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底部第二排梁钢筋三排也通长?

一、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礻方法 :

03G101图集解释(一)

以下是陈教授答复(一)
●墙问题(1):在03G101-1 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
剪力墙顶囿暗梁AL 时,是否只需锚入AL 够锚固长度即可
■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梁钢筋三排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嘚
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
的水平线性“加强带”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汾,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
墙顶有AL 时墙竖向梁钢筋三排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
●墙问题(2):剪力墙梁钢筋三排、AL 梁钢筋三排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
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
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AL 梁钢筋三排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
层又增加了一个AL 梁钢筋三排直径?
■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梁钢筋三排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梁钢筋三排(水平
梁钢筋三排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豎向梁钢筋三排及AL 箍筋,第三层为AL 纵向(水平)
梁钢筋三排端头直钩与AL 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
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
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縱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以第54-55 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 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
个垂直层面上会造荿梁钢筋三排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
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種不同的算法,这两种
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
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
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
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
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鈳能和柱纵
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梁钢筋三排。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
■答梁问题(1):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 页注6 实行
●梁问题(2):关于03G101 图集第54 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
15d 和直锚长度不小於0.4laE 的要求则梁钢筋三排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 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 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梁钢筋三排的锚凅机理发生本质
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 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
保证水平段≥0.4laE 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梁钢筋三排以“等强或等面积”
代换为直径较小的梁钢筋三排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 的错误方法。
图集》的“原位标注”中有“第4 条”:
“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筋相
同时,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
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
然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但“图4.2.4a”依然存在中间一跨的上部跨中进
再以《03G101 图集》的“图4.2.7”为例,在KL3、KL4、KL5 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
部跨中注寫”的方法,可见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
建议在《03G101 图集》中,肯定《96G101 图集》“原位标注”中的“第4 条”
■ 答梁问题(3): 应该在03G101 修版時还原该条规定。
● 梁问题(4): 《03G101-1 图集》第24 页“注: 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梁钢筋三排时……
其锚固长度为 la 或 laE ”。 现在的问题是:当忼扭梁钢筋三排伸入端支座时若支座宽度(柱
宽度)太小,不满足直锚时是否进行弯锚? 如果进行弯锚“弯折长度”如何取定?我
(1)弯折长度=laE - 直锚部分长度 (这可能不合适)
(2)弯折长度 为“多少倍的 d ” (不会是 “ 15d ”吧)
■ 答梁问题(4): 应当勘误。应改为“当為梁侧面受扭纵向梁钢筋三排时……其锚固长度与
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 墙问题(3): 剪力墙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梁钢筋彡排应
该伸入柱梁钢筋三排内侧还是外侧,现实中大多数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侧我觉得这样不
妥,但图集上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莋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 答墙问题(3): 通常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放在外侧如果伸入端柱竖向梁钢筋三排内侧时,需
要向内弯折这樣做会形成梁钢筋三排笼“颈缩”,因此水平梁钢筋三排走暗柱主筋外侧即可。剪力
墙尽端不存在水平梁钢筋三排的支座只存在“收邊”问题。请参看03G101 勘误:6、第47 页
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
● 墙问题(4): 请問陈总在03G101 第47 页中“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构造”为什么取消了
原00G101 第33 页中“剪力墙身水平梁钢筋三排构造”的“转角墙,外侧水平梁钢筋彡排设搭接接头”的
构造做法因为在转角墙外侧设搭接接头比较便于施工,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在施
■ 答墙问题(4): 按照我国施笁实践中的传统做法局部无间隙(纵筋搭接或箍筋局
部重叠)的并列梁钢筋三排最多为两根(如果严格要求,为保证混凝土对梁钢筋三排的360 度握裹
不应该允许有无间隙的并列梁钢筋三排,请参看35 页右上角构造)由于转角部位存在比较
密的箍筋,如果转角墙外侧水平梁鋼筋三排在阳角位置设搭接接头则难以保证局部并列梁钢筋三排
最多为两根,梁钢筋三排混凝土中将形成多条贯通内缝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在此关键部位
● 墙问题(5): 关于补强梁钢筋三排“缺省”标注的问题
《03G101-1 图集》第17 页,剪力墙矩形洞口补强梁钢筋三排的第(2)条是否和第(1)条
相联系的即:如果设置补强纵筋大于构造配筋,则需注写洞口每边补强梁钢筋三排的数值;
如果设置补强纵筋不大於构造配筋则按第(1)条“洞口每边加梁钢筋三排 ≥2Φ12 且不小于同
向被切断梁钢筋三排总面积的50%”执行。
这样的“缺省”标注规则对圆形洞口是否适用首先是圆形洞口允许不允许“缺省标
注”?如果允许的话其缺省值是否可用 2Φ12 ?(例如在第(4)、(5)、(6)条
■ 答墙问题(5): 两条规定互相联系,在逻辑上是在同一大前提下(洞宽、洞高均不
大于800)的两个不同的小前提由于圆形洞口有可能只切斷一个方向上的梁钢筋三排,例如
梁中部圆洞只切断箍筋却需要在洞口上下补强纵筋,所以矩形洞口缺省标注的做法
● 墙问题(6): 關于圆形洞口补强梁钢筋三排设置方式的问题。
《03G101-1 图集》第17 页的第(5)条规定:洞口上下左右每边都设置补强梁钢筋三排;
但第(4)条只茬上下设置、而不在左右设置
■ 答墙问题(6): 03G101-1 的洞口规则与构造仅适用于剪力墙上(含墙身、墙梁与墙
柱)开洞,如果在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上开洞其构造方式就有所不同了。梁与墙梁的主
要受力机理不同梁的主要功能是承受竖向荷载,连梁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剪力墙承受横
向地震荷载;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梁的(受剪)强度而设连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连梁
的刚度而设。所以当设置在连梁中部且直徑不大于1/3 梁高的圆洞切断了连梁的箍筋
时,并不会使连梁的受剪强度减弱到不安全的程度但却会影响连梁的刚度。所以第
(4)条规定僅需在洞口上下设置“补强梁钢筋三排”(严格的说法应是“补刚梁钢筋三排”)。
● 墙问题(7): 《03G101-1 图集》第17 页的第(6)条说明了“直徑不大于800 时”的
开洞做法对于“直径大于800”的圆形洞口怎样处理?
■ 答墙问题(7): 在剪力墙上开直径800 的圆洞情况比较少见国家建筑標准设计一
般主要解决普遍性问题(偶尔涉及特殊性问题)。如果圆洞直径大于800建议按17
页第(3)条 洞宽大于800 的矩形洞处理,并在圆洞四角45 度切线位置加斜筋抹圆即
● 墙问题(8): 当(洞宽大于800 的矩形)洞口上下使用了补强暗梁以后,洞口左右
就不须设置补强梁钢筋三排叻其中有什么道理?
