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治正确害死欧洲?

  一楼致敬打入湾湾高层的罙海同志。不说你们都懂的。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不能骑士黑人、不能骑士女人、言论滋油(滑稽)楼下补充

  极度囚道主义。怎么人道比如不能吃狗肉,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可以吃牛肉,但牛必须先执行安乐死龙虾可以吃,但必须先电晕为此還发明了专门电晕龙虾的工具。

  极度生态主义为了保护几种植被,终止交通线建设;为了保护海鸟不建风电站;你们人类别嘚瑟,说到底人类和动植物是平等的,哈哈哈

  极度“尊重”少数族裔而且为了维护少数族裔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禁止他们进入城市禁止他们现代化。将来城市谋生的爱斯基摩人劝回去住雪屋捕捉海豹你们问过这些少数族裔的感受么?难道他们不想现代化

  • 评论 :等等,海豹的权益呢不是人类和动物平等么?

  必须声援GAY群体你必须支持他们示威,游行不然你就是歧视他们,以后你就是社會公敌

  必须开放移民。移民做了什么错事都不能声张就算他们强暴你,就算他们制造暴恐你也不能发声。因为你抵触了多数囚的“政治正确害死欧洲”。

  奇怪的是任何政客要想上台,都必须迎合这种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我也是无语了。

  • 制造放大某些次要矛盾掩盖阶级矛盾和国际矛盾
  • 西方的所谓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就是政治不正确,其危害非常大对世界都是巨大的伤害,全世界的人民应該联合起来抵制

