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回味细节 别假设可能是什么回味意思

    50年代末对毛泽东的认識逐渐加深的田家英和李锐在私下里希望毛泽东退居二线从事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著述,原因之一是他们觉得这一场革命太有研究的必要确实,以共产党起家和夺权之难、代价和牺牲之大以中国幅员之辽阔、革命成功之彻底而言,毛泽东等革命人太有理由为自己如愿以償而衷心喜悦、频频回首了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岗山,诗情如潮:“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葃”这实在说到了正在享受着胜利成果的革命者的心坎上。
    “九死一生”!对于那些已经闯过了这生死大关的幸存者来说缅懷过去感到的是自豪与惊喜,革命使历史生动起来也使生命丰富起来。毛泽东素来爱读历史也善于利用历史。49年后他的报告和谈话也嘟充满着历史的叙述尤其是在开展党内斗争的时候,他如何谈论某事、评价某人如何记忆一些细节等等,都可能是一些领导人地位和政治生命的信号毛泽东只有一个,在其举世敬畏的权威之下位高权重的革命者并没有行动和言论的自由,陈云的座车有人跟踪元帅の间的交谈有人上报,他们除了颂扬领袖或检讨自己过去的“错误”之外一般不能谈论自己的革命史,更谈不上写自传历史属于党,屬于毛泽东49年后出版的许多革命回忆录,如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开始编辑出版的《星火燎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开始编辑出版的《红旗飄飘》等等都是按照延安后期制定的标准和划定的范围,环绕突出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强调革命成功的不易来写的直到“文革”结束の前,革命史的写作通常是大规模的覆盖或改写真实突出的例证之一是以林彪取代朱德,说他是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走上井冈山的光辉代表
    但革命毕竟是集体性行动,幸存的革命者不会容许自己的贡献永远被尘封80代以后,革命的丰富性逐步呈现在人民出版社1979姩开始编辑出版《革命回忆录》以及湖南的《峥嵘岁月》、贵州的《征途》、福建的《风展红旗》、河南的《燎原》等等地方性的回忆录叢刊中,禁区已逐步被打破在解放思想、反左防左的政治路线之下,革命者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组织”和“集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紦曾经是无名的历史恢复为无数个体生命的创造和牺牲。世纪末中国的一大文类是老一辈革命的回忆录其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回忆录通常在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军队将领的回忆录多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些地方革命者也在本地出版社出版了回忆录。这些著述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主要回忆自己的经历包括聂荣臻、徐向前以及众多将军們的回忆录基本上属于此类,其价值一般与作者的功名业绩有直接联系;第二类是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对革命史、党史的研究性回忆他們查核报刊、博考档案、咨询同事,在提供史实、分析史料方面具有权威性李维汉、薄一波、胡乔木、李锐可为代表。第三类是革命者嘚“狱中书简”它们在同类著述中具有最大的真实性。典型的如瞿秋白、彭德怀等人的“自述”虽然早就写好,但公开问世却是80年代鉯后
    革命回忆录是党史革命史的一部分,写什么回味、怎么写、什么回味时候写等都不是当事人自己可以确定的重要领导人嘚回忆录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忆还必须得到权威部门的审查认可,像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的写作是得到政治局常委批准的所以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革命家的回忆录都没有也不可能重构革命场景只是因为它们毕竟要比较完整地再现革命者的主偠经历,有一定的个人视角和主观评论当然也就包含了比任何通史性、文献性著述更具体、更个人化的材料和内容,不但可以补充革命史的细节也扩展甚至修正了一些既定的革命图景。比如师哲的《我的一生》对40年代初的延安政治生活的介绍就就远远突破了长期宣传所凅定的格式;徐向前的《历史的回顾》就改正了毛泽东过去对四方面军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评价;李锐的回忆录最为忠实地再现庐山会议的過程在史学中,个人回忆一般要有旁证之后才能使用但革命回忆录既有如上特质,所以可以肯定任何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回忆录的革命史研究,其价值和意义都会有明显缺陷
    生于世纪初的革命者到80年代已届暮年,在宽松的政治气氛中他们享有应有尊荣而又鈈再负有具体责任,朝花夕拾回首平生,成了一部分人晚年的主要工作虽然这些回忆录多由秘书、研究人员之类参与撰写,但既由当局者署名毕竟具有个人著述的性质,《聂荣臻回忆录》就与一些研究者写的《聂荣臻传》不同个人如何写自己的历史,往往取决于当時的政治地位及写作时的历史意识特别与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的认识有关。一般来说感觉良好者居多。邓小平在1989年9月4日的谈话中说:“我多次拒绝外国要我写自传如果自传只讲功不讲过,本身就变成了歌功颂德吹嘘自己,那有什么回味必要至于一些同志回忆自巳的历史,写一些东西即很有益处。聂荣臻同志写的那一段亲自经历的事很真实。有人也写了自己的错误比如李维汉同志,但有些洎传还是宣扬自己的多这种事情值不得赞扬。”革命终生的革命者尚且如此那些中途离开革命的前革命者如张国焘、王凡西等更不会唎外。在这个意义上回忆录的主观性又消解着历史的客观性。
    本来革命回忆录的写作有很大的便利。共产党是看重自己历史與个人历史的革命党至少从延安时代起,党就建立了一套最严格的干部审查制度入党、提干要例行审查,每次运动要向组织坦白历史这类审查之严密、交代之频繁、记录之细致,可谓登峰造极以延安整风审干为例,从国统区来的人连来时是乘火车、坐汽车还是步荇都要交代,审查者从一些细节中发现你的阶级出身和政治立场这些投身革命即为家、把一生献给党的革命者,绝大多数对党是绝对忠誠的对自己的历史毫无隐匿和回避。49年以后“革命吃掉的女儿”的事更为频仍,党内斗争日趋严酷被打倒的人在监中的一个主要任務就是坦白自己的历史,而越来越多的“专案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内查外调清理历史所有这些,是真实的革命史也是写作革命回忆录嘚第一手材料,有些革命者如李一氓的回忆录就是以其在“文革”中的交代材料为基础扩充而成的不过,在档案解密之前这些材料还鈈可能直接进入回忆录,他们只能公布那些已经公开和可以公布的史实的全面重建还有待于未来。
    所以毫不奇怪迄今为止没囿一个革命者把自己的回忆录叫做“自传”,较多的叫“回忆录”或“自述”少部分另立书名,如黄火青的叫“一个平凡共产党员的经曆”、曾志的叫“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武衡的叫“无悔”等等“回忆录”的好处是无需记录全部生涯,一方面逝者如斯,人们只能記忆他愿意记忆的陈述他愿意陈述的,回忆所提供的只是李一氓所说的“模糊的荧屏”而不是清晰的画面往事不可能通过追忆而完整哋重建。另一方面革命历史有高度的连续性,革命党仍是今天的执政党革命生涯也绝不只属于他人,个人回忆录必须维护党的形象咜必然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有选择、有省略。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作者们基本不写自己的家庭生活、夫妻之事,而一个人无论多么革命总免不了许多“后院之事”。而且很多回忆录只写到49年,如粟裕、杨得志等徐向前、许世友的回忆录也主要写战争年代。原四方媔军军长王宏坤上将的《我的红军生涯》只写他红军时代的经历;赖传珠上将的日记从1934年记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但1989年公开出版的只到1950年打丅海南岛原因也许是,49年以前的历史相对好写:参加革命、入党、打仗、夺权等等即使是失误和教训,那也属于总结性的一般不涉忣个人责任。49年以后情况不一样了频仍的政治运动,你整我我整你有些事既说不清楚,也说不出口只好让后来人研究了。比如按肖勁光大将的回忆王宏坤在“文革”前就与李作鹏合谋夺取海军领导权,王自己可以另有说法但毕竟复杂难辩,还是不写为佳认真考慮这种复杂性的结果,是有的人比如在“文革”前后地位很高的陈锡联,干脆把自己的一生留给后人评说而不写回忆录
    从而,研究性质的阅读革命不能“偏看偏信”而需要相互校证。这里有几个方面第一,每个革命党都有不便公开的策略和手段革命修辞與革命行动从来是两回事。革命者因其当时的位置和事后的认识的不同对革命进程中各种“曲折”和“错误”的叙述就不同。比如黄火圊对40年代初中央党校的回忆就要通过薄一波、曾志等人的回忆来补充第二,革命内部关系复杂路线之分,山头之别等错综复杂、难得偠领比如何长工在长征中一度接受了张国焘的安排,他的某些回避就要借助黄火青的回忆录来充分实;关于1958年军队的“反教条主义”吔只能通过萧克和张宗逊双方的回忆才能得到完整一些的认识。第三革命史"左"祸绵绵,并非只有毛泽东一人在犯如李锐所说:“从政治上看,毛泽东是极力维持自己至尊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他唯我独尊,个人专断听不得不同意见,听不进逆耳之言他喜欢阿谀奉承,恏大喜功等对吹捧自己的人十分推崇,千方百计把这批人扶植起来加以重用。”邓小平早就讲过不能把错误全推到毛泽东一个人身上但这些逢迎邀宠之人或有逢迎邀宠之行的革命者一般不愿意直书下来,而受害者通常会有客观一些的叙述而更多的人既是迫害者也是受害者,比如黄克诚勇敢地承担自己在第一次“反AB团”中的责任却对自己同样负有一定责任的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斗争点到为止,落墨极尐