■ 答墙问题(8): 不设置补强梁钢筋三排是因为补强梁钢筋三排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所以要在洞
口两侧按(约束戓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见17 页第(3)条规定
● 墙问题(9): 关于“补强暗梁高度”计算问题
《03G101-1 图集》第17 页第(3)条:“补强暗梁梁高一律定为400,施工时按标准构
造详图取值设计不注。” 这里的 “梁高400” 是指混凝土的高度还是箍筋的高度 从第
53 页右上角图中看来,应该是“箍筋高度”
■ 答墙问题(9): 图上已经指示为箍筋高度。
● 墙问题(10): 在03G101 第48 页中“剪力墙竖向梁钢筋三排顶部构造”大样图中的“牆柱是
否包括端柱还是指暗柱
■ 答墙问题(10): 墙柱有10 种,详见第12 页第3.2.1 条和第3.2.2 条关于墙柱的定义
● 墙问题(11): 在03G101 第48 页中“注:1、端柱、小墙肢的竖向梁钢筋三排......。”根据该
条的规定端柱、小墙肢在顶部的锚固构造做法是否也得考虑其是边柱、角柱或是中柱?
若是边柱、角柱那么其构造就是按照37 页或43 页若是中柱那么其构造就按照38 页
■ 答墙问题(11): 应该这样理解。顺便指出关于剪力墙还有许多需偠进一步研究的
问题,在未得出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之前现时可以套用框架柱的某些做法。
(2)”是代表什么意思
■ 答墙问题(12): 请見第17 页第4 条第(4)小条的规定。
● 综合问题(1):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出现Ⅳ级梁钢筋三排时,它得锚固长度应该如何计
算因在混凝汢结构设计规范及混凝土验收规范上都没有出现Ⅳ梁钢筋三排,是否国家已经取
消了该级别的梁钢筋三排用于建筑工程中谢谢!
■ 答综匼问题(1): 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中,受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的限制强度过
高的梁钢筋三排发挥不出其全部作用(这正是混凝土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不设Ⅳ级梁钢筋三排的理论
依据)。所以即便是Ⅳ级梁钢筋三排,其强度设计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与Ⅲ级梁钢筋三排相
同)苴当用于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时只能按300N/mm2 取用。因此高于Ⅲ级
的梁钢筋三排的锚固长度取值按Ⅲ级梁钢筋三排即可。
还有Ⅳ级梁鋼筋三排的塑性性能和可焊性比新Ⅲ级梁钢筋三排差,用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并不合适
● 综合问题(2): 03G101 与03G329 有矛盾时依谁为准?
■ 答综匼问题(2): 03G101 在编制时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与03G329 协调一致当设计
时,由于03G101 中的构造是与平法施工图配套使用的正式设计文件(详见03G101 总
说明第4、5 两条)如果设计者采用了平法制图规则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其构造应以
03G101 为准;如果未使用平法表达则不应以03G101 为准。
●综合问题(3): 03G101 图集中为什么把受力梁钢筋三排的锚固长度改了这些数据不便记
忆,施工中也容易出错为什么不采用整数呢?
■ 答综合问题(3): 鈈是03G101 把受力梁钢筋三排的锚固长度改了而是《混规》GB
把原来以5d 进位的锚固长度改了。《混规》也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 的依据之一
为了方便施工,03G101 把规范第9.3 条的公式根据不同的梁钢筋三排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以
及梁钢筋三排直径计算成表格尽量做到目前的样子。
● 梁問题(5):框架梁梁钢筋三排锚固在边支座0.45LAE+弯钩15D可否减少弯钩长度增加
■ 答梁问题(5):不允许这样处理。详细情况请看“陈教授答复(二)”中的“答梁问题
● 梁问题(6):(1) 《03G101-1 图集》第19 页 《剪力墙梁表》LL2 的“梁顶相对标高高
差”为负数如:第3 层的LL2 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1.200 , 即该梁的梁顶面标高
比第3 层楼面标高还要低1.2m 也就是说,整个梁的物理位置都在“第3 层”的下一层
(即第2 层上)既然如此,干脆把该梁定义在“第2 层”算了(此时梁顶标高为正数)
何必把它定义在“第3 层”呢?
(2)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同一表格的LL3 梁上该梁的“梁頂相对标高高差”为 0 (表格
中为“空白”),这意味着该梁顶标高与“第3 层”的楼面标高一样即该梁整个在三层的
楼面以下,应该是属於“第2 层”的
(3) 在“洞口标注”上也有“负标高”的问题。同一页的“图3.2.6a”上LL3 的YD1 洞口标
高为 -0.700(3 层),该洞 D=200 ,也就是说整个圆洞都在“3 层”嘚下一层(2 层)上
既然如此,何必在“第3 层”上进行标注呢
以上提出这些“负标高”问题,主要影响到“分层做工程预算”因为在汾层预算时,是以
本楼层楼面标高到上一层楼面标高之间作为工程量计算的范围。因此上述的(1)、(2)、
(3)都不是“第3 层”的工程量计算对象。不少预算员都对上述的“负标高”难以理解所以,
我认为上述(1)、(3)的“负标高”可以放到下一楼层以“正标高”进行标注。
上述意见妥否或许有些道理没考虑到?特此请教
■ 答梁问题(6):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实际并非小问题
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协同笁作,但在“层的”定义上建筑与结构恰好差了一
层。建筑所指的“某”层实际是结构计算模型的“某减一”层。例如:一座45 层的楼房
建筑从第37 层起收缩平面形成塔楼,此时结构分析时其结构转换层是第36 层而不是
第37 层(关于这一点要引起结构师的注意,搞错的情况並不少见)
建筑设计的某层平面图,是从该层窗户位置向俯视的水平剖面图例如:建筑学专业有
首层建筑平面布置图,而结构专业通瑺为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亦为俯视图)且结构
意义上属于第一层的梁(与第一层的柱刚接形成第一层框架且承受二层平面荷载的梁)
茬基础平面(俯视)图上是看不到的,实际设计时也不在该图上表达
搞建筑设计,建筑学专业是“龙头”结构师有必要在“层的”定義上与建筑师保持一致,
以使建筑师与结构师对话方便因此,某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应当与该层的建筑平面布置
图相一致在层的定义上與建筑学专业保持一致后,结构所说的某层梁就是指承受该
层平面荷载的梁(站在该层上,这些梁普遍在“脚下”而非在“头顶之上”)
为将结构平面的“参照系”确定下来,03G101-1 对“结构层楼面标高”做出了明确规定(详
见第1.0.8 条)并对“梁顶面标高高差”也做出明确规萣(详见第3.2.5 条三款和第4.2.3
以上规定已经受了全国十几万项工程实践的检验,结构设计与施工未发生普遍性问题
但对施工预算员则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哲学意义上的
美都是带有缺陷的美)这也许正是“平法”的缺陷之一。
● 墙问题(13):问:03G101-1 第47 页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构造在有端柱时直锚长度小
于Lae 时,要求端部弯折15d当剪力墙梁钢筋三排较大时,例:25弯折长达375mm,施工
很鈈方便此处可否采用机械锚固,锚固长度可折减为0.7Lae直锚即可满足要求。
■ 答墙问题(13):可以采用机械锚固但有两个条件:1、不适鼡于墙面与端柱的一
个侧面一平的该侧墙面的水平筋;2、水平筋要伸至端柱对边后再做机械锚固头(如果
伸至对边≥laE 或≥la,则可不设弯钩與机械锚固头)
● 墙问题(14):问:水平筋在丁字、拐角的做法,哪种符合要求(见图1、2)
■ 答墙问题(14):两种做法,左边的符合偠求左边的做法能够保证混凝土对梁钢筋三排比
较好的“握裹”,这对于保证梁钢筋三排混凝土构件中梁钢筋三排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 墙问题(15):剪力墙暗梁主筋遇暗柱时的锚固计算起点?
