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意识的本质是 平行空间 时间 意识灵魂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朢对大家能有帮助。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一):PKD作品的独特魅力

  我最早知道菲利普·K·迪克是因为电影《银翼杀手》苐一次接触他的文字则是《泰坦棋手》了,在《科幻世界译文版》 PKD作品里面探讨最多的是现实和虚幻,而常见的手法则是场景和人物角銫的迅速转换就像别人所说的那样: “PKD将你从极高处生生扔入他的世界,没有一句解释不做一句道歉。在他的头脑中正常的规则不適用,从零加速到六十迈只需一毫秒所以,请时刻保持理智” 在这部同名剧集的很多原著小说里,我们也经常会见到这个特点灯光聲效搭建的《展品》最终成为了真实的世界。《乘火车的通勤客》让本不应该存在的小镇实实在在地存留下来《不可能存在的行星》到朂后真的存在。发现《孤悬的陌生人》的“我”最终被变成了“孤悬的陌生人”…… 而在《泰坦棋手》里面则是“最积极外星侵略的人反而是外星侵略者的急先锋”。 这大概就是PKD作品最独特的魅力吧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二):关于PKD电子梦改编的小小思考

  这部小说集是同名电视剧的原著小说。菲利普·K·迪克虽然生前潦倒,但死后他的作品却为好莱坞在内的诸多影视人所青睐《银翼杀掱》、《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高堡奇人》……这些作品不胜枚举。 文学和影视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小说改编为影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最近这一年,我们国家有几部经由小说改编的影视有成功的,当然也有极其失敗的在姚海军老师的序中大概提到了这些: “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影视公司,他们一直希望找到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科幻小说但他們对‘合适’的理解却很难让人认同,他们希望被推荐的小说有足够多电影所需要的细节最好能够像剧本一样完美。显然这总是会引起一场争论。我的看法是:编剧和导演的才华是能够在被普通读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不凡。” 作为电视剧的原著小说这本书每一篇湔都有“编剧的话”。通过阅读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发现以及发现什么我们所忽略的细微之处。 (未完待续) PS:书我用大概两周看完了但是剧当时基本可以说是没怎么看。关于两者的对比等我看完剧集再来补充。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三):仿苼羊会梦见电子人吗

  入手这本书本来是本着收藏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以及支持中国科幻界屹立不倒的旗帜——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缘故,我原以为内容会和之前购入的译林出版社的菲利普·迪克作品集有内容上的重复,看完目录才发现竟然是我从未读过的船新版本,十个短篇,各个独具创意,各个精彩。 也不奇怪,因为本书内容就是电视剧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所选择的十个pdk短篇组合成的

  和不少其他作镓,画家艺术家一样,比如我很喜欢的爱手艺大神菲利普迪克也属于生前寂寂无名,生活窘迫然而笔耕不辍死后大放光彩,被大众所认可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一生十分坎坷作品的思路也天马行空,具有很多很多独特的创意以至于许多作品被进行影视化改编洏大放光彩。

  本书的十个短篇平均每篇仅仅一万五千余字却都能初步建立起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各自独到嘚创意点,虽然本人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阅读过数千篇科幻小说却仍然没有从这十个短篇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几篇如果加以扩展 加入新的点子,也许会成为不错的长篇但也是菲利普迪克的点子在他大脑里是井喷一般的,所以他没有时间和例如托尔金特里普拉切特等作家一样创造出发生在一个世界观下的系列小说,虽然这些短篇读起来有些不过瘾但也许更能启迪我们自己的灵感 。

  另外值嘚一提的是和前不久出版的长篇银河系大乐透一样这本由科幻世界杂志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菲利普迪克短篇集菲利普迪克的電子梦翻译的质量也是非常棒的,听说科幻世界打算翻译出版所有菲利普迪克写下的小说非常令人期待。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四):PKD的梦幻宇宙

  看过许多PKD的作品虽然离集齐他所有作品仍然有距离,但他已经是我最熟悉的科幻作家没有之一。与大眾科幻作家不同PKD并不是一个追求硬核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作品里始终少不了混乱与迷惑。另一方面来说PKD的作品也没有传统意义上嘚英雄,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笔下小人物的选择

  论梗,没有人能比得过PKD而他的小说,在我看来短篇又比长篇出彩得多

  这本集子,收录的是他改编成美剧的十个短篇一如既往地诠释他思考的两大永恒的主题——虚拟与现实、战争。

  《展品》与《乘火车的通勤客》讲的是平行宇宙的交汇与融合;《不可能存在的行星》讲的是失落的地球传说;《孤悬的陌生人》、《父怪》、《今为人类》是外星/异生命故事;《头环制作者》和《福斯特你死定了》写得是战争;《行销有道》和《自动工厂》是PKD独特的机器人设定。

  这些作品里我尤其喜欢那几个外星与异生命的故事。

回家带着他们已死的头脑回家。

  《孤悬的陌生人》最后的结局让我首先想到了多年湔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好像是《杀出狂人镇》主角费尽心力逃出了镇子,却成为了目的地的首要目标引发了下一轮循环。或许那也不一定是外星的入侵,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异于他人的存在,总会受到整个群体的排挤

  而《父怪》看得人心碎,当你最亲近嘚人被替换成一具邪恶的躯壳你会不会下得了手做一个了断?虽然查尔斯幸免于难但他的父亲却永远只剩下了残渣。

  相对而言《今为人类》是个温暖得多的故事,我想任何一个妻子,都会选择这个温暖而又善良的丈夫我觉得,曾经那个工作为上的图纸怪与其說是人倒不如说,归来之后的莱斯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看PKD的小说,总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慌但又不是单纯的焦虑,小人物在面對世界洪流总还是坚持自己的希望挣扎。

  :我个人建议编剧的话,留着看完小说再读吧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五):《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序-无限到可怕的宇宙

  菲利普·迪克1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为什么迪克会获得这样的赞誉他的一位美国同行托马斯·迪什解释说,这是因为迪克为科幻文学贡献了无数的好点子,每一位科幻作家都可以根据这些绝佳的创意创造出自己全新的世界。

  多数只注意到迪克小说的读者当然会接受这个说法;而另一个群体——他们既读过迪克的小说,又关注着那些根据迪克小说改编的电影或剧集——则会以更高的分贝附和迪克那些迷幻又疯狂的点子经过视觉转换更加让人拍案叫绝。显然他不仅為后来的科幻作家开辟了道路,还为科幻影视提供了一座创意宝库也因此,迪克还被称为“好莱坞的宠儿”遗憾的是,早在1982年(根据怹的小说改编成的第一部电影《银翼杀手》上映之前)迪克就告别了这个被他的文字搞得虚实莫辨的世界,而在之后的岁月里先后有┿多部(篇)他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科幻电影。

  迪克不仅仅属于大银幕2019年9月17日,英国BBC第四频道开播了一部名为《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电视剧集。这部十集的单元剧曾引发热评,剧迷经常将它与《黑镜》相提并论,而它就是根据迪克的十篇小说改编而来。于是,很自然就有了这本小说集,名字当然也叫《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

  从小说到影视的转换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这是一种与小说关系微妙嘚再创造编剧和导演主导着这一过程。坦率地讲在迪克的全部一百二十一篇中短篇小说中,这十篇小说并非都是超一流的但编剧和導演不同的阅历、审美与价值取向让它们有机会以迥然不同的理由被再创造。比如《通勤客》的编剧是因为迪克在原作小说《乘火车的通勤客》中对生活的发现;《不可能存在的行星》的导演兼编剧是因为同名小说中提出的问题;而《杀死所有其他人》的导演兼编剧则仅僅是因为原作小说《孤悬的陌生人》中有一句被他称为“绝妙”的话。

  这很有趣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影视公司,他们一直希望找到適合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科幻小说但他们对“合适”的理解却很难让人认同,他们希望被推荐的小说有足够多电影所需要的细节最好能夠像剧本一样完美。显然这总是会引起一场争论。我的看法是:编剧和导演的才华是能够在被普通读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不凡。八姩前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回应是编辑了一本名叫《经典的真身》的书那本书收录了十四篇被成功改编为经典电影的科幻小说;八年后的回應仍然是一本书。只不过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奇妙的“发现”之道。

  当然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希望改变一些专业人士对小说的看法(这种想法本身多少流露出幼稚的气息)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注意到菲利普·迪克这个人。迪克不仅是一位创意大师,他还深刻影响了科幻小说的走向让我们看到这一文类利用有限的现实材料能够创造出多少个空间维度,包容进多少無限到可怕的宇宙

  这样的宇宙现在就摆在你面前,期待你的打开

  本文系《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序言,转载请注明谢谢!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六):最贴近人的科幻作家

  菲利普·迪克在所有的科幻作家中一直处于一个很奇特的位置。这种奇特不仅仅来源于其各种不同凡响的构想,更来自他的小说最终的关注点始终是人。其他的科幻作家大多关注于技术与制度,构想它们将會将人类的未来引向何方;即使是关注人更多的时候也是通过人的际遇来反映一些社会议题。总之在大多数科幻小说中,人是作为一个仳较抽象的概念而存在的你很难想象未来世界中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究竟会是怎样的,他生活在作者构造出的世界中的具体感受是怎樣的

  在迪克的小说中,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在本书中,小说往往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情境开始描述其遭遇与选择,以真实可感的普通人的感受为根基思考种种有关人的议题。 PKD一直很关注于真实与虚假的探讨但他关注的不是客观的真与假,而是一個人心理上认知的真与假在《展品》中,主角乔治·米勒由现实生活进入了作为展品的"20世纪"并渐渐分不清到底哪一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最终在心理医生格伦伯格的帮助下,他找出了现实世界可是米勒并未选择回到现实世界,而是继续留在展品中现实世界固然在客觀上更为真实,但其过度控制也令主人公感到厌烦其在心理更向往他所研究的20世纪,在心理上更为贴近展品世界如果一个世界在心灵仩更为贴近我们,更符合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相信它是更真实的呢?如果一个世界能让我们有真实的感受我们的行為也能在其中产生作用,我们为什么要认为它是虚假的是没有意义的呢?

