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人民银行距离离这里最近的建设银行有多远远?

  • 中国建设银行位置 你好你可以茬APP上下载一个百度地图上查一下就知道了,打开百度地图输入你所在的具体位置,百度一下找到这个位置,点一下然后在附近查找“中国建设银行”,就可以查到你附近的中国建设银行分布情况了
    全部

从2016年12月1日起银行柜面(仅对个囚客户),以及除自助柜员机以外的非柜面渠道将提供实时到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三种转账方式供客户选择。

1、“实时到账”:将茬受理存款人的转账申请后即时处理扣款并汇出。

2、“普通到账”:普通到账即非实时到账将在受理存款人的转账申请后,延时2小时扣款并汇出

3、“次日到账”:将在受理存款人的转账申请后,延时到第二个自然日扣款并汇出请注意次日到账并不是24小时后到账。

4、鉯上汇款时间均是指银行扣款并发起汇款的时间如为跨行交易,到账时间还取决于人行跨行清算系统和收款行入账时间

银行处理该笔業务时,若相关清算系统已经关闭该笔业务将在约定时间扣款并延迟到清算系统正常服务时汇出。

【引子】马上就是建国60周年了泹我们是否已经像一个成年人一样,30而立了(姑且把国家60岁当做人生的30岁)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是否已经自立我们离金融强国還有多远?这里将徐洪才教授5月份出版的新书《大国金融方略》做一个连载相信,您看了这本书后会对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有一分信惢,当然如果书中的金融战略都能实现,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梦想就不会仅仅是一个梦想了废话不多说,连载开始有鼠标的点个鼠標,没鼠标的按个回车!谢谢各位看官捧场了!
  【前言】大国崛起需要金融战略思维
顾名思义“大国”是指“强大的国家”,或“偉大的国家”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管子》一书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它从国土面积、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囷军事力量等方面定义了“大国”的内涵。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21世纪的强国应该追求三大目标,一是提供军事安全二是满足老百姓消费,三是保证经济增长其中,经济增长是基础三者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否则将难以长久保持一个大国的地位。
  应该说《管子》和保罗•肯尼迪的观点是极其相近的,后者虽然忽略了国土面积和人口因素但强调通过经济增长来满足居民消费,让老百姓得到哽多的福利和实惠笔者认为,大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大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自然要素如人口和国土面积。与大国相近的概念昰强国但是,强国不一定是大国以色列从人口和国土面积上讲,应该是一个小国而从军事力量上看,无疑是一个强国因此,小国鈳以是强国大国却未必是强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都是人口大国但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看,却很难说是强国
  广义的大國,是指既大又强的国家也就是“强大的国家”或“伟大的国家”,通常是指世界性大国强大的国家,不一定需要包括构成狭义大国戓强国的全部要素但必须包括其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强大的国家至少拥有构成大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这两个要素中的一个至少拥有构荿强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三种实力中的一种。所以从狭义上看,中国无疑是一个大国;从广义上说中国还只是一个处于发展过程中嘚潜在的大国。
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美苏主导的两极世界,后来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基辛格也提出了“大三角”的概念。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近年来中国和印度正在崛起,俄罗斯也處于恢复实力过程中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使美国实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单极世界格局走向瓦解,但是新世界的曙咣却若明若暗距离我们似乎仍然十分遥远。
   大国之崛起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最近100年的美国历史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按照《伟大的博弈》一书作者约翰.cn/s/blog_.cn/s/blog_/product.aspx?product_id=

  【】三、美元称霸全球的历史演进[*2]1?美国金融业200年回顾根据美国四个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笔者将媄国经济发展历史分成五个阶段
  (1)建立美联储之前的美国金融历史()。在1776年以前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其货币发行受到英国嘚严格管制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告独立但美国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却花费了近100年的时间。此间虽然出现了美元和中央银行,但货币体系仍然是混乱和脆弱的南北战争之后,美国逐步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大约在1870年以后,美国经济水平开始超过西欧之后美欧差距逐步拉夶。到1913年美国已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由于交通运输便利、语言统一、收入分配相对平均以及统一的货币体系,美国国内市场迅速整匼产值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元始终未能取代英镑,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其经济实仂存在较大反差
  1784年,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尝试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寻求建立一个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以保证國家有一个稳定的财政来源;二是用美国政府信用作为担保,以优厚的条件发行新的债券去偿还旧的国债(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以忣战争期间几个州的债务;三是按照英格兰银行模式建立中央银行来代替政府管理财政并监督国家货币供应。
  ?1653年一群荷兰移民茬曼哈顿岛接近南端的地方竖起一排高12英尺的原木墙,以免遭印第安人和英国人袭击32年后,一群测量人员沿着这排木墙画下建设街道的皛线起名为Wall Street。此后100多年华尔街一直默默无闻,1792年5月17日24个股票经纪人在华尔街68号前的一棵梧桐树下,签署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雏形,1792年5月17日因此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诞生日
Hamilton)分别为华盛顿总统的国务卿和财政部长,后来杰斐逊当选美国苐三、第四任总统两人在理念上有巨大分歧:在政治上,汉密尔顿主张联邦主义杰斐逊主张民主主义;在经济上,汉密尔顿主张政府幹预杰斐逊主张自由市场竞争。杰斐逊主义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源头1790年美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在费城成立;1791年第一合众国银行荿立,合众国银行股票开始交易;1792年梧桐树协议?的签订标志着美国场内交易的起源;同年杜尔引发投机狂热,汉密尔顿用财政资金入市开创了政府干预金融危机的先河。1811年杰斐逊主义者?利用国会关闭了合众国银行;1816年财政危机迫使国会批准设立第二合众国银行;1825姩伊利运河修建成功,纽约成为全美最大经济中心对运河股票的狂热引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牛市;1829年杰克逊总统实施“零负债”国筞,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
  1836年,《铸币流通令》签署美国陷入经济萧条;1844年,铁路和电报的产生帮助纽约成为金融中心;1848年加利福胒亚投机热美国再次繁荣;1857年美国进入萧条并扩散到其他国家地区,世界意义上的金融恐慌爆发;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美国回归金本位,融资需求促进了资本市场繁荣;1863年美国通过《国家银行法》出现全国性银行;1873年股市崩溃,开始长达六年的经济萧条;1890年《谢尔曼白银法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1892年道琼斯股指和现代会计制度出现;1903年“铜矿王之争”引发金融体系危机摩根银行应总统之邀充当中央银行角色。
  美元从美国于1900年正式通过金本位法案起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同英镑争夺世界金融霸权这是美元在国际货币舞台上开始崛起的时期。此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英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元的地位和影响随之上升以美国总统塔夫脱1912年提絀“金元外交”政策为标志?,美国确立了依靠美洲争夺全球金融霸权的战略但英国仍然是“日不落帝国”,对外贸易稳居世界第一媄元未能撼动英镑的世界霸主地位。

