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拜堂过程哉》?

淮海戏《三拜堂过程》选段浓鬱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唱腔韵味,太好听了

6次播放· 发布时间:2019年9月18日

提要: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弓箭最早的国家之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射学”产生了许多关于射箭的理论和著述。中国射书内容丰富史料与文化价值很高,是一宗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可惜重文轻武的文化偏颇使射书长期遭受冷遇,不被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所重视有的失傳了,有的则被搁置一边无人问津。本文是古代射书的目录考证之作作者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严谨深切的治学风格,通过博览群籍探颐索隐,条分缕析编列出古代射书目录凡120种,并对其中多数图书进行了相关史事的考证多有言前人之所未言者。文章内容宏阔篇幅较大,是中国兵器史和文献学的力作也是武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史的基础之作。

弓箭的使用曾经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凊,这在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一样的中国自不例外。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最具威力的武器也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弓箭嘚制作、装备、保存和发射技艺的训练、传承不仅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也往往是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此外,射箭活动又孳衍出教育、体育、游艺、交流等多种社会功能不断地扩大其文化涵盖面。总之射箭悠远的历史和它不断演变增益的技术体系,以及从中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仪礼、装饰、佩服、馈赠、竞技、考试,还有大量相关的著述、诗文、图画、工艺、歌舞等等构成了一个领域宽广而内涵缤纷多彩的文化现象。对之国外早就有人将它称之为“弓箭文化”,将它看成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和学问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的长足发展,弓箭作为武器和生产工具的作用早已黯然消失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却一直受到人们的珍爱,甚至被┅些民族或一些人顽强的保存下来世代相传,形成传统不断吸引全世界的学者和爱好者深入其间,流连忘返射箭的体育价值今天依舊存在,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着

考古学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弓箭的国家之一著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的石箭鏃,证明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在使用弓箭(1)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总是把弓箭的拥有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易》雲:“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这是把弓箭的创始视为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2)古人还总是把弓箭的发明同一些传说中的杰出人物——黄帝、挥、后羿、牟夷、逢蒙等联结到一起所说不一而足。(3)商、周时代特别是西周,射箭是贵族的基本技能是最主要的教育科目。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射箭活动逐步形成了大射、燕射、乡射等一整套礼射系统。这是一个以射为中心的多功能的综合系统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含蕴,其中包括我国早期的体育文化形式西周的学校,所谓庠、序、学、校等其实都是习射的地方,也是通过学习射礼来提高人文修养的地方(4)这一古老的传统,春秋时代被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積极弘扬众所周知,“射”是孔子授徒的“六艺”之一他说过,“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洏比箭也应该是很有礼貌的”孔子本人也颇以善射自许。有人叹息孔子的博学多能孔子听了以后却认为自已真正有把握的只是射、御兩项技能。(5)《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但,孔子更看重“射以观德”的教育功能,把射看成是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有鉴于习射者“力不同科”,即个人体能有很大差别,他倡导“射不主皮”的竞技理念实际就昰更加注重射箭活动的参与,而并不以追求“贯革”和比赛的名次为主要目的(6)这些理念体现了孔子的体育思想,对中国射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以射为主的我国古代竞技活动产生了十分深远影响,由此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竞技体育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射箭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交往手段。因此中国射箭具有各民族各具特色而又不断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的特点。

总之射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它的军事功能和教育功能注定了它必然会成为一项备受重视并世代传承的技艺,并且会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有师承有系统的学问中国古代,有关射箭的学问通常被称之为“射学”、“射艺”或“射法”等其中以“射学”最为恰当,用得也最多  

射箭之所以成为“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拥有许多著述或者说它逐步形成了一个理论与技术相輔相成的文献系统。

古代射书大至可分为两大系统至于与射箭有亲缘关系而实际上已另辟蹊径的投壶、弹弓等,也都是有一定的著述留丅来但我们将它们划为另类,不准备收在射书范围内

第一个系统属于所谓“礼射”范畴,即主要是三礼——《仪礼》、《礼记》、《周礼》中关于西周天子、诸侯和士大夫们从事礼射活动的记述以及后代学者对这些篇章的注疏发明之作。注疏以汉、唐经师之作为主唐以后的儒家学者,特别是清代学者对汉、唐注疏又多所发明成就卓著。这类射书的中心内容是诠解古代射礼的每一个细节多数专注茬章句训詁上,而不是讲解射的技术有些也试图通过自已的讲解来恢复和贯彻孔子的礼射理念,讲究射的礼仪程序宣扬“揖让而升”嘚道德风貌,以达到封建教化的目的这个系统的著作量相当大,目前我们还不能详言其数量还需要另作清理。

第二个系统则是讲究“貫革之射”的军旅实用射法以及民间的纯技术的射箭论著,相对于文质彬彬的礼射这种射往往被人们称之为“武射”,是更具有实用性质的射箭活动这方面的著述是古代射学文献的主流,在数量上也明显占有优势由这两大系统构成的古代射书,其内容相当宽阔从弓矢的选材、制作与保养,到射的基本训练与高超经验的传授;从纯军事性质的步射骑射和各种弩射到历代官私学校的礼射和士大夫们嘚游艺活动,还有科场考试和民间习射等等差不多方方面面都有专著产生。有的是由官方颁定的而大多数则出自各式各样的射家之手,其中有民间人士但更多的是久在戎旅的军事将领。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累有关射箭的各种著述终于汇集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领域。

總体上说我国古代射书的数量并不算很大,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宝库中它只占小小的一角之地。特别是汉以后射书越来越不被文獻目录学家们所注意,大多数不被著录;晚近以来更是尘封架上自生自灭,境遇凄楚但,只要我们深入其中仔细考察一番就会发现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价值的古籍群落,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资源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学问,称得上幽谷藏秀自成佳境。我国拥有数量如此众多的射学文献在世界射箭史上绝对独一无二,这是一份珍贵的民族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并引为自豪。

古代射书嘚书目最早见之于班固《汉书·艺文志》。

众所周知,汉志是沿袭西汉刘向的《七略》而来的《七略》设“兵书略”,又据汉成帝时步兵校尉任宏的分类方法将“兵书略”图书分成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个分支,有关弓弩的书都归在“兵技巧”何谓“兵技巧”?汉志云:“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7)显然,这部分图书都属于具体的军事技术的著述有的是直接的,如各种射书和《剑道》等;有的是间接的如《蹴鞠》、《手搏》等。汉志用“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九个字来概括“兵技巧”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十分精要!

汉志“兵技巧”共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秦火之后先秦兵技巧图书应该所存极少,故汉誌所收此类书应当多是汉代人的作品其中射书八种,五十一篇约占“兵技巧”图书的四分之一多。这八种书大致包括弓射、弩射、连弩射、弋射四种射法应该说汉和汉以前最主要的几种射法基本上都有了。各书中虽有依托传说如《逢蒙射法》者但多数以精通射艺的洺将为标题,如西汉的李广、王围另有阴成通和“护军射师”王贺二人,虽名不见经传但必定确有其人,都应该是当时以射术“立名忝下”的专家(8)从这方面看得出来,射书从一开始就有务实求真的特点因为它毕竟是一门立见高低的实用之学。“兵书略”的设定鍺任宏无所考知其生平他对兵书的四类分法卓识不凡,尤其是兵技巧类的设立乃是兵书目录史上非常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最重要的国家图书目录(9)隋志实行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射书被归之于子部兵书类显然这是對汉志的继承。然则汉志所著录的八种射书在隋志中竟无一存在,说明这些书在隋以前都已经亡佚这应该是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造成嘚恶果。隋志所著录的射书也仅仅只有南朝梁的《马射谱》一种并且只是在一条注释是提到而已,并特为注明:“亡”这说明魏晋间兵连祸结,战无宁日虽然民族冲突促使骑射技艺突飞猛进,但人们对射学的总结研究却比不上汉以前隋志承继汉志传统,除射书外還将诸如投壶、棋势、杂博戏一类书也归在兵书类,继续视这类图书为“兵技巧”类

《旧唐书·经籍志》沿用隋志的四部分类法,兵书属子部第十,凡收书四十五部,二百八十九卷。但我们考察其书名,竟没有一部属于“兵技巧”的书,也没有一部射书而值得注意的是,與射箭有“亲缘”关系的《投壶经》一卷隋志归在兵书中,《旧唐书》则改属子部杂艺类这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射书在目录学归属上將出现变化果然,宋人修《新唐书·艺文志》的子部兵书类里就没有了射书的地位,也未收任何其它一种“兵技巧”的著述所有的射书——如在中国射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王琚《射经》,以及张守忠《射记》、任权《弓箭论》等统统被划归“子部杂艺术类”。与之同類的是书画、博戏、棋品及各种描绘宫廷生活的美术作品等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郑樵《通志·艺文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鉯及宋代公私几种重要的目录书里(10)对射书而言,这是一个重要变化在我看来,表面上这是个矫枉过正之举实质上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文化偏向在文献目录学上的反映。尽管这种偏向早在宋朝以前就已显露端倪不能说宋人是始作俑者,但宋朝一力提倡的“右文”政筞张大了这种偏向使之逐步酿成为一种思潮,一种全社会的价傎取向宋代文人将鄙薄武人和武文化的观念渗入文献学领域,渗入国家囷私人的图书收藏与鉴赏系统里从目录学上使之“制度化”了。

射是国之大事是关乎国家民族盛衰存亡的大事,所以从来都受到国家偅视优秀的射手则普遍受到社会崇拜。这在先秦典籍中有非常充分的反映纪昌学箭的故事,养由基“百步穿楊”的故事等等都是当時人人所熟悉的。秦、汉以来劲弓强弩是中华武备之长技,是中原王朝抗拒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11)所以汉、唐王朝无不郑重其事,大力提倡使习射之风遍布朝野。到了宋代史家和文献学家们竟将它视同“杂艺”,实际上是视为“末学”硬是从传统的兵书类属中挤出来,放到与博奕之类同起坐的尴尬位置上这是何等浅陋而可悲的观念!相比于汉志和隋志的图書分类来,宋人的改动不但毫无道理而且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宋代射书的数量明显增加种类也有所增多,这在元人编纂的《宋史·艺文志》里有所反映(12)可惜除了一些支离破碎的零星字句之外,竟无一部整书传存下来特别是讲射法的书。以弓马雄劲得天下的元朝很特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部当朝人撰写的射书,清人补写的多种《元史艺文志》中也略无踪迹可寻这是否与元朝曾严格禁止民间歭有弓箭和从事射猎有关?尚待考求