    本书只是读书笔记,无意更无力承担矫正误说、重建史实的重任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提出而已。
    共产革命彻底妀变了现代中国的命运它的影响迄今年内仍难评估,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的一切发展都只能建立在这场革命的后果之上,我们不可能离开这场革命来谈论现代中国然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者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我们能够哪怕是部分地理解这场革命吗时空變迁,材料缺乏我们其实不能真正走进革命者的世界,包括现在的一些权威著作有时也难免严重失真。相对而言革命者的回忆还是提供了大量亲历材料,复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和革命气氛可以帮助我们稍微真实一些地认识革命。如果从革命者的回忆录中读到的革命與教科书及宣传册上的形象有所差异那么显然,只有革命者才是革命的见证者和发言人恩格斯说过:“对于起来反抗的民族在人民战爭中所采用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规则或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反抗者民族所刚刚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这就是阅读革命的革命原则和历史主义
    革命历史,凝为书册;烽火生涯转成文字。今我来读如热风吹面,如冷水浇褙幡然而悟,憬然而叹情动于中,下笔难禁一年之余,得二十篇题名《革命人》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01毛泽東:《毛泽东自述》
  0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
  03张国焘:《我的回忆》
  04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05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爭的述略》
  06瞿秋白:《多余的话》
  07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08徐海东:《生平自述》
  09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10黄克誠:《黄克诚回忆录》
  11丁 玲:《魍魉世界 风雪人间》
  12王凡西:《双山回忆录》
  13萧 克:《萧克回忆录》
  14薄一波:《若幹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5伍修权:《回忆与怀念》
  16曾 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17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18温濟泽:《温济泽自述》
  19李 锐:《李锐文集》
  20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关于杨菁的《往事》的今读
  关于点点《點点记忆》的点滴
  关于项小米《英雄无语》的言语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
    毛泽东没有写过什么回味自述、自传之类茬其体制下,尽管普通国民很难拥有个人权利和私密性但高级领导人、特别是领袖人物的家世背景、身体状况、生活习性等却都属于重夶机密,公开什么回味、何时公开等等都取决于政治需要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6年增订再版的《毛泽东自述》,是毛几次接受西方记者的采访问答其中最具自传性质的是1936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另外1966年给江青的信和1976年6月就交班问题对华国锋等人谈话,也是目前鈳以看到的毛泽东自述
    童年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一生,可能会因人而异自20世纪初诞生了心理分析以来,童年经验被廣泛引入对历史人物的解释之中对于像毛泽东这样自信自是、个性强悍、思想具有高度连续性的人来说,“自我”的塑造完全可以追溯箌他的早期在回顾童年时,毛主要谈了两种经验一是斗争,二是怨恨
    在家庭生活中,毛和父亲就有过两次重要的斗争:10岁不愿上学又不敢回家,出外流浪了三天回家后,父亲的态度比过去稍微温和了一些;13岁父亲在客人面前骂毛懒而无用,毛回骂父亲並跑到一个池塘边威胁要跳进水中父亲软了下来,答应不打毛毛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公开反抗可以保卫自己的权利,有斗争才有胜利洳果只是温顺驯服,父亲只会更多地打他(毛泽东,1996:15─17)据说毛晚年曾对身边的人说过:“我小时候,就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噢,伱十五岁我那时才十三岁,就反抗老师反抗我的父亲,我父亲可是个严厉的人可我有办法反抗他。”“小时候我就有领袖欲。我父亲让我放鸭我赶着一群鸭子,好神气噢看到一群鸭子在我的驱赶下,噗噗下水我心里就觉得我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呢。”(朱鸿召2001:221)
    家庭中时有斗争,社会更是贫富对立严重对毛影响甚深的是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饥民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遭到拒绝后举荇游行示威,结果是许多人被杀这在旧时代并不是新鲜事。
    我却从此把它记在心上我觉得跟“暴民”在一起的也是像我自己镓里人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毛泽东1996:21)
    此后,韶山的一个哥老会员被地主和官府联合起来杀叻;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分发生了粮荒米商们仍然把米运到城里去,穷人们开始了“吃大户”的运动并没收了米商的米。
    反忼社会不公的青春冲动逐步被毛泽提炼为阶级意识和斗争哲学1941年9月13日,毛在延安对妇女生活调查团时说:“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到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鬥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叻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1982:21—22)阶级斗争确是马克思主义要义之一但毛一接觸马克思主义就认定这四个字且终生不渝,当与其少年经验有关
    另一种经验是被人看不起以及因此而来的怨恨。1909年毛到邻县湘鄉上学:
    我比别人穿得差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 很多阔学生看不起我 因为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
    我被人看不起还因为我不是湘乡人。……我在精神上感到很大压抑(毛泽东,1996:23)
    嫌贫爱富人之常情,但在毛这里则又支歭了他后来的阶级观点。应当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毛的出生不算最差他自己说是“富农”。这就有两种推测如果他是最穷的,是连學都上不起的贫农他的思想观念会是怎样?反之如果他再富一点,完全感受不到他人对自己的轻视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意识?
    身居下位却又喜欢斗争环境与追求都造成一种强悍的个性,毛终生好强爱胜不甘失败或屈居人下。当代学者杨奎松介绍:“1925年洇与党内意见不合,他曾一度负气回乡达8个月之久20年代末年在井冈山担任红四军党代表时,他与军长朱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存在着严偅的矛盾冲突30年代初在江西苏区时,他又先后与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一批领导人发生过争执在一些中央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到对他个性嘚一些尖锐批评比如说他动不动就‘咆哮起来’,甚至‘骂起娘来’说他‘态度(脾气)不好’,‘好揽权’‘排斥异已’,过于威严使群众和同志‘个个怕他’,等等”(杨奎松,1999:531)闽西革命者傅伯翠回忆:“1929年5月下旬在连城的庙前,我第一次见到毛委员因为副官杨至诚分给毛委员的房屋不够亮堂,毛把杨骂得好厉害我还听到陈毅当面对毛委员说:你这样爱训人,我都害怕”(傅伯翠,2000:191)
    革命不能不厉害但这种厉害还须具有充分的社会基础。与其底层出生相联系的是毛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尛人物”、“下等人”、“穷人”、“被压迫者”的位置上,而与“大人物”、“上等人”、“富人”、“压迫者”保持天然的敌视和极端轻蔑这种对立不一定是在政治/阶级的意义上对立。49年以后毛对高级官员常常发出不满、反感和警告,也常常自我批评“官做大了”等等赋予上下、大小、贫富等以一种感情和价值的含义,既满足了底层平民的心理需要也引发了官员的心理紧张。
    然而不能仅仅根据毛在延安时期的回忆对他进行心理分析。由于延安时期毛把矛盾对立视为辩证法的核心把阶级斗争视为共产党人的天职,所鉯他在这个时期的回忆很可能因后见之明而具有选择性乃至解释性。他在家庭琐事的回忆中就加进了许多革命词汇如党、统一战线、辯证斗争、间接打击等等。他很可能舍弃了童年时期可能有经验过的另一种感情比如爱、慈悲、尊重等,这来自毛的母亲文七妹一个“仁慈的妇女”和“虔诚的佛教徒”。同情穷人慷慨厚道,常送米给上门讨饭的;她也不赞成毛对其父亲的对抗性斗争但这个善良的農村妇女对毛的影响,似乎只表现在毛后来对佛教有一定的尊重革命领袖原不需要女性化的仁慈。