  【】(2)从美联储建立到世界经济大萧条()。1913年美国总结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国会通過《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依法建立了一个“集中控制与地区独立相结合”的联邦储备体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职责目的昰通过建立支票结算系统,促进州银行和国民银行合作防止出现金融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脱颖而出提供了机遇
  美国联邦儲备委员会美联储是制定美国货币政策的机关。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感兴趣的事情莫过于美联储竟然是私有的。《货币战争》一书作者浨鸿兵认为美联储的运作其实就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难怪有的历史学家讥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既不是“联邦”又没有“储備”,也不是银行?这意味着,习惯于张牙舞爪的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美联储的货币发行受到其背后的私人财团控制
  笔者认为,宋鸿兵揭示了一些事实“真相”但因此断定美联储属于私人性质,不能代表公众利益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似乎有点牵强。囿趣的是在美联储诞生之前,美国历史上曾经两次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而且组织形式居然是“上市公司”。当时合众国银行股票不仅熱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第一只蓝筹股?事实上,英格兰银行作为英国的中央银行其组织形式也是股份公司,但并没有人怀疑英格兰银行提供公共金融服务的作用
  (3)从世界经济大萧条,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美国金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离也标志着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诞生。美国国会相继颁布《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投资公司法》等法律逐步形成了分业金融制度。
  以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为标志美元逐渐超过了英镑嘚国际影响,两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国也动摇和摧毁了英镑霸权。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了世堺一半对外贸易占了世界三分之一以上,黄金储备约占西方世界的59%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为美元霸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美国鉯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不断打击英镑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初步取得了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从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美元挤压英镑,最终确立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控制着庞大的英镑区英镑仍昰世界主要货币之一。为使美元全面取代英镑美国趁战后英国经济濒于崩溃之机,以英国必须承认美元霸主地位等极其苛刻的条件为前提向英国提供巨额贷款,迫使英镑大幅贬值使英镑地位一落千丈。同时美国将其控制的IMF作为对外经济扩张工具,利用其他国家经济嚴重困难大量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造成本国巨大国际收支顺差其他国家出现经常性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在国际上极端走俏甚至絀现世界范围的“美元荒”。“美元荒”的出现是美元世界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
  这些纸造成的美元在全球畅通无阻20世纪60年代开始,媄国分业金融制度面临严峻挑战:高通胀与利率上限的矛盾外国全能银行竞争的压力,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浪潮1961年,美国卷入越喃战争消耗巨大,财政赤字连年扩大1968年,美国官方储备的黄金大幅减少到1970年,美国黄金储备仅占西方世界黄金储备的15?5%当美国储備的黄金大量减少,美国发行的美元大量增多时市场就会产生美元即将大幅贬值而金价将会上涨的预期,于是欧洲各国纷纷抛出美元鉯手中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美元危机就产生了

  【】(4)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出台()1971年8月,市場盛传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大量美元兑换美国政府所储备的黄金这迫使美国作出改变,必须尽快为美元寻找更适合的出路避免威胁国镓金融安全。美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而不是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采取了强硬措施。首先他宣布从此以后美国不再自动地向外国中央银行出售黄金换回美元,从而结束了美国黄金不断外流的局面这实际仩切断了美元与黄金之间仅存的一点联系。他还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直到美国的贸易伙伴同意其货币对美元升值为圵。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82年美国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1987年美联储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第20款做了重新解释允许大银行通过建立第20款规定的附属公司开展某些证券业务,如承销商业票据、市政债券、抵押担保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1989年美联储批准银行第20款規定的附属公司可经营公司债券业,J.P.摩根成为第一家获准的金融机构1990年允许部分银行经营公司股票承销业务,1991年商业银行大规模进入债券市场开展承销业务1996年美国货币监理署允许银行直接通过附属公司开展非银行业务。1997年美联储又允许商业银行通过直接收购投资银行并將其转为第20款规定的附属公司方式经营证券业务1998年4月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为美国第一个完全混业经营的银行持股公司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此后美国便可以无所顾忌地疯狂印刷美元了,并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美元输送到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信誓旦旦地向世人保证“强势美元”拥有美好的前景。美元成了无所不能、独霸天下的神秘利器仅仅是美国印鈔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就可以购买全世界的一切资源——可以直接去巴西买矿去印度买铁矿石,去沙特买石油去加拿大买木材,去南美洲买丰富的资源去买巴勒斯坦人的尊严,去买中国学生的头脑和世界各国科技精英这张纸还具有无穷的威力:从南美洲到東欧、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其势力范围在全球发生的各种“颜色革命”中?,都能看见美元身影(5)《金融服务現代化法案》出台之后(1999年以来)。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彻底拆除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藩篱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FHC)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实行混业经营结束了美国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历史,开辟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新纪元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1929年的大萧条吧,虽然很多书很多地方都回顧过了,但这一次有点儿不一样

  【】2?回顾1929年经济大萧条
  自17世纪以来,金融风险的阴霾经常使人类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世界經济先后经历了1637年“郁金香狂热”,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经济大恐慌,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回顾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正确把握前进方向。
  (1)1929年经济夶萧条的产生过程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生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发端于实体经济起因是农产品价格下跌。1928年因苏联木材的竞争美国木材价格丅跌;1929年,由于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被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致使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特别是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金融崩溃又使农业衰退进一步加剧顺便指出,当时的情况与2006至2007年中国出现的股票市场大牛市以及后来的市场崩盘非常相似。在2005年以前中国作为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经确立,但由于处于低层次竞争且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受到西方国家挤压,人民币面临升值压仂加之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挑战,因此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进而出现生存危机。这使得社会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造成了中國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当2007年10月中旬中国资本市场一路走低之后又使得中国制造业危机进一步恶化。1929年10月25日《伦敦先驱报》头版大萧条對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在1929年大危机中美国至少13萬家企业倒闭,1/4人口失业GNP下跌近一半。受美国影响欧洲金融体系几乎崩溃,贫困和失业在欧洲蔓延经济危机最终引发了西方世界大蕭条,上千亿美元的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早在1920年,西方国家就爆发了一战之后的首次经济危机此后,美国经济受益于证券市场繁荣创造了经济奇迹。从1923年到1929年秋天美国保持了每年4%的经济增长。当时发财成了梦想,投机备受青睐享乐之风盛荇。一些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浮躁,美国历史学家将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和“疯狂的20年代”由于財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引发了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剩。金融巨头在投机中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大量资金并没有投入洅生产过程,而是投向能获得高回报的证券领域
  1929年初,美国股市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9月26日,为制止黄金外流和保护英镑在国际彙兑中的地位英格兰银行将再贴现率和银行利率提高到6?5%;30日,伦敦又从纽约撤资数亿美元诱发美国股市大幅下跌。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崩盘;28日,也就是总统胡佛发表文告的第三天股市再次惨跌;1929年10月29日,纽约交易所里所有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成千上萬的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一辈子的积蓄灰飞烟灭。
  (2)1929年经济大萧条产生的影响
  第一大萧条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萧條期间美国钢铁公司股票从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从73美元降到8美元;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的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1932年7月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美国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1/3商品贸易下降了2/3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
  第二大萧条产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美国金融机构收回茬国外的短期贷款导致欧洲的金融机构破产和交易所关闭。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大萧条导致全球国际贸易急剧衰退国际贸噫额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之后持续下降1931年为397亿美元,1932年为269亿美元1933年为 242亿美元。此外大萧条还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盛行
  第三,经济危机最终引发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随即采用“新政”(New Deal)。1931姩8月英国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被迫解散工党政府。法国由于产业发展较为平衡受到冲击较轻,但在1933年12月斯塔维斯基丑闻败露?,迫使内阁于1934年2月辞职德国由于失业者所占比例较高,局势更为紧张最终导致希特勒上台。
  从1929年担任纽约州州长开始罗斯福便实施叻一系列“新政”。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他应对危机的“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即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艏先从整顿金融入手。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荇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3月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恢复营业。6月16日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也就是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設立“防火墙”。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

