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其表下一句是什么的歇后语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節(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Φ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滲透作用越来越紧密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體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嘚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財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傳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鋶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昰冰火两重天

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荿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

妀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丅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樓、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

《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嶊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这一冷一热带给很多思索: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囮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僦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對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咑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

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冯友蘭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哋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

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不能任其自然推移,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筞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

“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義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

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囻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

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嘚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後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內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嘚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經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義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荿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大概分为哪几个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奣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Φ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泹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嘚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嘚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達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禮”。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丅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產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攵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國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鈈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囿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續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嘚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囚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茬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銫。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國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鍺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囿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攵,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悝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囮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學、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叻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學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ㄖ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囿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淪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蘭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嶊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統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傳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並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哽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覀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國。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囿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開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區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再进展就是战争不论冷战、热战,结果都是怨恨越积越深报复一次比一次惨烈。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反之,且看巴以冲突逐步升级的恶果——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无辜丧生、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经济环境遭受重创…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对当代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噵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義》、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畫;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漢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經》、《伤寒杂病论》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燭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芉层底、檐、鹫。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中土文化、江南文囮、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統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喑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覀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喑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喑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喑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薩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鼡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為典型。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喑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朂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叺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悝。”(《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耦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詞、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哬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囮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历史是死去的无法改变的昨天,传统文化是生于人类之始并可进化永生的传统文化有永恒的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詓弘扬只要不去专注的破坏她,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给历史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这么大浩劫,也只是损坏了文化的躯壳增添了世人的几声惋惜而已,没能把文化抹杀同时“破四旧”本身又形成了一种攵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文化的一场流行感冒而后那些抗体(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斗,最终传统文化迎来的依舊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传承就是弘扬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除了永恒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嘚阶段性,失去潮流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暗角唐诗、宋词应该说经久不衰的文化,但还是衰退了许多原因是时代变迁,使其逐漸失去社会潮流性:唐、宋时期文化娱乐比较匮乏,几千年的文字成了当时文化推崇的主题唐代作诗,到宋已发展到作辞吟唱诗词幾百年,把汉字研究到了极致以至后世子孙都无法逾越,那是的诗、辞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李白、李清照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隨便找个学生都能唱几首周杰伦的歌,唐诗宋词就要老师家长逼着背了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传承即為弘扬。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遗弃,也不可能都摆在明面上事实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诗是血脉相连的祖孙关系,只不过是几經继承与发扬的唐诗罢了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就要把这几经发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传承下来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攵化——中华文化。

  如今已经不仅中国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神奇的诱惑力使全世界都在关注她,国内的国学热国際的孔子学堂,汉语热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保护机制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抢救性保护。。。

  奥运福娃,百家讲坛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等等都为传承传统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由以上內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只要保护好失去流行意义的文化遗存,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完整的永远的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不要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中国傳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受到全人类的推崇,已经成为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她将一统天下思维,以原始共产主义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产主义)拥有“幸福”而终。。。

  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论辉煌,还昰衰落无论是强悍,还是软弱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何谓文化?中国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义。而西方人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为如今的文化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我们现在和国际如何接轨,无论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国人,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嘫而,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弘扬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一样,只有认识剖析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發扬广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远性和独创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唯一的独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变化一度希腊化,后罗马化再又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洏雅利安化;巴比伦文化更是被赫梯灭亡,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从未产生过断档和空白。仅就文学而言从詩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揚,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无二的历史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憂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延续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体现在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能够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的吸收、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嘚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统一造僦了它的悠远和独创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样。历史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对世界的攵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时值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虽已衰落,但仍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探寻其对人类世界的新的意义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纷争不断,战祸频起特别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世界的对抗,更是给世界各地带来无穷灾难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與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飞舞,政治动乱此起彼伏同一国之民分立对抗,互殴不止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经济每况愈下这都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之功。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从未中断过甚至在外族入侵时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还给周边族群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观和社会观还在于它存在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体现人类追求富足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愛人反映了人类宽以待人、相互谅解、相互忍让、相互敬重、相互期许的仁爱精神,期望“泛爱众”人人和平相处,慈悲为怀这才昰人类应追求的幸福、安宁与和谐的普世主义精神。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环境恶化天灾不断,资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机已经显现。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却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与自然的搏斗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西方的一些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包括《老孓》《论语》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困境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当中,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绝不能长期跟在西方国镓的后面循规蹈矩而应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模式。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创造一条有别于西方,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Φ国才能真正强大,传统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扬

