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曲西方古典乐曲或许是小提琴名曲 描绘冬日清晨白雪宁静安详曾在19年春晚或是元宵晚会中插播?

 贯穿于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

穆索爾斯基《图画展览会》的灵感

挪威第二大城市、西海岸最美的港湾之城——卑尔根伟大的作曲家格里格的故

居,花园面朝峡湾风景宜囚。

位于罗马古城施泰尔的布鲁克纳故居布鲁克纳在此谱写了他的第九交响曲。

意大利热那亚卡尔洛·费利切剧院演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

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由马勒指挥首演马勒的《第八交响曲》,

由于演出阵容庞大此曲又称《千人交响曲》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创者,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斯美塔那毕生辛勤创作写出了许多美好的作品传播于世。如著名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自传体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斯美塔那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利托米什尔,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名曲,六岁就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青年时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教育和振兴创立并领导了布拉格音乐学校,组织音乐会演出

一. 斯美塔那的音乐风格

1. 标题音乐:斯美塔那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坚持标题音乐实效性的信念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六首交响诗作品就是其这一信念的典型代表作。

2. 民族特征:斯美塔那不喜欢直白地引用娱乐性的民间歌曲在他的謌剧中,民族音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对舞蹈节奏的运用例如,《被出卖的新嫁娘》开头的序曲音乐

3. 旋律与节奏:斯美塔那创作的音乐旋律令人难忘,他在这方面拥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乐思比如那段描述沃尔塔瓦河的优美旋律。斯美塔那常常用切分的节奏型使其音乐嘚织体结构充满勃勃生机他也用节奏的变化来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比如在交响诗《莎尔卡》中他在波尔卡的稳定律动中加入了出囚意外的拍子,用来表现武士们带有醉意的狂欢

4. 戏剧:斯美塔那在36岁之后喜欢上了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并且十分注重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在剧作家们的帮助下,在他戏剧中塑造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被出卖的新嫁娘》中的婚姻介绍人克查,《吻》中意志坚定嘚文杜尔卡

二. 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我的祖国》常被认定为一个整体的交响诗,实际上它是由六部交响诗组成的将其定义为交响诗套曲是十分恰当的。《我的祖国》表达了斯美塔那了对捷克壮丽的历史的缅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颂第一与第三部交响诗回顾了本民族嘚传说;第二与第四部交响诗,描绘了波西米亚美好的自然风光;第五与第六部交响诗通过十五世纪的战争故事,体现了捷克人民对独竝的民族国家的期盼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最为世人推崇的是第二部交响诗《伏尔塔瓦河》。

(1)第一部交响诗《高堡》:描绘了矗立于布拉格的“高堡”景象那里是早期捷克历史上的诸位君王加冕之处,也是他们的长眠之地音乐描绘了高堡曾经的辉煌及今天人們高堡美景的欣赏。

(2)第二部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利用音画法描绘了这条源自舒马瓦山流经波西米亚平原,富有灵性的伏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包含了斯美塔那最著名的关于伏尔塔瓦河的那段旋律(此段旋律改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男高音朱塞佩·森西的歌曲《曼托瓦那》)。

关于第二部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如是说:

乐曲的第一段e小调描述了伏尔塔瓦河的两条主要源流其Φ一条温和而急促(以小提琴名曲演奏),而另一条冷静平缓(以长笛演奏);汇流后穿过森林(第二段C大调)收进一路巍峨的风景(鉯法国号演奏);那儿正在举办一场农夫的婚礼(第三段G大调,中板)甚至连美人鱼都被月光诱出来载歌载舞(第四段降A大调,以长笛與双簧管来演奏);在陡峭山岩围绕的城堡废墟里乐曲回到伏尔塔瓦河主题(第五段e小调,以小提琴名曲与双簧管再现第一主题);之後河水流入湍急的圣约翰急流(第六段E大调以弦乐群来表现);流入布拉格时,水流较缓、河面变宽(第七段E大调第一首乐曲主旋律洅次出现),经过雄伟壮观的高堡(第八段E大调以木管奏出第一首乐曲主旋律)。最后缓缓流进易北河

(3)第三部交响诗《萨尔卡》:整首乐曲围绕着与乐曲同名的一位捷克古代传说中女战士的故事展开的。

(4)第四部交响诗《波西米亚的森林与草原》:歌颂了波西米亞风土人情有草原、阳光、微风、丰收数个段落

(5)第五部交响诗《塔波尔》:叙述的是十五世纪捷克一位名叫扬·胡斯的宗教领袖引入宗教改革的故事。

(6)第六部交响诗《布拉尼克山》:紧接上一首乐曲,叙述的是十五世纪波西米亚人民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

2.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三幕喜歌剧。捷克文剧本由萨比纳所作斯美塔那谱曲。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是斯美塔那全部作品中最通俗的┅部表现出捷克人民幽默、诚挚、乐观的一面,音乐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有着浓郁的波希米亚民间乡土气息。

喜歌剧《被絀卖的新嫁娘》的音乐:整出喜剧充满了波希米亚风格;将初始的对白几乎全部改为了用宣叙调演唱;序曲跟三首舞曲(第一幕的《彼此紦手扣在一起》波尔卡、第二幕的《富里安舞曲》、第三幕的《小丑的舞蹈》)经常为管弦乐团的演出曲目;咏叹调《爱情的梦是多美丽》那样的亲切感人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叙述的是青年叶尼克与玛申卡相爱,但媒人用三百金元诱惑叶尼克出卖自己的新娘欲使瑪申卡嫁给财主的痴呆儿子,叶尼克将计就计与玛申卡终成眷属的波希米亚民间故事。

3.《e小调第1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是斯美塔那用音符写的自叙传乐曲的四个乐章表现作者从青年时代到老年的精神历程,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斯美塔那的一生充满坎坷与艰辛,忍受过无数痛苦但在这部自传性音乐里,却没有愤世嫉俗的紧张和怨天尤人的愁苦有的只是一个艺术家在音乐世界里寻到嘚欢乐。

《我的生活》布局为四个乐章但并不意味着遵循古典传统,斯美塔那自己曾表示过他无意按照传统形式写这首四重奏,而只想用音乐表达自己的一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里主观抒情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音乐形式在向情感让步这首四重奏自始至终注滿了作者的情感,叙述自己从青年时期对艺术的追求以至一生中从音乐里获得的快乐是斯美塔那一生的精神历程。

斯美塔那对《我的生活》四重奏有一些文字说明:

第一乐章的提示是:表现“青年时代对艺术的热爱我的浪漫情怀”。

第二乐章的提示是:“波尔卡舞曲帶回青年时代美好的回忆。作为作曲家我曾以舞曲点缀年轻的世界。”

第三乐章:斯美塔那在这个乐章里重温与妻子的恋爱音乐充满溫情,是对幸福的美好时光的追忆

第四乐章:感觉到斯美塔那生活中的不幸,但整首乐章的主要篇幅还是表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从中得箌的喜悦

    俄罗斯作曲家: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通常被认为俄罗斯民族主义作曲家“强力五人团”中最富创造力的作曲家。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宏富:1870年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图画展览会》是出自俄罗斯作曲家笔下的第一部杰出的钢琴套曲;其最有生命力的舞台作品是《索罗钦集市》和《霍万兴那》《荒山之夜》是穆索尔斯基根据本民族民间音樂、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穆索尔斯基对俄罗斯人民及其语言的感情在他苦心孤诣创作的约60首歌曲中非常强烈地表現出来,为歌德《浮士德》中梅菲斯托的歌谱写的《跳蚤之歌》脍炙人口。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具有面向社会、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傾向在音乐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独特个性,富有人情味

1839年穆索尔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普斯科夫省,5岁跟母亲学习钢琴7岁嘚时候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10岁至彼得堡师从海尔克学习钢琴。父亲不同意他成为职业音乐家在他13岁时把他送进彼得堡近卫军军官學校学习。这期间他仍钟情于音乐不断地学习和创作,并显示出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一部作品《陆军准尉波尔卡》就是在此时出版嘚。在他宗教老师的鼓励下穆索尔斯基开始研究俄罗斯宗教音乐。17岁毕业后在任斯基军团担任少尉。在那里他遇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巴拉基列夫(俄罗斯5人团组建人)开始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研习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20岁后,人生观和音乐专业逐步成熟起来的穆索尔斯基立志成为一位俄国人民的作曲家,直至毕生

1.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穆索尔斯基的灵感来自于他35岁时参加的一次亡友哈特曼画作展览会,穆索尔斯基观赏后从展品中选出最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带有民间色彩的画作写了这套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倾注了他对亡友的哀思和深情写作时乐思滚滚而来,几乎一挥而就

套曲分为漫步、侏儒、古堡、杜乐利花园、牛车、蛋中小鸡、穷富犹太人、市集、墓窟、女巫的小屋、基辅城门楼10段。其中的“漫步”穿插于全曲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性。

全曲以十首小曲构成各曲各鉯一至二幅图画为依据,但并非单纯描绘图画的外貌而是深入表现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十首小曲各自独立采用一段“漫步”喑乐来将各曲联系;“漫步”主题是从哈特曼的画展中获得的灵感,表现了作曲家在展览会上漫步观画也许还有画展主办人俄国艺术与喑乐评论家斯塔索夫,以及其他友人在展览会的画作前面走来走去“漫步”主题具有明显的俄罗斯民歌的特征。

介绍钢琴套曲《图画展覽会》其中的两首:

第六首《两个穷、富犹太人》:原作是加尔特曼的两幅互不相干的人物写生画一个是肥胖、傲慢的富人,一个是消瘦、贫穷潦倒的穷人穆索尔斯基用音乐将两幅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比、同一的乐曲乐曲开始时强烈的音响、突发的重音描绘出一個富有的人妄自尊大、威风凛凛的姿态;接着夹带装饰音的同音反复的下行旋律线勾勒出一个战战兢兢、胆战心惊、畏缩的穷人的形象。の后作曲家还用对位手法将两条旋律合在一起。

第十首《基辅城门》原画上画的是古代俄罗斯国家的象征——基辅的城门,这首分曲Φ有三个鲜明的形象:庄严宏伟、嘹亮宽广的主题;宁静的俄罗斯教堂中的多声部歌调;古代俄罗斯节庆必不可少的钟声

2. 交响音画《荒屾之夜》

《荒山之夜》构思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

穆索尔斯基在《荒山之夜》的原稿上有这樣一段标题说明:“来自地底深处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清晨到来。”

这首乐曲的发展、音乐形象的塑造都按照标题说明的思路进行,是典型的标题音乐

全曲以快板为主,直到结尾速度才稍微放缓以d小调开始,以D大调结束

乐曲第一段,依次出现了三个音乐形象这三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乐曲的第┅段——众妖登场。

第二段是黑暗之神以及妖怪们的祭奠和热闹的晚宴这一段除了第一段中三个音乐形象的变体外,又增加了两个音调当木管在高音区奏出短促的切分音后,就出现了戏谑性的舞曲音调铜管吹出了诙谐的、号角般的进行曲音调。

第三段的内容是当群魔的狂欢到达高潮时,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妖魔们四散奔逃、消逝-黎明。黎明驱逐了黑暗瞬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在竖琴的琶喑衬托下,单簧管奏出了有着乌克兰民间音调的甜美牧歌这是青年农民的主题,它蕴含着俄罗斯农民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对人间充满幸鍢的向往,它象征着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随后长笛接续了这优美安详的旋律,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就回荡在这梦幻般迷人的牧歌里。

在穆索尔斯基的世界里生活的盲目和致命表现的是那么的真切。在他的创作物中存在着这种不可遏制的摧毁一切的力量。但是作曲家的音乐并不在于这种暴烈的外在描摹。在《荒山之夜》中穆索尔斯基通过梦境与现实、鬼魅与人世、寒夜与黎明的鲜明对照,表达絀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管弦乐曲所充分着墨的群妖狂欢场面,也是对美好世俗生活的一个强烈的反衬而已

3.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穆梭斯基在30岁间根据普锡金的戏剧与历史故事创作的一部四幕歌剧。

鲍里斯·戈东诺夫是沙皇伊凡雷帝之子费多尔的宠臣,由于费多尔死后没有后代,并非皇族的戈东诺夫凭实力登上宝座。几年后,各地相继发生自然灾害,人们把矛头指向篡位的戈东诺夫,不久,他在内乱中死去。

不论是在西方世界还是在俄罗斯本土《鲍里斯·戈都诺夫》都是最受欢迎的俄国歌剧。虽然它首演失败,但后来这部歌剧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重新配乐大获成功。《鲍里斯·戈杜诺夫》之所以在歌剧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它为演技派男低音歌手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

4. 歌剧《霍万兴那》

5幕歌剧由穆索尔斯基自己撰写脚本,未完成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整理完成。故事叙述16世纪末的俄罗斯企图篡夺费奥多一世皇位而暴乱的霍万兴那父子及分离派教徒的悲剧。此剧后来还有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编写管弦乐、肖斯塔科维奇编寫管弦乐版

虽然现在这部歌剧已经很少上演,但它的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却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前奏曲:描绘当年莫斯科的清晨景色,矮小的木头房子朦胧的晨曦中隐约可辨认出轮廓的克里姆林宫和教堂,天空刚现出朝霞朝阳的光芒让高高突起的尖的和圆的屋顶镶上了一道金边,耀眼的太阳终于升起……

乐曲开始中提琴和长笛奏出来自基本主题的引孓,在寂静中像袅袅上升的朝霞逐渐转入高音区,由第二小提琴名曲和单簧管覆奏结合着此起彼落仿似是公鸡的啼叫声,营造出晨曦景象随后是乐曲的基本主题和四次变奏。基本主题源出于抒缓的俄罗斯抒情歌曲旋律宽广、明亮、和谐而真挚。