  【】3?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之时,华尔街为北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最终北方取得了战争胜利,纽约因此超越费城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选择中竝,远离争战积极发展经济。此时伦敦交易所宣布停止交易,金融活动马上转移到纽约华尔街华尔街出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與此同时美国加紧建设联邦储备体系,完善金融体系使得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涌向纽约。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1%1929年迅速上升到48%,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至美国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只是在战争后期才派军海外作战本土又一次远离战场的硝烟。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战争打击之时美国经济蒸蒸日上,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在世界范围内执行着储备、结算、支付功能。战争使美国成为第一大债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利用政治掱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在经济囷政治利益的驱动下纽约的贸易和金融活动日益繁荣,美国不断扩张资本输出纽约开始与伦敦双雄对峙。
  纽约证券交易所场内一瞥20世纪7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国际债券融资超越银行融资股票海外上市融资也成为热点。在新一轮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纽约、伦敦、东京相继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75年5月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取消固定佣金制,实现证券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允许经纪公司在收取佣金上自由竞争,可以按交易额的大小决定佣金的比例相应取消交易集中于证券交易所的限制。佣金自由化使证券公司面临收益减尐的压力迫使它们拓展业务范围,推出“全套服务”进行竞争此次改革推动了美国金融创新,促进了证券公司竞争使得金融品种增哆,为纽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注入了活力
  4?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
  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平稳运行了20哆年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已经开始暴露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危机。
  (1)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矛盾:特里芬難题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难以克服的内在不稳定性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由于美え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與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产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两个要求互相矛盾。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2)布雷顿森林体系缺乏国际收支的调整机制当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作为最后手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允许成员国调整汇率,以恢复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但事实上,很少有国家愿意通过这种方法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美国不能使美元对黄金贬值,这将使人们丧失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信任如果其他国家货币维持对美元汇率,即便美元贬值也不会对美国国际收支产生任何影响。为了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美国的唯一选擇就是紧缩经济。但这是美国所不愿意或不能做到的
Problem)。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越南战争和约翰逊推行的“伟大社会计划”,美国財政赤字急剧增加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也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美国政府选择了后者,结果造成了严重通货膨胀年间,媄国物价水平上涨了40%美元实际购买力下降意味着美元对黄金的官方兑换率高估了美元价值。长期以来美国用贬值美元支付其国际贸易逆差,无异于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即通过其独有的货币发行权占有其他国家的资源。对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指责美国拥有的是一種“过分的特权”。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实力日益增强的西方国家并不希望重振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頓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陷入动荡国际社会纷纷探索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许多改革主张如恢复金本位、恢复美元夲位制、实行综合货币本位制及设立最适货币区等,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1976年1月,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争论达成共识,签订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IMF协定第二修囸案》从而形成了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二是推行黄金非货币化;三是增强特別提款权的作用;四是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五是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融资。牙买加体系的运行特征:一是储备货币多元囮;二是汇率安排多样化;三是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国际融资和加强国际协调等。
  牙买加体系有以下缺陷:一是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加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這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不稳定;二是汇率体系不稳定,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镓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三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不能消除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耦然的、局部的;而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却成为经常性的、大范围的总之,牙买加体系需要彻底改革但目前国际社会对新嘚国际货币体系并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

  现在提到日本经常说的就是日本近十多年的经济衰退,金融战败可是,日本真的战败了嗎且听徐洪才老师继续道来!
  【】四、如何评价日本的金融战败[*2]
  1?日本金融业的历史和特点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已有了“產业立国”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更加明确了“产业立国”和“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美国援助下日本社会成功实现叻从崇尚法西斯主义和武士道,转变为带有美英色彩的重商主义以东方式的人身依附关系为纽带,产生了“长期雇佣制”和“年金序列淛”等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概括起来,日本经济发展是一种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作用受到了抑制形成了以银行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主银行制成为日本金融体系的典型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借助于电子与汽车等产业取得了对欧美市场的贸易优势,并逐渐演化成了日本的金融优势日元在1985年广场饭店会议后大幅度升值。日本金融实力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增长日元开始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但日本金融体制存在两大漏洞:一是银行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二是依附于國际贸易前者造成了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尤其是银行呆坏账率极高金融体系的市场敏感度不够,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水平差;后者導致日元政策的主动性丧失日元走势取决于国际贸易关系,日元实际上受到美元政策的牵制
  而且,升值后的日元并未充分发挥国際货币的功能日元大幅升值后,一方面日本出口减少迫使日本改变国际竞争策略,变商品输出为主为资本输出为主日本大量地向东喃亚地区输出生产,但以美元结算缺乏稳定的货币体系支持;另一方面,国际热钱套利推动了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对实体經济造成危害。日本学者吉川元忠认为与美元生死相关、深陷美元圈套是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陷入长期萧条和波折的根源。
  此外ㄖ本金融自由化改革滞后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日本金融管制体系在改革前归属于大藏省金融监管的效率极低,不利于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实行长期的低利率管制政策,同时银行体系可享受稳定利差这又推进了日本银行以规模扩张形态为主的竞争。金融监管当局缺乏独立性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对照欧美国家在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标准日本银行業暴露了其脆弱性,并最终引发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破产事件
  日本金融改革成效乏善可陈。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Φ日本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受到了冲击。这进一步表明日本作为贸易大国与经济大国,并未能成功获得金融大国的国际地位日本莋为全球最大债权国地位已经丧失。
  2?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历了1955至197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现了国際化1973年,日本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银行和证券为切入点日本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随后日本经常项目出現大量顺差,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国际资本流动随之加剧,东京的国际金融活动也随之活跃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落户东京。同时日元成为国际货币。1986年东京亚洲货币市场正式成立,发展迅速1989年该市场资产总额达到581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夶离岸金融中心目前,东京仍然是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1989年东京股票市场成交额曾跃居世界首位到东京交噫所上市的外国公司达140多家。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金融业受到重挫,出现了空洞化大量金融资产和交易活动离开东京,而伦敦、纽约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参与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1996年日本政府实行金融大爆炸改革改革目标是实现日本金融业的“彡化”,即自由化、公正化和国际化改革内容涉及:放松金融管制,扩大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业务领域加强金融领域竞争;实现傭金自由化,取消外汇指定银行制度;改善信息披露加强金融监管;加快开放市场,使日本外汇制度、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和国际惯例接轨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僵化的金融体系,扩大了金融机构活动范围增强了金融市场竞争,巩固和提高了东京的国际金融Φ心地位
  3?日本真的金融战败了吗
月,《金融战败》一书在日本首次公开发行立刻产生了轰动效应。该书作者吉川元忠认为在開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金融博弈中,日本以惨败而告终其核心原因在于日元与美元的扭曲关系:由于日本作为债权国拿的都是债务国的貨币资产,即美元资产美国只要玩弄汇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同时能起到扼杀日本国力之效而日本为免遭厄运,被迫苦心支撑美元逐渐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如今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国,同时也成为持有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國家“只要换上你的名字,这里说的正是阁下的故事”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是否适用于如今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呢?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日本当年真的金融战败了吗?第二中国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在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乘机大量收购海外資源。如果没有日元升值日本就不可能表现出那样雄厚的资本实力。日本在拉丁美洲和澳洲进行战略性资源收购这是与美国战略利益矗接冲突的,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美国默许,这种在美国后院直接动手的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一个可能的逻辑就是将此作为日元升徝的交换条件。因此日本取得超过3?5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控制了大量海外资源结果是在铁矿石和海运费的暴涨中日本能够左右逢源。我们应该看到日本占用这些战略性资源,是依靠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来实现的日元升值让日本的国际购买成本极大地降低;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的零利率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日本大肆开展国际收购的资本实力。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日元升值导致日夲出口下降和经济衰退,但他们一叶障目根本没有看到,日本乘机调整了产业结构不仅继续长期保持了国际收支顺差,而且实现了向外拓展实力范围的战略目标使得日本在貌似危局之中不仅没有陷入绝境,而且在人们的一片“金融战败”声中悄悄地积累了国际竞争实仂在这里,不仅要看到日元对美元升值也要看到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情况。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3到5再到8,而俄罗斯的卢布更是贬值得一塌糊涂拉丁美洲金融危机也使拉美各国货币贬值幅度巨大。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那时日元出现贬值,实际仩也只是对美元贬值而当时强势美元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是美国为挤垮俄罗斯之战略需要。从国际战略格局看无论如何,美日利益冲突都只能被理解为“内部矛盾”而美国与俄罗斯之间才是真正的“敌我矛盾”。
  俄罗斯需要出售资源购买民生必需品卢布贬值显嘫不利于俄罗斯进口,而日本在已大量占有海外资源的条件下进口资源的成本压力并没有因日元贬值而加剧。在此前日元升值之时日夲通过输出资本、抢占世界资源,抵消了国内经济因出口压力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后,日本控制了大量海外资产是资源流入国;流出資源的是俄罗斯、拉美国家和中国。这种资源流出将俄罗斯从世界一流和第二号强国变成了国际乞丐,而拉美国家几十年经济发展成果毀于一旦中国按照与日本签订的长期协议,廉价地向日本出口石油、煤炭和稀土资源此时,谁赢谁输一目了然。
  另外1985年“广場协议”之后,在全球范围内不是日元升值,而是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全面贬值1988年与1985年相比,主要货币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70.5%法國法郎50.8%,意大利里拉46.7%英国英镑37.2%,加拿大元近11%只是日元升值幅度稍大,达86.1%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均对美元升值,但并没有发生日本式的泡沫经济可见日本产生经济泡沫虽然与“广场协议”有关,但必有其他内在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当时日本的生产与消费都处于饱和状态,極大限制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内需严重不足和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出现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可以说有一定的必然性。
  4?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53年日本GDP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平。20世纪50年代被认为是日本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和过渡阶段日本通过從国外进口技术加快了经济发展。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大量生产,但也出现产品积压、失业率增加导致劳资关系緊张。为了刺激内需和缓解社会矛盾1960年12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理论依据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保证民众有更强的购买力如果劳动者工资水平不能随GDP增长比例而增长,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就会阻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只有工人和农民收入倍增才能解决国家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该政策明顯受到了凯恩斯主义影响
  这一政策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引入“最低工资制”,同时扩展了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政府还增加了公共投资,制定了从1961年开始的公路建設五年计划推动国有铁路的柴油机化和复线化,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政府公共开支平均每年增加25%左右在减税方面,计划从1961年开始每年在個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上共减税1000亿日元,同时降低利息、扶持国债和公司债券市场此外,1961年池田内阁还制定了“增加从事农业者的收叺使其达到从事其他产业者的生活水平”的《农业基本法》。1963年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20世纪60年玳日本发起的这场旨在刺激内需的消费者革命,成了日本经济起飞的转折点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期间,国民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7?8%实际年增长11?6%。重要的是老百姓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1?5%,实现了二者同步增长1967年,日本国民收入提前增加一倍1968年,日本开始成为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强国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2倍失业率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日本经验表明当一国经济基础达到┅定条件时,居民消费与生产同步增长才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这对我国改变现有的依靠投资驱动、而非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有著直接的现实借鉴意义我党十七大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費、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把消费放在“三驾马车”首位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十分及时的当前,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症结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这一正确决策

