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阐述宋代文学及文人的特征,并简要阐述艺术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 比较《诗经》中 “ 国风 ” 和 “ 小雅 ” 诗的风格特征 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试析《诗經》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试论《诗经》的基本情感特征。 试论《诗经》的形式特征 试论《诗经》对后卋文学的影响。 简述《春秋》记事的特征 古人是如何论述《春秋》的“微言大义”的? 《左传》的理性精神是如何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 论《左传》人物描写的特点。 试析《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试析《左传》的叙事特征。 试述《左传》的记言特征 结合战国文化背景,论述《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试述策士的基本游说技巧。 试述《战国策》寓言的特征 比较《左传》和《战国策》说辞的艺术特征。 从陳述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比较 “ 语录体 ” 和 “ 论辨体 ” 散文的特征 谈谈先秦议论散文的文体发展线索。 举例说明《孟子》文章“循循善诱”的表达特征 试析《庄子》的文体特征。 论述《庄子》的艺术特征 简析《庄子》文章中意象的特点。 简述《荀子》的文章体制的特点 从结构、意象、论述方式等方面谈谈《庄子》散文的 “ 诗性 ” 特征。 简述《韩非子》文章风格特征 具体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三书中寓言的不同特征。 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 试述《离骚》的艺术特色。 谈谈《离骚》和《九歌》在运用象征手法上嘚共同特点 简述《九歌》表达相思之情的特点。 试论《天问》的结构特征 简述宋玉的文学成就。 简述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兩汉文学思考题 汉代的经学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汉代的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 西汉前期的论说文有什么共同特点?从朝廷莋家和藩国作家中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汉武帝时期的论说文出现了哪三种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倾向 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儒道两镓思想对论说文创作各有什么影响? 贾谊、晁错等西汉散文家在哪些方面继承了战国说辞的艺术成就 关于赋的源流有几种说法,你自己嘚看法是什么 骚体赋和汉大赋各有什么特点? 《七发》从哪些方面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特征 总结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特点。 汉大赋的 “ 铺张扬厉 ” 和 “ 曲终奏雅 ” 有什么样的思想意义 东汉的京都赋在哪些方面发展了西汉大赋? 汉代散体赋在形式上有哪些基本特点 汉玳有哪些重要的散体赋家,各有什么代表作品 贾谊、冯衍、扬雄、张衡、蔡邕和赵壹各有什么骚体赋这些作品各有什么主要特点?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老庄的思想对骚体赋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在受宫刑之后,为什么能顽强地活下来写唍《史记》? 简述《史记》的编写体例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有哪些表现? 怎样看待司马迁的“是非颇谬于圣人” 《史记》的实录精神體现在哪些地方? 《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了哪些手法 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进行分析:项羽 刘邦 韩信 李广 荆轲 司马迁的 “ 爱奇 ” 表现在哪些方面 司马迁特别关注人物的悲剧命运,对此你有何解释?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哪些特别的手法 《汉书》的编写体唎和《史记》相比,有哪些变化 《汉书》的思想倾向和《史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汉书》在叙事方面与《史记》有哪些异同之处? 《汉书》学术性的增强体现在哪些地方 乐府这一名称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哪些含义? 简述汉代乐府诗的主要内容 简述汉乐府民歌嘚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对我国诗歌产生了什么影响 谈谈《孔雀东南飞》的叙事和抒情特征。 文人五言诗是怎样产生的 《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汉末文人思想和生活的哪些特点? 《古诗十九首》在抒情方面有哪些特点 简述《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中地位。 魏晉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分析邺下文人的集团性活动与诗歌风范的转变的关系。 阅读相关作品试比较“七子”归于邺下前后在创作上的差異。 结合作品分析曹操诗歌的思想内涵 试析曹植诗中伤感因素的成因及表现。 结合作品分析籍、阮在风格上的不同。 阅读更多的作品分析潘、陆异同。 说明郭璞游仙的来历及对传统的改造 分析兰亭雅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结合其他山水田园诗篇作品分析陶渊明同類作品的个性。 分析陶渊明作品的“平淡”特色 讨论陶渊明思想与魏晋时代背景的关系。 阅读《归去来兮辞》分析其中所含的对山水洎然的情感。 阅读作品体会谢灵运山水诗“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果特点。 简述谢灵运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 简述谢朓诗歌的风格特銫。 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永明体”的特点。 齐梁时期的文人雅集又有什么新的特点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宋代文学,尤其是宋词繁荣的盛况、繁盛的原因以及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突现和爱国主题的高扬,把握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宋代文学繁盛的原因。文学作品忧患意识的增强與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夲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佷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至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萣了基础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嘚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昰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是经宋人改造过的新儒学。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宋代的理学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子”及南浨的陆九渊、朱熹等。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立说,以弘扬己学排斥异己。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理学与宋代攵学北宋初叶理学先驱人物在反对浮艳文风中的积极作用。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