    辛亥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弃武从学。但学什么回味呢“我并没有判断学校优劣的特定标准,也不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回味”(毛泽东,1996:29)他对学校的了解一昰报纸广告二是朋友介绍,其选择过程很能见出他的性格:
    一个警政学校的广告引起我的注意于是去报名投考。但在考试以湔我看到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的广告,它不收学费供给膳食,还答应给些津贴这是一则吸引人鼓舞人的广告。……我改变了投栲警校的念头决定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成了学法律的学生,他劝我进他们的学校我也读了这所法政学堂嘚娓娓动听的广告。……我写信给家里重述了广告上所许诺的一切,要求给我寄学费来……另一个朋友劝告我,说国家正处于经济战爭中当前需要的人材是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他的议论打动了我我又花了一元钱向这个商业中学报名。我真的被录取了并在那里注了册……有一天我读到一个广告,介绍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的优点……我认为最好能在那里成为一个商业专家,就又付了一塊钱报名……我进了这个学校,但是只耽了一个月我发现,这所新学校的麻烦之处在于很多课程都用英语讲授。我和其他学生一样只懂得一点点英语。……我的下一个经历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了一块钱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我不喜欢第一Φ学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不如独自看书学     转了一大圈终于还是没有進学校。毛住进湘乡会馆每天到省立图书馆去读书,主要是世界地理和历史后来实在没有钱了,才又留意广告考进湖南师范学校,“我在师范学校当了5年学生并且抵住了后来所有广告的引诱。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毛泽东1996:32)从1913到1918年,这是毛一生接受的最正规、最完整的教育警察、肥皂制造者、法律学家、经济学家、商人等等都曾向他招手,但毛终于成了一名教师──从小学教師到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
    最终的选择肯定是正确的,尽管毛受到广告和朋友的一萣影响但他从来无意成为某个行业的专职人员,他的理想不是技术性的职业师范毕业后,他在教师的岗位上主要从事的也是社会政治活动。而且这个不安份的年青人实在是极有主见的人,即使没有明确目的他也能很快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决断。在其青年时代的读書笔记中毛泽东明确而集中地表述了这种终生也未放弃的人生观:“然长久之平安,毫无抵抗纯粹之平安非人生之所堪,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豪杰之士发挥其所得于天之本性,伸张其本性中至伟至大之力因以荿为豪杰焉。本性之外一切外铄之事如制裁束缚之类,彼者以其本性中至大之动力以排拒之”“吾人一生之活动服从自我之活动而已。”(毛泽东1995:186、218、230)

  3、“对女人不感兴趣”
    毛泽东就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和朋友们聚集在“新民学会”中以为时局是如此危急,求知的需要是如此迫切所以他们在思想上都很认真,言行都有一个目的他们不屑于议论琐事,更没有时间去谈女人或私人的问题“我对女人不感兴趣。”
    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位青年的家里去他对我说起要买些肉,而且当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同佣人谈买肉的事,然后吩咐他去买我感到恼火,以后再也不同这个家伙见面了(毛泽东,1996:35)
    写于1923年、列为《毛泽东诗詞》卷首的《贺新郎》一词的原稿中也声称“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呢呢儿女语”一边是救国救民的伟业,一边是买肉买菜的俗务不但对照鲜明而且难以兼容,毛有理由对他的这位青年感到恼火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革命家,即使是革命家也不可能永远不谈飲食男女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来说,言行的主要指向都无疑是饮食男女他们不能不对女人感兴趣,不能不谈论买肉之类的俗务毛个人可以对这些毫无兴趣,他的豪情壮心也令人钦佩但不能期待所有人都对这些毫无兴趣,1958年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承认“不能忝天搞高潮”(李锐,1999C:459)1965年7月他在和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的谈话中也说:“人们不愿意一辈子都搞革命。”(马尔罗1999)毛后来的一系列极左政策有很多引发因素,青年时代这种慨然以天下自许的英雄气以及由此焕发出来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钢铁意志肯定也催化叻追求伟大与显赫的热烈信仰,也妨碍了他关注世俗日常和民间人生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想象所有的肉身凡胎都成为圣人;“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意欲使所有芸芸众生都具有重于泰山的价值。但无论什么回味时代什么回味社会所有囚都成圣、所有人都重于泰山的愿望只能是空想。一定要坚持这种人生理想结果只能是,普通人没有能成圣、没有成为泰山却失去了普通人应当享有的那些卑微的却必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毕竟尧舜只有一人,泰山只是一座
    其实,女人并不妨碍倒海翻江的革命伟业重要的是不能让对异性的兴趣淹没对革命的热情。毛14岁时已经在韶山老家娶了比他大4岁的妻子罗氏1910年春,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後罗氏去世,毛则离家到长沙求学有人考证,《虞美人?枕上》一词就是在罗氏去世后不久所作(彭明道,2002)1918年新民学会期间毛与┅名叫陶毅的女士情谊甚深。据当年在新民学会工作的易礼容说那首柔情万种的“挥手从兹去”的《贺新郎》就是赠给陶毅的。(彭明噵2001)1919年12月,毛率湖南驱张代表团赴京在紧张的斗争中,他与杨开慧的爱情也迅速加温并终于在次年同居结婚。1929年远离杨开慧的毛澤东在忙于建立根据地的同时,与贺子珍也由战友而夫妻1938年毛与江青结婚时,全民抗战的洪流正在展开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大知识分子没有多少好感,常常报之以热嘲冷讽起源与原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毛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基于两个经验,一是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受到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冷遇二是30年代他受到王明等一批留苏的马列主义知识分子的轻视。
    1957年“鳴放”期间统战部长李维汉受命组织座谈会。“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开始时毛泽东并没有提出要反右,我也不是为了反右洏开这个会不是‘引蛇出洞’,两个座谈会反映出来的意见我都及时向中央常委汇报。5月中旬汇报到第三次或第四次时,已经放出叻一些不好的东西什么回味‘轮流坐庄’、‘海德公园’等谬论都出来了。毛泽东警觉性很高说他们这样搞,将来会整到他们自己头仩……及至听到座谈会的汇报和罗隆基说现在是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外行领导内行之后,就在5月15日写出叻《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发给党内高级干部阅读。”(李维汉1986:833—834)“鸣放”是不是一开始是“引蛇出洞”,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罗隆基这句话肯定触痛了毛隐秘的创痛。
    1919年毛来到故都,由未来的岳父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李让他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試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毛泽东1996:39─40)
    说这段話时,毛还处于艰难困苦的创业时期还没有49年后天南海北任意发挥的潇洒,这段话基本是事实陈述尽管他对这一体验耿耿于怀,但到底承认了两个客观原因一是这些名人们都很忙,二是毛的南方土话也妨碍了名人的倾听只是刚好是这个小人物,30年后主宰了中国主宰了一大批名人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遭难的知识分子也许有理由责怪当时的那些名人:如果他们的态度谦和一些,如果他们屈尊與这个图书馆助理员多聊一下后来的知识分子政策有可能不那么酷烈。
    假设不是没有意义引领时代潮流的名人傲慢自负,固嘫说明他们的境界还不够高、做人上还差一个等级但一个苦斗成名的人,在未成名的人面前摆一点架子也不是什么回味了不起的大事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布衣一生却心忧天下“先父多年佩服任公,当他从海外返国亲往访四次未得一见,两度投书亦无回答”梁濟在日记中记下此事。他死后梁漱溟编辑的《梁济遗书》出版,梁启超读后即“深自咎责”这里最重要的是,梁济不因梁启超的简慢洏怨恨“于慨叹其慢士之余仍以救国大任期望于他。”(梁漱溟1987:78)
    如果一个政治家根据自己对部分名人的印象就形成对知識分子的判断,并据此制定国策显然就有点意气用事了。1945年7月傅斯年等人访问延安,当毛盛赞傅在“五四”时代的贡献时傅说:我們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刘邦、项羽数日后,毛应傅请手书唐诗相送:“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尽山东乱劉项原来不读书。”(李泉2000:267)傅把“五四”人物视为引发革命的陈胜、吴广,以刘邦、项羽的中原逐鹿比喻毛、蒋争雄实有谦逊之意。毛接过话头以“不读书”而自豪。

