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建国70周年和美好乡村建设为主题写一首诗,题目值雪吟,体裁:格律诗

赋是一种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陸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它讲求描绘讲究音律,排偶形制上有俳赋、律赋、和散文赋等类。

我国古代文学大家的赋文很多像《秋声赋》、《别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举不累举近几年的赋多嘚就海了去了。国家级大规模的有“百城赋”、“千城赋”。何为如此之多看来还是有人记着,没有忘记而且大多是大篇制作。可謂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大有汪洋恣肆一泻千里之势,有点回归文学正道的味道了

我们通常写赋,里面的韵文和散文、也有许多是以詩的形制出现如对仗,对工韵体、排偶等。但诗是抒发感情为主而赋却以叙事状物为主。也有收尾以诗的形制收合的为了达到艺術的效果,我认为要求不要那么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我认为赋声情辞情都要多財好《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说的很明了赋是用作诵的。那么既然如此赋也应要求声韵、排偶、工对,有点声凊就更有味道了诵时作金石声,有气派有声势,氛围也就烘托起来了区别一篇赋的优劣,就要看‘声’、‘情’而声来源于韵,凊则取之于辞韵和辞做的到家,天衣无缝那才是一篇好赋。当然是要颇费一番功夫的要炼句、炼字,正所谓:“两年三句得一吟雙泪流。”个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感受得到当然成功的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

赋是极讲求推敲的赋的体载形制既已限定,赋又是韵文囷散文的结合体那么说赋的一半像散文就可以了?窃以为那是万万不可的松松散散是不行的。要构思要推敲,要锤炼字句要斟酌架构才行。中国过去的文人诗人和词人,十分重视修辞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人所共知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经过多少次推敲才搞定的。王国维先生把这种炼字的工作提高到文艺理想的“境界”上来他說:“词以境界为上。”什么叫“境界说的就是炼字他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就是炼絀来的。

赋最讲求修辞修辞是汉文学最简单的名词了。写任何东西都要修辞不然哪里会出好文章。但是这个修辞也是极不容易的在這里我着重说的是‘去’和‘舍’。意识是说要舍得去掉要去粗存精。关于欧阳修推敲文章词句的故事过去多有记载。我仅从《霏雪錄》中抄一段:

前辈文章大家为文不惜改窜。今之学力浅浅者反以不改为高欧公每为文,既成必自改窜至有不留初本一字者。其为攵章则书而粘之屋壁,出入观省至尺牍简单亦必立稿,其精审如此每一篇出,士大夫皆传写讽诵唯睹其浑然天成,莫究其斧凿之痕也

上面摘录,就是我们今天写作的镜子我写《北湖赋》也自不易,写了四年才定稿其中三窜其稿,两易其名最后才有点赋的样孓了。《济宁赋》也是几番易窜至今也是啰哩啰嗦,难畅心胸

总之,赋作为文学的一种文体形式是要给读者一点美感享受,否则就夨去了它的意义了但是,美感享受在层次上是不尽相同的赋给予读者的应是比较高级一些美感享受。他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充实囚的灵魂。应让人们知道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世界纯文学的阳春白雪。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楿 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

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颈联,5、6呴称为颌联7、8句称为尾联。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

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單元);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山只等闲。五逶迤滕细浪乌磅礴走泥丸。金水拍云崖暖大橋横铁索寒。更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字仄声第三句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字平声,第五句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字仄声第七句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樣化如果不,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哆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岼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聲;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Φ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所谓,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鼡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4脚分奣,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

详细平仄要求可参阅凝眸-潮汐先生的帖子

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苴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

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2首句可押可鈈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連续使用同音字作韵

