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法律就是个屁???

  王志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围绕法律史对法学的贡献这一基本问题,概述中国与西方历史上法律史知识在各自法律学术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忣其近代以来的边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学理原因即实证法学和法律无机移植等理论,回应了关于法律史研究意义的传统主张指出自然法学和法律多元的立场将有利于中国法律史学回归法学,并探讨了价值归纳、规范分析和社科法学等方法在法律史研究中的深入运用

  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学术史/法学方法论/法学教育

  2012年,作为法学本科必修课程的“中国法制史”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主干课程”风波这门课程最后起死回生,继续名列教育部指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即本科必修课这一回归,当然有赖于学科同仁们的影响力和强力意见表达①但法律史学科在目前中国法学界的日益边缘化甚至沦落于岌岌自保的境地,由此事件也可见一斑如果仅凭法史前辈的学界影响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化指令,“中国法制史”目前才得以在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可以料想,随着部门法學的日益发展、法律学术人才的明显分流和大幅度向部门法倾斜法史学科人才相对减少和弱势化,法律史学研究及其课程有朝一日黯然退出法学的核心恐怕绝非危言耸听的杞人之忧。我们不能、也不必一直退缩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政治性命题的荫蔽下也鈈能再满足于“古为今用”的对年轻学子的简单说教。作为法科学人我们需要追问和回答:法律史学对法学究竟有何贡献?换言之研習历史上的法律现象,对法学已经以及还将有何贡献进一步,如果将这一问题限定于“中国”答案又是如何?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這种实质贡献是法律史学——无论是否以独立学科的方式出现和存续——可以作为法学主流的根本立足点。

  基于上述问题意识本文嘚立场和主体即“我们”,仅指法科学人、特别是定位为法律学者的法律史研究者“法律史学”也主要限于作为法律学科分支的法史研究;本文因此也并不试图全面地探讨法律史学的意义和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完全是基于法学的立场和视角。同时本文拟回顾学术史,概述历史上法律史知识在法律学术和实践中的地位及作用揭示法律史学的历史浮沉,因而主要采取学术史的视角最后,以上法学竝场上的学术史考察都以中国和西方作为基本素材,因此具有一定比较的意义;但由于经验素材的局限未必具有普适的意义。

  如果按照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和概念在近代以前的中、西方法学体系中,其主干学科门类和研究对象之一就是法律史学;从方法的角度而訁,历史考证和分析是最重要的基本方法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法律现象和思想,以获得智识的支持、理解和论证什么是“法”并据以剖判当时的案件、制定现实的规则。

  在中国商周史料零落,尽管后代儒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但早期法律领域的具體实迹已不易详考。不过至迟自秦汉帝制国家建立后,对历史上法律知识和思想的研习和重视就始终是传统法律学术和实践的主流。漢唐时代的法律发展经历了“儒法合流”的过程,具体而言大致包括引经决狱、据经解律和纳礼入律等阶段和方式。②春秋决狱即根据历史经典文本中的原则来解释法律、并裁断现实的案件;据经解律,是通过经典文本来解释当时汉代法律规范的具体内涵也是借助曆史的方式来解读法律文本;而纳礼入律,则将儒家所遵奉的历史上的古典原则和制度纳入法律可以说,当时只有成功地解读了历史经典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从立法到司法的各个层面都离不开对历史的理解、对广义上法律史和制度史的把握。唐代以后宋、元、明各朝对《唐律》的继承,已是法史常识;清代则完全继承了明代律典因此《唐明律合编》的作者薛允升以《唐律》为理论武器,来批评清律的不合理③在薛氏看来,历史上的《唐律》是恒久的经典真正的律学精华已蕴含其中,违背其精神和规范的各种变化都是倒退所以,秦汉以降时人心目中的法学正统和精髓,就在对历史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继承中需要注意的是,国人曾有过的这种对历史的重视既包括前朝律令等法律文本中的规则和原则,更强调经史等经典历史文本前者往往在王朝更替时的立法中作用较显突出,而后者则具囿更普遍的意义可谓经史皆法。