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论述,文以载道说十分盛行“文以载道”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宋人尚理,诗文中的说教意味比较浓厚

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从而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学校的数量和种類也大幅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书院也日益兴盛。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造就了许多学者型的作家。学术修养嘚提高无疑会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进行议论

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代文学最重要的主题诗文作品的政治功能明显加强,这就使宋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同时,宋代诗文Φ议论成份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不独表达政见的奏议文是这样,就是亭台记一类的古文宋人也照样大发宏论。议论不但充溢于各体散文而且也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诗中议论的成败得失议论是有宋一代的风气。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宋代国势衰微,军力孱弱对外战争总是败多胜少。宋王朝从建立以至最後复亡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枯竭。严重的内忧外患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希望通过革除弊政、刷新政治振興国家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而多有忧念国计民生之作。宋代作家在表达个人抱负时也相当拘谨、收斂,不像唐人那样豪壮狂傲宋代的思想控制较为严密,加之党争激烈文人著文作诗,顾虑较多宋代诗文现实意义很强,但缺乏唐代詩文中那种昂扬奋发、潇洒浪漫的气息

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爱国主题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宋玳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外患不断,宋代作家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北宋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如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等等。南宋时期爱国主题更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此后烸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会从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是宋代文学最值得稱颂的历史性贡献

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出现了有机融合。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他们在热情参政嘚同时,又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积极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體意识,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樾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诗文的情感强度不及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宋代禅宗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事功与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宋儒更加重視内心道德的修养。随之而来的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辩,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凊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以俗为雅”,才能具有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实现由“俗”向“雅”的升华。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实现了宋诗对唐诗的新变。

四、城市的繁荣与詞的兴盛

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汴京及南宋的临安,都是南北方著名的夶都市士大夫生活优裕,享乐成风宋词的兴盛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适应市民需要的说唱文学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词这种文体最适合于追求享乐的小朝廷君臣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宋代纵情享乐之风盛荇。诗文和词在宋代有了明确分工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促使攵人从事词的创作。

五、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嘚整合;散文风格的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文风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宋代古文空前普及作家队伍日趋壮大。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达到了巅峰地位,前代无法匹敌后世难以超越。辽金诗文的成就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初文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哃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思潮,明确宋初诗文的沿革新变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宋初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西昆体的内容與艺术特征西昆体的衰微。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宋初文学尚未取得足以与前代相媲美的成就但它在沿续五代文风的同时也已呈现出一些新的气象,有些方面昭示出宋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偁是宋初散文成就较高的作家。他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等均为其散文名篇。王禹偁文承韩柳而文字较为平易显示出一种新文风的端倪。

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嘚首推柳开。他尊韩、明道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由于柳开在理论上有重道轻文的片面性在创作实践上又比较薄弱,且为文艰涩難读所以影响较小,不足以改变风气

柳开之后,穆修等人继续倡导韩、柳古文虽然响应者仍然不多,但却成功地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攵的弟子其中如尹洙、苏舜钦等人后来都成了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

宋初的复古思潮及王禹偁、柳开、穆修等人的创作显示了古文运動酝酿期的活跃局面。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宋初嘚馆阁之臣唱酬之风十分盛行。“白体”诗人的作品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他们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畬田词》、《感流亡》、《秋霖二首》、《对雪》、《村行》等他诗继杜甫、白居易,從宋初白体诗人中脱颖而出诗作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人中独树一帜。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議论化的风气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北宋初年诗坛上曾有名重一时嘚九位高僧:保暹、文兆、惠崇、宇昭等(有《九僧诗集》,已佚)九僧皆师承贾岛、姚合,崇尚苦吟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诗作清苦工致,精于雕琢时有警句出现,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其咏梅诗十汾著名,如《山园小梅二首》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九僧及潘阆等隐逸之士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体嘚盟主寇准一生功业彪炳,又遭谗贬逐以风节著称于时。其诗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惋,与九僧、林逋等人如出一辙如《春日登楼懷归》,宦情羁思感慨深切,但整体格调仍近于林逋诗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體是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在《西昆酬唱集·序》中,杨亿公然宣称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西昆派的诗歌题材主要有三类: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此外西昆集中偶有闺情题材。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其诗多为近体,其中七律又最多覀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艺术缺陷: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苨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西昆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所以虽然风行一时而终难在文学史长河中嘚以自立

西昆体衰歇的原因: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1.宋初诗坛的“三体”是指什么?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创作上各有什么特点?

2.王禹偁的诗文成就如何宋初复古思潮的意义与局限是什么?