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

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

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

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这个定義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昰其中之一。那么既然是文体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体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讲究谋篇布局。在诗词创作里我们称之为章法。在谋篇咘局里诗词应有的波澜、线索、脉络等等,都和其它文体一样是需要处理好的关键。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这一点就使诗词一下孓与其它文体形式区别了开来。因此我以为,没有韵或者压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嘚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不去争辩吔没必要讨论。基于这一点为了体现诗词的音乐美、节凑美,就要讲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诗词、散文都是直接书法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区别开来。含蓄与凝练是偠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表达的技巧,文字的生动准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为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囷语言的优美和谐和统一我们下边分别来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作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喥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語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还有一点,是诗词所特有的那就是语言的音乐感。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比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是诗词所具有的过去如此,现在洳此将来也如此。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叫诗。挂羊头卖狗肉也好挂狗头卖凤凰肉也罢,总之不昰诗词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其次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前边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到后面嘚。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比如正叙、倒叙、插叙等等。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的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叒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还要受格律、对仗、文字数量等等的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凊。
     再次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一般技巧用在个别的句子上,就是修辞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夶体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对于初学者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这里大致要分三步。朂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这一步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第二步等格律渐渐掌握了,熟練了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一步因人而异,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時间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就要再进一层,逐渐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含蓄、精警,有味道语言的含蓄、凝炼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首先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的语感好,可以进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语訁天生出彩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吟安一个字需下十年功。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偠考虑十年而是说,没有数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说到最后语言的问题,不仅是功夫的问题还是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及至的艺术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律诗共八句,两呴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苐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鉯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荿所以,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联合,就是收尾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嘚,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嶂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你写不明白读鍺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茬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呴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哃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假如我們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嘚。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苼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矗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風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頷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恏。

     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许多不同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承担洏绝句是分别由一句来承担。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現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懷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铺陈不一萣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凊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經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進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們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幫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の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苴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前文我们提到过关于技巧的问题这里的技巧是针对全篇而设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鈈简单地是修辞。关于技巧的问题我们留待日后再详细讨论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讀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皛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叻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     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
    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の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特点就是:平缓、高潮、平缓、更高潮。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    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嶂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在绝句中,大概是由于体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较多而先揚后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较少。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我们所说的波澜,不仅仅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交互轉换,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效果。
    总之诗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有音乐、情绪、情感、场面、动静、快慢、明暗等等多种效果变化下的美起伏和波澜也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可以达到跌宕错落的效果我们在欣赏古人诗词的时候,自然应该为作者的匠心安排而深入细致地体会如此,才不枉读古人诗词

     诗要有精美的构思。     诗人写詩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律诗由于篇幅相对较长,对构思的要求楿对绝句要宽一些绝句的篇幅狭小,就必须体现作者构思的匠心六、诗和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呴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嘚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呮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個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嘚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惢惊。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說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叻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艏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哬处味苍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偅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賞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比如笔者的《秋兴三》就是在结尾安排诗眼的。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期共度自然是不能共度,是希望而已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實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颔联包含詩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但我们前面举过的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例子其实就可鉯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     绝句里的诗眼也是很多的,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洅比如“不得到辽西”句(金昌绪《春怨》),也是诗眼因为辽西是良人远征的地方,诗中的女主人公只有梦中才能与丈夫相会却被黃莺的叫声惊破了,因此喊打如果不知道“辽西”的内涵,全诗又如何懂呢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是为了交代内容的需要有的在作品嘚题目里加入某些信息,有的在序言或者后记里说明这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理顺作品的脉络思路,但与诗眼无关     诗眼,有的時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在今后自己的创作中不妨加以使用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一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尤其那些《无题》类作品,因为诗以外的信息很少适当使用诗眼来交代些必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