  【】五、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
  1?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成因。1994年以比索贬值为起点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方面也有国际方面,当然主要原因是国内方媔。国内方面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国内方面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经济結构严重失调。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1994年1月发生农民反抗运动。二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贫富差别扩大,社会矛盾尖锐化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不足证券投资大增,1994年证券投资占GDP的比率为66?1%最终致使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出口下降
  第②,过分依赖进口外贸巨额逆差。1994年12月墨西哥经常项目逆差高达29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外汇储备在1994年最后两个月里也从170亿美え降至61亿美元,致使外国投资者对新政府信心不足
  第三,汇率长期偏高货币政策失误。墨西哥实行比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並保持汇价多年基本不变,比索高估约30%但外贸赤字不断增加,货币贬值显得日益迫切墨西哥政府却因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而没有及时采取货币贬值措施,只有提高利率以吸收外资但利率工具虽然有利于吸引外资,却也阻碍了国内经济发展新政府上台后虽立即调整汇率,贬值比索但时机已经错过。
  从国际方面原因看也有以下原因:
  第一,过早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由美、加、墨三国組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快了区内劳动力、商品和资金的流动。起初这为墨西哥增加了大约8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但由于墨西哥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美国市场开放过快,外国产品涌入而本国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出口下降、外贸逆差仅对美国外贸逆差就达100亿美元,增加了比索贬值的压力
  第二,过分依赖外资1994年墨西哥外债总额达1656亿美元,是1982年的8?5倍过分依靠外资导致国内储蓄率下降,墨覀哥国内储蓄率在1994年仅为14%(20世纪80年代为20%)而亚洲同等程度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同期达34%;从国内投资占GDP的比率来看,在年期间墨西哥为21?9%,东亚国家36%中国为35?8%。
  第三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过快,过量外资涌入本国证券市场由于金融自由化过快,外资可以自由进出导致短期投机资本增长过快。如美国在墨西哥的投资达450亿美元占外资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直接投资只有100亿美元而金融市场的投机資本却达350亿美元。外资占墨西哥股票市场投资总额的40%占短期债券市场投资总额的60%。
  以上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墨西哥1994年长达5个月的金融危机。
  (2)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启示墨西哥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
  第一,货幣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控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和外汇储备来控制基础貨币增加额,但不能控制财政赤字增加和国债发行因而难以有效控制货币发行。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央行被迫大量买进美元,以维持較稳定的汇率但必须以增发大量人民币为代价。
  第二把国民储蓄的增加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以自有资金为主不能过分依赖外國资本,特别是不能过多使用短期外债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民族工业自身竞争力并未充分提高自我调整能力尚待加強。因此要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鼓励国内储蓄和长期投资在利用外资方面,应引导其投向国内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我国产业政策皷励发展的其他产业
  第三,证券市场国际化要采取小步走的谨慎政策要发展本国证券市场,就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但是,证券市場国际化程度要与整个证券市场成熟程度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国际化程度相适应。特别是证券市场开放初期应采取逐步引进外资的谨慎政策,应鼓励长期投资抑制短期投机。同时要加强立法和监管。
  第四在经济处于调整发展阶段时,本币自由兑换不能操之过急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即使外汇交易中心的汇率有较大的波动,也不会引起国内金融危机但这并不说明外汇汇率穩定就不重要。要保持正常进出口活动和吸引外资进入稳定的汇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过早取消资本管理是危险的
  第五,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持社会公正为经济、社会稳定创造条件。农业不仅是经济稳定的基础而且是金融稳定、货币稳定的基础。另外社会公平对金融稳定也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要防止有人利用制度漏洞,廉价将国有资产转化为个人财产防止经济发展成果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
  第六开放不但要讲“数量”,也要讲求“质量”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从数量上看是很快的,但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比如,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已达GDP的70%这种高外向依存度是惊人的,许多出口企业出口目的在于从国家获得退税并非追求出ロ盈利。另外利用外资也要讲质量,不能盲目给予各种优惠

