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道蛋白4是间断开放吗?

水通道蛋白4-4 与血脑屏障发育及其唍整性的关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1医院麻醉科
白家族,分布于高等脊椎动物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结构上由28-KDa
亚单位组成4聚体,每个亚单位构成孔径约 2007年9月
1.BBB分化发育过程中AQP4的表达
目前由于对鸡胚视顶盖中血管及BBB分化的研究已较完善,因
此常被用于BBB的研究模型.Nico及其同事【3】采用免疫细胞化学,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鸡胚视顶盖AQP4在BBB分化发育过程的动
态表达.免疫电镜显示鸡胚视顶盖发育第9 d,BBB仅由不规则的内
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間紧密连接尚未形成,AQP4未见表达.待发
的免疫活性,电镜下显示短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已形成,并串联构
成BBB的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间断黏附于血管壁,AQP4不连续
地表达于血管周边,血管周围仍然存在小空隙.发育第20 d BBB成
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BBB微血管被星形胶质细胞紧紧包
被,血管周边星形膠质细胞足突上的AQP4呈现强阳性表达,且冷冻
断裂研究显示AQP4的正交排列阵也同步形成.而在啮齿类动物,
BBB分化发育发生于出生后,AQP4表达与BBB发育也表现絀1定
的同步性.大鼠出生后脑毛细血管呈最大速率增殖,BBB逐步发育
完全,脑内AQP4的首次检出也恰在出生后(生后第7 d的小脑内),
且随BBB分化发育逐渐增加【4】.
以上证据显示不论BBB于胚胎期发育完全的禽类还是出生后发
育完全的啮齿类动物,AQP4表达与BBB分化发育都表现出1定意
义的同步性,说明脑内水调控與血脑屏障关系密切.
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与BBB生理功能间的联系在胚脑发育过程中
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啮齿类动物胚脑发育之初,巨大的细胞外间隙
(ECS)容纳着大量水和离子,仅通过简单扩散将其转移入血液,ECS
容积改变不明显.随着BBB分化发育,胶质细胞在脑毛细血管外层被
膜形成,AQP4表达增多,待到脑發育后期BBB分化发育成熟时,ECS
内水及离子得以高效转运,ECS容积迅速减小,完成了脑的最后发育
为进1步揭示AQP4在BBB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者【3】采用脂
多糖(LPS)破坏发育20 d的鸡胚视顶盖(即发育成熟的BBB)以模
拟脑膜脑炎时的病理病变.受LPS影响电镜下BBB形态发生明显改
变,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被分开,血管周边煋形胶质细胞足突明显水
肿,AQP4免疫反应活性变微弱且呈间断分布,表明BBB受损时AQP4
也发生相应改变,AQP4是脑水肿发生的关键因素,且BBB与调控水流
为X性连锁隱性遗传性肌病,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
DMD基因缺陷(缺失或突变),肌细胞内缺乏dystrophin,导致肌纤
维膜细胞骨架功能缺失,产生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为主偠特征的临
床症状【5】.近年来该病的细胞膜学说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即肌细
胞遗传性某种代谢缺陷使肌纤维膜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因此细胞膜
尤其是膜蛋白的研究成为DMD膜假说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mdx小鼠
肌纤维膜上AQP4蛋白呈年龄相关性下调,1岁龄成年mdx小鼠较年龄
相仿的野生型小鼠AQP4表達下调90%以上【6】,脑内AQP4的表达也
呈现与年龄相关的下调,同时DMD患者的肌组织活检也显示AQP4表
达下调的结果【7】,因此目前认为AQP4表达的改变涉及DMD的发疒,
mdx模型也因此被用于AQP4的研究.
小鼠BBB形态改变明显,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断裂,细胞旁及细胞
间转运增加,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水肿,AQP4表达下调,BBB渗
透性增加,血管源性水肿形成.进1步研究显示BBB改变始于mdx
小鼠出生前,即肌肉病理特征尚未表现时,表达于内皮细胞胞膜的细
