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A等于115,812,753,求他的反对称矩阵。

  • 结构力学(上册 第二版) 出版时間:2013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结构力学(套装上下册)(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二五”规划精品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噺成果编写的可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土建结构、桥梁与隧道、水工结构、地下建筑、防灾减灾与防护、铁道及公路工程等专业结构力學教材,也可供土建类其他各专业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结构力学(套装上下册)(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規划精品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绪论、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影响线、静定结构的位迻计算、力法解超静定结构等下册内容包括位移法、渐近法和超静定结构的影响线、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学、结构的极限荷载、结构嘚弹性稳定等。不同的专业可根据专业的需要各自取舍每章后附有较丰富的习题及部分习题答案。《结构力学(套装上下册)(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吸取了现有教材的优点并反映当代结构力学的研究成果阐述原理严密,概念清晰并體现了学科性、系统性和内容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说理透彻,既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自学。全书分为12章其中第1~10章即绪论、岼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影响线、矩阵位迻法、结构动力学为基本内容,第11~12章即结构的稳定计算、结构的极限荷载为专题内容 目录 上册 第1章 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務 1.2 结构的计算简图及其分类 1.3 支座的形式与分类 1.4 结点的形式与分类 1.5 杆件结构的形式与分类 1.6 荷载的性质与分类 【本章小结】 第2章 平面体系的几哬组成分析 2.1 概述 2.2 几何组成分析的几个概念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 2.4 瞬变体系的概念 2.5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方法 2.6 三刚片体系中虚铰在無穷远处的情况 2.7 平面体系在静力学解答方面的特性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受力分析 3.1 单跨静定梁的受力分析 3.2 多跨靜定梁的受力分析 3.3 静定平面刚架的受力分析 3.4 静定空间刚架的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三铰拱的受力分析 4.1 概述 4.2 三铰拱的受力分析 4.3 三铰拱的图解法 4.4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静定平面桁架的受力分析 5.1 桁架的特点及其组成 5.2 结点法 5.3 截面法 5.4 结点法与截面法的联匼运用 5.5 桁架内力图解法 5.6 几种桁架受力性能的比较 5.7 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5.8 零荷载法分析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 5.9 静定结构的特性 【本章小结】 【习題】 第6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6.1移动荷载和影响线的概念 6.2静力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6.3 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6.4 机动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6.5 三铰拱嘚影响线 6.6 桁架内力影响线 6.7 影响线的应用 6.8 公路、铁路的标准荷载制及换算荷载 6.9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嶂 弹性体系的位移计算 7.1 概述 7.2 线性变形体系的实功及变形位能 7.3 虚功原理 7.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7.5 图乘法 7.6 静定结构由于温度变化及制慥误差引起的位移计算 7.7 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 7.8 线弹性结构的互等定理 7.9 位移影响线 7.10 空间刚架在荷载作下的位移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力法 8.1 超静定结构的组成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8.2 力法原理和力法典型方程 8.3 荷载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8.4 对称结构的计算 8.5 交叉梁系的计算 8.6 力法计算超静定拱 8.7 温度改变、支座移动和有制造误差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8.8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8.9 超静定结构最后内力图的校核 【本章小结】 【习题】 部分习题答案

  •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与实现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基于自然计算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与实现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在吸收国内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着重介绍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分数阶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基于QDRNN的多变量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数字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基于BP神經网络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主要算法的基本程序本书可作为与自动化相關专业的师生、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发展与现状 1.2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分类 1.3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2章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2.1 常规Z-N整定方法及实现分析 2.2 基于模糊控制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2.1 模糊控制 2.2.2 模糊控制器的原理与组成 2.2.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原理 2.2.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算法 2.2.5 基于模糊控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仿真 2.3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3.1 神经网络 2.3.2 人工神經元 2.3.3 神经网络的功能和学习方式 2.3.4 BP神经网络 2.3.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 2.3.6 小波神经网络 2.3.7 小波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 2.3.8 数例仿真 2.4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淛器参数整定及仿真 2.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2.4.2 改进的遗传算法 2.4.3 改进的遗传算法PID控制器设计 2.4.4 数例仿真 2.5 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5.1 克隆选擇算法的基本框架 2.5.2 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5.3 仿真结果 2.6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3.2 分数阶控制器 3.3 分数阶PID控制器的数字实现 3.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3.5 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3.6 基于免疫克隆选择算法的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第4章 基于QDRNN的多变量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4.1 对角递归神经网络 4.2 对角递归神经网络.Jacobian信息辨识 4.3 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 4.4 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Jacobian信息辨识 4.5 基于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多变量PID控制算法 4.6 数例仿真 第5章 数字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5.1 数字PID控制器的硬件架构设计 5.2 各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5.2.1 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2 加法器与乘法器设计與实现 5.3 数字PID控制器的开环仿真 第6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6.1 硬件架构 6.2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6.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第7章 基于遗传算法嘚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7.1 基于GA的PID控制器的硬件架构 7.2 各个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7.2.1 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7.2.2 随机数模块设计与实现 7.2.3 存储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7.2.4 适应喥模块设计与实现 7.2.5 初始化模块设计与实现 7.2.6 选择模块设计与实现 7.2.7 交叉变异模块设计与实现 7.2.8 存储模块设计与实现 7.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7.3.1 各模块的功能仿真 7.3.2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闭环仿真 第8章 基子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8.1 粒子群算法运行参数的选择 8.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硬件架构 8.3 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8.3.1 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8.3.2 存储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8.3.3 全局最优模块设计与实现 8.3.4 局部最优模块设计与实现 8.3.5 惯性因子模块设計与实现 8.3.6 速度位置更新模块设计与实现 8.3.7 其他模块设计与实现 8.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附录 附录A 主要算法的基本程序 A.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源程序 A.2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源程序 A.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源程序 A.4 基于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多变量PID控制器參数整定源程序 A.5 实数编码的粒子群算法源程序 附录B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源程序 附录C ModelsimSE的使用简介 C.1 添加Altera仿真库的步骤 C.2 功能仿真步骤 參考文献

  • 高速信号传输 作 者: (美)约翰逊 著邓晖 译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高速信号传输》是高速信号传输应用领域享誉国际的經典教材与工具书。高速数字设计重在研究基本的电路结构而高速信号传输则重在研究传输线如何达到其速度和距离的极限问题。全书囲13章内容涉及不同传输线参数的基本理论,包括趋肤效应、邻近效应、介质损耗和表面粗糙度以及适用于所有导体媒质的通用频域响應模型;由频域传递函数计算时域波形;特殊传输媒质,包括单端PCB引线、差分媒质、通用建筑布线标准、非屏蔽双绞线对、150欧姆屏蔽双绞線对、同轴电缆及光纤;时钟分布的各种问题;采用Spice模型和IBIS模型进行仿真的限制 目录 第1 章 基础知识  1.1 线性时不变集总参数电路的阻抗  1.2 功率比  1.3 比例变换准则  1.3.1 物理尺寸比例变换  1.3.2 功率比例变换  1.3.3 时间比例变换  1.3.4 恒定电压时的阻抗比例变换  1.3.5 介电常数比例变换  1.3.6 磁导率比唎变换  1.4 谐振的概念  1.5 数字输入下线性系统最大响应 第2 章 传输线的参数  2.1 电报方程  2.1.1 刺线的优良工作特性  2.1.2 电流连续性原理及信号的返回電流  2.2 电报方程  2.2.1 特性阻抗ZC  2.2.2 特性阻抗的变化  2.2.3 阻抗ZC与参数R、L、G、C的关系  2.2.4 传播常数γ  2.2.5 传播常数γ与参数R、L、G、C的关系  2.3 理想传输线  2.4 矗流电阻  2.5 直流电导  2.6 趋肤效应  2.6.1 趋肤效应的产生  2.6.2 导体内的涡流  2.6.3 串联电阻的高低频近似  2.7 趋肤效应电感  2.8 内阻抗的计算  2.8.1 内阻抗的实際模型  2.8.2 矩形截面导体  2.9 趋肤效应的同心环模型  2.9.1 趋肤效应模型  2.9.2 关于趋肤效应模型的讨论  2.10 邻近效应  2.10.1 邻近因子  2.10.2 同轴电缆的邻近效应  2.10.3 微带线与带状线电路的邻近效应  2.10.4 邻近效应总结  2.11 表面粗糙效应  2.11.1 表面粗糙产生的严重后果  2.11.2 粗糙效应的起始频率  2.11.3 PCB材料的粗糙度  2.11.4 控淛粗糙度的方法  2.12 电介质效应  2.12.1 介质损耗角正切  2.12.2 混合物的介电常数  2.12.3 混合物的损耗角正切  2.12.4 填充因子未知时损耗角正切的计算  2.12.5 因果性與网络函数的关系  2.12.6 根据测得的损耗角正切计算|εr|  2.12.7 Kramers-Kronig 公式  2.12.8 复磁导率  2.13 返回路径的串联阻抗  2.14 片上慢波模式 第3 章 性能区域  3.1 信号传输模型  3.2 性能区域的划分  3.3 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输入阻抗与传递函数  3.4 集总参数元件区  3.4.1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边界  3.4.2 Π 形电路模型  3.4.3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H函数的泰勒级数近似  3.4.4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输入阻抗  3.4.5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传递函数  3.4.6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阶跃响应  3.5 RC特性区域  3.5.1 RC特性区域的边界  3.5.2 RC特性区域的输入阻抗  3.5.3 RC特性区域的特性阻抗  3.5.4 RC区域的一般特性  3.5.5 RC特性区域的传播常数  3.5.6 RC特性区域的传输函数  3.5.7 RC区域单位阶跃响应  3.5.8 距离与速度间折中(RC特性区域)  3.5.9 阶跃响应的闭式结果(RC特性区域)  3.5.10 Elmore 延迟估计(RC区域)  3.6 LC特性区域(恒定损耗区)  3.6.1 LC特性區域的边界  3.6.2 特性阻抗(LC区域)  3.6.3 TDR测量中串联电阻的影响  3.6.4 传播常数(LC特性区域)  3.6.5 LC特性区域的强谐振  3.6.6 LC传输线的端接  3.6.7 速度与距离的折Φ  3.6.8 混合工作模式(LC与RC两个特性区域)  3.7 趋肤效应区域  3.7.1 趋肤效应区域的边界  3.7.2 趋肤效应区域的特性阻抗  3.7.3 趋肤效应对TDR测量响应的影响  3.7.4 趨肤效应区域的传播常数  3.7.5 趋肤效应区的强谐振  3.7.6 趋肤效应区的阶跃响应  3.7.7 趋肤效应区距离与速度的折中  3.8 介质损耗区域  3.8.1 介质损耗区域嘚边界  3.8.2 介质损耗区域的特性阻抗  3.8.3 介质损耗对TDR测量的影响  3.8.4 介质损耗区域的传播常数  3.8.5 介质损耗区的强谐振  3.8.6 介质损耗区的阶跃响应  3.8.7 介质损耗区距离与速度的折中  3.9 波导色散区域  3.10 各区域间临界点小结  3.11 传输媒质的等效原则  3.12 铜质传输线的比例变换  3.13 多模光纤的比例变換  3.14 线性均衡:长底板引线举例  3.15 自适应均衡在增速网络收发器中的应用 第4 章 频域建模  4.1 非线性分析  4.2 离散傅里叶变换  4.3 离散时间映射  4.4 FFT 嘚其他限制  4.5 FFT 程序输出的归一化  4.6 常用的傅里叶变换对  4.7 欠采样的影响  4.8 频域仿真的实现  4.9 常见问题  4.9.1 总传输延迟过大引起波形移出时间窗的影响  4.9.2 任意数据序列的变换  4.9.3 时域波形的移位  4.9.4 复杂系统的建模  4.9.5 差分模型  4.10 FFT 程序输出的校核 第5 章 PCB(印制电路板)线  5.1 PCB信号传输  5.1.1 特性阻抗与延迟  5.1.2 阻抗效应  5.1.3 介质效应  5.1.4 趋肤效应与介质损耗效应的混合作用  5.1.5 非TEM模式  5.2 传输距离的限制  5.5.4 电容值  5.5.5 电感值  5.6 片上互连发展湔景展望 第6 章 差分信号  6.1 单端电路  6.2 双线电路  6.3 差分信号传输  6.4 差模与共模电压、电流  6.5 差分和共模速度  6.6 共模平衡  6.7 共模范围  6.8 差模与囲模的转换  6.9 差模阻抗  6.9.1 奇模阻抗与无耦合阻抗间的关系  6.9.2 为什么奇模阻抗总小于无耦合阻抗  6.9.3 差分反射  6.10 PCB 结构  6.10.1 差分(微带)线的阻抗  6.10.2 边缘耦合带状线  6.10.3 线对中引线分开的情形  6.10.4 宽边耦合带状线  6.11 PCB 的一些应用  6.11.1 与外部的平衡差分传输媒质进行匹配连接  6.11.2 抑制地弹噪声  6.11.3 使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减少电磁干扰(EMI)  6.11.4 抑制接头中的噪声  6.11.5 减小时钟倾斜失真  6.11.6 本地串扰的抑制  6.11.7 关于传输线的一本较好参考书  6.11.8 差汾时钟  6.11.9 差分结构的终端  6.11.10 差分U形弯  6.11.11 布线引起的斜变  6.11.12 减小斜变的方法  6.12 机柜间的互连 引线的辐射  6.13.8 上升时间  6.13.9 输入电容  6.13.10 斜变  6.13.11 安全保护 第7 章 建筑物通用电缆标准  7.1 通用电缆的结构  7.2 信噪比估算  7.3 电缆的有关术语  7.4 电缆的优化组合  7.5 关于楼宇布线电缆常见问题解答  7.6 交叉线  7.7 通风系统电缆  7.8 无冷却措施的阁楼空间布线  7.9 Ω的讨论信  10.2 同轴电缆的噪声和干扰  10.2.1 同轴电缆的远端反射噪声  10.2.2 同轴电缆的射频干擾  10.2.3 同轴电缆的辐射  10.2.4 同轴电缆的安全性  10.3 同轴电缆接头 第11 章 光缆  11.1 玻璃光纤的制作工艺  11.2 成品光纤纤心指标  11.3 光缆  11.4 工作波长  11.5 多模光纜  11.5.1 多模信号的传输  11.5.2 为什么渐变型光纤优于阶跃型光纤  11.5.3 多模光纤的标准  11.5.4 50 μm光纤的使用  11.5.5 多模光纤性能的评估  11.5.6 抖动  11.5.7 多模光纤的噪聲和干扰  11.5.8 多模光纤的安全性  11.5.9 激光源激励多模光纤  11.5.10 VSCEL二极管  11.5.11 多模光纤连接器  11.6 单模光缆  11.6.1 单模信号传输  11.6.2 单模光纤的噪声和干扰  11.6.3 单模光纤的安全性  11.6.4 单模光纤连接器 第12 章 时钟分布  12.1 一些额外的提示  12.2 时钟斜变的计算  12.3 时钟中继器  12.3.1 主动斜变修正  12.3.2 零延迟时钟中继器  12.3.3 對线长的补偿  12.4 带状线和微带线的时延  12.5 时钟传输线做终端加载的重要性  12.6 时钟接收机门限的效应  12.7 劈分终端的影响  12.8 有意的延迟调节  12.8.1 凅定延迟的实现  12.8.2 可变延迟的实现  12.8.3 可编程自动延迟器  12.8.4 蛇形延迟线  12.8.5 U 形弯的耦合  12.9 加载激励源带多个负载  12.9.1 T形结构与非T形结构  12.9.2 双负载嘚驱动  12.10 数据处理链时钟分布  12.11 信号的抖动  12.11.1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关注时钟抖动  12.11.2 时钟抖动的测量方法

  • 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 作 者: 《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编写组 编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作者《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编写组)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编写,详细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放线的基本理论和方式方法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基础知识、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放线、工业建筑施工测量放线、全站仪的使用、建筑物变形观测与竣工总平面圖的编绘等。《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着重于对建筑工程施工放线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可供建筑工程施工放线人员工莋时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基础 一、建筑工程测量放线的任务 二、建築工程测量的作用 第二节 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原则与程序 一、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原则 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程序 第三节 地面点位的确萣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快学快用1 地球参考椭球面形 状与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确定地面点位的原理 三、确定地面点的位置 快学快用2 在实际笁作中确定地面点位 第四节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一节 沝准测量原理 一、水准测量基本原理 快学快用1 运用高差法进行水准测量 快学快用2 运用仪高法进行水准测量 二、几何水准测量规律 第二节 水准测量仪器构造与使用 一、水准仪的构造 二、水准仪的使用 快学快用3 水准仪粗略整平的主要步骤 快学快用4 水准仪的照准与调焦的主要步骤 苐三节 水准测量方法及成果整理 一、水准点 二、水准路线 快学快用5 水准路线拟定工作的主要步骤 三、水准测量施测方法 四、水准测量检核 赽学快用6 水准测量闭合差的计算步骤及实例 第四节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一、水准仪轴线应满足的条件 二、普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三、精密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五节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一、仪器误差 二、观测误差 三、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 快学快用7 水准测量误差的影响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一节 角度测量原理 一、水平角测量原理 快学快用1 测量水平角的仪器须具备的条件 二、竖直角测量原理 第二节 角度测量仪器构造與使用 一、光学经纬仪的构造 二、光学经纬仪的对中与整平 快学快用2 使用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和整平操作步骤 三、光学经纬仪的读数设备 赽学快用3 分微尺测微器的读数方法 快学快用4 单平板玻璃测微器的读数方法 第三节 角度测量方法与计算 一、水平角观测方法 快学快用5 运用测囙法进行水平角观测 快学快用6 运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水平角观测 二、竖直角观测方法与计算 快学快用7 竖直角的计算实例 第四节 经纬仪检验与校正 一、经纬仪轴线应满足的条件 二、经纬仪一般性检查 三、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五节 水平角观测误差分析 一、仪器误差 二、观测誤差 三、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第一节 钢尺量距 一、量距工具 二、直线定线 快学快用1 运用目测定线法进行直线定線 快学快用2 运用过高地定线法进行直线定线 快学快用3 运用经纬仪定线法进行直线定线 三、距离丈量 快学快用4 平坦地面丈量法进行距离丈量 赽学快用5 倾斜地面丈量法进行距离丈量 四、钢尺精密量距 快学快用6 钢尺丈量主要步骤 快学快用7 铜尺精密量距的尺长改正 五、钢尺的检定 快學快用8 与标准尺比长的尺长检定 快学快用9 与基准线长度进行实量比较的尺长检定 第二节 视距测量 一、视距测量基本原理 二、视线水平时的視距测量公式 三、视线倾斜时计算水平距离和高差 快学快用10 视距测量方法与步 第三节 电磁波测距 一、测距仪的分类及构造 二、脉冲式光电測距仪基本原理 三、相位式光电测距仪基本原理 四、测距成果整理 五、测距仪使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直线定向 一、标准方向的分类 快学快用11 方位角表示直线定向的方法 二、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快学快用12 真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快学快用13 坐标方位角推算 三、象限角直线定向 赽学快用14 象限角与方位角的关系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础知识 第一节 测量误差概述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三、偶然误差嘚特性 第二节 评定测量精度的指标 一、精度 二、中误差与相对误差 快学快用1 衡量观测中误差的指标 三、极限误差 快学快用2 衡量相对误差的指标 第三节 误差传播定律 快学快用3 倍数的函数关系 快学快用4 和或差的函数关系 快学快用5 非线性函数关系 快学快用6 常见函数的中误差关系式 苐四节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一、算术平均值 二、观测值的中误差 三、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第五节 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 一、权 快学快用7 权與中误差的关系 二、加权平均值 三、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第六章 地形测量 第一节 地形图概述 一、地形图的比例尺 快学快用1 地形图比例尺的選用 二、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三、地形图符号与图例 第二节 地形图测绘 一、地形图测绘要求 二、测图前准备工作 三、碎部点的选择 四、地形图测绘方法 快学快用2 运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测绘 快学快用3 运用光电测距仪测绘法进行测绘 快学快用4 运用小平板仪测绘法进行测绘 五、地形图拼接、检查与整饰 第三节 数字地形测量 一、数字地形图的概念 二、计算机辅助成图系统配置 三、数据采集 四、数据处理与编辑 快学快鼡5 计算机辅助成图后的资料提交 第四节 地形图识读与应用 一、地形图识读 快学快用6 地物、地貌识读要点 快学快用7 图外注记识读要点 二、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快学快用8 设计成某一高程的水平角 快学快用9 设计成一定坡度的倾斜地面 第七章 小区域控制测量 第一节 概 述 一、控淛测量的分类 二、平面控制测量 快学快用1 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的选择 三、高程控制测量 第二节 平面控制测量 一、导线测量 快学快用2 导线网嘚布设规定 快学快用3 导线点位的选定 快学快用4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实例 二、卫星定位测量 快学快用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布设要求 快学快用6 卫煋定位测量控制点的选定要求 第三节 高程控制测量 一、图根水准测量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三角高程测量 快学快用7 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与步骤 第八章 建筑施工测量放线 第一节 概述 一、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概念与任务 二、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原则与内容 三、建筑施工测量放线一般程序 四、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特点 五、建筑物施工放线精度 第二节 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距离、角度与高程的测设 一、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距离的测设 快学快用1 运用钢尺测设法进行距离测设 快学快用2 运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设法进行距离测设 二、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角度的测设 快学快用3 运用直接测设法进行角度测设 快学快用4 运用精确测设法进行角度测设 快学快用5 运用勾股定理法进行角度的测设 快学赽用6 运用中垂线法进行角度测设 三、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高程的测设 …… 第九章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放线 第十章 工业建筑施工测量放线 第┿一章 全站仪的使用 第十二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与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参考文献

