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中国》第一卷的主要贡献包括?

8. 某岗位的标准工资为2000元/月小王嘚技能得分为30分,标准技能得分为20分则小王的薪酬应为( )元

8. 某岗位的标准工资为2000元/月,小王的技能得分为30分标准技能得分为20分,则小迋的薪酬应为( )元

答案:关注微信公众号【帅搜】即可查询网课答案

1.关注微信公众号【帅搜】,所有答案均可查询方便好用!

2.我们的公眾号支持查询智慧树/知到/超星/尔雅/学习通/优学院/高校邦/等各类大学网课答案!

3.是针对大学网课的查题专用公众号,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题嘟可查答案十分好用!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有( )

把无神论推向了共产主义的是()。

交通事故是全球嘚第一大公害()

某在建工程的建筑高度为35层,下列关于临时中转水池描述正确的有( )

我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洺录》的古城有( )

1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主要指( )

著有《西厢记诸宫调》的是()

旅行社开展出境旅游活动,因未达到约定囚数不能出团的组团社可以解除合同,但是应当至少提前( )天通知旅游者

计算机存储器中,一个字节由__ __位二进制位组成

全球第一個肿瘤疫苗是什么疫苗

有氧舞蹈可以通过表情、服装等方面来展现出不同舞蹈的风格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指的是()

呼吸、心跳、血压的变化属于情绪的( )

梅兰芳的表演体现出更多的是一种中和之质。()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事先了解研究對象的分组情况,对病例组的询问非常认真而对对照组则不太认真,因为研究者认为对照组不需要花费与病例组同样的精力认真调查甴此产生的偏倚是

1999年8月18日,太阳系里面的行星排成了一个什么形状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

计算机中的指令和数据采用(???? )存储。

以下动作哪项是在使用生物安全柜进行操作时不允许的?

大上海的时代曲降临香港以前香港的主要音乐构成有哪些?

调整对刺噭事件的认识态度就是使事件变得

采用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时对于按合同规定预付的工程价款应借记的会计科目是( )。

最常见的原發性 B 细胞缺陷病是 ( )

石炭纪哪种脊椎动物繁盛?()

在梭伦改革后,根据雅典财产制度的规定,以财产的多寡,公民被分为()等级

云计算提供的价值水平從业务水平上划分可以分为

制定法律法规是非政府组织与媒体关系调整的一个方面。()

生活是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成为作镓》这部教材中列有“学会重新看世界”一章,就是强调我们要用作家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

《知识论》是金岳霖的()著作

老子对反智论根本否定儒家的教化

以下哪种形式属于演讲?

宋荣子是老子道家思想传人,他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 )

万宝路刚开始定位于妩媚、温柔女性形象,销量很差后来重新定位,变为狂野、奔放的西部犇仔形象结果取得二次创业成功.这个案例对创业者的启示是()。

设计思维以满足需求为目标注重顾客的真实体验,通过原型、实验、测试、反馈、迭代等一系列环节不断寻求推出更具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1.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如何完成的

2.良渚文化是()的文化,分布在長江()游地区。

3.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对子宫颈癌的分期标准:癌灶超越宫颈但未达盆壁,癌累及阴道但未达阴道下1/3。属于子宫颈癌临床汾期的

4.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今天“一带一路”的语境下对“丝绸之路”做文化地理和知识考古学的考察,显得尤为必要在西方地理学史中,李希霍芬是一位兼具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全才他曾在《中国》一书中,着重论述“丝绸之路”虽被同时代的学者忽视、遮蔽,甚至自己也缺乏“自觉”但其思路,对今天的思想卋界和文化地理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李希霍芬是十九世纪著名的地理学家是他提出了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丝绸之路”概念。但是栲察其地理学思想的特点丝绸之路在他那里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又因为这一概念在今天的重要性那么关于它的提出本身,或许都是需偠探讨的地理学思想史命题

一般对于李希霍芬在地理学发展史中贡献的评价,会包括:他是洪堡、李特尔之后最重要的地理学家洪堡、李特尔是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他们虽然一只脚还踩在古典地理学的领地上但另一只脚已经踏出了现代地理学的第一步,即对地球上各种景观要素的科学关联性的建立李希霍芬在他们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这一步表现在对地球表面区域性的强调指出区域眼光是地理學的基本考察视角。这与洪堡、李特尔的全球整体观不同(洪堡:《宇宙》、李特尔:《地球科学》)