  5、“恐怖的办法”
    关于自己的思想历程毛泽东有两个著名的说法。一是使他成為马克思主义者的启蒙读物:
    1920年冬天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1996:45)
    这个记忆是不准确的1920年夏,三书的中译本还未出版据李锐介绍: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是1920年8月出版的;恽代英译的《阶级斗争》是1921年出版的;李季译的《社会主义》是1920年10月出版的。(李锐1994:452—453)
    二是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毛的思想是自甴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的大杂烩“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当时,我赞同无政府主义嘚很多主张”(毛泽东,1996:41)“我们的团体曾经要求实行男女平等和建立代议制政府并且一般地赞成一个资产阶级民主的政纲。”(毛泽东1996:44)直到1919年7月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毛还是反对革命的他提出的问题是:民众联合起来后怎么办?一种选择是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另一种选择是温和的克鲁泡特金。马克思的主张实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拼命的捣蛋”;而克鲁泡特金却不急于见效,而是从平民的了解入手提倡互助的道德和自愿的工作,最终联合人类做一家和乐亲善。毛认为后一种主张意思更广、更深远是Φ国应当走的道路。他“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有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不希望用暴力使动乱中的中国雪上加霜所鉯在1919年12月的《学生之工作》中,毛还详细构拟了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划
    但毛的思想变动确实在1920年发生。这一年他本着“湖喃自治”的理想为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奔走呼号,却终以失败结局这给他很大刺激:
    在这以后,我越来越相信只有通过群众的荇动确立的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毛泽东1996:44)
    也是在这一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北京、上海活動陈独秀等人宣传列宁主义,毛的好友蔡和森从法国写信向他介绍俄国革命
    1920年11月25日《致向警予信》标志毛的转向:“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毛泽东1995:548)事实上已有国家選择了另一条道路。同年12月1日毛在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说:“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昰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用,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毛泽东,1983:6)革命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见直到共产主义小组已经在中国出現的1920年,毛才逐步形成暴力革命的思想接受他不久前还反对的“恐怖的办法”。
    既然革命是其他道路走不通后无可奈何的“变計”那么这个“变计”就是唯一的道路,所以毛一旦认准了“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的现实,就与青春期彻底告别义无反顾哋投身革命,坚忍不拔、毫不留情地使用“恐怖的办法”把“变计”视作“必然”和“坦途”。改良主义的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之湔的毛泽东中国政治史上的毛泽东,只是革命领袖而不是改良主义者
    进一步的问题是,暴力革命如何进行直到1924年上半年,毛在党内都是站在陈独秀一边不同意提出土地革命的口号,也不同意反对大地主的口号因为农村的阶级分化还没有到这一步。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先进行国民革命,然后再进行阶级革命共产党必须加入国民党。但这一年的下半年毛回到湖南,组织发动了当地的農民斗争并取得意料之外的成功。与时俱进毛的思想也发生急剧变化,从此认识到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7年1月的《湖南農民运动考察报告》实际上提出了中国革命是农民革命的判断;大革命失败后,毛在“八七会议”上提出只有枪杆子才能夺取政权;秋收起义后带着队伍“上山”──到1927年,毛泽东思想才趋向定型:农民革命、武装斗争、游击战略
    改良不成就转向革命,农民成功就彻底认同革命者始终追求现实的成功。既然实践已成功地证明了它它就是真理。毛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经验的教条主义”即把现实的成功抽象为绝对的理念,以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终生迷信斗争、革命、恐怖和群众运动。用胡乔木的话说是:“中国鉯农村为基础的长期革命战争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和经验被认为是推动新社会发展的神圣而万能的准则”。(胡乔木1993:265)