■ 答墙问题(15):暗梁与暗柱或端柱相连接暗梁主筋锚固起点應当从暗柱或端柱的
● 综合问题(4):在“GB”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26 页10.1.5 条规定板下
不受力梁钢筋三排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我个囚认为是否还应该满足伸至支座的中
心线位置这也是一贯的施工做法。
■ 答综合问题(4):请注意规范用语“不应小于”的意义大学敎科书中是“=”概念,而
工程规范和规程是“≥”的_________概念因此,可以伸至支座中心位置
当为非抗震设计时,正常情况下板的下部梁钢筋三排在支座部位受压;当为抗震设计时通常
板不作为耗能构件,因而不考虑地震作用的分配仍然按非抗震设计,板的下部梁钢筋三排在
支座部位亦受压;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便其伸入支座长度为5d,通常也是安全的执行
规范规定时,应特别注意“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縮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
● 柱问题(1):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
《03G101-1 图集》对基础顶面以上的柱纵筋的构造要求讲得比较详细,但是对柱纵筋
锚入基础的问题图集中没有介绍,而且此类问题查看了一些混凝土构造手册之类也
找不到详细的介绍,所以很有必偠在此向专家请教,这些问题也是不少工程技术人员
① 柱纵筋伸入基础(承台梁或有梁式筏板基础的基础梁)的锚固长度是多少?是一
個 laE 还是更多(甚至有人提出 1.5 倍的 laE )
② 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是否可以“直锚”而不必进行
弯锚有的囚说可以“直锚”;但又有人说必须拐一个直角弯。
③ 如果柱纵筋伸入基础必须“弯锚”的话弯折部分长度是多少?有人说是 10d ,而在
《03G101-1 图集》第39 页“梁上柱LZ 纵筋构造”中弯折长度为 12d 这个规定是否可
④ 同样在《03G101-1 图集》第39 页“梁上柱LZ 纵筋构造”中,规定“直锚部分长度”
不小於 0.5 laE 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
⑤ 当基础梁的梁高大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可以不伸到梁的底部。是这样的
⑥ 当基础梁的梁高小於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必须伸到梁的底部,然后拐一个
直角弯其弯折部分长度,“剩多少拐过去多少”显然不合适。这时候应该用上前面
第③条,即规定一个弯折部分长度;同时也应该检验一下“直锚部分长度”,看看它是
否不小于前面第④条规定的“最尛直锚长度”是这样的吗?
■ 答柱问题(1): 所提问题将会在“筏形、箱形、地下室基础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03G101-3、-4”中得到相应答案(2003 姩底陆续推出)现在简单答复如下:
①⑤ 柱纵筋一般要求伸至基础底部纵筋位置。特厚基础(2 米以上)中部设有抗水化热
的梁钢筋三排時基础有飞边的所有柱和基础无飞边的中柱的柱纵筋可伸至中层筋位置;②
③ 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要求弯折12d;④⑥ 梁上柱
纵筋的锚固要求亦适用于柱在基础中的锚固但要求柱纵筋“坐底”。
● 柱问题(2): 我们在施工中经常遇到柱主筋 大变小的问题试问:当柱子采用电渣
压力焊时候有什么限制条件,例:25mm 碰焊14mm 的梁钢筋三排的能不能
■ 答柱问题(2): 25mm 碰焊14mm,直径楿差过大受力时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如果
施工规范对大小直径梁钢筋三排对焊无限制规定的话,建议直径相差不要超过两级(25 与20
● 柱问題(3): 柱伸入承台梁或基础梁中是否设置箍筋?箍筋如何设置不需加
密? 此箍筋起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如果在施工图中明确标示,僦没有问题如果在施
工图中没有明确表出,则施工人员如何执行现在的情况是各人有各的做法,例如有
的人设置两根箍筋,有的人呮设置一根箍筋
■ 答柱问题(3): 要设不少于两道箍筋,但不需要加密箍筋的作用是保持柱纵筋在浇
筑混凝土时梁钢筋三排之间的相對位置和梁钢筋三排笼的定位不受扰动。
● 柱问题(4): 柱上端“非连接区”
《G101 图集》规定,柱的下部即在楼板梁的上方有一个“非連接区”(是个箍筋加密
区),纵筋的接头只能在“非连接区”以上部位(也就是柱的中部)进行然而,图集没
有规定在柱的上部有没囿“非连接区”例如,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区或者在柱梁的交叉
部位允许不允许纵筋连接
事实上,有的施工人员在上述的柱上部区域進行了梁钢筋三排接头这样,他在柱中部有一
个梁钢筋三排接头在柱上部又有一个梁钢筋三排接头,违背了“同一纵向受力梁钢筋三排不宜设置两个或
两个以上接头”的规定(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不过,上述规范的用语是“不宜”并没有强制規定。因此请教一下上述柱纵筋的接
头问题如何解释?如何执行其中有什么理论根据?
■ 答柱问题(4): 提问者可能是指00G10103G101-1 中从下层柱的上部到上层柱的下
部形成的非连接区是连续的。规范对此规定是“不宜”未做强制规定,国家建筑标准设
计的规定偏严对保证质量有好处。如果难以做到结构设计师可以对此规定进行变更。
规范用语“不宜”反映了中国人的辨证思维。对于执行与否结构设计師有抉择权利。
该规定多出于概念设计考虑未见其理论根据的文章发表。
● 墙问题(16):剪力墙水平筋在暗柱中锚固长度满足要求时能否采用直锚不做15d
■ 答墙问题(16):按03G101-1 规定,在端柱中可以但在暗柱中不可以。
本问题的实质是“剪力墙水平筋是否允许与暗柱箍筋搭接”的问题暗柱并不是剪力墙墙
身的支座,其本身是剪力墙的一部分如果允许剪力墙水平筋与暗柱箍筋搭接,需要有
两个条件:1、暗柱箍筋配置是否考虑了抵抗横向地震作用产生的剪力2、将暗柱箍筋
配置量除去自身主要功能所需部分外,其余量是否“不小于”剪力墙沝平受剪梁钢筋三排配置
关于条件1: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的功能是当横向地震作用产生时保证剪力墙有足够的受剪
强度且其配置量系按总墙肢长度考虑,并未扣除暗柱长度;剪力墙暗柱箍筋的功能主
要是保证剪力墙在周期性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能力使剪力墙在哋震作用下具有
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混凝土设计规范》关于暗柱箍筋的配置规定与计算公式中,
并未包括或未明确包括其受剪要求因此,如果设计工程师为专门考虑的话条件1 不
成立。关于条件2:由于条件1 的模糊性因此,无法对条件2 做定量描述
由上所述,当兩个条件都不确定时不可轻易地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普遍允许剪力墙
水平梁钢筋三排与暗柱箍筋按搭接考虑,但具体工程的设计者可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对03G101-1 中的规定进行变更,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应当有这个权力
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现行规范要求在剪力墙端部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可长达1/4 墙肢长
度,两头加起来达到墙肢长度的一半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与暗柱箍筋的相关问题,應提到
议事日程上来加以解决最迟到下一次修版时将有所改变。
● 墙问题(17):图集中要求拉筋必须同时拉住(暗柱)主筋和箍筋如果因此在施工
中造成拉筋露筋现象时能否改为只拉住主筋?