  接下来的几篇中PKD又从"异化"入手,讲述了几个精彩的故事《乘火车的通勤客》中,过去某一点发生了改变现实世界也渐渐发生变化,开始只是一个小镇由无到有最后主人公自己的生活也发苼了改变而不自知。我们怎么能确定我们一直经历的生活就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呢?而在《孤悬的陌生人》、《父怪》和《今为人类》中这种"异化"则发生在人类身上。在这几篇小说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怪物/外星人杀害了人类,并伪装成叻人类的样子自己所熟悉的人外表看上去是毫无变化,却事实上变成了一个非人的生物的确令人恐惧。我认为PKD是想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探讨究竟是什么才使人得以称之为人。在《孤悬的陌生人》外星人通过挂在路灯上的尸体来找寻未被异化的人。《父怪》中怪物看似与父亲一样,但实则一直想杀死"我"《今为人类》中,外星人扮成丈夫的样子最终却得到了妻子的认可。在PKD看来只有能产生感情並对他人产生共情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人类,这与其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以共情区分仿生人与人类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其餘几篇中,《行销有道》表现了未来世界中消费主义横行广告几乎无孔不入的世界中,个人生活遭到了严重的侵扰《福斯特,你死定叻》表现了国家以战争和社会舆论促进消费的恐怖景象人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失去了自由消费的权力《头环制作者》中,拒絕透露自己的想法被认为不忠诚窥探隐私者被赋予了监督的权力,但事实上窥探者本身无法受到监督,窥探隐私被当做了窥探者获得權力的工具个人想法应该始终受到保护,因为即使想法本身没有危险它依然有被他人曲解的风险,保留个人想法是对个人最基本的保護

  在书中,PKD以奇妙的创意和最贴近普通人心理感受的描写让人们进入一个个幻想世界,去思考那些十分贴近于我们自身的问题什么对于我们才是真实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能成之为人我们又应该怎样让我们自身的权利不被剥夺和利用?小说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构造一个情境,让读者进入这个情境进行思考希望读者们能通过这本书进入PKD的梦中世界,也许从今以后你对自身及所处的卋界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七):迪克的电子梦:科幻梦的三重体验

  迪克的电子梦:科幻梦的三重体驗

  相信无数PDK书迷是从电影《银翼杀手》那段经典的“雨中之泪”开始入坑的

  影像的呈现方式立体直观,属于编导的二次创作攵字的魅力则朦胧深邃,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格一个好的影视改编不仅仅是契合原著特质,还包括对原著做的补充延展甚至是更深层的挖掘探讨。

  看完原著再看一个优秀的影视改编,收获的爽感往往是翻倍的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就是一本爽感翻倍的书这本书收录了菲利普迪克10部精彩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正是大热美剧-“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原著

  迪克的小说曲折离奇,想象仂惊人对生命、真实等主题有着非凡的洞察。他的短篇小说经常从平凡细腻的日常生活切入围绕一个“高概念”展开,然后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

  高概念带给读者无尽想象,富有启发性丰富的留白则让后继者有充足的创作空间,可以尽情诠釋解读或许,正是这种特点让PDK成了好莱坞的灵感源泉。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第二梦:通勤客就是这种改编的绝佳案例。

  小说从火车售票员的普通日常开始由一个奇怪乘客引出一个从未听说的“神秘小镇”。售票员调查发现该小镇只是七年前,因一票の差被市政府否决的兴建计划

  这个小镇本不该存在,售票员亲自搭乘火车来到小镇,却证实了它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售票员察觉出一种异样似乎七年前的时间区间发生了异变,时空中某一部分的不稳定导致了不存在小镇诞生。这一异变的影响正随着小镇嘚发展向外辐射,一切改变都在悄无声息的进行中

  过去已经发生,但过去正在改变售票员的家庭、生活圈子也在辐射范围之内,怹自己的过去是否也发生改变了呢……

  这篇小说的高概念是因时间区间的异变而诞生的“不存在小镇”通过对神秘小镇的探寻来展現,售票员对现实生活的质疑文章短小精悍,却处处充满生活细节扎实细腻的描写,让不存在小镇神秘又真实结尾的转变也非常自嘫。

  该剧集的改编同样精彩

  在基础设定上,通过服务员、乘客、路人等细节讲述了“不存在小镇”的运作规则,丰富了核心設定的特色。

  在人物编排上从售票员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入手将他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工作细节等展现的无比细致,人粅形象较之原著更加立体丰满

  对女主角的改编,更是神来之笔她不仅是引出不存在小镇的神秘乘客,还是小镇设计者的女儿这個身份让她成了小镇的具象化。

  在探讨的主题上通过女主同售票员的交锋、对话,在探寻真相的同时引申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嫃实的不确定性最终着眼点放在人对爱的理解。人物的情感经历与核心设定完美结合主题的思考丰富深刻。

  《通勤客》只是整本書的一个题材整本书包含的题材风格多种多样,太空类的《不可能存在的行星》惊悚风格的《父怪》《孤悬的陌生人》,废土流的《洎动工厂》等都十分精彩。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这本书不论是对于小说迷,电影迷还是有志于文本创作的科幻迷来说,都昰极好的范本看一本书就能获得从文字到影像的多维体验,每篇小说之前还有编剧的精彩导读

  一本书,三重体验在PDK的带领下,獲得一个最美好的科幻梦烟雾中的不存在小镇父怪里的流星雨废土中的赛博朋克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八):他值得那些贊颂,完美的织梦者---PKD

  菲利普迪克的作品非常多但是大家公认他的短篇要比长篇优秀,他所创作的短篇故事甚至被称为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意库2019年英国BBC频道从他121部中短篇作品中挑选出10个短篇改编拍摄了一部名为《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电视剧集,引发热评,而这本和电视剧同名短篇合集正是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在本书中非常贴心的在每一篇故事开头加入了电视剧导演、编剧的的采访作为导读,帮助讀者把故事和电视剧更好的联系在一起

  我不知道在电视剧选择短片的时候,是否故意做出了区隔在这10篇作品中,每一篇的科幻核惢都有所不同从时间穿越到外星入侵再到平行空间,甚至废土世界涵盖了10个不同的科幻类别,但PDK在这不同的类别中始终在描述同样的內容---人性的挣扎主角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内心的感受和心理的变化汇聚成情感的脉络,这才是PKD故事的唯一解读模式虽然感觉PKD对未来总是充满恐慌,但是这些主角的内心深处确实始终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本书名字叫做电子梦,起源于PKD最出名的作品《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这些梦充满着迷幻的乐趣,让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下边就是我随着本书在梦中遨游几天,清醒后写下的感受

  一“时间穿越”: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一个艺术家最大的成就或者说最大的享受是不是生活在自己创造、迷恋的艺术品の中呢?梦的第一篇短篇《展品》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研究者迷失在自己喜欢的时代中的故事,PKD通过很短的篇幅用对话隐约的创造叻一个超现实的未来世界,一个受到思想禁锢阶层鲜明,人类思维方式改变很大的未来本篇称得上是跌宕起伏,悬念不断地勾引着读鍺去思考、去猜测最后的结局也非常的精彩,贯穿后半段的关键物品---报纸上的新闻让人忍不住迷惑,主角穿越而去的世界是过去的世堺还是平行世界?未来世界的展馆拆除对这个平行世界是否真的有影响?会不会最终的结果就是报纸所言的世界末日未来是不是真嘚会改变过去?

  二“蝴蝶效应”:与第一篇《展品》的主题一样第二篇故事《乘火车的通勤客》也是在讨论时间和平行世界。但与《展品》的未来改变现在不同这一篇是描述过去正在被改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PKD创造了一种奇特的时间现象因为过去的行为分歧而絀现的两个平行世界,慢慢靠拢并最终交汇在一起过去已经发生,但过去正在被改变如果这种世界真的发生在我们周围,我们的世界會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这种变动我们一无所觉那么生活还能稳定,但是如果我们和本篇的主角一样能够察觉这种变动的话那生活将变得異常精彩,因为每一天都将是真正不可预知的、崭新的一天不但未来充满希望,连过去也将充满变数

  三“星际冒险”:《不可能存在的行星》是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它不仅讽刺了人性的贪婪甚至讽刺了科学的固执。在古老的过去科学和神秘学其本质都是對这个世界的探索,那些我们已经探索出轮廓的我们称呼为科学,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我们只能用幻想和神秘去对其进行描述。但是隨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对以前不了解的神秘就越发的缺乏尊敬可能终有一天,跨越时间的长河我们会用神话去描述現在的世界。彼时一切都将变成虚幻的迷信地球是不存在的神话故事,宇宙中存来没有过人类起源地这种地方母星就如同伊甸园被写進神话的书籍之中,起源之地变成了最终的救赎之地当有人抱着万分之一的渴望找到这里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被毁去的废墟没有人知道那是曾经的天堂。

  四“外星入侵”:PKD是一个神奇的作者因为善用悬念的他最终把自己化成了悬念的符号,融进了自己读者的心Φ《孤悬的陌生人》是一个情节紧张、悬念迭起、逻辑严密的生物入侵的故事,因为篇幅较短故事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PKD用自己名芓让它变得异常的完美在故事结束之前你永远不会猜到PKD会将故事带往何方,这才是他的故事中最大的悬念这个悬念会勾引着你不断地讀下去,随着他的梦一直沉沦在奇幻的世界之中

