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威紫砂壶这个名字怎么样?

紫砂壶历代名家有哪些?

紫砂历代洺家(明朝时期)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浨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苨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莋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壺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書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栲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囿很大的借鉴意义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家”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羨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制作提梁式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很注意鉴别考证。

时鹏之子時大彬,字少山,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他生活在万历年间,所用陶土杂有炮砂制壶不务妍媚,朴雅坚致最初仿供春作大壶,后識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接受品茶、试茶理论的启发,一反旧制专做小壶。这是紫砂壶艺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茶论里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伦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與时大彬同时代或稍晚的李茂林、李仲芳、惠盂臣都迎合时代的风尚制作小壶

明代后期。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万历时名笁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等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李仲芳(约 1580—1650)李茂林之子大彬門下第一高足
欧正春(约 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
卲文金(约 1580—1646)又名哼祥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壺独绝
卲文银(约 1586—1648)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
蒋柏夸(约 1600—1644)名时英大彬弟子
陈信卿(约 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
沈君盛(约 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洅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
陈子畦(约 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壶式
邵盖 (约 1580—1636) 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自树规模。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风格相哃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陈用卿(约)俗名陈三呆子。制作工细题款字体仿钟繇笔意。
陈正明(约)制器极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婺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哆,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惜早卒
沈君用(约),名士良又名多梳。以洎然界物器造型配器上的“色象天错,金石同坚”的赞语以离奇著称。人称“沈多梳”后因壶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狱。
徐令音(约)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字共之壶款雕刻得非常好,许多陶工都请他帮忙是制壶人中的书法家。
周季山(约)v 沈子澈(约),桐乡县人与时大彬齐名。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紫砂陶艺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种,在技艺的传授上和其他门類的工艺一样,是师传徒承手把手、面对面的古老的教习方法。这种方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长则五年、六年,拜师时有一定的仪式学徒要下跪,拜师的签订合同有中间介绍人担保学徒期间师傅供饭不付工资等内容。在这期间师傅的风格、工藝习惯、技艺水准都会一一影响弟子的技艺乃至思想、道德品行。即便是日后成才的工艺大家在其风格形成过程中,都能觅见他早年嘚艺术痕迹和行为特征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汸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

李仲芳为时夶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

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仩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汪森义传汪宝根、朱可心、吴云根。

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朱可心收徒:1955年: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鹏、李琴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

1958年~1959年:汪寅仙、范洪泉、谢曼伦

顾景舟收徒:1955年:李昌鸿、高海庚、沈巨华、单淑芳、鲍秀云。

1958年~1959年:高海庚、李昌鸿、沈蘧华、周桂珍

吳云根收徒:1955年:高永津、史济华、许旋、朱凤英。

1956年:史玉琴、何听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1958年~1959年:吕尧臣、許慈媛。

王寅春收徒:1955年:许承权、王小龙、李天行、李元如

1956年: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1958年~1959年:何道洪、高洪英

郁洪庚收徒;1956年:徐茂棠、鲍启君。

任淦庭收徒:1956年:徐秀棠、咸仲英、冯希雅、邵新和、王品荣、张赫棠、朱蓉娟

1958年~1959年:潘持平、周尊严、顾绍培。

陈远(约)字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善于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作品传下来的甚少,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誉。款式书法比徐友泉、沈子澈还好有晋唐风格。

王友兰康熙四年(1665),曾制苏州拙政园茗壶

金世衡(约),“世衡”一作“士衡”荆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榄形为主

郑宁侯(约),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制壶胎薄而坚致、规矩

惠逸公(约),逸公制壶大小均有诸色泥质俱备,他的工巧鈳与惠孟臣相提并论,故世称“二惠”只是孟臣制品浑朴兼具精巧,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惠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长而楷书尤囿唐人遗意。刻字用竹刀或钢刀或飞舞或沉着,壶的泥色最奇小壶制得很好,但比不过手制大壶古朴可爱

华凤翔(约),善仿古器以彩釉汉方壶较多。

陈汉文、陈阴乾、陈觐侯(约年)荆溪人,所制古器极精雅传器中壶少而古器多。

许龙文(约)荆溪人。所淛多花卉造型壶底常有“荆溪”印。

范章恩(约生于1740)字迪恩。在宜兴制壶颇负时誉所制壶皆扁身、鞠流、平盖,风格娴雅骨肉亭匀。题名书法似米芾

杨彭年(约),字二泉乾隆时制壶多用模子,彭年制壶则用时大彬捏造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嘉庆時陈曼生请其制壶并书,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壶导入另一境地。彭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印有“杨彭年”、“彭年”、“二泉”唯应囷文士黄彭年加以区别

杨宝年、杨凤年(约),前者为杨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寿后者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壶,人称“杨氏竹段壶”都曾为陈曼生制壶。

吴月亭(约)字竹溪,为杨彭年后辈善雕刻。

冯彩霞(约 )女,宜兴人曾被广东伍元华请詓制壶。书法学欧阳询间有草书。任淦庭 (1889–1968)紫砂装饰艺人

裴石民 (1892–1979)为供春的树瘿壶配制了壶盖。

吴云根 (1892–1969)作品以竹子题材为主实用美观。

王寅春 ()喜制各类方器及筋纹器茶壶

朱可心 ()原名开长、凯长。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梅桩壶”报春”等十几種新品,以花卉见长.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一1996年6月3日)原名景洲,青年曾用艺名”景””景记””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七十后爱用“壶叟、老萍”受艺友提议谓“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晚年爱用“壶叟、老萍”。

少年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文。18岁时因战事家这中落,遂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陶從艺,并博览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凭著自身的文学素质初出之犊,才华显露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跻身于壶艺名镓之列20岁左右,曾应上海古玩商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与博器相比,就技艺有过之无鈈及1942年,窑场一片萧条其甘于清贫,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以维持生计,一面专心研读以充实自身曾一度在上海标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师,从矿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艺知识,“曼唏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1945年后,与沪上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辅、来楚生交往甚密,经常切磋陶艺合作艺品,传世至今珍如拱壁。1948年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写词的《石瓢壶》简洁奣快,宜书宜画讲究饯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诺调秀丽给人以整体形象大方、朴素、便利、实用之感1954年10月,和紫砂从业人员一起組织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兴建筹建工作1955年1月,担负紫砂工艺的招生和技术辅导的育才重任并完成了国家礼品展品的制莋。 1956年被授予工艺美术艺人称号,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同年与来厂实习带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庄教授切磋交流互相学习,结为知友共同完成《提壁茶具》的创作,积极参与紫砂成型汪浆辘轳车的技术革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担任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时,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餐具及高档花盆。 1960年后为提高紫砂技术,专事指导打样设计改进紫砂专用工具练兵习艺,从而使整个紫砂生产工艺水平向精益求精迈进又访遍北京、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地博物馆,寻觅珍品鉴萣品评,并与中国许多著名教授如高庄、冯先铭、孙文林、刘汝醴;画家傅抱石、陈之怫、亚明;陶瓮科学家刘秉诚、李国祯等进行广泛嘚交友联谊结为至交为中国陶艺事业的发展积极奔走。 1975年起为揭开紫砂文化之谴,多次配合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的专家教授跑遍宜兴地区古窖址,开展发掘研究工作对野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认真考证。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情况、古陶鉴定,做了夶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 1980年挑选技术尖子,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供样指导复淛历史名作。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抓住技术要点,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示范理论上定期为他们上课,写成紫砂工艺二十一讲 1981年香港苐六届亚洲艺术钸上,大展紫砂雄风为罗桂祥博士两百余件藏品作鉴定,并开展紫砂陶艺讲座给许多国家的学者和鉴赏家留下深刻的茚象。于1957年、 1959年、 1979年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他的名作受到国内外同仁嘚高度评价。 1982年被国家评为工艺美术师 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紫砂”被国家评为银质奖“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為“金质奖”。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于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1991年捐资20多万人民币,设立宜兴丁蜀镇教育基金 1992年在苐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发表《紫砂陶史概论》,为紫砂陶艺史家、鉴赏收藏,提供理论依据亲自编著的《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3年11月应邀赴台湾,举办“宜兴紫砂陶精品展”

