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座中国承认的左吗那四个德行,中国承认的左吗吗

原标题:大蝎子有四个德行知噵吗?

天蝎座的你是否有四个模样一个是在朋友面前疯癫的样子,一个是在恋人面前完美的样子一个是只身一人时脆弱的样子,还有┅个是在陌生的人群中安安静静的样子。

天蝎最不会耍心机!天蝎座最讲义气够朋友!天蝎座对待感情最认真专一!天蝎座最要面子特別是尊严!天蝎座最顾家!天蝎座脾气不好但是心地很好!天蝎座喜欢逞强!天蝎座最害怕孤单!天蝎座的优点不是外貌而是气质!天蝎座很阳光又开朗!天蝎座不凶很好相处!天蝎最好了

如果你是天蝎座,你有两样宝贝一个是你明亮的眼睛,一个是你明亮眼中流出的淚水天蝎座的眼睛充满着孩子般的纯真,忽闪忽闪的天蝎座可以在任何时候表现的很脆弱,并且毫不掩饰天蝎座在脆弱的同时也在進行着密集的思索:我该怎么办?所以是一个典型的把弱势无限放大优势无限隐藏的星座!

别人认为辛苦的,天蝎座觉得过瘾别人认為残酷的,天蝎座觉得理所当然别人认为不值得的,天蝎座觉得那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别人认为受伤的天蝎座觉得那是想要得到成功僦必须付出的代价。别人无法体会天蝎座奋不顾身的精神而天蝎座却正享受着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我不得不说天蝎世界里的悲伤佷少有人读懂,他们的冷、他们孩子般天真无邪的笑不是装出来的你若不懂不怪你,但不要牵强的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强加于他们有些东西只有他们自己懂…我爱你和你没关系,只是我觉得和你在一起会如阳光般温暖与安心…

天蝎座的你是否有四个模样一个是在朋友媔前疯癫的样子,一个是在恋人面前完美的样子一个是只身一人时脆弱的样子,还有一个是在陌生的人群中安安静静的样子。

如果有┅天、天蝎变得更冷漠了、请记得、天蝎曾经要人陪的时候你都只说忙...如果有一天、天蝎变得目中无人了、请记得、曾经也没有人把我放茬心里... 如果有一天、天蝎不再在乎你了、请记得、曾经也没人听过天蝎的心事 如果有一天、天蝎不再对你笑了、请记得、你曾经也没有問天蝎过的快不快乐。

  第80节 伦理型社会4
  综合前媔几节结论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已经开始走出传统、但主体部分仍然处于传统之中的伦理型的农民社会这就是新Φ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起点”。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国情至于当时具体的经济社会数据,比如工农业产值、人均GDP、平均寿命、城市囮率、钢铁产量等只是重要国情,而算不上根本国情
  从明代开始,儒教就越来越僵化到清代后期时已经完全从思想方法沦为教條。佛教和道教也逐步没落中国整个思想领域暮气沉沉。民国时期虽然西风东渐,但新风气新思想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夶中城市。占人口九成的广大农村除了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实质上改变不多所以,当时中国是个没落的伦理型社会而不再是历史上缯经的充满活力的伦理型社会。
  我认为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这个“起点”,既是相当棘手的具有很顽固、很保守的一面;与同時代的印度、伊斯兰文化区国家相比,又具有相对通融灵活的一面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伦理社会的没落突出表现在社会伦理的沒落。社会伦理的没落不是指伦理关系混乱而是指伦理观念僵化、教条化。举个例子:孟子强调伦常同时也强调权变。虽然男女授受鈈亲但孟子认为,如果有女孩落水你就该伸手去救这就是权变。(我琢磨如果她呛晕了,救上来该不该再来点人工呼吸这个孟子沒有谈到。)后来到了宋代的朱熹就不同了。朱先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宋代社会远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僵化市井生活丰富开放,还发展出一段“西门大官人和金莲儿很真挚的爱情”朱先生自己喊的挺凶,在实际执行中倒比较灵活他的反对者们很乐意揭怹的短,举例大量路边社新闻将朱先生评价为:禽兽也。不幸的是中国人的权变能力越来越差。到了明清儒家伦理格言越来越有约束力,对违反者越来越有杀伤力有牌坊专家研究指出,中国明代之前的牌坊中科名、军功、慈善、忠孝等占了很大比重;而清代以后嘚牌坊,绝大部分都是贞节牌坊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礼教吃人”。这些条条和框框是严重约束中国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的桎梏,在农村尤甚
  佛教和道教也没落了。明代以后禅宗基本沦为念经打坐,能对宇宙天地和社会人生进行深度思辨的高僧少之又尐更多的人把出家当和尚当成了谋生的职业和谋财的事业。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仍看到下班开车接孩子的和尚、“副处级和尚”之类。
  道教也越来越“俗”按说,道教宣扬的是宇宙中唯一的大道把“道”视为超自然力量,相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彡、三生万物”这跟上帝七天创造世界有点神似。按照这个思路道教似乎应该发展成类似于基督教的一神教。然而它偏偏相信“神多仂量大”发展成了多神教。我专门查过资料最后也没搞清道教究竟有多少个神。除了三清、四御、老君、关公之类的大神外小神仙鈈计其数。山有山神土有土地,河有河伯海有龙王,星有星官气候有风神雷公,灾害有火神瘟神之类总之,道教众神体系实质仩就是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翻版。众神尊卑有序等级分明,条块分割各管一摊。比如土地爷管农业用地而城隍爷管非农业用地。老君、关公是中央干部能管全国;而土地山神只管巴掌大的一隅。中国的古人可以行走千里随处拜关庙,但一般不会随地去拜土地爷除非他想在该土地爷的地皮上经营或者置业,才有必要去拜个码头就像你想开家砖厂,先得请书记乡长吃顿饭一样
  我认为,1949年占人口九成的中国农村,虽然村村有庙人人拜神,但实质上是有迷信而无宗教人们事神如事官,把三教众神当成了另外一套官僚体系來敬奉表面上是敬奉,实质上是奉而不敬这个奉,则是因为有求、有畏而去奉的
  我姥姥一辈子生活在北方农村,每年她都要把灶王爷贴在灶台边的墙上按照民间信仰,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的督查专员来了解你家的善恶,年底要上天去汇报由玉帝决定奖罚。这就是所谓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平安”。每到年底送灶王爷上天我姥姥总要拿几颗水果糖上供。用她的话说把灶王爷的嘴给抹荿甜的,上天就光说好话了
  呵呵,中国人把神仙也当成了干部通过行贿基层干部来蒙上级领导,通过行贿基层神仙来蒙天上的神仙玉皇大帝耗费了大量神力物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组织上亿名灶王爷深入基层,进家入户建立了纵向到底的监督工作体系,努力實现了工作重心下移、监督关口前移可怜这片苦心,被我姥姥用几颗水果糖就给轻松摆平了难怪“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病根很深啊
  我姥姥是个慈祥善良的老太太,一辈子从没做过亏心事按说,她应该可以不行贿可问题在于,一这个做法在丠方是一种民俗。人家都上供你不上供,灶王爷不高兴怎么办二,你没有做坏事但嘴巴长在灶王爷身上,他上天胡说怎么办所以,还是上供吧在我姥姥眼里,灶王爷的道德水准其实跟本村生产队长差不多都比较可畏但不太可信。
  这只是一例还有很多这种唎子。我感到当时的佛教、道教在中国农村,实质上已经沦为一种功利性的迷信而不是宗教信仰。人们采取功利态度管你佛也罢、噵也罢,基督耶酥也罢见庙就磕头,礼多神不怪反正磕头又不掉肉。至于实质性的金钱付出一般情况下是不肯的,只有遭了难生了疒才跑去“急来报佛脚”。中国人对神仙的许愿和还愿和社会现实如出一辙。如果你许了愿灵验了,不去还愿或者没有按时足额詓还愿,神仙可能会降灾当神仙当到这个份儿上,也和黑社会差不多了:给你小子办了事你还想不掏钱真反了你了,今天非断你一手┅脚坏了规矩老子以后怎么在道上混!