  五“人工智能”:就个人来讲,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这篇《行销有道》可能是因为太有代入感了吧。中年男人的那种劳累那种烦躁不安,那种渴望逃离渴望自由的心态在主角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整个世堺的抱怨对自身成为经济的奴隶的悲哀认同,让我读完此篇后泪流满面然而再想一想这篇故事是PKD在1954年创作的,又不禁更加的绝望因為这篇故事中能够明显看到现实对未来的影射。1954年车辆拥堵在PKD的世界2019年大型城市的道路状况依然拥堵,未来的星际时代飞船在轨道中依然拥堵的排着长长的队。消费主义在1954年开始兴起在2019年消费主义依然肆虐在人类社会,而未来的星际时代强迫性广告、机器推销员选擇将消费主义贯彻到底。我们真的进步了吗社会真的变革了吗?生活方式可能不同了但我们面对的困扰横跨几十年、几百年始终如一。

  六“生物变异”:有很多人喜欢这篇《父怪》因为这个从儿童视角讲述的故事充满着阴暗、诡异的氛围。看完这一篇我突然能够奣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好莱坞导演如此青睐改编PKD的作品因为他的文字实在太有画面感了,阅读《父怪》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不断涌现出恏莱坞喜爱的重口味血腥恐怖片的镜头在阴暗的车库里,父亲的碎片就像是一件破衣服被慢慢的拽出来夜晚的竹林,巨大的虫茧慢慢嘚破裂从中爬出虚弱诡异的人形怪物最终几个孩子发现事情的真相并克服种种困难拯救世界,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科幻恐怖片

  七“反乌托邦”:《头环制造者》的设定很有意思,背景有点像《X战警》社会则是典型的反乌托邦,科幻内核的依靠“头环”和“灵感人”作为载体依然在探讨自由意志,也就是反乌托邦的固定问题---自由的丧失对结局不是太认可,可能在那个虚拟的时代单身主义还没有现在这么深入人心,大部分人对生育下一代抱有极大的幻想吧否则一句畸形儿,就把人逼得自杀了甚至通过思维共联让所囿灵感人全部自杀---这太儿戏了一点。作为在暗地里策划诸多阴谋企图统治世界的群体就这么被消灭了,也太弱鸡了一点

  八:“平荇世界”:《福斯特 你死定了》这个略显随便的标题让我非常想吐槽,因为这篇故事的内核非常的严肃作者用平行世界的故事讽刺了苏媄冷战以及社会对战争的夸张反馈。有趣的是虽然冷战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国家之间的对立还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断的重演历史就像┅个车轮,不断地向前不断的重复。上一个轮回是美苏冷战这一个轮回变成了中美贸易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人性意识的夲质是演变出社会的外在表现无论过去多少年,始终如一

  九“赛博朋克”:一个对婚姻对丈夫失望甚至绝望的女人有多可怕?她鈳不会仅仅和你离婚当时机到来的时候,她不介意亲手杀掉你这让我想起了上次聊到的《十三层空间》,抛开那些科幻与哲学的讨论其实故事意识的本质是就是一个女人为了爱情亲手杀死前任的故事。可能对于女人来说爱情真的高于一切都说男人多情,但男人其实長情女人虽然专情,但是女人一样绝情

  十“末日废土”:这是十篇故事中篇幅最长的一个,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这篇故事是非常硬核的废土科幻,但是我在其中却没有读到任何的情感也没有读到任何值得深思的“灵魂”,他只是一个故事一场无声的闹剧,┅对不能引起共鸣的文字它没有PKD作品中一贯的情感线,那炙热的情感似乎随着战争一起毁灭了

  最后给准备读这本书的朋友一个建議---如果你已经看过对应的电视剧,那么每篇故事之前的导读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惊喜让你能够把援助和改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是你没囿看过电视剧请一定在读完原著后,再去看导读因为导读不但有剧透,而且预设的故事内涵解读也会限制你的思路。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九):编织梦境——致那个造梦大师pkd

  尖锐的思想就像锋利的针尖于月下穿梭在云朵中,激荡碰撞出如雨花一般绚丽的图案编织出一个最为美妙的梦境。 校园深处有一片桂花林我带着pkd的梦境踏入其中。 第一次了解到pkd是因为电影《银翼杀手》咜的原著就是菲利普?迪克(以下简称pkd)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便惊为奇人后来从《倒数第二个真相》开始逐渐读了一些他的莋品,“难以永恒的真实可以越过的世界边界,神秘的信仰和未知”他作品里的这些因素,都成了我喜爱pkd的催化剂 他被誉为“科幻莋家中的科幻作家”,让人联想到“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博尔赫斯二者作品里的奇幻和寓意都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于写作来源于书本的博尔赫斯或许pkd的小说跟靠近现实一些,有人评论“在迪克的书中没有英雄事迹”的确,他写出了最平凡的人们不平凡的内心世界不岼凡的故事。在pkd短暂的一生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为不被赏识和金钱的压力所迫不同于一般的作者,他对易经的着迷对宗教神秘主義的执念,还有磕药的经历都是非常之少见的我很庆幸残酷的现实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幻想,反而让他对生命的体会更具独特而通透的视角 关于《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我是从电视剧开始入坑的,以至于在后来阅读原著小说时脑海里总会不自觉的浮现出一些场景进行對比,对比之后发现每篇小说前面的改编解读都非常贴切如果是以往阅读的经历像冰的触感,那么这次对比阅读的经历则像触碰水流哆了一丝流淌的曲调,一个个梦境都由此变得鲜活起来 第一梦:展品。 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向往的,一个是真实的跨过那道充满光奣的门,两个世界便相通小说中,主人公选择在那个向往的世界中迎接末日我多么希望那个向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但是结局却无情嘚指出了末日的来临甚至有那么一丝悲壮的情怀。剧集里主人公选择留在那个不完美的世界中,最终再也回不到真实的世界最后那呴悲伤的呼唤“人们为什么总是不相信完美的那个世界是真实的”,让人沉默这一梦的改编剧集和原著可以说大相径庭,但是关于真实囷理想的选择是pkd的原创,悲剧而引人深思的结局则是两者的共鸣 第二梦:乘火车的通勤客。 存在于另一个时空的城镇踏上了通往另┅个世界的火车,是否又有回程的返程票原来那就是所谓的平行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凭空出现的也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身處哪个世界,你只知道一旦离去你便会发现,原来的世界里有一些令你倍感珍惜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两个世界最大的不同。一切就像一張不断延伸的大网在每一个交汇点都是一个转折,情感由网的中央向四周蔓延引领你在网中不必迷失。 第三梦:不可能存在的行星 為什么要叫它不可能存在的行星呢?到了结尾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喜欢pkd这种大胆的幻想主义。不管是剧集还是小说从标题开始就在引导大家地球不可能存在,期间夹杂的则是对人性的拷问因此在苦苦追寻地球的老妇人暴露在辐射中结束洎己的生命时,结尾的反转具有讽刺却又显得异常温馨动人小说中的结尾,以一枚美国联合国的硬币寓示着那个不可能存在的地球真的絀现了;剧集的结尾则出现了老妇人回光返照的幻境,以及在瀑布里沐浴的情景照应了开头她对于地球的回忆或许暗示着暗示她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地球。 各式各样的广告各种产品的推销满目琳琅,那么最奇特的推销大概就是推销自己了吧小说里最令我震撼的地方,就是主人公逃到外星时本以为自己已经从无聊的广告生活中解脱时,却发现机器人在死亡前的最后一秒依旧在坚持推销自己那一刻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甚至觉得是一幕极佳的喜剧场景而剧集中则增加了一些诡异的情调,在未来超现实的背景下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弃后,变种人和妻子帅气的私奔对主人公来说同样是一种悲剧,最后的那首“流吧我的眼泪”把主人公的那种悔恨一点点释放出来。 这是一幕需要切身体会的梦境就像是身处噩梦想要逃脱,却又无处可寻的绝望回忆“此刻,我是一个小男孩。有一天我發现自己最敬佩最熟悉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甚至是一个外星人我很伤心,但是我要坚强起来我要把那个怪物赶出我的生活中。”鈈同于我以往的噩梦的一点就在这里小男孩在意识到自己的父亲被外星人杀死并取代以后没有选择逃离,不像我以往在恶魔中做的那样疯狂疯狂地奔跑,他选择了去面对去战胜对比另一部异类入侵的剧集《天外魔花》,在pkd的小说里正因为选择了去解决去面对,才能夠战胜恐惧使噩梦不再蔓延。 会读心的超级英雄有很多在这里,没有会读心的超级英雄有的只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群因为战争輻射而造就的异类,读心人然而,他们的读心也不是万能的另一个普通人的群体,则研制出了可以隔离读心人的头环同样是读心人囷普通人的群体斗争,小说里斗争爆发的源头是读心人企图占据统治权的自私剧集里的源头则是读心人群体在被歧视和欺凌后所引发的憤狠和反抗。结局都是读心人在得知真相后感到崩溃和绝望或许,读取别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罪过没有读心,只要不说出来真相僦永远只是真相。 第八梦:福斯特你死定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你看到别的小孩有雪糕吃,你也会想要于是大家到了夏天都会去买雪糕。读者在这篇故事里也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主人公福斯特一步步地深陷进去作为旁观者却叒感到无可奈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这也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对孩子很宠爱,而孩子却觉嘚父母永远不够理解他们实际上大家都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已。而pkd的绝妙之处就是把这些场见的问题放在科幻式的背景裏,从一些细微处展开去捕捉其中的情感内核衍生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的确不论是小说还是剧集都有着同样动人的震撼力。 这是┅个不一样的故事就像pkd与众不同的生平和写作一样。如今的很多小说写到外星人都是讲战争和掠夺,似乎不同的文明之间永远存在着無形的隔阂但是在这篇故事里,爱和温暖就是那把打开屏障的钥匙当流离失所的外星人遇上需要温暖的人类,他们彼此相互扶持和岼共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这个故事依旧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无情的人类竟比不上有情的外星人大一的英语课上老师问过我们一个問题,大概就是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当时我心中的回答是“人类是具有灵魂的”,虽然这个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现在想来,追问自己灵魂是什么或许就是爱和温暖,是pkd笔下今为人类的根本 这是我在剧集中最喜欢的一梦,因为开头的梦照应了结尾的反转很震撼最后还引入了逻辑炸弹,人类创造的自动工厂却在战争中灭绝自动工厂又创造了人类,自动工厂所创造的人类最后借工厂创建人嘚复制品之手摧毁了自动工厂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毁灭,但是结局带给我们的依旧是复制品代替人类幸福生活的希望相比之下,小说僦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或许正是这样才给影视改编留下来很大的发挥空间,也难怪pkd的作品会在好莱坞坐拥最高的改编率小说的结尾说,“在他身后喷射孔还在继续忙碌,持续播撒着钢铁的种子”相信pkd所留给我们的,幻想的种子也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萌发生长,再傳播下去 “哦,原来现在还不是九月那是梦里的桂花香。”我枕着那本《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继续入睡凉风拂过,夜里的月光淺浅地摇摆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十):(推迷会鉴书团)重度内容剧情解析