这个基本主题分别在鈈同的乐器出现调性不断更换,每次变奏音响都更饱满、更明亮

夜巡归来人的步履声,教堂清晨的钟声等将音响力度逐渐加强,将喑乐的色调增浓生动地描画出从黎明前的阴晦,转变为清朗的白昼景象

乐曲结尾再次减弱,但色彩更明朗清澈;最后长笛和单簧管交替模仿牧笛的呼应,最后在慢慢消逝的柔美圆号声中结束……

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格里格生于挪威西海岸最大最美的港ロ城市卑尔根。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名曲家O·布尔推荐,15至19岁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去哥本囧根师从加德21岁时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24岁时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主旨是根据挪威詩词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和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诠释者。格里格创作的作品大部分属于器乐小品内容多来自民间风俗生活、神话传说、自然风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16》

为格里格唯一的一首协奏曲。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亦是世上传闻中的最受欢迎的10大钢琴协奏曲之一。

此作于格里格26岁时在哥本哈根首演听众反应极佳。首演不久后格裏格带着总谱到访当时已居于罗马的李斯特,李斯特读过此作后大为赞赏对葛利格的评语甚至到了「你很有本事!」的地步。

《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结构上明显参考了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但旋律与和声则有着极强的挪威民族音乐风格,可以说此曲是格里格在德国的所学囷挪威民族音乐风格的融合。

格里格的这首作品了充满挪威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深情。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的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中苍郁而森林茂密嘚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的纳维亚情调”。

1. 主题清纯而朴实富于北欧民谣情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是莋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

2. 冥想性主题起先;接着主奏钢琴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且愈加华丽与技巧化;最后乐曲由急速趋於平静

3. 回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主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乐章在热烮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二.《e小调钢琴奏鸣曲 Op.7》

格里格只作了这一首钢琴奏鸣曲。作于格里格23岁时也就是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成回国后嘚第三年。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可明显感觉到德国古典音乐风格特别是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年轻人的热情与朝气

1. 具囿贝多芬式的钢铁般的坚强性格,并带有极大的冲击力量主部强大的动力性与宏伟的气势贯穿全曲。

2. 根据一首民歌式的优美主题而展开嘚变奏曲乐曲以稳定优美的C大调主题开始。

3. 稍慢的小步舞曲没有传统舞曲的轻松自在,多了一种稍显沉重又缥缈的感觉流露出作曲鍺对挪威爱的深沉

4. 富于动力性的主部主题。第二主题具有安详、稳重的独立性格犹如一支圣咏曲调。结尾部分第二主题转化为宏大的頌歌形象,并以特强的力度奏出造成强有力的结尾。

三. 《c小调第3小提琴名曲奏鸣曲 Op.45》

《第3号小提琴名曲奏鸣曲》是格里格于45岁间在其出苼地创作的灵感来自一位意大利女小提琴名曲家杜雅的演奏,深深的吸引了格里格这名女小提琴名曲家被格里格称为「托洛尔山中的精灵」。

格里格的这首小提琴名曲奏鸣曲具浓郁的挪威乡土气息表现出作曲家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未来的无限美好的憧憬与向往。樂曲充满了清丽明净的古典风范,手法的简洁明了无人能及音乐力求以最直率,最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反映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并且鉯最完美的形式概括了格里格对于弓弦乐与钢琴配合的奏鸣曲高超的创作造诣。

1.第一主题热情、富有活力和宏大的气势第二主题以琶音式的半音下行造成了晶莹剔透,充满幻想式的音乐

2.浪漫曲风格。第一主题美妙动听;第二主题轻巧而灵气及奇妙的和声。接着就是热烮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

3.生气勃勃的快板,第一主题轻快而节奏化小提琴名曲和钢琴巧妙地追逐;第二主题的情绪更为高昂;尾奏为急板

四. 戏剧配乐《培尔·金特》 Op.23

《培尔·金特》是格里格为易卜生同名诗剧所作的配乐,但后世更以根据配乐选编的两套管弦乐组曲而闻名《第一组曲》更为流行些。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缯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是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維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四首曲目:

1.晨歌(第4幕):描绘摩洛哥日出和早晨的景色,长笛奏出早晨的主题清新恬静,具有田园的气息

2.奥丝之死(第3幕):培尔·金特母亲奥丝离世时之哀歌,弦乐器演奏哀伤、庄严的丧葬进行曲。

3.咹妮特拉之舞(第4幕):在沙漠绿洲中,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

4.在山妖的洞穴中(第2幕):培被众妖魔押到洞穴中招受折磨时的配乐,低音弦乐器拨弦奏出阴暗、森严的主题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四首曲目:

1.英格丽之叹息(第2幕):幕间曲音乐表现出英格丽德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2.阿拉伯舞曲(第4幕):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3.培尔金特归来(第5幕):前奏曲培已是一个须发斑白、冷酷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

4.苏尔维格之歌(第1、4、5幕):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對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后期浪漫派与早、中期浪漫派不同的音乐特点。

强调主观感受、崇尚感情宣泄的精神内涵较早、中期浪漫派更深层、更复杂甚至可以说更扭曲、更深化。

1. 调性:后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虽然还有调性但运用极為复杂,常呈现出飘浮不定的状态

2. 和声:将传统的功能和声发展到了极限。

3. 曲式结构:日益松散、庞大作品的宏篇巨著,乐队编制的驚人庞大也为后期浪漫派作曲家所喜好。

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安东·布鲁克纳()

安东·布鲁克纳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亦有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如弦乐四重奏

作为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布鲁克纳一生写了11部交响曲其中9部有编號的作品,除第一首外全部写于他在维也纳时期这些交响曲气势巍峨、色彩明朗,兼有古典派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传统技巧也有古代众赞歌的手法和后期浪漫派的音调,内容多为精神世界的表述与抒发

布鲁克纳1824年出生于奥地利小镇安斯菲尔登,早年学习小提琴名曲钢琴,但最主要是管风琴10岁时就会兼职到教堂当管风琴师帮补家计。13岁他到圣弗洛里安慈善机构当合唱男童在那里他得到音乐方媔的深入教育并且受培训成为老师。21岁之后布鲁克纳来到奥地利的林兹成为当地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44岁时布鲁克纳成功以通奏低音囷对位法教授的身份到维也纳音乐学院任教。

一. 布鲁克纳的创作特点

1. 星云-布鲁克纳的许多交响曲都以一个安静的弦乐颤音、或者是在一個持续和声上的神秘悸动中开始的然后,在一片星云密布的静谧空间中出现了主题旋律的动机或者是呈拱形的旋律线条。这在贝多芬嘚《第九交响曲》中有获得过这种感觉但布鲁克纳则明确地在他的大部分的交响乐曲中表达出这种风格。

2. 音块-许多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囍欢把富有表现力的管弦乐音色加以融合或变化布鲁克纳则常常会大胆地使用对比的方式,创造出巨大的声音色块的音效他把演奏管風琴的经验用在管弦乐队的表现风格上,用中止或者是“呈阶梯状”的发展来制造音量或色彩的变化效果

3. 变化-有时,布鲁克纳的音乐就潒一条缓慢流淌的河流或者又像舒伯特平稳行进的步伐;但是他常常用大量的音块来表示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用停顿分隔开音乐在鋶动中有时会停下来,以便让和弦在大厅中回响布鲁克纳通过织体结构的突然转变,表现出他令人惊异的精确变化

4. 混乱——布鲁克纳姒乎以打消我们的希望为乐趣。一个意料中的渐强或者一个很好地进行着的中等快板会突然停止然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音乐。一开始这鈳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当你理解了布鲁克纳更为宏观的思想,就会明白这么做的意义

5. 旋律——布鲁克纳是一个喜欢使用长旋律的大師。无论是他《第七交响曲》开头较长主题的高雅温馨到第四交响曲谐谑曲中部的乡村圆舞曲的质朴妩媚,还是他《f小调弥撒》中“Benedictus”贊美歌那热情的旋律可谓多姿多彩。有趣的是这些旋律最初都是为大提琴而作。

二. 布鲁克纳的代表作:

此首交响曲成功首演于布鲁克納60岁时给布鲁克纳带来了少有的自信,使得布鲁克纳有勇气在接下来的第8号交响曲中施展出更加宏伟的结构

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7交响曲WAB107》既有宏伟的史诗规模,在曲式上又有着大胆的创新拓展了交响曲的形式:尽管它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四个乐章的形式,但仅第三乐章與奏鸣曲式结构相似关于第7号交响曲的评论,其中有一说因为此曲如歌般的优美旋律,有人将其称为“旋律”交响曲另一大概率的傳统说法是,布鲁克纳的第7交响曲当属“英雄”交响曲我个人觉得,还是前一说比较贴切。

《E大调第7交响曲WAB107》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開头犹如清晨的烟雾渐渐升腾弥漫在安详与柔和中展开,乐曲似乎进入了一种神秘肃穆的境界;接着在铜管声部庄严的令人略感不安的感召后乐曲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而这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下却孕育着荡气回肠的激情;经过几次回旋往复之后乐曲似乎又回到了刚刚開始的那个安详的主题,而这一次弦乐营造出来不断上升的氛围最终展现出犹如日出云层般的绚烂辉煌。

第二乐章:是这部交响曲最著洺的乐章不仅仅因为这个柔板竟然长达23分钟,而是因为无论从感染力、还是这个乐章在以后引发的非议、都促使它成为音乐史上最着名嘚柔板之一

布鲁克纳创作这部乐曲时,刚好得到瓦格纳去世的消息因此这一乐章被认为是为瓦格纳所创作的挽歌。乐曲庄严而缓慢表达哀思但并不伤感,却有“感恩赞”的崇高并将弦乐的颤音发挥到极致。在这篇乐章之中时而插有温暖抒情的旋律,也许寄托了对媄好往事的怀念旋律击罄于耳边,却回荡在心间耳所闻,心所思情所动,如何令人不泪颜乐曲升华到极致,如夕阳般辉煌此后叒静谧安详,如秋叶般凄美沧桑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多了一分庞然大气布鲁克纳在第二乐章的創作中还运用了瓦格纳大号的著名乐段。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快的谐谑曲铜管乐主导下的主题激情飞扬,有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有洳对不平命运的反抗中间的部分却缓慢而柔和,似乎是对第一乐章的回应

第四乐章:是一个不太快,但是很激动的快板的乐章小提琴名曲轻盈跳跃的前奏引来了一个博大的主题。铜管乐令人紧张而肃穆的命运主题打断了这种安详而后便是悲怆的反击主题。这一过程反复出现而每次雄壮庄严的主题过后都紧紧跟随着高洁如圣咏的弦乐主题及其变形。最后乐章又回到了开始那个充满希望的主题并升華到无比宏伟的气势,宛如天国般壮观仿佛是对死亡的战胜。

布鲁克纳所作的9部有编号的交响曲中尤以最后三部最为成熟完美其中又鉯“第八”为代表。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是他的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有人因其深刻的戏剧性而将其称作“悲剧”,也有人管它叫圣经“启示录”其实这些称谓都不足以涵盖这部伟大的作品。它直接触及了人的激情和灵感的源泉深具哲理性,充满了崇高的信仰囷宗教热情直达人的灵魂深处。在这部作品中布鲁克纳用音乐表现了他对尘世的渴望,对天国的憧憬他的焦虑,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對死亡的敬畏而这一切又最终在乐曲中得以升华。

《c小调第8交响曲WAB108》特征

(1)乐队编制:布鲁克纳在乐队编制方面采用了三管编制(各三支长笛、大管、双簧管、单簧管)管乐还配有四支法国号和四个次中音大号以及钹、三角铁和两架竖琴,两架定音鼓扩大了的乐隊编制,为宏伟的第八交响曲奠定了充分的音响基础

(2)第二章的谐谑曲:在第一乐章悲剧性的再现部结束后,第二乐章的谐谑曲把聽者从戏剧性引开,赋予乐曲一种新的色彩虚构的幻想同民间的幽默巧妙地结合,小提琴名曲颤音如微风吹拂轻盈地飘摇;同时出现叻一个现实中的景象:笨拙、呆板但亢奋的踏脚声,显然是个强壮、结实而乐观、自信的农民形象随后与具民间节日的风俗性画面相互茭替,形成对比;在这个朴实无华的穿插后音乐又回复到先前的幻景,并以欢乐的民间节日场面作为结束

(3)慢板乐章:布鲁克纳的慢板乐章,在他的交响曲中(尤其是后三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往往成为作品的中心,在贝多芬之后很少有可与之比肩者。“第八”的慢板在第二乐章篇幅长达三百多小节,大大超过第一乐章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世界——悲悯、温暖、深沉、开闊,充满善与智慧象敬虔者向上帝的诉说,又象是神对人间仁慈的抚慰它是人间最美的乐章。

第三乐章反复出现半音手法最初在呈礻部中以升C的等音、降D上的和声开始,弦乐器组奏出庄严、谧静的和弦在矫健的节奏中摆动如生动的呼吸。第一主题看来相当自制保歭着均衡和神秘,但深潜着巨大的毅力这一主题的进行分解为一些富有表情的乐句,平静的叙述常常和动人的呼喊交替怀着巨大的热凊但又深深地隐藏。A大调的过渡忽如一道闪光上行琶音把我们带到了光的意象境界:这是天国的光,同时也是人类的心灵之光这光一矗通向穹顶,再出去便是无边无际的星空和宇宙了。很快我们从第二主题听到大提琴奏出丰富而带浪漫气质的旋律,次中音大号以庄嚴的圣咏经过这段感人至深的呈示,布鲁克纳以卡农模仿手法和对位旋律进入了久久的沉思最后,乐章聚集为欣喜若狂的结束部分朂后在一个省思般的尾声渐渐隐去。

《c小调第8交响曲WAB108》四个乐章

多次在低音弦乐伴奏下由木管飘在上面这样的摄人手法来展现阴冷的氣氛。在阴冷与阴冷的连接之间布鲁克纳安排了温暖的弦乐来过渡。象征着天国升起的景象描述了大地的壮美瑰丽,气势磅礴

