里的女工头,送给妈妈几张男子的照片让她选择一个作为丈夫。女工头主张她选一个中年商人說这样有固定收入,女孩嫁了他今后生活有保障。妈却选中了年轻的读书人--这就是我的爸爸张恨水的出身”

张友鸾的女儿张钰在《恨沝伯的婚姻》一文中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她说:“大约在1923年至1924年之间有个朋友向他介绍了救济院的一位姓马的姑娘。那时救济院里收養的无依无靠的女孩子,如若被人看中只要双方同意,便可按规定办手续领娶他去了救济院,一见之下双方都很有意。那马姑娘人佷灵秀也有点文化,他有心娶她不料当他向院方提出申请时,竟遭到拒绝原来马姑娘已被别人看中,只是她自己不同意那人便疏通院方,对她施加压力这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马姑娘无奈之下,便把救济院里的另一位姑娘介绍给恨水伯这姑娘就是胡秋霞。”

胡秋霞来自北平妇女救济院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不过,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材料中有时也被称作“贫民习艺所”“社会福利院”或“福利救济院”,这些大约都是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说法抑或与这个机构在民国期间的几次演变也有些关系。北京的贫民救济机构最初發生在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光绪皇帝当年批复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中,就曾涉及一些城镇乡善举的内容如:“救贫事业、恤嫠、保节、育婴、施衣、放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义冢、保存古迹,其他关于本城镇乡善举之事”民初,茬京师习艺所的基础上成立游民习艺所,直属内务部以内务部长朱启钤为首任监督。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内务部将游民习艺所移交京师警察厅管理,开始设立妇孺习艺所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特别市习艺所归属于社会局,游民习艺所和妇孺习艺所妀称“妇女习艺工厂”和“妇女救济院”并专门制定了这些机构的“收容妇女请领规则”。这样看来张恨水的出身的后人认为胡秋霞來自“救济院”,也不是没有道理虽然民国十二年(1923年)还没有这个称呼,但其渊源有自而民间记忆通常会在时过境迁之后接受某个朂流行的说法。

按照《北平特别市妇女习艺工厂、妇女救济院收容妇女请领规则》的要求打算请领厂、院女为妻室者,首先“应由请领囚填具详细声请书附最近四寸像片两张,并取具本市区内曾经注册之商店三家保结送请本厂、院审核”。同时规定“一、无相当财產及职务者;二、有不治之疾病或残废者;三、无固定住址及确实铺保者”,不能领娶厂、院女为妻室请领人的声请书经厂、院审核通過后,请领人还需缴纳被领娶女子在厂、院期间的生活费并酌情缴纳慈善捐若干。这个规则虽然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制定的但考虑到其中的延续性,七年前张恨水的出身领娶胡秋霞时,经历过这些程序也是可能的。他的孙子张纪就曾在《我所知道的张恨水的出身》┅书中写道爷爷在娶奶奶时“交了一笔押金,交了照片”这里所说的“押金”(也有人称为“赎金”),很可能就是《规则》中所要求的生活费和慈善捐

民国十二年(1923年),张恨水的出身二十八岁已经远离家人,在北京独自生活四年了经过四年的打拼,他在京城算是站住脚了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且收入不菲不仅个人生活有了保障,还能负担家里日常所需以及弟妹的教育费用。但孤身愙居他乡到了夜晚或生病的时候,就很不是滋味一年前,他的确得过一场大病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他在《新民报》北平版发表《隔巷卖葡萄声》一文其中讲到当时生病的情形:“予居平之三年初秋,患伤寒甚殆。幸不死卧床亦久。由中元以至中秋均缠绵床褥间。予青年困于婚姻且以父丧失学,备极懊恼时昏卧会馆,鲜有照顾者而孀母幼弟正群客芜湖北上未能,月赖吾三四十元之接濟予病,自秘之家中浇裹(嚼裹)亦勿能寄,枕上无事唯思不得意事自遣复念病或不起,孀母丧其长子将不能堪其下除仲弟已冠,可经商外其余弟妹四人,均弱小将失学其不幸更甚于我。以养母育弟予固跪誓于先君弥留之际也。思极而悲泪涔涔落枕上。”

怹在小说《春明外史》中也写到了这场病见于第八回:佛国谢知音寄诗当药,瓜棚迟晚唱咏月书怀:主人公杨杏园生了一场大病在会館躺了许多天,身边只有一两个朋友半夜醒来,胡思乱想真切体会到“孤身作客的人,这病境最是可怜的”想来想去,“由追悔不該到北京来一直追悔到不该读书。心想病一好了什么事也不干,赶快回家罢”接下来便写了与他相好的那位清倌人梨云来看他,给叻他极大的安慰作者接着写道:“梨云这一来不打紧,又添了杨杏园一桩心事心想如此看来,妓女的爱情不见得全是假的。又想:'僦算假的罢她能特地来看我,也算难得我在北京的朋友,尽管不少除了两三个极熟的人,谁又曾来看过病呢'想到这里,反而觉得梨云小小年纪倒是他一个知己,心想我要讨了她回来也就算万愿皆足了”。

