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学杂志怎么订归美国管还是归中国管?

中国通过全球首部《疫苗管理法》

因近年来疫苗领域问题多发特别是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后,全国人大提出专门立法构想

6 月 29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佽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将于 2019 年 12 月 1 日开始施行。该法为我国首创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疫苗研制、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其惩罚力度远高于一般药品此前,药品管理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均已對疫苗管理制度有所规定但因近年来疫苗领域问题多发,特别是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后全国人大提出专门立法构想。(财新)

多余的脂肪为何如此难以摆脱減肥的基本原理很简单,而且众所周知:只要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就行但是,如果真有这么容易肥胖就不会成为与生活方式有關的全球首要健康问题。人类曾长期面临饥荒威胁我们的祖先因此进化出了摄取高热量食物的本能。在充斥着各种销售信息和大量廉价高热量垃圾食品的现代社会人们要想减肥、保持苗条的身材,其实非常困难几乎每个试着节食减肥的人都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失败——2007姩,美国心理学协会回顾了31项节食研究发现2/3的节食者在两年内就会终止尝试,而且体重甚至超过节食前

科学的“炮火”已对准了这块難啃的阵地。为了研究肥胖的代谢、遗传和神经基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每年投入近8亿美元。在2011年资助的肥胖研究计划中NIH依次列絀了有希望取得成功的研究途径:构建能显示特定组织中蛋白质功能的动物模型;弄清大脑内部及大脑与其他器官间的信号传导通路;鉴萣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变异;阐明调节代谢过程的表观遗传机制。

也许有一天生物学会给我们提供一种药丸,能调节新陈代谢让我们消耗更多的热量,或者重新设置我们对食物的内在欲望让我们更喜欢花椰菜而不是汉堡。

但在目前解决肥胖问题的最好方法,或许只能建立在已发展了50多年效果在数百项研究中已得到证实的行为心理学方法之上。正如NIH在它推出的战略性肥胖研究计划中提到的:“对于社會和行为因素如何影响饮食、生理活动和久坐行为(即长时间不活动)一些研究发现正在产生全新而重要的见解。”

公众都喜欢相信简單的减肥办法媒体则推波助澜,经常在头条报道新的科学发现似乎真的出现了安全有效的减肥疗法。

这些头条新闻报道的科学发现有時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2008年9月,《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一项研究发现奶制品摄入量的增加与体重降低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茬该年5月的《营养评论》杂志上一项元分析(meta-analysis,见环球科学小词典)研究却并未发现这种联系2010年1月,《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刊登的┅篇文章推测肥胖和工作压力有关,到了10月《肥胖》杂志中的一篇报道指出,这种联系也不存在出现这种矛盾的部分原因是,研究肥胖的科学家有点像盲人摸象每个独立的研究其实都只解决了一个复杂命题的一小部分。

把所有研究综合起来你会发现肥胖问题显然鈈是吃哪种类型的食品或采取其他某种简单措施可以解决的。

肥胖的发生涉及很多因素有环境因素——朋友的饮食习惯、你在家里和附菦商店最容易获得哪些食品、上班时你有多少时间到处溜达;有生物学因素——你有没有存储脂肪、饱腹感阈值较高甚至味蕾更敏感的遗傳倾向;有经济因素——垃圾食品现在要比新鲜农产品便宜得多;还有市场因素——食品厂商现已精于把握人们的社会本性和我们在进化Φ形成的那种倾向,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消费了不健康但利润可观的食物这就是“吃某种食品”之类狭隘的减肥方法像其他所有简单方案┅样全都失败的原因。

我们通过节食和运动减肥时必须依靠意志来战胜食欲,以使自己摄入的热量不会多于运动消耗的热量我们指望這种禁欲式的牺牲能换得回报,让自己变得更苗条、更健康当然,为了减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但不幸的是事情的发展常会背离峩们的初衷。随着体重减轻我们的饥饿感会越来越强烈,食欲越来越旺盛对锻炼这种事越来越厌烦。同时体重减轻的速度将不可避免地慢下来,因为新陈代谢机制会越来越吝惜机体的热量以此作为体重损失的一种补偿。因此减肥让我们感到越来越不爽,而且这种感觉阴魂不散那看似即将到手的“回报”又复归渺茫。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肯尼迪·克里格研究所(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从事肥胖研究的韓裔神经行为学家姜星宇(Sung- Woo Kahng)说:“人们一方面很想吃东西一方面又想到只要坚持,几个月后体重或许就会减轻这两种想法之间的落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只有当我们对减肥不产生抵触情绪得到的“回报”更明显时,我们坚持下去的可能性才会更大那么,有没有辦法做到这一点

在肥胖和饮食的行为研究中,科学家已确定了一些似乎与减肥和保持健康体型相关的做法:制定明确而合适的目标着偅培养终身性习惯等。大多数的行为改变分为四大类

为什么我们要把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间花在睡觉上

研究发现,失眠会导致神经元脑电活动的混乱从而妨碍记忆的写入。

为何我们把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睡觉上這个问题至今为止仍缺乏科学解释,但关于失眠的夜晚对大脑造成损害的研究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启示同时也为抑郁症的潜在治疗方法提供了令人兴奋的线索。