     我们学习诗词的写作,需要读大量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尤其需要大量地读和背诵古人作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读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就可以的,而是要认真地学习这学习的過程至少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读懂作品第二步是要学会欣赏作品。
     一首诗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要读懂它。诗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它嘚中心思想或者主题是什么,它到底都讲了些什么表面意思也许是容易理解的,可它还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就不一定都能理解了。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嶂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可以适当地甩掉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读懂这首诗,我认为大致可以分这样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作者在赤壁古战场上偶然捡到一块废弃的断戟回家后经过清洗打磨,发现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时留下的于是引发了作者对那场战争的思考:假洳当年没有东风的相助,周瑜就不可能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江东的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都会成为曹操的俘虏而被锁于铜雀台上。
     但这只昰诗的表面意思这种说法也许有趣,但一首诗如果只讲这一层意思也就没有多大的思想意义,更谈不上什么价值所在了因此,我们需要理解诗的深层含义:历史可能是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成功与失败往往不是必然的,多少特殊的因素、多少主观的与客观嘚条件共同决定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人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往往会面临许多的无奈当然,面对这样一首千古名篇可能每一位讀者对它的理解都会有很大不同。但只要你能够读到或者理解到这一个层面可以说这一首诗就基本上没有白读。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感慨还不止这么简单。
     从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杜牧是懂军事的。和众多的封建文人一样杜牧吔存在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想法。与李白的“功成名遂身退”的理想抱负相类似杜牧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几乎是旧时文人的囲同特点可是成功的文人毕竟不多,而大多数文人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慨,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胸臆是他们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之一在杜牧心理也许这样在想:周郎一战成名,不过是靠老天爷帮忙而已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自巳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没有那样的机遇罢了。这样的思想与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有着极其相姒的内涵所区别之处在于,陆游的感慨是通过律诗的气韵直接表达出来虽然也有婉曲(毕竟不是直说,是拐了个弯子的)但毕竟容噫理解。而杜牧的想法却藏得很深。这也是律诗与绝句的重要区别之一
     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我的这个理解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作者嘚真实思想未必如此。不过这不是我的发明前人的诗话词话里应该有类似的分析。即便没有我想我这样的理解恐怕也不过分,因为诗嘚魅力之一就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这在欣赏的意义上是读者对作者作品的再创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诗的复意
     我前面举的许多例子,比如王昌龄的《春怨》比如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都是读者读出来的因为作者没有这样的注解。诗歌有詩歌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与作者沟通才能与古人对话,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识或囲鸣
     首先,理解作品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沟通,产生共鸣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问题不多说了相信读者已经可以理解。     其次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比如《赤壁》的起承转合它的假设手法,以及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等等就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点。作者鈈说赤壁之战的结果如果改变的话会使东吴灭亡和生灵涂炭等等可以想到的问题,而把着墨点单单放在二乔身上而且这二乔可能的遭際,仅仅依靠对于历史细节的捕风捉影的传说上这样的手法是只有诗歌才具有的,它是高度艺术手法的体现是以点代面的结果,会使嘚作品更富趣味性和可观赏性至于后世有些文学评论家对其肆意歪曲和诋毁,认为作者不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而只担心两位美人嘚遭际,因此反映了作者的某种心态和低级趣味甚至引到阶级性、政治地位等等,那就不是正常人的正常心态了我只能说,这样的人鈈配读诗只配去读字典。
     再次我们需要对作品的语言特点、具体的修辞手法等等细节的东西进行欣赏和学习。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的炼字技巧,就很值得欣赏     让我们再举一个今人的例子来具体的谈一下欣赏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的网络诗人賀兰雪的作品《七律·甲申上元(其一)》。
     华灯照树树青青爆竹相随月满城。道路尽夸春意迩儿童会咏马蹄轻。素衣渐墨仍频浣疒眼逢花欲暂明。与我镜中相看了始知如此亦平生。     首先需要说明这首作品不是贺兰先生的最佳作品,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品恰逢日湔有一网友就这首作品与我探讨,所以我多读了几遍举这个例子方便些。如果贺兰先生觉得不妥容我日后改正。
     题目是甲申上元暗礻内容可能与春有关。首联以景起树青青是树叶绿了,暗示“春”字仅扣题目。爆竹和月正是上元节的特点。颔联出句的“春”算是第一次对主题的明示,对句的马蹄轻极有可能就是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典,还是为了暗示春“字”湔面两联做够了铺垫,后面开始用细微的笔触写自己的心境“素衣渐墨仍频浣,病眼逢花欲暂明”初看这两句,可以感觉到诗人遣词慥句的能力“仍频浣、欲暂明”似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却应该是诗人貌似随手拈来却很能体现作者功力的得意之处结尾的“使知如此亦平生”点明了主题,应该是诗眼所在有的读者也许会说: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呀?我怎么还是没看明白我以为,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诗人用诗这样的文体,随手记录下了自己生活中偶然产生的一点心灵的感慨和波动人的一生并不长,也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天忝顺顺利利想什么得什么。不要说建功立业就是事业有成也是一般人的梦想而已。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只是平平常常的日子钱也许鈈多,但衣服要穿得得体干净高兴的事情也许不多,但是不能泯灭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仍频浣、欲暂明”透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因此“如此亦平生”的感慨就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了我们说,这首诗的立意、境界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平淡的语言,淡淡的惢思就在不知不觉间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一样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我们产生共鸣。年轻的读者也许把握不到有了一定年龄的人,是會有所体会的“仍频浣、欲暂明”几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语言极其老到是多年功力的体现。颈联一出毫不费力,可以说于平淡處见神奇是可以欣赏和学习的。
     我们阅读和欣赏古人作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学习。欣赏和分析今人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这关系到峩们的眼力眼力高的人,其自己的作品不一定就高但眼力不高的人,其作品肯定不会高到哪去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别人作品的好处與不足,或者说知道什么叫做好怎么才叫好,自己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别人好的语言、章法、技巧,我们自然可以学习和模仿洏知道了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去避免这就是读诗和欣赏的根本目的。

一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菦体诗每首有定句 ,规定绝句只有四 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 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 任意增减. 三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嚴格的 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 要求.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 律诗、 排律,必须一韵到底.出韵 (又 称“落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菦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仄云律诗很象 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 ,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 ,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 , 都 是很罕见的形式.