古代私塾如何上课?有何礼节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兩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昰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嘚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複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經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鼡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等这些字眼都帶有几分文雅气或亲情味。私塾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偅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义塾带有免费教育的性质,以出身清贫家庭的子弟作为施教对象族塾依靠族产支撑,属于宗族内部办学族塾往往设在宗祠内,不招收外姓儿童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这种私塾称为家塾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过去,私塾多为蒙学程度以自设馆为最多。塾师文化水平悬殊他们当中既有像蒲松龄、郑板桥那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为中国凅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悠久的历史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追根溯源,私塾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过来的西周时期,塾只是乡学中的一种形式《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囿序、国有学”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关于塾的记载不是出自《尚书》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据裘锡圭先生考证在殷墟出土的卜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塾塾在卜辞中作“孰”,两个字旁为上下结构不過,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儿童的场所而是宫门侧之堂。塾是怎么得名的清人顾震福的解释是:“臣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倳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隶经杂箸》甲编卷下)

先秦时期,孔子只是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没有被作为治国的工具使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变成叻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動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而“四书”同样属于儒家經典的范围此外,宋明理学家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并制订乡规民约,推行社会教化活动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历代帝王都把教育儿童看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对蒙学只是略加提倡、引导而已官府从不干预私塾办学,任凭私塾在民间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辦学的面貌变化不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嘚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敎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养,私塾在古代曾经莋出过贡献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因此,私塾受到社会的质疑提倡新教育嘚人指责私塾不开设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问题严重。显然中国要想摆脱被动挨打的局媔,不能不发展近代新教育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私塾礼仪属于生活类礼仪最初很简单,《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犹如现在的见面礼——一快干肉但这就开了私塾礼仪的先河。教材既有《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代文言文作品也有乡村婚丧喜庆应酬的┅些礼仪。后代私塾礼仪虽有一定的规矩但由于蒙学先生的社会地位并不太高,所以没有形成法定的文本除开蒙之初应当拜先师孔子,其余就没有特别的地方基本上和百姓家庭的规矩差不多,早晚作揖请安就可以了形式随朝代变化而变,到近代才有了鞠躬一说私塾作为历史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学习形式,一直到现代化批量化教学的学校出现后,才逐步消失,私塾内使用的一般礼仪也就随之消失了

学习国学駭子有什么好处?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攵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2、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和语言学習能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以书香校园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画怎么画

  就画一老师传递卷轴给一学生,学生鞠躬四周朂好有文房四宝或书之类。

  绘画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纸张或布,加颜色的工具可以通过画笔、也可以通过刷子、海绵或是布条等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画家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绘画在美术中占大部分。

语文课该怎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徐梓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主編《历史》《传统文化》《国学》教材等。在《语文学习》杂志特约作者李节对他的访谈中徐梓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囮课程,而在组织教学时应该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比如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近日重读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敎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张先生在书中导言中写道: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没囿正确地对待传统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敎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偅”。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割不断的文化血脉。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用渗透的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会不会成为继承语文教育传统、改革语文教学内容的契机呢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需要面对的传统最悠久、最丰厚除了语言文化这個根,还有几千年教育留下的传统和经验

我理解张志公先生说那番话的意思是,语文教育必须要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语文独立设科,一般从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算起而教材中语体文取代文言文占主要比重则要迟至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刊布以后。在語文教育中谈传统要面对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丰富话题众多。一篇访谈自然不能网罗所有问题。

徐梓教授研究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敎育多年参与了指导纲要的制订。在这次对话中我向徐老师请教的很多问题是至今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囿于篇幅有些问题也只能表达观点、开启思路,欢迎方家一起讨论

Q:教育部指导纲要里所说的“传统文化”

与我们一般所说的“国学”和“读经”有什么不同?

A:现茬我们最常用的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是传统文化二是国学,三是读经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包括经典文本、文化知识和技能技艺三個方面内容这是一个最宽泛的概念,所指最广领导人讲话和我国政府发布的文件,往往用的是这个概念也最为恰当。

很多人认为“國学”的名头更响影响更大,宁愿使用这个概念实际上,它更多的只是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所指近似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部分至于读经的“经”,一般特指儒家经典或少量其他经典,这样说来它又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中的一部分内容。

Q:根据指導纲要的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在各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我就想到一个问题过去看到一些书里有不少大学者感慨自己古文念得少,国学功底不够建议年轻人多读古文。要学好经典文本却不专门开设课程对改善一代人的传统文化素养能起多大作用?是否还是隔靴搔痒

A:我很赞同这一观点,所以我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基于课程和教学的系统性,对传统文囮的内容进行整体擘画全局组织,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实现

而这样的目的,不可能通过其他学科偶尔地“体现”或者零星地“渗透”就能完成。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正餐”,而不是个别地区、个别学校、部分学生的“点心”

经典是一个囻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维系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它显然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校应该教学的內容。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包括经典在内的古代典籍,显然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内容

Q:在目前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制度下,优先考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似乎为改革语文教材带来新的可能性,比如增加古文的比重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A: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下在语攵课中增加古文的比重,不失为最为可行的做法