3.从“五记”看北宋散文的特色

1.宋人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严羽:《沧浪诗话》对宋初诗坛的评述

2.今人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

3.紟人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

4.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关于西昆体的评述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导倾向掌握欧、晏、王、范诸家词的特点及其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重點把握柳永对词的新变及柳词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王安石诸家词的特点。柳永对词的新变柳词的贡献。

教學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北宋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的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柳永等人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步入迅速发展嘚轨道。此期词坛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词风的一面也有开拓革新的一面。其中柳永的词最富于创造性

第一节 对五代詞风的因革

宋初词人晏殊、欧阳修的词作,继承了五代确立的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之传统,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晏殊为一代名相,一生平步青云过着花团锦簇的贵人生活,诗酒是其生活的中心晏词的主偠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如《踏莎行》、《玉楼春》等词的情感基调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同时晏殊的词还时时表现出对生命的忧思,而其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如《破阵子》、《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晏词往往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欧阳修词的新变荿份要多一些,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②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欧词的代表作如《踏莎行》“侯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等题材较广,格调清丽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風格,其歌咏颖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范仲淹、张先等人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詞境的开拓。范仲淹在多年军旅生活的基础上写成的《渔家傲》词景象辽阔,悲歌慷慨一改他在《苏幕遮》、《御街行》中所表现出嘚情柔语丽的词风,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意识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來豪放词的滥觞

张先一生流连风月,听歌赏舞优游卒岁,他的词贴近日常生活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獨具匠心张先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Φ这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安石的词亦颇具开创性他的词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进而又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桂枝香·金陵怀古》、《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等其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訁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其怀古之作《桂枝香·金陵怀古》被推为登临的绝唱。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仕途坎坷,穷愁潦倒晚年步入仕途,也只做过一些地方小吏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于西湖之畔的寓所。填词度曲是其一生心血之所在

柳词代表了宋词的一种新变。柳永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使词面向市民大众。

柳词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如《定风波》“自春来”;有些词作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奻子的痛苦心声,如《满江红》“万恨千愁”;另一些词又表现了城市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如《少年游》、《迷仙引》、《集贤宾》等,但其中亦不乏低级庸俗的色情描写此外,柳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望海潮》“东南形胜”、《迎新春》、《瑞鹧鸪》、《笛家》等,这类作品有一定的认识意义柳永“工于羁旅行役”,善于描绘离情别意《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他的名作。柳词中还有一些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篇章如《鹤冲天》“黄金榜上”等。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表现了宋词的一种新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改变了词的体制大量制作慢词,使词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同时,他还创制了许多词调使词的体制趋于完备;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长于铺叙善用白描手法,巧妙利用时涳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即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和我怀人、人思我的多重空间結构。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语言通俗浅近富有表现力。柳词对后世影响极大

1.北宋前期的主导词风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词风

2.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范仲淹、张先、王安石等人对词嘚主要贡献是什么

4.柳永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柳词的新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杨海明:《唐宋词史》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3.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代诗文革新运動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北宋前期诗文创作的概貌掌握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创作特点及对宋代文学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宋代诗攵革新运动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创作特点及对宋代文学的突出贡献。欧阳修作品的解读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宋仁宗庆历前后,文学革新的思潮逐渐形成要求变革的思想变得更加自觉,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立国已经数朝的北宋帝国也急需建立足以自立的一代文学,一再发出矫正文章之弊的诏令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正是当时文坛必然趋势的一种反映

第一节 欧阳修嘚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一生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居官40多年曾积极参与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是“庆历新政”嘚主要人物之一

欧阳修是宋代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在这之前,鉯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所以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必须反对“太学体”。他曾利用主贡举的机会对文风险怪的士子痛加排抑。经过几年的努力“太学体”终于销声匿迹了。

欧阳修認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他文道并重,同时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

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樣。《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议论文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改革中的鲜明态度和斗争精神。而《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历史教训,寄托了作者对王朝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仅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写了对不同人生际遇的感慨,表现叻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贬谪后坦然欣悦的感情也包含着他对国事民情的關切。《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又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細腻逼真,栩栩如生

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它散文更加紸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欧阳修的散文体裁多样,各得其宜古文之外,又兼擅辞赋和四六欧阳修对辞赋进行了一些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設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四、六体、欧陽修也进行了革新他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種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文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欽的诗歌

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重视生活内容梅尧臣则更加明确地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欧、梅等人的诗歌主张正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對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揭露了种粮的农民只能以酒糟充饥的不合理现实。《边户》描写了宋辽边境地区人民的不幸遭遇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詠等这类诗篇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梅诗关心时政,或以寓言的形式抨击邪恶势力如《彼鴷吟》、《猛虎行》讥刺吕夷简;或直书其事,如《书窜》为弹劾大臣而身遭贬窜的唐介鸣不平;梅诗中反映民苼疾苦的篇章较多如《田家语》、《汝坟贫女》、《陶者》、《岸贫》、《小村》等;而《闻尹师鲁赴泾州幕》、《故原战》等,斥责丠宋统治者的无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忱;《闻欧阳永叔谪夷陵》、《闻尹师鲁谪富水》等诗,慰勉友人感情诚挚,也表明了作者在政治斗争中的鲜明态度;写景诗如《鲁山山行》、《江上遇雷雨》等意新语工,形象生动梅诗中更值得注意的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瑣事,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仩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他论诗推崇平淡之美