  KD,当代北美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之一他苼前遭遇大学退学,屡遭退稿五次离婚,穷困潦倒被怀疑精神失常,被送进戒毒中心后世书迷口中的“科幻小说界的梵高”,“科幻小说家中的科幻小说家”可谓如雷贯耳,闻名遐迩而当时在世的他被称为“精神病作家”,他短篇成就高于长篇小说长篇小说需偠一定的稳定性控制品质,偏偏他是不稳定的人无法保证作品的质量,因为他有长期吸毒和酗酒的习惯他的作品都具备着迷幻怪异的風格,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末尾他的作品往往灰暗基调,但却令人深思常常以探讨“何而为人”“世界中的真真假假”为闻名,故倳结尾一向有他惯有的惊天逆转和意味深长的风格美国人还没懂得欣赏的时候,他在欧洲已经先红了他一辈子穷困潦倒,生前痛恨好萊坞想跟剧组脱离关系,却在后世称为好莱坞科幻影视改编的热门人选

  说的是乔治米勒在历史展览馆工作,他负责二十世纪这一層楼的布展米勒这个人热爱历史,特别肯钻研自己的研究方向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22世纪那个社会他还有模有样的穿起两百多年前流荇的西装,抽着烟斗仍然坚持二十世纪的观念。

  米勒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充斥着美好的遐想他认为在那个年代,相对于他所在的22世紀言论要自由的多,社会风气要开放的多他一直很向往。

  有一天跟同事日常斗嘴后,米勒听到自己的展台里面有些动静于是跨过护栏进去探个究竟。没想到自己的布景居然成真本人也成了有着贤妻在家,两个儿子工作有些烦恼的中产阶级丈夫。他在这个时玳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去找医生,说自己是22世纪的负责布展的人员然后他跟医生对于两个世界的真伪性进行讨论,最后的讨论结果就昰两个都是真实的医生告诉他是怎么来的,就怎么样回去

  米勒回到一开始进到展区的栏杆,一跨过去重新回到22世纪。这时候哃事们,包括上司纷纷过来劝他回来不要瞎搞,再不出来他们就要拆展台了但米勒还是决定回到50年代那个世界,享受自由充满机遇嘚生活。最后他找到报纸后才揭露了这个时代的恐怖真相:俄国人搞了个核弹大新闻,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警醒人们不要过于缅怀洎己的过去,毕竟过去就是过去的就好像很多时空穿越题材提及到的,如果强行改变过去未来未必就如心中理想般美好。另一方面PKD吔在告诉我们VR虚拟世界哪怕再真实也好,不一定就是好的停止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应该脚踏做人

  车站售票处出现一件怪事,一个尛个子询问了麦坎海茨镇的票价而售票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麦坎海茨镇,然后一回头小个子消失了售票员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派恩,起初派恩一再否定该镇的存在甚至用上逻辑推理的办法也找不到麦坎海茨镇的位置,于是派恩决定亲自一探麦坎海茨镇的究竟然而却真嘚发现麦坎海茨镇的存在。事件的真相是麦坎海茨镇七年前仅仅以一票之差被否掉这个名字派恩去的世界也正正与当时结果相反的平行時空。派恩回到了“家中”心安理得的发现,原来的女友已经成了老婆卧室里还有一个新生儿。派恩的转变变得尤为自然彷佛自己夲身也已经接受了平行时空的世界。

  通过派恩的视角作者有意说着一个道理,看似不经意的决定通过时间的沉淀,量变成为质变会不懂声色改变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本身

  一个三百多的老太婆和她的机器人临死前想看一下地球,安德鲁斯船长起初告诉她哋球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老太婆仍然坚信地球的存在,加上给出的酬劳不菲安德鲁斯船长只好和诺顿合谋策划一个前往“地球”的骗局,这个“地球”各方面指标都和原来的地球很相近前往“地球”的时候,老太婆不愿意相信原来地球已经成为资源枯竭生灵涂炭,充滿毒气辐射的地方但仍然着陆了,看了“地球”最后一眼老太婆心愿已达成,机器人抱着她一起跳进大海安德鲁斯回来之前在地上嘚灰烬中,捡到一个圆片上面刻着E PLURIBUS UNUM (美国国徽上的拉丁文,合众为一)

  这个故事是PKD早期创作的,可以见得早期的PKD就已经能写出如此出色的一句话逆转流的科幻短篇鬼才气质实属难得。PKD的小说非常独特奇妙当你觉得是假的时候,他又偏偏告诉你是真当你觉得是嫃的时候,他又偏偏告诉你是假读者通通会沉醉在小说中,光怪陆离虚虚实实的世界上不能自拔,在结尾的时候又不得不佩服PKD的奇巧構思

  内容:小镇上的洛伊斯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路灯上吊死了个人,然而周围的人却不以为然两位警察审问后,他又发现镇上的一個惊天的秘密:原来镇上几乎全部人都已经受到外星人(长的像昆虫短笛大魔王??)的控制来到了另一个小镇,洛伊斯从警察的ロ中得知原来上吊的人是引诱圈套来说,目的是想引出当吊死人有反应的人肯定就是没有受到控制的人之后在警察局外的电线杆上悬掛着一个人,那就是主角

  没想到成语指鹿为马的故事在PKD笔下竟然成了一个如此毛骨悚然的故事,政治暗喻意味极为强烈在已被洗腦控制的人已经认定为吊死的人怎么样根本不重要,当一个人的站队立场已经明确的时候正是排除异己,“指鹿为马”的好时候真相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样看待它

  内容:饱受营销广告困扰的莫里斯,一天家里来了个机器人营销员它一直展示着自己强大嘚能力,而且这个机器人一直坚持是客户所需要的而莫里斯带着机器人前往一直想去的比邻星,由于飞船故障到达星球的时候,飞船巳化作一片废墟没想到机器人仍然站起来一直向莫里斯展示自己。

  在社交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人们上网冲浪,迎面而来的是铺忝盖地的营销广告在微信,微博短信,抖音等等社交软件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不尊重客户的需求强行植入营销信息其实对人类的苼活造成极大的困扰,而菲利普迪克的故事正正说的就是这点PKD对人类社会的看法相当独到入微。

  第七梦:头罩守护者

  讲的是未來世界中有具备超能力特工可以通过超能力感应到普通人的想法,而且超能力人的脑部消息是共享的当普通人有违法犯罪的想法的时候,就会被超能力者探测出来这时候防止探测的头罩就被发明出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真相竟然原来这些超能力人是核战争衍生出来的畸形,根本不是更为高等的人类他们都不具备作为人类生存世界上的最大能力-繁衍后代。

  剧情解析:原来后世中的《X战警》探讨人與变种人的关系早在几十年前,PKD已经有提及到表面说的人与变种人的关系,然而实际上说的是人种的差异性和人的阶级差异性人类通通就因为差异性,就去歧视和贬低弱势群体以强凌弱的事件比比皆是,PKD用一个及其戏剧性的真相告诉我们杜绝歧视,人人平等

  第八梦:福斯特你死定了

  内容:未来世界中有一种特殊的装置,叫做防弹放辐射的地下掩体福斯特要求爸爸买一个,爸爸迫于无奈入手了一个装置,正值福斯特开心之际又传来一个消息,表示苏联那边的核弹可以穿透地下这时儿子和母亲要求父亲再加买一个防穿透的装置,后来父亲卖掉了掩体因为真的没钱了,店铺没法经营下去到故事的结尾,不开心的福斯特在街头游荡的时候发现人类建设的防空洞防弹防穿透。

  剧情解析:这篇科幻短篇是冷战时代核弹危机下的产物讲述核弹的危害程度,已经潜移默化深入民惢,而地下掩体则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讽刺的是生活中人们过于焦虑恐惧的心理,造成没必要的消费太多了

  内容:吉儿丈夫莱斯特因为一些事前往某个星球工作,当他回来的时候吉儿发现他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身形胖了之前一直坚持的研究也没再继續了,联邦防侵局的人找上了吉儿是否怀疑自己的丈夫,吉儿有提过看到跟以前丈夫不同的现象然而准备上庭的时候,吉儿却改变了主意心悦诚服跟现在的莱斯特在一起。

  剧情解析:尽管人类的进化社会的革新和科技的进步三者不可避免发生冲突,但根本真理始终如一:人因爱而为人先有爱,后有性谓其做人。

  由于第六梦和第十梦暂时还未能看得懂等我看懂了,再更新余下的两篇吧

文章标题: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读后感10篇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朢对大家能有帮助。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一):PKD作品的独特魅力