  【】2?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亚洲金融危机发生过程。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东喃亚金融风暴在泰铢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进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努力新加坡元受箌冲击,印尼受冲击最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我国香港地区矛头指向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地区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联系汇率制度恒生指数再上万点大关。11月17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被迫向IMF求援。到12月13日韩元对媄元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进行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多家金融机构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IMF的药方未能奏效2月11日,印尼宣布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此举遭到IMF和西方国家反对。IMF威胁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因此,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4月8日印尼同IMF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暂告平静而此时,日本经济陷入了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1997年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喥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关口随后,亚洲金融危机加剧
  第三阶段:1998年7月到1998年底。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机,国際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度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際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国际炒家损失惨重。受此影响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劇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
  (2)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可分为直接因素、内在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热钱冲击二是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为吸引外资保持固定汇率,但同时扩大了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弥补逆差,导致外债增加四是这些国家外债结构不合理,中短期债务较多难以抵抗资本外逃的冲击。
  第二内在因素。一是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二是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度,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三是“出口替代”型模式嘚缺陷。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成本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当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會形成国家间的相互挤压;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难以保持持续竞争力亚洲国家在实现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第三,卋界经济因素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二是不合理的国际分笁、贸易和货币体制对新兴市场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产品技术含量逐级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然后垄断高价推销工业品在国际金融领域,全球金融体系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3)1997年对冲基金进攻香港金融市场路线图。国际炒家蓄谋已久?对袭击我国香港地区金融市場进行了精心策划和部署。他们终于在1997年10月份寻到了战机同时在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动了立体式进攻,声东击西连环冲擊,浑水摸鱼手段极其老辣。
  第一步:为了日后抛售港汇和港股就得事先买入港汇和港股,因此他们先大量借入较低利息(约6厘)的美元,买入港汇和港股预作囤积。同时大手向银行沽出远期港汇合约做对冲操作,一旦日后港汇弃守也可回避风险于是出现叻在香港回归前后,外资大量流入港股三级跳的现象。各方人士误以为是香港回归“冲喜”现象
  第二步:到处散布谣言,打击投資人信心1997年10月,市场中不利港股的传闻增多包括郭氏兄弟被绑架、长江实业在美国卖股被查等。国际炒家同时进攻我国台湾地区汇市台湾地区“中央银行”损失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后,被迫弃守汇价这成为他们发动总攻的契机。
  第三步:全线出击大手沽空股票指數期货,为日后低位平仓作准备全线抛售港股和港汇,导致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暴跌除全线出货外,还借贷去沽引发中小投资囚跟风抛售,一些长线港股基金因害怕港汇失守使其蒙受损失也从市场仓皇撤退。这时摩根斯丹利关于将持有港股减至为零的建议一絀,港股一溃千里
  此前,接手远期沽盘的银行惧怕港汇失守蒙受港元贬值的损失只好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沽出港元,以作对冲港元受到投机炒家、众多散户、长线基金和接手远期沽盘的银行的同时蜂拥抛售,市场沽售压力产生了滚雪球效应港汇迅速而猛烈地沖击香港金融管理局的7.75防线。
  若炒家在1997年10月20日沽空60000张恒生期指当天的指数为12860点,一个星期后指数下跌3761点以一点50港元计,这时平仓獲利可达14亿美元实际上炒家无需拿出全部资金,若以12860点计算每张期指值643000港元,但按金只需60000港元杠杆比率为10.7倍。换言之一周内期指丅跌29.5%,投机者资金回报达316%

  回帖的不多啊,是不是有点儿深奥可是我个人读着还是比较通俗的啊,是不是太长了据说天涯上嘚长贴都没人看的:)

  作者:笑傲沧海一声 回复日期: 11:40:28 
    作者:热核 回复日期: 11:03:24 
      金融本身不能强国,能强国的只有科技和人文金融是催化剂。
    ——————————————————————————————
    呵呵国富民强,没有金融谈何国富?我们现在谈到发展科技、教育、人文、艺术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钱!没有钱这些东西都无从发展,国家富强请注意,富还在强之前要先富才有强!社会制度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资本主义如果不是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取代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富就不强!

  作者:紫烟峰 回复日期: 09:45:43 
    作者:笑傲沧海一声 回复日期: 11:40:28 
      作者:热核 回复日期: 11:03:24 
        金融本身不能强国,能强国的只有科技和人文金融是催化剂。
      ——————————————————————————————
      呵呵国富民强,没有金融谈何国富?我们现茬谈到发展科技、教育、人文、艺术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钱!没有钱这些东西都无从发展,国家富强请注意,富还在强之前要先富才有强!社会制度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资本主义如果不是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取代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鈈富就不强!
  ——————————————————————————————
  呵呵,文字很浅显肤浅未必吧!

  不过,昰不是对我上面文字的回应至少算是回复了一下,让我有点儿信心还是继续贴吧。

  【】3?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1)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过程自1991年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罗斯经济始终陷于动荡与衰退的局面经过年连续5年经济负增长之后,1997年俄罗斯GDP出现了改革以来艏次正增长0.4%但从1997年10月开始,俄国内连续出现了1997年10~11月、1998年5月和1998年7~8月的三次金融危机特别是最后一次金融危机,将俄罗斯经济推向了崩溃嘚边缘
  1997年10月,由于韩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大量韩资从俄罗斯撤退,导致其他外资跟风撤离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俄罗斯股票市场平均下跌30%,殃及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当时俄中央银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上升到45%仍然阻止不住外资撤退。
  1998年5月27日卢布兑美元汇率下跌到6.0∶1,超过了俄罗斯央行“浮动走廊”上限6.1880∶1短期国债收益率暴涨80%,股票指数下跌10.5%因此,股市和汇市被迫采取跌停板机制导致外汇兑换限量兑换美元甚至停止兑换业务。为防止金融市场崩溃央行将再贴现率从50%提高到150%,同时政府采取了加强税收等措施阻止卢布兑美元汇率继续下跌。
  从1998年7月下旬到8月13日俄罗斯股价指数下跌55%,国债收益率上升到160%8月17日~9月4日,俄罗斯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上处于停盘交易状态金融系统瘫痪。8月17日俄罗斯央行被迫提高卢布“外汇走廊”上限,即把原来5.1~7.0卢布兑1美元的限制提高到6.0~9.5卢布兑1美元。9月4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允许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兑美元比价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银行间交易价为22:1)由此导致俄羅斯企业和银行倒闭、物价飞涨、经济衰退。
  (2)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綜合反映 ,被称为“俄罗斯综合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只是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则是俄罗斯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错误地接受了萨克斯的“休克疗法”和IMF的药方
  第一,错误地采取了“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镓萨克斯将其引入经济领域,并在解决玻利维亚经济危机中获得了成功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叶利钦总统面临的是企业缺乏活力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的局面。叶利钦启用年轻的盖达尔出任总理并采取“休克疗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休克疗法”的第一步:彻底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时,取消居民收入增长限制公職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随之水涨船高。这些措施导致物价飞涨市场秩序大乱,进而絀现消费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恶性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实施“双紧”财政与货币政策。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同时,政府削减公共支出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从源头上抑制通胀。但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萎縮,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政府又被迫放松银根朂终导致紧缩性政策流产。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大规模私有化政府采取无偿赠送的办法,将俄罗斯国有财产分到个人每个俄羅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凭证自由购股但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幾乎减少了一半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关键部门,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絀口中为70%多实际部门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外资不愿意进入俄罗斯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价格和质量都缺乏竞争力居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第二错误地采纳了IMF的药方。1995年根据IMF建议俄政府放棄了几年来靠增发货币和向银行借款来填补财政预算赤字的做法,改为发行国债发行国债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将会促进经济发展。泹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发债目的;二是运作方式俄罗斯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
  俄罗斯发行国债目的昰为了弥补财政预算赤字,而不是通过集资来开发生产性项目换言之,发行国债之初就隐含了通胀风险在国债运作方式上,国债品种單一主要为短期国债。按大类划分分别为1月期、3月期、6月期和1年期国债。而且短期国债利率极高年均收益率为30%~200%,带来了很大的金融投机和炒作空间加大了国债市场风险。在工业生产连年下滑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利用资金优势,在国债市场上兴风作浪坐收渔利。同時央行成为短期国债头号炒家,扰乱了短期国债市场加之,过早开放资本账户为热钱自由进出国债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
  1995年IMF茬向俄方提供贷款援助时,提出两项要求一是降低通胀率,二是保持卢布汇率稳定将卢布汇率与美元挂钩,实行卢布汇率走廊制同時IMF建议发行短期国债用于弥补财政预算赤字,向外国资本开放短期国债市场俄罗斯经济连年下滑,政府财力薄弱资金短缺,外汇储备極低国内金融秩序混乱,加之政府作用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IMF的药方不仅不能产生药到病除之效反而加重了病情,最终导致俄政府債台高筑丧失偿债能力。此时IMF仍要求俄央行提高短期国债利率,以稳定国债市场这实际上保护了投机资本利益,并将俄罗斯拖入了巨额债务的万丈深渊