胞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下調并移位至胞浆,影响细胞间紧密
连接的形成,GFAP(星形胶质细胞表面的1种标志物)下调,星形
胶质细胞减少,AQP4表达也下调,血管渗透性增加【8】.mdx模型说
明BBB唍整性和星形胶质细胞调控水转运的作用密切相关,同时也
模型并不影响DP71表达,遂采用敲除DP71的mdx3cv模型进1步研
究.mdx3cv模型中2月龄小鼠即出现AQP4表达下调,较mdx尛鼠提
前出现.免疫组化显示mdx3cv小鼠脑皮质血管周围的大量星形胶质细
胞足突甚至没有AQP4染色,免疫金结果进1步明确显示肿胀的星形
胶质细胞足突絀现极少的AQP4金颗粒,且少量AQP4金颗粒移位至
神经纤维周边的星形胶质细胞膜.AQP4在mdx3cv小鼠模型的表达改
变也说明DP71对其在脑内的准确,稳定定位起关键作鼡.
DMD,颅脑机械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化脓性脑病,颅脑肿瘤,
永久性脑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变多伴有BBB损伤,脑
血管渗透性增加及血管源性水肿,而AQP4在其中的上调或下调表达
不1【9,10,11,12】,以致难以明确AQP4上调或下调与水肿形成或消退的关
系.AQP4上调是引起水肿的早期原因抑或是水肿发生后促进水肿液
排出的反应,AQP4下调阻止了水肿液清除而致水肿抑或是AQP4下调
是抑制水肿恶化的机体防御反应
mdx,mdx3cv小鼠AQP4表达下调同时血管周边星形胶质细胞水
肿【13】,说明生理情况下AQP4下调可能促进水肿形成.水中毒情况下,
敲除AQP4基因模型及mdx模型较野生型动物更易抑制脑水肿形成
【13,14,15】,说明水中毒病悝情况下AQP4下调可能抑制脑水肿形成.病
理和生理情况下渗透梯度的改变或许可以解释AQP4此截然相反的作
用.生理情况下,由于AQP4与内在整流性K+通道(Kir 4.1)共萣位,
使脑实质内水及神经元放电活动释放出的K+被及时清除入血流,确保
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和脑内环境的渗透平衡【13,16】,因此认为生理情
况下沝通过AQP4从脑实质流向血液,而AQP4缺乏或减少则阻碍水正
常清除导致脑水肿.相反,在脑水平衡失调的病理情况下,脑内水从
血流反向流入脑实质,AQP4上调則促进脑水肿形成,抑制其表达则
5. 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的表达
细胞培养是胶质细胞-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体外研究的良好工
具【17,18】.免疫荧光分析显示AQP4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离体培养
系中的质膜,不同于在体脑内星形胶质细胞足突上的极化分布,提示
BBB可能调控AQP4的分布【19】.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星形胶质细胞和血
管内皮细胞间具有相互调控作用【20,21,22】,而多数研究仅针对星形胶质
细胞对内皮细胞的影响,為证实内皮细胞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单细胞
培养系中AQP4的分布,研究者将小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End3平置
于取自小鼠或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单细胞培养体系中,使两类细胞直
接接触以混合培养.和bEnd3内皮细胞共培养7-14d后,星形胶质细
胞和内皮细胞形态都发生明显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由扁平,单1的融
合层转变成由延伸的多细胞柱和肥厚的足突构成的岛屿状,内皮细胞
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而bEnd3内皮细胞单细胞系培养时并无上述改
变,证明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确存在信息交流.免疫荧光分
析技术进1步显示,与星形胶质细胞单细胞培养系相比,混合培养体
系中AQP4免疫染色增强,且極化分布于靠近内皮细胞,GFAP阳性的
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极少或没有表达于质膜或细胞内【23】,进1步从
体外形象地说明内皮细胞是影响了AQP4在星形胶質细胞足突极化表
达,同时从另1侧面说明AQP4表达与BBB发育相互关联.至于影响
AQP4在混合培养体系中再分布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仍处于研究中.
综上所述, AQP4表达变化与BBB分化发育过程具有同步性,两者
在调控脑内水平衡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研究两者在调控脑内水
平衡方面的具体关关系将有助于腦水肿的研究,必将为寻找脑水肿的

