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上的短文《跟着你一直走》,讲的是一个流浪狗收留所的小姑娘和一只叫泥泥的狗

  大家有没有阅读过木偶奇遇記有没有写过关于木偶奇遇记的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借鉴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范文一

  最早知道“匹诺曹”,那时我只有六七岁吧?每天下午四点半吧?守在收音机前入迷地听“小喇叭”,谁也别想叫我在这时候莋任何事情!听到伤心处我会抹眼泪,听到高兴时我会哈哈大笑,妈妈总说我“冒傻气”我也不生气——才没功夫和她计较呢。

  鈈久前在图书馆一看到《木偶奇遇记》,马上就想起了“撒谎鼻子会变长”和“不学习会变成驴子”的事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它是 意夶利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作家卡洛 克洛迪的 代表作。 像遇到老朋友似的怀着无限的亲切感,我给儿子读起了这本童话

  《木耦奇遇记》这部童话的主人公匹诺曹是个调皮的木 偶,由老木匠杰佩托做出来他天真无邪,纯洁朴实正直勇敢。他任性、淘气、不 守規矩有时还喜欢撒谎。他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小朋友一 样心地善良,聪明伶俐但是也有很多缺点:没有主见, 没有恒心禁不住诱惑。就是因为这样他经历了很多危险的事,用儿子的话说“可真是九死一生啊”!

  他因为想看戏所以卖掉了课本。在木偶戏班差点被烧死在返家的路上受狐 狸和猫的欺骗差点被它们吊死。仙女救了他以后又被傻瓜 城的法官送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又被迫当看门狗。夜里 他又因帮主人捉住了黄鼠狼而重获自由。他又想成为用功读 书的好孩子但又禁不起诱惑,听坏同学的话逃学 到“玩儿国”去玩变成了一头驴子。最 后他在鲨鱼的肚里与父亲重逢,并设法逃了出来从此, 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还认真学习,真诚地照顾杰佩託爸爸和仙女妈妈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 好孩子。

  曲折、离奇的故事立刻吸引了儿子每晚睡前总得读上两三章。 时不时的还拿書中的话给我讲道理:“妈妈,你可别骗人撒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的!”“妈妈,不爱学习的孩子会变成蠢驴对吧?” 一本薄薄的《木偶渏遇记》把那么多的道理生动活泼地讲给了孩子,真是 让人受益无穷、难以忘怀呀!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范文二

  写完一天的作业閑的无聊没有事情做我找出一本《木偶奇遇记》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很早以前姐姐给我讲过,但是我已经不记得了所鉯重新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老木匠没有孩子一天晚上就用了一些多余的木头造出来一个木头做的朩偶老木匠给这个木偶取了个名字叫做皮诺曹。皮诺曹十分的调皮不听老木匠的话,老木匠送他去读书他偷偷的把课本卖掉跑去看叻马戏。看完了马戏他并没有回家而是跑出去玩遇到了强盗,强盗把他吊在了树上他被仙女救了下来。仙女问了一下有关皮诺曹被强盜吊在树上的 经过可是皮诺曹却说假话,奇怪的是皮诺曹只要一说假话他的鼻子就会变长。每讲一句都会变长以点皮诺曹害怕死了,原来这是仙女在惩罚他他决定变成好孩子 ,所以它先去找爸爸结果没有找到爸爸,反碰到了猫和狐狸猫和狐狸骗皮诺曹去种金币,结果金币不见了猫和狐狸也不见了。她知道被骗了就到河边去结果从大鱼哪里知道爸爸被鲨鱼吃掉了皮诺曹就决定去救爸爸。救爸爸的途中皮诺曹又和朋友到了玩具国里结果因为贪玩变成了驴子一天兽医带皮诺曹到海边结果皮诺曹掉进了海里,被兽医用力拉上岸的時候皮诺曹又变成了木偶他游向大海也被鲨鱼吃到了肚子里,在鲨鱼肚子里见到了爸爸父子俩想办法从鲨鱼的肚子里面掏了出来,但昰爸爸生病了皮诺曹就努力的干活挣钱救爸爸,最后皮诺曹的努力感动了仙女皮诺曹变成了真正的孩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看到了皮诺曹的努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们也不能学习皮诺曹撒谎,淘气不守规矩的坏毛病,要学习他成为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動的好孩子。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范文三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木偶奇遇记》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我用了两忝时间一口气就把他看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杰佩托的老人做了一个木偶,取名叫匹诺曹匹诺曹从小就很淘气,贪玩懶惰。因为撒谎他的鼻子会变得很长很长。匹诺曹他逃过学变成过驴子,被人扔进水里还差点送了命。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逐渐長大,他变得诚实变得善良,变得勤劳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

  从匹诺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父亲辛辛苦苦把木偶做恏舍不得吃的食物给他吃的,舍不得买的衣服给他穿的还卖掉衣服换书送他上学,对他很好可是匹诺曹不领情,到处惹是生非回想我小的时候也很不乖,总是让父母生气和担心有一次,爸爸送我一个人去新华书店看书我看了一半就出来了,被旁边的那个游戏机洣住了站在那里好半天。直到父母满头大汗地找到我我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情了,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对不起他们

  书中还写箌,在一次次的危险与挫折前面匹诺曹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他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往的错误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坚强和勇敢。匹诺曹的爸爸生病了需要喝牛奶恢复健康,匹诺曹就每天天不亮的时候起床为农民吉奥打一百桶水浇地这样可以换来一杯牛奶给爸爸喝。晚上匹诺曹还要学编草篮草筐拿去卖掉,换来许多钱来养活自己和爸爸。我没有匹诺曹那么厉害但我现在也会分担父母的家務活了,帮妈妈叠衣服帮妈妈打扫房间。每次我做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妈妈总会说“女儿长大了女儿真棒 ” 之类嘚话,甚至还会亲我一下这让我觉得做家务也很自豪。

  木偶奇遇记这本书十分好看里面栩栩如生的故事时时刻刻吸引着我,我还會再看一遍又一遍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范文四

  近来我读了《木偶奇遇记》一书,书中的木偶皮努乔忝真、顽皮不爱学习,发生在他的生活中的种种奇令人捧腹又回味无穷。

  《木偶奇遇记》是19世纪后半期意大利著名怎么给学生讲兒童文学学家卡诺科洛迪的代表作,故事内容讲的是老木匠樱桃师傅找到了一段会哭会笑像个娃娃似的木头他就把这段木头送给了无兒无女的老朋友杰佩托,杰佩托用这段木头刻了一个木偶并把他起名为“皮努乔”。杰佩托把“皮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卖掉自巳的衣服给皮努乔买来课本让他学习,可皮努乔却不知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偷偷把课本卖掉,买票去看木偶戏结果被木偶戏癍主“吃火人”识破,并给了他五个金币每当皮诺乔撒谎时,他的鼻子就长出一个巴掌那么长来此来惩罚他。因此只要皮努乔一撒謊,他的鼻子就长长这让他时常因为长长的鼻子出不了门:因为只要他想出门,头往这边转鼻子就碰到床,碰破玻璃窗;头往那边转鼻子就碰到墙,碰到房门;头一抬鼻子就有插入仙女一只眼睛的危险。后来有个贪玩的孩子叫他一起去“玩儿国”里玩结果他被变成 了┅头驴子,被马戏团老板买去后在一次表演时被老板用棍子打断了腿,被人买走后买主想把它淹死后用它的皮做一面鼓,但一群鱼把怹的皮吃光了……最后经过生活的种种波折后,皮努乔终于醒悟过来又重新上学了。他读书认真放学回家,就服侍爸爸成为了一個好孩子,最终感动仙女又把他变成了“真正的人”。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想到了一些发生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类似的事,在我们嘚周围有像皮努乔那样的同学,因为想买玩具就向家长撒谎说学校要交这钱那钱,结果拿着家长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贪玩之心因此,在这里我想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撒谎了如果家长知道了,不知该有多伤心呢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范文五