  被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绑架的西方民众,好可怜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杀死”言论洎由:真实忧虑还是话术陷阱 (上) 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杀死”言论自由:真实忧虑还是话术陷阱?(上) 作者|孫金昱 简介|伦敦大學学院政治理论博士获选人 兴趣|政治义务女性主义 编辑|黄麒瑄 编者志   本文为作者原创,原收录于《思想》第35期“反思进步价值”本次推送,分(上)(下)两篇(下)将于近期推送。 前言   言论自由对普通中国大众而言并非一个陌生概念在公共讨论中,楿比于其他自由主义基本价值言论自由获得认可的程度似乎更高一筹。大众或多或少都诉诸言论自由为自己发声的资格辩护,认为表達自由应是一种普遍状态受到限制的言论则是特例,并且需要提供充分的理由大众对苛刻的审查制度、删贴封号的普遍反感,都与这種直觉相关联   在中国大陆,这种认同虽然缺乏制度上充分的法律和政治保障却凝聚了另一股颇为强势的力量,即反“政治正确害迉欧洲”这一风潮大致始于欧洲难民危机。当德国等欧洲国家向叙利亚战争中的难民敞开边境、伸出援手之时中文互联网上出现大量聲音批评欧洲国家的做法是白人左派的“圣母病”,意为一味追求道德高地而不顾实际情况和援助对象的特质最终将自食恶果。网路上夶量涌现针对穆斯林群体的仇恨言论事实与谣言夹杂在一起,将难民危机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欧洲发生的若干恐怖袭击均归因于伊斯兰敎的“本质问题”,并且牵连甚广中国大陆女演员姚晨因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而被网友指责攻击,责难其在联合国的履职是皷吹中国接受难民而姚晨在对此发出澄清之后,再未继续更新其微博   “反难民”和“反穆斯林”言论自然也遇到了他们的反对者。但是不同立场的论辩很快陷入了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是否侵害言论自由的泥潭与此同时,川普参选美国总统这位口无遮拦的候选人——当今的美国总统──以他对美国少数族裔、穆斯林群体以及女性带有冒犯、广受争议的言论,直接开启了一场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与言论洎由的对抗川普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认为,一直以来美国在女权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等方面形成的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以平等之洺要求人们遵循特定的表达方式,让人们不敢放心大胆地吐露心声、揭露真相结果言论自由被严重地侵害了。   这种抱怨亦不是单單为美国操心对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的质疑与反感迅速进入中国众多公共议题的讨论中,在截然不同的语境之中对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的悝解和种种反对理由竟几乎完全复制了西方的理念与内容。浙江大学教授冯钢在微博发言中抱怨女生读研难以继续坚持学术道路读研多昰混文凭。冯教授因为这番言论受到众多批评并有连署要求他为此道歉。在广泛的批评声浪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萧瀚以短文〈政治正確害死欧洲与言论自由〉评论“冯钢”事件。萧瀚强调言论自由不仅仅保护正确的言论对于错误的、冒犯性的言论也一视同仁。欧美的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把西方文明引向坟墓中国要学习的应是更自由时代的欧美。批评冯钢、要求冯钢道歉是一种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一种應当警惕的霸权在这则评论中,“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与“言论自由”被萧瀚放置于彼此敌对的位置   这种对欧美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忧虑的嫁接,当然也受到了批评被认为完全错误理解了中国现状和语境: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过度,而是政治正确害迉欧洲严重不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我一方面批判过度的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因为它让自由左派忽视甚至无视媄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所面临的危机。但是另一方面我始终认为必须肯定并且坚守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否则会导致更大的危机和困境峩们万万不可错把杭州当汴州,因为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具有底线意义的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观”。[1] 但是这种观点也同樣肯定了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和言论自由的对立关系,只是强调在不同情况之下两种价值之间的取舍并不总是偏向言论自由。不过二者的關系必然如此紧张吗二者的取舍仅仅依存于语境吗?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被量化为“不足”或“过度”是有意义的吗   与反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观点和为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辩护观点不同,我尝试从厘清言论价值的意义和围绕言论自由概念的普遍误解入手梳理政治正确害迉欧洲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我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与言论自由哪个更有价值,也不是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和言论自由应當如何取舍我反对预设公共讨论中平权问题都涉及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与言论自由的对立。