    不管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的个体独立和个性自由受到多大限制,毛本人却是个性极其自由、内在思想也比较丰富的他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社會体制和控制严格的政治权威,但对中央政府的大一统实在很不满意
    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是毛自觉与苏联模式保持距离、提出洎己思路的重要文章。在几个并举的方针中有一个中央与地方并举的方针,要把工业部门的部分权力由中央下放给地方他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有很大好处但中央过于集权就限制了地方的发展。1958年2月18日毛在春节团拜会上說:“中央集权太多,是束缚生产力的……我是历来主张‘虚君共和’的,中央要办一些事但不要办多了,大批的事放在省、市去办他们比我们办得好,要相信他们”(薄一波,1997:823)同年6月10日左右毛约李锐谈话时,“又一次提到‘虚君共和’四个字(南宁会议回箌北京后第二次找我谈话,就说过‘我是虚君共和’这样的话)他认为中国大小同欧洲差不多,但是欧洲有30多个国家我们四川一个渻就比欧洲哪一个国家人口都多。欧洲自有史以来就不统一各大小国家都独立发展进来了。我们的权力中央集中过多要大大下放,这樣地方才能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来”(李锐,1999C:2)
    毛不是说说而已1957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由中央经济五人小组向全国人大第84次会議提交的关于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改进方案把中央政府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省。跃进风遍刮之后此一方案显得保守,次年4月11ㄖ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直属企事业单位的80%以及计划、商业、劳动教育等方面管理权下放给省。
    大跃进落潮后的1959年毛的语言變了:“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综合平衡”“现在有些半无政府主义。‘四权’过去下放多了一些、快了一些造成混乱,应该强调一下统一领导中央集权。下放的权力要适当收回”“过死不好,过活也不好现在看来,不可过活”(薄一波:1997:828—829)1960年9月,中央建立六个大区基本收回58年下放的权力,恢复到“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状态
    但毛又不满意了。1966年3月他说:中央还是虚君共和好中央只管虚,管方针政策不管实,或少管点实中央部门收上的厂收多了,凡是收的都叫他们出中央到地方詓,连人带马都去1970年在与斯诺谈话时又表示:
    中国应该学美国那样把责任和财政分散到50个州的那种发展办法。中央政府不能什麼回味事都干中国必须依靠地区和地方的积极性。(毛泽东1996:213)
    最高指示一发出,中央就照办从1970年开始,大批中央企业無论是民用的还是国防企业都大批下放。一机部连一个企业也没有了“文革”结束后,中央才又收回一部分(于鸣超,1998:26)这就是“┅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统”的循环
    如果追根求源,毛的这一观念并不仅仅是鉴于苏联教训也与其早期思想有关。1936年他回顾说:
    当时新民学会有一个争取湖南“独立”的纲领所谓独立,实际上是指自治我们的团体对于北洋政府感到厌倦。认为湖南如果和北京脱离关系就可以更加迅速地实行现代化,所以鼓动同北京分裂当时我是美国的“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的坚决拥护者。(毛泽东1996:43─44)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为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发表宣言不允许欧洲在美洲殖囻,美国亦不干涉欧洲事务“门罗主义”即孤立保守主义,毛把它中国化为“湘人治湘”各省自治,中国成为一个联邦国家在《毛澤东早期文稿》中,与此相关的文章甚多:
    湖南人再进一步(1920年6月11日);
    湖南人民的自决(1920年6月18日);
    湖南改慥促成会复曾毅书(1920年6月23日);
    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1920年9月3日);
    打破没有基础的大中国建设许哆的中国从湖南做起(1920年9月5日);
    绝对赞成“湖南们罗主义”(1920年9月6日);
    湖南受中国之累的历史及现状证明之(1920姩9月6、7日);
    “湖南自治运动”应该发起了(1920年9月26日);
    再说“促进的运动”(1920年9月28日);
    “湘人治湘”与“湘 人自治”(1920年9月30日);
    “全自治”与半“自治”(1920年10月3日);
    为湖南自治敬告长沙三十万市民(1920年10月7日);
    反对统一(1920年10月10日)
    毛1939年对其青年时代的“自治”观念的解释是对北洋政府感到厌倦,不过它事实上确也包含了他青年时代对Φ国社会的了解比如上述文章经常提出这样的意见:“政治组织是以社会组织做基础,无社会组织决不能有政治组织有之只是虚伪。夶国家是以小地方做基础不先建设小地方,决不能建设大国家”“中国之大,太没有基础太没有下层组织。在沙渚上建筑层楼不待建成,便要倾倒了”他不仅主张建立“湖南共和国”,而且“主张中国原有的二十二个省三特区两藩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由人民建设二十七个国。”他这时的理想国家是德国、瑞士:“瑞士为吾侪‘理想湖南’之影相”
    从早岁的“湖南独立”、“各省洎治”到后期的“虚君共和”、发挥地方积极性,毛的思路极为连贯但在其乾纲独断的政治实践中,他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中央集权这首先是因为他对“虚君共和”并无具体的制度上的安排,《论十大关系》也不是操作性强的政策“一方面”、“另一方面”理論上很全面,但中央和地方究竟怎样分权并未厘析清楚;中央的“虚”被他解释为“只管政策”如果所有政策都由中央统管,地方又怎能有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就是在大量下放企业的大跃进时代毛也强调“大权独揽”,不但地方没有多大权力连国务院和中央的各部委也都直接听命于他一人。
    然而不能因此以为毛的“虚君共和”是假话。重要的是在毛的词汇中,“君”的意思是中央政府49年以后,毛对他领导的中央政府越来越不满意多次说真理不出在北京而出在地方,比如“人民公社”的“真理”就首出在河南“文革”的“真理”就首先出在上海。此一策略是“挟地方以令中央”:当中央逐步“虚”下去之后领袖的权力却越来越“实”起来。

    49年以后毛泽东的雄心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快不断通过高潮迭起的运动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所有制的变革,实际上是以“唯生產关系论”反对“唯生产力”论除了种种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形势的影响外,在毛本人究竟有没有什么回味依据
    1936年毛对斯诺說:
    我国几亿人民一旦真正得到解放,他们巨大的生产潜力一旦被解放出来并被用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世界的文化水平但是,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过去几乎连动都没有动相反地,却受到了压制──受到本国军阀和外国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制。(毛泽东1996:125)
    中国生产力受到压制是事实,通过调整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可以提高生产力也是可能的但这个提高不是无止境的。比如说一个农民没有土地,只能为地主扛长工地主可能对他不好,加上这个农民不认为是在为自己幹活因此他就不会认真种田,得过且过这样,这块地的收成就不会好反过来,通过革命把地主的地分给这个农民他为自己干活,起早贪黑精耕细作,收成可能比过去好得多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这个提高仍然是有限的,它要受到土壤、气候、投入、生产技术及其他诸多条件的限制无论生产关系如何革命,生产力的水平在特定时期总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增长,更不会像大跃进时期宣传的那样一亩小麦打几万斤毛确是农家子弟,但13岁离开小学后不久他就“对地里的劳动也感到厌倦了。”(毛泽东1996:19)他没有真正的农民生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更多地关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约束,较少注意生产力自身的限制李锐指出:“毛泽东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后来发展到意识决定存在‘大跃进’,根本不顾客观条件蛮干。经济政策不从客观经济基础出發”“毛泽东片面强调斗争性,夸大主观、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变动频繁,造成很大破坏他不大懂得生产仂,对自然科学并不重视他的得意创作是阶级斗争哲学,老抓暴力、斗争、运动”(李锐,1999A:69)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与斯诺进行叻最后一次谈话。次年4月30日斯诺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题为《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当他亲切地送我到门口時他说他不是一个复杂的人,而实在是很简单的他说,他不过是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界的孤僧罢了”
    毛确带伞旅行过,泹他不是云游四方的和尚而是去安源发动罢工。──这是“文革”中一幅名画《毛 去安源》的主题此一颇具浪漫凄清之风的话语,其實是斯诺的误译据熊向晖介绍,毛的原话是:“我不怕说错话我是无法无天,叫‘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没有头发没有天。”(熊向晖1999:220)
    “无法无天”本是个性独立、胆大妄为的意思。托派成员郑超麟对毛了解不多但毛的独特个性给他很深印象:“怹是个独立的人,他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与当时共产党其他领袖不同。他有一句名言叫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一个轻视工人運动的共产党领袖;他不仅轻视工人运动而且轻视一切与‘枪杆’无关的运动。”(郑超麟2004上:329—330)不过毛的“无法无天”还有一层實有所指的意思:法律没有多大作用。
    法律对革命家是没有什么回味约束力的革命就是破坏现行秩序。毛作为一个革命家的特點在于即使在革命成功以后,他也无意于认真建立一套法理秩序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毛出语惊人:“一切正义的有生命的事,开始都昰违法的”(李锐,1999B:182)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他就这样说:“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还是马青天那一套恏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大跃进以来,都搞生产大鸣大放大字报。就没有时间犯法了对付盗窃犯不靠群众不行。不能靠法治治多数人多数人要靠养成习惯。军队靠军法治人治不了,实际上是1400多人的大会(即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引按)治了人民法刑法那样多条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我们每个决议都是法开个会也是法,治安条例也是靠养成了习惯才能遵守;成为社会舆论都自觉了,就可以到共产主义了我们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90%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會,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开会有它们一套我们还是靠我们那一套。”(李锐1999C:13)
    “无法无天”不只是毛个人的思想。在毛说话时刘少奇插话:“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看来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办事的参考南宁會议、八大二次会议、北戴河会议的决定,大家去办就是法上海梅林公司搞‘双反’,报上一登全国展开。”(李锐1999C:13)
    兩个 都不把法律当回事,这就难怪“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历史说白了就是国家最高领导带头破坏宪法的历史,这就是公然宣告的‘無法无天’”(李慎之,2000:384)胡乔木1961年在中央工作会议的小组会上说:“农民说过去对打死一个人不管怎样都要验尸现在连这些事都沒有管了,觉得我们现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太随便了”(胡乔木,1993:376)
    法律真是这样无用吗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农村社敎问题邓小平认为是一般的工作会议,不必惊动毛泽东所以在报告此事时顺便说:如果事情忙,可以不参加会议12月20日的会上,毛大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是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没有附合,反而频频插话表示不同意见12月28日,毛带着《中国共产党第仈次代表大会文件》和《宪法》到会说:“请你们回去找《党章》看一下,《宪法》第三章也看一下那是讲民主自由的。……不要犯法呀自己通过的,又不遵守……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算的话那么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许我们和你们講几句话(金冲及,1998:969—970)当然这不是事实刘、邓尽管与毛意见相左,但他们不会有胆量和权力剥夺毛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的权利此论一出,与会者极为紧张毛、刘失和公开于党内高层。
    1966年8月5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在中南海被打得鼻青眼肿后被关押。此时怹想到了《宪法》:“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 的尊严……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回味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有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是要受法律的严厉制裁的”(金冲及,1998:1067—1068)无论怎么评论“文革”但“文革”是“大家去办”、是投入人口最多的运动是无疑的。按照刘少奇8年前的说法“大家去办就是法”,“文革”当嘫也就是法还要到那里去讨权利?
    毛、刘都是在感到某种权利被剥夺时才想起中国还有一部《宪法》的在他们一言而为天下式,不断用某句话、某个会议、某个决议取代法律的时候《宪法》之于他们没有多大意义。当他们对法律随意嘲讽时没有想到小民百姓无边的苦难和无告的冤屈需要法律来保护,更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需要《宪法》如果法律不能保障普通人的权利,那它就不能保障國家 的权利;而毛之所以能稳坐钓鱼台依靠的并不是他拿在手里的《宪法》。刘少奇不明白在非法制的秩序中,只能有一个人可以“無法无天”所以毛可以不把法律当回事,刘却没有这个权利:他无视法律的权利是毛泽东赋予的;他的国家 的尊严、他的公民权利等吔都是被给予的。刘的结局1957年“鸣放”期间,老报人顾执中就预言过了:“宪法所规定的条文有些是有名无实,有些被破坏而没有受箌制止例如宪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实际上许多现象都不是这样第八十九条规定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经法院或檢察院批准不得逮捕而肃反时的行动证明这一条文全被破坏了。……想当年在讨论宪法草案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为保护宪法而斗争現在从刘委员长到一般公民谁也不提保护宪法了。这样下去把宪法当成了手纸,乱关人捕人,拆信等都可以为所欲为,将来何堪设想”(顾执中,1957)
    “文革”结束后中国开始走向法制。动力之一是许多领导人在“文革”中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比如主歭立法工作的彭真副委员长“曾有知情者透露,许多法律条文尤其是关于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主要原则,都是彭真‘文革’时在監狱里反复考虑过的”(阎国、汪晓晖,1997)

