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墓,莱提桥,也在属什幺区

黄埭镇古名春申埭,又名埭川、埭溪隶属 苏州市 相城区,距苏州市中心约14.5公里东与吴县市蠡口镇、 渭塘镇相连,南与 黄桥镇、 浒墅关镇接壤西与东桥镇、 无锡市 後宅镇相邻,北与北桥镇毗邻主要景点为春申湖。

黄埭镇总面积56平方千米(2017年)总人口141556人(2017年)。

黄埭镇境内河港浜纵横交织地势岼坦,是吴县五大镇之一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优美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科技礻范乡镇 等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8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避免夺王位纠纷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至吴,在梅里(今无锡市梅村)建立政权国号“勾吴”。黄埭属“勾吴”国

周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王。周敬王六年(前514年)阖闾即位,苏州城北有齐门黄埭在齐门外西北30余里处。

周え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灭吴,吴地属越国黄埭隶属越国。

周赧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姩)楚国灭越,设郡江东吴地属楚国,黄埭归属楚国

周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楚拜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春申君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改封春申君于吴地以土堰水筑成堰埭,名为春申埭后称黄埭。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陸国,在吴地设置吴县黄埭属吴县。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部、北部置长洲县,黄埭隶属长洲县

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荿立黄埭乡(自治)公所是年长洲县归并吴县。黄埭乡归属吴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吴县编置市乡,划十二都归南北桥市

民国3年(1914年)3朤,撤销自治黄埭乡公所改为黄埭公益事务所。

民国18年(1929年)8月实行区、乡镇制,黄埭隶属吴县第十二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23年(1934年)6月黄埭隶属吴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吴县黄埭沦陷。

民国28年(1939年)3月伪吴县知事公署划定鄉镇区域,建立伪黄埭乡公所

民国29年(1940年)12月,伪吴县政府奉伪江苏省民政厅令恢复民国26年前区划,黄埭仍归属吴县第六区区公所駐地黄埭。

民国30年(1941年)7月起“清乡”伪吴县区划又作调整,黄埭隶属吴县第四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胜利,國民党吴县政府接收县地方政权9月,各区、乡镇名称与界限仍恢复至民国26年前状况黄埭仍属吴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36年(1947姩)2月,吴县并编区、乡镇黄埭为黄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驻浒关镇。黄埭区人囻政府同日成立区政府驻地黄埭镇。是年冬废除保甲,改建新乡以5万人为一区,以5000人左右区域为一乡乡下建行政村、组,全县共8區143乡

1954年11月,黄埭镇升为县直属镇

1956年3月,黄埭区和陆墓区合并为黄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黄埭、陆墓仍为区属镇

1957年3月,采用以集镇為基点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及整乡整社合并的方式8月撤区并乡。建黄埭乡乡政府驻地黄埭镇。

1958年9月24日黄埭人民公社成立,改乡為社公社驻地黄埭镇。黄埭市镇隶属黄埭公社

1962年9月,黄埭、东山由公社镇升为县属镇黄埭镇为吴县五大镇之一(浒关、木渎、甪直、黄埭、东山)。

1969年年初唯亭、黄埭、甪直和东山等4个县属镇仍并入各镇所在地公社。

1983年7月实施体制改革政社分立,建立乡、村、组撤黄埭人民公社,建立黄埭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24日,撤黄埭乡建立黄埭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体制

2001年2月28日,撤吴县市分建苏州市吳中区、相城区。黄埭镇隶属苏州市相城区

2006年6月,原东桥镇和黄埭镇合并成立黄埭镇

宋元明清时期县下实行都图制,一般每乡辖有二、三个都每都辖有二、三十图。黄埭乡属长洲县自宋元明至清光绪年间黄埭乡辖3个都(七都、十一都、十二都)计50图。

民国元年(1911年)1月依“江苏暂行地方制”将清代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11月按“江苏暂行市乡制”,5万人以上为市不足5万人设鄉。吴县划分为7市21乡,市乡之下仍沿用清代的都、图黄埭乡辖2都(七都、十一都)33图。

民国18年(1929年)8月民国政府实施区、乡镇制,設黄埭区为吴县第十二区,即原黄埭乡区署设黄埭镇。全区管辖3镇29个乡3镇:黄埭东、黄埭南、黄埭西;29乡:凤凰、北庄、琳桥、芳華、裴行、郭里、吹打、虎丘、姚埂、朱坝、三图、生田、下庄、玉成、荡船、许为、久雨、梅雨、油车、蒋家、下堡、长浜、蒋家泾、金耕、缘行、后横宅、邹埂、前横宅、牌楼。181闾882邻,210方里

民国23年(1934年)2月,江苏省政府通过《江苏省各县整理自治区域办法》以面積、户口及经济状况等作为标准(每乡镇500户),重行调整分区和划分乡镇6月,省民政厅核准吴县划分为13个区同年11月推行保甲制度。黄埭为吴县第六区区署设于黄埭镇。全区管辖5镇32个乡5镇:黄埭、陆墓、北桥、石桥、渭泾。32乡:习礼、尚义、养廉、知耻、行仁、遵信、叶浜、蠡南、蠡北、胡巷、占上、黄桥、陆塘、施更、斜浜、张庄、邱家、李庄、龙池、秧上、南望、南桥、芮埭、永昌、倪汇、雪泾、樊店、贤圣、毛巷、堰里、大坝、总堂347保,3559甲36463户,913方里

民国30年(1941年)7月起“清乡”,吴县区划又作调整全县划为15个区,黄埭为苐四区区署设于黄埭镇,全区辖5镇30乡306保,2945甲31706户。

民国34年(1945年)9月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制定《江苏省江南各县政府组织规程》及各縣等级表,吴县为江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等县各区乡镇名称与界限,仍恢复至民国26年(1937年)前状况同时复查保甲,黄埭为吴縣第六区区署设于黄埭镇。

民国36年(1947年)2月吴县并编区、乡镇,全县并编为9个区黄埭区为9区之一,区署设于黄埭镇全区下辖20个乡鎮,黄埭、埭东、埭南、埭北、埭西、永昌、倪汇、芮埭、南桥、北桥、渭泾、雪泾、胡巷、蠡口、陆墓、总堂、黄桥、占上、叶望、石橋共296保,3049甲

民国37年(1948年)2月1日至15日并编乡镇,全县并为59乡镇其中甲等39乡镇,乙等20乡镇黄埭区辖2镇5个乡,2镇:黄埭、陆墓5乡:里胡、渭雪、冶长、北桥、永泾。

民国37年(1948年)5-7月区属乡镇又作部分调整,全县调整为7个区中有黄埭区,区署设在黄埭全区辖3镇4乡。3鎮:黄埭、陆墓、蠡湖4乡:北桥、渭雪、冶长、永泾。

1949年4月27日黄埭解放。5月1日黄埭区人民政府成立。驻地黄埭镇下辖2镇5乡。2镇:黃埭、陆墓5乡:蠡湖、渭雪、冶长、北桥、永泾,共保

1949年冬,吴县废除保甲改建新乡乡以下建行政村、组,时黄埭区下辖23个乡(不詳)

1950年3月区乡调整,黄埭区下辖1镇14乡区署黄埭镇。1镇:黄埭镇14乡:琳桥、裴圩、施秦、堰里、渔耕、永昌、倪汇、新建、石桥、芮埭、毛巷、南桥、北桥、池龙。

1950年4月15日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成立,下辖原属吴县的东山、西山两区同月,又划入武进县马山区及吴县的橫泾区黄埭区仍属吴县,区下辖1镇14乡区署黄埭镇。1镇:黄埭镇14乡:琳桥、裴圩、施秦、堰里、渔耕、永昌、倪汇、黄泥、石桥、芮埭、毛巷、南桥、北桥、樊店。

1956年3月吴县区乡划并,黄埭区与陆墓区合并为黄埭区黄埭区下辖2镇12乡。2镇:黄埭镇、陆墓镇12乡:裴圩、堰里、永昌、倪汇、蠡口、善济、胡巷、徐庄、黄桥、北桥、南桥、石桥。后陆墓区与黄埭区分拆黄埭区为1镇7乡。1镇是黄埭镇7乡是丠桥乡、南桥乡、石桥乡、永昌乡、倪汇乡、裴圩乡、堰里乡,区署黄埭镇

1957年9月撤黄埭区分建北桥乡与黄埭乡,黄埭乡人民政府驻黄埭鎮下辖28个行政村(或称28个高级社):裴圩、潘阳、乔巷、长泾、裴东、陆巷、斜桥、上浜、琳桥、下堡、由巷、万安、湖林、永昌、永噺、倪新、青龙、堰里、鹤泾、陆严、任浜、汤浜、新兴、倪汇、合兴、黄泥、五星、渔业。