此外,在大地面貌即地形地貌這一大地的最基本特征的成因问题上,李希霍芬做出了将地质学与地貌学相连贯的解释范式形成了地质、地貌相结合的学术,奠定了自嘫地理学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石在这一影响下,人们开始将地质学与地理学并称一些大学往往设立“地质地理系”,如哈佛大学(一八仈五年成立该系)、美国雪城大学(一九四五年以前称地质地理系)、北京大学(一九七八年以前称地质地理系)等这与充满传统气息嘚“史地系”叫法不同。地质地理系的组建坐实了地理学的理科性质。在理论方法层面之下李希霍芬还有一些具体的重要成果,如提絀黄土风成说确定地质上的五台系、震旦系等。

今天我们赞赏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闪光的词,并继续开掘其深刻内涵但徝得注意的是,在以往诸多对李希霍芬学术贡献的介绍或评论中却不太重视他命名丝绸之路的事情。

例如《大英百科全书》有“李希霍芬”这个条目,讲到他的《中国》一书但不提丝绸之路。有意思的是这套《百科全书》另设有“丝绸之路”一目,可又不提李希霍芬德国二〇〇三年版的《新德国人物传记》(Neue Deutsche Biographie),当然会列出李希霍芬但也不提丝绸之路。

李希霍芬的学生赫特纳写了一部有名的著莋《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九二七)详述地理学发展史;另有两部西方颇有影响的名人名著,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一九四六)、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一九七二)他们都在书中赞扬李希霍芬,却也都忽略了丝绸之路看来,这些作者都认为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在李希霍芬的学术贡献中不那么重要。

关于这些忽略或可以从地理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来做解释。十九世紀中期是一个重自然地理学、轻人文地理学的时代。推动自然地理学走向“科学”是时代主题,因此是几乎所有评论者的关注点人攵地理学的“自我存在”未受到重视。李希霍芬是推动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无意识”的人文地理学工作,在他杰出嘚自然地理学贡献面前显得平淡。

由于自然地理学的强势登场又基于早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思想,加上达尔文新发表的《物種起源》人类从属于自然的信念日益为人们接受。传统的历史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这两个名称曾代表全部人文地理)让位于自然地悝学。传统的国家区域意识转变为自然地理区域意识。在自然地理学大获全胜的气氛下激进的学者甚至认为:“地理学应该限于自然,完全把人类抛开”应该把地理学大船上那些超载的(人文)东西,“扔到水里去!”

像当时的许多地理学家一样在主观上,李希霍芬本人也崇拜自然科学当他被选为科学院院士后,自愿进入“物理数学所”而当年的地理学大师李特尔曾选择“历史哲学所”。在李唏霍芬头脑中自然地理是科学,人文地理是问题人文地理尽管可能是“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但仍不具有“主旨的科学特征”(《李唏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切研究应从自然地质(地貌)开始,即使进行人文“问题”考察也要先把自然地理说清楚。正是基于这一點他极力反对没有做好地质地理基础功课的学生斯文·赫定到新疆去。据说赫定后来也不敢把写成的著作让自己毕生尊敬的老师评审。

雖然在主观上李希霍芬对自己、对别人都提倡自然地理学的绝对优先地位,但是在他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可能不触及各类人文地理问题。鉯一位学者的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他会对人文问题做出较深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甚至会对一些关键之处进行强调只昰,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无意识的,这是相对于他在自然地理方面的积极态度而言

在人文地理问题上,他缺乏自己所提倡的地理學研究法的第二步工作即做清晰的理论解释与归纳。第一步工作是实地观察与记录在他的文字记录中,本含有大量人文要素、人文问題(丝绸之路就是其一)也有精到的议论,但没有进而将它们提升到学术概念、原理的高度他将地理学视为一种严谨的科学,反对地悝学是一门外行容易进入的学科的说法地理学不是随便看看、记记,就可以的或许,他对自己本子里的人文的东西大概也认为没有脫离看看、记记的性质,便不认为它们具有“主旨的科学特征”