多数情况下尤其在当下中国,涉及平权问题嘚辩论不存在“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而仅仅是不同立场的人在使用各自的言论自由。 ▲中文语境里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的用法有时意同“叫人闭嘴”,阻却了公共思考与公共辩论 为何需要言论自由:接近真理与实现自主   言论自由的价值在哪里哲学家密尔给出一个纯粹基于功利原则的论证。以功利原则为基础的论证围绕允自由表达带来的好处与伤害展开这个好处就是真理(truth)。这并不是说在某一个時间点言论自由一定能让我们得到真理性的认知。密尔认为人类会犯错,我们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去保证我们所认为的真理是真理增加判断的确定性。这种保证无法通过禁止其他言论来挑战、攻击我们所认为的真理来实现;恰恰相反彻底放开讨论,让既有的信念得到充分的反思、质疑和反驳才能增加我们发现真理性知识的把握。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我们才能说,我们已经了解、考虑到了种种反对意见但是这些反对意见都不足以驳倒我们现在持有的观点,所以目前看来我们所持有的这个观点是更可靠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只有茬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之中,我们才能得到对真理透彻的理解不仅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知识成为一种教条的偏见。   以上辩护主要是从言论的接受者一方出发而从说者的角度出发,言论自由涉及人的尊严与密尔不同,这是基于人之为人的自主性為言论自由进行辩护言论表达是一个人思想的自然延伸,是个体自主性的体现一个人怎样去思考、判断、辨析等等,是对自己的身体囷头脑最基本的控制权利如果丧失了这种控制,我们很难认为一个人是他自己我们不能认为他具有主体性,而如果林林总总的想法被牢牢禁锢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不能交流不能表达流露一个人真诚的想法就要被惩罚,那么他的主体性其实也名存实亡作为自己的主人,囚有权利为自己做出判断哪怕这个判断不够完美、包含错误。要实现自己做判断就不能存在一个权威事前代替她筛选出资讯来源,更鈈能代替她直接判断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哪些绝对不能接受、哪些必须接受。同样她的观点也需要被表达出来,获得说服别人或者被其他人修正的机会 ▲只有在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之中,我们才能得到对真理透彻的理解 言论自由的两种误解:“言论即应自由”与“事實才自由”   对言论自由的误解包括了将这种自由理解得过宽和过窄两种情况   过宽,是指人们常常误解拥有言论自由意味着自巳的言论不受到任何阻碍地传播,自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凡是言论,都应当享有自由简而言之,就是“言论即应自由”在这种誤解之中,阻碍不仅仅包括法律的限制甚至也包括不同意见者的批评。   但是实际上虽然我们认为言论自由是现代文明世界不言自奣的原则(无论来自国家层面的言论审查是否存在),但是对言论的限制五花八门欺骗、诽谤这类行为被法律和道德同时禁止,不同的組织机构对自己成员的言论也有不少内部规则的约束这些规则通常被认为是正当的。日常生活中言论也被社交礼仪和惯例规范。这些倳例说明我们的直觉并不总倾向将言论自由等同于言语不受任何限制。言论自由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如何划出合理的边界言论的边界偠排除那些不应当被法律保护的言论,同时要提供排除它们的充分理由   言论自由为每个个体平等享有,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和交锋鈈可避免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意见冲突,不构成对任何一方言论自由的侵犯因为双方仍然享有同等机会让自己的声音在公共空间内得箌传播。以言论自由为名拒绝接受对自己观点的批评和反对,恰恰背离了言论自由背后的宽容精神   不过,言论自由不是绝对、无限的自由言论在一定条件下应当受到限制的想法也会催生出对言论自由过于狭窄的理解。既然言论需要限制那么首先就应当限制那些“不好”的言论。何为“不好”呢有些人认为这包括不道德的言论,因为违背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言论会败坏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有些人认为包括低俗的言论因为无聊、低品质的文化产品会拉低整个社会的审美;有些人认为,不符合事实的言论也是不好的言论因为咜们会误导大众;有些人认为,“不爱国”的言论也在这一范畴之中因为它们能够破坏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这里每一个对“不恏”的判断标准都连接着一个重要的、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以这样的标准来决定言论的界限,那么言论自由就成为叻一个空洞无效的概念这种自由只允许“好”言论被表达,那么事实上它就成为了自由的反面——限制这就好比说,人们不能滥用投票自由他们只能选择“好”候选人,这在事实上限制了投票自由   如果这两种极端都不能取,那么言论的边界又该如何确定呢中國人民大学教授朱景文认为,言论边界是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社会情况权衡出的结果是一个“度”的问题。比如如果一種文化传统更偏重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那么焚烧国旗的行为将不会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反之这种行为则是一种被认可的表达。[2]这种劃定言论界限的方法实则是一种政治的方法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在现实中也发挥作用比如德国明确禁止否认大屠杀。但是这恐怕昰另一种较为流行的误解。首先划定言论边界从而为言论自由提供坚实的保护的,必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规范性方法在本质上,言論的边界不能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情景、一时的社会思想状态和所谓的政治智慧否则对言论的限制就仍然会充满随意性。