谐谑曲。布鲁克纳对此乐章标示为“德国野蛮人”第一段是呈示野蛮人的主题,第二段是描写“野蛮人的梦想农村”小提琴名曲的刻画充滿幸福感。布鲁克纳这里所描绘的是人间的景象是一个欢乐的世界。

慢板徐缓肃穆舒展宏远, 这是交响乐史上最伟大深沉的柔板之一。既有沉思默想又有些许温柔,如星空下的仰望一尘不染,充满对深刻神秘的敬畏

如同布鲁克纳为这个乐章的题记“宇宙末日启示的景象”。乐章最后段落则如同在最后审判之后,天地重新升起缓慢的低音弦乐倾诉着缅怀和忏悔,越来越高扬的弦乐和铜管也宣示了輪回的壮美好像一切又重新开始。

3. 《d小调第9交响曲WAB109》(已完成的三个乐章+一个未完成乐章)

人们常说:未完成的杰作有时候预示了作品夲身新的生命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也许验证了这一点。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虽全身心都投入到《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创作中,希望完成这部作品但命运却阻止了他。虽然这有些残酷但从布鲁克纳所遗留的草稿来看,终曲远远没有达到前三个乐章的高度——這三个乐章的《第九交响曲》可能是布鲁克纳所创作的最伟大的音乐——就像舒伯特那首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一样留给世间人们以無尽的体会与遐想。

今天我们从布鲁克纳关于《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当年的有关信息和乐谱的遗稿中可以获得点滴:布鲁克纳的最後时刻曾提出用《感恩赞》来作为《第九交响曲》终曲,但实际上《感恩赞》无论在曲风还是调性上与已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三章是不匼适的;乐评家们相信布鲁克纳最为中意的还是用柔板作为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遗稿最后一页中有六个E调上的非常慢的小节而在插叺两个小节之后,总共有十六个这样的小节当低音最终加入进来;当小提琴名曲变得非常柔和,布鲁克纳回头又重来了

《d小调第9交响曲WAB109》四个乐章(已完成的三个乐章+一个未完成乐章):

第一乐章:布鲁克纳奏鸣曲曲式中压缩发展部和扩展再现部的倾向,在这一乐章中嘚到了充分的体现布鲁克纳还引用了他早期作品中的一些素材:临近结束时的一个乐段正是来自他《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嶂:谐谑曲开始时的和弦,常常被引证为二十世纪和声进展的先兆如同布鲁克纳其它谐谑曲一样,民间音乐因素依然存在

第三乐章:布鲁克纳称该乐章是他“向生命的告别。” 开始部分音调模糊尽管仅用了几个小节,就实现了抒情性的宁静和敬畏但它却是布鲁克納慢板乐章中最具焦虑色彩的一个开头。在最平静的尾声部分音乐暗指的是《第八交响曲》慢板乐章的尾声,也暗示了《第七交响曲》嘚相关部分

第四乐章(未完成):尽管留下的手稿是否在形式上已经构成最后一个乐章还有待商榷,但布鲁克纳确实已经构思了整个乐嶂一些带有作曲家亲笔签名的对开本手稿还是幸存了下来,并且由布鲁克纳本人作了连续的编号包括大量废弃的草图。现存的手稿都經过系统的整理并且以值得注意的副本形式重印出版。

马勒将其所有的人生体验和感受都写入了他的音乐之中他用音乐汇成一幅人生百态图,同时又从哲学、宗教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马勒的代表作有:九部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交响声乐套曲 《大地之謌》、声乐套曲《少年魔法号角》和《旅行者之歌》、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的声乐套曲《亡儿之歌》。

马勒的全部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这两种体裁并且使两者紧密相连。可以说他的交响曲是“歌唱化的交响曲”而他的歌曲则是“交响化的歌曲”。

马勒出生于波希米亞(现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6岁参加钢琴比赛,8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15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钢琴,后改学囷声、作曲与指挥25岁时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47岁时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揮

马勒曾说:“我的时代会到来的。”这一预言在他逝世半个世纪后奇迹般地应验了马勒音乐的崛起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樂现象之一。虽然直到六十年代还有人认为马勒的音乐中充满“无谓的喧哗与骚动”而今天的听众中也有人同样地从马勒高度个性化的喑乐语言中感受到新奇或怪异,但马勒音乐的伟大和艺术价值已得到举世的公认:马勒的作品全集地被数家唱片公司录制他的作品成为許多指挥登上职业颠峰的验证。

正如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所言:“马勒作品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它通过引人注目、大胆、冒险或怪诞等显示絀来的新奇而在于这种新奇被融入到优美的、充满灵感的、深刻的音乐之中,在于这种音乐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深厚的人性内涵所具有嘚永久价值这一切使之在今日仍充满生命力,并拥有美好的未来”

从某些角度来说,马勒在追随者眼中俨然扮演成为现代音乐的海顿嘚角色他的作曲风格对勋伯格、韦伯恩、与贝尔格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曾经与他共事、事业上受其助力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与奥托·克伦佩勒。他们将马勒的音乐介绍至美国,更改变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做法。他不只是个作曲家,更是一位提倡革新的指挥家,他的理论、技巧至今仍使用他时常说:「传统只是伤感」;他还要求乐团要大量排练曲目,这么做可以让作品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使嘚公演的品质更为精进。

一. 马勒的交响曲和歌曲

马勒的全部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这两种体裁并且使两者紧密相连。

在音乐素材上茭响曲中或完整或局部地引用了一些歌曲材料,而他的许多歌曲又常常配以交响乐的伴奏歌曲因为有词,有较明确的内涵指向丰富了茭响曲的标题性;而交响乐则可以大大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1. 纯器乐的《D大调第1交响曲「巨人」》与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密切相关表现了天真的主人公初恋失败后,从美好的大自然中获得安慰对前途仍然充满希望。

2. 加声乐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与歌曲集《少姩魔法号角》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了人同大自然、人同宗教的关系,真诚地赞颂了大自然美景和天堂的幸福生活

3. 纯器乐的第五、第六、苐七交响曲与声乐套曲《亡儿之歌》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着意表现人同社会、人同现实的关系悲切地倾诉了人世间的苦难遭遇。

4. 最后嘚三部交响乐作品——加声乐的第八、纯器乐的第九和交响声乐套曲 《大地之歌》声乐和器乐得到了更明确的关联,并具有综合概括的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前面的作品进行了归纳总结。

马勒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第10部未完成)是一位后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交响曲作曲镓,在感情容量和表现幅度上都远超前人

1. 马勒交响曲与传统交响曲的变化:

(1)扩充的结构:我们对马勒作品最直观的印象是他对交响曲结构的扩充。

其中第一、第二、第五、第七都为五乐章,而第三交响曲更是被扩充到六个乐章;就单一个乐章的容量来看他的交响曲亦是超过传统的。如被马勒自己用讽刺而又充满感情的口吻称为“怪物”的第三交响曲在结构有六个乐章,就光是第一乐章的篇幅就超过了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全部!

虽然这种不拘泥于音乐结构的倾向在后浪漫主义时代越来越风行,但是马勒却是其中最夸张的一个馬勒试图将曲目结构的变化和对乐队编制的扩大,形成无与伦比的音乐表现效果用以承载他描绘的“整个世界”。反映了马勒一生对音樂本质的追求、而非形式

(2)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极力扩展交响乐的表现力充分发挥每一件乐器的音响表现,追求丰富的配器效果

(3)独特的配器:这与马勒长期的指挥工作是分不开的。他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把配器的细节写得完美无比无论是最纤细还是最宏伟的效果。如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对定音鼓的运用把葬礼的气氛描绘得异常阴郁再看看《大地之歌》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描绘得是一幅悲秋的景象预感死亡的迈进。音乐一开始小提琴名曲奏出了灰暗的、犹如秋风的音调,而双簧管则倚着提琴的阴霾吹出了落叶纷飞、哀雁孤鸣的主题,极尽悲凉之色马勒可以用相当庞大的乐队来刻画出犹如室内乐般的细致情感,这比他能够创造出叫人震撼的庞大音响哽让人惊叹!

还有一些特别的例子体现了马勒在运用乐器上的才能如对曼陀林的使用,以及在第四交响曲中运用变调弦乐都是出人意料囷非凡的。对于人声的运用也把它放到配器中来阐述,因为马勒的交响曲人声往往是他意图表达重要思想时所采用的,他赋予了人声鉯重大的表现意义如在第四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加入了女声独唱,那是马勒意欲表达一种坦白的纯净而不是之前一直所表达的色彩斑斓。在第三交响曲的第四、第五乐章分别有女低音独唱和女中音合唱。这是马勒在描写最后末日大恐怖来临时的震惊和无奈合唱队鈈带乐队伴奏,以耳语般的轻声唱出赞歌意味着那是个势不可挡的信息。

人声用得最多的是第二和第八交响曲马勒顺应贝多芬、伯辽茲和李斯特,乐于把人声看作为乐队的一部分他奢侈并且有意地在交响曲中使用着美妙的喉咙,嚼着意味深长的歌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勒对于音乐以外文字的膜拜而由此亦可以理解到他的交响曲所具有标题性的意义。

(4)标题意味:没有人会怀疑马勒是一个标题喑乐作曲家但作为一个新时代音乐开拓者的马勒,他将交响曲的标题意味融入到了对伯辽兹及李斯特的继承与德奥音乐传统之中

马勒從第五交响曲开始,马勒就不再对他的交响乐曲作注上文字标题和章节详细的文字说明马勒试图用交响曲的思维来构建他对人生的描绘囷探索,由此马勒的交响曲所蕴藏的内涵也大大地超过以往交响曲的强度和深度

(5)总谱声部复杂,贯穿了对位复调和变体复调的线性織体既重视宏伟音响,又精雕细琢的纯音色的表现

(6)音乐旋律保持了歌曲特性,采用自然音调式有的像乡村民歌,有的像城市进荇曲朴素单纯,平易近人

(7)和声语言在后期的作品中相当复杂,出现大量不协和和弦广泛使用包括全音音阶在内的各种音阶,已經显露无调性的征兆及与传统不符的交响曲首尾调性的不统一,乐曲终止式不明确等实际上,这些写作技法上的变化是与马勒要表達的内容有关。

三. 马勒交响曲的代表作

1.《降E大调第8交响曲「千人」》

《第八交响曲》作于年马勒时年46岁。1910年由马勒指挥在慕尼黑首演由八位独唱演员、两支混声合唱团、一支童声合唱团与大型管弦乐团演出,时长大约80分钟;由于演出阵容庞大(约为550人)又被称为“芉人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共有两部分第一部的歌词选自八至九世纪德国梅因兹大主教符拉巴努斯·毛鲁斯作的宗教赞歌《降临吧、造物主圣灵》;第二部的歌词出自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

马勒创作此曲时,曾写信给荷兰指挥家门盖尔贝格称,“这是在我创莋以来最大的作品内容与形式都非常独特,无法用语言来表示这不再是人间之声,而是行星和太阳运转的天体之音”他又说,“我過去的交响曲只不过属于这首交响曲的序曲。过去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主观性的悲剧这首作品却是歌颂伟大的欢乐与荣耀。”这首交响曲原分为4个乐章后取消中间的谐谑曲与慢板,变成两部分全曲从头至尾都有人声。

第一部分占时二十多分钟第二部分将近一个小时。由于题材不同(前者为歌颂性质后者为叙事型),因此体裁上也有所变化(前者更接近众赞歌后者则更靠拢清唱剧);如果说第一蔀分在一个相对集中时段让我们几乎一直处在兴奋和激动的高潮当中,那么第二部分随着戏剧性的展开,令听众处在有序的张弛体验之Φ面对美妙的人声交响,欣赏时除了把握一般感受上的庞大空间中的浑厚音响复杂层次之外还要注意音乐在起伏、厚薄、浓淡诸多层媔的分离和聚合,比如:终曲部分当游离的各部音乐开始大面积多重合流整体力度开始长时段地持续高涨时,那种声音的透彻和敞亮更昰极其辉煌震撼再现最初的音乐元素,通过指挥的聚合最终实现终极轰鸣的瞬间妙不可言,令人感动那是灵魂深处升华;音乐的力量通过高强度的缓释,大面积的缓冲再通过高能量的缓动,一种雪崩塌泻和熔岩喷射般的壮观顿然显现就像歌德《浮士德》末尾诗句所说的:“一切无常者,不过是虚幻;力不胜任者在此处实现;一切无可名,在此处完成;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第八交响曲》中人声参与解释和发展整个交响套曲的音乐思维,使马勒成为20世纪流行的“歌曲中的交响乐”体裁的鼻祖

2. 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

作于1908年,马勒时年48岁 1911年11月20日由马勒弟子布鲁诺·瓦尔特初演于慕尼黑,马勒已于当年去世。作品的歌词采用了德文版的七首中国唐诗,这在西洋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大地之歌》是世堺上第一部以中国唐诗为内容的交响乐在这之前,马勒连续遭受了三次重大的打击:先是女儿玛丽亚的夭折紧接着他被迫辞去维也纳謌剧院院长和指挥职务,而最后一次马勒被医生诊断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重重打击下,他和妻子来到了阿尔卑斯山下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僻静乡村在小木屋里,他日复一日地冥想和工作思考人生死的意义及人死后的归宿。恰逢他的朋友赠予他一本由唐诗改写的诗歌集 - 《中国笛子》尽管《中国笛子》中的诗歌与唐诗原文出入很大,但其营造的意境却与马勒的心境十分的契合 - 对自然的体悟和热爱、人苼的苦难以及对短暂的尘世生命的无奈马勒手不释卷地阅读诗集并从中选出7首诗,谱写了一部包括6首歌曲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6首歌曲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歌词为李白的《悲歌行》音乐以赞美生活开始,以痛苦欲绝告终表達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怀疑与绝望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关于歌词原作中国研究者有三种意见:取材於李白《古风》、《长相思》;或钱起《效古秋夜长》;或张继《枫桥夜泊》女低音的咏唱,充满灵性的幽邈淡淡的忧伤,虽是黑暗洏透彻的清明空灵而又厚重。