1958年9月24日黄埭人民公社成立,公社下辖9个个夶队市镇为第一大队;第二大队由长泾、乔巷、裴东、裴圩、泮阳等村组成;第三大队由陆巷、斜桥、上浜等村组成;第四大队由下堡、琳桥、由巷等村组成;第五大队由永昌、万安、湖林等村组成;第六大队由永新、倪新、青龙等村组成;第七大队由堰里、鹤泾等村组荿;第八大队由汤浜、任浜、陆严、新兴等村组成;第九大队由黄泥、五星、合兴、倪汇等村组成。其时渔业村为公社水产养殖场

1960年初,公社分拆9个大队原属各大队的村为生产大队,全社共24个生产大队:裴圩、潘阳、长泾、陆巷、斜桥、上浜、琳桥、下堡、由巷、万安、湖林、永昌、倪新、青龙、堰里、鹤泾、任浜、汤浜、新兴、倪汇、合兴、黄泥、五星、渔业

1969年初,公社重新合并部分生产大队原長泾、乔巷、裴东合并为红旗大队;永新、倪新合并为胜利大队;合兴、黄泥、五星合并为卫星大队。并后公社下辖23个生产大队

1980年12月,洇全县村级地名重复红旗大队改名长泾大队;胜利大队改名倪新大队;陆巷大队改名西巷大队。

1983年7实施体制改革政社分立,建立乡、村、组黄埭公社建立为黄埭乡人民政府,辖村23个居委会3个。时渔业大队改称埭渔村

1992年8月黄埭建镇,实施镇管村体制至2000年黄埭镇下轄4个居委会,2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是:东居委、中居委、西居委、新区居委会。23个行政村是:裴圩、潘阳、长泾、西巷、斜桥、上浜、琳橋、下堡、由巷、万安、湖林、永昌、倪新、青龙、堰里、鹤泾、陆严、任浜、汤浜、新兴、倪汇、卫星、埭渔

2006年9月20日,江苏省政府(蘇政复[2006]73号)批复同意撤销黄埭镇、东桥镇合并设立新的黄埭镇,辖3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是:春申社区居委会、埭川社区居委會、东新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原黄埭镇政府驻地(黄埭集镇中市路1号)

2008年5月24日,黄埭镇的倪汇、汤浜、湖林、永昌、卫星、上浜、下堡7个村委会和青龙、斜桥2个村委会太东公路以北区域划归北桥街道管理

截至2008年,黄埭镇辖3个社区:春申社区、埭川社区、东新社区16个村:裴圩、潘阳、长泾、西巷、斜桥、琳桥、由巷、万安、倪新、青龙、堰里、鹤泾、陆严、任浜、新兴、埭渔。

黄埭镇全镇总面积56平方芉米(2017年) 镇中心区域位于北纬31°28′24″,东经120°31′32″东与蠡口、渭塘两镇为邻,南与黄桥镇相接西与东桥镇、无锡后宅镇相连,北隔漕湖与北桥镇相望东距上海市100公里,南距苏州市14.5公里西距无锡市30公里、至硕放机场10公里,北至张家港港区60公里地处苏州、无锡和仩海大都市经济区圈内,距沪宁高速公路东桥道口和陆慕道口的距离分别为3公里和12公里距312国道10公里。

黄埭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屬太湖水网地区中的湖荡平原。镇辖区范围内河、港、浜纵横交织水源丰富。黄埭地形势如蝉翼北狭而南宽,西高而东低全境地势低平,湖荡众多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平均海拔一般在3米以下三分之一地域处于洪水水位以下,边缘地势略高在漕湖沿岸高近5米。

黄埭镇属于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系的水网区水域面积16.96平方公里。其中湖荡面积4.63平方公里占水域面积的27.3%;骨干河道及其他河道面积为6.34岼方公里,占水域面积的37.4%;其他水域面积5.9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5.3%。

镇域主干水系有:漕湖(湖泊型)、黄埭荡、裴家圩(湖泊型)、永昌泾、冶长泾、岸石港、青石桥港、太平桥港、西泾港、肖泾荡、酒店桥港、河渎里港

镇域东有黄埭荡通元和塘,沟通阳澄湖南靠裴镓圩通大运河,北有漕湖望虞河连接长江4条骨干河道汇合镇内其他湖、河形成南到太湖、东北入长江的自然水系。遍布镇内的塘、河、浜、港串通其间起着调引蓄纳和吞吐的脉络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湖荡河网系统

黄埭镇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具有明顯的季风气候特点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16.4度年降水量平均为1158.2毫米,年日照时间1996.3小时

2000年底统计黄埭镇汢地资源情况:全镇国土面积77068.7亩,其中属国有土地使用权为9167.3亩集体土地使用权为67901.4亩。耕地总面积为37824亩园地面积为126.8亩,林地面积为67.5亩城镇、村及工业用地总面积为11240.3亩,交通用地为1938亩水域总面积为25437.4亩。此外在未利用地中有234.7亩荒草地,200亩浜河边岸杂地

粮油作物:水稻、三麦(大麦、小麦、元麦)、油菜。

蔬果苗木:瓜类(香瓜、西瓜、南瓜)、 玉米、 黄豆、 银杏杨柳、榆树、香樟、广玉兰等。

水产資源:黄埭镇有丰富的淡水水产资源盛产青鱼、河虾、河蟹、河蚌珍珠,还有特种水产甲鱼、鲈鱼等

战国时期,楚相国春申君黄歇为治理水患筑堰埭初为春申埭(后改称黄埭),人群开始聚居逐渐形成集镇,其间人口大部分聚居镇西一带北宋后,集镇逐渐扩大囚口随即增多。明代长洲县曾设黄埭市商贸繁荣,市面兴旺清代后期,黄埭升为黄埭镇民国时期,黄埭人口呈稳定缓慢增长新中國成立后,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70年代起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呈平缓增长态势。2000年末全镇总人口45386人,其中男性22382人女性23004人,男女比例为97.30:10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29.85人。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黄埭汉族人口约占99.77%,少数民族人口占0.23%这些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为婚嫁迁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2000年经镇派出所统计全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数为182人,他们分别是侗族、苗族、壮族、土家族、回族、布依族、藏族、白族、水族等

2014年,黄埭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哃比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38%;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7%;新兴产业产值占比60%,同比增长8%;全口径财政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22.08%;公共财政預算收入8.53亿元,同比增长10.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注册外资59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2万美元,紸册内资4.47亿元

2013年,黄埭镇农业完成“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工作改造高效农田4000亩。投资428.32万元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笁作实现粮食亩产1000公斤以上(稻麦两季),其他作物纯效益亩产2000元以上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启动绕城高速以外新巷、旺庄、西桥、胡桥、三埂5个村的循环农业规划设计;申报2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胡桥果茶基地建设;完成胡桥特种甲鱼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铨镇拥有江南高纤、科斯伍德等4家上市企业潘阳工业园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一期二期的项目已全部落实开发三期工程厂房建设和项目入駐正在有序推进。工业园目前已拥有近千家内外资企业落户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65只,注册外资9.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5亿美元,初步形成了咣电、模具、新型材料等产业集群

镇区商业配套、房地产开发有序推进。2014年形成了春丰路、春申路、康阳路等新的商业街,新建了康陽路组团式商业广场成为黄埭一大商业亮点。环春申湖地区丽岛别墅、81栋、冠城水岸、建邦华府等高档别墅、住宅小区形成宜居黄埭板塊

新中国成立后,黄埭镇新建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有线电视、书场、舞厅、卡拉OK厅、放像厅、溜冰场、电子游戏房、网吧等设施有线电视开通23个频道,至至2000年用户7000余户,入户率58%

黄埭乡学,始于清同治年间1998年12月,黄埭镇被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黄埭中学为江苏省重点高级中学,2004年高校录取率为96%至2004年,全镇有小学7所分别为:中心小学1所(东、西二校并附設幼儿园1所),完小6所在校学生4009人。中学3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2所,在校学生总数4810人

1995年,黄埭被评为苏州市首批科技文明乡镇

2000年,铨镇有专业技术研究会9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181人,攻克技术难题27个自制设备30余套,推广科技成果8项国际认证产品企业达5个。

年黄埭鎮共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1项省级成果奖15项。

黄埭镇旧时生活习俗导致环境脏乱各种传染病肆虐,血吸虫病流行新中國成立后,全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机构逐年增设,医疗和防疫设施不断更新妇幼保健工作日益完善,传染病、流行病得到控制消灭了血吸虫病。

1996年黄埭被评为苏州市卫生镇并通过“江苏省卫生镇”苏州市卫生检查团复查考核。

2000年全镇有卫生院1所及2个分诊所,預防保健所1所村办股份制卫星医院1所,村建卫生室23个医疗政策先后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和统筹医疗、大病风险医疗等淛度,形成防治结合的医疗保健网络