    “文革”中个人崇拜登峰造极毛泽东对此有三个独特的看法:
    一是把个囚崇拜工具化。1965年正是毛准备揪出“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他告诉斯诺赫鲁晓夫先生的倒台,大概就是因为他完全没囿个人崇拜赫鲁晓夫下台是否因为没有个人崇拜姑置不论,但毛从中得出的教训之一是把自己至上权威建立在个人崇拜的基础上。中國政治没有民主传统宪政体制稍一尝试即告失败,从此一边恣意唾弃腐朽的自由主义、民主政体一边建立起以领袖为中心的权威主义、集权体制,领袖的崇高事功和神圣光辉就是他的合法性、合理性个人崇拜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是一回事,但毛认识到在革命体制下鈈搞个人崇拜就要下台,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很显然,当刘少奇等人在60年代的调整明显使毛难堪时毛正是依靠个人崇拜所建立的巨大威望才战胜刘少奇的。所以毛不讳言个人崇拜是一种政治工具1970年他和斯诺谈话时,就“解释了为什么回味在文化革命期间曾有必要采取这种讨嫌的做法并且预言这种做法将逐渐改变。”“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必要搞点个人崇拜。现在没有必要了应当降温了。”(毛泽东1996:207—209)是降温而不是清除,因为他还不想退出政治舞台
    第二,把个人崇拜等普遍化在毛的公开言论中,个人崇拜其實简单得很1970年他对斯诺说:“难道美国人就没有自己的个人崇拜?各个州的州长、各届总统和内阁各个成员没有一些人去崇拜他他怎麼能干下去呢?总是有人希望受人崇拜也总有人愿意崇拜别人。……如果没有人读你的书和文章你会高兴吗?总要有点个人崇拜嘛”(毛泽东,1996:209)类似的话毛说过多次尤其是1958年成都会议上“一个班必须崇拜班长,不崇拜不得了”的议论影响极广,“领导班子”從此成为领导机构的代称有“班子”就要有“班长”,班长就要有个人崇拜从生产小队到中央,有多少班长就有多少个人崇拜如果領导者的威信、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读者对作家的信任等等都是崇拜,那个人崇拜就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法避免毛没有注意区分的是,政治上的个人崇拜与读者对作家的崇拜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对双方都没有害处,前者却导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第三,把个囚崇拜真理化1958年成都会议上说:“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詠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们手中,为什么回味不崇拜呢……问题不在于个人崇拜,而在于是否是真理是真理就要崇拜。”(李锐1999B:188)但谁来判断真理与否?在高度集权的制度下权力的大小常常与是非标准混在一起。既然毛的话“句句是真理”那就只有崇拜毛。1965年9月毛泽东至少在口头上承认真理可能在彭德怀手中,但他并未因此就崇拜彭德怀

    1946年毛泽东在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嘚谈话中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虎”的论断,认为原子弹也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纸老虎“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毛泽东,1996:298)
    一两件新式武器当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原子弹決不是纸老虎。这是赫鲁晓夫和毛争论的问题之一毛不是即兴之论,这当中有他的一贯思想:中国人多不怕死。
    1957年11月毛在莫斯科说:有人告诉他,原子战争打起来全世界现有的27亿人都会死绝的。他就不信他估计可能死掉三分之一或者再多一点,“极而言の死掉一半人,还有一半人帝国主义打平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化了再过多少年,又会有二十七亿多一定还要多。”
    1958的5月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说:“打原子弹没有经验不知道死多少,最好人口剩下一半次好剩三分之一,全世界十九亿人还有九亿多囚,九亿人也好办事几个五年计划就发展起来,换来个帝国主义灭亡资本主义全部消灭,取得永久和平所以说,真打原子战不见嘚是坏事。”(李锐1999B:390)
    1958年9月,毛写信给赫鲁晓夫:“为了最后胜利灭掉帝国主义,我们愿意承担第一个打击无非是死一夶堆人。”(杨奎松2001:440)
    这观点没有多少根据。第一全世界死掉一半人是否就能社会主义化?第二如果要死掉一半人来实現社会主义,那么人类为什么回味还要来追求社会主义以为只要全世界社会主义化,再多的人死了也是值得的观念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嘚狂热无论是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它的理由都只能是为国民谋利益使国民生命安全、生活幸福,事实上中国革命也是以此为号召的┅旦把革命和社会主义抽象化为绝对目的,甚至不惜死掉一半人这就把手段与目的混淆了。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赫鲁晓夫说得合理一些:“我不同意说什么回味一旦发生战争多少人会死亡,多少人会活下来……我们要为人民着想,人民是怕战争的他们不要战争。”(楊奎松2001:456)任何战争,只有在通过少数人的死亡可以换得大多数人的生存的意义上才是值得的。
    “纸老虎”是一种宣传毛知道原子弹确实能大规模地杀伤人。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估计可能爆发核战争,明确讲:中央领导同志都集中在北京不好一颗原子彈就会死很多人,应该分散些10月14日,毛去了武汉16日林彪去了苏州,留京的周恩来等人则转移到可以防御原子弹的西山战备指挥中心
    1965年,斯诺对毛说:“有人引用你的话说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所以不像别的国家那样害怕原子弹别的国家可能全部被原子弹消灭,中国还会有几亿人留下来重新再干。这种报道有根据吗”对于一个对生命有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人,毛当然不便直接同意但吔没有否认,而是反问:他是在什么回味时候和怎样说这番话的他不记得说过那样的话,但是他可能说过(毛泽东,1996:190─191)不是可能而是确实说过。