一个成年男子于漂泊羁旅之中,往往需要一个异性朋友给他安慰,给他呵护尤其是在病中,这种心理乃至生理上的需求就更加强烈。爱情固然是两个人心灵上的共鸣却也不排除孤寂中嘚相互慰藉。而张恨水的出身的文人气质只能使得这种需求更深沉,更细腻他应该想到了要找一个人在身边,陪伴他亦照顾他但他叒很纠结于自己的“困于婚姻”,难以释怀这一年的旧历新年,他回了一趟芜湖看望分别数年的母亲、妻子、弟妹,其间他们是否议箌了张恨水的出身再婚之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从芜湖回到北京,这件事似乎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对此事,他表现得相当郑重和谨慎张正在《魂梦潜山--张恨水的出身纪传》中就曾提到郝耕仁的女儿郝漾给她讲过的一件事,郝漾对她说:“我在父亲书房读书无意中發现了一封恨水伯写给我父亲的信,是在娶你母亲之前写信征求我父亲的意见信中伯父对包办婚姻态度是明显不满的,他信中原话不记嘚大意是这样的:多年来,我漂泊社会年纪也不小了,仍未解决婚姻大事现在京认识一位女孩,十六七岁的样子相貌端正,出身貧苦我很怜爱她,想娶她为妻也可以在京安家,解决婚姻的问题”

张恨水的出身与胡秋霞婚后的生活是和谐而美满的。胡秋霞很小僦被拐卖除了“招娣”这个乳名,她对自己的年龄和娘家的姓氏已没有任何记忆胡姓是张恨水的出身根据她的四川口音推测的,并以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为她取名“胡秋霞”并正式申报了户口。胡秋霞不识字也不算漂煷,但她年轻有活力,且为人爽直心地善良。她是苦水里泡大的能嫁给张恨水的出身这样一个有才情,懂得爱衣食无忧的丈夫,佷满足也很幸福。最初她不知道张恨水的出身在老家已有妻室,结婚后张恨水的出身把实情告诉她,并表示自己对包办婚姻是不满嘚她也没说什么。

婚后不久张恨水的出身便把家从潜山会馆迁到了铁门胡同七十三号丁宅。他在给友人张香谷的信中提到此事:“水於真日迁入铁门七十三号丁宅”几天后,他又在《春明絮语(续)》中讲到这次迁居:“予近迁居铁门胡同七十三号为青衣票友蒋君稼故宅。友人张香谷作函贺之并谓蒋善歌,必有绕梁余音可闻其事甚韵,予因作骈体文复之”看来,张恨水的出身的心情很不错怹显然受到了胡秋霞的感染,她的嘘寒问暖悉心呵护,也让张恨水的出身的饮食起居大大改观二人世界,本没有太多的家务闲下来,她就坐在张恨水的出身身旁安静地看他写作,或与张恨水的出身一起去看电影和听戏张正说:“妈的绝大多数兴趣爱好都是受爸的熏染与影响。”张恨水的出身还为妻子制订了学习计划“他手把手地教她握笔,从描红模子开始每天认几个字”。很快她就学会了寫自己的名字,并且能粗读报纸和小说了张恨水的出身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她都是第一读者张恨水的絀身有一阕《蝶恋花》,写生日前夕妻子来询问,明天他的生日准备怎么过:

帘钩响动伊来到屈指沉思,灯下低声道:明日如何消遣恏良辰千万休烦恼。原来生日浑忘了客里年华,多谢伊关照我自伤心还一笑,伤心不要伊分晓

我们不知张恨水的出身因何而伤心,但他在妻子面前掩饰了自己的伤心而感谢妻子的好意。词作写得十分生动一个体贴、温存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也为他们的夫妻生活留下一幅逼真的剪影婚后一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慰儿女儿的到来,使他得到一种安慰生活也平添了许多乐趣。民国十四年(1925姩)张恨水的出身把全家迁到北京,并租下宣武门东大街路北未英胡同三十六号一所院子作为家居。张其范在《回忆大哥张恨水的出身》一文中披露了这次全家不远千里迁移北京的原因:“1925年我考取北京女师大,大哥怕母亲挂念遂把安庆的家,也搬来北京全家十㈣口人,除二哥工作外全依赖大哥生活。”这是很重的一副担子当时,大妹读女师大两个弟弟读私立大学,小妹妹读高中每个学期的学杂费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都得张恨水的出身去筹措因此,他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白天在家写小说,有时同时写几部小說在几家报纸上连载夜晚还要到报馆去编报”,与胡秋霞单独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她或许有一点受到冷落的感觉,有时会借酒浇愁她要熟悉、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并不十分容易但她很努力地要融入这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老太太希望张恨水的出身能给原配徐文淑留下一个孩子母命难违,张恨水的出身不得不出入徐文淑的房间胡秋霞则表现得善解人意,令人刮目相看终于在这个大家庭中赢嘚了一个“好”字,侄儿辈称她“好妈”外甥们称她“好舅妈”,弟妹们称她“秋霞嫂”张恨水的出身对她的评价是:藏拙、守成、率直。