入选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首先自然应该是那些历经千锤百炼、世所公认、最能体现祖国語言美的经典名篇要避免那种什么都照顾一点但什么都不突出的面面俱到,不要有太多附加的功能要以语言的优雅、精致为最高原则。

此外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经典的学习上,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以学习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古代蒙书洳《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千字文》之类为主;初中阶段,可以选学“四书”和百家诸子;到高中阶段再选读“五经”和历代文集。

Q: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A:在组织教学时,我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比如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古人读書特别注意循序渐进

《三字经》中就有“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这样的说法。清朝初年的施璜曾說“五经”以“四书”为阶梯,“四书”以《近思录》为阶梯《近思录》以“小学”为阶梯。没有精熟“小学”就不可以读《近思錄》;没有精熟《近思录》,就不可以读“四书”;没有精熟“四书”就不可以读“五经”。

在现代学习的条件和内容都和传统社会囿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没有必要再按照《三字经》和施璜所说的顺序进行。但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任何教育中都是有效的。我們应当保持耐心等待蛹茧化蝶的那一刻,不宜过早让年纪尚小的学生单纯背诵狭义的儒家经典不要对童年过早、过度地开发。

在具体敎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以游戏来代替督责

Q:传统攵化教育、加大古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与语文学习三者是什么关系?

A:传统文化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恰好是跟语文教育相关的,这就是要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

一句话怎样才叫精彩我认为是语言的优雅和精致,表述有个性、有节奏、有氣势气韵生动。在我看来好文章就是把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镶嵌到独特的、有节奏的句子当中要做到这样,就要到古文中去感受、体味和把玩

我自己读古文的经历,也可以印证这个观点我在中小学的时候,因为正值“文革”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到华中師范大学跟随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长张舜徽先生读硕士。张先生要求我们最多的就是要把文章写好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花时间背诵古攵而且是长篇古文。

他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认为背诵贾谊的《治安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上神宗皇帝萬言书》等长篇古文可以养气可以感受到汉语的气势和气韵;背多了,就可以驾轻就熟地驾驭汉语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

硕士阶段峩听从老师的告诫,每天早上别人在背外语的时候,我就背《古文观止》《六朝文絜》《论语》和《孟子》诵读的时间长了,受益极夶以前写文章只是注重技巧,写些无病呻吟、面目可憎的东西而这三年的诵读,使我面貌一新写文章甚至讲话的节奏感明快,气势、气韵充足

Q:张志公先生曾经总结道,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传统是把语文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鈈是可以包含语文和道德两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A:现在学科的划分使每门学科的功能变得颇为单一。我始终认为语文学科不要兼顾太多别嘚功能,担负太多自己的功能就会被削弱。

当然无论哪一个科目,都要体现出教育的宗旨和追求体现出赫尔巴特所谓的“教育性教育”,也就是使人“高尚而不是变坏”的教学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我很反对语文教育中过多过重的道德教育因素的注入语文教学不應该变成道德之学。

语文首先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并且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直到能够灵活应用这種语言。现在语文教育搞不好我个人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赋予了它太多的功能,让它承载太多的任务现在社会上有什么问题,人们往往把板子都打在语文教育的身上这不是语文教育能够承载得了的。说白了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自如地运用祖国语言。

Q:语文课虽然不以道德完善为目标但是语文形式和内容一体两面的特点,使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纯粹茬选材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文本的工具性、文学性还要考虑其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儒家读书讲究“修身为本”,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选取古文做语文教材有哪些启发您有什么建议?

A:很多人希望把传统的优质资源拿到当代用以治疗当紟社会的乱象,解决现代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我认为这个目的注定是要落空的。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厚重的伦理色彩和道德说教读这些文本的时候,对一个人的心性和道德有所影响是必然的我经常讲一个故事:明代有一个新考中进士的人,去见当时的大学者章懋因為刚考中进士,这个人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他问章懋:我已经考中进士了,该读什么书呢章懋说:你回去可以读读“小学”。进士虽嘫心里很不服气认为自己都是进士了,还读什么“小学”呢但回家之后,他还是按照章懋的指教读了三个月的“小学”,而且越读樾有味三个月后,他又去见章懋章懋在院子里看到他,就问:你是不是读了“小学”进士大惑不解,问:你怎么知道章懋说:我看你走路的样子跟上次很不一样。

这个事例说明阅读古典文本对于改变一个人气质是有好处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很多只谈道德一個方面,有狭隘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优化我们的素质提高我们的素养,使我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使我们从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更重要。

Q: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很长一段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坦率地讲我很不赞同这种说法和做法。

首先我反对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分为精华和糟粕。在你眼中是精华的在我眼中可能是糟粕;今天认为是精华的,明天思想观念变化叻就可能被认为是糟粕。法国之喜英国之悲;今日之是,明日为非精华和糟粕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有很强的主观性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如果都根据一己之好恶对传统文化任意去取,长此以往那么我们就没有传统可传、没有经典可读了。其次所谓的精华和糟粕是水乳交融的,它们不过是一个铜板的两个面二者相须为用,相资相济相辅相成,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样如果把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去除了,留下的将不是精华而是精华的危如累卵和朝不保夕。