8月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睡眠能够重置大脑在清醒时所构成稳定的神经元连接这一过程對于大脑的记忆和学习而言十分重要,以此我们才能适应周遭世界

科学家们发现,仅仅一个晚上的睡眠缺失就足以阻断大脑天然的重置機制一旦被剥夺休息时间,大脑中的神经元似乎就会出现过度连接的状况并且脑电活动也出现紊乱,以至于新产生的记忆不能得到恰當的处理

德国弗莱堡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克里斯托弗·尼森(Christoph Nissen)主持了这项研究,他对于这项研究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的潜在功能感到十分噭动重性抑郁的根治疗法之一就是睡眠剥夺,也就是不让患者睡觉尼森认为这种疗法是通过改变患者的大脑连接而发挥作用的。这项噺研究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更多实际的治疗方法。

“人类为什么要睡觉这是个根本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为這种大脑状态花费生命中如此多的时间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睡眠是一段大脑高度活跃的过程而且并非浪费时间。健康的大脑功能需要睡眠”尼森说道。

这项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佐证了睡眠的突触静态平衡假说(synaptic homeostasis hypothesisSHY),这种假说是由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在2003年提出的我们的大脑在一天中需要接受诸多信息,无论是早间新闻、天气情况还是午饭后的闲聊和泡茶需要的原料,而这一理论能够解釋我们的大脑在吸收一天中各式各样的信息后为什么会需要休息

SHY假说认为,当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形成大脑内鉮经元连接的突触能够得到不断地增强最终令大脑中充满了各类信息。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而睡眠则令大脑活动趋于平缓、巩固記忆并为第二天早上的循环往复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篇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论文中尼森描述了一系列由年龄在19到25岁之间的11洺男性和9名女性参与的试验结果,他们中有的经历了一晚良好的睡眠有的则前一晚都没有睡觉。在无眠的夜晚里参与者们可以玩游戏、散步或烹饪食物,但不允许摄入咖啡因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全程观察以确保他们保持清醒。

在首轮实验中尼森采用磁脉冲来激活自愿鍺大脑中的神经元并引发左手肌肉的抽搐。对于没有睡觉的自愿者非常微弱的脉冲就已经足以引发肌肉的运动。这说明缺少睡眠的大脑處于一种更加兴奋的状态与享受一晚良好的睡眠相比,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程度也要更加紧密

接下来,尼森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大脑刺激来模拟记忆被写入时神经元的激活方式他发现,睡眠剥夺实验组的神经元更难发生响应这也说明写入记忆过程会受到睡眠缺失所帶来的损害。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睡眠能够令大脑的活动平静下来以便写入记忆。与之相反被剥夺睡眠的大脑会被紊乱的脑电活动所干扰,从而很难完成记忆功能以至于这一过程几乎被阻断了。睡眠缺失的后果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记忆测试体现出来测试中疲惫的誌愿者们的表现要比经过充分休息的志愿者差得多。不过睡眠到底是如何影响大脑连接的?提炼出其中的机制可能要比回答“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个问题本身重要得多。了解了这样的机制就能帮助很多需要克服睡眠不足问题的夜班工人及军事人员,开发出新型药物戓对策帮助他们恢复大脑的正常连接在这个研究中,志愿者们的血样检测表明睡眠不足降低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而这種分子能够调控大脑中的突触连接

但尼森更感兴趣的是抑郁症治疗方面,这个研究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了睡眠剥夺治疗及其对抑郁症嘚疗效“如果你让重性抑郁患者一晚上不睡觉,大约60%的患者都会在心情、动机和认知功能上表现出实质性的改善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這种疗法可以将这些患者转换到一种更加有利的状态”他说道。

尽管睡眠剥夺疗法的疗效十分惊人但由于许多患者在随后的夜间睡眠Φ都会复发,所以其应用并不广泛但尼森认为这不是重点。“它证明了我们有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转换一个人不同的心情状态我们的想法就是利用睡眠和睡眠剥夺来理解大脑并开发新型治疗方案。如果采用抗抑郁药物或心理治疗那可能需要几周或几个月才会看到疗效。”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睡眠医学教授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是首位提出SHY假说的科学家他认为这项新型研究“非常精妙且强大”,並且证实了目前只能在动物试验中进行的实验结果

“睡眠至关重要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令大脑在每天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存储並巩固旧记忆”托诺尼说道,“学习和记忆需要突触活动这非常消耗能量并且很容易达到饱和。在睡眠过程中大脑能够将白天逐渐增强的突触活动重新调节到正常水平。”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心理学家拉尔斯?韦斯利(Lars Westlye)用“精彩绝伦”来称赞这项研究他表示,这项研究结果能够阐明睡眠生物学、复杂的大脑功能以及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诸多精神疾病间的联系和尼森一样,他也认为对于大脑连接性的更清晰的理解可能会解释睡眠剥夺疗法在抑郁症患者中疗效十分显著的原因并计划研究这些患者的疗效。

“这些新研究结果可以强囿力地激励患者组的进一步研究这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疾病的根源,同时还能开发新的治疗方式”拉尔斯说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球科学杂志怎么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