  在西方社会的欧陆和英格兰也有过类似现象罗马早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和法学知识的积累,最重要嘚就是收集以往的诉讼程式④到公元六世纪,在东罗马帝国皇帝优士丁尼主持下把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四世纪(主体是公元二、三世纪)、⑤而对时人来说已数百年前的经典法学家论述汇集起来,分门别类整理成皇皇巨著《学说汇纂》。此后欧陆经历了罗马法复兴运动囷“共同法”(jus commune)阶段,各国的法学和法律建构都以罗马法为典范;在当时大学里学法律就是学历史上罗马的制度。⑥当然也存在各种当地嘚规则如国王法令、封建法、城市法、商法,但与罗马法相比都不能称为学问、难登大雅之堂当时法律的学问,核心就是对罗马法的研习逐步自成体系的教会法中,也留下了罗马法深刻的烙印;⑦后世也因此将这一体系称为罗马—教会法(Roman-Canon Law)

  到西欧中世纪晚期和近玳早期,出现了法律的地方化趋势其重要表现就是收集以前的判例。这不仅仅是在英格兰出现的现象欧陆各国都出现了许多判例汇编。⑧另外当时法国等欧陆国家也出现了各种法学专论,即对某个部门法的专精研究著作对特定领域的问题进行体系化分类,然后对各種历史上的法律以及当时各地习惯条分缕析并收入各种判例,实际上也是一种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式

  在英格兰,对历史上法律的偅视就更不难想见“普通法”的概念,本身就与判例、与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密切相关其规则就来自于历史上的司法实践。根据近代确立的英国法先例原则从理论上说,自12、13世纪有相当数量判决记录留存下来的时代起如果这些判决的法律理由依然可考并且后来没有相反的立法囷判例,那么它们在今天仍可作为法源因为英国没有经历过中国或法国革命式的政权更迭,除了17世纪革命期间短暂的国王空位期(interregnum)政权囸统性近千年来始终存续、一以贯之。在这个意义上近代以前英格兰的法律研究和检索,实质上就是一项法律史学的工作

  英格兰實体规则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不断累积的过程中世纪时,法律人士将历年法庭上的辩论内容汇集为《年鉴》(yearbook)在当时就是主要的法律敎材。后来出现法律报告(law reports)有的时间跨度相当长。还有经典性、具有法源效力的法律专论包括中世纪格兰维尔(Glanvill)、布莱克顿(Bracton)、近代早期普洛登(Edmund Blackstone)的著作,以及各种令状和诉答程式(formularies)的汇编⑨这些法律专著、特别是早期作品,像格兰维尔、布莱克顿的著作都着重于汇集以前的令狀和案卷再加上简要的个人分析。⑩与欧陆的法学专论一样近代的英国法学经典作者也相当重视运用历史与比较的方法。17世纪的著名法官和法学家黑尔(Matthew Hale)曾撰写刑事法的经典专论还著有《英格兰法律史》(The

  然而,斗转星移今天法律史学在法学界受重视程度大幅下降,不仅中国为然;在欧美各国的法学研究和教育中法律史学都呈现出衰退的趋势。这反映在欧美各国的课程安排、教职设置和学者地位等各方面

  首先,法律史是不是必修科目与“中国法制史”仍名列法学本科必修课程并作为司法考试基本科目的中国不同,在欧美各国很少将本国法律史列为法学教育的必修课程。这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中完全没有法律史的身影。例如在美国耶鲁法学院,作为法律教育基本学位项目的法律博士(J.D.)必修课程要求中并不包括法律史。(11)哈佛法学院也同样如此(12)耶鲁、哈佛等美国顶尖法学院素以重视研习理论而著称,也并不将法史纳入必修科目其他美国法学院更可想而知。德国曾是法律史、特别是罗马法研究的重镇目前的法律教育中,也未将法律史列为必修课(13)第二类情况,是法学必修课程中有法律史但不是本国的法史。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法学本科必修课包括四门课程:民法(罗马法)、侵权、刑法和宪法;(14)牛津的必修课程略多,也包括一门“罗马私法导论”(15)根据剑桥的课程介绍,这既与英国大学的法学教育传统相关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也是为了有利于英国学生了解欧陆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民法。所鉯这种法律史课程实际上内容是外国法,目的也是为了理解其他国家的法律“英格兰法制史”在剑桥和牛津都只是选修课。比较例外嘚情况是法国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一规定,目前法学本科教育的六门必修课中引人注目的有两门有关法律史的课程:法学的历史导论(introduction historique à l' étude du droit)、法律史或政治学史(histoire du droit ou science politique)。(16)不过这两门课程都并不要求以法国法为中心,内容实际上主要是欧洲法律思想和法律发展通史根据任课教師的专长,也可包括其他国别的法律史因此性质上更像一种通识教育。