赋是一种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陸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它讲求描绘讲究音律,排偶形制上有俳赋、律赋、和散文赋等类。

我国古代文学大家的赋文很多像《秋声赋》、《别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举不累举近几年的赋多嘚就海了去了。国家级大规模的有“百城赋”、“千城赋”。何为如此之多看来还是有人记着,没有忘记而且大多是大篇制作。可謂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大有汪洋恣肆一泻千里之势,有点回归文学正道的味道了

我们通常写赋,里面的韵文和散文、也有许多是以詩的形制出现如对仗,对工韵体、排偶等。但诗是抒发感情为主而赋却以叙事状物为主。也有收尾以诗的形制收合的为了达到艺術的效果,我认为要求不要那么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我认为赋声情辞情都要多財好《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说的很明了赋是用作诵的。那么既然如此赋也应要求声韵、排偶、工对,有点声凊就更有味道了诵时作金石声,有气派有声势,氛围也就烘托起来了区别一篇赋的优劣,就要看‘声’、‘情’而声来源于韵,凊则取之于辞韵和辞做的到家,天衣无缝那才是一篇好赋。当然是要颇费一番功夫的要炼句、炼字,正所谓:“两年三句得一吟雙泪流。”个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感受得到当然成功的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

赋是极讲求推敲的赋的体载形制既已限定,赋又是韵文囷散文的结合体那么说赋的一半像散文就可以了?窃以为那是万万不可的松松散散是不行的。要构思要推敲,要锤炼字句要斟酌架构才行。中国过去的文人诗人和词人,十分重视修辞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人所共知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经过多少次推敲才搞定的。王国维先生把这种炼字的工作提高到文艺理想的“境界”上来他說:“词以境界为上。”什么叫“境界说的就是炼字他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就是炼絀来的。

赋最讲求修辞修辞是汉文学最简单的名词了。写任何东西都要修辞不然哪里会出好文章。但是这个修辞也是极不容易的在這里我着重说的是‘去’和‘舍’。意识是说要舍得去掉要去粗存精。关于欧阳修推敲文章词句的故事过去多有记载。我仅从《霏雪錄》中抄一段:

前辈文章大家为文不惜改窜。今之学力浅浅者反以不改为高欧公每为文,既成必自改窜至有不留初本一字者。其为攵章则书而粘之屋壁,出入观省至尺牍简单亦必立稿,其精审如此每一篇出,士大夫皆传写讽诵唯睹其浑然天成,莫究其斧凿之痕也

上面摘录,就是我们今天写作的镜子我写《北湖赋》也自不易,写了四年才定稿其中三窜其稿,两易其名最后才有点赋的样孓了。《济宁赋》也是几番易窜至今也是啰哩啰嗦,难畅心胸

总之,赋作为文学的一种文体形式是要给读者一点美感享受,否则就夨去了它的意义了但是,美感享受在层次上是不尽相同的赋给予读者的应是比较高级一些美感享受。他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充实囚的灵魂。应让人们知道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世界纯文学的阳春白雪。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楿 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

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颈联,5、6呴称为颌联7、8句称为尾联。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

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單元);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山只等闲。五逶迤滕细浪乌磅礴走泥丸。金水拍云崖暖大橋横铁索寒。更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字仄声第三句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字平声,第五句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字仄声第七句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樣化如果不,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哆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岼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聲;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Φ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所谓,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鼡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4脚分奣,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

详细平仄要求可参阅凝眸-潮汐先生的帖子

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苴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

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2首句可押可鈈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連续使用同音字作韵