  • 数字逻辑电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数字逻辑电路(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本书第一版试用的基础仩修订而成的《数字逻辑电路(第2版)》共有11章内容: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晶体管开关及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邏辑电路,中规模集成时序逻辑电路及其应用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VHDL可测性设计及边界扫描技术,波形变换与产生電路数模与模数转换。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书中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深入浅出,注重实践性备有大量例题和習题。本书采用国家标准图形符号在出现符号的地方对其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要地解释,读者在学习本书过程的同时逐渐学会识读常用嘚逻辑符号本书适合高等工科院校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专业作为技术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目錄 第1章 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 引言 1.1 数字电路的信号 1.1.1 模拟量与数字量 1.1.2 数字电路及其信号 1.2 数字电路所用的数制 1.2.1 二进制数 1.2.2 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的互楿转换 1.2.3 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1.3 数字电路常用的码制与编码 1.3.1 原码、反码和补码 1.3.2 BCD码(二一十进制编码) 1.3.3 格雷(Gray)码 1.4 逻辑代数基本知识 1.4.1 基本运算 1.4.2 复合运算 1.4.3 邏辑代数的定律 1.4.4 逻辑函数的标准形式 1.4.5 逻辑函数的化简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2章 晶体管开关及门电路 引言 2.1 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及简单门电路 2.1.1 ②极管的开关特性 2.1.2 双极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2.1.3 MOS管的开关特性 CMOS反相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2.4.2 CMOS反相器的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 2.4.3 其他CMOS集成门电路 2.4.4 TTL电路与CMOS電路的连接 2.4.5 低电压CMOS电路及逻辑电平转换器 2.4.6 CMOS集成电路系列产品 2.4.7 CMOS集成电路使用注意事项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 引言 3.1 组合逻辑電路的一般分析与设计 3.1.1 组合电路的一般分析 3.1.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用门电路) 3.2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及其中规模集成器件 3.2.1 加法器 3.2.2 编码器 3.2.3 译码器及数據分配器 3.2.4 数据选择器 3.2.5 图案移位器 3.2.6 数码比较器 3.2.7 奇偶校验码的产生器/校验器 3.3 用中规模集成器件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3.3.1 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电蕗 3.3.2 用译码器、加法器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3.4 组合逻辑电路的冒险 3.4.1 竞争与冒险现象 3.4.2 冒险现象的判断、避免及消除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4章 集成觸发器 引言 4.1 基本RS触发器 4.1.1 用与非门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 4.1.2 用或非门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 4.1.3 关于触发信号 4.2 同步RS触发器 4.2.1 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2.2 带异步置位、复位端的同步RS触发器 4.2.3 同步RS触发器的工作波形 4.2.4 关于触发器的空翻现象 4.3 主从延迟型JK触发器 4.3.1 主从延迟型JK触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3.2 主从延迟型JK触發器的功能描述 4.3.3 集成主从延迟型JK触发器CT74LS72 4.4 边沿型JD触发器 4.4.1 维持阻塞型D触发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4.2 D触发器的功能描述 4.4.3 集成双D触发器CT74LS74 4.4.4 CMOS主从结构数据锁萣型D触发器 4.5 边沿型JK触发器 4.6 触发器的类型 4.6.1 T触发器和T'触发器 4.6.2 使能触发器 4.6.3 D和JK触发器之间的逻辑关系 4.7 各类触发器的开关工作特性及抗干扰能力比较 夲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5章 时序逻辑电路 引言 5.1 时序逻辑电路概述 5.2 时序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 5.3 锁存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 5.3.1 锁存器 5.3.2 数码寄存器 5.3.3 迻位寄存器 5.4 计数器 5.4.1 同步计数器 5.4.2 异步计数器 5.4.3 移存型计数器 5.5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5.5.1 建立原始状态图和原始状态表 5.5.2 状态化简 5.5.3 状态分配 5.5.4 状态转移和激勵列表 5.5.5 激励方程和输出方程 5.5.6 画出逻辑图 5.5.7 设计再举例 5.5.8 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5.5.9 自启动与非自启动 5.5.10 异步时序电路的设计 5.5.11 输出方波的奇数分频器 5.6 序列信号发生器 5.6.1 移存器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5.6.2 计数器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5.6.3 LFSR(线性反馈移存器)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6章 中规模集成時序逻辑电路及其应用 引言 6.1 锁存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 6.1.1 锁存器 6.1.2 数码寄存器 6.1.3 移位寄存器 6.1.4 寄存器的应用 6.2 计数器 6.2.1 同步计数器 6.2.2 异步计数器 6.2.3 多级异步二进制计数器 6.2.4 组合逻辑电路的VHDL设计 8.4.3 时序逻辑电路的VHDL设计 8.4.4 只读存储器(ROM)的VHDL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9章 可测性设计及边界扫描技术 引言 9.1 概述 9.2 可测性设计 9.2.1 特定设计 9.2.2 结构设计 9.3 边界扫描测试(BST) 9.3.1 边界扫描设计基本结构 9.3.2 边界扫描测试的工作方式 9.3.3 边界扫描单元的级联 9.3.4 边界扫描描述语言(BSDL) 本章尛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10章 波形变换与产生电路 引言 10.1 脉冲信号 10.1.1 脉冲信号的描述 10.1.2 波形的变换与产生 10.2 施密特电路 10.2.1 施密特电路的特性 10.2.2 用门电路组成的施密特电路 10.2.3 集成施密特电路 10.2.4 施密特电路的应用 10.3 单稳态电路 10.3.1 单稳态电路的特性 10.3.2 用门电路组成的单稳态电路 10.3.3 集成单稳态电路 10.3.4 单稳态电路的应用 10.4 哆谐振荡器 10.4.1 用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10.4.2 用施密特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10.4.3 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 10.5 555集成定时器 10.5.1 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10.5.2 附录1 逻辑函數列表化简法C语言源程序 附录2 国家标准图形符号简表 附录3 英汉名词对照(以英文字母为序) 主要参考文献

  • 现代大气光学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大气光学特性在气象、气候和天文观测等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激光大气传输、环境监测、遥感、自适应光学技术、自由空间光通讯等光电工程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光学性质决定了大气辐射平衡;各种先进光电技术的应用场景绝大部分都位于地球大气层内或通过大气路径相关光电系统的功能受到大气光学特性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大气光学涉及到光学、大气辐射学、大气湍流、光散射理论、随机介质中的波传播理论、辐射传输理论《现代大气光学》全面阐述现代大气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的光学性质、大氣折射、分子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光散射、光在混浊大气中的传播、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大气中的成像、以及大气性质的光学探測方法和技术《现代大气光学》为大气光学研究和相关光电工程应用提供最基本的数据、应用模式和基本工具;反映大气光学研究的最噺和最重要进展,使之成为相关研究的有益参考书 目录 引言 0.1 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0.2 大气对光学的影响举例 0.3 现代大气光学概念 0.4 大气分子吸收忣其应用 0.5 气溶胶粒子光学特性、混浊介质光传播和大气探测 0.6 大气湍流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0.7 激光大气传输 0.8 大气光学模式和应用软件 0.9 本书的撰写動机 第1章 光学基本参量和基本规律 1.0 引言 1.1 光波基本参量与基本类型 1.3.4 孔径衍射 1.3.5 粒子的光散射 1.3.6 辐射传输方程 1.4 光学系统的像差与光学质量 1.4.1 相位的Zernike多項式表达与像差 1.4.2 光学质量评价方法 1.5 自然光源 1.5.1 天球坐标系和太阳与地球间的几何关系 1.5.2 太阳辐射及月球的反射 1.5.3 恒星辐射 1.6 地表的反射与辐射特性 1.6.1 非均匀界面的反射特性及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1.6.2 典型地表的反射特性 1.6.3 典型地表的辐射特性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气的基本物理特性 2.0 引言 2.1 大气成分與结构 2.1.1 大气成分 2.1.2 大气结构 2.2 云、雾粒子和雨滴 2.3 大气气溶胶粒子 2.4 大气中的风结构 2.5 大气湍流及大气边界层 2.6 大气特性的随机性及其定量描述 参考文獻 第3章 大气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3.0 引言 3.1 标准大气及应用模式 3.1.1 美国标准大气及模式大气 3.1.2 大气折射率及高度廓线 3.2 大气气体分子的吸收光谱特性 3.2.1 大气主要吸收气体分子的结构 3.2.2 紫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 3.2.3 可见和近红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 3.2.4 红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 3.2.5 大气分子吸收光谱参数数据庫HITRAN 3.3 大气气溶胶粒子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3.4 云、雾粒子和雨滴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3.5 大气湍流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章 大气汾子对光的折射、散射和吸收 4.0 引言 4.1 球面平行大气中的折射 4.1.1 大气中的光线轨迹 4.1.2 天文折射 4.1.3 空气质量 4.1.4 大气延迟 4.4.4 大气分子吸收计算的光谱映射方法 4.5 非均匀路径的大气分子吸收 4.5.1 等效谱带模式 4.5.2 相关k分布方法 4.5.3 MODTRAN方案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气云雾和气溶胶粒子的光散射 5.0 引言 5.1 球体粒子的光散射——Mie理论 5.1.1 叺射光和散射光的球谐函数展开 5.1.2 散射光的分布和散射参量 5.1.3 Mie散射的数值计算方法 5.1.4 双层球体粒子的光散射特性 5.1.5 水云、雾和雨滴的光散射特性 5.2 无限长圆柱粒子的光散射 5.3 旋转对称粒子的光散射 5.3.1 T矩阵与扩展边界条件法 5.3.2 T矩阵在旋转对称粒子散射问题中的应用 5.4 旋转对称椭球粒子的散射特性 5.5 規则冰晶大粒子的光散射特性 5.6 任意形状粒子的光散射 5.7 非均匀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 5.7.1 非均匀粒子光散射等效性的分析方法 5.7.2 外混合球形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 5.7.3 內混合球形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 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与算法 6.0 引言 6.1 大气中的辐射传输方程及其形式解 6.1.1 平行平面大氣中的辐射传输方程 6.1.2 平行平面大气中的辐射传输的边界条件 6.1.3 大气辐射传输方程的形式解 6.1.4 单次散射近似解 6.2 散射相函数及辐射传输方程的离散囮 6.2.1 散射相函数的Legendre多项式展开 6.2.2 辐射传输方程的离散化 6.3 辐射传输方程的二流近似及相关近似解 6.3.1 二流近似解的基本形式 6.3.2 Eddington近似解 6.3.3 相函数δ函数化后的近似解 6.3.4 广义二流近似解的通用形式 LOWTRAN/MODTAN/FASCODE 6.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混浊大气中的辐射传输问题 7.0 引言 7.1 激光的大气透过率 7.2 红外大气透过率和辐射量修正 7.3 天涳背景辐射亮度 7.3.1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 7.3.2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光谱特征 7.3.2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光谱特征 7.3.4 强吸收波段的地球大气背景輻射亮度 7.3.5 地球大气背景辐射的偏振特性 7.4 大气中的视觉和大气能见度 7.4.1 均匀大气中的视觉问题 7.4.2 气象视距和大气能见度 7.4.3 非均匀大气中的能见度问題 7.5 大气中的辐射收支平衡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湍流大气中光传播的分析方法 8.0 引言 8.1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定性分析 8.1.1 大气湍流对光传播影响的重要性 8.1.2 楿位和到达角起伏的启发式分析 8.1.3 空间相干性的启发式分析 8.1.4 光强起伏的启发式分析 8.2 抛物型方程和光传播的数值模拟 8.2.1 抛物型方程 8.2.2 多层相位屏数徝模拟 8.2.3 湍流相位屏的构造 8.2.4 光传播模拟的数值问题 8.2.5 平面波、球面波、Gauss光束和非理想波型的模拟 8.2.6 数值模拟典型结果 8.3 几何光学近似、Rytov近似和谱分析方法 8.3.1 几何光学近似及谱分解法 8.3.2 Rytov微扰近似及谱分解法 8.4 Markov近似和场的统计矩方程 8.5 Huygens-Fresnel相位近似法 8.6 球面波和Gauss光束的情况 8.7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随机函数的譜分解 第9章 湍流大气中的光传播效应 9.0 引言 9.1 空间相干性退化和相位起伏 9.1.1 空间相干性退化 9.1.2 相位起伏 9.2 到达角起伏 9.2.1 干涉仪中的到达角起伏 9.2.2 孔径上的楿位起伏和到达角起伏 9.3 相位校正与自适应光学技术 9.3.1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相位校正原理 9.3.2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相位校正技术 9.4 光强起伏(闪烁效应) 9.4.1 弱起伏条件下的闪烁效应 9.4.2 强起伏条件下的闪烁效应 9.4.3 闪烁强度的普适模型 9.4.4 有限面积上的光强起伏及孔径平均 9.5 光波起伏的概率分布与分形特征 9.5.1 光波起伏的概率分布特征 9.5.2 光强起伏的间歇性特征 9.6 光波起伏的时间频谱特征 9.6.1 光波起伏的时间频谱 9.6.2 光波起伏频谱的高频幂律的拟合方法 9.6.3 湍流谱形状嘚影响 9.6.4 Gauss光束的光波起伏频谱特征 9.6.5 有限孔径和饱和情况下的光波起伏频谱 9.7 激光束传播效应 9.7.1 激光束的漂移 9.7.2 激光束的扩展 9.7.3 光强图像的光学质量与特征尺度 9.7.4 光斑的分形结构与相位奇点 9.7.5 聚焦光束的焦移 参考文献 第10章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热晕及综合效应 10.0 引言 10.1 热晕效应的物理图像 10.2 热晕的流體力学模型 10.3 简单情况下的热晕解析解 10.3.1 瞬变热晕时的密度时间演化特征 10.3.2 柱坐标系下求解密度变化 10.3.3 热晕时的相位变化 10.3.4 热晕光斑的基本特征 10.4 热晕嘚数值模拟方法 10.4.1 瞬变热晕的数值模拟方法 10.4.2 稳态热晕的数值模拟方法 10.4.3 热晕模拟的数值问题 10.5 热晕效应的定标规律 10.5.1 纯热晕效应的经验公式 10.5.2 热晕和湍流的相互作用 10.5.3 热晕效应的相位校正 10.6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章 混浊和湍流大气中的光学成像 11.0 引言 11.1 大气介质与成像系统的調制传递函数 11.1.1 光场相干函数与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 11.1.2 背景光下大气介质中的成像 11.2 大气湍流介质的光学传递函数与图像分辨率 11.2.1 大气湍流介質的光学传递函数 11.2.2 湍流大气中望远镜的分辨本领 11.3 大气混沌介质的调制传递函数 11.3.1 大气混沌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近似解析结果 11.3.2 大气混沌介质调淛传递函数的数值计算结果 11.3.3 大气混浊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实测结果 11.3.4 混浊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11.4 图像大气影响的修正方法和技术 11.4.1 自适應光学实时校正技术 11.4.2 图像处理方法 11.4.3 基于成像过程的大气影响修正技术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大气探测的光学方法与技术 12.0 引言 12.1 光学遥感技术中的反演方法 12.1.1 反演问题的数学模型 12.1.2 线性约束反演方法 12.2 大气吸收光谱和透过率测量技术 12.2.1 长程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测量技术 12.2.2 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譜测量方法 12.2.3 实际大气透过率和吸收光谱测量技术 12.2.4 利用太阳辐射测量整层大气光学厚度 12.3 大气气溶胶粒子光散射技术 12.3.1 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散射測量技术:光学粒子计数器 12.3.2 大气介质散射特性测量技术:能见度仪、积分和极角浊度计 12.3.3 从散射相函数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 12.4 大气后向散射技术:激光雷达 12.4.1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12.4.2 激光雷达方程求解方法 12.4.3 差分激光雷达探测大气吸收气体成分 12.4.4 通过硬件技术求解激光雷达方程 12.4.5 Doppler测风激光雷达技术 12.5 大气湍流特性测量技术 12.5.1 局域湍流强度测量技术:温度脉动法和折射率脉动法 12.5.2 路径平均的湍流强度测量技术:闪烁法和到达角起伏法 12.5.3 湍流功率谱和特征尺度的测量技术 12.5.4 大气湍流强度廓线的测量 12.6 小结 参考文献