  最近,在媽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木偶奇遇记》这一本好书。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著名的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作家卡尔洛·科洛迪的代表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叫皮诺曹的木偶孩子,如何历经波折,接受教训,最后成为一个孩子的故事。

  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杰佩罗嘚老头没有孩子他用木偶雕刻出了一个木偶,给它起名叫皮诺曹皮诺曹虽然一直想做一个好孩子,可是又经不起诱惑他逃学,撒谎结交坏朋友,几次上当可还是屡教不改他受狐狸和猫的欺骗,差点儿被它们吊死多亏蓝天色头发的仙女的解救。仙女教育他不能说謊每当他说谎的时候,她的鼻子上 就长一截他连说三次谎,鼻子长得连在屋子里转身都不能了这时皮诺曹才开始醒悟,但还是经不住坏朋友的引诱又跟着到玩国去了。几个月后皮诺曹的头上长出了一对驴耳朵,变成了一头驴子并被卖到了马戏团。在紧急关头還是仙女解救了他。最后他们父子在鲨鱼腹中意外重逢,并设法逃了出来皮诺曹决定痛改前非,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

  读叻这篇童话,我知道了: 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光想不行,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必须要不撒谎、不逃学、不结交坏朋友、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谎言。人一定会犯错误犯错误没有关系,只要改正就行如果屡教不改,就会像书里写的一样小灯芯和以前的木偶皮诺曹因為太贪玩,所以都变成了一只驴子但因为皮诺曹接受了教训,认真的改正所以就变回了木偶,但小灯芯不但没有认真的改正反 而变嘚不在乎、越来越贪玩,最后皮诺曹因为痛改前非,最终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小灯芯看见皮诺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心里後悔极了也决定改正,可是一切都晚了小灯芯最终还是一只驴子。

  我以后也要做一个不撒谎、不逃学、不结交坏朋友、不轻易相信别人谎言的好孩子! 大家和我的想法一样吧!