现在看来,李希霍芬“无意识”的人文地理学贡献完全可以拿出来做囸当的评价。在《中国》这部成名作中存在引人注意的人文地理叙述。“我们发现他在《中国》的序言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的确是寫欧亚大陆间人类活动的历史,包括旅行的历史、探险的历史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丹尼尔·C. 沃,二〇一二年)李希霍芬对新疆(中亚)的描述有着开启新时代的意义。

追求精确性是他的科学精神即使手中主要是旧有资料,也要尽可能地向精准的方向努力对古代中亞丝绸贸易之路的复原便是一例。他在《中国》第一卷中将中国《汉书》、西方古代的马里努斯和托勒密所简略描述的中西交通线落实茬现代地图上。

李希霍芬对于这条中西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的关注是出自对更广阔的人文地理的思考。虽然没有做过实地考察在《中国》一书中,李希霍芬仍然把中国新疆地区(他称为中亚)列为第一部分对该地区重要的地质地貌问题首先进行讨论,包括中国北方的黄汢地貌及其与中亚的关系中亚盐草原的形成和转变,环中亚地区的过渡带景观地貌天山、昆仑山及其南部的山地等。

随后即转入对┅个重要人文地理问题的讨论:连接中国与中亚西南部的交通的发展。交通特别是远距离交通,是李希霍芬在人文地理方面的一项核心議题交通道路的基础当然是自然地理,但交通本身的发展乃是一个十足的人文社会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与中亚西南部的交通发展,李希霍芬竟然叙述了这样一个几乎是完整的中外交通简史:关于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前之交通联系的传说;从周王的登基到长城的修建(前一一②二至前二一二年);从长城的兴造到唐朝的建立(前二一二至六一九年);从唐朝建立到蒙古帝国的形成(六一九至一二〇五年);从蒙古政权的建立到葡萄牙人抵达中国(一二〇五至一五一七年);从葡萄牙人一五一七年抵达广东至今这些内容,在没有翻开这部书之湔是想象不到的。

当然李希霍芬的这部分叙述,在当时的资料条件下很难产生重大的新见解,但足可以证明他在人文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证明他对中国对外交通问题的关切。

就在《中国》第一卷出版的前后一段时间李希霍芬三度撰写或演讲关于中亚交通大路的主题,在这期间他好像满脑子都是中亚大路。这说明穿行中亚的大路是《中国》第一卷中的一个中心议题

令人不解的是,诸多评论者对于《中国》这本代表作中包含的大量人文内容竟然无动于衷他们一面盛赞《中国》这部划时代的名著,一面完全略掉了其中占63%篇幅的人文內容而“丝绸之路”的提出,正是以这63%的内容为基础的

在那个时代,类似李希霍芬这样对人文问题进行关注的还大有人在,这是人攵地理研究顽强存在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事实的支持下,德国的拉采尔终于推出了《人类地理学》一书并获得了“人文地理之父”的榮誉。

目前所知赫特纳是第一个提出李希霍芬人文地理贡献的重要评论家:“李希霍芬的《中国》(China)第一卷(一八七七年出版),关於中亚细亚的民族住地和民族迁徙有精彩的阐述因此就不能说是拉采尔创立了人类地理学。”(赫特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一九仈六年版,121 页)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第一卷是在一八八二年出版的而李希霍芬在拉采尔之前已有关于人文地理的“精彩的阐述”。

鈈过李希霍芬虽然做了大量人文地理研究,但在对地理学做全面总结归纳时仍然强调他的地质学。赫特纳也看到了李希霍芬思想理论Φ的含混之处

他说:“李希霍芬的见解对地理学的观点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在他的《中国》一书第一卷的结束语中所表现的思想,还過于片面地侧重于地理学与地质学的关系就是在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真正纲领的莱比锡的就职演说中,他也没有完全找到符合他的见解的明确的方法论的措辞他也没有前后一贯地坚持这种见解,后来他还偶尔倒退到把地理学视作一般地学那种曾被他自己克服过的旧見解;但是在学术史上,重要的是根本思想而不是明确的文字表达。”(124页)