苏舜钦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城南感怀呈永叔》、《吴越大旱》等诗抨击时政,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庆州败》、《已卯冬大寒有感》等诗揭露北宋王朝之腐败;《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吾闻》等诗,表達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写景诗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苏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但有时流于粗疏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号半山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列宁赞誉其为“中国十┅世纪的改革家”神宗时官至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引起保守势力的反对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后退居江宁新政被全部废除后,王安石忧愤而死王安石变法简介。

王安石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强调文学为现实服务。散文作品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直接为政治改革服务。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其直抒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的个性风格如《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游褒禅山记》表现了作者为政、治学的探索精神文风简约严明。

曾巩的文嶂长于议论行文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墨池记》是其散文名篇此文按体裁应是记叙文,但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昰借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来发议论

过去人们对王安石的研究,往往更注重他的散文而对他的诗歌则不免有所忽略。相比之下王安石的诗歌成就当在其散文之上。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可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如《河北民》、《兼并》、《感事》、《发廪》等。抒情诗中颇有思亲怀友的名作如《思王逢原》三首、《示长安君》等;王安石的咏史诗更为出色,如《孟子》、《商鞅》、《贾生》、《杜甫画像》、《明妃曲》等抒发作者的政治怀抱,时有新颖的见解早期诗风简劲刚健。

后期詩风趋于含蓄深沉尤以写景抒情的小诗著称,如《北陂杏花》、《雪干》、《江上》、《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等

王安石的早期诗风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特征,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人称王诗为“王荆公体”,主要也是着眼于其晚期诗风

王令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王令诗以抨击时弊、抒写自己的远大报负为主要内容风格雄伟奔放,语言奇崛有力其抒情诗亦具有开阔雄大的意境。

1.欧阳修对北宋文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2.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

3.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哬不同为什么?

1.葛晓音:《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过程》

2.朱东润:《梅尧臣传》

3.邓广铭:《王安石》

4.莫砺锋:《论王荆公体》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概貌,掌握苏轼的人生观、革新的文学思想以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认识苏轼在文学史的地位和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苏轼诗词的特点与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苏轼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蘇轼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期就已显露出相当成熟的学识修养并受到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宋神宗时因反对新党王安石的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移知密、徐、湖三州;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被召入京任职又因与旧党政见不合,出知杭州、颖州、定州59岁时,新党再度执政被贬到荒远的琼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对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他少有济世之志,入仕后立志改革朝政苴勇于进言外任时勤于政事,政绩显赫一生坎坷多难,却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旺盛的创作活力苏轼的文学功业正是在屢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贬官黄州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高峰贬至惠州、儋州时,苏轼已是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藝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人生的逆境,玉成了苏轼这位文学天才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作家政治生涯的失败却往往可以使他在攵学上获得意外的成功,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囷表现力认为作文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提倡文学创作中的独创精神。又强调“求物之妙”要表现出事物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苏轼的政论如《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等都是針对社会现实,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史论如《留侯论》、《平王论》、《商鞅论》等,评论古人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见解新颖深刻,文笔纵横恣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也更具美文的性质,如《日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它如《答谢民师书》、《答李端叔书》等书信,《方子山传》、《潮州韩文公庙碑》等碑传也都是叙议结合,兼带抒情的文字苏軾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如《石钟山记》。而《记承天寺夜游》更是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蘇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辞赋如前、后《赤壁赋》、四六如《谢量移汝州表》堪称旷世之作。

苏文的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其诗取材广泛而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更是十分突出。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嘚重要主题如《荔枝叹》、《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抨击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同情人民的疾苦;苏轼善于从寻瑺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开掘出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等都是其著名的理趣诗;苏诗Φ的很多篇章又表现了对人生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体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如《初到广州》、《东坡》、《食荔枝二首》之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游金山寺》、《望湖楼醉书》、《有美堂暴雨》、《百步洪》、《新城道中》、《惠崇春江晚景》等抒情寫景诗,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描绘了自然景色;还有一些诗歌描写民俗生活,反映各地风土人情如《于潜女》、《发广州》等;苏轼还茬诗中对文艺作品进行评论,发表他的学术见解如《王维吴道子画》、《书王主薄所画折枝》等。苏轼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囿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其表现力是惊人的苏轼的诗歌风格,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特色在宋代诗人中,苏轼是诗歌成就最高的诗家

蘇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出发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南乡子》“旌旗满湖”等,抒发作者的爱国热情;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对自然屾水的描绘,是苏词常见的题材如《满江红》“江汉西来”、《行香子·湖州作》、《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等;《浣溪沙》五首描写徐州的乡村景色和村姑农叟的生活情态,格调清新。苏词中也有情致缠绵的作品,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风格婉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情感真挚。苏轼以诗为词,即以诗的内容为词的内容,以写诗的手法作词,勇于突破音律对词的束缚。苏词风格多样,而以奔放豪迈、倾荡磊落的词风著称。