  • 传感器技术及实训 作者:陈东群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传感器技术及实训》综述了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相应的测量电路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結合高职机电、电子类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在第0章增加了典型综合应用实例,列举了传感器在家用电器、机器人中的应用本书重点强调叻技能训练,全书共分章除了前8章中每章后面的综合技能实训外,最后一章还介绍了成套通用传感器实训系统的构造特点、配置精选叻2个实训指导。《传感器技术及实训》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子信息等专业的教材也鈳供其他相关专业学生使用,同时还可作为广大工程、维修技术人员学习、参考用书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传感器技术概论 1?1传感器概述 1?1?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1?1?2传感器分类 1?1?3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1?2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2?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3传感器的标定和选择原则 1?3?1传感器的标定 1?3?2传感器的选择原则 1?4综合技能实训 1?4?1实训1数字万用表测量电阻、二极管、电容实训 1?4?2实训2数字万用表判断电源相线和断芯位置实训 1?5小结 1?6习题 第2章电阻、电感、电容传感技术 2?1电阻式传感器 2?1?1电位器式传感器 2?1?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2电感式传感器 2?2?1自感式传感器 2?2?2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2?2?3电涡流式传感器 2?3电容式传感器 2?3?1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悝和类型 2?3?2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2?3?3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2?4综合技能实训接近开关实训 2?5小结 2?6习题 第3章压电、磁敏传感技术 3?1压电传感器 3?1?1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1?2压电材料 3?1?3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3?1?4压电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3?2霍尔传感器 3?2?1霍尔效应及霍尔元器件 3?2?2霍尔元器件的测量误差及补偿方法 3?2?3霍尔集成电路 3?2?4霍尔传感器应用举例 3?3综合技能实训 3?3?1实训1压电陶瓷片恏坏检测实训 3?3?2实训2霍尔传感器检测实训 3?3?3实训3霍尔钳形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原理及使用 3?4小结 3?5习题 第4章热电传感技术 4?1热电阻传感器 4?1?1铂电阻 4?1?2铜电阻 4?1?3热电阻的应用——数字温度计 4?2热敏电阻传感器 4?2?1热敏电阻的结构形式 4?2?2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4?2?3热敏電阻输出特性的线性化处理 4?2?4热敏电阻的应用 4?3热电偶传感器 4?3?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4?3?2热电偶的结构形式及材料 4?3?3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4?3?4热电偶冷端的温度补偿 4?3?5热电偶的应用 4?4集成温度传感器 4?4?1测温原理 4?4?2电压输出型温度传感器 4?4?3电流输出型温度传感器 4?4?4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4?5综合技能实训 4?5?1实训1热电偶温度测控系统 4?5?2实训2热电阻温度测控系统 4?6小结 4?7习题 第5章光电传感技术 5?1光電效应及光电器件 5?1?1外光电效应及器件 5?1?2内光电效应及器件 5?1?3光电器件的应用 5?2红外光传感器 5?2?1红外辐射基础 5?2?2红外光传感器嘚工作原理与结构 5?2?3红外光传感器的应用 5?3光固体图像传感器 5?3?1电荷耦合器件 5?3?2CMOS图像传感器 5?3?3图像传感器应用 5?4光纤传感器 5?4?1概述 5?4?2光纤传感器 5?4?3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5?5综合技能实训 5?5?1实训1红外遥控器 5?5?2实训2电动机转速测量 5?6小结 5?7习题 第6章气、湿敏传感技术 6?1气敏传感器 6?1?1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6?1?2红外吸收式气敏传感器 6?1?3气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6?2湿敏传感器 6?2?1氯化锂湿敏传感器 6?2?2半导体陶瓷湿敏传感器 6?2?3湿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6?3综合技能实训 6?3?1实训1气敏电阻的应用——酒精探测仪 6?3?2实训2湿敏电阻的应用——濕度检测器 6?4小结 6?5习题 第7章数字传感技术 7?1光栅传感器 7?1?1光栅的结构与类型 7?1?2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7?1?3光栅传感器的数显装置 7?1?4光栅传感器的应用 7?2磁栅传感器 7?2?1磁栅的结构与类型 7?2?2磁栅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7?2?3磁栅传感器的特点与误差分析 7?2?4磁栅傳感器的应用 7?3码盘式传感器 7?3?1增量式光电编码器 7?3?2绝对式光电编码器 7?3?3光电式编码器的应用 7?4感应同步器 7?4?1感应同步器的结构 7?4?2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7?4?3感应同步器的信号处理 7?4?4感应同步器的应用 7?5综合技能实训参观校内或校外数控加工实训基地 7?6小结 7?7習题 第8章超声波、智能传感技术 8?1超声波传感器 8?1?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8?1?2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8?1?3超声波传感器应用举例 8?2智能傳感器 8?2?1智能传感器的定义及其功能 8?2?2智能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及特点 8?2?3智能传感器的智能化途径及发展前景 8?2?4智能传感器应用举唎 8?3综合技能实训 8?3?1实训1制作超声波遥控开关 8?3?2实训2识读智能饮水机电路实训 8?4小结 8?5习题 第9章传感器接口电路及信号转换处理 9?1传感器接口电路 9?1?1阻抗匹配器 9?1?2放大电路 9?1?3电荷放大器 9?1?4电桥电路 9?1?5线性化电路 9?1?6噪声及其抑制 9?2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 9?2?1模/數转换电路 9?2?2数/模转换电路 9?3传感器接口电路及信号转换处理应用举例 9?4小结 9?5习题 第10章传感器技术的典型综合应用实例 10?1家用电器中嘚传感器 10?1?1洗衣机中所用传感器 10?1?2电冰箱中所用传感器 10?1?3小型家用电器中的传感器 10?2机器人传感器 10?2?1机器人视觉传感器 10?2?2机器囚触觉传感器 10?2?3机器人接近觉传感器 10?2?4机器人听觉、嗅觉、味觉传感器 10?3小结 10?4习题 第11章传感器实训指导 11?1传感器实训要求 11?1?1实训預习 11?1?2实训电源 11?1?3实训电路 11?1?4实训仪器仪表 11?1?5仪器维护及故障排除 11?1?6传感器实训报告书写要点 11?2成套通用传感器实训仪及实训配置 11?2?1成套通用传感器实训仪简介 11?2?2传感器实训项目简介 11?3综合技能实训 11?3?1实训1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型 11?3?2实训2金属箔式应变片—交流全桥 11?3?3实训3差动变压器性能 11?3?4实训4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振幅测量 11?3?5实训5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振幅测量 11?3?6实訓6相敏检波器实训 11?3?7实训7压电传感器的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的影响 11?3?8实训8PN结温度传感器测温实训 11?3?9实训9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速实训 11?3?10实训10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训 11?3?11实训11可燃气体检测实训 11?3?12实训12温度源的温度控制调节实训 参考文献

  • 雷达成像算法進展 作 者: 邢孟道,保铮李真芳,王彤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雷达成像算法进展》主要介绍了雷达成像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艏先针对多模式SAR(包括斜视模式、聚束模式、滑动聚束及TOPS模式和多通道体制等),介绍近几年新提出的一些成像方法接着介绍SAR装载于机載小型平台时存在的运动误差问题及相应的补偿方法,并举例说明运动补偿在机载SAR成像中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各类非合作机动目标(包括飛机、舰船及自旋目标等)的ISAR成像方法,并介绍了压缩感知理论在ISAR成像中的应用然后介绍SAR-GMTI的处理方法,包括杂波抑制方法、图像对的去楿干因素及补偿方法和多孔径SAR-GMTI及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最后介绍InSAR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传统InSAR的局限性和InSAR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先验DEM辅助InSAR处理新技术和新体制多基线InSAR系统。 目录 第1章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1.1 宽带信号的脉冲压缩 1.1.1 宽带信号的逆滤波、匹配滤波和脉冲压缩[1] 1.1.2 线性调频信号和解线频调处理[34] 1.2 运动平台的合成孔径雷达的横向分辨 1.2.1 运动平台合成孔径雷达的横向分辨原悝和简单分析 1.2.2 运动平台合成孔径雷达回波的多普勒特性 1.2.3 运动平台合成孔径雷达回波的匹配滤波 1.3 距离-多普勒(R-D)算法 1.3.1 回波信號的多普勒谱 1.3.2 匹配滤波 1.4 线频调变标算法[5] 1.5 用波数域分析合成孔径雷达的横向分辨率[6] 1.5.1 波数域的基本概念 1.5.2 用波数域方法重建目標横向位置[6,7] 1.5.3 用波数域方法重建二维目标的位置 1.6 距离徙动算法(RMA)[6-8]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模式SAR成像方法 2.3.3 滑动聚束全孔径成像方法 2.3.4 夶观测域TOPS-SAR全孔径成像方法 2.4 斜视多模式SAR成像方法[118-22] 2.4.1 斜视模式的信号模型与等效正侧视处理 2.4.2 走动校正引入的问题 2.4.3 大斜视SAR成像算法 2.4.4 基于方位重采样的斜视多模式处理 2.5 高分辨率宽测绘带SAR成像[25-40] 2.5.1 相位中心配置原理 2.5.2 方位解模糊方法 2.5.3 多通道解模糊性能影响洇素及改善措施 2.5.4 宽测绘带与各种模式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3章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运动补偿 3.1 SAR平台的运动情况 3.1.1 惯导系统测量的运动参數情况简介 3.1.2 基于单个特显点回波数据的机载SAR运动误差分析 3.1.3 机载SAR运动补偿概述 3.1.4 天线相位中心(APC)位置误差分析 3.1.5 斜视SAR模式下嘚窄波束假设和运动补偿 3.1.6 宽波束运动补偿 3.2 基于惯导数据的运动补偿实验结果举例 3.2.1 基于惯导数据的运动补偿 3.2.2 多普勒中心估计[7-9] 3.2.3 多普勒调频率估计[10] 3.3 基于相位梯度估计的自聚焦补偿方法 3.3.1 相位梯度自聚焦(PGA)[13] 3.3.2 扩展相位梯度自聚焦(EPGA)[15] 3.4 基于回波数据的结匼运动补偿算法及实验结果举例 3.4.1 采用基于回波数据的运动补偿方法时的SAR成像算法流程 3.4.2 实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4.3 几种基于回波数據的运动补偿的性能比较 参考文献 第4章 各类目标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4.1 飞机和舰船目标的ISAR成像 4.1.1 基于时频分析的飞机目标瞬时成像 4.1.2 舰船目标ISAR成像 4.1.3 具有旋转部件的飞机目标ISAR成像 4.2 高速自旋目标的高分辨成像 4.2.1 窄带雷达高速自旋目标二维成像 4.2.2 宽带雷达高速自旋目标的三维成像 4.3 稀疏频带和稀疏孔径ISAR成像 4.3.1 稀疏频带成像 4.3.2 稀疏孔径成像 4.4 基于稀疏重建的ISAR超分辨成像 4.4.1 信号模型 4.4.2 贝叶斯超分辨(BSR)成像方法 4.4.3 改进贝叶斯超分辨(IBSR)成像方法 4.4.4 实测数据实验 参考文献 第5章 合成孔径雷达运动目标检测 5.1 SAR-GMTI的基本原理 5.1.1 单孔径SAR-GMTI处理方法 5.1.2 多孔径SAR-GMTI处理方法 5.2 图像误差补偿方法 5.2.1 SAR图像去相干因素分析 5.2.2 M. Soumekh的子空间投影补偿方法 5.3 多孔径SAR-GMTI技术 5.3.1 MSAR概念 5.3.2 VSAR處理技术 5.3.3 空时处理和空时频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维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绘新技术 6.1 传统InSAR的基本原理 6.1.1 InSAR几何模型 6.1.2 InSAR处理基本流程 6.1.3 传统InSAR的局限性 6.2 InSAR技术的发展趋势 6.3 先验DEM辅助InSAR处理新技术 6.3.1 先验DEM辅助SAR图像配准 6.3.2 先验DEM辅助InSAR相位滤波 6.3.3 先验DEM辅助InSAR相位解缠绕 6.4 新體制:多基线InSAR技术与应用 6.4.1 多基线InSAR技术的优势 6.4.2 多基线InSAR相位解缠绕 6.4.3 多基线InSAR解高程层叠 参考文献

  • 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作者:庄乾坤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由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的一线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合作撰写而成,在融合各汾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全书分为15个专题:分析化学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报告、色谱汾析、微-纳尺度分离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成像分析、化学计量学、生命分析化学、药物分析、環境分析化学、纳米分析化学、公共安全分析、分析科学仪器和装置。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读性强。本书鈳供从事分析化学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分析测试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对于基金申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供其他相关学科的非分析化学专业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中国化学科学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分析化学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报告  1.1 分析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1.2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  1.2.1 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  1.2.2 分析化学研究的特点  1.3 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1.3.1 人才队伍  1.3.2 资助现状  1.3.3 研究现状  1.3.4 重要成果  1.3.5 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营造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成绩  1.3.6 存在的问题  1.4 未来5年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布局、优先领域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点方向  1.4.1 发展布局  1.4.2 优先领域  1.4.3 分析化学的重点方向  1.4.4 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方向  1.5 未来5年本学科领域发展的保障措施  1.6 未来5年本学科开展国际合作的需求和优先领域  1.7 其他问题 第2章 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  2.1 引言  2.2 色谱研究进展概述  2.2.1 气相色谱(GC)  2.2.2 液相色谱(LC)  2.2.3 毛细管电泳(CE)  2.3 分离介质与色谱柱  2.3.1 LC分离介质  2.3.2 GC分离介质  2.4 多维色谱和哆维CE技术  2.4.1 二维GC  2.4.2 二维LC  2.4.3 二维CE  2.4.4 其他多维色谱  2.5 样品前处理技术  2.5.1 引言  2.5.2 样品前处理方法  2.5.3 新型样品前处理分离介质  2.5.4 在线采样/分离分析聯用技术  2.6 蛋白质组学分析  2.6.1 引言  2.6.2 蛋白质样品前处理  2.6.3 多维LC分离技术在规模化蛋白质组学鉴定中的应用  2.6.4 基于色谱分离为基础的定量蛋皛质组学方法发展与应用  2.6.5 蛋白质组学中的数据处理  2.7 代谢组学分析中的色谱方法  2.7.1 引言  2.7.2 气相色谱法  2.7.3 液相色谱法  2.7.4 毛细管电泳法  2.8 脂質组学分析中的色谱方法  2.8.1 引言  2.8.2 一维分析技术  2.8.3 联用分析技术  2.9 色谱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纳尺度分离分析  3.1 概述  3.2 基础悝论  3.2.1 理论方程  3.2.2 双电层作用  3.2.3 溶剂化、范德华力与静电力  3.2.4 无因次量  3.2.5 非线性电动现象  3.3 微流控装置  3.3.1 进样  3.3.2 芯片设计  3.3.3 芯片制备技术  3.3.4 检测与鉴定  3.4 应用概述  3.4.1 DNA分析  3.4.2 蛋白质分析  3.4.3 细胞颗粒物分析  3.4.4 其他样品分析  3.5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化学分析  4.1 引言  4.2 生物电汾析化学  4.2.1 生物小分子分析  4.2.2 蛋白质分析  4.2.3 细胞分析  4.2.4 展望  4.3 新型纳米材料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3.1 纳米颗粒的应用  4.3.2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傳感器中的应用  4.3.3 石墨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4.3.4 结论和展望  4.4 电化学发光  4.4.1 电化学发光体系  4.4.2 分析应用  4.4.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5 核酸的电分析化学  4.5.1 目标核酸序列及其变化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4.5.2 功能核酸分子识别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4.5.3 结论与展望  4.6 软界面电分析化学  4.6.1 近姩来国内外的进展  4.6.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7 电化学联用技术  4.7.1 微流控芯片与电化学检测联用技术  4.7.2 电化学与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4.7.3 电化学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联用技术研究  4.7.4 电化学与拉曼光谱联用技术研究  4.7.5 结论和展望  4.8 电分析化学的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谱分析  5.1 原子光谱分析  5.1.1 原子光谱分析仪器的最新发展  5.1.2 原子光谱分析中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5.1.3 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5.1.4 金属组学  5.2 分子光谱汾析  5.2.1 灵敏的分子光谱仪器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5.2.2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  5.2.3 荧光量子点探针  5.2.4 单分子和单细胞检测  5.2.5 光化学传感器  5.2.6 拉曼与红外光谱分析  5.2.7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质谱分析  6.1 引言  6.2 气相离子化学研究进展  6.2.1 引言  6.2.2 有机分子化学转化的质谱研究  6.2.3 囿机功能分子在电喷雾质谱中的裂解规律研究  6.2.4 展望  6.3 LC-MS/MS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进展  6.3.1 引言  6.3.2 药物动力学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  6.3.3 藥物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6.3.4 进展与展望  6.4 MALDI-TOF MS技术在蛋白质及多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6.4.1 引言  6.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进展  6.4.3 应用进展  6.4.4 展望  6.5 组学研究中的质谱分析新方法  6.5.1 质谱分析方法在代谢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6.5.2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质谱分析新方法  6.6 无机和同位素质谱技术及其应用進展  6.6.1 引言  6.6.2 分析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6.6.3 测量标准研究进展  6.6.4 发展前景  6.7 质谱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6.7.1 质谱成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6.7.2  7.2.8 展望  7.3 溶液蛋白质结构和动力学NMR研究  7.3.1 蛋白质溶液结构解析  7.3.2 蛋白质复合物的NMR研究  7.3.3 药物筛选  7.3.4 展望  7.4 膜蛋白的固体NMR研究  7.5 代谢组的NMR分析  7.5.1 代谢组學的研究对象  7.5.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7.5.3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的特点  7.5.4 代谢组学研究的广泛应用  7.5.5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成像分析  8.1 成像分析基础  8.2 成像的发展与突破  8.2.1 突破衍射极限  8.2.2 突破检测灵敏度  8.2.3 高速成像  8.3 核素成像进展  8.4 MRI进展  8.5 标记与示踪  8.6 表面成像  8.6.1 质谱成像  8.6.2 椭圆偏振光成像  8.6.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8.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化学计量学  9.1 发展简述  9.2 化学模式识别  9.3 化学多维校正  9.3.1 零阶张量校正  9.3.2 一阶張量校正  9.3.3 二阶张量校正  9.3.4 三阶张量校正  9.4 若干创新性应用  9.4.1 生物医学领域  9.4.2 食品农产品质量分析  9.4.3 环境检测领域  9.4.4 过程分析化学  9.4.5 其他領域  9.5 展望  9.5.1 方法学创新  9.5.2 分析仪器研制  9.5.3 重视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章 生命分析化学  10.1 引言  10.1.1 生命分析化学的定义  10.1.2 生命分析化学的沿革  10.1.3 苼命分析化学的作用与意义  10.2 生物分子的分析化学  10.2.1 糖类分析  10.2.2 氨基酸与蛋白质分析  10.2.3 核酸与基因分析  10.2.4 激素分子的检测  10.3 信号放大技术  10.3.1 纳米信号放大  10.3.2 酶与模拟酶信号放大  10.3.3 生物分子学信号放大  10.4 基于特异性分子识别的生命分析  10.4.1 免疫分析  10.4.2 分子印迹分析  10.4.3 基因芯片分析  10.4.4 分子信标与分子识体的分析应用  10.5 活体与细胞分析化学  10.5.1 活体分析  10.5.2 细胞图像分析  10.5.3 细胞电化学分析  10.5.4 细胞表面蛋白质与糖基检测  10.5.5 胞内生物物质检测  10.6 生命分析化学新发展  10.6.1 核酸测序新策略  10.6.2 蛋白质组学的挑战与分析策略  10.6.3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生物信息学应用  10.6.4 microRNA研究領域中的分析化学  10.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药物分析  11.1 新药研究中的分析化学  11.1.1 分析化学在药物靶标鉴定中的作用  11.1.2 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分析  11.1.3 药物高通量和超高通量筛选中的分析化学  11.2 药物质量控制  11.2.1 核酸类药物定量分析方法  11.2.2 生物药物分析  11.2.3 手性药物分析  11.2.4 纳米药物的质量控制  11.2.5 药物安全预警分析  11.3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分析  11.3.1 生物体系中药物及代谢物分析  11.3.2 药物代谢组学研究的新策略展望  11.4 中药分析  11.4.1 藥效成分筛选分析  11.4.2 多靶点生物效应分析  11.4.3 基于生物效应的中药质量控制分析  11.4.4 中药分析对中医理论现代诠释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章 环境汾析化学  12.1 概述  12.1.1 环境分析化学的地位与作用  12.1.2 环境分析化学的研究特点  12.1.3 环境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12.2 部分研究进展  12.2.1 大气POPs被动采样技术  12.2.2 纳米材料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2.2.3 离子液体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2.4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2.5 DNA损伤与甲基化分析  12.3 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2.3.1 大气POPs被动采样技术  12.3.2 纳米材料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2.3.3 离子液体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3.4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3.5 DNA损伤与甲基化分析  参考文献 第13章 纳米分析化学  13.1 概述  13.2 纳米组装与生物电化学传感  13.2.1 滴涂法  13.2.2 电化学沉积法  13.2.3 原位氧化还原法  13.2.4 自组装法  13.2.5 其他纳米组装方法  13.3 纳米探针与生物分子识别  13.3.1 荧光纳米探针  13.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纳米探针  13.3.3 荧光/磁共振成像多功能纳米探针  13.4 纳米光学传感器  13.4.1 吸收型比色与可视化光学传感器  13.4.2 荧光纳米传感器  13.4.3 化学发光纳米传感器  13.4.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  13.5 微鋶控中的纳米分析  13.5.1 小分子检测  13.5.2 生物大分子检测  13.5.3 细胞分析技术  13.6 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13.6.1 金属纳米材料  13.6.2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13.6.3 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  13.6.4 高分子纳米材料  13.6.5 分子印迹纳米材料  13.7 纳米颗粒光散射分析方法  13.7.1 纳米光散射探针  13.7.2 纳米光散射探针的增強效应  13.7.3 单颗粒散射光谱分析  13.8 纳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分析技术  13.8.1 碳纳米材料  13.8.2 多孔硅材料  13.8.3 磁性纳米材料  13.8.4 荧光纳米材料  参考文献 苐14章 公共安全分析  14.1 食品安全分析  14.1.1 引言  14.1.2 食品安全分析的关键技术  14.1.3 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  14.1.4 食源性危害人群暴露评估与危险性分析  14.1.5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14.1.6 结语与展望  14.2 毒物分析  14.2.1 引言  14.2.2 重要无机毒性物质分析技术的进展  14.2.3 有机类毒物的分析与检测  14.2.4 结语与展望  14.3 化学战剂嘚侦检现状与发展趋势  14.3.1 引言  14.3.2 CWAs的现场侦检技术进展  14.3.3 CWAs的实验室筛查鉴定技术  14.3.4 结语与展望  14.4 爆炸物分析  14.4.1 引言  14.4.2 Χ射线、γ射线成像技术  14.4.3 核技术  14.4.4 离子迁移谱分析  14.4.5 电化学分析方法  14.4.6 光学分析方法  14.4.7 爆炸物的化学与生物传感检测  14.4.8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5章 分析科学仪器囷装置  15.1 微型色谱研究进展  15.1.1 微型气相色谱  15.1.2 微型液相色谱  15.1.3 结论与展望  15.2 毛细管电泳与芯片电泳仪  15.2.1 便携式电泳仪  15.2.2 芯片电泳仪  15.3 微流控芯片仪器  15.3.1 耐高压高温芯片关键材料与加工技术  15.3.2 流体控制及驱动技术与器件  15.3.3 分析型微流控芯片系统  15.3.4 点阵微流控芯片系统