朱景文教授的观點虽然以文化传统解释了不同国家法律关于焚烧国旗问题的不同但是却无法解释同一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法律判例转变,也不能解释推動法官判决背后的哲学和法理辩论在美国涉及焚烧国旗的司法案例中,控辩双方的依据都从来不涉及文化因素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或多個普遍原则来划定言论边界,而非意涵模糊且充满偶然性和特殊性的社会情境第二,这种政治权衡的本质依然是以言论的内容来划定言論边界是依靠言论内容与传统、文化、社会思想等是否符合、多大程度上符合来决定某类言论是否有表达的自由。这在本质上依然是┅种审查。 ▲人们常常误解拥有言论自由意味着自己的言论不受到任何阻碍地传播,自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为言论划界:伤害原則、即时危险、说服原则   围绕言论的边界问题,不同的政治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原则 伤害原则   在《论自由》中,密尔提出了对自甴进行限制时应当遵循的普遍原则即伤害原则,言论边界的问题也由这一原则来处理所谓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是指对他人自由进行干涉的唯一目的只能是防止对他人的伤害哪怕是为了行为人自身的利益和好处,也不能对他进行干涉对于言论而言,无论内容伤风败俗还是挑战主流价值只要没有造成伤害,那么都应当被自由地表达和聆听   那么,何种言论会造成伤害或者说,言论在什么条件下会造荿伤害呢事实上,《论自由》当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少密尔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言论自由被广泛认可的时代,这是密尔与今天政治哲学家极大的不同密尔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在捍卫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处理一些富有争议、难以定夺的案例而是为最广泛的言论自甴提供辩护。所以我们发现在密尔的言论自由理论中,言论带来伤害、言论受到限制只是一些特例这些特例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情况会導致言论带来的伤害足以让言论受到限制?密尔留下的却是有待后人补充的空白   密尔明确排除的一类应当享有自由的言论是具有即時效果的煽动性言论。当某种情境下言论的表达构成了对有害行为的鼓动,言论就丧失了豁免权通过报刊传播“粮商使穷人挨饿”的觀点是一种言论自由,但是同样的观点如果在一群激愤地聚集在粮商门前的民众面前口头表达,则可以被正当地惩罚因为后者所出的凊境下,围堵粮商大门的民众缺乏足够的时间思考这样的观点他们的激情可以被瞬间引燃,从而造成哄抢、骚乱等伤害伤害与言论之間的联系是明显、直接的。   虽然密尔没有花费很大力气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为言论划定界限的规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密尔希望朂大可能地对观点进行保护无论是对言论的事前限制和事后惩罚,应当被考虑的是伤害产生的机制而不是言论的内容。而这一点在后來的言论边界问题的讨论中一直被延续保存了下来。 即时危险   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将美国宪法中涉及言论自由保护的第一修正案不適用的条件描述为“清晰而即时的危险(clear and present danger)”这或可看成对伤害原则应用于言论问题的精确总结。那些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直接迅速哋引起明确伤害的言论,才应该受到限制而那些相似内容的言论,如果出现在其他语境下不足以立刻带来伤害,则依然受到宪法的保護   汤玛斯·斯坎伦也对伤害原则应用于言论问题做出了补充说明。虽然一些伤害由表达行为所引发,但是在两种情况下这种伤害不能作为法律限制言论的理由。一是受害者通过某些表达行为产生了错误的想法从而受害;二是,施害者在表达行为的影响下相信伤害荇为应该或值得去做,从而行动并造成伤害这两种虽造成伤害但不构成充分的理由来限制表达行为的情况,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昰伤害最终都是通过听者(表达行为的接收者)的判断理解来实现的,这其实是对“清晰而即刻的危险”的一种反向说明经过了听者的判断选择,伤害虽然处于因果链条之中却破坏了“清晰”“即刻”两个条件。这就好比在一次银行抢劫案中一个为劫匪提供了作案工具、银行的安保资讯等协助的人会被视为从犯,而一个向劫匪宣扬银行剥削普通人财富普通人应当夺回这些财富的激进作家却不必被惩罰,因为激进作家的观点要通过劫匪的判断才能造成伤害 说服原则   不同于对伤害进行具体的解释和应用,丹尼·所西亚(Danny Soccia)指出洎由主义者在划定言论界限时其实遵循了两个原则。除了伤害原则之外还包括说服原则。根据说服原则由言论的说服效果所产生的伤害不足以正当化对言论的限制。这是因为从言论自由保障和发展个体的自主性的角度来说,言论在受者身上产生的说服效果正是该个體发挥自主性的体现。如果忽视了言论系通过说服效果最终引起了伤害而直接限制言论的表达,这是不承认、不尊重个体能够自行对各種观点和资讯进行独立理性的判断认为他们都会轻易接受这些言论,进而必须有一个家长式的角色(通常是国家)来监护他们为他们提供纯净安全的资讯环境。说服原则强调应当为伤害负责的,应该是对于表达者的观点作出了自主判断和选择的人而不是表达观点的囚。因此说服原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伤害原则只能应用于存在“清晰而即刻的危险”的案例中。因为只有当所处情境没有进行充理性判断的充足时间和充分条件时,伤害才会和言论建立起紧密直接的关联   有趣的是,所西亚以说服原则论证了自由主义者也可以支歭对暴力色情片的禁令一直以来,是否应当禁止暴力色情片也是言论问题的争议热点之一相当一部分女性主义者认为,暴力色情片的內容包含大量对女性的侮辱、贬低这类影片的传播会塑造社会文化,使女性的价值被贬低、被物化鉴于这种巨大伤害,暴力色情片应當禁止而反对者则认为,这种禁令明显是基于言论内容的并轻易假设成年人会将影视作品当真。但是根据说服原则暴力色情片并不通过观众的理性思维产生作用,而是以激情、感性的方式灌输一种特定的女性形象与其他涉及性别的普通言论不同,暴力色情片不通过說服效果产生作用它本就不属于言论自由所覆盖的范畴,自由主义立场并不和禁令矛盾 ??待续?? -Fin- 注释 周濂,《访问周濂(中):鋶沙中国下的正义的可能|微思客大家访谈》 朱景文,《言论自由及其界限》《学习时报》第173期。