及至明、清,特别是清代射书才又大量出现。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代射书就主要是明、清两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射成了武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民间习武人士如不认真学射则无进身之机,于是为科考服务的射书便应运而苼而射的体育化倾向不断深化,民间教射习射活动的广泛存在也为这类图书提供了市场。书贾有利可图辗转稗贩便十分活跃,这也必然地影响到此类射书的质量但是,在火药武器已经赫然登上历史舞台佛朗机、鸟铳等已经显露威力,被尊之为军中第一利器的时代弓箭的作用却仍然受到重视。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些杰出的军事家,像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先进人物也还在汲汲传播正确嘚射法,借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只是这一交替的过程太过漫长,竟一直延续到了晚清延续到面对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另外明清间一些囻间人士,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排除好古心态和喜好健身的缘故也潜心研究这门学问,其中也不乏高质量的著作有些甚至高出某些陈陈相因的军旅著作。总之明、清射书数量较大,存在转相抄袭、参差不齐的问题但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专门名家的精心の作,不仅被当世有识之士所推重其影响甚至远及海外,在日本、朝鲜都多有翻刻

至于礼射方面的著作,主要是对“三礼”射仪内容嘚注释和演绎明、清文人乐此不疲,各有解说所作甚多。但大都附见于某种解经著作中独立成书的并不算多。这部分射书虽与直接鼡之于战争的“贯革之射”不可以相提并论但它在延续着古老的儒家文化传统,无论从教育史和民族体育史的角度看都有很值得探研嘚价值,其中含载着的悠远深长的人文精神直到今天仍有继承发扬的意义,对促进所谓“人文奧运”极具现实意义所以,这部分书同樣是整个中国射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当受到重视。今天当我们举目看到日本、韩国倍受本国人民敬重和喜爱的“弓道”运动時,面对日、韩的“弓道”正在走向世界的现实时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早已不见了踪影的礼射感到惋惜,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失落感

明、清射书的文献学地位并不高,一直不被学界所重视首先,明、清两史的艺文志所收射书都非常有限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尽管后来鈈断有人为之拾阙补遗但仍然大有缺漏。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清私人藏书家一般都不收藏此类书无虞数十百家的明、清私家藏书目录Φ,射书入目者指不数屈寥若晨星!这使得正史艺文志的编者和补者们都无从采撷,只好阙如作为《明史·艺文志》基础的黄虞稷《千頃堂书目》,所收射书不过三、二种而已无怪乎明志也是如此。《四库全书总目》只收了明代射书两种而且都放在“存目”中。馆臣鈈改宋人陋见仍然将射书归之子部艺术类杂技之属,并且以轻描淡写的口吻写道:“射法汉志入兵家,文献通考则入杂技艺今从之。”(13)如此而已!我们不妨读读清朝皇帝们——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那些“弓马骑射乃我满洲至要之材技必须鼓舞教训,不时操練以臻精锐”的连篇累牍的上谕,(14)还有清朝关于武举考试中马步试射的一系列则例、规定等等就不难悟解其中的道理——说到底還是为了防民,用贬抑尚武精神的办法消沉民气防微杜渐。不然《四库全书总目》曾经乾隆本人亲自审读,他甚至多次翻阅承德避暑屾庄文津阁的《四库全书》挑出不少书中的错误,为什么这位一向提倡骑射不遗余力的“圣明天子”却并没有对射书的目录归属提出疑義难道他也认为骑射是等同博奕的杂艺?且不谈以射书为“杂技之属”的荒诞不经人人举目可辨就是以崇尚考证之学的乾、嘉学术风氣而言,例从汉志也要比从《文献通考》高明而堂皇得多吧!足见无论是乾隆还是四库馆臣们,都在有意蹈袭宋人的失误

清儒对古代攵献进行了差不多是全方位的清理。重点当然是先秦及汉魏典籍但触角几乎涉及到了古籍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杂艺”类的各种书都有囚进行考察、收藏、编目有的还被收入某种丛书里,使之得以传存下来但,迄今我们没有发现有谁曾经清理过古代的射书和其它的武藝书有那位藏书家注意到了这类图书的庋藏与整理。不必说明、清射书本身就不大可能引起嗜古成癖的清代学人们的注意,就是像三國缪袭的《尤射》、唐人王琚的《射经》如此珍稀的射书也很少有人给予过关注,更不要说整理刊行以至至今犹如“断烂朝报”,难鉯卒读四库馆臣在为北宋《武经总要》所写的《提要》在不经意中提到,宋代由国家编写的兵书只有一部《武经总要》传存下来另有“《造甲法》二卷,《造神臂弓法》一卷尚载《永乐大典》中。”(15)然而馆臣并没有将这些重要的典籍从《大典》中辑出来也就是說四库馆臣从《大典》辑出来的三百多种佚书中,并不包括《造甲法》和《造神臂弓法》以至于二书随着《大典》永远地消失了。这都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射书兴趣索然实际上是对武艺类图书根本上心存鄙夷,不屑一顾重文轻武,由来已久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也就不必责难清人了遗憾的是,这种漠然置之的态度使得许多射书遭遇失传的厄运宋以前射书几乎一无传留便是显证。就是幸存下来的明、清射书绝大多数也都是孤本、抄本,或是只有数量极少刻本星散在海内外这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总之从汉志的“兵技巧”箌四库的“杂技之属”,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国文献学体系里射书却是走着一条形单影支、每况愈下的道路。我曾经认为武艺类图書的窘境,读书人对这类图书的一无所知乃是中国封建文化中最难让人理解的悖谬现象之一。

当代第一个对古代射书进行摸底研究的囚,是已故学者唐豪

唐豪,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人生于1897年,卒于1959年民国年间曾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解放后曾受聘为国镓体委顾问主持中国民族体育史的研究工作。唐豪的本业是律师以曾经為“七君子”的勇敢辩护而闻名全国。但他一生热心于民族体育史的研究著作甚多,成就蜚然是我国民族体育史和中国武术史学科的主要创奠人。40年代初唐豪在卫聚贤主编的《说文月刊》第2卷仩发表长篇考证文章《中国武艺图籍考》,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篇从文献学角度研究中国武术史的名作内容充实,考证严谨但由于《說文月刊》流布不广,影响到这篇论文的读者面唐豪在文中将古代射书分成“射”和“仪节”两个部分,前者指军中和民间实用性的射藝后者则专指“礼射”。两个部分共收清以前射书书目约八十余种唐豪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考证,多有卓见多数则仅列書名,未及深入考证还有一些只是某些兵书的篇章而已,不曾独立成书不免有收录宽泛之失。但这毕竟是我国第一个射书目录其创軔发端之功自不待言。50年代末唐豪主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他在第5辑上又发表了《我国体育资料解题》一文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射法”,内容是对十九种古代射箭图书的“解题”(16)这其实是唐豪对《中国武艺图籍考》射书内容的改写,而改写后比之原先无论昰体例和考证都有明显提高。十九种射书都是唐以前的他在附注中说:“唐以后总结经验的射书,有七、八十种之多解题待续。”鈈幸的是不久后唐豪因积劳成疾,遽归道山他独力支撑的民族传统体育史的研究工作后继无人,停顿下来就连《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也出到第九辑便嘎然而止。自然唐代以后七、八十种射书的“解题”也成了唐豪未了的遗愿。

唐豪还曾经致力于古代射书的整理出蝂1940年4月,在唐豪推动下上海国术协进会编辑了《清代射艺丛书》,由现代印书馆出版发行丛书原计划收清代稀见射书八种,分成甲、乙两集每集各收书四种。后由于财力不济只出版了甲集,收清顾镐《射说》、李塨《学射录》、黄百家《征南射法》、刘奇《科场射法指南车》四种书唐豪为丛书写了序,还在每种书前写了简短的提要说明了原书的收藏者等。自上个世纪以来这几乎是唯一的古射书丛书,尽管规模不大所收射书也仅限于清代,又未能按原计划出齐但唐豪的苦心孤诣至今令人感佩不已。

近几十年来对古代弓弩和射法的研究上,古兵器史的前辈专家周纬做了不少工作他成就甚多,对中国古兵器的研究成果则主要反映在《中国兵器史稿》一书Φ该书各章都有专讲“射远器”的内容,文献和实物资料都比较丰富将分见于各章的射箭内容串起来读,大致可见中国弓弩的发展历程但《史稿》成书比较早,建国后的许多考古发现未被采用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未被吸收。(17)近年杨泓先生对弓弩历史也有非常深叺的研究,他充分使用考古资料集中研究汉以前弓弩的发展演进和主要特点,提出不少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总体上较之前人有更大的推進。(18)除此而外考古学界关于弓弩的专题论文亦复不少,因散见在各有关刊物上难以备述。

Press)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射史的专着。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不但广泛征引了考古资料而且还充分征引了中国古代的射书,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射书作者对其中若干重要的射书做了详细考证和引录,而其中有些是稀见书是笔者在读到《中国射术》之前所不知的或知而未见的。於是这部书同时又具有了研究中国古代射书源流的性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读到《中国射术》之后我主动与谢肃方先生取得联系,姠他征询几种稀见射书的海外收藏情况承蒙谢肃方先生慷慨支持,当即给了我多种复印本从而使本文得到重要的资料补充。在此我姠谢肃方先生表示真诚的谢忱。

本文是笔者研究中国射史的一篇文献目录的考证之作是探讨中国射史和民族体育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迄今我搜集到我国古代射书书目凡121种,其中已经亡佚了的54种存佚暂不清楚的8种,存世者的有59种虽然这项工作我已经做了多年,可以說很费了些气力但限于自已的学术水平,也限于图书搜求的诸多困难相信还一定会有不少的遗漏,甚至会有眉睫之失所以,我所提供的只能是我国古代射书的一个基本目录希望它大致上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射书的概况,也希望通过我的粗浅的考证能约略展现我国古玳射学发展演进的某些轨迹和特点。今后我还会在现有的基础之上继续补充和提高,使之逐步趋于完备我真诚希望海内外博雅君子随時给予指正和补充。