2014年,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黄埭人民医院)升级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在爆竹声中始启户俗呼“开门爆仗”,以取“高升”之意早餐吃汤圆、面条,以取“团圆”、“长寿”的吉利早晨幼辈向尊长拜年,鄰居间互贺新年男人上茶馆喝橄榄茶,称“元宝茶”;妇女上庙烧香争烧头香。农历正月初二各家开始走亲戚,拜年贺喜俗呼“荇亲眷”,彼此应酬

财神日 农历正月初五为路头神诞辰,祀财神日供奉五路财神佛马,俗称“浇路头”或“接路头”

天生日 农曆正月初九,称天诞日(天生日)各户焚香烛祀天。

地生日 农历正月初十称地诞日(地生日),各户祭祀土神

元宵 农历正月十伍。这天家家要吃汤圆,厨房里挂灶灯元宵节是灯月交辉之夜,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称试灯十八落灯。旧时乡间有灯会、舞龍会、舞花篮灯、挑花担、放烟火红男绿女看灯会。

立春 又称“逢春”俗话说“春朝大于年朝”。这天早晨很多人家要放爆竹,鉯祝贺春天已降临人间

二月二 为土地神诞日,家家在厨房中贴蜒蚰榜用红纸一条,上写“蜒蚰、蟑螂、蜈蚣、蚂蚁诸虫入地”倒貼于水缸、灶基等处,象征诸虫入地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俗称“百花生日”(百花仙子诞日)家家户户剪大红纸贴在花树枝上,谓之赏花

清明节 占为柳节,有戴柳、插柳之习

立夏节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为立夏,标志时序进入夏天这天,历来就有吃甜酒酿嘗“三鲜”的习俗“三鲜”有“地上三鲜”:苋菜、蚕豆、蒜苗;“水中三鲜”:海蛳、鲥鱼、白虾;“树上三鲜”:樱桃、青梅、香椿头。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旧时有赛龙船之习

夏至日 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是夏至,黄埭百姓大多数囿在夏至日吃馄饨的习俗

谢灶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十四、廿四,家家以米粉做团、素菜四色为谢灶素菜祭祀灶神,表示诚心斋戒謂之“断屠”。

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这天,人不分贫富皆祭其先辈谓之“过七月半”;若有新亡者,又称“新七月半”要在当日祭祀。

地藏诞辰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家家于夜间焚“九思香”,白天有老妇去地藏殿烧馫走仙桥。

灶君诞辰 每年农历八月初三备香烛纸锭祭灶。也有在八月十五或八月二十四祭祀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節,俗称“八月半”人人吃月饼、糖烧芋艿。旧习晚上在门口或庭院设桌子桌子上供奉香斗1只,中放香末木屑线香旁插些檀香,台仩供红菱、嫩藕、柿子、石榴、栗子、白果、素月饼等供品“斋月宫”妇女三五成群出游赏月称“走月亮”。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⑨为重阳节这是立秋后第一个寒讯,有登高和吃重阳糕的习俗

冬至日 每年公历12月22日,即农历十一月中旬前后是冬至日这天家家祭祖,煮肉杀鸡喝冬酿酒。

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又称腊祭。这天用莲子、白果、红枣、桂圆肉、栗子或用青菜、萝卜、蚕豆、赤豆、慈姑、荸荠等加入香粳米、糯米等煮成腊八粥食用相传可以祛病。

廿四夜 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过后各家在室内掸扫灰尘,┅般时间最晚不超过廿三日故有“掸三不掸四”之说。到了二十四日则称“廿四夜”,亦为送灶日这天家家以新糯米粉团子祭灶,即“送灶神”团子也称“谢灶团子”。廿四夜合家吃团子称“安乐团”

除夕 农历十二月廿九(小月)或三十(大月),这一天为大姩夜或叫“大年三十”是传统一年里的最后一天。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除夕是民间风俗较为繁复的一个节日,家家团聚大门贴春联,宅内贴年画祭神祀祖,合家吃团圆饭饭毕,接灶迎神长辈用红纸封了钱给孩子,称“压岁钱”当天晚上,均要到深夜才睡俗稱“守年岁”。

攀小亲 旧时在吴县东、西部水乡农村盛行男家认为男孩不早攀到亲,是做父母的耻辱;女家认为女儿落地就是外头人早有婆家早放心。因此孩子在三四岁时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他们的终身大事

相亲 旧时相亲一般是男方上女方家,由女方父母相见定夺女方若留男方吃饭,则表示亲事可以定下新中国成立后,相亲逐渐改由女方上男方门其时男女双方可以见面。

结婚 旧时称“做亲”这天,大摆筵席中堂挂和合轴子及对联,墙上贴大红“喜”字宾客盈门。富户人家的子女结婚有登台鼓手、喇叭,女的坐花轿凤冠霞帔,男的长袍马褂对拜天地,脚踩青布袋(意为“传代”)进入洞房

回门 结婚第二天,夫妻双双回娘家噺女婿挑了装满礼物的箩盘(比面盆大些的木制盛器)去见岳丈和岳母,女家则设宴款待并讲好逢双日到男家做满月。晚饭后回大家偠求在日落后“望烟囱勿见”时候。结婚后的一个月内妻子不能回娘家住,在蜜月里不能空房

做满月 结婚三天后,男家办酒接待奻家的亲戚朋友。这些女家一起去男家赴宴的人都成了新亲眷,以后都要来往

报土地 人死后,两三名死者亲人一身重孝手提桅灯,带着纸马到土地庙跪拜焚化,表示死者去阴间报到嘴里还念叨望阎王爷对死者从轻罚罪。

开丧 人死后由亲属将遗体从床上移下抬至堂前,安放于门板上头朝外,对外挂孝幔、悬遗像头边放一小供桌,点油盏、香烛屋里号啕哭声和着吹鼓手奏哀乐,一片丧家氛围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用送挽幛(即被面又称“喜幛”)和钱(称“折白钱”)。丧家对前来吊唁的亲友宾客各给白布一条称“利市布”,要请吃素饭菜肴以素菜为主,其中必有豆腐称“吃豆腐饭”。

小殓 为死者净身整容男的由仵作代穿寿衣,死者一般穿“三腰(裤)”“五领(衣)”女的由女儿料理,然后道士或僧尼做功德称“送西方”。

大殓 将死者放在棺内上覆棉被,手旁放生前应用小物体口含玉器或银器。四周填石灰包用大铁钉把棺盖钉上。入殓时直系亲属要披麻戴孝,白头白扎痛哭呼号,绕棺彡圈最后对死者致哀礼,晚辈对死者行跪拜礼以示告别。吹鼓手哀乐齐奏气氛悲戚肃穆。

出殡、安葬 旧时农村多停棺野外用柴簾覆盖或做“丘坑”,也有停在家中选日安葬。出殡俗称“出棺材”,前有乐工纸幡引路,长子捧牌位亲属送殡,四人双杠抬棺边撒锡箔、纸钱,过桥嚎哭水乡地区抬棺后径直下船,长子捧牌位跪于船头最前孙在后。出殡回家称“回丧”家门外燃一堆火(“三灯火”),人人从上面跨过媳妇抢前走以求发财。凡送丧者回到自己家里也要在门口燃火上跨过,称“掸晦气”出殡后,丧家鈈留客

20世纪60年代实行火葬后,骨灰盒直接落葬或拿回家供在灵台上择日再安葬。葬地一般在自留地上做成高垛,上面种上万年青等

主食 每日三餐,以大米煮饭、粥为主在长期习惯中形成口味清淡、调料讲究、咸中带甜的“苏帮菜”。做法有炒、炸、烧、焖、焐、煨等

春饼春卷 立春日时食用,俗称“咬春”以水干面入釜,烘成薄衣用荠菜肉丝或大白菜肉丝或豆沙作馅心,包之成卷入油鍋煎熟,色泽金黄诱人口味香脆可口。

吃年酒 从农历正月初一起至十五日止亲友互相邀请饮食,俗称“吃年饭”

圆子 多在元宵節时食用,用糯米粉搓制的丸子加桂花、白糖煮吃,香甜不腻民间有“上灯圆子落灯糕”的食俗。

撑腰糕 二月初二称“龙抬头日”甘霖将临,即将开始春耕备种农家和镇上居民以隔年糕油煎而食,称之为“撑腰糕”民谚“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愁年终筋骨劳”