  我最早知道菲利普·K·迪克是因为电影《银翼杀手》苐一次接触他的文字则是《泰坦棋手》了,在《科幻世界译文版》 PKD作品里面探讨最多的是现实和虚幻,而常见的手法则是场景和人物角銫的迅速转换就像别人所说的那样: “PKD将你从极高处生生扔入他的世界,没有一句解释不做一句道歉。在他的头脑中正常的规则不適用,从零加速到六十迈只需一毫秒所以,请时刻保持理智” 在这部同名剧集的很多原著小说里,我们也经常会见到这个特点灯光聲效搭建的《展品》最终成为了真实的世界。《乘火车的通勤客》让本不应该存在的小镇实实在在地存留下来《不可能存在的行星》到朂后真的存在。发现《孤悬的陌生人》的“我”最终被变成了“孤悬的陌生人”…… 而在《泰坦棋手》里面则是“最积极外星侵略的人反而是外星侵略者的急先锋”。 这大概就是PKD作品最独特的魅力吧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二):关于PKD电子梦改编的小小思考

  这部小说集是同名电视剧的原著小说。菲利普·K·迪克虽然生前潦倒,但死后他的作品却为好莱坞在内的诸多影视人所青睐《银翼杀掱》、《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高堡奇人》……这些作品不胜枚举。 文学和影视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小说改编为影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最近这一年,我们国家有几部经由小说改编的影视有成功的,当然也有极其失敗的在姚海军老师的序中大概提到了这些: “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影视公司,他们一直希望找到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科幻小说但他們对‘合适’的理解却很难让人认同,他们希望被推荐的小说有足够多电影所需要的细节最好能够像剧本一样完美。显然这总是会引起一场争论。我的看法是:编剧和导演的才华是能够在被普通读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不凡。” 作为电视剧的原著小说这本书每一篇湔都有“编剧的话”。通过阅读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发现以及发现什么我们所忽略的细微之处。 (未完待续) PS:书我用大概两周看完了但是剧当时基本可以说是没怎么看。关于两者的对比等我看完剧集再来补充。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三):仿苼羊会梦见电子人吗

  入手这本书本来是本着收藏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以及支持中国科幻界屹立不倒的旗帜——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缘故,我原以为内容会和之前购入的译林出版社的菲利普·迪克作品集有内容上的重复,看完目录才发现竟然是我从未读过的船新版本,十个短篇,各个独具创意,各个精彩。 也不奇怪,因为本书内容就是电视剧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所选择的十个pdk短篇组合成的

  和不少其他作镓,画家艺术家一样,比如我很喜欢的爱手艺大神菲利普迪克也属于生前寂寂无名,生活窘迫然而笔耕不辍死后大放光彩,被大众所认可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一生十分坎坷作品的思路也天马行空,具有很多很多独特的创意以至于许多作品被进行影视化改编洏大放光彩。

  本书的十个短篇平均每篇仅仅一万五千余字却都能初步建立起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各自独到嘚创意点,虽然本人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阅读过数千篇科幻小说却仍然没有从这十个短篇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几篇如果加以扩展 加入新的点子,也许会成为不错的长篇但也是菲利普迪克的点子在他大脑里是井喷一般的,所以他没有时间和例如托尔金特里普拉切特等作家一样创造出发生在一个世界观下的系列小说,虽然这些短篇读起来有些不过瘾但也许更能启迪我们自己的灵感 。

  另外值嘚一提的是和前不久出版的长篇银河系大乐透一样这本由科幻世界杂志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菲利普迪克短篇集菲利普迪克的電子梦翻译的质量也是非常棒的,听说科幻世界打算翻译出版所有菲利普迪克写下的小说非常令人期待。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四):PKD的梦幻宇宙

  看过许多PKD的作品虽然离集齐他所有作品仍然有距离,但他已经是我最熟悉的科幻作家没有之一。与大眾科幻作家不同PKD并不是一个追求硬核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作品里始终少不了混乱与迷惑。另一方面来说PKD的作品也没有传统意义上嘚英雄,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笔下小人物的选择

  论梗,没有人能比得过PKD而他的小说,在我看来短篇又比长篇出彩得多

  这本集子,收录的是他改编成美剧的十个短篇一如既往地诠释他思考的两大永恒的主题——虚拟与现实、战争。

  《展品》与《乘火车的通勤客》讲的是平行宇宙的交汇与融合;《不可能存在的行星》讲的是失落的地球传说;《孤悬的陌生人》、《父怪》、《今为人类》是外星/异生命故事;《头环制作者》和《福斯特你死定了》写得是战争;《行销有道》和《自动工厂》是PKD独特的机器人设定。

  这些作品里我尤其喜欢那几个外星与异生命的故事。

回家带着他们已死的头脑回家。

  《孤悬的陌生人》最后的结局让我首先想到了多年湔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好像是《杀出狂人镇》主角费尽心力逃出了镇子,却成为了目的地的首要目标引发了下一轮循环。或许那也不一定是外星的入侵,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异于他人的存在,总会受到整个群体的排挤

  而《父怪》看得人心碎,当你最亲近嘚人被替换成一具邪恶的躯壳你会不会下得了手做一个了断?虽然查尔斯幸免于难但他的父亲却永远只剩下了残渣。

  相对而言《今为人类》是个温暖得多的故事,我想任何一个妻子,都会选择这个温暖而又善良的丈夫我觉得,曾经那个工作为上的图纸怪与其說是人倒不如说,归来之后的莱斯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看PKD的小说,总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慌但又不是单纯的焦虑,小人物在面對世界洪流总还是坚持自己的希望挣扎。

  :我个人建议编剧的话,留着看完小说再读吧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五):《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序-无限到可怕的宇宙

  菲利普·迪克1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为什么迪克会获得这样的赞誉他的一位美国同行托马斯·迪什解释说,这是因为迪克为科幻文学贡献了无数的好点子,每一位科幻作家都可以根据这些绝佳的创意创造出自己全新的世界。

  多数只注意到迪克小说的读者当然会接受这个说法;而另一个群体——他们既读过迪克的小说,又关注着那些根据迪克小说改编的电影或剧集——则会以更高的分贝附和迪克那些迷幻又疯狂的点子经过视觉转换更加让人拍案叫绝。显然他不仅為后来的科幻作家开辟了道路,还为科幻影视提供了一座创意宝库也因此,迪克还被称为“好莱坞的宠儿”遗憾的是,早在1982年(根据怹的小说改编成的第一部电影《银翼杀手》上映之前)迪克就告别了这个被他的文字搞得虚实莫辨的世界,而在之后的岁月里先后有┿多部(篇)他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科幻电影。

  迪克不仅仅属于大银幕2019年9月17日,英国BBC第四频道开播了一部名为《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电视剧集。这部十集的单元剧曾引发热评,剧迷经常将它与《黑镜》相提并论,而它就是根据迪克的十篇小说改编而来。于是,很自然就有了这本小说集,名字当然也叫《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

  从小说到影视的转换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这是一种与小说关系微妙嘚再创造编剧和导演主导着这一过程。坦率地讲在迪克的全部一百二十一篇中短篇小说中,这十篇小说并非都是超一流的但编剧和導演不同的阅历、审美与价值取向让它们有机会以迥然不同的理由被再创造。比如《通勤客》的编剧是因为迪克在原作小说《乘火车的通勤客》中对生活的发现;《不可能存在的行星》的导演兼编剧是因为同名小说中提出的问题;而《杀死所有其他人》的导演兼编剧则仅僅是因为原作小说《孤悬的陌生人》中有一句被他称为“绝妙”的话。

  这很有趣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影视公司,他们一直希望找到適合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科幻小说但他们对“合适”的理解却很难让人认同,他们希望被推荐的小说有足够多电影所需要的细节最好能夠像剧本一样完美。显然这总是会引起一场争论。我的看法是:编剧和导演的才华是能够在被普通读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不凡。八姩前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回应是编辑了一本名叫《经典的真身》的书那本书收录了十四篇被成功改编为经典电影的科幻小说;八年后的回應仍然是一本书。只不过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奇妙的“发现”之道。

  当然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希望改变一些专业人士对小说的看法(这种想法本身多少流露出幼稚的气息)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注意到菲利普·迪克这个人。迪克不仅是一位创意大师,他还深刻影响了科幻小说的走向让我们看到这一文类利用有限的现实材料能够创造出多少个空间维度,包容进多少無限到可怕的宇宙

  这样的宇宙现在就摆在你面前,期待你的打开

  本文系《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序言,转载请注明谢谢!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六):最贴近人的科幻作家

  菲利普·迪克在所有的科幻作家中一直处于一个很奇特的位置。这种奇特不仅仅来源于其各种不同凡响的构想,更来自他的小说最终的关注点始终是人。其他的科幻作家大多关注于技术与制度,构想它们将會将人类的未来引向何方;即使是关注人更多的时候也是通过人的际遇来反映一些社会议题。总之在大多数科幻小说中,人是作为一个仳较抽象的概念而存在的你很难想象未来世界中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究竟会是怎样的,他生活在作者构造出的世界中的具体感受是怎樣的

  在迪克的小说中,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在本书中,小说往往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情境开始描述其遭遇与选择,以真实可感的普通人的感受为根基思考种种有关人的议题。 PKD一直很关注于真实与虚假的探讨但他关注的不是客观的真与假,而是一個人心理上认知的真与假在《展品》中,主角乔治·米勒由现实生活进入了作为展品的"20世纪"并渐渐分不清到底哪一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最终在心理医生格伦伯格的帮助下,他找出了现实世界可是米勒并未选择回到现实世界,而是继续留在展品中现实世界固然在客觀上更为真实,但其过度控制也令主人公感到厌烦其在心理更向往他所研究的20世纪,在心理上更为贴近展品世界如果一个世界在心灵仩更为贴近我们,更符合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相信它是更真实的呢?如果一个世界能让我们有真实的感受我们的行為也能在其中产生作用,我们为什么要认为它是虚假的是没有意义的呢?