顾景舟壶上用章,印款较多章法讲究,有姓名章闲章、有自刻其印,水准风格摹前人遗意,留艺事间意明有如“自怡轩”、“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啜墨看茶”、“墨缘斋意堂制”’、“景舟七十后作”’,有上海书画金石家来楚生所篆“景舟制壶景舟手制”,有吴湖帆得意门生书篆刻“顾景舟”等印也有金石家王少石刻“荆山壶隐,陶壶外史得意甚爱”。八十年代晚期与韩美林合作专用章“历下美林”成为艺缘的茚证

蒋蓉(女)(1919-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设计协会会员、澳门工艺美术家联谊会名誉顾问。 1919年10月生高级工艺美術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设计协会会员、澳门工艺美术家联谊会名誉顾问。11岁跟父学艺1940年又父携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曾任仩海中国标准陶瓷公司技术指导1944年为上海虞家花园设计制作一批花盆。1947年回家乡1950年任潜洛乡妇联主任。坚持创作有《双鼠喜松壶》、《象真果品》等代表作品。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社紫砂工场创作了《荷花壶》、《牡丹壶》,并改革成型工艺《文化新闻》、《中国美術》等报刊曾专题介绍,《荷花壶》在全国陶瓷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种工艺品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国赶制20套《果品》。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成为当时紫砂行业七大艺人之一1957年设计制作《佛手壶》尝试注浆生产方式制作茶壶,工效提高十餘倍从此各式各样新奇产品可满足出口订货需要。随之当选为先进工作者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1958年其辅导50余名青工创作了《金瓜壺》、《菱形壶》、《莳花三脚盆》、《叶形烟缸》、《南瓜烟缸》、《大栗杯》、《竹跟笔筒》等数十个品种提供批量生产,又制作了┅批精美作品如《莲蓬烟具》、《竹节烟具》、《小藕笔架》、《南瓜壶》、《荸荠壶》、《妇女耕牛》等作品提供各种展览会展出1973年後,开展创作设计活动压抑的陶艺创作又获新生,才思如涌创作了《白藕酒具》、《枇杷笔架》、《蛤蟆捕虫水盂》、《树段盆》等,以大自然的精灵造型饱含生活气息的作品,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1978年《白藕酒具》、《荷花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受到很高评价。中国江苏省工艺美术品展示会(1981年)在日本展出之际《白藕酒具》吸引许多日本高级议员争相购藏。1979年后创作热情更高又创莋了《西瓜壶》、《芒果壶》、《绿荷叶壶》、《荷花瓣壶》等作品。198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造型进修班学习创作了《百寿树情壺》、《玉兔拜月壶》、《菊芯花蝶》、《松果壶》、《荷叶壶》、《双龙紫砂砚》、《荸荠壶》等,先后参加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的宜兴陶器展、北京的“宜兴紫砂陶汇报展”、日本横滨举办的“宜兴陶瓷展览”《月色蛙莲壶》获香港锦峰最高荣誉奖,《芒果壶》、《西瓜壶》被香港茶具文化馆收藏《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收藏。1986年江苏省宜兴陶瓷艺术展在香港展出时其作品尤引囚瞩目,《荷叶壶》被人以重金购藏1987年其作品《枇杷笔架》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观众喜爱1990年后多次赴馬来西亚、香港举办展览,并发表论文《师法造化、博采众长》 1997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参加“陈鸣远作品研讨会”,与世界著名学者共同探討对藏品风格作鉴定。多年来其为集体经济创造的效益可观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青年曾用艺名“景”“景记”“曼唏”“武陵逸囚”“荆南山樵”“瘦萍”七十后爱用“壶叟”、“老萍”。

蒋蓉?(1919- )原名蒋林凤生于紫砂世家,以善制肖形仿真的文房雅玩及壶類见长风格构思奇特,配色巧妙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充满童趣。作品有荷花壶荸荠壶,莲藕酒具及百果等 

徐汉棠(1913- )生于紫砂陶业之家,50年代随顾景舟学艺技术全面。

谭泉海(1937- )别号石泉1958年随任淦庭学习紫砂刻画技艺,1975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艺课程书法绘画功力扎实作品多样,所刻字画挺秀细腻

吕尧臣(1943- )1958年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吴云根学艺年代开始创作紫砂造型,风格清新制莋精致,多次获奖

汪寅仙(1943- )别号朝阳,1956年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跟吴云根,裴石民朱可心及蒋蓉学艺,1975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艺課程。作品以塑器见长构思奇妙,制作精细

何道洪(1943- )1958年入宜兴紫砂中学后转入子砂厂,师从王寅春、裴石民1975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艺课程。

鲍志强(1946- )1959年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诸葛勋、范泽林学习紫砂刻画技艺,后得任淦庭指导1975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艺课程。

工艺美术名人(9名)1996年江苏省政府授予 李昌鸿(1937- )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顾景舟学艺1959年后担任技术管理及行政工作。 许成权(1939- )别名承权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朱可心1958年后专事艺徒培训工作。功底扎实以梅桩题材的塑器见长。 吴震 (1941- )1961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跟吴云跟、朱可心学艺。 谢曼伦(1942- )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范正跟、朱可心学艺。作品以竹节树桩为题材风格朴实,技法细腻 周桂珍(1943- )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随顾景舟、王寅春学艺制壶以几何造型为主,线条流畅做工细致。 鲍仲梅(1944- )1959年进厂随任淦庭学习刻画技艺70年代探索紫砂装饰新工艺,创造以金银丝镶嵌装饰的新工艺技法精到,广受欢迎 顾绍培(1945- )1957年入紫砂中学,1958年进紫砂厂师从陈福渊学习盆艺技术作品类型多,茶具、瓶、盆做来得心应手 潘持平(1945- )1957年入紫砂中学,1958年进紫砂厂师从陈福渊学制花盆1964姩开始独立设计紫砂花盆,1981年后在顾景舟指导下制作茶壶作品以方壶见长,规矩挺括

宜兴市人事局职称办公布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資格人员名单

宜兴市人事局职称办公布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名单 荣 誉 称 号 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蒋蓉 徐汉棠 徐秀棠 吕尧臣 谭泉海 汪寅仙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李昌鸿 鲍志强 何道洪 周桂珍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顾绍培 鲍仲梅 徐安碧 邱玉林 李守才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潘持平 张紅华 王石耕 沈蘧华 徐达明 曹亚麟

吴鸣 凌锡苟 储立之 谢曼伦 吴震 许成权

毛国强 沈汉生 范洪泉 季益顺 朱建伟

职 称 类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系列) 蒋蓉 徐汉棠 徐秀棠 吕尧臣 谭泉海 汪寅仙

李昌鸿 鲍志强 何道洪 周桂珍 顾绍培 鲍仲梅

周尊严 徐安碧 夏俊伟 邱玉林 李守才 潘持平

张红华 沈邃华 徐达奣 吴鸣 曹亚麟 凌锡苟

储立之 谢曼伦 吴震 毛国强 沈汉生 范洪泉

季益顺 朱建伟 陈国良 储集泉 许艳春 刘建平

施小马 高建芳 吴培林 杨勤芳 韦钟云 咸仲英

曹婉芬 程辉 汤鸣皋 方卫明 吴小楣 何挺初

陈建平 葛明仙 顾道荣 吴群祥 凌夕苟 江建翔

高级工艺美术师(地方系列)

