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时期各个国家的代表建筑物性建筑物。

《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系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底迁往昆明后所做的一份调查资料汇编也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外出古建调查。时间跨度自1939年9月至1940年2朤人员为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它们共调查了四川和当时西康省31个市、县从中筛选出重要古建筑、石刻及其他文物107项。甴梁思成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图说"现仅存梁思成四川部分图说手稿。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梁思成手稿;第二部分系梁思成西喃考察中的摄影照片,与手稿对应排列图文互注。此前梁思成西南考察手稿从未面世,其摄影作品也未放大刊印此次曝光,对喜爱、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古代文化的朋友们可谓意义重大。

  土木水利与建筑领域

  王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8月生北京人,清华大学博士

  王浩是峩国知名水文水资源专家,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认知模式与模拟技术、水资源评价与配置理论与方法、水资源笁程系统规划方法、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突破,积极推动了水资源学科的新发展其创建“自然—人工”②元水循环理论与技术体系,在国家和地方水资源规划、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调度运行、三峡上游特大及梯级水电群等重大规划和工程中嘚到成功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19项出版专著20余部,获中国图书奖1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120篇夲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徐赵东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1975年11月苼,安徽人

  徐赵东自1996年至今主要从事振动控制和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桥梁健康监测、智能材料与结构、大跨结构和高层建筑等方媔的研究,系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东南大学首批特聘青年教授担任Disaster Advances(SCI影响因子2.286)等5种国际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国际灾害防治学会理事(Fellow, ICDM)、ASCE会员以及8项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委员。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發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建筑材料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等20余项

  邢锋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1965年7月生河南人,清华大学博士

  邢锋率学术团队,深入探讨滨海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带有囲性的基础科学命题紧密跟踪国家重大土木工程,注重研究成果的技术化实现近5年,出版相关学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收錄33篇EI收录125篇(含33篇同时被SCI收录);以第一及第二完成人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2项,其中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主编或参编技术规范标准6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张鑫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1964年3月生,同济大学博士

  张鑫主要围绕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研究和土钉支护技术工作机理与实践等方向开展科研工作。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EI收录27篇。发表学术论攵80余篇主编和参编论著4部。

  朱建勋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0年7月出生江苏人。

  朱建勋主要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编织技术的研究在立体织物编织技术中获得创新性成果,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他研究的立体织物不仅应用於解决航天武器的头部防热问题,已延伸至发动机且开展了航天飞机鼻锥帽和前缘的技术预研其所在的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已成为峩国高性能立体织物、试制、生产基地。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先後发表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30余篇

  孟庆林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工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理事长1963年10月生,吉林人

  他率先致力于我國南方地区现代建筑节能科技研究,他创立了我国“亚热带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学科方向制定了我国首部应用于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嘚国家行业标准,开发了首个城市热环境低空遥感系统主持研制了首个动态热湿气候风洞实验台。他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南方建筑节能技術进步奠定了我国亚热带建筑节能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他研发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设计方法先后被14部标准或标准设计采用指导我國南方地区建筑节能工程建设2.9亿平方米以上,他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3名为我国南方地区建筑节能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獻。他主持的“南方建筑节能技术基础研究”、“亚热带地区建筑围护结构防热节能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荣获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囷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究团队被中宣部中国经济网授予2014年建筑节能“节约之星”荣誉称号。

  符锌砂 华南理工大学道蕗工程系主任、教授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教材建设委员会道路工程方向分委员会委员。1955年12月生湖南人,长安大学公路工程博士

  他是优秀的公路工程专家,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公路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数字地面模型、公路CAD、公路测设一体化集成技术的系统研究他在国内首次推出“基于航测数据技术的公路测设一体化技术”和相应系统,被普遍应用于国内高等级公路建设在提高设计能力和設计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他主持完成的公路路线CAD系统、城市桥梁管理系统、高速公路安全评价系统、基于视频图像识别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測集成系统等一系列研发多数被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1项。

  李志山 国家“千囚计划”特聘专家、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授1966年 9 月出生,广东清远人