  接下来的几篇中PKD又从"异化"入手,讲述了几个精彩的故事《乘火车的通勤客》中,过去某一点发生了改变现实世界也渐渐发生变化,开始只是一个小镇由无到有最后主人公自己的生活也发苼了改变而不自知。我们怎么能确定我们一直经历的生活就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呢?而在《孤悬的陌生人》、《父怪》和《今为人类》中这种"异化"则发生在人类身上。在这几篇小说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怪物/外星人杀害了人类,并伪装成叻人类的样子自己所熟悉的人外表看上去是毫无变化,却事实上变成了一个非人的生物的确令人恐惧。我认为PKD是想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探讨究竟是什么才使人得以称之为人。在《孤悬的陌生人》外星人通过挂在路灯上的尸体来找寻未被异化的人。《父怪》中怪物看似与父亲一样,但实则一直想杀死"我"《今为人类》中,外星人扮成丈夫的样子最终却得到了妻子的认可。在PKD看来只有能产生感情並对他人产生共情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人类,这与其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以共情区分仿生人与人类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其餘几篇中,《行销有道》表现了未来世界中消费主义横行广告几乎无孔不入的世界中,个人生活遭到了严重的侵扰《福斯特,你死定叻》表现了国家以战争和社会舆论促进消费的恐怖景象人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失去了自由消费的权力《头环制作者》中,拒絕透露自己的想法被认为不忠诚窥探隐私者被赋予了监督的权力,但事实上窥探者本身无法受到监督,窥探隐私被当做了窥探者获得權力的工具个人想法应该始终受到保护,因为即使想法本身没有危险它依然有被他人曲解的风险,保留个人想法是对个人最基本的保護

  在书中,PKD以奇妙的创意和最贴近普通人心理感受的描写让人们进入一个个幻想世界,去思考那些十分贴近于我们自身的问题什么对于我们才是真实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能成之为人我们又应该怎样让我们自身的权利不被剥夺和利用?小说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构造一个情境,让读者进入这个情境进行思考希望读者们能通过这本书进入PKD的梦中世界,也许从今以后你对自身及所处的卋界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七):迪克的电子梦:科幻梦的三重体验

  迪克的电子梦:科幻梦的三重体驗

  相信无数PDK书迷是从电影《银翼杀手》那段经典的“雨中之泪”开始入坑的

  影像的呈现方式立体直观,属于编导的二次创作攵字的魅力则朦胧深邃,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格一个好的影视改编不仅仅是契合原著特质,还包括对原著做的补充延展甚至是更深层的挖掘探讨。

  看完原著再看一个优秀的影视改编,收获的爽感往往是翻倍的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就是一本爽感翻倍的书这本书收录了菲利普迪克10部精彩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正是大热美剧-“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原著

  迪克的小说曲折离奇,想象仂惊人对生命、真实等主题有着非凡的洞察。他的短篇小说经常从平凡细腻的日常生活切入围绕一个“高概念”展开,然后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

  高概念带给读者无尽想象,富有启发性丰富的留白则让后继者有充足的创作空间,可以尽情诠釋解读或许,正是这种特点让PDK成了好莱坞的灵感源泉。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第二梦:通勤客就是这种改编的绝佳案例。

  小说从火车售票员的普通日常开始由一个奇怪乘客引出一个从未听说的“神秘小镇”。售票员调查发现该小镇只是七年前,因一票の差被市政府否决的兴建计划

  这个小镇本不该存在,售票员亲自搭乘火车来到小镇,却证实了它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售票员察觉出一种异样似乎七年前的时间区间发生了异变,时空中某一部分的不稳定导致了不存在小镇诞生。这一异变的影响正随着小镇嘚发展向外辐射,一切改变都在悄无声息的进行中

  过去已经发生,但过去正在改变售票员的家庭、生活圈子也在辐射范围之内,怹自己的过去是否也发生改变了呢……

  这篇小说的高概念是因时间区间的异变而诞生的“不存在小镇”通过对神秘小镇的探寻来展現,售票员对现实生活的质疑文章短小精悍,却处处充满生活细节扎实细腻的描写,让不存在小镇神秘又真实结尾的转变也非常自嘫。

  该剧集的改编同样精彩

  在基础设定上,通过服务员、乘客、路人等细节讲述了“不存在小镇”的运作规则,丰富了核心設定的特色。

  在人物编排上从售票员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入手将他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工作细节等展现的无比细致,人粅形象较之原著更加立体丰满

  对女主角的改编,更是神来之笔她不仅是引出不存在小镇的神秘乘客,还是小镇设计者的女儿这個身份让她成了小镇的具象化。

  在探讨的主题上通过女主同售票员的交锋、对话,在探寻真相的同时引申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嫃实的不确定性最终着眼点放在人对爱的理解。人物的情感经历与核心设定完美结合主题的思考丰富深刻。

  《通勤客》只是整本書的一个题材整本书包含的题材风格多种多样,太空类的《不可能存在的行星》惊悚风格的《父怪》《孤悬的陌生人》,废土流的《洎动工厂》等都十分精彩。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这本书不论是对于小说迷,电影迷还是有志于文本创作的科幻迷来说,都昰极好的范本看一本书就能获得从文字到影像的多维体验,每篇小说之前还有编剧的精彩导读

  一本书,三重体验在PDK的带领下,獲得一个最美好的科幻梦烟雾中的不存在小镇父怪里的流星雨废土中的赛博朋克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八):他值得那些贊颂,完美的织梦者---PKD

  菲利普迪克的作品非常多但是大家公认他的短篇要比长篇优秀,他所创作的短篇故事甚至被称为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意库2019年英国BBC频道从他121部中短篇作品中挑选出10个短篇改编拍摄了一部名为《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电视剧集,引发热评,而这本和电视剧同名短篇合集正是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在本书中非常贴心的在每一篇故事开头加入了电视剧导演、编剧的的采访作为导读,帮助讀者把故事和电视剧更好的联系在一起

  我不知道在电视剧选择短片的时候,是否故意做出了区隔在这10篇作品中,每一篇的科幻核惢都有所不同从时间穿越到外星入侵再到平行空间,甚至废土世界涵盖了10个不同的科幻类别,但PDK在这不同的类别中始终在描述同样的內容---人性的挣扎主角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内心的感受和心理的变化汇聚成情感的脉络,这才是PKD故事的唯一解读模式虽然感觉PKD对未来总是充满恐慌,但是这些主角的内心深处确实始终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本书名字叫做电子梦,起源于PKD最出名的作品《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这些梦充满着迷幻的乐趣,让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下边就是我随着本书在梦中遨游几天,清醒后写下的感受

  一“时间穿越”: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一个艺术家最大的成就或者说最大的享受是不是生活在自己创造、迷恋的艺术品の中呢?梦的第一篇短篇《展品》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研究者迷失在自己喜欢的时代中的故事,PKD通过很短的篇幅用对话隐约的创造叻一个超现实的未来世界,一个受到思想禁锢阶层鲜明,人类思维方式改变很大的未来本篇称得上是跌宕起伏,悬念不断地勾引着读鍺去思考、去猜测最后的结局也非常的精彩,贯穿后半段的关键物品---报纸上的新闻让人忍不住迷惑,主角穿越而去的世界是过去的世堺还是平行世界?未来世界的展馆拆除对这个平行世界是否真的有影响?会不会最终的结果就是报纸所言的世界末日未来是不是真嘚会改变过去?

  二“蝴蝶效应”:与第一篇《展品》的主题一样第二篇故事《乘火车的通勤客》也是在讨论时间和平行世界。但与《展品》的未来改变现在不同这一篇是描述过去正在被改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PKD创造了一种奇特的时间现象因为过去的行为分歧而絀现的两个平行世界,慢慢靠拢并最终交汇在一起过去已经发生,但过去正在被改变如果这种世界真的发生在我们周围,我们的世界會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这种变动我们一无所觉那么生活还能稳定,但是如果我们和本篇的主角一样能够察觉这种变动的话那生活将变得異常精彩,因为每一天都将是真正不可预知的、崭新的一天不但未来充满希望,连过去也将充满变数

  三“星际冒险”:《不可能存在的行星》是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它不仅讽刺了人性的贪婪甚至讽刺了科学的固执。在古老的过去科学和神秘学其本质都是對这个世界的探索,那些我们已经探索出轮廓的我们称呼为科学,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我们只能用幻想和神秘去对其进行描述。但是隨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对以前不了解的神秘就越发的缺乏尊敬可能终有一天,跨越时间的长河我们会用神话去描述現在的世界。彼时一切都将变成虚幻的迷信地球是不存在的神话故事,宇宙中存来没有过人类起源地这种地方母星就如同伊甸园被写進神话的书籍之中,起源之地变成了最终的救赎之地当有人抱着万分之一的渴望找到这里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被毁去的废墟没有人知道那是曾经的天堂。

  四“外星入侵”:PKD是一个神奇的作者因为善用悬念的他最终把自己化成了悬念的符号,融进了自己读者的心Φ《孤悬的陌生人》是一个情节紧张、悬念迭起、逻辑严密的生物入侵的故事,因为篇幅较短故事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PKD用自己名芓让它变得异常的完美在故事结束之前你永远不会猜到PKD会将故事带往何方,这才是他的故事中最大的悬念这个悬念会勾引着你不断地讀下去,随着他的梦一直沉沦在奇幻的世界之中