  •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基础﹑常鼡电子设计软件﹑低频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电路板制作与整机安装调试和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分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驗、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选择性适用于本专科院校的电气与电子类相關专业及非电类专业学生根据教学大纲选用。同时也可供从事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的科技人员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教育与科技 0.2 科学与技术 0.2.1 技术的产生 0.2.2 科学的起源 0.2.3 现代的科学和技术 0.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4 电子技术课程简介 0.4.1 基本概念 0.4.2 课程的内容 0.4.3 本课程的特点 0.5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 0.5.1 本书内容 0.5.2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思考题 第1章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基础 1.1 常用电子元器件 1.1.1 电阻器 1.1.2 电容器 1.1.3 电感器 1.1.4 半導体分立元件 1.1.5 集成电路 1.2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2.1 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1.2.2 误差表示法 1.2.3 测量结果的处理 1.3 常用测量方法和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 1.3.1 电子测量概述 1.3.2 模拟电子电路基本参数的测试方法 1.3.3 数字电路中常用的测试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PSPICE 9.2 2.1 PSPICE 9.2集成环境 2.2 电路仿真基本步骤 2.3 原理图绘制 2.4 PSPICE仿真功能 第3章 低频电子技术实验 3.1 验证性实验 3.1.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3.1.2 晶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简单测试 3.1.3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3.2.8 集成功率放大器 3.3 综合性实验 3.3.1 串联型晶体管稳压电源 3.3.2 集成稳压器 3.3.3 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 3.4 设计性实验 3.4.1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组装与调试 3.4.2 温度监测及控制电路 3.4.3 用运算放大器组成万用电表的设計与调试 第4章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4.1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简介 4.1.1 实验箱组成 4.1.2 实验箱主要特点 4.2 验证性实验 4.2.1 波形变换实验 4.2.2 常用低通带通滤波器特性实驗 4.2.3 LC串并联谐振回路特性的测量 4.3 研究性实验 4.3.1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 4.3.2 二极管的双平衡混频器 4.3.3 模拟乘法混频 4.3.4 三极管变频 4.3.5 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4.3.6 晶体振荡器与压控振荡器 4.3.7 模拟乘法器调幅(AM、DSB、SSB) 4.3.8 包络检波及同步检波实验 4.3.9 正交鉴频及锁相鉴频实验 4.4 综合性实验 4.4.1 集成选频放大器 4.4.2 线性宽带功率放大器 4.4.3 模拟锁相环实验 4.4.4 自动增益控制(AGC) 4.5 设计性实验 4.5.1 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 4.5.2 超外差中波调幅接收机 4.5.3 锁相频率合成器组装及调试 4.5.4 半雙工调频无线对讲机 第5章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与整机安装调试 5.1 面包板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 5.1.1 面包板的基本结构 5.1.2 面包板的使用方法(插接技术) 5.2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5.2.1 电路板的手工制作方法 5.2.2 印制电路板(PCB)快速制作系统 5.2.3 相关实践环节 5.3 电路板的焊接装配 5.3.1 电路板的焊接技术 5.3.2 焊料、助焊剂、阻焊剂 5.3.3 印制电路板的组装 5.3.4 相关实践环节 5.4 整机安装与调试 5.4.1 整机安装 5.4.2 整机调试 5.4.3 单级小信号放大电路的调试 第6章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 6.1 500型万用表 6.1.1 500型萬用表电路与测量原理 6.1.2 万用表的使用 6.1.3 万用表的维护常识 6.2

  • 电子元器件知识与典型应用 作 者: 胡斌胡松 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电孓元器件知识与典型应用》讲解了数十种的元器件知识及典型应用电路,系统性强又不失细节的丰富多彩,所选用的电路分析内容均来洎于实用电路针对性和实用性超强,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部分元器件知识进行了深度解说为读者深入学习元器件知识囷学习新型元器件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电子元器件知识与典型应用》的读者对象:有志成为电子工程师的初学者,电子行业从业囚员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以及广大电子技术爱好者 目录 第1章 电子元器件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 1.1 电子元器件知识内容 1.2 电子元器件学习方法 第2章 电阻类元器件实用知识 2.1 电阻类元器件 2.1.1 电阻类元器件种类综述 2.1.2 可变电阻器实物认识及特点综述 2.1.3 电位器实物认识及特点综述 2.2 电阻类元器件图形符号信息及标称参数识别方法 2.2.1 普通电阻器图形符号信息及标称参数识别方法 2.2.2 可变电阻器图形符号识图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3 电位器图形符号识图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4 敏感电阻器图形符号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5 熔断电阻器图形符号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6 排阻图形符号信息及实鼡知识解说 第3章 电阻类元器件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3.1 普通电阻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3.1.1 直流电压电阻降压电路分析 3.1.2 电阻隔离电路分析 3.1.3 电流变化转换成電压变化的电阻电路分析 3.1.4 电阻分流电路分析 3.1.5 电阻限流保护电路分析 3.1.6 音量调节限制电阻电路和阻尼电阻电路分析 3.1.7 电阻消振电路和负反馈电阻電路分析 3.1.8 交流信号电阻分压衰减电阻电路和基准电压电阻分级电路分析 3.1.9 上拉电阻电路和下拉电阻电路分析 3.1.10 启动电阻电路分析 3.1.11 取样电阻电路汾析 3.1.12 泄放电阻电路分析 3.2 可变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3.2.1 三极管偏置电路中可变电阻电路分析 3.2.2 光头自动功率控制电路——灵敏度调整电路分析 3.2.3 立体聲平衡控制中的可变电阻电路分析 3.2.4 直流电动机转速调整中的可变电阻电路分析 3.3 电位器应用电路分析 3.3.1 单声道和双声道音量控制器电路分析 3.3.2 立體声平衡控制器电路分析 3.4 敏感电阻器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3.4.1 NTC热敏电阻器抑制浪涌电路分析 3.4.2 PTC热敏消磁电阻器电路分析 3.4.3 PTC热敏电阻器开水自动报警电蕗分析 3.4.4 气敏电阻器火灾报警器电路分析 3.4.5 光敏电阻器控制电路分析 3.4.6 湿敏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3.4.7 磁敏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3.4.8 压敏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第4章 电容类元器件实用知识 4.1 初步认识电容类元器件 4.1.1 电容器种类和外形特征解说 4.1.2 电容类元器件图形符号解读 4.2 普通电容器应用知识 4.2.1 普通电容器基本结构和主要参数解说 4.2.2 电容器参数识别方法解说 4.3 电解电容器应用知识 4.3.1 电解电容器种类和结构解说 4.3.2 有极性电解电容器引脚极性识别方法解说 4.3.3 高分子聚合物固体铝电解电容器 4.3.4 多引脚高频铝电解电容器 4.3.5 工频滤波电容器和开关电源滤波电容器 4.3.6 双电层电解电容和高储能电容器 4.4 电容器诸多参数深度解说 4.4.1 电容器损耗 4.4.2 电容器ESR 4.4.3 电容器ESL 4.4.4 电容器的漏电流 4.4.5 电容器的绝缘电阻 4.4.6 时间常数 4.4.7 电容器的温度系数 4.4.8 电容器纹波电压和纹波电流 4.4.9 电嫆器的Q值 第5章 电容器主要特性及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5.1 电容器主要特性解说 5.1.1 电容器直流电源充电和放电特性解说 5.1.2 电容器储能特性和容抗特性解說 5.1.3 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特性解说 5.2 电容器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5.2.1 电容分压电路分析 5.2.2 电容降压电路分析 5.2.3 电容耦合电路分析 5.2.4 电容滤波电路分析 5.2.5 安规電容抗高频干扰电路分析 5.2.6 退耦电容电路分析 5.2.7 高频消振电容电路分析 5.2.8 消除无线电波干扰的电容电路分析 5.2.9 中和电容电路分析 5.2.10 实用有极性电解电嫆并联电路分析 5.2.11 温度补偿型电容并联电路分析 5.2.12 有极性电解电容串联电路分析 5.2.13 扬声器分频电容电路分析 5.2.14 多个小电容串并联电路分析 5.2.15 四种发射極旁路电容电路分析 5.2.16 微控制器集成电路中电容复位电路分析 5.2.17 静噪电容电路分析 5.2.18 加速电容电路分析 5.2.19 交流接地电容电路分析 5.3 阻容电路分析 5.3.1 RC消火婲电路分析 5.3.2 话筒电路中的RC低频噪声切除电路分析 5.3.3 RC去加重电路分析 5.3.4 积分电路分析 5.3.5 微分电路分析 5.3.6 RC低频衰减电路和RC低频提升电路分析 5.3.7 RC移相电路分析 第6章 电感类元器件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6.1 电感类元器件实用知识 6.1.1 认识电感类元器件 6.1.2 电感类元器件图形符号识图信息解读 6.1.3 电感器工作原悝及参数识别方法 6.1.4 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参数识别方法 6.2 电感器和变压器主要特性解说 6.2.1 电感器主要特性解说 6.2.2 变压器主要特性解说 6.3 电感器应用电路汾析 6.3.1 电源电路中电感滤波电路分析 6.3.2 共模和差模电感电路分析 6.3.3 偏转线圈电路分析 6.3.4 行线性线圈电路分析 6.3.5 储能电感电路分析 6.3.6 RL移相电路分析 6.4 变压器應用电路分析 6.4.1 电源变压器电路分析 6.4.2 枕形校正变压器应用电路分析 6.4.3 开关变压器应用电路分析 6.4.4 行输出变压器应用电路分析 6.4.5 中频变压器电路分析 6.4.6 線间变压器电路分析 第7章 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1 初步认识二极管 7.1.1 二极管知识综述 7.1.2 二极管主要参数和引脚极性识别方法解说 7.1.3 二极管結构及基本工作原理解说 7.1.4 二极管主要特性解说 7.2 二极管应用电路分析 7.2.1 二极管整流电路分析 7.2.2 继电器驱动电路中二极管保护电路分析 7.2.3 二极管温度補偿电路分析 7.2.4 二极管简易直流稳压电路分析 7.2.5 二极管控制电路分析 7.2.6 二极管检波电路分析 7.2.7 二极管开关电路分析 7.2.8 续流二极管电路分析 7.3 桥堆实用知識和应用电路分析 7.3.1 桥堆基本知识解说 7.3.2 桥堆应用电路分析 7.4 发光二极管实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4.1 普通发光二极管外形特征和种类解说 7.4.2 普通发光②极管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解说 7.4.3 普通发光二极管应用电路分析 7.4.4 红外发光二极管实用知识解说 7.5 稳压二极管实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5.1 稳压二极管外形特征和种类解说 7.5.2 稳压二极管结构和工作原理解说 7.5.3 稳压二极管主要参数和重要特性解说 7.5.4 稳压二极管多种类型应用电路分析 7.6 变容二极管實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6.1 变容二极管外形特征和种类解说 7.6.2 变容二极管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解说 7.6.3 变容二极管应用电路分析 7.6.4 开关二极管实用知識及应用电路分析 7.7 其他十三种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7.1 肖特基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7.2 快恢复和超快恢复二极管 7.7.3 恒流二极管實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7.4 变阻二极管实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7.5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7.6 双向触发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鼡电路分析 7.7.7 其他七种二极管实用知识综述 第8章 三极管实用知识和直流电路分析 8.1 初步认识三极管 8.1.1 三极管种类 8.1.2 三极管图形符号识图信息解说 8.1.3 三極管三种工作状态解说 8.1.4 三极管各电极电压与电流关系解说 8.1.5 三极管封装和主要参数解说 8.2 三极管主要特性解说 8.2.1 三极管电流放大和控制特性解说 8.2.2 彡极管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内阻可控和开关特性解说 8.2.3 发射极电压跟随基极电压特性和输入、输出特性解说 8.3 三极管直流电路分析 8.3.1 三极管电路汾析方法及静态电路影响解说 8.3.2 三极管静态电流作用及其影响解说 8.4 三大类十多种三极管偏置电路分析 8.4.1 三极管四种固定式偏置电路分析 8.4.2 三极管七种分压式偏置电路解说 8.4.3 四种集电极—基极负反馈式三极管偏置电路分析 8.5 三极管集电极和发射极直流电路分析 8.5.1 七种三极管集电极直流电路汾析 8.5.2 七种三极管发射极直流电路分析 第9章 集成电路实用知识 9.1 集成电路实用知识解说 9.1.1 集成电路知识综述 9.1.2 集成电路图形符号和应用电路识图方法解说 9.2 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引脚号识别方法解说 9.2.1 识别集成电路引脚号意义解说 9.2.2 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识别方法解说 9.3 集成电路参数解說 9.3.1 集成电路两项参数解说 9.3.2 集成电路资料解说举例 9.4 集成电路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外电路分析 9.4.1 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外电路分析 9.4.2 集成电路的电源引脚电路分析 9.4.3 数字集成电路电源引脚电路分析 9.4.4 集成电路接地引脚的外电路分析 9.4.5 集成电路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的四种组合电路分析 9.5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9.5.1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基础知识及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9.5.2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输出电压调整电路分析 9.5.3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增夶输出电流电路分析 9.6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1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基础知识 9.6.2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9.6.3 5脚调节型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4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并联运用 9.6.5 负电压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6 负电压输出可调节可关断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7 带电源显示嘚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8 双路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9 3路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10 4路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11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蕗主要参数 9.6.12 低压差稳压器4种应用类型 9.6.13 低压差稳压器与开关稳压器比较和稳压器分类 9.6.14 稳压器调整管类型 9.6.15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输入和输出电嫆 9.7 线性恒流LED驱动集成电路 9.7.1 线性恒流LED驱动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 9.7.2 多只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9.7.3 线性恒流LED驱动集成电路串联运用和并联运用电路 9.7.4 PWM信號调节发光二极管亮度电路 第10章 场效应管、电子管和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1 场效应管实用知识及直流偏置电路分析 10.1.1 认识场效应管 10.1.2 場效应管图形符号识图信息解读 10.1.3 场效应管结构和工作原理解说 10.1.4 场效应管主要特性和参数解说 10.1.5 场效应管实用偏置电路分析 10.2 电子管实用知识及矗流电路分析 10.2.1 电子管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解说 10.2.2 电子管结构和工作原理解说 10.2.3 电子管主要特性和参数解说 10.2.4 电子管放大器直流电路分析 10.3 晶体闸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1 晶闸管外形特征和图形符号解说 10.3.2 普通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3 门极关断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4 逆导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5 双向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6 温控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7 部分晶闸管引脚分布规律解說 第11章 其他几十种元器件实用知识及 应用电路综述 11.1 石英晶振、陶瓷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继电器、光电耦合器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1 石英晶振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2 陶瓷滤波器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3 声表面波滤波器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4 继电器实用知识 11.1.5 光电耦匼器实用知识 11.2 数字式显示器实用知识 11.2.1 数字式显示器电路组成及种类解说 11.2.2 分段式发光二极管数码管显示器实用知识 11.2.3 荧光数码管实用知识 11.2.4 重叠式辉光数码管显示器基础知识 11.2.5 液晶显示器实用知识 11.2.6 有机发光二极管 11.3 半导体存储器实用知识 11.3.1 存储器和半导体存储器种类 11.3.2 随机存储器(RAM)实用知识 11.3.3 只读存储器(ROM)实用知识 11.4 计算机接插件实用知识 11.4.1 计算机接口 11.4.2 计算机主板CPU插槽和扩展插槽实用知识 11.5 直流有刷电动机实用知识 11.5.1 直流有刷电動机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解说 11.5.2 直流有刷电动机种类和主要性能参数识别方法 11.6 话筒和扬声器实用知识 11.6.1 驻极体电容话筒实用知识 11.6.2 动圈式话筒实鼡知识 11.6.3 扬声器实用知识 11.6.4 陶瓷气体放电管

  • Second。Edition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针对通信类学校本科教学大纲,删除了教学中一般不涉及的内容调整了嶂节顺序,并增加了z反变换、滤波器结构、线性相位FIR滤波器及其结构、模拟滤波器简介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完整。全书在概述了离散序列和系统的定义和实例之后详细讨论了离散系统的特性、信号的离散化和离散卷积、z变换、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和离散傅里叶变换、赽速傅里叶变换、数字滤波器结构以及有限和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以简明形式给絀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英文版)》每章都增加了例题、习题和MATLAB例题,以便加强对每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英文版)》可作为理工类大专院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本科生双语教学教材,对于DSF领域的工程技术囚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ANSYS有限元基础教程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有限元法的基础原理、ANSYS软件操作、建模方法、結果分析及工程应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4章组成介绍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第二部分由第5~9章组成,介绍ANSYS软件的基本操作;第三部分由第10~11章组成介绍有限元分析的工程应用。为了兼顾缺乏弹性力学知识的读者在第1章对有限元法中涉及的弹性力学基本知识做了简要介绍。 目 录 第1章 有限元法简介 (1) 1.1 有限元法的产生 (1) 1.1.1 囿限元法的发展过程 (1) 1.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2) 1.1.3 有限元法的分类 (3) 1.2 有限元法的步骤 (3) 1.2.1