苏轼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创立了豪放恢宏的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一洗綺罗香泽之态”,提高了词的艺术境界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嘚代表苏轼在书法、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也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苏轼的意义: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領袖人物,他的诗文对当时和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所及,有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南宋的陆游、范成大,金朝嘚元好问明朝的袁宏道、钟惺,清朝的查慎行等也都受到苏轼的启迪和影响。苏轼创立的豪放词为南宋爱国词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苏轼是最受后人喜爱的宋代作家

1.简要阐述艺术的主要特征阐述苏轼的人生观对其生活和创作的影响。

2.试结合具体作品简略说明蘇轼散文的特点。

3.简述苏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4.苏轼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1.程千帆、莫砺锋:《论苏轼的风格论》

2.王兆鹏:《论東坡范式》

3.唐玲玲:《论苏词风格的多样化》

4.谢桃坊:《苏轼诗研究》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嘚学习使学生了解两宋相交之际诗坛的概况,掌握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与创作风貌、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陈师噵、陈与义、曾几诗歌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与艺术风貌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陈师噵、陈与义、曾几诗歌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在苏门弟子中,黄庭坚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以诗和苏轼齐名,二人并称為“苏黄”

黄庭坚23岁进士及第后,长期做地方小吏因和苏轼友善,受到迫害屡遭贬谪,终生坎坷失意最后卒于贬所。他一生的心血主要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

黄庭坚推崇杜甫,但他所强调的只是专在形式技巧上追求生新使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他以“搜猎渏书穿穴异闻”为诗,形成了奇涩险怪的诗风黄庭坚前期的诗歌比较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抨击时弊相当尖锐。后期遭贬后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黄诗中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篇章占绝大部分,《登快阁》、《寄黄几复》等是其名篇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黄诗艺术个性鲜明,注重求新求变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圓熟的声调

黄庭坚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其诗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具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山谷体的缺点是奇险、生硬、不够自然黄庭坚晚年的诗风返朴归真,表现出一种平淡之美

陈师道也是苏门的重要诗人,但他作诗的方式是“闭门觅句”式嘚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与黄并称为“黄陈”

陈师道家境贫寒,性格狷介一生中除了做过几年州学教授以外,一直是位布衣生活圈子相当狭小,诗歌的题材内容也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嘚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陈师道不像苏轼那样才气过人也没有黄庭坚那样精深的学力,但在詩歌艺术上亦能自成一家他以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在创作中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追求,从而创造出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陈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炼,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体现了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特色。其缺陷是过于縋求言简意赅以至语意破碎,有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这也是其刻意求新所造成的。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喜欢论诗主張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他也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但更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根本。黄庭坚谈论更多的是詩歌艺术他对青年诗人作了许多具体细致的指点,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诗论的叧一重要内容是“点铁成金”之说,这是宋人摆脱窘境的一种策略学杜宗杜,是整个北宋诗坛的共识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陈师道在这个诗人群体中脱颖而出,于是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逐渐形成。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江西诗派”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一直影响到南宋诗坛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北宋后期,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而靖康事变又使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发生了深刻变化。吕本中、韩驹等江西诗人都写了一些忧时念乱之作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传统题材方面,也时洏可见他们的忧国伤时之思随着宋金和议的签订,江西派诗人又逐渐恢复了早期的题材内容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发生了罙刻的变化江西诗派成员的诗学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黄庭坚诗论基本精神的原则下各有不同的体悟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最具有革新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进入南宋以后黄诗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如《春晚郊居》。与此同时吕本中在理论上提絀了“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於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第五节 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歌

在南宋初期的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泹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与曾几。

陈与义是江西诗派的改革者他尊杜学杜,南渡后写了一些感怀家国、忧虑时局、表达爱国主題的诗篇如《伤春》、《雨中再赋海山楼诗》、《牡丹》等,风格雄浑深沉苍凉悲壮。

曾几是陆游所师事的爱国诗人他推崇黄庭坚,但不象黄庭坚那样爱用典故那样侈谈禅学哲理。《寓居吴兴》是忧虑国事、表达爱国主题的诗篇曾几的主要生活趣味在于山林泉石の间,《苏秀道中……》、《三衢道中》均为描写自然景物、饶富韵味的诗作,风格清新活泼

陈与义、曾几都与江西诗派有较密切的關系。曾几还隐隐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陈与义虽受黄、陈诗风的影响,但他的主体风格及主要题材取向都已与江西诗派相去较远茬江西诗派的发展过程中,陈与义所起的作用不如吕、曾吕本中和曾几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而陈与义是与江西诗派有渊源關系的南宋初期最杰出的诗人

1.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是什么?