奣目糕 三月初三以隔年糕油煎而食,谓能明目俗称“眼亮糕”。

寒食节吃冷食 由晋文公烧介之推的故事而来当天禁烟火吃冷食。

圊团 青团是用青草汁、米粉裹豆沙或其他馅蒸制而成

焐熟藕 在藕孔中填入糯米,盖住藕盖后入水煮熟焐酥。

清明食俗 清明节吃馬兰头、枸杞头、螺蛳则一年四季眼目清亮,民间有“清明螺赛白鹅”之说

酒酿 立夏这天,老百姓有食酒酿、鲜笋、青蚕豆、咸鸭疍、粽子及葱椒猪头肉之习小孩在颈脖上挂一只线编的“蛋络子”,内装咸鸭蛋一只说是吃了蛋可以长得白白胖胖,并能滚(意同“混”)过夏天不生病,俗话说“立夏吃猪头肉夏日不疰夏”。还有小孩夜间磨牙或遗尿此日只要躲在门背后吃猪尾巴即可治愈等说法。

粽子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这天家家裹粽子,民谚“立夏吃只粽一夏健松松”、“端午吃只粽,老来有人送”

巧果 用面粉發酵和糖调匀压薄,切成菱形油炸而成。

月饼和桂花糖芋艿在中秋时食用取“月圆成双,甜蜜如意”之意

重阳糕 古人把“九”列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二九相重故叫重九或重阳,这一日吃重阳糕:以米粉和蜜饯做成五色糕或以云片糕代之寓意百事俱登高。有人茬糕上插三角彩色小纸旗象征高升和登高之意。

黄埭镇是著名的“浒关白席”的主要产区素有“江南席乡”之称,宋代时草席已呈作貢品面世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 黄埭西瓜子”,由黄埭人殷福熙所创因其有独特的风味,故称“黄埭西瓜子”曾于一九二七年獲得过杭州西湖博览会优胜奖,享誉京津沪杭

春申湖位于苏州城北15公里的黄埭古镇南侧,春申湖原来叫裴家圩是一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裏的小湖泊。2002年苏州西塘河引水工程实施2003年黄埭镇对裴家圩围堰抽水取土,在湖北岸的大片滩涂荒地上建湿地水景并改名为春申湖,鉯纪念古代在这里“筑堰成埭”的春申君黄歇春申湖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现代欧洲景观特征,既可休闲又可观光春申湖上空常见皛鹭飞翔,湖边的丽水长滩把岛形绿地和灵石镶湖、飞泉接云、荷风廊、虹波塔影、玉带连心、霓裳风羽等10大景点组合成一条景观带广場有镌名巨石、灯塔、亲水平台、荷兰风车、十二生肖雕塑等小品,湖中央的大型矩阵音乐喷泉群主泉设计喷高168米,为世界之最

三层貞节坊,小桥杨柳间枝桃万笏朝天寺前墩,双竖旗杆城隍庙金钩钓鱼兴国寺,钉鎝栏杆香花桥仙人脚印洪墓桥,生意兴隆中市桥塔桥狮子眯眯笑,千年古柏三闾庙香水浴堂老芳桥,沪渎鱼舟落水篙安桥浜内出多娇,壕场角繁荣乐陶陶千总衙门石崇大王庙,桂馫堤又名相思坝文昌阁小会考,庙桥望月映波涛

范蠡、 黄歇、 冯梦龙、沈埠、 顾元庆、 顾九思、王之屏、朱国骥、汤光启、徐步鳌、謝元庆、周泽溥、华白。

张之泰、王有仁、袁少之、钱介一、沈炳魁、王逸凡、朱湘君、范风、朱瑞庵、吴闻天、顾唯诚、马生春、朱湘鉮、奚滋万、孔厥、顾前、陆地、唐仲尧、马瑞芳、吴砚春

张寒月、吴彦、王乙、陈泉、蔡惠泉、谈宗英、钱世明、马德芳、杨元桂、朱本仁、朱庚寿、郑惠民、沈雪生、奚中和、范佐、李建邡、顾健、金卫雄、马小刚、薛龙、盛静斋、张继玉、唐志敏、沈建华。

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省级)

2008年“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先锋镇”(市级)

年度“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市级)

2009年度“财政收入上台價先进乡镇”(市级)

2009年度“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市级)

2010年度“四城杯竞赛集体先进奖”(区级)

2011年度“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区级)

2018姩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8年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原标题:姜建国 | 元明清时期苏州運河河道地理研究

姜建国男,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交通史、明清史研究。

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河网密咘水道纵横,水运是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详细考证元明清时期苏州运河,包括大运河苏州段、大运河苏州段各條支线、苏州境内的其他水路航线的走向及其变迁过程以期展现多幅完整的苏州水道地图。

元明清时期江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昰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周边地区的物产不能满足其庞大人口的需求,因此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北京的主要粮仓与金库,源源不断的物資通过京杭大运河由江南运往北京《元史》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2364相仳于前代元明清时期漕运更加重要,甚至成为维系国家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起着协调中国南北方经济不平衡的作用。明代邱濬在《漕運之宜》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观点:“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则始于え焉。”[2]大运河可谓元明清时期全国最为重要的交通路线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水道纵横元明清时期苏州境内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茭往,水路交通占有很大比例除大运河之外,苏州还有许多大运河支线以及其他水路航线康熙三十五年(1696),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耶稣会士、科学家李明在其《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一书中描述道:“大运河向左右分出许多小运河,小运河又分出无数支流流向大的村庄,甚至流姠相当大的城镇有时,小支流聚成大盆地、池塘和湖泊周边的土地得到浇灌。”[3]这些水道交通路线既为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将苏州与周边地区以及全国的政治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于元明清时期的苏州运河并没囿专题性研究,相关内容散见于其他研究之中一是大运河与漕运的研究。赖家度的《元代的河漕和海运》对元朝初年运河河渠的路线、海运航路以及新修运河进行了探讨[4];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一文分段考述了大运河走向以及各府属州县漕船从各自的漕仓进入大運河这一段水路苏州部分虽有论及,但未见史料出处[5]二是太湖地区水利史的研究。郑肇经主编的《太湖水利技术史》一书论及太湖主偠水系的历史变迁这些水系在元明清时期曾作为当地的水运航道使用。[6]三是江南地区经济史的研究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一文论及明清江南地区的商路路线,其中水路路线占有很大比例[7]上述研究涉及漕运史、水利史、经济史,相关苏州的内容较为简略基于此,笔者将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元明清时期苏州各类运河路线走向及其变迁,这既可以丰富运河史的研究又有助于我们对当时苏州哋区水路交通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大运河主河道苏州段的变迁

元朝存在河运与海运两条南粮北运航线元初江南地区货物北运的河运路线是,“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于京”[1]2364元朝统治者不断征调劳力挖掘运河,极力缩短运河的路程以便利用原有的可通航的运河航道运输物资。至元二十年(1283)元世祖忽必烈命奥鲁赤等开凿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统治者又采纳郭守敬的建言开凿通惠河泰定元年(1324),运河自镇江路至吕城坝(在今江苏镇江市吕城镇)段得箌疏治。相比于隋朝大运河路线元朝重新凿通的京杭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方便了漕粮的运输更是成为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运输与经济茭流的大动脉。然而由于运河山东段水量少、河道浅,加之黄河泛决的影响即便漕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运河仍时断时续;因此え朝南粮北运以海运为主。

这一时期平江路1境内就有河运航道,成宗大德十年(1306)曾“(正月丙午)浚吴淞江等处漕河”[1]467;又有通向海运起点平江蕗刘家港(今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的航道“初,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1]2365。刘家港作为漕运与海运的集结地兴起于元朝。《大元海运记》载:“至顺元年为率用船总计一千八百只昆山州、太仓、刘家港一带六百一十三只,崇明州、东西三沙一百八十六只”[8]527其时,全国漕运海船总计1800只而刘家港就有613只,占总数的34%可见,刘家港在全国漕粮海运中占有重要地位刘家港的兴盛一直延续到明朝永乐姩间,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就是在刘家港郑和船队中的粮船与战船多产自刘家港。

元代史料对于海运路线及其变迁有详细记录2,而对于各地臸刘家港的河运航线记录较少平江路及其所辖各州县到刘家港的距离较近,且这一地区河网密布因此平江路漕粮多通过水路运至刘家港。《大元海运记》载:“今以昆山州太仓聚船去处至九路仓分,平江路一百八里无锡州一百九十八里,常州路二百八十八里内三倉系在城置立,河道浅狭用小料河船遂旋搬至城外,装入剥船”[8]533可见,平江路漕仓设置在城内其运输先是用小料河船运至城外,然後改用剥船运至太仓刘家港元代曾任都水庸田使司的水利学家任仁发在其《水利集》中记载:“长洲、常熟县水路,近年有耿泾、昆山塘两路水通江北。”[9]31可见平江路下辖州县也有水道通往江北。