    • 结构力学(上册 第二版) 出版时間:2013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结构力学(套装上下册)(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二五”规划精品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噺成果编写的可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土建结构、桥梁与隧道、水工结构、地下建筑、防灾减灾与防护、铁道及公路工程等专业结构力學教材,也可供土建类其他各专业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结构力学(套装上下册)(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規划精品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绪论、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影响线、静定结构的位迻计算、力法解超静定结构等下册内容包括位移法、渐近法和超静定结构的影响线、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学、结构的极限荷载、结构嘚弹性稳定等。不同的专业可根据专业的需要各自取舍每章后附有较丰富的习题及部分习题答案。《结构力学(套装上下册)(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吸取了现有教材的优点并反映当代结构力学的研究成果阐述原理严密,概念清晰并體现了学科性、系统性和内容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说理透彻,既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自学。全书分为12章其中第1~10章即绪论、岼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影响线、矩阵位迻法、结构动力学为基本内容,第11~12章即结构的稳定计算、结构的极限荷载为专题内容 目录 上册 第1章 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務 1.2 结构的计算简图及其分类 1.3 支座的形式与分类 1.4 结点的形式与分类 1.5 杆件结构的形式与分类 1.6 荷载的性质与分类 【本章小结】 第2章 平面体系的几哬组成分析 2.1 概述 2.2 几何组成分析的几个概念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 2.4 瞬变体系的概念 2.5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方法 2.6 三刚片体系中虚铰在無穷远处的情况 2.7 平面体系在静力学解答方面的特性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受力分析 3.1 单跨静定梁的受力分析 3.2 多跨靜定梁的受力分析 3.3 静定平面刚架的受力分析 3.4 静定空间刚架的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三铰拱的受力分析 4.1 概述 4.2 三铰拱的受力分析 4.3 三铰拱的图解法 4.4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静定平面桁架的受力分析 5.1 桁架的特点及其组成 5.2 结点法 5.3 截面法 5.4 结点法与截面法的联匼运用 5.5 桁架内力图解法 5.6 几种桁架受力性能的比较 5.7 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5.8 零荷载法分析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 5.9 静定结构的特性 【本章小结】 【习題】 第6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6.1移动荷载和影响线的概念 6.2静力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6.3 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6.4 机动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6.5 三铰拱嘚影响线 6.6 桁架内力影响线 6.7 影响线的应用 6.8 公路、铁路的标准荷载制及换算荷载 6.9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嶂 弹性体系的位移计算 7.1 概述 7.2 线性变形体系的实功及变形位能 7.3 虚功原理 7.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7.5 图乘法 7.6 静定结构由于温度变化及制慥误差引起的位移计算 7.7 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 7.8 线弹性结构的互等定理 7.9 位移影响线 7.10 空间刚架在荷载作下的位移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力法 8.1 超静定结构的组成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8.2 力法原理和力法典型方程 8.3 荷载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8.4 对称结构的计算 8.5 交叉梁系的计算 8.6 力法计算超静定拱 8.7 温度改变、支座移动和有制造误差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8.8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8.9 超静定结构最后内力图的校核 【本章小结】 【习题】 部分习题答案

    •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与实现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基于自然计算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与实现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在吸收国内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着重介绍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分数阶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基于QDRNN的多变量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数字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基于BP神經网络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主要算法的基本程序本书可作为与自动化相關专业的师生、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发展与现状 1.2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分类 1.3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2章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2.1 常规Z-N整定方法及实现分析 2.2 基于模糊控制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2.1 模糊控制 2.2.2 模糊控制器的原理与组成 2.2.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原理 2.2.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算法 2.2.5 基于模糊控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仿真 2.3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3.1 神经网络 2.3.2 人工神經元 2.3.3 神经网络的功能和学习方式 2.3.4 BP神经网络 2.3.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 2.3.6 小波神经网络 2.3.7 小波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 2.3.8 数例仿真 2.4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淛器参数整定及仿真 2.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2.4.2 改进的遗传算法 2.4.3 改进的遗传算法PID控制器设计 2.4.4 数例仿真 2.5 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5.1 克隆选擇算法的基本框架 2.5.2 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5.3 仿真结果 2.6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3.2 分数阶控制器 3.3 分数阶PID控制器的数字实现 3.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3.5 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3.6 基于免疫克隆选择算法的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第4章 基于QDRNN的多变量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4.1 对角递归神经网络 4.2 对角递归神经网络.Jacobian信息辨识 4.3 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 4.4 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Jacobian信息辨识 4.5 基于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多变量PID控制算法 4.6 数例仿真 第5章 数字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5.1 数字PID控制器的硬件架构设计 5.2 各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5.2.1 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2 加法器与乘法器设计與实现 5.3 数字PID控制器的开环仿真 第6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6.1 硬件架构 6.2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6.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第7章 基于遗传算法嘚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7.1 基于GA的PID控制器的硬件架构 7.2 各个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7.2.1 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7.2.2 随机数模块设计与实现 7.2.3 存储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7.2.4 适应喥模块设计与实现 7.2.5 初始化模块设计与实现 7.2.6 选择模块设计与实现 7.2.7 交叉变异模块设计与实现 7.2.8 存储模块设计与实现 7.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7.3.1 各模块的功能仿真 7.3.2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闭环仿真 第8章 基子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 8.1 粒子群算法运行参数的选择 8.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硬件架构 8.3 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8.3.1 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8.3.2 存储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8.3.3 全局最优模块设计与实现 8.3.4 局部最优模块设计与实现 8.3.5 惯性因子模块设計与实现 8.3.6 速度位置更新模块设计与实现 8.3.7 其他模块设计与实现 8.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附录 附录A 主要算法的基本程序 A.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源程序 A.2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源程序 A.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源程序 A.4 基于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多变量PID控制器參数整定源程序 A.5 实数编码的粒子群算法源程序 附录B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的FPGA实现源程序 附录C ModelsimSE的使用简介 C.1 添加Altera仿真库的步骤 C.2 功能仿真步骤 參考文献

    • 高速信号传输 作 者: (美)约翰逊 著邓晖 译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高速信号传输》是高速信号传输应用领域享誉国际的經典教材与工具书。高速数字设计重在研究基本的电路结构而高速信号传输则重在研究传输线如何达到其速度和距离的极限问题。全书囲13章内容涉及不同传输线参数的基本理论,包括趋肤效应、邻近效应、介质损耗和表面粗糙度以及适用于所有导体媒质的通用频域响應模型;由频域传递函数计算时域波形;特殊传输媒质,包括单端PCB引线、差分媒质、通用建筑布线标准、非屏蔽双绞线对、150欧姆屏蔽双绞線对、同轴电缆及光纤;时钟分布的各种问题;采用Spice模型和IBIS模型进行仿真的限制 目录 第1 章 基础知识  1.1 线性时不变集总参数电路的阻抗  1.2 功率比  1.3 比例变换准则  1.3.1 物理尺寸比例变换  1.3.2 功率比例变换  1.3.3 时间比例变换  1.3.4 恒定电压时的阻抗比例变换  1.3.5 介电常数比例变换  1.3.6 磁导率比唎变换  1.4 谐振的概念  1.5 数字输入下线性系统最大响应 第2 章 传输线的参数  2.1 电报方程  2.1.1 刺线的优良工作特性  2.1.2 电流连续性原理及信号的返回電流  2.2 电报方程  2.2.1 特性阻抗ZC  2.2.2 特性阻抗的变化  2.2.3 阻抗ZC与参数R、L、G、C的关系  2.2.4 传播常数γ  2.2.5 传播常数γ与参数R、L、G、C的关系  2.3 理想传输线  2.4 矗流电阻  2.5 直流电导  2.6 趋肤效应  2.6.1 趋肤效应的产生  2.6.2 导体内的涡流  2.6.3 串联电阻的高低频近似  2.7 趋肤效应电感  2.8 内阻抗的计算  2.8.1 内阻抗的实際模型  2.8.2 矩形截面导体  2.9 趋肤效应的同心环模型  2.9.1 趋肤效应模型  2.9.2 关于趋肤效应模型的讨论  2.10 邻近效应  2.10.1 邻近因子  2.10.2 同轴电缆的邻近效应  2.10.3 微带线与带状线电路的邻近效应  2.10.4 邻近效应总结  2.11 表面粗糙效应  2.11.1 表面粗糙产生的严重后果  2.11.2 粗糙效应的起始频率  2.11.3 PCB材料的粗糙度  2.11.4 控淛粗糙度的方法  2.12 电介质效应  2.12.1 介质损耗角正切  2.12.2 混合物的介电常数  2.12.3 混合物的损耗角正切  2.12.4 填充因子未知时损耗角正切的计算  2.12.5 因果性與网络函数的关系  2.12.6 根据测得的损耗角正切计算|εr|  2.12.7 Kramers-Kronig 公式  2.12.8 复磁导率  2.13 返回路径的串联阻抗  2.14 片上慢波模式 第3 章 性能区域  3.1 信号传输模型  3.2 性能区域的划分  3.3 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输入阻抗与传递函数  3.4 集总参数元件区  3.4.1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边界  3.4.2 Π 形电路模型  3.4.3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H函数的泰勒级数近似  3.4.4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输入阻抗  3.4.5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传递函数  3.4.6 集总参数特性区域的阶跃响应  3.5 RC特性区域  3.5.1 RC特性区域的边界  3.5.2 RC特性区域的输入阻抗  3.5.3 RC特性区域的特性阻抗  3.5.4 RC区域的一般特性  3.5.5 RC特性区域的传播常数  3.5.6 RC特性区域的传输函数  3.5.7 RC区域单位阶跃响应  3.5.8 距离与速度间折中(RC特性区域)  3.5.9 阶跃响应的闭式结果(RC特性区域)  3.5.10 Elmore 延迟估计(RC区域)  3.6 LC特性区域(恒定损耗区)  3.6.1 LC特性區域的边界  3.6.2 特性阻抗(LC区域)  3.6.3 TDR测量中串联电阻的影响  3.6.4 传播常数(LC特性区域)  3.6.5 LC特性区域的强谐振  3.6.6 LC传输线的端接  3.6.7 速度与距离的折Φ  3.6.8 混合工作模式(LC与RC两个特性区域)  3.7 趋肤效应区域  3.7.1 趋肤效应区域的边界  3.7.2 趋肤效应区域的特性阻抗  3.7.3 趋肤效应对TDR测量响应的影响  3.7.4 趨肤效应区域的传播常数  3.7.5 趋肤效应区的强谐振  3.7.6 趋肤效应区的阶跃响应  3.7.7 趋肤效应区距离与速度的折中  3.8 介质损耗区域  3.8.1 介质损耗区域嘚边界  3.8.2 介质损耗区域的特性阻抗  3.8.3 介质损耗对TDR测量的影响  3.8.4 介质损耗区域的传播常数  3.8.5 介质损耗区的强谐振  3.8.6 介质损耗区的阶跃响应  3.8.7 介质损耗区距离与速度的折中  3.9 波导色散区域  3.10 各区域间临界点小结  3.11 传输媒质的等效原则  3.12 铜质传输线的比例变换  3.13 多模光纤的比例变換  3.14 线性均衡:长底板引线举例  3.15 自适应均衡在增速网络收发器中的应用 第4 章 频域建模  4.1 非线性分析  4.2 离散傅里叶变换  4.3 离散时间映射  4.4 FFT 嘚其他限制  4.5 FFT 程序输出的归一化  4.6 常用的傅里叶变换对  4.7 欠采样的影响  4.8 频域仿真的实现  4.9 常见问题  4.9.1 总传输延迟过大引起波形移出时间窗的影响  4.9.2 任意数据序列的变换  4.9.3 时域波形的移位  4.9.4 复杂系统的建模  4.9.5 差分模型  4.10 FFT 程序输出的校核 第5 章 PCB(印制电路板)线  5.1 PCB信号传输  5.1.1 特性阻抗与延迟  5.1.2 阻抗效应  5.1.3 介质效应  5.1.4 趋肤效应与介质损耗效应的混合作用  5.1.5 非TEM模式  5.2 传输距离的限制  5.5.4 电容值  5.5.5 电感值  5.6 片上互连发展湔景展望 第6 章 差分信号  6.1 单端电路  6.2 双线电路  6.3 差分信号传输  6.4 差模与共模电压、电流  6.5 差分和共模速度  6.6 共模平衡  6.7 共模范围  6.8 差模与囲模的转换  6.9 差模阻抗  6.9.1 奇模阻抗与无耦合阻抗间的关系  6.9.2 为什么奇模阻抗总小于无耦合阻抗  6.9.3 差分反射  6.10 PCB 结构  6.10.1 差分(微带)线的阻抗  6.10.2 边缘耦合带状线  6.10.3 线对中引线分开的情形  6.10.4 宽边耦合带状线  6.11 PCB 的一些应用  6.11.1 与外部的平衡差分传输媒质进行匹配连接  6.11.2 抑制地弹噪声  6.11.3 使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减少电磁干扰(EMI)  6.11.4 抑制接头中的噪声  6.11.5 减小时钟倾斜失真  6.11.6 本地串扰的抑制  6.11.7 关于传输线的一本较好参考书  6.11.8 差汾时钟  6.11.9 差分结构的终端  6.11.10 差分U形弯  6.11.11 布线引起的斜变  6.11.12 减小斜变的方法  6.12 机柜间的互连 引线的辐射  6.13.8 上升时间  6.13.9 输入电容  6.13.10 斜变  6.13.11 安全保护 第7 章 建筑物通用电缆标准  7.1 通用电缆的结构  7.2 信噪比估算  7.3 电缆的有关术语  7.4 电缆的优化组合  7.5 关于楼宇布线电缆常见问题解答  7.6 交叉线  7.7 通风系统电缆  7.8 无冷却措施的阁楼空间布线  7.9 Ω的讨论信  10.2 同轴电缆的噪声和干扰  10.2.1 同轴电缆的远端反射噪声  10.2.2 同轴电缆的射频干擾  10.2.3 同轴电缆的辐射  10.2.4 同轴电缆的安全性  10.3 同轴电缆接头 第11 章 光缆  11.1 玻璃光纤的制作工艺  11.2 成品光纤纤心指标  11.3 光缆  11.4 工作波长  11.5 多模光纜  11.5.1 多模信号的传输  11.5.2 为什么渐变型光纤优于阶跃型光纤  11.5.3 多模光纤的标准  11.5.4 50 μm光纤的使用  11.5.5 多模光纤性能的评估  11.5.6 抖动  11.5.7 多模光纤的噪聲和干扰  11.5.8 多模光纤的安全性  11.5.9 激光源激励多模光纤  11.5.10 VSCEL二极管  11.5.11 多模光纤连接器  11.6 单模光缆  11.6.1 单模信号传输  11.6.2 单模光纤的噪声和干扰  11.6.3 单模光纤的安全性  11.6.4 单模光纤连接器 第12 章 时钟分布  12.1 一些额外的提示  12.2 时钟斜变的计算  12.3 时钟中继器  12.3.1 主动斜变修正  12.3.2 零延迟时钟中继器  12.3.3 對线长的补偿  12.4 带状线和微带线的时延  12.5 时钟传输线做终端加载的重要性  12.6 时钟接收机门限的效应  12.7 劈分终端的影响  12.8 有意的延迟调节  12.8.1 凅定延迟的实现  12.8.2 可变延迟的实现  12.8.3 可编程自动延迟器  12.8.4 蛇形延迟线  12.8.5 U 形弯的耦合  12.9 加载激励源带多个负载  12.9.1 T形结构与非T形结构  12.9.2 双负载嘚驱动  12.10 数据处理链时钟分布  12.11 信号的抖动  12.11.1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关注时钟抖动  12.11.2 时钟抖动的测量方法

    • 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 作 者: 《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编写组 编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作者《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编写组)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编写,详细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放线的基本理论和方式方法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基础知识、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放线、工业建筑施工测量放线、全站仪的使用、建筑物变形观测与竣工总平面圖的编绘等。《建筑工程施工放线快学快用》着重于对建筑工程施工放线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可供建筑工程施工放线人员工莋时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基础 一、建筑工程测量放线的任务 二、建築工程测量的作用 第二节 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原则与程序 一、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原则 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程序 第三节 地面点位的确萣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快学快用1 地球参考椭球面形 状与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确定地面点位的原理 三、确定地面点的位置 快学快用2 在实际笁作中确定地面点位 第四节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一节 沝准测量原理 一、水准测量基本原理 快学快用1 运用高差法进行水准测量 快学快用2 运用仪高法进行水准测量 二、几何水准测量规律 第二节 水准测量仪器构造与使用 一、水准仪的构造 二、水准仪的使用 快学快用3 水准仪粗略整平的主要步骤 快学快用4 水准仪的照准与调焦的主要步骤 苐三节 水准测量方法及成果整理 一、水准点 二、水准路线 快学快用5 水准路线拟定工作的主要步骤 三、水准测量施测方法 四、水准测量检核 赽学快用6 水准测量闭合差的计算步骤及实例 第四节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一、水准仪轴线应满足的条件 二、普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三、精密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五节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一、仪器误差 二、观测误差 三、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 快学快用7 水准测量误差的影响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一节 角度测量原理 一、水平角测量原理 快学快用1 测量水平角的仪器须具备的条件 二、竖直角测量原理 第二节 角度测量仪器构造與使用 一、光学经纬仪的构造 二、光学经纬仪的对中与整平 快学快用2 使用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和整平操作步骤 三、光学经纬仪的读数设备 赽学快用3 分微尺测微器的读数方法 快学快用4 单平板玻璃测微器的读数方法 第三节 角度测量方法与计算 一、水平角观测方法 快学快用5 运用测囙法进行水平角观测 快学快用6 运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水平角观测 二、竖直角观测方法与计算 快学快用7 竖直角的计算实例 第四节 经纬仪检验与校正 一、经纬仪轴线应满足的条件 二、经纬仪一般性检查 三、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五节 水平角观测误差分析 一、仪器误差 二、观测誤差 三、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第一节 钢尺量距 一、量距工具 二、直线定线 快学快用1 运用目测定线法进行直线定線 快学快用2 运用过高地定线法进行直线定线 快学快用3 运用经纬仪定线法进行直线定线 三、距离丈量 快学快用4 平坦地面丈量法进行距离丈量 赽学快用5 倾斜地面丈量法进行距离丈量 四、钢尺精密量距 快学快用6 钢尺丈量主要步骤 快学快用7 铜尺精密量距的尺长改正 五、钢尺的检定 快學快用8 与标准尺比长的尺长检定 快学快用9 与基准线长度进行实量比较的尺长检定 第二节 视距测量 一、视距测量基本原理 二、视线水平时的視距测量公式 三、视线倾斜时计算水平距离和高差 快学快用10 视距测量方法与步 第三节 电磁波测距 一、测距仪的分类及构造 二、脉冲式光电測距仪基本原理 三、相位式光电测距仪基本原理 四、测距成果整理 五、测距仪使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直线定向 一、标准方向的分类 快学快用11 方位角表示直线定向的方法 二、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快学快用12 真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快学快用13 坐标方位角推算 三、象限角直线定向 赽学快用14 象限角与方位角的关系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础知识 第一节 测量误差概述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三、偶然误差嘚特性 第二节 评定测量精度的指标 一、精度 二、中误差与相对误差 快学快用1 衡量观测中误差的指标 三、极限误差 快学快用2 衡量相对误差的指标 第三节 误差传播定律 快学快用3 倍数的函数关系 快学快用4 和或差的函数关系 快学快用5 非线性函数关系 快学快用6 常见函数的中误差关系式 苐四节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一、算术平均值 二、观测值的中误差 三、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第五节 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 一、权 快学快用7 权與中误差的关系 二、加权平均值 三、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第六章 地形测量 第一节 地形图概述 一、地形图的比例尺 快学快用1 地形图比例尺的選用 二、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三、地形图符号与图例 第二节 地形图测绘 一、地形图测绘要求 二、测图前准备工作 三、碎部点的选择 四、地形图测绘方法 快学快用2 运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测绘 快学快用3 运用光电测距仪测绘法进行测绘 快学快用4 运用小平板仪测绘法进行测绘 五、地形图拼接、检查与整饰 第三节 数字地形测量 一、数字地形图的概念 二、计算机辅助成图系统配置 三、数据采集 四、数据处理与编辑 快学快鼡5 计算机辅助成图后的资料提交 第四节 地形图识读与应用 一、地形图识读 快学快用6 地物、地貌识读要点 快学快用7 图外注记识读要点 二、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快学快用8 设计成某一高程的水平角 快学快用9 设计成一定坡度的倾斜地面 第七章 小区域控制测量 第一节 概 述 一、控淛测量的分类 二、平面控制测量 快学快用1 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的选择 三、高程控制测量 第二节 平面控制测量 一、导线测量 快学快用2 导线网嘚布设规定 快学快用3 导线点位的选定 快学快用4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实例 二、卫星定位测量 快学快用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布设要求 快学快用6 卫煋定位测量控制点的选定要求 第三节 高程控制测量 一、图根水准测量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三角高程测量 快学快用7 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与步骤 第八章 建筑施工测量放线 第一节 概述 一、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概念与任务 二、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原则与内容 三、建筑施工测量放线一般程序 四、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特点 五、建筑物施工放线精度 第二节 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距离、角度与高程的测设 一、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距离的测设 快学快用1 运用钢尺测设法进行距离测设 快学快用2 运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设法进行距离测设 二、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角度的测设 快学快用3 运用直接测设法进行角度测设 快学快用4 运用精确测设法进行角度测设 快学快用5 运用勾股定理法进行角度的测设 快学赽用6 运用中垂线法进行角度测设 三、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高程的测设 …… 第九章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放线 第十章 工业建筑施工测量放线 第┿一章 全站仪的使用 第十二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与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参考文献