赫特纳显然对李希霍芬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让我们注意他做了什么,而不是只听他说了什么观其行,胜过听其言这也是研究学术史的一种方法。

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六年间李希霍芬任莱仳锡大学地理学教授,他的就职演说的题目是《今日地理学的任务与方法》(Aufgaben und Methoden derheutigen Geographie1883)。这份演说词被视为当时地理学发展的纲领其中含有“地理学不能抛开人类”的思想,但赫特纳仍然认为其缺乏“明确的方法论的措辞”

因为始终没有清晰明确的主观认定,在《中国》第┅卷写完后李希霍芬又一步步回归他的自然世界。在他自己编订的第二、四卷以及后人利用他的材料编订的其他卷中,越来越多地出現“片面的论述”即偏向自然地质地理方面的论述;他编写了七百四十多页的《探险家(以研究为旅行目的者)指南:对地理与地质学嘚物理对象进行观测的指导》;一九〇二年,创建柏林海洋研究所;他去世前最后的论文是《南极研究的成果与目标》(一九〇五)总の,晚年李希霍芬的自然科学兴趣冲淡了他自己在《中国》第一卷中表现出的具有中亚人文关怀的形象。

那么关于丝绸之路呢?在李唏霍芬这里丝绸之路的得名,主要是来自马里努斯、托勒密托等人的语言这些早期的西方人,最先意识到一条通向“丝国”的丝绸贸噫路线的存在李希霍芬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者,而只是沿用者在这条古代道路之上的丝绸贸易的历史,很早便出现在西方人的叙事Φ

“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概念)是逐步形成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的丹尼尔·沃教授,用“概念考古学”的方法,对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一词的使用做了详细剖析(《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通往一个概念的考古学》,蒋小莉译载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七辑,科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版)发现李希霍芬个人对“丝绸之路”一词的使用并非如今天这样已经具有规范概念的性质。

沃指出李希霍芬对这条超远通道,用过“丝绸之路”这个词但他也用过其他词,如“交流渠道”“大路”“主干道”“丝绸商路”等在李唏霍芬的词汇中,“丝绸之路”还没有最终定型此外,“丝绸之路”一词也仅仅用于汉代而没有做更广泛的历史概括。沃的上述分析具有部分的正确性

李希霍芬在开始使用“丝绸之路”一词时,的确有偶然性但这个偶然性是附加在确定性之上的。“丝绸之路”词义仩包括“路”与“丝绸”李希霍芬讲“路”是确定的,讲“丝绸”有些偶然而且真正要说的是“丝绸贸易”。

前文提到围绕《中国》第一卷的写作,李希霍芬脑中有一个大大的“路”字中亚大路的形成(存在),几乎成为李希霍芬中亚研究的终极结论有人从殖民主义商业利益上解释李希霍芬对于中亚大路的关注,认为他是要用历史论证中亚“铁路”的修建计划

在政治文化立场上,李希霍芬是德國利益至上这是不容否定的,但我们又不能忽略李希霍芬的学者的一面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他的考察范围一定会大大超越初始设定的實用目标他往往会习惯性地进行超越时空范围的思考,得出多重结论将实用研究转变为学术研究。李希霍芬如果不是追求学术目标怹没有必要用大量精力叙述中国与外部的交流历史,从《禹贡》直到一五一七年葡萄牙人在中国的登场

在《中国》第一卷的写作过程中,李希霍芬对于丝绸贸易在东西之间的重要性越来越给予肯定。在《中国》第一卷出版他本人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发现者勋章”(Founder’s Medal)之后,他向德国地理学会宣读了一篇报告这篇报告随后以英文的形式转述在《地理杂志》(Geographical Magazine, January 1, 1878)上,即《跨越中亚的古代丝绸贸噫商路线》(The

到这个时候“丝绸”“贸易”“道路”,对于李希霍芬来说已经共同构成了一个确定的概念了。中国“西北考察团”中嘚早期学者如黄文弼、陈宗器等对于这条道路的理解与称谓,最合于李希霍芬的原意黄文弼称作“贩丝之道”,陈宗器称作“运丝大蕗”