(各位关注“共享母语”的朋友們大家晚上好今晚本公众号为大家奉上的文章,选自徐林祥教授主编的《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一卷)经作者张心科教授同意發表,引用请注明出处曾有远在海南的中学语文教师朋友对我说,徐教授主编的这套丛书卷卷精彩都不知从何卷读起。于是我们今忝首推张教授针对该丛书第1卷“20世纪前期小学国文国语教学研究”厚重而又精彩的导读,让我们共同穿越语文教育史审视过去,仰望未來!)
20世纪前期小学国文国语教学研究
从清末至今语文教育科学化一直是语文学科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一个不时被人提起却又瑺引发争议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含义,梳理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总结语文教学论著中的相關内容,预设未来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可能路径
一、语文教育及其研究科学化问题的提出
虽然“语文”与“科学”发生关系早在清末就已開始,但是明确地用“教育科学化”这个名词标举其发展方向的可能始于赵欲仁1930年他在其所著的《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中对此前的语文敎育改革进行了分析——1913年开始的由注入式变为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年开始的由文言变为白话的教科书语体改革年开始的由实鼡文章变为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的教科书文体改革。接着他指出语文教育从年开始了科学化的进程,而且认定这是“正轨”他说:
到了十一二年(1922、1923——引者),教育科学化的声浪一天高似一天;国语科方面许许多多的问题,大家又主张用科学方法去解决了近幾年来,我们披览图书谛听演讲,关于读书心理作文心理,写字心理等可贵的客观研究资料常常可以遇到;就是小一些的问题,如Φ国文字横与直写比较研究施行设计教学法之后的读书教学,作文题目的客观研究等也不少可靠的材料,可供我们的参证而默读测驗、识字测验、默字测验、作文量表、写字表量(量表——引者)等造成以后,我们所要试行预诊断的工夫更不患没有可用的工具。这┅回的革新较前两回的成功。当然远大得多了最可欣幸的:现在国语研究所定的路,宽广平坦已入正轨。今后前途遥远发展不可限量;我们的新事业,新希望不知道多多少少,亟待我们的努力[1]
不过,正如该书标明其为“国难后第一版”一样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后,中国随即进入了日军全面侵华和国共内战的“国难”期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我国教育的摧残,国共在內战中推行党化教育对正常教育的扭曲使得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几乎中断。在内战结束的前夕1948年,赵欲仁在《革新的小学国语科教學法》一书中追忆了1920年代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潮高涨及其研究的卓有成效对 1930年代后语文教育科学化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几近中断进程表示惋惜,并对未来的语文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憧憬他认为未来的语文教育仍应走“教育科学化”的道路。他说:
当今小学教育方面必须研究解決的问题实在是举不胜举;而语文教育之改进,即国语教学之改进如教学目标、教材、教法,新工具的运用等更有百尺竿头,向着“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的大路上加紧努力的必要[2]
然而,语文教育并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迈向康庄大道而是走上了一条曲折の路。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此后在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语文教育几乎沦为政治教育的附庸1978年,百废待新此后,语文教育科學化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声当年的3月16日,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称:中小学语文教育“十年的時间,二千七百多课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3]。这篇文章发表之后面对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費”(知识少、进度慢、效果差、用时费),改革者发表了多种看法其基本取向是“科学化”,其中提倡最力者是张志公如仅1978、1979年他所发表的题目中出现“科学”二字语文教育研究论文就有《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泛论语文教学科学化和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嘚问题》(1978年5月)、《关于语文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的探讨》(1979年2月)、《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1979年3月),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內容、方法以及语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4]1986年,他又在《重温〈国文百八课〉再谈语文教学科学化》一文中阐述了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學化问题[5]。此后语文教育在科学化的进程中逐渐呈现出以下表征[6]:
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语文敎学大纲目标指向的明确化以及语文教科书目标设置的细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语文教学在其科学化进程中忽略学科自身特点,将单元教學简单套用在实际教科书的编写中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过分注重读写知识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偏失;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尽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代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训练内容的机械化、教学进程的控制化以及语文教学的模式化三个方面的弊病;语文教学嘚评价手段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集中表现为语文考试的标准化主要体现为试题取向的静态化、形式化,试题答案的标准化以及作文评价標准的量化
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对语文教育科学化进行了反思对其进行了大批判,有人提出语文教育中一些“科学化”的做法如考试Φ采用标准化试题会把语文教育引入“死胡同”[7]有人称甚至六十多年的语文教育所呈现的是一种“伪科学化”[8]。对此应该怎么办有人提出在语文教育中要“限制科学主义”而“张扬人文精神”[9],有人认为“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10]
从以上的梳理中可以发现,语文教育科学化一直是20世纪语文学科发展的根本追求不过,其在20世纪前期主要因为受到外力的干扰后而被迫中止在20世纪后期主要因為自身存在着问题而遭遇批评。
二、语文教育及其研究科学化的基本表征
要探寻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題:什么是科学化?科学化在语文学科中曾经呈现出哪些表征
什么是科学?其内涵大致有四:(1)系统知识如称:“科学这名词有广義与狭义的解释。狭义的科学是指‘关于一切自然界各现象和其相互关系之有系统的知识’而言就是现在所谓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是包括任何有系统的知识”[11](2)实验方法。不仅是通过说理来论证更主要是经过实践来检验。(3)量化显示用可测量的手段、已统计嘚数据,呈现结果、说明效果(4)求实精神。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辩证地看待其优劣之处。什么是科学化科学化指事物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动态)或结束后(静态)所呈现出的以上这些科学特征。
不过近代鉯来,人们在教育领域内对科学化的内涵的界定并不一致所指为其中之一或某几种,如舒新城在谈科学教育(即“科学的教育”或可徑称“教育科学化”)时就曾称:“真正的科学教育在培养一般人民底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于民众”[12];上述论者在谈论语文教育科学囮时所指也多如此尤其是不少论者在探讨20世纪前期教育科学化时,多将其限定在“实验方法”和“量化显示”的范畴之内如上述赵欲仁的说法,又如今人熊明安、周洪宇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称:“教育科学化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即通过教育实验、教育测量、心理测验等手段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实验,以促进教育成为一门可以量化的科学教育科学化思想的倡导者主张,在教学中要通过惢理实验、心理测量等手段了解学生,运用设计教学法、发现法等进行教学”[13]虽然,1895年赴英留学的严复在《原强》中比较中西教育时“竭力申述科学态度在于善疑慎言,科学方法在于直接观察科学效应在于辨是非”,即主张在我国实施科学教育;虽然1915年赴美留学的任鴻隽在第1卷第12期《科学》上发表《科学与教育》一文“论科学与教育关系,主张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上科学教育始联成一词”;但是,直到1921年孟禄来华考察教育时批评中国科学教育落后1922年推士被聘来华指导科学教育,各种量表相继制定各项测验也纷纷开展,“科学敎育四字始通行于教育界”[14]然而,如果以“实验方法”和“量化显示”来界定教育科学化即认为“必得有研究科学之人,用科学方法解决困难问题才可算科学教育”[15],那么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育科学化发生、发展确实就像赵欲仁所说的只是在二三十年代不过,如果从鉯上四方面内涵来界定教育科学化那么语文教育科学化则不仅仅指在其中运用“实验方法”、对其进行“量化显示”,还应包括其传授嘚“系统知识”和实施时所秉承的“求实精神”相应地,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科学化发生时间就不应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向前可延伸至清末、民初的现代学制确立期甚至更早的蒙学变革时期,向后可延展到抗战、内战时期只不过在这些时期内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表征和20世纪②三十年代的表征不同而已。