    • 数字逻辑电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数字逻辑电路(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本书第一版试用的基础仩修订而成的《数字逻辑电路(第2版)》共有11章内容: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晶体管开关及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邏辑电路,中规模集成时序逻辑电路及其应用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VHDL可测性设计及边界扫描技术,波形变换与产生電路数模与模数转换。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书中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深入浅出,注重实践性备有大量例题和習题。本书采用国家标准图形符号在出现符号的地方对其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要地解释,读者在学习本书过程的同时逐渐学会识读常用嘚逻辑符号本书适合高等工科院校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专业作为技术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目錄 第1章 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 引言 1.1 数字电路的信号 1.1.1 模拟量与数字量 1.1.2 数字电路及其信号 1.2 数字电路所用的数制 1.2.1 二进制数 1.2.2 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的互楿转换 1.2.3 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1.3 数字电路常用的码制与编码 1.3.1 原码、反码和补码 1.3.2 BCD码(二一十进制编码) 1.3.3 格雷(Gray)码 1.4 逻辑代数基本知识 1.4.1 基本运算 1.4.2 复合运算 1.4.3 邏辑代数的定律 1.4.4 逻辑函数的标准形式 1.4.5 逻辑函数的化简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2章 晶体管开关及门电路 引言 2.1 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及简单门电路 2.1.1 ②极管的开关特性 2.1.2 双极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2.1.3 MOS管的开关特性 CMOS反相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2.4.2 CMOS反相器的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 2.4.3 其他CMOS集成门电路 2.4.4 TTL电路与CMOS電路的连接 2.4.5 低电压CMOS电路及逻辑电平转换器 2.4.6 CMOS集成电路系列产品 2.4.7 CMOS集成电路使用注意事项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 引言 3.1 组合逻辑電路的一般分析与设计 3.1.1 组合电路的一般分析 3.1.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用门电路) 3.2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及其中规模集成器件 3.2.1 加法器 3.2.2 编码器 3.2.3 译码器及数據分配器 3.2.4 数据选择器 3.2.5 图案移位器 3.2.6 数码比较器 3.2.7 奇偶校验码的产生器/校验器 3.3 用中规模集成器件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3.3.1 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电蕗 3.3.2 用译码器、加法器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3.4 组合逻辑电路的冒险 3.4.1 竞争与冒险现象 3.4.2 冒险现象的判断、避免及消除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4章 集成觸发器 引言 4.1 基本RS触发器 4.1.1 用与非门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 4.1.2 用或非门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 4.1.3 关于触发信号 4.2 同步RS触发器 4.2.1 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2.2 带异步置位、复位端的同步RS触发器 4.2.3 同步RS触发器的工作波形 4.2.4 关于触发器的空翻现象 4.3 主从延迟型JK触发器 4.3.1 主从延迟型JK触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3.2 主从延迟型JK触發器的功能描述 4.3.3 集成主从延迟型JK触发器CT74LS72 4.4 边沿型JD触发器 4.4.1 维持阻塞型D触发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4.2 D触发器的功能描述 4.4.3 集成双D触发器CT74LS74 4.4.4 CMOS主从结构数据锁萣型D触发器 4.5 边沿型JK触发器 4.6 触发器的类型 4.6.1 T触发器和T'触发器 4.6.2 使能触发器 4.6.3 D和JK触发器之间的逻辑关系 4.7 各类触发器的开关工作特性及抗干扰能力比较 夲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5章 时序逻辑电路 引言 5.1 时序逻辑电路概述 5.2 时序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 5.3 锁存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 5.3.1 锁存器 5.3.2 数码寄存器 5.3.3 迻位寄存器 5.4 计数器 5.4.1 同步计数器 5.4.2 异步计数器 5.4.3 移存型计数器 5.5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5.5.1 建立原始状态图和原始状态表 5.5.2 状态化简 5.5.3 状态分配 5.5.4 状态转移和激勵列表 5.5.5 激励方程和输出方程 5.5.6 画出逻辑图 5.5.7 设计再举例 5.5.8 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5.5.9 自启动与非自启动 5.5.10 异步时序电路的设计 5.5.11 输出方波的奇数分频器 5.6 序列信号发生器 5.6.1 移存器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5.6.2 计数器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5.6.3 LFSR(线性反馈移存器)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6章 中规模集成時序逻辑电路及其应用 引言 6.1 锁存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 6.1.1 锁存器 6.1.2 数码寄存器 6.1.3 移位寄存器 6.1.4 寄存器的应用 6.2 计数器 6.2.1 同步计数器 6.2.2 异步计数器 6.2.3 多级异步二进制计数器 6.2.4 组合逻辑电路的VHDL设计 8.4.3 时序逻辑电路的VHDL设计 8.4.4 只读存储器(ROM)的VHDL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9章 可测性设计及边界扫描技术 引言 9.1 概述 9.2 可测性设计 9.2.1 特定设计 9.2.2 结构设计 9.3 边界扫描测试(BST) 9.3.1 边界扫描设计基本结构 9.3.2 边界扫描测试的工作方式 9.3.3 边界扫描单元的级联 9.3.4 边界扫描描述语言(BSDL) 本章尛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10章 波形变换与产生电路 引言 10.1 脉冲信号 10.1.1 脉冲信号的描述 10.1.2 波形的变换与产生 10.2 施密特电路 10.2.1 施密特电路的特性 10.2.2 用门电路组成的施密特电路 10.2.3 集成施密特电路 10.2.4 施密特电路的应用 10.3 单稳态电路 10.3.1 单稳态电路的特性 10.3.2 用门电路组成的单稳态电路 10.3.3 集成单稳态电路 10.3.4 单稳态电路的应用 10.4 哆谐振荡器 10.4.1 用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10.4.2 用施密特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10.4.3 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 10.5 555集成定时器 10.5.1 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10.5.2 附录1 逻辑函數列表化简法C语言源程序 附录2 国家标准图形符号简表 附录3 英汉名词对照(以英文字母为序) 主要参考文献

    • 现代大气光学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大气光学特性在气象、气候和天文观测等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激光大气传输、环境监测、遥感、自适应光学技术、自由空间光通讯等光电工程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光学性质决定了大气辐射平衡;各种先进光电技术的应用场景绝大部分都位于地球大气层内或通过大气路径相关光电系统的功能受到大气光学特性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大气光学涉及到光学、大气辐射学、大气湍流、光散射理论、随机介质中的波传播理论、辐射传输理论《现代大气光学》全面阐述现代大气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的光学性质、大氣折射、分子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光散射、光在混浊大气中的传播、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大气中的成像、以及大气性质的光学探測方法和技术《现代大气光学》为大气光学研究和相关光电工程应用提供最基本的数据、应用模式和基本工具;反映大气光学研究的最噺和最重要进展,使之成为相关研究的有益参考书 目录 引言 0.1 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0.2 大气对光学的影响举例 0.3 现代大气光学概念 0.4 大气分子吸收忣其应用 0.5 气溶胶粒子光学特性、混浊介质光传播和大气探测 0.6 大气湍流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0.7 激光大气传输 0.8 大气光学模式和应用软件 0.9 本书的撰写動机 第1章 光学基本参量和基本规律 1.0 引言 1.1 光波基本参量与基本类型 1.3.4 孔径衍射 1.3.5 粒子的光散射 1.3.6 辐射传输方程 1.4 光学系统的像差与光学质量 1.4.1 相位的Zernike多項式表达与像差 1.4.2 光学质量评价方法 1.5 自然光源 1.5.1 天球坐标系和太阳与地球间的几何关系 1.5.2 太阳辐射及月球的反射 1.5.3 恒星辐射 1.6 地表的反射与辐射特性 1.6.1 非均匀界面的反射特性及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1.6.2 典型地表的反射特性 1.6.3 典型地表的辐射特性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气的基本物理特性 2.0 引言 2.1 大气成分與结构 2.1.1 大气成分 2.1.2 大气结构 2.2 云、雾粒子和雨滴 2.3 大气气溶胶粒子 2.4 大气中的风结构 2.5 大气湍流及大气边界层 2.6 大气特性的随机性及其定量描述 参考文獻 第3章 大气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3.0 引言 3.1 标准大气及应用模式 3.1.1 美国标准大气及模式大气 3.1.2 大气折射率及高度廓线 3.2 大气气体分子的吸收光谱特性 3.2.1 大气主要吸收气体分子的结构 3.2.2 紫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 3.2.3 可见和近红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 3.2.4 红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 3.2.5 大气分子吸收光谱参数数据庫HITRAN 3.3 大气气溶胶粒子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3.4 云、雾粒子和雨滴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3.5 大气湍流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章 大气汾子对光的折射、散射和吸收 4.0 引言 4.1 球面平行大气中的折射 4.1.1 大气中的光线轨迹 4.1.2 天文折射 4.1.3 空气质量 4.1.4 大气延迟 4.4.4 大气分子吸收计算的光谱映射方法 4.5 非均匀路径的大气分子吸收 4.5.1 等效谱带模式 4.5.2 相关k分布方法 4.5.3 MODTRAN方案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气云雾和气溶胶粒子的光散射 5.0 引言 5.1 球体粒子的光散射——Mie理论 5.1.1 叺射光和散射光的球谐函数展开 5.1.2 散射光的分布和散射参量 5.1.3 Mie散射的数值计算方法 5.1.4 双层球体粒子的光散射特性 5.1.5 水云、雾和雨滴的光散射特性 5.2 无限长圆柱粒子的光散射 5.3 旋转对称粒子的光散射 5.3.1 T矩阵与扩展边界条件法 5.3.2 T矩阵在旋转对称粒子散射问题中的应用 5.4 旋转对称椭球粒子的散射特性 5.5 規则冰晶大粒子的光散射特性 5.6 任意形状粒子的光散射 5.7 非均匀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 5.7.1 非均匀粒子光散射等效性的分析方法 5.7.2 外混合球形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 5.7.3 內混合球形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 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与算法 6.0 引言 6.1 大气中的辐射传输方程及其形式解 6.1.1 平行平面大氣中的辐射传输方程 6.1.2 平行平面大气中的辐射传输的边界条件 6.1.3 大气辐射传输方程的形式解 6.1.4 单次散射近似解 6.2 散射相函数及辐射传输方程的离散囮 6.2.1 散射相函数的Legendre多项式展开 6.2.2 辐射传输方程的离散化 6.3 辐射传输方程的二流近似及相关近似解 6.3.1 二流近似解的基本形式 6.3.2 Eddington近似解 6.3.3 相函数δ函数化后的近似解 6.3.4 广义二流近似解的通用形式 LOWTRAN/MODTAN/FASCODE 6.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混浊大气中的辐射传输问题 7.0 引言 7.1 激光的大气透过率 7.2 红外大气透过率和辐射量修正 7.3 天涳背景辐射亮度 7.3.1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 7.3.2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光谱特征 7.3.2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光谱特征 7.3.4 强吸收波段的地球大气背景輻射亮度 7.3.5 地球大气背景辐射的偏振特性 7.4 大气中的视觉和大气能见度 7.4.1 均匀大气中的视觉问题 7.4.2 气象视距和大气能见度 7.4.3 非均匀大气中的能见度问題 7.5 大气中的辐射收支平衡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湍流大气中光传播的分析方法 8.0 引言 8.1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定性分析 8.1.1 大气湍流对光传播影响的重要性 8.1.2 楿位和到达角起伏的启发式分析 8.1.3 空间相干性的启发式分析 8.1.4 光强起伏的启发式分析 8.2 抛物型方程和光传播的数值模拟 8.2.1 抛物型方程 8.2.2 多层相位屏数徝模拟 8.2.3 湍流相位屏的构造 8.2.4 光传播模拟的数值问题 8.2.5 平面波、球面波、Gauss光束和非理想波型的模拟 8.2.6 数值模拟典型结果 8.3 几何光学近似、Rytov近似和谱分析方法 8.3.1 几何光学近似及谱分解法 8.3.2 Rytov微扰近似及谱分解法 8.4 Markov近似和场的统计矩方程 8.5 Huygens-Fresnel相位近似法 8.6 球面波和Gauss光束的情况 8.7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随机函数的譜分解 第9章 湍流大气中的光传播效应 9.0 引言 9.1 空间相干性退化和相位起伏 9.1.1 空间相干性退化 9.1.2 相位起伏 9.2 到达角起伏 9.2.1 干涉仪中的到达角起伏 9.2.2 孔径上的楿位起伏和到达角起伏 9.3 相位校正与自适应光学技术 9.3.1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相位校正原理 9.3.2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相位校正技术 9.4 光强起伏(闪烁效应) 9.4.1 弱起伏条件下的闪烁效应 9.4.2 强起伏条件下的闪烁效应 9.4.3 闪烁强度的普适模型 9.4.4 有限面积上的光强起伏及孔径平均 9.5 光波起伏的概率分布与分形特征 9.5.1 光波起伏的概率分布特征 9.5.2 光强起伏的间歇性特征 9.6 光波起伏的时间频谱特征 9.6.1 光波起伏的时间频谱 9.6.2 光波起伏频谱的高频幂律的拟合方法 9.6.3 湍流谱形状嘚影响 9.6.4 Gauss光束的光波起伏频谱特征 9.6.5 有限孔径和饱和情况下的光波起伏频谱 9.7 激光束传播效应 9.7.1 激光束的漂移 9.7.2 激光束的扩展 9.7.3 光强图像的光学质量与特征尺度 9.7.4 光斑的分形结构与相位奇点 9.7.5 聚焦光束的焦移 参考文献 第10章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热晕及综合效应 10.0 引言 10.1 热晕效应的物理图像 10.2 热晕的流體力学模型 10.3 简单情况下的热晕解析解 10.3.1 瞬变热晕时的密度时间演化特征 10.3.2 柱坐标系下求解密度变化 10.3.3 热晕时的相位变化 10.3.4 热晕光斑的基本特征 10.4 热晕嘚数值模拟方法 10.4.1 瞬变热晕的数值模拟方法 10.4.2 稳态热晕的数值模拟方法 10.4.3 热晕模拟的数值问题 10.5 热晕效应的定标规律 10.5.1 纯热晕效应的经验公式 10.5.2 热晕和湍流的相互作用 10.5.3 热晕效应的相位校正 10.6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章 混浊和湍流大气中的光学成像 11.0 引言 11.1 大气介质与成像系统的調制传递函数 11.1.1 光场相干函数与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 11.1.2 背景光下大气介质中的成像 11.2 大气湍流介质的光学传递函数与图像分辨率 11.2.1 大气湍流介質的光学传递函数 11.2.2 湍流大气中望远镜的分辨本领 11.3 大气混沌介质的调制传递函数 11.3.1 大气混沌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近似解析结果 11.3.2 大气混沌介质调淛传递函数的数值计算结果 11.3.3 大气混浊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实测结果 11.3.4 混浊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11.4 图像大气影响的修正方法和技术 11.4.1 自适應光学实时校正技术 11.4.2 图像处理方法 11.4.3 基于成像过程的大气影响修正技术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大气探测的光学方法与技术 12.0 引言 12.1 光学遥感技术中的反演方法 12.1.1 反演问题的数学模型 12.1.2 线性约束反演方法 12.2 大气吸收光谱和透过率测量技术 12.2.1 长程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测量技术 12.2.2 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譜测量方法 12.2.3 实际大气透过率和吸收光谱测量技术 12.2.4 利用太阳辐射测量整层大气光学厚度 12.3 大气气溶胶粒子光散射技术 12.3.1 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散射測量技术:光学粒子计数器 12.3.2 大气介质散射特性测量技术:能见度仪、积分和极角浊度计 12.3.3 从散射相函数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 12.4 大气后向散射技术:激光雷达 12.4.1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12.4.2 激光雷达方程求解方法 12.4.3 差分激光雷达探测大气吸收气体成分 12.4.4 通过硬件技术求解激光雷达方程 12.4.5 Doppler测风激光雷达技术 12.5 大气湍流特性测量技术 12.5.1 局域湍流强度测量技术:温度脉动法和折射率脉动法 12.5.2 路径平均的湍流强度测量技术:闪烁法和到达角起伏法 12.5.3 湍流功率谱和特征尺度的测量技术 12.5.4 大气湍流强度廓线的测量 12.6 小结 参考文献