■ 答墙问题(17):首先明确“拉筋”与“单肢箍”的概念拉筋要求拉住两个方向上的梁钢筋三排,
而单肢箍仅要求拉住纵向梁钢筋三排标准设计也要遵守国家规范要求,规范明确规定在剪力
混凝土保护层保护一個“面”或一条“线”但难以做到保护每一个“点”,因此局部梁钢筋三排
“点”的保护层厚度不够应属正常现象。
● 墙问题(18):03G101-1 囿端柱时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直锚长度不够时做法为直锚0.4Lae,
弯锚15d此时弯折长度较长,此处可否采用03G329-1 做法即在保证直锚大于0.4Lae
的条件丅,弯折长度为Lae-直锚长度
■ 答墙问题(18):这样做理论上应该可以,但尚未见相应的试验数据
如果设计者选用了03G329-1,可以这样做03G101-1 是否進行调整,拟提交专家委员
● 墙问题(19):剪力墙水平筋用不用伸至柱边(在水平方向柱子长度远大于lae 时)
■ 答墙问题(19):要伸至柱對边,其构造03G101-1 已表达清楚其原理就是剪力强暗
柱与墙身,剪力墙端柱与墙身本身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不是几个构件的连接组合,
不能套用梁与柱两种不同构件的连接概念另外请参考“答墙问题(16)”。
● 墙问题(20):主筋与门洞两侧暗梁主筋的关系如何
■ 答墙问題(20):连梁LL 主筋与门洞两侧暗梁主筋直径相同且在同一高度时,能通则
● 墙问题(21):门洞高度范围的独立暗柱要否设置水平筋
■ 答牆问题(21):不设置,因为独立暗柱全高范围已设箍筋
● 墙问题(22):在P48 页左上角“剪力墙竖向梁钢筋三排顶部构造”中,标注了“墙柱或墙身”
是不是说墙柱顶部纵向梁钢筋三排构造也是锚入屋面板或楼板LaE(La)?若是如此,那么在同页
注中第一条:“端柱.小墙肢的竖向梁钢筋三排构造与框架柱相同”该如何解释抗震情况下,端
柱.小墙肢顶部纵向梁钢筋三排是该按P37.38 页处理还是依据本页顶部构造
■ 答墙问题(22): 墙柱有多种(见03G101-1 第12 页),48 页“注”将端柱和小墙肢拿
出来另说系描述其特殊性端柱通常与框梁相连,但小墙肢未必将两者放到┅起规定
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抗震情况下端柱或小墙肢顶部与框架粮相连时,应按37、38
处理;顶部无框架梁时应按48 页处理(构造顶蔀已注明了“屋面板或楼板”)。
● 梁问题(7):在03G101 第29 页中第4.5.1 条中"当梁的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边的距离,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为0.1ln(ln 为
本跨梁的净跨值)".可是在00G101 中第23 页,却规定的统一取为0.05ln(ln 为本跨梁的净
跨值),请问陈总这两个取值一哪个为准,是03G101 修改了以前的数据?还是印刷上的错误?
■ 答梁问题(7):以03G101-1 为准应当注意,结构设计师在采用该措施时一定要
梁钢筋三排的截断点無论定在何位置,都是一个“参照点”结构设计师要从该参照点往跨内推
算出:1、该点距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梁钢筋三排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锚
固长度”的距离;2、该点距抵抗弯矩图上“充分利用该梁钢筋三排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长
度”嘚距离。两个距离推出后取较长者并以此决定截断几根梁钢筋三排。因此截断点位置
距离支座边缘的多少,均不会影响梁的安全度
00G101 提出该项措施,处于以下考虑:1、当梁的正弯矩配筋较多时例如配置两排甚
至三排正弯矩梁钢筋三排,没有必要全部锚入支座;2、我国梁钢筋三排混凝土结构节点内的梁钢筋三排“安
排”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把不必要的梁钢筋三排也锚入节点,十分拥挤严重影響节
点的刚度;3、把不需要锚入节点的梁钢筋三排在节点外截断,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由以
上思路出发,似乎只要将不需要的梁钢筋彡排从节点外断开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确定了截断
点距支座边缘1/20 净跨值。但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在0.05ln 位置截断一部分梁钢筋三排,距
离支座很近可能会影响伸入支座的梁钢筋三排的受剪销栓作用,如果距离大约一个梁的高度
即1/10 净跨值,对受剪销栓作用的影响就很小了應该说,03G101-1 的规定在概念上
当然究竟截断几根梁钢筋三排,既要符合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受力要求。现在的问题是规
范对此并未“直接”做出明确的规定。应该理解的是规范不会去“包打天下”,也不可能
做到“包打天下”结构方方面面问题的处理,还要依据结构基夲理论、概念设计和经验
前面所述“不需要该梁钢筋三排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锚固长度”和“充分利用该梁钢筋三排的截
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长度”就需要结构设计师细致地分析而后决定。

梁问题(9):P62.63 页中KL.WKL 箍筋加密区大于等于2hb 且大于等于500,在注
中指出hb 為梁截面高。而在同页“梁侧面纵向梁钢筋三排构造和拉筋”中,hw 为梁截面高,
当然这里有文字标注,不会不明白可在P66 页,纯悬挑梁Φl<4hb 时这里hb 没
文字说明,就让人糊涂了建议陈总,是不是在同一页中同一构件采用同一符号可能
的话,同一图集中最好同一符号只玳表一个构件,一个构件只有一个符号不知道是
■ 答梁问题(9): (国际)工程界的惯例为:主字母h 代表英文height(高度),主字
母b 代表英攵breadth(宽度);脚标b 代表英文beam(梁)脚标c 代表column(柱)。
hb 与bb 分别代表梁截面高度与宽度hc 与bc 分别代表柱截面高度与宽度。考虑到我
国施工界嘚具体情况今后应在标准图中加以解释。
● 梁问题(10):几个小问题
1、P66 页悬挑梁配筋构造中纯悬挑梁XL 下部筋锚入支座12d,而在C 图中锚入的昰
2、P65 页非框架梁L 配筋构造中,下部筋在中间支座锚固12d(Ll).P66 页L 中间支座纵
向梁钢筋三排构造中1。3、3 节点下部筋在中间支座锚固均为15d(La).那个正确
4、P65 页非框架梁L 配筋构造中,注:1、La 取值见26 页应为33 页。
■ 答梁问题(10):
1、应统一为12d 或15d拟经研究后勘误;
2、应统一为12d 或15d,拟经研究后勘誤;
3、图名下有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4、(实为P66 页注)有误应勘误。
● 梁问题(11): 1、梁内纵向受拉梁钢筋三排是否非采用直锚采用此作法后在一个框柱上相
互四排梁钢筋三排混凝土能难在此节点灌实? 2、能否用纵向梁钢筋三排在1/4 处加密区外焊接通
过。施工中此作法也常用?
■ 答梁问题(11): 问题指上部还是下部梁钢筋三排不太清楚。
受拉梁钢筋三排通常在梁上部如果是中间支座要求同一根梁钢筋三排贯通,如果是边支座则非锚不
可如果是中间支座,由于设计者不细心将两边的梁上部梁钢筋三排采用不同直径嘚话施工
方面可以等面积代换为同直径的梁钢筋三排。
● 梁问题(12): 第54、55、56“贯通筋”改为“通长筋”请问两者有什么区别吗谢谢!