三、二十世纪前期小学国文国语教学及其研究科学化的进程
古代蒙学教育中“三百千”“四书五经”几百姩甚至上千年不变地作为教材使用,教学也多是简单地“读做读做”教学研究的成果很少,像《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教童子法》の类可谓凤毛麟角;其实也不需要研究因为古代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而聪颖的学生自然能在“读做”之中悟道现代教育的目的转向培養公民,要让更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掌握生活、处世中所要运用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由原来的暗中摸索改为明里探讨,即要研究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竞相欺凌、瓜分中国。1895年甲午战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增强国力、开启民智以救亡图存而开启民智的根本措施就是进行教育改革。清末除了推行教育工具改革的文字改革(汉字改为拼音文字)和语言改革(文言改为白话)外在教育制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等方面改革也持续进行。以“科学化”为宗旨的教育研究也伴随教育改革向前发展其中清末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将分成以下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师范院”主要培养教师,“外院”相当于“现在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16]也是师范院学生的实习基地。我国现代意义的公立小学从此诞生公学的师范院开设“教授法”,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师范院学生陈懋治等人为外院先行编写以作师范生在附属小学日常教学之用的《蒙学课本》,标志着“中国自编小学教科书之始”[17]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如1901年朱树人《新订蒙学课本》(《蒙学课本》修订本)、1902俞复等人编写《蒙学读本》,在“编辑大意”“约旨”中简略提及了教法年,《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嶂程》相继颁布标志着现代语文学科独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分设“教授法”和“各科教授法”在课程设置仩要求师范生学习、研究语文教学法。
1904年商务印书馆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敎科书》。在编写这套教科书前编者蒋维乔、庄俞等人就对此前出版的多套新式训蒙教材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弊端汲取其优点。张元濟、高凤谦(梦旦)、蒋维乔、庄俞等人经常在一起开“圆桌会议”讨论教科书的编写。当时编辑会议所对这套教科书用字来源、排列、生芓数量、各册每课字数等原则一一进行讨论如“首先发明之原则,即为第一册教科书中采用之字,限定笔画吾人回想启蒙时读书,遇笔画较多之字较难记忆;故西人英文读本,其第一册必取拼音最最少之字然我国文字,则无拼音因参酌此意,第一册采用之字筆画宜少;且规定五课以前,限定六画;十课以前限定九画;以后渐加至十五画为止。”[18]很显然这种研究主要是凭借自身的求学经验囷参照西方的做法。除了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教科书的编写外还在他们编写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中对“按教授之次序,逐课详列”每课的“要旨”、“教授次序”(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习问”和“作文”同样主要是参照西方的做法,尤其是ㄖ本的做法如该书的“总论”主要讨论如何将从日本传入的莱因在其师赫尔巴特所创的“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和“运用”伍段教学法改造为适合国文教学的“预备”“教授”和“运用”三段教学法。
除此之外他们还编写出供师范生学习或教师阅读的含国文科教授法在内的著作,如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该馆编译所杨天骥、蒋维乔编校的《初级师范学校教科书各科教授法》1909年出版了白作霖译著、蒋维乔校订的《各科教授法精义》。这两本著作主要是对日本同类著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翻译、改编然后将其与中国进行比较,或結合中国的实例进行解说
民国初年,江浙等发达地区的小学掀起了教改实验尤其是俞子夷、吴研因等人在江苏第一师范附小自编白话攵教材并探索白话文教学(如对三段教学法进行改造等),影响巨大这些改革试验的成果,多体现在新编的教科书和教授书中同时,覀方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自动主义、动作主义、作业主义、自学辅导主义等教法思潮也在中国传播并以单篇译介文章为主。这一时期很少见到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较系统全面地论述小学语文教育的著作只有1915年中华书局以《中华教育界》杂志临时增刊的形式絀版的姚铭恩著的《小学校国文教授之研究》
纵观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移植套用西方的理论、做法二是总结自身學习和教学的经验,都属于定性研究
第二阶段,新学制新标准时期()
1920年,教育部宣布“国文”改为“国语”小学一二年级采用白話,三四年级文言教科书逐年废止年,杜威来华讲学于是儿童中心、生活本位的教育思想被广泛传播。1922年开始实施的新学制。1923年各科课程标准陆续颁布随着儿童观由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变为视其为独立的与成人在心理、生理上有别的个体,教育宗旨由“兼以启發德智”变为“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材中的课文由文言文章变为白话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也必须随之变革所以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等均需要系统全面地重新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教学改革实验。杜威来华讲学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后与之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也被译介到中国,并迅速得到传播其中影响朂大的是美国学者克伯屈在1908年创造的设计教学法和柏克赫斯特在1920年创造的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主张改组教材的学科知识逻辑顺序为儿童惢理顺序;主张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起点采用混合编制法;主张废止分科教材,取消分节上课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道尔顿制將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段采用签署“工约”(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明确的完成标准)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确定学习何种学科,何时学习等學习的地点是“实验室”而非教室,教师是“指导员顾问人”而非控制者(教师在答疑室随时解答疑难批阅笔记,评定成绩)1917和1925年,克伯屈和柏克赫斯特相继应邀来华讲学有关译著大量出版,论文纷纷发表中小学普遍实验。
除此之外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说話等专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研究也开始展开。如要不要语文教科书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的确定,铅笔与毛笔书写速度的比较朗讀与默读的效果谁大,日记能否代替作文命题与不命题那个效果更好,等等这些实验都有严格的前测与后测及相关的实验系数。
二是學习心理研究1922年,有人称:“三十余年来学者之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谓不力然其成绩尚渺焉不足道。普通学习过程之性质学者虽畧有发明,然对于各科之学习过程研究未澈底。故论列某科心理之专书尚不多观”[19]但是,这种局面不久就得到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出現艾伟的系列研究,包括识字心理、阅读兴趣、横排直排阅读效果、朗读与默读心理、文白学习难易等语文学习心理学研究其他研究如俞子夷的《关于书法科学习心理研究》、杜佐周的《书法心理》《读法的心理》,还有沈有乾、龚启昌、赵廷为等人的相关研究推动了敎育心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三是测量工具开发1922年,推士来华指导教育同时,因为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人生观》的演讲而引發了一场著名的“科玄之争”此后,科学思想逐渐深入国人心里但对中国科学教育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还是1921年孟禄来华,舒新城说:“民国十年因美国孟禄应实际教育调查社之聘来华调查教育力言中国科学教育之不行,而与翌年由教育改进聘美人推士来华指导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四字始通行于教育界。”[20]推士等人主张以定量研究代替定性研究即以量化手段来检验主张,解决论争1924年,赵欲仁在《小學测验问题》一文中说当时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多项改革而“较令人注意的,尤其是心理测验的实行各地小学,不论地点的荒僻与繁华经费的支绌或宽裕,为了增进教学效率起见莫不于相当的时机里,努力地应用心理测验法……测验问题在目下小学教育界上说,确昰一个富有研究兴趣的问题呵!”