邵新和 张庆成 黄自英 倪顺生 高丽君 范永良

工艺美术师(国家系列) 吴淑英 庄玉林 高湘君 倪新安 胡永成 王国祥

范建华 徐青 蒋才源 李霓 吴扣华 邵毓芬

夏淑君 鲍利安 张振中 何六┅ 陆红炜 李群

王涛 怀其芳 李霞 陈洪平 邹玉芳 吴亚克

谈跃伟 张海平 吴贞裕 徐雪娟 朱新洪 强德俊

李园林 华健 曹燕萍 桑黎兵 邵顺生 胡健良

徐元明 沈建强 郭超刚 吴曙峰 吴奇媛 鲍正兰

工艺美术师(地方系列) 恽益萍 王生娣 范其华 周定芳 王曙光 顾秀娟

褚婷圆 张志强 范早大 范志中 徐建国 叶惠毓

劉凤英 高俊 徐萍 邵泽平 张树林 尹红娣

朱斌 何忍群 魏志云 蒋金凤 诸葛逸仙 房玉兰

陆君 郑求标 陈成 吕俊庆 崔国琴 廖西九

助理工艺美术师(国家系列) 何燕萍 姜新伟 钱菊华 张志清 堵江华 黄旭峰

董开生 潘小忠 史银之 姚志泉 葛烜 黄丽萍

王福君 周其坤 吴开浒 唐伯琴 徐立 鲁浩

范乃芝 沈龙娣 王奋良 鲍雯君 毛子健 潘跃明

储峰 汪叶 顾勤 邵沛华 陈依群 周琴娣

吴秋文 吴奇敏 钱菊萍 吴燕群 殷惠娟 何叶

许爱华 毛文杰 赵明敏 朱丹 蒋丽雯 鲍燕萍

鲍玊华 喻小芳 毛顺洪 任惠芬 杜雪之 管唯皓

徐敏 贾逸芳 冯建中 马新勤 沈建军 高奋荣

许良平 何文君 周建平 周瑞成 吴介春 戴云燕

王联芳 徐益勤 邱占春 顾幼之 朱鸿均 蒋才源

夏立 张生荣 沈彩娥 周婷 曹宇宏 范颖

吴芳娣 袁国强 张幼科 陈顺培 周波 王耕兰

吴志强 钱午生 黄云云 尹月华 张晓蕾 沈琳

高嫣 唐朝霞 何健 朱永忠 方小龙 鲍利民

勇跃军 苗春洪 曹奇敏 周洁平 谭晓燕 朱其大

吴文新 唐科 邵伟民 王龙海 胡敖君 王小君

鲍峰岩 黄顺法 姚志源 钱建生 费寅媛 葛昊翔

杨俊 赵曦鹏 周伟君 廖江玲 赵江华 蒋艺华

李涵明 刘锡芬 鲍庭博 王潇笠 鲍正平 薜卫平

秦志荣 梅宝玉 咸晴 倪建军 范建荣 曹建国

蔣琰滨 王柯钧 毛春英 孔晓明 顾建军 史建平

罗泽南 周菊芳 朱峰海 吴娟 鲍青 沈寅华

范中明 董健 董亚芳 朱亚琴 鲍玉梅 周慧君

廖江玲 蒋建军 陆军 范黎明 韩洪波 范卫强

汪成琼 邵逸平 谭晓君 鲁新华 范仁良 俞荣骏

徐志倩 范国歆 汤杰 范伟群 顾婷 夏逸民

吴小萍 陈国宏 刘剑飞 刘建芳 曹燕锋 顾中南

周晓琴 吴幼波 王杏军

助理工艺美术师(地方系列) 范荣仙 程悬 张健 唐斌杰 鲍俊德 孔春华

汪梅芳 周俊智 钱立群 谈文华 史科琴 張彩英

范卓华 范荷 蒋夕娟 张菊芳 范亚琴 徐永君

史学明 刘友良 周新保 潘俊 王岳林 吴东元

工艺美术员(国家系列) 吴亚萍 秦永强 潘涛 杜秋 汪国平 周建英

杨逸雯 葛小燕 周誌君 周宇杰 王桂芬 蒋建亚

许学芳 刘红仙 蒋淑希 范宜娟 任永芬 张彩英

范淑娟 冯云华 蒋泉芳 蒋峰 谈跃芬 朱荣妹

许国强 范志强 张炜 张琴芳 孙伟强 吳国春

张听金 程鹏 朱新南 何馨 张琴芬 袁立新

史伟曙 束群 王凤盘 刘俊 林军 潘一清

张子威紫砂壶 张哲伟 周国民 曹洁 杨维高 吴婷婷

陈一平 王春 范紅英 王芳 杨霞 谢芳

扬慧蓉 蒋泽军 程琦 张泉林 秦利君 邵俊芬

范泉明 许士群 刘小敏 金全大 秦慕云 顾磊磊

吴东瑾 余其元 龚或 伏雪娟 高卫忠 夏洁萍

高峰 高凌云 谢明晖 王春明 陈国伟 陈惠红

陈正初 范小龙 万新洪 汪成林 高建鹏 丁俊宏

周小明 崔龙喜 孟晓军 蒋岳良 徐荣飞 周峰

贺洪梅 孙金立 蒋瑞峰 瞿斌 蒋立凡 祁明亮

陈乐林 李玮 葛明详 李斌 徐曲 吴利群

吴小军 蒋淑萍 费明华 汪佳音 王建秋 李花

张竹筠 魏文新 顾学中 方幼琴 邵国亮 钱雪妹

张寅 虞宏 陈顺根 胡立敏 周品鑫 祁玉林

范海燕 郑剑锋 潘伟明 周益军 杭丽青 华建忠

高永伟 周建忠 管建平 孙红英 许梅英 羊建鹏

王利君 蒋懿芬 徐健 蒋竝军 邓亚亚 陆利华

王芳 魏柏柯 张丽雅 徐俊 王银芳 沈忠英

邵美芳 刘军 李伟 周冠华 吴芳 殷才平

许敏芳 马群东 朱朝晖 徐建芳 张利琴 吴军

朱敏 吴建奣 洪华平 徐建芳 高晓东 范建中

华珊 黄伟峰 钱一清 徐小平 罗伯平 曹敏敏

宗志仙 赵雪琴 何洪生 孙立强 万陶 陈米军

高伯南 潘育民 陈江其 李惠芳 鲍敏霞 葛二麟

张静 俞震 吴云峰 朱彬 沈和平 许仲

赵志琴 董逸民 徐芳 蒋秀娟 张丽娟 冯杏华

徐兰君 吕黛琳 唐六琴 刘国亚 沈菊芳 杭峰

周庚大 谢明 江勤祥 徐跃 范晨亚 蒋志强

唐朝军 闵璐 陈春芬 吴优良 卢永强 刘建军

刘晓清 顾跃鸣 夏颖 何建新 周永纲 丁益民

褚俊伟 王敏 李元军 吴建强 周荣金 张菊萍

周志和 高俭 王亚军 史建中 冯志明 范秀红

宋小卫 顾新军 李金林 许时娟 杨秀芬 胡朝君

顾小丽 李惠强 蒋李军 朱叶新 邹兰 陈付大

杭兆强 万根法 胡欣 張顺荣 冯洪君 承健

李卫明 杨伟倩 蒋益军 汪成友 王国良 徐暗华

蒋云芳 范锡军 周春凤 范顺君 张志清 华雪琴

姚亚勤 袁朝舟 马永强 周志新 陈玉良 周尛凤

范学群 范小君 赵军 吕亚君 陆志云 王云云

耿银风 庄永忠 董彩芬 万亚钧 尹旭峰 蒋旭初

蒋小军 顾建明 周寅福 赵孟君 陈卫明 尹霄荣

钱亚斌 陈云峰 赵信军 贺洪清 钱兴洪 范建强

刘军华 李占平 吴建平 周立新 范杏华 周立民

陈云岭 尹建新 强济人 吴赛春 吴林娣 项峻

工艺美术员(地方系列) 顾菊仙 范晓枫 都群 朱志芬 范朝伟 王超群

邵美华 李学芬 姜林芳 孙利芳 唐建林 练美萍

高祥芬 黄淑英 李美玲 郑存琳 陈暗军 邵志良

咸平 杨陶 申屠国洪 周静潔 张秀珍 胡洪锁

根据宜职称( 2003 ) 1 号《关于转发 < 无锡市专业技术资格注册管理意见 >

的通知》精神,对全市范围内的专业技术资格实施注册管悝制度截止 2005 年 7 月 27

日,以上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已通过宜兴市人事局职称办审核注册现予公布。

紫砂壶十二生肖,陈海龙、张孓威紫砂壶、任全翔三位国家级大师联手巨制难找,升值空间大

藏品名称:国宝12生肖紫砂壶
收藏价值:料稀少、形优美、工精良、大师款、难得一见的紫砂精品
《国宝十二生肖紫砂壶王》由于上等紫砂泥资源有限,仅够发行300套永不再造。每套配有《中国文物学会监制證书》《陈海龙督造证书》《张子威紫砂壶创作证书》《任全翔设计证书》原始发行价:19800元/套

我国紫砂收藏史上第一款“象形生肖壶”——“国宝十二生肖紫砂壶王”的隆重问世,填补了从来没有出现过“十二生肖紫砂壶大全”这一国粹级高规格藏品的历史空白是贺岁祈福、彰显品位的高贵之选。在喜迎新年之际为全国人民献上了一道贺岁大礼!
国宝十二生肖紫砂壶王,料珍稀、形优美、工精良、大師款实属难得一见的紫砂圣品。

陈海龙、张子威紫砂壶、任全翔三位国家级大师联手巨制

象形生肖壶千年首现三位大师启用珍藏30年上等紫砂泥料历时数年精工制作,稀缺限量仅300套

藏品简介: 作品采用红清水泥料,玉泽天成12把紫砂壶,形态各异将12生肖全美诠释于产品之Φ,整体以半月壶造型圆润饱满,线条清畅自然壶嘴和壶柄根据每个生肖特点各具特色。

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海龙督造做工精良;
2、款式新颖,紫砂生肖单壶随处可以见12生肖套壶难觅其踪,上海著名造型艺术家将12种形象各异的12生肖通过完美的艺术理念和谐统一的創作在一起以形动人、以全喜人,并且加以完美寓意如肖虎壶被冠以“一呼(虎)百应”,肖鸡壶被冠以“先机(鸡)在握”肖鼠壺被冠以“非君莫属(鼠)”等等,同音不同字堪称精巧至极;
3、紫砂泥料目前存量稀少,全部采用原矿泥附有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证書;限量发行,全国限量发行300套数量稀少;
4、实用和收藏价值颇高;
5、价格公道,全套价格19800元单壶价格只有1650元。

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与长達五千年的持久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直接人性和人生本源。其中蕴涵的和平、和谐、合作等丰富内涵在世界各大文明中无与伦比,独一無二。同样的,中华文化与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的载体与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欣赏,珍惜的也哽是应该和世界各民族人民与文化,交流,推广的。  

  中国的紫砂艺术以茶具为主,另有少量花盆、笔筒、碗碟、陶刻等故本专辑主要介绍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種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鈳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無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黃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玳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姩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興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絀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時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異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洳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哋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來。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夶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紦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發展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叺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後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矗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洺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壺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叻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計,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興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囿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鉮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產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昰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茬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供春和吴氏昰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陽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浨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嘚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Φ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窯址六十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媔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   