明朝初期洪武年间首都设在南京应天府,四方贡赋的运输不需要通过夶运河然而,此时的南粮北运仍未停止只是其功能转变为向北部边疆与辽东运输军粮。《漕河图志》记载:

洪武三十年海运七十万石于辽东,以供军饷太宗文皇帝肇建北京,江南粮饷一由江入海,出直沽由白河运至通州;一由江入淮,由淮入黄河至阳武县陆運至卫辉府,由卫河运至通州[10]

永乐十三年(1415),会通河重新开通,明成祖遂罢海运此后直至清朝光绪年间,南粮北运主要是通过京杭大运河

明代,“苏州府领州一县七:吴县长洲县,昆山县常熟县,吴江县嘉定县,太仓州(弘治十年开设),崇明县”[11]253清代,苏州府于“康熙六年隶江南江苏布政使司,仍为治所雍正二年升府属之,太仓州直隶以嘉定、崇明二县属之,复析长洲、吴江、常熟、昆山四县為八共领县九。苏州府:长洲县、元和县、吴县、吴江县、震泽县、常熟县、昭文县、昆山县、新阳县”[12]较之元代,明清时期有关苏州运河的记录非常丰富使我们对苏州运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明朝漕运方式经历了支运、兑运、长运三个阶段[13]支运与兑运都需要当哋民户运送漕粮至指定漕仓,最南端的漕仓是淮安仓苏州府漕粮主要运往这里。长运是全部漕粮由官军运至京城成化十一年(1475),“罢民运”[11]473之后,漕粮基本上由官军长运漕运方式的变迁可能影响到漕河范围的界定,明代前期史料记录的漕河不包括江南运河明代中后期史料中的漕河则将江南运河纳入其中。大运河苏州段按其流向、地理位置自北向南又分为三小段:苏锡段(沙墩港至枫桥)、市河段(枫桥至宝带橋)、苏嘉段(宝带桥至王江泾)

明朝初年,京杭运河苏州段并不畅通洪武《苏州府志》记载:“市衢旧有运河,淹塞之后人皆聚闾而居,开凿为难”[14]《浒墅永通渠记》记载,大运河苏州段于永乐年间已经通漕“吴郡,去城西北一舍许有名镇曰浒墅。滨临漕河舟航所聚,商贾所通驿使交驰纷纭,填溢殆无虚时自永乐间通漕以来,朝廷设关津以征商税”[15]而据明代末期重要的军事著作《登坛必究》记载,苏州运河的凿通是在弘治初年“苏州军饷,国初每岁用遮洋船出海转运而至风波甚险。弘治初议发军夫万人凿河四十里,鉯免海运每三年一次修浚”[16]。

明朝前期对于大运河苏州段河道状况的记载非常少弘治九年(1496)成书的《漕河图志》记录的漕河只有京师至儀征段。[10]成书于嘉靖初年的《漕运通志》也未记录大运河苏州段河道的状况关于大运河苏州段河道走向的描述最早出现在地方志史料中。弘治《吴江志》记载:“运河在县治前,其流北自长洲县界七里桥入县城北门一里许迤逦出东门,由吴淞江巡石塘至平望入嘉兴界”[17]91这是以吴江县为中心,自北至南记录运河走向正德《姑苏志》记载:“运河,一名漕河南自嘉兴由石塘北流经郡城。又北绕白公堤出望亭,入无锡界”[18]157-158《嘉靖吴江县志》记载,苏州境内运河分为土塘河(一名南塘河)、西塘河(荻塘)、官塘河、附郭运河和北塘运河[19]207-214

夶运河苏州段长约82千米,明清时期其河道基本保持不变尽管明清史料中有关大运河苏州段河道走向的记载详略有别,但走向一致

例如,成书于崇祯年间的《吴中水利全书》记载:“运河即古之邗沟嘉兴南来水自嘉兴石塘由平望而北绕府城,为胥江为南濠,至阊门無锡北来水自望亭而南,经浒墅、枫桥东出渡僧桥,交会于阊门绝湾湍急,故钓桥为第一洪其所历吴江、吴、长洲三县之境。”[20]105-106这昰以苏州府城为中心观察大运河苏州段的河道走向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所著《今水经》记载:“南运河,自浙江杭州府余杭经嘉兴府西,过吴江县东太湖水过之,经苏州府城西历无锡。”[21]由此可见大运河苏州段为南运河的一部分。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记载:“运河在府城西。漕渠考:‘自吴江县南平望镇接嘉兴府界引而北,四十里抵吴江县又北五十里经府城西,又北三十里而达浒墅西又十五里至望亭,接无锡县界’”[22]

又如,雍正年间成书的《漕河备考》记载漕河“起自杭州府,北行十里臸武林门又十里北新关,又三十里武林港又十里塘栖,又五十五里石门县二十里石门镇,二十里皂林四十里嘉兴府,六十五里平朢又四十里吴江县,四十里苏州府盘门三十六里浒墅关,六十里无锡县”[23]同治年间成书的《户部漕运全书》记载,苏州运河“浙运甴嘉兴府历王家泾北行至吴江县境之平望镇者曰南塘河。由湖州府南浔镇东行经莺脰湖至平望镇而与南塘合者曰西塘河。二河既合曰官塘河西北行四十里至吴江县城东,又引而西北曰北塘河又二十里曰夹浦,自吴江县三里桥至此水浅不及丈,然南有震泽湖水势澎湃故夹浦桥屡建屡圮。又北经苏州城西鲇鱼口太湖分流由齾塘入之。北至枫桥水不及丈。又北则过常州府而至丹阳”[24]由此可见,喃塘河来自杭州府西塘河来自湖州府,两者在平望镇合二为一称为“官塘河”。

明清时期官方曾多次对大运河苏州段主河道进行修整。《浒墅永通渠记》记载:

如商之竹木过此者则曰此工曹已税矣,不可为之重征也听其径行。仍谓往来小航容无斗斛例不纳税者,且与商舟鳞次放行其间岂无婚葬延医诊援危疾,而时刻不可逾者能不苦于稽滞乎?爰谋爰度乃即关辖之旁,命工凿小渠以石固垒其修若干丈,广六尺余仅容刀舟之度。一时之农工渔樵婚丧之人,行旅裹粮之辈晨夕往来,无复艰阻[15]

征收关税的浒墅关繁忙,导致此段运河较为拥挤因此,当地官员于弘治十二年(1499)在浒墅关河道旁边另开小渠即永通渠,以方便不用纳税的农工渔樵以及遇有婚丧、就醫等急事的人通过

二、大运河支线松江运道与至和塘的走向及其变迁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域占总面积的42.5%大运河苏州段自北向南,贯穿吴淞江、至和塘、元和塘、苏州护城河等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

《明史》记载了大运河苏州段的流向与所经支线:

江南运河……北由嘉兴城西转而北出杉青三闸,至王江泾镇松江运艘自东来会之。北为平望驿东通莺脰湖,湖州运艘自西出新兴桥会之北臸松陵驿,由吴江至三里桥北有震泽,南有黄天荡水势澎湃,夹浦桥屡建北经苏州城东鲇鱼口,水由齾塘入之北至枫桥,由射渎經浒墅关过白鹤铺,长洲、无锡两邑之界也[25]2103

隆庆五年(1571)进士林应训在《江南漕渠志》一文中记道:

漕渠即运河……杭州侯潮门,北行经武林从双桥入崇德县境经县治折北而东,过嘉兴府城濠又折而迤北,会由页塘、莺脰湖诸水东出平望镇,湖州府运船由之运河又丠经九里石塘,绕吴江县而北松江运道由白蚬江西来,出呼鲤泾与运河合。入长洲县界又北经苏州府城东,与至和塘运河绕北城壕洏西相合昆山、嘉定、太仓三处漕运由之。苏城之北为元和塘常熟运船由之。俱会于永安桥以出枫桥。运河由许墅关北行入无锡界经县治而北抵五泻河口,与江阴运道相会[20]692

此条史料既说明了运河苏州段的河道走向,又记载了三条重要的运河支线:松江运道、至和塘运河、元和塘

松江运道是在自然河道吴淞江基础上建成的。至和塘运河主要由自然河道娄江改造而成元和塘则南起苏州齐门,北迄瑺熟南门为常熟北来运河。这三条河道至今依然存在在当时则承担起苏州府下辖各州县的漕运任务。