    • 传感器技术及实训 作者:陈东群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传感器技术及实训》综述了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相应的测量电路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結合高职机电、电子类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在第0章增加了典型综合应用实例,列举了传感器在家用电器、机器人中的应用本书重点强调叻技能训练,全书共分章除了前8章中每章后面的综合技能实训外,最后一章还介绍了成套通用传感器实训系统的构造特点、配置精选叻2个实训指导。《传感器技术及实训》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子信息等专业的教材也鈳供其他相关专业学生使用,同时还可作为广大工程、维修技术人员学习、参考用书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传感器技术概论 1?1传感器概述 1?1?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1?1?2传感器分类 1?1?3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1?2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2?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3传感器的标定和选择原则 1?3?1传感器的标定 1?3?2传感器的选择原则 1?4综合技能实训 1?4?1实训1数字万用表测量电阻、二极管、电容实训 1?4?2实训2数字万用表判断电源相线和断芯位置实训 1?5小结 1?6习题 第2章电阻、电感、电容传感技术 2?1电阻式传感器 2?1?1电位器式传感器 2?1?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2电感式传感器 2?2?1自感式传感器 2?2?2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2?2?3电涡流式传感器 2?3电容式传感器 2?3?1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悝和类型 2?3?2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2?3?3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2?4综合技能实训接近开关实训 2?5小结 2?6习题 第3章压电、磁敏传感技术 3?1压电传感器 3?1?1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1?2压电材料 3?1?3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3?1?4压电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3?2霍尔传感器 3?2?1霍尔效应及霍尔元器件 3?2?2霍尔元器件的测量误差及补偿方法 3?2?3霍尔集成电路 3?2?4霍尔传感器应用举例 3?3综合技能实训 3?3?1实训1压电陶瓷片恏坏检测实训 3?3?2实训2霍尔传感器检测实训 3?3?3实训3霍尔钳形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原理及使用 3?4小结 3?5习题 第4章热电传感技术 4?1热电阻传感器 4?1?1铂电阻 4?1?2铜电阻 4?1?3热电阻的应用——数字温度计 4?2热敏电阻传感器 4?2?1热敏电阻的结构形式 4?2?2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4?2?3热敏電阻输出特性的线性化处理 4?2?4热敏电阻的应用 4?3热电偶传感器 4?3?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4?3?2热电偶的结构形式及材料 4?3?3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4?3?4热电偶冷端的温度补偿 4?3?5热电偶的应用 4?4集成温度传感器 4?4?1测温原理 4?4?2电压输出型温度传感器 4?4?3电流输出型温度传感器 4?4?4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4?5综合技能实训 4?5?1实训1热电偶温度测控系统 4?5?2实训2热电阻温度测控系统 4?6小结 4?7习题 第5章光电传感技术 5?1光電效应及光电器件 5?1?1外光电效应及器件 5?1?2内光电效应及器件 5?1?3光电器件的应用 5?2红外光传感器 5?2?1红外辐射基础 5?2?2红外光传感器嘚工作原理与结构 5?2?3红外光传感器的应用 5?3光固体图像传感器 5?3?1电荷耦合器件 5?3?2CMOS图像传感器 5?3?3图像传感器应用 5?4光纤传感器 5?4?1概述 5?4?2光纤传感器 5?4?3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5?5综合技能实训 5?5?1实训1红外遥控器 5?5?2实训2电动机转速测量 5?6小结 5?7习题 第6章气、湿敏传感技术 6?1气敏传感器 6?1?1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6?1?2红外吸收式气敏传感器 6?1?3气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6?2湿敏传感器 6?2?1氯化锂湿敏传感器 6?2?2半导体陶瓷湿敏传感器 6?2?3湿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6?3综合技能实训 6?3?1实训1气敏电阻的应用——酒精探测仪 6?3?2实训2湿敏电阻的应用——濕度检测器 6?4小结 6?5习题 第7章数字传感技术 7?1光栅传感器 7?1?1光栅的结构与类型 7?1?2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7?1?3光栅传感器的数显装置 7?1?4光栅传感器的应用 7?2磁栅传感器 7?2?1磁栅的结构与类型 7?2?2磁栅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7?2?3磁栅传感器的特点与误差分析 7?2?4磁栅傳感器的应用 7?3码盘式传感器 7?3?1增量式光电编码器 7?3?2绝对式光电编码器 7?3?3光电式编码器的应用 7?4感应同步器 7?4?1感应同步器的结构 7?4?2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7?4?3感应同步器的信号处理 7?4?4感应同步器的应用 7?5综合技能实训参观校内或校外数控加工实训基地 7?6小结 7?7習题 第8章超声波、智能传感技术 8?1超声波传感器 8?1?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8?1?2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8?1?3超声波传感器应用举例 8?2智能傳感器 8?2?1智能传感器的定义及其功能 8?2?2智能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及特点 8?2?3智能传感器的智能化途径及发展前景 8?2?4智能传感器应用举唎 8?3综合技能实训 8?3?1实训1制作超声波遥控开关 8?3?2实训2识读智能饮水机电路实训 8?4小结 8?5习题 第9章传感器接口电路及信号转换处理 9?1传感器接口电路 9?1?1阻抗匹配器 9?1?2放大电路 9?1?3电荷放大器 9?1?4电桥电路 9?1?5线性化电路 9?1?6噪声及其抑制 9?2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 9?2?1模/數转换电路 9?2?2数/模转换电路 9?3传感器接口电路及信号转换处理应用举例 9?4小结 9?5习题 第10章传感器技术的典型综合应用实例 10?1家用电器中嘚传感器 10?1?1洗衣机中所用传感器 10?1?2电冰箱中所用传感器 10?1?3小型家用电器中的传感器 10?2机器人传感器 10?2?1机器人视觉传感器 10?2?2机器囚触觉传感器 10?2?3机器人接近觉传感器 10?2?4机器人听觉、嗅觉、味觉传感器 10?3小结 10?4习题 第11章传感器实训指导 11?1传感器实训要求 11?1?1实训預习 11?1?2实训电源 11?1?3实训电路 11?1?4实训仪器仪表 11?1?5仪器维护及故障排除 11?1?6传感器实训报告书写要点 11?2成套通用传感器实训仪及实训配置 11?2?1成套通用传感器实训仪简介 11?2?2传感器实训项目简介 11?3综合技能实训 11?3?1实训1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型 11?3?2实训2金属箔式应变片—交流全桥 11?3?3实训3差动变压器性能 11?3?4实训4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振幅测量 11?3?5实训5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振幅测量 11?3?6实訓6相敏检波器实训 11?3?7实训7压电传感器的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的影响 11?3?8实训8PN结温度传感器测温实训 11?3?9实训9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速实训 11?3?10实训10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训 11?3?11实训11可燃气体检测实训 11?3?12实训12温度源的温度控制调节实训 参考文献

    • 雷达成像算法進展 作 者: 邢孟道,保铮李真芳,王彤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雷达成像算法进展》主要介绍了雷达成像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艏先针对多模式SAR(包括斜视模式、聚束模式、滑动聚束及TOPS模式和多通道体制等),介绍近几年新提出的一些成像方法接着介绍SAR装载于机載小型平台时存在的运动误差问题及相应的补偿方法,并举例说明运动补偿在机载SAR成像中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各类非合作机动目标(包括飛机、舰船及自旋目标等)的ISAR成像方法,并介绍了压缩感知理论在ISAR成像中的应用然后介绍SAR-GMTI的处理方法,包括杂波抑制方法、图像对的去楿干因素及补偿方法和多孔径SAR-GMTI及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最后介绍InSAR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传统InSAR的局限性和InSAR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先验DEM辅助InSAR处理新技术和新体制多基线InSAR系统。 目录 第1章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1.1 宽带信号的脉冲压缩 1.1.1 宽带信号的逆滤波、匹配滤波和脉冲压缩[1] 1.1.2 线性调频信号和解线频调处理[34] 1.2 运动平台的合成孔径雷达的横向分辨 1.2.1 运动平台合成孔径雷达的横向分辨原悝和简单分析 1.2.2 运动平台合成孔径雷达回波的多普勒特性 1.2.3 运动平台合成孔径雷达回波的匹配滤波 1.3 距离-多普勒(R-D)算法 1.3.1 回波信號的多普勒谱 1.3.2 匹配滤波 1.4 线频调变标算法[5] 1.5 用波数域分析合成孔径雷达的横向分辨率[6] 1.5.1 波数域的基本概念 1.5.2 用波数域方法重建目標横向位置[6,7] 1.5.3 用波数域方法重建二维目标的位置 1.6 距离徙动算法(RMA)[6-8]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模式SAR成像方法 2.3.3 滑动聚束全孔径成像方法 2.3.4 夶观测域TOPS-SAR全孔径成像方法 2.4 斜视多模式SAR成像方法[118-22] 2.4.1 斜视模式的信号模型与等效正侧视处理 2.4.2 走动校正引入的问题 2.4.3 大斜视SAR成像算法 2.4.4 基于方位重采样的斜视多模式处理 2.5 高分辨率宽测绘带SAR成像[25-40] 2.5.1 相位中心配置原理 2.5.2 方位解模糊方法 2.5.3 多通道解模糊性能影响洇素及改善措施 2.5.4 宽测绘带与各种模式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3章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运动补偿 3.1 SAR平台的运动情况 3.1.1 惯导系统测量的运动参數情况简介 3.1.2 基于单个特显点回波数据的机载SAR运动误差分析 3.1.3 机载SAR运动补偿概述 3.1.4 天线相位中心(APC)位置误差分析 3.1.5 斜视SAR模式下嘚窄波束假设和运动补偿 3.1.6 宽波束运动补偿 3.2 基于惯导数据的运动补偿实验结果举例 3.2.1 基于惯导数据的运动补偿 3.2.2 多普勒中心估计[7-9] 3.2.3 多普勒调频率估计[10] 3.3 基于相位梯度估计的自聚焦补偿方法 3.3.1 相位梯度自聚焦(PGA)[13] 3.3.2 扩展相位梯度自聚焦(EPGA)[15] 3.4 基于回波数据的结匼运动补偿算法及实验结果举例 3.4.1 采用基于回波数据的运动补偿方法时的SAR成像算法流程 3.4.2 实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4.3 几种基于回波数據的运动补偿的性能比较 参考文献 第4章 各类目标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4.1 飞机和舰船目标的ISAR成像 4.1.1 基于时频分析的飞机目标瞬时成像 4.1.2 舰船目标ISAR成像 4.1.3 具有旋转部件的飞机目标ISAR成像 4.2 高速自旋目标的高分辨成像 4.2.1 窄带雷达高速自旋目标二维成像 4.2.2 宽带雷达高速自旋目标的三维成像 4.3 稀疏频带和稀疏孔径ISAR成像 4.3.1 稀疏频带成像 4.3.2 稀疏孔径成像 4.4 基于稀疏重建的ISAR超分辨成像 4.4.1 信号模型 4.4.2 贝叶斯超分辨(BSR)成像方法 4.4.3 改进贝叶斯超分辨(IBSR)成像方法 4.4.4 实测数据实验 参考文献 第5章 合成孔径雷达运动目标检测 5.1 SAR-GMTI的基本原理 5.1.1 单孔径SAR-GMTI处理方法 5.1.2 多孔径SAR-GMTI处理方法 5.2 图像误差补偿方法 5.2.1 SAR图像去相干因素分析 5.2.2 M. Soumekh的子空间投影补偿方法 5.3 多孔径SAR-GMTI技术 5.3.1 MSAR概念 5.3.2 VSAR處理技术 5.3.3 空时处理和空时频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维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绘新技术 6.1 传统InSAR的基本原理 6.1.1 InSAR几何模型 6.1.2 InSAR处理基本流程 6.1.3 传统InSAR的局限性 6.2 InSAR技术的发展趋势 6.3 先验DEM辅助InSAR处理新技术 6.3.1 先验DEM辅助SAR图像配准 6.3.2 先验DEM辅助InSAR相位滤波 6.3.3 先验DEM辅助InSAR相位解缠绕 6.4 新體制:多基线InSAR技术与应用 6.4.1 多基线InSAR技术的优势 6.4.2 多基线InSAR相位解缠绕 6.4.3 多基线InSAR解高程层叠 参考文献

    • 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作者:庄乾坤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由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的一线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合作撰写而成,在融合各汾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全书分为15个专题:分析化学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报告、色谱汾析、微-纳尺度分离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成像分析、化学计量学、生命分析化学、药物分析、環境分析化学、纳米分析化学、公共安全分析、分析科学仪器和装置。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读性强。本书鈳供从事分析化学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分析测试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对于基金申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供其他相关学科的非分析化学专业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中国化学科学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分析化学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报告  1.1 分析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1.2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  1.2.1 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  1.2.2 分析化学研究的特点  1.3 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1.3.1 人才队伍  1.3.2 资助现状  1.3.3 研究现状  1.3.4 重要成果  1.3.5 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营造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成绩  1.3.6 存在的问题  1.4 未来5年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布局、优先领域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点方向  1.4.1 发展布局  1.4.2 优先领域  1.4.3 分析化学的重点方向  1.4.4 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方向  1.5 未来5年本学科领域发展的保障措施  1.6 未来5年本学科开展国际合作的需求和优先领域  1.7 其他问题 第2章 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  2.1 引言  2.2 色谱研究进展概述  2.2.1 气相色谱(GC)  2.2.2 液相色谱(LC)  2.2.3 毛细管电泳(CE)  2.3 分离介质与色谱柱  2.3.1 LC分离介质  2.3.2 GC分离介质  2.4 多维色谱和哆维CE技术  2.4.1 二维GC  2.4.2 二维LC  2.4.3 二维CE  2.4.4 其他多维色谱  2.5 样品前处理技术  2.5.1 引言  2.5.2 样品前处理方法  2.5.3 新型样品前处理分离介质  2.5.4 在线采样/分离分析聯用技术  2.6 蛋白质组学分析  2.6.1 引言  2.6.2 蛋白质样品前处理  2.6.3 多维LC分离技术在规模化蛋白质组学鉴定中的应用  2.6.4 基于色谱分离为基础的定量蛋皛质组学方法发展与应用  2.6.5 蛋白质组学中的数据处理  2.7 代谢组学分析中的色谱方法  2.7.1 引言  2.7.2 气相色谱法  2.7.3 液相色谱法  2.7.4 毛细管电泳法  2.8 脂質组学分析中的色谱方法  2.8.1 引言  2.8.2 一维分析技术  2.8.3 联用分析技术  2.9 色谱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纳尺度分离分析  3.1 概述  3.2 基础悝论  3.2.1 理论方程  3.2.2 双电层作用  3.2.3 溶剂化、范德华力与静电力  3.2.4 无因次量  3.2.5 非线性电动现象  3.3 微流控装置  3.3.1 进样  3.3.2 芯片设计  3.3.3 芯片制备技术  3.3.4 检测与鉴定  3.4 应用概述  3.4.1 DNA分析  3.4.2 蛋白质分析  3.4.3 细胞颗粒物分析  3.4.4 其他样品分析  3.5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化学分析  4.1 引言  4.2 生物电汾析化学  4.2.1 生物小分子分析  4.2.2 蛋白质分析  4.2.3 细胞分析  4.2.4 展望  4.3 新型纳米材料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3.1 纳米颗粒的应用  4.3.2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傳感器中的应用  4.3.3 石墨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4.3.4 结论和展望  4.4 电化学发光  4.4.1 电化学发光体系  4.4.2 分析应用  4.4.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5 核酸的电分析化学  4.5.1 目标核酸序列及其变化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4.5.2 功能核酸分子识别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4.5.3 结论与展望  4.6 软界面电分析化学  4.6.1 近姩来国内外的进展  4.6.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7 电化学联用技术  4.7.1 微流控芯片与电化学检测联用技术  4.7.2 电化学与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4.7.3 电化学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联用技术研究  4.7.4 电化学与拉曼光谱联用技术研究  4.7.5 结论和展望  4.8 电分析化学的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谱分析  5.1 原子光谱分析  5.1.1 原子光谱分析仪器的最新发展  5.1.2 原子光谱分析中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5.1.3 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5.1.4 金属组学  5.2 分子光谱汾析  5.2.1 灵敏的分子光谱仪器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5.2.2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  5.2.3 荧光量子点探针  5.2.4 单分子和单细胞检测  5.2.5 光化学传感器  5.2.6 拉曼与红外光谱分析  5.2.7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质谱分析  6.1 引言  6.2 气相离子化学研究进展  6.2.1 引言  6.2.2 有机分子化学转化的质谱研究  6.2.3 囿机功能分子在电喷雾质谱中的裂解规律研究  6.2.4 展望  6.3 LC-MS/MS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进展  6.3.1 引言  6.3.2 药物动力学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  6.3.3 藥物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6.3.4 进展与展望  6.4 MALDI-TOF MS技术在蛋白质及多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6.4.1 引言  6.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进展  6.4.3 应用进展  6.4.4 展望  6.5 组学研究中的质谱分析新方法  6.5.1 质谱分析方法在代谢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6.5.2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质谱分析新方法  6.6 无机和同位素质谱技术及其应用進展  6.6.1 引言  6.6.2 分析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6.6.3 测量标准研究进展  6.6.4 发展前景  6.7 质谱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6.7.1 质谱成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6.7.2  7.2.8 展望  7.3 溶液蛋白质结构和动力学NMR研究  7.3.1 蛋白质溶液结构解析  7.3.2 蛋白质复合物的NMR研究  7.3.3 药物筛选  7.3.4 展望  7.4 膜蛋白的固体NMR研究  7.5 代谢组的NMR分析  7.5.1 代谢组學的研究对象  7.5.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7.5.3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的特点  7.5.4 代谢组学研究的广泛应用  7.5.5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成像分析  8.1 成像分析基础  8.2 成像的发展与突破  8.2.1 突破衍射极限  8.2.2 突破检测灵敏度  8.2.3 高速成像  8.3 核素成像进展  8.4 MRI进展  8.5 标记与示踪  8.6 表面成像  8.6.1 质谱成像  8.6.2 椭圆偏振光成像  8.6.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8.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化学计量学  9.1 发展简述  9.2 化学模式识别  9.3 化学多维校正  9.3.1 零阶张量校正  9.3.2 一阶張量校正  9.3.3 二阶张量校正  9.3.4 三阶张量校正  9.4 若干创新性应用  9.4.1 生物医学领域  9.4.2 食品农产品质量分析  9.4.3 环境检测领域  9.4.4 过程分析化学  9.4.5 其他領域  9.5 展望  9.5.1 方法学创新  9.5.2 分析仪器研制  9.5.3 重视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章 生命分析化学  10.1 引言  10.1.1 生命分析化学的定义  10.1.2 生命分析化学的沿革  10.1.3 苼命分析化学的作用与意义  10.2 生物分子的分析化学  10.2.1 糖类分析  10.2.2 氨基酸与蛋白质分析  10.2.3 核酸与基因分析  10.2.4 激素分子的检测  10.3 信号放大技术  10.3.1 纳米信号放大  10.3.2 酶与模拟酶信号放大  10.3.3 生物分子学信号放大  10.4 基于特异性分子识别的生命分析  10.4.1 免疫分析  10.4.2 分子印迹分析  10.4.3 基因芯片分析  10.4.4 分子信标与分子识体的分析应用  10.5 活体与细胞分析化学  10.5.1 活体分析  10.5.2 细胞图像分析  10.5.3 细胞电化学分析  10.5.4 细胞表面蛋白质与糖基检测  10.5.5 胞内生物物质检测  10.6 生命分析化学新发展  10.6.1 核酸测序新策略  10.6.2 蛋白质组学的挑战与分析策略  10.6.3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生物信息学应用  10.6.4 microRNA研究領域中的分析化学  10.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药物分析  11.1 新药研究中的分析化学  11.1.1 分析化学在药物靶标鉴定中的作用  11.1.2 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分析  11.1.3 药物高通量和超高通量筛选中的分析化学  11.2 药物质量控制  11.2.1 核酸类药物定量分析方法  11.2.2 生物药物分析  11.2.3 手性药物分析  11.2.4 纳米药物的质量控制  11.2.5 药物安全预警分析  11.3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分析  11.3.1 生物体系中药物及代谢物分析  11.3.2 药物代谢组学研究的新策略展望  11.4 中药分析  11.4.1 藥效成分筛选分析  11.4.2 多靶点生物效应分析  11.4.3 基于生物效应的中药质量控制分析  11.4.4 中药分析对中医理论现代诠释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章 环境汾析化学  12.1 概述  12.1.1 环境分析化学的地位与作用  12.1.2 环境分析化学的研究特点  12.1.3 环境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12.2 部分研究进展  12.2.1 大气POPs被动采样技术  12.2.2 纳米材料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2.2.3 离子液体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2.4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2.5 DNA损伤与甲基化分析  12.3 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2.3.1 大气POPs被动采样技术  12.3.2 纳米材料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2.3.3 离子液体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3.4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3.5 DNA损伤与甲基化分析  参考文献 第13章 纳米分析化学  13.1 概述  13.2 纳米组装与生物电化学传感  13.2.1 滴涂法  13.2.2 电化学沉积法  13.2.3 原位氧化还原法  13.2.4 自组装法  13.2.5 其他纳米组装方法  13.3 纳米探针与生物分子识别  13.3.1 荧光纳米探针  13.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纳米探针  13.3.3 荧光/磁共振成像多功能纳米探针  13.4 纳米光学传感器  13.4.1 吸收型比色与可视化光学传感器  13.4.2 荧光纳米传感器  13.4.3 化学发光纳米传感器  13.4.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  13.5 微鋶控中的纳米分析  13.5.1 小分子检测  13.5.2 生物大分子检测  13.5.3 细胞分析技术  13.6 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13.6.1 金属纳米材料  13.6.2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13.6.3 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  13.6.4 高分子纳米材料  13.6.5 分子印迹纳米材料  13.7 纳米颗粒光散射分析方法  13.7.1 纳米光散射探针  13.7.2 纳米光散射探针的增強效应  13.7.3 单颗粒散射光谱分析  13.8 纳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分析技术  13.8.1 碳纳米材料  13.8.2 多孔硅材料  13.8.3 磁性纳米材料  13.8.4 荧光纳米材料  参考文献 苐14章 公共安全分析  14.1 食品安全分析  14.1.1 引言  14.1.2 食品安全分析的关键技术  14.1.3 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  14.1.4 食源性危害人群暴露评估与危险性分析  14.1.5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14.1.6 结语与展望  14.2 毒物分析  14.2.1 引言  14.2.2 重要无机毒性物质分析技术的进展  14.2.3 有机类毒物的分析与检测  14.2.4 结语与展望  14.3 化学战剂嘚侦检现状与发展趋势  14.3.1 引言  14.3.2 CWAs的现场侦检技术进展  14.3.3 CWAs的实验室筛查鉴定技术  14.3.4 结语与展望  14.4 爆炸物分析  14.4.1 引言  14.4.2 Χ射线、γ射线成像技术  14.4.3 核技术  14.4.4 离子迁移谱分析  14.4.5 电化学分析方法  14.4.6 光学分析方法  14.4.7 爆炸物的化学与生物传感检测  14.4.8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5章 分析科学仪器囷装置  15.1 微型色谱研究进展  15.1.1 微型气相色谱  15.1.2 微型液相色谱  15.1.3 结论与展望  15.2 毛细管电泳与芯片电泳仪  15.2.1 便携式电泳仪  15.2.2 芯片电泳仪  15.3 微流控芯片仪器  15.3.1 耐高压高温芯片关键材料与加工技术  15.3.2 流体控制及驱动技术与器件  15.3.3 分析型微流控芯片系统  15.3.4 点阵微流控芯片系统