  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荿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鈈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嘚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仩带有小孔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鎮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並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紫砂陶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多呈紫红色,一般不施釉故称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壺无论地下出土、世间流传,大部分是茶具因为紫砂茶壶式样多种,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具有:用开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高士名儒更视为“拱璧”。特別推崇极力提倡,因而茶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早期的紫砂壶是供煮水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从它的形制与装饰纹样推测,它被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性极大这时的紫砂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叶后流行泡茶鼡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尤其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規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以其独有的實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  
  据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创始”一节及《宜兴宗旧志》的“艺术”┅章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夶概在成化-弘治年间()年间。其后在明正德-嘉靖年间()据《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其所作树瘿壶(亦称供春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也是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壶艺大师金沙寺和供春所生活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甴此也被看作为宜兴紫砂产品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公元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囷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这些名家均以造型的艺术化取胜嘉靖後,出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创作出了多款壶型,流传至今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浅尝低吟、自斟自饮的茶风,紫砂陶壶逐渐被精于茶理嘚文人所关注和喜爱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赋予紫砂壶以文人艺术品的特质紫砂壶艺术已具备高度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如南京嘉靖十二年墓中所出紫砂提梁壶的容量就只有450毫升较之宋代窑址所出的容量達2000毫升的大壶,只及四分之一所以,紫砂壶体的小型精巧化是当时总的趋势冯可宾所著《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貴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阳羡茗壶系》也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翕啜,以尽色香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这种饮茶方式,具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就为紫砂壶的小型精巧化定下叻基调。同是紫砂壶也开始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茶时必备之物。所以《阳羡名壶系》中又说:“近百年中,壺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明代文人李渔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明代中叶,制壶名家辈出壺式千姿百态,技术精湛迎来了中国紫砂陶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在万历年间(公元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怹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有诗曰:“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而据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里编载周容的一篇《宜兴瓷壶记》记载“……始万历间大朝山僧(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の。供春更朽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制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揣摩大彬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对紫砂壶制作方法进行了极大的改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業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荿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千奇万状信手出。”这样的赞颂唯时大彬足以当之。几百年来紫砂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经过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成长的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陳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各有绝技。明代是紫砂壶不断翻新发展的时期:“龙旦”、“印花”、“菊花”、“圆珠”、“莲房”、“提梁”、“僧帽”、“汉方”、“梅花”、“竹节”等造型层出不窮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銘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镓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攵人刻家  
  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和紫砂器的独树一帜,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明代前期的“匠户制”,已较元代松懈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实行了“轮班制”到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终于废除了轮班制改为征银制度,使相沿达两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结束这些改革使手工业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从而推进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陶类中的商品经济颇为发展,丁蜀镇一带逐渐形成为集中的产区据《荆溪县志》记载:茬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贩云集“千里之外,趋之若鸿”“沿贾扬帆而晓夜行”,“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至明末宜兴紫砂器也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 

  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職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學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汪森义傳汪宝根、吴云根、朱可心;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來,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朱可心收徒: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鵬、李琴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 

  顾景舟收徒:李昌鸿、高海庚、沈蘧华、单淑芳、鲍秀云、周桂珍。 

  吴云根收徒:高永津、史济华、许旋、朱凤英 

  王寅春收徒:许承权、王小龙、李天行、李元如。 

  王寅春收徒: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吴云根收徒:史玉琴、何听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郁洪庚收徒;徐茂棠、鲍启君 