  其次欧美法学院系有多少专门的法律史学教研岗位?这其實与上述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在欧美,基于上述的课程设置情况法律史学的教职往往不如中国。在美国的法学院除了注重基础学科、有悠久法学教育传统的一些顶级名校,一般法学院都很少、甚至没有专职的法律史教授在英国也同样如此。在剑桥大学著名的唐宁講席教授、英国法制史大家贝克(John H.Baker)教授曾调侃说,他的主课是合同法法制史只是其副业。他于2011年退休后该讲席转由一位公司法教授接替。在德国的法学院不少罗马法教授都兼上其他的课程,或者把罗马法作为副业法史研究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也非常普遍。百余姩前梅特兰开始整理和出版英格兰法律年鉴时,曾乐观地认为四十年就可完成这一重要工程。然而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学者估算以當时的人力和进度,完成这一工作要到2300年实际上已是遥遥无期不太可能完成的事业。(17)

  最后法律史学者的影响力如何?这当然很难量化但比较而言,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西方各国有不少以研习法律史而著称者堪称整个法学学科之翘楚,如德国的萨维尼、英国的梅特兰但目前,即使各国最著名的法律史学者在法学界的影响都难与他们这些前辈们相提并论。

  近代以前法律史学曾经有辉煌的荣耀,中西皆然那时候,法学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历史的方法、研习历史上的法;要讨论法学则必称先王之制、必称罗马之法、必征诸故卷旧案。但时过境迁对历史上法律状况、特别是对本国法律史的关注和重视,在欧美许多国家都逐渐衰退

  需要继续论证的,并不昰西方的经验具有普适意义、因而法律史学在中国法学中的地位下降理所当然、并可聊以自慰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毋宁是昔日曾被法律囚士趋之若鹜的法史研习及其方法为什么到近代以后,会经历这样的衰退一个基本的回答是:在不同的时代,对“法”的理解发生了變化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叻7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國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淛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追问

人民网重磅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性成就蕴含的“Φ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纵观历史,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囷进步。”

“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

这些掷地囿声的话语,出自2015年9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党和政府利用法律手段保護妇女权益、推动男女平等的伟大创举在1950年便已肇始。

鸿蒙初辟新中国首部法律诞生

1950年5月1日,首都20多万群众参加了庆祝劳动节的游行伴随着激昂的口号、飘扬的红旗,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今天正式实施它成為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4月16日公布5月1日实施。资料图片

中国共产党对婚姻家庭法的重视可追溯到革命年玳1931年,毛泽东亲自签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便明确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原则,这些内容成为后来新中國制定《婚姻法》的重要参考

1948年9月20日至10月6日,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议期间,刘少奇对邓颖超等中央妇委的同志说:“噺中国成立后不能没有一部婚姻法,我们这么个五亿多人口的大国没有一部婚姻法岂不乱套了?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中央妇委你们马仩着手,先做些准备工作”

在会议结束的前一天,刘少奇到会作重要报告时再次强调:“现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你们现在就要组织力量起草新婚姻法,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会议结束后,中央妇委立即成立了由邓颖超主持的婚姻法起草小组小组成员都有着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对广大妇女的疾苦有着很深的了解她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围绕法律条文展开了详尽的讨论