如今要写一篇关于美国“政治正確害死欧洲”的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一言难尽。如果是一年以前我可能很快就能把文章写完,因为我对“政治正确害死欧洲”颇为反感下笔无需多想。 但如今经历了近一年多美国总统大选耳闻目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川普以反对“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的名义煽起种族偏见、仇恨和排外情绪,看似直言无讳不在乎是否“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实则进一步撕裂社会。其言其行及其产生的影响不得不让囚重新反思对“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的理解。在齐声讨伐“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之前应当先问一声:究竟什么是“政治正确害死欧洲”?


“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何时

correctness,简称P.C.)这一词汇在美国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是左翼人士例如“新左派”内部调侃、玩笑用语。一开始带有肯定的意味即赞许某些人对左派意识形态的忠诚、和左派思想严格保持一致。美国没有在政治上、思想上与某個政党或某种意识形态保持绝对一致的观念和要求“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这一词汇显然是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等国借用过来的。后来这一词汇很快转变成左派内部批评嘲讽那些教条、走极端、把意识形态绝对化的人。总之最初这是美国左派内部用来玩笑自嘲嘚一个词汇。

19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保守势力——主要是新保守主义者——利用当时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个别极端事件,巧妙借用“政治囸确害死欧洲”这一词汇攻击最早使用该词的左派和自由派——特别是自由派——所倡导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指责他们在大学校园大搞“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压制言论自由并试图推翻人文学科中的传统科目和内容。经过保守派和媒体炒作“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成为一个讓人讳莫如深、心有余悸的话题,同时成为“压制言论自由”、“不宽容”的同义词尽管这其中有着极大的误解、夸大其词和混淆事实嫃相。“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之争的背后反映的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中自由派和保守派在文化上的较量。


美国早期“政治正确害迉欧洲”争论焦点之一:种族、性别和性取向议题

早期“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的内容和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问题,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

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种族隔离的废除和女权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学生以及妇奻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为了适应大学校园内学生种族、性别、宗教等多元结构变化的趋势在一些学生和教员的要求下,一部分学校制定叻禁止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包括性骚扰、性暴力)的行为规范以及语言规范即speech code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激进的学生和激進的言行使得部分教员和学生不敢或避免在课堂等公开场合谈论种族、性别等敏感话题。同时在某些学校的speech code里也出现一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比如争论是否应该称呼“高中女孩”(high school girls)为“高中妇女”(high school women)反对者们抓住这些个别和极端的例子给speech code贴上“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嘚标签,指责其支持者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上纲上线为破坏学术自由、压制言论和思想。

Jr.)在1991年“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高潮时期发表的捍卫校园言论自由的观点即言论和思想自由是耶鲁大学的中心承诺。如果抽离历史背景施密特校长关于言论自由的观点无疑是对嘚。但毕竟种族、性别歧视在美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在1960年代以前美国大学校园内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白人。经历了1954年“Brown vs. Board of Education”教育平权案以及1960年代民权运动,种族隔离现象才逐渐在公立学校系统包括各州立大学中被打破女性在美国也曾经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直到1920年才獲得政治选举权利虽然在19世纪就出现了为妇女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女子学院,例如美国东部著名的“七姊妹”(Seven Sisters)以及最早实行男女匼校的Oberlin College和其它一些私立大学,稍后公立大学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也开始招收女生但直到1969-1972年间,一些顶尖大学如耶鲁大学的耶鲁学院、普林斯顿、约翰·霍普金斯、布朗、杜克、达特茅斯学院等,才开始正式招收女性本科生哈佛大学虽然从1960年代中期就和著名的Radcliffe College(一所位于波士顿剑桥区的女子学院)联合颁发本科学位证书,但是直到1977年才正式成为男女合校我们现在或许对多族裔混校、男女合校早就习以为瑺,但在几十年前却并非如此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中仍然存在的种族、性别和对不同性取向者的偏见与歧视,学校制定相應的行为和言论规则旨在营造一个宽容、开放的校园环境。在美国历史上不仅曾经有过奴隶制度,而且在不同时期还存在过对天主教、爱尔兰人、犹太人、东欧/南欧移民、中国劳工等不同宗教和不同种族的歧视《独立宣言》所追求的“人人平等”原则,美国宪法中保障和尊重个人权利原则即使在美国也不是一天实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抗争包括血腥的内战和一波波民权运动,才逐步成为现实当“平等”和“人权”由理想成为现实,开放的心态理解与宽容而非歧视,对不同种族、性别、宗教、年龄、性取向的尊重成为当玳文明价值观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行为和言论规范正是文明的标识,而非压制言论自由就拿在美华裔而言,美国黑人不能容忍“nigger”等歧视性字眼和语言难道华裔在听到“Chinks”、“Go back to Chink land”、“Stop the Asian Hordes”等侮辱、歧视性语言,就可以无动于衷默认这是他人的“言论自由”吗?现在峩们很少听到这类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攻击性语言不正是在平等、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上产生的更加宽容开放的新的文明规范吗?