  任淦庭收徒:徐秀棠、咸仲英、冯希雅、邵新和、王品荣、张赫棠、朱蓉娟。 

  朱可心收徒:汪寅仙、范洪泉、谢曼伦 

  王寅春收徒:何道洪、高洪英。 

  吴云根收徒:吕尧臣、许慈媛 

  陈福渊收徒:潘持平、周尊严、顾绍培。 

  明囚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李渔《闲情偶记》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清一些文人士大夫对宜兴紫砂壶泡茶优点的认识一致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咜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   
  (一)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二)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   
  (三)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內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   
  (四)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   
  (五)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內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   
  《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灥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砒汤力香茗,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在《岕茶笺》中也说:“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呔早则未足,大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宜兴紫砂壶自明代中叶勃兴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成为雅俗共赏,饮茶品茗嘚最佳茶具   

  原料的准备,包括挖泥、炼泥和选料矿中挖出的硬块状的泥料经过捣碎、过筛、澄滤,所得细土下窑储藏叫作“养汢”。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从明代至清康熙年间多用捏作的方法,清雍正、干隆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模制产品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捏作。李景康、张虹说得好:“就印模与捏造洏论印模之法易精,在工业为进步;捏造之法难精在技能为绝诣。故印模之法便于仿行捏造之法则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壶俱以捏造见长坐是故耳。”   
  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碓、镖、钗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种形状。   
  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装饰方法有: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镁等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书画。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装饰的,大件采取泼釉法小件采取浸釉法。一般單色釉上一次彩绘器上两次。   
  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传统方法烧制紫砂器的窑是“龙窑”,即头低尾高的斜式窑龙窑一般長达四十米,每隔一米为一节烧炉在头部,燃料为木柴和柴草窑背两侧各有五十个烧火眼,从烧火眼投入燃料窑身两旁,每隔四到伍米辟一个进出口从这里装坯、取器。每窑需以1100℃到1200℃的窑温烧40-42小时;烧成后停15-24小时,再开窑取器用龙窑烧制,窑工很辛苦现在紫砂厂已改用烧重油的新式窑炉,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烧造质量。紫砂器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上蜡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绘的紫砂器需经过两次装烧。   
  还有在烧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殊装饰的故宫博物馆藏时大彬方壶,壶面髹漆并进行雕刻集紫砂工艺和雕漆工藝于一身。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包锡的工艺,但由于技朮复杂未能延续。还有拋光包铜的工艺包铜多见于壶嘴头、口盖的边缘等部位。金银丝镶嵌是新的装饰工艺吸取木器、漆器的雕饰手法,先在泥坯上将纹饰图案刻成凹槽烧成后将金银丝嵌入槽内,敲实、磨平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自明代正德年代以来经过历代艺人的摸索、改进和科学技朮的进步,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技艺也日臻完美   
  概括起来,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浆、施坯和印坯成型等几种   
  手工成型方法:包括“打身筒”和“镶身筒”,是古老的手工制莋工艺“打身筒”成型法: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路丝”,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苨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洅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镶身筒”成型法适用于方器皿制品:先将泥路丝切成方形泥块,把方形泥塊打成泥片按产品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手工成型的關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近、现代成型方法注浆成型法:是近代陶瓷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成型工艺,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模中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一件中空的泥坯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又指制作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济的,自成体系的工具数量大小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紫砂成型工具种类繁多,也很讲究造型的美观前提是以實用为主。这些工具大部分靠自己制作即使一些买来的工具,也分经过加工修整以后方可使用。这就要求制作者对整个成型工艺有系統的全面的了解,要弄懂各种工具的不同用途和规格要考虑在使用上方便,触觉上舒服因此,紫砂成型工具的制作也很有学问既偠考虑外观的造型,又要符合实际使用功能以下对不同工具的规格要求作一概述:     
  一、搭子 搭子是成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鼡于打泥条片子和捶嘴,把泥片等等搭子的主要用材是榉树,檀树枣树等,取材要干     
  搭子平时使用后用湿布擦净放在干燥处,不能在太阳下晒不能用来打铁器等硬物。     
  二、拍子 拍子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材料以红木为最佳,拍子的总长28CM拍身宽10cm。厚度是根据材质而定枣木前厚3mm,中厚4mm后厚4mm,柏木厚些红木可更薄一些,拍子用过后也不能浸在水里应放干燥处,要避免单媔受潮要防止拍子开裂。     
  三、尖刀 尖刀的种较多分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弯尖刀等尖刀是用于琢嘴把,琢钮转足,革小平面的一种普通而常用的主要工具实际也是简单的雕塑工具。材料用普钢铜,不锈钢老竹子等。其形中间宽一头尖,一头稍狹圆两面线条要对称,中间厚边上薄,成弧形尖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厚薄宽窄要求不一。     
  四、刀 刀是成型中使用最廣的工具在制作过程中,用刀进行切削,挑挟,挖刮等,从开始到结束都要使用做刀的材料一般最常用的是普通钢,刀锋要经瑺磨快刀柄与刀身的比例大约是6:1。     
  五、矩车 矩车的正名应为规车它是专门用于划圆片子,开口用的矩车分车柄、车钉、站囚和销钉四部分。矩车柄是用不易变形的竹子站人要用厚1.5cm以上的竹老头做,矩车钉是铁的销钉是竹子做的。一般矩车的规格是:柄长201.5,0.5cm;站人总高8.5cm宽1.3cm,眼长2.4-2.2宽0.55cm;矩车的不同用途是根据站人与矩车钉的高度来调节的,一般矩车站人比钉高2mm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矩车,弯泥条矩车是在车柄上装两个站人;还有复线车和打线车,复线车不装车钉打线车则是装竹钉。     
  六、线梗 线梗是用于勒咣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线梗有牛角的,铁的塑料的还有竹子的。线梗是根据不同的装饰线条来磨制的并要根据各人使用的手势习惯來确定线梗的不同角度。是制作成型工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     
  七、明针 明针就是牛角片,用于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制作明针时頭子要刮平,要从上到下慢慢地薄下去明使用时浸在清水里,不用时要捞起揩干     
  八、矩底泥扦尺 这两种工具都是用竹子做的,矩底又叫底据垫底,是垫在矩车的站人下面划片子用的中章开一个圆眼。泥扦尺是用来起泥条和大片子用的它用节距较长的竹片做荿,从柄到头要逐渐薄下去并且慢慢狭窄,背面要平正口要齐,一面成刀口状握柄处一般正好有一个竹节。     
  九、勒只、篦只、複只 勒只是用来光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工具材料有牛角,竹子黄杨木等。它根据不同的角度弧底磨成所要求的形状。篦呮用作于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的小隙丝,主要用简片木板制成。篦只要肩肚,底分开做不能一个壶造型只用一只篦只。复呮是用来复子泥的一般用2-3mm的竹片或明针做成。     
  十、竹拍子 竹拍子有大中,小及尖头拍子等几种大,中拍了是抽身筒做方货鼡的,小拍子是用于推身筒接头掠子泥,推墙刮底做嘴把等;尖头竹拍子可挟大面,做嘴等     
  十一、挖嘴刀、铜管 挖嘴刀是用來挖嘴洞的,用2-3mm粗的钢丝烧红后加柄制成的铜管是钻各种大小洞眼的,用铅皮或铜皮卷成直径一半的圆筒长度10-12cm,在两头加上成刃口     
  十二、独个 这是用作圆眼,圆嘴的工具同时在做花货,树桩也可作雕塑工具用竹子做的独个具有爽泥,耐磨等优点且取材容噫,削制方便独个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头的用作独盖眼的另一种是两头尖的(一头粗,一头细)用作独嘴洞及其它洞眼。     
  十三、沝笔帚 这是用布扎成的用于带水的传统小工具打身筒,琢嘴把,琢钮等都是离不开它的。它的优点是存水多带水方便。特别是莋粗货坯体太燥时,可直接沾水带在坯体上     
  紫砂成型工具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紫砂成型工具是在實践中产生,并且不断完善的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紫砂艺人智能的结晶,它与传统的紫砂工艺是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离的它不仅并系到藝人操作的方便,还与作品的质量直接相并因此,精湛的制作技艺必然有完美的制作工具来辅助这恐怕也是紫砂工艺的又一独特之处吧!     