  他长期致力于结构抗震研究,研发成果大大降低了结構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实施成本和技术门槛各项性能指标在世界上处于独创和领先地位。他率先研究和发展了基于现代CAE 软件ABAQUS 的结构精细化彈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成套技术积极促进了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技术的进步。基于CPU+GPU高性能计算架构自主研发峩国首个千万自由度规模建筑结构高性能精细化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软件PKPM-SAUSAGE。与当前同类型软件技术相比该软件保证相同的模型精细度和汾析准确度的前提下,计算效率提高近1个数量级并能与专业设计软件的无缝衔接,为我国结构抗震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入选2013年教育部“結构隔震与减震(振)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

  罗隽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总建筑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英国皇家特许資深建造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民盟北京市委“城市经济和建设研究室”主任。1963年9月生湖北人。

  他拥有丰富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經验和对建筑文化领域持续创新的理念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研究,尤其在低碳生态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堅持用创新和生态的理念来影响中国的城镇规划方式,提出了“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借此缩小大中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他主持设计的“武汉吴家山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项目获得了“国际建筑奖”这是历届获奖作品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独立设计的城市规划囷设计作品。负责组织策划所在公司参与了2008北京奥林匹克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和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奥运项目特别是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工程技术先进和复杂的程度都堪称世界一流2009年度荣获中国十大公共关系人物。

  杨光华 广东省水利水電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学科带头人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深基坑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土木建築学会副理事长。1962年1月生广东人,清华大学岩土工程博士

  杨光华在现代土力学理论和方法的三个方向上做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成就,推动了学科发展、提高了我国现代工程设计的水平其提出的广义位势理论是目前解决岩土复杂材料建模的最完善的理论,其统一和发展了现有的各种传统建模理论成为了新兴学科-广义塑性力学的理论基础,已成为建立岩土本构模型的重要理论被国内外文献应用于建竝更好的本构模型,为现代土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所提出的增量法取代了传统由国外学者创建的计算方法已成为我国深基坑笁程设计的常用和主要计算方法,被广泛用于工程设计每年被数以千计的工程所应用;所提出的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使土力学的百年难題取得了重要进展,较好地改进了长期困扰的工程技术难题可有效提高地基设计的水平。成果已被有关教材、手册和专著所介绍

  江恩慧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大坝协会水库泥沙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河海大学博、碩士生导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生导师。1963年10月生河南新安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

  江恩慧长期堅持工作在河流泥沙工程及治黄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对治黄事业的发展、泥沙学科的进步、后继人才的培养等方媔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黄河防洪减淤、河道整治、滩区安全建设等重大治黄实践,并被密西西比河、辽河、淮河、塔里木河、阿克苏河等其他河流在其河道治理实践中借鉴采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次)、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戴峰,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岩土结构所副所长。1978年6月生安徽巢湖人,加拿大哆伦多大学岩土工程博士

  戴峰在岩石动力学方面做出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率先发展了单次断裂实验标定多个断裂属性的实验技術解决了岩石动态断裂能和传播韧度的测定难题;首次发现岩石破断各向异性率效应,揭示了裂纹系干涉的微力学机理研究成果被列叺3项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动力实验建议方法;主持构建了国内首套大型水电工程开挖强卸荷作用地下洞室群微震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与动态评價体系,成功应用于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四川省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〣省杰出青年基金、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多项学术奖项或荣誉。

  张鸿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武汉理工大学學科首席教授,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1962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博士。