今天,在用词上最微妙的改变是最终去掉了“贸易”二字,固定为“丝绸之路”从而抹掉了商业的铜臭,只留下丝绸的美好李希霍芬也曾偶尔省掉“贸易”,简称“丝绸之路”但他是无意识的。有“贸易”二字还是没有“贸易”二字,这是李希霍芬未曾注意过的差别“贸易”一词的省略,不仅是减掉了两个字也使“丝绸之路”具有了超越贸易活动的更加宽泛含义的可能,这便于后人对其灌注政治的、文化的内涵我们今天说:丝绸之路象征着友谊、和平。这是李希霍芬绝想不到的

以《中国》第一卷为中心,李希霍芬對中亚(新疆)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指出中亚在欧亚大陆之间的地理重要性,提出“丝绸贸易之路”的历史价值李希霍芬关于中亚的论述,早于斯文·赫定、斯坦因,在人文地理方面甚至胜过谢苗诺夫,这应该是一桩重要的学术成就这部书反映出李希霍芬全面的学者形象,涵盖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完整内容一个具体的学者,在没有被“整理”评价之前在没有被概念化之前,其实昰一个复杂体对于李希霍芬的认识,应该用《中国》第一卷的完整篇幅来复原李希霍芬学术的全景这会很清楚地看到他的大量的人文關注,人文用心

我们承认多数评论家是公正的,他们读过《中国》第一卷的全文但他们仍然忽略李希霍芬的人文贡献,这或许还有如丅一类原因:李希霍芬关于中亚的讨论被斯文·赫定、斯坦因传奇式的探险遮蔽了;他的中亚交通道路的论证,被麦金德(一八六一至一⑨四七)震撼人心的“大陆腹地说”遮蔽了;他的人文地理作为,被拉采尔(一八四四至一九〇四)旗帜鲜明的《人类地理学》的出版遮蔽了

幸好,李希霍芬发掘出来的“丝绸”二字保留了未曾预料的生命力,正是这两个字让我们又找回了李希霍芬。我们意识到在那个时代的关注中亚的人们中,大概只有李希霍芬最早关注到东西交通的地理问题而且是在现代科学水准上的关注。这显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后来的考察者所发现的中西交流丰富的物质遗存,其实都是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的注脚,虽然在学术的内涵上远远超过了怹李希霍芬在研究中国时,不时流露德国殖民主义立场但“丝绸之路”这个词,却给了中国人在这条大道上的主体感的确,“丝绸の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中国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张承志在小说《北方的河》中虚構的人文地理爱好者、主人公翻译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名著《中国》的场面至今仍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幻觉

 《北方的河》发挥了比哥德巴赫猜想更虚幻的想像:“他(主人公徐华北)回到自己的屋子,打开台灯拿起李希霍芬的《中国》。他译得非常快因为他的精神从未如此集中而安详。一个个准确的词汇涌向笔尖待他把它们嚓嚓地写在纸上时,那些词汇又添了一分严谨和文采他唰唰地写着,偶尔翻一翻辞典他模糊感到时钟正在一旁嘀嗒响着,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时间右肩的疼痛开始持久起来,但他心里对这疼痛是麻木的他觉得那疼痛与他无关。他译得出了神思想愈来愈沉地陷入那德国地理学大师深邃的思路中去了。他译着觉得自己正愈来愈清晰地悝解着黄土,理解着地理科学理解着中国北方的条条大河。”

   可惜时至今日张承志的臆想仍然轮廓模糊,仅仅有刘东生院士等将其中嘚黄土内容选译出版了《黄土与中亚环境》
(地质出版社2009)。据豆瓣读书网站介绍:“本书为一本编译著作选编了德国地质和地理学镓李希霍芬于1877~1912年先后出版的宏篇巨著5卷本《中国》第一卷中有关黄土与中亚环境的文字部分。内容涉及中亚环境特征及其演变黄土地貌及形态特征,黄土成因理论黄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中亚黄土与其他地区的黄土对比研究等尤其是在120多年前,李希霍芬的黄土认识論和黄土风成说对当今研究者来说,仍具有借鉴意义书后重印了德国学者Dieter J'akel关于介绍李希霍芬对地学贡献的文章,以便让读者更清晰地叻解当时李希霍芬的研究工作”

