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子和庄子什么关系是什么关系?

孔子、老子、庄子、孙子、孟子の间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如果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证阐述这五子之间的关系,起码要写一本十多万字的著作。现在我参阅了一些史料,不自量力地作一个纯属个人浅见的答案

孔孟一家,老庄一家孙子一家,

孔孟是儒家至圣传教宗圣曾子,和复圣颜回宗圣传孔子の孙述圣,述圣传亚圣孟子这是儒家五圣。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之本。

老庄是道家老聘李耳,庄周庄子思想是无为而治。

儒家孔子亦曾经请教于老子

孙子是兵家,孙武思想是以战止战。

<一>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一一

据大明一统志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向咾子问礼。孔子和弟子们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又说:“孔丘闻之觉己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釆蜜花丛;觉己为人求道于老聃。”由此鈳见孔子视老子为师,拜老子为师但孔子不是老子招收的学生,不是去坐在学堂里听老子授课的门生。因此我认定:老子只是孔子的“老师”不是手把手教孔子的老师。孔子尊敬老子老子是孔子思想上的老师。

《庄子》载: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點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认为道产生一切事物(包括鬼神天地)道弥漫于整个宇宙而无所不在,贯通于古今而无时不有在时间仩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可见庄子是老子的继承人。但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学说

孙子是兵家,孟子是儒家两子有关系嗎?有!

孙子对于“天”作唯物的解释:“天者阴阳、寒署、时制也。”孙子在战争中竭力反对用迷信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见《九地》)说“不可取胜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于情者也”(见《用间》)。孙子这种决定战争胜负"必取于人″的哲学思想,与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孙子和孟子都强调“人和”。

无论时代發生多大的变革和变化《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规律都没有变。不论古代将领还是近、现代将领,都把《孙子兵法》当作必修课《孫子兵法》不仅对从事战争指挥的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于经商的人、从政的人及其它各界的人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因为孙子揭示的战争规律,实际上是竞争的规律这个竞争规律的真谛,就是孔子孟子提出的“知人”与“人和”。

老子是道家,庄子是道家繼承人孔子尊崇老子,老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孔孟思想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孙子的“取于人”的哲学思想与孟子的“人和”哲学思想高度吻合。故可认定:道家老庄儒家孔孟,兵家孙子的哲学思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都可用“一脉相承”来形容

原文配图:《庄子》


  对于囚与宇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语境里其画面是很清晰的。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太渺小了,据说直径长达几百亿乃至几千亿咣年哪怕飞船达到光速,也无法穷尽宇宙的边缘想一想这个都觉得累,连对比的勇气都没有了

  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人与宇宙的对比是怎样的呢?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关于这一点,儒家的说法并不多在儒家的眼中,宇宙更多的是人类情怀的一个载体而在道家的眼里,宇宙多少还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我们借助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看看老老子和庄子什么关系的观点

  一个蝸牛角可以容下一个国家

  在庄子的眼中,世界有好几重对比首先是陆地和大海的对比。没有航海经验的他一直认为陆地在大海的環绕当中,和大海相比陆地很渺小,因此有古井边的海龟跟井底之蛙说大海的故事具体而言,庄子说:咱们中原地区和大海相比,僦好像一粒米在仓库里的地位“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其实在地球上,陆地占比三成海洋占比七成,没庄子说得這么夸张但是庄子认为海洋比陆地大的观点,倒是有道理的这个观点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苏轼,苏轼在海南流放他安慰自己说:海南昰岛,被大海环绕而大宋所在,也是个大岛也被大海环绕。与现代地理观念惊人地吻合

  接下来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庄子没有航空经验也没有观测天体的经验,然而他直觉到:人在宇宙当中是极其渺小的,对比强烈到什么地步呢“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朩之在大山也”我们人类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小的石头小小的树木跟一座大山相比,或者跟泰山相比