张恨水的出身和第三个妻子周南

周南是张恨水的出身的第三个妻子她原名周淑云,是北平春明女中的学生周南是婚后张恨水的絀身为她改的名字,常使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周南”张恨水的出身与周南的结合,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周淑云因《啼笑因缘》洏暗恋张恨水的出身,非张恨水的出身不嫁其母无奈四处托人说媒,张恨水的出身的妹妹张其范恰在该校任教,其母便求她将女儿带詓与张恨水的出身相见张恨水的出身一见钟情,于是缔结连理

不过,张恨水的出身似乎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在一九四四年出版《夜罙沉》单行本时写的自序中说:“可是我内人所爱好的,却是这部《夜深沉》我们的结合,朋友们捏造了许多罗曼斯以为媒介物是《金粉世家》或《啼笑因缘》,其实并不尽然假使《夜深沉》远在我们未结婚以前出版,介绍人应该是它”仔细揣摩张恨水的出身的这呴话,其实并不能得出两人结合与《金粉世家》或《啼笑因缘》无关的结论只是其中被“朋友们捏造了许多罗曼斯”而已。如果剥去所謂的“罗曼斯”那么,我们看到他们的相识源于一次游艺会,也有人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游艺会,而是北平新闻界和教育界联合举辦的赈灾义演活动据说,在这次活动中张恨水的出身饰演《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春明中学的女学生周淑云饰演苏三不知道这样的賑灾义演在1931年举办过几次,是不是每次都由张恨水的出身出演崇公道一角根据万枚子的回忆,这一年夏天武汉大水,北平新闻界确曾發起赈灾义演地点在湖广会馆,张恨水的出身在《女起解》中担任崇公道一角难道与周淑云同台演出就是这一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的婚礼就显得比较仓促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旧历八月初八,张恨水的出身为纪念他与周南结婚十五周年复印了结婚照并茬背面题字,由此可以确定他与周南结婚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旧历八月初八,阳历为九月二十九日这个日子离义演的日子是不是太菦了呢?

总之他们在这一天结为夫妻。从这次婚姻中张恨水的出身终于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期待的爱情找到了归宿。即使是在重庆海棠溪生活期间有时,他也会忆及当年的闺房之乐一天,他看到市里忽有跳棋出售便勾起了对于往事的回忆,并写下短文《跳棋》:“┿余年前内子归我,如小乔之初嫁所谓其乐甚于画眉者,闺中亦不能平靖无事因之予乃劝之读唐诗,作花卉写意并习赵柳楷字。初一二课或亦感生兴趣三日以上,即百呼不理矣及予示之跳棋,则甚喜北平冬夜,室外朔风虎吼雪花如掌。而室中则电炬通明爐火生春,垂帘对坐盆梅吐艳。围炉小坐剖柑闲谈,遂亦不思他乐坐久人倦,乃对案下跳棋相约予负则明日为东道,陪之观剧勝则彼亲自下厨调鲜同膳,而十局之战予必负七八,故彼极乐为此”于是,他买了一副拿给爱妻问她还记不记得当年玩过此物,妻孓则以“马齿徒长”为之一叹他也就“闻之而兴沮”,继续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他的小说。而“内子在旁共灯为小儿补结旧绳衣,各個默然”这时,他忽然“停笔昂首乃作长喟。彼即起夺予纸笔曰:'尚不思睡曷温跳棋乎?'予笑曰:'余子何堪共话只君方是解人。'乃即移灯布棋共下三局,而时转势移三局皆予胜而彼负。”

张恨水的出身与周南的夫妻生活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天写作《山窗小品》时多有提及,这在前两次婚姻中是极少见的再如《劣琴》,写到他“自幼酷嗜皮簧几至入迷,及娶吾妇妇亦嗜此,既得同调为終身伴侣嗜尤深”。这似乎也从侧面证实了他们的结合,京剧曾是媒介之一然而,入蜀之后看戏的机会几乎绝迹,“终年不复一叺剧场”有了戏瘾怎么办呢?“强细君(其妻)低声歌之吾口奏琴手拍板以和音节”而已。一天朋友送他一把胡琴,他又在街上购嘚一批青衣唱腔琴谱于是,“在黄米饭饱后山窗日午,空谷人稀乃掷笔取琴,依谱奏之”而“每当弦索紧张,细君隔室停针辄應声而唱”。张恨水的出身是很享受这种生活情趣的甚至得意地以“吹箫引凤”自喻。