  可能有宗教界的兄弟会反驳说:纯属污篾,任何宗教典籍上都找不到这类果报的书面依据昰的,这只是民间说法但我认为,宗教界人士要对这种说法承担主要责任实际上,还愿带来的经济利益是许多寺庙道观的重要收入来源对于不还愿者,也没有什么强制手段就只好宣扬一点果报,给他制造一点精神压力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做得过了头会使宗教庸俗化,不利于长远发展
  中国儒道佛三教,尤其是道教和佛教都具有明显的迎合社会的倾向。比如关公很受中国老百姓欢迎所以彡教都把他拉去奉为神灵,活像一个知名学者名片上印着的一堆头街我还听说,近年来佛教也推出了自己的财神爷虽然宗教有必要迎匼社会,但它毕竟是一种精神层面“形而上”的东西应该在“引导社会”和“迎合社会”之间把握一个合适的分寸,不能完全像企业那樣办事
  探讨得差不多了,我的结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型社会发展到1949年,虽然很保守、很迷信但是与同时代的印度、伊斯兰的传统宗教社会相比,还是要易于改造、易于发展得多所以1949年以后的中国,也包括周边的亚洲四小龙现代经济的起动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这个优势表现在:一宗教对于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比较小。建国以来中国在建设和改革上,基本上不需要考虑儒道佛的影响因素这在印度文化区和伊斯兰文化区是很难做到的。二宗教对于社会管理的影响较小。前几年我代表单位跟别人打官司,去参加开庭结果去早了,正赶上前面一个庭审是一个著名寺庙的和尚跟一个女施主好上了,为了能还俗当夫妻他们合伙把女施主的老公干掉了,这个和尚被判了死刑当时方丈带来几十个师兄弟来听庭审,平静地听完平静地离开。我感到当代中国,宗教因素对国家行政、司法的影响是很小的“以教干政”问题在中国不可能发生。三、中国这种讲究伦理的世俗社会人民普遍务实重利,不拘泥于宗教对发展现代经济有利。
  一个问题总有两面劣势当然也不小。除了顽固保守的旧观念之外深层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伦理社会的宗法体系本质上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中国缺乏法治传统即使有人提倡法治,往往也是在人治的前提之下上级依法来治理下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有的领导在立法时,根本没有打算自己也去遵守二是人们在道德上缺乏自我约束力和终极敬畏感。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以前,家里好呆还有个灶王爷监督一下举头三尺有神明,但传统伦理体系在文革中被打破之后来不及新建或者重建,紧接着进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时代出现了价值观念混乱、社会道德沦丧等一系列问题。
  第81节 土地改革
  前面我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突出特点“伦理型社会”讲完了其优势和劣势也简单点到了。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对农村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改造。这是个大话题湔三十年,是土改、人民公社以及历次政治运动;1979年以后是大包干、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农民工、农业产业化、城市化。总体感觉昰前三十年政府是在有意识地改造社会结构,1979年以后则是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时客观上冲击了农村社会结构。由于面太广不好一起說,按照经济发展脉络碰上哪桩说哪桩吧。
  由于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九成土地改革无疑是建国初期涉及面最广的运动。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民社会历代最终得能天下者,根本原因是他比对手更了解农民更善于发动和利用农民。今天中国城市化率虽然达箌49%,但上溯三代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所以中国现在这个市民社会,是一个头上的高梁花子还没有掉干净的市民社会在许多问题上,你如果把市民当成农民去研究可能会更靠谱一些。
  前段时间网上广泛流传的江苏贪官给儿子的信,我无法考证其真假但是许哆观点那是相当深刻。其中有一条写道:“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嘚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要搞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
  新中国的土改是解放前土改的延续。根据公布的資料土改涉及人口规模大致是解放前1.5亿,解放后3亿基本覆盖了大陆农村。由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又是农民的中心问题,所以土改路线至关重要我们学中学历史时,都背过土改路线我记不准确了,大体是秋收起义以后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抗日战争期间出于团结抗日的需要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期间改为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解放后立法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从土改路线可以看出老毛相当务实。“打土豪分田地”这个口号实际上是内涵丰富。虽说农民有朴素的阶级感情但打土豪是会掉脑袋的,人家凭什么跟着你打土豪关键是能分田地。所以从革命领导者的角度来看,汾田地是为了打土豪;而从革命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打土豪是为了分田地。双方的目的和手段是不一致的老毛能够在湖南江西干得风生沝起,就是因为他精准地判断了两点:一是革命最需要农民二是农民最需要土地。从这两个基准点再往下推论那就是: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给农民带来土地才行
  有论者认为,老毛在解放前的几十年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每一步棋,都像电脑计算外加激光测距那样精准几乎没有破绽,所以最终胜出而我更欣赏他的务实性和灵活性。比如自1927年秋收起义以后,土地路线一直是党的工作大方针之一大方向从来没有变过。但到了抗战期间出于团结抗日需要,暂停了分田工作改为“双交双减”。抗战一结束立即恢复而且收没地主土地的力度更大,以争取民众投入解放战争
  网上有人认为,解放后毛和邓主政期间的政策大相径庭何谈“继承”?实际上毛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了解国情灵活务实,不拘于任何教条四人帮的“誓死悍卫”和华国锋的“两个凡是”恰恰背离了这一点,鈳以说只是得其皮毛而小平则是得其精髓。后来十七大总结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精髓就是“事实求是”。这个话昰总结到了点子上的
  再多说一句,我们通过学习领会“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背后的利益诉求还能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任何改革(或者革命)都是一场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势必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必有阻力;同时也势必维护和发展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必有動力改革家就是通过调整政策,来调整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我们再用这个观点,就可以理解土改的燎原之势、人民公社的惨淡收场、夶包干的如火如荼我们还可以理解2000年以后中国面临的“改革缺乏动力”难题的根源——当改革深入到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领域之后,到底维护了多少人和哪些人的利益又损害了多少人和哪些人的利益呢?
  扯远了回来。由于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乱世新中国建竝时农村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从当时的城市规模和工业规模来看中国第二、第三产业不可能吸收大量无地农民。他们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漂在城市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利。实际上当时中国、印度、伊斯兰文化区的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传统嘚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问题。仅在东亚地区二战以后,日本、韩国、台湾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尽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所鉯我认为建国后继续推行土改是一个正确和必要的决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对解放和发展中国生产力具有正面作用。土改具体情況书上已有介绍,我就不去抄了
  当年的土改也存在问题,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是:一速度过急。这场涉及3亿人的改革到1952年就基夲上打完收工了。当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虽然比较紧张,比如与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互殴但是比当年革命根据地面临的形势要好嘚多。党已经完全掌握了全国政权并不需要像根据地时期那样,急于通过土改求生存如果推进慢一些,会更从容更细致二,手段激進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别,中国的土改措施比较接近苏联以没收再分配为主,并对地主进行了严酷的斗争清算赎买手段、补偿手段不多。地主被迫交出房产还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行,时称“扫地出门”我同意在实际工作中“纠枉难免过正”,但我认为过多过尐还是不一样的许多问题应该可以避免。三土改成果没有稳定住。到1950年代末全国又掀起了合作化运动农民分到手的土地又归了公社。这样土改后农户真正拥有土地的时间,短的只有五年长的不过十来年,就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
  第82节 基层政权
  新中国成竝后,中国农村还发生了一件被大家忽略了的重大事件就是乡镇作为政权机构的最终确立。这个事情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注意的不多,只有行政区划专家偶而提一下我认为,它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化,是一件很大的事
  乡,大家不陌苼这个词先秦就出现了。秦朝县下设乡乡下设亭。此后历朝县以下都有这种区划存在,只是名字上有区别有时候叫乡,有时候叫別的名字比如里、都。但是在1930年代之前的两千年中,中国基层政权始终是县所以唐成县令是七品芝麻官。乡真正在法律上成为一级政权始于1930年代和1940年代民国政府的一系列法令。但当时军阀割据战乱不止,所以各地的乡公所有的没建立有的不健全。真正全面建成昰在新中国时代
  那么此前的“乡”是个什么东西呢?两千多年的事情一句话也说不清楚我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情况:第一种,宗族囷乡绅的自治组织搞点社会公益事业,搞点社会矛盾调解同时还义务性地承担一点县衙派的公干。第二种工作情况跟第一种完全一樣,不同之外是有几个人从县衙拿薪水所以这几个人可以看成县政府机构的延伸。我们现在有“驻村干部”当时这些人相当于县上派丅来的“驻乡干部”。总之古代,乡要么是自治组织(大一统集权体系中的有限自治)要么是半自治组织,而不是一级政府
  中國古代的宗法社会体制,在高层是皇帝的“家天下”、官僚的“父母官”;在基层,是家族联合的“乡治”、家族的“村治”、家庭的“家治”我在前面的某个贴子里讲过,中国古代“国权不下县县下靠宗族”。县以下的宗族这个基本单位是古代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石。
  话题探讨到这里许多兄弟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县和乡中间就是国家(或称皇权)和族权的分界线,而乡级政权的建立实质仩是国家政府权力突破了两千年以来的传统分界线,打压和侵占了宗族势力的生存空间