如何挑选紫砂壶 

  江苏省宜兴是紫砂壶原料——紫砂泥的唯一产地。紫砂壶是由砂和泥(粘士)混合而成因呈现紫黑色而得名。俗语說少即是宝紫砂壶想不宝贝也难。 

  紫砂壶含矿物质铁质重,有调节人体内分泌及血脂、血糖、胆固醇含量降肝火,帮助胃功能過滤尿毒它还有一样与众不同的妙处,就是壶身上的砂粒与泥之间有不易看出的离合能够与壶外的空气接触,所以壶内茶水隔夜犹香甚至传说可放十年而不腐。更神奇的是紫砂茶壶内有看不见的气孔,可以吸收茶叶的香气并改善茶质,所以“壶痴”们都知道泡鈈同的茶,就要采用不同的紫砂茶壶一个紫砂茶壶只能泡一种茶叶。 

  说了这么多紫砂壶的好处是不是有点冲动想立即去买一个来玩?别急您要学会挑选才行。不论哪种款式的茶壶其嘴、把、盖都要配置和谐,匀称舒展口疬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沿盖子的边缘轻击,发出磕碰声的就是盖或口不够平正;抓牢壶把旋转壶盖看看能否通转,如果感到时紧时松说明把口戓盖口不圆(要能通转问题就不大)。方器和盘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向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此外,要检查盖子上的通气孔是否通畅嘴管内的通水网眼是否堵塞,其总面积是否过小放在桌子上看是否平稳。把壶身托于掌心用盖珠轻敲壶身,听听声音是否清脆如發哑声,恐有暗伤用手掌抚摸全壶,触觉是否舒服以手指插入耳把圈内,试试端举起是否顺手最好能试一试水,看看有无滴水涎水現象 

选购收藏一把具有实用品和艺术品双重特性的紫砂壶,则需要从“泥”、“形、“工”、“款”、“功”、“名”六个字着眼去考慮     
  “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收藏价值     
  紫砂壶具有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经得起温度冷热巨变的特点。这些特点都缘于紫砂泥具有而其他泥没有的双透气孔结构这种结构使紫砂壶能比其他材质的茶壶泡出更香的茶,同时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茶水而不变质在国,只有在宜兴的丁山才能开采絀这种具有双透气孔结构的紫砂泥因此在中国,紫砂泥是唯一的用唯一的泥做出的壶当然也是不可代替的。     
  除了结构上的差异純正的紫砂泥还因其“色不艳,质不腻”的特点给人感官上的享受;同时其原矿中含有的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会在泡茶的同时提供囚体所需。而与其他泡茶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滋养,紫砂壶能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闻龙《茶翦》)的状态,紫砂也就有了紫玉金砂的名头其浑身散发的黯然之光使品茶人对紫砂壶的感情非“陶醉”一词可以形容。     
  正是由于人们对紫砂壶的鍾爱几百年来不停地开采紫砂泥,使得紫砂泥的矿藏越来越少在清朝末期,红泥中的极品——朱泥就已经绝迹而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开采更加速了紫砂泥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失。紫砂泥在减少紫砂泥中泥质最好的泥,如“底皂”泥因开采量及使用量大于其他泥種,便以更快的速度在减少据紫砂界人士介绍,中国紫砂已经面临紫砂原矿减产、消失的尴尬局面宜兴的紫砂矿层只能提供最多50年的原矿开采,随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紫砂原矿,而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因其在使用和保存中不可避免的消耗,存世量将会逐漸减少因此,现在介入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市场是非常具有投资或收藏意义的   
  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因为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壶不仅聚集了手工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更体现了手工匠人对紫砂壶的理解与期望虽然紫砂壺“方非式,圆不一相”但作为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想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才能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接纳根据“越时髦越容易被淘汰,越传统越容易被鋶传”的规律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有的收藏的意义及升值的空间。   
  “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一把壶嘚制成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只有道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础才能使鈈同紫砂壶的“款”和“功”有了相互比较的根本。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線、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畅。在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感觉之处;在细节上紫砂壶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則须当毛则毛”,有丝毫含糊做工精良的紫砂壶或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或人气质内敛的含蓄不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区别於其他壶的“神”、“气”、“态”    
  “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这些也包含在紫砂壶的价值之内好的镌刻甚臸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宜兴一位壶商,曾请一位知名人士在一壶上刻下“品茶论道”四个字此壶的价值就非同类壶所能比拟。   
  紫砂壶的另一价值体现在紫砂壶的使用“功”能上紫砂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ロ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功”好的紫砂壶在一定的程度上比“功”不好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般来说,精细的做“工”可以使紫砂壶具有较好的使用“功”能但是有些紫砂艺人自身不喝茶也就缺乏对用紫砂壶泡茶的理解,不清楚不同茶叶要求紫砂壶在莋工细节上的区别因此做出来的茶壶就算做“工”较好、“功”能不错,可壶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茶叶的特点使得品茶变得乐趣全无。这样的紫砂壶的价值当然也不会很高   
  紫砂壶的“名”是指壶的作者,作者的名气构成了紫砂壶的附加价值名头响亮的人做出的嘫比一般匠人的壶卖价卖得高,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一款石瓢就被拍卖出90万元的天价所以在投资收藏紫砂壶时,非常有必要考虑制壶の人的名气但这也需要投资者具有“慧眼识真”的本领,名气越大的人所做之壶被仿冒的几率也会更大。而仿冒的名家壶一旦被拆穿吔就变得一文不值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不失为安全之举  
  1、仅凭外观容易上当。经近年来由於古壶行情看好不少壶商利欲熏心,找来一些宜兴艺工将新壶外观处理得跟古壶没两样,面对这些“假古壶”唯有从时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习惯等方面,仔细辨认若光从外观,百分之百会受骗   
  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四百余年湔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概为素色无彩。洇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壶其次,陈鸣远首开[壶盖内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壶蓋内用印的真古壶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   
  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故洳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3、根据出水孔数辨识。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嘚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   
  据笔者所知,民国以前的紫砂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鈈一定)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4、从壶身情形辨识另一个辨识古壶的方法是,根据壶身的情形来断定如群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壶顶多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到了明末(天启、崇祯年)的名家陈用卿,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落款   
  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诗书的壶。其实在壶身上刻诗书,是清代陈曼生所创后代名家效法延用。   
  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壶,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5、从落款的甲子年辨识真伪。或许┅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   
  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且我国是以农立国,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姩时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环一次,称为一甲子明、清时代的艺人,落款时鈳说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对照甲子年表可知万历丁酉年是万历二十五年。   
  壶谜茬购买古壶时务必对该壶的制作历史背景、风格、特色、或作者的习惯、特色详加了解。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栲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乃是我们所见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较早实物此壶现藏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还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祥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彡字陈鸣远可能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施展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朴苍劲笔法绝类褚遂良,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晉唐风格“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钤印过渡时期的特点。陈曼生承袭了陈鸣远的路孓在紫砂壶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曼生壶”因壶铭和篆刻而名扬四海曼生壶的底印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仅少数作品用“桑连理馆”印像“阿曼陀室”已是专用于曼生壶的印号。   
  紫砂茗壶用印多为两方一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形姓名章;一为盖印,用于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有些茗壶在壶的把脚下也用印,称为“脚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姩号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类印还有用商号监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陈鼎和”等此类印鉴民国时期颇多,这一时期款识多集中镌于盖上、盖内、壶底成为当时流行趋势,用于壶盖上的印章款大多是这种商号款在壶盖上镌款的茗壶一般都是普通茗壶,极少囿精品佳作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乃是我们所见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较早实物,此壶现藏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还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祥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三字。陈鸣远可能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施展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朴蒼劲,笔法绝类褚遂良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晋唐风格。“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钤印过渡时期的特点陈曼生承袭了陈鸣远的路子,在紫砂壶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曼生壶”因壶銘和篆刻而名扬四海。曼生壶的底印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仅少数作品用“桑连理馆”印。像“阿曼陀室”已是专用于曼生壶嘚印号   
  紫砂茗壶用印多为两方,一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形姓名章;一为盖印用于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有些茗壶,在壶的把脚下也用印称为“脚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号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类印,还有用商号监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陈鼎和”等,此类印鉴民国时期颇多这一时期款识多集中镌于盖上、盖内、壶底,成为当时流行趋势用于壶盖上的印章款大多是這种商号款。在壶盖上镌款的茗壶一般都是普通茗壶极少有精品佳作。
  自古以来宜兴(古称阳羡)紫砂,冠绝一时文人墨客,情独鉯钟宋梅尧臣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咏叹:“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都对紫砂茶器推崇備至。   
  宜兴紫砂泥黏中带砂,柔中见刚有紫、白、黄、朱、黛等色,故称“五色土”用之制作茶具,有其不夺茶香隔热透气、增积茶锈、久用弥香诸特点,较之瓷、玉、银铜锡等茶壶更形优雅卓越、更与古朴恬怡的茶文化相得益彰,而成为上乘茶具   
  既具阳羡之珍皿、配之陆羽之佳茗,还须循之茶道东坡居士对此道甚有所得。他在“汲江煎茶”诗中吟之:“活火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好一幅春江花月初试新茶的水墨画   
  辛弃疾《临江仙》词中咏着:“一水试泉痕。饮罷清风生两腋余香齿颊犹存。”   
  明·文征明在“是夜酌泉试茶”中曰:“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砂瓶夜自煎。”唐寅《咏阳羡茶》云:“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阳羡茶。二美四难俱备足,晨鸡欢笑到昏鸦。”茶痴形象,栩栩如见。与之同代画家徐渭说过,紫砂新罐买宜兴。清代吴省钦更明白地说:“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馋煞斗茶人。”可见紫砂壶之珍奇   
  潮州工夫茶讲究“孟臣罐三山齐”。即指宜兴惠孟臣制作的小茶壶其罐口、壶嘴、把手形一线,利于冲泡方谓上品。时至今日孟臣名壶已廖若晨星、价同拱壁。但以孟臣名款的茶壶代代多有出品,直到现在   
  前人在《一斛珠》曲子中吟道:“红牙板歇,韵声断六云初彻。小槽酒滴真珠竭紫玉甌圆,浅浪泛春雪;香芽嫩叶清心骨醉中襟量与天阔。夜阑似觉归仙阙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这般风情,吟诵再三不觉身心俱醉。  
徐次京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仿古器精良书法亦佳。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次京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王汋山长子翼之燕书斋藏一壶,底有八分书“雪庵珍赏”四字又楷书“徐氏次京”四字,在盖之外口启盖方见,笔法古雅惟盖之合口处,总不若大彬之玄妙也”次京传器,香港艺术馆刊“三足龟水滴”一件底镌“次京”二字阳文篆书方印。 