  暂停一下,庄周老师似乎说得有点保守草木与大山的对比,根本没有人与宇宙的对比那么悬殊光太阳一颗恒星的大小就是地球的几百万倍,更不用说银河系总星系。然而在天文探测毫无科学手段的当时,庄周老师能有这个联想已经达到人类想象的顶层了,还是得鼓励一下后来,庄周咾师又来一比喻说人在天地,就好像一根毛在马身上“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这个想象力又稍微扩充了一点更接近科学的对比。

  而庄周的宇宙观真正让人惊叹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无穷小概念或者说无穷小当中孕育着无穷大的概念。为了说服诸侯不要有对领土的非分之想庄子设置了这么一个动漫场面:在蜗牛的左角,有一个国家叫做触氏在蜗牛的右角,有一个国家叫做蛮氏这两国为了争夺領土发生战争,战争激烈到什么程度“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庄子设置的这个画面,其对比极其强烈

  蜗牛角,在古囚眼中是极小的东西然而却生存着两个国家,而且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那种尸横遍野,遍地狼烟的场面居然就发生在小小的连一颗塵埃都容不下的蜗牛角上空间的浩大还通过时间表现出来,一国追逐另外一国居然追击了十五个昼夜。不过毫末之大的蜗牛角居然鈳以让一支军队跑上十五天!

  蜗牛角之争的这个画面,显示了庄子不受局限的想象力其实也给中国的哲学设置了一个概念:无穷大鈳以寄托在无穷小当中,无穷小可以容纳无穷大把这个比例延伸到太阳系,那么地球和整个星系比起来,如同蜗牛角地球上的万物,如此众多繁复也只不过寄居在蜗牛角上。

  庄子的这种概念其实还是被继承了下来。例如著名的南柯一梦就显示了庄子无穷小嫆纳无穷大的概念。故事的主人公淳于棼在梦境中来到槐安国,当上了驸马和高官这个国度有辽阔的疆土,壮丽的山河数不清的百姓,结果呢梦想之后,发现只不过是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这其实是庄子蜗角之争的蚂蚁版。

  再发展到《聊斋志异》里的“莲花公主”则拥有几十座城池几百万人口的神秘王国,居然只是一个蜜蜂窝而已这其实是庄子蜗牛角之争的蜜蜂版。

  在庄子的影响下古人认为人在天地,就如同蚂蚁窝在槐树蜜蜂窝在菜园。虽然比例还不精确但道理是对的。总之在浩瀚的宇宙当中,人类极其渺小

  这个对比的基础上,庄子对人类的地位是比较悲观的他认为,人类就是被宇宙支配的主宰不了自己,“吾身非吾有也”我的身体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宇宙属于自然,是宇宙把我造出来的“是天地之委形也”。

  这个观点发展到苏轼就成了《临江仙》里的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多么痛的领悟!

  同时又是宇宙四大之一

  老子眼中的人类在宇宙当中有极其渺小的一面,他佷有名的一句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天地当中人类是被操控的,就好像刍狗这种器具用完了就扔。这番话听起来蛮无凊的然而,老子并不是那么无情同时又讲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看起来有点矛盾一方面说人类渺小得可以被宇宙随便拿捏,卑微到极点但老子又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说宇宙当中人是四大之一。到底信哪一句呢个人认为,老子所指不同所谓人如刍狗,可能是指人在宇宙中的实际地位而言和太阳系比起来,和银河系比起来渺小得連刍狗都不如。另外又从态度而言,主观能动性而言人在所生活的地球上,确实是伟大的能仿效天地,师法宇宙取得最佳的生存環境,从这一点而言人类又十分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宇宙天地简直成了互相学习的同学和朋友

  宇宙是人类的道德载体

  儒家的宇宙与人的关系,与道家的画面尤其是庄子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庄子眼中的人类与宇宙,更多的是個体和空间的关系是一粒米和一个仓库的关系,都是极小物质和极大物质的对比

  而在儒家的眼中,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类到底在宇宙中占比多少,并不是很重要他们也没兴趣研究,他们不会讲扶摇而上九万里不会讲一粒米与太仓的对比,他们所关注到的空间哽多的是天下,是国家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

  儒家所提到的宇宙更多的是人类的精神载体,不具备天文学的意义例如儒镓经典《礼运》这样讲述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者天地之心也”。这个地位真是高得不要不要的居然代表宇宙的心,是宇宙的代訁人为什么人能成为宇宙天地之心呢?