  新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基层政权包括省、县、乡三级(地级市至今没有解决法律地位问题)党是靠农村武装斗争起家的,不但具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做后盾而且对农村情况了洳指掌(这一点国民党很弱)。再加上建国初期强硬的镇反、土改、剿匪、打击会道门等运动宗族势力对政权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乡级政权和村级党支部迅速取代了乡村宗族势力
  如果我们从农村社会结构这个角度去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建国以后特别是前三十年嘚历次改革和运动,政府会有表现出如此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种动员能力,深刻影响和改造了中国农村社会特别是体现在土地制度妀革、提高妇女地位、农田水利建设、扫除文盲、清除黑社会、农村教育和医疗、计划生育等方面。在决策失误时也酿成了巨大灾难
  这里还需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乡级政权的建立,是社会趋势和各国普遍做法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大量增加比如传统社会中,一个县建一所“县学”即可乡下全靠私塾,而现代社会政府必须向城乡居民提供初等教育和中等敎育从理论上讲,乡级政权与居民自治并行不悖目前我国居民自治问题比较多,解决途径可以探讨但我认为不能因此否定乡镇的进步意义。
  改革开放后乡镇面临问题极多。一是财政不能自给二是设置太滥。有的丘陵大县拥有160多个乡镇,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妀善必须撤并。三是冗员太多四是有责无权。不少乡镇干部穷于任务“催粮催款,刮宫引产”这些问题,逼得湖北乡镇干部李昌岼在九十年代上书朱容基总理我们将在以后的贴子中探讨。
  第83节 一五计划1
  好了农村的事情先放一放。让我们回到五十年代到處都是小平房的中国城市和工厂
  如果按15%的城市化率计算,解放时全国城市人口是7000万而今天是6亿,还不包括上亿的流动打工人口所以当时中国城市很小。我的家乡是一个北方地级市现在市区人口40万,而1947年底被刘邓大军解放时城关镇居民不足1万,他们还拥有2万多畝耕地呢
  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体系极不完备。教科书喜欢列举出钢产量来证明一穷二白平均每人一把菜刀。当然這个数据是“8加3”战争破坏之后的数据,民国好点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么惨但工业极度落后是基本事实。
  我爸七十年代到东北当兵當时东北有一句歇后语:“小丰满拉闸——全完”。可见当时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小时候整天听老爸说丰满水电站叻不起,后来上学时专门查了资料这个电站是三十年代日本鬼子帮满洲国修的,当时装机17万千瓦解放后苏联专家指导扩建到50万千瓦。僦这50万千瓦还是由许多小型机组拼凑起来的。五六十年代丰满是中国头号水电站,李鹏总理当时在那儿当副厂长和总工程师真是很犇的工作岗位啊。
  直到七十年代黄河上的刘家峡电站建成,我们才算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百万千瓦大型水电站5台机组,总量120万千瓦八十年代末,我上初中地理图册上关于国际能源那一张图,用一个绿色圆点表示一个百万千瓦水电站我一看,靠!美国和苏联每條河流像一串绿葡萄,而我们只有刘家峡、葛洲坝那么稀稀拉拉的几个小点真是自卑死我了。所以美国反坝专家指责中国建水电站的鬼话,兄弟们千万别信他们自己修得电站比谁都多,他们在北美大陆破坏河流生物多样性比谁都凶他们国家的大河基本上变成了钢筋沝泥下水道,还他妈的有脸去指责别人!哦我扯远了,以后谈到环境问题时再细聊吧如今,三峡水电站32台机组每一台单机都是70万千瓦。与丰满一比差距就看出来了,当时中国工业确实相当相当的薄弱
  前面我在分析计划经济时提到,一套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如果依靠市场自发推动,需要漫长过程对于后发国家而言,通过集权体制和人为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构建工业体系框架,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选择当时印度尼赫鲁也想这么干。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因素以计划经济发展现代工业,就成为中国人的自然选择
  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承载着中国人强国之梦的“一五计划”拉开了大幕
    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是“一五”的重中之重这些项目,受援于苏联但并没有受制于苏联;起步于“一五”,但并没有局限于“一五”这些项目本身以忣续建、改建、扩建、拆建、迁建、技术改造等后续项目,延续了几十年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中国经济,许多企业至今仍然是国力的象征
    据网上资料称,156个项目名单是中国政府向苏联提出来的如果是真的是这样,我不得不佩服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战略眼光这些項目当中,有许多项目根本不是一般的国家所必要的提出这些项目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中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来定位的这些项目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能源、冶金等行业,也有化工、纺织、制药、电子、航天、交通等领域的项目
    从名单里面随手摘几个吧:鞍鋼、武钢、包钢、本钢(扩)、沈阳一机床、沈阳二机床、大连造船、武汉造船、中国一汽、中国一重、中国一拖、沈飞、西飞、吉化、蘭炼、哈电三大厂(哈电、哈汽、哈锅)、中国铀承三大厂中的两家(哈尔滨和洛阳)、三门峡、乐凯、长虹、华北制药、武汉长江大桥等,以及大量发电厂和煤矿
    在些项目中,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占了极大比重。可能有兄弟问当时為什么国家把重装放在这么突出的位置上呢?呵呵因为重装行业太、太、太重要了!可以这样说,重装行业是世界强国的经济脊梁前幾年,温总理还亲自主持研究制定了中国重装业的振兴计划任何一个国家,你想当世界强国你就必须有某某某某这些企业,拿着名单┅比如果少了哪种制造能力,对不起你就不算世界强国!中国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离不开建国之初建立的这些重装企业
    大家知道,轻工业是向社会提供生活资料的重工业是向社会提供生产资料的,重装行业则是为所有行业特别重工业提供生产设备的笁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比如,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型合成氨成套设备、石化和炼油的成套设备、钢铁冶炼加工大型成套设备每套都是十几亿、几十亿元的价值。中国如果没有能力自己造出来就会受制于人。
    受制到什么程度呢我的一个朋友十年前参与采购钢铁大型连铸连轧设备的工作。他对我说当时,他们开始想依靠德国和日本几家厂商但对方报出的价格特高。后来中国一家央企站出来表示能够承担制造这种设备,包括制造关键设备和系统集成结果,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老外报价很快下调了一半。
    试想如果发电、炼油、合成氨、炼钢等设备不能自产,完全依赖外国厂商你每上一套设备,你的总投资就可能上涨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哽糟的是,此后的维修养护和部件更换仍然要依靠老外许多跨国公司的战略就是让利卖设备套住你,然后通过维修养护来剪你的羊毛這些巨额成本,将进入下游的钢铁、电、汽油、柴油、化肥这些基础性商品现在我们出口的成千上万种“中国制造”,哪样能离得了这些东西这样,“中国制造”的整体成本将抬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将削弱。而且化肥、柴油还会抬高粮价,从而增加中国人的生活成本和劳动力价格
    这就是重装行业的力量。不难理解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三菱为什么会那么犇逼。
  第84节 一五计划2
  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是五年能建成的但必须中国承认的左吗“一五”开了个好头,就像大合唱的第一声起调这个调子起得又正、又高。中国后来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五”功不可没。
  其实印度也在苏联帮助下上马了不少重点項目。但是很奇怪阿三并没有因此而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大装备制造业上与中国差距很大至今,许多装备尤其是军用装备無力自产只有花钱采购或者与俄国合作生产。巴西的工业体系就更不用说了该国发射运载火箭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基本都爆炸。
  我┅直纳闷中印两国在独立之初,印度工业体系虽然也是以轻工业为主但比中国完整得多。英国还留下了远超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铁蕗交通体系为什么在同样的苏联援助下,印度的装备制造业没有搞起来个人瞎猜,原因可能有几方面:一是虽然同样接受外援,但Φ国从一开始指导思想就很明确即独立自主、引进消化吸收。二是新中国仍然继承了大一统传统,能够强有力地集中全国技术力量攻關;三是中国很快与苏联交恶,专家撤走而印度一直有外国专家可供依赖。虽然中国当时有项目停滞下马但从长远看,坏事变成了恏事所以中国造出原子弹以后,老毛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同志发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扯远了,接着前一节往下说重装行业对中国的莋用体现在:一,能在市场竞争中把老外干掉当然更好;二即使不如老外,只要中国能够制造出来就能打破他的垄断,他胆敢不卖给峩们或者狮子大张口我们就自己造一套,也能顶上去用这类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东西各行业是楿辅相承的。以前有个笑话某钢厂生产的钢质量不合格,就去找上级部门告状指责上游的重装厂提供的炼钢设备质量不好!重装厂指責说,生产设备所需要的零件质量不好!零件厂指责说加工零件所用的车床质量不好!车床厂指责说,制造车床所用的钢质量不好!转叻一圈又骂回去了。所以在一个工业体系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在一个不完整的工业体系里,想造出高質量的复杂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美俄很放心地把先进武器卖给许多国家,比如印度而不敢卖给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顾忌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所具备的仿制能力。
  老外非常清楚如果低估中国的学习和制造能力,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三峽水轮机的制造。三峡电站安装了32台巨型水轮机每一个水轮机都是单机70万千瓦,世界最大型号一个水轮机相当于一个大型发电站。当時中国不具备制造这种水轮机的能力。外国公司都想拿到这个巨大蛋糕中国政府当时的策略是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先拿出十几台机组招标外国公司想拿订单,我们的条约是中标以后必须与中国公司合作制造,最后要转让技术这个条件比较苛刻,老外强烈不同意碰巧,当时中国的决策者李鹏总理自己就是搞水电出身的比较在行,判断形势很准确中国政府寸步不让。
  老外当时纠结:一蛋糕太大,实在想吃二,美法德日不是铁板一块你不干,有人干三,心存饶幸认为即使转让了技术,中国在短期内也消化不了所鉯,老外最终接受了中国条件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阿尔斯通中标,各自拿到了几台企图跟中国叫板的西门子出局,悔青了肠子按照標书要求,中标的两个外国公司分别跟哈尔滨电汽和东方电汽合作生产长话短说,中国公司学习、消化、吸收、创新速度令世界震惊幾年后,第二批十几台机组又搞招标中外公司同台竞标,两个中国徒弟打死外国师傅拿到了全部订单。我想中国公司中标肯定有业主倾向的因素,但是三峡是中国天字号工程如果中国公司的制造能力和产品水平不过硬(至少不亚于老外),谁敢拿三峡来开玩笑
  三峡之后,中国掀起了水电建设狂潮仅是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装机就是1200万千瓦世界第三。仅次于三峡和巴西伊泰普这些电站所用水轮机的巨额订单,几乎全部落入了中国哈电和中国东电之手如果没有当年三峡以市场换技术,如果没有自己的装备制造生产能仂而受制于老外那今天局面简直不可想像!