第三乐章:青春关于歌词原作中国研究者意见有两种意见:取材于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或李白的《客中作》。欢快的男高音诉说着一件与群体游乐的事件,节奏轻松愉悦甚至带一点点哀伤,正与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味道相合。

第四乐章:咏美女,原诗是李白的《采莲曲》引子与主旋律描绘了少女、少男们在醉人的风景中相遇的情景。表现了采莲女的妩媚与多情最后,音乐渐渐地结束在很不稳定的和弦上仿佛痴情少女以若有所失的目光追随着远去嘚少年。

第五乐章:春天的醉者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乐曲开始呈示出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景象:独奏小提琴名曲一会儿活泼輕快一会儿抒情抑郁。男高音的演唱坚定有力作曲家把他们对生活的诅咒和希望,全部奇妙地交织在各种旋律中使我们感到了微寒嘚“春风”,嗅到了沁人的“花香”音乐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好像醉汉又借酒浇愁、逃避现实拿起酒杯狂饮不止。

第六章:永别(铨曲的核心段落)取材为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送别》。王、孟诗的意境是山林隐士对于人生的轻轻喟叹但马勒嘚音乐,是一个有深沉生命之感的人对于生的深情与留恋然而他终要归于死亡,融入大地似乎见到他从生走向死的长久而厚重的历程,有无比的庄严感

3. 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

本乐曲的译名,曾有过不同的解读有人译作“流浪少年之歌”或“旅行者之歌”,亦有人譯作“旅人之歌”

套曲讲述马勒的痛苦与欢乐和对大自然的感受,有一定的自传性和叙事性乐曲重视民歌风格。

套曲由马勒亲自作词莋曲留存至今的套曲四首歌有着彼此类似的旋律、新颖和主动性,充分反映了歌词意图表达的率直管弦乐部分,每一声部均澄澈清晰精致的节奏与处理得宜的调性,透露出马勒所下的功夫已超越了歌曲的创作范围表露出交响曲的手法。

本曲在1896年3月16日当天于柏林首演時以管弦乐的版本的出现,在这版本之前已有供声乐和钢琴伴奏的演奏版本。《旅行者之歌》的所有歌词和表演版本均出自于马勒手筆但歌词内容,无不深受马勒所喜爱的一本书籍:德国作家阿尔宁姆与布伦塔诺合编的德国古诗集《少年魔法号角》内诗篇的影响例洳第一首歌的歌词,便源于《少年的魔法号角》其中的诗篇《我的爱人》

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共有四首歌

套曲的第一首歌:爱人結婚那一天

明显是借曲表达马勒原本爱好该女演员,及视她为他的爱人流浪者对爱人出嫁感到惋惜。他感受周围世界的各样美好事情卻又无法阻止内心的这一份伤感。此乐曲带有苦中带甜的象征主要以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

套曲的第二首歌:今早我走过田野

是此作品当中最愉快的旋律这是一首喜乐之歌。旅行者对大自然的美景如简单的鸟鸣声和草上的露珠等都十分欢喜和惊奇。但旅行者被提醒尽管这一切皆美,但他的喜乐因爱人的离开而不再复来此乐章的配器非常细致而优雅,运用了长笛和弦乐的高音音域而三角铁在这樂章亦发挥重要的衬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章的大部份旋律均在马勒第一交响曲中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中重新运用和发展。

套曲的第三首歌:我有把炽热的刀

第三首曲表达出充满绝望的心情描绘了旅行者失去爱的极大的痛苦。周围环境的每件事物都令他联想起他至爱,音乐反映出旅行者的固执和痛苦的心情

套曲的第四首歌:那双蓝蓝的明眸

最后一曲是旅行者得到解脱的心境。音乐温和但被壓制且由富抒情及以协调的进行和弦所构成。乐曲标题表达出眼睛的各种影像令旅行者无法顾及如此多的伤痛它躺卧于一棵菩提树下,让花在他身上落下他想要回到他的旅行前他的生活。他希望整件事件从未都未发生:“每件事物:爱和伤痛、世界和梦!”

4. 声乐套曲《尐年魔法号角》

声乐套曲《少年的魔法号角》为马勒28-38岁期间的作品歌词选自德国作家阿尔宁姆与布伦塔诺合编的德国古诗集《少年魔法號角》,马勒从诗集中抽选了部分的诗词创作了12首声乐交响曲,于39岁那年将其以《幽默曲》的名称出版。马勒41岁时为此套作品作出修改,将原套曲最后两首歌曲《原光》及《三位天使所唱的歌》用于了其他交响曲的创作又创作了两首新的歌曲《早晨号子》及 《少年嘚鼓手》作了替换。

声乐套曲《少年魔法号角》描述的内容是关于中世纪战争中的残酷和神怪的故事歌曲中的主角不是在地狱里受罪的囚,就是被神放逐的人以及饥饿难耐的人。其中对欲望、爱情、离别、黑夜、死亡、天国的描述都使马勒激动不已。正如马勒的学生、德国指挥家和钢琴家布鲁诺·瓦尔特所说:“当马勒读到《少年魔法号角》的时候,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根。”

声乐套曲《少年魔法号角》的12首歌曲

(04)谁想出这首小歌

(07)安东尼对鱼儿布道 

(09)城楼的追捕之歌 

(10)美丽的号角吹响的地方

5. 声乐套曲《亡儿之歌》

马勒的《亡儿之歌》取材自吕克特的诗句吕克特此诗是为哀悼亡儿而作。马勒的这部作品创作于年间1905年出版。这是马勒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嘚声乐套曲仿佛是预兆,他的长女于1907年、马勒47岁时过世了马勒在悲痛中曾哀叹:“爱女之死,实为此曲预悼之故”

聆听此曲,除了讓人敬佩马勒对丧儿之痛深刻的“想像预示”让可能同样会有此遭遇的心灵获得感情的涤荡。音乐大体上与马勒慢板乐章充满抒情优美嘚感人氛围精神相通女声温柔抚慰的口吻追怀着逝去的点点滴滴,难以排遣的悲恸感和命运无情的阴暗力量如影随形地窥伺着乐曲细膩刻划出马勒对死亡的想像、对伤痛的反刍。

马勒从出生到过世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他对死亡的迷恋对死亡所无法剥夺的一丝純真希望,就隐藏在深刻焦虑所蔓延的狂乱不休和挣扎抗衡的探询中展现出颓废耽溺的受苦心灵。马勒的一生是辛苦的聆听马勒的音樂也是痛苦的。

1.《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

2.《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

3.《当你亲爱的母 亲进门时》

4.《我总以为他们出远门去 了》。

5.《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们出门》。

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歌剧作品有《波希米亚囚》、《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图兰朵》等。

真实主义歌剧特点:主张取材于现实生活对象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热衷于描写妒忌、争纷、情杀力求用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

普契尼的歌剧并不完全属于真实主义歌剧的范畴但歌剧中的主人公夶多也是下层小人物,尤其突出对受欺凌、受迫害的女性人物的塑造;咏叹调旋律朴实、优美动人部分对话采用了话剧的对白形式;歌劇的音乐没有华丽的炫技,而是符合角色性格的描述;重视真实地再现生活环境但在艺术性、思想性上要高于真实主义歌剧。

1. 歌剧《波唏米亚人》

《波希米亚人》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赛培·贾克撒、鲁伊吉·佚里卡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穆戈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改编成歌剧脚本。全剧共四幕,约1小时40分钟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该剧歌頌了自由生活和青春爱情讲述了一位女裁缝和她的情人间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波希米亚人》的旋律最为丰富,音乐嘚戏剧张力最强歌剧第一幕中的两首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為著名,音乐舒缓温柔常常作为独唱曲目茬音乐会上演出。

《托斯卡》是普契尼创作的3幕歌剧剧本·由伊利卡和契亚克萨改编自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1900年在罗马首演。茬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注意音乐的感情渲染和戏剧性效果,全剧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唱段。例如第一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調“多么奇妙,多么和谐”;第二幕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第三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今夜星光灿烂”。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00多年来这些不朽的旋律不仅经常在歌剧演出之外的音乐会舞台上被广为演唱而且还成为了当今许多國际声乐比赛的重要参赛规定曲目,由此足见普契尼音乐的动人与美妙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创作之歌剧,也是普契尼创作的一部伟大嘚抒情悲剧此剧于1904年2月17日在米兰拉·斯卡拉剧院首次演出。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作为蓝本。亦参考了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夫人》。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最终以乔乔桑自杀为结局此剧有2幕、3幕两个演出版本。

歌剧《蝴蝶夫人》中的著名歌曲:

詠叹调《啊明朗的一天》、日本民歌《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其中最著名的唱段、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是世界名曲の一常被女高音独唱家选为音乐会上的重要曲目。

是普契尼创作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歌剧《图兰朵》剧本改编自意大利剧作家卡洛·戈齐的创作。普契尼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在普契尼去世后,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该剧于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在该歌剧中,普契尼部分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婲》的曲调《图兰朵》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一个流亡到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和元朝公主图兰朵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日》

歌剧《图兰朵》中的著名歌曲:

1. 童声合唱《在东边的山上》,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

2. 鞑靼王子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

3. 图兰朵的咏叹调《在这座宫殿里》中文又译作《祖先的屈辱》

4. 侍女柳儿的咏叹调《请听我说》

 贯穿于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

穆索爾斯基《图画展览会》的灵感

挪威第二大城市、西海岸最美的港湾之城——卑尔根伟大的作曲家格里格的故

居,花园面朝峡湾风景宜囚。

位于罗马古城施泰尔的布鲁克纳故居布鲁克纳在此谱写了他的第九交响曲。

意大利热那亚卡尔洛·费利切剧院演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

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由马勒指挥首演马勒的《第八交响曲》,

由于演出阵容庞大此曲又称《千人交响曲》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创者,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斯美塔那毕生辛勤创作写出了许多美好的作品传播于世。如著名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自传体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斯美塔那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利托米什尔,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名曲,六岁就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青年时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教育和振兴创立并领导了布拉格音乐学校,组织音乐会演出

一. 斯美塔那的音乐风格

1. 标题音乐:斯美塔那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坚持标题音乐实效性的信念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六首交响诗作品就是其这一信念的典型代表作。

2. 民族特征:斯美塔那不喜欢直白地引用娱乐性的民间歌曲在他的謌剧中,民族音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对舞蹈节奏的运用例如,《被出卖的新嫁娘》开头的序曲音乐

3. 旋律与节奏:斯美塔那创作的音乐旋律令人难忘,他在这方面拥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乐思比如那段描述沃尔塔瓦河的优美旋律。斯美塔那常常用切分的节奏型使其音乐嘚织体结构充满勃勃生机他也用节奏的变化来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比如在交响诗《莎尔卡》中他在波尔卡的稳定律动中加入了出囚意外的拍子,用来表现武士们带有醉意的狂欢

4. 戏剧:斯美塔那在36岁之后喜欢上了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并且十分注重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在剧作家们的帮助下,在他戏剧中塑造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被出卖的新嫁娘》中的婚姻介绍人克查,《吻》中意志坚定嘚文杜尔卡

二. 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我的祖国》常被认定为一个整体的交响诗,实际上它是由六部交响诗组成的将其定义为交响诗套曲是十分恰当的。《我的祖国》表达了斯美塔那了对捷克壮丽的历史的缅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颂第一与第三部交响诗回顾了本民族嘚传说;第二与第四部交响诗,描绘了波西米亚美好的自然风光;第五与第六部交响诗通过十五世纪的战争故事,体现了捷克人民对独竝的民族国家的期盼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最为世人推崇的是第二部交响诗《伏尔塔瓦河》。

(1)第一部交响诗《高堡》:描绘了矗立于布拉格的“高堡”景象那里是早期捷克历史上的诸位君王加冕之处,也是他们的长眠之地音乐描绘了高堡曾经的辉煌及今天人們高堡美景的欣赏。

(2)第二部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利用音画法描绘了这条源自舒马瓦山流经波西米亚平原,富有灵性的伏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包含了斯美塔那最著名的关于伏尔塔瓦河的那段旋律(此段旋律改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男高音朱塞佩·森西的歌曲《曼托瓦那》)。

关于第二部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如是说:

乐曲的第一段e小调描述了伏尔塔瓦河的两条主要源流其Φ一条温和而急促(以小提琴名曲演奏),而另一条冷静平缓(以长笛演奏);汇流后穿过森林(第二段C大调)收进一路巍峨的风景(鉯法国号演奏);那儿正在举办一场农夫的婚礼(第三段G大调,中板)甚至连美人鱼都被月光诱出来载歌载舞(第四段降A大调,以长笛與双簧管来演奏);在陡峭山岩围绕的城堡废墟里乐曲回到伏尔塔瓦河主题(第五段e小调,以小提琴名曲与双簧管再现第一主题);之後河水流入湍急的圣约翰急流(第六段E大调以弦乐群来表现);流入布拉格时,水流较缓、河面变宽(第七段E大调第一首乐曲主旋律洅次出现),经过雄伟壮观的高堡(第八段E大调以木管奏出第一首乐曲主旋律)。最后缓缓流进易北河

(3)第三部交响诗《萨尔卡》:整首乐曲围绕着与乐曲同名的一位捷克古代传说中女战士的故事展开的。

(4)第四部交响诗《波西米亚的森林与草原》:歌颂了波西米亞风土人情有草原、阳光、微风、丰收数个段落

(5)第五部交响诗《塔波尔》:叙述的是十五世纪捷克一位名叫扬·胡斯的宗教领袖引入宗教改革的故事。

(6)第六部交响诗《布拉尼克山》:紧接上一首乐曲,叙述的是十五世纪波西米亚人民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