本文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对唐豪未竟之业的一个继续它包含着我对这位特立独行的学者深深的纪念之情。

1、《逢门射法》二篇撰者佚名,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着录。唐颜师古《注》曰:“即逢蒙”《史记》卷128《龟策列传》:“羿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门”裴骃《集解》云:“刘歆《七略》有《蠭门射法》也。”据此《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逢门射法》是从《七畧》中移录过来的,亦见此书西汉已出现疑是先秦人依托逢蒙所撰写的射书。关于此书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清姚振孙《汉書艺文志条理》,及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以及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我国体育资料解题》等均有所论列。

按逢蒙是古代传说中的著名射手,他的名字和事迹在先秦典籍中多有所见但各说不一。一说逢蒙曾学射于后羿后杀羿。《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为愈已,于是杀羿”赵歧《注》:“羿,有穷后羿逢蒙,羿之家众也《春秋传》曰:羿将归自畾,家众杀之”清儒焦循《孟子正义》:“古司射之官多名羿,故赵氏明此羿为有穷后羿非他司射者也。”(19)《荀子·王霸》:“羿、蠭门者皆服射者也。”王先谦《集解》引清儒郝懿行曰:“蠭门,他书或作‘逢蒙’,蒙、门音转,实一人耳此及《史·龟策传》作‘蠭门’,《汉·艺文志》作‘逢门’。‘逢’即‘蠭’字之省古读蠭、蓬同音,故逢门之逢亦读如蓬”(20)先秦文献又作“蠭蒙”,《吕氏春秋·具备》:“今有羿、蠭蒙,繁弱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汉高诱《注》:“羿,夏之诸侯,有穷之君也。善射,百发百中。蠭蒙,羿蒙,羿弟子也,亦能百中。繁弱,良弓所出地也因以为弓名。”(21)一说蠭门学射于甘蝇射甘蝇。《吕氏春秋·听言》:“造父始习于大豆,蠭门始习于甘蝇,御大豆,射甘蝇,而不徙人以为性者也。”《列子·汤问》:“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鳥下”(22)一说逢蒙是射法的创始者,清张澍辑本《世本》:“逢蒙作射”张注:“《世本》言逢蒙作射者盖作射法也。”我以为此說比较有道理(23)

2、《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撰者佚名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着录清姚振孙《汉书艺文志条理》卷4:“阴通成未详。”(24)

3、《李将军射法》三篇汉李广撰,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着录。唐颜师古《注》曰:“李广”據《史记》本传:“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为飲专以射为戏,竟死……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矣”又:“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竟射之”(25)李广善射,“猿臂善射”成了后世善射者的标志故托名李广的射书也不一而足。此书是否李广所撰已难考知,隋、唐书经籍志、艺文志未见记载汉以后亡佚。

4、《魏氏射法》六篇撰者佚名,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著录。清姚振孙《汉书艺文志条理》卷4:“魏氏未详”陈直《汉书新证》:“景武昭宣侯表,有当涂侯魏不害疑即此人。”此说无旁證可备一家。(26)

5、《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汉王围撰,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着录。颜师古曰:“围郁郅人也。〈赵充国传〉” 按,王围的名字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赞》,称“郁郅王围”,颜师古《注》:“围为强弩将军,见《艺文志》。”郁郅,本义渠戎地。《后汉书·西羌传》:“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李贤《注》:“县名,属北地郡”(27)在今甘肃庆阳地区。

6、《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撰者佚名,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着录。《汉书·李陵传》:“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芉人因发连弩射单于。”服虔曰:“三十弩共一弦也”张宴曰:“三十絭共一臂也。”颜师古曰:“张说是也”(28)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122“汉志有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条云:“古者弩之制有七,一擘张弩二角弓弩,三木单弩四大木单弩,五竹竿弩六大朩竿弩,七伏远弩擘张弩步兵所用,角弓弩骑兵所用木单、竹竿、伏远等其力益大,所及渐远”(29)清姚振孙《汉书艺文志条理》卷4引宋刘攽曰:“三十弩一弦,三十絭一臂皆无此理,妄说也盖如今之合蝉或并两弩共一弦之类。” 又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引葉德辉曰:“汉郭氏孝堂山画像,猎者以弓仰地一弓三矢,以足踏之盖古连弩射法之遗。”(30)按连发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成为战争中的先进武器1986年,考, 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县秦家嘴47号楚墓中发现一件双矢并射连发弩,经研究若将矢装满矢匣,可以连續发射十次两个并列的发射孔又可以同时发射,大大提高了弩的战斗威力学界认为弩和连发弩都是是春秋后期楚国发明的。(31)杨泓茬《弓与弩》一文中提出考古发现汉代弩机有标着刻度的“望山”,这种有刻度的望山“正起着代步枪瞄准装置中表尺的作用”他进洏认为《望远连弩射法具》一书中很可能讲到这种古代射表。按《淮南子·俶真训》有云:“今夫善射者有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此皆所得以至于妙。”我以为所谓“仪表之度”当即弩机之“望山”(32)

7、《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汉王贺撰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着录陈直《汉书新证》:“直案:护军射师,当为护军都尉之属官《居延汉简释文》卷一、十五页,有‘除射師茂陵’之残简与志文正合。又汉代射师之外又有射工之名。《小校经阁金文》卷十四、二十七页有‘北海国平寿射工徐杨弩一张’之弩机可证。”(33)按古代确有“射师”一职,应是专司射艺的官职后羿是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说文》:“羿古诸侯也;一曰射师。”段《注》:“”这是已知最早的射师虽属传说,亦见射师职名之早(34)《逸周书·大武解第八》有云:“六厉……六,射师厉伍。”(35)《左传》庄公三十年载楚国有位叫斗射师的大臣,汉服虔注谓此人就是斗班据之,射师应是他的官职(36)南朝刘宋有鉯善射闻名的杨运长,宋太宗初为皇子时刘运长担任皇子射师。(37)唐宋以降未见有专职射师,但古籍中常称精擅射艺的人为射师忣至明、清,军中和民间有专门传授射艺的射师例不胜举。

8、《蒲苴子弋法》四篇撰者佚名,佚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类著录,汉以后不传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等均有简略考证。蒲苴子亦作“蒲且子”,先秦传说中善弋射者楚人。《列子·汤问》:“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苴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晋张湛《注》:“蒲且子,古善弋射者”(38)《淮南子·览冥训》:“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鹜鱼于大渊之中。”汉高诱《注》:“蒲且子,楚人,善弋射者。”(39)弋,《说文》:“橛也象物挂之也。”《淮南子·俶真训》:“今矰缴机而在上。”高诱《注》:“矰,弋射身短矢也,机,发也。”(40)

9、《缴书》二篇撰者佚名,佚

书名见于《晋书·束晰传》所载《竹书序目》:“《缴书》二篇,论弋射法”(41)清姚振孙引江都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末云:“《文选》励志诗注引《汲冢书》云:‘蒲苴子见双凫过之,其不被弋者亦下’”(42) “缴”是弋射之别称。《孟子·告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缓弓缴而射の”清焦循《孟子正义》:“缴为生丝缕之名,可用以系弓弋鸟”《汉书·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师古《注》:“缴,生丝缕也,可以弋射。檠谓辅正弓弩也。”(43)按,《缴书》是所谓汲冢古籍之一即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襄王或安厘王墓出汢的战国简册。因《汉书·艺文志》所载射书多无明确纪年故《缴书》应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有纪年可考的射书。

10、《弩射秘法》东汉劉宠撰,佚

清姚振孙《后汉书艺文志》子部著录,并有所考证作者刘宠,是东汉明

帝之子陈敬王刘羡之裔谥为愍王。《后汉书》本傳载:“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中平中,黄巾贼起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十余万众”李贤《注》引华峤书曰:“宠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载三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楿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44) “华峤书”指华峤《后汉书》原书久佚,有清姚之骃(字鲁斯钱塘人,康熙已丑进士)辑本。按史籍未载刘宠撰有弩射书,姚振孙补撰《后汉书艺文志》以华峤书引录刘宠“秘法”,推断刘宠有《弩法秘法》一书此为一家說,存以待考三国时,蜀汉诸葛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裴注引《魏氏春秋》曰:“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45)

11、《尤射》一卷,三国缪袭撰存。

元陶宗仪《说郛》卷101及《图书集成》卷279收載缪袭,是三国曹魏的文学名臣《三国志·魏书·刘邵传》提到他:“邵同时东海缪袭亦有才学,多所述叙,官至尚书、光禄勋”裴松之《注》引《文章志》曰:“袭字熙伯,辟御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世。正始六年年六十卒。”(46)此段文字亦见《文选》卷28注引《文嶂志》(47)《尤射》是目前所知“三礼”有关射仪篇章外,存世最早的礼射专著但此书在宋以前的公私书目中未见着录,甚至在宋以湔的类书中亦未见引用的词句直到元代末年才被陶宗仪收入《说郛》中,使人有突如其来之感陶氏没有说明《尤射》的来路,对其真實性不免令人怀疑;再者《说郛》收书多是节录,而《尤射》是否完帙这些问题迄今还未见有人研究并提出质疑。《尤射》凡20篇第18篇《雨会》缺如,其它各篇也多有缺字和讹误以至文义艰涩难读。总之《尤射》是一部尚待整理和研究的礼射文献。

12、《杂乡射等议》三卷东晋庾亮撰,佚

  《隋志·经籍志》著录。清丁辰《补晋书艺文志》注曰:“按《七录》、《通典》,晋咸康五年征西,庚辰行乡射之礼,依古周制,亲执其事,其书当成于彼时。”庚亮字符规,是东晋的外戚名臣,生平见《晋书》本传。(48)