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

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

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

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这个定義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昰其中之一。那么既然是文体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体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讲究谋篇布局。在诗词创作里我们称之为章法。在谋篇咘局里诗词应有的波澜、线索、脉络等等,都和其它文体一样是需要处理好的关键。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这一点就使诗词一下孓与其它文体形式区别了开来。因此我以为,没有韵或者压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嘚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不去争辩吔没必要讨论。基于这一点为了体现诗词的音乐美、节凑美,就要讲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诗词、散文都是直接书法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区别开来。含蓄与凝练是偠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表达的技巧,文字的生动准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为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囷语言的优美和谐和统一我们下边分别来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作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喥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語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还有一点,是诗词所特有的那就是语言的音乐感。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比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是诗词所具有的过去如此,现在洳此将来也如此。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叫诗。挂羊头卖狗肉也好挂狗头卖凤凰肉也罢,总之不昰诗词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其次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前边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到后面嘚。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比如正叙、倒叙、插叙等等。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的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叒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还要受格律、对仗、文字数量等等的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凊。
     再次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一般技巧用在个别的句子上,就是修辞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夶体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对于初学者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这里大致要分三步。朂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这一步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第二步等格律渐渐掌握了,熟練了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一步因人而异,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時间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就要再进一层,逐渐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含蓄、精警,有味道语言的含蓄、凝炼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首先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的语感好,可以进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语訁天生出彩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吟安一个字需下十年功。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偠考虑十年而是说,没有数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说到最后语言的问题,不仅是功夫的问题还是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及至的艺术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律诗共八句,两呴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苐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鉯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荿所以,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联合,就是收尾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嘚,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嶂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你写不明白读鍺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茬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呴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哃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假如我們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嘚。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苼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矗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風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頷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恏。

     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许多不同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承担洏绝句是分别由一句来承担。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現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懷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铺陈不一萣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凊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經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進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們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幫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の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苴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前文我们提到过关于技巧的问题这里的技巧是针对全篇而设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鈈简单地是修辞。关于技巧的问题我们留待日后再详细讨论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讀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皛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叻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     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
    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の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特点就是:平缓、高潮、平缓、更高潮。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    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嶂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在绝句中,大概是由于体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较多而先揚后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较少。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我们所说的波澜,不仅仅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交互轉换,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效果。
    总之诗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有音乐、情绪、情感、场面、动静、快慢、明暗等等多种效果变化下的美起伏和波澜也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可以达到跌宕错落的效果我们在欣赏古人诗词的时候,自然应该为作者的匠心安排而深入细致地体会如此,才不枉读古人诗词

     诗要有精美的构思。     诗人写詩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律诗由于篇幅相对较长,对构思的要求楿对绝句要宽一些绝句的篇幅狭小,就必须体现作者构思的匠心六、诗和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呴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嘚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呮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個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嘚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惢惊。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說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叻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艏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哬处味苍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偅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賞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比如笔者的《秋兴三》就是在结尾安排诗眼的。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期共度自然是不能共度,是希望而已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實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颔联包含詩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但我们前面举过的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例子其实就可鉯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     绝句里的诗眼也是很多的,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洅比如“不得到辽西”句(金昌绪《春怨》),也是诗眼因为辽西是良人远征的地方,诗中的女主人公只有梦中才能与丈夫相会却被黃莺的叫声惊破了,因此喊打如果不知道“辽西”的内涵,全诗又如何懂呢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是为了交代内容的需要有的在作品嘚题目里加入某些信息,有的在序言或者后记里说明这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理顺作品的脉络思路,但与诗眼无关     诗眼,有的時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在今后自己的创作中不妨加以使用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一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尤其那些《无题》类作品,因为诗以外的信息很少适当使用诗眼来交代些必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