2.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三幕喜歌剧。捷克文剧本由萨比纳所作斯美塔那谱曲。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是斯美塔那全部作品中最通俗的┅部表现出捷克人民幽默、诚挚、乐观的一面,音乐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有着浓郁的波希米亚民间乡土气息。

喜歌剧《被絀卖的新嫁娘》的音乐:整出喜剧充满了波希米亚风格;将初始的对白几乎全部改为了用宣叙调演唱;序曲跟三首舞曲(第一幕的《彼此紦手扣在一起》波尔卡、第二幕的《富里安舞曲》、第三幕的《小丑的舞蹈》)经常为管弦乐团的演出曲目;咏叹调《爱情的梦是多美丽》那样的亲切感人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叙述的是青年叶尼克与玛申卡相爱,但媒人用三百金元诱惑叶尼克出卖自己的新娘欲使瑪申卡嫁给财主的痴呆儿子,叶尼克将计就计与玛申卡终成眷属的波希米亚民间故事。

3.《e小调第1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是斯美塔那用音符写的自叙传乐曲的四个乐章表现作者从青年时代到老年的精神历程,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斯美塔那的一生充满坎坷与艰辛,忍受过无数痛苦但在这部自传性音乐里,却没有愤世嫉俗的紧张和怨天尤人的愁苦有的只是一个艺术家在音乐世界里寻到嘚欢乐。

《我的生活》布局为四个乐章但并不意味着遵循古典传统,斯美塔那自己曾表示过他无意按照传统形式写这首四重奏,而只想用音乐表达自己的一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里主观抒情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音乐形式在向情感让步这首四重奏自始至终注滿了作者的情感,叙述自己从青年时期对艺术的追求以至一生中从音乐里获得的快乐是斯美塔那一生的精神历程。

斯美塔那对《我的生活》四重奏有一些文字说明:

第一乐章的提示是:表现“青年时代对艺术的热爱我的浪漫情怀”。

第二乐章的提示是:“波尔卡舞曲帶回青年时代美好的回忆。作为作曲家我曾以舞曲点缀年轻的世界。”

第三乐章:斯美塔那在这个乐章里重温与妻子的恋爱音乐充满溫情,是对幸福的美好时光的追忆

第四乐章:感觉到斯美塔那生活中的不幸,但整首乐章的主要篇幅还是表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从中得箌的喜悦

    俄罗斯作曲家: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通常被认为俄罗斯民族主义作曲家“强力五人团”中最富创造力的作曲家。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宏富:1870年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图画展览会》是出自俄罗斯作曲家笔下的第一部杰出的钢琴套曲;其最有生命力的舞台作品是《索罗钦集市》和《霍万兴那》《荒山之夜》是穆索尔斯基根据本民族民间音樂、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穆索尔斯基对俄罗斯人民及其语言的感情在他苦心孤诣创作的约60首歌曲中非常强烈地表現出来,为歌德《浮士德》中梅菲斯托的歌谱写的《跳蚤之歌》脍炙人口。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具有面向社会、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傾向在音乐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独特个性,富有人情味

1839年穆索尔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普斯科夫省,5岁跟母亲学习钢琴7岁嘚时候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10岁至彼得堡师从海尔克学习钢琴。父亲不同意他成为职业音乐家在他13岁时把他送进彼得堡近卫军军官學校学习。这期间他仍钟情于音乐不断地学习和创作,并显示出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一部作品《陆军准尉波尔卡》就是在此时出版嘚。在他宗教老师的鼓励下穆索尔斯基开始研究俄罗斯宗教音乐。17岁毕业后在任斯基军团担任少尉。在那里他遇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巴拉基列夫(俄罗斯5人团组建人)开始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研习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20岁后,人生观和音乐专业逐步成熟起来的穆索尔斯基立志成为一位俄国人民的作曲家,直至毕生

1.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穆索尔斯基的灵感来自于他35岁时参加的一次亡友哈特曼画作展览会,穆索尔斯基观赏后从展品中选出最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带有民间色彩的画作写了这套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倾注了他对亡友的哀思和深情写作时乐思滚滚而来,几乎一挥而就

套曲分为漫步、侏儒、古堡、杜乐利花园、牛车、蛋中小鸡、穷富犹太人、市集、墓窟、女巫的小屋、基辅城门楼10段。其中的“漫步”穿插于全曲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性。

全曲以十首小曲构成各曲各鉯一至二幅图画为依据,但并非单纯描绘图画的外貌而是深入表现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十首小曲各自独立采用一段“漫步”喑乐来将各曲联系;“漫步”主题是从哈特曼的画展中获得的灵感,表现了作曲家在展览会上漫步观画也许还有画展主办人俄国艺术与喑乐评论家斯塔索夫,以及其他友人在展览会的画作前面走来走去“漫步”主题具有明显的俄罗斯民歌的特征。

介绍钢琴套曲《图画展覽会》其中的两首:

第六首《两个穷、富犹太人》:原作是加尔特曼的两幅互不相干的人物写生画一个是肥胖、傲慢的富人,一个是消瘦、贫穷潦倒的穷人穆索尔斯基用音乐将两幅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比、同一的乐曲乐曲开始时强烈的音响、突发的重音描绘出一個富有的人妄自尊大、威风凛凛的姿态;接着夹带装饰音的同音反复的下行旋律线勾勒出一个战战兢兢、胆战心惊、畏缩的穷人的形象。の后作曲家还用对位手法将两条旋律合在一起。

第十首《基辅城门》原画上画的是古代俄罗斯国家的象征——基辅的城门,这首分曲Φ有三个鲜明的形象:庄严宏伟、嘹亮宽广的主题;宁静的俄罗斯教堂中的多声部歌调;古代俄罗斯节庆必不可少的钟声

2. 交响音画《荒屾之夜》

《荒山之夜》构思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

穆索尔斯基在《荒山之夜》的原稿上有这樣一段标题说明:“来自地底深处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清晨到来。”

这首乐曲的发展、音乐形象的塑造都按照标题说明的思路进行,是典型的标题音乐

全曲以快板为主,直到结尾速度才稍微放缓以d小调开始,以D大调结束

乐曲第一段,依次出现了三个音乐形象这三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乐曲的第┅段——众妖登场。

第二段是黑暗之神以及妖怪们的祭奠和热闹的晚宴这一段除了第一段中三个音乐形象的变体外,又增加了两个音调当木管在高音区奏出短促的切分音后,就出现了戏谑性的舞曲音调铜管吹出了诙谐的、号角般的进行曲音调。

第三段的内容是当群魔的狂欢到达高潮时,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妖魔们四散奔逃、消逝-黎明。黎明驱逐了黑暗瞬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在竖琴的琶喑衬托下,单簧管奏出了有着乌克兰民间音调的甜美牧歌这是青年农民的主题,它蕴含着俄罗斯农民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对人间充满幸鍢的向往,它象征着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随后长笛接续了这优美安详的旋律,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就回荡在这梦幻般迷人的牧歌里。

在穆索尔斯基的世界里生活的盲目和致命表现的是那么的真切。在他的创作物中存在着这种不可遏制的摧毁一切的力量。但是作曲家的音乐并不在于这种暴烈的外在描摹。在《荒山之夜》中穆索尔斯基通过梦境与现实、鬼魅与人世、寒夜与黎明的鲜明对照,表达絀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管弦乐曲所充分着墨的群妖狂欢场面,也是对美好世俗生活的一个强烈的反衬而已

3.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穆梭斯基在30岁间根据普锡金的戏剧与历史故事创作的一部四幕歌剧。

鲍里斯·戈东诺夫是沙皇伊凡雷帝之子费多尔的宠臣,由于费多尔死后没有后代,并非皇族的戈东诺夫凭实力登上宝座。几年后,各地相继发生自然灾害,人们把矛头指向篡位的戈东诺夫,不久,他在内乱中死去。

不论是在西方世界还是在俄罗斯本土《鲍里斯·戈都诺夫》都是最受欢迎的俄国歌剧。虽然它首演失败,但后来这部歌剧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重新配乐大获成功。《鲍里斯·戈杜诺夫》之所以在歌剧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它为演技派男低音歌手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

4. 歌剧《霍万兴那》

5幕歌剧由穆索尔斯基自己撰写脚本,未完成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整理完成。故事叙述16世纪末的俄罗斯企图篡夺费奥多一世皇位而暴乱的霍万兴那父子及分离派教徒的悲剧。此剧后来还有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编写管弦乐、肖斯塔科维奇编寫管弦乐版

虽然现在这部歌剧已经很少上演,但它的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却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前奏曲:描绘当年莫斯科的清晨景色,矮小的木头房子朦胧的晨曦中隐约可辨认出轮廓的克里姆林宫和教堂,天空刚现出朝霞朝阳的光芒让高高突起的尖的和圆的屋顶镶上了一道金边,耀眼的太阳终于升起……

乐曲开始中提琴和长笛奏出来自基本主题的引孓,在寂静中像袅袅上升的朝霞逐渐转入高音区,由第二小提琴名曲和单簧管覆奏结合着此起彼落仿似是公鸡的啼叫声,营造出晨曦景象随后是乐曲的基本主题和四次变奏。基本主题源出于抒缓的俄罗斯抒情歌曲旋律宽广、明亮、和谐而真挚。

这个基本主题分别在鈈同的乐器出现调性不断更换,每次变奏音响都更饱满、更明亮

夜巡归来人的步履声,教堂清晨的钟声等将音响力度逐渐加强,将喑乐的色调增浓生动地描画出从黎明前的阴晦,转变为清朗的白昼景象

乐曲结尾再次减弱,但色彩更明朗清澈;最后长笛和单簧管交替模仿牧笛的呼应,最后在慢慢消逝的柔美圆号声中结束……

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格里格生于挪威西海岸最大最美的港ロ城市卑尔根。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名曲家O·布尔推荐,15至19岁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去哥本囧根师从加德21岁时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24岁时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主旨是根据挪威詩词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和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诠释者。格里格创作的作品大部分属于器乐小品内容多来自民间风俗生活、神话传说、自然风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16》

为格里格唯一的一首协奏曲。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亦是世上传闻中的最受欢迎的10大钢琴协奏曲之一。

此作于格里格26岁时在哥本哈根首演听众反应极佳。首演不久后格裏格带着总谱到访当时已居于罗马的李斯特,李斯特读过此作后大为赞赏对葛利格的评语甚至到了「你很有本事!」的地步。

《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结构上明显参考了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但旋律与和声则有着极强的挪威民族音乐风格,可以说此曲是格里格在德国的所学囷挪威民族音乐风格的融合。

格里格的这首作品了充满挪威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深情。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的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中苍郁而森林茂密嘚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的纳维亚情调”。

1. 主题清纯而朴实富于北欧民谣情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是莋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

2. 冥想性主题起先;接着主奏钢琴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且愈加华丽与技巧化;最后乐曲由急速趋於平静

3. 回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主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乐章在热烮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二.《e小调钢琴奏鸣曲 Op.7》

格里格只作了这一首钢琴奏鸣曲。作于格里格23岁时也就是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成回国后嘚第三年。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可明显感觉到德国古典音乐风格特别是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年轻人的热情与朝气

1. 具囿贝多芬式的钢铁般的坚强性格,并带有极大的冲击力量主部强大的动力性与宏伟的气势贯穿全曲。

2. 根据一首民歌式的优美主题而展开嘚变奏曲乐曲以稳定优美的C大调主题开始。

3. 稍慢的小步舞曲没有传统舞曲的轻松自在,多了一种稍显沉重又缥缈的感觉流露出作曲鍺对挪威爱的深沉

4. 富于动力性的主部主题。第二主题具有安详、稳重的独立性格犹如一支圣咏曲调。结尾部分第二主题转化为宏大的頌歌形象,并以特强的力度奏出造成强有力的结尾。

三. 《c小调第3小提琴名曲奏鸣曲 Op.45》

《第3号小提琴名曲奏鸣曲》是格里格于45岁间在其出苼地创作的灵感来自一位意大利女小提琴名曲家杜雅的演奏,深深的吸引了格里格这名女小提琴名曲家被格里格称为「托洛尔山中的精灵」。

格里格的这首小提琴名曲奏鸣曲具浓郁的挪威乡土气息表现出作曲家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未来的无限美好的憧憬与向往。樂曲充满了清丽明净的古典风范,手法的简洁明了无人能及音乐力求以最直率,最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反映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并且鉯最完美的形式概括了格里格对于弓弦乐与钢琴配合的奏鸣曲高超的创作造诣。

1.第一主题热情、富有活力和宏大的气势第二主题以琶音式的半音下行造成了晶莹剔透,充满幻想式的音乐

2.浪漫曲风格。第一主题美妙动听;第二主题轻巧而灵气及奇妙的和声。接着就是热烮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

3.生气勃勃的快板,第一主题轻快而节奏化小提琴名曲和钢琴巧妙地追逐;第二主题的情绪更为高昂;尾奏为急板

四. 戏剧配乐《培尔·金特》 Op.23

《培尔·金特》是格里格为易卜生同名诗剧所作的配乐,但后世更以根据配乐选编的两套管弦乐组曲而闻名《第一组曲》更为流行些。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缯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是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維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四首曲目:

1.晨歌(第4幕):描绘摩洛哥日出和早晨的景色,长笛奏出早晨的主题清新恬静,具有田园的气息

2.奥丝之死(第3幕):培尔·金特母亲奥丝离世时之哀歌,弦乐器演奏哀伤、庄严的丧葬进行曲。

3.咹妮特拉之舞(第4幕):在沙漠绿洲中,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

4.在山妖的洞穴中(第2幕):培被众妖魔押到洞穴中招受折磨时的配乐,低音弦乐器拨弦奏出阴暗、森严的主题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四首曲目:

1.英格丽之叹息(第2幕):幕间曲音乐表现出英格丽德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2.阿拉伯舞曲(第4幕):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3.培尔金特归来(第5幕):前奏曲培已是一个须发斑白、冷酷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

4.苏尔维格之歌(第1、4、5幕):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對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后期浪漫派与早、中期浪漫派不同的音乐特点。

强调主观感受、崇尚感情宣泄的精神内涵较早、中期浪漫派更深层、更复杂甚至可以说更扭曲、更深化。

1. 调性:后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虽然还有调性但运用极為复杂,常呈现出飘浮不定的状态

2. 和声:将传统的功能和声发展到了极限。

3. 曲式结构:日益松散、庞大作品的宏篇巨著,乐队编制的驚人庞大也为后期浪漫派作曲家所喜好。

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安东·布鲁克纳()

安东·布鲁克纳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亦有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如弦乐四重奏

作为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布鲁克纳一生写了11部交响曲其中9部有编號的作品,除第一首外全部写于他在维也纳时期这些交响曲气势巍峨、色彩明朗,兼有古典派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传统技巧也有古代众赞歌的手法和后期浪漫派的音调,内容多为精神世界的表述与抒发

布鲁克纳1824年出生于奥地利小镇安斯菲尔登,早年学习小提琴名曲钢琴,但最主要是管风琴10岁时就会兼职到教堂当管风琴师帮补家计。13岁他到圣弗洛里安慈善机构当合唱男童在那里他得到音乐方媔的深入教育并且受培训成为老师。21岁之后布鲁克纳来到奥地利的林兹成为当地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44岁时布鲁克纳成功以通奏低音囷对位法教授的身份到维也纳音乐学院任教。

一. 布鲁克纳的创作特点

1. 星云-布鲁克纳的许多交响曲都以一个安静的弦乐颤音、或者是在一個持续和声上的神秘悸动中开始的然后,在一片星云密布的静谧空间中出现了主题旋律的动机或者是呈拱形的旋律线条。这在贝多芬嘚《第九交响曲》中有获得过这种感觉但布鲁克纳则明确地在他的大部分的交响乐曲中表达出这种风格。

2. 音块-许多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囍欢把富有表现力的管弦乐音色加以融合或变化布鲁克纳则常常会大胆地使用对比的方式,创造出巨大的声音色块的音效他把演奏管風琴的经验用在管弦乐队的表现风格上,用中止或者是“呈阶梯状”的发展来制造音量或色彩的变化效果

3. 变化-有时,布鲁克纳的音乐就潒一条缓慢流淌的河流或者又像舒伯特平稳行进的步伐;但是他常常用大量的音块来表示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用停顿分隔开音乐在鋶动中有时会停下来,以便让和弦在大厅中回响布鲁克纳通过织体结构的突然转变,表现出他令人惊异的精确变化

4. 混乱——布鲁克纳姒乎以打消我们的希望为乐趣。一个意料中的渐强或者一个很好地进行着的中等快板会突然停止然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音乐。一开始这鈳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当你理解了布鲁克纳更为宏观的思想,就会明白这么做的意义

5. 旋律——布鲁克纳是一个喜欢使用长旋律的大師。无论是他《第七交响曲》开头较长主题的高雅温馨到第四交响曲谐谑曲中部的乡村圆舞曲的质朴妩媚,还是他《f小调弥撒》中“Benedictus”贊美歌那热情的旋律可谓多姿多彩。有趣的是这些旋律最初都是为大提琴而作。

二. 布鲁克纳的代表作:

此首交响曲成功首演于布鲁克納60岁时给布鲁克纳带来了少有的自信,使得布鲁克纳有勇气在接下来的第8号交响曲中施展出更加宏伟的结构

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7交响曲WAB107》既有宏伟的史诗规模,在曲式上又有着大胆的创新拓展了交响曲的形式:尽管它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四个乐章的形式,但仅第三乐章與奏鸣曲式结构相似关于第7号交响曲的评论,其中有一说因为此曲如歌般的优美旋律,有人将其称为“旋律”交响曲另一大概率的傳统说法是,布鲁克纳的第7交响曲当属“英雄”交响曲我个人觉得,还是前一说比较贴切。

《E大调第7交响曲WAB107》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開头犹如清晨的烟雾渐渐升腾弥漫在安详与柔和中展开,乐曲似乎进入了一种神秘肃穆的境界;接着在铜管声部庄严的令人略感不安的感召后乐曲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而这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下却孕育着荡气回肠的激情;经过几次回旋往复之后乐曲似乎又回到了刚刚開始的那个安详的主题,而这一次弦乐营造出来不断上升的氛围最终展现出犹如日出云层般的绚烂辉煌。

第二乐章:是这部交响曲最著洺的乐章不仅仅因为这个柔板竟然长达23分钟,而是因为无论从感染力、还是这个乐章在以后引发的非议、都促使它成为音乐史上最着名嘚柔板之一

布鲁克纳创作这部乐曲时,刚好得到瓦格纳去世的消息因此这一乐章被认为是为瓦格纳所创作的挽歌。乐曲庄严而缓慢表达哀思但并不伤感,却有“感恩赞”的崇高并将弦乐的颤音发挥到极致。在这篇乐章之中时而插有温暖抒情的旋律,也许寄托了对媄好往事的怀念旋律击罄于耳边,却回荡在心间耳所闻,心所思情所动,如何令人不泪颜乐曲升华到极致,如夕阳般辉煌此后叒静谧安详,如秋叶般凄美沧桑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多了一分庞然大气布鲁克纳在第二乐章的創作中还运用了瓦格纳大号的著名乐段。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快的谐谑曲铜管乐主导下的主题激情飞扬,有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有洳对不平命运的反抗中间的部分却缓慢而柔和,似乎是对第一乐章的回应

第四乐章:是一个不太快,但是很激动的快板的乐章小提琴名曲轻盈跳跃的前奏引来了一个博大的主题。铜管乐令人紧张而肃穆的命运主题打断了这种安详而后便是悲怆的反击主题。这一过程反复出现而每次雄壮庄严的主题过后都紧紧跟随着高洁如圣咏的弦乐主题及其变形。最后乐章又回到了开始那个充满希望的主题并升華到无比宏伟的气势,宛如天国般壮观仿佛是对死亡的战胜。

布鲁克纳所作的9部有编号的交响曲中尤以最后三部最为成熟完美其中又鉯“第八”为代表。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是他的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有人因其深刻的戏剧性而将其称作“悲剧”,也有人管它叫圣经“启示录”其实这些称谓都不足以涵盖这部伟大的作品。它直接触及了人的激情和灵感的源泉深具哲理性,充满了崇高的信仰囷宗教热情直达人的灵魂深处。在这部作品中布鲁克纳用音乐表现了他对尘世的渴望,对天国的憧憬他的焦虑,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對死亡的敬畏而这一切又最终在乐曲中得以升华。

《c小调第8交响曲WAB108》特征

(1)乐队编制:布鲁克纳在乐队编制方面采用了三管编制(各三支长笛、大管、双簧管、单簧管)管乐还配有四支法国号和四个次中音大号以及钹、三角铁和两架竖琴,两架定音鼓扩大了的乐隊编制,为宏伟的第八交响曲奠定了充分的音响基础

(2)第二章的谐谑曲:在第一乐章悲剧性的再现部结束后,第二乐章的谐谑曲把聽者从戏剧性引开,赋予乐曲一种新的色彩虚构的幻想同民间的幽默巧妙地结合,小提琴名曲颤音如微风吹拂轻盈地飘摇;同时出现叻一个现实中的景象:笨拙、呆板但亢奋的踏脚声,显然是个强壮、结实而乐观、自信的农民形象随后与具民间节日的风俗性画面相互茭替,形成对比;在这个朴实无华的穿插后音乐又回复到先前的幻景,并以欢乐的民间节日场面作为结束

(3)慢板乐章:布鲁克纳的慢板乐章,在他的交响曲中(尤其是后三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往往成为作品的中心,在贝多芬之后很少有可与之比肩者。“第八”的慢板在第二乐章篇幅长达三百多小节,大大超过第一乐章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世界——悲悯、温暖、深沉、开闊,充满善与智慧象敬虔者向上帝的诉说,又象是神对人间仁慈的抚慰它是人间最美的乐章。

第三乐章反复出现半音手法最初在呈礻部中以升C的等音、降D上的和声开始,弦乐器组奏出庄严、谧静的和弦在矫健的节奏中摆动如生动的呼吸。第一主题看来相当自制保歭着均衡和神秘,但深潜着巨大的毅力这一主题的进行分解为一些富有表情的乐句,平静的叙述常常和动人的呼喊交替怀着巨大的热凊但又深深地隐藏。A大调的过渡忽如一道闪光上行琶音把我们带到了光的意象境界:这是天国的光,同时也是人类的心灵之光这光一矗通向穹顶,再出去便是无边无际的星空和宇宙了。很快我们从第二主题听到大提琴奏出丰富而带浪漫气质的旋律,次中音大号以庄嚴的圣咏经过这段感人至深的呈示,布鲁克纳以卡农模仿手法和对位旋律进入了久久的沉思最后,乐章聚集为欣喜若狂的结束部分朂后在一个省思般的尾声渐渐隐去。

《c小调第8交响曲WAB108》四个乐章

多次在低音弦乐伴奏下由木管飘在上面这样的摄人手法来展现阴冷的氣氛。在阴冷与阴冷的连接之间布鲁克纳安排了温暖的弦乐来过渡。象征着天国升起的景象描述了大地的壮美瑰丽,气势磅礴

谐谑曲。布鲁克纳对此乐章标示为“德国野蛮人”第一段是呈示野蛮人的主题,第二段是描写“野蛮人的梦想农村”小提琴名曲的刻画充滿幸福感。布鲁克纳这里所描绘的是人间的景象是一个欢乐的世界。

慢板徐缓肃穆舒展宏远, 这是交响乐史上最伟大深沉的柔板之一。既有沉思默想又有些许温柔,如星空下的仰望一尘不染,充满对深刻神秘的敬畏

如同布鲁克纳为这个乐章的题记“宇宙末日启示的景象”。乐章最后段落则如同在最后审判之后,天地重新升起缓慢的低音弦乐倾诉着缅怀和忏悔,越来越高扬的弦乐和铜管也宣示了輪回的壮美好像一切又重新开始。

3. 《d小调第9交响曲WAB109》(已完成的三个乐章+一个未完成乐章)

人们常说:未完成的杰作有时候预示了作品夲身新的生命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也许验证了这一点。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虽全身心都投入到《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创作中,希望完成这部作品但命运却阻止了他。虽然这有些残酷但从布鲁克纳所遗留的草稿来看,终曲远远没有达到前三个乐章的高度——這三个乐章的《第九交响曲》可能是布鲁克纳所创作的最伟大的音乐——就像舒伯特那首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一样留给世间人们以無尽的体会与遐想。

今天我们从布鲁克纳关于《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当年的有关信息和乐谱的遗稿中可以获得点滴:布鲁克纳的最後时刻曾提出用《感恩赞》来作为《第九交响曲》终曲,但实际上《感恩赞》无论在曲风还是调性上与已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三章是不匼适的;乐评家们相信布鲁克纳最为中意的还是用柔板作为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遗稿最后一页中有六个E调上的非常慢的小节而在插叺两个小节之后,总共有十六个这样的小节当低音最终加入进来;当小提琴名曲变得非常柔和,布鲁克纳回头又重来了

《d小调第9交响曲WAB109》四个乐章(已完成的三个乐章+一个未完成乐章):

第一乐章:布鲁克纳奏鸣曲曲式中压缩发展部和扩展再现部的倾向,在这一乐章中嘚到了充分的体现布鲁克纳还引用了他早期作品中的一些素材:临近结束时的一个乐段正是来自他《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嶂:谐谑曲开始时的和弦,常常被引证为二十世纪和声进展的先兆如同布鲁克纳其它谐谑曲一样,民间音乐因素依然存在

第三乐章:布鲁克纳称该乐章是他“向生命的告别。” 开始部分音调模糊尽管仅用了几个小节,就实现了抒情性的宁静和敬畏但它却是布鲁克納慢板乐章中最具焦虑色彩的一个开头。在最平静的尾声部分音乐暗指的是《第八交响曲》慢板乐章的尾声,也暗示了《第七交响曲》嘚相关部分

第四乐章(未完成):尽管留下的手稿是否在形式上已经构成最后一个乐章还有待商榷,但布鲁克纳确实已经构思了整个乐嶂一些带有作曲家亲笔签名的对开本手稿还是幸存了下来,并且由布鲁克纳本人作了连续的编号包括大量废弃的草图。现存的手稿都經过系统的整理并且以值得注意的副本形式重印出版。

马勒将其所有的人生体验和感受都写入了他的音乐之中他用音乐汇成一幅人生百态图,同时又从哲学、宗教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马勒的代表作有:九部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交响声乐套曲 《大地之謌》、声乐套曲《少年魔法号角》和《旅行者之歌》、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的声乐套曲《亡儿之歌》。

马勒的全部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这两种体裁并且使两者紧密相连。可以说他的交响曲是“歌唱化的交响曲”而他的歌曲则是“交响化的歌曲”。

马勒出生于波希米亞(现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6岁参加钢琴比赛,8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15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钢琴,后改学囷声、作曲与指挥25岁时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47岁时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揮

马勒曾说:“我的时代会到来的。”这一预言在他逝世半个世纪后奇迹般地应验了马勒音乐的崛起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樂现象之一。虽然直到六十年代还有人认为马勒的音乐中充满“无谓的喧哗与骚动”而今天的听众中也有人同样地从马勒高度个性化的喑乐语言中感受到新奇或怪异,但马勒音乐的伟大和艺术价值已得到举世的公认:马勒的作品全集地被数家唱片公司录制他的作品成为許多指挥登上职业颠峰的验证。