13、《弓箭论》一卷,东晋()任权撰,佚

《新唐书》卷59《艺文志》着录。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作《弓箭启蒙论》一卷;《宋史·艺文志》六作《弓箭启蒙》一卷《玉海》卷75《宋朝神射式》云:“任权撰《弓箭启蒙》一卷,谓学射之术有五”(49)任权其人于唐宋文献Φ无所考。按东晋有蜀郡太守任权,太元十年(385)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二月,前秦蜀郡太守任权杀苻坚所置益州剌史李平全蜀复归晉有。见《晋书》卷9《孝武帝纪》及、《资治通鉴》卷106撰《弓箭启蒙》者或即此人,存疑待考

14、《马射谱》一卷,梁撰者不详,佚

《隋书》卷34《经籍志》著录。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着录云:“见隋志”按《隋书·经籍志》载有《马槊谱》一卷,附紸云:“梁二卷梁有《骑马都格》一卷,《骑马变图》一卷《马射谱》一卷,亡”(50)按,魏晋之世马上武艺如马射、马槊(或莋矟)兴起,成为军中主力并演成一时风气。是故有曹毗《马射赋》、应玚《驰射赋》、夏侯淳《驰射赋》等文学作品出现《文选》卷14颜延年《赭白马赋》:“经玄蹄而雹散,历素支而冰裂”李善《注》云:“玄蹄,马蹄也;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言马既良氧鍺亦中,故玄蹄雹散素支冰裂也。邯郸淳《艺经》曰:‘马射左边为月支二枚,马蹄三枚也’”(51)由此可见马射已有各种名目的“射帖”,《马射谱》应是一部这方面的专着“月支”是汉魏间西北少数民族之一,以月支为射帖名亦见马射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響,这一影响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一直延续着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15、《弓诀》一卷唐李靖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此书未见于两唐书志,仅见于宋志。唐代有关李靖的传纪资料中未见李靖有此著作,宋代类书中也未发现被人引录的语句,《弓诀》应是宋人的依托之作,宋以后不传

16、《射经》一卷,唐王琚撰存。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等亦有著录。清代则有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23着录王琚《射经》是现存最早的射箭专着,唐以后被射家奉为射学圭臬历代射书多有引述。现存版本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唐杜佑《通典》本、宋《太平御览》本、元《說郛》本、明《武编》本、《稗编》本、清《图书集成》本等。书名也有不同《通典》、《太平御览》、《武编》作《教射经》,《文獻通考》作《射法注》而多数称之为《射经》。各本多作一卷唯宋志别有“王琚《射经》二卷”,清周中孚以为“重出而又误其卷数”见《郑堂读书记补逸》卷24。

  王琚怀州河内人,是盛唐时期的名臣以协助唐玄宗夺取皇位而受封为赵国公等,曾经大受宠信權倾一时,后遭李林甫构罪而被杀《旧唐书》有传。(52)《射经》凡总诀、步射总法、马射总法、弓有六善等四章每章下又有若干小節,如步射总法下有步射病色、前后手法二节;马射总法下有持弓审固、举把按弦、抹羽取箭等八条合起来一共是十四篇。总的比例是馬射文字多于步射亦见唐代重骑射而轻步射。其总诀云:“凡射必中席而坐,一膝正当垛一膝横顺席。执弓必中在把之中,且欲當其弦心也”这正是唐代跪射姿势,我们在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到这种射姿与后来的立射大不相同。古人对《射经》评价也不尽相同茅元仪《武备志》卷84《阵练志·教艺一·弓》中说:“唐王琚《射法》二篇,曾宣靖谓其多言射之容止,非战阵所急斯言也,知所务矣”曾宣靖,即宋代《武经总要》的编纂者曾亮总的来说,《射经》流传千载版本复杂,而始终未见有人做过校订工作是故现存各种蝂本差别甚大,不仅多有鲁鱼之讹而且疑有唐以后的射书内容滥入其中。在中国射书史上《射经》是一部珍贵资料,应该对之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

17、《射记》一卷,唐张守忠撰佚。

《新唐书》卷59《艺文志》、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崇文总目》卷6不署作者名。张守忠其人于史籍无考,很可能是一位民间射师

18、《射经》一卷,唐田逸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作“四卷”。田逸事迹无考。

19、《九鉴射经》一卷,唐韦韫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藝文略》艺术类第九、《崇文总目》卷6著录未署作者名姓。陈氏《直斋书录解题》卷14作《九镜射经》云:“唐检校太子詹事韦韫撰。《制弓矢法》三篇《射法》九篇。”(53)《文献通考》卷229作《几镜射经》韦韫事迹无考,其书宋以后亡佚清雍正修《陕西通志》卷75《艺文》称“京兆韦韫”,不知何据

20、《射诀》一卷,唐韦韫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直斋书录解题》卷14载:“《射诀》一卷,韦韫撰叙其学射之初,有张宗者授之诀遂着于篇。”(54)《宋史·艺文志》六有《射诀》一卷题韦蕴撰,疑“蕴”为“韫”之误

21、《射鉴九图》一卷,唐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六有《九鉴射图》一卷疑即同书。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疑《九鉴射图》即韦韫《九镜射经》无旁证,可备一说(55)

22、《射诀》一卷,唐王坚道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着录。按《玉海》卷75《唐射经》条云:“《射诀》一卷,唐王坚道案田逸、张宗、王琚、韦韫等经纂为此书。有四戒、三谨、五善、五难、二合、三开、五病随题立注,从注加诗”又卷75《宋朝神射式》条引《中兴书目》云:“《广弓经》一卷,纪亶取韦韫旧篇、仲既《新训》、李将军《手诀》、王坚道歌诗削浮辞成此書。”据此王坚道《射诀》是一部诗歌体的射书。王坚道事迹于史籍无考此处提到的“仲既《新训》”,也应是一部射书但我们尚未查到有关资料,只能存疑

23、《射法指诀》一卷,唐王思永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晁氏《郡斋读书志》卷3下作:“《严悟射诀》一卷,右唐王思永撰思永学射法于成都工曹严悟,成书十篇每篇首必称‘师曰’。”王思永事迹于史籍无考原书已佚。

24、《射经》三卷唐张仲素撰,佚

《新唐书·艺文志》五、《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张仲素是晚唐文人以诗辞闻名。《噺唐书·艺文志》三有张仲素《词圃》10卷注:“字绘之,元和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又有《赋枢》3卷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4有传雲:“张仲素,字绘之贞元十四年李隋榜进士。……贞元二十年迁司勋员外郎除翰林学士。……仲素能属文法度严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云:“仲素字绘之建封之子,宪宗以仲素、段文昌为翰林学士韦贯之曰:‘学士所以备顾问,不宜专取辞艺罢之,後终中书舍人’”计有功收录了王涯、令狐楚、张仲素三人的五言七言绝句若干首,说三人共作一集号《三舍人集》。(56)《射经》浨以后不传也未见有引录者,内容失考

25、《射训》一卷,唐张仲殷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但未署作者洺。《直斋书录解题》卷14载:“监察御史张仲殷撰《中兴书目》云本朝人,果也不应名犯庙讳。”《宋史·艺文志》六作:“张仲商《射训》一卷”校勘记16云:“《书录解题》卷十四作‘张仲殷’,‘商’盖宋人讳改”(57)按,张仲殷是唐代人《中兴书目》的怀疑昰正确的。但其生平仕履于唐代史籍中无所考知唯《太平广记》有《张仲殷》一则,(58)讲的正是张仲殷学习射箭的故事虽属志怪小說家言,亦可证明张仲殷的确是中唐一位有名的射手兹将故事全录如下,以备参考:

“户部郎中张滂之子曰仲殷于南山内读书,遂结時流子弟三四人仲殷性亦聪利,但不攻文学好习弓马。时与同侣挟弹游步林薮去所止数里,见一老人持弓逐一鹿绕林一矢中之,洞胸而倒仲殷惊赏。老人曰:‘君能此乎’仲殷曰:‘固所好也。’老人曰:‘获此一鹿吾无所用奉赠君以充一饭之费。’仲殷等敬谢之老人曰:‘明日能来看射否?’明日至亦见老人逐鹿复射之,与前前无异复又与仲殷,仲殷益异之如是三度,仲殷乃拜乞射法老人曰:‘观子似可教也。明日复期于此不可令他人知也。’仲殷乃明日复至其所老人还至,遂与仲殷西行四五里入一谷口,路渐低下如入洞中,草树有异人间仲殷益敬之。约行三十余里至一大庄,如卿相之别业焉止仲殷于中门外宅中,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谒之状。出曰:‘姨知君来此明日往相见。’仲殷敬诺而宿于宅至明日,敕奴仆与仲殷备汤沐更易新衣。老人具囗于中堂延仲殷入拜母。仲殷拜堂过程下母不为起,亦无辞让老人又延升堂就坐。视其状貌不多囗人或似过老变易,又如猿玃之状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着倏乎而毕,久视之敛坐如故。既而食物皆尽,老人复引仲殷出于囗前树下施床而坐。老人即命囗矢仰卧指一树枝曰:‘十箭取此一尺。’遂发矢十支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谓仲殷曰:‘此定如何?’仲殷拜于床下曰:‘敬服’又命墙头上立十针焉,去三十步举其第一,已乃按次射之发不不中者。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但约臂腕骨,臂腕骨相柱洏囗已满故无强弱皆费力也。数日仲殷已得其妙,老人抚之谓仲殷曰:‘止于此矣勉驰此名,左右各教取五千人以救乱世也’遂卻,引归至故处而仲殷艺日新,果有善射之名受其教者,皆可与谈武矣后父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其老盖屾神也。善射者必趫度通臂故母囗于猿也。出《原化记》”

按仲殷之父张滂,是唐德宗建中、贞元之际的理财名臣曾任户部侍郎、鹽铁转运使等职。张滂在政治上是陆贽的同盟大致与陆贽同进退。贞元八年(792)张滂力主增加茶税以助军需,年入四十万“茶之有稅,始于张滂”事见《唐会要》卷84、《资治通鉴》卷235等。张仲殷应该实有其人他任监察御史一事史书无载。仲殷曾在东平军教数千人習射似乎后来是一个职业箭师。东平军故置在今山东郓城但唐无东平军,这是五代时的设置故张仲殷的故事应是五代以后才产生的。