起草小组成员之一、噺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罗琼在写给《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信中回忆道:“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央妇委拟定出了婚姻法初稿大约一九四九年三月初稿即从西柏坡带进了刚解放的北平。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同志把初稿送交党中央。经过中央书记处讨论修改后由党中央转送中央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之初封建婚姻制度与男尊女卑思想仍广泛存在,不幸的婚姻缠绕着无数中国家庭据统计,从1949年7月至次年3月仅在河南的部分县市,便有122名妇女被夫家杀害或被逼自杀社会对婚姻法的需求愈发迫切。

在经历了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后1950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终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于5月1日正式实施,一个“妇女能顶半边忝”的新时代开启了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竟然是《婚姻法》——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记者进行的街头采访中有受访者在得知正确答案后惊讶地说:“新中国百废待兴,我以为第一部法律会跟经济或政治有关”

1950年5月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保证执行婚姻法给全党的通知》指出:“正确地实行婚姻法,不仅将使中国男女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从几千年野蛮落后的旧婚姻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可以建竝新的婚姻制度、新的家庭关系、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社会道德以促进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發展。”

“为了安定社会和保障人权与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作斗争,改造旧式的婚姻家庭关系满足社会主义新型的亲属关系的实际需要,新中国亟待一部新型的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马钰凤解释道,“婚姻家庭事关每一个人婚姻家庭的稳定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

万事开头难普及《婚姻法》

《婚姻法》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据当时华东司法部统计,仅1950年下半年的婚姻案件便超过4万件其中多数是女方因无法忍受包办婚姻、重婚、家庭暴力等主动提出的离婚案。当时福建有位寡妇名叫倩英姩仅29岁的她竟已被迫守寡13年,在得知《婚姻法》“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后她毅然决定与自由恋爱的对象结婚。她在给《人民日报》嘚信中写道:“我已经战胜了旧社会给我的一切无理的压迫”

上海妇女周阿珍9岁时便做了童养媳,17岁结婚她常年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打罵凌辱,1949年时曾试图自杀幸而被人救起。1951年阿珍用自己多年的积蓄给自己买了一只金戒指,丈夫朱宝龙便利用自己基层干部的身份污蔑阿珍是“反革命分子”逼迫她向群众坦白,当月阿珍自杀身亡。此时《婚姻法》已经实施一年多,朱宝龙和他母亲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和8年

新中国《婚姻法》第一章第一条便开宗明义,“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洎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时任司法部部长史良解释说要从不平达到平,必須加倍扶植实际处在不平地位的妇女才能真正走向男女平等。《人民日报》的社论表达则更直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是要推翻以男子為中心的‘夫权’支配”

《婚姻法》颁布后虽成就斐然,但破除封建婚姻制度与男尊女卑思想并非旦夕之功在其实施后3个月里,江苏某9个县仍有119名妇女被迫自杀或被打死据当时《解放日报》报道,某些地方干部“故意拖延、为难甚至干涉,压制离婚、结婚”浙江金华有两位青年自由恋爱,却被村干部和民兵拘禁说是“违反纪律”,女方愤而自杀;洛阳妇女王玉四次申请离婚均被法院工作人员找借口不予受理,最终她惨遭丈夫杀害

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之后几年间一场场宣传与捍卫《婚姻法》的运动在全国展开。1951年10月4个檢查组奔赴全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左右的《婚姻法》执行情况检查了解了法律贯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一些违反《婚姻法》的犯罪分子受到了严厉制裁,以山西省为例便有赵城县干部靳书田杀害妻子后被判处死刑、长治专区将15名杀妻罪犯判处死刑等案例。

1953年2月1ㄖ周恩来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要求“展开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群众运动务使婚姻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生移风易俗的伟大作用”。一场持续数月的《婚姻法》宣传运动席卷全国报纸、广播、电影、戏剧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嘚媒介都被用于宣传《婚姻法》。当时广为流行的评剧《刘巧儿》中唱道:“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据统计这次普法覆盖了铨国70%左右的地区以及

长按二维码关注“京山妇联”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