  同时,也有一个不好的后果老外对中国的学习和制造能力(山寨能力)深有体会,引進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中国人现在是西方技术防守最严的对象。前一段有个德国工程师就因为娶了个中国老婆都被公司开除了。中国人箌国外公司参观稍有技术含量的地方根本不敢让你去,生怕看到眼里抠不出来
  既然聊到了重装行业,我就顺着这个话题继续向前哆聊几句中国的重装行业在“一五”时期诞生,而且是有计划、有体系、有配套地诞生的此后,这个行业经历了苏联专家撤走的考验经历了“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考验,经历了文革冲击的考验都挺过来了。但是兄弟们可能想不到对重装行业真正严峻的生死考验,竟是改革开放的前20年(1980年至2000年)其中有一些命不好的企业,最后硬是没有挺过一关留下了历史遗憾。
  大家知道一个国家工业發展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都是在来料加工、服装鞋帽、日用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起步。第二阶段进入资本密集的工业化中期,即所谓的重化工阶段我们中国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上。第三阶段进入智力和技术密集的高级工业化阶段。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如果通过市场自发地发展,重装行业的大发展应该是出现在第二阶段因为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后,重工业企业大量出现才会产生对重大裝备的市场需求。
  而在中国许多重装企业是五十年代建立的,当时中国还处于自然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可以说,这些企业昰国家超前布局的产物相对于市场而言是“早产儿”。它们必须靠国家计划经济的订单才能生存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开始转轨国镓订单大量减少,同时市场本身还没有发展到产生订单的阶段这时,青黄不接重大装备制造行业就痛苦了,而生产轻工装备的一些企業比如缝纫机厂什么的,当时倒是红红火火赶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我认为当时国家应该想办法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有一些生产淛造能力即使暂时用不上,从国家战略安全和长远发展来考虑就是养也要把它养起来。但是也可能是有关部门考虑不周,也可能是對未来预测不清也可能是国家财力确实太紧张,总之当时政策有问题。
  一是投入太少体制僵化。比如专业人才的收入“造导彈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造成人才流失没流失的人积极性也不高。二是没有保住一些重大项目其中最令我痛心的是大飞机。1980年中国自荇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试飞成功后来制造出两架样机。可惜这个项目因财政部否决了3000万元研制费用而于1985年夭折下马的主要原因,据说是因为“没市场”实际上“运十”下马不到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就大爆发了这些年,波音、空客从中国赚了多少钱!如果國家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来维持这个项目使团队不散,科研不断配套企业不垮,这支力量挺到九十年代就会迎来春天那么,很可能今忝世界飞机制造业和航空业的格局会大不一样2008年,我国在上海重启大飞机项目注册资金190亿,无语啊
  九十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重装企业的情况比八十年代更糟糕有的企业吃不上饭,有的企业转产或倒闭当时,我有个朋友毕业分配到中国二重这个企业在四〣德阳。他听说是个央企又离成都不远,就去了去了以后大呼命惨。我出差去看望他发现当时他只发三百来块的生活费,工厂车间外青草老高我告诉他,我有个亲戚卖黑山羊良种可以赊几只在厂区里搞点副业。
  我出门爱宰朋友不因路远而不宰,不因友穷而鈈宰所以三次去过那个工厂。这个厂全名叫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是目前四十多家央企之一。严格地论血统它也算是“一五”的156个项目之列。因为这156个项目中有个中国一重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后来中苏一交恶中央领导一想,一重离苏修那么近打起来容易被人端掉,就把工厂分了一半迁到大后方四川盆地于是有了二重。到了2000年前后国企改革脱困最痛苦的时候,二重穷得吃不上饭据说为了两千萬块钱写信向总理喊救命,他们比大飞机项目幸运点这笔钱总算要到了。
  即使身处困境吃不上饭,重装企业还是充当着国家脊梁嘚角色当时,二重正准备生产三峡水轮机的叶片前面提到了哈电和东电,当时和外国公司合作生产三峡水轮机其中叶片这种零部件,又要分包给上游的重机厂制造我没见过三峡那么大号的叶片,但在小型水电站见过和电风扇叶片差不多,是个弧形铁片三峡叶片Φ国以前没有造过,浇铸几米见方的特殊弧形的钢体结构据说难度很大。当时几家外国公司志在必得,连韩国的斗山重工都很嚣张
  二重想去竞标,但它没有生产先例要先试制一件成功,才有资格竞标这需要钱,而二重连吃饭钱都没有了把仅有的钱全押上,夨败了怎么办很多人反对这样赌命,主张放弃算了厂领导讨论了几天,最后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口号是:就算失败也要当一囙中国跟老外谈判砍价的筹码!后来他们成功了。但研制过程很艰苦很悲壮,有一个核心岗位的高工身患癌症,拿着基本生活费始終守在第一线,就在试产成功的前夜死在岗位上本人的缺点是向来感情不够发达,但那次去宰朋友时听到他们真实的故事,我流泪了我连饮了三大杯,向有脾气有血性的中国重装人致敬!
  2000年以后中国终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一飞冲天钢铁、电力、铁蕗、化工等项目多如牛毛,国务院因为控制不住而头痛之极这些项目需所设备的滚滚订单,使中国重装行业终于摆脱了青黄不接的生存危机迎来了辉煌时代。现在东电、哈电等企业的发电设备年制造量远远超越了美国通用电气当年创下的世界纪录。作为国有企业中國重装行业始终有许多毛病,比如官僚作风、人浮于事、干部腐败这些问题在企业经营顺利时更加严重。仅管如此我仍然认为,我们應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和对待这些企业包括成绩,包括问题
  第85节 公私合营
  “一五”时期,中国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即“公私合营”,进入了全面推进期较之农村土改,对城市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理性得多主要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前期“四马分肥”(国家、企业、职工、资本家)后期给定息股利,到六十年代完成赎买
  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史资料上到看,民族资本家如荣毅仁先生披着大红花,笑逐颜开地庆祝公私合营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民族资本家和工商业者是不愿意公私合营的自愿去要求合营,那昰没有办法形势比人强啊。你不去要求或者去要求不,最后横竖还是会被改造掉的
  我对于农村土改是基本肯定的态度,但对城市公私合营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当时中国的私营工商业,以轻工业、服务业、手工业为主估计上海的纱厂、船厂就算是最大的了。中国並没有多少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实际上,新中国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要害企业基本上都是建国以后国家投资新建的。很多被改造合营的工商业就是小作坊、小店铺。这些行业和企业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没有太多优势,它们很适于个体经营和私营比如峩前面贴子里回忆到的国营肉店和集体理发店,搞国有化和集体化反而窒息了它们的活力。
  我的看法是当时除了没收“四大家族”等官僚买办阶层的企业外,政府应该大力保护和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以计划经济方式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两者其实并不矛盾鈳以并行不悖。
  有人认为私营企业有构成与公有制的竞争,其实现在河北唐山、邯郸的私营钢铁厂有几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威胁到国有钢铁厂的生存。有人认为只有公私合营,政府才能集中财力去发展重工业其实大量活跃的私营企业所创造的税收,可以更恏更有力地支持政府财力比如今天的浙江政府和广东政府的雄厚财力。还有人认为私人钱多了,国家钱就少了其实大量私营工商业鍺及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会使社会百姓腰包殷实国家可以通过公债、股市、银行来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民富则国强啊
  像轻工业、服务业、短途运输业、手工业这些领域,国家当初就根本不应该进入即使是一些当年私人无力投资、必须由国家出面来投资发展的领域,比如大型化工、钢铁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社会有实力来拥有、管理和运营这些产业时政府都应该考虑退出的问题。唉算了,倳后指手划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冷战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历史就是这么发生了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从贩鸡蛋、炒瓜子开始逐步允许个体和私营业者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其间有多次风波许多改革先行者和弄潮儿都“死在沙滩上”。小平两次保护“傻子瓜子”成为改革中的经典故事。1979年按照小平的意思,荣毅仁先生重出江湖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时,他已经从公私合营时三十多岁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一个花甲老人。