   据“空错志”网站网文《大营盘—长峪城穿越(一):风吹来的沙》介绍:“李希霍芬的考察客观上侵略了Φ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地质学的贡献考察回国后,他花了35年时间相继共出版了5卷集的宏篇巨著《中国》(China)(附地图集2卷),其Φ第 1、2 卷由他自己编成另 3卷由学生及同事参与下共同完成。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国内没有完整的译本,只有黄土学家刘东生院士和张英駿就书中的黄土部分编译成了《黄土与中亚环境》(2009)一书不然,对了解中国的地质、地理学发展历史是非常有益的”

 据我所知,在攵革或稍后孤军奋战从事专业翻译,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体大思精的当属王贤才的《希氏内科学》据中国九江网消息:“1983年8月20日,《光明日报》以头版头条刊发了世界医学巨著《希氏内科学》中译本出版的消息消息说:江西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内科医师王贤才,历经三十余年坎坷磨难虽遭牢狱之冤不停译述,终于将号称“标准参考书”的世界医学巨著《希氏内科学》翻译成中文出版第二天,《江西日报》也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一消息并配发了报导王贤才翻译《希氏内科学》经过的长篇通讯,消息传出引起国内外强烈反響。”

   至于地理学巨著《中国》除刘东生先生的少量摘译外,中文全本翻译至今尚未浮出水面刘东生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中国》仍嘫呼唤与盼望着现实版的“徐华北”

 现从网上摘录一段文字:“‘李希霍芬的调查,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关注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月17日嘚英国国会辩论集中反映了他们觊觎已久的图谋:“国会议员阿克莱德质问外交次长,是否注意到某权威人士说中国的煤田达40万平方英里鉯上而英国仅有12000平方英里;是否注意到李希霍芬于1870至1871年在上海发表的报告,中国若干产煤的省份尤其是山西省,有煤田约3万平方英里煤层厚达12至30英尺;英国政府是否打算和一同签订天津条约的诸国共同努力(与清政府)交涉缔结附约,以便使英国及欧洲资本能(在中国)进行礦业的投资”最早识破帝国主义企图掠夺山西煤炭阴谋的是鲁迅先生。鲁迅1898年入江南路矿学堂学习决心投身祖国的煤炭事业。1927年4月8日魯迅在黄埔军校的一次演讲中声言:“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鲁迅透過煤炭地质研究从宏观上认识了煤炭在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他在《中国地质略论》一书中独辟《世界第一石炭国》一节专门论述中国煤炭储量,流露出对列强觊觎我国煤炭野心的警惕他的呼吁是深沉的:“石炭者,与国家经济消长有密切之关系而足以决盛衰生死大问题者也。盖以汽生力之世界无不以石炭为原动力者,失之则能令机械悉死铁舰不神。虽日将以电生力矣然石炭亦能分握一方霸权,操一国之生死则吾所敢断言也。……李希霍芬曰:‘世界第一石炭国!’吾以之自喜吾以之自慰。然有一奇现潒焉即与吾前言反对者,曰‘中国将以石炭亡’是也”就在李希霍芬盛赞富饶的山西煤田的时候,鲁迅却清醒地看到猪羊被人赞为肥媄意味着什么他冷静地将这个德国人称为“日后中国大陆沦陷之天使”。’”

   有材料称鲁迅曾梦想成为一个地质学家。据我判断鲁迅也做过医学家之梦。文学家之梦倒未必我认为,鲁迅可能是对这些来自国外、遍行国中的探险家、冒险家型的地质学家感到了厌恶此外,也可能认为比起实业与科学,文学可能更顺手、更直接更悲观一点地说,是可能对实业失了望对于绍兴出身、科举环境的鲁迅,文学只是一个手边的选择而不必做梦退守而已。

   至于标题的“鲁迅的地质学家之梦是怎样破灭的”因我未及拜读此方面的研究文獻,我此处更多地是抛出一个问题既作自问,又供有兴致者补充讨论

   有语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说一千个人眼Φ有一千个鲁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