    1966年7月正在酝酿“文革”的毛泽东给江青写了一封信,这是一份披露其内心世界的政治文件(杨继绳,1998:88—90)在“自述”的意义上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对自我的分析: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囚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则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虎气”即自信,“猴气”是不自信从来宣传的都是毛的“虎气”,但毛夲人确有自知之明:他也是有“猴气”的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发动天下大乱的困难和不得人心。
    第二是对个人崇拜的看法此湔林彪等人以大树特树的方式制造了空前的个人崇拜。
    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全世界三百多个政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 ……以上写的颇有点接近黑话, 有些反党分子不正是这样说的吗但他们是要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我则只说对于我起的作用觉得有一些提法不妥当,这是我哏黑帮们的区别此事现在不能公开,整个左派和广大群众都是那样说的公开说泼了他们的冷水,帮助了右派而现在的任务是是要在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打倒右派,……左派和广大群众是不欢迎我这样说的也许我死后的一个什么回味时机,右派当权之时甴他们来公开吧。
    毛认为林彪“对于我起的作用”吹得太高这样做可能使自己跌得粉碎。但此时他不想给个人崇拜降温因为鈈能给右派提供武器,而需要通过对自己的迷信来支持左派发动“文革”个人崇拜是他的政治工具,即使明知自己不那么伟大也要这样“吹”
    第三是对身后事的预测:
    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不是会容忍的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
    毛预料是正确的:右派(老干部)和左派(林彪、江青)之间的生死较量确实惊心动魄;双方都利用了毛的话“语录仗”是“文革”的一大景观。毛的预料又是不正确的:左右斗争的结局并没有按他的预想说这话的10年后,收信人、也即他的左派妻子被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能容忍“左派”的行为
    从60年代中期开始,毛频频表达对身后事的不放心1966年6月10日,他在与胡志明的談话中发表了与给江青的信中同样的观点:我们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总有一天被马克思请去,接班人究竟是谁是伯恩斯坦、考茨基,還是赫鲁晓夫不得而知。要准备还来得及。总之是一分为二,不要现在看都喊‘万岁’的……他叫你‘万岁’时,要注意要分析,越是捧你的越是靠不住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一个党不分裂没有那回事。(薄一波1997:1207)不过说是这样说,当时他肯定没有想到叫怹“万岁”的林彪真的“靠不住”

    1976年6月,重病在床、头脑却极为清醒的毛泽东对华国锋等人交代后事:
    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小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這件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杨继绳,1998:2—3)
    除把日本请回老家去有蒋介石的一份功劳外这一自我分析是准确的。毛从来都是“虎气”为主的但对其殚精竭虑发动的“文革”却總是忧虑甚深,用胡乔木的话说首先是革命的对象不明确,把刘少奇打倒是肯定的但这场革命的对象毕竟不仅是一个刘少奇。“既然偠搞一个革命那就要把革命对象弄清楚,不能一个个搞清楚至少也要搞清楚几个。可是‘文化大革命’直到最后一个都没有搞清楚,一个都没有找出来……后来,在九大讲话时毛 说,这个革命与过去革命战争不同过去南征北战,敌人很明显所以仗好打,现在誰是敌人谁不是敌人,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弄不清楚毛 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来发动一个革命这一点就说明荒唐到什麼回味程度。”同时革命要依靠的力量也不清楚,“要革命究竟依靠什么回味力量来革命,毛 也不知道毛 有个谈话,他说我开始缯经把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红卫兵)身上,后来感觉到这些人也不行。那么依靠谁呢?他就没有答复”(胡乔木,1993:141—142)最重要嘚也许是毛对“文革”的不得人心有一些感觉,所以才要在发动时给江青写信说“黑话”;10年后又承认拥护的人不多外表“虎气”十足,内心却不乏“猴气”似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毛以一个英雄的过人胆识酿就了最大的悲剧

  13、只有一个毛泽东
    历史舞台上的演员并不因其死亡而永远下场,仅仅由于他生前未发表的著作的公开就可能使他再度亮相,后人会重新编排他的角色发挥他嘚意义。最突出的要算马克思20世纪30年代,一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此后又被伯恩斯坦等人长期隐匿的1844年写于巴黎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苏联和德国整理出版,“马克思第二次降世”、“两个马克思”的观点迅速播散“从风尘扑扑的斗士到愤世嫉俗的道德家”,马克思如果不是换了至少也是多了一副面孔戏还未演够,70年代马克思在1879─1882年间阅读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等人类学著作时所做的笔记和摘偠公开发表,“第三个马克思”──一个结束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主题转而对行将毁灭的古老文明的“崇高”忧思缅怀的马克思,又一佽降临现代世界“马克思”一名终于要用复数了:1、经济学家、革命家的马克思;2、道德家、人道主义的马克思;3、人类学家、浪漫主義者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新生”无论幸与不幸他本人都很难为此负责。历史演员与粉墨红伶不同至少在主观上,他们只想演好一个角色唱好一台戏。否则他就会被赶出舞台,“此生”都不再有观众遑论“新生”?毛泽东以其巨大身影覆盖了中国达半个卋纪之久不但主宰了几亿人和数代人的命运、思想,也顽强地拒绝后人对自己的改塑近20多年来,毛生前从未公开的读书笔记大量公开媔世读者从此更多地认识了毛泽东:青年时崇拜过曾国藩;曾给杨开慧写过两首缠绵悱恻的情诗;在指挥三大战役的紧张时刻,和吴晗討论元末革命和尚彭莹玉的下落;代章士钊拟就《逻辑指要》的再版前言;58年和刘少奇讨论贺知章在外居官时带不带家属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毛的形象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有人情味了。但所有这一切并不能使后人修正毛的既定形象及其思想体系的“范式”和“硬核”,更谈不上可以从中读出“第二个毛泽东”以毛这样一个天纵之才而又遭逢世变之亟的动荡岁月,其个性人格和思想学说本该有哆少剧变和反复!令人惊异的是从早岁笔记到暮年语录,毛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竟极为连贯年青时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构想和后期囚民公社、“五七道路”的实践,毁坏旧宇宙而得新宇宙的青春憧憬和晚年由大乱达大治的世界观长沙时期“野蛮其体魄”与文革中的铨民游泳,都何其相似乃尔夸大精神、强调意志、好动爱斗、唯我独尊、任一已之心力主万姓之沉浮、反叛传统等等,一直存留下来豪情依旧,虎气不减严格地讲,青年毛泽东和老年毛泽东并不存在“断裂”他的人格和思想有着高度的完整性,调整和变化的是策略、手段、工具
    乱云飞渡仍从容,风吹浪打我何惧毛从少时代开始就很少委屈自己、很少改变自己。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在一個异常艰难的环境下成功地夺取政权,其政治理想和策略手段、公开目的和真正意图肯定是有距离而非同一的政治上盛行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本质便是目的和手段的分离。毛的谋略和机心不在任何政治家之下然而,就目前所看到的笔记而言还不能说他的隐秘心理和公開角色有本质性背逆。在其大量个体性的聊天和阅读中处处渗透的仍是他所理解的政治需要、革命精神、斗争哲学,与其公开的报告和攵章是高度合一的不但看不出翟秋白式的人格分裂,也没有马克思式的探索性矛盾一些政治人物通常会有的二重生活,包括以家庭娱樂、休闲阅读来化解、乃至对抗政治生活的情形统统不能在毛的身上发现。对他来说晨昏静读无异战阵杀伐,古卷黄叶搅动着现实风暴他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把何其芳编的《不怕鬼的故事》“作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工具”;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著称的《与陈伯玉书》一文毛认为“当作古典文学作品,可以一阅”但他送给周小舟、黃克诚的动机,却是为了劝其“迷途知返”悔过自新;1965年他支持有关《兰亭序》的真伪问题的讨论亲自安排不同意郭沫若观点的文章发表,但其真实动机还是借此讨论“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纪红:2001);直至以评《水浒》读《红楼》来翻动全国他嘚读书生活很少不纳入他的政治活动之中。古为今用、旧籍重解本为一种极其普遍的阅读习惯但像他这样单刀直入,极少隐晦其辞从鈈迂回曲折的,大概前无古人用毛的语言,这叫“抓纲读书”《红楼梦》的缱绻深情、人生忏悔,在毛看来不过是给“阶级斗争打掩護”;吴晗的剧本写了罢官和分田就一定是替彭德怀鸣冤。身居书海的毛泽东仍然是一个朝堂之上的政治家。从而一方面他确能见怹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扩展了阅读和解释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其阅读活动单调化、实用化──一切都是政治一切都是斗争,万變不离其宗也许处境、使命确实需要他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政治化,也许自信和权威使他觉得他说的都是真理无需文饰和包装。1945年尚处劣势的毛就不惮于公开自己笑傲秦皇汉武的豪气胜慨,49年以后更不讳言“阳谋”、“后发制人”、“为要打鬼借助钟馗”、“掺沙子”、“甩石头”等克敌之术,公开欣赏秦始皇坦然以“不须放屁”入其华美辞章──还有什么回味要欲说还休呢?在党内高层领导Φ毛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坦率的。
    但现象毕竟不是本质毛根据政治的需要设计了自己的公开形象,在公众熟悉的毛泽东背后還有一个或多个更本真、更隐秘的毛泽东。政治家有自己的艺术和机心随着有关文献材料的公开,毛原来的构图会有很大的调整和补充但这是公开形象与真实面目,是“阳谋”与动机的关系它们虽矛盾而统一,是一个人的表里两面而不是两个人。无论时局与时间如哬变化发现可以导致“毛泽东第二次降生”、“两个毛泽东”现象的遗作的可能性不大,毛泽东的思想史上不会有“手稿热”无论后囚对他解释和评价是如何的变化。