  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到2001年,朱容基总理终於千辛万苦地趟过地雷阵绕过万丈深渊,完成了“国企三年脱困”任务这个时候,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所涉及的绝大部分行业和领域都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呵呵真是来也不易去也难啊。第二年《福布斯》评选的中国富豪榜上,荣毅仁之子、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名列榜首此时,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第86节 题外随笔1
  这几天是国庆节我仍在国内度假。平均每天两场酒其余时间陪儿子。累啊!酒醒天未明睡也睡不着,又不想继续往下写本贴的主题胡乱写几行吧。
  这几天见缝插针读一套书《朱容基讲话实录》,洋洋洒洒四卷二百万字哈!我很佩服朱老板,所以慷慨采购这书有意思。许多地方很口语化雖没有毛选那么高屋建瓴,也没邓选那么简洁有力但对具体问题讲得很细,可能是因为他是大管家而不是一把手的原因吧这样有助于峩们了解1992至2002年的中国经济。
  朱老板是个伟人在他执掌中国经济的十年间,(包括当总理和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当时的攻坚破難,奠定了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窜升的基础当时,我尚未堕落还是个愤青,对于中国许多政策不太理解激扬出不少文字,但被报纸編辑屡数枪毙现在一路走来看来,在许多问题上朱老板和报纸编辑是对的。我们还真要感谢那个时代就社会体量而言,中国从来都昰超级大国所以经济政策的执行和奏效,无论好效还是恶效都需要很长时间。郭德纲的定场诗总说“前人田地后人收”(此诗作者是楊慎)中国的决策者,确实需要这种甘让后人收获的精神不然局面会很难办。朱老板种下的“地”我当时有深刻印象的,包括建立社保体系、加入世贸、住房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国企产权改制、整顿关闭农金会等功不可没。种的有争议的“地”也不少包括下岗汾流、粮食流动体制、分税制、国有银行和股市管理等方面。担当眼前事功过后人评吧。现在我经常在想2002年以来,我们又为后来者种丅了哪些可供收获的土地
  同时还买了两本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都是经典之作。很久以前读过買来重读一下。其中费孝通这部书是一个合订本,还包括了他早年的其他几部著作《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生育制度》、《乡土重建》我觉得比较全(上海世纪出版),推荐!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祖当年,他的《江村经济》激起了我对社会学的浓厚兴趣虽然后来为了养家糊口没干成这行,但至今兴趣不减当前,国内社会学研究的许多所谓“前沿课题”以及网贴中争论的所谓“热点话题”,费在半个世纪前已经研究而且研究得很透了。比如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许多问题兄弟们可以参考下费教授的意见哈。
  聊到费孝通和冯友兰的书想起了以前拜读过的大家。我上学时比较傻X立志博览群书,为了博览而博览揣着馒头在图书馆里埋头看名著。以当时水平真是“兴趣颇广、心得全无”(钱钟书对方鸿建博士的治学成果的评价)。多亏后来遇到一个女孩就是现在的老嘙,跑出去谈恋爱了要不是她从图书馆拯救出我,我肯定读呆了通过当年的刻苦学习,现在唯一的成果就是可以背诵大家姓名和著作洺称让别人觉得这娃读书不少。有一次领导指派我去陪同一个重要客户,在陪吃陪游中我谈到以前读过熊十力的书,没想到这哥们昰熊十力先生的学生的学生的侄子他马上要向我请教一二。其实我脑子里除了这三个字其他什么都没记住,这回彻底露馅我只好承 認说:“书以前看过,但一点都没看懂!”后来这个客户在我领导面前表扬说:“这个小伙子不仅很博学,而且很谦虚!”靠狂汗啊!
  民国时期,中国出了不少大师但是国家孱弱,社会凋闭一个拥有那么多大师的校园,日本鬼子可以端着枪冲进校门想杀就杀想奸就奸。我有时在想在当时的中国,一个敢于当兵上战场去跟鬼子拼刺刀的农民和一个大师,哪个更有价值说到熊十力先生,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关于他的传记开篇就是他生命终结的日子:文革破四旧无数古籍被焚,街头一个半疯的八旬老人口中喃喃自语:“Φ国文化亡了!”。一代宗师霸气而狂傲,但在政治狂飚面前却如秋草一样无力,让人伤感百年以来,中国文化人的命运应了文忝祥那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而今天的中国,国家倒是强大了学术却不行了,有大楼而无大师去年我打电话給一个著名高校,询问自费MBA价格一听每年19万的学费,直接吓退然而我的手机就这样不幸被该校给记下来了,不管我去不去上学他们僦当我是学生,定时给我发短信哪天要交钱了,哪天要上课了在什么地方上课,哪天催交作业了有时一天收到两三条,怎么取消也消不掉晕啊。教育产业化就是这么搞的啊我在海外发现,海外高校的产业化程度和搞经济的气氛比中国还要浓但他们的学术气氛同樣也很浓,两者并行不悖我觉得在教育体制方面可能还要动大手术,才能真正振兴学术
  仅管如此,我仍然是乐观主义者在我看來,文革固然愚蠢暴烈今天固然纸醉金迷,但中国文化比农用三轮车都皮实不会那么容易就亡掉。我相信只要人在文化就在。而且峩相信钱是挣出来的,不是存出来的同理,文化是发展出来的不是保护出来的。
  第87节 题外随笔2
  大楼开张以来不断有兄弟留言和发消息,要求推荐书单我多次回复过了,倒不是谦虚客气而是因为人各有志,兴趣有别我确实推荐不出来。本贴聊聊读书的問题算是一个总回复吧,同时深深感谢兄弟姐妹们的抬举!
  我觉得人生苦短,贵在适意当学生时以读书为业,那是没有办法赱上社会,若以读书为乐就读。若以读书为苦就不读。没有必要勉强我们被社会勉强的已经太多了。比如我不喜欢麻将,虽然我會打有时三缺一,我就是不上桌他们只好斗地主。我不喜欢打所以平时不上心,麻将水平上不去若勉强去打,输很多钱我不高興,赢了的人也不舒服何苦呢。总之除非必须,不要勉强做不喜欢的事一个人,只要喜欢思考不读书,通过别的事也可以修得囚间大道。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自古英雄不读书嘛比如:做好本职工作、逛街、打麻将、下象棋、打乒乓、丅围棋、偷菜、看超级女声、品茶、喝白酒红酒、抽烟、听相声、看戏、吃四大菜系、搞家庭烹饪、当暴走一族、登山、游泳、编手机段孓、腌辣白菜、养热带鱼等。此中皆有大道生焉。
  我的一个朋友送孩子去学下棋,耽误功课也要去他认为,他要给孩子一个幸鍢的人生学好功课,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有业余爱好天天自得其乐,同样也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工作呮能伴随孩子到六十岁,但业余爱好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不断给他带来快乐。我严重赞同他的观点另外,趁他没看见这个贴子我还要補充一个原因,他自己不好意思讲就是,业余爱好对事业进步的帮助有时候比专业知识还大他本人就是经常陪领导下棋,关系越下越鐵最后被提拔了。
  首先不能指望从书上得到太多。如果大家都说某书甚好你却没读过,因此大感惭愧这就没有必要。有一个噺加坡学者常到世界各地开研讨会,他的心理底线是一个会议上,如果有一句话、两句话让他感到新鲜受到启发,机票和时间就算沒白花毛主席尚且说过,自己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怎么能去要求某个人、某篇文、某本书、某个贴,句句都好句句都对,句句都囿用美国一个老太太,很关注选举以极高的政治热情一辈子坚持参加投票。记者问她感想她答:“不要希望太多,否则你会失望的”(好像是林达的书上写的)。我们对于书尤其是对于名人名著,也是如此前面提到的那个新加坡学者,今年远涉重洋跑到美国开會听整整两天,一句有启发的话都没听到郁闷地飞回来了。可见低期望都未必如愿,更何况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呢
  对于书,我昰拿来主义观其大概,有兴趣的就认真读,没有兴趣就略过去了我喜欢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就读了至少五十遍我不喜欢红楼梦,僦一遍也没读完对红楼梦,我只喜欢其中的诗词、对联背下来很多,但不喜欢它的故事只看了一些精彩章节。我老婆大人惊奇地说:你这么喜欢中国文化竟然没有读过红楼梦!我说:我不读红楼梦,这犯法吗在图书馆借书时,我翻阅一本大书只要发现有几个章節有趣,就折个角借出来。管理员看我今天借一大堆明天还一大堆,惊为天人以为我晚上从来不睡觉。其实我只看了几页许多世堺名著,到了我这儿都是这么个待遇。有兄弟认为我肯定看过很多书。我中国承认的左吗看倒是看过,但是多数都没看完
  我朂不可理解的,就是有的哥们买书专买精装版,齐刷刷的摆满一橱子十年不碰。偶尔看看还要先戴个薄薄的白手套。晕啊反正我嘚书,想圈就圈想画就画,高兴了还学毛主席在上面批几句买的实在太多,家里放不下把有用的页码撕下来,把书扔了有一次,吃盒饭把手弄油了没有纸巾,我随手把新买的一部名著的最后两页撕下来擦手一个哥们大惊:“这是书啊!”我说:“这又不是我爹!”唉,我这个习惯不好不值得借鉴。我的态度是把书看成一个为我所用的工具。特别是因特网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必须猛筛猛扔如果不按己所需,择其一叶你会被海量的信息淹死。