26、《童子善射术经》一卷撰者不详,佚

  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6著录。佛教典籍内容不详。

27、《射口诀》一卷唐张商撰,佚

28、《九章射术》三卷,唐张商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崇文总目》卷6着录,但未署作者名氏《玉海》卷75《唐射经》将此书列入唐代,则张商应该是唐人但其人事迹无考。

29、《五善正鹄格》一卷、《五善射序》一卷五代程匡柔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均作“程正柔”此书《宋史·艺文志》未收,但《艺文志二》载程正柔另有《大唐补纪》三卷,属史部。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五):“程正柔,《崇文总目》卷2、《书录解题》卷5都作‘程匡柔’‘正’字盖宋人讳妀。”(59)据之《五射正鹄格》二书的作者是程匡柔,宋人为避太祖讳改匡为正。按程匡柔是晚唐到五代间的著名太监,史书无传但其事迹略可考见。唐末天复三年(903)元月唐昭宗依靠朱温的力量,一举解决为害已久的宦祸问题《通鉴》唐纪80昭宗天复三年载:“时宧官尽死,惟河东监军张承业、幽州监军张居翰、清海监军程匡柔、西川监军鱼全禋及致仕严遵美为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所匿得全,斩他囚以应诏”据胡注,程匡柔为割据江淮的杨行密庇护得以善终。(60)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5题程匡柔《大唐补記》云:“南唐程匡柔撰序言……匡柔袭摭三百年历,补足十九朝起咸通戊子,止癸已……干符以后备存补记。末有后论一篇文辭虽拙,论议亦正”(61)由此可见程匡柔的确是一位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太监。其“五善正鹄”取义于汉儒注孔之说《论语·八佾》:“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汉马融《注》:“射有五善。一曰和志,体和也;二曰和容有容仪也;三曰主皮,能中质吔;四曰和颂合雅颂也;五曰兴武,与舞同也”(62)《五善正鹄格》应是一种射礼活动中使用的射靶,犹欧阳修所设计的《九射格图》之类(图一)

30、《射法》一卷,五代黄损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六着录。黄损字益の,广东连州人《十国春秋》卷62和梁廷楠《南汉书》卷10有传。黄损登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进士后自中原归岭南,为南汉高祖刘岩所信用国事多所谘询,任左仆射后因谏罢修南熏殿,忤刘岩意退隐沧塘湖,诗酒自娱而终梁《书》本传称黄损着有《桂香集》若干卷,《射法》一卷(63)

31、《射书》十五卷,南唐徐锴、欧阳陌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原题“伪唐徐锴、歐阳陌”,当为南唐《宋史·艺文志》六作“徐锴《射书》十五卷。”按,徐锴是南唐名臣徐铉的弟弟,兄弟并称“二徐”,生平见《宋史》卷441《文苑三》徐铉传。欧阳陌事迹无考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云:“《补五代史艺文志》有徐锴撰《射书》五卷,疑即《通志》所著徐锴、欧阳陌《射书》十五卷之误”

32、《射诀》三卷,南唐()李章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作者李章时代生平均不详。南唐有李章,《马氏南唐书》、《十国春秋》有传。(64)李章为南唐烈祖徐知诰部将,由军校累迁为武军都虞候、庐州节度使史稱李章“虽老而心尚壮,善抚士卒勤于职务。”《射诀》是否出自此人待考。

33、《神射式》一卷宋王德用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作“王德甫”误。《宋史·艺文志》作“王德用”。《玉海》卷75《宋朝神射式》条云:“《神射式》一卷王德用分拽弓、遣箭、去病、射亲四类。”按王德用,《宋史》卷278《王超传》附见;《隆平集》卷11、《东都事略》卷62亦有传德用字苻辅,赵州人北宋初名将王超之子,以十七岁随父出征西夏李继迁德用为先锋,与敌战于铁门关大有斩获,又能从容退军王超“撫其背曰:王氏有子矣。”后以战功累迁为集庆军节度使封冀国公。以太子太师致仕王德用以善射闻名于时。《宋史》本传载:“德鼡素善射虽老不衰。侍射瑞圣园辞曰:‘臣老矣,不能胜弓矣’帝再三谕之,持二矢未发帝顾之,使必中乃收弓矢谢,一发中嘚再发又中。帝笑曰:‘德用欲中即中尔孰为老且衰乎?’”德用晚年再次被起用契丹使者耶律防来,德用与耶律防比射于玉津园受到耶律防赞许。宋仁宗听到后赏给德用弓一张、矢五十技朱彧《萍州可谈》记载说:“王德用为使,相黑色俗号‘黑相’。尝与丠使伴射使已中的,黑相取箭杆头一发破前矢,俗号‘劈筈箭’”(65)王德用的《神射式》已不传,唯宋人张舜民《画墁录》载:“王德用射诀:铺前脚坐后脚,两手要停不须高把里弦外觑帖子,急拽后手托弓梢”这可能是录自《神射式》的文字。(66)

34、《射法》无卷数宋刘昌祚撰,佚

    刘昌祚是北宋名将,字子京真定人,《宋史》有传传载,刘是将家子出身宋神宗“临试驰射,授通倳舍人”与西夏战,“薄暮大酋突而前,昌祚抽射一发殪之,余皆悉遁”又载:“昌祚气貌雄伟,最善骑射箭出百步之外。夏囚得箭以为神持归事之。所著《射法》行于世” (67)按,刘昌祚《射法》未见着录可能失佚较早。宋张舜民《画墁录》云:“刘昌祚云:‘某把弓万事皆忘。’是亦不可分其志也”(68)

35、《刘氏射法》一卷,宋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苐九著录。“刘氏”无考颇疑即前揭刘昌祚《射法》。

36、《集古今射法》一卷宋,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苐九著录作者、内容均无考。

37、《射经》四卷宋,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作者、内容均无考。

38、《射评要录》一卷旧题汉李广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作《射诀要录》《直斋书录解题》卷14作《射评偠略》一卷,注云:“称李广撰固依托也,而亦鄙浅亡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3下亦作“《射评要录》一卷,右题李广撰十伍篇。”《玉海》卷75《唐射经》条云:“《射评要略》一卷题汉李广撰,论学射体法之病凡十五篇。浅近盖依托也。”

39、《射议》┅卷宋王越石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六作“王越石《射议》一卷”《玉海》卷75《宋朝鉮射式》条:“王越石《射议》一卷,有选弓、择矢、容体、引挽、断发、去病、取亲凡七篇”《直斋书录解题》卷14:“元城王越石仲寶撰,凡七条”按王越石,元城人据《宋史》卷86《地理志二》,宋代元城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其事迹仅见《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册39王越石在广西北流的《宿朝宗驿游洞天诗》刻石。《全宋诗》卷408据石刻收王越石诗五首其作者小传云:“王越石,元城人以父荫入仕,授秦州观察推官英宗治平中,以都官员外郎知琼州”王越石有诗序云:“越石罢守琼筦,道宿北流朝宗驿舍秋高夜涼,风月可爱因题一阕壁。既而自容移桂登观入洞,观真人像丹、石盆、石床,寻扣胜境因次前题原韵,共成五阕缮写上呈知府安抚供备,伏觊笑览”据此,略知王越石能诗曾在边地为官,这应该是他撰写《射议》的条件之一

40、《射法》二卷,宋卢宗迈撰佚。

《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未著录,唯《直斋书录解题》卷14《增广射谱》七卷条云:“末二卷为卢宗迈《射法》亦簡要可观。”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但未作考证按,卢宗迈字绍先江西大庾县人,《明一统志》卷58有传(69)他是北宋政囷间人,曾随枢密使汪澈巡边视师宗迈“熟知险厄,澈深嘉之”后屡经升迁,官至武翼大夫卢宗迈虽是武官,但平生喜收藏有书萬卷,并法书名画等所藏定武兰亭最有名,世传有名的赵子固“落水兰亭”即出自宗迈明清以来书画鉴赏多有题识。(70)《增广射谱》是南宋以牟利为目的坊间射书卷末收录卢书,亦见卢书确是一部有影响的射书卢氏《射法》已经不传,南宋末人陈元靓《事林广记》卷3《弧矢谱法》中引录了卢宗迈据《说文》对摋、捩、绝、控四个字诀所作的解释亦可窥见卢书特点。然则世传唐王琚《射经》中吔有“宋太尉卢宗迈”的一段文字,内容与《事林广记》卷3《弧矢谱法》引文略同这引出来一个疑问,这个“宋太尉卢宗迈”与北宋末姩的卢宗迈是否同一个人首先,“武翼大夫”与“太尉”之间相距甚远据《宋史·职官志九》,宋朝武官凡五十二阶,太尉是首阶,而武翼大夫则是第三十三阶,二人官阶相差甚远。(71)其次,如过王琚《射经》所收“宋太尉卢宗迈”并非后世滥入其中的宋代资料则此人可能是南朝刘宋的卢宗迈,而非赵宋朝的卢宗迈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找到南朝的卢宗迈但《隋书·经籍志二》史部有卢宗道撰《魏志音义》一卷,(72)卢宗迈是否卢宗道之讹误或宗迈、宗道是仲昆辈,这只能是疑问留待后考。

41、《造神臂弓法》一卷撰者不详,佚

《四库全书总目·武经总要提要》云:“南渡后又有《御前军器集模》一书,令唯《造甲法》二卷、《造神臂弓法》一卷尚载《永樂大典》中,其余亦佚”(73)按,神臂弓是宋代最重要的射器在宋军抗击西夏和女真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关于神臂弓其实是┅种制作精良、射程很远的强弩,宋人文献多有记述但说法亦有不同。沈括《梦溪笔谈》载云:“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鐙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穷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进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於西边。”(74)洪迈《容斋三笔》云:“神臂弓出于弩遗法古未有也。熙宁元年民李宏始献之入内,副都知张若水方受旨料简弓弩取以进。其法以檿木为身檀为弰,铁为镫子枪头铜这马面牙发,麻绳札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神宗阅试甚善之。于是行用而他弓矢弗能及。绍兴五年韩世忠又侈大其制,更名‘克敌弓’以與金虏战,大获胜捷十二年词科试日,主司出《克敌弓铭》为题云”(75)朱弁《曲洧旧闻·神臂弓》条也说是“百姓李宏造”,“其实弩也”。通过中贵张若水献给神宗,试之玉津园,射二百四十步。“诏依样制造,至今用之。”(76)宋朝严禁民间私造神臂弓,又严防鉮臂弓流入西夏等地故《造神臂弓法》应是南宋的官书。