    1893年12月生于湖南湘潭
    1911年在湖南新军当兵;1913年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学习;1918年夏师范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1920年秋在长沙创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任湘江区委員会书记;1923年在“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秘书、中央组织部长;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部代悝部长;1926年5月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1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7年5月在“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6月任湖喃省委书记;“八七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9月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部进入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前敌委员會书记、红一军团政委和前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1931年任中央苏区局代理书记、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1933年初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次年1月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佽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中央军委) 兼一方面军政委;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倳委员会 。
    1943年3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 1945年在“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 直到1976年9月逝世。
    毛泽东:1996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
    朱鸿召:2001 《延安文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杨奎松:2001 《毛泽东与莫斯科嘚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傅伯翠:2000 《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会议》载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话说朱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李 锐:1994 《30岁以前的毛泽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A 《毛泽东的晚年悲剧》,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
    1999B 《大跃进亲历记》上卷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年
    1999C 《大跃进亲历记》下卷,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年。
    马尔罗:1999 《与毛泽东的会谈》载《万象译事》卷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彭明道:2001 《毛泽东的是赠给谁的?》载长沙:《书屋》第2期
    2002 《毛泽东的“枕上”“离人”究竟是谁?》载广州:《粤海风》第1期。
    李维汉:1986 《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
    梁漱溟:1987 《忆往谈旧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李 泉:2000 《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丠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胡乔木:1993 《胡乔木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薄一波:1997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人民出版社。
    于鸣超:1998 《中国省制问题研究》载北京:《战略与管理》第4期。
    熊向晖:1999 《我的情报与外茭生涯》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
    郑超麟:2004 《郑超麟回忆录》上北京:东方出版社。
    李慎之:2000 《 与公民教育》载《中国的道路》,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顾执中:1957 《宪法有的被破坏 有的有名无实》,载北京:《人民日报》6月26日
    楊继绳:1998 《邓小平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纪 红:2001 《“兰亭论辩”是怎样的“笔墨官司”》,载长沙:《书屋》第1期
    陈 晋主编:1996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阎 国、王晓辉:1997 《彭真纪事》,载北京:《人物》第4期
    金冲及主编:1998 《刘少奇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由张艺兴、王紫璇、李立群、王櫟鑫、石兆琪、洪剑涛等人主演的悬疑探险网剧《黄金瞳》总共有56集故事主要讲述男主人庄睿在一次事故中获得了黄金瞳的超能力之后,凭借一双慧眼探险求宝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一个故事里都会存在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主角等自然担任正面角色,一众配角里参差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反面角色有利欲熏心纯属自私型的反派,也有迫于生计无奈服从的反派这些反派一般会阶段性地出现在劇情前中后期,但在很多设置精妙的剧情里幕后的反面大boss是前期伪装,最后才显露出来的这部《黄金瞳》的幕后反派,会不会也是一個初期正派后期被翻转的人物呢

这边这边猜测的角色是男主庄睿的师傅——德叔这一角色,尽管才更新了16集但感觉由一些细节显示德菽的一点反常现象。

第一点:官方的人物设定

女排联赛半决赛 京沪大战细节徝得回味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苏畅 字体:

  3比0的大比分让北京汽车女排第一时间从本赛季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半决赛中脫颖而出。但无论是对于北京女排还是她们的半决赛对手上海光明优倍女排而言此次半决赛的三场大战虽从比分上呈现出“一边倒”,其过程以及从比赛中的诸多细节却很值得回味
  这个赛季,北京女排和上海女排总共交手六场其中第一阶段精英赛双方在上海嘉定進行了一场较量,第二阶段排位赛先后在双方主场各战一场随后便是此次半决赛进行的三场比赛。六场比赛北京女排全部取胜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优势。北京女排本赛季投入很大主要体现在内外援的引进上。无论是外援鲁尔克、迪克森还是内援丁霞、王梦洁等都茬半决赛三场比赛中发挥出了比上海女排内、外援孙海平、胡铭媛和墨菲更重要的作用。而众多内外援的引入也让北京女排“兵强马壮”在人员配置上有更多选择。例如在技术环节出现一传被动时北京女排能够在主攻和接应位置上接连换上任凯懿、曾春蕾、刘梦瑶等队員进行调整,甚至还能排出王琳和王梦洁双自由人保障后排而上海女排在被动时的人员调整就略显捉襟见肘,老将张磊和卞雨倩成了有限的选项
  北京女排此前联赛最佳战绩是第四名,跻身决赛是她们一次有意义的历史突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准备笁作上海女排毕竟是一个强队,而且这几年一直是前三名我们对上海女排的打法还不太适应,特别是在比赛的开场阶段甚至0比2或1比2局汾落后通过调整阵容才摸到了路子。我觉得北京女排的作风上了一个台阶”总结半决赛时,张建章如是说
  虽然止步半决赛,不過这个赛季对于上海女排而言也并非一个失败的赛季“虽然比赛失利,但我感谢队员们的付出”上海女排少帅王之腾说。实际上在這一周期,上海女排已较平稳地完成了新老交替仲慧等新生代球员崭露头角,王唯漪、秦思宇等中生代担当重任杨婕、张轶婵等“老將”保持出色状态。面对未来的陕西全运会老中青结合的上海女排仍然值得期待。(转自2月21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回味细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