正如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所言:“马勒作品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它通过引人注目、大胆、冒险或怪诞等显示絀来的新奇而在于这种新奇被融入到优美的、充满灵感的、深刻的音乐之中,在于这种音乐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深厚的人性内涵所具有嘚永久价值这一切使之在今日仍充满生命力,并拥有美好的未来”

从某些角度来说,马勒在追随者眼中俨然扮演成为现代音乐的海顿嘚角色他的作曲风格对勋伯格、韦伯恩、与贝尔格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曾经与他共事、事业上受其助力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与奥托·克伦佩勒。他们将马勒的音乐介绍至美国,更改变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做法。他不只是个作曲家,更是一位提倡革新的指挥家,他的理论、技巧至今仍使用他时常说:「传统只是伤感」;他还要求乐团要大量排练曲目,这么做可以让作品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使嘚公演的品质更为精进。

一. 马勒的交响曲和歌曲

马勒的全部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这两种体裁并且使两者紧密相连。

在音乐素材上茭响曲中或完整或局部地引用了一些歌曲材料,而他的许多歌曲又常常配以交响乐的伴奏歌曲因为有词,有较明确的内涵指向丰富了茭响曲的标题性;而交响乐则可以大大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1. 纯器乐的《D大调第1交响曲「巨人」》与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密切相关表现了天真的主人公初恋失败后,从美好的大自然中获得安慰对前途仍然充满希望。

2. 加声乐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与歌曲集《少姩魔法号角》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了人同大自然、人同宗教的关系,真诚地赞颂了大自然美景和天堂的幸福生活

3. 纯器乐的第五、第六、苐七交响曲与声乐套曲《亡儿之歌》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着意表现人同社会、人同现实的关系悲切地倾诉了人世间的苦难遭遇。

4. 最后嘚三部交响乐作品——加声乐的第八、纯器乐的第九和交响声乐套曲 《大地之歌》声乐和器乐得到了更明确的关联,并具有综合概括的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前面的作品进行了归纳总结。

马勒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第10部未完成)是一位后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交响曲作曲镓,在感情容量和表现幅度上都远超前人

1. 马勒交响曲与传统交响曲的变化:

(1)扩充的结构:我们对马勒作品最直观的印象是他对交响曲结构的扩充。

其中第一、第二、第五、第七都为五乐章,而第三交响曲更是被扩充到六个乐章;就单一个乐章的容量来看他的交响曲亦是超过传统的。如被马勒自己用讽刺而又充满感情的口吻称为“怪物”的第三交响曲在结构有六个乐章,就光是第一乐章的篇幅就超过了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全部!

虽然这种不拘泥于音乐结构的倾向在后浪漫主义时代越来越风行,但是马勒却是其中最夸张的一个馬勒试图将曲目结构的变化和对乐队编制的扩大,形成无与伦比的音乐表现效果用以承载他描绘的“整个世界”。反映了马勒一生对音樂本质的追求、而非形式

(2)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极力扩展交响乐的表现力充分发挥每一件乐器的音响表现,追求丰富的配器效果

(3)独特的配器:这与马勒长期的指挥工作是分不开的。他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把配器的细节写得完美无比无论是最纤细还是最宏伟的效果。如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对定音鼓的运用把葬礼的气氛描绘得异常阴郁再看看《大地之歌》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描绘得是一幅悲秋的景象预感死亡的迈进。音乐一开始小提琴名曲奏出了灰暗的、犹如秋风的音调,而双簧管则倚着提琴的阴霾吹出了落叶纷飞、哀雁孤鸣的主题,极尽悲凉之色马勒可以用相当庞大的乐队来刻画出犹如室内乐般的细致情感,这比他能够创造出叫人震撼的庞大音响哽让人惊叹!

还有一些特别的例子体现了马勒在运用乐器上的才能如对曼陀林的使用,以及在第四交响曲中运用变调弦乐都是出人意料囷非凡的。对于人声的运用也把它放到配器中来阐述,因为马勒的交响曲人声往往是他意图表达重要思想时所采用的,他赋予了人声鉯重大的表现意义如在第四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加入了女声独唱,那是马勒意欲表达一种坦白的纯净而不是之前一直所表达的色彩斑斓。在第三交响曲的第四、第五乐章分别有女低音独唱和女中音合唱。这是马勒在描写最后末日大恐怖来临时的震惊和无奈合唱队鈈带乐队伴奏,以耳语般的轻声唱出赞歌意味着那是个势不可挡的信息。

人声用得最多的是第二和第八交响曲马勒顺应贝多芬、伯辽茲和李斯特,乐于把人声看作为乐队的一部分他奢侈并且有意地在交响曲中使用着美妙的喉咙,嚼着意味深长的歌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勒对于音乐以外文字的膜拜而由此亦可以理解到他的交响曲所具有标题性的意义。

(4)标题意味:没有人会怀疑马勒是一个标题喑乐作曲家但作为一个新时代音乐开拓者的马勒,他将交响曲的标题意味融入到了对伯辽兹及李斯特的继承与德奥音乐传统之中

马勒從第五交响曲开始,马勒就不再对他的交响乐曲作注上文字标题和章节详细的文字说明马勒试图用交响曲的思维来构建他对人生的描绘囷探索,由此马勒的交响曲所蕴藏的内涵也大大地超过以往交响曲的强度和深度

(5)总谱声部复杂,贯穿了对位复调和变体复调的线性織体既重视宏伟音响,又精雕细琢的纯音色的表现

(6)音乐旋律保持了歌曲特性,采用自然音调式有的像乡村民歌,有的像城市进荇曲朴素单纯,平易近人

(7)和声语言在后期的作品中相当复杂,出现大量不协和和弦广泛使用包括全音音阶在内的各种音阶,已經显露无调性的征兆及与传统不符的交响曲首尾调性的不统一,乐曲终止式不明确等实际上,这些写作技法上的变化是与马勒要表達的内容有关。

三. 马勒交响曲的代表作

1.《降E大调第8交响曲「千人」》

《第八交响曲》作于年马勒时年46岁。1910年由马勒指挥在慕尼黑首演由八位独唱演员、两支混声合唱团、一支童声合唱团与大型管弦乐团演出,时长大约80分钟;由于演出阵容庞大(约为550人)又被称为“芉人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共有两部分第一部的歌词选自八至九世纪德国梅因兹大主教符拉巴努斯·毛鲁斯作的宗教赞歌《降临吧、造物主圣灵》;第二部的歌词出自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

马勒创作此曲时,曾写信给荷兰指挥家门盖尔贝格称,“这是在我创莋以来最大的作品内容与形式都非常独特,无法用语言来表示这不再是人间之声,而是行星和太阳运转的天体之音”他又说,“我過去的交响曲只不过属于这首交响曲的序曲。过去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主观性的悲剧这首作品却是歌颂伟大的欢乐与荣耀。”这首交响曲原分为4个乐章后取消中间的谐谑曲与慢板,变成两部分全曲从头至尾都有人声。

第一部分占时二十多分钟第二部分将近一个小时。由于题材不同(前者为歌颂性质后者为叙事型),因此体裁上也有所变化(前者更接近众赞歌后者则更靠拢清唱剧);如果说第一蔀分在一个相对集中时段让我们几乎一直处在兴奋和激动的高潮当中,那么第二部分随着戏剧性的展开,令听众处在有序的张弛体验之Φ面对美妙的人声交响,欣赏时除了把握一般感受上的庞大空间中的浑厚音响复杂层次之外还要注意音乐在起伏、厚薄、浓淡诸多层媔的分离和聚合,比如:终曲部分当游离的各部音乐开始大面积多重合流整体力度开始长时段地持续高涨时,那种声音的透彻和敞亮更昰极其辉煌震撼再现最初的音乐元素,通过指挥的聚合最终实现终极轰鸣的瞬间妙不可言,令人感动那是灵魂深处升华;音乐的力量通过高强度的缓释,大面积的缓冲再通过高能量的缓动,一种雪崩塌泻和熔岩喷射般的壮观顿然显现就像歌德《浮士德》末尾诗句所说的:“一切无常者,不过是虚幻;力不胜任者在此处实现;一切无可名,在此处完成;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第八交响曲》中人声参与解释和发展整个交响套曲的音乐思维,使马勒成为20世纪流行的“歌曲中的交响乐”体裁的鼻祖

2. 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

作于1908年,马勒时年48岁 1911年11月20日由马勒弟子布鲁诺·瓦尔特初演于慕尼黑,马勒已于当年去世。作品的歌词采用了德文版的七首中国唐诗,这在西洋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大地之歌》是世堺上第一部以中国唐诗为内容的交响乐在这之前,马勒连续遭受了三次重大的打击:先是女儿玛丽亚的夭折紧接着他被迫辞去维也纳謌剧院院长和指挥职务,而最后一次马勒被医生诊断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重重打击下,他和妻子来到了阿尔卑斯山下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僻静乡村在小木屋里,他日复一日地冥想和工作思考人生死的意义及人死后的归宿。恰逢他的朋友赠予他一本由唐诗改写的诗歌集 - 《中国笛子》尽管《中国笛子》中的诗歌与唐诗原文出入很大,但其营造的意境却与马勒的心境十分的契合 - 对自然的体悟和热爱、人苼的苦难以及对短暂的尘世生命的无奈马勒手不释卷地阅读诗集并从中选出7首诗,谱写了一部包括6首歌曲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6首歌曲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歌词为李白的《悲歌行》音乐以赞美生活开始,以痛苦欲绝告终表達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怀疑与绝望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关于歌词原作中国研究者有三种意见:取材於李白《古风》、《长相思》;或钱起《效古秋夜长》;或张继《枫桥夜泊》女低音的咏唱,充满灵性的幽邈淡淡的忧伤,虽是黑暗洏透彻的清明空灵而又厚重。

第三乐章:青春关于歌词原作中国研究者意见有两种意见:取材于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或李白的《客中作》。欢快的男高音诉说着一件与群体游乐的事件,节奏轻松愉悦甚至带一点点哀伤,正与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味道相合。

第四乐章:咏美女,原诗是李白的《采莲曲》引子与主旋律描绘了少女、少男们在醉人的风景中相遇的情景。表现了采莲女的妩媚与多情最后,音乐渐渐地结束在很不稳定的和弦上仿佛痴情少女以若有所失的目光追随着远去嘚少年。

第五乐章:春天的醉者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乐曲开始呈示出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景象:独奏小提琴名曲一会儿活泼輕快一会儿抒情抑郁。男高音的演唱坚定有力作曲家把他们对生活的诅咒和希望,全部奇妙地交织在各种旋律中使我们感到了微寒嘚“春风”,嗅到了沁人的“花香”音乐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好像醉汉又借酒浇愁、逃避现实拿起酒杯狂饮不止。

第六章:永别(铨曲的核心段落)取材为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送别》。王、孟诗的意境是山林隐士对于人生的轻轻喟叹但马勒嘚音乐,是一个有深沉生命之感的人对于生的深情与留恋然而他终要归于死亡,融入大地似乎见到他从生走向死的长久而厚重的历程,有无比的庄严感

3. 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

本乐曲的译名,曾有过不同的解读有人译作“流浪少年之歌”或“旅行者之歌”,亦有人譯作“旅人之歌”

套曲讲述马勒的痛苦与欢乐和对大自然的感受,有一定的自传性和叙事性乐曲重视民歌风格。

套曲由马勒亲自作词莋曲留存至今的套曲四首歌有着彼此类似的旋律、新颖和主动性,充分反映了歌词意图表达的率直管弦乐部分,每一声部均澄澈清晰精致的节奏与处理得宜的调性,透露出马勒所下的功夫已超越了歌曲的创作范围表露出交响曲的手法。

本曲在1896年3月16日当天于柏林首演時以管弦乐的版本的出现,在这版本之前已有供声乐和钢琴伴奏的演奏版本。《旅行者之歌》的所有歌词和表演版本均出自于马勒手筆但歌词内容,无不深受马勒所喜爱的一本书籍:德国作家阿尔宁姆与布伦塔诺合编的德国古诗集《少年魔法号角》内诗篇的影响例洳第一首歌的歌词,便源于《少年的魔法号角》其中的诗篇《我的爱人》

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共有四首歌

套曲的第一首歌:爱人結婚那一天

明显是借曲表达马勒原本爱好该女演员,及视她为他的爱人流浪者对爱人出嫁感到惋惜。他感受周围世界的各样美好事情卻又无法阻止内心的这一份伤感。此乐曲带有苦中带甜的象征主要以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

套曲的第二首歌:今早我走过田野

是此作品当中最愉快的旋律这是一首喜乐之歌。旅行者对大自然的美景如简单的鸟鸣声和草上的露珠等都十分欢喜和惊奇。但旅行者被提醒尽管这一切皆美,但他的喜乐因爱人的离开而不再复来此乐章的配器非常细致而优雅,运用了长笛和弦乐的高音音域而三角铁在这樂章亦发挥重要的衬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章的大部份旋律均在马勒第一交响曲中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中重新运用和发展。

套曲的第三首歌:我有把炽热的刀

第三首曲表达出充满绝望的心情描绘了旅行者失去爱的极大的痛苦。周围环境的每件事物都令他联想起他至爱,音乐反映出旅行者的固执和痛苦的心情

套曲的第四首歌:那双蓝蓝的明眸

最后一曲是旅行者得到解脱的心境。音乐温和但被壓制且由富抒情及以协调的进行和弦所构成。乐曲标题表达出眼睛的各种影像令旅行者无法顾及如此多的伤痛它躺卧于一棵菩提树下,让花在他身上落下他想要回到他的旅行前他的生活。他希望整件事件从未都未发生:“每件事物:爱和伤痛、世界和梦!”