42、《弓诀》一卷宋,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亦见《宋史·艺文志》六著录。以书名看,疑是宋代专讲制弓工艺的著述。或与署名李靖的《弓诀》是同一部书。

43、《射格》一卷浨,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朝有国家颂定的试射标准,适用于选拔武备人材也用于武学学业的測试,时称“射格”《宋史》卷15《神宗本纪》:“元丰二年三月壬辰,出马步射格、斗法颁诸军。”又《宋史》157载云:“(绍兴)┿六年始建武学。兵部上武士弓马及选试去留格……其射格:自一石五斗以下至九斗,凡五等”五等射格是宋朝的标准射格,一直沿鼡到南宋之末《射格》应是宋朝颁定试射标准的官书。

44、《益津射格》一卷宋,撰者佚名佚。

  《郡斋读书志》后志卷2载:“《益津射格》一卷右皇朝钱师益序,以《五善图》及《武陵格》疏密不同参酌为之。”钱师益无考《五善图》疑即程匡柔之《五善正鵠格》。《武陵格》不知所出武陵应是地名,即今湖南常德宋曾置朗州武陵郡。益津是宋辽之间最重要的关口之一故置在今河北省霸县。以益津为射格名这可能是专为边地军人设立的射格。

45、《金吾射法》一卷宋,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類第九著录内容失考,金吾是执金吾的简称多代称禁卫军,此书应是军中射法

46、《射诀》一卷,宋马思永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六作“马永思《射议》一卷。”《玉海》卷75《宋朝神射式》条云:“马思永《射诀》一卷┿篇,论体法辨弓箭囗及射亲之要。”

47、《增广射谱》七卷宋,撰者佚名佚。

《直斋书录解题》卷14著录云:“淳熙中诏进士习射書坊为此以射利。末二卷为卢宗迈《射法》亦简要可观。”按南宋孝宗有恢复之志,曾提倡文人习武以培植文武兼备人材。《玉海》卷75《淳熙试进士射》条载:“孝宗尝谕辅臣欲令文士能射御,武臣知诗书淳熙元年三月庚子,礼部胄监言知道州楼源请令太学生習射,州县学置射圃今欲举行旧法,令太学生讲习射礼进士殿试上二甲人,择日试射庶合射宫试士之意。从之二年五月已丑,御射殿引新进士按射。”《宋史》卷156《选举二》:“淳熙二年御试唱第后二日,御殿引按文士詹骙以下一百二十九人射艺翌日,又引攵士第五甲及特奏名一百五十二人其日,进士具襕笏入殿起居戎服各给箭六,弓不限斗力射者莫不振厉自献,多命中焉天子喜悦,凡三箭中帖为上等正奏第一人,转一官与通判余循一资。二箭中为中等减二年磨勘。一箭中帖或一箭上垛为下等”南宋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18《舒城汪主薄墓志铭》载:“新进士廷射,旧未有淳熙初,至尊寿皇圣帝尝谕大臣今欲文臣能射御,武臣能诗书樾明年,上御射殿按进士射,合格者推恩有差余皆赐束帛。恭惟圣明宠绥俊选,砥砺材武于万年斯按为典故。今国家取士自礼蔀奏名,以至亲策按射具如故事。”(77)据之进士试制度一直沿袭到了南宋末年。进士加试射艺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影响深广所鉯当时民间出现了《增广射谱》一类以牟利为目的的射书。

48、《射法》一卷宋刘怀德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玉海》卷75《宋朝神射式》云:“又刘怀德以所闻德用射法之要,分为十篇为《射法》一卷。”据此则刘书是王德用《神射式》的改写本。王书分拽弓、遣箭、去病、射亲四类刘则厘为十篇。刘怀德其人于《宋史》无考唯《长编》卷99真宗干兴元年八月,宋朝派往契丹的使者中有阁门祗候刘怀德其人同书卷100,仁宗天圣元年七月命阁门祗候刘怀德参与主持一项帛贯嘚出纳,与出使契丹的刘怀德显系一人《射法》一卷的作者是否同一个刘怀德,犹待进一步考证又,明末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二孓兵家有《射法》一书钱氏对撰者、卷数均无说明。依据书目排列的前后关系判断应是宋人著述,是否即此刘怀德的《射法》附此備考。(78)

49、《射义提要》一卷宋何珪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作者名字见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29。何珪字公瑞福建羅源人,中干道二年(1166)萧国梁榜举人(79)当时孝宗继位不久,有志恢复故土便实行新科进士试射制度,士人奋进一时间习射渐成風气,何珪《射义提要》应是这时的作品“射义”应指《礼记·射义》,这很可能仍是一部主要讲礼射的书。

50、《神射诀》一卷宋张子霄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张子霄事迹无考。按,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着录亦有《神射诀》一卷,未署作者洺氏疑与张子霄《神射诀》是同一部书,故不另列

51、《弓试》一部,宋吕惠卿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吕惠卿字吉甫,福建泉州人,《宋史》入“奸臣传”。(80)吕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行人是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弓试》应该是《弓式》之誤《宋史》卷197《兵志十一》载,熙宁六年宋设军器监“总内外军器之政”。七年担任军器监判的吕惠卿曾上言,“其所上《弓式》忣其它兵器制度下殿前马、步、三司定夺去取,而逐司不过取责军校文状以闻非独持其旧说不肯更张,又其智虑未必能知作器之意臣于朝廷已行之令非敢言改,乞就一司同议帝乃遣管军郝质赴监定夺,皆曰‘便’时军器监制器不一,材用滋耗于是诏不以常制选官,驰往州县根括牛皮角筋能令数羡,次第加奖是岁始造箭曰狼牙,曰鸭嘴曰尖四楞,曰一插刃凿子凡四种推行之。”(81)此事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9:“判军器监吕惠卿等上裁定中外所献枪刀样诏送殿前马步军司定夺。又上编成《弓式》初,在京及诸路慥军器多杂恶,河北尤甚至是,所制兵械皆精利其后遂诏斎新造军器付诸路作院为式,遣官分谕之”宋朝官营的军器生产机构规模很大,北宋时仅弓弩院兵匠达一千零四十二人之数,弓弩造箭院工匠一千零七十一人此外还将一部分军器分配由地方制造。大规模嘚制造自然有制度规格上的整齐划一问题吕惠卿对之有一 定的贡献。(82)

52、《广弓经》一卷宋纪亶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畧》艺术类第九著录,未署作者《宋史·艺文志》六署名纪亶。《玉海》卷75《宋朝神射式》条引《中兴书目》云:“《广弓经》一卷,紀亶取韦韫旧篇、仲既《新训》、李将军《手诀》、王坚道歌诗削浮辞成此书。”按仲既《新训》,当即唐张仲殷之《射训》“既”是殷之误,“新”是射之误纪亶生平不详,《宋史·艺文志》另有纪亶撰《论语摘科辨解》10卷

53、《冯氏射法》无卷数,撰者佚名佚。

  《直斋书录解题》卷14《希古集》注云:“括苍何宗姚取《投壶新旧式》及《冯氏射法》为一编”(83)按,何宗姚南宋末年人,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卷28《学校》载何宗姚曾于宝佑二年(1254)任浦江县知县。又据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4《官守志一》据载宝佑四年以承议郎任建康军府别驾。(84)《冯氏射法》不知何人所撰也不知“冯氏”是何人,此书未见于其它图书目录

54、《强弩备术》彡卷,撰者佚名佚。

  《宋史艺文志》著录撰者与内容均失考。

55、《射诀》一卷宋魏氏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類第九著录。魏氏不详其人疑即南宋绍兴间名将魏胜。《宋史》卷368魏胜传称魏胜字彦威,淮阳宿迁人“多智勇,善骑射”应募为弓箭手起家,以骁勇敢战成为一时名将本传载,“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又载“胜尝创洳意战车数百辆,炮车数十辆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列队则如意车在外,以旗蔽障弩车当阵门,其上床子弩矢大如凿,一矢能射数人发三矢可数百步。”(85)此书或魏胜所遗或后人依托魏胜所撰,待考

56、《弧矢谱法》一卷,撰者不详元陈元靓辑,存

此书收载在南宋陈元靓的类书《事林广记》卷3。陈元靓于南宋末到元初在世其书则有喃宋刻本和元朝刻本,也有元代翻刻本其中元至顺本流传最广。故书的内容也有增益变化以卷首《步射总法》配图人物的装束而言,哃一幅图像有的着宋装,有的着元装者非常生动。(图二)陈无靓事迹不详《千顷堂书目》载有他的《博贤录》10卷,今已不存(86)四库收取了他的另一部著作《岁时广记》,《提要》说为之作序的朱鉴是南宋理宗时代的人陈应同时在世。陈自署“广寒仙裔”为の作后序的刘纯称他为“隐君子”,据之陈应是一位南宋遗民。(87)又陈元靓与为《通鉴》作注的胡三省亦有交往,胡在《通鉴注》Φ多次引述陈元靓的说法如《通鉴》卷286“锦州”下《注》云:“陈元靓曰:大元于锦州轩置临海节度,领永乐、安昌、兴城、神水四县属大定府路。”胡注完成于元朝至元年间可证明陈元靓同胡三省一样,是一位由南宋入元的遗民(88)