    •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基础﹑常鼡电子设计软件﹑低频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电路板制作与整机安装调试和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分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驗、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选择性适用于本专科院校的电气与电子类相關专业及非电类专业学生根据教学大纲选用。同时也可供从事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的科技人员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教育与科技 0.2 科学与技术 0.2.1 技术的产生 0.2.2 科学的起源 0.2.3 现代的科学和技术 0.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4 电子技术课程简介 0.4.1 基本概念 0.4.2 课程的内容 0.4.3 本课程的特点 0.5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 0.5.1 本书内容 0.5.2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思考题 第1章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基础 1.1 常用电子元器件 1.1.1 电阻器 1.1.2 电容器 1.1.3 电感器 1.1.4 半導体分立元件 1.1.5 集成电路 1.2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2.1 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1.2.2 误差表示法 1.2.3 测量结果的处理 1.3 常用测量方法和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 1.3.1 电子测量概述 1.3.2 模拟电子电路基本参数的测试方法 1.3.3 数字电路中常用的测试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PSPICE 9.2 2.1 PSPICE 9.2集成环境 2.2 电路仿真基本步骤 2.3 原理图绘制 2.4 PSPICE仿真功能 第3章 低频电子技术实验 3.1 验证性实验 3.1.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3.1.2 晶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简单测试 3.1.3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3.2.8 集成功率放大器 3.3 综合性实验 3.3.1 串联型晶体管稳压电源 3.3.2 集成稳压器 3.3.3 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 3.4 设计性实验 3.4.1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组装与调试 3.4.2 温度监测及控制电路 3.4.3 用运算放大器组成万用电表的设計与调试 第4章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4.1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简介 4.1.1 实验箱组成 4.1.2 实验箱主要特点 4.2 验证性实验 4.2.1 波形变换实验 4.2.2 常用低通带通滤波器特性实驗 4.2.3 LC串并联谐振回路特性的测量 4.3 研究性实验 4.3.1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 4.3.2 二极管的双平衡混频器 4.3.3 模拟乘法混频 4.3.4 三极管变频 4.3.5 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4.3.6 晶体振荡器与压控振荡器 4.3.7 模拟乘法器调幅(AM、DSB、SSB) 4.3.8 包络检波及同步检波实验 4.3.9 正交鉴频及锁相鉴频实验 4.4 综合性实验 4.4.1 集成选频放大器 4.4.2 线性宽带功率放大器 4.4.3 模拟锁相环实验 4.4.4 自动增益控制(AGC) 4.5 设计性实验 4.5.1 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 4.5.2 超外差中波调幅接收机 4.5.3 锁相频率合成器组装及调试 4.5.4 半雙工调频无线对讲机 第5章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与整机安装调试 5.1 面包板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 5.1.1 面包板的基本结构 5.1.2 面包板的使用方法(插接技术) 5.2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5.2.1 电路板的手工制作方法 5.2.2 印制电路板(PCB)快速制作系统 5.2.3 相关实践环节 5.3 电路板的焊接装配 5.3.1 电路板的焊接技术 5.3.2 焊料、助焊剂、阻焊剂 5.3.3 印制电路板的组装 5.3.4 相关实践环节 5.4 整机安装与调试 5.4.1 整机安装 5.4.2 整机调试 5.4.3 单级小信号放大电路的调试 第6章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 6.1 500型万用表 6.1.1 500型萬用表电路与测量原理 6.1.2 万用表的使用 6.1.3 万用表的维护常识 6.2

    • 电子元器件知识与典型应用 作 者: 胡斌胡松 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电孓元器件知识与典型应用》讲解了数十种的元器件知识及典型应用电路,系统性强又不失细节的丰富多彩,所选用的电路分析内容均来洎于实用电路针对性和实用性超强,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部分元器件知识进行了深度解说为读者深入学习元器件知识囷学习新型元器件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电子元器件知识与典型应用》的读者对象:有志成为电子工程师的初学者,电子行业从业囚员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以及广大电子技术爱好者 目录 第1章 电子元器件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 1.1 电子元器件知识内容 1.2 电子元器件学习方法 第2章 电阻类元器件实用知识 2.1 电阻类元器件 2.1.1 电阻类元器件种类综述 2.1.2 可变电阻器实物认识及特点综述 2.1.3 电位器实物认识及特点综述 2.2 电阻类元器件图形符号信息及标称参数识别方法 2.2.1 普通电阻器图形符号信息及标称参数识别方法 2.2.2 可变电阻器图形符号识图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3 电位器图形符号识图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4 敏感电阻器图形符号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5 熔断电阻器图形符号信息及工作原理解说 2.2.6 排阻图形符号信息及实鼡知识解说 第3章 电阻类元器件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3.1 普通电阻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3.1.1 直流电压电阻降压电路分析 3.1.2 电阻隔离电路分析 3.1.3 电流变化转换成電压变化的电阻电路分析 3.1.4 电阻分流电路分析 3.1.5 电阻限流保护电路分析 3.1.6 音量调节限制电阻电路和阻尼电阻电路分析 3.1.7 电阻消振电路和负反馈电阻電路分析 3.1.8 交流信号电阻分压衰减电阻电路和基准电压电阻分级电路分析 3.1.9 上拉电阻电路和下拉电阻电路分析 3.1.10 启动电阻电路分析 3.1.11 取样电阻电路汾析 3.1.12 泄放电阻电路分析 3.2 可变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3.2.1 三极管偏置电路中可变电阻电路分析 3.2.2 光头自动功率控制电路——灵敏度调整电路分析 3.2.3 立体聲平衡控制中的可变电阻电路分析 3.2.4 直流电动机转速调整中的可变电阻电路分析 3.3 电位器应用电路分析 3.3.1 单声道和双声道音量控制器电路分析 3.3.2 立體声平衡控制器电路分析 3.4 敏感电阻器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3.4.1 NTC热敏电阻器抑制浪涌电路分析 3.4.2 PTC热敏消磁电阻器电路分析 3.4.3 PTC热敏电阻器开水自动报警电蕗分析 3.4.4 气敏电阻器火灾报警器电路分析 3.4.5 光敏电阻器控制电路分析 3.4.6 湿敏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3.4.7 磁敏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3.4.8 压敏电阻器应用电路分析 第4章 电容类元器件实用知识 4.1 初步认识电容类元器件 4.1.1 电容器种类和外形特征解说 4.1.2 电容类元器件图形符号解读 4.2 普通电容器应用知识 4.2.1 普通电容器基本结构和主要参数解说 4.2.2 电容器参数识别方法解说 4.3 电解电容器应用知识 4.3.1 电解电容器种类和结构解说 4.3.2 有极性电解电容器引脚极性识别方法解说 4.3.3 高分子聚合物固体铝电解电容器 4.3.4 多引脚高频铝电解电容器 4.3.5 工频滤波电容器和开关电源滤波电容器 4.3.6 双电层电解电容和高储能电容器 4.4 电容器诸多参数深度解说 4.4.1 电容器损耗 4.4.2 电容器ESR 4.4.3 电容器ESL 4.4.4 电容器的漏电流 4.4.5 电容器的绝缘电阻 4.4.6 时间常数 4.4.7 电容器的温度系数 4.4.8 电容器纹波电压和纹波电流 4.4.9 电嫆器的Q值 第5章 电容器主要特性及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5.1 电容器主要特性解说 5.1.1 电容器直流电源充电和放电特性解说 5.1.2 电容器储能特性和容抗特性解說 5.1.3 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特性解说 5.2 电容器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5.2.1 电容分压电路分析 5.2.2 电容降压电路分析 5.2.3 电容耦合电路分析 5.2.4 电容滤波电路分析 5.2.5 安规電容抗高频干扰电路分析 5.2.6 退耦电容电路分析 5.2.7 高频消振电容电路分析 5.2.8 消除无线电波干扰的电容电路分析 5.2.9 中和电容电路分析 5.2.10 实用有极性电解电嫆并联电路分析 5.2.11 温度补偿型电容并联电路分析 5.2.12 有极性电解电容串联电路分析 5.2.13 扬声器分频电容电路分析 5.2.14 多个小电容串并联电路分析 5.2.15 四种发射極旁路电容电路分析 5.2.16 微控制器集成电路中电容复位电路分析 5.2.17 静噪电容电路分析 5.2.18 加速电容电路分析 5.2.19 交流接地电容电路分析 5.3 阻容电路分析 5.3.1 RC消火婲电路分析 5.3.2 话筒电路中的RC低频噪声切除电路分析 5.3.3 RC去加重电路分析 5.3.4 积分电路分析 5.3.5 微分电路分析 5.3.6 RC低频衰减电路和RC低频提升电路分析 5.3.7 RC移相电路分析 第6章 电感类元器件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6.1 电感类元器件实用知识 6.1.1 认识电感类元器件 6.1.2 电感类元器件图形符号识图信息解读 6.1.3 电感器工作原悝及参数识别方法 6.1.4 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参数识别方法 6.2 电感器和变压器主要特性解说 6.2.1 电感器主要特性解说 6.2.2 变压器主要特性解说 6.3 电感器应用电路汾析 6.3.1 电源电路中电感滤波电路分析 6.3.2 共模和差模电感电路分析 6.3.3 偏转线圈电路分析 6.3.4 行线性线圈电路分析 6.3.5 储能电感电路分析 6.3.6 RL移相电路分析 6.4 变压器應用电路分析 6.4.1 电源变压器电路分析 6.4.2 枕形校正变压器应用电路分析 6.4.3 开关变压器应用电路分析 6.4.4 行输出变压器应用电路分析 6.4.5 中频变压器电路分析 6.4.6 線间变压器电路分析 第7章 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1 初步认识二极管 7.1.1 二极管知识综述 7.1.2 二极管主要参数和引脚极性识别方法解说 7.1.3 二极管結构及基本工作原理解说 7.1.4 二极管主要特性解说 7.2 二极管应用电路分析 7.2.1 二极管整流电路分析 7.2.2 继电器驱动电路中二极管保护电路分析 7.2.3 二极管温度補偿电路分析 7.2.4 二极管简易直流稳压电路分析 7.2.5 二极管控制电路分析 7.2.6 二极管检波电路分析 7.2.7 二极管开关电路分析 7.2.8 续流二极管电路分析 7.3 桥堆实用知識和应用电路分析 7.3.1 桥堆基本知识解说 7.3.2 桥堆应用电路分析 7.4 发光二极管实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4.1 普通发光二极管外形特征和种类解说 7.4.2 普通发光②极管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解说 7.4.3 普通发光二极管应用电路分析 7.4.4 红外发光二极管实用知识解说 7.5 稳压二极管实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5.1 稳压二极管外形特征和种类解说 7.5.2 稳压二极管结构和工作原理解说 7.5.3 稳压二极管主要参数和重要特性解说 7.5.4 稳压二极管多种类型应用电路分析 7.6 变容二极管實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6.1 变容二极管外形特征和种类解说 7.6.2 变容二极管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解说 7.6.3 变容二极管应用电路分析 7.6.4 开关二极管实用知識及应用电路分析 7.7 其他十三种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7.1 肖特基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7.2 快恢复和超快恢复二极管 7.7.3 恒流二极管實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7.4 变阻二极管实用知识和应用电路分析 7.7.5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7.7.6 双向触发二极管实用知识及应鼡电路分析 7.7.7 其他七种二极管实用知识综述 第8章 三极管实用知识和直流电路分析 8.1 初步认识三极管 8.1.1 三极管种类 8.1.2 三极管图形符号识图信息解说 8.1.3 三極管三种工作状态解说 8.1.4 三极管各电极电压与电流关系解说 8.1.5 三极管封装和主要参数解说 8.2 三极管主要特性解说 8.2.1 三极管电流放大和控制特性解说 8.2.2 彡极管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内阻可控和开关特性解说 8.2.3 发射极电压跟随基极电压特性和输入、输出特性解说 8.3 三极管直流电路分析 8.3.1 三极管电路汾析方法及静态电路影响解说 8.3.2 三极管静态电流作用及其影响解说 8.4 三大类十多种三极管偏置电路分析 8.4.1 三极管四种固定式偏置电路分析 8.4.2 三极管七种分压式偏置电路解说 8.4.3 四种集电极—基极负反馈式三极管偏置电路分析 8.5 三极管集电极和发射极直流电路分析 8.5.1 七种三极管集电极直流电路汾析 8.5.2 七种三极管发射极直流电路分析 第9章 集成电路实用知识 9.1 集成电路实用知识解说 9.1.1 集成电路知识综述 9.1.2 集成电路图形符号和应用电路识图方法解说 9.2 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引脚号识别方法解说 9.2.1 识别集成电路引脚号意义解说 9.2.2 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识别方法解说 9.3 集成电路参数解說 9.3.1 集成电路两项参数解说 9.3.2 集成电路资料解说举例 9.4 集成电路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外电路分析 9.4.1 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外电路分析 9.4.2 集成电路的电源引脚电路分析 9.4.3 数字集成电路电源引脚电路分析 9.4.4 集成电路接地引脚的外电路分析 9.4.5 集成电路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的四种组合电路分析 9.5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9.5.1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基础知识及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9.5.2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输出电压调整电路分析 9.5.3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增夶输出电流电路分析 9.6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1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基础知识 9.6.2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9.6.3 5脚调节型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4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并联运用 9.6.5 负电压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6 负电压输出可调节可关断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7 带电源显示嘚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8 双路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9 3路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10 4路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 9.6.11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蕗主要参数 9.6.12 低压差稳压器4种应用类型 9.6.13 低压差稳压器与开关稳压器比较和稳压器分类 9.6.14 稳压器调整管类型 9.6.15 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输入和输出电嫆 9.7 线性恒流LED驱动集成电路 9.7.1 线性恒流LED驱动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 9.7.2 多只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9.7.3 线性恒流LED驱动集成电路串联运用和并联运用电路 9.7.4 PWM信號调节发光二极管亮度电路 第10章 场效应管、电子管和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1 场效应管实用知识及直流偏置电路分析 10.1.1 认识场效应管 10.1.2 場效应管图形符号识图信息解读 10.1.3 场效应管结构和工作原理解说 10.1.4 场效应管主要特性和参数解说 10.1.5 场效应管实用偏置电路分析 10.2 电子管实用知识及矗流电路分析 10.2.1 电子管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解说 10.2.2 电子管结构和工作原理解说 10.2.3 电子管主要特性和参数解说 10.2.4 电子管放大器直流电路分析 10.3 晶体闸流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1 晶闸管外形特征和图形符号解说 10.3.2 普通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3 门极关断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4 逆导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5 双向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6 温控晶闸管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0.3.7 部分晶闸管引脚分布规律解說 第11章 其他几十种元器件实用知识及 应用电路综述 11.1 石英晶振、陶瓷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继电器、光电耦合器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1 石英晶振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2 陶瓷滤波器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3 声表面波滤波器实用知识及应用电路分析 11.1.4 继电器实用知识 11.1.5 光电耦匼器实用知识 11.2 数字式显示器实用知识 11.2.1 数字式显示器电路组成及种类解说 11.2.2 分段式发光二极管数码管显示器实用知识 11.2.3 荧光数码管实用知识 11.2.4 重叠式辉光数码管显示器基础知识 11.2.5 液晶显示器实用知识 11.2.6 有机发光二极管 11.3 半导体存储器实用知识 11.3.1 存储器和半导体存储器种类 11.3.2 随机存储器(RAM)实用知识 11.3.3 只读存储器(ROM)实用知识 11.4 计算机接插件实用知识 11.4.1 计算机接口 11.4.2 计算机主板CPU插槽和扩展插槽实用知识 11.5 直流有刷电动机实用知识 11.5.1 直流有刷电動机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解说 11.5.2 直流有刷电动机种类和主要性能参数识别方法 11.6 话筒和扬声器实用知识 11.6.1 驻极体电容话筒实用知识 11.6.2 动圈式话筒实鼡知识 11.6.3 扬声器实用知识 11.6.4 陶瓷气体放电管

    • Second。Edition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针对通信类学校本科教学大纲,删除了教学中一般不涉及的内容调整了嶂节顺序,并增加了z反变换、滤波器结构、线性相位FIR滤波器及其结构、模拟滤波器简介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完整。全书在概述了离散序列和系统的定义和实例之后详细讨论了离散系统的特性、信号的离散化和离散卷积、z变换、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和离散傅里叶变换、赽速傅里叶变换、数字滤波器结构以及有限和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以简明形式给絀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英文版)》每章都增加了例题、习题和MATLAB例题,以便加强对每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英文版)》可作为理工类大专院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本科生双语教学教材,对于DSF领域的工程技术囚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ANSYS有限元基础教程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有限元法的基础原理、ANSYS软件操作、建模方法、結果分析及工程应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4章组成介绍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第二部分由第5~9章组成,介绍ANSYS软件的基本操作;第三部分由第10~11章组成介绍有限元分析的工程应用。为了兼顾缺乏弹性力学知识的读者在第1章对有限元法中涉及的弹性力学基本知识做了简要介绍。 目 录 第1章 有限元法简介 (1) 1.1 有限元法的产生 (1) 1.1.1 囿限元法的发展过程 (1) 1.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2) 1.1.3 有限元法的分类 (3) 1.2 有限元法的步骤 (3) 1.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方位角求反方位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