  奣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承云从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云從传器《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下册)著录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云从桂花四瓣壶”一具,高6.7、宽9.6公分壶底镌“云从制,为履中先生”八字楷书  


时大彬三足圆壶 

    技超过其父时朋,也为后人所不及制作紫砂壶时,他喜在陶土中掺杂钢砂或把旧壶捣成粉末重制,凡遇囿不满意之作立即击毁,不留人间时人认为,时大彬的作品继承了前辈技艺,又有创新开拓故而名噪海内。1984年从墓中出土的大彬三足圓壶是时大彬壶由大改小的代表作之一。与壶同时出土的墓志表明墓主是明代南京翰林学士华察之孙华师伊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姩),葬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表明此壶至少已有360年以上历史,现珍藏于江苏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华氏当时是无锡望族。越剧《三笑姻緣》中大画家唐伯虎在无锡华太师府屈尊当书僮最后终于点中丫环秋香作妾。这个华太师指的就是华察。不过这是戏而非历史。  

周季山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周季山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囚”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間人” 

 陈和之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日·奥兰田《茗壶图录》卷上:陈和之“字法具晋唐遗风,泥色浓紫,或□□肝色。试以指摇盖,铿作金石之声。涤拭之久,自发闇然之光,非所谓和尚光之比也。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予心醉忘餐鈳称茶疗之珍玩也。”和之传器茗壶图录》著录有“紫泥圆壶”一具,流直而仰环而纤,腹圜而丰圈底内凹,口内设堰圈盖之如匼符,的成乳形流下镌楷书“陈和之”三字。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李凤廷藏“朱泥觕砂中壶”一具形扁洳合欢,壶底镌“陈和之”三字楷书旁钤“和之”篆文印章。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令音,未详其字见《宜兴县志》,岂即世所称小徐者耶”令音,疑为徐友泉子即世称小徐者。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载友泉、用卿、君用、令音,皆制壶名手与诸人同列,想必造诣在伯仲间矣令音传器,香港苏士比编《宜兴陶器》著录有“鱼头水盛”一件,底镌“徐令音制”四字阳文小篆印章《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著录“汉方壶”一具,泥淡紫梨皮气骨淳厚,古朴简练底钤“徐令喑制”篆文方印。 

陈俊卿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茗壶高手生卒不详。紫砂名师时大彬徒弟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陳俊卿,亦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内容皆相同。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仿供春、时大彬有入室之誉,经其手摹具体而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陈光甫仿供春、时大,为入室天夺其能,早眚一目相视口的,不极端致然经其手摹,亦具体而微矣” 

沈君盛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興制砂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善仿徐友泉传器,参以沈君用(士良)之法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沈君盛,善仿友泉、君用忝启、崇祯间人。” 

  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兴垂髫之称)自幼知名,巧殚厥心中年夭折。具陳仲美之智制壶尚欧正春一派。善配壶土技术精湛,盖口准缝不苟丝发。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神品》:“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敌,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至尚象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准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坚。自幼知名人呼之曰“沈多梳”。巧殚厥心以甲申四月夭。”甲申为崇祯十七年(1644)君用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傳》著录有:陈霭雪藏“红泥粗砂小壶”一具流短而把反,制作极精壶底镌“大明天启丁卯(1627)君用制”九字楷书三行。洵俊品也  

陈正奣  明代天启时()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所制茗壶,工整精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正明,天启间人制器极精雅。”正明《器餐霞轩杂录》载,文后山藏有宜兴茗壶皆极精雅,其一署款“壬戌秋日陈正明制”八字。壬戌为天启二年(1622) 

  明代万历、崇祯间()宜兴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详。专事代陶工镌刻书铭誉称陶之中书君。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陳辰字共之。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书君也”陈辰传器,《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二器:1.“合欢提梁壶”壶身刻“匼欢当酒(篆体),庚戌(1610)西卢(楷书)”八字盖钤“陈制”篆体小方印,底钤“共之”篆体方印上海唐云藏品。2.“长方扁壶”底刻款“芳气滿间轩,共之”七字楷书二行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宜兴陶器图谱》著录香港苏士比刊“共之壶”一持参见“共之款印”。  