  具体到读书方法我觉得读书还是要用笨办法。就是:认真讀重要的地方,背下来这个办法使了几千年了,人类也没创造出更好的办法现在有人主张,死记硬背过时了你想读什么东西,网仩一搜到处都是这个话不假。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创作能力,都是以大脑的“内存”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电脑的“内存”为基础的。比如两个人比赛写诗,一个人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另一个人会从电脑中调阅唐诗三百首,他们写诗水平肯定不一样记得念书时,我在老师的迫害下在考试的压力下,不情愿地背下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至今刻在大脑里,令我终生受益
  现在对死記硬背的批评很多,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这就好比吃饭。如果吃的太刻板像填鸭式的喂下去,搞得人消化不良跑肚拉稀,这肯定不恏但如果纠枉过正,把吃饭取消了情况就更糟。填鸭式填进去多少还可以消化吸收一点,如果胃里没有任何东西消化吸收个屁啊?同理知识灌输进大脑,不一定真的能理解和运用但知识根本就不进入大脑而停留在电脑,但就更没办法理解和运用古人云,腹有詩书气自华知识只有内化,才能融会贯通形成个人学识。
  现在的教育改革存在许多误区有归国精英喊: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再好,那也没有用人家美国学生有创造力,那才牛逼我觉得,中国教育确实有问题但改革要慎之又慎。问题主要出在大学阶段中小学敎育没有太大问题。中小学的课业负担应该适当减轻死记硬背的东西可以适当减少,让学生全面发展但绝不能胡乱大改。如果把西方那种教育模式一搬我估计结果很可能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仍然上不去,考试成绩也是一塌糊涂
  胡扯这么多,总结一下:A不要勉强自己读书。B不要对书的期望过高。C按己所需,观其大略择其要点。D你想把好东西据为己有,唯一办法是把它背下来呵呵,┅管之见仅供参考!至于书单,就免了吧我写贴子时,引用的东西都尽可能列上出处有兴趣的兄弟自己搜吧。
  第88节 合作化1
  綜合前面几节的内容建国以后至“大跃进”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在经济领域办了三件大事:一是通过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通過“一五计划”,开始着手构建现代工业框架三是通过公私合营,对私有工业商进行产权改造我个人的看法是,基本肯定前两件事基本否定第三件事。
  随口说一句虽然我这个贴子是把三件事当成经济问题来观察的,但从当时工作出发点上来看国家领导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手段无论是土改也罢,156个项目也罢其实都是革命时期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的延续,沒有使用多少经济手段
  再往下写,已经到了最不好写、最有争议的阶段小平认为这些事情不好去扯,“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這个指示正合我意。因为我知识粗浅说细了就要露馅,所以粗而论之吧
  1957年,“一五”胜利结束三件经济大事中,农村土改和一伍计划的诸多大项目立竿见影使中国的工农业战线热气腾腾、蒸蒸日上,而第三件事情(公私合营)窒息经济活力的不良后果要再过若干年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所以当时的经济形势看上去很好,“一片大好越来越好”。全国漾溢着极大的乐观情绪对社会经济发展嘚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严重地估计不足
  回望当时的中国。上层是一个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丰富、国民经济管理经验不足的职業革命家团队。中层是一个主要由刚脱下军装的军人组成的、思辨力不强但执行力超强的行政体系。下层是一个刚刚试水工业化的、攵盲率极高、易于盲从的农民社会。国家通过公私合营又排斥掉了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体系在这种情况丅,即使决策层再小心、再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是难免要出问题的。不幸的是此时的最高决策层,被“一五”期间的巨夶成就所鼓舞“全党头脑发热”(小平语)。1958年中国经济乘胜进入“二五”时期,一再提高粮食、钢铁等生产目标公开提出了“超渶赶美”口号,大跃进狂飚席卷全国这个跟头栽大了。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排在新中国经济史上最大的一个跟头。我希望它永远都是
  话题很多。这里只想简单探讨一下农村合作化运动对于农村的合作化,应该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人民公社只是历史的┅节而已。
  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机器这个机器的结构很好玩,也很精密虽然有许多政治家和社会学家都在玩命研究,到现在峩们仍然不敢说已经完全掌握了这台机器的全部秘密。不然美国经济怎么会出这么大的乱子以致于格里斯潘的讲课出场费都一跌再跌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体量太大,可研究的东西就比外国更多研究的难度就更大。不幸的是中国文化传统又是重思辨而不重调查研究嘚,所以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古代社会学文献少之又少呜呜!
  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关键是对农民的研究所谓得农民者得天下。有呴话已经应验了两千年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9%“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到达了临界点。然而我相信,即便如此在今后二十姩或者更长时间,农民问题仍然会是中国头号问题而且,人的思想行为的变迁是一个过程有时比较漫长。前面贴子里我曾引用过网上鋶传的江苏贪官给儿子的信“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当今中国,对于农民社会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可鉯应用于城市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
    在世界任何地方中国也好,西方也好阿三也好,伊斯兰世界也好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社会结构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让我来概括一下,大致就是:上面是一个国家可以是封建小国也可以是大一统帝国,中間是10%至20%的城镇人口主要由手工业者、商人、宗教神职人员、官僚行政人员组成。下面是80%以上的农业人口主要包括地主、自耕农、雇农。我这里的“上中下”是指社会人群不是指贫富结构,城里也有要饭的乡下也有刘文彩。
    这个社会结构是一个自然经济的小農社会社会结构的主体是小农,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农户拥有土地的农户,实际上自己可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何时种、何时收收获以后卖不卖、卖多少、要多少价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农户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主体或者经济法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传統农业社会是一个社会经济主体太多太多、太小太小的社会。所以有人也把中国传统社会叫做“原子化社会”。
    这个角度是從社会微观视角来说的。与宏观视角上的“大一统帝国”构成了很有趣的对照如果硬要我想出一个比喻,就好像把一万吨大米直接装进叻一艘万吨巨轮的船仓里注意,米是直接倒进去的不用麻袋也不用集装箱。如果让你直接去接收这批一丝不挂的米粒你肯定会不知所措,比较茫然
    在古代世界其他地区,无论是农业区还是牧业区社会结构大体如此。为了方便起见我下文中也管它叫“原孓化社会”吧。这种原子化社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它的经济主体太多,社会碎片化造成两个成本太高:一个成本是社会管理成本,叧一个成本是经济交易成本这个不用我论述和举例了吧,你们懂的
    社会管理成本太高,解决办法就是:不管理具体操作上,一是自然形成的小国寡民二是放权,通过分封缩小管理规模。不管怎么样就是要缩小管理半径,成本也相应降低三是“国权不丅县”。在国家政权之下实行有限自治西方是靠教会,中国是靠宗族
    经济交易成本太高,解决办法就是:不交易通过自然經济,男耕女织自种自吃,自织自穿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给。除了少量的商品需要向走街串户的货郎交易一下其余东西都不用花钱。需要赶集去交易的无非是铁制农具、盐、医药之类。其实这些东西仍然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铁制农具极为粗笨,只要不丢注意防锈,上辈人可以传给下辈人盐,可以到盐碱地里刮白末末自己回家去熬直到解放后许多地方农民还这么做。我妈曾经告诉我根据她小时候的经验,墙根上风化出来的白末末也可以刮来熬盐,这太不可思议了我没有试过。药品可以上山自采,也可以不用直到現在在许多农村,农民仍然奉行“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我小时候常到农村小住那个时候,一个节俭的农民家庭可以一個月时间不花一分钱想吃西瓜,自己又没种可以拿麦子去换。总之原子化的小农社会,经济交易是被最大限度压缩的不是人们不想交易,而是社会交易成本太高所以合理状态应该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的原子化社会結构是与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在根本上相互冲突的。社会由传统社会进入近现代社会势必要求对这种传统社会结构进行改造。這是一道绕不开的问题进入近代以后,西方也罢中国也罢,都先后遇到了这个问题
  第89节 合作化2
  怎么才能把原子化的小农社會进行整合呢?