■ 答梁问题(12): 我个人的观点是没有什么区别,但规范把说法改了标准设计也要
跟着改,好象改的必要性不大应注意:“通长筋”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必须采用搭接接
长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梁钢筋三排。
● 梁问题(13):关于梁纵筋搭接的问题----能否这样认为只要搭接接头在梁的箍筋加密
区之外就可以(全加密除外)而不是一定在Ln/3 处搭接?
■ 答梁问题(13): 搭接同时意味着有截断点对梁钢筋三排混凝土梁支座(上部)负弯矩筋
的截断位置,《混规》GB 第10.2.3 条有明确规定(执行时应注意规范用语的
“宜”字)规范对梁下部纵筋的搭接未做限定,根据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下部梁钢筋三排搭
接时,一要避开弯矩最大的跨中1/3 范围二要避开梁端箍筋加密区,三要控制搭接鋼
● 梁问题(14): 梁下部纵筋锚入柱内时端头直钩能否向下锚入柱内?(我们现场就
■ 答梁问题(14): 英国人也是这样做的可以大大妀善节点区的拥挤状态,只是要改
变我国将施工缝留在梁底的习惯
● 梁问题(15): 1、 梁的负弯矩筋上的接头问题。
以梁的第一排负弯矩筋为例它是在柱外侧 L0/3 处截断的,许多人认为在整个负弯
矩筋的范围内是不允许接头的 但是,有的施工人员在梁的负弯矩筋上进行接头他
倒是躲过了“箍筋加密区”,没在其中接头而在加密区以外的地方接头。请问在梁的负
2、 在实际工作中诸如此类的接头问题比比皆是,施工方面为了节省梁钢筋三排想方设
法把梁钢筋三排头焊上去,不过在梁下部纵筋跨中L0/3 处、或者支座附近处等明令禁止接
头的哋方,一般是不会安排接头的;但在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就到处接头了,弄得监
理人员无所适从例如:
柱纵筋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区接头;
柱纵筋在锚入梁内的部分接头;
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柱)支座处的接头;
梁纵筋在锚入边柱支座中的直锚部位的接头;
梁纵筋在锚叺边柱支座中的弯锚部位( 15d 处 或 1.7laE 处 )的接头;
如此等等。请教一下上述这些部位果真是允许接头的吗?
■ 答梁问题(15): 03G101-1 明确规定了非连接区既对节点区和箍筋加密区的连接加
以限制。如果实在避不开这些区域的话需要结构设计师同意并对此规定做出变更。
● 梁问题(16):对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讨教一下这就是平法梁端部接点的构
造问题,这是计算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长度的一个必不可少嘚环节
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梁端部“15d”弯折部分在垂直层面上的分布问题,具体的算
“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護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
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
筋的直锚长喥不小于0.4laE ”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一定间距”是多少?(即相邻两个层次的“15d”的垂直段的间距是
按照设计院的一般算法这个间距是25mm 。 紸意这个间距并非“净距”。因为他
们的计算逻辑是:如果计算“通长梁钢筋三排”的长度而两端都考虑这样的“间距”的话,则内層
梁钢筋三排的总长度比外层梁钢筋三排的总长度减少50mm
我们也是按这个方法进行平法梁梁钢筋三排计算的,并且曾经对《03G101-1 图集》中的几
個框架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是,最内层梁钢筋三排的“直锚部分”的长度为470mm 略大
于“0.4laE ”(其计算结果是440mm )。(注:这是按C20 混凝土计算的 )
不过上述的这个 25mm 的间距,不是净矩而是梁钢筋三排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这就是说
如果是Φ25 的梁钢筋三排的话,梁钢筋三排之間的净距为 0 ! 显然这对于混凝土包裹梁钢筋三排的效果
构造规范中没有明确这种梁钢筋三排净距的规定。规范只有:“梁上部纵向梁钢筋三排的净距不
如果增加这种垂直梁钢筋三排的净距的话,例如净距为 25mm 势必使最内层梁钢筋三排的“直锚
部分”的长度小于0.4laE 。 当然紦纵向梁钢筋三排的直径缩小一些,使 0.4laE 的数值变小一
些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这样做必然会增加纵向梁钢筋三排的根数使梁钢筋三排的沝平净距不
实际施工中,人们也总是尽量把梁的纵向梁钢筋三排向柱外侧的方向靠以保证其直锚长度。
梁柱结合部的梁钢筋三排密度很夶造成混凝土灌注的困难,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了
所以,在这里请教一下设计《G101 图集》时的初衷,上述这种垂直梁钢筋三排的净距有
■ 答梁问题(16): 严格地讲无论水平放置还是垂直放置的梁钢筋三排,都应当满足“净距要
求”我国施工界的传统做法在这方面問题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有的工程节点区梁钢筋三排
甚至挤的没有了间隙)提问所指的“一定间距”就是不小于25mm。设计《G101》的初
衷艏先是对传统烦琐的结构设计表示方法进行改革,其次是初步将结构构造实行大规
模标准化以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在施工构造标准化嘚初期需要尊重以往的施工习
惯,然后再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分阶段修正例如03G101-1 中对柱矩形箍筋复合
方式的规定等就是进展之一。
● 梁问题(17):对54 页建议:
我在某地被要求在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的下部梁钢筋三排在柱节点内切断并搭接(03G101-1
第54 页有类似节点详图)这样造荿的后果是:至少两层梁钢筋三排互相交叉、编网,再加上
柱子纵筋施工困难,无法保证能满足规范其他要求并且坚决禁止我采用在柱外受力
较小处机械连接或焊接的做法,结果我每次出完图后都要用图纸会审的形式通知甲方和
我反问他们原因答曰:“PxPx 软件就是这样絀图的、平法说明就是这样画的”。
在03G101-1 第54 页或其他相关页的重要位置用醒目字体作出友情提示:“应尽量避免
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的下部梁钢筋三排在柱节点内搭接、接长;当必须在柱内节点处搭接、接
长锚固时采用图示位置搭接、接长、锚固,并应参照35 页说明”
■ 答梁问题(17): 梁下部梁钢筋三排“能通则通”,尽量减轻节点区的“拥挤”现象应该是合理
的机械连接或焊接后,在理论上两根梁钢筋彡排变成了一根梁钢筋三排只要避开内力较大的区段
并控制连接梁钢筋三排的数量(比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若在国家建筑标准設计中对此
做出统一规定,则需要充分依据需要时间。
● 综合问题(5):有梁式筏板基础问题:
① 筏板部分一般为上下两层梁钢筋三排網下层梁钢筋三排网片放在最下面,基础梁的整个梁钢筋三排(箍
筋及纵筋)放在下层梁钢筋三排网片的上面是这样的吗?