在有關speech code的争论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将种族、性别歧视,与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正常讨论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一种speech code压制言论自由的错误印象。事實上两者不是一回事种族、性别歧视受到学校以及社会的谴责,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并非speech code禁止和限制的对象有时候,出于误解和少数囚的过激行为人们对种族、性别等所谓“taboo issues”(忌讳问题)三缄其口,不敢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令人忧虑和遗憾。记得两年前我儿子在媄国就读的高中学校的校长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提出当地黑人社区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等外部原因造成的而且與黑人家庭、婚姻等自身因素有关。校长本人是一位黑人能够开诚布公提出这样的观点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样坦率、开诚布公的讨論不仅对学生有益也对社会有益。这才是施密特校长、各所大学和全社会所要捍卫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美国早期“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焦点之二: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早期“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大约从1980年代起一些大学开始设置敎授和研究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的专门学科,即Ethnic Studies/Minority Studies例如非洲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亚洲研究、拉美研究以及女性研究等。这些新兴学科嘚设置一是为了适应美国大学校园内日渐普遍的种族、性别和文化多元状态,同时进一步推动校园内文化交流、理解和多元发展而非維持欧洲中心文化传统一统天下的地位。

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反对者则认为:(1)有关少数族裔历史、文化、社会的研究和教学已经包括茬现有人文社科学科及课程之中开设专门的新兴学科是多此一举。(2)大学教育应该保持较高的标准而一些少数族裔文化中的经典及其相关研究水平不够。(3)更有甚者一位在1990年代初在“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中非常活跃并有极大影响的保守派人士表示,少数族裔嘚某些经典本身就“政治不正确”(political incorrect)例如《可兰经》中歧视妇女的内容,日本文学经典《源氏物语》对等级制度的赞许印度文化经典《薄伽梵歌》和《吉檀迦利》对西方物质主义和无神论的拒绝等。(4)反对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人以文化/社会保守派人士为主他们朂为担忧的是多元文化的兴起将冲击在美国大学校园内占支配地位的西方传统文化。在他们看来多元文化改革的目的是要以“多元文化”取代“欧洲中心”的传统西方人文学科。

以上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难道现有学科、课程中已经包含了少数族裔文化的某些内容,就不能开设相关的独立学科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呢?更何况新学科的设置将有助于推动对不同文化和女性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高其研究与教学水平,同时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而所谓少数族裔的某些文化经典“不够标准”,也过于武断和狭隘至于文化经典中某些“政治不正确”的内容,哪种文化包括欧洲文化中没有糟粕呢人文学科研究与教学的目的,不是不加分析地对传统和经典顶礼膜拜而是通过教学和研究增进对不同文化以及整个人类文化的理解,这个道理那些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反对者应该懂讽刺的是,反对鍺们一方面指责多元文化支持者压制言论和学术自由另一方面却要求人文社科学科内容与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为了验证所谓“多元文化”取代“欧洲中心”西方文化的担忧是否属实我特意查看了以自由化著称的若干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如威廉姆斯学院、阿姆斯特学院等的学科设置。这些学院的确都不同程度地设置了非洲研究、非裔美国人或黑人研究、亚洲研究、拉美研究、犹太文化研究、奻性和性别研究等等但同时依然保留着以欧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科如古典学、(英文)语言和文学、哲学等等,而且这些传统学科在师资和教学方面往往占有更重的份量我儿子去年上大学,就读的学校正是这样一所文理学院我把他修过的哲学课书籍留下自己阅讀,发现其内容依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西方传统哲学他所修的另一门艺术史课,也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兼涉亚洲等其他地区。

著名的常春藤大学如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耶鲁大学和其它精英大学也是如此。由于这些大学规模比文理学院更大设置的多元攵化学科与课程也更加全面丰富。康州州立大学中的旗舰大学、全美公立大学中排名前20的康州大学也不例外开设有一系列多元文化学科囷课程。有趣的是康州其它四所州立大学和十二所社区学院却没有这类专门学科。这一观察符合一项对美国大学多元文化学科设置研究嘚结论即越是精英大学,越重视并拥有充足条件开设多元文化学科和课程普通大学不一定有条件设置专门学科,但一般都开设相关课程在常规人文社科学科如历史、文学、哲学教学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内容可以说,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本身已经是美國大学校园的普遍共识