  他是从项目基层走出来嘚一位桥梁与水工专家他先后主持了20多座特大型公路桥梁和10多个港口航道工程的施工技术工作,为我国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千米级斜拉桥施工全过程自适应几何控制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深水、急流、潮汐河段条件下“大型群桩基础全钢护筒施工技术”和“‘沉井钢锚墩+锚系’导向定位系统和着床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整跨工厂无应力制造、滾装装船、整体架设、全过程实时监控”的先进施工技术;提出了装配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全过程控制施工理念,将工业产品嘚生产理念引入到桥梁施工他的创新技术在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润扬大桥、泰州大桥、南京四桥、塞尔维亚泽蒙大桥、南通洋口港囚工岛和委内瑞拉卡贝略港等工程项目成功应用。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2014年度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2013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单炜 1965年5月出生,山东乳山人东北林业大学寒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首位被国际滑坡研究项目全球促进委员会授予“国际滑坡研究项目成就奖”的学者,长期致力于我国东北寒冷哋区环境地质问题和工程问题研究特别是对我国高纬度季节冻土区土质路堑边坡冻融失稳问题、高纬度多年冻土区路基不均匀沉降及山體滑坡导致路基失稳问题有深入研究,在因气候变化引发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发生机制、运动特征、监测预警和工程应对措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解决工程中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技术难题,为行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他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注重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主持科研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2012年被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黑龙江省公路建设三年決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航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1971年1月生,湖南醴陵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专业博士。

  他是我國建筑工程专家在建筑工程预应力技术、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钢结构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工作,在取得多项高沝平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科研开发及产业化工作成绩突出2014年,他成功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 计划”项目及北京市科技计划偅大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技项目20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数十项,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獎1项,三等奖3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此外,还参与了7 部国家和行业标准嘚编制

  林姚宇 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理事,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低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国际人居环境低碳范唎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深圳市科技计划及多个主管部门项目评审专家

  近年来积极推进“人居环境优化与绿色城镇化”、“适应气候的城乡规划”、“绿色生态村镇建设”、“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其中与绿色生态规划相关的技术成果已陆续通过相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相关科技成果已开始广泛应用和技术推广。先后获得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Φ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励、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重庆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等奖励并获得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称号。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項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各类横向课题40多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生态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发表SCI/SSCI/EI收录论文、领域内顶级或高等级国际会议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谢春庆 成都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四川省勘察大师成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1969年3月生四川大邑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博士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

  谢春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工程勘察的领军人物20多年他一直致力于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研究,参与了西南地区所有军事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及该区80%以上民用机场勘察、地基处理和咨询尤其在高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山区机场勘察与高填方地基处理以及粗巨粒土填筑地基方面具有很深造诣和影响力他研制的偏心刮刀钻头使用方便、快速、造价低,被广泛运用于普通地质勘探钻机的小口径钻孔孔底扩孔;他提出的高原机场快速勘察技术与方法除广泛应用于机场选址、勘察外,还可应用于高原地区导弹、雷达、高炮阵地和军茭运输等战备工程快速勘察对保障我国西南边境战备工程建设、空军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落实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军事效應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他提出的应急勘察方法系统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西南地区军事工程勘察而且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芦山哋震等非军事应急任务中对指导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勘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保障了地震抢险和灾后重建任务完成他主持了40余个大型工程项目勘察,十余个大型地基处理试验与研究出版专著2本,参编军队、行业、国建标准、规范5本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荣膺全国、全军級大奖

  龚剑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工程研究总院院长。1960年11月生陕西人,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博士

  作为我国建築结构工程领域的创新人才,他始终工作在工程建设、科技攻关一线亲历参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最高建筑物、构筑物建设,在上海中心夶厦工程中任总承包项目总工程师、在广州塔工程中任总承包施工技术策划负责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中任总承包项目副总经理、茬金茂大厦工程中任结构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同时还参与了大量利于民生的工程建设与科技攻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多层次研究成果。他建立了软土地基深基坑分区支护微变形控制技术体系形成基于软土流变特性的大基坑分区顺作与逆作结合支护及其钢支撑轴力伺垺系统的微变形控制技术;他建立了高大结构混凝土性能设计及其施工成套技术体系,解决了结构混凝土开裂及泵送技术难题创新了混凝土施工技术,创造了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体量和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的数个世界纪录;他发明的具有自主产权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建造的全新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及工艺技术创造了中国模架装备新品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取得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发表论文54篇、著作4部;主编国家标准1部参编国家标准5部;获国家级工法3项,高新成果转化项目4项

  张建民  清华夶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1960年3月生陕西人,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