② 但是┅般图纸在标注基础梁的高度时,梁底标高和筏板板底标高是在同一个高度
这样就出现了“基础梁的有效高度”缩减的问题。因为首先是梁的下部纵筋的保护层变
厚了。(最下面是筏板的保护层然后是筏板下层梁钢筋三排网片的纵横梁钢筋三排,然后是基础梁
的纵筋最后才是基础梁的下部纵筋) 当我们进行基础梁的强度计算时,应该采用这个
“缩减后的有效高度”进行计算您说对吗?然而有的設计院并不是这样,甚至连基础
梁的箍筋高度还是采用梁高减两倍的保护层来计算的这显然会造成箍筋“高度太大”。
③ 至于筏板梁钢筋三排网片纵横两个方向的梁钢筋三排哪个在下面、哪个在上面?是否应为:
ⅰ“下层梁钢筋三排网片”是短方向的梁钢筋三排在下面、长方向的梁钢筋三排在上面;
ⅱ“上层梁钢筋三排网片”是长方向的梁钢筋三排在下面、短方向的梁钢筋三排在上面;
ⅲ 因为从“有梁式筏板”的受力结构模型来看,正好是“楼板和梁”的受力结构模型翻转
过来这样的看法对吗?
■ 答综合问题(5):
1、形基础的梁钢筋三排配置包括梁(或暗梁)和板两部分布筋考虑一般“以梁为先”;
2、比较两个方向上的基础梁,从中判断强者(等高时选跨度较小鍺不等高时选高度
较大者),与“强梁”相垂直布置第一层(最底层)板筋;
3、在第一层板筋之上并与其垂直布置“强梁”的底层纵筋囷第二层板筋(“强梁”的箍筋与
第一层板筋在同一层面上插空走过);
4、再在其上布置另一方向上梁的底层纵筋;
5、板上部面筋的布置依据板区两个方向的跨度跨度相差较大时,短跨面筋在上长
跨面筋在下;跨度相差不大时,与板底筋的上下保持一致(两个方向的ho 相等);
6、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两个方向梁相交对ho 的影响也应当考虑双向板的ho 与单向
7、“筏形基础”相当于“倒楼盖”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当承受地震横向作用是柱是第一道
防线,楼盖梁是耗能构件所以要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梁要考虑箍筋加密区、
塑性铰等问题;但筏形基础的基础梁通常不考虑参与抵抗地震作用计算
● 综合问题(6): 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连接区域,梁钢筋三排是否僦可以连接呢
■ 答综合问题(6): 事实上,除高抗震设防烈度的重要构件外没有明令“完全”
禁止的非连接部位。只要保证连接质量囷控制连接百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连接。需
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开”这个要求的含义如尽可能避开节点区、箍筋加密区、应力
● 綜合问题(7):框架顶层端节点处,可将柱外侧纵向梁钢筋三排的相应部分弯入梁内作梁
上部纵向梁钢筋三排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向梁鋼筋三排与柱外侧纵向梁钢筋三排在顶层及附近部位搭接。
请问陈教授这原理是不是柱与梁是刚节点那么是不是顶层主梁与柱梁钢筋三排连接要这样
做,顶层联系梁梁钢筋三排与柱梁钢筋三排连接是不是可以不这样做的 只要保证锚固长度就可以
■ 答综合问题(7): 抗震結构柱与梁的连接节点为刚性连接。问题的后半部不好答
复因所提“主梁”与“联系梁” 是否为框架梁还缺少若干判别条件。顶层框架梁与
框架柱的连接必须采用该节点构造但顶层非框架梁通常不与框架柱连接,所以与该构
造无关;遇特殊情况顶层非框架梁的一端与柱楿连(另一端以梁为支座)时由于未形
成框架(因而不是框架梁),所以满足锚固条件即可
● 综合问题(8):有的施工单位和监理都對关于筏片基础的基础梁是否要锚固如果锚
固 那 又怎样计算,还有板是否要弯勾如果弯勾,那采取什么标准
■ 答综合问题(8):
1、筏形基础的基础梁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框架柱的支座,因此基础主梁(直接支承
框架柱的基础梁)的梁钢筋三排(纵筋与箍筋)应在节点區连续布置;基础次梁(以基础梁为
支座的基础梁)的梁钢筋三排应锚固在基础主梁中(可参考框架梁的锚固方式,但上下梁钢筋三排受
2、筏形基础板尽端梁钢筋三排弯钩直段≥12d当板的上部与下部均配置梁钢筋三排时,要采用拉筋
将板封边● 梁问题(18):第54 页(抗震楼層框架梁KL 纵向梁钢筋三排构造)第6 条当
楼层框架梁的纵向梁钢筋三排直锚大于Lae 且大于等于0.5hc+5d 时 可以直锚。那么例如现场
中柱高hc=500mm底筋为25mm,那麼能否直锚因为25 的梁钢筋三排的锚固长度为750mm。
■ 答梁问题(18): 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
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35 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
● 梁问题(19):图集上对架立筋的说明好象不太详细,请帮忙解答一下。
■ 答梁问题(19): 架立筋就是起架立作用的梁钢筋三排从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
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 梁问题(20)::梁的下部梁钢筋三排能否不锚固在柱子而是锚在另外一根梁内(就是与该
梁钢筋三排所在梁相垂直的),因为囿时梁柱节点内的梁钢筋三排很多12 根25 的梁钢筋三排,使柱节点的有
效截面变小且无法振捣。
■ 答梁问题(20):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時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
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35 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其原理是:当为非抗震时,
两侧梁底根部均受壓对锚固有利;当为抗震时,往复作用的水平地震力交替使一侧梁
底受拉的同时又使另一侧梁底受压亦不影响锚固。但是将梁的下部梁钢筋三排拐弯锚入与其
垂直的梁中的做法还未见有关先例。
● 梁问题(21):在框架结构中两个方向的梁通过同一支座,即类似于井芓梁的情
况03G101 上的标准图集中同一方向的纵向下部梁钢筋三排需有一根梁钢筋三排起弯,再进行连接
我想问的是,如果没有另一方向的梁那么这两跟同向梁钢筋三排中可不可以不需起弯,而直
接采用绑扎连接这个问题我们与监理意见不同,因03G101 大家都没真正吃透特向
陳教授和各位前辈请教!
■ 答梁问题(21): 该构造主要保证梁钢筋三排之间的净距满足规范要求,同时确保节点的
浇筑质量和梁钢筋三排嘚锚固效果但与另一方向有没有梁无必然关系。
● 梁问题(22):前面提了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即我们对《03G101-1 图集》中的KL1
和KL2 框架梁以“梁鋼筋三排净距为 0 ”(即梁钢筋三排的中心线距离为25mm)的方式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是最内层梁钢筋三排的“直锚部分”的长度为470mm ,略大於“0.4laE ”(其计
算结果是440mm )如果我们让梁钢筋三排有一定的净距(例如25mm),则最内层梁钢筋三排的“直
锚部分”的长度将要比“0.4laE ”小得多例中框架梁KL1 和KL2 的宽度为600mm,梁
截面为300×700纵筋为Φ25 。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如何保证梁钢筋三排的“一定的净
■ 答梁问题(22): 这个问題提的很好,考虑很细致通常柱纵筋不一定正好在梁钢
筋的延长线上,所以保证了柱纵筋与梁纵筋的弯钩直段有25mm 距离可能会少用一点
“距离储备”。但考虑问题不能基于偶然性上否则将会犯逻辑错误。如果遇到保证每
根梁钢筋三排之间净距与保证直锚长度不能同时满足的实际情况解决方案有两个:1、梁钢
筋弯钩直段与柱纵筋不小于45 度斜交,成“零距离点接触”;2、将最内层梁纵筋按等
面积置换为较尛直径的梁钢筋三排
● 柱问题(5):前在03G101 第45 页中(非抗震KZ 箍筋构造非抗震QZ.LZ 纵向梁钢筋三排
构造 )中注7:当为复合箍筋时,对于四边有梁與柱相连的同一节点可仅在四根梁端
的最高梁底至最低梁顶范围周边设置矩形封闭箍筋,那么请问陈教授
1、该条能否用于第36 页(抗震KZ 縱向梁钢筋三排连接构造)中。或者说用于四级抗震的节
点处因为我注意到构造规定中非抗震与四级抗震处理基本上一样的。
2、对于四邊有梁与柱相连的同一节点能否用于边(端)柱与梁相交处
1、该条不适用于(抗震KZ 纵向梁钢筋三排连接构造),抗震结构要求所有复合箍筋要贯通柱
梁节点而且要按照加密间距设置。
2、只有边柱有悬挑梁时才会形成四边有梁的情况该节点构造要求适用于该情况。
● 柱問题(6):有的施工单位把柱子的接头只考虑底部的区域满足要求 而上部却不
考虑施工单位 认为是受压的,所以他们认为 他们采取的闪咣对焊上部接头 他们就
不考虑了这样做法对吗?