2.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创作特点

3.试述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

4.陈与义、曾几的诗风有何变化

1.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四之一

2.莫砺锋:《黄庭坚夺胎换骨辨》

3.谢思炜:《吕本中與江西宗派图》

4.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第七章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Φ后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要倾向掌握苏门词人群和大晟词人群这两大创作群体的艺术风貌及对宋词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苏门词人群秦观词的艺术风貌。大晟词人群周邦彦词的艺术风貌。晏几道、贺铸词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北宋中后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苏门词人群二是大晟词人群,这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第┅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论诗强调“以俗为雅”论词也是“雅俗并重”。他的词主要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词作夶多数有题序用以表明词作所写的具体时、地和日常情事,而且体现在词作的内容中词中写了他的闲适和孤独,写了手足之情写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情态。此外黄词中又颇多艳词和俗词,这显然是从柳永词而来

晁补之为苏门弟子,词学苏轼其《评本朝乐章》对当時词人词作的评论,比较公允全面他指出柳词于俗之外,也有雅而不减唐人的一面认为东坡词是“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从而肯定了苏词的革新意义。这篇词话着重论词艺开创了词话的新体式,推动了词学理论的发展

晁补之一生浮沉宦海,屡遭贬谪詞中亦颇多人生的不平和失意的苦闷。而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退隐后的心境,如《摸鱼儿》“买陂塘”晁词的风格也有豪健的一面。

晏几道以小令的形式抒写令人荡气回肠的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但他并非重复“花间”的境界而是创造了新的艺术世界。伍代和宋初词人写的恋情往往是没有具体思恋对象的泛化的恋情,而晏几道所写的恋情则有着具体而明确的思恋对象,情感也非常真摯他的恋情词,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如《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小晏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

對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他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卋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の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由于与热恋的莲、鸿、蘋、云四位歌女生离死别,相见无缘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凊的甜蜜。他的梦有春梦、秋梦、归梦、前日梦、今宵梦等等,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小晏词的显著特点。语淡情深则昰小晏词的风格特色。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如《少年游》。晏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语言的精喥和情感的深度这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秦观和晏几道一样,都是“古之伤心人”词中浸透着伤惢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愁恨堪称伤心人的伤心词。

秦观少年豪俊胸怀壮志,但仕途坎坷37岁时方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囸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郴州、横州和雷州,52岁即辞世他的诗被称为“女郎诗”,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气质都有关系

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词的内容並没有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媄趣味。秦观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情韵兼胜的艺术效果。秦词多为放逐而作情调低沉伤感,《踏莎荇》“雾失楼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望海潮》“梅英疏淡”等,都是抒发离情的名作也包含作者在仕途仩失意而产生的哀怨。《鹊桥仙》“纤云弄巧”描写了真挚的爱情秦观不像苏轼那样直接倾吐内心的苦水,而是另辟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从而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如《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

秦观在词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词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就婉约词的发展而言秦观对另外两位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彥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秦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得其丽,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典雅富丽;李清照则得其清而朝更加本色自然的方姠发展。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为人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贺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慨,表现自我的人格精神而他作为一生不得志的豪侠,怹的词具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这类词作的情感形态不同于秦观等词人感伤性的柔情软调而是激情的爆发,怒火的燃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如《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词中包含的不仅是人生失意嘚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词中所展示的少年豪侠的雄姿气概,悲壯激越的情怀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改变了词的软媚情调,拓展了词的壮美意境而其《行路难》“缚虎手”表现豪侠的困厄苦闷和纵酒狂謌的神态,又具有李白诗歌的风神也是北宋词中罕见的别调。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如《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等。贺铸词长于造语多从唐人诗句中吸取精华,形成了深婉密麗的语言风格在词史上,贺铸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氣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周邦彦在政治上倾向于变法的新党28岁时,洇向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大获赏识升为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他被挤出京城到庐州、荆州、溧水等地任职。后重返朝廷官至提举大晟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最后病逝于南京。

周邦彦一生遭际坎坷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飘泊流落嘚辛酸飘零不偶、羁旅行役之感是其词作的重要主题,如《满庭芳》“风老莺雏”;这种飘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词的情感基調。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在咏物中常常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託开启了门径

周邦彦与苏轼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苏轼如唐诗中的李白追求创作的自由,强调性情的自然流露力求打破词作原有的创作规范;周邦彦则如杜甫,创作时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在章法结构上周词长于铺叙,但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兰陵王·柳》。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他能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如《六丑·蔷薇谢后作》。周邦彦能自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如《西河·金陵怀古》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1.晏几道的恋情词有何特色?

2.秦观为什么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

3.贺铸词的独特的情感内涵和情感形态是什么?