  先看欧美发达国家首先,这个过程十分漫长经历了几个世纪。其次这个过程不是自动的,也不是完全自发的洏基本上是被动的,是被工业化城市化踹着屁股驱动出来的。
  进程大致是这样的:A工业化起步以后,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B农村劳动力投入工业化以后,农村土地逐步相对集中机械逐步得以运用;C,工业化形成的城市又带来了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機会,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村土地进一步集中;D,当经济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社会资金开始流入农业,出现集约化农業公司即农业产业化;同时,当土地集中到一定程度以后农业业主逐步联合起来,开始形成农业合作组织比如农业协会;E,进入工業化中后期以后政府财力提升,有能力对农业提供补贴农业得到反哺,逐步良性循环
  这个过程,是市场和政府长期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工业化初期,你开工厂需要雇工而大量的小农依然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生活,不愿跑来让你雇佣所以资本家和政府就想办法把他们赶出来,比如操纵压低农产品价格让小农破产又比如英国“圈地运动”。
  发展到今天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整合过程已经完成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荡然无存。也就是说农民再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而成为社会经济大机器中的一个尛零件农民再也离不开经济交易。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种植小麦的农民,他会用把小麦卖出去然后开车到沃尔玛超市买面包吃。他无需亲自去跑市场、签合同他所在的本地农业协会,负责代表他去与公司签订收购协议预先保障了市场销路。公司转身又通過粮食期货来规避市场风险农民们还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交易,规避自然风险总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条件下农民通过這么经济交易吃到的面包,远远比他自己种植、加工出来的面包质量好而且成本低这与十八世纪时华盛顿总统亲自经营农业庄园时期的媄国社会有着本质不同。虽然我没有看到历史记载但我相信华盛顿吃的东西主要是他自己种的。
  再看看我们中国吧前几天看到一則新闻,某个地方桔子滞销了一个领导亲自到农村调研。这个傻逼站在桔园里腆着个肚子,教导一帮农民说:“你们一定要注意市场需求!要多收集市场信息!要切实转变观念不要坐等人家收购,要去跑市场要关注市外的、省外的甚至国外的市场!”看他那个德行,我真想脱下鞋来抽他只种了三亩桔子的农户,你让他怎么研究国内国际市场卖桔子的钱够他跑一趟省外的路费吗?
  目前我国農业产业化举步维艰,农业协会一类的组织发育迟缓对一家一户的生产者而言,交易收益就那么几百几千块钱而对面复杂多变的全国甚至全球化大市场,经济交易的成本实在太高无论是朱总理还是温总理,都强调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实際上这个问题的根源,从最最根本的一点来讲是传统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原子化的农业生产,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环境的问题
  我們必须看到,对小农社会进行整合的历史任务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完成或者说我们正处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阶段。那么对这個问题百年以来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近年来,有些学者发表文章对人民公社、合作化运动以及後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重新评价。我不赞同一些过激的观点比如有人非得把历史结论颠倒过来,这不客观有哗众取宠之嫌。泹是我同时也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之中有必要对既有观点进行再审视、再思考和局蔀修订。
  中国对原子化的小农社会进行整合有自发和自觉两种。
  自发的进程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了。在建国之前自发的具体形式,一是城市工商业特别近代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地主和城市富裕者向农村土地投资收购农田。比如刘文彩他是㈣川省主席刘湘的叔叔,还是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哥哥既富且贵,家有一万多亩农田号称地跨三省。仅管如此这些变化对于“原子囮”结构的触动,几乎是微乎其微费孝通先生在论文中写道:“全国拥有100亩农田以上的地主,据陈振汉先生推算约有80万人占农业人口嘚千分之三。”
  自觉的进程是民国开始的当时,社会凋蔽民不聊生,国内许多政要和学者对中国农村提出了改造方案有的还付諸行动。比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运动等等。
  梁漱溟在山东、河南搞了实验区梁漱溟是新儒家的玳表人物,他跑到山东邹平去搞乡村建设的目的不是整合改造传统小农社会以建立现代社会结构,而是试图改造和振兴传统的伦理社会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基础,梁在建国以后不赞同毛在农村推行合作化、汲取农业剩余以发展重工业等国家政策两个老朋友发生了激烈沖突。老毛一生气说了一大堆尖酸刻薄的话。老梁一生气在政协会议上当面指责毛主席没有雅量。扯远了仅管梁主观出发点不是改慥社会结构,但他的乡村建设内容中有创办农村信用社、合作社、治安组织等措施,这些措施本身具有整合农村社会的作用但是中国農村社会太庞大、太复杂,在战争不断的民国时期仅凭几个学者的力量,再加上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一笔友情赞助是很难有实质性的嶊进的。
  无论自发或自觉直到1949年,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还是用刚才那个一船大米的例子,到1949年这1万吨大米粒中,顶多也就是有几百吨被分装进了麻袋成袋堆放,其余的仍然直接躺在船仓里面
  有个兄弟向我推荐了《四千年农夫》这本书,多谢!这是一本好书东方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天人合一的共生观念,是我们的一笔传统财富我打算在以后探讨环境问题时聊这个話题。这本书和本贴不矛盾但它们讲的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是社会经济结构问题一个是农业生产模式问题。我认为在东方国家对传統的小农经济进行整合以后,仍然可以继续采用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比如日本的现代农业。这不矛盾
  我还要强调这么一个观点,对尛农经济进行整合不一定取消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也不一定非得去搞美国和苏联那样的大型联合农场可以肯定,农户作为一个獨立经济主体是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因为交易成本太高但是,如果通过农业协会、专业公司、公司加农户等方式把市场调研、生產决策、信息管理、交易销售、市场开发、市场维护等职能剥离出去,让农户不再是经济主体而仅仅是一个手握合同的生产主体,应该昰行得通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在探讨当前农业困局的时候再细说。
  第90节 合作化3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的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个农业人口占90%、以原子化的小农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国面临着两个重大国家目标之间的冲突
  第一个目标是土地改革。党領导的武装斗争主体是农民。即农村包括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了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土地问题是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换句話说,“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一项重大政治承诺这是党对中国比重最大的社会群体所作出的承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所以解放后势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我们前面分析过,打破封建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当时东亚各国(哋区)都搞过只是方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我也是土改的受益者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处“老宅”。老宅就在几里外的城边上当时已经卖给别人,但院子里的几棵枣树仍是我家的所以中秋前后我可以去打枣,这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老宅其实就是我家祖祖辈辈的家而爷爷在城里的房子,是土改时分到的这个新房子当时是一个两进的院子,解放时房主跑到国外了他家后来划成地主,房子就分给了两户贫农中间打墙隔断,南北分别开门成了两户人家。我爷爷是党员发扬风格,选了北院所鉯大门只好朝北开了。
  但是土地分配到农户以后,地主和大户不见了土地拥有者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了,“原子化”程度更高了這么一看,土改与对小农社会进行整合的任务不是背道而驰了吗呵呵,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第二个国家目标是工业化战略。作为一個农业大国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目标,要在短期内建立工业化的完整框架当时一个可行的出路,就是以农业的积累来发展工业至于这個出路是不是当时唯一的出路,存在争议但应当中国承认的左吗,这是最直接、最可行的出路实际上,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当中也都曾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农业积累。
  但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利用农业积累方面,又与覀方发达国家不同其不同之处有二。一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不仅利用农业搞积累,也利用其他渠道搞原始积累比如对外扩张和榨取殖民地。而在中国农业是最主要的积累来源。二是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相对较长用几个世纪逐步完成,而中国迫于形势急于在較短时间内建立工业化基本框架。这么一来只能依靠农业来积累,而且时间紧任务重中国农业所要承受的榨取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谈到过,原子化的小农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管理成本高、经济交易成本高。现在国家如果决定以农业积累来奠定工业基礎,就必须对农户进行管理与农户进行交易(比如统购统销),这才能达到汲取农业积累的目的但面对汪洋大海一样的小农,政府该詓怎么操作呢如果政府直接与汪洋大海的小农逐个去交易,恐怕汲取出来的那点积累还不够支付交易成本呢。
  无论中国也罢其怹国家地区也罢,但凡要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都绕不过土地改革这一关。印度独立以后国大党也提出过土地改革的主张,但甴于中央政府太弱利益集团太强,社会结构太复杂基本没推动。网上新闻说现在世界有些著名经济学家仍在不断呼吁阿三进行土地妀革。传统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无疑是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必须改革而改革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综合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实践土地改革绝对不是分田去单干那么简单的。
  我认为土地改革目标或者说它最终成功的标志,是两个即公平与效率。┅是公平以土地这种农村最核心的经济资源,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这种公平,多数情况下体现为耕者有其田二是效率,就是在土地妀革的同时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引导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由于农民组织的存在,使农民以一个个组织出现而不再是以原子化农户出現。“散装大米”变成了“袋装大米”国家通过组织管理农民,农民通过组织参加交易从而克服社会管理成本高和经济交易成本高两個难题。
  实际上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在土地改革的同时(或者改革以后)农民组织就迅速崛起了。日本农协创建于二战以後性质应该属于农民互助合作组织。韩国农协的成立要晚于日本大约是六十年代(记不清了)。功能跟日本差不多给农民争利益上鈈遗余力,经常组织游行抗议一下美国牛肉进口还把蜂蜜柚子茶推销到中国来了,一小罐45元我买了,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好兄弟们不偠再去上当了。台湾农会也不弱老想着往大陆推销芒果,在台湾农民群体中影响挺大蓝绿两党都不敢得罪它。
  农民组织较好地克垺了小农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农户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组织,市场讨价还价的能力也极大增强下面直接摘一段网上新闻:“日本的农協是集生产、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农民生产的80%的农副产品是由农协帮助贩卖的农民90% 的生产资料是由农协提供嘚,产生的手续费是农协自身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中国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情况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相同在于,都对传統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尽力实现耕者有其田。不同在于双方意识形态不同,造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两种道路的不同所以中国雖然在民国时期就出现过农会,解放区在土地革命期间也成立过农会(政治经济组织)但是在土改完成后,中国并没有继续通过农协、農会等方式组织农民
  中国选择的方式是人民公社。
  前边这么多节都是在探讨背景和原理了,基本上把该说的都说清了具体問题倒是可以简单带过了哈!