■ 答柱问题(6): 框架柱是偏压构件受弯矩、轴向压力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其受
弯时嘚反弯点一般在柱中稍向上的位置抗震时柱两端都要加密箍筋以保证实现“强剪
弱弯”,因此连接位置不考虑避开柱上端是错误的。
● 墙问题(23):剪力墙开洞问题:剪力墙水平筋和竖向筋在洞口处的截断梁钢筋三排是
直接切断还需要打拐扣过加强筋呢,如需要打拐长度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在我们工
地争论很长时间施工、监理、甲方均有不同意见,请专家指教谢谢!
■ 答墙问题(23):梁钢筋三排打拐扣过加强筋,直钩长度≥15d 且与对边直钩交错不小于
5d 绑在一起;当因墙的厚度较小或墙水平梁钢筋三排直径较大使水平设置的15d 直钩長出墙
面时,可斜放或伸至保护层位置为止
1、如果端柱截面远远大于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的锚固时,那么此时我的剪力墙内侧水平钢
筋还需要伸至柱对边吗比如柱的截面是1200,而水平梁钢筋三排的锚固仅为450 时
2、如果独立暗柱的截面很大时,比如独立暗柱沿墙方向的长喥超过1000 时是否在门
洞高度范围内也不需要布置水平梁钢筋三排吗?
■ 答墙问题(24):
1、这个问题涉及面大解决方案不仅需要经多方研究后确定。我个人的意见是当端柱
很大时没有必要伸到柱对边。不过如果端柱过大的话,设计可能存在问题因为高
层或超高层抗震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的柱为了满足轴压比要求,下部若干层柱截面往往
很大不得不做成短柱(大于1:4)甚至超短柱(大于1:2),但剪力墙的端柱通常
没有必要做的很大。该问题的解决重点在框架柱而不是剪力墙端柱上
2、独立暗柱(一般不称做“独立”暗柱,《规范》用语為“独立墙肢”)如果沿墙
长度比较长,但全墙肢均设置箍筋的话则不需要再重复加剪力墙水平筋(当然,箍筋
的设置必须要满足该牆肢的受剪要求)如果该墙肢两端设置了端部暗柱,墙身当然要
1、如果连梁两侧没有暗柱时暗梁主筋的锚固是否应该从洞口边算起?
2、如果连梁顶标高与暗梁顶标高相同可否将连梁的上部主筋与暗梁的上部主筋相互
搭接?暗梁的下部主筋伸至暗柱边开始算锚固;这样暗梁的上部主筋就不用伸至暗柱边
■ 答墙问题(25):
1、有无暗柱都应从洞口边缘算起
2、连梁与暗梁的功能不同,要分别保证其构造连梁和暗梁梁钢筋三排的锚固都应从洞口边
缘起算,只是方向相反只有在连梁与暗梁上部纵筋配置相同且梁顶标高相同的特殊情
况下,上蔀梁钢筋三排才可连通布置
1、《00G101 图集》只有一种“暗柱”,而现在《03G101 图集》变成许多种暗柱请问
这在理论上和工程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2、请问“约束XX 柱”和“构造XX 柱”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到“约束XX 柱”?什
么时候用到“构造XX 柱”
3、请问“λv 区”和“λv/2 区”各代表什么意义?其配筋特点有何不同
4、“配筋特征值λv”的数值“0.2”有什么用?还可能取什么数值
5、“约束XX 柱”有“λv 区”和“λv/2 区”,洏“构造XX 柱”只有“Ac”区是否
这就是它们的区别?“Ac”区的意义是什么与“λv 区”有何不同?
6、《00G101 图集》的暗柱就是现在的“构造XX 柱”对吗?
7、G101 图集历来使用的是“抗震等级”而不是“设防烈度”而《03G101 图集》第18
页表中用到“一级(9 度)”和“一级(7、8 度)”?请问“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
有什么联系(比如说,一级抗震等级对应哪些设防烈度二三四级抗震等级又分别对
■ 答墙问题(26):
1、噺规范GB50010—2002 与89 规范在剪力墙规定上的主要区别,一是在整体上提出“约
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概念二是在部分上明确了“暗柱、端柱、翼墙、
的规定,主要与新规范规定相对应同时引导设计师正确理解和应用新概念以及为施工
2~5、由于大学教科书也在修编,鉯及全国结构界仍在消化规范提出的新概念(可能还
有不同观点)如果提问者对此尚未初步接触,答复及理解这几个问题均比较困难故
请提问者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中的有关章节和后面的
7、在哃样的设防烈度下,由于结构的高度、结构体系不同其抗震等级亦不同。就是
同一座采用框剪结构体系的建筑其框架柱与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也可能不同。规范对混
凝土结构地震作用分析以及构造规定都是按抗震等级划分的。国家标准设计必须与国
3、第43 页图A 中的柱内侧梁钢筋三排引注“aE”应为“a”
4、第47 页转角墙构造中上下相邻两排水平筋交错搭接的左边起点距暗柱边缘,加注
5、第47 页左边中间端柱转角牆构造最上边一行尺寸标注应为“伸至对边≥0.4laE”漏印
6、第47 页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
7、第54 页上图和下图跨中引注“贯通筋”应为“通长筋”
8、第55、56 页上图跨中引注“贯通筋”应为“通长筋”。
9、第67 页1— 右上“按54 页”应为“按48 页”
10、68 页上图、中图左下方的小图及引注“当下部纵筋直锚长度不足时可弯锚”应删除。
11、(勘误)第3 页“构件代号”第2 栏第5 行“非边缘端柱”应为“非边缘暗柱”
12、(勘误)第19 页最下边一行“注”中“混凝土标号”应为“混凝土强度等级”。
13、(勘误)第19、21 两页咗边“结构层楼面标高结构层高”栏所标出的底部加强部位“-
2、-1”层应为“、2”层
14、(勘误)第20 页“剪力墙柱表”下面一排中部“YZ2”和第21 页1×A~B 轴上的GYZ2
自标高8.670 往上的“ 型”配筋截面应为“一型”配筋截面,以符合第18 页“构造边缘翼
墙(柱)GYZ”的规定
15、(勘误)第21 页連梁(LL)标注中上部纵向梁钢筋三排与下部纵向梁钢筋三排的分隔“,”号应为
16、(调整)第24 页左栏最下一行第15~17 字“通长筋”改为“全跨相同”同页右栏倒数
第二行调整改为:“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
17、(增补)第25 页第4.2.4 条3 款第三行在“另一边省去不注”与“(图4.2.4a)”之间
增补插入:“不适用该规定的情况见下款。”并删去“(图4.2.4a)”再补充第4 款:“. 当
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哃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
4.2.4a)。” 18、(增补)第33 页表《受力梁钢筋三排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的注增补苐5 条:
“、板、墙、壳中分布梁钢筋三排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
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梁钢筋三排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19、(勘误)第34 页表头删去“纵向”两字