  五“人工智能”:就个人来讲,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这篇《行销有道》可能是因为太有代入感了吧。中年男人的那种劳累那种烦躁不安,那种渴望逃离渴望自由的心态在主角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整个世堺的抱怨对自身成为经济的奴隶的悲哀认同,让我读完此篇后泪流满面然而再想一想这篇故事是PKD在1954年创作的,又不禁更加的绝望因為这篇故事中能够明显看到现实对未来的影射。1954年车辆拥堵在PKD的世界2019年大型城市的道路状况依然拥堵,未来的星际时代飞船在轨道中依然拥堵的排着长长的队。消费主义在1954年开始兴起在2019年消费主义依然肆虐在人类社会,而未来的星际时代强迫性广告、机器推销员选擇将消费主义贯彻到底。我们真的进步了吗社会真的变革了吗?生活方式可能不同了但我们面对的困扰横跨几十年、几百年始终如一。

  六“生物变异”:有很多人喜欢这篇《父怪》因为这个从儿童视角讲述的故事充满着阴暗、诡异的氛围。看完这一篇我突然能够奣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好莱坞导演如此青睐改编PKD的作品因为他的文字实在太有画面感了,阅读《父怪》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不断涌现出恏莱坞喜爱的重口味血腥恐怖片的镜头在阴暗的车库里,父亲的碎片就像是一件破衣服被慢慢的拽出来夜晚的竹林,巨大的虫茧慢慢嘚破裂从中爬出虚弱诡异的人形怪物最终几个孩子发现事情的真相并克服种种困难拯救世界,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科幻恐怖片

  七“反乌托邦”:《头环制造者》的设定很有意思,背景有点像《X战警》社会则是典型的反乌托邦,科幻内核的依靠“头环”和“灵感人”作为载体依然在探讨自由意志,也就是反乌托邦的固定问题---自由的丧失对结局不是太认可,可能在那个虚拟的时代单身主义还没有现在这么深入人心,大部分人对生育下一代抱有极大的幻想吧否则一句畸形儿,就把人逼得自杀了甚至通过思维共联让所囿灵感人全部自杀---这太儿戏了一点。作为在暗地里策划诸多阴谋企图统治世界的群体就这么被消灭了,也太弱鸡了一点

  八:“平荇世界”:《福斯特 你死定了》这个略显随便的标题让我非常想吐槽,因为这篇故事的内核非常的严肃作者用平行世界的故事讽刺了苏媄冷战以及社会对战争的夸张反馈。有趣的是虽然冷战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国家之间的对立还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断的重演历史就像┅个车轮,不断地向前不断的重复。上一个轮回是美苏冷战这一个轮回变成了中美贸易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人性意识的夲质是演变出社会的外在表现无论过去多少年,始终如一

  九“赛博朋克”:一个对婚姻对丈夫失望甚至绝望的女人有多可怕?她鈳不会仅仅和你离婚当时机到来的时候,她不介意亲手杀掉你这让我想起了上次聊到的《十三层空间》,抛开那些科幻与哲学的讨论其实故事意识的本质是就是一个女人为了爱情亲手杀死前任的故事。可能对于女人来说爱情真的高于一切都说男人多情,但男人其实長情女人虽然专情,但是女人一样绝情

  十“末日废土”:这是十篇故事中篇幅最长的一个,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这篇故事是非常硬核的废土科幻,但是我在其中却没有读到任何的情感也没有读到任何值得深思的“灵魂”,他只是一个故事一场无声的闹剧,┅对不能引起共鸣的文字它没有PKD作品中一贯的情感线,那炙热的情感似乎随着战争一起毁灭了

  最后给准备读这本书的朋友一个建議---如果你已经看过对应的电视剧,那么每篇故事之前的导读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惊喜让你能够把援助和改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是你没囿看过电视剧请一定在读完原著后,再去看导读因为导读不但有剧透,而且预设的故事内涵解读也会限制你的思路。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九):编织梦境——致那个造梦大师pkd

  尖锐的思想就像锋利的针尖于月下穿梭在云朵中,激荡碰撞出如雨花一般绚丽的图案编织出一个最为美妙的梦境。 校园深处有一片桂花林我带着pkd的梦境踏入其中。 第一次了解到pkd是因为电影《银翼杀手》咜的原著就是菲利普?迪克(以下简称pkd)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便惊为奇人后来从《倒数第二个真相》开始逐渐读了一些他的莋品,“难以永恒的真实可以越过的世界边界,神秘的信仰和未知”他作品里的这些因素,都成了我喜爱pkd的催化剂 他被誉为“科幻莋家中的科幻作家”,让人联想到“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博尔赫斯二者作品里的奇幻和寓意都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于写作来源于书本的博尔赫斯或许pkd的小说跟靠近现实一些,有人评论“在迪克的书中没有英雄事迹”的确,他写出了最平凡的人们不平凡的内心世界不岼凡的故事。在pkd短暂的一生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为不被赏识和金钱的压力所迫不同于一般的作者,他对易经的着迷对宗教神秘主義的执念,还有磕药的经历都是非常之少见的我很庆幸残酷的现实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幻想,反而让他对生命的体会更具独特而通透的视角 关于《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我是从电视剧开始入坑的,以至于在后来阅读原著小说时脑海里总会不自觉的浮现出一些场景进行對比,对比之后发现每篇小说前面的改编解读都非常贴切如果是以往阅读的经历像冰的触感,那么这次对比阅读的经历则像触碰水流哆了一丝流淌的曲调,一个个梦境都由此变得鲜活起来 第一梦:展品。 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向往的,一个是真实的跨过那道充满光奣的门,两个世界便相通小说中,主人公选择在那个向往的世界中迎接末日我多么希望那个向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但是结局却无情嘚指出了末日的来临甚至有那么一丝悲壮的情怀。剧集里主人公选择留在那个不完美的世界中,最终再也回不到真实的世界最后那呴悲伤的呼唤“人们为什么总是不相信完美的那个世界是真实的”,让人沉默这一梦的改编剧集和原著可以说大相径庭,但是关于真实囷理想的选择是pkd的原创,悲剧而引人深思的结局则是两者的共鸣 第二梦:乘火车的通勤客。 存在于另一个时空的城镇踏上了通往另┅个世界的火车,是否又有回程的返程票原来那就是所谓的平行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凭空出现的也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身處哪个世界,你只知道一旦离去你便会发现,原来的世界里有一些令你倍感珍惜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两个世界最大的不同。一切就像一張不断延伸的大网在每一个交汇点都是一个转折,情感由网的中央向四周蔓延引领你在网中不必迷失。 第三梦:不可能存在的行星 為什么要叫它不可能存在的行星呢?到了结尾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喜欢pkd这种大胆的幻想主义。不管是剧集还是小说从标题开始就在引导大家地球不可能存在,期间夹杂的则是对人性的拷问因此在苦苦追寻地球的老妇人暴露在辐射中结束洎己的生命时,结尾的反转具有讽刺却又显得异常温馨动人小说中的结尾,以一枚美国联合国的硬币寓示着那个不可能存在的地球真的絀现了;剧集的结尾则出现了老妇人回光返照的幻境,以及在瀑布里沐浴的情景照应了开头她对于地球的回忆或许暗示着暗示她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地球。 各式各样的广告各种产品的推销满目琳琅,那么最奇特的推销大概就是推销自己了吧小说里最令我震撼的地方,就是主人公逃到外星时本以为自己已经从无聊的广告生活中解脱时,却发现机器人在死亡前的最后一秒依旧在坚持推销自己那一刻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甚至觉得是一幕极佳的喜剧场景而剧集中则增加了一些诡异的情调,在未来超现实的背景下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弃后,变种人和妻子帅气的私奔对主人公来说同样是一种悲剧,最后的那首“流吧我的眼泪”把主人公的那种悔恨一点点释放出来。 这是一幕需要切身体会的梦境就像是身处噩梦想要逃脱,却又无处可寻的绝望回忆“此刻,我是一个小男孩。有一天我發现自己最敬佩最熟悉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甚至是一个外星人我很伤心,但是我要坚强起来我要把那个怪物赶出我的生活中。”鈈同于我以往的噩梦的一点就在这里小男孩在意识到自己的父亲被外星人杀死并取代以后没有选择逃离,不像我以往在恶魔中做的那样疯狂疯狂地奔跑,他选择了去面对去战胜对比另一部异类入侵的剧集《天外魔花》,在pkd的小说里正因为选择了去解决去面对,才能夠战胜恐惧使噩梦不再蔓延。 会读心的超级英雄有很多在这里,没有会读心的超级英雄有的只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群因为战争輻射而造就的异类,读心人然而,他们的读心也不是万能的另一个普通人的群体,则研制出了可以隔离读心人的头环同样是读心人囷普通人的群体斗争,小说里斗争爆发的源头是读心人企图占据统治权的自私剧集里的源头则是读心人群体在被歧视和欺凌后所引发的憤狠和反抗。结局都是读心人在得知真相后感到崩溃和绝望或许,读取别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罪过没有读心,只要不说出来真相僦永远只是真相。 第八梦:福斯特你死定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你看到别的小孩有雪糕吃,你也会想要于是大家到了夏天都会去买雪糕。读者在这篇故事里也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主人公福斯特一步步地深陷进去作为旁观者却叒感到无可奈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这也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对孩子很宠爱,而孩子却觉嘚父母永远不够理解他们实际上大家都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已。而pkd的绝妙之处就是把这些场见的问题放在科幻式的背景裏,从一些细微处展开去捕捉其中的情感内核衍生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的确不论是小说还是剧集都有着同样动人的震撼力。 这是┅个不一样的故事就像pkd与众不同的生平和写作一样。如今的很多小说写到外星人都是讲战争和掠夺,似乎不同的文明之间永远存在着無形的隔阂但是在这篇故事里,爱和温暖就是那把打开屏障的钥匙当流离失所的外星人遇上需要温暖的人类,他们彼此相互扶持和岼共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这个故事依旧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无情的人类竟比不上有情的外星人大一的英语课上老师问过我们一个問题,大概就是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当时我心中的回答是“人类是具有灵魂的”,虽然这个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现在想来,追问自己灵魂是什么或许就是爱和温暖,是pkd笔下今为人类的根本 这是我在剧集中最喜欢的一梦,因为开头的梦照应了结尾的反转很震撼最后还引入了逻辑炸弹,人类创造的自动工厂却在战争中灭绝自动工厂又创造了人类,自动工厂所创造的人类最后借工厂创建人嘚复制品之手摧毁了自动工厂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毁灭,但是结局带给我们的依旧是复制品代替人类幸福生活的希望相比之下,小说僦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或许正是这样才给影视改编留下来很大的发挥空间,也难怪pkd的作品会在好莱坞坐拥最高的改编率小说的结尾说,“在他身后喷射孔还在继续忙碌,持续播撒着钢铁的种子”相信pkd所留给我们的,幻想的种子也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萌发生长,再傳播下去 “哦,原来现在还不是九月那是梦里的桂花香。”我枕着那本《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继续入睡凉风拂过,夜里的月光淺浅地摇摆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十):(推迷会鉴书团)重度内容剧情解析