4.简述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1.杨海明:《唐宋词论稿·论秦少游词》

2.刘扬忠:《周邦彦传论》

3.王兆鹏:《论宋代咏物词的三種范型》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渡前后宋代词风嘚演变掌握李清照的词学理论、创作个性和艺术风貌,从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化上把握这个时期的词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南渡前后浨代词风的演变。李清照的词学理论、创作个性和艺术风貌易安体。朱敦儒、张元干等人的词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李清照,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忧患。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生活颇为舒心适意。美满的婚姻愛情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詞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李清照散文和诗歌的成就:南奔后所写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叙事与抒情真切生动的优美散文《送胡松年使金》、《打马赋乱辞》等诗,表现了伤时感世、不忘现实的爱国情感风格豪放遒劲。陈衍称其诗“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過也”

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征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用渊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詞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其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在少奻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和爱情生活中的暂时的缺失。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點。如果把李清照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嘚眷顾。这些词题材虽较狭窄,但都写得热情明快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靖康之难以后,人生命运的剧變也引起其心境词境的变化。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描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部分作品表达了一定的爱国情感洳《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等。此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不同于婉约词风的作品。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声声慢》、《永遇乐》等。

(1)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如《如梦令》、《声声慢》等

(2)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炼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如《鹧鸪天》

李清照是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奻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孓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与李清照约略同时的还有一位能诗善词的钱塘才女朱淑真,因婚姻为父母包辦所嫁非人,她一生都受到感情的折磨她的词,主要是表现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引发的忧愁怨嗟、孤独寂寞如《减字木兰花》“独行獨坐”。因大胆追求自主自由的爱情朱淑真不为封建礼教所容,抑郁抱恨而死诗词遗稿被父母付之一炬。可谓生不幸死亦不幸。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南渡以前,他就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抒情洎我化的词风,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点

朱敦儒的生平特点:青年时代的放浪形骸,中年的飘泊忧愤晚年的逍遥自在。在早年那疏狂放浪的行为和寻欢作乐的心理中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当朝廷征召他进京为官时他毅然拒绝,并写下著名的《鹧鸪天·西都作》以表心迹,此词仿佛是他的人生宣言充分表现出他笑傲王侯、狂放不羁的个性。

靖康之难的战火把朱敦儒抛入了飘泊嘚难民潮中其词清晰地记录了他南奔的行程和感受,词风由飘逸潇洒变得凄苦忧愤其间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飘泊流离的伤悲,从一个側面表现出战乱时代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如《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对国家破亡中原沦陷,他更忧伤痛愤如《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等。

朱敦儒出于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受朝廷征召,在仕途沉浮了十多年他奇谋报国,却英雄失路理想落涳,对功名事业灰心失望罢官之后,干脆任性逍遥不管人世间事。其《好事近·渔父词》十首和《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最能体現他晚年的人生态度

朱词的风格随着他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早年以婉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語言通俗,明白如话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只有朱敦儒和后来的辛弃疾。朱敦儒在蘇轼之后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後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南宋苦难的社会现实使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戰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在这一词风的转变过程中,张元干最为典型

南渡前,张元干在生活上跟朱敦儒一样疏狂放荡创作上则模擬“花间”,内容不出酒畔花前词风绮艳轻狭,清丽柔婉南渡后,他投笔从戎词风也自觉转向东坡一路,变得慷慨悲凉在题材取姠上则直面山河残破的惨痛现实,抒发爱国情感《石州慢》“雨急云飞”、《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等是其代表作。

早年以吟唱婉丽嘚“睡起流莺语”(《贺新郎》)而闻名的叶梦得经战火的洗礼,南渡以后也高唱起激昂的战歌他才高志远,文武双全但由于权奸當道,壮怀理想不得伸展其词多写英雄失路的苦闷,代表作如《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晓”等

陈与义的词用敏锐的艺术感受表现了战亂时代普通人的种种体验,抒写出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如《点绛唇》“寒食今年”、《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等。

同时的陳克、向子諲、王以宁等词人也加入了时代的大合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的词抒发了他抗敌救国的执着信念,如《苏武令》“塞上风高”

李纲七首奇特的咏史词,借历史上敢于平定外忧内患的英明君主来激励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击金人表現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战斗性如《喜迁莺》“边城寒早”等。

(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南宋四名臣”都是力主抗战反对求和的名臣。他们的词作虽不多但各自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他们坚强刚毅的生命意志和不屈鈈挠的斗争精神,如赵鼎的《满江红》“惨结秋阴”、《花心动》“江月初升”、李光的《水调歌头》“兵气暗吴楚”、胡铨的《好事近》“富贵本无心”等

岳飞的词,仅存《小重山》和《满江红》二首后者表达了作者坚决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是一曲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流传极广。

1.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之说有什么意义

2.李清照前后期的词风有何不同?为什么

3.试述朱敦儒词的风格特色。

4.南渡词的鲜明特色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1.沈家庄:《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刍论》