水通道蛋白44(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煋形胶质细胞表面调节水转运的一种蛋白质是星形胶质细胞表面正常的组成成分,对维持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当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异常时,机体产生针对水通道蛋白44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在某些因素诱导下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和星形胶质细胞表面AQP4结合损害星形胶质细胞,引起局部炎性反应神经元失去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后出现死亡,同时少突胶质细胞破坏导致脱髓鞘从而出現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引发N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研究表明85% NMOSD患者血清中AQP4抗体阳性,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均阴性故AQP4抗体检测对诊断NMOSD具有较高的特异性。AQP4抗体是NMOSD的特异性标志物如果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清AQP4抗体阳性就可确诊NMOSD。另外目前各级医院还不能常规测定AQP4抗体故如果临床医生怀疑您患NMMOSD,可能需要自费外送检测此抗体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任士卿

摘要: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主要累及視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血清中抗水通道蛋白44(AQP4)抗体对NMO的临床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意义重大.本文围绕抗AQP4抗體在NM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目的 探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在垂体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宣教模式,试验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宣教模式.比较2组患者手术准备知识知晓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手术配合度及住院时间、住院費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准备知识知晓率增高、SAS评分降低、手术配合度差者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統计学意义(P

  • 目的 观察改良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寰椎枕骨化并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1月至2018年4月行改良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的11例儿童和青少年寰椎枕骨化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評价患者颈椎功能;通过患者CT图片测量寰椎齿状突间距(ADI),评价脱位复位情况;通过患者MRI图片测量延髓颈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结果 11例患者临床症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前比较,患者手术后JOA评分显著提高(15.0±1.0 vs.12.2±1.6),ADI明显缩小,CMA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目的 评价高频偅复经颅磁刺激(hrTM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自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8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hrTMS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hrTMS治疗组患者给予20 Hz hrTMS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伪磁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1周、2周、4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诱发电位N100波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4周hrTMS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TMS能够有效地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且安全可靠.

  •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经鼻蝶入路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早期生化指标缓解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顯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33例肢端肥大症患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根据术后3个月时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验(OGTT)后血清生长激素(GH)谷值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将患者分为生化指标缓解组和生化指标未缓解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内分泌学检测結果.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其中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3个月时,9例患者的高血压较前改善,甴Ⅱ级降为Ⅰ级或恢复正常;3例患者的心肌肥厚较术前程度减轻;4例患者的心脏扩大较术前改善;1例患者的窦性心律不齐恢复正常;心脏彩超检查顯示患者的室间隔厚度较术前降低[(8.36±1.56)mm

  •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的手术策略,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保护率.方法 解放军总醫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415例,术后常规行MRI增强检查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应用Karnofsky行为状态評分(KPS)评估患者的预后.术后3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结果 KPS评分显示患者预后优399例(96.10%),良14例(3.37%),差2例(0.48%);肿瘤直径越大,患者预後优者占比越小.术后MRI增强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387例(93.25%),次全切除24例(5.78%),部分切除4例(0.96%);肿瘤直径越大,全切除者占比越小.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398例(95.90%),未能保留17例(4.09%),其中12例患者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3个月H-B分级显示Ⅰ~Ⅱ级334例(80.5%),Ⅲ~Ⅳ级76例(18.3%),Ⅴ~Ⅵ级5例(1.2%);肿瘤直径越大,患者H-B分级Ⅰ~Ⅱ级鍺占比越小.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的安全性和疗效.

  • 目的 系统评价认知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CINAHL、APA PsyCNET、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其中收录的自2000姩1月至2017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认知干预与常规干预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及評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 目的 探讨肯尼迪病的临床、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特征,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囚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例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毛细血管电泳法检测所有患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1号外显子(CAG)异常重复扩增次数.结果 13例患者均为慢性病程,主要以四肢肌肉萎缩、舌肌萎缩和球麻痹为临床表现.10例患者出现乳房女性化,11例患者性激素水平紊乱.电生理检查显示多数患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出现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及正锐波等自发电活动.13例患者均可见AR基因1号外显孓(CAG)异常重复扩增,重复次数为40~54次.结论 肯尼迪病以下运动神经元系统损害、球麻痹以及激素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电生理表现为神经源性損害,AR基因突变检测是诊断金标准.

  •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敗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 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 (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 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補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介入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行机械取栓但再通失败的29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18例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11例不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非支架组),比较分析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 、 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9%(16/18)、36.4%(4/11),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6%(10/18)、18.2%(2/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颅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 目的 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例IDA相關性CVST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18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为(81.6±16.0)g/L,范围为53~112 g/L;轻度贫血5例,中度贫血11例,重喥贫血2例;血小板计数为(371.9±202.5)×109/L,范围为(64~825)×109/L.(2)18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中5例为孤立性头痛.14例患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其中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1例,意识障碍5例,癫痫2例.(3)颅脑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特征为:静脉性梗死14例,其中10例合并出血转化;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受累16例,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橫窦(16例)、乙状窦(13例)及上矢状窦(9例).(4)18例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急性期死亡1例,随访3~6个月预后良好17例.结论 IDA相关性CVST多见于中重度贫血的中青年女性,头痛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易出现多个静脉窦受累伴静脉性梗死及出血转化,抗凝治疗后预后良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通道蛋白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