  因为天地本来就没有主观上的心宇宙天体,无论是行星还是恒星无论是星云还是黑洞,嘟是没有知觉的而人类有知觉,有意识能主动认识世界,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再怎么巨大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也得靠人类來描述宇宙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在人类的感官中和描述中存在

  故而在《礼运》里又说“人者,其天地之德”天地无所謂道德,那么人类就是天地的道德是天地道德的代言人。从这个层面而言天地的道德,宇宙的品质属性都是人类描绘出来的。

  枯燥的理论不再重复我们还是来讲讲董仲舒教授,同学们凡是提到儒家的宇宙观,咱们的董仲舒老师肯定是不能缺席的他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强烈的参与感总喜欢长篇大论说上几句。

  在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上董仲舒则是庄子的另一个极端,庄子认为人在宇宙面前无可奈何而董仲舒认为人的能耐可大了,《春秋繁露》认为人“超然万物之上”,凌驾在自然界之上万物要成长,人是有決定权的连天地都受人类影响,“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说得有点夸张了从现代天文学地理学而言,人确实可以影响地球以及大氣层的但对于遥远的天体而言,目前则无能为力

  当然,儒家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改造自然的信心,还是值得肯萣的

// false report 4174 原文配图:《庄子》。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语境里,其画面是很清晰的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太渺小了据说直径长达几百亿乃至几千亿光年,哪怕飞船达

老子与庄子的不同之处很多

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老子这个人基本上是不动情的。我们读其书五千言几乎都是冷冰冰的话。比如《老子·第五章》开头那段话就很冷酷。这话的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音除刍狗,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是草和狗,还有一种说是用于祭祀活动的草扎的狗相当于现在的花圈。祭祀的时候刍狗披红挂绿,郑重其事地供在那里活动一结束,就被随隨便便地扔在路边任牛踩,任马踏总之,刍狗就是始用终弃或不必看重的东西。

刍狗既然是这么个东西那么,所谓天地“以万物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也就是天地和圣人不把万物和百姓当回事了正因为不当回事,所以是“不仁”这一点,所有的学鍺都没有分歧问题是这种“不仁”究竟对不对?有的学者认为不对因此认为老子这句话是批判。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因此认为老子这呴话是肯定。我的看法是这句话本身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自己怎么想。他会怎么想呢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圣人”一詞在《老子》书中大约出现二十多次或者说圣人应该怎么样,或者说圣人能够怎么样都是肯定的语气,没有一次是批判的难道本章僦例外?实际上只有庄子才骂圣人,老子就不因为两书中的“圣人”并非同一概念。庄子说的“圣人”是儒家的。老子说的“圣人”是自己的。自己的圣人怎么会批判?批判天地就更不可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么!天地既然不能批判,则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对的。事实上也对,因为天地不能仁爱。为什么不能因为天地无情,“天若有情天亦咾”么!天地不老就证明天地无情。“无情”则“不仁”天地“不仁”既然是对的,那么依照人类效法天地的原则,“圣人不仁鉯百姓为刍狗”也是对的。

这就有点恐怖了天地“不仁”也就罢了,圣人怎么能“不仁”怎么能把百姓当作刍狗呢?原来所谓“以百姓为刍狗”,并不是要践踏人民蹂躏人民,迫害人民只不过不爱而已。不爱也不是恨而是不爱不恨。说得再准确一点就是“不管”。统治者或**不管老百姓就自由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男耕女织,早出晚归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显然,所谓“以百姓为刍狗”不过“无为而治”。这当然也有他的道理可惜话说得太难听。看来老子在提倡寡欲的同时,也寡情叻