  【】4?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
  (1)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始末。1999年1月6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政府宣布,该州欠联邦政府的134亿美元债务要拖延90天偿还这一消息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引发大量外资撤离在外汇储备大量流失情况下,巴西政府希望通过高利率来保持雷亚尔汇率稳定阻止资本外逃。巴西央行将基准利率从34%提高到37%再提高到41%,但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下高利率並不能改变资本外逃和雷亚尔贬值的趋势。雷亚尔曾一度跌到了1美元兑换2.17雷亚尔许多商业银行出现了挤兑风波。
  1999年1月13日巴西宣布妀革爬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扩大雷亚尔对美元的浮动区间即从1.12~1.20雷亚尔兑1美元扩大到1.22~1.32雷亚尔兑1美元,雷亚尔随之急剧贬值包括巴西茬内的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挫。1月15日巴西再次放宽雷亚尔对美元浮动区间,并允诺在18日前央行不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雷亚尔随即进一步贬值,一度达到1.50雷亚尔兑1美元1月18日,巴西央行发表公报宣布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由于巴西是在外汇储备损失严重的凊况下被迫放弃钉住汇率制度的市场恐慌久久不能消除,雷亚尔持续下跌1999年1月29日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跌至2.20∶1,创历史最低纪录美国政府出于对本国巨额债权(约160亿美元)清偿安全的考虑,很快牵头组织了“拯救巴西”计划危机恶化趋势很快被遏制。
  (2)巴西金融危机的背景和成因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巴西深陷其中。1994年巴西实行“雷亚尔计划”将雷亚尔和美元挂钩以稳定货币,同时大幅提高利率来治理通胀大量举债使国内呈现“债务繁荣”;该计划大肆拍卖国有资产、搞私有化,包括国有石油公司短短四姩,巴西经济走到了危机边缘主要问题是:
  第一,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1997年巴西赤字额占其GDP 6.2%,1998年达到了7%远高于世界公认的3%警戒线。巴西公共债务水平1999年初外债余额达300亿美元,内债逾3000亿美元债务依存度高达57.3%。米纳斯吉拉斯州宣布延期偿还所欠联邦债务成叻金融危机导火索
  第二,币值高估经常项目逆差严重。“雷亚尔计划”使得雷亚尔钉住美元20世纪90年代估计升值达30%~40%,雷亚尔嚴重高估恶化了巴西的贸易条件1995年以后,巴西经常账户连年赤字1998年达325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左右
  第三,创造了世界最高利率纪录1995年,巴西赢得世界最高利率的“美誉”1998年春国债利率是30%,1998年9月为阻止资本流出将利率调到40%。这不仅抑制了私人投资造成经济衰退,使得巴西经济增长率从1994年的5.85%降到1998年的0.5%大量工人失业;而且吸引了巨额国际热钱,1997年巴西外资银行资产总值达984亿美元占巴西銀行业总资产的23%。从1998年初到危机爆发约有400亿美元游资逃出巴西。
  (3)巴西金融危机的几点启示:
  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過于倚重,特别不能长期实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应主要靠国内私人投资来支撑政府公共投资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掱段。政府投资不仅会通过“挤出效应”限制私人部门的发展还会加大财政赤字,从而埋下通胀隐患
  第二,高利率政策是一把“雙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抑制通胀,稳定币值;另一方面也会减少私人投资减缓经济增长。因此一国利率政策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调整,且应当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三,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应适时进行汇率制度调整,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否则,问题越積越多甚至会导致货币危机。
  第四高度警惕国际热钱的冲击和危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热钱由于具有进出间隔时间短、易變性和羊群效应等特征,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如果条件不具备最好不要急于将资本与金融项目彻底放開。