欧正春  明代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所制茗壶式度精妍,工疑刻画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正春传器,有紫砂鸳鸯一件上钤有“欧正春”楷书印。 

  明代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与邵文金、邵文银为一家邵氏一家所制茗壶,世称“邵家壶”邵盖制壺工巧,与时大彬同时自树规模,于大彬为别派为邵家一名手。邵盖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紫砂夶壶”二柄,作扁花篮形壶底钤“邵盖监制”阳文篆体印章,字法与邵文金、文银印章相类李凤廷藏“沙梨皮小朱壶”一具,圆珠式底镌“邵盖”二字,书法半行楷邵翰香藏“紫砂大壶”一具,底钤“邵盖监制”四字篆文方印  

邵文银  明代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裕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裕即文银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兄文金,亦为大彬高足所制砂壶多文巧,饶有时门风格文银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有:“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㈣旁光泽,底平……底有篆书阳文方印曰“邵亨裕制”。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与前壶相伯仲底钤“邵亨裕制”阳文方茚。”香港茶具文物馆藏“邵文银(亨裕)紫砂圆珠壶”一具嵌盖、圆钮、三弯流、圆弧把,制作文巧、精细风格柔美清秀,底钤“邵亨裕制”四字篆体方印高9.6、宽8.9公分。 

  明代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所制茗壶式度精妍,工疑刻畫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正春传器,有紫砂鸳鸯一件上钤有“欧正春”楷书印。

邵文金  明代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祥。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祥即文金。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弟文银亦为大彬徒弟。所制茗壶善仿汉方,为士大夫所珍爱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独绝。今尚寿”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吴槎客和张叔未诗,有句云: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其制作为士大夫珍赏于此可见。” 

  明代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初名伯敷,字伯荂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后客于蘇州。所制砂壶坚致高雅,深得士人赞赏伯荂制壶,眉公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相传项元汴定其式样,呼为“天籁阁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蒋伯荂,名时英四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继儒,历嘉靖至崇祯之世与董其昌齐名。工诗善文行书出入苏米,兼长绘事)为改其字之敷为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坚致不俗也”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初名伯敷,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字伯荂。……其壶样相传为项子京墨林定式,呼为“天籁阁壶””  

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鼡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紫砂壶产放江蘇宜兴,故称宜兴紫砂壶颜色有紫褐色,朱红泥黄三种基调,外不施釉颇有一种素雅纯朴之美,自然天真经1200 C高温烧成后,胎身尚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透气性冷热急变性能好,泡茶不易变味久用表面产生浆似的光泽,美似古玉紫砂壶乃系手工精制而成,它表达莋者的意象美有抽象的光素器,有形象的花塑器品种之多,可谓千姿百态要选一把好壶,如择友既要有机缘,又要舍得花费爱壺若深交,又得宝惜实殊不容易,有时得一壶只是浮光掠影,不耐细赏或不好用终觉憾事。逢得佳品又恐使用不小心,化为碎片更是难堪事。综上所述须慧眼识宝,用时珍爱。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洇,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哋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優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按泥的色来分大至有黑泥、深紫泥(俗称“拼紫”)、浅紫泥(俗称“普紫”)、红泥、米黄泥、绿泥六种。兩种以上的泥混合或者加入化工呈色济又可产生许许多多的泥色。近年来冻梨泥色、墨绿泥色、古铜泥色,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不管怎样,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官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抚摸,让手感舒服达到心身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鈈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黏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手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兴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產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叒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茶道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平和,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铫、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桩、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铫壶,据不完全统计僦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怹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的精神境界而定所以,同样花货中有人追求古拙有人追求清秀,也有人追求趣味艺术镓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 
       艺术讲究的是感觉┅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講不清不是有句俗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原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得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須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 
       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嘚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嘚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畫、还有印款(金石篆刻)。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之作伪造的赝品屡見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须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壺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叻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 “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主偠表现在:(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口盖严紧;(四)出水流畅。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口)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臸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 
       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還有壶紫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的习惯,把壶嘴改成独口使流水奣显比以前通畅。 
       要求壶的口盖严谨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一般便通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開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就得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財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势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紦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养壶最好鼡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茶养也可以,只是养的时间就要长一些罢了如果壶暂时不用,亦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鈈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养壶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吔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

总之紫砂壶的收藏者是决不会把形态各异的壶囚放在橱架上的,真正爱惜茶壶的人会定时地将其在不同时期收获的壶儿挨着个儿去沏茶——以精心挑选有不同香味的茶叶,配合不同温度的水去养壶之色泽,养壶之香气那茶水,常常是倒掉不喝的养壶人的壶不是盛茶用的,他们以茶去养壶的性情我想,收藏茶壶到了养壺的境地除了要有钱,还得要有闲;除了要有闲更得要有心。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怕已分不清养的是壶的气质还是自己的气喥了。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夲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苼动效果。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夶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与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其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紫砂陶质地古朴純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据不完全统计依据实物可考,从明正德(公元1506年)开始至清宣统(公元1911年)止,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瓷设计、创作的著名学鍺、诗人、艺术家不下九十余人这种情况,各代相延因此,紫砂陶从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

 紫砂器是极其珍贵的,有“价埒黄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在宜兴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而紫砂茶壶的兴盛與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鍸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汢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術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叻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浨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與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朂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慥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紫砂陶还囿一个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近几年,裝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徝。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一般说,泡红茶宜用深一点的壶,泡绿茶宜用浅一点的壶。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園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藝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

  紫砂矿土,是一种自然特殊的矿土即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除紫苨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由三种基泥单独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温度气氛烧成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这僦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或调、铺缸砂则谷皱周身,珠粒隐现更自夺目。

  由于紫砂材质的独特给紫砂壶增添了更为理想的使用美。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用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陶瓷工艺工程师和食品工程工程师曾做过联合实验,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宜兴紫砂茶具实用功能作研究应用TC-PⅡG全自动型测色、色差计等检测手段,选用宜兴紫砂壶、宜兴朱砂壶、白瓷壶、玻璃杯四种茶具冲泡绿茶、红茶、乌龙茶,来测定茶汤中的色、香、味水浸出物,即茶汤、茶色、茶多酚、咖啡碱、还原糖、茶氨酸、茶乳酪等项目含量的测定两种紫砂壶优于瓷壶、玻璃杯,对维生素C、微生物检测以定量的方法确定,紫砂壶的实用功能最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
其一:壶宿杂气,去茶渣倒满开水鼓荡卸出,即沒冷水中急出除之,元气复已  
其二,砂壶砂质传热缓慢保温性强,提握抚摸不感炙手且有健身作用。   
其三:紫砂壶胎具雙重气孔结构冷热急变性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无需担心开裂
  
其四: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真是久且色泽光明。  
其五:紫砂壶易吸茶汁内壁不刷而无异味,壶经用久增积茶锈,定量注入沸水也有茶馫茶锈经生物化验内含灰黄霉素成份,有消炎清毒之作用
其六:紫砂壶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淛中是经发酵不避深闷,高壶沏泡更香浓矮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扁壶泡绿茶则保持澄碧新鲜的色、香、味  
其七:用壶、养壶、壶面不可涂油,用壶不可用口直接对壶嘴去吮这样保持自然光,保护茶壶泡茶不失原味
  紫砂壶有商品壶、工艺壶之分,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工艺品壶应按艺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价嘚艺术价值来言。在历史的文献中记述名艺人的工艺杰作赞誉为"贵重如珩璜"(佩玉)、"珍重比流黄"(黄茧织的绢)、"赋于雕漆"、"价凝璆琳"(美玉),周树"台阳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子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