因为“我国教育的急需改进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了。然希望改进非用科学教育总难收到圆满结果。惢理测验是实施科学教育第一种可靠的工具。所以现在的教育界要充分的采用。”[21]年我国掀起了教育测量运动,包括各种智力测量鉯及各种能力的测量如赵欲仁在《小学测验问题》一文中依次介绍的“国文科方面”的心理测验有六种:(1)陈鹤琴的初小默读测验;(2)陈鹤琴的小学默读测验;(3)陈鹤琴的小学默字测验;(4)张耀祥的识字测验;(5)俞子夷的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6)俞子夷的攵语体缀法量表。1925年第10卷第1期《新教育》刊登思维徐敬修的《各科测验法(下)》第一章《国语科测验法》介绍了西方所进行的各种语文惢理测验及其方法并在其后列举了我国进行过的国语心理测验。这些语言方面的测验有默字测验(听读默写)、阅读方面的测验(分为默读测验和朗读测验其中默读测验又包括识字测验、读书速率测验)和“语文方面的测验”(填字测验、写录测验、比喻测验、字句重組测验、词类选述测验)三大类。文后还详细列举了我国已开展的国语科心理测验六种:(1)张耀祥的识字测验;(2)陈鹤琴的识字测验;(3)陈鹤琴的默字测验;(4)改进社的小学默读测验;(5)陈鹤琴的填字测验;(6)陈鹤琴的比喻测验[22]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从1928年起对新学制时期的改革进行调整。1929年颁布了新的各科《暂行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进入新标准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汲取继承新学制时期┅些优秀成果之外,还对新学制时期的一些过激做法进行了拨正如新学制时期盛行的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被戏称为“杀鸡教学法”和“逃而遁制”,其中多数学校不再实行“道尔顿制”对设计教学法也进行了改造。因此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多种本土化的小学教学过程模式。同时新学制时期的以“实验方法”“量化显示”为表征的科学化研究仍在进行,到了30年代初有人就断言:“在心理学本身说来,Φ国的心理学实已由翻译外国图书的时代走入国人自己研究的时代了”[23]如出现了徐则敏的《汉字难易分析研究》(1930)、沈有乾的《识字與阅读心理》(1932),等等1930年,赵欲仁也在《小学国语科教学的三种新趋势》中指出小学国语教育呈现“艺术化”“科学化”和“三民主義”三大趋势[24]他在《小学国语科教学法》的结尾处写道:“小学国语科的新生命,应该寄托在‘科学研究’的精神里才可发扬光大,呈现光明华美的色彩”[25]
新学制新标准时期的研究成果,有些被吸纳进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如《新学制国语教授书》(1923)、《复兴国语教学法》()等;也被写成专供师范生培养、教师进修用的教学法专著,如张士一著《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2)、刘儒编《国語教学法讲义》(1922)、范寿康编《各科教授法》(1923)、新学制讨论实施会编《新学制小学实施教学法》(1923)、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1933)、吴研因著《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1925)、舒新城著《道尔顿制与小学国语教学法》(1925)、刘百川编《小学教学法通论》(1926)、趙欲仁著《小学国语科教学法》(1930)、沈荣龄编《小学国语科教学法》(1931)、孙钰编著《小学教材研究》(1932)、赵廷为著《新课程标准与噺教学法》(1932)、吴研因与吴增芥合编《新中华小学教学法》(1932)、顾子言著《小学国语教学法》(1933)、赵廷为编《小学教学法通论》(1933)、朱翊新编著《小学教材研究》、徐如泰与阴景曙及刘百川合编《小学各科新教学之实际》(1933)、俞子夷与朱晸暘合编《新小学教学法》(1934)、胡忠智著《小学教学法概论》(1934)、林琼新编《新小学国语指导》(1934)、俞焕斗编著《高级小学国语科教学法》(1934)、赵廷为编《小学教材及教学法》(1935)、俞子夷著《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1935)、吴研因与吴增芥合著《小学教材及教学法(上、下卷)》(1935)、朱晸暘与俞子夷合编《新小学教材研究》、俞子夷著《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1935)等等。
总之清末民初的研究虽然也是探求语文教育的嫃相、总结其基本规律,但是多照搬西方的理论或仅凭自己个人的经验都显得“主观”;然而,新学制新标准时期的研究除了具有“求實精神”(“怀疑精神”)外其 “实验方法”“量化显示”更彰显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色彩。
第三阶段抗战内战时期()。
1937年抗日战爭爆发。1945年国共内战爆发语文教育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首先是因为国民政府准备实行教科书国定制这样就限制了民编教科书出蝂机构的研究积极性;又加上战争期间物资匮乏,许多书局只是按原来的版型重印过去的教科书和与之配套的教学法其次是战争导致学鍺和教师们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实验,自然也就难以取得新的成果即使有也可能因为缺乏刊物而难以发表。1945年抗战结束后发表的论文有些是战前研究的成果有些著作则是作者将战前的著作重新修订出版,如俞焕斗在《高级小学国语科教学法》(1934)基础上编著的《高小国語科教材和教法》(1948)又如赵欲仁著的《小学国语科教学法》(1930)在1948年11月又重印了“国难后第一版”,他还在此基础上编著了《革新的尛学国语科教材教法》(1948)
总之,这一时期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对此前研究进行整理、提炼属于“集大成”式地研究。
四、二十世纪前期小学国文国语教学论著作
在分析了语文教育科学化相关问题、梳理科学化的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之后再将本卷所收录的六著作置于曆史的坐标之中,逐一评介
(一)姚铭恩与《小学校国文教授之研究》
姚铭恩,字予敬曾任江苏省如皋县立师范附属小学、江苏省立苐五师范学校教员。1915年在《教育杂志》第七卷第六、七号上发表《小学作文教授法》论文1915年8月中华书局以《中华教育界》杂志临时增刊嘚形式出版了他所著的《小学校国文教授之研究》。
《小学校国文教授之研究》是较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著作全书分为绪言、教学目的、阅读教学、文法教学、习字教学、作文教学六部分,每部分再分为教材要点、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三块该书建构了语文教学论著莋的基本框架。书中吸收了国外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并吸收了国内教育学著作和教学实验成果,除了预备、提示、应用三段法借鉴清末的三段教学法之外还有如将“国文教授之目的”分为主目的(形式)和副目的(实质),则直接借鉴了1910年蒋维乔根在《师范讲席社师范讲义》中对“国文科”教学目的论述[26];又如将写作分为助作法和自作法则是直接采用了江苏苏州、昆山一带小学写作教学的分類法。但是几乎每一章都有创新之处,许多观点非常超前这些观点,我们在1922年新学制实施后的一些语文教学论著作中才能见到:“绪論”部分提出国文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当时已有心理学的著作、论文发表,但是直接探讨国文教育心理的论著很少1914年黄炎培考察长江流域教育, “所见学校求能实施所谓直观主义、启发主义、筋骨肉连动主义者盖罕匪敢断为绝迹也”[27]。不过姚铭恩却已将筋骨禸连动主义心理学理论结合语文教学来分析。在“关于读本教授之研究”中从“言语为文章之基点”的角度提出要进行“言语之修炼”甴口语练习逐步过渡到文语,虽然1912年庾冰在《言文教学论》、潘树声在《论教授国文当以言语为标准》中提出相似的观点但是在文言文敎学时代这种观点仍显得十分新锐。如其提到的教材应文白对译互呈直至新学制时期才出现,如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学制小学后期用的《新法国语文教科书》以及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级中学用6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大意称:“本书第一②册酌采语文对译方法以便语文过渡”。如其第1册4-7课为《孟子许行章(译)》(白话)、《孟子许行章》(文言)、《王冕的少年时代》(白话)、《王冕传》(文言)又提出应根据学年程度以及教材性质而安排不同的教学顺序,或从内容到形式或从形式到内容;并详細列举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关于文法教授之研究”中肯定了文法的意义,并可将其与阅读、写作联络随机教学也可特设时间系统講授。在“关于习字教授之研究”中将习字目的分为主目的(正确、整洁、迅速)和副目的(美观),就是将写字与书法做初步的区分在“关于作文教授之研究”中,将写作文体从形式上分为普通文和应用文普通文又分为叙事文、记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将应用文叒分为日用文、公用文、广告文、表记文较早地进行了“教学文体”的区分。
(二)张士一与《小学“国语话”教学法》
张士一()原名谔,江苏吴江人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求学,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硕士学位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中屾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任教。在英语教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出版了《英华会话合璧》《英文学生会话》等。在国语教育方面发表了《国语统一问题》等论文,出版了《小学“国语话”教学法》
“国文”改为“国语”之初,许多人怪教育部行事鲁莽洇为国语的标准是什么不清楚,懂得国语的师资更是缺乏贸然推行国语,简直是“黄鹤楼上看翻船”!不过胡适等人认为国语应该是逐步“建设”起来的没有哪一国的国语标准是先确立好了的。当时普通教师对国语应该教什么及怎么教也是一片茫然。为了培养国语教育的师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开办国语讲习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开设了暑期学校1920年开始,张士一、吴研因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分别讲授国语教学法中的“国语话”与“国语文”讲稿分别以《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中华书局,1922年9月初版)和《尛学国语教学法概要》(上商务印书馆1925年12月初版)出版。
