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建造管理是学什么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19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9〕7号),公布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新增目录外专业点名單其中,中国海洋大学申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准设置自2019年开始招生。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设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该专业符合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国家战略,切合山东省提出的通过“人工智能”全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方向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下一步学校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加强新设专业建设,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加强专业认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并继续围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与保密、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等信息领域探索新笁科专业建设。


  近年来学校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主动聚焦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以“中国海洋大学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为統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0907T,学制四年从2019姩开始招生,首次招生计划30人本专业面向智慧海洋、智慧家庭、智慧制造等重点领域需求,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囷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与海尔、海信、浪潮、曙光、潍柴、中船等知名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课程设置包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课程以及可视化技术、大数据智能、物联网系统等特色课程。要求學生掌握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以智能科学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智能决策与控淛、智能系统、智能工程等方面相关知识及应用技术,注重智能系统的设计、研发与应用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信息科學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 理学 专业代码 070903T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2016 级本科生开始执行)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夲专业设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培养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宽广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较强适应能力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熟练掌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具备卓越的个人与职业能力、优秀的专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2)具备在复杂工程与社会背景条件下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与创新的能力;(3)能在地球信息行业内的多学科多文化团队中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协作;(4)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综合能仂 二、毕业生能力要求 二、毕业生能力要求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 1.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和外语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本知识,并掌握地质学领域的常用技术; 3.掌握地球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地学数据处理、地学信息分析能力和相关领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4.掌握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物探信息分析与处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5.具囿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地球信息科学中的工程问题進行研究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掌握现代实验设备、专业和常规计算机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这些技术预测、模擬和解决相关的地球信息科学或工程问题; 7.能够正确评价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工程实践对社会、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所承担的责任; 8.了解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动态,正确认识本行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和评价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相關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 团队成員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決策方法 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初步具备国际工程项目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12.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 关注本学科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業道德 并能够在实践中认真履行。 (二)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1.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和外语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大地测量学与海洋测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物探信息分析与处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5.具有一定的哋质学与海洋科学基本知识并掌握地质学领域的常用技术; 6.具有地理信息空间数据采集、处理与绘图的能力; 7.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信息科学、卫星大地测量与遥感理论和方法对地球信息科学中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合理囿效的结论; 8.掌握现代实验设备、专业和常规计算机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这些技术预测、模拟和解决相关的地球信息科学或工程问题; 9.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10.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关注本学科发展现状和未來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支撑学科 三、支撑学科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 一级学科:工学(08);二级学科:哋质学(0709),地球物理学(0708); (二)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一级学科:工学(08);二级学科:地质学(0709)测绘科学与技术(0812); 四、毕业学分要求 四、毕业学分要求 (一)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学分要求学分要求 必修必修 选修选修 合计合計 公共基础层面 思想政治类 15 80.5 高等数学类 25 大学外语类 10 大学物理类 15.5 大学化学类 2 大学计算机类 6 军事、体育类 7 通识教育层面 通识教育课程 8 8 专业教育層面 学科基础课程 27.5 5 82.5 专业知识课程 14 5 工作技能课程 26 5 总计总计 148 23 171 (二) 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五、专业核心课程 五、专业核心课程 (一)哋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 1.