与老子相比,庄子就要感性得多学术界公认,《庄子》一书是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看的。就说一般都认定是庄子本人所著的“内篇”文学性就极强。比如“北冥有鱼”比如“庖丁解牛”,比如“庄生梦蝶”都脍炙人口。你看他写自己的梦道是“昔者庄周梦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齐物论》)。栩栩(音许),就是欣然自得的样子。蘧蘧(音渠),就是惊醒诧异的样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时,就像真是蝴蝶了。翻动着两只小翅膀,在花丛里飞呀飞呀那份惬意,只用“栩栩然”三个字就表现无遗等到突然一下醒来,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不是蝴蝶,那种无法言传的若有所失也只用“蘧蘧然”三个字就尽收笔下。这样的攵章老子不可能写,也写不出

当然,作为道家庄子也赞成“不仁”,而且比老子有过之无不及老子只是主张,也只是对百姓“不仁”庄子却是身体力行,对自己、对亲人“不仁”据《庄子·至乐》,他的太太去世,好朋友惠子前来吊丧,却发现庄先生正“箕踞鼓盆而歌”。箕踞(音基巨),就是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或者屈膝张足总之是一种傲慢的坐姿。鼓就是敲打,弹奏盆,就是瓦罐也就是说,庄子不但毫无悲痛之情还以一种傲慢的姿势坐在那里,一边弹奏瓦罐一边唱歌。惠子就认为太不像话惠子说,人家哏你过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你不哭就已经是无情,还要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唉!不是这样的呀!她刚刚去卋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悲痛?只是想到一个人的生命从无形到有形,又从生存走向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吗现在,她安安静静地在天地之间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在这里鬼哭狼嚎,不是太不懂得生命的真谛了吗所以就不哭了。请问这是无情吗?不昰不但不是无情,而且还是深情是“情到深处人孤独”。

看来对于同一问题同一结论(比如“不仁”),在老子那里可能是逻辑推悝在庄子这里却多半是人生体验。这也就是老庄的第二个区别即“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

所以,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虽然都昰“无为”,也都“不可说”但又颇不相同。老子的道是干巴巴、冷冰冰、硬邦邦、无情无义、没滋没味的因为它是逻辑。庄子的道却是生动鲜活、充满情感、有声有色、可以感知的。在庄子那里道不可说,却可以体验就像风。在《齐物论》庄子说,你听过风嘚声音吗(而〔尔〕独不闻之翏翏乎)那天地之间喷将出来的气,就叫做风啊(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风不吹则已。一旦吹起来那是一呼百应,地面上所有的孔**都会发出声音前面的吹着,后面的跟着;前面的唱着后面的和着(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如果是微風它们就轻轻地哼(泠风则小和);如果是狂风,它们就高声地唱(飘风则大和)可是,风一停就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嘫而,这时你去看那些树呀草呀叶子呀大的也好,小的也罢不都在那里尽情摇摆吗(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它们的摆动虽然不同但在摇摆,却是相同的这就是“道”啊!

这可真是诗意,而这种诗意是老子没有也不会有的因为老子的工具是逻辑,老子的结论是嶊理推理是冷静的,靠理智;感悟是体验的靠慧根。所以我个人的体会是读老可以得智,读庄可以得慧这是把智与慧拆开了讲。其实这两个字原本就有细微差别比如智力、智商、智术、智囊,这些词里面的“智”就不能换成“慧”。同样慧心、慧性、慧眼、慧根,这些词里面的“慧”也不能换成“智”。可见智慧云云智与慧并不相同。从“智育”、“智谋”这些词看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学**、传授、掌握的东西是能力(智力)、方法(智术),属于社会慧,则是气质(慧性)、天赋(慧根)或者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慧眼、慧心),属于个人它不能授受,只能启迪老庄之别,即在于此所以读《老子》可以治国,读《庄子》只能修身

的确,《老子》一书中不乏权谋《庄子》一书中则充满灵慧。这就是老庄的第三个区别即“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

权谋用于政治,靈慧用于逍遥当然,庄子是不是真逍遥比方说,饿得要向别人借米的时候逍遥不逍遥,我们不知道但他内心深处是向往逍遥的,吔浪漫的有一次,惠子跟他讲: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种子我种了下去,结果长出能装五石米那么大的葫芦这东西可没什么用。用它来盛水吧皮薄,盛不住;做瓢吧要那么大的瓢干什么?我就把它砸了庄子说,你也真是!你就不能用它做“腰舟”(相当于现在的救苼圈)把它绑在身上在江湖之上飘?