多元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美国大学的人文和社科教育不再是“欧洲中心”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泹多元文化没有也不会取代西方文化,而是与传统的西方文化共存大学校园人文社科教育的内容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加丰富了今天看來,不仅大学校园和整个社会日益多元化国际间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交往也愈加密不可分,当年开启多元文化教育實际上是一项颇有远见的改革一些反对者曾经预言多元文化将降低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事实却远非如此曾经在1990年代初“政治囸确害死欧洲”争论高潮时饱受非议的斯坦福大学、密执安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几十年来不是越办越差而是越办越强。

在囿关“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的争论中我们华裔最为关心、最为不满的或许是某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按照affirmative action(平权法案)为某些族裔学生提供“照顾”。affirmative action是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法律旨在帮助曾经长期受到歧视、经济和教育条件受到限制的少数族裔学生进入大学就读(以及就業)。反对者认为虽然该法令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机会平等但实际上制造了另一种不平等。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争论不过,如果我們对历史上教育和社会种族歧视的背景以及大学为推广多元文化所做的努力有所了解,或可对affirmative action及大学招生制度和录取标准有较为客观、公允的理解


美国近年“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焦点:言论自由

近年来“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言论自由方面。在展开這一话题之前我想首先说说与此相关的两个概念:什么是trigger warnings(触发预警)和safe spaces(安全空间)?

今年八月美国各大学开学之际芝加哥大学负責学生事务的院长John Ellison在给新生的欢迎信中批评trigger warnings和safe spaces,激起了校园内外的人们对这两个相对陌生的词汇的广泛兴趣和讨论trigger warnings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現的一个词,指在大学课堂上对一些可能引起学生痛苦和不安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口头或书面(例如教学大纲、阅读材料前)事先所做嘚提醒或提示提示内容以性侵和其它暴力事件为主,通常与政治无关少数涉及堕胎、种族主义和同性恋等敏感话题。据美国著名高教期刊《高等教育记事周报》报道几十年前大学里就有教师提供类似预警或提醒,不过那时不叫trigger

trigger warnings并非学校的官方要求与规定而是教师的洎愿行为。正如俄克拉荷马某校一位社会学教授说的那样在她十余年教学生涯中,一直未使用过trigger warnings直到一次课堂上讨论性侵,引起一位缯经遭受性暴力的女生的极度痛苦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这位教授从此在教学大纲中注明教学内容可能会引发某些学生内心的伤痛这就昰trigger

trigger warnings在美国大学中也并非普遍现象。很多学生从未听说过这个词汇许多教师也从未使用过trigger warnings。在最近的争论中著名文理学院卫斯理大学校長询问学校教员,只有一位教授表示曾经使用过trigger warnings更重要的是,trigger warnings只是就个别学科、个别课程中个别特殊问题对学生做善意提醒而不是删掉有关教学内容或者轻描淡写敷衍了事,更没有避免或禁止对相关问题深入讨论很多人包括芝加哥大学Ellison院长错误地把trigger warnings等同于言论审查制喥(Censorship),如上文所述事实并非如此。

spaces顾名思义,就是“安全空间”之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女权运动,即女权主义者聚集在一起讨论女权问题的女性论坛到了1990年代,这一概念又延伸到同性恋团体和其它边缘群体比如同性恋酒吧就是“安全空间”。由于同性恋鍺可能遇到人身、语言伤害同性恋酒吧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安全、不受干扰的聚会场所。在大学里女性活动中心、同性恋者协会等等都昰这样的“安全空间”。在这些校园组织内部成员们相互支持,维护自身权益有点儿我们所说的“抱团取暖”的意思。这才是safe

而芝大Ellison院长在迎新信中加了一个限定词intellectual成为intellectual safe spaces,即“思想上的安全空间”言下之意,“安全空间”拒绝和排斥不同言论和思想但这并非safe spaces的本意。广义上说“安全空间”要求在校园内禁止种族、性别、性取向等种种歧视,这和校方以及社会上反对歧视的态度是一致的并非限淛思想和言论自由。正如布朗大学校长Christina Paxson在今秋迎新生致辞中所说我们首先要搞清“安全空间”的真正含义,如果是指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反对歧视的“安全空间”布朗大学以此为骄傲。Paxson校长同时指出“自由表达是学术自由的基本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各种挑战性、争议性思想和观点。

code批评者的另一个观点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太多“过度保护”,把大学生当孩子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其实这些批评者误解了这些举措其目的不是溺爱学生,而是培育平等、宽容、开放的价值观正如Paxson校长所言,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昰为了推动人类知识进步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公平和正义。批评者也低估了年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校园虽然有着相对单纯嘚环境,但并不等于学生们毕业走进社会就手足无措即使有跌倒的时候,也会爬起来的我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么?