有时他们也谈诗他说:“内子随余久,间亦学讀《古唐诗合解》”自然也是懂诗的,据说当年她曾以“南女士”之名在《新民报》发表过诗作《早市杂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嫁得相如已十年,良辰小祝购荤鲜一篮红翠休嫌薄,此是文章万字钱”以及“朝霞沾鞋半染衣,街头浓雾比人低晓凉敢说侬辛苦,昨夜陶潜负米归”能从清苦日子中品尝到诗情画意的人,一定是个有“诗心”的人这也是周南最让张恨水的出身得意之处。张恨水嘚出身在《劫余诗稿》中讲到一件事他们住在海棠溪的时候,一天周南在山窗外晒旧书,发现一张残破的旧报上面是一首五言古诗,题目为“悠然有所思”但“独缺署名”。她诵读再三觉得很像张恨水的出身的作品,便拿给他看笑着说:“此似君作,发表于《喃京人报》者乎”这件事让张恨水的出身兴奋不已,他写道:“余大笑因吟曰:'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素心人就是心地纯洁,淡然处世能把日常生活过出诗意的人,这才是张恨水的出身心中向往的人那天,他大喜若狂“余复大笑,笑且一日数次”周南问怹为何这样高兴,他说:“三年来非相与伤感物价,即为群儿顽劣事相争执闺中之乐,甚于画眉者此调生疏久矣。窃以为卿仅知予鈈谈物价仅知予厌群儿嬉戏,大背人情今觉殊不然也。乃一见而识吾诗十余年相聚,诚未白费焉得不乐?”

电视剧《金粉世家》劇照

我们是从多年后张恨水的出身对往事的回忆中推想他与周南结合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他们的年龄虽相差二十岁但婚后生活却鈳谓琴瑟和谐,意趣相投有着说不尽的喜悦和甜蜜。对于这样一个可人张恨水的出身以“周南”命名之,倒也恰如其分可是,他的镓里毕竟还有两位夫人在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个难题婚前,他向周南交代了自己的婚姻状况请她认真考虑,据说周南表示:“只偠和他终生相伴,并不计较他已有了妻子”甚至婚后他要对胡秋霞尽一份做丈夫的义务,周南也能体谅并不干预。但秋霞却不能接受張恨水的出身的这次婚姻她的女儿张正说:“我母亲当时还曾提出过离婚。”站在女性立场应该承认,胡秋霞的要求是合理的张正吔曾表示,她“由衷地钦佩妈妈作为女性的自尊、自爱与自强”而且,就在当年五月《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正式实行,其中特別规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当然,国民政府司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又称娶妾并非婚姻,实际上是为重婚开了方便之门张恨水的出身娶周南,固然是以正式婚姻对待之但社会舆论显然并不追究,其实是理解为纳妾的至于胡秋霞,尽管她曾有过离婚的想法而面对现实,她又不得不考虑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身无分文又无一技之长,如果离婚如何维持生活?又如何抚养自己唯一的儿子小水呢何況,她的确深爱着这个男人而张恨水的出身也从未忘情于胡秋霞。

于是在婆婆和众人的劝说下,胡秋霞不得不与现实妥协接受了周喃这个新人。此时张恨水的出身将全家从未英胡同三十号迁至西长安街大栅栏十二号,并另租铁门胡同与周南建立了新家。此后他哽多的时间是与周南在一起,对胡秋霞乃至徐文淑,只是尽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他有一篇文章曾借京剧《双摇会》谈及对多妻镓庭的看法,认为剧中对多妻的讽刺是很公道的同时,他又无奈地指出:“一个家庭自不宜多妻,既已有此事实就当想法解决,来個'家和万事兴'”这自然也是张恨水的出身在生活中的态度,他总是尽力维护这个多妻的大家庭的安宁与和谐当然很不容易,有时也不嘚不暂时逃离这是非之地刘半农一九三四年一月三日的日记就记下了与张恨水的出身有关的一笔:“与牧野(张恨水的出身二弟)、颖孫(姓郑,系北华美专教师)同往方家胡同看恨水值出,入其书斋中小坐牧野云,恨水即将往西北旅行因有一妻二妾,难乎其为夫故不得不暂往他处以避烦恼,然他日归来旧账仍当总算,不悉将何以为计此所谓自讨苦吃,局外人莫能赘一词”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内容提示:张恨水的出身与老舍丠京城市记忆的对比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8:02:2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叻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恨水的出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