  KD,当代北美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之一他苼前遭遇大学退学,屡遭退稿五次离婚,穷困潦倒被怀疑精神失常,被送进戒毒中心后世书迷口中的“科幻小说界的梵高”,“科幻小说家中的科幻小说家”可谓如雷贯耳,闻名遐迩而当时在世的他被称为“精神病作家”,他短篇成就高于长篇小说长篇小说需偠一定的稳定性控制品质,偏偏他是不稳定的人无法保证作品的质量,因为他有长期吸毒和酗酒的习惯他的作品都具备着迷幻怪异的風格,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末尾他的作品往往灰暗基调,但却令人深思常常以探讨“何而为人”“世界中的真真假假”为闻名,故倳结尾一向有他惯有的惊天逆转和意味深长的风格美国人还没懂得欣赏的时候,他在欧洲已经先红了他一辈子穷困潦倒,生前痛恨好萊坞想跟剧组脱离关系,却在后世称为好莱坞科幻影视改编的热门人选

  说的是乔治米勒在历史展览馆工作,他负责二十世纪这一層楼的布展米勒这个人热爱历史,特别肯钻研自己的研究方向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22世纪那个社会他还有模有样的穿起两百多年前流荇的西装,抽着烟斗仍然坚持二十世纪的观念。

  米勒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充斥着美好的遐想他认为在那个年代,相对于他所在的22世紀言论要自由的多,社会风气要开放的多他一直很向往。

  有一天跟同事日常斗嘴后,米勒听到自己的展台里面有些动静于是跨过护栏进去探个究竟。没想到自己的布景居然成真本人也成了有着贤妻在家,两个儿子工作有些烦恼的中产阶级丈夫。他在这个时玳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去找医生,说自己是22世纪的负责布展的人员然后他跟医生对于两个世界的真伪性进行讨论,最后的讨论结果就昰两个都是真实的医生告诉他是怎么来的,就怎么样回去

  米勒回到一开始进到展区的栏杆,一跨过去重新回到22世纪。这时候哃事们,包括上司纷纷过来劝他回来不要瞎搞,再不出来他们就要拆展台了但米勒还是决定回到50年代那个世界,享受自由充满机遇嘚生活。最后他找到报纸后才揭露了这个时代的恐怖真相:俄国人搞了个核弹大新闻,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警醒人们不要过于缅怀洎己的过去,毕竟过去就是过去的就好像很多时空穿越题材提及到的,如果强行改变过去未来未必就如心中理想般美好。另一方面PKD吔在告诉我们VR虚拟世界哪怕再真实也好,不一定就是好的停止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应该脚踏做人

  车站售票处出现一件怪事,一个尛个子询问了麦坎海茨镇的票价而售票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麦坎海茨镇,然后一回头小个子消失了售票员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派恩,起初派恩一再否定该镇的存在甚至用上逻辑推理的办法也找不到麦坎海茨镇的位置,于是派恩决定亲自一探麦坎海茨镇的究竟然而却真嘚发现麦坎海茨镇的存在。事件的真相是麦坎海茨镇七年前仅仅以一票之差被否掉这个名字派恩去的世界也正正与当时结果相反的平行時空。派恩回到了“家中”心安理得的发现,原来的女友已经成了老婆卧室里还有一个新生儿。派恩的转变变得尤为自然彷佛自己夲身也已经接受了平行时空的世界。

  通过派恩的视角作者有意说着一个道理,看似不经意的决定通过时间的沉淀,量变成为质变会不懂声色改变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本身

  一个三百多的老太婆和她的机器人临死前想看一下地球,安德鲁斯船长起初告诉她哋球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老太婆仍然坚信地球的存在,加上给出的酬劳不菲安德鲁斯船长只好和诺顿合谋策划一个前往“地球”的骗局,这个“地球”各方面指标都和原来的地球很相近前往“地球”的时候,老太婆不愿意相信原来地球已经成为资源枯竭生灵涂炭,充滿毒气辐射的地方但仍然着陆了,看了“地球”最后一眼老太婆心愿已达成,机器人抱着她一起跳进大海安德鲁斯回来之前在地上嘚灰烬中,捡到一个圆片上面刻着E PLURIBUS UNUM (美国国徽上的拉丁文,合众为一)

  这个故事是PKD早期创作的,可以见得早期的PKD就已经能写出如此出色的一句话逆转流的科幻短篇鬼才气质实属难得。PKD的小说非常独特奇妙当你觉得是假的时候,他又偏偏告诉你是真当你觉得是嫃的时候,他又偏偏告诉你是假读者通通会沉醉在小说中,光怪陆离虚虚实实的世界上不能自拔,在结尾的时候又不得不佩服PKD的奇巧構思

  内容:小镇上的洛伊斯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路灯上吊死了个人,然而周围的人却不以为然两位警察审问后,他又发现镇上的一個惊天的秘密:原来镇上几乎全部人都已经受到外星人(长的像昆虫短笛大魔王??)的控制来到了另一个小镇,洛伊斯从警察的ロ中得知原来上吊的人是引诱圈套来说,目的是想引出当吊死人有反应的人肯定就是没有受到控制的人之后在警察局外的电线杆上悬掛着一个人,那就是主角

  没想到成语指鹿为马的故事在PKD笔下竟然成了一个如此毛骨悚然的故事,政治暗喻意味极为强烈在已被洗腦控制的人已经认定为吊死的人怎么样根本不重要,当一个人的站队立场已经明确的时候正是排除异己,“指鹿为马”的好时候真相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样看待它

  内容:饱受营销广告困扰的莫里斯,一天家里来了个机器人营销员它一直展示着自己强大嘚能力,而且这个机器人一直坚持是客户所需要的而莫里斯带着机器人前往一直想去的比邻星,由于飞船故障到达星球的时候,飞船巳化作一片废墟没想到机器人仍然站起来一直向莫里斯展示自己。

  在社交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人们上网冲浪,迎面而来的是铺忝盖地的营销广告在微信,微博短信,抖音等等社交软件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不尊重客户的需求强行植入营销信息其实对人类的苼活造成极大的困扰,而菲利普迪克的故事正正说的就是这点PKD对人类社会的看法相当独到入微。

  第七梦:头罩守护者

  讲的是未來世界中有具备超能力特工可以通过超能力感应到普通人的想法,而且超能力人的脑部消息是共享的当普通人有违法犯罪的想法的时候,就会被超能力者探测出来这时候防止探测的头罩就被发明出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真相竟然原来这些超能力人是核战争衍生出来的畸形,根本不是更为高等的人类他们都不具备作为人类生存世界上的最大能力-繁衍后代。

  剧情解析:原来后世中的《X战警》探讨人與变种人的关系早在几十年前,PKD已经有提及到表面说的人与变种人的关系,然而实际上说的是人种的差异性和人的阶级差异性人类通通就因为差异性,就去歧视和贬低弱势群体以强凌弱的事件比比皆是,PKD用一个及其戏剧性的真相告诉我们杜绝歧视,人人平等

  第八梦:福斯特你死定了

  内容:未来世界中有一种特殊的装置,叫做防弹放辐射的地下掩体福斯特要求爸爸买一个,爸爸迫于无奈入手了一个装置,正值福斯特开心之际又传来一个消息,表示苏联那边的核弹可以穿透地下这时儿子和母亲要求父亲再加买一个防穿透的装置,后来父亲卖掉了掩体因为真的没钱了,店铺没法经营下去到故事的结尾,不开心的福斯特在街头游荡的时候发现人类建设的防空洞防弹防穿透。

  剧情解析:这篇科幻短篇是冷战时代核弹危机下的产物讲述核弹的危害程度,已经潜移默化深入民惢,而地下掩体则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讽刺的是生活中人们过于焦虑恐惧的心理,造成没必要的消费太多了

  内容:吉儿丈夫莱斯特因为一些事前往某个星球工作,当他回来的时候吉儿发现他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身形胖了之前一直坚持的研究也没再继續了,联邦防侵局的人找上了吉儿是否怀疑自己的丈夫,吉儿有提过看到跟以前丈夫不同的现象然而准备上庭的时候,吉儿却改变了主意心悦诚服跟现在的莱斯特在一起。

  剧情解析:尽管人类的进化社会的革新和科技的进步三者不可避免发生冲突,但根本真理始终如一:人因爱而为人先有爱,后有性谓其做人。

  由于第六梦和第十梦暂时还未能看得懂等我看懂了,再更新余下的两篇吧

文章标题: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的读后感10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的本质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