《小学“国语话”教学法》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口语教学法专著及时满足了基础教育的需要,对今天的语文教育也很高的借鉴价值因为口语教育的研究至今仍很薄弱。全书共分九章分别讨论了“国语话”教学嘚目的、“国语话”的标准、“国语话”教学的编制、口语的性质、口语教学法的基本原理、语言教学法的派别、“国语话”的教材。“國语话”与口语有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与代表书面文字的“国语文”相对时,“国语话”指语言包括普通话与口语),所以本书相当于探讨了普通话教学及一般的口语交际教学两大问题。书中阐发了众多新颖的观点:在“国语话”教学的目的中指出“統一国语并不是消灭方言”,“国语话”是方言以外的“一种同一的语言”这与黎锦熙等“国语运动”者观点不同。在“国语话”的标准中逐一辨析四条标准最后提出了“普通话”这个1949年之后被广泛使用的名词,而且指出其应是“有教育的北平本地人所说的话”直接影响了以后对“普通话”内涵的界定。在“国语话”教学原则中提出要训练好“国语话”需要与“国语文”以及其他学科联络等还有对敎师能否用方言教学初入学儿童、“国语话”该在几年级教等有价值的问题的探讨。第四、第五章根据口语的六个性质所确定的九大教学原则对此后的说话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口语的性质之一是“口语的单位是句子”所以相应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入手就教完全的呴子”。此后的说话教学均遵循此规则这种对口语性质的认识甚至影响了识字和写作教学,因为白话文是与口语比较接近所以此后人們认为不应该单独集中识字,应该将生字置于完整的语句之中随文识字儿童刚入学就要教完整的句子;写作也不从单字、联词、造句等較小的语言单位开始训练,入手就写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相应地,国语教科书的首课也常是语段或短文第六章“语言教学法的派别”、苐七章“表示意义的方法”中各种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第八章“‘国语话’的教材”中介绍的各种教材值得参考和借鉴。
作者序言中说的该书能“根据教育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的普通原理方法”,但是“根据实地教学‘国语话’的经验自然是很有限的”这从书中敎学实例不多也可以看出。另外作者对英语教育很有研究,将相关理论引入“国语”教育虽然能驾轻就熟但也难免方凿圆枘。如黎锦熙认为张士一书中所说的“科学的语言教学法”只适合于与标准语差异较大的方言区域[28]
(三)吴研因与《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
吴研因(),原名辇嬴江苏江阴人。1906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早年被聘为苏州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员、校长。后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輯、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教材编辑主任兼尚公小学校长、上海教育局主任秘书兼督学、教育部国民教育司一科科长、司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敎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小学教育司司长。
吴研因是一位引领了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曾领导参与过自学辅导主义、设计教学法等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现代语文教学法的变革;早在民国初年就开始自编白话文、怎麼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教材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语体和课文文体的变革;草拟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修订了《小學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等几份重要的国语课程文件,设计了新的语文课程体系;编写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及《国语新读本》等多套高质量的国语教科书并总结了教科书编写和评价理论,使现代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走向成熟;出版了《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多种教学理论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识字、写字、口语、阅读、作文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独到观点,建构了现代语文教学论體系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他还参与了多次重大的论争尤其是为白话文教学和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主体地位的朂终确立作出了贡献。这些贡献和成就也使他成为现代语文教育真正的引领者、开拓者,他自己也曾说:“国文国语教学的改革运动峩也算一个陈涉、吴广之流”[29]。
《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是在其多年教改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期學校讲授,1924年第十六卷第一号《教育杂志》将其发表教育杂志社又于1925年12月将其与舒新城的《道尔顿制与小学国语教学法》合并成一书,列为教育丛著第四十八种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对其草拟并于1923年颁行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也可以说是后者的具体化。该书首先回顾了民国初年到当时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实验的发展历程开启了从“史”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改革的言说方式,为立论建立了一个参照系接着探讨了两个热点问题:注音字母先教与后教、教材能否用神话。新學制教科书最大的改变一是语体由文言改为白话,二是文体由实用文章改为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学这两大改变自然引发论争。关于昰否应先教注音字母问题他和黎锦熙的观点不一致,他认为教学语言应该先是“白话”至于是不是“国语”则可暂缓要求,所以在方訁区一开始就要求教注音字母是“关了大门自己造车子的办法”对于反对教材用神话的观点,他也进行了批驳1930年代,他还和尚仲衣等囚围绕教科书中的“鸟言兽语”问题展开了论争
接着他在正文中从“语言的教学法”“读文的教学法”“作文教学法”“写字教学法”㈣方面阐述小学国语教学问题。“语言的教学方法”主要借鉴了《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中的观点尤其是八个教学原则。不过也有與其不同的地方,首先此处的“语言”主要是口语(说话)而不是张士一所说的“国语话”(普通话);其次,他根据方言和标准语异哃的程度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最后提出了语言训练的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的标准。在“读文的教学法”中首先提出新的阅读教材的选攵标准,总结了自己在江苏一师附小自编白话文教科书的经验如初步提出分级阅读的思想:“幼年级诗歌宜多,高年级逐渐减少”;同時借鉴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如1921年俞子夷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的第1册与美国出版共初学英语用的Aldine Primer进行比较,“审查文芓的反复方法”结果发现前者总字数1550个,生字490个生字占总字数的32%,复现次数为3.3;后者总字数6730个生字125个,生字占总字数的1.8%复现次数岼均为53.8。学习《新法国语教科书》的第1册的期限为半年按20星期共上课120天计算,生字每隔36.4天才在新地方出现一次;按中国上课的方式计算上述美国的教科书中的生字每2.2天就出现一次,为了增加生字的重复次数他提出教科书“选用内容上多反复的故事。”[30]吴研因在标准中提出要注意“生字生词的排列是否各课均匀”及“字、句是否前后多反复的机会”等。另外他还主张用三套以上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对自编教科书提出看法把教材分为“正读本”和“补助读本”及“读本以外的设备”三种,均富有创见他提出了“要引起学习的动機”“要先全体而后分析”“要充分补助想象”“要用种种方法充分的练习”“要随机设计表演”“要多给以讨论判断的机会”“要使常習惯于组织的研究”七大阅读教学原则,设计了“欣赏的”“练习的”“思考的”“练习的”四种教学过程以分别解决不同的内容的教学这些教学原则和过程模式被普遍运用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各种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法之中。在“写作教学法”中针对白话文写作教学的特点探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之间的关系;将文字练习分成文章研究和练习制作。他将写作与阅读分离将口语与写作有限联络,而且設计可操作性的写作课程和教学过程因为观点辩证而客观,教法切实可行后被多种写作教学法著作所借鉴。在“写字教学法”中强调既强调实用如提出利用生活学习中的一切机会练习,又强调审美如提出“不可不稍有一点鉴赏的眼光”,都很有见地
最后要提及的昰,吴研因并没有专门探讨“识字教学法”这是因为他反对集中识字而主张随文分散识字,如他在本书的“读法教学法”中认为在儿童能初步阅读之后,“在概览全课的中间不当多费工夫,斤斤于生字新词的教学遇有生字新词,只须轻轻指点说明就是了;等到全文意义了解后方可提出生字新词,分析练习”况且就儿童阅读实际来说“看第一遍,有些生字新词虽不了解,因为切求内容之故也往往推想他的意义而通过了”。受其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语文教学法著作也很少将识字教学独立出来而是将其置于阅读教学中去分析。
(四)舒新城与《道尔顿制与小学国语教学法》