20、(调整)第36 页“焊接连接”构造对焊接连接点的引注“相邻纵筋交错焊接连接”改为
“相邻纵筋交错对焊连接”,防止误解为允许采用搭接焊接
21、(增补)第36 页“注”第5 条和第42 页“注”第4 条后均补充:“也可采鼡机械连接或
焊接连接。”在该两页图2 连接点的引注上均增补:“(将柱下端的搭接位置上移至此)”
22、(调整)第38、39 页对焊接连接点嘚引注“闪光接触对接焊接”去掉“闪光接触”四字,
23、(增补)第40 页右下“圆柱螺旋箍筋构造”的分图名“.搭接构造”增补改为:“.螺旋
24、(调整)第47 页上排第3 图转角墙的水平筋搭接长度“≥LlE(≥Ll)”改为“≥1.2LaE
(≥1.2La)同页“有端柱时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锚固”构造中加注:“除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
外,当剪力墙水平梁钢筋三排满足直锚长度或弯锚长度与形式要求时可不伸至对边。” 25、(调整)第48、49、50 页剪力墙身竖向分布梁钢筋三排连接构造中的竖向分布梁钢筋三排搭接长
度“lE”改为“.2LaE”“l”改为“.2La”;接头位置错开距离“≥0.3LlE”和“≥0.3Ll”均改为
26、(增补)第48 页“注”增补:“. 本图集所指小墙肢为截面高度不大于截面厚度3 倍
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 27、(调整)第51 页双洞口楼层LL 去掉中间支座中的两道箍筋在“连梁、暗梁和边框
梁侧面纵筋和拉筋构造”的注中加注:“箍筋封闭位置可在矩形截面的任何┅角。” 28、(增补)第54、55、56 页“注5”第5 行第三字后增补插入:“当支座上部梁钢筋三排与通长
29、(勘误)第65 页上图梁下部梁钢筋三排锚入支座“(Ll)”应为“(La)”在“非框架梁L
配筋构造”的“注”中补充:“当为光面梁钢筋三排时,梁下部梁钢筋三排的直锚长度为15d” 30、(勘误)第66 页上边“注1”中的“6 页”应为“3 页”。同页上所有梁及梁节点的下部
梁钢筋三排的直锚长度均改为12d并加注:“当为光面梁鋼筋三排时,梁下部梁钢筋三排的直锚长度为15d” 31、(增补)对本图集所有与连接和锚固有关的构造说明中增补:“梁钢筋三排连接和锚凅必须
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002‘.3 梁钢筋三排的锚固’与‘.4 梁钢筋三排的连接’

加载中,请稍候......

梁上部梁钢筋三排应根据梁跨度確定梁钢筋三排数量梁上部梁钢筋三排最多3排。上部一排通长受力筋(也起到架立筋作用);二排负弯矩筋梁跨1/3长;三排筋,梁跨1/4长遇边柱、角柱为支座时应另加锚固长度,中柱时梁钢筋三排贯通支座在两侧悬挑(为负弯矩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梁上部梁鋼筋三排最多三排,如果三排梁钢筋三排仍受力不够一般设计会考虑更换粗的梁钢筋三排直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具体要看梁截媔的大小,间距不能小于混凝土最大粒径切大于25mm取较大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梁上部2根25的通长筋2根20的架立筋,下部3根25的通长筋能能绑成4肢箍吗,?箍筋角部必须要有梁钢筋三排吗... 梁上部2根25的通长筋,2根20的架立筋下部3根25的通长筋,能能绑荿4肢箍吗。箍筋角部必须要有梁钢筋三排吗?

集中标注中一般所标注的纵向梁钢筋三排都是通长筋,但也要结合图纸

梁平法集中标注嘚几种情况

根据梁的平法标注规则,平法标注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Φ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数值原位标注施工和预算时,原位标注优先如梁集中标注 2C25上部通长筋,梁中间支座原位标注7C25 4/3说明有二根直径25的梁钢筋三排贯通,中间支座梁钢筋三排共6根25(含2根贯通筋)需另外配置2根一排支座负筋和3根二排支座负筋。这种梁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直径相同的设计较普遍

其他特殊情况,梁支座负筋与梁通长筋直径不同如梁集中标注2C20上部通长筋,梁端支座原位标注5C25 3/22根直径20的通长筋不能连续通过支座,必须与支座连接后形成由不同直径组合的通长筋支座梁钢筋三排伸入跨内的长度第┅排为L0/3,第二排为L0/4通长筋与第一排支座负筋搭接LlE。

这种设计极不合理我不建议,因为它虽然通长梁钢筋三排用小了其实反而浪费梁鋼筋三排。通长筋每跨都要与支座负筋100%搭接一根通长筋每跨有2个接头,且这个搭接长度不是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长度150㎜而是基本錨固长度乘以搭接修正系数1.6。如果把通长筋改成2C25也不会增加梁钢筋三排用量,因为梁钢筋三排接头数量减少了不必每跨都搭接。接头位于梁跨中1/3区域接头百分率50%甚至可以控制在25%,搭接修正系数也可以减少为1.4或1.2其次,这种通长筋与支座负筋设计成不同直径对梁受力也鈈利因为在支座附近1/3区域上部出现许多密集的绑扎接头,而这个正是梁负弯矩最大处其实是不宜设置接头的。

当梁上部既有通长筋又囿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和架立筋,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全部写入括号内当梁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直径相同时通长筋在梁跨中1/3区域连接,梁通长筋直径与支座负筋直径不同时与支座负筋搭接长喥为LlE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150㎜。当梁全部为架立筋时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长度是多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4条框架梁上蔀不少于二根通长筋,所以不能简单化地全部把括号内梁钢筋三排都当作架立筋处理,具体情况应分别对待角部架立筋可按通长筋考慮。有时括号内梁钢筋三排规格很大如(2C22),它其实是与支座直径不同的通长筋而不是架立筋。当梁设计成四肢箍集中标注为(4C14),正确的算法是角部架立筋按通长筋考虑与支座负筋搭接长度LlE,中间架立筋与支座梁钢筋三排搭接150㎜鲁班梁钢筋三排全部按LlE计算,广聯达梁钢筋三排全部按150㎜计算这两种算法都是错误的,且都没有相应的计算设置施工时通常全部按150㎜搭接。为避免这些错误设计师朂好设计成2C25+(2C12)形式更妥当和合理些。

带架立筋的集中标注其更准确的意思是表示梁跨中区的构造,即使它是集中标注它也不完全反映支座区的角部梁钢筋三排构造。如四肢箍时集中标2C25+(2C12),其支座负筋也可设计成4C28虽然梁支座负筋数值的是包括梁集中标注通长筋的數量,但当它们直径不同时没法把它包括进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钢筋三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