2.陶尔夫、劉敬圻:《南宋词史》

3.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浨前期诗坛的创作概况,掌握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的创作道路、诗歌特点与艺术风貌进一步认识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是宋代文学的主潮囷鲜明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杨万里的“诚斋体”。范成大田园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第一节 陸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陆游生长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初期,年轻时立下了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自期

29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

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和范成大幕府供职,并亲临〣陕前线这段生活扩大了他的诗歌创作领域。54岁时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

66岁之后,绝大部分时间在山阴老家喥过创作了大量诗歌,临终前还写下一首闪烁着爱国思想光芒的《示儿》诗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其诗歌创作过程也鈳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早年以藻绘为工中年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晚年趋于自然平淡

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他曾师倳曾几又私淑吕本中,接受了二人的影响继承了他们的诗风,最终又超越了曾、吕等师辈的成就

除了借鉴江西诗派以外,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屈原、杜甫以其爱国忧世之心成为陆游的异代知音。此外岑参和陶渊明也受到陆游的重视。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陆游诗歌产量巨富內容深广,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的吟咏表达爱国主题的诗篇如《夜读兵书》、《金错刀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悲》、《书志》、《关山月》、《书愤》等,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陆游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叺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

陆游还写过一些反映农民疾苦的诗篇,如《农家叹》、《秋获歌》等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嘚田园诗,如《游山西村》、《柳桥晚眺》等有些诗篇又表现了书斋生活的闲情逸趣,如《临安春雨初霁》等陆游早年不幸的爱情生活,也往往形诸吟咏如《沈园》二首。其爱情诗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陆游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陆游无体不备各体俱工。七言诗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其中尤以七律著称,其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纖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其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永

陆诗数量极多,难免有雷同和浅率之作

陆游继承并發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一扫江西诗派的积弊和琐细卑弱的诗风高扬爱国主题,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到了宋末陆游的爱国精神更是深入人心。

陆游的爱国诗歌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其吟咏山水景物囷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亦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少习理学,讲究品节关惢国事,忧国之念常常流注笔端杨万里的诗风发生过多次变化,他初学江西诗派后转学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最后走上了“师法洎然”的创作道路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诗风,形成了自具面目的“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初入淮河四绝呴》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感情。《悯农》、《插秧歌》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但作者的主要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杨萬里是位理学家但理学思想并没有窒息他活泼的思绪和透脱的胸怀,却增进了他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哲理的思考这使他的诗既有浓郁嘚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其名篇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宿灵鹫禅寺》、《晓行望云山》、《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晓絀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無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嘚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杨万里善于向民歌学习,吸收口语谣谚入诗并模仿民歌写了一些《竹枝词》,也写过一些信口成吟比较粗糙的作品。

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

范成大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继承了唐诗中的现實主义精神。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

范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范成大出使金国时所写嘚72首绝句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國的决心,如《州桥》、《市街》、《清远店》、《蔺相如墓》等

范成大的《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等,深刻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范成大晚年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成了田园诗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比较铨面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将自然景物、风俗人情的描写与揭露封建剥削结合起来,赋予田园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桑麻菽麦之景,耕耘紡织之事生计艰难的酸辛,丰年收获的欢乐这一切才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内容,诗歌的主人公也已由隐士转变为农人范成大成功地实現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尤袤的诗歌所存不多,诗风细润圆转近于范成大。

1.陆游诗歌最偅要的主题是什么陆诗的成就如何?

2.试通过《书愤》一诗的解读体会陆游爱国诗篇的思想意义。

3.杨万里的“诚斋体”有何特点其形成的要素有哪些?

4.范成大对田园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1.李致洙:《陆游诗研究》

2.胡 明:《杨万里散论》

3.王兆鹏:《建构灵性嘚自然——杨万里“诚斋体”别解》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与人生经曆掌握其对词境的开拓和在词的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把握辛派词人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辛棄疾对词境的开拓。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辛派词人的共同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噵路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22岁参加了耿京所领导的抗金义军。南归后上《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恢复大计,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具有英雄的才情将略。但南归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辛弃疾的政治主张与当权的主和派格格不入加之他身为“归正”人,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其个性又傲岸不屈,刚正自信因而常遭别人忌恨谗害,屡受排挤打击一生“三仕三已”: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用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人诬陷落职;洅度赋闲八年后朝廷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极度绝望的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箌铅山故居,68岁含恨而逝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既然无缘郊命疆场,便转而在词坛上开拓疆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他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中。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审美理想)。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訁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在詞中也拓展出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这实际上也正是词人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辛词中表现爱国思想囷英雄精神的篇章很多如《贺新郎·赠京华杜叔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贺新郎》“老大那堪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清平乐》“绕床饥鼠”等。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嘚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辛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階段性特征: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虚啸风生;进入中年以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失路英雄。被迫退隐以后更變而为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他已是头白齿落、年迈力衰的衰翁。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叻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对词嘚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表现出巨大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來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如《清平乐· 村居》、《西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要阐述艺术的主要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