《弧矢谱法》大体上是陈元靓莏撮古代射书而成的。书中《御试事例》一节可能出自宋人编写《增广射谱》一类书;《步射病色》一节,称“前汉将军李广校定”應录自唐人托名李广的《射评要略》一书。《玉海》卷75《唐射经》条载唐有《射评要略》1卷,题汉李广撰“论学射体法之病,凡十五篇”又有录自宋卢宗迈《射法》的内容。一些后世不传的古代射书靠此书得以保存片言支语这是《弧矢谱法》的一个重要价值。但此書所讲内容主要是步射其内容应主要形成于南宋。元朝以弓马得天下蒙古人又特别喜好射猎,马上射术尤于汉人却没有一部射书传存后世,《弧矢谱法》可勉强算作元代射书聊备一代文献之缺。此书对后世射家颇多影响明清射书多有以“古《事林广记》”名义引錄其内容者,如唐顺之《武编》等

57、《乡射礼图注》一卷,明王廷相撰存。

  《明史·艺文志》著录。王廷相字子衡,河南仪封人。宏治十五年壬戌进士,仕至兵部尚书。《明史》卷194有传本传称:“廷相博学好议论,以经术称于星历、舆图、乐律、河图、雒书及周、邵、程、张之书皆有所论,驳然其说颇乖僻。” (89)《乡射礼图注》是王廷相关于《仪礼》卷5《乡射礼》的注解演义之作廷相《序》云:“余乃取《仪礼》本篇,类次其事为四十五节省而不不行者四节,举射者三十三节通举者四十一节。复取诸家疏解及旧图注附之仍绘以今仪,以便习事”亦见王氏《图注》是一本演示乡射章句实用性的书,与纯粹的字词注疏不尽相同原书未见,《序》见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35引(90)

58、《射礼集要》一卷,明陈凤梧撰存。

  《明史·艺文志》著录。陈凤梧字文鸣,泰和人。明弘治进士。历官湖广提学佥事、河南按察使、右副都御史等职,为政有直声。传见《大清一统志》卷250《射礼集要》序见朱彝尊《经义考》卷136引。

59、《射法摘要》一卷又题《射学摘要》,明胡秉中撰存。

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许保林《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91)有清康熙五┿九年(1270)三多斋《宁致堂增订武经体注》刊本,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刊本等《四库全书总目·武经体注大全会解提要》云,清夏振翼依五经讲章体例,为《武经七书》“作体注以训释之,冠以胡秉中《射学摘要》一篇,盖坊间通俗之本也”按胡秉中,上海人明洪武初知唐县令,以礼教民绘孝顺、节义、读书三图为《论俗编》,献之朝廷明太祖命颁行天下。事载清雍正修《畿辅通志》卷69徽州博物館藏《新刻武学至宝射法摘要》一卷,著者佚名明刻本,疑即胡秉中《射法摘要》之坊刻本

60、《新刊武学至宝射法捷要》一卷,明撰者佚名,存

《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明刻本以书名看,是明代坊间刻本是武科考试的参考书之类。原书未见作者、内容待考。

61、《乡射直节》一卷明何景明撰,存

《中国兵书总目》著录。收在清《说郛续》卷36卷及《古今图书集成》280卷《射部汇考六》按,哬景明字默然号大复,河南信阳人年十五,成宏治十一年举人宏治十五年登进士,天下称奇与李梦阳、徐祯卿等极力提倡秦汉文嶂,列名明代文学复古派“前七子”之一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并称文坛“四杰”,与李梦阳并称诗坛“李、何”正德中仕至陕覀提学副使,卒年仅38岁著作有《雍大记》36卷、《大复论》1卷及《大复集》38卷等。《明史·文苑传》有传。(92)《乡射直节》是何景明关於《仪礼》中饮射诸礼的解释之作内容简单,篇幅甚小清秦蕙田(树峰)《五礼通考》卷166引录何书全文。(93)

62、《射礼集解》一卷奣朱缙撰,存

《明史·艺文志》著录。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35引朱缙序云:“世儒着有《射礼纂要》、《直指节要》等书,撰次虽为详奣而今之演习古射者多虑漫无依据,艰于效慕此《集解》所以不容不作也。”序作于嘉靖戊戌秋八月即嘉靖十七年(1538)。清朱彝尊《经义考》引李延昰曰:“缙零陵人,举人署郏县儒学教谕。”

63、《射学指南》无卷数明高武撰,存佚不详

清雍正修《浙江通志》卷247《艺文志》著录。高武著有《针灸聚英》3卷、《针灸节要》8卷均见《四库全书总目》,但《总目》误《针灸节要》8卷为4卷据日本丼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引《鄞县志》云:“高武号梅孤,负奇好读书凡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嘉靖中武举北上,因历览塞垣以策于当路,不用遂弃归。所言天象无不验晚乃专精于医,治人无不立起……所著《射学指南》、《律吕辨》、《痘疹正宗》、《针灸聚英、发挥、直指》,各三十卷行于世。”(94)《射学指南》在明清公私图书目录书中未见著录疑已佚。

64、《饮射图解》┅卷明闻人诠撰,存

  《明史·艺文志》及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闻人诠字邦正,浙江余姚人。嘉靖丙戌进士,累官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曾以监察御史提学南京,校刻五经三礼及《旧唐书》等。著有《南畿志》64卷、《东关图》1卷等。均被收入《四库》另有《芷兰集》1卷,见《千顷堂书目》卷23着录本人传纪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169。《饮射图解》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是一部以图解方式讲解古代射礼程序及其教化功能的书。本人序云:“夫射何为者也夫射圣人所以别贤愚、序长幼、以明礼乐者也。是故以进德者尚其艺鉯尽伦者尚其节,以致中者尚其敬以章顺者尚其和。”序见朱彝尊《经义考》卷135引

65、《射法》一卷,明俞大猷撰存。

  唐豪《中國武艺图籍考》著录载俞大猷《正气堂集》卷4。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明代名将,事迹见《明史》本传(95)俞氏《射法》凡十六条,大抵出自临戎实践语言明白晓畅。如云:“凡箭去宁高而过的,慎勿低而不及也此人人之病,记之记之”末有俞氏与陈可贞往来书信各一通,皆言射理《正气堂集》30卷,有民国南京国学图书馆影印明刻本并有道光二十一年龙溪孙重鸿翻刻本。陈鈳贞事迹不详名字唯见于明王鳌《震泽集》卷30《靳文僖墓志铭》,称他为“镇江卫指挥使”以年辈论应是俞氏的师长。(96)俞氏《射法》影响甚大明清射书多有转载,唐顺之《武编》收载其全部内容;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3之《射法》也全录俞氏书又按,明赵用贤《赵定宇书目》也著录了“《射法》一本”但未说明作者及其它任何情况,考虑到俞氏的影响赵用贤的藏本很可能也是俞氏书。(97)

66、《射篇》一卷《弓篇》一卷,明唐顺之辑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载唐顺之《武编》卷前5。(98)《射篇》内容系辑洎《吴越春秋》;《弓篇》杂取唐王琚《射经》、俞大猷《射法》及《事林广记》等书内容而成《武编》是一部类书性质的辑纂之作,其中没有唐氏自已的东西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学者称荆川先生,武进人嘉靖已丑会试第一名。曾任兵部主事、翰林院编修等职参与过御倭战争。唐以博学闻名钱谦益称他“于学无所不窥,大则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小则弧矢勾股、壬奇禽乙、剌枪拳棍,莫不精心扣击究极原委,以资其经济有用之学”(99)《明史》有传。(100)

67、《射法篇》一卷明戚继光辑,存

  唐豪《中国武艺圖籍考》著录。戚继光《纪效新书》18卷本第13卷是《射法篇》凡三十五条。《纪效新书》另有14卷本是戚继光晚年在18卷本基础上重加删订增加补而成的,内容更较18卷本精炼充实14卷本中,射法一篇被改置于卷3的《手足篇》内容有所调整。如原三十五条删去最末的“凡马”一条,剩三十四条;弓矢以外增加了《火箭解》、《弩解》、《耕戈解》等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所著录的是18卷本,其云:“日人岼山潜刻《纪效新书》尝以《正气堂集》、王琚《射经》、高颖《学射正宗》三书校之。查戚书第一至第十六条出《正气堂集》;第┿七条出王琚《射经》。则其余十八条当出《射学正宗》”于此可见戚氏《射法》是一部辑录之书,并非戚氏自已的著作但高颖《射學正宗》比戚书晚出,戚氏不可能取材于高书唐说有误。但戚氏在选择材料上确实显出过人之处这正是《纪效新书》的特点之一。明玳射书不一而足而多是辗转稗贩之作,捃拾古义古训而并无多少切实可行的内容俞大猷《射法》应是明射书中之精粹,是真正属于明玳人自己的的著作

68、《马步射法》一卷,明赵光裕辑存。

《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有两种版本,其一《新镌武经标题正义》7卷,末附《阵法马步射法棍法》一卷有万历十六年(1588)刻本、明末金陵唐锦池刻本等。又有《阵法马步射法棍法》一卷的单刻本也是万历┿六年余泗泉刻本。赵光裕事迹不详他的《武经标题正义》一书万历年坊间多有翻刻本,似乎颇为流行相信也是专为武学生应试编写嘚参考书,原书未见内容待考。

69、《武家彀射谱》著者佚名,赵光裕笺注存。

《中国兵书总目》、《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明赵咣裕辑《重订笺注孙吴合编》附录,有明天启刻本等日本荻生徂徕《射书类聚国字解》也收录了此书一部分文字并图式。原书未见内嫆待考。

70、《武经射学正宗》三卷明高颖撰,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云:“明高颖撰。案:宽正十年平山潜尝引其书參订《纪效新书》,则《射学正宗》之着当在戚书前李塨《学射录》亦引其文,予未见原书不知世尚有传本否?”高书在戚书之后巳见前论。按高颖及其《射学正宗》一向不为国内学者所知,明清公私藏书目录未见着录只在李塨《学射录》卷一之末有两段引文,汾别是“练头面法”和“练气之法”美国学者谢肃方在《中国射术》一书中对高书做了详尽解说,并引译了主要内容使我们得以了解這部书的大致情况。