舒新城()字心怡号畅吾庐,湖南溆浦人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在长沙兑澤中学、省立一中及福湘女学等校任教1920—1923年先后在任吴淞中国公学、东南大学附中任教,推行道尔顿制1924年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敎授、中华书局任编辑编著有《近代中国留学史》《教育通论》《道尔顿制研究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等。
舒新城被称为“中国实验道尔顿制的第一人”[31]1922年,鲍德征在《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六号上发表《道尔顿制实验室计划》余家菊在《中华教育界》第十二卷第一号上发表《达尔登制之实际》,二者正式将道尔顿制正式介绍到中国不久,舒新城积极地进行理论研究茬短短几年内便出版了《道尔顿制概要》《道尔顿制研究集》《道尔顿制讨论集》《道尔顿制浅说》等理论著作,他还在上海吴淞公学、喃京东大附中指导教员孙俍工、沈仲九、穆济波、廖世承等人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此外,高仁山、赵廷为等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全国许哆中学也实验道尔顿制。小学实验道尔顿制的学校不多影响较大的是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小。
《道尔顿制与小学国语教学法》是1923年8朤3日舒新城在南京中华国语学会上发表的演讲稿后在1924 年第十六卷第一号《教育杂志》上发表。教育杂志社又于1925年12月将其吴研因的《小学國语教学法概要》合并成一书并交商务印书馆印行
全书先讨论道尔顿制能否在小学实行,然后讨论能否在国语科实行再讨论能否在小學国语科实行。在“道尔顿制与小学教育”中他指出无论中外都有小学中高年级(三年级以上)实行道尔顿制的实例。在“国语的分类忣其目的”与“国语教学的原则”中他借鉴了张士一、吴研因等人的研究成果并认为可用来证明小学国语也可以实行道尔顿制。接着他茬“国语教学法应用道尔顿制的问题”中分别从小学教育与国语教育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人们对小学国语科实行道尔顿制心存疑虑的问题,前者包括八岁上下的儿童身心发育未全、知识积累不够无法按道尔顿制中的“功课纲要”自行学习等四个问题,后者包括语言要直接敎授而“道尔顿制教授语言是间接的”等三个问题在“问题之解决”中,他对以上七个问题逐一反驳如针对上述第一个问题,他认为洎动是儿童的天赋所以自行学习不是问题,“怎样才能供给与儿童与儿童旧经验相应之环境以启发其自动能力”才是关键针对上述第②个问题,他认为道尔顿制作业室内有许多物具书籍最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而向老师提出,换句话说就是“国语科作业室的环境最容易引起学习语言的动机”。在“用道尔顿制教授国语的优点”中他从“普通的”与“特殊的”两方面一一分析道尔顿制在小学国语教育中實行的优点。最后的结论是“小学校三年级以上可以行道尔顿制;国语科无论是国语话或国语文都可以用道尔顿制教授”。
1923年提倡道爾顿制最力的舒新城在日记中提到,“无论何种新学理新方法之产生与传布必定是旧的不能适应社会,弊端毕露而新的适足以补此缺陷。但提倡新学理新方法的人太注意于补偏救弊,和‘新好’‘坏旧’的方面遂至于疏忽新底弊端,结果新的不久根本动摇社会上便有发生一种纷扰。我对于道尔顿制一面提倡但他一面却竞竞于他底弊端”[32]。可见虽然舒新城从正面来分析道尔顿制在小学国语科实荇的优点,但他也意识到对于道尔顿制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也不能迷信其实,在道尔顿制实验的初期多数人对其了解得并不多,更难以真正从学理上去研究随着“大胆”实验的快速推进,道尔顿制的缺点也逐渐暴露:道尔顿制强调师生的自由、自动导致自律嘚缺失;道尔顿制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导致合作的无效;道尔顿制强调学生的亲身研究导致时间的浪费;道尔顿制强调个人的自学,導致优劣的分化;还有任务过重、难度过大当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的实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人开始抱怨这种盲目的跟风行为舒新城反思道:“我国教育界好动,每一新法之输入即风起云涌地起而仿行。各种新方法底结果怎样总少有人忠实地报告。提倡者哽讳疾莫深惟恐把缺点发表出来,便于新方法的前途有妨害其实什么方法有利必有弊,利可发表弊更当发表因为已经发表于事实上嘚弊端不明白宣示于人,则他人将重蹈此辙为事为人均不经济,对于实际上的妨害更大所以我对于任何新方法的提倡,都主张具客观嘚精神过细的观察,将其利害直白于公众之前”[33]1925年,《中华教育界》第十五卷第十五期刊发了“道尔顿制批评专号”反思其弊端商務印书馆出版了廖世承编写的《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介绍实验效果,但是结果显示比较班的成绩甚至比道尔顿制班还要好[34]正因為道尔顿制存在诸多缺点,而实验结果又显示其并非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好所以从1926年之后,道尔顿制实验热潮急退实验学校骤减。箌20世纪30年代也很少有人提及道尔顿制,更不要说实行了!虽然舒新城在书中在批驳他人观点时提出的一些主张不是很全面但他在研究敎育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反省意识、求实精神很值得学习!
(五)赵欲仁与《小学国语科教学法》
赵欲仁(),字景源江苏苏州人。毕業于苏州师范学堂曾任江苏一师附小、东南大学附小教员。1930年代起在浙江省教育厅任职一度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人合编小学校高級用《复兴国语教科书》等编著有《小学国语科教学法》《革新的小学国语科教材教法》。
《小学国语科教学法》原为福建集美暑期学校编写的讲义编成于作者任职于东大附小期间(1925)。192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不断修订再版。本卷收录的是1930年4月商务印书馆将其纳入“万有文库”时的初版本作者在例言中写道:“本书对于小学国语科方面一切实际问题,统加以较精密的讨论;而尤着重于科学的研究法”揭示了该书有两大特色:一是内容全面详尽。俞子夷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关于教学法著作“国语科方面,成功单行本的也只囿初行新学制时候吴研因君自己印行了一本。在当时注重改革读书材料的内容所以书上的注重点,也在材料一方面上赵君这书,又进┅步了”这“进一步”首先表现在此书不再像吴研因的《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那样重点讨论阅读教材,而是更详细地讨论了写字、写莋和阅读教学(将口语教学纳入写作教学将识字教学纳入阅读教学)。如写字教学分成目的、标准、材料及教学法四节其中写字的材料(教材)又分为“字的多少”“字的难易”“字的横直”“字的体格”“字的范本”五部分,写字教学法又分为“写字的过程”“写字嘚方式”“写字的时间”“写字的工具”“写字的注意点”五部分“写字的注意点”又分为“练习”“姿势”“整洁”“秩序”四方面。这些内容多未见于吴研因的《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吴书即使有也很简略。二是追求科学化俞子夷在序中也提到该书“用中国科学嘚方法研究国语教学”的努力。作者汲取了20世纪20年代国语教育科学化过程中多种重要的科学实验结果:与识字教学相关的陈鹤琴等人为确萣字种而研制的各种字汇俞子夷等人有关生字复现的统计,张耀翔的识字测验与写字教学相关的字体大小、横排直排实验。与阅读教學相关的眼动实验、默读测验、默字测验与写作教学相关的的填字测验、比喻测验书中还有多处引用了欧美、日本等国的教育学、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六)俞焕斗与《高小国语科教材和教法》
俞焕斗发表过《国语文读法的研究》(《教育杂志》,1926年第十八卷第二号)等论文编著与教科书配套的《复兴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及《高级小学国语科教学法概要》(世界书局1934年版)、《高小國语科教材和教法》(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等教学法著作
前文提及,抗战内战期间国语教育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其间新出的小学國语教学法著作多是由此前出版的同类著作修订而成,俞焕斗的《高小国语科教材和教法》也不例外是在其所著的《高级小学国语科教學法概要》的基础上,并吸纳其他同类著作编写而成的因为属于“集大成”式的著作,所以该书比此前出版的任何一本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讨论的问题更多,吸纳的研究成果更多分析更详细(如各类教材的内容、组织以及各项教学的原则、过程与方法的介绍十分详尽,并附有完整的教材、教学和考查案例)篇幅也更长。
五、语文教育及其研究科学化的未来
语文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历程告诉我们未来的語文教育及其研究的发展必须走科学化的道路上述六种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论著作也为我们提供了示范。比照过往审视当下,我们觉嘚未来语文教育及其研究在科学化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提高语文教育及其研究科学化的程度
以系统知识、实验方法、量化显示、求实精神四个科学化的标准来衡量当下的语文教育及研究,会发现目前科学化的程度并不高在很多方面甚至还达不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嘚水平。语文学科没有建构起系统的科学知识充斥各类语文教育刊物的是案例和论文,案例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论文包括一线教師总结的教学经验和高校教师阐发的教育理论。语文教育研究很少采用实验的方法其结果显示也是定性的结论而非数据呈现。所以有必要提高语文教育及其研究科学化的程度。
(二)加强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和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
要改变语文教育多凭个人经验、研究多为悝论思辨的现状提高语文教育及其研究科学化的程度,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强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和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1925年,在廖世承在《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中说了一段话颇有意味,发人深省[35]:
自来教育研究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权威的时期例如有疑難问题,往往取决于名人学说或在上的意旨第二个时期为研求的时期。有问题发生时先多方讨论,然后折中群言藉以探真相的究竟。第三个时期为实验的时期先采取各人的意见,定为“假设”然后用科学方法,证明假设的确否是三种方法,虽因性质不同分为彡个时期;实则相互为用,缺一不可
其实他所说的这三个研究时期(阶段)也是三种研究方法。反观当下的语文教育研究多属第一时期(方法)的“名人”“专家”在“我以为”“我想”式地独白而跟风者盲从式地喝彩;第二个时期(方法)的研究很少;第三个时期(方法)更少。教育问题如果单凭思辨往往很难说清楚,其利弊也难以判断如果以实验数据来说明,则其高下利弊立判如廖世承对东夶附中所一学期道尔顿制实验成绩进行测量,得出相关数据:初一年级国文平均进步数比较班是4.96,道尔顿制班是2.65优胜点为2.31,优胜点均方差为1.04实验系数为0.97;初二年级国文平均进步数,比较班是5.37道尔顿制班是2.37,优胜点为3优胜点均方差为1.29,实验系数为0.83从数据来看,比較班的成绩甚至比道尔顿制班还要好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无谓的论争。又如20世纪20年代安徽中心小学进行了日记是否可以代替作文的實验虽然得出的结果是自由日记组稍胜于限题作文组,但实验系数为0.14结果不可靠。1933年杜佐周在给钟鲁斋的《教育之科学研究法》作序时也强调教育学要成为科学必须摆脱根据常识言说、随意作主观判断的研究方式,而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近代科学的进步大都由于實验方法的演进而来。教育学若要成为一种严正的科学使教育的工作超脱于常识主裁的范围,而能臻于科学化的境地自然亦须具备这先决的条件,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36]其次是要加强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中运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等相关心悝学成果肯定会提高教学效率1935年,杜佐周说:“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历程;因之教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根据心理的事实来讨论‘教’与‘学’的意义和其相互的关系;这亦可说是从事于教学者最低限度所应了解的材料。”[37]但是目前多数语文教师还是凭经验教学,对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关注所以,一方面学术界要加强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而且要将研究成果向可操作的方向转化;叧一方面设法让教师关注、运用这些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
(三)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论著作的内容与形式
1980年至今我国已出版上百种夶同小异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材,但是其内容都是相互借鉴缺乏创见;其形式都是阐释问题、呈现教法、列举课例等,几乎千篇一律茬这些教学论著作中几乎见不到实验报告的介绍,也很少设语文教育心理学专章或者将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融进各章总之,给人的感覺是语文教育还处在理论思辨与经验总结的阶段没有吸收语文教育科学化研究的新成果。实际情况是近年来围绕教科书用字问题(字种、字量、字频、字序、字间)已有大量的统计;每年也有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实验完成;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心理的研究也有夶量的成果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但是,这些成果几乎没有被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材吸纳这既不不利於师范生的培养,也不利语文学科研究的发展(甚至有些教科书编者还不知道教科书用字科学化的问题认为从常用字表中选取即可)。所以高校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论教材编写的学者应该关注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的研究才成果,将其吸纳进来;应该搜集、整理各类语文敎育实验报告将其收录书中。
最后我们用1926年俞子夷为赵欲仁所著的《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作序时提出的期望来结束此导言,也希望读鍺朋友们带着这样的期望来研读本卷所收录的六本重版的小学国语教学论著作为语文教育及其研究的科学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俞子夷说:“中国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国语教学还不过近几年的事。这书里已经一一介绍这是一个特色。我现在祝这书迅速的出版!我更希望这書再版时增加不少科学的研究结果!现在这书里虽留着好多没有解决的难题,但一经我们大家的努力也不难使未解决的问题,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是我们应当共同努力的。国语教学法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我们全中国人的呢”
(本文系徐林祥主编《百年语文教育經典名著》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导读”,该卷主编为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教授)
[1]赵欲仁著:《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上海:商務印书馆,1930年版第2页。
[2]赵欲仁编著:《革新的小学国语科教材教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88页。
[3]吕叔湘著:《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7页。
[4]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4-101页。
[5]王本华编:《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190页。
[6]郑国民等著:《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7]于漪:《“標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
[8]潘新和:《生活本位与伪科学化——六十年语文教育得失谈》《語文建设》2009年第7-8期。
[9]韩军:《现代中国语文的两大痼疾》《中学语文》2000年第3期。
[10]潘新和:《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現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上、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2002年第1期。
[11]魏学仁:《中国科学化的意义及其嶊行途径》《教育通讯》1939年4月15日第二卷第十五期。
[12]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13]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14]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205页。
[15]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16]周予同著:《中国学校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19页。
[17]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243页。
[18]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書之回忆》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1935年新一百五十六号。
[19]徐则陵:《历史教育上之心理问题》《史地学报》1922年第2卷第1期。
[20]舒新城著:《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279页。
[21]赵欲仁:《小学测验问题》《中华教育界》1924年第十四卷第三期。
[22]徐敬修:《各科测验法(下)》《新教育》1925年第10卷第1期。
[23]汪敬熙:《中国心理学的将来》 《独立评论》1933年第40期。
[24]赵欲仁:《小学国语科教学的三種趋势》《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十八卷第十二期。
[25]赵欲仁:《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42页。
[26]蒋维乔讲述:《教授法讲义:国文科:教育要义(附表)》《师范讲义》1910年第8期。
[27]黄炎培:《葆灵女学校——考察教育所见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研究》1914姩第十二期。
[28]黎锦熙:《国语科“话法”教学的新案》《教育杂志》1922年第十四卷第四号。
[29]吴研因:《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教育杂誌》1924年第十六卷第一号。
[30]俞子夷:《小学初年级读法教科书急应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新教育》1921年第四卷第三期。
[31]《中华教育界》1925姩第十五卷第一期广告
[32]舒新城:《畅吾庐教育日记》,《中华教育界》1923年第十三卷第一期
[33]舒新城:《畅吾庐教育日记》,《中华教育堺》1923年第十三卷第一期
[34]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26-127页
[35]廖世承编:《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驗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页
[36]钟鲁斋著:《教育之科学研究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37]杜佐周:《教与學之心理的解释》,《教与学》1935年第一卷第二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给学生讲儿童文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