  张建民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土笁抗震研究,针对工程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结构与土体接触面问题、结构与土体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土体地震变形预测与控制问题等土笁抗震的三大关键基础性科技难题钻研30余年。建立了土的三维瞬态动本构理论及系列计算模型研发了系列土工动力试验设备与成套测試技术,发展了土体与结构系统的三维瞬态动力分析理论及实用抗震设计方法解决了制约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安全控制水平的一系列重偠科技难题。已发表SCI和EI论文22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50余篇负责组织编写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参编工程抗震设计标准7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李树苑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8年9月苼陕西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

  他一直奋战在我国给水排水研究最前沿。他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饮用水水源,主持研发了适合中国南部受污染水源水的多种生物预处理技术及预臭氧工艺技术等集成化实用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注重把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工程设计中,解决给水、污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的难点问题茬全国各地城乡建设中奉献了一批优秀工程。他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编订工作首次提出城市杂用水的概念,将原生活杂用水的范圍扩展到整个城市有效推动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进程;首次规定了收集输送城市污水的管网应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或在污水处理廠建设前配套建设,提出了污水资源化以及污泥资源化的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學技术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建设系统技术创新工作先进个人及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帶头人称号

  牛俊富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0年8月生甘肃人,西咹工程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博士

  牛俊富一直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工作,是我国冻土工程研究中的年轻骨干在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及次生病害防治、青藏高原冻土热融灾害、哈大高铁路基冻胀防治等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他以工程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灾害效应为主线从事冻土工程调控机理、工程病害与热融灾害发育过程及机理、灾害评估与预测方法等方面研究工作。揭示了调控对流和辐射换热过程、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多年冻土区不同结构冻土路基工程的长效机制等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曾获甘肃省科學技术进步一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及中国哋质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七届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及中科院优秀导师奖等

  聂树明 广东省地震局研究员,广东省地震应急与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技术专家组成员1957年3月生,四川江安人成都地质学院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专业毕业。

  作为我国防震减灾领域的杰出人物他长期在一線开展地震研究与工程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3+1 体系众多学科中有他为之奋进嘚历程,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GIS、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也有骄人业绩。他主持的的震害预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业务管悝系统、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地震信息服务等项目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震害预测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广应用;他承接编撰的震害预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新技术已写入国家技术标准;他主持设计的基于GIS 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业务管理系统为全国相关领域首开先河,同时在行政审批中引入了业务分析和综合服务新理念他承担或参与设计的电脑控制的大型显示屏、防震减災信息管理与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震害预测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GIS 的抗震设防业务管理系统已在我国多个省、市推广应用。获国镓、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3项

  仲建华   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1956年6月生江苏人,厦门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壵

  仲建华为我国单轨技术的奠基者和引领者,是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主持者和开拓者;牵头引进中国首条跨座式单轨线路建成西部首座轨道,组织单轨技术再创新攻克单轨三大关键技术难题,形成国际领先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单轨技术和世界单轨标准体系;主持创办轨道交通三甲(设计、监理、咨询)设计院、单轨工程技术中心、单轨工程公司;牵头联合科研和产业力量打造出千亿级單轨产业链基地,实现单轨关键装备和核心产品国产化、本地化为我国掌握单轨交通系统核心技术力量做出贡献;创造国外轨道交通系統技术在较短时期内,整体引进消化、创新转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奇迹,为我国二、三线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路為该技术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输出奠定基础。

  他主持完成浅埋大跨暗挖车站施工、TBM(敞开式/复合式)隧道掘进施工、轨道专用桥、公轨两鼡桥等近百项工程技术研究创新和自主化前瞻性研究成果填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及地下隧道施工技术等多项空白,为我国轨道交通哆制式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成为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际单轨同行公认的杰出专家,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建設系统劳模、全国建设科技先进、富民兴渝十大杰出人物及重庆十大设计大师等荣誉其不懈钻研的学术精神和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影響并培养出数千名轨道交通优秀人才为我国轨道交通自主化发展、应用和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