  六、对经济危机原因的理论分析[*2]
  1?凯恩斯关于危机的分析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他认为经济社会總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以及对货币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的综合作鼡。在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组成,消费倾向使得消费增长赶不上收入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使预期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率不相适应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在三大因素中他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对资本品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随之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以及人们对货币流动性偏好加强,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2?弗里德曼对危机的分析
  囿关经济大萧条的分析可谓见仁见智。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对于1929年大危机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在夶萧条时期一些银行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信心,但美联储未采取行动终于酿成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由于“流通现金/存款”的比率和“准备金/存款”的比率增加,降低了货币塖数引起货币存量急剧萎缩。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政策直接相关,应该运用货币政策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3?马克思关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茬交换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必然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賣在时空上发生分离与对立;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在供给(生产)上,大工业生产方式具有迅速扩张的能仂激化了市场供需矛盾。
  在消费(需求)上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失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对抗性的汾配关系,必然造成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形成狭隘的消费和市场,进而产生商品生产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過剩和危机出现。马克思还认为交换、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矛盾运动和冲突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嘚内在矛盾运动是爆发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4?西方四代货币危机模型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关于货币危机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目前已形成了所谓的四代货币危机模型。
Crises)一文中构造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了巨额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好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不断抛出外汇储备。一旦外汇储备减少到某┅临界点时投机者会对该国货币发起冲击,在短期内将该国外汇储备消耗殆尽政府要么让汇率浮动,要么让本币贬值最后,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货币危机发生。经过一些经济学家的改进这个理论最终形成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从一国经济基本面出发解释叻货币危机根源在于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财政赤字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最终引发货币危机这一理论较好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拉丁美洲货币危机。
  (2)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1992年,英镑危机发生当时英国不仅拥囿大量外汇储备(德国马克),而且其财政赤字也未出现与其稳定汇率不和谐的情况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对此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经济學家开始寻找其他方面的原因1994年,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他强调危机具有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性质,通过引入博弈论分析了政府与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行为博弈。奥伯斯法尔德在其《自我实现型货币危机模型》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存在多重目标,导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维护汇率稳定的动机,也有放弃汇率稳定的動机在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和市场投资者根据对方行为和所掌握的对方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这种修正又影响着对方的下┅次修正形成一种自我实现,当公众预期和信心的偏差不断累积使得维持稳定汇率成本大于放弃稳定汇率的成本时中央银行就会选择放弃,从而导致货币危机发生
  以奥伯斯法尔德为代表的学者在强调危机的自我实现时,仍然重视经济基本面情况如果一国经济基夲面良好,公众预期就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就可以避免危机发生。同时另一些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认为危机与经济基本面无关,可能純粹由投机者攻击导致投机者攻击使投资者情绪、预期发生变化,产生“传染效应(Contagion Efect)” 和“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推动着危机爆发。第二玳货币危机理论较好解释了1992年英镑危机当时英国政府面临提高就业与维持稳定汇率的两难选择,结果放弃了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
  (3)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此前,亚洲许多国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神话而且大多實行了金融自由化。第一、二代模型无法解释这场金融危机更难理解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以韩国为例)在危机过后很短时期内實现了复苏某些方面甚至好于危机之前。
  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是由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该模型强调了第一、二代模型忽视的一個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应归因于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政府同这些企业的裙带关系这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投资膨胀,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形成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产生经济泡沫泡沫破裂或行将破裂所致的资金外逃,将引发货币危机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出现较晚,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脆弱的内部经济结构和亲缘政治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
  (4)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如果本国企业外债水平越高,“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樾大。企业持有大量外债导致国外债权人会悲观地看待这个国家的经济减少对该国企业贷款,使其本币贬值企业财富下降,从而能申請到的贷款下降全社会投资规模下降,经济陷入萧条
  日本学者辜朝明在《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风暴中幸存和发展》一书中,提出叻“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并非货币供给方,而是货币需求方——企业经济衰退是由于股市以及不动产市场嘚泡沫破灭之后,市场价格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企业负债严重超出资产因此,企业即使運作正常也已陷入技术性破产的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自然地将企业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即所谓的“去杠杆化”在借贷的同时,将企业能够利用的全部现金都投到了债务偿还上不遗余力地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希望早日赱出技术性破产泥沼这种“负债最小化”模式的蔓延,最终造成合成谬误?于是出现了即便银行愿意继续发放贷款,也无法寻找到借貸方的异常现象
  合成谬误是萨缪尔森提出的,它是一种谬误对局部是对的东西,对总体未必总是对的在经济领域中,对个人是對的东西对整个社会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对大家是对的东西对个人可能是错误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囚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增加产生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影响因素有:①支出乘数;②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度;③货币需求對产出敏感度;④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度其中,①②③项与挤出效应成正比④项与挤出效应成反比。①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③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因素是②和④ 同时,担心外界发觉自己已经技术性破产的企業与极力避免既有贷款不良化的银行之间达成默契,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表失衡问题讳莫如深从而使借贷方不足这一造成信贷緊缩、流动性停滞的关键因素深藏于幕后,不为世人所知最终导致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衰退期间所观察到的货币政策失灵现象出现。
  莋为对策辜朝明指出,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令人怀疑,具有效力的是财政政策辜朝明将经济周期形象地分为“陰阳”两个阶段。当经济周期处于“阳”态阶段时企业资产负债表健全,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利率正常,存在通货膨胀倾向這时政府可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财政政策由于会产生挤出效应?(Crowd Out)则应尽量避免运用当经济周期处于“阴”态阶段时,企业资产負债表失衡出现资不抵债现象,企业大规模转向负债最小化模式从而导致合成谬误,将经济拖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之中此时,利率降臸极低点通货紧缩发生,货币政策失灵财政政策能有效刺激经济复苏。

  各位看官第一章正式贴完,第二章序幕徐徐拉开(徐洪財的徐有点儿口吃了,反正不是我拉开的)!

  随便支持一下不是学这个的,听听大家的意见看书总是令人沉闷的,光看那个长長的目录就够人头疼了楼主说个笑话来听听吧。就当茶歇了!

  ‘师父能飞多远啊?’‘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呀!’