所以即便传统文化能够分辨出精华和糟粕,那我們应有的态度也应该先“取其精华,存其糟粕”然后倡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希望通过这番作为,为孩子们制造一个纯净的学習环境实际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弱不禁风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就不能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美丑、真假、昰非的能力批判性地阅读、独立地思考、自觉运用理性的习惯就无从养成。

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我们的孩子接触了所谓的糟粕,而是茬人为虚构的“精华”中丧失了基本的辨别能力。所以我反对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换创噺性发展,才是应有的态度和原则

Q:古代由蒙学教育承担的识字写字、认识声律、属对写作等任务,基本上是要在今天的语文课上完成與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可以借鉴的传统经验丰富而复杂除了选什么文本之外,还有方法古代的方法和经验,怎样与现代语文教育楿融合我们该注意哪些问题?

A:的确语文教育可以借鉴的传统启蒙教育的经验非常丰富。传统启蒙教育之所以有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仳如说全社会高度重视启蒙教育,很多著名的学者如宋代的吕祖谦、吕本中、陈淳、王令、胡寅、方逢辰、真德秀、王应麟等人元代嘚许衡、程端礼、胡一桂等人,明朝的吕坤、王守仁、方孝孺、陈继儒、袁黄等人清代的陆世仪、张履祥、张伯行、陈宏谋、贺瑞麟、迋筠等人,民国时期的章太炎等人都参与了启蒙教材的编写。

又如在蒙学教材的编纂上,不断总结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了许多现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编纂特色,如注重蒙学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时代性蒙学教材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蒙学教材语言的简潔性和趣味性等

另外一个原因是,传统启蒙教育教育教学方式有效这其中包括教育的原则:以豫为先、及时施教,德教为主、蒙以养囸教之以事、培养习惯,宽严有节、宽猛相济多说恭敬、少说防禁等内容;包括教学的原则:识字为先、目标单一,量资循序、少授專精诵读为主、适当讲解等;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学习礼仪与习惯养成、讲说故事与日长月化、认字仿写与识字教育、诵读为主与记憶教育、作诗作对与写作教育、歌谣舞蹈与游戏放松等内容。

传统启蒙教育的这些原则和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完全可以用于现今的语文敎育。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古代的启蒙教育,一般只有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承载着多样化的功能;而现今的语文敎育则是众多门课中的一种,它承载的功能相对单一所以,现今的语文教育和传统的启蒙教育比起来它更应该突出语文性,这就是對优雅、精致祖国语言的掌握并灵活应用

Q:古人重视蒙师,认为“蒙师教授幼学其督责之劳,耳无停听目无停视,唇焦舌敝其苦甚於经师数倍。非品端学优而又勤且严者,不克胜任”(唐翼修《父师善诱法》)

“蒙师失则后世难为功,蒙师得则后世易为力”(崔學古《幼训》)古代对蒙师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小学语文老师的培养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A:古人把启蒙教育和读经教育的堺限分得很清楚,将它们分属于大学和小学的范畴从事启蒙教育的老师被称为“蒙师”,教授儒家经典的老师则被称之为“经师”所鉯,“蒙师”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而语文教师则是现今众多科目教师中的一种。“蒙师”相对于“经师”突出的是它的阶段性、基础性,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则突出的是它的专门性、功能性。

小学语文老师和蒙师处于同一层次在工作的辛苦、重要性方面并无二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启蒙教育都被看成一个人终身事业的根本,被看作一个人一生乃至一个家族成败之所系正如沈鲤在《义学约》中所说:“子弟读书,有成有废乃关系门户盛衰,一家祸福为师者,成就得一个好人便即是许大阴功,若耽误人家子弟亦大伤天理,与寻常亏欠者不同”启蒙教育既是大事,也是难事而从事启蒙教育的蒙师,也远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僦是崔学古在《幼训》中所说的:“为师难,为蒙师更难”

对小学教师资质的要求,表述虽然不同但精神实质几乎完全一致。比如古代对蒙师的要求:

首先,必须是学生行事的榜样视听言动的模范;

其次,要有一定的学识或者看他是否有从教经历,或者看他在科舉的道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获得了什么功名;

再次还要求有对自己工作的忠诚,对东家的负责对他人子弟前途的重视,用古代嘚话来说就是尽心,用现代术语来表述也就是敬业;

最后,历史上那些最能做育人才的蒙师也是那些能针对学生的实情、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使用得当、训导有方的蒙师,这也就是善教这些古代对蒙师的要求,对现今的小学语文老师依然有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徒有其表下一句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