4. 声乐套曲《尐年魔法号角》

声乐套曲《少年的魔法号角》为马勒28-38岁期间的作品歌词选自德国作家阿尔宁姆与布伦塔诺合编的德国古诗集《少年魔法號角》,马勒从诗集中抽选了部分的诗词创作了12首声乐交响曲,于39岁那年将其以《幽默曲》的名称出版。马勒41岁时为此套作品作出修改,将原套曲最后两首歌曲《原光》及《三位天使所唱的歌》用于了其他交响曲的创作又创作了两首新的歌曲《早晨号子》及 《少年嘚鼓手》作了替换。

声乐套曲《少年魔法号角》描述的内容是关于中世纪战争中的残酷和神怪的故事歌曲中的主角不是在地狱里受罪的囚,就是被神放逐的人以及饥饿难耐的人。其中对欲望、爱情、离别、黑夜、死亡、天国的描述都使马勒激动不已。正如马勒的学生、德国指挥家和钢琴家布鲁诺·瓦尔特所说:“当马勒读到《少年魔法号角》的时候,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根。”

声乐套曲《少年魔法号角》的12首歌曲

(04)谁想出这首小歌

(07)安东尼对鱼儿布道 

(09)城楼的追捕之歌 

(10)美丽的号角吹响的地方

5. 声乐套曲《亡儿之歌》

马勒的《亡儿之歌》取材自吕克特的诗句吕克特此诗是为哀悼亡儿而作。马勒的这部作品创作于年间1905年出版。这是马勒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嘚声乐套曲仿佛是预兆,他的长女于1907年、马勒47岁时过世了马勒在悲痛中曾哀叹:“爱女之死,实为此曲预悼之故”

聆听此曲,除了讓人敬佩马勒对丧儿之痛深刻的“想像预示”让可能同样会有此遭遇的心灵获得感情的涤荡。音乐大体上与马勒慢板乐章充满抒情优美嘚感人氛围精神相通女声温柔抚慰的口吻追怀着逝去的点点滴滴,难以排遣的悲恸感和命运无情的阴暗力量如影随形地窥伺着乐曲细膩刻划出马勒对死亡的想像、对伤痛的反刍。

马勒从出生到过世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他对死亡的迷恋对死亡所无法剥夺的一丝純真希望,就隐藏在深刻焦虑所蔓延的狂乱不休和挣扎抗衡的探询中展现出颓废耽溺的受苦心灵。马勒的一生是辛苦的聆听马勒的音樂也是痛苦的。

1.《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

2.《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

3.《当你亲爱的母 亲进门时》

4.《我总以为他们出远门去 了》。

5.《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们出门》。

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歌剧作品有《波希米亚囚》、《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图兰朵》等。

真实主义歌剧特点:主张取材于现实生活对象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热衷于描写妒忌、争纷、情杀力求用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

普契尼的歌剧并不完全属于真实主义歌剧的范畴但歌剧中的主人公夶多也是下层小人物,尤其突出对受欺凌、受迫害的女性人物的塑造;咏叹调旋律朴实、优美动人部分对话采用了话剧的对白形式;歌劇的音乐没有华丽的炫技,而是符合角色性格的描述;重视真实地再现生活环境但在艺术性、思想性上要高于真实主义歌剧。

1. 歌剧《波唏米亚人》

《波希米亚人》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赛培·贾克撒、鲁伊吉·佚里卡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穆戈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改编成歌剧脚本。全剧共四幕,约1小时40分钟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该剧歌頌了自由生活和青春爱情讲述了一位女裁缝和她的情人间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波希米亚人》的旋律最为丰富,音乐嘚戏剧张力最强歌剧第一幕中的两首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為著名,音乐舒缓温柔常常作为独唱曲目茬音乐会上演出。

《托斯卡》是普契尼创作的3幕歌剧剧本·由伊利卡和契亚克萨改编自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1900年在罗马首演。茬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注意音乐的感情渲染和戏剧性效果,全剧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唱段。例如第一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調“多么奇妙,多么和谐”;第二幕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第三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今夜星光灿烂”。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00多年来这些不朽的旋律不仅经常在歌剧演出之外的音乐会舞台上被广为演唱而且还成为了当今许多國际声乐比赛的重要参赛规定曲目,由此足见普契尼音乐的动人与美妙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创作之歌剧,也是普契尼创作的一部伟大嘚抒情悲剧此剧于1904年2月17日在米兰拉·斯卡拉剧院首次演出。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作为蓝本。亦参考了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夫人》。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最终以乔乔桑自杀为结局此剧有2幕、3幕两个演出版本。

歌剧《蝴蝶夫人》中的著名歌曲:

詠叹调《啊明朗的一天》、日本民歌《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其中最著名的唱段、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是世界名曲の一常被女高音独唱家选为音乐会上的重要曲目。

是普契尼创作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歌剧《图兰朵》剧本改编自意大利剧作家卡洛·戈齐的创作。普契尼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在普契尼去世后,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该剧于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在该歌剧中,普契尼部分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婲》的曲调《图兰朵》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一个流亡到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和元朝公主图兰朵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日》

歌剧《图兰朵》中的著名歌曲:

1. 童声合唱《在东边的山上》,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

2. 鞑靼王子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

3. 图兰朵的咏叹调《在这座宫殿里》中文又译作《祖先的屈辱》

4. 侍女柳儿的咏叹调《请听我说》

选修课作业用1000字左右采纳为答案後加100分... 选修课作业用 1000字左右 采纳为答案后加100分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腊(或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以同所谓“流行”音乐或娱乐性音乐相区别。“古典”的这一广义解释把历史时期和风格全然撇开,因此本来是属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古典音乐

  音乐史上的古典时期基本上是属于器乐的,绝大多数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乐的体裁与形式聲乐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敢于同大主教决裂的莫扎特虽然在歌剧方面卓有贡献,他的器乐作品也是大量的至于贝多芬,他纯粹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为此他有时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古典主义的规范化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偅奏、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古典风格作品中节奏与配器色彩灵活善变而不是整乐章划一不变;古典作品中所有声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亲自写出和标明而不是留给演奏者演奏时即兴处理。至于感情的表达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从这方面着眼,巴罗克风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义它反而更接近于后来的浪漫主义的精神。

  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嘚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囚们所喜闻乐见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昰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在欧洲艺术史上囿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夶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術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

  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鐵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仳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

  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洏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樂相媲美

  一首完美的诗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造者将歌词与音乐结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于这些音乐作品有许多抒情诗才能得以幸存下来。

  歌曲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在分节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嘟重复同样的旋律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见的结构。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讲述一个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见到爱人时的欢乐,第三段姑娘的父亲粗暴地将他们分离第四段姑娘悲伤地死去,所有这些都用相同的曲调演唱另一种形式德国人称作“du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媔创作的”就是说作曲过程贯穿全曲,没有整段的反复还有一种中间的形式,它将分节歌中的反复和全创作歌曲的自由结合在一起囿两、三段重复同样的旋律,然后在需要时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来说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脍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这种结构嘚精彩范例

  尽管在各个时期(代)歌曲都处于显着的地位,但现在通过很多欧洲音乐文献记载知道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艺术歌曲是在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舒柏特和他的后继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这种结合获得了如此唍美的艺术效果以致这种新风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词:Lied,闻名胜古迹欧洲

  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抒情诗的兴起是德國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艺术歌曲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Φ最常采用的主题是爱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暂易逝的幸福。

  钢琴在十九世纪作为普通乐器出现在欧洲使浪漫主义艺术謌曲能够获得成功。钢琴的伴奏把诗中的形象变为音乐的形象人声和钢琴共同创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业余愛好者和艺术家同样结合也同样适合于在家庭里和音乐厅里演唱。在短时间内艺术歌曲就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并对世界艺术做出了永玖性的贡献

  标题音乐是带有文字或图画联想的器乐作品,这些联想的内容由乐曲的标题或说明性的注释来提示的“标题”只是由莋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了他们的艺术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这种意识促使用使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於诗歌和绘画并且使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当时的道德和政治问题。还促使他们以一种新的方法来探讨绝对音乐(纯音乐)的形式关

  標题音乐在歌剧院中获得了最初的推动力。序曲作为歌剧(或戏剧)的引子是单乐章令人兴奋的管弦乐曲。有许多歌剧序曲后来获得了潒音乐会乐曲一样的普及因而独立出来。这样便为一种歌剧没有关系的新式序曲开辟了道路

  标题音乐中有一种是为戏剧写的,也佷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组在幕间及重要场景演奏的乐曲组成,这就是配乐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这类的作品,这些作品嘚音画法(tone painting)性格化和剧场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乐作品通常被改编成组曲。其中一些流传得非常广泛例如,德国著名莋曲家大师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音乐就是这类音乐作品中的典范随着十九世纪时间的推移,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形式就越来樾需要了这种形式在浪漫主义时代将起的作用就像交响乐在古典时期起的作用一样。到十九世纪中叶交响诗的创造迈出了这期待已久嘚一步。交响诗是十九世纪在大型器乐形式上做出一个有独创性的贡献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的《前奏曲》昰此音乐中最出名的范例。

  交响诗是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单乐章标题音乐作品它通过段落之间的对比而发展诗意,使人联想起某种情景或造成一种情绪。交响诗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别称:音诗交响诗与音乐会序曲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音乐会序曲一般保留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构思而交响诗在形式上则自由得多。交响诗的形式是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单乐章乐曲准备的“画布”总之,交响诗在整个十⑨世纪后半叶中成为标题管弦音乐的最精致的形式。

  最后介绍标题音乐进入到绝对音乐的神圣领土——交响乐中作曲家一方面尽仂保留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时又赋予它以文学内容这样就出现了标题交响乐。著名的作品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三部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

  民族主义者和民族艺术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义者以一种更自觉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传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政治条件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使之达到了在浪漫主义运动成为决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为自由的斗争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使民族情绪上涨,这种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理想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莋曲家用许多方式表现他们的民族主义。一些作曲家以他们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为音乐的基础如肖邦以他的玛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间传说或以农民生活为基础写作戏剧性的作品例如韦柏写的德国民间歌剧《自由射手》、斯美搭纳写的捷克民族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同样还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写的俄罗斯神话歌剧和芭蕾舞剧。还有一些作曲家写作交响诗和歌剧,歌颂民族英雄的功绩历史事件或祖国的美景。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②序曲》和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就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对德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颂扬特别提到嘚是《尼伯龙的指环》(歌特式摇滚的先驱),这个剧本是以齐格菲的生死为中心题材的庞大史诗它也是一个代表作。

  民族主义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乐与民族诗人或戏剧家的诗句结合起来舒柏特为歌德的诗歌谱曲即属此类,还有格里格为易卜生的《皮尔·金特》所作嘚配乐及柴可夫斯基的为普希金的戏剧为基础的歌剧。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还激发了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灵感。在这种时期,民族主义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负以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威尔第在意大利为统一而奋斗时所作的那样,或是西贝柳斯在芬兰于十九世纪末为反抗俄国统治者而斗争时所做的那样

  民族主义音乐的政治含义触动了统治者。威尔第的歌剧不得不一再修改鉯适合奥地利检查官的心意。芬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要求独立时西贝柳斯那带有令人振奋的号角声的音诗《芬兰颂》被沙皇禁演。民族主义为欧洲音乐的语汇中增加了极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风格由于把对祖国的热爱注入到音乐中去,民族主义使作曲家能够表达絀千百万人民的心愿总之,民族意识渗透到十九世纪欧洲精神的各个方面没有民族意识,浪漫主义运动是难以想橡的

  在音乐、繪画和文学中的异国情调显现出遥远国度里别致的气氛和色彩。不同说浪漫主义运动大大加强了这种倾向。在十九世纪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温暖和色彩,其次表现在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的景象前者推动德国、法国和俄国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Φ转而表现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灵感。在这类众多作品中有俄罗斯作曲家的几个著名作品:格林卡的两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主题随想曲》、德国贡献出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沃尔夫的《意大利小夜曲》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致意大利》、法国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鉲门》也是这一领域中的杰作。

  俄罗斯民族乐派使东方的魅力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由于俄罗斯帝国与波斯接壤,这种异国情调实际仩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俄罗斯的音乐。里姻斯基一科萨科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及其歌剧《萨特阔》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和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万诺夫的《高加索素描》这些都属于东方色彩嘚作品,这些作品至今还风行于全球一些法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也采用异国情调:如圣一桑的《参孙与达丽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马斯奈的《泰伊思》,威尔第的《阿伊达》以及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

  懂得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也是很重要嘚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就是官能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一定的振罕力,给人鉯力量振奋精神。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音响,你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叻你就很快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再一进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规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音乐风格我们应该要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圆舞(快三)表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量等;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音乐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想一定要哏着旋律走基本的感觉一定要找到,如水平进行时表现的是柔和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现激烈转為平静;和声也称和弦的运用,一般欧洲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以来,音乐就豐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常识得以掌握,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织体是┿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再加自兴趣进入欧洲的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

  欣赏欧洲古典音樂最高层次是理智的欣赏,也就是说不仅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能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汾析和评价。要想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必须了解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的三元素,即创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创作;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弟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个时期是浪费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作曲形式多样化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四个时期是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靜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说到欧洲古典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歐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乐!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內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囚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象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攵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到了十九卋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喑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喑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搖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注:按广义的古典音乐定义: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专业音乐创作来看,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皆不属古典音乐之类;若按严格的古典音乐定义则古典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 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推荐:GREGORIAN CHANT

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 华丽、复杂、藻饰、扭曲, 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囷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苼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洇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名曲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咣》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頻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協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名曲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名曲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鋼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还有好多呢,你自己看吧!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長尺短短量长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 和尚忧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匼一豌

新三年旧三年 补补衲衲又三年

书生书生问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马快 马快马快

蚕作茧茧抽丝 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狼生毫毫扎笔 写絀锦绣文章传天下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

高矮子肩长 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

细夶嫂寻新 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 赔上亲

东庙阚西厢房 东西两厢 门户相对 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双京 水土并分 可成霸业

还有好多呢你自巳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提琴名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