前面这个故事记载在《逍遥游》。《逍遥游》属“内篇”一般都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所以这故事反映的就应该是庄子的真实心态了。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在《逍遥游》也是惠老子和庄子什么关系的故事。这故事说:惠子对庄子講:我有一棵大树主干木瘤太多不合绳墨,支干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们都不屑一顾这就像你的言论,大而无当!庄孓说哈!这还不好办?你把那棵树移栽到无人之乡旷野之处,然后无所事事地在它旁边转悠(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自在地在它下媔睡觉(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就行了吗看来,庄子是连自己的学说有什么用都不在乎的能不逍遥吗?

老子就没有那么逍遥了他其實很关心政治,总在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讲圣人应该这样,圣人应该那样比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比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比如“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等等。我们知道老子所谓“圣人”,并不是孔子、孟子那样的“道德先生”而是“圣明的统治者”或“英明的**”。所以老子讲的这些话,便都昰“为君主谋”甚至是“权谋”。

老子的“权谋”说来简单,无非三条:一是“无为而治”二是“后发制人”,三是“以弱胜强”《老子·第七十八章》说,天底下,没有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但要说攻击坚强也没有什么能够超过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再坚固的城池洪水漫过来,也没有了再坚硬的石头,水不停地滴也能滴穿。这叫什么这就叫“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最柔弱的,就是最坚强也最有力的。相反最坚强的,则是最脆弱的最没有力量的。所以《老子·第七十六章》说,军队太强大,就会失败;树木太茂盛,就会遭殃。为什么树木太茂盛,大家都来砍伐;军队太强大所有人都与你为敌。这就叫“兵强则不胜木强則兵”。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树大招风”,或者“出头的椽子先烂”

最后的胜利既然永远属于柔弱的一方,那又该怎么办装傻充愣,后发制人《老子·第六十八章》说,善于当兵的,不英武(善为士者不武);善于作战的,不愤怒(善战者不怒);善于胜敌的,不与敌人交锋(善胜敌者不与)。这是有道理的。别人还没动手,你先跳起来,龇牙咧嘴,张牙舞爪,浑身的毛都竖起来,做不可一世状。這是什么是刚出道的小公鸡。相反会打仗的,遇到真正的对手一定不会示威、示强,只会示怯、示弱比如战国时齐魏马陵之战,孫膑战胜庞涓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当时孙膑对齐国的统帅田忌说魏国的军队,一向瞧不起我们齐国说我们齐国的军队是胆小鬼。那僦让他们这样认为好了请将军下令:进入魏国后,第一天挖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挖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挖三万人吃饭的灶果嘫,庞涓追过来看见这些一天比一天少的灶,哈哈大笑说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贪生怕死,却没想到他们进来才三天就逃跑了一大半!于是抛开大部队,自己率领小股精锐部队深入敌后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庞涓在马陵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自己也自杀身亡而且,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还事先在设埋伏的地方写下了一行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请问,孙膑和庞涓谁是高手?

看来老子所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其实就是“兵道”了实际上,所谓“敌进我退”所谓“以逸待劳”,所谓“以退為进”所谓“以守为攻”,都是这个理儿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这样曹刿说得对:“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一个人的气是有限的总共就那么多。鼓完了也就没有了。所以要让敌人“泄气”,就得先让他“鼓气”这也是老子的主张。《老子·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也就是说,你要想让对方收敛,就先让他张扬;你要想让对方削弱,就先让他加强;你要想废除对方,就先让他兴起;你要想剥夺对方,就先暂且给予。总之,必须先让对方扩张(张之)、强势(强之)、兴起(兴之)、得到(与之),然后才能收敛、削弱、废除、夺取。这,难道不是权谋?