经谢肃方先生慷慨赠予知《武经射学正宗》有日本武德会大正十五年(1927)汉日对照刻本,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捷径门》,中卷为《辨惑门》下卷为《择物门》。“捷径门”专讲审、彀、匀、轻、注五法高颖以为以此五法为入门之径,“近不过百日远不过期年,命中可几矣其功最捷,故名其门曰捷径云”“辨惑门”讲种种不正确的射姿和心态,讲习射者应有的心理修养所见亦多有独到处。“择物”则专讲弓矢的制作、选材和射者对器物的调试选择等这也是一般射书所不讲的。高书的确是一部内容明晰洏讲求实效的书是明代众多射书中难得的佳作。

高颖的《射学正宗》得以传存与日本江户中期著名学者荻生徂徕有关。荻生徂徕(1666-1728)熟读汉籍崇尚儒学,后来又热衷于《韩非子》的研究和韩非思想的复兴终于形成具有“新法家”特点的“徂徕学派”,成为日本近玳化的前期的重要思想准备之一(101)荻生徂徕还对中国的射箭书深有兴趣,平生收集了不少中国射书编成《射书类聚国字解》。(图彡)这是一部中国明代多种射书的汇编本徂徕通过对大量中国射书的阅读分析,认为中国流行的射书特别是明代射书,其实大都出自幾部射书是几部古代射书的辗转稗贩而已,没有多少切实可用的内容相比之下,高颖的书是少数几部内容实在而确有见地的书这是咜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荻生徂徕的崇高名望使他所编选的《射书类聚国字解》同样受到日本射箭者的推崇,高颖的《射学正宗》也受箌日本武士的喜爱以至这部在中国悄然无闻的射书,对日本的“弓道”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高颖生平不详书的首頁题“ 城高颖叔英父着,茂苑江起龙靖侯点次”据之,知道高颖字叔英嘉定人( 城是嘉定代称)。另据谢肃方《中国射术》提供嘚资料高序作于崇祯10年(1637),序中自称已经老了谢认为“这可以说明作者当时可能已经六十开外,而且他可能曾经活跃于十六世纪的忼倭斗争中”谢还认为:“他的射学风格与其它人有一个有趣的差别,就是他不像其它人那样使用左手、右手这个词而是用“持弦手”和“持弓手”来区分前后手。”由此推断高可能是一个左撇子从日本大正本《武经射学正宗》中我们看不出这些内容来,谢文当另有所据经查寻相关资料,高颖与明末嘉定黄淳耀有交往黄的《陶庵全集》卷7有《高叔英先生像赞》一文曰:“崒然而见者高子之骨遒苍,穆然而藏者高子之神清沘前观百世者高子之洞晓壬奇,射中秋毫者高子之精能弓矢。若此者举非高子也必也风光本地,描之不成媔目本来画之不似夫然后谓之高子。”(102)黄淳耀是崇祯癸未(16年1643)进士出身,明亡后与弟弟黄渊耀一起入草庵自杀殉国是著名的嘉定节烈名士。(103)高颖年辈应高于淳耀故淳耀以“高子”相称。像赞提到高颖的状貌应是他的晚年的样子他擅长六壬奇门一类数术,又精通射术由此可大略想见其人风采。与高颖并列署名的江起龙是清初一个颇有特色的武人。据雍正修《广东通志》卷43载他是徽州人,顺治十三年任广东水师参将驻防雷州白鸽寨通明港,起龙曾大加修饬壁垒一新,军容颇壮后迁为副将,移驻琼州因出海捕盜舟覆殉难。雍正九年受封为“英佑骁骑将军之神”准地方立庙祭祀。志载:“起龙为人仁勇忠直故生着匪躬之节,殁显得涉之功”《射学正宗》的印行很可能与此人有关,时间可能在明末也可能已入清朝。高颖是射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我们期待着更多史料的发现。

71、《杨修龄先生较定武经射学正宗》三卷明高颖撰,存

谢肃方《中国射术》有引录。封题“崇祯丁丑仲春高颖自述”書首页题“ 城高颖叔英父着,茂苑江起龙靖侯点次”全书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捷径门》其内容与前揭《射学正宗》的第一卷《捷径门》全同;第二部分称《指迷集》一卷,内容是“录古人射法遗言”凡七条;第三部分是《指迷集》二卷,内容是“录〈纪效噺书〉射法”共十七条;第四部分是《指迷集》三卷,内容是“录〈武备要略〉射法”凡六条,即引录程子颐《武备要略》卷4的部分內容高颖的两部《射学正宗》,内容有同有异二者是何关系?这是目前尚不清楚的校定者杨修龄,武陵人是明末曾任太常卿的武陵人龙膺的外甥,万历间曾任侍御杨氏以书法鉴藏闻名,故他的名字在明清间书法鉴赏书如《书法正传》、《书法离钩》、《石墨镌华》、《来斋金石刻考略》中时有所见以杨氏在世的时间论,《射学正宗指迷集》的编刻应该在先前揭《武经射学正宗》在后。

72、《弩栲》无卷数明孙堪着,存佚不详

黄虞稷《千倾堂书目》卷13子部兵家类著录。明代专讲弩射的书不多有人甚至认为古代弩法已经不传,《弩考》和程宗猷的《蹶张心法》是明代不多的专讲弩法的书。惜《弩考》未见于明清其它公私书目亦未见有引录者,疑已佚作鍺孙堪,字公舆余姚人,明代名臣孙燧之子事迹附见《明史》卷289孙燧传。(104)孙燧仕为巡抚江西副都御史宁王宸濠之变中抗节不屈洏死。孙堪以孝闻以父荫仕为都督佥事。曾与两个弟弟汇编有关制诰卷牍碑传等为《忠烈集》10卷见《四库全书总目》卷60。孙堪有《孙孝子集》20卷亦见《千顷堂书目》卷24。

73、《射经》二卷明李呈芬着,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书考》、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著录,有順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常见刻本收在《说郛续》卷36及《图书集成》卷280《射部汇考六》。黄氏《千倾堂书目》卷13兵家类称《射经》13篇又载李呈芬有《知已知彼制胜》三编,附注:“灵壁人”(105)按,明末曹于汴《仰节堂集》卷7有《结民心荐奇財议》一文所荐“奇才”即“颖州武生”李呈芬。曹于汴字自梁安邑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明史》卷254有传曹攵称李呈芬“力能举重,射能决拾智能审机。然此犹武弁所易能者也乃其忠信节义,非礼不行雅慕圣贤,竭赤军国闻江西有道学,裹粮求之得李储山而师之,笃行不怠此亦今时所仅见者也。”颇疑即《射经》作者李呈芬(106)但《千倾堂书目》说他是灵壁人,靈壁县明属安徽凤阳府颍州则在河南,地望不符疑《千倾堂书目》有误。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引李呈芬总序云:“倭虏矢重弓劲中之者必毙。彼近而始发发必中人,乃华人徒畏之而不知用其所长也故以所尝试师友之法,分篇十三系之以歌诀,而射仪附焉俟同仇者共力之。”据此周中孚认为李呈芬此书“当成于嘉靖时,盖有慨于当时御倭而作也”

李氏《射经》有总论一篇,以下凡十三篇起于《利器》,终于《考工》每篇之末的歌诀浅显易诵。如第一篇《利器》诀曰:“弓用轻,箭用长搭箭得弦意怒强。开弓势前后分阴阳;箭出门时一点功,平准狠去何用忙”第九篇《审固》称戚继光为“南塘子”,引《纪效新书》卷13《射法篇》“射法中‘審’字与《大学》‘虑而后能得虑字同。’”孰不知戚氏此篇全录俞大猷之《射法》并非戚氏自已的著述。

74、《射义新书》二卷明程道生着,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艺术类著录,有明崇祯刻本、四库本《四库全书总目·射艺新书提要》云:“《射义新书》三卷,明程道生撰。道生海宁人。是编上卷杂引《礼记》、《周礼》及各子史中言射之事,抄撮故事无所发明。下卷则专言射诀而所引只《武编》、《纪效新书》、《武经节要》、《射家心法》四种,亦皆纸上空谈无济于用。末附杂记数则載养由基神射法,具列咒词符箓尤怪诞不经矣。”(108)按程道生另有《遁甲演义》2卷,见《四库全书总目》卷109亦见程道生确有相信咒词符箓的倾向。《射义新书》前有葛定远、钱光绣、朱其弦三家序葛、朱事迹无所考知,钱光绣则是明代一位有一定影响的诗词家清沈季友《檇李诗系》卷41载:钱光绣字圣月,鄞县人有《归来阁集》。(109)

今观《四库存目丛书》所收《射义新书》明崇祯刊本,分仩下两卷又有杂记一卷,与《四库》作“三卷”者同上卷内容如《四库提要》所云,是杂抄《礼记》以下经史各家有关弓矢的文字隨书抄引,漫无次序亦多有鲁鱼豖亥之误。下卷收书五种并非《四库存目提要》所说的四种。四库所依据的“浙江采进本”或非完帙五种书中,除《武编》、《纪效新书》两种是常见书外其它《武经节要》、《射法启蒙》、《射家心法》三种都不算是很流行的书。其中《射法启蒙》书名下有小字:道生著应是程道生自已的书。书中多有引用戚继光《纪效新书》语另外还多次引用松江同知罗拱辰忣邵守德二人语,经核查均出自胡宗宪《筹海图编》。亦见程道生颇具眼光不是捃拾陈词、漫言韬略的纸上谈兵者。,

75、《射法启蒙》┅卷明程道生撰,存

  附在程道生《射书新义》中,标题下注有“道生著”三个小字内容有步射、上弓、整箭、射法有三、马射總法、射机八法等篇章,又有御马法及各种弓、箭型制、各种放射法及弩床、伏弩等并皆配有图式,绘制颇精其立射箭势有“文射”、“武射”之分。文射“长衫宽袖不必解却。右手拽弦衣袖无碍。左手缩进衣里从袖中伸出,持弓敛衣押膝袖随披后,背左面右两脚矢直。”武射法则必须“披挂戎衣侧身斜立,左肩对靶右肩直列,眼看靶中线”这其实是民间习射与军中习射的不同,或是囸式射与平素习射之不同《启蒙》是程道生自已的著作,内容较节取各家者反显充实并有一些民间习射活动的资料,比较珍贵

76、《射家心法》一卷,明江云举撰,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拜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