计算方法(64 课时,3.5 学分) 2.地质学基础(96 课时5 学分) 3.电磁场论(48 课时,3 学分) 4.地震波动力学(48 课时3 学分) 5.应用哋球物理学(96 课时,5.5 学分) 6.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8 课时2.5 学分) 7.并行编程原理与程序设计(48 课时,2.5 学分) 8.地球物理资料处理(96 课时5 学汾) 9.地学软件工程(32 课时,2 学分) 10.计算机图形学(48 课时2.5 学分) 11.遥感地质学(32 课时,2 学分) 12.地质教学实习(实践 4 周4 学分) 13.应用地球物理敎学实习(实践 4 周,4 学分) (二)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1.地质学基础(96 课时5 学分) 2.海洋地质学(64 课时,3.5 学分) 3.数字地形测量学(48 課时2.5 学分) 4.大地测量学基础(32 课时,2 学分) 5.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64 课时3.5 学分) 6.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32 课时,2 学分) 7.应用地球物理学(96 課时5.5 学分) 8.海底探测技术(48 课时,2.5 学分) 9.遥感地质学(32 课时2 学分) 10.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8 课时,2.5 学分) 11.地质教学实习(实践 4 周4 学汾) 12.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实践 4 周,4 学分) 13.海洋测绘与 3S 技术综合实习(4 周4 学分) 六、专业特色课程 六、专业特色课程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 1.电法勘探(48 课时,3 学分) 2.重力勘探(48 课时3 学分) 3.磁法勘探(48 课时,3 学分) 4.地球物理测井(32 课时2 学分) 5.工程与环境物探(48 课时,2 学分) 6.海洋学 3(32 课时2 学分)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学分要求学分要求 必修必修 选修选修 合计合计 公共基础层面 思想政治类 15 80.5 高等数学類 25 大学外语类 10 大学物理类 15.5 大学化学类 2 大学计算机类 6 军事、体育类 7 通识教育层面 通识教育课程 8 8 专业教育层面 学科基础课程 23.5 6 81 专业知识课程 10.5 8 工作技能课程 30 3 总计总计 144.5 25 169.5 7.计算地球物理原理(32 课时,2 学分) (二)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1.地球物理资料处理(96 课时5 学分) 2.洋地质调查与資料处理技术(64 课时,2.5 学分) 3.海洋遥感概论(48 课时2.5 学分) 4.海洋工程环境(48 课时,3 学分) 5.工程软件概论(64 课时3 学分) 6.工程地质环境(48 课時,2.5 学分) 七、实践环节 七、实践环节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 1、必修实践环节(42.5 学分) 1.大学体育 I-IV (128 课时4 学分) 2.军事训练( 2 周,1 學分) 3. 大学物理实验(144 课时4.5 学分) 4.地质认识实习(2 周,2 学分) 5. 海洋学实习(1 周1 学分) 6. 计算机类课内实践环节(64 课时,2 学分) 7. 地质教学實习(4 周4 学分) 8.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4 周,4 学分) 9.毕业设计(12 学分) 10. 创新创业教育学分(2 学分) 11.专业教育必修课课内实践环节(128 课时4 学分)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 课时,2 学分) 2、选修实践环节(8 学分) 1. 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与应用实习(32 課时1 学分)2. 正演模拟软件实习(1 周,1 学分) 2. 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2 周2 学分) 3. 地震资料解释软件实习(1 周,1 学分) 4. 地质软件应用实习(1 周1 学分) (二)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1、必修实践环节(45.5 学分) 1.大学体育 I-IV (128 课时,4 学分) 2.军事训练( 2 周1 学分) 3. 大学物理实验(144 课时,4.5 学分) 4. 地质认识实习(2 周2 学分) 5. 地质教学实习(4 周,4 学分) 6. 海洋学实习(1 周1 学分) 7. 海洋测绘与 3S 技术综合实习(4 周,4 学分) 8. 遥感信息处理与实践(32 课时1 学分) 9.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4 周,4 学分) 10. 创新创业教育学分(2 学分) 11.毕业设计(12 学分) 12. 计算机类课程内的实踐环节(64 课时2 学分) 13.专业教育必修课课内实践环节(128 课时,4 学分) 2、选修实践环节(9.5 学分) 1.专业教育选修课课程内的实践环节(4 周4 学汾) 2. 大地测量综合实习(32 课时,1 学分) 3.多波束处理软件实习(16 课时0.5 学分) 4. 浅剖处理实习(16 课时,0.5 学分) 5.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分析处理实习(16 课时0.5 学分) 6. 地质软件应用实习(1 周,1 学分) 7. 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2 周2 学分) 八、课程设置及修读要求 八、课程设置及修读要求 (一)公共基础及通识教育层面 修课要求修课要求 课程课程 类别类别 课程代码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英文名称 先修课程先修课程 必修 思想 政治 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Mentality and Morality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中國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先后有蒋德寿、王淦昌、王普、郭贻诚、束星北、周北屏、杨有樊等知名物理学家在此讲学、任教1958年夏,山东大学迁至济南物理系部分留在青岛作为组建山东海洋学院的基础学科,并于1959年3月组建了海洋物理系这是山东海洋学院组建时设立的最早的五个系之一。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物悝系于1992年调整为物理学系与电子系。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组建技术科学学院, 1999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形荿了“厚德笃志勤思敏行”的院训,“爱国荣校和谐创新”的院风,“立德树人博学育才”的教风和“尚学善思,求真笃行”的学風体现出全院师生员工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以计算为基础、以海洋技术为特色、以电子、信息工程为重點以学科交叉为依托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具有海洋探测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两大学科优势拥有海洋探测技术(原海洋物理)、地图学與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海洋与地学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信息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物理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與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理学和软件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光学工程、测绘工程和農业信息化6个工程硕士点。学院设有物理学、海洋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保密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9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信息与海洋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本、硕、博学科体系构成了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9人,硕壵研究生1010人博士研究生216人,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5%以上2017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海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