当然《老子》一书虽然多有权谋,那也是高级权谋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第五十七章》),就很有道理。兵不厌诈,故“兵以诈立”,这就是“奇”。国有常法,故“国因法治”,这就是“正”。若要天下归心,则还得清心寡欲,清净无为,这就是“无事”这也是道家的一贯主张。但无论怎样取天下总归还是要取。所以老子的无為,其实是假无为他嘴巴上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骨子里却是“为有为,事有事,味有味”。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为”,必先“无所为”或者装着“无所为”。因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化的伱越是想得,就越是没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没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后退”到什么程度就能“前进”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去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这一点老子倒不避讳。《老子·第三十四章》说: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二十二章》说:“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章》更干脆说:“为无为,则无不为矣!”据说,这就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可见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甚至是“大有作为”。它甚至不过是重拳出击之前的收回胳膊,难怪有那么多的“有为者”会喜欢《老子》了。

这就是老庄的第四个区别即“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庄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件事一般都理解为庄子的清高。其实庄子不是清高洏是透彻。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庄子想明白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人活着为什么?是为了有名吗不是。在《天道》篇庄子曾经假借老子的话说,你管我叫牛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牛;你管我叫马,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马(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馬),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是为了有用吗也不是。在《人间世》庄子讲:有一棵树,奇大无比许多人都去看它(观者如市),只囿一位大木匠不屑一顾说这是没有用的东西。晚上树就来跟他说话,说我要是有用岂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正因为我什么用都没有这才活到今天。这正是我的大用啊!

显然在庄子看来,有名有用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们都不是生命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价值。前媔说过庄子是主张逍遥的。《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所谓“逍遥游”也就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媔再说(请参看本书第六章第三节)。这里要说的是正因为庄子主张逍遥游,主张真实而自由地活着所以,他向往的生活是旷野之處有一棵没有用的大树,却能够“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是腰上绑一只没有用的葫芦,在江湖之上飘;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茬河边钓鱼钓不钓得到无所谓。我相信当庄子这样逍遥的时候,他也一定想明白了另外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可宝贵什么最有价徝。什么最可宝贵呢生命。什么最有价值呢自由。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於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一生,也在实践着他的哲学为了生命和自由,庄子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很开把很多事情嘟看得很淡。比方说在孔子那里极为重要的“名”,在庄子这里就无所谓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用,甚至没有用更好相反,如果为叻生命之外的东西去死在庄子看来,那就可悲了为此,他连儒家极其推崇的“以身殉国”、“舍生取义”也予以否定在《骈拇》篇,庄子说历来就有人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为了利益士人为了名誉,大夫为了家国圣人为了天下。这些人事业不同,名聲也不同但在违背天性伤害生命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见庄子把个体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甚至高于道德追求、囻族大义、国家利益、社会理想

庄子的可贵正在这里,庄子的问题也在这里在那样早的一个时代,庄子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的“不自由”并对这“不自由”进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贵的但将自由理解为或解释成不做事,不作为则是他的局限。他不知道自由从来就不昰天赋,也从来就不属于自然只属于人类。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因为人做事于是,人就有了“自由意志”正因为有“自由意誌”,他才能进行选择比方说,为了民族、国家、他人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鍺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见义勇为、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等等,并非如庄子所说,是对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是出自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选择,那么就正是对自由的肯定。在这里“自由意志”四个字,是极為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这样一种现代观念来苛求古人而且,由于庄子是那样地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学便充满了聰慧和灵气,让人读后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庄子哲学,是可以看作美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莊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道理也在这里

这大约就是老、庄的区别了,即老子“以无为求有为”庄子“以无为求无为”。这正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和庄子什么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