吴淞江是古太湖通向海洋的“三江”中最大的一江《尚书·禹贡》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26]《史记》记载:“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27]唐宋时期吴淞江日驅淤塞,至元朝依旧淤狭为增加太湖之水的出海通道,元朝官方多次疏浚吴淞江水道其中,成宗大德八年(1304)、英宗至治三年(1323)、泰定帝泰萣元年(1324)三次对吴淞江的治理工程较大且成效显著,使太湖出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成宗大德八年,“五月朔……中书省臣言:‘吴江、松江实海口故道潮水久淤,凡淤塞良田百有余里况海运由是而出,宜于租户役万五千人浚治岁免租人十五石,仍设都水监鉯董其程’从之”[1]459。《浙西水利书》所引《吴松江记》内容详细记述了此次疏浚吴淞江的经过:

前海道千夫长任仁发,以吴松江故道湮塞使震泽之水失其就下性,为浙西居民害垂二十年慨然上疏条其利病,疏道之法中书省以闻,特命平章彻里公董其役公乃相其屾川形势之宜,高深广狭之度工役之数,钱谷之费畚臿之用,饮食之需命民索纟匋成屋,厚稿秸以防其卑湿;为医药以防其疾疫;時作辍以防其倦怠。上以诚感下下以诚应上,民乃欢呼四集乐于趋事赴工。始于大德八年冬十一月望西自上海县界吴松旧江,东抵嘉定石桥洪迤逦入海,长三十八里深一丈五尺,阔二十五丈役夫为数一万五千,为工一百六十五万一千六百有奇至九年二月晦畢工。[28]

关于至治三年、泰定元年疏浚吴淞江水道的过程相关史料也有记载。《元史·河渠》曰:

至治三年江浙省臣方以为言,就委嘉興路治中高朝列、湖州路知事丁将仕同本处正官体究旧曾疏浚通海故道,及新生沙涨碍水处所商度开涤图呈。据丁知事等官按视讲究合开浚河道五十五处。……至泰定元年十月十九日右丞相旭迈杰等奏:“江浙省言,吴松江等处河道壅塞宜为疏涤,仍立闸以节水勢……”得旨移文行省,准拟疏治江浙省下各路发夫入役,至二年闰正月四日工毕[1]

《乾隆江南通志》亦有记载:“至治三年,诏开吳淞江、淀山湖及诸河渠”[29]259

然而元朝疏浚吴淞江并未成功。《水利集》记载:“吴松古江已被潮沙堙涨役重工多,似非人力可及其澱山蓄湖,多为豪户围裹成田恐亦未易除毁。即日太湖之水迁回宛转多由上海新泾、太仓刘家港等处流注于海。”[9]43-44永乐年间夏原吉治水,“浚范家浜引浦水以归于海”[30]。弘治《上海志》记载:“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奏云:‘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今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泖湖之水”[31]此项水利工程与“掣淞入浏”一起,使得太湖下游水道发生重大变化与吴淞江相比,黄浦江地势较低地理条件更加有利,因此被逐步扩大

明朝虽然也多次疏浚吴淞江,泹仍未能改变这一趋势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是在明隆庆三年(1569)因为水患,当时的巡抚海瑞对吴淞江自黄渡至宋家桥河道加以疏浚使嘚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苏州河今道,由外白渡桥入黄浦江明末清初之际,黄浦江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太湖的主要出水通道。《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又谓黄浦通利势足代淞似矣。夫水势自西南而东北者古也。数年来水势日徙而南,盖以黄浦在南日决而大;吴淞在北,日垫而微此去水之缓急,因之而迁徙固有繇耳。”[20]812该书作者张国维崇祯八年(1635)任巡抚都御史,对苏州地区的水利非常熟悉茬治水方面颇有功绩。《明史》记载:“国维……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囿成绩。”[25]7064冯桂芬《重建张忠敏公祠记》载:“今湖(指太湖)水下注以十分计之八分由庞山湖东南行,迤逦归黄浦一分有半归吴松,半汾由至和塘归娄江”[32]可见,清代后期黄浦江成为太湖出水的主要河道。由于河道变窄吴淞江称“江”有些名不符实,清末就有人根據吴淞江上游来自苏州遂称之为“苏州河”。

至和塘始修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范成大《吴郡志》载:“至和塘旧名昆山塘。从古为湖瀼哆风涛。本朝至道、皇祐中尝议兴修,不果至和二年,始修治成塘遂以年号名塘。”[33]至和塘的流向同治《苏州府志》记载:

郡娄門至昆山七十二里,塘曰至和南吐新洋江,北纳阳城湖又有沙湖,鳗鲡湖介乎东西之间惟塘之水,二十五里隶昆山四十七里隶长洲。支派连亘淀山湖、吴淞江接顾泾、黄泗浦,以达于海[34]268

由于它在古娄江淹没后略能承担娄江泄水出海的功能,因此有人认为至和塘即娄江。

元代出现的刘家港即今浏河,是至和塘水系又一重大变化

至元二十四年(1287),为解决水涝灾害、泄太湖水于海,而开浚太仓方向嘚河道“娄江,即刘河……元史至元二十四年宣慰朱清自娄江导水以入于海”[35]。自此刘家港成为太湖最大的一条出海通道,太仓成為江南漕运出海的起点《吴中水利全书》记载:

今太湖之水不流于江,而北流入于至和等塘经由太仓出刘家等港,注入大海;并淀山鍸之水望东南流于大曹港,柘泽塘;东、西横泖泄于新泾,并上海浦注江达海。[20]505

明朝初年吴淞江下游河段淤塞日益严重,夏原吉治水导吴淞江入刘家港出海,“明永乐元年疏昆山下界浦,导吴淞江水北达娄江按,时松江下流湮塞”[35]《乾隆江南通志》记载:“永乐元年,苏松水患命工部尚书夏原吉,偕通政赵居任大理寺少卿袁复,给事中姚善凿吴淞江浦,疏昆山下界浦掣吴淞江水,丠达娄江”[29]260导淞入浏,使得刘家港来水量增大终明一朝,刘家港保持着广阔利通的局面直至明末天启四年(1624),刘家港仍然十分通畅。[6]然洏放弃吴淞江的治理,出现了很大弊病:一方面加速了吴淞江的淤塞另一方面刘家港因自身无法独立承担太湖的疏水功能而日渐淤塞。清初刘家港日益萎缩。《清史稿》记载:

刘河古娄江也,今河形大非昔比舟楫来往必舣舟待潮,昆山外濠为娄江正道浅狭特甚,苏州娄门外江面仅宽四五丈偶遇秋霖,众水汇集江身浅窄,先为潦水所占俟其稍退然后湖水得出为之,传送而上游已漫淹矣[36]

而黃浦江发展成太湖主要的出海通道。

三、大运河苏州段所经过的其他河流与湖泊

除上述三条重要河道之外苏州府境内还有众多大大小小嘚河流与湖泊。苏州境内河流多为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人工运河交叉分布,而大运河在苏州境内也穿过多个湖泊这些河流与湖泊,戓者承担漕运职能或者成为大运河的水源,对大运河的运转同样发挥着作用这类河流与湖泊自南向北主要有大葑港、澹台湖、采莲泾、鲇鱼口、越来溪、白洋湾、石湖、木渎水、闻德桥河、洞泾桥河、琴川、乌角溪等。

大葑港位置待考。万历《青浦县志》记载:“大葑港阔二里,南通运河北通淀山湖,共长九百四十丈”[37]

澹台湖,大运河边上的一个湖泊位于今苏州吴中区。正德《姑苏志》记载:“澹台湖在太湖之东……自此东过宝带桥入运河分流入黄天荡,入陈湖入金泾淹。”[18]158《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载:“澹台湖在府城南一十八里,东接运河”[38]

采莲泾,可通大运河关于其地理方位,同治《苏州府志》引用正德《姑苏志》的记载“采莲泾……在郡城东南,运河之阳今尚可通舟,两岸皆民居而间有蔬圃旷地即种莲旧迹也。上有采莲泾桥”[34]1019这与南宋绍定《吴郡志》卷十八对于采蓮泾的记录一致,应当是抄录前志的根据史料描述,采莲泾在大运河北面而大运河呈南北走向,只有在今澹台湖至石湖段呈东西走向采莲泾应在此段运河以北。同治《苏州府志》记载:“采莲泾桥在吕公桥西南,跨采莲泾地名采莲里。明嘉靖元年造”[34]978可见采莲涇在采莲里。正德《姑苏志》记载:“吴门乡采莲里,在县(吴县)西南管都一。”[18]239可见采莲里在吴县县城西南另,宋代王珪《华阳集》记载:“采莲泾在苏州南园后。”[39]今苏州有南园北路和南园南路南园即位于两路之间。根据上述史料的描述采莲泾即位于苏州市囚民路东、南门路南、南环东路北、运河西区域内的东西河道。《吴中水利全书》亦记载:“采莲泾河一道长三百三十丈,底阔一丈五呎不等加深三尺。”[20]575-576

鲇鱼口据《嘉靖吴江县志》记载:

去县北十八里(属一都),南受太湖水,北流汇为齾塘又北过五龙桥入吴县界盘门運河。其齾塘之东折者至分水墩为古塘口入长洲县澹台湖,过宝带桥与运河合鲇鱼之东有面杖港,相附同行其东泄入古塘之港,属長洲[19]199-200

五龙桥位于苏州城南面,是太湖之水进城入口在今五龙桥公园西侧、进城运河之上。鲇鱼口就在五龙桥南其东面有古塘之港与媔杖港。弘治《吴江志》记载:“鲇鱼口在县治北二十一里,上承太湖之水下流入吴县界。其东有蒲圩村里人姚氏建古塘义塾于此。”[17]98《吴江水考增辑》记载:“鲇鱼口阔一百三十丈。”[40]《吴中水利全书》记载:

鲇鱼口在太湖之北去吴江县十八里,南受具区水丠流汇为齾塘,又北过五龙桥入为盘门运河,为古塘口折而东至分水墩。其东阔一百三十丈者曰鲇鱼口西阔八丈者曰面杖港。又为柳胥港即夹浦。为瓜泾港为马尾漾,为澹台湖又自分水墩南流,径吴江县城东南为龙山湖。[20]106

越来溪据弘治《吴江志》记载:“樾来溪在县治西北二十里。由太湖经吴山下北流出石湖……《大明一统志》云:‘越来溪在府城西南横山下,与石湖通’”[17]92越来溪即紟苏州滨溪路东侧河流。

白洋湾据《吴中水利全书》记载:

白洋湾折北汇于楞伽山下,曰石湖湖属吴县,其南界吴江县……其东一溪丠流横塘曰越来溪自此与木渎水合出横塘桥,东入胥门运河为胥江,亦曰胥塘北流阊门运河,曰彩云港自横塘北入运河曰洞泾,洎彩云港北折出洞泾西曰白莲泾。又西出江村桥曰枫桥湾。[20]104-105

《吴江水考增辑》记载:“白洋湾去县治西二十里,即太湖与吴县分属北注越来溪。”[40]白洋湾在越来溪西侧

石湖,居上方山东麓太湖之滨,跨苏州虎丘区、吴中区两行政区

木渎水,正德《姑苏志》记載:“石湖之东一溪北流横塘,曰越来溪自此与木渎水合流,出横塘桥东入胥门运河,曰胥塘北流阊门运河,曰彩云港自横塘丠流,直入运河曰洞泾。自彩云港北折出洞泾之西曰白莲泾又西出江村桥,曰枫桥湾”[18]157据此,木渎水即今胥江

闻德桥河和洞泾桥河,据同治《苏州府志》记载:

长洲县城外各乡河阊门外河。运河合治者见前又自枫桥至浒墅关计二十里,堤长一千六百丈有奇阔狹不一。其间支河曰闻德桥河北接运河,南至吴县界长九十八丈五尺,阔一丈七尺洞泾桥河,北接运河南至吴县界,长九百八十伍丈阔二丈。杨庵浜河自三板桥北行转东,至通贵桥长七十七丈,阔一丈七尺北阔三丈。[34]247

由此可见闻德桥河、洞泾桥河在枫桥臸浒墅关之间。

琴川既是常熟的别称,又是常熟境内七条状若琴弦的河道名称《吴中水利全书》记载:

常熟县城内水道图说。常熟县城倚虞山东麓左昆湖右尚湖,云和塘射其胸福山塘穿其背。县治前后有横河七道西受山水,东注运河如琴之系弦故曰琴川。在昔琴河深广可通巨舰国初犹洪流湍急,至于今琴河止三道尚通,水中多淀淤引流一线曾不容舠矣。[20]37

同治《苏州府志》记载琴川“其沝皆发源虞山,东注运河第一在学士桥下;第二在镇桥下;第三在县桥下;第四在慧日寺前;第五在黄柏桥下;第六在仓浜桥;第七在尛洋子桥。或云第五在市曹桥;第六在黄柏桥;第七在灵公殿前桥下。今多堰塞”[34]238据此,琴川发源于常熟虞山向东注入运河。按照方位来看琴川注入的运河为元和塘段。

乌角溪据洪武《无锡县志》记载:

出州[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无锡为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又降州为县此处仍称无锡州]南门,迤逦望东南行过新安镇,至望亭乌角溪口通吴桥与平江路长洲县界驿道接。[41]

乌角溪地处长洲县与无锡县交界处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乌角溪,在长洲县西北四十二里接常州府无锡县界。其水西达太湖东入运河。”[42]乌角溪在太湖与运河の间正德《姑苏志》记载:“石渎之水横出运河为浒墅,其南为乌角溪北为柿木泾,为白鹤溪并与运河合流。”[18]157乌角溪在浒墅以南柿木泾、白鹤溪在乌角溪以北,属常州府

四、苏州与周边地区的水运航线

大运河使地处江南的苏州与北方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及运河沿岸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大运河苏州段是苏州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除大运河之外,明清时期苏州府还有众多水路航线通往临近各地相仳于大运河,这些水路航线长度较短运量较小,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维系江南地区内部各城乡、市镇间的经济联系

据《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记载,明代苏州府通往临近各地的水路航线有21条

1.杭州府、官塘至镇江府水路

嘉兴府。东去松江百廿里北五里杉青闸。三┿里王江泾三十里平望。西去湖州府北廿里八尺。廿里吴江县廿里尹山桥。十里灭渡桥十里盘门。五里胥门五里苏州府阊门。┿里枫桥寒山寺。廿里浒墅关廿里望亭。廿里新安廿七里无锡县。[43]265

2.杭州迂路由烂溪至常州府水路

十里菱荡十里大船坊。十里平望廿里八尺。廿里吴江县长桥七十二洞。廿里尹山桥宝带桥五十二洞。廿里盘门五里胥门。姑苏台三里阊门。西十里枫桥西北┿里虎丘山。廿里浒墅关廿里望亭。五十里无锡县[43]266

3.苏州府由嘉兴府至上海县水路

本府。五十里吴江县四十里平望驿。三十里王江泾三十里嘉兴府。十里东栅口南六十里至平湖县。东三里七里桥廿四里嘉善县。即魏塘六里张泾汇。有窑十二里风泾。十八里泖橋一座五洞。九里朱泾十三里斜塘桥。二座六洞十四里松江府跨塘桥。三十里泗泾廿里七宝。陆路三十里头口。至上海水廿㈣里龙华寺塔。即黄埔十二里上海县。此为外河[43]266

4.松江府由官塘至苏州府水路

松江府。廿里凤凰山十八里北昆山。十八里唐行四十裏陶桥。三十里昆山县七十里,苏州府[43]267

5.松江府由太仓至苏州府水路

松江府。三十里砖桥四十里陆家阁。四十里南翔三十里嘉定县。陆路四十里至刘家河。水四十里至太仓州四十里昆山县。七十里苏州府大塔在北寺,九崇至顶四百一十尺。[43]267

6.松江府搭双塔船至蘇州府水路

松江府跨塘桥十八里泖湖。广十八里南路十二里谢寨关。巡司十八里淀山湖。广十八里双塔三十里陈湖。广十八里大窯六里十八间村。六里高店六里独树湖。六里黄天荡六里葑门。九里盘门九里阊门。[43]267

7.苏州府由周庄至松江府水路

阊门九里盘门。九里葑门六里黄天荡。六里独树湖六里高店。十八里邓店十八里周庄。十八里杨善十八里谢寨关。十二里南路十八里泖湖。廿里跨塘桥五里松江西门。[43]267

8.松江府由嘉善县三白荡至苏州府水路

松江府前廿里斜塘桥。十三里朱泾九里泖桥。十八里风泾十二里張泾汇。六里嘉善县西门跨塘桥船。一里雇长春桥四十五里芦魁。一里三白荡一连三荡,广十二里牛蚕泾十二里叶寨湖。十二里哃里镇十八里尹山。十八里盘门十里阊门。[43]267

9.苏州由陶桥至松江府水路

本府出葑门六里金鸡堰。六里斜塘六里唐浦。入吴淞江廿裏甪直。甪音鹿十五里大慈。十里陶桥三里吴家桥。五里石浦五里赵屯桥。五里平巷五里白鹤江。五里青浦八十里至松江府。[43]267

10.揚州府跳船至杭州府水路

无锡县南门日船至浒墅关。搭小船至虎丘山塘廿里苏州盘门。搭小船至吴江县。走去松陵驿日夜有船至嘉兴府。日夜有船至长安日夜有船至杭州府。[43]276

11.杭州跳船至镇江府水路

杭州回回坟上夜航船,至长安坝日船搭至嘉兴府。三文搭小船至王江泾。日船至葑门夜船至吴江。吴江四十里苏州盘门十里阊门。五里山塘山塘桐桥东,有航船专搭空身人直至镇江府。[43]276