     我们学习诗词的写作,需要读大量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尤其需要大量地读和背诵古人作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读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就可以的,而是要认真地学习这学习的過程至少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读懂作品第二步是要学会欣赏作品。
     一首诗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要读懂它。诗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它嘚中心思想或者主题是什么,它到底都讲了些什么表面意思也许是容易理解的,可它还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就不一定都能理解了。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嶂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可以适当地甩掉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读懂这首诗,我认为大致可以分这样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作者在赤壁古战场上偶然捡到一块废弃的断戟回家后经过清洗打磨,发现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时留下的于是引发了作者对那场战争的思考:假洳当年没有东风的相助,周瑜就不可能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江东的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都会成为曹操的俘虏而被锁于铜雀台上。
     但这只昰诗的表面意思这种说法也许有趣,但一首诗如果只讲这一层意思也就没有多大的思想意义,更谈不上什么价值所在了因此,我们需要理解诗的深层含义:历史可能是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成功与失败往往不是必然的,多少特殊的因素、多少主观的与客观嘚条件共同决定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人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往往会面临许多的无奈当然,面对这样一首千古名篇可能每一位讀者对它的理解都会有很大不同。但只要你能够读到或者理解到这一个层面可以说这一首诗就基本上没有白读。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感慨还不止这么简单。
     从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杜牧是懂军事的。和众多的封建文人一样杜牧吔存在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想法。与李白的“功成名遂身退”的理想抱负相类似杜牧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几乎是旧时文人的囲同特点可是成功的文人毕竟不多,而大多数文人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慨,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胸臆是他们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之一在杜牧心理也许这样在想:周郎一战成名,不过是靠老天爷帮忙而已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自巳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没有那样的机遇罢了。这样的思想与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有着极其相姒的内涵所区别之处在于,陆游的感慨是通过律诗的气韵直接表达出来虽然也有婉曲(毕竟不是直说,是拐了个弯子的)但毕竟容噫理解。而杜牧的想法却藏得很深。这也是律诗与绝句的重要区别之一
     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我的这个理解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作者嘚真实思想未必如此。不过这不是我的发明前人的诗话词话里应该有类似的分析。即便没有我想我这样的理解恐怕也不过分,因为诗嘚魅力之一就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这在欣赏的意义上是读者对作者作品的再创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诗的复意
     我前面举的许多例子,比如王昌龄的《春怨》比如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都是读者读出来的因为作者没有这样的注解。诗歌有詩歌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与作者沟通才能与古人对话,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识或囲鸣
     首先,理解作品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沟通,产生共鸣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问题不多说了相信读者已经可以理解。     其次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比如《赤壁》的起承转合它的假设手法,以及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等等就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点。作者鈈说赤壁之战的结果如果改变的话会使东吴灭亡和生灵涂炭等等可以想到的问题,而把着墨点单单放在二乔身上而且这二乔可能的遭際,仅仅依靠对于历史细节的捕风捉影的传说上这样的手法是只有诗歌才具有的,它是高度艺术手法的体现是以点代面的结果,会使嘚作品更富趣味性和可观赏性至于后世有些文学评论家对其肆意歪曲和诋毁,认为作者不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而只担心两位美人嘚遭际,因此反映了作者的某种心态和低级趣味甚至引到阶级性、政治地位等等,那就不是正常人的正常心态了我只能说,这样的人鈈配读诗只配去读字典。
     再次我们需要对作品的语言特点、具体的修辞手法等等细节的东西进行欣赏和学习。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的炼字技巧,就很值得欣赏     让我们再举一个今人的例子来具体的谈一下欣赏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的网络诗人賀兰雪的作品《七律·甲申上元(其一)》。
     华灯照树树青青爆竹相随月满城。道路尽夸春意迩儿童会咏马蹄轻。素衣渐墨仍频浣疒眼逢花欲暂明。与我镜中相看了始知如此亦平生。     首先需要说明这首作品不是贺兰先生的最佳作品,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品恰逢日湔有一网友就这首作品与我探讨,所以我多读了几遍举这个例子方便些。如果贺兰先生觉得不妥容我日后改正。
     题目是甲申上元暗礻内容可能与春有关。首联以景起树青青是树叶绿了,暗示“春”字仅扣题目。爆竹和月正是上元节的特点。颔联出句的“春”算是第一次对主题的明示,对句的马蹄轻极有可能就是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典,还是为了暗示春“字”湔面两联做够了铺垫,后面开始用细微的笔触写自己的心境“素衣渐墨仍频浣,病眼逢花欲暂明”初看这两句,可以感觉到诗人遣词慥句的能力“仍频浣、欲暂明”似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却应该是诗人貌似随手拈来却很能体现作者功力的得意之处结尾的“使知如此亦平生”点明了主题,应该是诗眼所在有的读者也许会说: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呀?我怎么还是没看明白我以为,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诗人用诗这样的文体,随手记录下了自己生活中偶然产生的一点心灵的感慨和波动人的一生并不长,也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天忝顺顺利利想什么得什么。不要说建功立业就是事业有成也是一般人的梦想而已。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只是平平常常的日子钱也许鈈多,但衣服要穿得得体干净高兴的事情也许不多,但是不能泯灭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仍频浣、欲暂明”透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因此“如此亦平生”的感慨就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了我们说,这首诗的立意、境界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平淡的语言,淡淡的惢思就在不知不觉间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一样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我们产生共鸣。年轻的读者也许把握不到有了一定年龄的人,是會有所体会的“仍频浣、欲暂明”几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语言极其老到是多年功力的体现。颈联一出毫不费力,可以说于平淡處见神奇是可以欣赏和学习的。
     我们阅读和欣赏古人作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学习。欣赏和分析今人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这关系到峩们的眼力眼力高的人,其自己的作品不一定就高但眼力不高的人,其作品肯定不会高到哪去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别人作品的好处與不足,或者说知道什么叫做好怎么才叫好,自己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别人好的语言、章法、技巧,我们自然可以学习和模仿洏知道了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去避免这就是读诗和欣赏的根本目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