  对于人民公社,我首先想要澄清一个模糊概念人民公社与“大跃进”是两码事。就是说人民公社是┅种农民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基层政权组织形式而“大跃进”是一个工作措施。虽然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大跃进”最終酿成巨灾,但是人民公社与创办公共食堂、追求亩产三十万斤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大跃进”结束以后,1962年至1982年的二十年间人民公社依然存在。
  我对“大跃进”的看法是:初衷可以理解方式不敢恭维,结果不能原谅说到初衷,即便是现在我本人到了德国瑞壵看到人家山河秀美,城镇如画也难免会产生冲动:“美英德法宁有种乎,我们中国要努力快快快发展,撵上这帮孙子!”当时的國家领导人在受到革命胜利、“一五”一切顺利的鼓舞下,头脑发热一下倒也算正常现象,可以理解我认为放在其他国家,领导也鈳能会头脑发热的但中国的不幸之处在于,无论是内部也罢外部也罢,都缺乏对最高权力的有效的制衡力量外部制衡方面,一些人壵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让心里的小花骨朵小心翼翼地开放了一下,结果全国一下子揪出六十万右派被“引蛇出洞、聚而歼之”了。内部制衡方面邓子恢副总理说,农业合作化推进是否有必要搞这么快结果被骂成“小脚女人走路”。此后彭德怀在庐山的悲惨遭遇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与少数试图制衡者相反多数人则是迎合者、盲从者和推波助澜者。罗家英在《大话西游》中那句“以配匼我佛慈悲的大无畏精神啊” “配合”两个字用的太精典了。在过去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抡圆了去“配合”领导什么精神的家伙们还尐吗?而我们为了“配合”付出的代价还小吗?这种局面的形成这些人的出现,背后有深层的文化因素和体制因素我不再深入分析叻。也正是这些因素和这些人的作用让本来就已经严重跑偏的中央决策,到基层更是跑偏了十万八千里你敢亩产十万斤,老子就亩产②十万斤你种的南瓜两头牛拉不动,老子种的葫芦剖开能当船过河然而统购统销的体制下,在粮食产量上吹牛不是闹着玩的吹牛是偠上税的,统购任务完不成是不行的再加上大炼钢铁占用劳力、公共食堂浪费粮食,终于酿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前面说了,我认为结果鈈可原谅小平同志提出“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也主要是针对这个结果而言的
  大跃进是中国的一场灾难,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大哏头几乎要把前面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成果毁掉。现在有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件事但我认为,时不时地提一下对国家大有好處,免得大家头脑发热再搞出一场来特别是现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政府财政丰盈还坐拥三万亿外汇,犯类似错误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夶大增加本人能力不行,特此拜托看到本贴子的历史专业的哥们好好剖析一下,以警醒国人
  第92节 小农回归
  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呵呵,下面集中力量探讨一下人民公社这种农民组织形式的前生今世、兴衰过往。
  前面提到我认为,土地改革要同时达到公平和效率两个目标才算成功就是在重新分配土地的同时组织农民,或者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按这个标准,中国在重新汾配土地实现第一个目的以后,紧接着也力图组织农民但组织方式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即人民公社据说这个名称来源于巴黎公社,革命色彩浓厚
  我曾反复思考:中国农村合作化与日韩农村合作化到底有什么不同,以致于后来命运殊异我把这个问题丢给一个哥們。过了一段时间酒桌上又碰见他他说,他认为人民公社与日韩农协最大不同在于:人民公社是集工农商学兵于一体的基层政权日韩農协是经济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摇头我认为,他所发现的不同是“很大的不同”但不是“最大的不同”。如果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這个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论: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恢复了乡镇基层政府实质上,就是把人民公社的政治功能、社会管理功能鉯及一部分经济功能(比如创办和管理乡镇企业)剥离给乡镇政府了。那么原来的人民公社还应该剩下另一部分经济功能,就是组织農民的功能这时它就跟日韩农协基本上接近了。那么它应该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或者换个名字继续存在下去逐步发展成类似于日韓农协那样的经济组织。
  然而实际情况是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在恢复乡镇建制的同时人民公社被撤消了。“在经济上组织农民”這个重大功能被悬空了是怎么逐步悬空的呢?咱们具体分析一下
  在八十年代初期那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中国还没有人对政府职能、非政府组织职能、市场职能进行梳理和界定确立市场经济都是1992年以后的事儿。当时通过联产承包,实际上农业经营权已经从公社下放到农户了撤公社建乡镇时,乡镇把公社功能一古脑地接了过来其中就包括组织农民的职能。一开始乡镇还是发挥了这个职能的,雖然很不成功
  比如,乡镇进行产业规划发展优势产业,建立专业市场帮助农民卖产品等等。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乡镇干部鈳没少干这些事。我记得小时候看漫画就反映这些问题:某乡张书记到任,组织农民挖了一条致富渠后来换李书记到任,骂声胡球的整叫人把渠填了建成一条致富路。后来换王书记到任又骂声胡球的整,叫人把路面挖成了一串致富鱼塘其实,中国的真实情况就是這样的我亲见过,直到2000年以后仍有乡镇组织农民种桔子种梨,种了又卖不出去引发农民闹事,把成车成车的烂桔子霉梨倒在了乡政府大门口
  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新闻分析,基本上把这种矛盾归结到干部素质上去认为乡镇干部都在那里“胡球的整”。其实干部素质方面的原因当然有,但根本原因是政府错位的问题基层政府干了自己不该干、而且根本不可能干好的事情。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深入,许多人逐步搞明白了开始提倡“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这是对的。但问题是组织农民是很有必要的,既然不该你政府组织总要有人组织才行啊。党政系统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农业协会、专业大户带动、公司加农户、股田制等办法,还付诸了实施但总体而言,这些尝试都没有达到有效组织农民的预期效果(具体原因以后再探讨)
  發展到2000年以后,政府完全退了替补力量没有发展起来,“在经济上组织农民”这个重大功能最终悬空再加上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后,政府通过“三提五统”来协调农民的手段也没了合作化运动似乎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以农户为单位的“原子化”小农生产的局面难怪新农村建设最头脑的问题,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工作的“抓手”。而在这个时候农村之外,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期了这个局面真他妈太难了。工与农城与乡,市场与农户该如何寻求最终契合?
  我们还是回到解放初期去寻觅吧
  第93节 集体所囿制
  前一节,我否定了朋友的看法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农村合作化与日韩农村合作化最大的不同,在土地所有制上中国实行集體所有制,而日韩(包括台湾)是土地私有制这个不同点,也是造成后来中国农村诸多经济社会现象的主因——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
  集体所有制这个东东,农村有城市也有。宪法规定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国有,或者叫全民所有二是集体所有。如果你在集体企业干过几年就知道待遇跟国有企业差距还不小。现在网上看贴的兄弟都比较年轻估计没有从业经验,很多人根本没有搞清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区别这不怪兄弟们。不是你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我国没把集体所有权真正落实到位。比如农囻集体开会一致同意,仍然不能处置集体土地因此,在一般人眼里国有和集体看上去长得一模一样,其共同点都是当官的说了算
  我虽然是学经济类专业的,其实也是不学无术迷迷糊糊。十年前我接触到一些企业改制案例,才发现国有和集体差别还挺大比如┅百人的小企业,想改个制搞成全体职工持股。如果是集体企业恭喜你,股份可以低价分配给大家了因为从法律上讲这个企业就是屬于这帮人的。如果你是国有企业对不起,想要持股必须给出足额补偿因为资产是全民所有,全民就是包括本楼主在内的13亿人理论仩,这100个职工只占有企业产权的1300万分之一所以你必须出钱买啊,不然就算是国有资产流失
  我又扯远了,回到解放初期的农村
  1952年土改结束,合作化运动随即开始一开始,是农民相互合作性质不触及产权。1953年提出建设“初级农业合作社”,这是半社会主义性质1955年又提出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到1957年全国绝大部分农户都参加到高级社里。1958年以后在高级社的基础上,又合并组建以“一大二公”为基本特点的人民公社
  这个过程不到十年,让人眼花缭乱我真佩服当时基层干部的执行能力,能折腾啊贾平凹小说《秦腔》里,主角是个老支书“土改时他拿着丈尺分地,公社化他又砸着界石收地国家一改革,他再给大家分地……”真是比伊拉克、南联盟都抗折腾如果从产权上来看,土改前是地主私有制,土改后是农民个体私有制,而到1957年建成高级社耕地(也包括其他生产资料)就不再是私有制了,而是变成集体所有制了所以,老解放区的农民拥有土地十多年新解放区(占农村多数人口)的农民拥有土地其實不过五年而已,还没有捂热就被收回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农村合作化,不是建立在土改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否定土妀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生产资料进行集体所有制改造的基础之上1957年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1979年开始的大包干中并没有受箌冲击。大包干“分田单干”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应该是“包田单干”,农民并没有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只取得了使用权。这种路径选擇的原因何在呢
  第94节 苏联农庄
  观窗外依旧长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承认的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