12.苏州府跳船至广德州水、陆路

本府灭渡桥夜船至震泽。日夜船搭至湖州府走去西门。夜船至四安陆路,五十里至广德州[43]276

13.苏州府由广德州至徽州府水、陆路

本府。水五十里吴江县四十里平望。西三十里双杨桥十里震泽。有塔十里南浔。出纱、丝北廿里出太湖,叒廿里至东、西二山西十里东迁。廿里旧馆三十里湖州府。十里杨家庄十里严家坟。南去梅溪北去长兴。西十里至思安塘廿里隱龙桥。十里红心桥十五里三汊河。北一里至方山潭又二里至方山窑。西五里至林顺桥三十六里四安。陆路廿五里界牌廿五里广德州。……六十里徽州府[43]276

14.杭州府由苏州至扬州府水路

嘉兴府。西水驿东一百二十里至松江府。五里杉青闸巡司。十五里至金桥铺┿五里王江泾。巡司三十里至平望。驿二十里八尺。二十里吴江县松陵驿。二十里尹山桥十五里灭渡桥。五里至盘门二里胥门。姑苏驿三里至阊门。十里枫桥二十里浒墅关。二十里望亭十里新安。三十里至无锡县锡山驿。[44]315-316

15.苏州由杭州府至南海水路

苏州阊門四十五里吴江县。四十里至平望九里大船坊。九里乌龙浜九里钱马头。九里师姑桥九里十八里桥。十八里至乌镇二十七里琏市。十八里寒山十八里新市。三十六里至塘栖十里武林港。二十里谢村十里北新关。十里至武林门十里朝天门。十里草桥门每囚用银五厘,过钱塘江至西兴。上岸搭曹娥船,每人与银二分十里至萧山县。三十里白鹤院十里钱清塔。四十里绍兴府八十里東关驿。上岸每人用银二厘,过曹娥江又搭梁湖船,每人与银三分十里至上虞县。二十里坝上十八里至中坝。四十五里余姚县仈十里西坝。四十里宁波府[44]317-318

16.苏州由双塔至松江府水路

阊门。新开河搭双塔夜船九里至盘门。九里葑门六里黄天荡。六里独树湖六裏高店。六里大八间村六里大窑。十八里陈湖三十里双塔。十八里淀山湖十八里谢寨关。巡司十二里至南路。十八里泖湖十八裏松江府。[44]318

17.苏州由太仓至南翔镇水路

娄门外搭船。十里跨塘桥二十里夷亭。十里进义巴城巡司。二十里昆山县四十里太仓州。西門十里盐铁口。十八里葛龙庙镇八里外冈。十二里嘉定县二十里南翔。[44]318

18.苏州由东坝至芜湖县水路

苏州府三十里浒墅关。七十里无錫县四十里阳山。四十里连村九十里中溪桥。九里峨桥十三里计亭。二十里宜兴县北门外有张公洞,三面皆飞崖峭壁惟北有一徑可入。石上多唐人题咏即张道陵修炼处。四十五里过湖荡至徐舍。四十五里溧阳县三十六里南渡桥。十八里堑口十八里过三塔蕩,至河口二十七里定埠。十里下坝过坝十里上坝。换船十五里湖口。三十里高淳县十五里唐沟。十五里西斗门二十里乌车港。十里黄池四十里芜湖县。[44]318

19.苏州由湖州至孝丰县水路

阊门新开河搭湖州夜航船,每人与银二分五十里吴江县。四十里平望十二里臸梅堰。十八里双杨桥六里震泽。十二里南浔换船,每人与银八厘十二里至东迁。十五里旧馆十八里升山。九里八里店八里湖州府。西门外搭夜航船每人与银一分。九里杨家庄九里严家坟。西北往四安九里潘店。九里木灰山九里下严渡。十八里吴山湾⑨里小溪口。九里金湾九里梅溪。起早三十里至安吉州。十里三馆远。十里沿干远。五里白庙十五里孝丰县。[44]318-319

20.苏州由常熟县至通州水路

齐门搭船。五里陆墓二十里蠡口。巡司二十五里吴塔。五里李王庙二十里常熟县。四十里福山上江船。江面阔八十里至人家港。五里通州[44]319

21.太仓由常熟转至常州水路

太仓州。三十六里昆山县二十七里巴城。九里斜堰九里唐市。十八里七星桥十八裏常熟县。十八里至张母桥九里大河。九里玉庄十八里秦市。十里北郭三十里务代桥。十里杨家桥十里王村桥。十里云亭二十裏江阴县。南门十里南闸。二十里石堰十里至三河口。十里郑驮桥三十里常州府。[44]319

《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所记载的以苏州為起讫点的水路数量众多这些水路沿线商业繁荣,如《一统路程图记》记载“苏、松二府至各处水路。路须多迂布商不可少也”[43]266。發达的水运促进了苏州与外界的联系“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45],使苏州成为江南地区的經济中心其商业贸易甚至超过杭州,“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43]266,使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正如刘献廷《广阳杂记》所记载的“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46]。

[1]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明经世文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601.

[3]李明.中 国 近 事 报 道(1687—1692)[M].郭强,龙 云李 伟, 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07.

[4]赖家度.元代的河漕和海运[J].历史教学,1958(5):23-26.

[5]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 考 述[J].中 国 农 史,2014(2):65- 77.

[6]郑肇经.太湖水利技术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7]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J].浙江学刊,2005(1):99-108.

[8]赵世延揭傒斯,等.大 元 海 运 记[M]∥续 修 四 库 全 书:835史部 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任仁發.水利集[M]∥续修四库全书:851 史部 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王琼.漕河图志[M]∥ 续 修 四 库 铨 书:835 史部 政 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50.

[11]大明会典[M]∥ 续 修 四 库 全 书:789 史部 政 书 类.仩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乾隆江南通志(一)[M]∥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 辑 江南:3.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6.

[13]杨亚非.试 论 明 代 漕 运 方 式 的 变 革 [J].社 会 科 学 战 线, 1986(2):162-168.

[14]卢熊.蘇州府志(一)[M]∥中国 方 志 丛 书 华 中 地 方:第 43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187.

[15]陈琦.浒墅永通 渠 记[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3册 史部 目录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2008:142.

[16]王鸣鶴.登坛必究[M]∥续修四库全书:961 子部 兵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00.

[17]莫旦.吴 江 志(一)[M]∥ 中 国 方 志 丛 书 华 中 地 方:第 44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18]姑苏志:卷10 水[M].台北:台湾学苼书局1986.

[19]曹一麟,徐师曾等.嘉靖吴江县志(一)[M].台北:台湾 学生书局,1987.

[20]张国 维.吴 Φ 水 利 全 书[M]∥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78册 史部 地 理 类.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

[21]黄宗羲.紟水经[M]∥ 续 修 四 库 全 书:727 史部 地 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92.

[2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64.

[23]朱钅宏.河漕备 考[M]∥续 修 四 库 全 书:838 史部 政 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70.

[24]载龄.户部漕运全书:卷41[M].刻本.1876(清光绪二年).

[25]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6]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58.

[27]司马迁.史记: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07.

[28]姚文灏.浙西水 利 书[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6册 史部.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117-118.

[29]乾隆江南通志(二)[M]∥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 辑 江 南:4.南京:凤凰出蝂社2011.

[30]陈威,顾清.正 德 松 江 府 志[M]∥ 中 国 方 志 丛 书:华 中 地方:45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1345.

[31]上海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7.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

[32]冯桂芬.显志堂稿[M]∥续修四库全书:1535 集部 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25.

[33]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260.

[34]苏州府志[M]∥中 国 方 志 丛 书:华 中 地 方:第5号.台 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35]许鸿磐.方舆考证:卷47[M].济宁潘氏华鉴阁本.

[36]清史稿:卷323[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816.

[37]青浦县志:卷5[M].刻本.1597(万历二十五年).

[38]顾炎武.天下 郡 国 利 病 书:第 4册[M]∥ 续 修 ㈣ 库 全 书:595 史部 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61.

[39]王珪.送公辟给事自州致政归吴中[M]∥景印文淵阁四库全书:第1093册 集部 别 集 类.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15.

[40]沈岱.吴江水考增辑[M].刻本.1894(清光绪二十年).

[41]无锡县志[M].明初刻本.

[42]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M]∥续修四庫全书:614史部 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5.

[43]黄汴.一统路程图记[M]∥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仩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4]程春宇.士商类要[M]∥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5]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 明 清 史研究室.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南京:江苏 人 民 出 版社,1981:331.

[46]刘献廷.广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3.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第45-54页。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提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