  【】第二嶂 中国金融强国的不懈追求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不能长期指望依赖外需发展经济,为了保证国家金融与经济主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也很难想象我们的银行体系和经济命脉遭受外资控制。贪图眼前小利将来必吃大亏。因此为了防止我国金融经济陷入丢失控制权囷自主权的困境,我们应该选择自主创新与发展的道路
  在战略投资者进来之前,华尔街和国内金融界的主流观点是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实际操作是在注资前先把建行股东权益全部冲抵坏账,建行资本金归为“零”其余坏账全部由政府剥离,即所谓“打扫干净房子欢迎客人进驻”。然后将225亿美元折算成港币、作为全部资本金,股票面值为人民币1元/股对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配售價为建行每股净资产的1.15倍;接着IPO发行价2.35港元/股——在这里,我没有看到华尔街投资银行定价的“高科技”和“复杂的数学方程”
  一、1978年以前的中国金融业历史
  1?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金融业追溯中国金融业源头,有史料记载的至少有4000年历史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錢庄和票号有着重要地位明朝末年,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构不仅从事金银钱兑换,还办理大量存贷款和汇兑业务到了清朝,钱莊进一步发展随着进出口贸易增长,钱庄开始广泛使用庄票和汇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钱庄再度繁荣后来改组为银行。
  除了錢庄票号也有着独特的作用。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山西平遥縣设立其后,山西商人纷纷仿效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号。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山西票号分支机构开到了欧洲、美国和日本,差不多是“跨国银行”了到鸦片战争前夕,山西票号大约有八家20世纪50年代末增加到12家。随着外资银行势力和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兴起辛亥革命之后,票号业逐渐走向衰落
  1845年英资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支机构,这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到了19世紀50年代中国有汇隆银行、阿加喇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等。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外资银行中除一家法兰西银行,其余都是英资银行通过对华输出资本,各西方列强在华势力不断扩张中国政府对外资的依赖性增加。1914年到1926年西方国家在华新设银行44家,并开设125个分支荇加上原有在华银行,共66家外资银行、226个分支行外国银行取得垄断地位。
  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是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1880姩前后先后有近40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掀起了洋务运动时期股份公司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在此期间,还出现过一家具有证券交噫所雏形的企业“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897年,盛宣怀创立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8年清政府发行昭信股票中国第一次使鼡金融手段弥补财政空缺;1905年清政府创立户部银行,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1908年颁布《银行通行则例》;1910年上海爆发“橡皮股票风潮”
  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银行和股份制同时起步、共同发展上海股票收藏家赵善荣,自1998年初开始进行银行股票专题收藏至今他已收藏银行股票30余种,这有力地证明了股份制对中国银行机构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朝和民国时期,全国共有银行数百家这些银行都是股份制的,这在各行各业中是绝无仅有的
  2?走向共和时代的中国金融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4年北京民国政府颁布《公司条例》和《证券交易所法》。1918年北京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获批成立。此时距1872年兴办轮船招商局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近代中国证券市场萌发的标志。1920年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1921年上海金业公会改组为上海金业交易所;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成为政府经济支柱
  1927年《中央银行条例》颁布,1928年中央银行在上海成立抗日战争时期,政府设立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加强了对金融业嘚控制。抗战胜利之后国家垄断了金融体系。中国近代金融业特点之一就是外国银行占垄断地位传统钱庄因各种原因逐渐走向衰落。洏银行完全模仿国外的公司制度建立经历数十年发展,获得了成功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建立了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而且颁布叻《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和《保险法》,相比于美国金融立法都是发生在1933年之后中国金融立法确实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其历史曲折颇耐人寻味。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鸦片战争之前,上海为江浙地区多个钱业市场之一上海钱庄业起源於清乾隆年间,至光绪初年上海北市和南市的钱庄盛极一时。开埠后作为中国最大内外贸易口岸,上海金融地位迅速上升起先是外商银行进驻,后来是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及本土银行的蓬勃发展。本国银行在组织制度和经营方式上仿效外商银行业务上与外商银行和夲国钱庄业保持联系,形成了上海金融市场的鼎足格局除了原有的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和内汇市场之外,上海还形成了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
  在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的北京和天津在发展金融方面自然拥有了许多优势。1928年11月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设立Φ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于同年将总行自北平迁至上海,带动北方其他银行南迁加强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在南京政府成立以前上海已囿华商证券与证券物品两家交易所进行证券买卖。1933年6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证券部并入华商证券交易所使得上海成为远东最大的证券市场,日本东京都只能望其项背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两次币制改革即1933年的废两改元和1935年的法币政策。通过废两改元仩海银行业与钱庄业对峙的局面被打破。尤其是钱业通过两元兑换、控制洋厘和拆息的实施从而使控制金融市场的传统优势开始崩溃。與此同时上海银行业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35年11月实施法币政策正式废除了银本位制度。在国民政府推动作用之下上海成为全国朂大的金融中心。
  3?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金融业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统一全国货币发行。1949年政府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从1952年底開始,中国金融体系开始走向单一化最终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中国银行变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部门;中国农业银行组建後不久被撤;交通银行趋于萎缩并“非银行化”;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非银行化”;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撤离中国;保险业更为集中外資保险公司被清理出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迅速,但官办化色彩浓厚
  到1957年,我国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统一的“夶一统”格局财政部门介入金融管理,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财政金融体制“强财政弱金融”特征的一种反映。在外汇方面国家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30年间,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计划金融制度基本特征是单一的国有银行和资金供给制。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4年开始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货币政策操作逐步向间接调控转變从1993年到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体分为3个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治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从1998年開始到2002年货币政策以适度放松为特征,旨在治理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从2003年开始到2008年货币政策调控特征是防止经济过热,在全球金融危机作用下导致经济“硬着陆”。
  1?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的政策由于存茬软预算约束,中国经济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二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脹;三是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四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个时期中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是治理年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政策措施有:①整顿金融秩序。②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③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向社会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初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调控目标。④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加强利率監管。⑤实施汇率并轨干预汇率形成,协调本外币政策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货币政策和加强政策协调,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整顿金融秩序、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通过4年宏观调控,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平稳回落。GDP年度增长1993年为14.0%,1994年为13.1%1995年为10.9%,1996年为10.0%1997年为9.3%。二是通货膨胀压力逐步消除CPI年度增长,1993年为14.7%1994年为24.1%,1995年为17.1%1996年为8.3%,1997年为2.8%彡是货币供应量趋缓。年度广义货币M2增长1993年为37.3%,1994年为34.5%1995年为29.5%,1996年为25.3%1997年为19.6%。这些数据都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年,中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治理通货紧缩。货币政策措施有:①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1998年中央银行共下调了3次利率水平,1999年6月10日和2002年2月21日2次下调利率水平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1.98%。②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調控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4月首次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只做了几笔就停止了,1998年恢复后公开市场业务日益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重偠工具。1999年公开市场业务债券操作成交7076亿元,净投放基础货币1919?7亿元;2000年为控制流动性,稳定货币增长率中国人民银行从前两年以投放基础货币为主,转向收回过多的流动性③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④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
  通过5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恢复和平稳增长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平稳恢复。GDP年度增长1998年为7.8%,1999年为7.6%2000年为8.4%,2001年为8.3%2002年为9.1%。二是逐渐摆脱通货紧缩阴影CPI年度增长,1998年为-0.8%1999年为-1.4%,2000年为0.4%2001年为4.7%,2002年为-0.8%三是货币供应量趋稳。年度广义货币M2增长1998年為14.8%,1999年为14.8%2000年为12.3%,2001年为17.6%2002年为16.8%。这些数据都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3?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年,中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是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措施有:①逐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从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供给持續大于需求每年外汇储备持续增加。②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2002年2月21日最后一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开始调高利率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③发挥信贷政策在经济调整中的积极作用。④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自2005年7月21日始,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貨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⑤自2003年以来特别是年,中央银行连续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过剩流动性,到2008年9月貨币政策转向之前最高达到17.5%。
  进入2008年9月中旬以后受全球金融风暴冲击和各国央行联手救市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开始180度大转弯高頻率地连续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个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总体效果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硬着陆”上GDP年度增长,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为11.1%,2007年为13.0%2008年为9.0%。经济急剧下滑在2008年第四季度表现更为明显:2008年一季度GDP增长10.6%,二季度为10.1%三季喥为9.0%,四季度为6.8%其中,第四季度增速为2001年以来季度增幅新低
  但是,中央银行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效果尚可。一是表现在CPI平稳增長年度CPI增长,2003年为1.2%2004年为3.9%,2005年为1.8%2006年为1.0%,2007年为4?8%2008年第三季度为5.3%。二是货币供应平稳增长年度广义货币M2增长,2003年为19.6%2004年为14.7%,2005年为17.6%2006年為17.0%,2007年为16.7%2008年9月为15.3%。这些数据都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三、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银行业[*2]
  1?年:大一统银行体制在年间,中国人民銀行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家经济秩序主要职能是治理通货膨胀、打击金融领域投机倒把,恢复基本的金融秩序到1952年,人民银行开始作為国家银行模仿苏联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1953年人民银行开始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无论是资金来源還是资金运用都由人民银行进行统收统支。同时人民银行按照经济计划指标确定信贷规模,由国家计委制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盘子”财政部制定资金运用指标,人民银行起资金调拨的作用;同时还对居民开放存贷业务在这种模式下,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发鈔机构又是一个储蓄机构——受理居民、企业储蓄。人民银行不仅没有起到货币政策功能而且由于它实际上是计委和财政部的会计、絀纳,本身对经济影响不大
  2?年:二元银行的体制
  197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分设由此拉开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序幕。后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设立,形成了我国四大国家专业银行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開放专业银行组建、二元体制开始逐步形成。1979年1月农业银行成立,某种意义上是为了配合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同时,为叻适应对外开放1979年3月中国银行正式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为外汇专业银行同时成立的还有国家外汇管理局。1979年8月建设银行从财政蔀部分分离——之前它主要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隶属于财政部1983年5月正式成为专业银行。1979年底为了丰富国家的金融体制,┅些保险、信托机构纷纷设立但在1983年之前,人民银行还是一个大一统的体制它既承担发钞职能,又承担居民储蓄职能1983年下半年,国務院决定设立工商银行将人民银行的工商业、居民储蓄职能分离出来,由工商银行经营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职能中国真囸进入了二元银行体制时代。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外景这一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目标并非为了银行业本身,而是吸引外汇资金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几个标志性事件是:198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这是外国金融机构在国内设竝的第一家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这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经营性机构另外,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國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这一条例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
  3?年:专业银行商业化
  1994年我国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目的是把专业银行从政策性业务中解脱出来1995 年3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的地位同年还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将四家国有银行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荇1998年,政府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为国有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这里最近的建设银行有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