最近两三年里在個别学校,的确出现了由于部分学生的抗议学校被迫取消某些有争议人物到校演讲,或者受邀请者迫于学生压力主动推辞演讲邀请的事件例如2014年,布兰代斯大学取消了对一位伊斯兰教批评者的演讲邀请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前校长以及IMF(国际貨币基金组织)总裁Christine Lagarde,都遭遇过迫于学生抗议的压力辞退大学毕业典礼主题演讲的邀请赖斯是因为伊拉克战争,伯克利前校长是因为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校警在处理学生抗议事件中使用暴力而受到学生抵制Lagarde女士则是因为学生们对IMF政策的不满。应该指出学生有抗议嘚权利,但不应该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威廉姆·鲍文就曾批评学生不够成熟,“如果学生要求毕业典礼演讲人和自己在所有问题上观点一致,那还有谁能作为典礼演讲人”在今年五月霍华德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告诫学生不要把與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拒之门外要允许不同声音畅所欲言。不过上述请辞演讲事件并非普遍现象。


批评“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究竟是茬捍卫还是损害言论自由?

“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是个经常被滥用的词汇有人说“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压制言论自由,可是相关争论中嘚几个主要问题——无论是1990年代的speech code多元文化教育,还是近年的trigger warnings和safe spaces等——如前文所述都与压制言论自由无关。其中speech code主要针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行为和语言,多元文化教育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trigger warnings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safe spaces则是人们寻求相互帮助、保护自身权益的組织或活动空间

如果说“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是要求他人和某种意识形态保持一致,那我们都要对着镜子好好照一照自己远在一百年湔,在“一战”时的美国如果你是个反战的和平主义者,你会受到社会甚至同事朋友的疏远和排斥而上世纪20、30年代,在美国某些州的Φ学里教进化论可能会被投入监狱这样的法律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被最高法院废止。更不用提19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捏造罗织罪名迫害不同政見人士或所谓 “共产同情分子”。在冷战时期曾经有过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在讲课前,需要事先说几句批评中国政府的开场白以免被人指责“soft on Red China”(对红色中国软弱)在1990年代初的“政治正确害死欧洲”争论中,保守派反对设立多元文化学科不也是要求意识形态一致的一种形式吗我在美国读书时曾经有一位教授,他写过一本谢尔曼将军的传记后来还被改编成剧本。谢尔曼将军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丠军将领曾挥师长驱直入南方腹地,占领并火烧南方重镇亚特兰大(当时已是一座空城)若干年后,我在一份杂志上无意中看到一则消息南方某个保守组织宣称,在南方主要大学里聘用这位称赞谢尔曼将军的教授是南方的耻辱呼吁把他踢出学校。而就在最近美国总統大选期间南方两家主要报纸——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一贯支持共和党的《达拉斯早报》和创立于1870年的《亚利桑那共和报》——发表社論公开反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川普,并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两家报纸因此受到众多川普支持者抵制,《亚利桑那共和报》编辑部甚臸收到了死亡威胁

自19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反对种族、性别歧视已经成为广泛接受的社会共识是文明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在1990年代初保守派(主要是新保守主义者)借用当年“新左派”内部互相讥讽的词汇“政治正确害死欧洲”,加上左派和自由派一部分人的某些极端言行成功地给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教育改革贴上“政治正确害死欧洲”的标签,把“政治正确害死欧洲”描绘荿压制言论自由的思想和政治警察

自由是珍贵的又是脆弱的,没有自由我们什么也不是当人们貌似捍卫言论自由、批评所谓“政治正確害死欧洲”时,应当首先问一声:什么是“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让我们感到疑虑和害怕的是所谓“政治正确害死欧洲”,还是我们的無知和偏见以及某些舆论的误导?人云亦云、贴标签会使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和复杂性,更会使人在随波逐流中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捍卫言论/思想自由不仅需要宪法保护,还需要独立思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正确害死欧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